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例胆道手术麻醉管理与分析

1200例胆道手术麻醉管理与分析

一、1200例胆道手术麻醉的处理与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奚士航,王小明,潘璇,陈鹏,王峻[1](2021)在《微创手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4种微创手术方式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144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44例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LC)+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取石术(LCBDE)(T管引流),35例行LC+LCBDE(一期缝合),27例行LC+腹腔镜下经胆囊管胆总管探查取石术(LTCBDE),38例行LC+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括约肌切开取石术(EST)。对4组患者手术情况、术后各项指标、术后早期及远期并发症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4组患者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LC+LCBDE(T管引流)组术后不适(腹胀、呕吐等)者比例最高、胃肠道生活质量指数得分最低,LC+LTCBDE组术后住院时间最短,LC+ERCP/EST组术后血清淀粉酶水平最高,上述指标在4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4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术后早期,LC+LCBDE(T管引流)组出现2例胆道感染、1例T管脱落、4例高淀粉酶血症,LC+LCBDE(一期缝合)组出现4例胆漏、2例高淀粉酶血症,LC+LTCBDE组出现2例高淀粉酶血症,LC+ERCP/EST组出现8例高淀粉酶血症、2例胰腺炎。术后随访半年以上,LC+LCBDE(T管引流)组出现1例结石残留、1例结石复发、1例胆道狭窄,LC+ERCP/EST组出现4例结石复发、2例胆道狭窄。结论上述4种微创手术方式均能有效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其中LTCBDE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术者需结合患者自身情况,严格把握手术指征,合理选择手术方式。

梁华东[2](2021)在《经脐自然腔道内镜手术治疗胆囊疾病的动物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究经脐自然腔道内镜手术(embryonic natural orifice transluminal endoscopic surgery,E-NOTES)制作胆囊结石模型、行保胆取石术、胆囊切除术的可行性、有效性及安全性。第一部分方法:选用10只13.72±0.96kg的雄性比格犬。经脐建立约10mm的入路,胃镜找到并确认是胆囊后用注射针吸净胆汁,用钛夹+橡皮圈的牵引方式将胆囊悬吊于腹壁,暴露游离面,切开胆囊壁,用取石网篮包裹2枚6-10mm人胆囊结石随胃镜置入胆囊,钛夹闭合胆囊壁。冲洗干净后用圈套器取下牵引装置,缝合腹壁。记录术中情况及造模用时。术后观察动物一般情况,测量术后30天体重,造模前及造模后第1、2、3、7、30天抽血检测血常规、C-反应蛋白及肝功能;处死并解剖观察动物腹腔、胆囊情况;胆囊送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造模用时中位数为33.5min(25min-42min);无损伤肝脏、胆管、血管;术后动物即可正常活动,对外界刺激反应灵敏,食欲好,术后30天体重13.71±0.97kg,与术前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第1-3天白细胞及C-反应蛋白均明显升高(P<0.05),术后第7、30天无明显差异(P>0.05)。肝功能均正常。术后30天解剖见大网膜包裹钛夹,钛夹在位,胆囊壁愈合良好,余腹腔未见粘连;切开胆囊见黏膜水肿、胆囊壁轻度增厚,可见2枚结石,平均大小与术前无差异(P>0.05)。组织学切片提示慢性炎症。结论:用E-NOTES建立胆囊结石动物模型,方法简单、效果可靠,对动物创伤小。第二部分方法:选用3只具有1-3枚胆囊结石的比格犬,其结石用高胆固醇饮食喂饲造模产生。术前脂餐试验表明动物胆囊收缩功能良好(收缩率大于30%)。胃镜经脐找到胆囊(方法如上),切开胆囊壁,用取石网篮取净结石,胃镜反复查看确认结石取净后用钛夹闭合胆囊壁,冲洗腹腔并缝合腹壁。术后常规饲料喂养。记录时间,观察结石性状、术中并发症、术后一般情况,术前及术后第1、3、7天抽血检测血常规、C-反应蛋白、肝功能。术后3个月、6个月复查彩超判断结石复发情况及胆囊功能。结果:3只动物手术用时为78min、82min、67min(75.2±7.3min),结石为褐色块状物,质地较硬,数量与彩超结果一致,大小与彩超结果相近。术后动物即可正常活动,食欲好,切口愈合好,疤痕小。术中术后未见并发症。白细胞术后第1、3天较术前升高,第7天与术前相近,C-反应蛋白、肝功能术前术后数值相近。术后第3、6月彩超未见结石复发,复测胆囊功能良好。结论:用E-NOTES保胆取石是可行的、安全的,短期内未见结石复发。第三部分方法:选用3只的雄性比格犬。胃镜经脐找到胆囊(方法如上)。用内镜粘膜下剥离(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的方式分离胆囊床。剥离后用钛夹+橡皮圈的牵引方式将胆囊悬吊于腹壁,充分暴露胆囊管及胆囊血管,夹闭血管并离断后用圈套器取出胆囊及牵引装置。胃镜再次进入,冲洗局部切口及腹腔,确认无渗血后吸净腹腔液体,缝合脐部切口。记录剥离胆囊床、切除胆囊用时及术中情况,术后观察动物一般情况1个月。术前及术后第1、3、7天抽血检测血常规、C-反应蛋白、肝功能。结果:3只动物剥离胆囊床的时间分别为75min、80min、68min(74.3±4.9min),切除胆囊时间分别为110min、116min、105min(110.3±4.5min)。术中出血量约为20-25ml,术中术后未见并发症,术后动物即可正常活动,食欲好,切口愈合好;术后1个月体重与术前相近。炎症指标在术后第1、3天升高,术后第7天正常;肝功能无异常。结论:用E-NOTES切除胆囊是可行的、安全的,创伤小,疤痕不明显,是一项可供选择的较好的胆囊切除微创术式。

杨泽煌[3](2021)在《EBS和PTBS治疗Ⅲ型或Ⅳ型不可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的疗效对比分析》文中提出背景与目的:肝门部胆管癌(Hilar Cholangiocarcinoma,HCCA)起病隐匿,早期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和体征,诊断率低,发现时多已失去手术机会,手术切除率低,预后较差。针对这部分已无手术机会或拒绝外科手术的患者,采用经内镜胆管支架置入术(EBS)或经皮经肝胆管支架置入术(PTBS)可及时解除胆道梗阻,改善肝功能异常,对提高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时间有着积极意义。但哪种治疗方式更佳目前知之甚少。本研究的目的是回顾性分析和对比EBS和PTBS两种方式治疗Ⅲ型或Ⅳ型不可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的疗效,对两种治疗方式作出客观评价,为临床医师的治疗决策提供客观参考。方法:对2016年1月1日至2020年1月1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入院并接受EBS或PTBS治疗的87例Ⅲ型或Ⅳ型不可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49例患者接受EBS治疗,38例患者接受PTBS治疗。分别收集和对比两组患者的退黄效果、肝功能改善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支架通畅时间和生存时间等指标。结果:1.两组患者术前一般临床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TBIL、ALT、AST、GGT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改善肝功能程度上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EBS组和PTBS组的引流有效率分别为为85.7%和78.9%,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407)。2.两组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8.6%和36.8%,无统计学差异(P=0.413)。其中EBS组术后急性胰腺炎的发生率更高(P=0.043),PTBS组术后电解质紊乱的发生率更高(P=0.040),均有统计学差异。3.87例患者中共72例胆道引流有效,总体中位支架通畅时间为140天,3个月和6个月通畅率分别为90.2%和13.5%。EBS组的中位支架通畅时间为143天,3个月和6个月通畅率分别为90.5%和12.4%;PTBS组的中位支架通畅时间为131天,3个月和6个月通畅率分别为90.0%和15.7%,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χ2=0.989,P=0.320)。支架数目是支架通畅率的影响因素(χ2=12.855,P<0.001),其中单支架中位通畅时间为133天,双支架的中位通畅时间为160天。4.87例患者总体中位生存时间为205天,6个月和12个月累积生存率分别为64.2%和8.3%。EBS组的中位生存时间为230天,6个月和12个月累积生存率分别为69.9%和11.8%;PTBS组的中位生存时间时间为218天,6个月和12个月累积生存率分别为66.4%和4.4%,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χ2=0.257,P=0.61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支架数目和胆道引流效果与总体生存有关,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胆道引流效果(HR=13.375,P<0.001)为总体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胆道引流有效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240天,胆道引流无效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120天。结论:1.对于Ⅲ、Ⅳ型不可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及时解除胆道梗阻、改善肝功能异常是延长其生存时间的关键。内镜下胆道支架置入术(EBS)和经皮肝穿刺胆道支架置入术(PTBS)两种治疗方式均可起到这一作用。两者在肝功能的改善程度、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支架通畅时间和生存时间均无明显差异。2.双侧支架相比单侧支架在支架通畅时间方面更有优势,在技术条件允许的条件下可优先考虑行双侧支架引流。

孙先龙[4](2020)在《ERCP和PTCD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近期疗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对比ERCP及PTCD两种不同治疗方式对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的疗效差异,为临床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肝胆外科、介入科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并行ERCP或PTCD治疗、临床资料完整的病例共137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ERCP组(44例)及PTCD组(93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肝功能变化、电解质变化情况、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长等。使用SPSS 18.0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共收集137例病例,其中ERCP组44例,男性27例,女性17例,低位胆道梗阻28例,高位胆道梗阻16例,其中肝门部胆管癌12例,胰头癌18例,壶腹周围癌及胆总管下段癌9例,临近器官恶性肿瘤或转移癌5例,平均年龄66.82±8.97岁;PTCD组93例,男性59例,女性34例,低位胆道梗阻49例,高位胆道梗阻44例,其中肝门部胆管癌43例,胰头癌28例,壶腹周围癌及胆总管下段癌13例,临近器官恶性肿瘤或转移癌9例,平均年龄66.63±11.67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疾病类型、术前肝功能水平、电解质、梗阻部位等指标均无明显差别(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肝功能变化:术后血清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血清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下降程度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电解质变化无明显差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手术方式对不同梗阻部位手术前后肝功能改善程度及减黄效果进行比较:高位胆道梗阻患者中PTCD组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下降程度较ERCP组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总胆红素下降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位胆道梗阻患者中,PTCD组与ERCP组手术前后转氨酶及血清总胆红素下降程度比较无显着差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ERCP组共出现7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5.9%(7/44),分别为出血3例、急性胰腺炎2例、胆道感染2例,出血及胆道感染均出现于高位胆道梗阻患者,并发急性胰腺炎患者中高位胆道梗阻与低位胆道梗阻各1例;PTCD组共出现12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2.9%(12/93),分别为胆道出血3例、胆道感染7例、支架堵塞2例,胆道出血均出现于低位胆道梗阻患者,高位胆道梗阻患者出现胆道感染2例、支架堵塞1例,低位胆道梗阻患者出现胆道感染5例、支架堵塞1例。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平均住院天数:ERCP组为5.0天,PTCD组为7.0天,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晚期恶性梗阻性黄疸的姑息性治疗而言,在低位胆道梗阻中,ERCP与PTCD均能有效退黄和改善肝功能,且疗效同等,在高位胆道梗阻中,两种手术方式具有同等的减黄效果,但在改善肝功能方面,后者优于前者;术后住院时间ERCP较PTCD稍短;二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对于高位胆道梗阻,可优先考虑PTCD治疗。

吴昌炳[5](2020)在《双镜联合胆道探查与ERCP/EST治疗胆道术后再发胆总管结石的疗效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对比分析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双镜联合)胆道探查取石与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ERCP/EST)取石治疗胆道术后再发胆总管结石(CBDS)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江西省人民医院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胆道术后再发胆总管结石病例184例,经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出符合条件的106例。根据选择的术式不同分为甲、乙两组,其中甲组行双镜联合胆道探查取石42例,乙组行ERCP/EST取石64例。对比分析甲、乙两组患者在手术成功率,结石清除率,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手术并发症,结石复发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甲、乙两组在年龄、性别、胆总管直径、结石大小、结石数目、内科合并疾病,术前白细胞数(WBC)、术前肝功能指标(ALB/TBIL/ALT)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有2例腹腔粘连致密分离困难中转开腹,手术成功率为95.2%,乙组有6例ERCP/EST取石失败,其中2例因结石>2cm碎石取石失败改行LCBDE,4例因乳头插管失败数日后乳头水肿消退再次行ERCP/EST取石成功,手术成功率为90.6%,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8)。甲组有1例患者术后结石残留,3个月后行经皮T管窦道胆道镜下碎石取石,结石清除率为97.6%,乙组有5例患者术后结石残留,再次行ERCP/EST取石,结石清除率为92.2%,两组患者结石清除率的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24)。甲、乙两组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8.6±3.2)天和(6.0±2.8)天,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甲、乙两组住院费用分别为(35898.6±9747.9)元和(20304.4±3489.7)元,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甲组有6例围手术期出现并发症,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14.3%,其中胆漏、腹腔出血、切口感染、腹腔感染各1例,均经保守治疗后痊愈,术中十二指肠损伤2例,在腹腔镜下予以修补,乙组8例出现并发症,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12.5%,其中腹腔感染1例、乳头出血2例、胆道感染1例、术后急性胰腺炎3例均经内科保守治疗后痊愈,十二指肠损伤1例经外科手术腹腔镜下修补成功,甲、乙两组在术后总体并发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9),但乙组术后急性胰腺炎的发生率更高,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甲组6例失访,随访率为85.7%,乙组10例失访,随访率为84.4%,甲组平均随访时间为(26.7±18.4)月,乙组平均随访时间为(32.3±18.3)月。甲组术后有2例结石复发,结石复发率为5.6%,乙组术后有12例结石复发,结石复发率为22.2%,甲、乙两组结石复发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结论:1、对胆道术后再发胆总管结石患者治疗采取双镜联合胆道探查取石与ERCP/EST取石近期疗效均安全可靠,疗效确切。2、虽然双镜联合胆道探查取石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相对较高,但ERCP/EST取石造成Oddi’s括约肌功能永久性丧失,将增加术后急性胰腺炎,反复胆道感染造成结石复发等近远期并发症的风险。3、术前应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结石部位、大小及数目,是否合并肝内胆管结石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术式。

郑静[6](2020)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在儿童胆胰疾病方面的应用价值》文中提出背景与目的1974年首例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的开展开启了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在胆胰疾病诊疗的新篇章,历经近半个世纪的发展,ERCP目前已经成为成人胆胰疾病诊疗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在成人胆胰疾病诊疗方面ERCP有效性及安全性已经得到证实,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但由于儿童消化道尚处于发育阶段,细小柔嫩、管壁薄、管腔小及儿童耐受性差、配合度低、操作医师缺乏操作经验等特殊性,ERCP在儿童胆胰疾病方面的应用并不多见[1]。近年来随着ERCP操作技术的提高、儿童ERCP操作经验的积累、儿童消化内镜相关器械的完善,ERCP逐渐应用于儿童胆胰疾病,但国内相关文献报道仍然比较少,ERCP在儿童胆胰疾病方面的应用还需进一步研究。本研究通过分析因不同胆胰疾病(如胆管结石、胆管狭窄、慢性胰腺炎等)施行ERCP诊治的14岁以下患儿的临床资料,以探讨ERCP在儿童胆胰疾病方面的诊治价值、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于2013年01月~2020年01月因不同胆胰疾病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施行ERCP诊治的14岁以下患儿的临床资料,然后针对患儿的一般资料、病因、ERCP操作方法、诊治结果及术后并发症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多组独立样本的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33例患儿共行ERCP术38例次,行1例次ERCP者28例,行2例次ERCP者5例。失败4例,成功率89.47%。2.33例患儿ERCP诊断结果如下:单纯胆道疾病23例,包括胆总管结石16例,胆管狭窄/扩张5例,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狭窄1例,疑似胆道蛔虫残体1例;单纯胰腺疾病7例,包括慢性胰腺炎3例(其中1例合并胰管结石及胰腺假性囊肿、1例合并胰管结石、1例合并胰管狭窄),急性胰腺炎合并胰腺分裂症1例,胰腺假性囊肿1例,胰管支架置入术后2例;胆胰合并疾病3例,包括胆源性胰腺炎2例(其中1例与胆管结石相关、1例与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相关),胰胆管合流异常合并胆管结石1例。3.33例患儿共采用17种术式,29例(87.88%)患儿ERCP治疗顺利,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得到明显缓解,肝功能、淀粉酶等指标异常者也逐渐恢复正常。4.ERCP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5.79%(6/38),包括高淀粉酶血症3例(7.89%),术后胰腺炎2例(5.26%),腹痛1例(2.63%),无消化道出血、胆道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发生,且出现术后并发症的6例患几经内科保守治疗后均好转。结论1.在儿童胆胰疾病中,胆胰先天性解剖异常较多见,而恶性病变发病率较低。2.ERCP作为一种侵入性操作,有一定的并发症发生,应严格把握ERCP应用适应证。3.ERCP是儿童胆胰疾病相对安全且有效的诊断和治疗途径,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支鸿羽[7](2020)在《基于机器学习的腹部手术患者术后死亡风险预测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随着手术量的逐年增加,患者的围术期安全愈发成为关注重点。根据2019年中国卫生年鉴显示,我国年手术量约为6000万例次,而手术患者的围术期死亡率高达2%,在合并基础疾病的患者中可达12%。准确的术前风险评估对尽早识别高危患者,提前进行干预治疗,为临床决策提供支持从而更好地保障患者的围术期安全至关重要。然而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术前评估方法多为基于传统统计学方法建立的各种评分表,主观性强,评测耗时费力,尤其难以满足高危患者所需的持续动态评估。在患者病情日趋复杂,临床医生工作负担越来越重的今天,亟需一种快速、准确、客观的预测方法对患者的围术期风险进行评估预测,降低围术期死亡率,保障患者的围术期安全。因此,本研究联合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研究院,拟通过回顾性分析腹部手术后死亡患者的术前危险因素,并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建立预测腹部手术后患者发生死亡的风险预测模型,为临床的术前风险评估探寻新方法。方法:1.通过医院大数据研究平台检索2007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全麻下行腹部手术后发生院内死亡的158例患者作为阳性病例,根据阳性病例的年龄段和手术具体名称类型按统计学1:3要求,随机匹配同时间段内行腹部手术后未死亡患者作为阴性对照病例。收集所有病例的术前临床资料,分析比较阳性死亡组和阴性存活组之间的指标,将单因素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P<0.05)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与腹部手术后发生死亡有关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风险回归方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2.分别利用自适应提升(Adaptive Boosting,AdaBoost)、极端随机树(ExtraTrees,ET)、梯度提升树(Gradient Boosting Decision Tree,GBDT)、线性支持向量机(Linear Support Vector Machine,Linear SVM)、逻辑回归(Logistic Regression,LR)、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六种机器学习算法对纳入指标进行特征选择,基于纳入90%重要指标(F_90)、95%重要指标(F_95)和全部重要性非零指标(F_100)的三种策略,构建腹部手术患者发生术后死亡的风险预测模型并进行效果评价,计算并比较不同模型间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F1评分、布莱尔分数(Brier score)、阳性预测值、灵敏度和特异度。3.通过集合AdaBoost、ET、GBDT、Linear SVM、LR、RF六种单一传统机器学习算法计算得出的概率特征,再使用LR(此部分为组合了多种机器学习算法进行集成学习的方法,命名为―术后死亡风险预测方法:Postoperative Mortality Prediction,PMP方法‖),基于纳入90%重要指标(F_90)、95%重要指标(F_95)和全部重要性非零指标(F_100)的三种策略进行腹部手术患者发生术后死亡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评价,计算并比较不同模型间的AUC、F1评分、Brier score、阳性预测值、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腹部手术患者术后发生死亡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比值比(Odds Ratio,OR):2.117,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219~3.679,P=0.008],术前合并高血压(OR:2.072,95%CI:1.094~3.926,P=0.025),术前合并冠心病(OR:3.944,95%CI:1.433~10.857,P=0.008),术前合并肺部疾病(OR:2.678,95%CI:1.214~5.907,P=0.015),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31~43s)(OR:1.070,95%CI:1.028~1.114,P=0.001),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浓度(OR:1.007,95%CI:1.000~1.014,P=0.044),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浓度(OR:1.003,95%CI:1.000~1.007,P=0.045),血葡萄糖浓度(OR:1.109,95%CI:1.006~1.222,P=0.037)。2.通过机器学习的特征选择,在同一策略不同机器学习算法上出现>3次,且在三种策略中均被纳入的指标有:血红蛋白(Hemoglobin,Hb)浓度、TBIL、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bg)、APTT、术前合并肺部疾病、术前合并高血压、血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计数、脉搏、白蛋白(Albumin,ALB)、血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NEUT)计数、血钠浓度、AST、术前合并肾功能不全、白/球比值(ALB/GLB,A/G)、血小板(Platelet,PLT)计数、血淋巴细胞(Lymphocyte,LYMPH)计数、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血肌酐(Creatinine,Cre)浓度、血钙浓度。3.利用单一传统机器学习算法的研究中,基于F_90建立的预测模型中,RF综合评价表现最好(AUC:0.816,95%CI:0.761~0.871;F1评分:0.77;Brier score:0.144);基于F_95和F_100建立的预测模型中,GBDT综合评价表现最好(AUC:0.854,95%CI:0.803~0.904;F1评分:0.81;Brier score:0.131),(AUC:0.833,95%CI:0.780~0.886;F1评分:0.80;Brier score:0.144)。4.通过PMP方法进行死亡风险预测的研究中,基于F_95建立的预测模型综合评价表现最好(AUC:0.842,95%CI:0.791~0.894;F1评分:0.82;Brier score:0.142)。整体表现均高于单一传统机器学习算法建立的预测模型。结论:1.腹部手术患者术后发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ASA分级、术前合并高血压、术前合并冠心病、术前合并肺部疾病、APTT、AST、TBIL、血葡萄糖浓度8个因素。2.“Hb浓度、TBIL、Fbg、APTT、术前合并肺部疾病、术前合并高血压、WBC计数、脉搏、ALB、NEUT计数、血钠浓度、AST、术前合并肾功能不全、A/G、PLT计数、LYMPH计数、ALT、BMI、Cre、血钙浓度‖是预测腹部手术后死亡风险的有效指标。3.基于机器学习算法建立腹部手术后死亡风险预测模型具备较好的临床实用价值;组合多种机器学习算法的集成算法预测效能优于使用单一传统机器学习算法。

周保东[8](2020)在《天津市二级医院单中心急腹症发病特点及治疗现状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急腹症(acute abdomen)是外科常见的一组腹部疾病的总称,指以急性腹痛为主要临床表现、需要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的腹部疾病。分析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滨海医院收治急腹症的发病特点和治疗现状,探讨二级医院外科急腹症的发病谱及治疗手段的提升空间,为未来二级医院治疗急腹症重点发展方向、科室设置、人才培养、急危重病人转介入三级专科医院前期救治提供帮助。方法:选取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滨海医院2016年3月至2018年6月期间1452例急腹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内容包括年龄与性别构成、发病原因、治疗方式、转归、住院天数、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下地活动时间、切口长度,术后并发症等临床资料。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类变量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相关性检验。结果:1急腹症的发病情况:收治患者年龄1789岁,17-29岁204例(14.0%),30-49岁486例(33.5%),50-69岁589例(40.6%),70-89岁173例(11.9%),平均年龄61.3岁。女性多于男性。2急腹症的发病类型:我院急腹症患者的发病类型依次为阑尾炎(418)、肠梗阻(408)、胆道疾病(185)、妇科急症(158)、急性胰腺炎(117)、合并肋骨骨折骨盆骨折(60)、消化道穿孔(50)、创伤性腹腔脏器破裂(29)、泌尿系结石(14)、其他(胃潴留、不能确诊的腹痛)(13)。3急腹症的治疗现状:纳入研究的1452例急腹症患者,接受了手术治疗的患者738例,总体手术比率50.8%。消化系统急腹症不同病种的手术率不同,消化道穿孔96.0%,阑尾炎89.2%,胆道疾病82.7%,肠梗阻9.1%,急性胰腺炎患者全部接受了非手术治疗,创伤性腹腔器官破裂患者全部接受手术治疗。转介入三级专科医院救治59例(0.4%)。4消化系统急腹症腹腔镜手术比率:胆道疾病腹腔镜手术比率94.8%;非胆道疾病腹腔镜手术比率31.4%。5在患者的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下地活动时间、切口长度等方面腹腔镜手术明显优于传统开腹手术。消化系统急腹症术后并发症总体发生率9.7%,其中传统开腹手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6.4%(59/342),腹腔镜手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0%(3/298)。结论:由于二级医院因其医院的规模和局限性,及医保、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交通的发展、对疾病诊治的认识及接受程度及选择医院,有着独有的急腹症就诊谱,掌握二级医院急腹症发病谱有助于提高临床医生诊疗效率。手术治疗是阑尾炎、胆道疾病、消化道穿孔、创伤性腹腔器官破裂主要治疗手段,肠梗阻和急性胰腺炎以非手术治疗为主。腹腔镜技术治疗效果明显优于传统开腹手术但我院腹腔镜技术的应用局限于胆囊疾病和阑尾炎,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纪晓芳,吴水容[9](2020)在《保温护理对全身麻醉患者术中应激影响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保温护理对全身麻醉患者术中应激及术后复苏的影响。方法本次研究所选病例是2017年3月—2019年3月本院100例全身麻醉患者,随机平均分为2组,参照组50例患者采纳常规护理,试验组50例患者在参照组基础上实施保温护理,比较两组术前、术后应激反应指标、低体温发生率、完全清醒时间、PACU滞留时间。结果试验组术后CRP、NE、AD水平显着比参照组低,P <0.05。试验组低体温发生率(4.00%)显着比参照组(22.00%)低,P <0.05。试验组完全清醒时间、PACU滞留时间显着短于参照组,P <0.05。结论保温护理可显着减轻全身麻醉患者应激反应,缩短术后苏醒时间,降低低体温发生率,安全性更高。

李丽芳,许燕,舒仕瑜[10](2019)在《485例胆道闭锁行Kasai手术患儿的麻醉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胆道闭锁行Kasai手术患儿的麻醉方法和围术期相关问题。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胆道闭锁行Kasai手术患儿的术前一般情况、麻醉方法、术中麻醉管理、围术期麻醉相关并发症。结果 485例患儿中除1例因声门下狭窄取消手术外,其余484例手术顺利,平均手术时间为100 min,无一例麻醉死亡。484例完成手术的患儿中有2例发生插管困难,但最终插管成功顺利完成手术; 203例(41. 9%)术中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多巴胺或去甲肾上腺素)维持血压稳定。32例(6. 7%)术中输入浓缩红细胞; 252例(52. 1%)发生术中低体温;所有患儿术后10~20 min拔除气管导管; 8例(1. 6%)发生苏醒延迟。结论术前麻醉诱导注意保温,防止体温下降,控制液体输注,并以白蛋白为主,防止术中低血压,麻醉维持以吸入为主,有利于术后快速苏醒。

二、1200例胆道手术麻醉的处理与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200例胆道手术麻醉的处理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微创手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手术方法
    1.3 观察指标和随访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各组患者手术前后资料和手术情况
    2.2 各组患者术后早期和晚期并发症情况
3 讨论

(2)经脐自然腔道内镜手术治疗胆囊疾病的动物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用E-NOTES制作胆囊结石动物模型
    1 背景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二部分:E-NOTES保胆取石的动物实验研究
    1 背景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三部分:E-NOTES切除胆囊的动物实验研究
    1 背景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大型动物胆囊结石模型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3)EBS和PTBS治疗Ⅲ型或Ⅳ型不可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的疗效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一般资料
        2.1.2 诊断标准
        2.1.3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2.1.4 肝门部胆管癌分型标准
        2.1.5 肝门部胆管癌不可切除的诊断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治疗方法
        2.2.2 数据收集方法
        2.2.3 术后疗效定义
        2.2.4 并发症定义
        2.2.5 观察指标
        2.2.6 随访
    2.3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3.2 肝功能指标比较
    3.3 引流有效率比较
    3.4 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3.5 支架通畅时间比较和影响因素分析
    3.6 生存时间比较和影响因素分析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第六章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肝门部胆管癌的诊疗现状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4)ERCP和PTCD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近期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双镜联合胆道探查与ERCP/EST治疗胆道术后再发胆总管结石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前言
第2章 双镜联合胆道探查与ERCP/EST治疗胆道术后再发胆总管结石的疗效分析
    2.1 研究对象
        2.1.1 一般资料
    2.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2.2.1 纳入标准
        2.2.2 排除标准
    2.3 手术方法
        2.3.1 双镜联合胆道探查取石
        2.3.2 ERCP/EST取石
    2.4 观察指标
    2.5 统计学处理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3.1 甲、乙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
    3.2 甲、乙两组患者术后一般情况的比较
    3.3 甲、乙两组围手术期并发症的比较
    3.4 甲、乙两组两组结石复发率的比较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第6章 本研究的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参考文献

(6)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在儿童胆胰疾病方面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在儿童胆胰疾病方面的应用
    参考文献
附录图表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7)基于机器学习的腹部手术患者术后死亡风险预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腹部手术后死亡患者的术前危险因素回顾性分析
    2.1 资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结论
第三章 基于机器学习算法预测腹部手术后死亡风险的研究
    3.1 资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结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围术期风险预测评估方法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天津市二级医院单中心急腹症发病特点及治疗现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资料来源
        1.1.2 纳入标准
        1.1.3 一般特征
    1.2 研究方法
        1.2.1 观察指标
        1.2.2 研究类型
二、结果
    2.1 年龄和性别
    2.2 发病原因
    2.3 治疗方式的选择
    2.4 手术方式
    2.5 消化系统急腹症腹腔镜手术率
    2.6 转归
    2.7 不同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
        2.7.1 阑尾炎选择不同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
        2.7.2 胆道疾病选择不同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
    2.8 术后并发症
三、讨论
    3.1 急腹症的发病谱
    3.2 急腹症的治疗方式分析
    3.3 消化系统急腹症手术方式分析
    3.4 不同手术方式对疾病转归的影响
    3.5 术后并发症的分析与处理
    3.6 胸腹联合伤的处理与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外科急腹症创伤性脾破裂保脾手术的研究及临床应用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保温护理对全身麻醉患者术中应激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应激反应指标
    2.2 对比两组低体温发生率
    2.3 对比两组完全清醒时间、PACU滞留时间
3 讨论

(10)485例胆道闭锁行Kasai手术患儿的麻醉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与方法
    一、临床资料
    二、麻醉方法
结果
讨论
    一、麻醉药物选择
    二、术中循环管理
    三、术中保温
    四、术后苏醒延迟

四、1200例胆道手术麻醉的处理与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微创手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分析[J]. 奚士航,王小明,潘璇,陈鹏,王峻.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2021
  • [2]经脐自然腔道内镜手术治疗胆囊疾病的动物实验研究[D]. 梁华东.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3]EBS和PTBS治疗Ⅲ型或Ⅳ型不可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的疗效对比分析[D]. 杨泽煌. 广州医科大学, 2021(02)
  • [4]ERCP和PTCD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近期疗效分析[D]. 孙先龙. 遵义医科大学, 2020(12)
  • [5]双镜联合胆道探查与ERCP/EST治疗胆道术后再发胆总管结石的疗效分析[D]. 吴昌炳. 南昌大学, 2020(08)
  • [6]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在儿童胆胰疾病方面的应用价值[D]. 郑静. 郑州大学, 2020(02)
  • [7]基于机器学习的腹部手术患者术后死亡风险预测的研究[D]. 支鸿羽.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1)
  • [8]天津市二级医院单中心急腹症发病特点及治疗现状分析[D]. 周保东.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9]保温护理对全身麻醉患者术中应激影响分析[J]. 纪晓芳,吴水容.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0(03)
  • [10]485例胆道闭锁行Kasai手术患儿的麻醉分析[J]. 李丽芳,许燕,舒仕瑜.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2019(10)

标签:;  ;  ;  ;  

1200例胆道手术麻醉管理与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