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位可控性回盲部代膀胱术13例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颜凯[1](2019)在《老年膀胱癌患者不同膀胱根治术的疗效评估》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老年膀胱癌患者接受根治性膀胱切除术不同手术方式及尿流改道术的术中、术后情况的对比,探讨术后近期及远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为老年膀胱癌患者术式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确诊为膀胱癌并接受RC的46例老年患者临床资料。根据不同尿流改道方式及不同的手术方式分为膀胱全切回肠通道组及膀胱全切输尿管皮肤造口术组、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手术组(LRC laparoscopic radical cystectomy)及开放根治性膀胱切除手术组(ORC openradical cystectomy),比较手术时间、肠道恢复时间和是否发生近期及远期并发症、出血量、输血量、术后平均住院天数、药占比、病理分期等,分析不同尿流改道方式及不同手术方式之间的差异;根据不同的尿流改道方式分为两组,将年龄、BMI值、既往手术史、病理分期、手术时间、出血量、肠道恢复时间、输血量、手术方式、ASA评分等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探究不同尿流改道术后发生近期、远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1.LRC与ORC的对比中,尿流改道为回肠通道术,腹腔镜组在术后平均住院天数、肠道恢复时间、药占比方面优于开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出血量、输血量、是否发生近期并发症、病理分期等方面的对比中无明显差异(P>0.05);尿流改道为输尿管皮肤造口术,腹腔镜组在术后平均住院天数、肠道恢复时间、药占比方面优于开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出血量、是否发生近期和远期并发症、病理分期等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输血量高于开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不同尿流改道方式的对比中:术式均为腹腔镜手术,回肠通道组远期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接受输尿管皮肤造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肠道恢复时间明显长于输尿管皮肤造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量、输血量、术后平均住院天数、是否发生近期并发症、药占比、病理分期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式均为开放手术,回肠通道组患者手术时间、输血量明显高于接受输尿管皮肤造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病理分期明显低于接受输尿管皮肤造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量、术后平均住院天数、肠道恢复时间、是否发生近期和远期并发症、药占比等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3.病理分期是影响回肠通道组发生近期及远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4.既往腹部手术史是影响输尿管皮肤造口组发生近期及远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对于无腹部手术史、病理分期较低的老年膀胱癌患者,腹腔镜下膀胱根治性切除术+回肠代膀胱术同样是安全可行的2.不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中,手术难易程度、肠道条件可影响尿流改道术式的选择,在条件允许且患者预期寿命较长的情况下,首选回肠通道术,提高术后远期生活质量。
王诗扬[2](2019)在《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回肠原位新膀胱远期疗效及生活质量评估》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回肠原位尿流改道术后1年以上患者的系统随访,全面评价该手术的临床疗效和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随访2008年11月-2018年1月间在我院接受过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回肠原位尿流改道手术的患者。通过对患者进行血肌酐及尿素氮检查、血电解质检查、尿路影像学检查、尿流动力学检查、膀胱镜等检查情况,相关生活质量评价,比较手术前后的相关资料,系统评价患者术后的控尿及新膀胱功能、肾功能、代谢情况、相关并发症和生活质量状况。采用spss21.0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结果]电话联系患者或家属共72人,其中12例患者死亡,因各种原因不能接受随访13人,愿意接受随访47人。随访时间为术后14-110个月,平均44.2个月。接受随访的47例患者中,男性38例,女性9例。年龄35-80岁,平均年龄64.29±8.74 岁。47 例患者中,血清 Cr 52-229 μmoI/L,平均 89±18 μ moI/L,BUN 4-14μ moI/L,平均 6±2.7 μ moI/L。血 K 3.3-4.8 mmol/L,平均 4±0.38mmol/L,血Na 131-144.2,平均139.14±3.63mmol/L,血Ca 1.88-2.47,平均2.23±0.12mmol/L,血 Cl 93.8-117.9,平均 103.78±4.29mmol/L。尿流动力学结果:新膀胱容量185-602mL,平均409±90ml;新膀胱充盈期压力15-31.6cm H20,平均 26.16±5.17cm H2O;新膀胱顺应性 14-40 ml/cmH20,平均 26.5±6.3ml/cmH2O;最大尿流率7.1-20.3 ml/s,平均12.8±3ml/s;最大尿流率时膀胱压26-42 cmH2O,36.9±5.3cmH20;平均残余尿量18.56±35.1 ml。47例患者中,完全性尿失禁3例(6.4%)。白天的排尿次数平均为4.36次,夜间为2.48次。43例(91.4%)患者白天可控排尿,35例(74.4%)患者夜间可控排尿。35例(74.4%)白天、夜间均可控排尿。47例新膀胱术后患者生活质量评分为104-132分,平均117.37±7.049分,说明患者在生活质量方面有着较高的得分,有着较好生活质量。[结论]1.腹腔镜回肠原位尿流改道可获得较好的远期肾功能保护和电解质的平衡。2.术中精准的手术操作、足够的新膀胱容量以及术后的盆底肌群功能训练,可使绝大多数患者获得较好的尿控效果。3.术后接近正常生理膀胱的原位排尿,可使患者保持较好的生活质量。4.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可有效减少术后尿道肿瘤的复发。
胡见见[3](2019)在《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与传统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的临床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对比分析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与传统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术之间的疗效差异,探讨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式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3月在我院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的137例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机器人组(61例)和传统腹腔镜组(76例)。比较两者在性别、年龄、BMI、既往腹部手术情况、临床分期、ASA分级、尿流改道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中输血情况、术后通气时间、盆腔引流管拔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病理分期、清扫淋巴结数量、淋巴结阳性率、切缘是否阳性、术后并发症情况、并发症分级等方面的差异。采用SPSS 22.0软件处理数据,对计量资料选择两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比较,计数资料选择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对比。结果:所有患者共137例均成功的实施了手术计划,其中无中转开放者。两组之间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机器人手术和传统腹腔镜手术在术中失血量(316.07±198.31mL VS 392.76±221.77mL)、术后通气时间(3.11±1.85d VS 4.07±2.30d)、术后盆腔引流管拔管时间(8.30±4.55d VS 10.28±4.03d)、术后住院天数(11.98±4.15d VS 13.63±5.14d)、淋巴结阳性率(32.8%VS 17.1%)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手术时间(362.79±81.24min VS 346.68±83.08min)、术中输血情况(4.9%VS 7.9%)、清扫淋巴结数量(18.16±8.61 枚 VS 16.86±8.25 枚)、切缘是否阳性(1.6%VS 3.9%)、术后并发症情况(9.8%VS 15.8%)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两种手术方式都具有可行性与安全性,在治疗膀胱癌患者过程中均获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2、相对于腹腔镜手术来说,机器人手术在术中失血量、术后通气时间、术后盆腔引流管拔管时间、术后住院天数、淋巴结阳性率等方面具有优势。
丁云涛[4](2018)在《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不同尿流改道术术后临床疗效比较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膀胱癌是泌尿外科肿瘤中一种相当常见的恶性肿瘤,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以及患者对于自身健康的更高认知,患者对于疾病的诊疗要求也不断提高,同时对术后生活质量有着更加迫切的愿望。对于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手术治疗,根治性膀胱切除(Radical Cystectomy,RC)及原位新膀胱术成为首选手术术式。为了比较不同尿流改道术术后的远期疗效,收集2011年1月至2018年1月所有关于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并实施全膀胱切除术而进行不同尿流改道的文献,结果报告如下所示。目的:通过Meta分析的方式比较全国范围内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不同尿流改道术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等检索膀胱癌的患者进行全膀胱切除术联合不同尿流改道术式不同的文献,中文检索将“膀胱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尿流改道”,“临床疗效”联合作为主题词或关键词。检索时限为2011年1月至2018年1月。制定纳入和排出标准,查找文献,客观评价偏倚风险,提取最终纳入的文献的数据,使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本项研究共有9篇文献进行全膀胱切除术不同尿流改道术式入选,通过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原位回肠新膀胱组相比,回肠膀胱组住院时间[MD=5.11,95%CI(3.91,6.31),P<0.00001],早期并发症[MD=1.65,95%CI(1.12,2.42),P=0.01],均较原位回肠新膀胱组短,但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胃肠道恢复时间,远期并发症方面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回肠膀胱组在住院时间、早期并发症方面要优于原位回肠新膀胱组,同时期望更多高质量研究来验证上述结论。
包军胜[5](2019)在《肠替代在尿路重建技术上的改进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及目的:膀胱肿瘤是我国人体常见的泌尿系统肿瘤之一,绝大多数来源于尿路上皮,非尿路上皮源性的恶性上皮肿瘤多是鳞癌和腺癌,但也有极少来源于其他组织,如淋巴瘤、副神经节瘤、纤维瘤及肉瘤等;由于其发生发展局限于膀胱组织内,在缺少病理证据的情况下这少部分肿瘤常常容易误。目前临床主要通过膀胱镜检查、彩超、CT等影像学检查进行诊断,进而根据临床分期、危险因素等选择不同的治疗方式,常用的治疗方式包括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及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等。初诊患者约70-75%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25-30%为肌层浸润性;对于非肌层浸润患者,多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术后循序膀胱灌注化疗并定期随访;而对于肌层浸润膀胱肿瘤患者的有效治疗手段为膀胱根治性切除术+尿流改道术,由此可能涉及到几种术式,对术者而言存在不同程度的手术难度,对患者而言意味着手术创伤的大小不同、术后远期产生不同的生活质量。尿流改道是膀胱切除术后的必然选择,针对肌层浸润膀胱肿瘤患者的个体条件差异,选择不同的尿流改道手术可能会使患者受益不同。目前我国在尿流改道术中使用最为常见的是经典回肠通道术、原位回肠新膀胱术、输尿管皮肤造口术及乙状结肠直肠替代术等。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尿流改道术有手术时间长,住院周期长,围手术期并发症多等特点,如何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合理治疗方式是泌尿外科医师的关注点。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及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手术时间及患者恢复时间伴随着技术改良过程而明显缩短,显示出了微创技术的强大应用前景,但这些先进微创技术是否真正使得患者受益,其术后安全性及有效性如何并不明确,潜在的术后并发症及影响患者本身生活质量因素也不清楚。我们拟通过总结近14年来本医疗中心诊治过的肌层浸润膀胱肿瘤患者,比较分析腹腔镜下乙状结肠直肠膀胱术与传统开放性乙状结肠直肠膀胱术式治疗效果,并进行安全性评价,拟解决以下问题:1.通过本中心收集到的15例完全腹腔镜下乙状结肠直肠膀胱术患者的临床资料为主要研究对象,回顾257例早期开放及部分腹腔镜辅助患者资料;阐明完全腹腔镜下膀胱根治性切除术及乙状结肠直肠膀胱术的可操作性及可行性;明确其外科治疗特征,如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日及术后短期并发症等,随访观察长期并发症及生活满意度情况。2.阐明乙状结肠直肠膀胱术的优缺点;并就目前微创趋势及现有经验,对该术式的改良及发展进行展望。研究方法:通过回顾了解2004年-2018年甘肃省治疗的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患者治疗情况及手术改良发展过程;集中研究分析了自2010年10月至2018年4月的15例完全腹腔镜下根治性膀胱切除术+乙状结肠直肠膀胱术患者,分析其年龄,临床分期,手术时间,手术失血量,输血量及近、远期并发症水平。明确完全腹腔镜下乙状结肠直肠膀胱术与传统开放性乙状结肠直肠膀胱术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结果:2004-2012年,我中心共行传统开放膀胱根治性切除术+乙状结肠直肠膀胱术治疗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200例,其中切口感染及裂开10例,占5%。随着微创技术发展,逐步开展腹腔下根治性膀胱全切术,至2018年4月完成57例腹腔镜下膀胱根治性切除术+开放性乙状结肠直肠膀胱术及15例完全腹腔镜下根治性膀胱切除术+乙状结肠直肠膀胱术,非完全腹腔镜治疗的257例患者,手术时间中位数为370.00min(320-610min),失血量中位数为560.00ml(400-2500ml),其中64%的患者进行了输血治疗,输血量为540.00(400-1200)ml,平均住院日为22.0(10-34)天;随访时间从3月-167个月不等,远期并发症包括逆行性感染4例,输尿管结石2例,单侧肾积水5例,肺、骨转移各1例,肠道肿瘤1例,乙状结肠股管皮肤瘘1例;2010年10月-2018年4月本中心收集的15例患者中,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8.1±9.7岁(38-70岁),随访时间为31.5±4.72个月,3例患者术前施行了膀胱电切术及术前化疗。平均手术时间为478.6±122.8分钟,失血量为437.3±114.1毫升,平均住院日为25.7±5.6天,3例患者需要输血,2例患者出现了术后及远期并发症,1例患者于随访18个月时因糖尿病并发症死亡。结论:完全腹腔镜下乙状结肠直肠膀胱术是安全可行的,术前筛选合适患者对改善预后,降低手术难度及缩短住院天数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背景及目的:输尿管损伤后狭窄常常导致肾积水,若不及时处理则最终导致患侧肾功能丧失,输尿管长段狭窄的发病多为医源性损伤、腹膜后纤维化、严重的输尿管炎症等,肾造瘘只能作为暂时避免出现急性肾损伤及挽救患侧肾脏治疗方法,且还存在患者生活质量下降,术后造瘘感染及造瘘管需要固定,佩带引流袋的护理等问题。目前针对输尿管损伤后狭窄的输尿管替代方案相对较少,在临床实践中如何处理该类病患一直是泌尿外科医师比较棘手的问题。目前针对输尿管损伤后的治疗主要存在两种方式,一种为输尿管球囊扩张,适用于短段(<2cm)的输尿管损伤后狭窄,另一种则为针对长段输尿管狭窄的手术治疗。长段输尿管损伤后导致的狭窄需要组织替代的病例并不多见,由于该病例数的限制,该类组织替代手术相对较少。为了避免患者长段输尿管缺失导致的患侧肾损害,该手术后应务必保证患者尿流低压,保持尿流通畅,术中所有的吻合口避免术后尿漏等;从组织重建吻合技术及方法上讲,该手术为泌尿外科难度较大的手术之一;理论上理想的替代组织也应尽量在保证尿流通畅的基础上最大化地减少该组织的分泌及吸收功能,这对于重建组织的吻合及组织相容,避免再次狭窄及尿漏等并发症的发生至关重要。目前常用的组织替代重建材料包括空回肠及阑尾(肾移植),如何通过有效手段来尽量减少吸收面积,保证尿流低压通畅并避免尿漏成为了重建手术的新课题,传统的手术方式包括有U型替代术,7型替代术及Yang-Monti手术等,回肠替代手术在国外开展相对广泛,在亚洲地区可能因其手术步骤复杂以及对疗效的不确定性而限制了其广泛开展。本研究收集了本中心2013年-2015年3年间长段输尿管狭窄改良回肠替代手术2例,对其进行病例回顾并进行文献复习及系统评价,拟阐明以下问题:1.以收集到的狭窄病例及相关系统评价为基础,明确输尿管狭窄的常见病因及潜在危险因素,改良回肠替代手术常见的术后近、远期并发症及相关处理建议;2.通过对长段输尿管狭窄手术中的细节进行改良,明确创新改良术式的优势,对未来该术式发展进行展望。研究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2013年-2015年我院行Yang-Monti回肠输尿管替代术治疗的输尿管狭窄病例2例,都为长段狭窄患者。对该2例患者,在传统术式基础上进行部分细节改良,观察并随访2-3年,对术后肾功能指标、影像学检查及生活质量进行评估,评价手术效果;此外,对长段输尿管狭窄的回肠组织替代手术治疗效果及并发症进行系统评价,数据来源于Pubmed,Google Scholar及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1996-2018)。结果:2例长段输尿管狭窄患者中,未发现明显的术中及术后并发症,1年随访结果显示,血肌酐及血尿素氮均下降接近正常,肾小球滤过率检查,肾图及肾盂造影显示术后患者能维持稳定的肾功能,1例2年后死于肿瘤原发病,1例于术后第三年行输尿管镜检查结果见替代输尿管膀胱吻合口宽敞,有蠕动并间断喷尿且粘液量少,替代输尿管全程成隧道样且宽大。在文献回顾及系统评价中,我们在初筛的644篇文献中纳入了10篇,共计269例患者,均为队列研究,明确了最常见致输尿管长段狭窄的病因为医源性狭窄及后腹膜纤维化。感染及肠梗阻为术后最常见近期并发症,而瘘管形成及再狭窄常在术后3个月后发生,是该手术主要的远期并发症。结论:综上,我们认为Yang-monti手术在明确了术中风险及术后并发症后,对于长段部分或完全性输尿管缺损的重建是有效可行的。目前该术式在亚洲地区应用较少,由于病例罕见导致样本量少,无法得到大样本的对照研究,研究的部分结论仍需要未来多中心及大样本量的研究来验证。我们的系统评价及病例研究可能对未来该术式的发展有一定意义。
马曜辉,郭亮,张楠[6](2018)在《根治性膀胱癌切除术患者尿流改道方法的合理选择和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根治性膀胱癌切除术患者尿流改道方法的合理选择和应用。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拟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尿流改道患者60例,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输尿管皮肤造口术组(13例),回场代膀胱术组(15例),回肠原位新膀胱术组(32例)。观察各组手术用时、出血量、住院时间、近远期并发症、1年生存率及生活质量等。结果与其他两组比较,输尿管皮肤造口术组手术用时最短、出血量最少,术后恢复更快(P<0.05);各组术后1年生存率、近远期并发症总体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回肠原位新膀胱术组在生理功能、社会功能及精神健康3方面评分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5),其他维度各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回肠原位新膀胱术进行尿流改道,并发症少,接近正常生理排尿,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相对较高;输尿管皮肤造口术手术较为简单,但容易发生尿路感染及肾功能损伤,且患者生活质量较差;回肠代膀胱术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也低于回肠原位新膀胱术患者。因此,若患者病情等各方面条件均允许的情况下,尿流改道方式可首选回肠原位新膀胱术。
尤宗昊[7](2016)在《原位新膀胱远期生活质量评估》文中提出目的:对接受原位新膀胱这一尿流改道术式的患者进行长期随访,使用FACT-BL(Function Assesment of cancer Therapy-Bladder cancer form)量表评估患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health related quality of life,HRQOL),分析随访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原位新膀胱这一术式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1年1月至2012年10月间因膀胱癌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原位新膀胱术73例(采取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术28例,采取回肠原位新膀胱术45例)。对符合纳入条件的患者,通过信件、电话、门诊复诊等方式进行随访,使用FACT-BL量表对术后的HRQOL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全部73例接受根治性全膀胱切除术+原位新膀胱患者符合纳入标准共67例。其中,失访4例,2例死于其他疾病,2例由于其他原因未完成远期随访。完成随访者59人,患者年龄4873岁,平均61岁。患者手术顺利完成,术后恢复良好,均康复出院。在完成随访的59例患者中,出现早期并发症13例(22.03%),出现晚期并发症16例(27.12%);术前术后血清Cr对比(t=1.305,P=0.196),BUN对比(t=0.358,P=0.764),二者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前术后K+对比(t=1.347,P=0.169),Na+对比(t=-1.748,P=0.144),Ca+对比(t=1.097,P=0.319),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Cl-对比(t=-4.701,P=0.000),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46周拔除尿管,白天可自控排尿者54例(91.53%),夜间尿失禁为59例(100%)。通过加强排尿功能训练,随访两年白天控尿良好者55例(93.22%),夜间控尿良好者49例(69.49%)。术后两年,新膀胱平均最大容量286.48±78.16(266417)ml,平均最大尿流率11.27±3.51(5.3222.07)ml/s,新膀胱平均空虚静止压9.62±2.78(6.0914.15)cm H2O(1cm H2O=0.098Kpa),平均残余尿量15.62±6.13(042)ml。随访两年后,经FACT-BL量表评估,乙状结肠新膀胱组FACT-BL得分125.0±13.4,回肠新膀胱组得分124.5±13.4。结论:1、经过我们超过两年的随访,原位新膀胱患者术后白天与夜间的控尿率均可达到日常生活的要求,其早期及晚期并发症均在可接受的范围内。随访原位新膀胱尿流动力学相关指标,本组新膀胱较接近生理状态的储尿、排尿功能。随访期间,患者发生水电解质平衡紊乱情况较少,上尿路功能恢复良好。2、原位新膀胱术既保存了身体外观上的完整性,又接近于正常膀胱生理特性。此尿流改道术对患者造成的心理影响很少,有助于患者建立更强的自信心,逐渐成为膀胱癌患者尿流改道术式的主要选择。
毛士玉,黄天宝,熊大波,徐亮,叶定伟,郑军华,姚旭东[8](2016)在《膀胱全切Bricker术与Studer原位膀胱术8年的随访和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通过长期对患者各方面检查和随访,评价两种术式在膀胱癌全膀胱切除术中临床应用效果。方法从2005年4月至2013年8月,363例膀胱癌全膀胱切除术患者中行Studer原位膀胱术97例,Bricker术266例,比较不同术式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术后早期、晚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Studer组和Bricker组在不全肠梗阻、尿道肿瘤复发、术后吻合口狭窄、低血钾性行走无力方面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2组在排尿困难、膀胱结石方面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tuder组排尿情况:术后早期均有不同程度的尿失禁,6周后恢复控尿;有不同程度的排尿困难,3例临时导尿,与黏液堵塞出口有关;新膀胱容量前3月100200mL,术后半年200350mL,1年后350500mL,平均450mL;残余尿量10100mL,平均30mL。两组患者随访肾功能、电解质、肝功等,静脉造影无明显差异。结论相比Bricker术,Studer原位膀胱术在肿瘤特异生存和手术并发症方面无明显差别。然而,Studer原位膀胱术可达到极好地自主排尿,是一种生活质量较高的尿流改道方式,因此是临床可首先选择的膀胱重建术。
焦守阔[9](2015)在《根治性全膀胱切除术后三种尿流改道方式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评价根治性全膀胱切除回肠原位新膀胱术、回肠代膀胱术(Birck)及输尿管皮肤造口术三种手术方式,对三种尿流改道方式术后疗效及患者生活质量进行临床随访观察。方法:收集2009年9月至2012年3月期间在本院泌尿外科行根治性全膀胱切除尿流改道的6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回肠原位新膀胱术34例,回肠代膀胱16例,输尿管皮肤造口15例。统计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恢复时间及相关并发症,出院后定期检测尿常规、血常规、血生化,超声波检查,观察有无电解质紊乱、尿路感染、肾积水、吻合口狭窄、潴尿囊结石等远期并发症。行CT扫描观察有无肿瘤复发与转移。随访患者术后1年、3年的生存率并分析影响生存周期的因素,并比较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数据经Graph Pad Prism5.0统计软件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描述采用均数±标准差形式,不同术式的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进行两两之间及总体的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三组病人术前在性别、临床分期、病理分级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年龄分别62.71+2.48、66.00+3.014、75.67+1.633岁,输尿管皮肤造口组病人年龄高于另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手术均顺利完成,无术中死亡,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尿管皮肤造口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进一步两两比较Brick组与原位新膀胱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平均三组手术短期内未发生明显水电解质术代谢紊乱,术后回肠原位新膀胱及回肠代膀胱组吻合口瘘、贮尿囊结石等发生率较高,而输尿管皮肤造口组尿路感染、肾功能不全发生率较高,但总体近期及远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三组1年及3年生存率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利用简明健康量表调查患者生活质量,回肠原位新膀胱术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总体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治性全膀胱切除术是治疗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及多发、复发性膀胱癌的有效方法,本组65例术后对三种尿流改道方法进行6-66个月随访观察,回肠原位新膀胱术与回肠代膀胱术后,无电解质紊乱及肝肾功能改变现象。输尿管皮肤造口术操作相对简便,但易发生尿路感染及肾功能受损,生活质量不高。回肠原位新膀胱手术并发症低,患者接近正常生理排尿,生活质量高,回肠代膀胱术术后可以较少尿路感染与保护肾功能,生活质量低于原位新膀胱。患者条件许可时建议选择原位回肠新膀胱术进行尿流改道术。
秦超,李普,邵鹏飞,吕强,孟小鑫,居小兵,李杰,华立新,王增军,顾民,张炜,殷长军[10](2013)在《完全腹腔镜下膀胱癌根治性全切除+尿流改道术(附69例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完全腹腔镜下膀胱癌根治性全切除+尿流改道术的临床可行性,并总结手术技巧。方法对69例膀胱癌患者行完全腹腔镜下膀胱癌根治性全切除+尿流改道术(包括回肠膀胱术和原位回肠新膀胱术),其中行完全腹腔镜下膀胱癌根治性全切除+回肠膀胱术22例,行完全腹腔镜下膀胱癌根治性全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47例。结果 69例患者的手术均获成功。完全腹腔镜下膀胱癌根治性全切除+回肠膀胱术组的手术时间为(240±28)min,术中出血量为(380±120)mL,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为(2.5±1.2)d,术后住院时间为(7.7±0.9)d,术后无肠瘘、尿瘘等并发症发生。完全腹腔镜下膀胱癌根治性全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组的手术时间为(333±32)min,术中出血量为(680±200)mL,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为(3.6±1.1)d,术后住院时间为(24.0±3.2)d;术后1例患者发生回肠吻合口瘘,遂行开放吻合口修补术。所有患者经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均为膀胱尿路上皮癌,病理分级Ⅰ级10例、Ⅱ级29例、Ⅲ级30例,淋巴结清扫数目为(17.0±6.3)枚,淋巴结阳性率为7.2%(5/69)。术后随访324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14.7±5.3)个月,无1例患者发生肿瘤复发或转移。结论完全腹腔镜下膀胱癌根治性全切除+尿流改道术可减少手术创伤,术中解剖结构显露较满意,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但手术难度较大,须熟练掌握各种腹腔镜操作技术后方可进一步开展。
二、原位可控性回盲部代膀胱术13例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原位可控性回盲部代膀胱术13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老年膀胱癌患者不同膀胱根治术的疗效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2.1 临床资料 |
2.2 入组标准 |
2.3 分组与方法 |
2.4 手术方法 |
2.5 统计学分析 |
第三章 结果 |
3.1 |
3.1.1 不同尿流改道术中术后情况比较(腹腔镜手术) |
3.1.2 不同尿流改道术中术后情况比较(开放手术) |
3.1.3 不同手术方式术中术后情况比较(回肠通术) |
3.1.4 不同手术方式术中术后情况比较(输尿管皮肤造口术) |
3.2 |
3.2.1 回肠通道组发生近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
3.2.2 回肠道组发生远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
3.2.3 输尿管皮肤造口组发生近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
3.2.4 输尿管皮肤造口组发生远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
第四章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综述 膀肤癌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2)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回肠原位新膀胱远期疗效及生活质量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以字母顺序排列)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3)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与传统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筛选标准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2 一般资料 |
2.3 研究方法 |
2.4 体重指数计算公式 |
2.5 判断标准 |
2.6 术前准备 |
2.7 手术方法 |
2.7.1 RARC手术步骤 |
2.7.2 LRC手术步骤 |
2.7.3 体外尿流改道方式及具体步骤 |
2.8 统计学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一般资料比较 |
3.2 围手术期资料比较 |
3.3 病理学资料比较 |
3.4 术后并发症比较及其处理 |
第4章 讨论 |
4.1 LRC的发展简介 |
4.2 RARC的发展简介 |
4.3 RARC与LRC的比较分析 |
4.3.1 围手术期结果讨论 |
4.3.2 病理学结果讨论 |
4.3.3 术后并发症结果讨论 |
4.4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4)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不同尿流改道术术后临床疗效比较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A 英语术语(缩略语)对照表 |
附录B 个人简历及发表论文 |
附录C 综述 |
参考文献 |
(5)肠替代在尿路重建技术上的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一) |
Abstract(1) |
中文摘要(二) |
Abstract(2) |
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乙状结肠直肠膀胱术微创化临床研究 |
1.背景回顾 |
1.1 膀胱肿瘤现状简介 |
1.2 尿流改道术发展简述 |
1.3 微创技术在尿流改道术中的发展 |
1.4 目前外科组织替代膀胱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2. 研究目的 |
3. 研究方法 |
3.1 病人资料 |
3.2 治疗经过 |
3.3 术后观察及随访 |
4. 结果 |
5. 讨论 |
6. 结论 |
第二部分:Yang-Monti术式:回肠替代输尿管系列研究 |
1. 背景介绍 |
1.1 输尿管长段狭窄的主要病因 |
1.2 长段输尿管狭窄治疗发展 |
2. 研究目的 |
3.研究方法 |
3.1 病例回顾及分析 |
3.2 文献复习及系统评价 |
4. 结果 |
4.1 病例报道 |
4.2 文献回顾及系统评价 |
4.2.1 文献筛选 |
4.2.2 文献系统评价 |
5. 讨论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第一部分 综述 腹腔镜下尿路重建手术进展研究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综述 MONTI术式的应用及其并发症 |
参考文献 |
附件 伦理批件 |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成果 |
致谢 |
(6)根治性膀胱癌切除术患者尿流改道方法的合理选择和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输尿管皮肤造口术 |
1.2.2 回肠代膀胱术 |
1.2.3 回肠原位新膀胱术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各组手术情况、住院时间及1年生存率比较 |
2.2 各组术后近远期并发症比较 |
2.3 各组术后生活质量比较 |
3 讨论 |
(7)原位新膀胱远期生活质量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膀胱癌患者生活质量量表(FACT-BL) |
附录B 英语术语(缩略语)对照表 |
附录C 个人简历 |
附录D:综述 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后尿流改道术式现状与进展 |
参考文献 |
(8)膀胱全切Bricker术与Studer原位膀胱术8年的随访和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一般资料 |
1.2 手术方法 |
1.2.1开放性膀胱癌逆行全膀胱切除术 |
1.2.2 Studer回肠原位膀胱术步骤 |
1.2.3 Bricker回肠代膀胱术步骤 |
1.3临床指标观察及随访 |
1.4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基线资料的比较 |
2.2手术并发症 |
2.3排尿功能 |
3 讨论 |
(9)根治性全膀胱切除术后三种尿流改道方式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资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SF-36 生活质量表调查表(附) |
综述: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治疗现状 |
参考文献 |
缩写词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10)完全腹腔镜下膀胱癌根治性全切除+尿流改道术(附69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四、原位可控性回盲部代膀胱术13例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老年膀胱癌患者不同膀胱根治术的疗效评估[D]. 颜凯. 延边大学, 2019(01)
- [2]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回肠原位新膀胱远期疗效及生活质量评估[D]. 王诗扬. 昆明医科大学, 2019(06)
- [3]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与传统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的临床疗效分析[D]. 胡见见. 南昌大学, 2019(03)
- [4]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不同尿流改道术术后临床疗效比较的Meta分析[D]. 丁云涛. 蚌埠医学院, 2018(02)
- [5]肠替代在尿路重建技术上的改进研究[D]. 包军胜. 兰州大学, 2019(08)
- [6]根治性膀胱癌切除术患者尿流改道方法的合理选择和应用[J]. 马曜辉,郭亮,张楠.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8(04)
- [7]原位新膀胱远期生活质量评估[D]. 尤宗昊. 蚌埠医学院, 2016(02)
- [8]膀胱全切Bricker术与Studer原位膀胱术8年的随访和评价[J]. 毛士玉,黄天宝,熊大波,徐亮,叶定伟,郑军华,姚旭东.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 2016(03)
- [9]根治性全膀胱切除术后三种尿流改道方式的临床观察[D]. 焦守阔. 苏州大学, 2015(02)
- [10]完全腹腔镜下膀胱癌根治性全切除+尿流改道术(附69例报告)[J]. 秦超,李普,邵鹏飞,吕强,孟小鑫,居小兵,李杰,华立新,王增军,顾民,张炜,殷长军. 上海医学, 20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