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常用机构计算机动态模拟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冯欣乐[1](2021)在《基于自适应伪谱法的高超声速飞行器轨迹优化研究》文中指出高超声速飞行器的整个飞行过程是一个大机动、宽领域、强不确定性和强非线性约束的复杂过程,复杂的飞行环境以及剧烈变化的大气环境会对飞行器整个飞行过程造成很大影响,有必要对该类飞行轨迹进行快速、高效、准确的设计与优化。所以,研究合理有效的轨迹设计与优化方法意义重大。本文就多学科、多约束、多目标和实时性等方面,完成对高超声速飞行器轨迹的设计和优化方法的研究,主要包括如下:(1)对高超声速飞行器进行六自由度轨迹设计。在描述飞行器运动常用的坐标系的基础上,利用运动学定律和牛顿定律推导了运动模型,并构建较为完整的六自由度飞行器模型。对气动力和气动力矩进行具体的数据分析,对多维典型气动数据通过最近邻插值法进行拟合,保证运算过程数据的准确性。对热点领域发动机推力模型进行研究,对固体火箭发动机和超燃冲压发动机进行数据分析与建模。(2)对高超声速飞行器轨迹优化算法进行研究。针对全局Radau伪谱法在求解大型复杂非光滑问题时运行效果不理想的情况,提出一种hp自适应策略,引入了三种不同的轨迹优化算法。p-Radau伪谱法合理的增加整个区间的配点数量,提高计算精度;h-Radau伪谱法对整个区间进行细分,减少多项式的阶数、提升计算效率,最后将两种方法结合成自适应hp-Radau伪谱法对飞行器进行轨迹优化研究。(3)对高超声速飞行器进行分段轨迹优化仿真研究。上升段选取最少燃料消耗为目标函数,下压段分别选取最大射程和最短时间为性能指标,采用自适应hpRadau伪谱法与序列二次规划算法相结合来求解轨迹优化问题。最后对上升段、巡航段和下压段三者进行整合,形成一条完整的优化轨迹。(4)开发一套基于Qt的可视化仿真演示软件。该动态模拟软件以Matlab做底层算法计算,C++做软件设计,STK做动画展示,以三者交互的形式完成航行阶段的可视化仿真。通过可视化仿真软件,研究人员可以对整个设计优化过程有着更加深刻的掌握,还可以方便和工程项目相结合。本文重点提出了基于hp自适应策略的轨迹优化方法,并完成了仿真验证。结果显示,自适应hp-Radau伪谱法有较高的求解精度、合理的配点选取、较高的计算效率,优化结果均可以严格达到飞行的各项约束要求,是多种约束情形下高超声速飞行器轨迹优化的一种有效方法。
刘寅[2](2020)在《基于造纸纤维特性模型的纸页结构计算机模拟及性能预测方法研究》文中提出在制浆造纸领域,由于纸页抄造原料(纤维)的特性及不同特性间相互关联的复杂性,当前对于纤维特性与纸页性能间关系的研究还比较欠缺,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基于实验数据和人工经验建立数学模型(如Page模型),以实现对纸页性能的预测及定性分析,然而该方法存在一定主观性且难以进行机理分析。虽然近年来,已有少量通过计算机模拟方法构建纸页结构模型并尝试对纸页性能进行预测分析的研究,但普遍难以平衡模拟速度和模拟准确度的矛盾。针对上述问题,本论文以众多纸页性能中,最为重要且被广泛关注的抗张强度性能为切入点,深入探索了机器学习、多元统计分析、质点-弹簧模型(MSM)等多种数据统计及计算机模拟技术在制浆造纸领域的运用方法。由于本研究属于探索性方法研究,存在高度跨学科性和复杂性,为简化研究过程,需结合实验条件及文献中可行经验对研究方法及内容做出如下假设和简化:(1)抄纸实验仅考虑手抄纸工艺过程(包括打浆、滤水、压榨及烘干),暂不考虑加填、流送、施胶等工艺过程。(2)对造纸纤维模型的假设:造纸纤维截面模型的初始形态为同心圆环;同一根造纸纤维模型的所有截面具有相同的宽度和壁厚;同一根造纸纤维模型的所有位置具有相同的密度和力学性能。基于上述假设和简化,本论文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选取性能差异较大的5种造纸纤维原料,进行造纸纤维特性测量、纸页抄造及纸页抗张强度性能测量实验,共获得317组有效实验数据。其中,所选取的5种造纸纤维材料包括:桉木纤维、针叶木纤维、棉纤维、蔗渣纤维和竹纤维;所测量的造纸纤维特性包括:重均长度、宽度、粗度、壁厚、柔软度、弹性模量以及纤维强度指数;纸页抄造参数主要为打浆度。上述实验数据将为后续分析研究提供原始数据支撑及分析依据。基于317组有效实验数据,首先使用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PNN)方法建立造纸纤维特性与纸页抗张强度性能间的关系统计模型,利用该BPNN统计模型将实验数据扩展为3500组,并研究各造纸纤维特性与纸页抗张强度性能间的关系趋势。研究结果表明:纸页抗张强度性能随着大部分造纸纤维特性的增长,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与现有文献报道中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进一步,使用灰关联分析方法对3500组关系数据进行分析,得到不同造纸纤维特性对纸页抗张强度性能影响程度(影响因子)的大小关系为:纤维强度指数(0.924)>纤维宽度(0.880)>纤维壁厚(0.839)>纤维重均长度(0.823)?纤维粗度(0.590)≈纤维柔软度(0.590)。该关系趋势及定量分析结果,将为后续的计算机模拟研究提供重要的研究基础及验证数据。基于上述实验数据,本研究重点开展了对造纸纤维特性、纸页结构及其性能的计算机模拟和性能预测方法研究。首先,通过添加中心弹簧,提出了改进的质点-弹簧模型(IMSM),避免了传统的质点-弹簧模型(MSM)模拟造纸纤维极易导致纤维模型截面崩溃,从而难以得到模拟结果的问题;随后,基于造纸纤维长度、宽度、粗度、壁厚、弹性模量等数据计算造纸纤维模型参数;最后,使用两组不同制浆方法(化学法制浆和机械法制浆)的造纸纤维特性参数实测值为输入,对所建立的造纸纤维模型开展横向负载梁弯曲模拟实验,同时与被广泛应用的有限元模型(FEM)方法进行对比实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IMSM模型与FEM模型的模拟结果平均相对误差(MRE)分别为6.55%和4.57%,均小于10%。虽然IMSM模型的模拟准确度略低于FEM模型2%左右,但其模拟速度在两组实验中分别比FEM模型快116.75倍和28.44倍。因此,在可接受的模拟准确度下,IMSM模型相比于FEM模型,具有更高的执行效率和实用性。基于所建立的IMSM造纸纤维模型,进一步建立了纸页结构模型,以实现对纸页性能的预测。首先,为了模拟纸页结构中纤维与纤维间的结合力(氢键结合力),使用分段方向包围盒(OBB)碰撞的检测方法,分析计算纸页结构模型中纤维间相互接触的位置;再采用结合弹簧模拟纤维间的结合力大小及结合距离,使用结合弹簧的数量间接代表纸页结构中的相对结合面积(RBA)大小;最后,参考国标的恒速拉伸法,模拟测量纸页结构模型的抗张强度。模拟结果表明,基于不同种类的造纸纤维分别建立的纸页结构模型,其抗张强度模拟结果与实验测量结果相比,平均相对误差均小于10%。另外,与文献报道中使用FEM模型对纸页结构建模及抗张强度的预测模拟结果相比,使用IMSM模型的模拟速度比FEM模型快约9.4倍,计算机内存消耗比FEM模型减少2.4倍。进一步,使用不同造纸纤维特性分别建立多个纸页结构模型,模拟预测目标造纸纤维特性对纸页抗张强度性能的影响趋势。以桉木纤维重均长度特性为例,得到的模拟预测结果为:随着纤维重均长度的增大,纸页抗张强度先增加后减小,与BPNN模型所得到的纤维重均长度与纸页抗张强度的实验统计关系基本一致。最后,基于Qt5和OpenGL计算机软件开发工具,采用“三层结构”(表示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访问层)和面向接口的设计方式,研发了用于纸页结构模拟及性能预测的计算机仿真平台,实现了对造纸纤维特性建模、纸页结构模拟及纸页抗张强度预测的功能,便于相关工艺人员和研究人员的使用及相关功能的进一步优化和扩展研究。
艾俊杰[3](2020)在《环氧丙烷与苯乙烯联产装置流程模拟》文中研究说明环氧丙烷作为丙烯衍生物,在各个领域应用广泛,是重要的基础化工合成原料。近年来,国内多个企业均开始筹备建厂用以生产环氧丙烷。其中,环氧丙烷(PO)与苯乙烯(SM)联产装置流程长,工艺复杂,对现场及内操人员有着较高的技术要求。本文以某石化企业POSM装置为研究对象,运用流程模拟技术,开发出该装置PO工段仿真机,用以培训工人操作技术,熟悉装置运行状况,保证装置平稳安全生产。本文的主要内容为对POSM装置PO工段进行动态模拟,开发仿真机。在进行动态建模之前,一些辅助和准备工作是必要的。首先对设计资料进行整理,确定流程中所有的系统组分,通过文献调研和对组分的分析,确定了流程中主要选用PR方程作为热力学方法,运用Unisim Design流程模拟软件进行稳态模拟,根据设计资料对模拟结果进行对比与校正,以此作为后续动态模拟的参考。动态模拟是本文的重点。首先根据系统组分建立物性数据库和热力学模型,根据各单元的特点,分别建立合适的反应器、精馏塔、换热器等设备的数学模型,根据装置流程建立拓扑结构,补充控制结构,最后进行模型求解。动态模型建立后,要进行反复的开停车测试与补充,才能够很好地模拟装置实际运行状况。经过调试,模型运行平稳后大部分参数的相对误差在3%以内,且与设计值相吻合,能够按照操作手册进行开停车操作,控制系统表现良好,运行过程中各种趋势现象与实际相符,模型运转准确可靠。利用组态工具组态后,PO工段仿真机即开发完毕。本文以某企业环氧丙烷与苯乙烯联产装置PO工段工艺为研究背景,以设计资料与稳态模拟结果为参考,开发出PO工段仿真机,并成功应用于员工培训、辅助生产,展现了该机理模型的合理性与优越性。
冀鹏[4](2020)在《汽油罐区泄漏事故动态模拟》文中提出近年来由化工储罐泄漏引发火灾事故频发,因罐区内危险化学品存储量较大且较为集中,加之环境和地理条件复杂,发生事故后难以预估事故的发展,往往会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因此建立完整的储罐泄漏动态模型对评估事故发展的后果,完善应急响应培训机制,指导救援决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文进行了大量的文献调研后,对国内外危险化学品泄漏、池火燃烧研究现状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重点分析了罐区泄漏事故的全部过程以及对应的环境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包含泄漏、蒸发、扩散、燃烧、传热、相平衡、灾害的数学模型,其中针对热辐射的计算耦合了离散发射法,使热辐射计算更加精确。分析了多种动态模型求解思路的优劣,综合考虑选择序贯模块法和显示欧拉法结合双层法作为模型的求解方法。针对模拟区域使用有限元的思想进行网格划分,使用Microsoft Visual Studio编写对应的计算模型,结合三维场景建模对结果进行可视化,并在此基础上编写了应急响应的培训系统,拥有评分记录等功能,可以用于人员的应急培训。最后,使用编撰好的动态模型分别进行了液体、气体扩散的计算,并考察了在不同孔径、不同风速、拥有障碍物情况下对气体扩散的影响,然后针对池火灾燃烧过程和热辐射计算进行了模拟,可以用于指导应急预案的编写和进行相应的环境评估。
胡锦闰[5](2020)在《深空撞击探测器运动仿真系统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深空撞击探测是深空探测任务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近些年来深空探测的热点。深空撞击探测一般是相对于小行星而言的。小行星的规模比大天体的体积要小几十甚至几百倍,这就对深空撞击探测器的精度、准确性和自主导航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深空撞击探测器研制和发射的经济成本和人力成本都是异常昂贵的,所以提高每次深空撞击探测任务的精度,减少故障率是必然要求。然而,通过实际深空实验的方式对深空撞击探测器进行测试是不现实而且成本昂贵的,地面实验成为唯一低成本且效果合适的测试方式。针对深空撞击探测器的地面模拟仿真测试,本文设计了一套深空撞击探测器运动仿真系统,实现对深空撞击探测器的地面仿真测试。本文首先对深空撞击探测中的基本理论进行了介绍,然后对系统的方案进行了设计,同时针对方案设计对硬件的选型进行了阐述,最后完成了对深空撞击探测器运动仿真系统硬件平台的搭建。本文分析了深空撞击探测仿真测试困难的原因,结合深空撞击探测过程中需要重点验证的项目,设计出了四套软件系统。它们分别是主控系统、行星目标动态模拟系统、探测器轨迹仿真系统、行星目标图像处理系统。其中主控系统与深空撞击探测器内部高度集成化的电子设备通信,对内部电子设备的实时状态进行监测。行星目标动态模拟系统对星空背景和小行星目标进行动态模拟。探测器轨迹仿真系统对撞击探测器的实时轨迹和姿态完成仿真。行星目标图像处理系统获取小行星图像的形心,并与下传的图像的形心比较,验证深空撞击探测器导航敏感器的形心提取能力。本文选用QT开发了四套软件,软件开发采用面向对象和模块化的设计思路。每个软件系统都包括通信模块,使用TCP/IP协议实现软件之间的通信。其中探测器轨迹仿真系统使用STK协助开发。行星目标动态图像模拟系统使用Open GL协助开发。本文结合四套软件对系统的功能进行了实验对比和分析,验证了系统的可行性。
王泽[6](2020)在《国际股票市场间的风险动态传播模式识别及预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国际金融风险传染是扰乱经济秩序、破坏经济和金融系统结构的主要因素之一。考虑到国际金融风险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如果不能及时、有效的防控,可能会对一国金融系统乃至全球金融系统造成极大破坏。尤其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局势,在把握金融风险传播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更有针对性的防控策略对于保障一国金融系统的稳定运行意义重大。这样的背景对研究金融风险的动态传播过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需要准确识别具有不同规律和特征的金融风险传播过程;另一方面,需要提前并准确地预判未来可能发生的金融风险的传播规律和特征。然而,针对这两个问题的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为解决这一问题,以国际股票市场为样本,运用交叉融合的多领域研究方法,从基于复杂网络的金融风险传播动态模拟仿真入手,识别了金融风险传播模式以区分不同类型的金融风险传播过程,并在分析复杂网络拓扑特征与不同传播模式时变特征相关性的基础上,构建了数据驱动的动态预警指数。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贡献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针对国际金融风险传染,构建了国际股指金融风险级联传播模型,挖掘了金融风险动态传播规律。在融合运用BEKK-GARCH模型、Delta-CoVaR模型和SIS-Cascade模型的基础上,明确了金融风险的传播方向、传播程度和传播机制,并提出了国际股指金融风险级联传播模型。运用该模型,实现了金融风险传播动态模拟仿真,量化了金融风险传播速度和影响范围。研究发现,国际金融风险传播具有临界效应:国际股指的一般波动比极端波动更容易传播;另外,国际金融风险传播临界值具有时变特征:极端风险在市场处于风险期时容易传播,而在市场处于平稳期时不容易传播;除此之外,国际股指间波动溢出网络的拓扑属性对金融风险传播的影响比国际股票市场系统风险属性的影响更强,说明从网络拓扑特征角度分析更有利于揭示金融风险传播规律和模式。(2)针对金融风险动态传播过程,采用基于金融风险响应时间的量化方法,识别了金融风险时变传播模式。基于国际股指金融风险级联传播模型的模拟仿真结果,综合运用降维、聚类、金融风险响应时间计算和关联规则分析方法,从分析节点拓扑属性的角度,识别出了三种金融风险传播模式。研究发现,三种传播模式的动态传导特征、网络结构特征、总体风险特征和时间分布特征均不同。其中,复合型传播模式危险程度最高、网络规模较大、对应尖峰型和截尾型传导特征、在2007年之后频繁发生;度限制型传播危险程度次之、网络中心性较高、对应矮峰型传导特征、集中出现在2007年之前;距离限制型传播危险程度最低、网络直径较长、对应平弱型传导特征、出现频率较均匀。(3)针对金融风险时变传播模式,构建了基于网络模体转换矩阵的预警模型,检验了预警指数对金融风险不同传播模式的预警有效性。由于在研究中发现不同金融风险传播模式对应的网络结构差异较大,可以从分析网络拓扑结构变化的角度入手构建预警指数。进一步研究发现,模体具有多样性和重复性,当网络结构发生变化时其反应更敏感、提供的预警信息更丰富。因此可以通过统计网络演化过程中的模体转换情况构建针对金融风险传播模式的预警指数。研究发现,本文提出的预警指数具有有效性,且预警能力具有鲁棒性。其中,T-M指数对复合型传播模式预警效果较好,预警提前期为9个工作日;m12.m12指数对度限制型传播模式预警效果较好,提前预警期超过200个工作日;m5.m5指数对距离限制型传播模式预警效果较好,提前预警期超过40个工作日。
李平[7](2020)在《三维云建模与渲染关键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虚拟现实技术是计算机图形学中重要的研究领域,而针对风、云、雷电等自然界现象模拟技术的研究在虚拟场景中占据了很大的研究范围。动态三维云模拟通常包含建模与渲染两方面,其中建模决定了云的复杂程度和外观形态,而渲染是模拟云的光照效果和逼真程度。本文基于真实气象数据进行大规模云模拟,在这两个方面研究适用于云模拟技术的应用方法。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两个方面。在建模方面,针对目前可视化方法存在的建模外观形态偏规则等问题,提出基于消散粒子系统的精细三维云动态模拟方法。为使得基于WRF数据的云模型展示出精细的三维云外形,构建封闭的上下表面。利用改进的多邻域跟踪算法搜索出云的边界点,并采用Hermite曲线对云表面进行重新构建,最终加入Simplex噪声与圆球表面相结合,进行扰动,消除由于Hermite曲线带来的云表面规则现象,呈现精细的三维云表面效果。为了实现实时模拟云的消散过程,根据对三维云的浓度分布以及粒子位置进行消散函数计算。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应用于云数据建模,在保证建模速度的同时,能够进一步精细云表面、展示云的动态消散过程。在渲染方面,针对现有的绘制复杂度高以及渲染逼真度偏低等问题,提出了基于多样性插值方式的三维云模拟方法。对光线投射中的采样点分析,利用采样点的光学属性,阈值范围使用不同的采样步长和插值方式,来实现云绘制方面的速度优势。为了可以展示云的光照效果变化情况,在增强云的光照强度方面,采用曲率计算方法,能够清晰体现三维云的内部结构信息和外部的形状细节。实验结果表明,该渲染方法可以提高绘制速度,并且能够增强光照效果真实度。
高阳[8](2019)在《水污染事件动态模拟仿真与应急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自然和经济资源,近年来,随着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逐渐加强、极端气象水文事件日益增加,水污染事件频发,制约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威胁自然和生态环境的安全,已受到国家高度重视和专家学者广泛关注。本文以渭河流域典型水污染事件为研究对象,采用复杂性理论、数字地球、综合集成等理论和技术,通过高效的动态模拟仿真和过程可视的应急管理,为水污染事件科学应对提供理论参考和决策支持,降低灾害损失。论文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1)实现了水污染事件复杂性描述及多源信息融合。对水污染事件和水质模型进行复杂性分析,揭示了污染物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规律,提出水污染事件污染物迁移过程和水质模型数值求解方法。采用数据集成中间件和多源信息融合等方法实现了海量水污染事件数据资源的采集、处理、集成与融合,建立水污染数据资源中心,在对水污染事件多源信息融合基础上,通过组件的方式为业务应用提供数据和信息服务。(2)提出了基于水利数字地球的水质模型耦合机制。采用数据集成、数据映射和信息融合等方法实现了水污染事件海量数据资源的高效整合、深度集成与有机融合,基于多源信息融合构建水利数字地球,采用瓦片金字塔服务及空间信息瓦片检索技术实现水污染事件相关的数据资源的三维可视化展示,基于空间一体化视域模型融合3S空间信息以及数字地球互操作服务,实现水污染事件多源数据资源、水质模型与数字地球的耦合,为水污染事件动态模拟仿真提供可视化服务环境。(3)开展了基于复杂Agent的水污染动态模拟仿真。在对水质数据进行拟合与加载基础上,对水污染事件所在河道进行三角网剖分,采用复杂性理论建立基于不规则三角网的水质Agent模型,对水质模型进行可视化描述;将元胞自动机应用到水污染事件模拟仿真中,设计了水质多智能体,采用多智能体对污染物运移过程进行表征;构建基于高性能网格的水污染动态模拟仿真一体化环境,采用网格计算将复杂的水污染事件模拟仿真过程进行分解。(4)搭建了面向水污染事件的应用支撑平台。基于综合集成提出面向水污染事件的信息服务模式,采用主题化描述、组件化开发、可视化仿真和知识化管理等现代信息技术,搭建了面向水污染事件的应用支撑平台,提出了应用支撑平台的体系结构和应用开发流程,提供了面向水污染事件的综合集成服务,为水污染事件动态模拟仿真和应急管理提供高效便捷、扩展性较好和过程可视的应用服务。(5)提供了水污染事件模拟仿真与应急管理应用服务。以渭河流域典型水污染事件为例开展应用研究,基于水利数字地球三维可视化环境实现水污染事件和数字地球三维可视化环境融合,水污染事件信息标示,水污染事件流场造型及可视化表现,水污染运移模拟仿真和水污染事件应急管理辅助决策等服务。基于综合集成应用支撑平台开展水污染事件实验模拟与应急调度,提出流程化、模块化、预案化和一体化四种应急管理模式,面向水污染事件提供应用服务和决策支持。
王莉利[9](2019)在《火驱油藏开发动态预测模型与分析方法研究》文中提出火驱是提高稠油采收率的重要方法之一,具有适用范围广、驱油效率高等优点。但是,当前国内外的火驱项目成功率低、火驱开发经济风险性较大、对火驱动态预测和分析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少,特别在火驱领域采用智能分析方法的研究工作几乎是空白。因此,为了充分挖掘稠油热采潜力,实现稠油开发技术的科学化和最优化,本文深入开展了火驱油藏开发动态预测与智能分析方法应用研究,取得的新认识和主要结果如下:本文依据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原理,结合火驱油藏内油、水、气、温度和压力的分布规律,创新性地考虑了气相和蒸汽相重力超覆因素对火驱效果影响,建立了完整的火驱油藏开发动态预测理论模型(即FFDPM)。FFDPM模型可用于火驱油藏的筛选、开发方案的设计和火驱生产动态的实时跟踪分析,为火驱开发方案的及时调整和注采技术参数的优化确定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研究和解决了FFDPM模型数值模拟有效运行问题。在FFDPM理论模型基础上,通过理论推导和数值分析,建立了FFDPM模型的相关物性参数的解析表达式,提出了预测模型中气相组分质量分数、凝结区三相饱和度等重要参数的获取方法,提出了参数赋值错误等因素导致数值模拟意外中断运行的处理方法,提高了火驱动态数值模拟的有效性和准确性。研究和开发了火驱动态分析和开发效果预测数值模拟系统。在火驱数学模型和相关参数确定方法基础上,研发了完善的火驱动态分析和开发效果预测数值模拟系统。该系统可以对火驱生产动态进行实时跟踪分析,模拟各种物性参数在火驱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和理论最优值。本文理论模拟结果与前人的一维燃烧管实验和火驱现场试验结果对比表明,本文模拟系统输入参数少、计算速度快、模拟结果与室内实验和现场火驱实际生产结果符合度高。引入现代智能计算技术,提出了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火驱开发效果预测方法。本文新方法将自适应混沌克隆粒子群优化(ACCPSO)算法和RBF神经网络相结合,建立了基于ACCPSO算法的RBF神经网络火驱开发效果预测理论模型。文中采用国外42个火驱现场试验项目的实际数据为例进行了试算,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新方法收敛速度快、预测精度高,在火驱开发效果预测方面具有较高的预测能力和预测准确性。在本文中,作者还将改进的人工鱼群智能算法与本文建立的火驱数学模型结合,提出了基于自适应跳跃人工鱼群智能算法的火驱开发注采参数优化方法。文中以辽河油田杜66块为例进行了验证性试算,结果表明,引进智能计算方法对火驱注采参数进行优化是可行的,可以对火驱注采参数进行实时动态优化和调整,从而保证火驱油藏开采始终处于高效稳定的运行状态中。
史鹏涛[10](2019)在《轻汽油醚化装置全流程模拟》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环保要求的日趋严格和车用汽油质量标准的不断提升,生产出高效低污染的清洁燃料汽油已经成为各炼化企业必须完成的任务。而轻汽油醚化技术可以降低汽油中的烯烃含量,提高辛烷值,是实现油品升级的有效途径。本文以某石油炼化企业一套年产24万吨的轻汽油醚化装置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生产工艺进行稳态模拟、动态建模与模拟,开发出了轻汽油醚化装置的仿真机,对于实际装置的生产操作与工艺的优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针对轻汽油醚化装置的生产工艺流程展开了详细的研究。首先,对生产工艺的原料以及产品规格做了细致分析,并剖析了工艺中的醚化反应机理,确定了模型采用的反应网络,对整个工艺流程从整体到细节都进行了深入分析与研究。然后,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并结合工艺设计说明,确定了轻汽油原料的模拟组分与醚化反应转化率,选取PR方程进行热力学性质计算,利用UniSim Design稳态流程模拟软件,对整个工艺进行了稳态模拟。稳态模拟结果与设计值相比较,平均相对误差为1.44%,计算数据准确合理。为接下来的动态流程模拟工作提供了可靠的基础。本文的重点工作是对轻汽油醚化工艺进行动态建模与模拟。首先,查找和估算了模拟组分的基础物性数据,建立了工艺过程中的醚化反应器、醚化精馏塔等主要单元设备模型;然后在单元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工艺的流程拓扑模型与过程控制模型;最后利用DSO工艺平台对动态模型进行了求解。模型计算的动态特性与实际过程相符,模型运行到稳定状态时的工艺指标与设计值相比,平均相对误差在2.30%以内,可以满足研究工艺及控制动态变化的要求。利用建立的动态模型,本文还进一步研究了轻汽油醚化工艺在若干工况下的动态特性,研究结果展示了实际工艺设计和控制方案良好的自调节能力。最后,本研究在动态模型的基础上,完成了仿DCS系统操作界面的绘制与组态,开发出轻汽油醚化工艺仿真机,在教学培训、工艺研究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实用价值。
二、常用机构计算机动态模拟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常用机构计算机动态模拟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自适应伪谱法的高超声速飞行器轨迹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高超声速飞行器 |
1.2.2 轨迹优化问题分析 |
1.2.3 轨迹优化算法 |
1.3 研究内容 |
1.4 论文章节安排 |
第二章 高超声速飞行器运动建模 |
2.1 引言 |
2.2 坐标系与状态变量 |
2.2.1 坐标系定义 |
2.2.2 状态变量描述 |
2.2.3 坐标系变换 |
2.3 高超声速飞行器质心平动模型 |
2.3.1 质心平动运动学模型 |
2.3.2 质心平动动力学模型 |
2.4 高超声速飞行器绕质心转动模型 |
2.4.1 绕质心转动运动学模型 |
2.4.2 绕质心转动动力学模型 |
2.5 大气参数模型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超声速飞行器轨迹设计 |
3.1 引言 |
3.2 轨迹设计 |
3.2.1 六自由度模型概述 |
3.2.2 运动模型 |
3.2.3 推力模型 |
3.2.4 气动模型 |
3.3 轨迹设计整体方案 |
3.4 轨迹设计仿真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超声速飞行器轨迹的Radau伪谱法优化方法 |
4.1 引言 |
4.2 全局伪谱法 |
4.3 p-Radau伪谱法 |
4.3.1 迭代的误差判定策略 |
4.3.2 算法步骤 |
4.4 h-Radau伪谱法 |
4.4.1 迭代的误差判定策略 |
4.4.2 轨迹曲率密度函数的区间细化 |
4.4.3 算法步骤 |
4.5 自适应hp-Radau伪谱法 |
4.5.1 迭代的误差判定策略 |
4.5.2 基于hp自适应方法的整合策略 |
4.5.3 算法步骤 |
4.6 序列二次规划算法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高超声速飞行器轨迹优化仿真分析 |
5.1 引言 |
5.2 上升段轨迹优化 |
5.2.1 模型构建 |
5.2.2 约束条件 |
5.2.3 目标函数 |
5.2.4 仿真分析 |
5.3 下压段轨迹优化 |
5.3.1 模型构建 |
5.3.2 约束条件 |
5.3.3 目标函数 |
5.3.4 仿真分析 |
5.4 全程轨迹优化的多段整合及对比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Qt的可视化软件实现 |
6.1 引言 |
6.2 软件显示配置项 |
6.2.1 功能说明 |
6.2.2 外部接口 |
6.2.3 模块结构 |
6.3 软件实现的关键技术 |
6.3.1 动态模拟软件结构设计 |
6.3.2 Qt与 Matlab混合编程 |
6.3.3 Qt程序的打包发布 |
6.4 可视化软件展示 |
6.4.1 核心功能代码 |
6.4.2 界面设计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2)基于造纸纤维特性模型的纸页结构计算机模拟及性能预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常用物理量名称及符号表 |
常用缩略语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纸页结构及性能模拟预测的重要意义 |
1.2 纸页结构及抗张强度模拟预测研究基础 |
1.2.1 纸页结构及抗张强度模拟预测研究的主要困难 |
1.2.2 现有主流的计算机模拟技术基础 |
1.2.3 造纸纤维特性对纸页抗张强度性能影响的研究基础 |
1.3 计算机模拟技术在纸页结构模拟中的现有研究进展 |
1.3.1 基于2D纤维模型的纸页结构及性能模拟预测研究进展 |
1.3.2 基于3D纤维模型的纸页结构及性能模拟预测研究进展 |
1.3.3 纸页相对结合面积及纤维结合应力模拟研究进展 |
1.4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
1.4.1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2 本论文研究过程中的主要限制条件和假设 |
1.4.3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意义 |
1.4.4 本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造纸纤维特性及纸页抗张强度性能数据 |
2.1 实验 |
2.1.1 实验仪器与设备 |
2.1.2 造纸纤维材种选择 |
2.1.3 造纸纤维特性测量实验 |
2.1.4 手抄纸实验及纸页抗张强度测量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基于纤维质量分析仪分析的造纸纤维长度、宽度、粗度特性 |
2.2.2 造纸纤维壁厚特性 |
2.2.3 造纸纤维柔软度及弹性模量特性 |
2.2.4 造纸纤维强度指数特性 |
2.2.5 浆料打浆度及纸页定量 |
2.2.6 纸页抗张强度性能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造纸纤维特性与纸页抗张强度性能间关系的研究 |
3.1 反向传播神经网络算法简介 |
3.2 基于BPNN的造纸纤维特性与纸页抗张强度性能间关系建模 |
3.2.1 建模数据集整理 |
3.2.2 BPNN模型训练及验证结果 |
3.2.3 BPNN模型测试结果 |
3.2.4 基于BPNN模型生成造纸纤维特性与纸页抗张强度性能间关系数据 |
3.3 灰色关联分析法简介 |
3.4 基于灰关联分析法分析造纸纤维特性与纸页抗张强度性能间关系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造纸纤维特性动态模拟研究 |
4.1 质点-弹簧模型及其动态模拟方法介绍 |
4.1.1 质点-弹簧模型介绍 |
4.1.2 动态模拟方法介绍 |
4.2 造纸纤维静态几何模型建立 |
4.3 造纸纤维动态模型建立 |
4.3.1 传统质点-弹簧模型 |
4.3.2 改进质点-弹簧模型 |
4.3.3 改进质点-弹簧模型参数计算 |
4.4 造纸纤维弹性模量特性模拟预测 |
4.4.1 基于改进的质点-弹簧模型建立纤维弹性模量模拟测试实验模型 |
4.4.2 基于有限元模型建立纤维弹性模量模拟测试实验模型 |
4.4.3 质点-弹簧法及有限元法模拟结果对比 |
4.4.4 造纸纤维柔软度模拟扩展实验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纸页结构模型建模及抗张强度预测研究 |
5.1 实验 |
5.2 纸页结构模型生成方法 |
5.2.1 纤维模型的几何形态定义 |
5.2.2 基于造纸纤维模型随机生成纸页结构模型 |
5.3 纸页结构中纤维间接触区域的计算及结合力模拟方法 |
5.3.1 常用碰撞检测方法简介 |
5.3.2 OBB包围盒计算方法 |
5.3.3 二叉树OBB包围盒碰撞检测算法计算纸页结构中纤维接触区域 |
5.3.4 纸页结构中纤维间结合力模拟方法 |
5.4 纸页模型抗张强度模拟预测方法 |
5.5 结果与讨论 |
5.5.1 不同类型造纸纤维参数对纸页结构模型的影响 |
5.5.2 不同造纸纤维类型对纸页抗张强度性能的影响 |
5.5.3 不同造纸纤维长度特性对纸页结构模型的影响 |
5.5.4 不同造纸纤维长度特性对纸页抗张强度性能的影响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纸页结构模拟及性能预测的计算机仿真平台研究 |
6.1 计算机仿真平台的研发功能及目的介绍 |
6.1.1 计算机仿真平台的研发功能 |
6.1.2 计算机仿真平台的研发目的 |
6.2 计算机仿真平台研发工具及操作系统简介 |
6.2.1 Qt5简介 |
6.2.2 OpenGL简介 |
6.2.3 计算机仿真平台研发使用的操作系统简介 |
6.3 计算机仿真平台的结构及主要研发方法 |
6.3.1 计算机仿真平台的总体结构 |
6.3.2 模型数据管理模块 |
6.3.3 工程数据管理模块 |
6.3.4 模拟模型构建模块 |
6.3.5 动态过程求解模块 |
6.3.6 动态模拟控制模块 |
6.3.7 模拟模型显示界面模块 |
6.3.8 模拟参数输入界面模块 |
6.3.9 主用户界面模块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3)环氧丙烷与苯乙烯联产装置流程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环氧丙烷工业生产简介 |
1.1.1 环氧丙烷生产与市场分析 |
1.1.2 环氧丙烷主要的工业合成方法 |
1.2 化工系统工程概述 |
1.2.1 化工系统工程的历史与发展 |
1.2.2 化工系统工程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 化工流程模拟概述 |
1.3.1 流程模拟系统的分类 |
1.3.2 流程模拟技术的历史与发展 |
1.3.3 本论文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二章 工艺流程分析 |
2.1 乙苯过氧化单元流程分析 |
2.1.1 乙苯过氧化单元流程介绍 |
2.1.2 乙苯过氧化单元反应器分析 |
2.2 丙烯环氧化单元流程分析 |
2.2.1 丙烯环氧化单元流程介绍 |
2.2.2 丙烯环氧化单元反应器分析 |
2.3 环氧丙烷精制单元流程分析 |
2.3.1 环氧丙烷精制单元流程介绍 |
2.3.2 萃取精馏塔C1420副反应分析 |
2.4 小结 |
第三章 工艺稳态模拟 |
3.1 系统组分的确定 |
3.2 热力学方法的选择 |
3.3 反应器反应网络的建立 |
3.3.1 反应器物料衡算 |
3.3.2 建立反应网络 |
3.4 单元操作模块的选择 |
3.5 循环结构的切割方式 |
3.6 小结 |
第四章 工艺动态建模 |
4.1 物性数据的估算 |
4.1.1 沸点的估算 |
4.1.2 临界参数的估算 |
4.1.3 偏心因子的估算 |
4.1.4 饱和蒸汽压的估算 |
4.1.5 汽化焓的估算 |
4.1.6 热容的估算 |
4.2 系统基本模型的建立 |
4.2.1 热力学模型的计算 |
4.2.2 物料衡算 |
4.2.3 能量衡算 |
4.2.4 相平衡计算 |
4.3 单元设备模型的建立 |
4.3.1 换热器模型 |
4.3.2 加压设备模型 |
4.3.3 混合器模型 |
4.3.4 分流器模型 |
4.3.5 反应器模型 |
4.3.6 精馏塔模型 |
4.4 系统结构模型的建立 |
4.5 控制模型的建立 |
4.5.1 简单控制系统 |
4.5.2 复杂控制系统 |
4.5.3 联锁控制系统 |
4.6 事故及评分的建立 |
4.7 模型求解策略 |
4.8 小结 |
第五章 模型调试与结果验证 |
5.1 模型调试 |
5.1.1 单元设备模型的调试 |
5.1.2 结构模型的调试 |
5.1.3 控制模型的调试 |
5.1.4 事故与评分调试 |
5.2 模型运行结果验证 |
5.2.1 开停车操作验证 |
5.2.2 主要设备工艺参数验证 |
5.3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附件 |
(4)汽油罐区泄漏事故动态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危险化学品泄漏的研究 |
1.2.2 池火燃烧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罐区泄漏事故过程及影响因素分析 |
2.1 汽油的理化性质及危险性分析 |
2.2 泄漏事故过程分析 |
2.2.1 泄漏过程 |
2.2.2 蒸发过程 |
2.2.3 扩散过程 |
2.2.4 燃烧过程 |
2.3 环境条件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动态模型的建立及求解 |
3.1 网格划分 |
3.2 储罐泄漏源模型 |
3.2.1 储罐上液体小孔泄漏模型 |
3.2.2 管道液体小孔泄漏模型 |
3.2.3 气体小孔泄漏模型 |
3.2.4 混相流泄漏模型 |
3.3 液体扩散模型 |
3.4 液体蒸发模型 |
3.4.1 闪蒸蒸发 |
3.4.2 液池吸热蒸发 |
3.4.3 泄漏液面对流蒸发 |
3.5 气体扩散模型 |
3.6 液池燃烧模型 |
3.7 能量传递模型 |
3.7.1 热辐射传递模型 |
3.7.2 液体传热模型 |
3.8 气液平衡模型 |
3.9 灾害模型 |
3.10 模型的求解 |
3.10.1 模型求解的方法 |
3.10.2 动态模型求解 |
3.11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罐区泄漏事故动态模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4.1 系统需求分析 |
4.2 程序设计思路 |
4.2.1 系统框架 |
4.2.2 基础数据库 |
4.2.3 动态模拟计算模块 |
4.2.4 通信模块 |
4.2.5 图形用户界面 |
4.3 界面设计 |
4.4 运行展示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罐区泄漏模拟及结果分析 |
5.1 液池扩散 |
5.2 气体扩散 |
5.2.1 不同泄漏孔径对扩散的影响 |
5.2.2 风速对扩散影响 |
5.2.3 障碍物对扩散影响 |
5.3 燃烧分析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附录 |
(5)深空撞击探测器运动仿真系统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深空撞击探测器研究现状 |
1.2.2 星背景模拟研究现状 |
1.2.3 航天仿真软件发展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章节分布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章节结构安排 |
第2章 深空撞击探测基本理论与系统总体设计 |
2.1 引言 |
2.2 深空撞击探测基本理论 |
2.2.1 深空撞击探测基本概念 |
2.2.2 深空撞击探测常用坐标系 |
2.2.3 深空撞击探测器的姿态描述 |
2.2.3.1 欧拉角描述 |
2.2.3.2 方向余弦描述 |
2.2.3.3 四元数描述 |
2.2.3.4 各种姿态描述方式之间的转换 |
2.3 系统总体设计 |
2.3.1 系统功能 |
2.3.2 总体框架 |
2.4 硬件方案设计及硬件平台搭建 |
2.4.1 方案设计 |
2.4.2 主要硬件选型 |
2.4.2.1 行星目标动态模拟终端显示设备选型 |
2.4.2.2 各个终端计算机选型 |
2.4.2.3 交换机选型 |
2.4.3 硬件平台搭建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动态模拟与轨迹仿真方法研究与实现 |
3.1 引言 |
3.2 行星目标动态模拟方法研究与实现 |
3.2.1 Open GL介绍 |
3.2.1.1 Open GL图形处理过程 |
3.2.1.2 Open GL坐标转换过程 |
3.2.1.3 Open GL光照和材质纹理 |
3.2.2 星空背景模拟方法研究与实现 |
3.2.2.1 星空背景模拟方法选择 |
3.2.2.2 星表的简化 |
3.2.2.3 坐标系的转换 |
3.2.2.4 灰度值变换 |
3.2.3 小行星模拟方法研究与实现 |
3.2.3.1 小行星模型的构建与加载 |
3.2.3.2 模型光照的设计与实现 |
3.3 探测器轨迹仿真方法研究与实现 |
3.3.1 STK软件介绍 |
3.3.2 STK二次开发 |
3.3.2.1 STK/X组件二次开发 |
3.3.2.2 STK/Connect模块 |
3.3.2.3 两种二次开发方式的比较 |
3.3.3 基于STK二次开发的探测器轨迹仿真方法的研究与实现 |
3.3.3.1 坐标转换 |
3.3.3.2 运动控制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行星目标图像处理方法研究与实现 |
4.1 引言 |
4.2 行星目标图像预处理 |
4.2.1 灰度转换算法 |
4.2.2 图像滤波算法 |
4.3 行星目标图像阈值分割 |
4.3.1 阈值分割算法 |
4.3.2 形态学操作算法 |
4.4 行星目标图像边缘提取 |
4.4.1 图像边缘提取算法介绍 |
4.4.2 图像边缘提取结果及算法选择 |
4.5 行星目标图像形心定位 |
4.5.1 图像边缘标记算法 |
4.5.2 图像的形心定位算法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软件设计及实验结果分析 |
5.1 引言 |
5.2 软件设计概述 |
5.2.1 系统总体框架 |
5.2.2 主控系统设计 |
5.2.2.1 串口通信协议 |
5.2.2.2 网络通信协议 |
5.2.3 子系统设计 |
5.2.3.1 探测器运动仿真系统 |
5.2.3.2 行星目标动态模拟系统 |
5.2.3.3 行星目标图像处理系统 |
5.3 仿真实验与结果分析 |
5.3.1 仿真场景设计 |
5.3.2 仿真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国际股票市场间的风险动态传播模式识别及预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金融风险传染的基础理论研究 |
1.3.2 复杂网络在金融风险传染中的应用研究 |
1.3.3 金融风险传染的动态传播研究 |
1.3.4 金融风险传染的预警研究 |
1.3.5 文献评述 |
1.4 科学问题、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1.4.1 科学问题 |
1.4.2 研究内容 |
1.4.3 创新点 |
1.5 技术路线 |
第2章 国际股票市场指数联动关系分析 |
2.1 国际股指波动溢出网络模型构建 |
2.1.1 基于BEKK-GARCH模型构建股指网络 |
2.1.2 国际股指波动溢出网络特征指标 |
2.1.3 数据选取与说明 |
2.2 国际股指联动关系全局特征演化分析 |
2.2.1 节点总数和边总数演化特征分析 |
2.2.2 网络密度和平均路径长度演化特征分析 |
2.2.3 平均加权度和平均接近中心性演化特征分析 |
2.2.4 平均中介中心性和平均聚类系数演化特征分析 |
2.3 国际股指联动关系局部特征演化分析 |
2.3.1 三元有向模体演化特征分析 |
2.3.2 占比最高模体演化特征分析 |
2.4 小结 |
第3章 国际股指间金融风险传播动态仿真 |
3.1 国际股指金融风险级联传播模型构建 |
3.1.1 基于DCC-GARCH-CoVaR量化金融风险传播程度 |
3.1.2 基于Delta-CoVaR刻画金融风险动态级联传播规则 |
3.1.3 基于SIS-Cascade模型刻画金融风险动态传播过程 |
3.1.4 国际股指金融风险级联传播数学模型构建 |
3.2 国际股指间金融风险传播仿真结果分析 |
3.2.1 金融风险传播范围和速度分析 |
3.2.2 金融风险传播临界值分析 |
3.2.3 基于金融风险传播临界值演化特征的模型有效性检验 |
3.3 国际股指间金融风险传播与波动溢出网络属性关联分析 |
3.3.1 金融风险传播范围和速度与网络平均度相关关系分析 |
3.3.2 金融风险传播范围和速度与网络平均度分组统计分析 |
3.4 国际股指间金融风险传播与系统风险属性关联分析 |
3.4.1 金融风险传播范围和速度与金融系统风险相关关系分析 |
3.4.2 金融风险传播范围和速度与金融系统风险分组统计分析 |
3.5 小结 |
第4章 国际股指间金融风险传播模式分析 |
4.1 国际股指间金融风险传播模式识别及分析方法 |
4.1.1 基于金融风险传播过程影响程度的聚类方法 |
4.1.2 基于节点拓扑属性的传播模式识别方法 |
4.1.3 传播过程聚类与传播模式的关联规则分析方法 |
4.2 国际股指间金融风险传播过程统计分析 |
4.2.1 金融风险传播过程演化分析 |
4.2.2 金融风险传播过程描述性统计分析 |
4.3 国际股指间金融风险传播过程聚类分析 |
4.3.1 金融风险传播过程数据降维分析 |
4.3.2 基于金融风险传导特征的聚类分析 |
4.4 国际股指间金融风险传播模式识别及演化分析 |
4.4.1 金融风险传播模式可视化及对比分析 |
4.4.2 金融风险传播模式时间分布特征分析 |
4.5 传播模式与传播过程聚类关联规则分析 |
4.6 小结 |
第5章 国际股指间金融风险时变传播模式预警 |
5.1 基于模体转换矩阵的预警指数构建 |
5.1.1 统计模体转换并构建模体转换矩阵 |
5.1.2 基于模体转换矩阵构建预警指数 |
5.1.3 预警指数准确性判别指标 |
5.2 国际金融风险传染事件预警及鲁棒性检验 |
5.2.1 国际金融风险传染事件预警 |
5.2.2 预警结果鲁棒性检验 |
5.3 国际股指间金融风险传播模式预警及关键指数识别 |
5.3.1 复合型传播模式预警 |
5.3.2 度限制型传播模式预警 |
5.3.3 距离限制型传播模式预警 |
5.4 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CoVaR公式推导 |
附录 B:国际股指间金融风险传播过程统计性描述 |
附录 C:不同风险阈值下金融风险传导特征聚类及网络结构特征 |
个人简历 |
(7)三维云建模与渲染关键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云的形状模拟 |
1.2.2 云的光照模拟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云模拟基础理论 |
2.1 云的形成与特性 |
2.1.1 云的形成 |
2.1.2 云的分类 |
2.2 云模拟的WRF数据 |
2.3 云的建模理论 |
2.3.1 启发式方法 |
2.3.2 数值模拟方法 |
2.4 云的渲染算法 |
2.4.1 光强计算与相位函数 |
2.4.2 散射光照模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消散粒子系统的精细三维云动态模拟 |
3.1 基于WRF模式数据的粒子系统 |
3.1.1 传统的粒子系统 |
3.1.2 常用粒子系统的优化方法 |
3.1.3 基于WRF数据的粒子系统建模 |
3.2 精细三维云外形 |
3.2.1 多邻域跟踪算法 |
3.2.2 改进的Hermite曲线 |
3.2.3 优化云表面 |
3.3 基于消散函数的粒子系统方法 |
3.4 云粒子渲染 |
3.4.1 云的光照模型 |
3.4.2 抛雪球算法 |
3.4.3 Bill Board技术 |
3.4.4 云粒子渲染流程 |
3.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多样性插值方法和优化合成函数的云模拟 |
4.1 多样性插值算法 |
4.1.1 传统光线投射算法 |
4.1.2 改进的多样性插值方式算法 |
4.2 优化合成函数 |
4.2.1 常用光线投射合成函数 |
4.2.2 优化光线投射合成函数 |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4 实验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工作总结 |
5.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8)水污染事件动态模拟仿真与应急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复杂性理论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数字地球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3 水污染事件模拟仿真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4 水污染事件应急管理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5 相关文献计量分析 |
1.3 研究内容与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3.4 论文创新点 |
2 水污染事件复杂性描述及多源信息融合 |
2.1 水污染事件复杂性分析 |
2.1.1 水污染事件特性 |
2.1.2 水污染事件的复杂性 |
2.1.3 水质模型的复杂性 |
2.2 水质模拟及模型的求解 |
2.2.1 污染物迁移过程 |
2.2.2 水质模拟基本方法 |
2.2.3 水质模型数值解法 |
2.3 水污染事件数据整合 |
2.3.1 水污染事件数据处理 |
2.3.2 基于中间件的数据集中 |
2.3.3 水污染数据资源中心 |
2.4 水污染事件多源信息融合 |
2.4.1 水污染信息服务模式 |
2.4.2 分布式信息综合集成 |
2.4.3 水污染事件信息发布 |
2.5 本章小结 |
3 基于水利数字地球的水质模型耦合机制 |
3.1 水利数字地球及关键技术 |
3.1.1 水利数字地球 |
3.1.2 瓦片金字塔服务 |
3.1.3 空间信息瓦片检索 |
3.2 基础平台体系构建 |
3.2.1 空间视域模型 |
3.2.2 3S空间信息融合 |
3.2.3 水利数字地球互操作 |
3.2.4 三维视景仿真 |
3.3 水利数字地球服务 |
3.3.1 网络地图服务 |
3.3.2 地形剖面服务 |
3.3.3 河道三维建模 |
3.3.4 污染物动态监测 |
3.4 水质模型与数字地球耦合 |
3.4.1 水质模型支持体系 |
3.4.2 多源数据空间展示 |
3.4.3 水质模型耦合方案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复杂Agent的水污染动态模拟仿真 |
4.1 水质数据拟合与加载 |
4.1.1 水质数据拟合算法 |
4.1.2 水质数据加载 |
4.2 三角面元的水污染事件模拟仿真 |
4.2.1 河道三角网模型构建 |
4.2.2 基于Agent的水质模型 |
4.2.3 水质Agent模型实现 |
4.3 方形面元的水污染事件模拟仿真 |
4.3.1 方形元胞自动机 |
4.3.2 多智能体设计 |
4.3.3 水污染可视化表征 |
4.4 基于网格计算的水质模拟 |
4.4.1 网格计算服务 |
4.4.2 高性能体系结构 |
4.4.3 模拟仿真过程分解 |
4.5 本章小结 |
5 面向水污染事件的应用支撑平台构建 |
5.1 应用支撑平台及其关键技术 |
5.1.1 平台体系结构 |
5.1.2 面向服务架构 |
5.1.3 组件技术 |
5.1.4 知识可视化 |
5.2 平台开发流程 |
5.2.1 组件化封装 |
5.2.2 主题图体系 |
5.2.3 可视化开发 |
5.2.4 知识积累模式 |
5.2.5 研讨视图服务 |
5.3 综合集成服务 |
5.3.1 综合集成服务体系 |
5.3.2 集成化门户服务 |
5.3.3 模拟仿真系统集成 |
5.3.4 三库资源共享机制 |
5.4 本章小结 |
6 水污染事件动态模拟仿真与应急管理应用实例 |
6.1 研究区域概况 |
6.1.1 渭河流域概况 |
6.1.2 流域水污染状况 |
6.1.3 流域水污染事件 |
6.2 基于数字地球的水污染事件动态模拟仿真 |
6.2.1 模拟仿真系统结构 |
6.2.2 系统开发工具 |
6.2.3 系统应用功能 |
6.3 基于应用支撑平台的水污染事件应急管理 |
6.3.1 水污染事件实验模拟 |
6.3.2 水污染事件应急调度 |
6.3.3 流程化应急管理模式 |
6.3.4 模块化应急管理模式 |
6.3.5 预案化应急管理模式 |
6.3.6 一体化应急管理模式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9)火驱油藏开发动态预测模型与分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火驱技术发展概况 |
1.3 火驱理论和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
1.4 智能计算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 |
1.4.1 人工神经网络在油田中的应用 |
1.4.2 群体智能算法在油田中的应用 |
1.5 论文研究内容及基本思路 |
第二章 火驱数学模型建立 |
2.1 模型建立 |
2.1.1 模型基本假设 |
2.1.2 微分质量和能量平衡方程 |
2.1.3 移动坐标 |
2.1.4 热传导 |
2.1.5 波动前缘两侧的质量平衡 |
2.2 火驱能量平衡优化和稳态热流速度分析 |
2.2.1 能量平衡优化 |
2.2.2 稳态热流速度分析 |
2.3 温度分布 |
2.3.1 燃烧温度 |
2.3.2 蒸汽温度 |
2.4 分区流体饱和度和分流量 |
2.5 火驱产率 |
2.6 压力分布 |
2.7 空气和水蒸汽超覆分析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火驱数学模型相关参数的求取和处理 |
3.1 分区参数的优化求取方法 |
3.2 密度计算 |
3.3 比热和潜热计算 |
3.4 温度计算 |
3.5 导热系数计算 |
3.6 相对渗透率计算 |
3.7 残余饱和度计算 |
3.8 粘度计算 |
3.9 波及系数计算 |
3.10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火驱数学模型验证和开发动态模拟分析 |
4.1 数值模拟算法与参数处理 |
4.1.1 数值模拟算法 |
4.1.2 相关参数优化处理方法 |
4.2 数值模拟系统设计与开发 |
4.2.1 系统功能设计 |
4.2.2 系统开发过程 |
4.3 FFDPM模型的验证 |
4.3.1 一维燃烧管室内实验验证 |
4.3.2 罗马尼亚Suplacu de Barcau油田火驱生产数据验证 |
4.4 火驱开发动态模拟与分析 |
4.4.1 干式燃烧油藏动态模拟分析 |
4.4.2 湿式燃烧油藏动态模拟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火驱开发指标智能预测模型研究 |
5.1 RBF神经网络 |
5.1.1 RBF神经网络结构 |
5.1.2 径向基函数 |
5.1.3 RBF神经网络的学习算法 |
5.2 粒子群优化算法 |
5.2.1 基本粒子群优化算法 |
5.2.2 标准粒子群优化算法 |
5.2.3 标准粒子群优化流程 |
5.3 自适应混沌克隆粒子群算法 |
5.3.1 混沌优化算法 |
5.3.2 ACCPSO算法 |
5.3.3 ACCPSO算法性能验证 |
5.4 ACCPSO-RBF神经网络预测模型 |
5.4.1 模型参数确定 |
5.4.2 模型算法流程 |
5.5 ACCPSO-RBF神经网络火驱开发指标预测模型 |
5.5.1 建立样本数据集 |
5.5.2 建立火驱开发指标预测模型 |
5.5.3 火驱开发指标预测模型性能验证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火驱注采参数智能优化方法研究与应用 |
6.1 火驱注采参数对开发效果的影响分析 |
6.1.1 注气速率对火驱开采效果的影响 |
6.1.2 转湿时机对火驱开采效果的影响 |
6.1.3 注水速率对火驱开采效果的影响 |
6.2 人工鱼群算法 |
6.2.1 人工鱼群基本思想 |
6.2.2 人工鱼的行为描述 |
6.2.3 人工鱼群的寻优原理 |
6.2.4 人工鱼群的算法流程 |
6.3 人工鱼群算法优化改进 |
6.3.1 算法改进思想 |
6.3.2 算法流程 |
6.3.3 算法验证 |
6.4 基于改进人工鱼群算法的火驱注入方案优化方法 |
6.4.1 火驱注入方案优化模型 |
6.4.2 优化模型求解算法 |
6.5 辽河油田杜66 块火驱注入方案优化应用实例 |
6.5.1 杜66 块基本概况 |
6.5.2 注入方案优化 |
6.5.3 应用效果与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结论 |
文中涉及公式附表 |
参考文献 |
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授权专利 |
攻读博士学位论文期间参加科研项目 |
致谢 |
(10)轻汽油醚化装置全流程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FCC轻汽油醚化工艺简介 |
1.2.1 国外轻汽油醚化工艺 |
1.2.2 国内轻汽油醚化工艺 |
1.2.3 国内外工艺方法对比 |
1.2.4 轻汽油醚化工艺的模拟研究 |
1.3 化工系统工程简介 |
1.3.1 化工系统工程的研究任务与内容 |
1.3.2 化工系统工程的研究方法与工具 |
1.4 化工流程模拟概述 |
1.4.1 稳态流程模拟 |
1.4.2 动态流程模拟 |
1.5 化工装置仿真机 |
1.6 本论文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二章 工艺流程简介与分析 |
2.1 原料规格、催化剂规格和产品规格 |
2.2 醚化反应分析 |
2.2.1 醚化反应机理与反应网络 |
2.2.2 醚化反应独立反应数分析 |
2.3 工艺流程简介 |
2.3.1 醚化反应部分 |
2.3.2 醚化蒸馏和后醚化反应部分 |
2.3.3 甲醇回收部分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稳态流程模拟 |
3.1 系统组分和含量的确定 |
3.2 醚化反应转化率的确定 |
3.3 热力学方法的选择 |
3.3.1 热力学方法分类 |
3.3.2 热力学方法选择 |
3.4 单元操作模型的选择 |
3.5 设备操作参数的确定与自由度分析 |
3.6 循环物流的切割与模型求解 |
3.7 稳态模拟结果的验证与讨论 |
3.7.1 第一醚化反应器 |
3.7.2 第二醚化反应器 |
3.7.3 醚化精馏塔 |
3.7.4 后醚化反应器 |
3.7.5 甲醇萃取塔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动态模型建立与求解 |
4.1 基础物性数据的估算 |
4.1.1 正常沸点 |
4.1.2 临界参数 |
4.1.3 偏心因子 |
4.1.4 饱和蒸汽压 |
4.1.5 汽化焓 |
4.1.6 热容 |
4.2 基本模型的建立 |
4.2.1 物料衡算 |
4.2.2 热量衡算 |
4.2.3 相平衡计算 |
4.3 设备模型的建立 |
4.3.1 醚化反应器模型 |
4.3.2 醚化精馏塔模型 |
4.3.3 混合器模型 |
4.3.4 分流器模型 |
4.3.5 泵设备模型 |
4.3.6 罐式设备模型 |
4.3.7 换热设备模型 |
4.3.8 萃取塔模型 |
4.4 流程结构模型的建立 |
4.4.1 仿真流程图 |
4.4.2 过程矩阵的建立 |
4.5 过程控制模型的建立 |
4.5.1 简单控制模型 |
4.5.2 复杂控制模型 |
4.6 动态模拟全流程求解策略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动态模拟结果与讨论 |
5.1 主要设备动态模拟结果 |
5.1.1 第一醚化反应器 |
5.1.2 第二醚化反应器 |
5.1.3 醚化精馏塔 |
5.1.4 后醚化反应器 |
5.1.5 甲醇萃取塔 |
5.2 控制模型的验证 |
5.2.1 简单控制模型的验证 |
5.2.2 复杂控制模型的验证 |
5.3 自调节能力 |
5.4 动态模拟结果讨论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简介及导师简介 |
附件 |
四、常用机构计算机动态模拟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自适应伪谱法的高超声速飞行器轨迹优化研究[D]. 冯欣乐.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2]基于造纸纤维特性模型的纸页结构计算机模拟及性能预测方法研究[D]. 刘寅.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3]环氧丙烷与苯乙烯联产装置流程模拟[D]. 艾俊杰.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4]汽油罐区泄漏事故动态模拟[D]. 冀鹏.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5]深空撞击探测器运动仿真系统研究与实现[D]. 胡锦闰.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6]国际股票市场间的风险动态传播模式识别及预警研究[D]. 王泽.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8)
- [7]三维云建模与渲染关键技术的研究[D]. 李平.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0(02)
- [8]水污染事件动态模拟仿真与应急管理研究[D]. 高阳. 西安理工大学, 2019(01)
- [9]火驱油藏开发动态预测模型与分析方法研究[D]. 王莉利. 东北石油大学, 2019(01)
- [10]轻汽油醚化装置全流程模拟[D]. 史鹏涛. 北京化工大学, 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