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实践与工科生培养目标实现的关系

生产实践与工科生培养目标实现的关系

一、生产实习与实现工科大学生培养目标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李鸣晨,郭德侠,蒋朋[1](2021)在《工科大学生实践技能短缺的制度分析》文中提出实践是工程教育的根本和灵魂,是培养工科大学生工程意识、工程能力的源泉。但目前我国工科大学生的实践技能并不能满足企业对工程人才的需要,这一短缺的现状与高校工科教师评价、课程设置的及企业实习的"非工化"等制度安排不无关系。文章在制度分析基础上探讨了相关制约因素,并从教师管理制度、实践教学制度和企业实习制度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应制度建构。

白书战,孙柯,李思远,姚明峰,高凯[2](2021)在《行业学会协调下的“产学研管用”深度融合的实习教学研究与实践》文中研究说明实习及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大学生了解社会实际需求、接触行业生产实际、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对于工科技术人才培养来说,其具有更加重要的作用。文章对工科大学生实习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行业学会协调下的产学研管用深度融合实践教学模式,并在能源动力类工科大学生的实践教学中进行了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可以推广到其他工科专业大学生的教学实践环节。

樊丽霞[3](2021)在《新工科背景下工科优势高校课程建设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工科建设是我国在新经济的蓬勃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下提出的工程教育改革新方向,这给我国工科人才培养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也带来更大的挑战。本研究从工程教育范式变革、新工科建设和工科优势高校课程建设等方面分析国内外研究的现状,重点针对新工科建设的整体概况、理论研究和实践路径梳理现有文献,发现人才培养中的关键环节——课程建设,是目前新工科研究的薄弱环节和亟待完善之处。所以,本文围绕“新工科背景下工科优势高校怎样科学有效地建设课程?”这一核心问题展开研究,立足于新工科建设的背景,重点探讨工科优势高校课程建设的问题和对策。首先,本文以“泰勒课程设计的目标模式”作为理论基础,围绕“泰勒原理”的四个基本问题,从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组织、课程实施的过程和课程评价的选取这四个方面构建了贯穿全文的课程设计分析框架。其次,基于新工科人才核心素养和课程建设的理论基础,设计出符合本研究的新工科背景下工科优势高校课程建设现状的调查问卷,面向学生、教师和企业发放,并进行了教师访谈,以便明确不同主体对这一问题的不同见解。通过课程建设的现状调查研究发现,目前工科优势高校课程建设存在以下问题:1.不同主体对核心素养认识难平衡,课程目标达成度不高;2.课程比例和专业知识调整不及时,课程内容融合度不深;3.教学以传统授课和学科逻辑为主,课程实施实践性不强;4.考核偏重教学效果和终结性评价,课程评价系统性不够。最后,选取了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欧林工学院及普渡大学,我国的天津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及华南理工大学共六所工科优势高校课程建设的优秀案例,通过比较发现它们在工程教育改革和新工科建设,尤其是课程建设方面的教育理念和有益举措,研究得出以下四点结论:一是制定了面向未来、与人才核心素养相符的课程目标;二是形成了动态调整的模块结构、交叉融合的课程内容;三是采用了多方协同育人、工程实践项目式的课程实施;四是建立了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形成性评价的课程评价。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为进一步完善工科优势高校课程建设,提高新工科课程建设水平,本文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这四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具体建议包括:课程目标要符合人才核心素养的要求,提高达成度;课程内容要体现交叉融合和模块结构,加深融合度;课程实施要强化工程项目的实践环节,加强实践性;课程评价要注重形成性和学生的作用,提升系统性等。

陈宇[4](2020)在《新中国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演进研究》文中指出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步伐的不断加快,留学生教育的发展如火如荼。作为各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重要标志,国际间的学生流动已然成为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并且逐渐成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和教育质量衡量标准。中国的高等教育在世界化的大潮中日新月异,其中来华留学生教育也随之诞生并逐步发展壮大。历经七十年的来华留学生教育,在中国社会经济和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的强有力的推动下,逐步发展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将成为中国敞开国门,发展成为世界教育强国的重要体现。论文从历史的视角,对新中国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及其演进进行系统考察,并以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外交为研究背景,从各个时期的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内容入手,以来华留学生在不同时期的实际发展状况为依据,结合广泛的统计和调研,综合运用各种研究方法,分析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演进的历程及特点,并与一些发达国家的留学生教育政策进行了系统的比较,以期达到以史鉴今、以外鉴内的目的。论文首先按照历史分期,概述了新中国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伴随着来华留学生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点到面,进而从强调扩大规模到注重提质增效的深刻转变过程中,所经历的初步创立、开放探索、调整规范和提升完善等各个阶段的演进历程,并突出对来华留学生教育在招生和管理两个重要方面的政策演进的研究。在总结来华留学教育政策演进过程的基础上,一方面,从来华留学生教育的特殊性和现实发展角度出发,分析了国内和国际政治、国内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全球发展、文化交流和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等因素及对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另一方面,对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在演进历程中的特征进行提炼,系统分析了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在制定和演进过程中的基本特点,即政策数量逐渐增加,内容逐渐清晰明确;政策作用逐渐明显,国家重视程度加强;政策覆盖逐渐全面,国际化程度显着;招生政策在演进过程中的突出特点,即招生依据遵循中国外交政策的转变,留学资费由援助向收费转变,招生模式由计划向开放转变;管理政策在演进过程中的突出特点,即管理方式由多方联合向归口管理转变,管理驱动由政府主导向高校自主管理转变,管理手段更加注重队伍建设协同法制化管理。为使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适应国际化实际发展要求论述得更加充分,论文基于留学生教育的比较优势、地缘、语言、文化、经济和教育水平等各项因素,选择并集中描述了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留学生教育的概况及政策特点,在学习和借鉴的基础上,结合对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演进和影响因素,以及演进特点的分析,总结了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在助力国家外交战略、服务国家经济全球化发展、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建设、传播和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时,提出了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在总体政策高度、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教育结构调整、教育质量保障、相关社会服务以及就业服务体系等各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从服务国家战略、提升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改善教育结构、优化教育质量、完善社会服务、健全就业服务体系等六个方面,提出了今后制定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的一系列建议,包括严格服务于国家战略,提升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改善教育结构调整政策,优化教育质量保障政策,完善社会服务政策和健全就业服务政策体系等。最后,论文就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研究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和国际化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助力中国高等教育开展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出了进一步开展研究的启示和对未来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的期待。

张艺鸣[5](2020)在《新工科背景下工匠精神的培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陈慧媚[6](2020)在《地方综合性高校机械工程类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南昌大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机械制造业素来被人们誉为“工业心脏”,是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承担着重要的使命。但是我国一直以来只能称得上是制造大国却称不上是制造强国,《中国制造2025》提出要推动我国在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的行列。人才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要实现制造强国的目标,机械工程类创新人才的培养就变得至关重要。但是创新人才的培养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在培养过程中也涌现出了一些问题。在这种背景下,研究机械工程类创新人才的培养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研究综合采用了文献研究法、实物分析法、访谈法、比较分析法,目的在于了解我国地方高校机械工程类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在此过程中发现我国地方高校在机械工程类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探究问题产生的原因。针对问题和原因对症下药,思考如何优化我国地方高校机械工程类创新人才的培养。本文选取南昌大学作为个案进行调查研究,在对南昌大学的相关实物进行分析以及对部分相关人员进行访谈的基础之上了解地方高校机械工程类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并对培养现状进行评价。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之上发现地方高校机械工程类创新人才在培养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六个问题:培养目标同质化严重,办学特色不突出;应用型师资力量待增强;学生参与积极性有待提高;学生存在着能力缺乏的现象;办学经费投入有限;校企之间难以深入合作。并对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了深入探究。接着分别在德国、美国、英国这几个工业强国中各选取了一所在高等工程教育方面比较成功的高校,总结其值得借鉴的经验,在针对我国地方高校机械工程类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对我国机械工程类创新人才培养的经验启示。然后在结合前几部分的基础之上从以下七个方面提出了优化我国地方高校机械工程类创新人才培养的建议:进行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突出办学特色;加强应用型教师队伍建设;充分调动师生参与积极性;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的激发与培养;注重对学生国际化视野的培养;拓宽资金来源、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校企之间的深入合作。

黄靖[7](2020)在《新时代工科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工匠精神在中国古代早已有之,它从远古走进现代,一路见证了历史的兴衰浮沉。历史证明,什么时期国家重视工匠精神的培育与弘扬,那么这个时期的国家就必然强盛;反之,则走向衰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都谈到工匠精神,强调“要在全社会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励广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为推进中国加快制造强国进程,国务院于2015年5月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国发[2015]28号)[1],指出:“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十八世纪中叶开启工业文明以来,世界强国的兴衰史和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一再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上述举措充分彰显了国家层面对弘扬工匠精神的重视与倡导。同年,中央电视台也推出了《大国工匠》系列电视记录片,向全社会展示了不同岗位劳动者的工匠精神。其后,各种关于工匠精神的新闻报告和电视片更是层出不穷,充分展现了社会层面对培育工匠精神的高度重视。从2016年起,弘扬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就在《政府工作报告》[2-4]中多次出现,由此可见党和国家高度工匠精神的培育和弘扬。因此,关于工匠精神的培育与弘扬也应该成为学术界关注和研究的重点。工科大学生作为未来各行各业的技术中坚,必须要将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培育工科大学生的工匠精神,既是个人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塑造社会工匠氛围的不二法门,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现实而又迫切的课题。本文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对“新时代工科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进行系统性研究。以新时代作为本文研究的理论背景,在对“工匠精神”的内涵、特征及其当代价值进行研究的基础之上,依靠马克思主义相关论述为理论起点,纵向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工匠因子,横向探索国外着名的工匠经验,使本文的论述兼具历史性和时代性。以电子科技大学工科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发放调查问卷,总结当代工科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现状,客观归纳其不足及成因,并有针对性的提出对工科大学生培育工匠精神的原则与路径,使本文的研究成果兼具科学性和可行性。文章分为五章内容。第一章为绪论,主要阐明了选题的背景,研究的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现状梳理与述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研究的难点与创新点。第二章为新时代工科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基本内涵及其价值意蕴,厘清了新时代工科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内涵和特征,明晰了新时代工科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对个人、社会和国家的价值与意义。第三章为新时代工科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思想资源,系统梳理了工匠精神培育方面的中外思想资源与思想借鉴,为本文的分析论述提供理论基础。第四章为新时代工科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现状及原因分析,通过问卷调查的实证方法,勾勒出了当代工科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现状,客观地概括其不足及成因。第五章为新时代工科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原则与路径,提出了新时代工科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的基本原则,指明了工科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需要在个人层面、高校层面、社会层面以及政府层面的着力点,阐明了工科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路径选择,是本文的重点和落脚点。

张金叶[8](2020)在《中德工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带来的智能时代已经到来,全球产业的格局正呈现着以人工智能、大数据、3D打印制造、新能源等新技术为核心的新科技革命发展趋势,产业界对工程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更好的适应以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为核心的新经济的发展,需要加快培养一批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卓越工程科技人才,而实践作为工程的本质属性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实践教学也愈发受到各界关注。新工科建设的推进实施对工科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已不仅仅局限于动手能力,而且涉及到工程思维、跨界整合、创新创业以及沟通领导等综合能力。目前,我国工程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关注点仍然处于基础的动手实践能力,忽视了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重构我国工程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势在必行。本文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比较教育理论、大工程观、CDIO教育理念为理论基础,对工科院校、实践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三个核心概念进行界定。继而,对中德两国工科院校的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实践教学教师队伍、实践教学管理机制以及实践教学的条件和质量保障五个构成要素进行了对比研究,旨在发现德国工程教育实践教学中的先进之处。随后,以德国着柏林工业大学和卡尔斯鲁厄应用科技大学以及国内地方工科高校浙江科技学院和哈尔滨理工大学为研究对象,运用个案研究法和比较分析法对四所高校实践教学具体实施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对比德国高校在实践教学中的成功经验分析我国地方工科高校在实践教学方面的不足之处。最后,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借鉴德国实践教学体系的经验,为我国地方工科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和更新提出建议。

刘奕[9](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方瑶瑶[10](2020)在《《悉尼协议》背景下高职高专工科毕业生素质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工程专业技术人才是工程界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也是国家得以发展的基本支持,高职高专工科毕业生生则是工程专业技术人才的主要新生力量,对高职高专工科毕业生的培养水平决定了其进入社会后是否能够承担工程专业技术人才所承担的责任、是否具备一名合格的工程专业技术人才的专业素质等。在国际工程教育界,《悉尼协议》作为一项针对三年制高等工程职业教育毕业生、具有国际实质等效性的协议,对我国高职高专工科毕业生素质的提升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目前,我国高职高专工科毕业生的培养还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对其的评估体系也尚未建设完善,而评估是促进我国高职高专工科毕业生素质提升的主要手段之一。因此,针对我国高职高专工科毕业生素质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尤为重要,在此基础上,对目前我国高职高专工科毕业生素质的评估也应得到重视。本研究依据成果评价理论,首先,通过对《悉尼协议》的分析和文献的指标形成了指标要素池。其次,根据专家评分的结果,对指标要素池进行删减与合并,构成了初步的《悉尼协议》背景下高职高专工科毕业生素质评价指标。然后,依据初步形成的评价指标设计调查问卷对评价指标进行实证验证,通过实证的结果对评价指标进行修正。最后,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最终的评价指标进行赋值,建立了最终的《悉尼协议》背景下高职高专工科毕业生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包含4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和16个三级指标。随后,选取河南省“1+X”证书试点院校、“双高计划”院校和本地企业作为研究样本,运用该评价指标体系对高职高专工科毕业生素质开展评价研究,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数据开展分析,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高职高专工科毕业生素质中,工程实践能力最弱、个人与专业能力次之。工程基础能力和工程管理能力较好。在工程实践能力上,安全意识是导致该一级维度整体得分偏低的主要因素;而导致个人与专业能力不足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自信与独立、多任务处理能力。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之上,融入了案例支持结论。究其根本,高职高专工科毕业生工程实践能力和个人与专业能力较差的主要原因可归结于三大问题:校企合作问题、人才培养问题和多方监管问题。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本研究提出了以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多方监管为横坐标,以高职高专院校、企业和国家为纵坐标的三维优化体系。通过高职高专院校的微观调控、企业的积极合作和国家的政策落实及有力监管等措施,形成一条最优化的提升路径。

二、生产实习与实现工科大学生培养目标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生产实习与实现工科大学生培养目标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工科大学生实践技能短缺的制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工科大学生实践技能短缺的现状
二、工科大学生实践制度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工科教师评价制度的“非工化”
        1. 青年教师工程素质要求的“非工化”
        2. 教师绩效评价的“非工化”
    (二)实践教学制度的“非工化”
        1. 传统高校教育观念
        2. 教育体制制度因素
    (三)企业实习制度的“非工化”
        1. 校企合作的成本分担与利益补偿制度的缺失
        2. 实习经费投入制度严重滞后
        3. 对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的监管制度不到位
三、提升大学生实践技能的制度建构
    (一)教师管理制度的改革
        1. 建立青年教师工程能力培训制度
        2. 完善教师职称评审制度
        3. 建立“实践教授”岗位制度
    (二)实践教学制度的规范
        1. 增加实践教学时数
        2. 规范实践教学管理制度
    (三)企业实习制度的完善
        1. 建立“双赢”的校企合作制度
        2. 灵活安排课堂教学,延长实习时间
四、结语

(3)新工科背景下工科优势高校课程建设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 关于工程教育范式变革的研究
        (二) 关于新工科建设的研究
        (三) 关于工科优势高校课程建设的研究
        (四) 已有研究述评
    三、概念界定
        (一) 新工科
        (二) 工科优势高校
        (三) 课程建设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方法
        (三) 研究思路
第二章 新工科背景下工科优势高校课程建设的理论基础
    一、泰勒课程设计的目标模式
    二、本文课程建设的分析框架
        (一) 课程目标的确定
        (二) 课程内容的组织
        (三) 课程实施的过程
        (四) 课程评价的选取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目标
第三章 工科优势高校课程建设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
        (一) 调查问卷设计与访谈概况
        (二) 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
        (三) 调查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二、实证调查结果分析
        (一) 新工科人才核心素养的调查分析
        (二) 工科优势高校课程建设的现状分析
        (三) 新工科背景下课程建设的问题分析
    三、工科优势高校课程建设的问题总结
        (一) 不同主体对核心素养认识难平衡,课程目标达成度不高
        (二) 课程比例和专业知识调整不及时,课程内容融合度不深
        (三) 教学以传统授课和学科逻辑为主,课程实施实践性不强
        (四) 考核偏重教学效果和终结性评价,课程评价系统性不够
第四章 中美两国工科优势高校课程建设的比较研究
    一、中美两国案例高校的选取
    二、六所高校工程教育改革和新工科建设的方案
        (一) 美国三所高校的工程教育改革
        (二) 我国三所高校的新工科建设
    三、六所工科优势高校课程建设的对比分析
        (一) 课程目标层面
        (二) 课程内容层面
        (三) 课程实施层面
        (四) 课程评价方面
    四、中美工科优势高校课程建设的经验借鉴
        (一) 制定了面向未来、与人才核心素养相符的课程目标
        (二) 形成了动态调整的模块结构、交叉融合的课程内容
        (三) 采用了多方协同育人、工程实践项目式的课程实施
        (四) 建立了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形成性评价的课程评价
第五章 新工科背景下工科优势高校课程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课程目标要符合人才核心素养的要求,提高达成度
    二、课程内容要体现交叉融合和模块结构,加深融合度
    三、课程实施要强化工程项目的实践环节,加强实践性
    四、课程评价要注重形成性和学生的作用,提升系统性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新工科背景下工科优势高校的课程建设调查问卷(学生问卷)
    附录2 新工科背景下工科优势高校的课程建设调查问卷(教师问卷)
    附录3 新工科背景下工科优势高校的课程建设调查问卷(企业问卷)
    附录4 新工科背景下工科优势高校的课程建设访谈提纲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课题参与
致谢
卷内备考表

(4)新中国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演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论
    一、研究的缘起
        (一)国际学生流动日益频繁
        (二)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迅速
        (三)来华留学生教育仍存在诸多问题
    二、研究问题
    三、文献综述
        (一)关于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的历史分期研究
        (二)关于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的研究
        (三)关于来华留学生教育结构的研究
        (四)关于来华留学生教育影响因素的研究
        (五)关于留学生教育的比较研究
    四、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留学和留学生
        (二)来华留学生
        (三)来华留学生教育
        (四)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
    五、研究的价值
        (一)理论价值
        (二)实践意义
    六、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历史研究法
        (三)比较研究法
    七、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的历史演进
    一、初创阶段(1950-1977年)
        (一)初启交换留学生计划
        (二)初探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与服务政策体系
        (三)初建来华留学生教学和实习管理政策
        (四)初次召开全国外国留学生工作会议
        (五)中断和积极恢复
    二、开放探索阶段(1978-1992年)
        (一)两次来华留学生工作会议,实现继往开来
        (二)加强经费管理,增加教育投入
        (三)扩大来华留学生的招生规模,提高生源层次
        (四)注重语言培训,实现汉语言推广
        (五)打造综合管理,开启自费留学
    三、调整规范阶段(1993-2009年)
        (一)来华留学生教育走上依法办学道路
        (二)来华留学生教育步入信息化建设
        (三)不断加强来华留学生奖学金管理
    四、提升完善阶段(2010—2019年)
        (一)打造“留学中国”品牌
        (二)响应“一带一路”倡议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来华留学生招生政策的演进
    一、来华留学生招生方式政策的演进
        (一)以协定方式接受来华留学生政策
        (二)开放自主招收来华留学生政策
        (三)来华留学生教育资费政策转变
    二、来华留学生招生管理政策的演进
        (一)高度集中的招生管理政策
        (二)招生管理政策向宏观管理过渡
    三、来华留学生招生类别政策的演进
        (一)来华留学生类别的明确
        (二)来华留学生类别的细化
        (三)招生专业政策的调整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来华留学生管理政策的演进
    一、教学管理政策的演进
        (一)教学管理政策启动出台
        (二)教学管理政策的规范完善
    二、思想教育管理政策的演进
        (一)思想教育管理政策的初步建立
        (二)思想教育管理政策的调整补充
        (三)思想教育管理政策的科学前瞻
    三、日常管理政策的演进
        (一)日常管理政策的初步探索
        (二)日常管理政策的稳步调整
        (三)日常管理政策的顺势规范
        (四)日常管理政策的应势完善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演进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政治因素的影响
        (一)国内政治因素影响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制定与实施
        (二)国际政治因素影响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方向
    二、经济因素的影响
        (一)国内经济发展水平是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制定的前提
        (二)经济全球化发展为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提供依据
    三、文化和教育因素的影响
        (一)文化交流是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的重要内容
        (二)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制定的基础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演进的特点阐释
    一、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演进中的基本特点
        (一)政策数量逐渐增加,内容逐渐清晰明确
        (二)政策作用逐渐明显,国家重视程度加强
        (三)政策覆盖逐渐全面,国际化程度显着
    二、来华留学生招生政策演进中的突出特点
        (一)招生依据——遵循中国外交政策的转变
        (二)留学资费——“从援助到收费”的转变
        (三)招生模式——“由计划到开放”的转变
    三、来华留学生管理政策演进中的突出特点
        (一)管理方式——由多方联合向归口管理转变
        (二)管理驱动——由政府主导向高校自主管理转变
        (三)管理手段——管理队伍建设协同法制化管理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发达国家留学生教育政策的借鉴
    一、美国留学生教育政策
        (一)美国留学生教育的概况
        (二)美国留学生教育政策的特点
        (三)相关借鉴
    二、英国留学生教育政策
        (一)英国留学生教育的概况
        (二)英国留学生教育政策的特点
        (三)相关借鉴
    三、澳大利亚留学生教育政策
        (一)澳大利亚留学生教育概况
        (二)澳大利亚留学生教育政策特点
        (三)相关借鉴
    四、日本留学生教育政策
        (一)日本留学生教育的概况
        (二)日本留学生教育政策的特点
        (三)相关借鉴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评析
    一、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取得的显着成就
        (一)助力国家外交战略
        (二)服务国家经济全球化发展
        (三)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建设
        (四)传播和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二、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存在的问题
        (一)政策总体高度有待提升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有待完善
        (三)教育结构政策有待调整
        (四)质量保障政策有待统一
        (五)社会服务政策有待补充
        (六)就业政策体系有待建立
    三、对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的建议
        (一)严格服务于国家战略
        (二)提升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
        (三)改善教育结构调整政策
        (四)优化教育质量保障政策
        (五)完善社会服务政策
        (六)健全就业服务政策体系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6)地方综合性高校机械工程类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南昌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选题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1.2.2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
第2章 机械工程类创新人才培养相关概念界定
    2.1 概念界定
        2.1.1 地方综合性高校
        2.1.2 机械工程类创新人才
第3章 南昌大学机械工程类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
    3.1 南昌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概况
    3.2 南昌大学机械工程类创新人才培养的基本情况
        3.2.1 南昌大学机械工程类创新人才培养的背景
        3.2.2 南昌大学机械工程类创新人才培养的目的
        3.2.3 南昌大学机械工程类创新人才培养的手段
        3.2.4 南昌大学机械工程类创新人才培养的成绩和不足
第4章 机械工程类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4.1 培养目标同质化严重,办学特色不突出
    4.2 应用型师资力量待增强
    4.3 学生参与积极性有待提高
    4.4 学生存在着能力缺乏的现象
    4.5 办学经费投入有限
    4.6 校企之间难以深入合作
第5章 国外部分大学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经验借鉴
    5.1 柏林工业大学工程人才的培养
        5.1.1 培养目标:有教养的工程师
        5.1.2 重实践、重基础、宽口径的课程体系
        5.1.3 注重与校外组织建立合作关系
    5.2 伍斯特理工学院工程人才的培养
        5.2.1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5.2.2 建立“项目驱动式”的课程体系
        5.2.3 “以结果为导向”的多维度评估体系
    5.3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工程人才的培养
        5.3.1 素质与技能并重的教学目标
        5.3.2 突出实践性的教学内容
        5.3.3 多方面的办学条件支持
        5.3.4 多元开放的教学评价
    5.4 经验与启示
        5.4.1 找准办学定位,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
        5.4.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内容
        5.4.3 多方面的的办学支持
        5.4.4 注重全球性视野的培养
        5.4.5 实施“结果导向”的多维度评价体系
第6章 优化机械工程类创新人才培养的对策思考
    6.1 进行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突出办学特色
    6.2 加强应用型教师队伍建设
        6.2.1 改革专任教师的聘任和考核标准
        6.2.2 加强对专任教师的在职培训
        6.2.3 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6.3 充分调动师生参与积极性
        6.3.1 加强创新人才培养组织领导力度
        6.3.2 加强创新人才培养理念的灌输
        6.3.3 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激励制度
    6.4 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的激发与培养
        6.4.1 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体系
        6.4.2 为学生搭建更多实践平台
    6.5 注重对学生国际化视野的培养
        6.5.1 制定国际化的人才培养目标
        6.5.2 进行突出国际化的教育教学
    6.6 拓宽资金来源、加大资金投入
        6.6.1 政府应建立高校财政经费投入长效机制
        6.6.2 建立高校经费的多元筹集机制
    6.7 加强校企之间的深入合作
        6.7.1 学校和企业需转变观念
        6.7.2 建立高效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6.7.3 校企共育人才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二: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三: 访谈对象(学生)编码信息表
    附录四: 访谈对象(教师)编码信息表

(7)新时代工科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1 国内研究述评
        1.3.2 国外研究述评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难点及拟创新之处
        1.5.1 研究难点
        1.5.2 拟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新时代工科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基本内涵及价值意蕴
    2.1 新时代工科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内涵与特征
        2.1.1 新时代工科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内涵
        2.1.2 新时代工科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特征
    2.2 新时代工科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价值意蕴
        2.2.1 践行知行合一教育理念,促进个人素质的提升与完善
        2.2.2 发扬爱岗敬业职业精神,激发社会发展的生机与活力
        2.2.3 实现传承与创新相结合,推动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
第三章 新时代工科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理论基础与思想资源
    3.1 新时代工科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的理论基础
        3.1.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3.1.2 马克思主义的劳动教育观
        3.1.3 马克思主义的青年观
    3.2 新时代工科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的中国思想传承
        3.2.1 木匠鲁班的自强不息精神
        3.2.2 黄婆织布的艰苦奋斗精神
        3.2.3 药圣试毒的无我无畏精神
        3.2.4 载人航天的勇于探索精神
        3.2.5 水稻研究的无私奉献精神
    3.3 新时代工科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的国外思想借鉴
        3.3.1 日本匠人公司的代代传承理念
        3.3.2 德国制造行业的精益求精精神
        3.3.3 瑞士机械表业的创新研发思想
第四章 新时代工科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4.1 工科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现状
        4.1.1 当前工科大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知现状
        4.1.2 当前工科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基本情况
    4.2 工科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4.2.1 工科大学生对国家时政的敏感度不强
        4.2.2 社会工匠氛围不浓厚
        4.2.3 高校培育缺乏针对性和彻底性
        4.2.4 家庭教育和自我教育乏力
第五章 新时代工科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原则与路径
    5.1 新时代工科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原则
        5.1.1 坚持引导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5.1.2 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
        5.1.3 坚持继承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
    5.2 新时代工科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路径
        5.2.1 个人层面:坚持内外兼修,统筹知行合一
        5.2.2 高校层面:优化教育理念,营造优良校风
        5.2.3 社会层面:推进家风建设,提高工匠氛围
        5.2.4 国家层面:完善上层建筑,守护贯彻进程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8)中德工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难点和创新点
        1.4.1 研究难点
        1.4.2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工科院校
        2.1.2 实践教学
        2.1.3 实践教学体系
    2.2 理论基础
        2.2.1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2.2.2 比较教育理论
        2.2.3 大工程观
        2.2.4 CDIO教育理念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德工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构成要素比较分析
    3.1 中德工科院校实践教学的目标
        3.1.1 中国工科院校实践教学的目标
        3.1.2 德国工科院校实践教学的目标
        3.1.3 中德工科院校实践教学目标的比较分析
    3.2 中德工科院校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3.2.1 中国工科院校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3.2.2 德国工科院校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3.2.3 中德工科院校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比较分析
    3.3 中德工科院校实践教学的教师队伍建设
        3.3.1 中国工科院校实践教学教师伍建设
        3.3.2 德国工科院校实践教学教师队伍建设
        3.3.3 中德工科院校实践教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比较分析
    3.4 中德工科院校实践教学的管理机制
        3.4.1 中国工科院校实践教学的管理机制
        3.4.2 德国工科院校实践教学的管理机制
        3.4.3 中德工科院校实践管理机制的比较分析
    3.5 中德工科院校实践教学的条件与质量保障
        3.5.1 中国工科院校实践教学的条件与质量保障
        3.5.2 德国工科院校实践教学的条件与质量保障
        3.5.3 中德工科院校实践教学条件与质量保障的比较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德工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实例分析
    4.1 德国柏林工业大学(TU)
        4.1.1 引领工程发展的精英工程人才培养
        4.1.2 理论、实践、科研相融合的实践教学内容
        4.1.3 数量与质量有机统一的实践教师队伍
        4.1.4 “学生生命周期”的实践教学管理机制
        4.1.5 来源广泛的实践教学支持保障
    4.2 德国卡尔斯鲁厄应用科技大学(FH)
        4.2.1 符合社会需求的多元化工程人才培养
        4.2.2 工程全过程嵌入的实践内容设计
        4.2.3 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实践教学教师队伍
        4.2.4 完善的实践教学组织架构与制度管理
        4.2.5 企业深度参与的实践教学质量保障
    4.3 浙江科技学院
        4.3.1 对接行业需求的实践教学培养目标
        4.3.2 基础与提升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内容
        4.3.3 双师双能、专兼结合的实践教学教师队伍建设
        4.3.4 健全的实践教学管理机构和制度
        4.3.5 完备的实践教学资源及质量监控保障
        4.3.6 中德合作办学基地建设
    4.4 哈尔滨理工大学
        4.4.1 对接行业和地方经济需求的培养目标
        4.4.2 基础、专业、创新递进式的实践教学内容
        4.4.3 引进与培养并行的教师队伍建设
        4.4.4 制度化、多样化的实践教学管理
        4.4.5 完善的实践教学条件与质量保障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构建我国地方工科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对策建议
    5.1 精准定位,明确实践教学培养目标
        5.1.1 以CDIO工程教育理念为指导
        5.1.2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人理念
        5.1.3 对接产业需求,厘清工程实践能力新内涵
    5.2 能力本位,探索实践教学新内涵
        5.2.1 跟踪工程学科的前沿性、交融性
        5.2.2 强化实践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性
        5.2.3 拓展实践场景的跨界性、协同性
    5.3 双师双能,建设高水平实践教师队伍
        5.3.1 专兼结合,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5.3.2 制度引导,完善实践教学教师准入及考评标准
        5.3.3 校企双向交流,积极开展实践教师进修培训工作
    5.4 规范制度,严格实践教学过程管理
        5.4.1 健全实践教学管理规章制度
        5.4.2 建立企业参与的实践教学考评管理制度
        5.4.3 建立灵活的实践教学监控机制
    5.5 产教融合,建立协同实践育人长效机制
        5.5.1 转变观念,加快产教深度融合
        5.5.2 双向建构,打造校企协同实践育人模式
        5.5.3 资源整合,校企共建共享共同培养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获得成果
致谢

(9)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2.1 Msssive MIMO技术
    2.2 极简载波技术
    2.3 超密集组网
    2.4 MEC技术
3 总结

(10)《悉尼协议》背景下高职高专工科毕业生素质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核心概念界定
        1.2.1 素质(Attributes)
        1.2.2 毕业生素质(Graduate Attributes)
        1.2.3 《悉尼协议》
    1.3 研究内容
        1.3.1 研究内容
        1.3.2 设计思路
    1.4 研究方法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1.1 关于《悉尼协议》的研究
        2.1.2 关于毕业生素质评价的研究
        2.1.3 关于高职高专工科毕业生素质评价的研究
        2.1.4 对现有成果的评价
    2.2 理论基础
        2.2.1 成果评价理论(Outcome-Based Evaluation Theory)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悉尼协议》背景下高职高专工科毕业生素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 高职高专工科毕业生素质特征要素提取
        3.1.1 高职高专工科毕业生素质特征要素提取思路
        3.1.2 基于《悉尼协议》的高职高专工科毕业生素质特征要素
        3.1.3 通过文献梳理的高职高专工科毕业生素质特征要素
        3.1.4 基于专家评议的高职高专工科毕业生素质特征要素
        3.1.5 高职高专工科毕业生素质评价要素体系的建立
    3.2 高职高专工科毕业生素质评价问卷调查
        3.2.1 问卷编制思路
        3.2.2 问卷调查过程
        3.2.3 取样情况描述
    3.3 高职高专工科毕业生素质评价探索性因子分析
        3.3.1 问卷的效度分析
        3.3.2 因子提取及命名
        3.3.3 问卷的信度测试
    3.4 运用层次分析法(AHP)计算评价指标权重
        3.4.1 建立层次结构
        3.4.2 一级指标权重计算过程与一致性判断结果
        3.4.3 二级指标权重计算过程与一致性判断结果
        3.4.4 三级指标权重计算过程与一致性判断结果
        3.4.5 《悉尼协议》框架下高职高专工科毕业生素质评价指标体系权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悉尼协议》背景下高职高专工科生素质实证评价
    4.1 问卷抽样情况
        4.1.1 企业版问卷基本情况
        4.1.2 教师版问卷基本情况
        4.1.3 学生版问卷基本情况
    4.2 以模糊评价法对高职高专工科毕业素质进行实证评价
        4.2.1 确定因素集
        4.2.2 确定评定集
        4.2.3 三级指标模糊综合评价
        4.2.4 二级指标模糊综合评价
        4.2.5 一级指标模糊综合评价
        4.2.6 高职高专工科毕业生素质实证评价结果
    4.3 高职高专工科毕业生素质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4.3.1 高职高专工科毕业生素质存在的问题
        4.3.2 高职高专工科毕业生素质归因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悉尼协议》背景下高职高专工科毕业生素质优化建议
    5.1 校企合作规范化
        5.1.1 完善校企合作制度建设,促进校企合作机制建立
        5.1.2 拓宽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渠道
        5.1.3 落实“顶岗实习”等校企合作方式
        5.1.4 院校人才培养计划职业特色化
        5.1.5 加快社会评价匿名化,提升企业反馈的真实度
    5.2 培养方式多样化
        5.2.1 开展学生软实力的课程设计与实施
        5.2.2 动态管理公共选修课设置
        5.2.3 鼓励学生参与职业技能大赛
        5.2.4 激励教师开展高质量、多样化的教学活动
    5.3 多方监管健全化
        5.3.1 建立院校监管部门,开展定期评估
        5.3.2 聘用专业评估人员,开展专业评估
        5.3.3 任用第三方评估机构,开展合作评估
        5.3.4 立足政策落实和执行,开展动态评估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探索性因子分析过程
    附录B 调查问卷(预测版)
        B-1 高职高专工科毕业生素质评价问卷(企业版)
        B-2 高职高专工科毕业生素质评价问卷(教师版)
        B-3 高职高专工科毕业生素质评价问卷(学生版)
    附录C 调查问卷(正式版)
        C-1 高职高专工科毕业生素质达成度评价问卷(企业版)
        C-2 高职高专工科毕业生素质达成度自评问卷(学生版)
        C-3 高职高专工科毕业生素质达成度评价问卷(教师版)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研课题
致谢

四、生产实习与实现工科大学生培养目标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工科大学生实践技能短缺的制度分析[J]. 李鸣晨,郭德侠,蒋朋.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6)
  • [2]行业学会协调下的“产学研管用”深度融合的实习教学研究与实践[J]. 白书战,孙柯,李思远,姚明峰,高凯. 大学教育, 2021(10)
  • [3]新工科背景下工科优势高校课程建设问题及对策研究[D]. 樊丽霞.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8)
  • [4]新中国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演进研究[D]. 陈宇.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
  • [5]新工科背景下工匠精神的培育研究[D]. 张艺鸣. 天津大学, 2020
  • [6]地方综合性高校机械工程类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南昌大学为例[D]. 陈慧媚. 南昌大学, 2020(01)
  • [7]新时代工科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D]. 黄靖.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8]中德工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比较研究[D]. 张金叶.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20(02)
  • [9]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10]《悉尼协议》背景下高职高专工科毕业生素质评价研究[D]. 方瑶瑶. 北京工业大学, 2020(06)

标签:;  ;  ;  ;  ;  

生产实践与工科生培养目标实现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