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性病流行现状及对策

我国性病流行现状及对策

一、我国性病流行现状及应对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张晗希[1](2021)在《中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自杀死亡分布及相关疾病负担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高效联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HARRT)能够抑制 HIV(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复制,促进机体免疫重建。通过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可不断降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以下简称 HIV 感染者)的病死率,但目前尚未找到治愈艾滋病的方法,HIV感染所致过早死亡或伤残及心理健康问题等给HIV感染者造成严重疾病负担。国内外研究均发现HIV感染者中抑郁、焦虑等症状出现比例均高于一般人群,但相关研究尚不多见。因此,中国HIV感染者心理健康问题及疾病负担亟待探索。目的:利用1993-2012年国家艾滋病病例报告数据,描述中国HIV感染者的流行特征和病死率变化;利用2013-2018年国家艾滋病病例报告数据,分析HIV感染者自杀死亡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综合国家艾滋病病例报告数据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数据,估计HIV感染者期望生存时间,探索中国HIV感染者中心理健康问题相关疾病负担。方法:1.基于“艾滋病综合防治数据信息管理系统”数据,采用中断时间序列分析方法探讨“四免一关怀”政策实施(2004年)前后我国HIV感染者报告病例病死率变化。2.利用2013-2018年病例报告数据,分别以省、市为单位对HIV感染者的自杀死亡特点、流行特征进行空间分析;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一般人口学特征、感染特征等个体因素对HIV感染者自杀死亡的影响;运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索经济、交通、医疗水平等社会经济因素对HIV感染者自杀死亡的影响。3.根据HIV感染者自杀死亡的地区分布特点及主要影响因素,选择研究现场,采用方便抽样进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探讨HIV感染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医疗费用、治疗情况等因素。应用结构方程模型探索HIV感染者心理特征间的相互关系。4.利用病例报告、死亡数据,估计2004、2012、2018年HIV感染者的期望生存时间及去自杀死因期望生存时间;以现场调查中CES-D量表所测量抑郁症状为主要指标进行失能权重估计,计算HIV感染者中心理健康问题所导致的疾病负担。结果:1.1993-2012年HIV感染者病死率变化:抗病毒治疗政策的实施降低了我国HIV感染者的艾滋病相关病死率。中断时间序列分析结果显示,艾滋病相关病死率在1993-2003年间逐渐上升,在抗病毒治疗政策实施当年(2004年),艾滋病相关病死率下降(β=-1.530,p=0.155);政策实施后(2005-2012年),艾滋病相关病死率呈下降趋势(β=-0.926,p=0.005)。提示我国HIV感染者寿命在抗病毒治疗后有所延长。2.2013-2018年HIV感染者自杀死亡分布特征:(1)分布特点:HIV感染者自杀死亡地区分布与艾滋病总体流行特征的地区分布不一致。我国艾滋病高流行区集中云南、四川、广西等西南地区省份,自杀死亡率和自杀死亡比例较高省份集中在我国中部和南部地区省份。自杀死亡率前五位省份为湖北(113.57/万)、湖南(103.65/万)、安徽(96.08/万)、江西(51.98/万)、河南(41.90/万);自杀死亡比例前五位的省份为安徽(8.15%)、湖北(7.27%)、湖南(5.28%)、山东(4.78%)、江苏(4.59%)。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HIV感染者自杀死亡率及自杀死亡比例呈现空间聚集性。我国中南部和东部地区为自杀死亡率和自杀死亡比例的热点区域,提示此类地区的自杀死亡为高高聚集区域;冷点区域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北、西北及西南地区,属于低低聚集区域。(2)个体因素:低年龄及同性性行为感染是HIV感染者自杀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与50岁及以上HIV感染者相比,<30岁组(aOR=2.602,95%CI:2.200-3.078)、30~岁组(aOR=1.708,95%CI:1.490-1.957)、以及 40~岁组(aOR=1.518,95%CI:1.355-1.701)均为自杀死亡的危险因素。与异性性行为感染途径相比,同性性行为感染是自杀死亡的危险因素(aOR=1.776,95%CI:1.570-2.009)。(3)社会经济因素:经济水平在全国范围内对自杀死亡比例的影响以负相关为主,主要分布在南部和东部地区;交通水平与自杀死亡比例呈正相关,呈现中部地区高,向东北、西北地区逐渐减小;医疗卫生水平与自杀死亡比例呈负相关,从西南部地区向西北、东北地区逐渐增高。3.HIV感染者心理特征:按照自杀死亡分布分析结果,选择流行病学调查现场。结果显示,调查对象中出现抑郁症状的比例为51.76%,最近半年有自杀意念的比例为23.08%。调查对象心理压力的主要原因进行排序中,压力来源首位为“感染HIV”的调查对象占比最高,为69.05%(667/966)。构建感知压力、应对、情绪稳定性与抑郁症状的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情绪稳定性在感知压力与抑郁症状之间为完全中介效应关系。4.HIV感染者心理健康问题相关疾病负担研究:(1)随着抗病毒治疗政策的持续实施与推广,HIV感染者期望生存时间有所延长。基于病例报告数据,按照抗病毒治疗实施后的不同时间点(2004年、2012年和2018年),计算HIV感染者各年龄组期望生存时间,根据各时间点自杀死亡数计算去自杀死因期望生存时间,比较两者差值,自杀死亡所造成的寿命损失在2012年最高。(2)心理健康问题相关的疾病负担估计:2018年新报告HIV感染者中,自杀死亡182人,所导致的过早死亡损失寿命年(YLLs)共计2275.98人年。其中,25~岁组(470.83人年)和45~岁组(677.84人年)YLLs较高,但15~岁组(211.22人年)所在总YLLs中占比最高(5.46%)。通过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获得2018年抑郁症状患病数估计值、失能权重估计值,计算HIV感染者的伤残损失寿命年(YLDs)为27563.54人年。其中,25~岁的YLDs最高,为6012.31人年,之后YLDs随年龄增加而逐渐下降。结论:1.本研究基于国家艾滋病病例报告数据,发现抗病毒治疗政策实施后,我国HIV感染者生存时间延长。2.报告HIV感染者中,自杀死亡的地区分布与艾滋病总体流行特征的地区分布不一致,且呈现空间聚集性。自杀死亡的影响因素有个体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可为我国制定分区域防控策略和政策研究提供依据。3.首次采用多中心流行病学现场调查设计对HIV感染者人群2018年心理健康问题所致疾病负担进行估计,过早死亡损失寿命年和伤残损失寿命年分别为2275.98人年和27563.54人年。为我国心理健康问题相关疾病负担研究提供本土化数据。为今后针对HIV感染者进行心理健康干预及收益评价提供线索。

凌倩[2](2021)在《我国三省青年学生HIV感染者流行病学调查》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核实江苏省、湖南省、四川省三省2020年新报告的青年学生HIV感染者感染途径,并了解其人群特征、行为学特征、既往HIV检测情况及相关因素等。了解青年学生HIV感染者的传播风险等,了解更易于其接受的艾滋病防控措施与手段。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以江苏省、湖南省、四川省三省2020年新报告的18~24岁青年学生HIV感染者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及访谈提纲进行面对面调查,利用SAS 9.4软件进行数据整理与分析。连续性资料采用均数及标准差(x±s)表示,分类资料以频数(百分比,%)表示。对率或构成比的组间比较及关联性分析采用卡方检验,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以判断各相关因素与既往HIV检测史间的联系。检验水准α=0.05,双侧检验。结果:1.感染途径核实情况:共调查416人,其中江苏省136人、湖南省133人、四川省147人。12名调查对象的感染途径分别由异性传播途径(11人)、不详(1人)修订为同性传播途径;1名由同性传播途径修订为异性传播途径。修订感染途径13例,其中江苏省3例(占比2.2%),湖南省2例(占比1.5%),四川省8例(占比5.4%)。2.三省青年学生HIV感染者人群特征、行为学情况:416人中男性409人(98.3%)、女性7人(1.7%)。男性中有371人(90.7%)发生过同性性行为,初次同性性行为年龄最小13岁,平均18.2±1.6岁,初次同性性行为对象为中国籍者占比91.1%,44.2%为中国籍学生;发生初次同性性行为年龄距诊断HIV感染时的年龄间隔为0-8年不等;确诊前,调查对象同性性行为性伴多以中国籍社会成员为主(228人,61.5%);同性交友方式以线上交友为主(86.8%);发生同性性行为时坚持每次使用安全套比例为18.1%。男性中有70人发生过异性性行为,占比1 7.1%,7名女性均发生过异性性行为。初次异性性行为年龄最小14岁,平均18.8±1.7岁,初次异性性行为对象为中国籍者占比89.6%,59.7%为中国籍学生;发生初次异性性行为年龄距诊断HIV感染时的年龄间隔为0-6年不等;确诊前,调查对象异性性行为性伴多以中国籍学生为主(47人,61.0%);异性交友方式以线下交友为主(53.3%);发生异性性行为时坚持每次使用安全套比例为27.3%。有32人发生过双性性行为。初次性行为对象为学生者,其确诊前性伴类型仍以中国籍学生为主,无外籍性伴;初次性行为对象为非学生者,其确诊前性伴类型包含中国籍、外籍性伴。有43人使用过成瘾性物质(10.3%),均为男性。39.9%(166人)在确诊HIV感染前进行过HIV检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在发生过同性性行为人群中诊断时年龄在20~24岁、有安全套使用史、有成瘾性物质使用史者既往接受HIV检测的比例更高,分别为47.6%(OR=1.96,P<0.01)、47.4%(OR=8.80,P<0.01)、62.8%(OR=2.26,P=0.02)。3.青年学生HIV感染者传播风险及防治需求情况:深入访谈结果显示,青年学生在确诊HIV感染后,发生性行为频次及意愿性显着降低,性行为发生时多会主动要求使用安全套,具有一定知情交友意愿;青年学生对于艾滋病相关知识获取需求大,该人群渴求在高校推广切实有效、多样化,且具针对性的防控策略与措施。结论:江苏省、湖南省、四川省三省2020年新报告的18~24岁青年学生HIV感染者感染途径错报率较低。三省青年学生HIV感染者中以男性、同性途径感染为主;初次性行为发生在成年前者比例较高,且初次性伴多为中国籍人员;初次性行为对象为学生者其确诊前性伴类型仍以学生为主,初次性行为对象为非学生者,其确诊前性伴类型包含种类较多,类型更为复杂;发生性行为时坚持每次使用安全套的比例不高。既往HIV检测率不高,诊断时年龄、同性安全套使用史、成瘾性物质使用史是影响发生过同性性行为青年学生HIV感染者既往检测的相关因素。青年学生HIV感染者自述感染后发生性行为意愿性下降、频次减少;渴求更多互动性及参与感强的防控举措的推广,需加快推动多样化的防治策略与措施。

夏章[3](2021)在《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小组活动长期效果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糖尿病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具有成本低、效率高的特点。目前有关小组活动长期效果评价的研究较为少见,小组活动长期效果尚不明确。对已有研究检索发现,多数研究报告了临床指标,对糖尿病预后不良事件报告较少,故本次研究将分两部分开展,通过系统综述来评估自我管理对患者临床指标的长期影响,通过随访研究来评估自我管理对患者预后不良事件的长期影响,以补充系统综述分析结果的不足。研究目的1.研究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对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血脂、血压、体重控制、生存质量、心血管病事件、自我管理依从性、就诊次数、死亡事件的长期影响。分析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的相关影响因素。2.研究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对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症、合并症及死亡的影响。分析干预组患者糖尿病并发症、合并症和死亡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3.探讨自我管理小组活动改进方法和干预重点。研究方法1.采用系统综述的方法,检索建库至2020年7月28日发表的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小组活动随机对照试验和群随机对照试验。文献筛选与研究质量评价过程由两名研究者独立开展。使用Cochrane Q检验和不一致指数检验评估异质性,若纳入研究异质性小或异质性大但异质性来源可识别,则选用均数差值(mean difference,MD)作为效应指标,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计算总体效应值,并进行Meta回归与亚组分析、敏感性分析和发表偏倚分析;若纳入研究异质性大且来源无法识别,则只进行描述性分析。参照证据推荐分级的评估、制定与评价系统评估证据质量。使用Revman5.3、Microsoft Excel 2019 绘图,使用 Stata16.0、GRADE Profiler 3.6 分析数据。2.采用现场调查和信息系统匹配的方法,对北京市房山区2014年7月-11月参与自我管理小组活动试验的500名研究对象进行随访。通过现场调查收集患者人口学信息、糖尿病并发症、合并症信息,通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系统确认患者存活情况,通过北京市死因监测系统收集患者死亡信息。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小组活动与糖尿病并发症、合并症及死亡发生的关系。以自我管理患者为分析对象,分析其糖尿病并发症、合并症、死亡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及交互作用。使用SAS9.4软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系统综述共纳入25项研究5 071名随访患者。2项研究为低风险,1 1项研究为风险不确定,12项研究为高风险。分析结果显示,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对患者糖化血红蛋白[MD=-0.39%(95%CI:-0.56,-0.21)]、舒张压[MD=-1.32 mmHg(95%CI:-2.44,-0.21)]、收缩压[MD=-1.92 mmHg(95%CI:-3.47,-0.37)]的长期效果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研究开展后12个月降低效果最显着,其中糖化血红蛋白可能受发表偏倚影响,舒张压和收缩压结果不够稳健。小组活动对患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体质指数、体重的长期效果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其中体质指数结果不够稳健且可能受发表偏倚影响。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生存质量、自我管理依从性、就诊次数、心血管病事件、死亡事件无法进行Meta分析。除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体重证据质量等级为中外,其他指标证据质量等级为低或极低。医生/护士/专家开展小组活动[MD=-0.53%(95%CI:-0.79,-0.27)]、小组活动持续开展[MD=-0.87%(95%CI:-0.79,-0.27)]是糖化血红蛋白降低有利因素。家属/好友参与、小组患者数≤1 0人、患者年龄<60岁是糖化血红蛋白降低的可能有利因素。2.现场调查随访362人,随访率为72.40%,信息系统匹配483人,随访率为96.60%。分析结果显示,控制协变量后,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对患者糖尿病并发症、合并症、死亡发生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对自我管理患者而言,自我效能得分≥80分是防止糖尿病肾病[OR=0.06(95%CI:0.01,0.59)]、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OR=0.06(95%CI:0.01,0.55)]发生的保护因素;生活在城镇[OR=0.24(95%CI:0.07,0.89)]是防止并发症发生的保护因素。相比家庭人均月收入1000元以下,收入在 1000-3000 元[OR=0.28(95%CI:0.08,0.98)]是防止高血脂发生的保护因素;家庭人均月收入在1000-3000元[OR=0.36(95%CI:0.14,0.88)]、≥3000 元[OR=0.15(95%CI:0.03,0.70)]、入组前自报发生某些合并症[OR=0.20(95%CI:0.07,0.52)]是防止其他合并症发生的保护因素。居住地为城镇[OR=0.16(95%CI:0.04,0.55)]是防止入组后死亡发生的保护因素。家庭人均月收入与自我效能得分、家庭人均月收入与入组前合并症自报情况、居住地与糖尿病病程存在相加效应交互作用。研究结论1.糖尿病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对患者糖化血红蛋白降低有一定的长期效果,对血压降低可能有长期效果,对血脂、体重控制、糖尿病并发症、合并症、死亡未见影响,对患者生存质量、自我管理依从性、就诊次数的长期影响尚无法定论。2.医生/护士/专家开展小组活动、小组活动持续开展是糖化血红蛋白降低有利因素,自我效能高是防止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的保护因素,收入水平低、农村居民是糖尿病并发症、合并症及死亡发生的危险因素。3.建议自我管理小组活动由医生/护士/专家来组织开展,以患者自我效能提高为核心目标,同时建立小组活动持续开展机制,以期实现自我管理效果长期维持。4.建议把低收入人群和农村居民作为今后糖尿病干预重点人群。

赵亚芳[4](2021)在《男男性行为人群HIV检测与确诊后感染者衔接医疗行为模型构建及验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2020年全球艾滋病防控的3个90%目标亟待推进实现,我国在发现HIV感染者、衔接感染者进入后续医疗环节的前两个90%目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男男性行为人群(MSM)的艾滋病流行趋势在我国和世界范围内均呈日趋严重势态。MSM人群进行HIV规律检测从而最大限度发现其中的HIV感染者,并在确诊后及时衔接入医疗系统获得抗病毒治疗,是实现感染者达到病毒学抑制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更是实现全球以及中国艾滋病“90-90-90”防控目标的关键所在。因此,通过构建理论化、综合性的行为模型,深入理解和分析MSM人群HIV规律检测和确诊后衔接医疗行为,可为进一步完善现有艾滋病相关医疗服务措施和政策方针提供实用性的参考和建议。研究目的一、基于三元影响理论,构建男男性行为人群HIV检测行为模型,并在人群中验证该模型对解释男男性行为人群进行HIV检测行为的可行性;二、基于HIV相关歧视机制框架,构建男男性行为人群HIV确诊后感染者衔接医疗行为模型,并验证该模型对解释男男性行为人群HIV确诊后感染者衔接医疗行为的可行性。研究方法一、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构建并验证男男性行为人群HIV检测行为模型。(一)经文献回顾筛选10个男男性行为人群HIV规律检测行为的相关因素,包括:检测意图、检测态度、社会规范信念、检测自我效能、HIV危险感知、HIV检测相关知识、社会凝聚力、获取医疗服务舒适度、性病检测史、向家人出柜。三元影响理论为模型构建框架,形成行为模型假设。(二)便利抽取351名MSM人群,对HIV规律检测行为及各相关因素水平进行测量,以研究对象HIV规律检测行为水平为结局变量,使用MPlus软件以结构方程模型(SEM)的方法对模型进行拟合得出最终的HIV检测行为模型。(三)重新便利抽取212名MSM人群对HIV检测行为模型进行验证,以研究前期构建的HIV检测行为模型为基础,使用SEM的方法对模型进行拟合,通过拟合评价指标,判断并验证模型对解释男男性行为人群进行规律HIV检测的可行性。二、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构建男男性行为人群HIV确诊后感染者衔接医疗行为模型。(一)文献回顾纳入9个HIV感染者及时衔接医疗行为的相关因素,包括:HIV相关歧视、家庭歧视、社会支持、精神健康、衔接医疗态度、消极应对、首次CD4+T细胞计数、向性伴暴露HIV感染状况、获取医疗便利性,结合HIV相关歧视机制框架为模型构建参考,形成行为模型假设。(二)描述经便利抽取的257名近1年内确诊的MSM人群HIV感染者的及时衔接医疗行为及各相关因素水平。以及时衔接医疗行为为结局变量,经SEM分析方法对模型进行拟合,得出最终的衔接医疗行为模型。(三)目的抽取12名近半年内确诊的MSM人群HIV感染者开展个人深度访谈,通过Colaizzi分析法结合Nvivo11.0软件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并将所得主题和主题间的关系,与衔接医疗行为模型中的变量及变量间的作用路径对比。研究结果一、HIV检测行为模型中包含11条直接作用路径、1条间接作用路径、3条相关作用路径。其中检测意图、性病检测史、向家人出柜直接作用于规律检测行为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177、0.420、-0.137,检测自我效能、社会规范信念、检测态度直接作用于检测意图,且个人、社交、环境因素存在跨领域的作用关系,模型中各作用路径均具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拟合指标:χ2/df=1.403,CFI=0.926,TLI=0.918,RMSEA=0.034,SRMR=0.057。351 名 MSM 人群中 63.82%具有 HIV 规律检测行为。二、对HIV检测行为模型的验证发现3条在原构建模型路径作用系数上未达显着性统计学意义的结果,模型拟合指标:χ2/df=1.136,CFI=0.955,TLI=0.950,RMSEA=0.025,SRMR=0.064。三、衔接医疗行为模型中包含9条直接作用路径、1条间接作用路径、4条相关作用路径,其中社会支持、向性伴暴露HIV感染状况、获取医疗便利性、首次CD4+T细胞计数直接作用于及时衔接医疗行为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206、0.222、0.148、-0.172,HIV相关歧视通过社会支持间接影响及时衔接医疗行为的路径系数为-0.057,模型中各作用路径均具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拟合指标:χ2/df=1.160,CFI=0.967,TLI=0.959,RMSEA=0.025,SRMR=0.044。257 名新近确诊的 MSM 人群HIV感染者中63.42%具有及时衔接医疗行为。四、衔接医疗行为模型验证中,根据12名MSM人群HIV感染者的访谈资料分析结果,最终形成10个主题、17个亚主题、9条主题间的作用关系,在原模型基础上发现2个新主题。研究结论一、HIV检测行为模型以个体、社交、环境以及意图多重因素的角度,解释了 MSM人群的HIV规律检测行为,但还需进一步结合我国社会文化、医疗系统的特征以及MSM人群就医经历等因素进一步调试。社会凝聚力在模型中的作用路径,提示未来在促进MSM人群进行HIV规律检测行为中,应重点关注社交圈和社交团体的影响在男男性行为人群在树立检测信念过程中广泛而积极的效应,以社交因素作为切入点,发展并推动干预策略的实践。二、衔接医疗行为模型以HIV相关歧视为源头,社会支持、精神健康等因素为中间机制,深入解读新近确诊HIV感染的MSM人群的及时衔接医疗行为,但就MSM人群对疾病预期、性格特征和既往就医经历等个体性因素在其及时衔接医疗行为中的作用还需进一步深入分析。未来针对我国MSM人群在确诊HIV感染后的就医行为研究,应关注HIV相关歧视和中国家庭文化对MSM人群的广泛、深远影响,早期并针对性开展HIV检测后转介相关问题的咨询服务,树立疾病正确认知;强调同伴和社交圈的力量,并促进医疗机构与社会组织的紧密连接。三、综合分析HIV检测行为模型与衔接医疗行为模型结果,社交领域因素在MSM人群规律进行检测以及在确诊后感染者及时就医行为的决策和实践中具有同样重要的影响作用和实践意义;社会支持对HIV相关歧视的降低作用暗示了社会网络的积极效应能够降低HIV感染者延迟就医的源头阻碍。提示未来应进一步理解和早期关注MSM人群同志圈、社交圈文化,与社会组织早期建立合作联系,通过社会支持、同伴影响的干预手段,提高MSM人群对HIV感染风险的正确认知、促进检测、并缩短感染后就医治疗的衔接时间。

李诗韵[5](2021)在《分子网络分析在昆明市男男性行为人群中的应用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 的]通过对昆明市新报告MSM的HIV-1感染者血液样品进行病毒基因型分析,构建2016-2019年MSM的HIV-1基础分子网络,在基础网络中纳入2020年MSM感染者的HIV-1核酸序列,结合流行病学调查进行分子网络的动态分析,提高分子网络在对传播风险评估中的作用,实现精准干预。[方法]收集2016-2019年在昆明市新报告的MSM感染者的样品,扩增获得po/区基因序列,通过艾滋病防治综合防治信息系统,整理上述样品所对应的基本信息。利用获得的pol区基因序列,按照最大拟然进化树中bootstrap值>95%和基因距离<3%构建基础分子网络。通过昆明市MSM社会组织、疾控和医疗机构,对2020年新发现的HIV-1阳性的MSM进行问卷调查,同时采集血液样品。对获得的样品提取病毒核酸,扩增pol区基因序列,利用获得的pol区基因序列构建动态分子网络,结合流行病学结果,判读活跃传播簇,获得其传播相关的危险因素,提出相应的干预建议。用Epidata3.1软件进行问卷调查的录入并建立数据库,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计数资料用构成比或率进行统计描述,采用χ2检验分析研究对象进入网络的相关因素,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传播网络增长的因素。[结 果]1.通过MSM社会组织、疾控和医疗机构对2020年新报告的HIV-1感染者进行问卷调查,共收集到问卷153份和血浆153份。对153个研究对象样本进行pol序列扩增,成功获得121条序列,同时增加通过其他途径获得的2020年昆明市HIV-1的MSMpol区序列23条,共获得144条序列。2.2016-2020 年 HIV-1 基因亚型共有 8 种,分别为 CRF07_BC、CRF01_AE、URFs、CRF08_BC、CRF55_01B、B、CRF59_01B 和 CRF68_01B,以 CRF07_BC和CRF0 1_AE为主。对2016-2020年HIV-1基因型的构成进行χ2分析,发现随着年份的变化HIV-1基因型的构成有统计学差异,CRF07_BC和其他亚型比例上升,CRF01_AE的比例下降。3.将2020年获得的序列合并到2016-2019年基础数据中,共701条pol区基因序列。2016-2020年的传播网络中有245个研究对象进入网络,入网率为35.0%(245/701),形成 87 个簇。4.对2017-2020年3类传播簇(静止簇、扩张簇和新生簇)进行χ2分析,发现各年不同传播簇的构成有统计学差异,新生簇和扩张簇的比例不断下降,静止簇的比例不断上升。5.通过扩分析对2016-2020年影响研究对象HIV-1进入分子传播网络的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已婚、文化程度在大专及以上、多性伴和亚型为URFs在网络中检测到的比例更大。logistic回归分析2016-2020年分子网络中静止簇和增长簇中的个体的特征,发现亚型为URFs在增长簇中比例更大。6.2020年有3个活跃传播簇,分别为cluster43(9个序列)、cluster60(4个序列)和cluster86(3个序列),亚型分别为URFs、CRF01_AE和CRF07_BC,存在多种的传播风险。[结论]1.2016—2020年昆明市HIV-1感染的MSM中HIV-1基因型多样化,共发现8种基因型,以CRF07_BC和CRF01_AE为主,其他包括URFs、CRF08_BC、CRF55_01B、B、CRF59_01B 和 CRF68_01B。2.昆明市2016-2020年HIV中MSM分子网络入网率的影响因素包括已婚、文化程度在大专及以上、多性伴和亚型为URFs。2016-2020年分子网络中,亚型为URFs在增长簇中比例更大。3.2017-2020年3类传播簇中,新生簇和扩张簇比例不断下降,静止簇比例不断上升,表明MSM的分子网络的扩增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这可能与近年来采取的艾滋病干预与管理措施相关。4.对2020年发现的3个活跃传播簇中,存在着多种的传播风险,包括感染者低龄化、职业为商业服务和学生、户籍为其他省、首次性行为年龄较小、不能坚持使用安全套、多临时性伴和使用新毒品型,提示综合的干预措施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刘经纬[6](2021)在《应对淋病一线药物耐药的策略初探 ——头孢曲松耐药克隆的快速检测及庆大霉素的药物敏感性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 头孢曲松耐药淋球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第一节 头孢曲松耐药淋球菌临床分离株的基因分型[目的]头孢曲松是淋病治疗时最后的一线经验性药物。本研究对中国常规淋球菌耐药监测中发现的头孢曲松高水平耐药的BJ16148克隆,进行基因分型研究。[方法]采用纸条梯度扩散法检测该头孢曲松耐药株,对阿奇霉素、大观霉素、四环素、环丙沙星和头孢克肟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 n,MIC),同时使用淋球菌多抗原测序分型、多位点测序分型和淋球菌耐药位点测序分型进行基因型别的鉴定。[结果]此头孢曲松MIC为0.5mg/L的BJ16148菌株,阿奇霉素的MIC为0.25mg/L,大观霉素的MIC为16mg/L,四环素的MIC为4mg/L,环丙沙星的MIC为>32mg/L,头孢克肟的MIC为lmg/L。经过分子分型鉴定,多抗原测序分型为3435型,多位点测序分型为1903型,淋球菌耐药位点测序分型为233型,其中头孢曲松耐药相关的penA基因为60型。[结论]本研究发现的头孢曲松高水平耐药的淋球菌菌株与2015年日本发现的头孢曲松耐药的FC428克隆同源。第二节 头孢曲松耐药淋球菌克隆的检测技术建立[目的]目前在全球多个地区已发现了同一型别的头孢曲松耐药株,本研究建立一种能快速识别此耐药淋球菌克隆的分子检测方法。[方法]采用实时荧光PCR的原理,针对淋球菌porA和penA两段基因上的特定序列进行检测技术的建立开发,并验证和评估双检方法的可行性和检测限。[结果]本研究建立的双检方法可检测出相应的基因片段,对淋球菌和头孢曲松耐药克隆的检测限约为160拷贝/反应。[结论]本研究建立了一种能同时检测淋球菌和全球传播的头孢曲松耐药克隆快速的双检方法。此方法有较好的检测效能,可开展下一步的评测实验。第三节 头孢曲松耐药克隆的分子检测方法的比较[目的]比较四种针对头孢曲松耐药克隆的分子检测方法的准确性和临床适用场景。[方法]根据文献的描述,分别建立检测耐药流行株的普通探针法,锁核酸(Locked Nucleic Acid,LNA)探针法和高分辨率熔解曲线(High Resolution Melting,HRM)法。选取国内已发现的18例阳性样本和分属不同penA基因型别的51例阴性样本,评估四种检测方法的准确性。[结果]四种方法的敏感性都为100%。探针方法检测阴性样本时,LNA探针法产生较多假阳性结果,普通探针法次之,双检方法中未出现假阳性。HRM法中,所有阳性样本的熔解温度介于78.25℃至78.95℃,小于阴性样本最低的熔解温度79.35℃,可将熔解温度设定为79℃以区分头孢曲松耐药克隆。[结论]四种方法都能较准确的检测出全球传播的头孢曲松耐药的淋球菌克隆。在大批量筛查检测时推荐采用HRM法,在临床快速检测时推荐采用双检方法。第二部分 淋球菌对庆大霉素的药物敏感性监测第一节 大连地区淋球菌对庆大霉素敏感性的初步研究[目的]在淋球菌耐药形势严峻的背景下,为了提供一种新的治疗选择,本研究初步检测了大连地区收集的淋球菌临床分离株的敏感性特征。[方法]选取2016-2018年,大连市皮肤病医院收集的120株淋球菌临床分离株,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对庆大霉素的最低抑菌浓度。用Kruskal-Wallis H检验统计3年间的MIC是否存在差异。[结果]120株淋球菌中未发现对庆大霉素耐药的分离株,其中103株(85.8%)对庆大霉素敏感(MIC≤4mg/L),17株(14.2%)对庆大霉素中敏(MIC为8mg/L)。3年间的淋球菌菌株对庆大霉素的MIC变化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大连地区收集的淋球菌临床分离株,对庆大霉素的敏感性较高,且不随年份变化。可扩大样本量检测,以了解庆大霉素在我国的临床应用潜力。第二节 中国淋球菌对庆大霉素敏感性的横断面研究[目的]本研究评估我国的淋球菌临床分离株,对庆大霉素的敏感性,以及庆大霉素和与头孢曲松、阿奇霉素和大观霉素等抗生素的药敏状态之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采用琼脂稀释法,检测了中国7个省或直辖市的470株淋球菌临床分离株,对四种抗生素的最低抑菌浓度,并分析不同药物敏感性之间的关联。[结果]庆大霉素的MIC介于1mg/L至8mg/L,未发现耐药株。19(4.0%)株对头孢曲松耐药,73(15.5%)株对阿奇霉素耐药。7株淋球菌同时对头孢曲松和阿奇霉素耐药,其中6株对庆大霉素敏感性高。庆大霉素的MIC和各抗生素的耐药状态之间不存在关联。[结论]体外药物敏感性研究发现我国淋球菌对庆大霉素的敏感性较高,可开展下一步的临床试验以评估治疗效果。此外,我国淋球菌对一线治疗用药头孢曲松和(或)阿奇霉素的敏感性逐渐降低,亟需监测敏感性变化情况。

田娟娟[7](2021)在《HIV阳性男男性行为者社会支持和抑郁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了解我国HIV阳性男男性行为者(MSM)社会支持和抑郁现状。2、探讨HIV阳性男男性行为者社会支持、抑郁可能的影响因素。3、研究HIV阳性男男性行为者社会支持和抑郁之间的关系,了解社会支持对抑郁的作用,对从社会支持方面进行心理干预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对沈阳市、大连市、丹东市、葫芦岛市、郑州市和宁波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传染病院随访登记的HIV阳性MSM进行横断面调查。使用MOS-SSS和CES-D量表调查HIV阳性男男性行为者社会支持和抑郁情况。对一般情况、HIV感染情况、社会支持服务、性行为进行描述性分析,使用频数和百分比来描述。对社会支持和抑郁的总分及各维度得分采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描述,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多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用Pearson相关对社会支持和抑郁的关系进行分析,用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验证社会支持和抑郁的关系。结果:1、本研究共发放问卷649份,其中收回有效问卷485份,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74.73%,研究对象平均年龄36.26±10.88岁。2、MOS-SSS量表的总体Cronbach’sα系数为0.966,各维度的Cronbach’sα系数分别为0.891、0.926、0.888、0.828,MOS-SSS量表的x2/df=2.822,RMSEA=0.082,GFI=0.848,AGFI=0.802,CFI=0.940,IFI=0.940,TLI=0.929;CES-D量表的总体Cronbach’sα系数为0.927,各维度的Cronbach’sα系数分别为0.896、0.832、0.843、0.792,CES-D量表的x2/df=3.311,RMSEA=0.092,GFI=0.814,AGFI=0.762,CFI=0.878,IFI=0.879,TLI=0.858。3、HIV阳性MSM社会支持总分的均数为52.95±17.22分。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年龄、BMI、婚姻情况、学历、家庭人均月收入、HIV感染是否公开、最近一年是否出现过性病相关症状的HIV阳性MSM社会支持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年龄、BMI、婚姻情况、学历、家庭人均月收入、HIV感染是否公开、最近一年是否出现过性病相关症状是社会支持的影响因素。4、本研究中抑郁得分大于16分329人,占67.84%,得分小于16分156人,占32.16%。抑郁总分的均数为21.24±10.94分,高于我国常模(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年龄、婚姻情况、职业、学历、家庭人均月收入、CD4细胞计数水平、艾滋病病毒载量、最近一年是否出现过性病相关症状、最近六个月是否发生过性行为的HIV阳性MSM抑郁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婚姻情况、家庭人均月收入、CD4细胞计数水平、艾滋病病毒载量、最近六个月是否发生过性行为、社会互助性合作支持、情感性支持是抑郁的影响因素。5、社会支持对抑郁有直接作用,其标准化效应值为-0.358。婚姻情况、职业、学历、HIV感染是否公开、是否接受过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在社会支持和抑郁关系中具有调节效应(P<0.05)。结论:1、MOS-SSS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效度,适用于HIV阳性MSM人群自我感知的功能性社会支持情况的测量。CES-D量表用于测量HIV阳性MSM人群具有较好的信度。2、HIV阳性MSM社会支持水平较低,年龄、BMI、婚姻情况、学历、家庭人均月收入、HIV感染是否公开、最近一年是否出现过性病相关症状是社会支持的影响因素。3、HIV阳性MSM抑郁水平较高,婚姻情况、家庭人均月收入、CD4细胞计数水平、艾滋病病毒载量、最近六个月是否发生过性行为、社会互助性合作支持、情感性支持是抑郁的影响因素。4、HIV阳性MSM社会支持对抑郁有直接的负效应,婚姻情况、职业、学历、HIV感染是否公开、是否接受过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在社会支持和抑郁关系中具有调节效应。

蒙强[8](2021)在《广西中越边境地区艾滋病联防联控项目风险管理研究 ——以2019年度为例》文中提出国家边境地区之间艾滋病的跨境传播和联防联控正在成为世界各国政府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广西是中国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窗口,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同时也是周边国家传染病输入我国的主要窗口之一。当前,广西和越南边境地区重大传染病流行以及跨境传播的问题较为突出,而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广西开放陆路边境口岸的数量和规模逐步扩大,边境地区人口流动日益增加,在新发再发传染病交织和跨境传播的双重夹击下,传染病防控形势愈加严峻。本论文基于项目管理的视角,以2019年度广西中越边境地区艾滋病联防联控项目风险管理为研究对象,通过运用项目管理的相关基本理论、研究方法、技术分析工具,实施对2019年度广西中越边境地区艾滋病联防联控项目风险管理的对策研究。论文首先在对历年来广西中越边境地区艾滋病联防联控管理的成效进行评估与分析的基础上,对2019年度广西中越边境地区艾滋病联防联控项目风险管理关键风险要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评估。研究发现,2008年以来,广西中越边境地区艾滋病联防联控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也发现了基层执行单位组织机构尚未完善、国家间政策协调障碍、宣传教育有待加强、基于跨境婚姻的艾滋病检查机制尚未建立、重点干预对象对艾滋病的防控意识欠缺、高风险人群活动更富隐蔽性、专业技术人员匮乏等问题。其次,论文通过文献分析法、案例研究法、案例分析法、调查访谈法、技术会议法等分析技术的应用,在对2019年度广西中越边境地区艾滋病联防联控项目风险来源及要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发现了影响2019年度广西中越边境地区艾滋病联防联控项目的10个潜在关键风险要素,即外交关系稳定性、合作机制、项目组织管理、经费投入保障、社会包容性、社会组织参与、风险防范意识、生存驱动、利益驱使、思想认识等。基于上述研究发现,论文最后在综合考虑以往广西中越边境地区艾滋病联防联控管理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中越两国政府之间在艾滋病联防联控项目风险管理的实际,提出了对广西中越边境地区艾滋病联防联控项目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期望本论文的研究发现能在丰富与发展世界各国政府间跨境艾滋病联防联控项目风险管理理论的基础上,也能对国家之间边境地区艾滋病风险管理的实践探索提供经验借鉴。

王旭明[9](2020)在《云南农村三个民族烟草暴露和相关慢性病的流行现状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比较分析云南省农村三个民族(汉族、纳西族和白族)烟草暴露(包括主动吸烟和被动吸烟)及5种吸烟相关慢性病(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哮喘)的流行现状,测算出5种吸烟相关慢性病的疾病负担和慢性病归因于烟草暴露的人群归因危险度,分析烟草暴露及5种吸烟相关慢性病对云南省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人群健康的危害及对家庭和社会经济的影响,提出改善慢性病管理和控制的建议。[方法]本研究采用横断面现况调查设计,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云南省三个县7534名35岁及以上的汉族、白族和纳西族村民进行现场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通过面对面问卷调查收集当地村民的基本人口学信息、家庭经济状况(家庭人口数、家庭年总收入、年总支出、年食品支出等)、主动吸烟(以下简称吸烟)与被动吸烟行为(吸烟者的初次吸烟和规律吸烟年龄、吸烟种类、吸烟方式、吸烟量、尼古丁依赖情况、戒烟意愿、吸烟和被动吸烟场所等)、生活行为方式、5种吸烟相关慢性病的患病情况、家族史、因慢性病支出的医疗费用情况(住院费、门诊费、药费、患者及陪护人因看病发生的交通费、营养费、住宿费、误工费等),并通过体格检查测量每个村民的身高、体重、腰围、臀围、血压和肺功能。采用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作为5种吸烟相关慢性病疾病负担的测量指标;采用家庭灾难性卫生支出和因病致贫来评价5种吸烟相关慢性病对家庭经济的影响;采用二步模型法测算5种慢性病的直接疾病经济负担,采用人力资本法结合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法测算5种慢性病的间接疾病经济负担,并与归因危险度相结合测算归因于烟草暴露的5种慢性病的社会疾病经济负担。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烟草暴露与5种慢性病的关系以及家庭灾难性卫生支出和因病致贫的影响因素。[结果]1.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7830份,获得有效问卷7534份,问卷有效率96.2%;其中汉族2502人(33.2%),纳西族2531人(33.6%),白族2501人(33.2%)。调查人群总体吸烟率、现在吸烟率、现在吸烟者的尼古丁依赖率、被动吸烟率分别为38.9%、30.4%、37.5%和30.3%;汉族、纳西族和白族的吸烟率分别为37.3%、40.6%和38.7%,其中男性分别为74.8%、78.2%和81.2%,女性分别为1.8%、4.1%和2.8%;现在吸烟率分别为28.5%、32.2%和30.5%,其中男性分别为57.9%、63.2%和65.3%,女性分别为0.8%、2.2%和1.0%;现在吸烟者的尼古丁依赖率分别为35.0%、42.3%和34.8%,其中男性分别为35.1%、42.5%和34.9%,女性分别为30.0%、36.7%和28.6%;被动吸烟率分别为22.5%、38.4%和30.3%,其中男性分别为18.4%、30.1%和25.9%,女性分别为24.2%、41.4%和31.7%;三个民族均是男性的吸烟率和现在吸烟率明显高于女性(经χ2检验,P<0.01),而女性的被动吸烟率高于男性(经χ2检验,P<0.01);受教育程度为小学及以上人群的吸烟率和现在吸烟率高于受教育水平为文盲的人群(经χ2检验,P<0.01);医疗服务可及性差的人群的被动吸烟率高于医疗服务可及性好者(经χ2检验,P<0.05)。三个民族中均以纳西族的吸烟率、现在吸烟率和被动吸烟率最高,汉族的最低(经χ2检验,P<0.05);纳西族现在吸烟者的尼古丁依赖率最高,白族的最低(经χ2检验,P<0.05)。2.调查地区三个民族现在吸烟者的吸烟和被动吸烟行为比较结果显示:纳西族的每天吸烟量(21±13支)和每月吸烟花费(403±439元)最高,汉族的最低(17±11支和293±226元,经秩和检验,P<0.01);初次吸烟年龄以纳西族的最低(19±6岁),汉族的最高(21±5岁,经方差分析,P<0.01);规律吸烟年龄则以纳西族的最低(20±6岁),白族的最高(24±10岁,经方差分析,P<0.01)。三个民族均是以吸过滤嘴香烟为主(>77%),而纳西族女性吸烟斗的比例(28.6%)明显高于汉族和白族(经χ2检验,P<0.01);吸烟原因中均是以烟瘾太大所占比例最高(>50%),戒烟原因中均是以已经生病所占比例最高(>30%);纳西族在公共场所吸烟和从未尝试过戒烟的比例(52.3%和77.7%)最高,汉族的最低(32.6%和68.2%,经χ2检验,P<0.01)。纳西族居民被动吸烟场所为公共场所的比例和对吸烟持不介意态度的比例最高(经χ2检验,P<0.01),而汉族过去一周吸烟者在小孩和孕妇面前吸烟的比例最高(经χ2检验,P<0.05)。3.调查地区三个民族5种吸烟相关慢性病的流行现状比较结果显示:调查人群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哮喘的总体患病率分别为41.1%、2.6%、4.1%、14.1%和 1.3%,其中汉族的分别为45.2%、2.5%、4.2%、11.5%和0.8%,纳西族的分别为38.0%、2.9%、1.8%、17.7%和1.7%,白族的分别为40.2%、2.3%、6.2%、13.2%和1.4%;三个民族均是男性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脑卒中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经χ2检验,P<0.01)。汉族的高血压患病率高于纳西族和白族(经χ2检验,P<0.01),白族的脑卒中患病率明显高于汉族和纳西族(经χ2检验,P<0.01),而纳西族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病率明显高于汉族和白族(经χ2检验,P<0.01),三个民族冠心病患病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χ2检验,P<0.01)。4.调查地区三个民族5种吸烟相关慢性病的疾病负担比较结果显示:汉族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哮喘的每千人口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值)分别为 1.23、21.65、27.94、54.37和0.95,纳西族的分别为3.34、26.43、29.39、85.93和 1.42,白族的分别为 1.00、19.71、27.79、59.44和1.15,三个民族均是男性冠心病、脑卒中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每千人口DALY值高于女性。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每千人口DALY均是以纳西族最高,白族最低;哮喘的疾病负担则以白族最高,汉族最低。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调查地区吸烟人群患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哮喘的风险分别是非吸烟人群的1.50倍、7.82倍、4.31倍、2.24倍和3.95倍,而被动吸烟人群患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哮喘的风险分别是非被动吸烟人群的1.42倍、8.71倍、3.10倍、2.31倍和3.08倍;如果消除吸烟和被动吸烟,将使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哮喘的患病率分别下降16.20%、72.61%、56.29%、32.5%、53.44%和 11.29%、70.01%、38.85%、28.4%、38.66%。男性5种吸烟相关慢性病归因于吸烟的患病率明显高于被动吸烟,而女性5种吸烟相关慢性病归因于被动吸烟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吸烟。6.在调查的5812户家庭中,医保报销前因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哮喘导致的家庭灾难性卫生支出发生率分别为14.93%、28.04%、27.21%、14.45%和24.21%,因病致贫发生率分别为 18.82%、26.98%、24.26%、17.28%和17.89%;医保报销后的灾难性卫生支出发生率分别为13.42%、24.34%、24.26%、11.73%和 18.95%,因病致贫发生率分别为5.44%、10.05%、11.80%、5.86%和8.42%。汉族因5种慢性病导致的家庭灾难性卫生支出发生率分别为13.81%、21.67%、32.08%、12.68%和14.29%,纳西族的分别为18.26%、37.5%、22.73%、13.49%和22.50%,白族的分别为 14.10%、22.81%、25.16%、17.63%和32.35%;汉族因5种慢性病导致的因病致贫发生率分别为19.00%、26.67%、33.96%、18.31%和 14.29%,纳西族的分别为27.81%、33.33%、20.45%、18.58%和20.00%,白族的分别为 13.25%、19.30%、18.71%、15.11%和17.65%;其中以汉族脑卒中患者家庭因病致贫的发生率最高(33.96%),哮喘的最低(14.29%);以纳西族冠心病患者家庭因病致贫的发生率最高(33.3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最低(18.58%);以白族冠心病患者家庭因病致贫的发生率最高(19.30%),高血压的最低(13.25%)。三个民族中,纳西族高血压患者家庭的因病致贫发生率高于汉族和白族高血压患者家庭(经χ2检验,P<0.05);汉族脑卒中患者家庭的因病致贫发生率高于纳西族和白族脑卒中患者家庭(经χ2检验,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有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哮喘是家庭灾难性卫生支出的危险因素,而家庭年人均收入高是灾难性卫生支出的保护因素;贫困户、患有高血压、冠心病和脑卒中均为因病致贫的危险因素,而家庭年人均收入高和医疗服务可及性好是因病致贫的保护因素。7.调查人群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哮喘的人均疾病经济负担分别为3422.2元、11377.4元、10592.4元、10548.3元、5580.9元,其中人均直接经济负担分别为3295.4元、9902.3元、8688.3元、5672.7元和5499.7元,人均间接经济负担分别为126.8元、1475.1元、1904.1元、4875.6元和81.2元;总的疾病经济负担分别为788.3百万元、49.8百万元、78.6百万元、270.4百万元和24.9百万元。冠心病的人均直接疾病经济负担和人均总疾病经济负担最高,其次是脑卒中,高血压的最低;而人均间接疾病经济负担则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最高,其次为脑卒中,哮喘的最低。其中冠心病、脑卒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的人均直接疾病经济负担中均是以住院费用所占比重最大,而高血压的人均直接疾病经济负担中则是以门诊费用所占比重最大。在5种吸烟相关慢性病中,高血压导致的总社会疾病经济负担最重,其次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的最低。高血压归因于吸烟和被动吸烟的社会疾病经济负担最大,其次为脑卒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最低。8.烟草暴露对调查地区社会经济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调查地区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哮喘归因于吸烟的社会经济负担分别为127.7百万元、44.2百万元、87.9百万元、13.3百万元和36.2百万元,归因于被动吸烟的社会经济负担分别为89.0百万元、30.5百万元、76.8百万元、9.6百万元和34.9百万元;其中高血压归因于吸烟和被动吸烟的社会疾病经济负担最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最低;5种慢性病种均是男性归因于吸烟的社会疾病经济负担高于被动吸烟,而女性归因于被动吸烟的社会疾病经济负担高于吸烟。[结论]1.调查地区人群的总体吸烟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现在吸烟者的尼古丁依赖率也处于较高水平,但戒烟意愿明显低于全国水平。调查人群在吸烟率和被动吸烟率方面存在性别和民族差异性,男性的吸烟率明显高于女性,而女性比男性更容易遭受被动吸烟;少数民族的吸烟率和被动吸烟率均高于汉族,其中以纳西族人群的烟草暴露问题尤为严重。2.调查地区不同民族在吸烟习惯、烟具的使用、吸烟行为和吸烟知识、态度方面均存在明显的民族差异性,其中纳西族村民在控烟意识和相关知识方面尤为薄弱,应引起关注和重视。未来控烟政策的制定应考虑不同的风俗习惯等民族异质性,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控烟措施。3.5种吸烟相关慢性病的患病率和疾病负担均存在明显的民族差异。高血压的患病率以汉族最高,且高于全国水平;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每千人口 DALY值均是以纳西族最高,而哮喘的每千人口 DALY值则以白族最高;5种吸烟相关慢性病对少数民族居民健康的危害已不容忽视。4.调查地区5种吸烟相关慢性病的家庭灾难性卫生支出和因病致贫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全国一般人群的水平,5种吸烟相关慢性病的患者家庭导致家庭灾难性卫生支出和因病致贫的发生率均较非患病家庭明显增加,给家庭经济带来了沉重的疾病经济负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家庭灾难性卫生支出和因病致贫的发生率,对减轻当地居民的疾病经济负担有积极作用。5.吸烟和被动吸烟使得调查人群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哮喘的患病率明显增加,在对居民健康造成危害的同时也消耗了大量的医疗资源,造成了巨大的社会经济负担。此外,5种慢性病中均是男性归因于吸烟的社会疾病经济负担高于被动吸烟,而女性归因于被动吸烟的社会疾病经济负担高于吸烟。提示加强当地村民关于吸烟和被动吸烟危害的健康教育,有助于降低5种吸烟相关慢性病的发生,同时也可减少因其所产生的社会疾病经济负担。

周海燕[10](2020)在《基于赋权增能理论的健康教育对社区老年人艾滋病KAP的实践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前期调查研究,旨在了解成都市社区老年人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及其健康教育现状与需求。随后,结合目标人群特点及社区实际情况,基于赋权增能理论指导,构建一个符合我国国情、科学、规范、操作性强,适合社区老年人艾滋病健康教育与行为干预的方案,并科学评价基于该理论的健康教育在促进社区老年人艾滋病KAP方面的有效性,从而进一步推广应用,达到有效预防艾滋病蔓延,助力我国艾滋病防治计划顺利实施,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方法本研究包括调查研究和干预研究两部分,分两阶段开展。第一阶段:社区老年人艾滋病KAP调查研究。研究类型为横断面调查,以成都市第一、二、三绕城高速为参照物,按照距离市中心的远近,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抽取成都市管辖的三所社区(1)锦江区:水井坊社区;(2)龙泉驿区:龙平社区;(3)邛崃市:文星社区,年龄在50~80岁的399名社区老年人作为调查对象,问卷采用自设《社区老年人艾滋病KAP调查问卷》,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生活经历、艾滋病基本知识、艾滋病相关态度、HIV/AIDS高危行为及艾滋病相关防治需求六个方面内容,通过问卷调查,了解社区老年人艾滋病KAP现况及健康教育需求,并探析影响其艾滋病KAP的因素。针对以上分析,提出并制定社区艾滋病健康教育诊断、方案与计划,为第二阶段开展干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第二阶段:基于赋权增能理论的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方案构建与实践研究。研究类型属类实验性研究,以第一阶段调查社区为基础,随机选取其中一个社区符合研究条件的94例社区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以社区居委会为中心,按地理位置,居委会以南为试验组,居委会以北为对照组。课题组成员结合前期社区老年艾滋病KAP诊断性调查,同时结合社区老年人参与不足的问题,聚焦社区老年人面对艾滋病防治的脆弱性,试验组采用“社区老年人赋权增能的艾滋病健康教育方案”,对照组采用常规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周期为6个月。分别于干预前后采用《社区老年人艾滋病KAP调查问卷》、《安全套使用自我效能》量表进行资料的收集,以社区老年人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率及艾滋病相关态度、艾滋病高危行为、安全套使用效能得分等作为测评指标并进行组间和组内比较,客观评价基于赋权增能理论的健康教育对促进社区老年人艾滋病KAP的效果。结果(一)社区老年人艾滋病KAP调查研究1.社区老年人一般情况本研究共发放问卷420份,有效问卷399份,回收有效率为95.0%。最终,水井坊社区、龙平社区、文星社区实际调查人数分别为127、143、129人;平均年龄为(67.9±5.3)岁;民族以汉族为主;在婚者占比达64.7%;老年人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目前同配偶及子女居住者占多数。2.社区老年人生活经历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社区老年男性有吸烟或饮酒史;接受过艾滋病健康教育者仅占17.3%;老年人普遍有性生活的需求;但安全套使用率低,最近一年内使用过安全套者仅为34.8%。3.社区老年人艾滋病基本知识调查结果显示,社区老年人艾滋病基本知识总知晓率为42.4%,非传播途径知晓率普遍偏低。影响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每月收入、是否接受过艾滋病健康教育、认为老年人(50岁以上)是否有性生活的需求均为社区老年人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情况的主要影响因素。4.社区老年人艾滋病相关态度调查结果显示,社区老年人对艾滋病感染者存在一定程度的歧视与偏见态度,但44.1%的老年人表示有必要提供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VCT)服务,为预防艾滋病性病,39.6%的老年人表示愿意坚持使用安全套。影响因素分析显示:文化程度、是否接受过艾滋病健康教育为社区老年人艾滋病相关态度的主要影响因素。5.社区老年人HIV/AIDS高危行为调查结果显示,社区老年人HIV/AIDS高危行为总体情况较好,但尚存高危行为,其中属艾滋病高危行为前两位分别是“性活动前喝酒”“有过一个及以上性伴侣”(特指非婚状态),占比分别为64.2%、28.1%。影响因素分析显示: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家中人口数、目前是否喝酒、是否接受过艾滋病健康教育、运动情况为社区老年人HIV/AIDS高危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6.社区老年人艾滋病相关防治需求调查结果显示,社区老年人对艾滋病防治具有较高的需求。在艾滋病相关知识的获取途径上,仍以传统的艾滋病宣传方式为主,其中获取途径前三位分别是:宣传册/栏、电视、卫生工作者,占比分别为64.9%、61.7%、48.1%;最喜欢或最易接受的艾滋病健康教育或宣传方式,前三位分别是:宣传册子、社区/村委会的公益活动、公共场所宣传栏/广告牌,占比分别达66.9%、55.9%、50.1%;最想了解的艾滋病知识前三位是:预防知识、感染后表现、治疗护理办法,占比分别达92.0%、87.0%、81.5%;出现性病症状后,社区老年人首选的就诊方式前三位分别是:去综合医院就诊、去专科医院就诊、去私人诊所就诊,占比分别为41.9%、30.1%、19.8%。可见社区老年人艾滋病相关防治需求仍具有较大的完善空间,需积极采取措施满足其艾滋病相关防治需求。(二)基于赋权增能理论的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方案构建与实践研究1.两组资料的回收与剔除情况本研究在干预前共发放问卷94份(试验组47份,对照组47份),两组各回收47份,回收率100.0%。在研究过程中,试验组剔除1名;对照组剔除2名,脱落1名。最终干预后发放问卷90份(试验组46份,对照组44份),试验组回收有效问卷46份,对照组回收有效问卷44份,有效率为100.0%。2.干预前社区老年人一般情况、生活经历、安全套使用自我效能、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及防治需求比较干预前,分别对两组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生活经历、安全套使用自我效能、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艾滋病相关防治需求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两组研究对象在以上各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示两组资料基线水平齐,具有可比性。3.干预后社区老年人生活经历、安全套使用自我效能、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及防治需求比较生活经历比较分析:干预后对照组和试验组老年人在“您曾经吸烟吗”和“您曾经喝酒吗”及“您认为老年人(50岁以上)有性生活的需求吗”“是否接受过艾滋病健康教育”条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条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安全套使用自我效能得分比较分析:干预后两组老年人安全套使用自我效能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在干预前后老年人安全套使用自我效能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在干预前后老年人安全套使用自我效能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率比较分析:干预后两组老年人艾滋病基本知识总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试验组总知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试验组在干预前后艾滋病基本知识总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在干预前后老年人艾滋病基本知识总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艾滋病相关态度比较分析:试验组艾滋病相关态度得分与对照组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试验组艾滋病相关态度较对照组积极;试验组在干预前后艾滋病相关态度总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干预前后老年人艾滋病相关态度总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IV/AIDS高危行为比较分析:试验组老年人HIV/AIDS高危行为总得分与对照组总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干预后试验组老年人行为较对照组更积极;试验组干预前后老年人HIV/AIDS高危行为总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干预前后老年人HIV/AIDS高危行为总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艾滋病相关防治需求比较分析:干预后两组当出现性病症状后首选的就诊方式人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倾向于积极就医的人数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调查发现,目前社区老年人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率有待提高,歧视态度有待转变,社区老年人艾滋病高危行为的改善是防治的难点与关键,而社区老年人对艾滋病知识的获取和需求呈现多样化特点,健康教育的开展需有针对性且势在必行。基于赋权增能的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方案,有利于促进社区防艾健康教育纵深发展,能有效改善社区老年人自我防治能力、树立正确的艾滋病知识、态度,提高老年人参与防艾主体意识,挖掘老年人防艾潜力,促使老年人在性生活方面保持良好心态,能够有效地与性伴沟通协商并掌握正确使用安全套的能力,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减少艾滋病高危行为的发生,值得进一步推广运用。

二、我国性病流行现状及应对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性病流行现状及应对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自杀死亡分布及相关疾病负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常用缩略语
中文摘要
Abstract
研究背景与研究现状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现状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设计与技术路线
        (一) 研究设计
        (二) 技术路线
    三. 数据来源
        (一) 艾滋病综合防治数据信息管理系统
        (二) 现场流行病学调查
    四. 数据质量控制
        (一) 病例报告数据质量控制
        (二) 现场调查数据质量控制
    五. 数据整理与分析
        (一) 病例报告数据分析
        (二) 现场调查数据分析
        (三) 疾病负担计算
研究结果与讨论
    一. 病例报告数据分析
        (一) 数据质量评估
        (二) 1993-2012年流行特征与病死率变化
        (三) 2013-2018年HIV感染者自杀死亡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
    二. 现场调查数据分析
        (一) 流行病学现场调查一般情况
        (二) 心理因素间相互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
        (三)讨论
    三. 疾病负担估计
        (一) 死亡率及死亡比例
        (二) 期望生存时间
        (三) 心理相关疾病负担
        (四) 经济负担
        (五)讨论
研究结论
创新点和局限性
    一. 研究方法的意义和评价
    二. 研究的创新点及局限性
        (一) 创新点
        (二) 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我国艾滋病流行现状及HIV感染者心理健康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个人简历
致谢

(2)我国三省青年学生HIV感染者流行病学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研究背景
    1.1 HIV/AIDS流行现状
        1.1.1 全球HIV流行情况
        1.1.2 我国HIV流行情况
        1.1.3 青年人群HIV流行现状
        1.1.4 青年学生人群HIV流行现状
        1.1.4.1 青年学生人群特征
        1.1.4.2 青年学生HIV感染者特征
    1.2 青年学生HIV检测情况及意愿性
    1.3 定性研究在艾滋病领域中的应用
    1.4 网络直报信息系统数据质量情况
    1.5 研究现场的选择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方法和内容
    3.1 研究现场
    3.2 研究对象
    3.3 样本量
    3.4 研究内容
        3.4.1 定量研究
        3.4.2 定量研究内容
        3.4.3 定性研究
        3.4.4 定性研究内容
    3.5 研究方法
        3.5.1 预调查
        3.5.2 招募并培训调查员
        3.5.3 招募研究对象
        3.5.4 知情同意告知
        3.5.5 问卷调查
        3.5.6 资料整理与统计学分析
        3.5.6.1 定量资料
        3.5.6.2 定性资料
        3.5.7 质量控制
        3.5.7.1 研究设计阶段
        3.5.7.2 研究实施阶段
        3.5.7.3 资料整理与分析阶段
    3.6 伦理审查
    3.7 现场调查研究流程图
    3.8 技术路线图
四、结果
    4.1 三省2020年报告青年学生HIV感染者基本情况
    4.2 调查对象感染途径核实及修订情况
    4.3 调查对象一般人口学情况
    4.4 同性性行为情况
        4.4.1 初次同性性行为情况
        4.4.1.1 基本情况
        4.4.1.2 初次性行为发生情况
        4.4.2 确诊前性行为情况
        4.4.2.1 性伴类型
        4.4.2.2 性伴数量
        4.4.2.3 交友方式
    4.5 异性性行为情况
        4.5.1 初次异性性行为情况
        4.5.1.1 基本情况
        4.5.1.2 初次性行为发生情况
        4.5.2 确诊前性行为情况
        4.5.3 初次性伴及确诊前性伴类型差异情况
    4.6 双性性行为情况
        4.6.1 基本情况
        4.6.2 行为学情况
    4.7 成瘾性物质使用情况
        4.7.1 成瘾性物质使用基本情况
        4.7.2 成瘾性物质使用与性行为相关性分析
    4.8 既往HIV检测史情况
        4.8.1 基本情况
        4.8.2 有既往HIV检测史者的性行为特点
        4.8.3 有既往HIV检测史者的成瘾性物质使用情况
        4.8.4 既往HIV检测情况相关因素分析
        4.8.4.1 基本特征与既往HIV检测史情况分析
        4.8.4.2 行为特征与既往HIV检测史情况分析
        4.8.4.3 既往HIV检测相关因素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
    4.9 定性访谈结果
五、讨论
    5.1 三省份现场调查对象代表性及错报率分析
    5.2 三省份2020年报告的青年学生HIV感染者行为特征分析
    5.3 既往HIV检测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5.4 防治需求分析
六、结论
七、局限性
参考文献
综述 青少年及青年人群HIV感染影响因素分析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附件1: 调查问卷知情同意书
    附件2: 深入访谈知情同意书
    附件3: 青年学生调查问卷
    附件4: 青年学生定性访谈提纲
个人简历

(3)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小组活动长期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意义
    3 研究目的
    4 研究内容
第一部分 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小组活动长期随访效果: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
    3 研究内容
    4 材料与方法
        4.1 研究设计与相关定义
        4.2 文献来源与检索策略
        4.3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4.4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4.5 文献质量评价
        4.6 统计分析
        4.7 技术路线
    5 研究结果
        5.1 文献检索结果
        5.2 纳入研究基本特征
        5.3 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估
        5.4 自我管理干预效果评价
        5.5 证据质量评价
    6 讨论
        6.1 自我管理小组活动与社区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关系
        6.2 自我管理小组活动与社区患者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关系
        6.3 自我管理小组活动与社区患者血脂关系
        6.4 自我管理小组活动与社区患者血压关系
        6.5 自我管理小组活动与社区患者体重控制关系
        6.6 自我管理小组活动与社区患者生存质量关系
        6.7 自我管理小组活动与社区患者心血管病事件和死亡事件关系
        6.8 国内外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差异比较
        6.9 本研究的可靠性与局限性
    7 小结
第二部分 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小组活动5年并发症合并症及死亡随访研究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
    3 研究内容
    4 材料与方法
        4.1 研究现场
        4.2 研究对象
        4.3 研究方法
        4.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4.5 质量控制
        4.6 技术路线
    5 研究结果
        5.1 一般情况
        5.2 糖尿病并发症合并症及死亡发生情况
        5.3 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对糖尿病并发症合并症及死亡影响
        5.4 自我管理患者糖尿病并发症合并症及死亡影响因素
    6 讨论
        6.1 自我管理小组活动与社区患者糖尿病并发症和合并症关系
        6.2 自我管理小组活动与社区患者死亡关系
        6.3 自我效能与糖尿病并发症关系
        6.4 低收入、农村居住地与糖尿病并发症和合并症关系
        6.5 农村居住地与社区患者死亡关系
        6.6 随访研究结果与系统综述研究结果关系
        6.7 本研究的局限性
    7 小结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
综述 国内外糖尿病自我管理干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件

(4)男男性行为人群HIV检测与确诊后感染者衔接医疗行为模型构建及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中英文对照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操作性定义
    四、技术路线
第二章 文献回顾
    一、艾滋病流行现状
        (一) 国外艾滋病流行现状
        (二) 中国艾滋病流行现状
    二、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流行现状
    三、HIV检测与衔接医疗行为
        (一) HIV检测行为概述
        (二) HIV检测行为现状
        (三) 衔接医疗行为概述及现状
    四、HIV检测行为和衔接医疗行为的相关因素及作用途径
        (一) 影响HIV检测行为的相关因素及作用途径
        (二) 影响衔接医疗的相关因素及其作用途径
    五、理论框架
        (一) 健康行为相关理论概述
        (二) 三元影响理论概述及应用现状
        (三) HIV检测行为模型假设框架
        (四) HIV相关歧视机制框架概述及应用现状
        (五) 衔接医疗行为模型假设框架
第三章 男男性行为人群HIV检测行为模型构建及验证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一) 研究类型
        (二) 研究对象
        (三) 测量指标及测量工具
        (四) 资料收集
        (五) 资料整理与分析
        (六) 质量控制
        (七) 伦理原则
    三、研究结果
        (一) HIV检测行为现状描述
        (二) HIV检测行为模型构建
        (三) HIV检测行为模型验证
    四、讨论
        (一) 研究对象一般人口学资料及性行为特征分析
        (二) HIV检测相关行为特征分析
        (三) 男男性行为人群HIV检测行为模型分析
第四章 男男性行为人群HIV确诊后感染者衔接医疗行为模型构建及验证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一) 研究类型
        (二) 研究对象
        (三) 测量指标及测量工具
        (四) 资料收集
        (五) 资料整理与分析
        (六) 质量控制
        (七) 伦理原则
    三、研究结果
        (一) 衔接医疗行为现状描述
        (二) 衔接医疗行为模型构建
        (三) 衔接医疗行为模型验证
    四、讨论
        (一) 研究对象一般人口学及疾病资料分析
        (二) 研究对象衔接医疗行为现状分析
        (三) 男男性行为人群HIV感染者衔接医疗行为模型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一、研究意义
    三、研究的创新性
    四、研究的局限性
    五、对后续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学习期间发表的文章

(5)分子网络分析在昆明市男男性行为人群中的应用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1. 2020年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
        1.1 人口学特征
        1.2 行为学特征
        1.3 新型毒品的使用情况
        1.4 接受预防干预情况
    2. 2020年研究对象的HIV-1基因型
    3. 2016-2020年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
    4. 2016-2020年HIV-1基因亚型分布情况
    5. 2016-2020年HIV-1分子网络动态变化情况
        5.1 2016-2020年分子网络的基本情况
        5.2 2016-2020年HIV-1分子网络入网影响因素分析
        5.3 2016-2020年增长网络特征分析
    6. 2020年HIV-1分子网络入网影响因素分析
    7. 2020年活跃传播簇分析
讨论
结论
创新性
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件一
附件二
综述 HIV-1分子传播网络研究相关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应对淋病一线药物耐药的策略初探 ——头孢曲松耐药克隆的快速检测及庆大霉素的药物敏感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 头孢曲松耐药淋球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第一节 头孢曲松耐药淋球菌临床分离株的基因分型
        引言
        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节 头孢曲松耐药淋球菌克隆的检测技术建立
        引言
        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节 头孢曲松耐药克隆的分子检测方法的比较
        引言
        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淋球菌对庆大霉素的药物敏感性监测
    第一节 大连地区淋球菌对庆大霉素敏感性的初步研究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节 中国淋球菌对庆大霉素敏感性的横断面研究
        引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小结
论文相关综述 全球淋球菌对抗菌药物耐药监测网络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件
    庆大霉素治疗淋病及药物敏感性监测的进展
    淋球菌对阿奇霉素耐药现状及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论文相关论着
    在读期间已发表的文章
    在读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改良的微量稀释法用于淋球菌药敏检测的多中心评估研究
    深圳市2010-2017年淋球菌药敏和分子流行病学监测
    在读期间参加的会议和培训班
    在读期间参加的现场实习
致谢

(7)HIV阳性男男性行为者社会支持和抑郁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 前言
2 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研究对象的来源
        2.1.2 研究对象的选择
        2.1.3 样本含量的估计
    2.2 研究方法
        2.2.1 调查方法
        2.2.2 调查工具
        2.2.3 质量控制
        2.2.4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量表的信效度评价
        3.1.1 信度评价
        3.1.2 效度评价
    3.2 HIV阳性MSM的基本情况
    3.3 HIV阳性MSM社会支持和抑郁现状
        3.3.1 HIV阳性MSM社会支持现状
        3.3.2 HIV阳性MSM抑郁现状
    3.4 HIV阳性MSM社会支持和抑郁的影响因素分析
        3.4.1 HIV阳性MSM社会支持的单因素分析
        3.4.2 HIV阳性MSM抑郁的单因素分析
        3.4.3 HIV阳性MSM社会支持和抑郁的相关性分析
        3.4.4 HIV阳性MSM社会支持的多因素分析
        3.4.5 HIV阳性MSM抑郁的多因素分析
    3.5 HIV阳性MSM社会支持和抑郁关系的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3.5.1 社会支持和抑郁关系的调节效应分析
        3.5.2 婚姻情况对社会支持和抑郁关系的影响
        3.5.3 职业对社会支持和抑郁关系的影响
        3.5.4 学历对社会支持和抑郁关系的影响
        3.5.5 HIV感染是否公开对社会支持和抑郁关系的影响
        3.5.6 是否接受过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对社会支持和抑郁关系的影响
4 讨论
    4.1 MOS-SSS和 CES-D量表的信效度评价
    4.2 HIV阳性MSM社会支持现状及影响因素
    4.3 HIV阳性MSM抑郁现状及影响因素
    4.4 HIV阳性MSM社会支持和抑郁关系的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HIV 阳性男男性行为者社会支持、抑郁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社会实践
致谢
个人简历

(8)广西中越边境地区艾滋病联防联控项目风险管理研究 ——以2019年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艾滋病联防联控项目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综述
        1.3.1 国外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综述
        1.3.2 国内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综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技术路径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
        2.1.1 艾滋病的概念
        2.1.2 联防联控的概念内涵
        2.1.3 项目的定义
        2.1.4 项目管理的内涵
        2.1.5 项目风险管理的内涵
    2.2 项目风险管理的过程
        2.2.1 项目风险的分析
        2.2.2 项目风险的评估
        2.2.3 项目风险的管控
第三章 广西中越边境地区艾滋病联防联控管理存在问题分析
    3.1 广西中越边境地区艾滋病联防联控管理概况
    3.2 艾滋病联防联控管理的组织保障
    3.3 艾滋病联防联控的主要措施
        3.3.1 推动艾滋病联防联控广覆盖
        3.3.2 积极开展与越南双边交流合作
        3.3.3 加强跨境流动高危人群艾滋病防治干预
        3.3.4 广泛开展边境地区艾滋病健康宣传工作
    3.4 艾滋病联防联控的存在问题分析
        3.4.1 基层执行单位组织机构尚未完善
        3.4.2 两国政府间的联防联控管理存在政策障碍
        3.4.3 两国基于边境地区艾滋病的宣传教育与协调有待加强
        3.4.4 基于跨境婚姻的艾滋病检查机制尚未建立
        3.4.5 边境地区重点干预对象对艾滋病的防控意识欠缺
        3.4.6 边境地区艾滋病高风险人群活动更富隐蔽性
        3.4.7 专业技术人员匮乏
第四章 广西中越边境地区艾滋病联防联控项目潜在关键风险要素的识别与评估
    4.1 艾滋病联防联控项目的背景概述
    4.2 艾滋病联防联控项目的范围三角
        4.2.1 项目时间进度安排
        4.2.2 项目经费投入
        4.2.3 项目风险管控目标
    4.3 艾滋病联防联控项目利益相关者分析
    4.4 滋病联防联控项目风险要素识别
        4.4.1 艾滋病联防联控项目风险来源分析
        4.4.2 艾滋病联防联控项目风险要素的识别
    4.5 艾滋病联防联控项目潜在关键风险要素的评估
        4.5.1 潜在关键风险要素评估的原则
        4.5.2 潜在关键风险要素评估的方法
        4.5.3 潜在关键风险要素评估的过程
        4.5.4 潜在关键风险要素评估的结果
第五章 广西中越边境地区艾滋病联防联控项目潜在关键风险要素管理的对策建议
    5.1 广西中越边境地区艾滋病联防联控管理存在问题对策建议
        5.1.1 建立项目风险管理的理念
        5.1.2 健全项目执行的基层组织管理机构
        5.1.3 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支持政策措施
        5.1.4 加大边境地区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培训
        5.1.5 加强对重点高危人群的干预措施
        5.1.6 加强边境地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
        5.1.7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5.2 广西中越边境地区艾滋病联防联控项目潜在关键风险要素管理的对策建议
        5.2.1 面向艾滋病感染者提供就业岗位
        5.2.2 增强社会包容性
        5.2.3 増强普通民众艾滋病防控意识
        5.2.4 健全完善项目的组织管理
        5.2.5 提高艾滋病感染者思想认识
        5.2.6 打造中越卫生健康共同体
    5.3 广西中越边境地区艾滋病联防联控项目风险管理的措施保障
        5.3.1 建立两国政府间合作机制
        5.3.2 建立项目管理办公室
        5.3.3 建立项目经费的保障制度
        5.3.4 完善项目风险的绩效评估机制
        5.3.5 建立基于项目风险管理的奖惩制度
        5.3.6 建立艾滋病感染者跨境流动的跟踪管理服务机制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9)云南农村三个民族烟草暴露和相关慢性病的流行现状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以字母顺序排列)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及现状
    1.2 吸烟的国内外流行现状
    1.3 吸烟与慢性病关系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吸烟相关慢性病对家庭和社会经济影响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立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6 研究目标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资料来源
    2.2 研究方法
    2.3 现场调查的内容和方法
    2.4 相关指标的定义和诊断标准
    2.5 吸烟相关慢性病对家庭经济影响的评价方法
    2.6 吸烟相关慢性病对社会经济影响的评价方法
    2.7 烟草暴露对云南省农村及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危害的测算方法
    2.8 质量控制
    2.9 统计分析方法
    2.10 伦理学问题
    2.11 技术路线
第三章 结果
    3.1 调查人群的一般情况
    3.2 调查人群吸烟和被动吸烟的流行现状
    3.3 调查人群5种吸烟相关慢性病的流行现状分析
    3.4 调查地区5种吸烟相关慢性病的疾病负担分析
    3.5 吸烟/被动吸烟与5种慢性病患病的关系研究
    3.6 调查地区5种吸烟相关慢性病的灾难性卫生支出及因病致贫情况
    3.7 调查地区5种慢性病患病及吸烟/被动吸烟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情况
第四章 讨论
    4.1 调查人群吸烟及尼古丁依赖的流行现状
    4.2 云南省农村居民5种吸烟相关慢性病患病的流行现状
    4.3 调查地区5种吸烟相关慢性病的疾病负担分析
    4.4 吸烟/被动吸烟与5种慢性病患病的关系研究
    4.5 五种吸烟相关慢性病患者家庭的灾难性卫生支出和因病致贫现状
    4.6 调查地区5种慢性病患病及吸烟/被动吸烟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情况
第五章 创新及不足之处
    5.1 创新之处
    5.2 不足之处
第六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结论
    6.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云南省农村多民族居民烟草暴露及吸烟相关慢性病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研究
    1. 吸烟及尼古丁依赖现状
        1.1 吸烟的流行现状
        1.1.1 全球吸烟的流行现状
        1.1.2 国内吸烟的流行现状
        1.1.2.1 国内农村地区吸烟的流行现状
        1.1.2.2 国内城市地区吸烟的流行现状
        1.1.2.3 国内少数民族吸烟的流行现状
        1.2 尼古丁依赖现状
        1.2.1 国外尼古丁依赖现状
        1.2.2 国内尼古丁依赖现状
        1.3 吸烟和尼古丁依赖的影响因素
        1.4 吸烟及尼古丁依赖对慢性病的影响
        1.5 关于吸烟对家庭经济及社会经济影响的研究
        1.6 控烟策略的研究现状
    2. 研究意义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基于赋权增能理论的健康教育对社区老年人艾滋病KAP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前言
    一、研究背景
        (一)艾滋病疫情现况
        (二)老年人艾滋病现况
    二、研究目的
        (一)了解社区老年人艾滋病KAP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二)基于赋权增能理论,构建艾滋病健康教育方案并评价其效果
    三、研究意义
        (一)降低老年艾滋病感染发生率,助力国家艾滋病防治计划实施
        (二)激发艾滋病防治活动积极性,增强防艾能力,促进老年健康
        (三)拓展艾滋病健康教育理论,提升社区老年人艾滋病防治效果
    四、研究伦理
    五、操作性定义
        (一)老年人
        (二)艾滋病
        (三)知-信-行
        (四)脆弱性
        (五)赋权增能
    六、技术路线图
第二部分 文献回顾
    一、健康教育在艾滋病领域中的应用研究现况
        (一)国外艾滋病健康教育现况
        (二)国内艾滋病健康教育现况
    二、知信行理论在艾滋病领域中的应用研究现况
        (一)知信行理论的内涵
        (二)国外老年人艾滋病知信行研究现况
        (三)国内老年人艾滋病知信行研究现况
    三、赋权增能理论的研究现况
        (一)起源与发展
        (二)概念与主要特征
        (三)国外赋权增能理论主要实践模式
        (四)国内赋权增能理论主要实践模式
第三部分 社区老年人艾滋病KAP调查研究
    一、研究类型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来源
        (二)样本量计算
        (三)研究工具与指标
        (四)调查方法
        (五)统计学分析方法
        (六)质量控制
    三、研究结果
        (一)社区老年人一般情况
        (二)社区老年人生活经历
        (三)社区老年人艾滋病基本知识
        (四)社区老年人艾滋病相关态度
        (五)社区老年人HIV/AIDS高危行为
        (六)社区老年人艾滋病相关防治需求
    四、讨论
        (一)社区老年人一般情况和生活经历
        (二)社区老年人艾滋病基本知识及影响因素分析
        (三)社区老年人艾滋病相关态度及影响因素分析
        (四)社区老年人HIV/AIDS高危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
        (五)社区老年人艾滋病相关防治需求
    五、小结
        (一)提高艾滋病知晓率与改善艾滋病态度势在必行
        (二)艾滋病防治行为转变实属当务之急
        (三)拓宽并完善社区老年人艾滋病知识的获取途径是必然选择
第四部分 基于赋权增能理论的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方案构建与实践研究
    一、社区老年人赋权增能的艾滋病健康教育方案构建
        (一)理论依据
        (二)赋权增能实现过程
        (三)社区老年人赋权增能的艾滋病健康教育理论模式
        (四)具体实施内容
    二、社区老年人赋权增能的艾滋病健康教育实践研究
        (一)研究类型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
第五部分 研究结论
    一、社区老年人艾滋病KAP调查研究结论
        (一)社区老年人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率待提高、歧视态度待转变
        (二)社区老年人艾滋病防治行为是关键与难点
        (三)社区老年人艾滋病知识的获取和需求呈现多样化
    二、基于赋权增能理论的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方案构建与实践研究结论
        (一)有助于提高社区老年人的知-信-行水平,增强防艾能力
        (二)有利于激发艾滋病防治活动积极性,促进老年健康
第六部分 研究局限与展望
    一、研究局限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周期
        (二)偏倚
        (三)评价指标待完善
    二、研究展望
        (一)扩大研究规模,延长干预周期
        (二)减少偏倚
        (三)进一步拓展评价指标
参考文献
综述 基于赋权增能理论视角下社区老年人艾滋病防治行为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四、我国性病流行现状及应对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自杀死亡分布及相关疾病负担研究[D]. 张晗希.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1(02)
  • [2]我国三省青年学生HIV感染者流行病学调查[D]. 凌倩.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1(02)
  • [3]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小组活动长期效果研究[D]. 夏章.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1(02)
  • [4]男男性行为人群HIV检测与确诊后感染者衔接医疗行为模型构建及验证[D]. 赵亚芳.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5]分子网络分析在昆明市男男性行为人群中的应用探索[D]. 李诗韵.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2)
  • [6]应对淋病一线药物耐药的策略初探 ——头孢曲松耐药克隆的快速检测及庆大霉素的药物敏感性研究[D]. 刘经纬.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
  • [7]HIV阳性男男性行为者社会支持和抑郁的关系研究[D]. 田娟娟.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8]广西中越边境地区艾滋病联防联控项目风险管理研究 ——以2019年度为例[D]. 蒙强. 广西大学, 2021(12)
  • [9]云南农村三个民族烟草暴露和相关慢性病的流行现状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研究[D]. 王旭明. 昆明医科大学, 2020
  • [10]基于赋权增能理论的健康教育对社区老年人艾滋病KAP的实践研究[D]. 周海燕.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我国性病流行现状及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