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痛“三阶梯”疗法的应用

癌痛“三阶梯”疗法的应用

一、癌症疼痛“三阶梯”疗法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张馨予[1](2022)在《中药外敷抗癌止痛贴联合针刺三阶梯药物止痛法治疗癌症疼痛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中药外敷抗癌止痛贴联合针刺三阶梯药物止痛法治疗癌症疼痛的临床效果,探讨一种有效疗法,以减轻患者疼痛,提高其身心舒适度。方法选取该院2019年11月—2020年11月的126例癌症疼痛患者,随机纳入A组与B组,每组63例,A组予以吗啡止痛,B组予以中药外敷抗癌止痛贴联合针刺三阶梯药物止痛法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疼痛程度(VAS评分)、疼痛介质(5-羟色胺、前列腺素E2、内皮素-1)、炎性因子水平(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舒适度(GCQ评分)、生活质量(KPS评分)以及不良反应(便秘、腹泻、皮疹疱疹、恶心呕吐)。结果治疗后,B组治疗后的中医证候积分(4.14±0.98)分,A组治疗后的中医证候积分(6.03±1.07)分,B组明显低于A组,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组治疗后的VAS评分(1.76±0.87)分,A组治疗后的VAS评分(3.91±1.03)分,B组明显低于A组,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的两组的5-羟色胺为、前列腺素E2、内皮素-1的水平均无明显差异;B组治疗后的5-羟色胺为(0.36±0.06)ng/L、前列腺素E2为(65.78±15.39)、内皮素-1为(104.73±21.03)ng/L,A组治疗后的5-羟色胺为(0.53±0.08)ng/L、前列腺素E2为(96.25±20.83)ng/L、内皮素-1为(173.92±26.65)ng/L,三者B组均低于A组(P<0.05)。治疗前的两组的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的水平均无明显差异;B组治疗后的肿瘤坏死因子-α为(154.93±25.03)ng/L、白细胞介素-1β为(38.03±10.90)ng/L、白细胞介素-6为(123.85±21.43)ng/L,A组治疗后的肿瘤坏死因子-α为(376.14±34.76)ng/L、白细胞介素-1β为(72.67±13.54)ng/L、白细胞介素-6为(165.97±25.76)ng/L,三者B组均低于A组,P<0.05。B组治疗后的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均低于A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的GCQ评分、KPS评分无显着差异,B组治疗后的GCQ评分为(82.34±9.87)分、KPS评分为(80.69±9.21),A组治疗后的GCQ评分为(74.24±9.13)分、KPS评分为(57.94±10.63),B组均高于A组(P<0.05)。在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看,治疗后,B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6.67%(7/63);A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9.05%(8/63);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近(P>0.05)。结论中药外敷抗癌止痛贴联合针刺三阶梯药物止痛法治疗癌症疼痛的临床效果确切,可明显减轻患者疼痛,改善疼痛介质与炎性因子水平,提高患者舒适度与生活质量,且不良反应少,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值得推广。

闫进琳[2](2021)在《基于全息论穴位按摩对癌症患者轻中度疼痛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基于全息论,通过对轻中度癌痛患者进行穴位按摩,分析探讨穴位按摩对轻中度癌痛患者疼痛、睡眠及生活质量的影响,以期为癌痛患者提供有价值的干预措施,为辅助治疗癌痛提供中医护理适宜技术。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将2020年1月至2020年10月甘肃省兰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肿瘤科住院的轻中度癌痛患者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及计算机产生的随机数字分为2组(对照组与试验组),其中对照组收纳48例,试验组收纳4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癌痛护理(包括疼痛护理、用药护理、饮食护理、心理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全息穴位按摩(包括第二掌骨侧和耳部),每天按摩一次,持续20min,一共干预10天。分别于干预前、干预后评估各项观察指标:疼痛评估量表、体能状况量表、生活质量量表、睡眠质量量表及疼痛评分(每24h评估一次),比较不同干预方式对轻中度癌痛的影响。运用Excel表整理数据,SPSS24.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为研究做出客观评价。结果:1.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干预前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婚姻状况、医疗费用类别、原始病种分布、病程、疼痛部位、疼痛程度等基线资料上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两组患者NRS评分、疼痛缓解率比较:两组在前五天干预时,NRS评分呈下降趋势,经t检验显示前五天两组NR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第六天至第十天两组NRS评分均降低,且干预前、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穴位按摩组可显着降低癌痛程度。不同方式干预后,两组对疼痛均有改善(试验组总有效率为7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7%,试验组高于对照组),经秩和检验显示穴位按摩组缓解疼痛优于对照组(P<0.05)。3.两组患者疼痛影响比较:干预前两组患者BPI评分在基线水平上具有可比性(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BPI评分进行组内比较得出两组均能降低BPI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组间对比显示,试验组BPI评分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穴位按摩可以减轻疼痛带给患者的不良影响。4.两组患者体能状况比较:干预前两组患者KPS评分在基线水平上具有可比性(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KPS评分进行组内比较得出两组均能提高患者KPS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组间对比显示,试验组KPS评分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穴位按摩组更能提升患者的体能状况。5.两组患者睡眠状况比较:干预前两组患者AIS评分在基线水平上具有可比性(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AIS评分进行组内比较,得出两组均能使患者AIS评分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组间对比显示,试验组AI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穴位按摩组在改善睡眠方面优于对照组。6.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干预前两组患者QOL评分在基线水平上具有可比性(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QOL评分进行组内比较,得出两组较干预前均能提高患者QOL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组间对比显示,试验组QOL评分较对照组提高更明显(P<0.05),表明穴位按摩组更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结论:1.全息穴位按摩联合常规癌痛护理相对于单一常规癌痛护理方案缓解疼痛更有效,可增强止痛效果。同时可以显着降低疼痛程度,使疼痛对生活的影响减小,明显改善疼痛带给生活的负面影响;2.全息穴位按摩作为辅助治疗的方式对轻中度癌痛患者的睡眠质量起到改善作用,住院期间,睡眠质量得以提升;3.全息穴位按摩可提高轻中度癌痛患者的功能状态,改善生活质量。彰显了中医外治法防治癌痛的特色和优势,为中医护理防治癌痛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作为无创伤、方便易操作、人文关怀强的中医外治方法,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陈云龙[3](2021)在《癌痛平贴剂治疗癌症疼痛的临床研究及机制探讨》文中认为目的:基于中医理论指导下的癌痛平贴剂治疗癌症疼痛的临床及机制研究。为癌痛平贴剂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理论研究: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整理和分析,阐述中医和现代医学对癌症疼痛的认识,根据中医理论和导师的临床经验,对中医关于癌症疼痛的理论进行探讨。2.临床研究:将符合入组标准的病例随机分为癌痛平贴剂组和正常给药组进行治疗,观察癌痛平贴剂对患者癌症疼痛、肿瘤进展、强阿片类药物使用剂量及副反应和生活质量的影响。3.实验研究:构建小鼠肿瘤细胞植入诱导癌症疼痛模型,并使用癌痛平贴剂干预。通过行为学观察小鼠对疼痛的敏感程度,并检测小鼠脊髓中小胶质细胞活化等指标。结果:1.理论研究:癌症疼痛的治疗大法是消癌解毒、化痰祛瘀、通络止痛。中药外治是在身体表面直接给药,药力直达病灶,可以迅速和有效地减轻疼痛,同时可以避免口服药物带来的副作用,特别是晚期癌症患者已经正气不足,脾胃吸收功能削弱,不能抵抗攻伐,单纯内服疗效不佳,中药外治法更具优势。癌痛平由蚤休、鼠妇、制南星、制白附子、制乳香、荜茇组成,共奏消癌解毒,祛痰散瘀之效。2.临床研究:癌痛平贴剂减少癌症疼痛第三阶梯治疗药物约40%的使用量(p<0.05),有效降低副反应。此外,与对照组相比,癌痛平贴剂改善病人情绪功能,抑制腹泻、恶心等症状,能大幅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p<0.05)。更值得注意的是,癌痛平贴剂组的病人的疾病进展时间远远长于正常给药组(癌痛平贴剂组:56.11天,对照组:43.56天,p<0.05),这说明癌痛平贴剂具有较好的延缓肿瘤生长的作用。3.实验研究:构建小鼠骨癌疼痛模型,并通过行为学证实模型小鼠对急性机械痛觉超敏及热痛觉过敏。通过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发现小鼠脊髓中小胶质细胞标记蛋白Iba1在模型组表达显着升高(p<0.05),证实癌症疼痛诱导脊髓中小胶质细胞的活化。将小鼠分为假手术组,骨癌疼痛模型组,模型组+癌痛平贴剂干预组,癌痛平贴剂干预组四组,每组8只小鼠。结果显示癌痛平贴剂有效缓解小鼠的癌症疼痛。结合FISH荧光和qRT-PCR等发现,癌痛平贴剂促进小鼠脊髓中miR-150-5p的表达,并靶向抑制CXCL12的表达,进而抑制小胶质细胞活化。细胞实验发现被脂多糖活化的小鼠原代小胶质细胞使用癌痛平含药血清干预后,miR-150-5p的表达上升,下游CXCL12和Iba1的表达显着下降,与动物实验结果一致。结论:癌痛平贴剂是传统中医理论指导并结合临床实际情况创造出的贴剂。根据研究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临床应用癌痛平贴剂不仅能改善病人疼痛还能延缓病人肿瘤的生长,降低第三阶梯治疗药物的使用,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2.动物实验研究发现癌痛平贴剂通过上调小鼠脊髓中miR-150-5p的表达,抑制CXCL12的表达,进而抑制小胶质细胞活化,有效缓解小鼠癌症疼痛。3.细胞实验研究发现癌痛平含药血清通过激活miR-150-5p并靶向抑制CXCL12,抑制小胶质细胞活化,且miR-150-5p与CXCL12存在相互作用关系,实现对癌症疼痛的抑制作用。

班妮娅·巴合提,米勇[4](2020)在《针灸治疗癌症疼痛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针灸治疗具有舒经通络、活血止痛的作用,且属于无毒副作用的绿色疗法。针灸治疗疼痛的记载已有上千年,在远古时期便使用"砭石"治疗疼痛。针灸作为砭石的衍生物,对于其治疗痹症、瘀滞疼痛等的方法及疗效在《黄帝内经》中有记载。通过现代临床研究发现,通过针灸疗法治疗癌症疼痛,不仅操作方法简便,且副作用小。

王璐璐[5](2020)在《中药外敷治疗原发性肝癌疼痛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系统评价中药外敷治疗原发性肝癌疼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临床原发性肝癌疼痛的治疗工作提供指导。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重庆维普全文数据库(VIP)、Pubmed数据库、Cochrane图书馆、Embase数据库关于中药外敷治疗原发性肝癌疼痛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筛选符合要求的文献,整理疼痛缓解率、疼痛评分、卡氏评分改善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等结局指标相关数据,用RevMan5.3软件对纳入的文献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检索中英文数据库共得到1389篇文献,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最后纳入24篇中文文献。纳入共计1754例原发性肝癌疼痛患者,试验组共计899例,对照组共计855例。结果表明,中药外敷治疗原发性肝癌疼痛的疼痛缓解率高于三阶梯止痛疗法,RR=1.30,95%CI=(1.21,1.40),Z=7.16,P<0.00001;疼痛评分低于三阶梯止痛疗法,SMD=-2.48,95%CI=(-3.40,-1.57),Z=5.30,P<0.00001;卡氏评分的改善率优于三阶梯止痛疗法,RR=1.32,95%CI=(1.09,1.60),Z=2.87,P=0.004;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低于三阶梯止痛疗法,RR=0.33,95%CI=(0.15,0.71),Z=2.82,P=0.005;便秘的发生率低于三阶梯止痛疗法,RR=0.28,95%CI=(0.1 3,0.62),Z=3.15,P=0.003;嗜睡的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RR=0.43,95%CI=(0.07,2.72),Z=0.90,P=0.37。结论:中药外敷治疗原发性肝癌疼痛临床疗效确切,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轻不良反应。本研究Meta分析表明,中药外敷治疗原发性肝癌疼痛相对于三阶梯止痛疗法在疼痛缓解率、疼痛评分等方面有良好的优势,且不良反应少,但由于目前国内外缺乏中药外敷治疗原发性肝癌疼痛的高质量研究,导致纳入的文献质量不高,可能对本研究的结果存在一定的影响,还需要更多的高质量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支持。

王曼[6](2020)在《丁香止痛膏联合三阶梯止痛药治疗癌性疼痛的随机交叉对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癌性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效的癌痛管理越来越受到重视。虽然NCCN癌痛指南的推广极大地促进了癌痛的规范化治疗,但治疗带来的副作用难以避免。中药内服、外用、针灸等中医疗法在治疗癌痛方面也颇有疗效,还可以减轻癌痛治疗带来的副作用,起到增效减毒的作用。但由于相关临床研究证据级别较低,不利于推广应用,所以设计一个具有较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的临床试验来验证中医药治疗癌性疼痛的临床疗效,将有助于改善中医药癌性疼痛的治疗现状,更好地发挥中医药的优势。对于癌性疼痛,我院着名肿瘤专家王沛教授有着丰富的治疗经验,提出了中医论治癌性疼痛八法,即散寒止痛、活血止痛、行气止痛、化痰止痛、固涩止痛、清热止痛、安神止痛,补虚止痛,同时提出了癌性疼痛的外用治疗三大法则,即温通、行气、活血化瘀,在选药上注重以温通为主。课题组前期对科室既往治疗癌痛相关课题文章进行研究,发现以温阳为主的治疗是癌痛的主要治疗大法,其中以研究丁香止痛膏外用联合三阶梯止痛方案居多,起到减毒增效的作用,疗效较好,但既往研究循证级别较低,仅有2篇RCT研究且仅针对癌性腹痛和骨转移癌痛进行研究,而临床实践发现丁香止痛膏外敷对多种癌痛都有一定治疗效果,但相关研究循证级别较低。二交叉试验是临床研究的一级设计方案,循证级别较高,具体实施过程是对两组受试对象分别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干预,再经过洗脱期,然后互换两组干预措施,使得每个受试对象都可以接受两种不同的干预措施,只是干预措施的顺序不同,从而对比两种不同干预措施的疗效,既避免了组间差异,又消除了个体间的差异,且患者自身比较,效果评价更准确。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交叉对照、双盲设计,在温阳理论指导下,以“温通解毒通络,行气活血止痛”为治法,采用科室改良后的经验方“丁香止痛膏”外敷治疗癌痛患者,以探究扩大癌痛范围后丁香止痛膏的疗效。[研究目的]1.评价“丁香止痛膏”外敷治疗癌痛的临床疗效;2.评价“丁香止痛膏”外敷治疗癌痛的安全性。[研究方法]1.本课题采用前瞻性、随机交叉对照、双盲的临床研究设计,同时接受科室外治室负责人全程监察。在多次方案论证后确定最终研究方案,完成患者招募前的准备工作,包括研究中心的伦理审查,培训研究者,外治室依据循证医学中心预先设定的盲底准备药品(丁香止痛膏和丁香止痛膏安慰剂)。2.对纳入的患者进行随机分组(A组或B组),试验组方案:三阶梯止痛药+丁香止痛膏贴敷,对照组方案:三阶梯止痛药+安慰剂贴敷。A组第一阶段实施试验组方案,第二阶段实施对照组方案。B组第一阶段实施对照组方案,第二阶段实施试验组方案。两个阶段均连续干预3天。两个阶段之间药物洗脱期为3天。3.收集临床数据资料,《病例报告表》由课题组研究人员填写,《患者日志》由患者在课题组研究人员指导下填写。主要结局指标包括NRS评分和QOL评分;次要结局指标包括止痛药剂量、胃肠道功能评分、机制指标(PEG2、β-内啡肽、ET-1、5HT)和满意度评价;安全性指标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及皮肤不良反应。4.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学分析,评价丁香止痛膏贴敷治疗癌痛疗效。[研究结果]1.本课题严格按照前瞻性、随机交叉对照、双盲设计完成丁香止痛膏治疗癌痛的研究,基本符合课题预期的质量控制标准。按照课题要求招募58例癌性疼痛患者入组,历时10个月,其中2例患者因死亡脱落,2例患者因中途要求出院脱落,共计54例患者完成本次研究。基线分析显示,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NRS评分、QOL评分、止痛药剂量、胃肠道功能评分、机制指标(PEG2、β-内啡肽、ET-1、5HT)和安全性指标(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两组癌痛患者在入组基线上具有可比性,符合随机设计。2.主要结局指标研究显示:两组NRS评分比较,试验组方案干预后的NRS评分低于对照组方案(P<0.05);分层统计,两组中度疼痛受试者NRS评分比较,试验组方案干预后的NRS评分低于对照组方案(P<0.05);两组轻度疼痛受试者NRS评分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两组QOL评分比较,试验组方案干预后的QOL评分高于对照组方案(P<0.05);分层统计,两组中度疼痛受试者QOL评分比较,试验组方案干预后的QOL评分高于对照组方案(P<0.05);两组轻度疼痛受试者QOL评分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3.次要结局指标研究显示:两组止痛药剂量比较,总体及分层统计显示两组受试者止痛药剂量比较差异均无显着性(P>0.05)。两组胃肠道功能评分比较,总体及分层统计显示两组受试者胃肠道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均无显着性(P>0.05)。两组四大机制指标(PEG2、β-内啡肽、ET-1、5-HT)比较,总体及分层统计显示两组受试者四大机制指标(PEG2、β-内啡肽、ET-1、5-HT)比较差异均无显着性(P>0.05)。两组满意度评分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受试者对试验组方案治疗更满意。4.对于安全性指标,无论组间比较还是组内比较,两组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不良反应:1例患者出现局部皮肤发红,1例患者出现瘙痒,均为B组患者且处于第二阶段干预期,停止药物外敷后自行缓解,未经药物处理;1例患者(B组患者)对敷料过敏,外用时仅使膏药与患者皮肤接触,敷料四周卷起,尽量不与皮肤接触;余未发现不良反应,过敏反应发生率为5.6%。[研究结论]1.本课题采用随机交叉对照、双盲、单中心临床课题设计,严格执行并完成本课题,属于循证医学较高级别证据,结论真实可靠。2.根据主要结局指标分析得出,温阳理论指导下的丁香止痛膏外敷能改善中度癌痛受试者NRS评分和生活质量;但对改善轻度癌痛者NRS评分和生活质量,三阶梯止痛药+丁香止痛膏外敷没有明显优势。3.根据次要结局指标分析得出,丁香止痛膏外敷对改善受试者胃肠道功能、降低止痛药剂量和改善四大机制指标(PEG2、β-内啡肽、ET-1、5-HT)没有明显优势。满意度评价显示,受试者对丁香止痛膏的治疗更满意。4.外敷“丁香止痛膏”治疗癌痛安全可靠,仅个别患者出现轻微皮肤过敏反应,不影响“丁香止痛膏”的临床使用。

夏中颖[7](2020)在《针灸治疗胃癌癌性爆发痛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基于胃癌患者癌性疼痛爆发时疼痛剧烈,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且爆发痛发作频次高,本研究观察针灸治疗胃癌癌性爆发痛的疗效及安全性,以期为治疗胃癌癌性爆发痛提供新的方法。方法:该研究纳入从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期间中日友好医院中西医结合肿瘤内科晚期胃癌的癌性疼痛患者,以肿瘤临床分期、爆发痛发作频次、止痛药使用剂量为分层因素,以是否接受针灸治疗非随机分为针灸组和药物组。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依照WHO三阶梯止痛原则予以的止痛药物为基础的规范止痛治疗。爆发痛发作时,针灸组立即予以针灸治疗,取穴足三里、内关,观察针灸治疗后1min、10min、30min、1h、2h时的疼痛缓解程度;药物组依照WHO三阶梯止痛原则予以止痛药物止痛,观察使用止痛药后1min、10min、30min、1h、2h时的疼痛缓解程度;予以止痛治疗后,观察并统计24h内止痛药副作用发生情况,24h内的下次疼痛发作时间。治疗结束后对2组患者分别进行评价,以NRS评分记录患者疼痛缓解情况,以疼痛缓解率及疼痛评分变化为主要疗效评价指标,以疼痛缓解持续时间,疼痛副作用发生情况为次要疗效评价指标,根据入组治疗后24h内的消化道反应和皮肤毒性等评价安全性。结果:对52例患者进行基线资料统计。治疗前,针灸组和药物组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及临床分期等临床特征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基线可比。治疗后1min时针灸组完全缓解的共20例,部分缓解的7例,无效2例;止痛药组治疗后1min时完全缓解0例,部分缓解1例,无效22例,进行卡方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h时针灸组完全缓解的共16例,部分缓解的共12例,无效的1例;止痛药组2h时完全缓解9例;部分缓解12例,无效2例;进行卡方检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不同临床分期、不同爆发痛发作频次、不同止痛药使用剂量的患者中,针灸均有更快的止痛效果,药物起效平均需要30min,针灸组疼痛缓解持续时间较药物组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止痛药副反应针灸组比药物组更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可缓解胃癌癌性爆发痛的疼痛程度,降低疼痛等级,延长疼痛缓解时间,在爆发痛发作时对于临床分期III期的患者可以用针灸替代阿片类药物的使用,且安全性更强;对于不同临床分期、不同爆发痛发作频次、用药情况的患者,针灸均具有缓解癌性爆发痛的作用,且安全性好;对于临床分期晚、疼痛程度重、止痛药剂量大的患者,针灸虽然也能止痛,但是相对于临床分期较早的患者止痛效果差。

沈文骏[8](2020)在《针刺联合止痛药物改善乳腺癌轻中度癌痛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以三阶梯止痛药物为基础,通过针刺与假针刺的对比,评价针刺改善乳腺癌患者轻中度癌痛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在广东省中医院招募符合纳入标准的乳腺癌轻中度癌痛的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运用SPSS 20.0软件包随机将研究对象分为针刺组(30例),假针刺组(30例)。(1)干预方案①基础治疗:针刺组与假针刺组均予三阶梯常规止痛方案作为基础治疗。第一阶梯予非甾体类抗炎药塞来昔布胶囊200mg,第二阶梯予弱阿片类药物盐酸曲马多缓释片100mg;以上药物均每12h服用一次。②针刺治疗:针刺组:选穴:选择孔最(双)、梁丘(双)、中都(双)穴位定位参照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2346-2006)《腧穴名称与定位》。操作:患者取仰卧位,施术者首先对自身的手指进行消毒,并对患者需要针刺的腧穴处予以0.5%安尔碘消毒,之后快速进针,行捻转手法,待患者有酸麻胀感为止,并且每隔10分钟行一次小幅度捻转手法,所有穴位均留针30分钟。假针刺组:选穴同针刺组;操作:患者取仰卧位,术者手指及腧穴皮肤用0.5%碘伏消毒后,取一背面带粘性的泡沫针垫贴在相应穴位上,用平头针穿过泡沫针垫并保持直立,针的下端穿过泡沫垫,抵达皮肤表面但不刺破皮肤,使患者感知触及针具,产生轻微刺激感。针刺顺序同针刺组。假针刺组不需得气,无需行手法,留针30min。出针时,先取下平头针,然后撕下泡沫垫。(2)疗程与频率本研究共两个疗程,每个疗程为10天,共治疗20天。治疗频率为每天治疗1次。(3)评价时点及疗效指标分别在治疗前、治疗第10次后、治疗结束时对受试者进行疼痛数字评分法(NRS)、简化McGill疼痛问卷(SF-MPQ)、肿瘤生活质量评定(QLQ12)评价。(4)统计分析将收集到的病例信息,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包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的清理、核对及统计分析。临床试验数据性质(计量、分类资料和等级资料),选择合适的统计分析方法。分类资料用卡方检验或精确概率法,等级资料用样本比较的Wilcoxon秩和检验(校正)或多组比较的Kruskal-Wallis检验。计量资料先进行正态性检验和方差齐性检验,满足要求者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若不符合正态分布、方差不齐则用秩和检验,用平均秩和、四分位和中位数表示。多个时点的定量结局指标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对不满足球形检验(Mauchly test of sphericity)采用ε系数进行校正。结果:1、基线针刺组及假针刺组两组患者在治疗前一般基线比较,在年龄(P=0.873)、病程(P=0.253)、文化程度(P=0.626)及中医分型(P=0.725)和疗效观察指标疼痛数字评分法(NRS)(P=0.724)、简化McGill疼痛问卷(SF-MPQ)(P=0.602)、肿瘤生活质量评定(QLQ12)评价(P=0.664)、初始用药(P=0.710)方面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2、疼痛数字评分法(NRS)得分两组患者在治疗结束时疼痛数字评分法(NRS)得分较治疗前均呈下降趋势。组内比较:针刺组在治疗前与治疗第10次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治疗前与治疗结束时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假针刺组在治疗前与治疗第10次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治疗前与治疗结束时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针刺组与假针刺组之间在治疗第10次时得分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在治疗结束时,针刺组与假针刺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见时间维度有统计学差异(P<0.01),组别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时间与治疗交互后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果表明针刺组、假针刺组在NRS评价方面均具有改善效果;针刺组疗效优于假针刺组。3、简化McGill疼痛问卷(SF-MPQ)两组患者在治疗结束时简化McGill疼痛问卷(SF-MPQ)得分较治疗前均呈下降趋势。组内比较:针刺组在治疗前与治疗第10次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治疗前与治疗结束时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假针刺组在治疗前与治疗第10次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治疗前与治疗结束时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针刺组与假针刺组之间在治疗第10次时得分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在治疗结束时,针刺组与假针刺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见时间维度有统计学差异(P<0.01),组别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时间与治疗交互后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果表明针刺组、假针刺组在SF-MPQ评价方面均具有改善效果;针刺组疗效优于假针刺组。4、肿瘤生活质量评定(QLQ12)两组患者在治疗结束时肿瘤生活质量评定(QLQ12)得分较治疗前均呈回升趋势。组内比较:针刺组在治疗前与治疗第10次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治疗前与治疗结束时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假针刺组在治疗前与治疗第10次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治疗前与治疗结束时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针刺组与假针刺组之间在治疗第10次时得分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在治疗结束时,针刺组与假针刺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见时间维度有统计学差异(P<0.01),组别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1),时间与治疗交互后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果表明针刺组、假针刺组在肿瘤生活质量评定方面均具有改善效果;针刺组疗效优于假针刺组。5、治疗有效率比较治疗有效率以疼痛数字评分法(NRS)得分情况为评定指标,采用尼莫地平法计算减分率。针刺组有效率为93.1%,假针刺组有效率为53.6%,两组组间差异显着(P<0.01),针刺组优于假针刺组。6、不良反应针刺组有2例出现恶心欲吐症状,1例出现口干、便秘,假针刺组有4例出现恶心欲呕、口干的情况,2例出现便秘,1例出现失眠;均为止痛药副反应,予对症处理后继续试验;两组受试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滞针、弯针、断针、出血、血肿等针刺不良事件。两组均未观察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1.针刺联合三阶梯止痛药、假针刺联合三阶梯止痛药在改善乳腺癌轻中度癌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均有疗效,针刺联合三阶梯止痛药疗效更加显着。2.针刺治疗本身对乳腺癌轻中度的癌痛、生活质量问题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陈雪玲[9](2019)在《调神针法治疗癌症疼痛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疼痛是癌症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新诊断的癌症患者疼痛发生率约为25%;晚期癌症患者的疼痛发生率约为60%-80%,其中三分之一患有重度疼痛。如果癌症疼痛不能缓解,患者会感到极度不适,这可能会导致或加重患者的症状,如焦虑、抑郁、疲惫、失眠、食欲减退等,严重影响患者日常活动、自理能力、沟通能力和整体生活质量。针灸作为一种止痛手段,不仅疗效显着,且无副作用,有时还可以治疗镇痛药物引起的副作用,在治疗癌痛的同时,调整患者的免疫功能,起着一定治疗癌症的作用。本研究通过对“靳三针”调神针法治疗癌痛的观察,探讨其治疗效果,为针灸治疗癌痛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将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66名患者加入临床试验,随机纳入调神组和西药组各33例。调神组运用调神针法治疗癌痛,选穴:主穴为四神针、定神针、四关穴;辅穴为足三里、三阴交;配穴为根据疼痛位置或原发病灶所属脏腑确定经脉,取其相应经络的郄穴。操作时,进针采用缓慢进针法,用飞法行针,补泻采用提插捻转补泻法。每次治疗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进行1次手法补泻,其中四关穴行导气同精法,三阴交、足三里用补法,其余穴位用平补平泻法;郄穴进双针;四神针、郄穴针后施以温和灸20分钟。每日1次,7天为1个疗程。西药组采用WHO三阶梯止痛疗法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两组的NRS评分、镇痛疗效、生活质量评分,最后进行数据的整理和统计学的分析。结果:1.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如年龄和性别的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NRS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以得知,治疗前调神组和西药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2.两组组内治疗后NRS评分与治疗前NRS评分比较,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调神组和西药组的治疗方案均能有效缓解癌痛;临床疗效方面,调神组治愈16例,显效7例,有效3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可达86.67%;西药组中,治愈14例,显效7例,有效4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可达83.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调神组优于西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临床疗效方面西药组和调神组有近似的镇痛疗效。两组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调神组对癌痛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优于西药组。结论:1.“靳三针”调神针法对治疗癌痛疗效显着,与WHO三阶梯止痛疗法相比,有近似的疗效。2.调神针法用于癌痛治疗,对比WHO三阶梯止痛疗法,能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柴玲[10](2019)在《耳穴压豆法治疗轻度癌痛实施方案构建及效果评价》文中提出目的:构建《耳穴压豆法(APA)治疗轻度癌痛实施方案》并比较APA、三阶梯药物止痛法及APA联合三阶梯药物止痛法治疗轻度癌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轻度癌痛提供参考方法:(1)以症状管理理论为指导,采用文献研究、小组讨论法和德尔菲专家咨询法,从症状管理策略及管理结局2方面构建《APA治疗轻度癌痛实施方案》。(2)采用随机对照研究,将符合要求的105例患者分入“三阶梯止痛药物组”,“APA组”及“APA+三阶梯止痛药物组”,分别给予药物治疗、APA及APA+药物治疗3种干预。采用简明疼痛评估量表、药物量化量表第三版、癌症生活质量调查问卷、疼痛自我效能问卷、镇痛及治疗满意度调查问卷以及结合半结构访谈评价治疗效果。结果:(1)所构建的《APA实施方案》包括下述7项内容:(1)Where:APA实施场所;(2)Who:操作者;(3)What:操作方案;(4)to Whom:实施对象;(5)When:APA持续时长;(6)How much:耳穴按压频率、时长及耳贴更换频率;(7)结局指标。两轮专家咨询权威系数分别为0.863和0.913;协调系数均>0.35(均P<0.05),提示专家的权威性及协调性较好。(2)APA、三阶梯药物止痛法及APA联合三阶梯药物止痛法治疗轻度癌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比较:(1)平均疼痛强度:3组D10的平均疼痛强度均低于D1(均P<0.001)。3组D1至D10的平均疼痛强度均呈逐渐下降趋势,其中APA+药物组下降最明显;药物组与APA组相比,前者D1至D2的平均疼痛强度降低更快,但D3至D10两者的变化不相上下。结果表明,单独APA治疗可有效缓解轻度癌痛,且APA+药物较药物、单独APA疗效更佳。(2)爆发痛强度及次数:3组D10爆发痛强度及次数均较D1降低及减少,但仅APA+药物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药物组仅爆发痛发生次数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表明APA+药物可有效缓解爆发痛的强度及减少其发生次数。(3)疼痛对工作、生活的干扰影响程度:3组疼痛对日常工作、生活(包括一般活动、情绪、工作、与他人关系、行走能力、睡眠及生活乐趣)的影响程度均在干预后得到了降低(均P<0.001)。干预后3组组间比较提示情绪、与他人关系及睡眠受疼痛的影响程度具有差异(均P<0.05),但两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4)疼痛自我效能:APA+药物组及APA组的疼痛自我效能均较干预前提高(均P<0.001)。组间比较提示,APA+药物组及APA组的疼痛自我效能都高于药物组(均P<0.001)。(5)药物使用剂量:D10药物组及APA+药物组的MQS值均较D1低(均P<0.001)。APA+药物组的10日总MQS值以及减去爆发痛用药量的10日总MQS值均低于药物组(均P<0.05),表明10日疗程内APA+药物组的止痛药物用量低于药物组。(6)镇痛满意度、治疗满意度及生活质量:干预后3组的镇痛满意度、治疗满意度及生活质量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间比较发现,APA组及APA+药物组的镇痛满意度均高于药物组(P<0.05),APA组+药物组的治疗满意度及生活质量高于药物组(P<0.001)。(7)不良反应发生情况:3组D10恶心呕吐、便秘的发生次数均少于D1(P<0.05)。D10 APA组及APA+药物组恶心呕吐、便秘、头晕嗜睡及同时发生头晕嗜睡和便秘的例数均比药物组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患者体验:随着治疗的深入开展,患者应用APA的体验逐步得到提升,可概括为APA应用前期心存怀疑,依从性不足;APA治疗过程中,自我效能增加,疼痛症状得到缓解;APA治疗后期,主动学习,想继续使用。结论:本研究以症状管理理论为指导,从症状管理策略及管理结局2方面构建的《APA实施方案》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可作为三阶梯止痛方案的有益补充。单独APA治疗可有效降低患者的平均疼痛强度和疼痛干扰程度,提高疼痛自我效能和镇痛满意度,改善患者的镇痛治疗体验;同时联合应用APA及三阶梯药物止痛治疗还可增强止痛效果、减少药物使用剂量和不良反应的发生以及可缓解爆发痛的强度及减少其发生次数。

二、癌症疼痛“三阶梯”疗法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癌症疼痛“三阶梯”疗法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中药外敷抗癌止痛贴联合针刺三阶梯药物止痛法治疗癌症疼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8]
    1.3 方法
    1.4 观察指标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中医证候积分与疼痛程度对比
    2.2 疼痛介质对比
    2.3 炎性因子水平对比
    2.4 舒适度与生活质量对比
    2.5 不良反应对比
3 讨论

(2)基于全息论穴位按摩对癌症患者轻中度疼痛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西医学对癌性疼痛的认识及研究现状
        2.1 病因
        2.2 发生机制
        2.3 临床治疗与护理现状
    3 中医学对癌性疼痛的认识及研究现状
        3.1 病因病机
        3.2 临床治疗与护理现状
    4 生物全息理论的研究现状
        4.1 全息理论
        4.2 全息穴区及选穴依据
        4.3 生物全息疗法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现状
    5 小结
    6 研究目的及意义
        6.1 研究目的
        6.2 研究意义
    7 技术路线图
第二部分 研究方案
    1 研究类型
    2 研究对象
        2.1 诊断标准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剔除及脱落标准
    3 样本量计算依据
    4 病例分组方法
    5 干预方案
        5.1 对照组
        5.2 试验组
    6 观察指标
    7 统计学方法
    8 研究中的质量控制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与分析
    1 研究病例入选情况
    2 一般基线资料分析
        2.1 两组研究病例一般资料情况比较
        2.2 干预前两组患者NRS评分比较
        2.3 干预前两组患者BPI评分比较
        2.4 干预前两组患者KPS评分比较
        2.5 干预前两组患者AIS评分比较
        2.6 干预前两组患者QOL评分比较
    3 干预后临床各观察指标的统计分析比较
        3.1 两组患者干预期间每天NRS评分比较
        3.2 两组患者干预后疼痛缓解情况分析
        3.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BPI评分组间组内比较
        3.4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KPS评分组间组内比较
        3.5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AIS评分组间组内比较
        3.6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QOL评分组间组内比较
第四部分 讨论
    1 穴位按摩缓解癌痛的作用机理
    2 全息理论的机理
    3 研究结果分析
        3.1 一般基线资料分析
        3.2 评价指标分析
第五部分 结论
    1 研究结论
    2 局限性与展望
        2.1 局限性
        2.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穴位相关护理措施在癌性疼痛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在研期间的主要成果

(3)癌痛平贴剂治疗癌症疼痛的临床研究及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一 癌症疼痛的中医理论研究
        1. 古代学者对癌症疼痛的认识
        2. 中医对癌症疼痛病因病机及治疗原则的认识
        2.1 病因认识
        2.2 病机认识
        2.3 治疗原则
        2.4 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辨治癌症疼痛
        3. 中医外治法治疗癌症疼痛研究进展
        3.1 针灸法
        3.2 中药外治
        3.3 穴位透入
        3.4 黏膜透入
    二 现代医学对癌症疼痛的认识
        1. 癌症疼痛的类型
        2. 癌症疼痛的药物治疗方法
        2.1 第一阶梯:非阿片类药物
        2.2 第二阶梯:弱阿片类药物
        2.3 第三阶梯:强阿片类药物
        3. 癌症止痛的原则
        4. 其他止痛治疗
    三 MICRORNA及小胶质细胞活化在癌症疼痛中研究进展
        1. 小胶质细胞的活化与癌症疼痛的关系密切
        2. microRNA与在癌症疼痛相关的小胶质细胞活化中的研究
        3. CXCL12与癌症疼痛的关系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材料方法
        1.1 病例选择标准
        1.2 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肿瘤病灶变化评价
        2.3 疾病进展时间
        2.4 生活质量的变化
        2.5 吗啡日均使用量
        2.6 安全性观察
    3. 讨论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一 小鼠癌症疼痛模型的建立与疼痛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动物
        1.3 方法
        1.4 小鼠疼痛行为检测
        1.5 统计
        2. 结果
        3. 讨论
    二 脊髓小胶质细胞活化与MIR-150-5P在小鼠癌症疼痛中的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仪器
        1.2 动物
        1.3 方法
        1.4 组织提取及免疫荧光(immunofluorescence,IF)
        1.5 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
        1.6 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 WB)
        1.7 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
        1.8 统计
        2. 结果
        2.1 癌症疼痛导致小鼠脊髓中小胶质细胞的激活
        2.2 脊髓中miR-150-5p的表达随着小胶质激活被抑制
        3. 讨论
    三 癌痛平贴剂通过抑制小胶质细胞活化,缓解小鼠癌症疼痛的发生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仪器
        1.2 动物
        1.3 方法
        1.4 小鼠皮肤刺激性考察
        1.5 小鼠疼痛行为检测
        1.6 组织提取及免疫荧光
        1.7 荧光原位杂交
        1.8 蛋白免疫印迹
        1.9 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
        1.10 小胶质细胞的培养及处理
        1.11 双荧光素酶实验
        1.12 统计
        2. 结果
        2.1 癌痛平贴剂改善肿瘤细胞植入诱导小鼠骨癌疼痛,抑制脊髓中小胶质细胞的活化
        2.2 癌痛平激活脊髓中miR-150-50p的表达,并抑制CXCL12的表达
        2.3 癌痛平在体外水平促进小胶质细胞中miR-150-50p的表达,并靶向抑制抑制CXCL12的表达,阻碍小胶质细胞活化
        3. 讨论
第四部分 结语
第五部分 研究的创新点、不足与展望
    一 研究的创新点
    二 研究不足
    三 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作者简介

(4)针灸治疗癌症疼痛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针刺对癌症疼痛的作用机制
2 临床研究
    2.1 普通针刺治疗
    2.2 其他针刺疗法
    2.3穴位注射治疗
3 小结

(5)中药外敷治疗原发性肝癌疼痛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目的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检索策略
    2.2 文献的筛选
    2.3 文献的数据提取
    2.4 文献的质量评价
    2.5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文献检索及筛选结果
    3.2 纳入文献基本情况
    3.3 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
    3.4 Meta分析
4 讨论
    4.1 研究结果分析
    4.2 纳入研究的质量分析
    4.3 本研究的局限性
    4.4 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临床病例汇报
综述 中药外敷治疗癌性疼痛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论文着作

(6)丁香止痛膏联合三阶梯止痛药治疗癌性疼痛的随机交叉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研究
    (一) 癌性疼痛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 流行病学
        2. 发病机制
        3. 诊断标准
        4. 治疗
    (二) 癌性疼痛的中医文献研究
        1. 癌性疼痛的中医认识
        2. 癌性疼痛的治疗
        3. 文献阅读体会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临床试验
    前言
    (一)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的选择
        2. 试验药物的制备及使用方法
        3. 研究方法
        4. 药物疗效判断标准
        5. 研究程序
        6. 统计分析
        7. 研究的伦理问题
        8. 研究路线图
    (二) 研究结果
        1. 入组病人基线分析
        2. 主要结局指标分析
        3. 次要结局指标分析
        4. 安全性评价
    (三) 讨论
        1. 立法依据
        2. 丁香止痛膏组方的中医理论探讨
        3. 本研究相比前期研究的改进
        4. 本研究的结果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研究中心伦理批件
    附录2. 患者知情同意书
    附录3. 病例报告表
    附录4. 受试者日记
    附录5. 简明疼痛评估量表(BPI)
个人简历

(7)针灸治疗胃癌癌性爆发痛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癌性疼痛研究进展
        一、癌性疼痛评估
        二、癌性疼痛发生机制
        三、癌性疼痛治疗现状
        四、阿片类药物止痛的局限性
        五、癌性爆发痛的研究进展
        六、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对癌性疼痛的研究概况
        一、中医对癌性疼痛病因病机的认识
        二、癌性疼痛的中医内治法
        三、癌性疼痛的中医外治法
        四、针灸止痛机制
        五、总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一、研究方案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
    二、结果
        (一) 基线资料
        (二) 结果
        (三) 结论
        (四)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8)针刺联合止痛药物改善乳腺癌轻中度癌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乳腺癌的研究概况
        1.1.1 流行病学
        1.1.2 发病机制
        1.1.3 乳腺癌癌痛的病因学机制
        1.1.4 癌痛的病理生理机制
        1.1.5 现代医学治疗乳腺癌癌痛
    1.2 乳腺癌癌痛的中医研究进展
        1.2.1 中医对乳腺癌的认识
        1.2.2 乳腺癌的病因病机
        1.2.3 乳腺癌癌痛的经络学认识
        1.2.4 中医治疗乳腺癌癌痛现状
    1.3 小结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对象
        2.1.1 病例来源
        2.1.2 诊断标准
        2.1.3 纳入标准
        2.1.4 排除标准
        2.1.5 剔除及脱落
        2.1.6 病例脱落或剔除后的处理
    2.2 研究方法
        2.2.1 病例分组
        2.2.2 治疗方案
        2.2.3 疗效评价
        2.2.4 评价时间点
        2.2.5 不良反应、不良时间记录
        2.2.6 依从性测评
        2.2.7 伦理学原则
        2.2.8 质量控制
        2.2.9 统计学分析
        2.2.10 技术路线
第三章 结果分析
    3.1 结果比较
        3.1.1 人口学及一般资料比较
        3.1.2 NRS、SF-MPQ、QLQ12量表、初始用药基线比较
        3.1.3 NRS量表评分结果
        3.1.4 SF-MPQ量表评分结果
        3.1.5 QLQ12量表评分结果
        3.1.6 治疗有效率
    3.2 不良反应观察
    3.3 病例完成及脱落剔除情况
        3.3.1 病例脱落情况
        3.3.2 患者脱落情况分析
    3.4 统计学结论
        3.4.1 NRS量表评价
        3.4.2 SF-MPQ量表评价
        3.4.3 QLQ12量表评价
    3.5 专业性结论
第四章 讨论部分
    4.1 讨论与分析
        4.1.1 立论依据
        4.1.2 选穴依据
        4.1.3 药物选择依据
        4.1.4 疗效评价指标选择依据
        4.1.5 研究结果及分析
    4.2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9)调神针法治疗癌症疼痛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癌症疼痛的中医研究概况
        1.1.1 癌症疼痛的病因病机
        1.1.2 癌症疼痛的中医内治法
        1.1.3 癌症疼痛的中医外治法
    1.2 调神止痛的研究概况
        1.2.1 调神止痛法的理论依据
        1.2.2 调神止痛法的临床应用
    1.3 癌症疼痛的西医研究概况
        1.3.1 癌症疼痛的发病机制
        1.3.2 现代医学对癌症疼痛的治疗
    1.4 小结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临床资料
        2.1.1 病例来源
        2.1.2 诊断标准
        2.1.3 纳入标准
        2.1.4 排除标准
    2.2 所需器材
    2.3 实施方案
        2.3.1 随机分组
        2.3.2 分组设置
        2.3.3 治疗方案
        2.3.3.1 基础治疗
        2.3.3.2 对照组
    2.4 疗效指标
        2.4.1 疼痛指标
        2.4.2 相关疗效评定指标
    2.5 疗效评定标准
    2.6 数据统计分析
第三章 结论
    3.1 一般资料的基线观察
    3.2 临床结果与分析
        3.2.1 NRS评分
        3.2.2 生活质量评分
        3.2.3 临床疗效
第四章 讨论分析
    4.1 研究结果讨论
        4.1.1 NRS评分
        4.1.2 生活质量评分
        4.1.3 临床疗效分析
    4.2 中医对癌痛的认识与治疗
    4.3 针灸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和机制
    4.4 针刺治疗癌痛机理
    4.5 调神针法的临床运用
        4.5.1 调神穴组
        4.5.2 行针
        4.5.3 特定穴的应用
        4.5.4 灸法的运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10)耳穴压豆法治疗轻度癌痛实施方案构建及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癌症发病率高,癌症疼痛问题极其严峻
        1.1.2 多模式镇痛不仅能减少药物副作用,且能增加镇痛效果
        1.1.3 耳穴压豆法治疗癌痛的中医机制
        1.1.4 APA的应用及推广顺应国家战略指向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APA治疗癌痛的实施方法
        1.2.2 APA治疗癌痛的效果
    1.3 小结
    1.4 理论基础及概念界定
        1.4.1 症状管理理论
        1.4.2 概念界定
    1.5 研究内容
        1.5.1 APA实施方案的构建研究
        1.5.2 APA治疗轻度癌痛的效果研究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1.6.1 研究目的
        1.6.2 研究意义
    1.7 技术路线
2 第一部分研究:APA实施方案的构建研究
    2.1 研究设计与方法
        2.1.1 文献研究
        2.1.2 小组讨论法
        2.1.3 德尔菲专家咨询法
    2.2 结果
        2.2.1 文献研究结果
        2.2.2 通过小组讨论法,确定德尔菲专家咨询问卷初稿
        2.2.3 德尔菲专家咨询结果
3 第二部分研究:APA治疗轻度癌痛的效果研究
    3.1 研究设计与方法
        3.1.1 制定APA操作流程,培训护士,进行预试验
        3.1.2 正式试验研究
        3.1.3 半结构访谈法
    3.2 结果
        3.2.1 预试验研究结果
        3.2.2 正式试验研究结果
        3.2.3 半结构访谈结果
4 讨论
    4.1 构建《APA实施方案》的必要性及理论价值
    4.2 APA治疗轻度癌痛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
        4.2.1 APA治疗可降低疼痛强度及疼痛干扰,减少爆发痛发生
        4.2.2 APA治疗可减少轻度癌痛患者药物剂量及不良反应的发生
        4.2.3 APA治疗可提高轻度癌痛患者的疼痛自我效能感
        4.2.4 APA治疗可提高轻度癌痛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镇痛/治疗满意度
        4.2.5 患者应用APA体验良好,治疗依从性较高
    4.3 构建《APA实施方案》的实践价值和推广意义
        4.3.1 本研究成果在改进APA护理实践中的价值
        4.3.2 本研究成果对将APA作为中医适宜技术推广的意义
5 结论及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性
    5.3 研究局限性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方法部分)
    附录Ⅰ 中英文各数据库文献检索策略
    附录Ⅱ 第一轮德尔菲专家咨询问卷
    附录Ⅲ 第二轮德尔菲专家咨询问卷
    附录Ⅳ 药物量化量表第三版(MQSⅢ)
    附录Ⅴ 功能状态评分(KPS)
    附录Ⅵ 中国癌症患者生活质量调查问卷
    附录Ⅶ 疼痛自我效能问卷(PSEQ)
附录 (结果部分)
    附录Ⅷ 文献研究结果-《APA实施方案》分析汇总
    附录Ⅸ 第一轮专家咨询结果
    附录Ⅹ 第二轮专家咨询结果
    附录Ⅺ 个人简历

四、癌症疼痛“三阶梯”疗法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药外敷抗癌止痛贴联合针刺三阶梯药物止痛法治疗癌症疼痛的临床研究[J]. 张馨予. 辽宁中医杂志, 2022(02)
  • [2]基于全息论穴位按摩对癌症患者轻中度疼痛的影响研究[D]. 闫进琳.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癌痛平贴剂治疗癌症疼痛的临床研究及机制探讨[D]. 陈云龙.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2)
  • [4]针灸治疗癌症疼痛的研究进展[J]. 班妮娅·巴合提,米勇. 新疆中医药, 2020(03)
  • [5]中药外敷治疗原发性肝癌疼痛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D]. 王璐璐.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6]丁香止痛膏联合三阶梯止痛药治疗癌性疼痛的随机交叉对照研究[D]. 王曼.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针灸治疗胃癌癌性爆发痛的临床观察[D]. 夏中颖.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8]针刺联合止痛药物改善乳腺癌轻中度癌痛的临床研究[D]. 沈文骏.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9]调神针法治疗癌症疼痛的临床观察[D]. 陈雪玲.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10]耳穴压豆法治疗轻度癌痛实施方案构建及效果评价[D]. 柴玲. 杭州师范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癌痛“三阶梯”疗法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