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北祁连山西段同位素测年概况(论文文献综述)
李智佩,吴亮,颜玲丽[1](2020)在《中国西北地区蛇绿岩时空分布与构造演化》文中研究说明西北地区蛇绿岩广泛分布在天山、秦祁昆等造山带和塔里木、准噶尔等陆块周缘,构成一幅浑然天成的陆块-混杂带交织图,演绎着漫长的地质演化历史。在近年来小比例尺西北地质图编制的基础上,系统收集整理了区内有关蛇绿岩的资料文献,梳理了西北蛇绿混杂岩的空间分布与时间序列,重点叙述了西北地区蛇绿混杂岩特征,探讨西北地区蛇绿岩时空分布与地质构造演化的关系。西北地区36条蛇绿混杂岩带是蛇绿岩的赋存空间,可以划归为5个区、2个对接带和2个缝合带。红柳沟-北祁连山新太古代—中元古代蛇绿岩可能与地壳早期演化有关,柯坪、勉略、松树沟等新元古代早期蛇绿岩与Rodinia超大陆的裂解和局部洋陆转化相关,大量古生代以来的蛇绿岩是古亚洲和特提斯两大构造域多陆块岛弧洋盆系统洋陆转化作用的记录。
刘永彪,余君鹏,孔维琼,樊新祥,赵吉昌,李省晔,王鹏[2](2020)在《北祁连山西段寒山金矿床成矿时代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寒山金矿床位于北祁连造山带西段与阿尔金断裂的交汇部位,是奥陶系阴沟群火山-沉积岩系中断裂破碎蚀变带控制的金矿床。前人对寒山金矿床的地质特征、成矿时代、矿床地球化学及成因等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结合前人研究,本次工作获得黄铁绢英岩型金矿石中绢云母Ar-Ar坪年龄为(302.5±1.8)Ma,获得矿区南部闪长岩体锆石U-Pb年龄为(390.4±9.5)Ma,并对成矿时代和岩体与成矿关系进行了探讨,认为主成矿阶段为华力西期,进一步确定矿区闪长岩体与金成矿有关。成矿作用与EW向次级小构造关系密切。
杨永春,余君鹏,赵得龙,李生栋,刘家军,王学银,王小强,孔维琼,王作刚[3](2019)在《甘肃省滴水山金矿区火山岩锆石U-Pb年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形成的构造背景》文中研究表明滴水山金矿床为北祁连造山带西段赋存于火山岩中的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床。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表明,滴水山金矿区安山质晶屑凝灰岩年龄为(479.7±6.9)Ma,形成时代为早奥陶世,花岗闪长岩年龄为(426.9±6.7)Ma,时代为中志留世,含金黄铁绢英岩锆石U-Pb年龄(482.7±9.5)Ma,代表了赋矿火山岩的形成年龄,成矿时代应晚于(426.9±6.7)Ma;岩矿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赋矿火山岩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如K、Rb、Th),明显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如Nb、Ta、P、Ti),岩矿石稀土元素配分形式基本一致,呈右缓倾,轻稀土相对富集,具弱的铕负异常,形成于洋壳俯冲的岛弧环境,由俯冲板片脱水产生的流体交代地幔楔发生部分熔融而形成,在岩浆向上运移的过程中遭受了上地壳混染。花岗闪长岩SiO2=67.48%~72.68%,K2O+Na2O=7.15%~7.44%,里特曼指数δ值1.78~2.07,铝质指数A/CNK介于0.95~1.19,富集K、Rb、Th、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和亏损Nb、P、Ti等高场强元素,稀土分配曲线呈右倾,轻稀土相对富集,具中等铕负异常,属钠质钙碱系列、弱过铝质I型花岗岩类,形成于弧-陆碰撞的火山岛弧环境,具壳幔混合成因的特点。综合区域地质资料,滴水山金矿成岩成矿构造背景为早奥陶世北祁连洋盆向阿拉善陆块之下俯冲,形成岛弧火山岩,为矿源层;中志留世,因弧-陆碰撞,形成同碰撞花岗闪长岩,晚志留世后造山作用及造山后的伸展,导致金的富集。
宋志杰[4](2019)在《中祁连地块北缘托来河一带构造演化研究》文中提出中祁连地块北缘托来河一带邻近玉石沟蛇绿岩,发生过多期次、多特征的构造-岩浆事件,蕴含着大陆动力学的重大问题。本文依托青海省1:5万上日木策尔等5幅区域地质调查项目,利用丰富的野外观测,结合室内岩石学和矿物学分析、显微构造分析、岩石地球化学测试、锆石U-Pb测年、电子探针分析等手段,重点针对托来河一带的地质问题,系统开展了构造演化研究,得到了一些新发现和新认识。(1)厘定了中祁连地块基底的托赖岩群,将原托赖岩群解体。根据锆石U-Pb结果,将其成岩年龄首次限定为1178897Ma,并结合周围陆块的岩浆活动时间特征,认为中祁连地块与华北板块更具有亲缘性。(2)首次在中祁连地块北缘发现退变榴辉岩,通过矿物学、矿物化学分析,结合柯石英假象推测峰期变质达到榴辉岩相,估算峰期温压条件为690±7℃和30±3 Kbar,同时得到了一个顺时针演化的p-T轨迹,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峰期上限年龄为485±22Ma。根据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和构造环境判别,大羊陇榴辉岩的原岩为MORB,推测属于北祁连洋壳的组成部分。结合中祁连地块北缘广泛发育弧岩浆岩,以及前人关于北祁连造山带的研究成果,确定了晚寒武世—中奥陶世北祁连洋壳的俯冲极性为南北双向俯冲。(3)发现钾玄岩系列高Sr正长花岗岩,获得440.3±2.1Ma的锆石U-Pb年龄,构造环境判别为碰撞型花岗岩,可能因板片断离而形成。推测它与托来山北坡逆冲型韧性剪切带一样,为大约440410Ma弧陆正向碰撞的产物。410380Ma则为弧陆斜向碰撞时期,在中祁连地块北缘形成巨型右行走滑韧性剪切带以及区域性后碰撞花岗岩。(4)结合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分析,反演了石炭纪—三叠纪拗陷盆地的物源区、充填序列及其整体升降的演化过程。至侏罗纪—白垩纪,平移断层控制了断陷盆地的发育以及沉积物的快速堆积,也造成托来南山和托来山进一步隆升剥露。(5)厘定出托来南山断裂带、托来河断裂带、托来山断裂带3个新生代断层构造系统。前者呈叠瓦式组合,后两者继承了先存的构造行迹,均是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在青藏高原北缘的响应。结合前人构造年代学研究,确定了新生代构造活动的三个阶段,即以托来南山、托来河和托来山三个断层系统分别依次活动,呈后展式扩展。
樊新祥,孔维琼,杨镇熙,赵吉昌,周树明[5](2019)在《北祁连西段牛毛泉东金矿地质特征、成矿时代及成因分析》文中认为牛毛泉东金矿位于北祁连造山带与阿尔金断裂的结合部位,该地区被誉为西北的"金三角"。牛毛泉东金矿为该地区近年来新发现的受脆韧性剪切带控制的金矿床,金矿体产于阴沟群安山质凝灰岩、安山质凝灰熔岩中的近东西向脆韧性剪切蚀变带,矿化受构造控制显着,成矿具有多阶段性,金主要形成于硫化物-石英-金矿化阶段。矿脉两侧热液蚀变强烈,与成矿有关的蚀变主要为硅化。通过石英流体包裹体测得金矿石中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112~191℃;成矿流体盐度0.35%~7.86%,平均4.77%;密度为0.92~0.96 g/cm3,平均0.95 g/cm3,显示成矿流体具有浅层低温热液特征。对黄铁绢英岩型矿石中绢云母40Ar-39Ar测年获得坪年龄为(296.7±2.8) Ma,对应于北祁连陆内伸展拉张构造演化过程。矿床的地质特征及成矿时代与邻近的寒山金矿类似,并受同一条韧性脆性断裂构造带控制,均为低硫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主成矿时代为华力西晚期。牛毛泉东金矿的发现及成因研究对指导区域找矿方向具有重要的意义。
白云[6](2019)在《北祁连造山带松树南沟金矿床成因与成矿预测》文中提出松树南沟金矿床位于北祁连造山带南缘,是该造山带近年来取得较大找矿突破的一个斑岩型金(铜)矿床。本文以松树南沟金矿床西矿段及东矿段矿体为重点解剖对象,采用详细的地质编录、系统的光薄片镜下鉴定、高精度成岩成矿年龄及同位素地球化学测试等技术手段,深入开展其矿床地质特征、成矿演化过程、成矿构造背景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总结成矿规律,建立矿床成矿模式,进而依据成矿地质条件和找矿标志对外围开展成矿预测,对于矿区及区域斑岩型矿床找矿有重要指导意义。松树南沟金矿床由西矿段和东矿段两个矿段组成。西矿段金矿体产于肉红色花岗闪长斑岩与玄武安山岩内外接触蚀变带内,从内至外发育钾化→绢英岩化→青磐岩化蚀变分带,具典型斑岩型富金铜矿床蚀变分带特征,而金主要富集在钾硅化蚀变带中。东矿段金矿体产于北西向断裂构造中,产状形态严格受断裂构造控制,蚀变主要为硅化、绢云母化及黄铁矿化。东西两个矿段金矿体均主要以游离金、粒间金及包裹体金形式存在。研究区岩浆活动可以分为新元古代、加里东早期(寒武纪)和加里东(奥陶—志留纪)晚期三个岩浆活动阶段,其中加里东晚期的构造-岩浆活动事件与研究区内的成矿活动最密切。通过LA-MC-ICP-MS锆石U-Pb同位素测年分析,获得西矿段与成矿关系密切的花岗闪长斑岩形成年龄为442±1 Ma,属晚奥陶世侵位;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其具有相对富集轻稀土元素及大离子亲石元素,而相对亏损重稀土元素及高场强元素的典型弧岩浆特征,显示该套成矿斑岩体形成于祁连洋向南俯冲环境。矿床同位素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区内矿床主成矿阶段流体为中高温-中高盐度流体,H-O同位素显示早期流体δ18OH2O为6.5‰8.8‰、δDH2O值为-71.8‰-83.4‰;晚期流体δ18OH2O为-5.8‰3.0‰、δDH2O值为-77.0‰-96.4‰,表明成矿流体主要为岩浆水,晚期有大气降水的混入。矿区中硫化物δ34S3.1‰12.1‰,显示松树南沟金矿硫同位素具有深源硫与地壳硫混合的特征。西矿段钻孔原生晕分析结果显示,矿床的前缘晕、近矿晕、尾晕元素组合分别为:As、Sb、Hg、Pb、Zn→Au、Cu、Mo→W、Bi,综合研究表明西矿段南侧深部还存在着较大的找矿潜力。在此基础上根据成矿地质条件和找矿标志对松树南沟外围进行了找矿靶区优选,优选出找矿靶区5处。综合前述研究与区域构造演化,本文识别出了祁连造山带中较为典型的斑岩型成矿作用,认为松树南沟金矿床形成于岛弧环境,受控于北祁连洋壳板片向南侧的中祁连微陆块的俯冲作用,该认识为区域斑岩型成矿作用的研究与找矿勘查指明了新的方向。
李向民,余吉远,王国强,黄博涛,武鹏[7](2018)在《祁连山新元古代——早古生代火山作用与铁-铜多金属成矿》文中指出祁连山造山带新元古代—早古生代是板块构造演化与成矿的最重要时段,铁、铜多金属矿产资源丰富,成矿作用与新元古代—早古生代火山作用密切相关。根据矿床产出构造位置,将祁连山铁、铜多金属矿床分为4类:大陆裂谷型铁(铜)矿床、岛弧-岛弧裂谷型铜多金属矿床、陆缘裂谷型铜多金属矿床、扩张脊型铜矿床。镜铁山铁(铜)型矿床是新元古代大陆裂谷火山作用过程中热水沉积作用的产物;东沟铜矿为晚寒武世大洋扩张脊火山作用的产物;白银矿田铜多属矿床是奥陶纪与岛弧-岛弧裂谷火山作用的产物;石居里铜矿是晚奥陶纪弧后扩张脊有关火山作用的产物;红沟铜矿则是晚奥陶世陆缘裂谷火山作用的产物。
宋泰忠,刘建栋,李杰,张小永,梁坤先,郑英[8](2016)在《北祁连柏木峡地区辉长岩、玄武岩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及地质意义》文中研究指明在北祁连柏木峡地区发现的辉长岩、玄武岩以构造岩块形式产出。通过对区内柏木峡地区出露的4处辉长岩、玄武岩的详细野外调查及岩石组合、岩性特征研究,对辉长岩及玄武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测年,首次获得了较为精确的年龄值,分别为(675±31)Ma和(764.1±3.3)Ma,代表了辉长岩、玄武岩的成岩年龄,这一发现结合区域上已经在北祁连山东西段,中南祁连山和柴达木地区获得的大量同位素测年资料,说明这些地区在新元古代可能存在一期重要的岩浆活动,这次岩浆活动可能与同时期全球的Rodinia超大陆裂解有关。结合区域构造演化,认为本地区新元古代形成的辉长岩、玄武岩由于遭受后期强烈的加里东期构造作用的叠加、改造,已变得面目全非,以构造岩块形式残存于柏木峡构造蛇绿混杂岩带中。
彭栋祥[9](2015)在《酒西盆地下白垩统磁性地层年代与早白垩世北祁连山西段隆升》文中研究说明新生代印度-亚洲板块碰撞以来的青藏高原构造隆升研究已经取得了大量的成果。新生代之前高原北部的构造演化对于弄清板块碰撞前高原北部的构造背景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白垩纪时期高原北部的构造隆升研究已有不少成果,但多缺少精细的年代制约。酒西盆地位于河西走廊最西端,阿尔金断裂和祁连山北缘断裂交汇处,两大断裂控制了盆地的演化过程,是恢复高原北部早白垩世构造演化过程的理想区域。本文通过磁性地层学手段,获得了盆地下白垩统磁性地层年代序列,并在此基础上还原了盆地记录的高原北部构造演化历史。本文实测剖面位于酒西盆地红柳峡地区,通过对剖面上赤金堡组、下沟组和中沟组古地磁样品和岩石磁学样品的系统采集和测试,发现剖面上岩石的特征剩磁多由磁赤铁矿、磁铁矿和赤铁矿携带,次生剩磁大部分由针铁矿携带。古地磁测量共获得了 15个正极性和15个负极性,可与GPTS1994和GPTS2012中M10Nr至M“-2r”以上相对应,获得红柳峡下白垩统的年龄为:135.32-103.746Ma,其中赤金堡组年龄约为135.32-112Ma,下沟组年龄约为112-109.1Ma,中沟组年龄约为109.1-103.746Ma。盆地沉积相分析显示,红柳峡下白垩统可划分出冲积扇相、扇三角洲相、半深湖-深湖相和河流相。在综合沉积相、物源分析和磁性地层年代序列的基础上,还原了早白垩世北祁连山的构造隆升历史,并划分出酒西盆地周边三阶段的构造隆升事件:早期快速强烈隆升(135.32-126.3Ma),中期稳定隆升(126.3-113.3Ma),晚期快速隆升(113.3-103.746Ma)。早期的构造隆升活动,除了发生在祁连山地区以外,敦煌-宽台山一带也存在一定幅度的隆升,中期和晚期的构造隆升活动均发生在北祁连山地区。
孔维琼[10](2015)在《北祁连山西段卡瓦一带铁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文中认为卡瓦一带铁矿矿集区位于北祁连西段多金属成矿带,是北祁连西段继镜铁山之后沉积变质型铁矿勘查的又一重大突破,区内卡瓦铁矿、双龙铁矿和塔里干沟铁矿均赋存于长城系朱龙关群桦树沟组浅变质碎屑岩中,矿床规模和资源潜力巨大,是典型的沉积变质型铁矿。本文对区域成矿地质背景和矿床地质、矿体及矿石特征进行了详细叙述,运用岩石学和岩石地层对比的方法分析三个矿床之间的联系及含矿地层的特点,通过岩石地球化学、矿石矿物地球化学分析及围岩特征,运用前人对铁矿的研究成果,结合区域成矿特征,对卡瓦一带三个铁矿的矿床成因进行探讨,取得了以下认识和成果:1.卡瓦一带三个铁矿矿体均赋存于浅变质碎屑岩中,矿体呈层状,矿体分布和产状受控于含矿地层,卡瓦及双龙铁矿矿石类型主要为板岩型赤铁矿、磁铁矿,塔里干沟铁矿矿石类型主要为块状菱铁矿,均属于低品位贫铁矿床,矿床规模大,是典型的沉积变质型铁矿。2.通过对卡瓦铁矿区含矿地层、三个矿区矿石及区内火山岩和变质基底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大致确定区内成矿物质来源既有陆源贡献,又受火山作用影响,初步认为卡瓦一带铁矿矿床类型为与海底火山作用有关的沉积变质型铁矿,与镜铁山铁矿成因基本相同。3.通过地层对比及成因探讨,卡瓦铁矿与双龙铁矿应属同期沉积的同一矿床,受后期构造作用而造成位置变化,双龙铁矿产出较完整,卡瓦铁矿及塔里干沟铁矿区下部火山岩、塔里干沟铁矿含矿地层上部有找矿潜力。4.通过矿床成矿特征和成因分析,建立了卡瓦一带铁矿矿石物相分布模式和成矿模式。
二、北祁连山西段同位素测年概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北祁连山西段同位素测年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西北地区蛇绿岩时空分布与构造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1 西北地区蛇绿岩时空分布概况 |
1.1 空间分布 |
1.2 蛇绿岩时间序列 |
2 西北地区蛇绿岩特征 |
2.1 阿尔泰区 |
2.2 额尔齐斯对接带 |
2.3 准噶尔-中天山-北山区 |
2.3.1 准噶尔西部区 |
2.3.2 准噶尔东部卡拉麦里-伊吾蛇绿混杂岩带 |
2.3.3 准噶尔-吐哈盆地南缘 |
2.4 南天山-马鬃山对接带 |
(1)吉根蛇绿混杂岩带 |
(2)巴雷公-别迭里蛇绿混杂岩带 |
(3)中天山南缘蛇绿混杂岩带 |
(4)榆树沟-铜花山蛇绿混杂岩 |
2.5 塔里木-敦煌-北山南部区 |
2.6 阿尔金-祁连-北秦岭缝合带 |
2.6.1 红柳沟-拉配泉蛇绿混杂岩带 |
2.6.2 阿帕-茫崖蛇绿混杂岩带 |
2.6.3 北祁连缝合带 |
(1)九个泉-老虎沟蛇绿混杂岩带 |
(2)香毛山-大岔大坂蛇绿混杂岩带 |
2.6.4 达道尔基-拉脊山蛇绿混杂岩带 |
2.6.5 北秦岭蛇绿混杂岩带 |
2.7 柴达木及相邻区 |
2.8 西昆仑-木孜塔格-阿尼玛卿-勉略缝合带 |
2.9 北羌塘区 |
3 蛇绿岩与构造演化讨论 |
3.1 地壳早期演化阶段 |
3.2 超大陆裂解阶段 |
3.3 洋陆格局的形成与洋陆转化阶段 |
3.3.1 古亚洲构造域 |
3.3.2 特提斯构造域 |
4 结论 |
(2)北祁连山西段寒山金矿床成矿时代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区域地质背景 |
2矿床地质背景 |
3矿床地质特征 |
3.1矿化带特征 |
3.2矿体特征 |
3.3矿石特征 |
(1)矿物组成 |
(2)矿石组构 |
(3)矿石类型 |
3.4围岩蚀变 |
3.5矿化期次及成矿阶段 |
4样品采集及测试方法 |
4.1绢云母Ar-Ar同位素测试方法 |
4.2闪长岩锆石U-Pb测试方法 |
5测试结果 |
5.1 Ar-Ar同位素测试结果 |
5.2锆石U-Pb同位素测试结果 |
6讨论 |
6.1成矿时代 |
6.2矿化富集规律 |
7结论 |
(3)甘肃省滴水山金矿区火山岩锆石U-Pb年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形成的构造背景(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区域地质及矿床地质特征 |
3 岩相学特征 |
4 岩矿石地球化学特征 |
4.1 样品采集与测试 |
4.2 赋矿火山岩及金矿石地球化学特征 |
4.3 花岗闪长岩地球化学特征 |
5 LA-ICP-MS锆石U-Pb测年 |
6 讨论 |
6.1 成岩、成矿时代 |
6.2 岩石成因及源区性质 |
6.2.1 赋矿火山岩 |
6.2.2 花岗闪长岩 |
6.3 构造环境 |
6.3.1 赋矿火山岩 |
6.3.2 花岗闪长岩 |
6.4 地质意义 |
7 结论 |
(4)中祁连地块北缘托来河一带构造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 |
1.1.1 选题背景及依据 |
1.1.2 项目依托及简介 |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1.2.1 研究现状 |
1.2.2 存在问题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科学问题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5 论文中采用的测试方法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研究区地理概况 |
2.2 大地构造位置 |
2.3 地层 |
2.4 岩浆岩 |
2.5 区域变质岩 |
第3章 中祁连地块基底及其归属 |
3.1 原“托赖岩群”的解体 |
3.2 岩石学与矿物学特征 |
3.3 锆石U-Pb定年 |
3.4 分析与讨论 |
3.4.1 中祁连地块基底托赖岩群形成时代的最新限定 |
3.4.2 中祁连地块与其他邻近地块的关系 |
3.4.3 新元古代陆内碰撞 |
第4章 早古生代造山作用 |
4.1 北祁连洋盆扩张与玉石沟蛇绿岩的形成 |
4.2 中祁连地块北缘退变榴辉岩的首次发现 |
4.2.1 退变榴辉岩产状及岩相学特征 |
4.2.2 退变榴辉岩矿物学及矿物化学特征 |
4.2.3 退变榴辉岩变质阶段划分及温压计算 |
4.2.4 退变榴辉岩年代学特征 |
4.2.5 退变榴辉岩地球化学特征、原岩恢复及构造环境判别 |
4.3 北祁连洋壳的俯冲极性及过程 |
4.4 中祁连地块北缘的弧陆碰撞作用 |
4.4.1 弧陆碰撞的岩浆响应 |
4.4.2 弧陆碰撞的构造响应 |
4.4.3 弧陆碰撞过程 |
第5章 造山后盆地演化及盆山耦合 |
5.1 石炭纪—三叠纪拗陷盆地 |
5.1.1 盆地沉积地层及沉积环境概述 |
5.1.2 沉积盆地物源分析 |
5.1.3 拗陷盆地充填序列及演化过程 |
5.2 侏罗纪-白垩纪断陷盆地 |
第6章 新生代断层活动及其区域意义 |
6.1 新生代断层几何学和运动学 |
6.1.1 托来南山断裂带 |
6.1.2 托来河断裂带 |
6.1.3 托来山断裂带 |
6.2 新构造运动 |
6.2.1 阶梯状地貌 |
6.2.2 洪积扇的偏转 |
6.2.3 活动断裂 |
6.3 新生代断层组合特征 |
6.4 新生代断层活动过程 |
6.5 新生代断层的大地构造意义 |
第7章 构造演化简史 |
7.1 结晶基底形成阶段 |
7.2 中元古代陆缘裂解及克拉通盆地演化阶段 |
7.3 新元古代早期陆内碰撞阶段 |
7.4 震旦纪—早奥陶世大陆裂解—洋盆扩张阶段 |
7.5 中—晚奥陶世洋盆消减及增生型造山带形成阶段 |
7.6 早—中志留世弧陆正向碰撞造山阶段 |
7.7 晚志留世—泥盆纪弧陆斜向碰撞造山阶段 |
7.8 石炭纪—三叠纪拗陷盆地演化阶段 |
7.9 侏罗纪—白垩纪断陷盆地阶段 |
7.10 新生代缩短变形及快速隆升演化阶段 |
第8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5)北祁连西段牛毛泉东金矿地质特征、成矿时代及成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区域地质背景 |
2 矿床地质特征 |
2.1 地质特征 |
2.2 矿体特征 |
2.3 矿石特征 |
2.4 围岩蚀变特征 |
2.5 韧性剪切特征 |
2.6 成矿期次 |
3 样品采集及分析方法 |
3.1 样品采集 |
3.1.140Ar-39Ar同位素测年样品采集及测试方法 |
3.1.2 流体包裹体采样 |
3.2 绢云母40Ar-39Ar同位素测年 |
3.3 流体包裹体 |
4 分析结果 |
4.1 绢云母40Ar-39Ar同位素测年 |
4.2 流体包裹体 |
4.2.1 流体包裹体特征 |
4.2.2 均一温度 |
4.2.3 盐度和密度 |
5 讨论 |
5.1 成矿时代 |
5.2 矿床成因探讨 |
6 结论 |
(6)北祁连造山带松树南沟金矿床成因与成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选题依据 |
1.1.2 研究区地理概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斑岩型铜金矿床研究现状 |
1.2.2 祁连造山带演化与金成矿作用研究现状 |
1.2.3 松树南沟金矿床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1.4 完成主要工作量 |
1.5 取得的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
1.5.1 主要成果 |
1.5.2 创新点 |
第2章 矿床地质特征 |
2.1 区域地质 |
2.1.1 大地构造位置 |
2.1.2 区域地层 |
2.1.3 区域构造 |
2.1.4 区域岩浆岩 |
2.1.5 区域矿产 |
2.2 矿区地质 |
2.2.1 矿区地层 |
2.2.2 矿区构造 |
2.2.3 矿区岩浆岩 |
2.2.4 地球物理特征 |
2.2.5 地球化学特征 |
2.2.6 围岩蚀变 |
2.3 矿体地质 |
2.3.1 西矿段 |
2.3.2 东矿段 |
2.4 矿石特征 |
2.4.1 矿石类型 |
2.4.2 矿物组合 |
2.4.3 矿石结构构造 |
2.4.4 矿石化学成分 |
2.5 元素赋存状态 |
2.6 成矿期次与成矿阶段 |
2.6.1 斑岩型金矿体脉体特征 |
2.6.2 成矿期及成矿阶段 |
2.7 小结 |
第3章 矿床成因 |
3.1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3.1.1 主量元素特征 |
3.1.2 稀土及微量元素特征 |
3.2 成岩成矿时代 |
3.2.1 成岩年代学 |
3.2.2 成矿年代学 |
3.3 成矿物质来源 |
3.3.1 S同位素 |
3.3.2 Pb同位素 |
3.4 成矿流体特征 |
3.4.1 流体包裹体特征 |
3.4.2 H-O同位素特征 |
3.5 成矿模式 |
3.6 小结 |
第4章 成矿预测 |
4.1 控矿因素 |
4.1.1 地层条件 |
4.1.2 构造条件 |
4.1.3 岩浆岩条件 |
4.2 找矿标志 |
4.2.1 地表露头标志 |
4.2.2 围岩蚀变标志 |
4.2.3 化探标志 |
4.2.4 物探标志 |
4.3 找矿预测 |
4.3.1 矿床原生晕地球化学特征 |
4.3.2 综合靶区优选与查证 |
4.4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一作者 |
其他作者 |
(7)祁连山新元古代——早古生代火山作用与铁-铜多金属成矿(论文提纲范文)
1火山作用与构造演化 |
1.1新元古代—早寒武世大陆裂解与成矿作用 |
1.2寒武纪—中奥陶世弧-盆演化与成矿作用 |
1.3晚奥陶世裂谷伸展与成矿作用 |
1.4志留纪造山与成矿作用 |
2大陆裂谷型铁 (铜) 矿床 |
2.1含矿岩系特征 |
2.2含矿岩系时代 |
3岛弧型铜多金属矿床 |
3.1含矿岩系特征 |
3.2含矿岩系时代 |
4扩张脊型铜矿床 |
4.1弧后扩张脊型铜矿床 |
4.1.1含矿岩系特征 |
4.1.2含矿岩系时代 |
4.2大洋扩张脊型铜矿床 |
4.2.1含矿岩系特征 |
4.2.2含矿岩系时代 |
5陆缘裂谷型铜多金属矿 |
5.1含矿岩系特征 |
5.2含矿岩系时代 |
6结论 |
(8)北祁连柏木峡地区辉长岩、玄武岩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及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背景 |
2 地质特征 |
2.1 辉长岩 |
2.2 玄武岩 |
3 样品分析方法及测试结果 |
3.1 分析方法 |
3.2 锆石CL图像特征 |
3.3 锆石年龄分析结果 |
3.3.1 辉长岩锆石年龄 |
3.3.2 玄武岩锆石年龄 |
4 讨论 |
5 结论 |
(9)酒西盆地下白垩统磁性地层年代与早白垩世北祁连山西段隆升(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白垩纪青藏高原北部构造隆升研究现状 |
1.2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3 论文概况 |
1.3.1 技术路线 |
1.3.2 论文工作量 |
第二章 酒西盆地地理地质背景 |
2.1 酒西盆地自然地理概况 |
2.2 酒西盆地区域地质概况 |
2.2.1 地层 |
2.2.2 构造 |
2.2.3 岩浆岩 |
第三章 酒西盆地下白垩统地层层序及沉积环境 |
3.1 地层层序 |
3.2 沉积环境 |
3.2.1 岩性组合与层序特征 |
3.2.2 沉积相特征 |
第四章 磁性地层年代及岩石磁学研究 |
4.1 样品采集与测试 |
4.2 岩石磁学与退磁研究 |
4.2.1 实验方法概述 |
4.2.2 岩石退磁分析 |
4.2.3 岩石磁学分析 |
4.3 磁性地层年代 |
4.3.1 酒西盆地下白垩统磁极性柱 |
4.3.2 磁性地层年代解释 |
第五章 早白垩世北祁连山西段隆升 |
5.1 北祁连山西段前白垩纪构造演化 |
5.2 白垩纪北祁连山西段构造隆升过程 |
5.2.1 酒西盆地白垩纪演化过程 |
5.2.2 北祁连山西段白垩纪构造隆升的过程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北祁连山西段卡瓦一带铁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现状及选题依据 |
1.1.1 研究背景及现状 |
1.1.2 选题依据及研究方法 |
1.2 本次工作情况 |
第2章 成矿地质背景 |
2.1 大地构造位置 |
2.2 地层系统 |
2.2.1 古元古界北大河群 |
2.2.2 长城系朱龙关群 |
2.2.3 青白口系 |
2.2.4 古生代—第四系盖层 |
2.3 岩浆作用 |
2.3.1 元古宙岩浆活动 |
2.3.2 早古生代岩浆活动 |
2.4 变质作用 |
2.4.1 古元古期变质作用 |
2.4.2 新元古期变质作用 |
2.4.3 加里东期变质作用 |
2.5 区域构造演化 |
第3章 矿床地质特征 |
3.1 卡瓦铁矿地质特征 |
3.1.1 矿区地质 |
3.1.2 矿体地质 |
3.2 双龙铁矿地质特征 |
3.2.1 矿区地质 |
3.2.2 矿体地质 |
3.3 塔里干沟铁矿地质特征 |
3.3.1 矿区地质 |
3.3.2 矿体地质 |
第4章 地球化学特征 |
4.1 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4.2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第5章 讨论 |
5.1 地层对比 |
5.2 矿床成因及成矿模式 |
5.2.1 矿床成因讨论 |
5.2.2 成矿模式 |
5.3 找矿方向探讨 |
第6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北祁连山西段同位素测年概况(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西北地区蛇绿岩时空分布与构造演化[J]. 李智佩,吴亮,颜玲丽. 地质通报, 2020(06)
- [2]北祁连山西段寒山金矿床成矿时代探讨[J]. 刘永彪,余君鹏,孔维琼,樊新祥,赵吉昌,李省晔,王鹏. 矿床地质, 2020(01)
- [3]甘肃省滴水山金矿区火山岩锆石U-Pb年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形成的构造背景[J]. 杨永春,余君鹏,赵得龙,李生栋,刘家军,王学银,王小强,孔维琼,王作刚. 中国地质, 2019(06)
- [4]中祁连地块北缘托来河一带构造演化研究[D]. 宋志杰.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
- [5]北祁连西段牛毛泉东金矿地质特征、成矿时代及成因分析[J]. 樊新祥,孔维琼,杨镇熙,赵吉昌,周树明. 现代地质, 2019(02)
- [6]北祁连造山带松树南沟金矿床成因与成矿预测[D]. 白云. 成都理工大学, 2019
- [7]祁连山新元古代——早古生代火山作用与铁-铜多金属成矿[J]. 李向民,余吉远,王国强,黄博涛,武鹏. 地质通报, 2018(04)
- [8]北祁连柏木峡地区辉长岩、玄武岩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及地质意义[J]. 宋泰忠,刘建栋,李杰,张小永,梁坤先,郑英. 西北地质, 2016(04)
- [9]酒西盆地下白垩统磁性地层年代与早白垩世北祁连山西段隆升[D]. 彭栋祥. 兰州大学, 2015(01)
- [10]北祁连山西段卡瓦一带铁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D]. 孔维琼.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