一、嘉兴市1998年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患者调查分析(摘要)(论文文献综述)
周丽云,吴一鸣,章丽芳[1](2020)在《晚期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患者血清维生素D表达水平及与肝纤维化进展关系》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比较晚期血吸虫病肝纤维化I、II级患者血清维生素D表达水平,初步探索其与患者门静脉主干内径宽度及肝纤维化进展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5年9月就诊于嘉兴市第一医院血吸虫病科的126例晚期血吸虫病肝纤维化I、II级患者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门静脉主干内径宽度、25羟维生素D3[25(OH)D3]等指标;随访观察上述患者肝纤维化进展情况,比较病情进展者和病情稳定者维生素D表达水平。结果 126例晚期血吸虫病患者中,男性72例,女性54例;年龄6280岁;肝纤维化I级58例,II级68例。肝纤维化I级和II级患者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含量、25(OH)D3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血钙、血磷、门静脉主干内径宽度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门静脉主干内径增宽者血清中25(OH)D3表达水平低于正常组[(19.08±1.36)nmol/L vs.(25.61±6.69)n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随访3年,发现73例患者肝纤维化病情进展,病情进展患者血清中维生素D表达水平低于病情稳定组[(20.00±0.81)nmol/L vs.(25.47±5.91)n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维生素D缺乏在晚期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患者中较常见,其可能与患者门静脉主干内径及病情进展有关。
浦永元,华海涌,周卫恩,黄伊,孙芳[2](2018)在《传播阻断地区有史经治血吸虫感染者的现况调查》文中认为目的了解传播阻断地区有史经治血吸虫感染者的情况。方法曾有血吸虫感染史并经规范的病原学治疗,治后粪检阴性且末次病原学治疗后无明确再感染史者,经县、省2级确认后,详细了解患者的流行病学史及现病史,做相关的医学检查。结果 88例患者中男28例,女60例,平均年龄(70.1±7.1)岁,均曾感染过血吸虫,经14次抗虫治疗,19761985年连续进行了平均(24.68±7.07)次粪检,结果均为阴性;居住地末次发现钉螺的时间多数在1976年,最晚在1983年。本次调查显示患者肝脏多呈纤维化改变,Ⅲ级改变者33例(53.2%),Ⅱ级者21例(33.9%),Ⅰ级者6例(9.7%),0级者2例(3.2%);脾脏肿大6例(9.7%),肋下(24.00±8.02)mm,无门静脉内径增宽及腹水阳性者。各项指标的均值在正常范围,阳性情况ALT为6例(6.8%)、AST为13例(14.8%)、γ-GT为21例(23.9%),A/G低于1.5者19例(21.6%);纤维化指标中HA、LN、CⅥ及PⅢP阳性分别为17例(19.3%)、3例(3.4%)、1例(1.1%)及2例(2.3%)。结论传播阻断地区的有史经治人群,大部分存在肝纤维化,其中1/51/4人群的肝纤维化仍处于活跃状态,肝功能出现一定程度的损伤。结合新发展晚血现象的产生,病情控制的重要性应是今后血防工作的新重点。
胡天烨[3](2017)在《浙江近代灸法学术流派整理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一源多流、流派纷呈"是中医临床与学术传承创新的基本特征,是贯穿于中医发展史的一个突出现象,是中医临床特色优势的体现,也是打造名医和培养高素质中医人才的重要途径。继承是中医学术发展的首要,历史上产生了许多学术流派,丰富了中医的学术思想,发展了中医诊疗方法。本课题通过查阅整理浙江灸法发展史料,梳理流派传承脉络,采用口述史、社会史等研究方法整理收集文献,对灸法专家及相关人员调研,整理灸法发展中的重大事件,深入挖掘整理流派历代传人传记及代表性着作、典籍、医话等文史资料,概括整理了浙江灸法的古代源流,从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到明代杨继洲的《针灸大成》,以时间为轴线,梳理出浙江灸法的理论源流,同时整理了现代灸法学术流派研究进展,以周楣声等在灸法方面有特殊贡献的医家为代表,简述了全国灸法的发展。其次,提炼整理了四家近代浙江灸法流派的学术思想、诊疗技术和临床经验,分别是以严定梁为代表人物的严氏灸法、以施延庆为代表人物的施氏灸法、以高镇五为代表人物的高氏灸法、以罗诗荣为代表人物的罗氏灸法。其后,总结了浙江的特色灸法以及浙江灸法的特点,即重视经典、针灸药并用、灸法种类丰富、开拓创新。最后概括介绍了浙江灸法对全国灸法产生的影响。
孙舟[4](2016)在《化痰祛瘀法治疗晚期血吸虫病(巨脾型)患者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以“痰瘀阻络”为晚期血吸虫病(巨脾型)核心病机,突出“痰瘀互结”这一关键病理改变,将祛瘀化痰法的治则应用于晚期血吸虫病患者,观察其临床疗效,为从痰瘀阻络辩证论治晚期血吸虫病(巨脾型)患者提供临床依据。方法研究对象为2014年3月至2016年2月至荆州市区血吸虫防治所就诊的晚期血吸虫病(巨脾型)患者,以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后,共纳入64例。按随机数字方式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2例。将两组患者治疗前的肝功能、中医症候积分等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学对比,证明两组患者各项指标无统计学差异后开始临床观察。对照组采用晚期血吸虫病(巨脾型)临床路径给予患者治疗:消除病因及诱因治疗、保肝治疗(如还原型谷胱甘肽、复方甘草酸单铵)及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基础之上给予以浙贝、漏芦、郁金、丹参为主方的中药颗粒剂口服治疗,随证加减。治疗三个月后记录两组患者的肝纤维化、肝功能、B超、中医症候积分等相关指标,并将治疗前后及两组之间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观察药物的疗效和毒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总体疗效对比及总体中医症候积分对比无显着差异;在脾厚、肝门静脉直径、ALT的改善上两组患者之间没有显着差异。治疗组在中医症候积分上对呕吐、腹胀、尿黄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对AST、TBil、白蛋白(A)、LN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的起效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组。结论祛瘀化痰法能有效改善晚期血吸虫病(巨脾型)患者的AST、TBil、白蛋白(A)、LN指标,并能有效缓解呕吐、腹胀、尿黄症状。
江冬萍[5](2014)在《表皮生长因子基因多态性与尘肺易感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次研究采用整群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择已确诊的壹期尘肺患者作为病例组,同时选择与病例组在民族、性别、接尘性质和工种上相同,且年龄和累积接尘时间相近的工人为对照组,探讨EGF基因3个位点基因型与尘肺易感性的关系,筛检出可以作为粉尘作业高危人群易感标志物的表皮生长因子基因。方法选择2265名接触矽尘的工人和2568名接触煤工粉尘的工人为研究对象,以确诊的228例尘肺病患者为病例组,均是汉族男性,在这之中的患者有116例壹期矽肺和112例壹期煤工尘肺。从以上研究对象中选择与病例组性别及民族相同、同一工作车间或相同采掘工作面工作、年龄及累积接尘时间相近的非尘肺病接尘工人279例为对照组,排出患有其他胶原系统疾病。受检者知情同意后,取1.5ml静脉血,加入EDTA抗凝,-20℃保存,用于提取DNA模板。盐析法提取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PCR-RFLP)的方法检测EGF3个多态位点(G-61A、R431K和D784V)的基因型,通过χ2检验检测两组研究样本的基因型与等位基因的分布是否存在差异。检验水准为0.05。结果1一般情况本次研究病例组发病的平均年龄为55.3±8.0岁,平均累积接尘时间为29.4±6.5年;对照组平均年龄为55.0±7.1岁,平均累积接尘时间为30.1±5.4年。矽肺组发病的平均年龄为58.9±7.9岁,平均累积接尘时间为28.9±6.3年;其对照平均年龄为57.2±7.5岁,平均累积接尘时间为29.7±5.8年。煤工尘肺组发病的平均年龄为51.5±6.4岁,平均累积接尘时间为29.8±6.7年;其对照平均年龄为52.4±1.9岁,平均累积接尘时间为30.6±4.7年。各病例组与其相应的对照组比较,平均(发病)年龄、平均累积接尘时间以及吸烟率、吸烟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G-61A位点GG、GA及AA基因型频率病例组为51.3%、35.5%和13.2%,对照组为36.6%、45.2%和18.2%,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和对照组G等位基因频率为69.1%和59.1%,A等位基因频率为30.9%和4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矽肺组GG、GA和AA基因型频率为50.8%、34.5%和14.7%,对照组为35.6%、44.3%和2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矽肺病例组及其对照组G等位基因频率为68.1%和57.7%,A等位基因频率为31.9%和4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煤工尘肺组GG、GA和AA基因型频率为51.8%、36.6%和11.6%,对照组为37.6%、46.2%和16.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煤工尘肺组及其对照组G等位基因频率为70.1%和60.8%,A等位基因频率为29.9%和3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D784V位点AA、AT及TT基因型频率在病例组为56.6%、36.8%和6.6%,对照组为65.6%、30.8%和3.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和对照组的A等位基因频率为75.0%和81.0%,T等位基因频率为25.0%和1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矽肺组AA、AT及TT基因型频率为58.6%、34.5%和6.9%,对照组为65.1%、31.5%、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矽肺组及其对照组A等位基因频率为75.9%和80.9%,T等位基因频率为24.1%和19.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煤工尘肺组AA、AT及TT基因型频率为54.4%、39.3%和6.3%,对照组为66.2%、30.0%和3.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煤工尘肺组及其对照组A等位基因频率为74.1%和81.2%,T等位基因频率为25.9%和18.8%,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4R431K位点GG、GA及AA基因型频率在病例组为55.7%、40.4%和3.9%,对照组为58.4%、37.3%和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和对照组的G等位基因频率为75.9%和77.1%,T等位基因频率为24.1%和22.9%,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矽肺组的GG、GA及AA基因型频率为56.9%、39.7%和3.4%,对照为55.0%、39.6%和5.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矽肺病例组及其对照组G等位基因频率为76.7%和74.8%,A等位基因频率为23.3%和25.2%,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煤工尘肺组GG、GA及AA基因型频率为54.4%、41.1%和4.5%,煤工尘肺对照为62.3%、34.6%和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煤工尘肺病例组和对照组G等位基因频率为75.0%和79.6%,A等位基因频率为25.0%和20.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本次研究发现表皮生长因子基因G-61A位点的基因多态性与尘肺易感性存在关联,其中携带GG基因型的接尘工人患尘肺病的危险性相对增加。2本次研究未发现表皮生长因子基因D784V位点的各基因型与尘肺易感性存在关联,但发现该位点的等位基因与尘肺易感性存在关联,其中携带T等位基因的接尘工人患尘肺病的危险性相对增加。3本次研究未发现表皮生长因子基因R431K位点的基因多态性与尘肺易感性存在关联。
殷安华,华海涌,孙国祥,徐敏皋,周卫恩,朱炜成,冯俊元,尤璐,唐凤,梁幼生[6](2013)在《传播阻断地区新发展晚期血吸虫病病人情况调查》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传播阻断地区新发展晚期血吸虫病(晚血)病人的情况。方法根据调查标准,2008-2011年间新确诊的晚血病人经县、省2级确认后,详细了解病人的流行病学史及现病史,并进行相关的医学检查。结果 75例病人中,男性22例,女性53例,平均年龄为(70.0±7.0)岁,均曾感染过血吸虫,并经平均1.85次抗虫治疗,1976-1985年间连续进行了平均26.24次粪检,结果均为阴性;患者居住地末次发现钉螺的时间多数在1976年,最晚的在1983年;期间多次检查未达到晚血诊断标准的患者在2008-2011年间确诊为晚血病人。本次调查显示,病人的肝脏均呈纤维化改变,达Ⅲ级改变者占82.7%,脾脏肿大者占90.7%,有腹水者占20.0%,门静脉增宽者占22.7%;肝功能酶指标ALT、AST和γGT均值分别为31.81、53.19 U/L和89.28 U/L,阳性率分别为21.3%、49.3%及57.3%;纤维化指标中HA、LN、CⅥ及PⅢP异常的阳性率分别为73.3%、13.3%、17.3%及9.3%,HA均值是正常高值的3倍。结论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地区存在着历史感染病人经抗虫治疗后,虽无再次感染可能,但病情持续进展,最终成为晚血病人的现象,但新病人的产生与现阶段的疫情无关;新发展晚血病人目前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肝功能损伤及活跃的纤维增生,抗纤维化治疗是必要的。
施亚利[7](2013)在《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运动研究(1949-1966年)》文中研究指明血吸虫病最早在日本发现。中国从1905年起,陆续从病原学证实有血吸虫病流行。中国古代尽管没有使用“血吸虫病”这个病名,但是,传统医典中有大量的关于血吸虫病的记载。血吸虫病在江苏流行历史悠久,流行范围广泛,造成的危害性大。民国时期,国民政府江苏省卫生处在吴县木渎镇建立了苏南地方病防治所,积极开展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由于财政投入严重不足,防治工作未超出草创阶段。新中国成立之后,血吸虫病受到中共中央的高度重视。华东当局首先发现血吸虫病在江南一带流行严重并采取积极措施进行防治。在华东局的领导下,南京市、苏南区、苏北区的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初步展开,取得了显着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1953-1955年,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发现血吸虫病在我国长江流域造成的极大危害。1955年,毛泽东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的号召。在毛泽东的提议下,中共中央防治血吸虫病九人小组宣告成立,长江流域十二个省市建立了血防工作的领导机构。中共中央制定了防治血吸虫病的方针和措施,召集有关高等院校及科学研究单位的专家、教授开会,解决了防治的技术问题和工作方法问题。中共中央对防治工作的正确领导,使全国大规模的防治血吸虫病运动逐步开展起来。江苏建省后,贯彻执行了华东局的指示和中共中央关于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方针和政策。不仅制定了防治工作的规划,提出了 1956-1958年的防治工作计划,而且对血防科学研究和经费管理做出了具体规定。在中共中央和江苏省委的领导下,江苏省的群防群治工作随即展开,防治工作在全国率先取得突破性的成果。1958年,我国工农业生产开始了大跃进。工农业生产的大跃进要求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以更快的速度来进行,为生产提供更多的劳动力。中央血防九人小组发出“鼓足革命干劲,全面跃进,加速消灭血吸虫病”的号召,提出了血防“大跃进”的目标,鼓励各地打破常规,树立“血防跃进”典型,发动了“血防大跃进”。江苏省委积极地贯彻执行中央的指示。江苏省的血吸虫病防治工作随即出现了大跃进运动。整个运动可以分为“空前跃进”、“继续跃进”和“持续进行”三个阶段。血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可是,跃进后却留下了不少的问题,如:机构裁撤,人员裁减,血防工作处于半停顿或停顿状态;螺情、病情大幅度回升,急性感染非常严重;建国初年血防工作中形成的科学工作方法和踏实作风多被破坏;三年经济困难使政府主要应对浮肿病或其他疾病,血吸虫病疫情雪上加霜。大跃进过后,在血吸虫病流行的各省市,由于粮食紧张,浮肿、消瘦等疾病突出,群众都忙搞生产,防治浮肿病,血吸虫病防治工作逐渐放松。血吸虫病疫情的快速回升和急性感染的不断发生严重地影响了群众的健康和当地的农业生产。这些现象迫切需要中共中央对大跃进后的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方针作出调整。中央血防九人小组从1961年初陆续召开了一系列会议,制订了“血防工作调整”方针,并且采取多种措施推动调整。江苏省党政当局随即贯彻执行,调整了血防工作的总目标。1961-1965年,江苏省的“血防工作调整”分为三个阶段,即初期阶段的调整(1961、1-1962、5)、重点阶段的调整(1962、5-1963、12)和后期阶段的调整(1963、12-1965)。各地的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成功地开展起来,并取得了显着的成绩。由于受到中共中央“左”的路线的影响,1964-1965年,江苏省在血防工作中贯彻“阶级观点”。“血防工作调整”作为国民经济调整的一部分,是在“三面红旗”的前提下进行的。随着党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路线的推行,它逐渐偏离了调整的轨道。1966-1967年,江苏省按照中央血防九人小组制定的工作计划,对各项防治工作进行部署。1967年,“文化大革命”严重干扰血防战线,江苏省的血防工作陷入停滞。1970年,由于疫情再度严重,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血吸虫病防治的专门文件。从1970到1973年,江苏省的防治工作再度重启。1976年10月,江苏省在防治工作尚未完成的情况下,宣布全省实现基本消灭血吸虫病。
蔡陈效,徐晓斐,陈晓琴[8](2012)在《1998-2008年嘉兴市晚期血吸虫病患者死亡原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对1998-2008年嘉兴市晚期血吸虫病人流行病学及死亡原因进行调查,为进一步改善晚期血吸虫病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1998-04-2008-03本院登记在册的晚期血吸虫病人档案,结合随访情况,了解其死亡原因及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近10年来嘉兴市晚期血吸虫病患者死亡特征。结果 1998-04-2008-03本院登记晚血患者共2004例,死亡202例。死亡年龄主要集中在60~70岁和70~80岁年龄组,分别占总死亡病例数的39.60%和34.65%;死亡时间主要集中在1998年,共65例,占32.18%。死于上消化道出血患者69例,占34.16%;死于肝性脑病45例,占22.84%。结论近10年嘉兴市晚期血吸虫病人的主要死亡原因是上消化道出血和肝性脑病。
张晓云[9](2011)在《云南省晚期血吸虫病经济负担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云南省晚期血吸虫病病例的分布状况和特点;探讨我省晚期血吸虫病经济负担及其患者健康相关生命质量(HRQOL)的主要影响因素;提出改进我省晚期血吸虫病防治的建议,为有关部门制定针对晚期血吸虫病的救助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查阅历史资料、整理分析历年血吸虫病防治报表以及自行编制个案调查表对晚期血吸虫病病人进行面对面的问卷调查,采用构成比及卡方检验描述调查结果;运用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利用自行编制的经济负担调查表和EQ-5D+C生命质量量表,对通过分层抽样和判断抽样抽取巍山、洱源、大理、鹤庆、永胜、南涧、古城、弥渡、剑川、祥云、楚雄11个疫区的120名确诊晚期血吸虫病病人以及按性别、年龄、居住地进行逐一匹配的120名健康人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公式计算我省2010年晚期血吸虫病的疾病经济负担,利用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晚期血吸虫病人EQ-5D+C六维度描述系统的影响因素,采用多重线性回归方法分析EQVAS分值的影响因素。【结果】1.云南省2010年晚期血吸虫病的患病率为48.73/10万,较2007年的54.91/10万下降了11.25%。此次调查晚期血吸虫病调查病例791例,其中原在册病人739例,新增以往漏查、漏报52例,占调查病例的6.57%;病例的确诊时间从1年到67年不等,中位数M为31年;临床类型的构成为:巨脾型448例(56.64%)、腹水型198例(25.03%)、结肠增厚型5例(0.63%)、侏儒型16例(2.02%)、肝脾肿大型124例(15.68%),其中巨脾型病人已切脾364例,占81.25%;晚期血吸虫病病例分布在大理(693例,87.61%)、丽江(91例,11.51%)、楚雄(7例,0.88%)3个州、市的11个县、市、区。流行区分类:高原平坝型占74.97%,高原峡谷型占13.65%,山区丘陵型占11.38%;传播控制区患者625例(79.01%),传播阻断区166例(20.99%);男性160例,女性631例,男女比例为1:3.94;年龄最大者87岁,最小者24岁,平均年龄为64.00±11.00岁;文化程度较低,高中及以上学历者仅10例,占1.26%;职业分布中,农民占97.60%,其他职业占2.40%;在婚者657例,占83.06%;有1种以上其他疾病的患者429例,占54.24%;所有病人都有血吸虫病治疗史,以病原(内科)治疗为主,占50.57%,治疗次数在3次以上的比例为45.39%;调查病例中,有452人参加过国家免费提供的医疗救助,所占比例为57.14%。2. 2010年我省晚期血吸虫病的人均经济负担是7938.94元,是对照的4.32倍。其中直接经济负担为人年均6699.01元,包括年人均直接医疗费用为6005.79元和年人均直接非医疗费用是693.22元;间接经济负担为人年均1239.93元。和条件相当的对照组人群相比,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人群(年人均直接直接医疗费用1312.60元、年人均直接非医疗费用338.87元、年人均间接医疗费用186.44元)。3.经过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年龄、其他夹杂疾病的种类、目前的症状或体征、治疗方法(外科/手术治疗)、医疗救助与晚期血吸虫病病人的经济负担有统计学关联。4.晚期血吸虫病病人在EQ-5D+C六维度中存在问题(包括有一些问题和有严重问题)的人数比例明显高于非晚期血吸虫病人群。病例组在行动情况方面有问题40例(33.33%),生活自理能力方面有问题28例(23.33%),日常活动方面有问题44例(36.67%),身体疼痛(或不适)方面有问题107例(89.17%),情绪反应方面有问题83例(69.17%),认知能力方面有问题75例(62.50%),与之相对应的健康人各维度存在问题的比例依次为12.50%、7.50%、11.66%、48.33%、37.50%和21.17%。病例组的EQVAS健康分值低于对照组,病例组的分值为68.32±10.97分,对照组为84.03±9.48分。5.晚期血吸虫病病人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的影响因素包括:年龄、性别、民族、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家庭规模、家庭月均收入、饮用水类型、厕所类型、疫区流行程度、夹杂症种类、劳动能力、病程、治疗方法(手术/外科治疗)、医疗救助。【结论】1.云南省晚期血吸虫病的患病率呈下降趋势;调查病例主要分布在达到传播控制的高原平坝型地区,患者主要为年龄较大的农村妇女。2.晚期血吸虫病给患者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应积极开展晚期血吸虫病的防治工作。3.晚期血吸虫病病人的生命质量显着低于非晚期血吸虫病人群,改善患者的生命质量有赖于控制夹杂疾病的种类,稳定患者病情,提高人群的文化素质,关注病人心理状况,加快当地的经济发展,强化流行区的疫情控制,完善救助及治疗措施。
蔡卫民[10](2010)在《认识肝纤维化》文中研究说明了解肝纤维化的历史。从形态学、生化学、细胞学、免疫学和基因水平全面认识肝纤维化,并研究其重要性。
二、嘉兴市1998年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患者调查分析(摘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嘉兴市1998年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患者调查分析(摘要)(论文提纲范文)
(2)传播阻断地区有史经治血吸虫感染者的现况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调查对象 |
1.2 医学检查 |
1.2.1 腹部超声 |
1.2.2 血常规 |
1.2.3 肝功能指标 |
1.2.4 HBs Ag |
1.2.5 血清纤维化因子 |
1.2.6 抗血吸虫特异性抗体 (DDIA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流行概况 |
2.2 调查对象情况 |
2.2.1 既往史 |
2.2.2 现病史 |
3 讨论 |
(3)浙江近代灸法学术流派整理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绪论 |
(一) 流派的概念 |
1. 从形成来看 |
2. 从形式来看 |
3. 从功能来看 |
(二) 现代灸法学术流派研究进展 |
1. 澄江学派与灸法 |
2. 岭南医派与灸法 |
3. 新安医派与灸法 |
4. 陆氏灸法 |
5. 周氏灸法 |
6. 热敏灸 |
7. 脐灸 |
二、浙江灸法古代源流 |
(一) 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 |
1. 灸治急症 |
2. 提出隔物理论 |
3. 取穴重四末 |
(二)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
1. 预防用灸 |
2. 艾灸选穴 |
3. 艾灸顺序、时间、大小及生熟 |
4. 热证可灸 |
5. 发展隔物灸 |
(三) 唐代王焘《外台秘要》 |
1. 重灸轻针 |
2. 艾灸养生与补泻 |
3. 制图释穴 |
4. 涉猎各科,临证用灸 |
(四) 宋代闻人耆年《备急灸法》 |
1. 遵循古训,整理文献 |
2. 灸法急救,适应证广 |
3. 取穴精简,控制灸量 |
4. 直接灸法,艾药结合 |
(五) 明代张景岳《类经图翼》 |
1. 重视灸法温补的作用 |
2. 艾灸方法丰富 |
3. 施灸顺序与禁忌 |
(六) 明代杨继洲《针灸大成》 |
1. 艾灸顺序、补泻、大小、壮数 |
2. 重视揣穴体位 |
3. 重视针灸药结合 |
4. 特色灸穴 |
5. 重视灸后调摄 |
三、浙江近代灸法流派概述 |
(一)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1. 研究方法 |
2. 研究内容 |
(二) 浙江近代灸法流派学术源流和学术思想 |
1. 严氏灸法 |
2. 施氏灸法 |
3. 高氏灸法 |
4. 罗氏灸法 |
(三) 浙江特色灸法 |
1. 化脓灸 |
2. 温针灸 |
3. 铺灸 |
4. 艾卷灸 |
5. 麦粒灸 |
6. 百会压灸 |
四、浙江灸法学术流派特点与影响力 |
(一) 浙江灸法学术流派特点 |
1. 溯本求源 |
2. 疗法全面 |
3. 开拓创新 |
(二) 浙江灸法学术流派的影响力 |
五、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4)化痰祛瘀法治疗晚期血吸虫病(巨脾型)患者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1. 研究资料和方法 |
1.1 观察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选择 |
1.4 治疗方法 |
1.5 观测指标 |
1.6 疗效评定标准 |
1.7 异常实验室结果 |
1.8 统计学处理方法 |
2. 结果 |
2.1 组间综合疗效分析 |
2.2 症状积分疗效分析 |
2.3 中医症候疗效变化 |
2.4 两组患者肝功能疗效及肝纤四项指标比较 |
2.5 两组患者B超检查结果比较 |
2.6 两组患者起效时间比较 |
2.7 不良反应 |
3 结论 |
讨论 |
1. 祖国传统医学对本病的认知与相关研究。 |
1.1 对病名的认识 |
1.2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
1.3 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 |
1.4 确立“痰瘀阻络”为肝纤维化的核心病机。 |
1.5 本次临床观察方剂的确立 |
2. 现代医学对肝纤维化机制的相关研究 |
2.1 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导致的 HSC 激活 |
2.2 相邻细胞导致的HSC激活 |
2.3 分子水平激活HSC的机制 |
3. 化痰法的确立与TSPO的联系 |
3.1 18KD转运蛋白(TSPO)简介 |
3.2 TSPO与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关系 |
3.3 TSPO与祛瘀化痰法的联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表皮生长因子基因多态性与尘肺易感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引言 |
第1章 实验研究 |
1.1 对象与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实验所用仪器和试剂 |
1.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1.4 统计分析 |
1.1.5 质量控制 |
1.2 结果 |
1.2.1 一般情况 |
1.2.2 影响尘肺发病因素分析 |
1.2.3 Hardy-Weinberg 平衡检验 |
1.2.4 表皮生长因子三个多态位点基因分型电泳图 |
1.2.5 表皮生长因子 3 个多态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情况 |
1.3 讨论 |
1.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2章 综述 表皮生长因子生物学特性及与纤维化疾病的关系 |
2.1 EGF 的一般状况 |
2.1.1 EGF 的分子结构与理化特性 |
2.1.2 EGF 的合成、释放、分布以及调节 |
2.1.3 EGF 基因结构及基因多态性 |
2.1.4 EGF 的生物学效应 |
2.1.5 EGFR 的结构、分布和功能 |
2.2 EGF 与器官纤维化 |
2.2.1 EGF 与肺纤维化 |
2.2.2 EGF 与肝纤维化 |
2.2.3 EGF 与肾间质纤维化 |
2.2.4 EGF 与其他器官纤维化 |
2.3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接尘工人调查表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传播阻断地区新发展晚期血吸虫病病人情况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对象与方法 |
1流行病学调查 |
2 入组标准 |
2.1生活史 |
2.2既往史 |
2.3现病史 |
3研究对象的确定 |
4研究对象的医学检查 |
4.1腹部超声 |
4.2血常规 |
4.3肝功能指标 |
4.4 HBs Ag |
4.5血清纤维化因子 |
4.6抗血吸虫特异性抗体检查 |
5统计分析 |
结果 |
1常熟市查治病概况 |
2研究对象的调查情况 |
2.1既往史 |
2.2现病史 |
讨论 |
(7)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运动研究(1949-1966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附图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二、相关问题说明 |
三、研究述评 |
四、研究目的与路径选择 |
五、资料的使用 |
第一章 1949年以前血吸虫病的流行与防治 |
第一节 血吸虫病的流行史 |
一、医学界发现和证明血吸虫病的经过 |
二、病原与病症 |
三、传统医典关于血吸虫病的记载 |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前江苏省的防治情况 |
一、江苏境内的流行状况 |
二、江苏当局的血防活动 |
第二章 1953年建省之前的血防工作(1949-1953) |
第一节 建国初期医疗卫生事业的国家目标 |
一、疫病的流行与防治 |
二、医疗卫生事业的国家目标 |
第二节 华东当局发现疫情的过程与措施 |
一、发现的过程 |
二、采取的措施 |
第三节 江苏三地防治工作的启动 |
一、南京市血防工作的开展 |
二、苏南区血防工作的开展 |
三、苏北区血防工作的开展 |
第三章 中共中央开展血防工作的决策与部署 |
一、中央核心层发现疫情严重的过程 |
二、建立血防工作的领导机制 |
三、制定防治工作方针和计划 |
四、开展对血吸虫病的研究 |
五、解决防治的技术问题 |
六、典型经验的推广 |
第四章 “一五”时期江苏省的群防群治(1953-1957) |
第一节 省当局对中央方针的执行 |
一、江苏建省的过程 |
二、对华东局血防工作指示的执行 |
三、制订1956-1958年的工作计划 |
第二节 科研工作的部署与开展 |
一、科研机构的成立与工作部署 |
二、科研工作的开展 |
第三节 血防经费的管理 |
一、血防经费的管理规定 |
二、经费执行情况的调查 |
三、经费管理办法的调整 |
四、医疗欠费问题的解决 |
第四节 群防群治的展开 |
一、治疗 |
二、灭螺 |
三、管理粪便 |
四、水源管理 |
第五章 中共中央发动“血防大跃进 |
一、提出血防“大跃进”的目标 |
二、对各地党委的要求 |
三、鼓励各地打破常规 |
四、树立“血防跃进”典型 |
第六章 江苏省的“血防大跃进”(1958-1960) |
第一节 省“血防跃进”的目标 |
一、“纲要”颁布后的江苏计划 |
二、中央目标提出后的江苏规划 |
第二节 推动“血防大跃进”的举措 |
一、宣传血防大跃进的必要性 |
二、明确各级党委的责任 |
三、加强专业队伍建设 |
四、树立医疗跃进典型 |
五、推广快速疗法 |
六、放宽治疗对象与修改经费管理 |
第三节 “血防大跃进”的三个阶段 |
一、“空前跃进”阶段 |
二、“继续跃进”阶段 |
三、“持续进行”阶段 |
第四节 成绩分析与遗留问题 |
一、成绩分析 |
二、遗留问题 |
第七章 中共中央的“血防工作调整”方针 |
一、血防工作调整的原因 |
二、血防工作调整方针的内容 |
三、为贯彻调整方针采取的措施 |
第八章 江苏省的“血防工作调整”(1961-1965) |
第一节 总目标的调整 |
第二节 初期阶段的调整 |
一、制订1961年的工作计划 |
二、开展灭螺工作的试点 |
三、积极治疗 |
四、重抓粪便管理 |
第三节 重点阶段的调整 |
一、制订1962-1963年工作计划 |
二、充实防治队伍 |
三、进行防病再教育 |
四、组织查螺 |
五、把责任落实到生产队 |
六、合理解决报酬问题 |
七、抓好预防工作 |
第四节 后期阶段的调整 |
一、1964-1965年的工作计划 |
二、充实领导班子 |
三、树立血防战线上的样板 |
第五节 血防研究的进展 |
一、科研工作的部署 |
二、治疗及预防药物 |
三、查螺灭螺方法研究 |
四、急性感染研究 |
第九章 尾声:“文革”期间的江苏血防工作(1966-1976) |
第一节 前期防治工作(1966-1967) |
第二节 后期血防工作的重启(1970-1976) |
结语 |
一、中央政府的决策作用 |
二、不同时期社会动员的效益 |
三、不同阶段医疗福利制度的功能 |
四、科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
参考文献 |
后记 |
(8)1998-2008年嘉兴市晚期血吸虫病患者死亡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对象与方法 |
1.1调查对象 |
1.2方法 |
2结果 |
2.1晚血死亡病例流行病学特征 |
2.2晚血患者死亡原因及时间分布 |
3讨论 |
(9)云南省晚期血吸虫病经济负担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研究背景 |
2.研究目的 |
3.研究框架 |
第一部分 云南省晚期血吸虫病流行特征分析 |
1.前言 |
2.对象与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第二部分 云南省晚期血吸虫病经济负担研究 |
1.前言 |
2.对象与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第三部分 晚期血吸虫病病人相关生命质量研究 |
1.前言 |
2.对象与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全文总结与建议 |
1.全文总结 |
2.建议 |
3.亮点 |
4.不足 |
5.下一步设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发表论文 |
2.个案调查表 |
3.经济负担调查表 |
4.EQ-5D+C生命质量量表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嘉兴市1998年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患者调查分析(摘要)(论文参考文献)
- [1]晚期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患者血清维生素D表达水平及与肝纤维化进展关系[J]. 周丽云,吴一鸣,章丽芳.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0(03)
- [2]传播阻断地区有史经治血吸虫感染者的现况调查[J]. 浦永元,华海涌,周卫恩,黄伊,孙芳.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18(05)
- [3]浙江近代灸法学术流派整理与研究[D]. 胡天烨.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17(07)
- [4]化痰祛瘀法治疗晚期血吸虫病(巨脾型)患者的临床观察[D]. 孙舟.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6(04)
- [5]表皮生长因子基因多态性与尘肺易感性研究[D]. 江冬萍. 河北联合大学, 2014(04)
- [6]传播阻断地区新发展晚期血吸虫病病人情况调查[J]. 殷安华,华海涌,孙国祥,徐敏皋,周卫恩,朱炜成,冯俊元,尤璐,唐凤,梁幼生.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13(05)
- [7]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运动研究(1949-1966年)[D]. 施亚利. 南京大学, 2013(05)
- [8]1998-2008年嘉兴市晚期血吸虫病患者死亡原因分析[J]. 蔡陈效,徐晓斐,陈晓琴.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12(01)
- [9]云南省晚期血吸虫病经济负担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张晓云. 大理学院, 2011(01)
- [10]认识肝纤维化[J]. 蔡卫民. 健康研究, 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