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及脑脊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变化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马岱朝[1](2021)在《丹参多酚酸通过小胶质细胞P2X7/NLRP3/GSDMD通路减轻实验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大量研究表明丹参多酚酸可以改善缺血性脑卒中的预后结局,并通过多种药理作用及机制发挥神经保护作用,但其潜在的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阐明。小胶质细胞参与脑梗死后的炎症反应,而小胶质细胞中由NLRP3炎症小体及其上游的P2X7受体和下游的GSDMD分子构成的P2X7/NLRP3/GSDMD通路介导脑梗死后的炎症级联反应。本研究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再通(MCAO/R)模型和大鼠原代神经元与原代小胶质细胞共培养缺氧缺糖/复氧复糖(OGD/R)模型,通过观察丹参多酚酸的注射剂型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SAFI)对MCAO/R模型神经功能评分、梗死体积、神经元凋亡、炎症因子表达及OGD/R模型中神经元细胞活力与凋亡的影响,并且观察SAFI对MCAO/R模型脑皮质及OGD/R模型中小胶质细胞中P2X7/NLRP3/GSDMD通路中相关分子的表达的影响,旨在探讨SAFI通过抑制小胶质细胞P2X7/NLRP3/GSDMD通路对实验性脑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分子机制。材料与方法:1.SAFI对MCAO/R模型大鼠神经保护作用(1)将58只SD大鼠随机分为2部分,第一部分大鼠随机分2组:I/R组(MCAO/R+生理盐水),I/R+SAFI组(MCAO/R+SAFI),于术后第1至第7天每天进行一次神经功能评分,于术后第7天获取脑组织测量梗死体积。实验第二部分动物随机分为四组:Control组(假手术+生理盐水),SAFI组(假手术+SAFI),I/R组(MCAO/R+生理盐水),I/R+SAFI组(MCAO/R+SAFI),该部分大鼠3天后取脑用于组织学(HE、免疫组化、TUNEL、荧光染色)检测及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2)使用尼龙线由颈外动脉插入至大脑中动脉(MCA)阻断MCA血供引起供血区域缺血损伤,封堵120分钟后拔出尼龙线恢复血流,建立MCAO/R模型。通过观察MCAO/R模型大鼠梗死体积、神经功能评分、HE染色组织病理,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炎症因子表达、TUNEL检测神经细胞凋亡情况,评估SAFI对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2.SAFI对经OGD/R处理的神经元细胞活力与凋亡影响的研究(1)取新生SD乳鼠分离提取原代神经元细胞及原代小胶质细胞,免疫荧光检测神经元标记物MAP2的表达鉴定神经元,免疫荧光检测小胶质细胞标记物CD11-b的表达鉴定小胶质细胞。MTT法检测不同浓度SAFI对OGD处理的大鼠原代神经元细胞和原代小胶质细胞的细胞活性筛选SAFI最佳药物浓度。(2)根据细胞类型,分为单纯神经元培养组与小胶质细胞+神经元共培养组。单纯神经元培养组分为三个亚组:Neuron组(神经元正常条件下培养),Neuron+OGD/R组(神经元行OGD/R处理),Neuron+OGD/R+SAFI组(神经元行OGD/R及SAFI处理。处理方法:在Neuron+OGD/R+SAFI组,将原代神经元接种于培养板中,给予SAFI预处理24 h,将培养换至无葡萄糖的DMEM于95%N2+5%CO2环境中(培养液含同浓度SAFI)培养3h,接着将细胞于正常培养条件下继续培养24h后收集细胞用于检测;Neuron+OGD/R组不加SAFI,培养条件同前;Neuron组不加SAFI于正常培养条件下培养。小胶质细胞+神经元共培养组分为三个亚组:Neuron+Microglia组(神经元与小胶质细胞正常条件下共培养),Neuron+Microglia+OGD/R组(神经元与小胶质细胞共培养并行OGD/R处理),Neuron+Microglia+OGD/R+SAFI组(神经元与小胶质细胞共培养并行OGD/R及SAFI处理)。处理方法:在Neuron+Microglia+OGD/R+SAFI组,将原代小胶质细胞和原代神经元细胞利用Transwell共培养体系培养。神经元细胞接种于下室,小胶质细胞接种于上室,用SAFI于正常培养条件下预处理24 h后,将细胞换至无葡萄糖的DMEM(含相同浓度的SAFI)于95%N2及5%CO2环境中,37℃培养3 h构建OGD模型,于正常培养条件下继续培养24 h后,收集神经元细胞及培养基用于检测;Neuron+Microglia+OGD/R组不加SAFI,培养条件同前;Neuron+Microglia组不加SAFI于正常培养条件下培养。(3)经OGD/R处理细胞,通过检测培养基中LDH水平反映细胞受损程度,通过CCK-8法检测各组神经元细胞的活力,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神经元细胞的凋亡等方法,来观察SAFI对单纯培养及与小胶质细胞共培养的神经元的保护作用。3.SAFI对MCAO/R模型及OGD/R模型小胶质细胞NLRP3炎症小体激活与焦亡相关蛋白GSDMD影响的研究(1)动物造模及分组同上。将共培养细胞分为4组:分别为Control组(神经元与小胶质细胞正常条件下共培养),SAFI组(神经元与小胶质细胞正常条件下共培养并加入SAFI),OGD/R组(神经元与小胶质细胞共培养并行OGD/R处理),OGD/R+SAFI组(神经元与小胶质细胞共培养并行OGD/R处理且加入SAFI干预)。(2)将体外培养的原代小胶质细胞和体外培养的大鼠原代神经元细胞利用Transwell共培养体系培养,神经元细胞种于下室,小胶质细胞接种于上室,用50ug/ml浓度的SAFI于正常培养条件下预处理24 h,后将细胞换至无葡萄糖的DMEM(含相同浓度的SAFI)于95%N2+5%CO2环境中,37℃培养3 h构建OGD模型,于正常培养条件下继续培养24 h后收集神小胶质细胞。OGD/R组不加SAFI,培养条件同前。SAFI组加SAFI于正常培养条件下培养。Control组不加SAFI于正常培养条件下培养。(3)构建MCAO/R模型及小胶质细胞OGD/R模型后,采用免疫荧光法观察皮质小胶质细胞NLRP3的表达情况,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脑组织中及培养的小胶质细胞中NLRP3炎症小体激活与焦亡相关蛋白GSDMD表达及裂解的水平,采用RT-PCR检测脑组织中及培养的小胶质细胞中NLRP3炎症小体相关的m RNA表达和GSDMD的m RNA表达水平。(4)采用尼日利亚菌素和尿酸单钠作NLRP3炎症小体激活剂,在培养小胶质细胞后加入脂多糖激惹细胞,用PBS洗脱脂多糖后以SAFI处理细胞,然后以尼日利亚菌素或尿酸单钠在无血清培养基中处理细胞,然后裂解细胞后进行western blot检测。4.SAFI对MCAO/R模型及OGD/R模型NLRP3炎症小体激活上游的膜离子通道P2X7表达的影响及SAFI组分与P2X7的分子对接(1)MCAO/R造模及OGD/R模型制备及分组同上。(2)采用RT-PCR、Western blot及免疫荧光方法,观察SAFI对大鼠MCAO/R脑皮质及OGD/R模型中与神经元共培养的小胶质细胞中P2X7表达的影响。(3)采用计算机分子对接方法,从RCSB数据库下载大鼠P2X7的X-ray晶体三维结构文件,通过文献报道获取该蛋白与ATP通过氢键与离子相互作用结合口袋的主要氨基酸残基,运用Discovery Studio4.2软件对蛋白质删除配体处理,利用Auto Dock 4.2.6软件进行加氢、计算电荷、转化格式等处理。从TCMSP数据库、ZINC数据库、Pub Chem数据库获取SAFI主要成分的分子结构。利用Auto Dock软件进行半柔性对接。采用Discovery Studio4.2软件对对接结果进行可视化分析,观察SAFI的主要成分丹酚酸B、丹酚酸D、丹酚酸Y、紫草酸及迷迭香酸与P2X7结合的能力。结果:1.SAFI可改善大鼠脑MCAO/R模型神经功能缺损并减小脑梗死体积,并可减轻MCAO/R模型脑组织病理损伤。2.SAFI可减少大鼠脑MCAO/R模型脑皮质炎症因子ICAM-1、IL-1β、IL-18、TNF-α的表达水平,并减少MCAO/R模型皮质神经细胞凋亡。3.SAFI对OGD/R处理的单纯培养及与小胶质细胞共培养神经元的细胞损伤有减轻作用,并可改善细胞活力,且能降低凋亡率。4.在共培养条件下经OGD/R处理,小胶质细胞对神经元有细胞毒性作用,而SAFI可能具有减轻小胶质细胞对神经元的细胞毒性的作用。5.SAFI可以降低大鼠脑I/R损伤后小胶质细胞中NLRP3表达,并可抑制脑I/R损伤后IL-1β及IL-18等促炎性因子的表达。6.SAFI可抑制脑I/R损伤后皮质及与神经元共培养并经OGD/R处理的小胶质细胞中NLRP3炎症小体的激活。7.SAFI可以抑制脑I/R损伤后脑皮质及与神经元共培养并经OGD/R处理的小胶质细胞的焦亡相关蛋白GSDMD的裂解。8.SAFI可以降低脑I/R损伤后皮质及OGD/R处理后的小胶质细胞中NLRP3、ASC、caspase1、IL-1βm RNA的表达水平。9.SAFI可降低MCAO/R模型大鼠脑皮质Iba1及P2X7双标阳性的小胶质细胞的数量,并可降低MCAO/R模型大鼠脑皮质及与神经元共培养并经OGD/R处理的小胶质细胞中P2X7蛋白及m RNA表达。10.SAFI中的丹酚酸D、丹酚酸Y、紫草酸等活性成分可能与P2X7受体具有较好的结合能力。结论:1.抑制炎症反应及减轻神经元凋亡是SAFI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发挥神经保护作用的部分药理学基础,抑制炎症反应可能是体现SAFI活血化瘀功效的一个方面。2.SAFI对OGD/R处理的神经元具有直接的和可能通过拮抗小胶质细胞对神经细胞毒性而产生间接的神经保护作用。3.SAFI中的丹酚酸D、丹酚酸Y、紫草酸等活性成分可能有拮抗P2X7受体激活的作用。4.SFAI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神经保护作用,部分原因可能是SAFI可抑制小胶质细胞NLRP3炎症小体激活及细胞焦亡。5.SAFI可能通过小胶质细胞P2X7/NLRP3/GSDMD通路抑制NLRP3炎症的激活及细胞焦亡,缓解下游炎症级联瀑布扩大,从而对实验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李昊[2](2021)在《卒中后疲劳和认知障碍危险因素及与TNF-α、血脂水平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脂水平与卒中后疲劳(PSF)及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的关系,了解其他危险因素对PSF和PSCI的影响,以便及时进行评估、筛查和干预,为临床的诊治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9年8月至2020年10月在我院神经内科治疗的首发急性脑梗死患者203例。收集所有入组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于入院第二天晨起抽取空腹血化验血脂并制备血清,采用Elisa法检测TNF-α水平。所有符合入组条件的患者在发病后10天使用疲劳严重程度量表(FSS)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 CA)分别评估疲劳情况和认知功能,根据评分结果分为疲劳组和无疲劳组、认知障碍组和无认知障碍组。其中,既有疲劳又有认知障碍为PSF+PSCI组,仅有疲劳为O-PSF组,仅有认知障碍为O-PSCI组和既无认知障碍又无疲劳为对照组。运用SPSS22.0统计软件分析和处理数据。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203例首发急性脑梗死患者,FSS评分平均为(35.41±4.89)分,Mo CA评分平均为(26.14±1.93)分。疲劳患者共76名,占比37.44%,认知障碍患者共79名,占比38.92%。其中,PSF+PSCI组患者37名,占比18.23%;O-PSF组39名,占比19.21%;O-PSCI组42名,占比20.69%;对照组85名,占比为41.87%。(2)急性期疲劳组与无疲劳组间高血压、糖尿病、NIHSS评分、认知障碍、TNF-α、TG、TC、LDL-C、HDL-C有显着差异(P<0.05);NIHSS评分>3分(OR=3.916,95%CI:1.663~9.218)、高TNF-α水平(OR=1.077,95%CI:1.027~1.129)、高LDL-C水平(OR=2.530,95%CI:1.401~4.569)是急性期PSF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FSS评分与TNF-α、LDL-C和NIHSS评分呈正相关(r=0.381、0.210、0.236,P<0.05)。(3)急性期认知障碍组与无认知障碍组间文化程度、高血压、糖尿病、NIHSS评分、疲劳、TNF-α、TG、TC、LDL-C有显着差异(P<0.05);高血压(OR=6.890,95%CI:2.511~18.910)、NIHSS评分>3分(OR=3.969,95%CI:1.532~10.278)、高TNF-α水平(OR=1.108,95%CI:1.052~1.167)、高TC水平(OR=1.689,95%CI:1.021~2.794)、高LDL-C水平(OR=2.319,95%CI:1.278~4.208)是急性期PSC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Mo CA评分与TNF-α、LDL-C、TC和NIHSS评分均呈负相关(r=-0.407、-0.281、-0.237、-0.339,P<0.05)。(4)PSF+PSCI组TNF-α、TC和LDL-C明显高于O-PSF组、O-PSCI组和对照组(P<0.05),O-PSCI组和O-PSF组间TNF-α、LDL-C无明显差异(P>0.05),但均高于对照组(P<0.05);TC在O-PSF组、O-PSCI组和对照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急性期PSF与高血压、糖尿病、NIHSS评分、TNF-α、TG、TC、LDL-C、HDL-C水平有关,其中NIHSS评分>3分、高TNF-α水平、高LDL-C水平是PSF的独立危险因素,且FSS评分与NIHSS评分、TNF-α和LDL-C水平呈正相关。(2)急性期PSCI与文化程度、高血压、糖尿病、NIHSS评分、TNF-α、TG、TC、LDL-C水平有关,其中高血压、NIHSS评分>3分、高TNF-α水平、高TC水平、高LDL-C水平是PSCI的独立危险因素,且Mo CA评分与NIHSS评分、TNF-α、TC和LDL-C水平呈负相关。(3)PSF与PSCI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具体的因果关系和发病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验证。
赵治国[3](2020)在《醒脑静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闭证痰热互结型)患者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根据治疗组(醒脑静注射液+常规治疗)与对照组(常规治疗)治疗急性脑梗死(痰热互结闭证)患者对比研究,对醒脑静注射液用于急性脑梗痰热互结闭证)患者临床疗效与安全性进行评价分析,探讨脑梗死急性期(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部分生理病理机制,为其进一步应用临床奠定基础。方法:将94例符合病例纳入标准的急性脑梗(痰热互结闭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47例、对照组46例(脱落1例)。前者予以醒脑静注射液加常规治疗(改善循环给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营养脑细胞给予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肠溶阿司匹林(拜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阿托伐他汀,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其他合并症的基本用药。必要的生命支持疗法),后者予以常规治疗。疗程14天。并在治疗前及治疗14天后分别进行神经功能损伤评分(NIHSS评分)、中医证候量表评分、血清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高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及血清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的水平检测,试验期间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相关临床指标,有无出现过敏等不良反应,进而安全性评价。结果:(1)中医证候量表评分比较:治疗2周后治疗组(醒脑静注射液+常规治疗)与对照组(常规治疗)中医症候评分较前均有降低,两组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改善中医证候积分方面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2)中医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醒脑静注射液+常规治疗)的总疗效为70.2%,对照组(常规治疗组)的总疗效为43.4%,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醒脑静注射液+常规治疗)疗效优于对照组(常规治疗组),醒脑静注射液能有效治疗ACI改善中医证候。(3)神经损伤积分疗效比较:治疗组(醒脑静注射液+常规治疗)的总疗效为74.5%,对照组(常规治疗组)的总疗效为58.7%,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本次实验研究结果可以得出:治疗组(醒脑静注射液+常规治疗)对于急性脑梗痰热互结闭证患者神经功能损伤恢复情况疗效优于对照组(常规治疗)。(4)试验室指标:两组血清IL-6、hs-CRP组内治疗后各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醒脑静注射液+常规治疗)与对照组(常规治疗)各个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对照组均可以减轻炎症反应,且治疗组(醒脑静注射液+常规治疗)疗效强于常规治疗组。(5)试验期间两组患者的生命体征、三大常规、心电图均为未发生异常变化,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通过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中医症候积分、神经功能损伤恢复情况、相关实验室等指标变化,分析醒脑静注射液+常规治疗和常规治疗对ACI的疗效,得出以下结论:治疗组(醒脑静注射液+常规治疗)较对照组(常规治疗组)在改善中医症候积分、神经功能损伤恢复、炎症反应方面具有显着的疗效,醒脑静注射液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醒脑静注射液可降低血清hs-CRP、IL-6水平,推测醒脑静注射液改善急性脑梗意识障碍患者的临床症状可能与抑制机体炎症反应从而发挥促醒作用有关。由此可见,醒脑静注射液可改善急性脑梗意识障碍及促进神经功能缺损的修复。
蒋宇凌,莫伟彬,唐健,李敏华[4](2020)在《葛根总黄酮干预力竭性运动模型大鼠脑组织炎症细胞因子及信号传导和转录活化因子3的表达》文中指出背景:力竭性运动引起大鼠大脑组织发生炎症反应所涉及的生理病理机制仍是十分复杂。研究表明,葛根总黄酮具有抗氧化、改善脑外伤神经和保护心脑血管等作用。目的:探讨葛根总黄酮对力竭性运动大鼠脑组织炎症细胞因子及信号传导和转录活化因子3表达的影响。方法:将5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安静对照组、运动对照组及葛根总黄酮低、中、高剂量组。除安静对照组外,其余各组进行为期6周的运动训练,于6周末即最后一次训练达到力竭。葛根总黄酮低、中和高剂量组大鼠均在运动前半小时灌胃50,100,200 mg/kg的葛根总黄酮,1次/d,直到实验结束。通过ELISA法测定大鼠血清及脑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8、白细胞介素1β和白细胞介素10的水平,并采用RT-PCR和WesternBlot法检测大鼠脑组织信号传导和转录活化因子3的表达。实验方案经广西师范大学动物实验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为GXMU201703049)结果与结论:①运动对照组大鼠血清及脑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8、白细胞介素10和白细胞介素1β水平均高于安静对照组(P<0.01);其中葛根总黄酮中、高剂量组大鼠血清与脑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0水平均低于运动对照组(P <0.01);葛根总黄酮低、中和高剂量组大鼠血清与脑组织白细胞介素8和白细胞介素1β水平均低于运动对照组(P <0.01或P <0.05);②运动对照组大鼠脑组织信号传导和转录活化因子3 mRNA及蛋白表达均高于安静对照组(P <0.01);葛根总黄酮低、中和高剂量组大鼠脑组织信号传导和转录活化因子3 mRNA及蛋白表达均低于运动对照组(P <0.01);③结果说明,力竭性运动引起大鼠脑组织发生炎症反应和上调了信号传导和转录活化因子3表达水平,葛根总黄酮具有调节机体内脑组织细胞因子信号传导和转录活化因子3表达以及抑制脑组织的炎症反应,从而达到保护脑组织损伤的作用。
欧春影,李传玲,安晓雷,李晓宾,郭靖,许可[5](2019)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BDNF、IL-6和TNF-α含量与血管性认知障碍关系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与血管性认知障碍(VCI)关系的临床分析,为早期预防VCI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收集徐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自2016年7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42例为研究组,选择同期无器质性病变的成人血清40例作为对照组,在脑梗死后急性期(0~7 d)、恢复期(16~30 d)及脑梗死后3个月进行血清BDNF、IL-6、TNF-α的测定,随访3个月,根据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和中文版蒙特利认知评分量表,将14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预后分为2组,非认知障碍组和认知障碍组;比较2组BDNF、IL-6、TNF-α的差异,评估血清BDNF、IL-6、TNF-α含量与VCI关系。结果研究组在急性期、恢复期的BDNF、IL-6、TNF-α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在脑梗死后3个月的BDNF、TNF-α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在脑梗死后3个月的IL-6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3个月,14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29例发生VCI,为认知障碍组;113例没有VCI,为非认知障碍组。非认知障碍组在急性期、恢复期、脑梗死后3个月的BDNF高于认知障碍组,特别是恢复期,BDNF含量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405,P=0.017)。非认知障碍组在急性期、恢复期、脑梗死后3个月的IL-6、TNF-α均低于认知障碍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DNF、IL-6、TNF-α参与脑梗死后VCI的病理过程,BDNF在脑梗死后VCI有保护作用;IL-6、TNF-α在脑梗死后VCI可能存在负作用。
关莹[6](2019)在《针康法对缺血性卒中后认知障碍非痴呆患者BOLD-fMRI及血清生物标志物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针康法对缺血性卒中后认知障碍非痴呆患者脑功能及血清生物标志物的影响,阐明针康法促进缺血性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认知功能恢复的中枢及外周机制。材料与方法1.将符合纳入标准的30例缺血性PSCIND患者(试验组)和27例健康志愿者进行BOLD-f MRI扫描,通过MATLAB平台及相应的软件包预处理,计算并分析试验组与健康志愿者Re Ho和ALFF的差别。2.将试验组的30例缺血性PSCIND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针康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内科治疗,针康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再予针康法(头穴丛刺+双任务执行功能训练)治疗。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分别进行神经心理学量表(MMSE、Mo CA、LOTCA、FIM、TMT-A、TMT-B)评定,BOLD-f MRI扫描及血清生物学标志物检测(Hcy、hs-CRP、IL-1β、IL-6、TNF-α、IL-4、IL-10、TGF-β1)。应用相关软件对评定和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神经心理学量表测试结果:针康组患者Mo CA、LOTCA、FIM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连线测试中用时及错误数均少于对照组(P<0.05)。2.BOLD-f MRI研究结果:(1)试验组与健康志愿者比较:试验组患者右侧三角部额下回、左侧颞中回、双侧颞上回的Re Ho值减低,左侧额上回Re Ho值增高(P<0.05,FDRc=96);左侧颞下回、前扣带回、角回、中央前回的ALFF值减低,双侧额上回、右侧颞中回的ALFF值增高(P<0.05,FDRc=27)。(2)针康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前,两组Re Ho、ALFF相比均未得到具有显着差异的脑区(P<0.001,未通FDRc校正)。治疗4周后,对照组左侧海马旁回、右侧颞极区、右侧额中回Re Ho值增高,双侧额下回,左侧中央后回Re Ho值减低(P<0.05,FDRc=124);右侧岛盖部额下回、右侧额中回、右侧颞中回ALFF值增高,左侧背外侧额上回ALFF值减低(P<0.05,FDRc=54)。针康组右侧中央前回,左侧海马旁回,右侧颞极区,左侧颞中回Re Ho值增高,双侧额下回,右侧颞下回Re Ho值减低(P<0.05,FDRc=124);右侧三角部额下回,左侧海马旁回、角回、扣带回ALFF值增高(P<0.05,FDRc=41),无ALFF值减低的脑区。针康组与对照组比较,右侧颞下回和额下回Re Ho值增高(P<0.05,FDRc=97),无Re Ho值减低脑区;右侧梭状回、海马旁回、壳核、背外侧前额叶、内嗅皮质、额中回ALFF值增高,双侧中央前回ALFF值减低(P<0.05,FDRc=49)。3.血清生物学标志物检测结果:相较于对照组,针康组能更好地抑制IL-1β、IL-6、TNF-a的释放,降低Hcy水平(P<0.05),同时促进IL-4、IL-10、TGF-?1的释放(P<0.05),但两组对hs-CRP均无显着效果(P>0.05)。4.相关分析结果:右侧额中回及颞下回与Mo CA量表成正相关(r=0.365/0.387,P=0.047/0.035);右侧梭状回及右侧背外侧前额叶与LOTCA量表成正相关(r=0.448/0.361,P=0.013/0.05),右侧颞下回与TMT-A成负相关(r=-0.394,P=0.031)。右侧额中回与TGF-β1呈正相关(r=0.434,P=0.017);右侧颞下回与TNF-α及Hcy呈负相关(r=-0.533/-0.441,P=0.002/0.015);右侧额下回与IL-10呈正相关(r=0.376,P=0.041),与TNF-α及Hcy呈负相关(r=-0.412/-0.454,P=0.024/0.012)。结论1.缺血性PSCIND患者右侧额下回、左侧颞中回、双侧颞上回Re Ho值,左侧颞下回、前扣带回、角回、中央前回ALFF值较认知正常的志愿者显着下降,提示脑功能减退,认知功能受损。2.针康法可以提高缺血性PSCIND患者的Mo CA、LOTCA和FIM评分,缩短连线测试的用时,减少错误数,改善缺血性PSCIND患者的认知功能。3.针康法可以提高缺血性PSCIND患者右侧颞下回和额下回Re Ho值及右侧梭状回、海马旁回、壳核、背外侧前额叶、内嗅皮质、额中回ALFF值,增强局部脑区的自发性功能活动,从而改善缺血性PSCIND患者的脑功能。4.针康法可以促进缺血性PSCIND患者的IL-4、IL-10、TGF-β1的释放,同时抑制IL-1β、IL-6、TNF-α的释放,降低Hcy水平,改善缺血性PSCIND患者的认知功能。
张岩[7](2019)在《利拉鲁肽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炎症反应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课题通过用不同剂量的利拉鲁肽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进行干预,观察缺血再灌注后大鼠脑组织炎性因子在不同时间点的表达变化,探讨利拉鲁肽对脑缺血再灌注后炎症反应的影响,为利拉鲁肽在临床应用提供动物实验的研究数据和理论基础。方法选择72只健康的雄性大鼠,体重在180-220g范围内,随机将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利拉鲁肽小剂量干预组,利拉鲁肽大剂量干预组。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2h后再灌注模型用传统的Lona线栓法制作,于再灌注6h,12h,24h,7d四个时间点应用Zeal Longa神经学评分法分别对大鼠进行评分;大鼠脑梗死灶体积用TTC染色法测定,神经元变性坏死用HE染色法观测,TNF-α,IL-6含量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TNF-α,IL-6表达变化用原位杂交法测定。结果神经功能缺损的评分结果:假手术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0分,其余四组大鼠经神经功能评分评定后,都存在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P<0.01)。其中出现神经功能评分损害较严重的是模型组大鼠,利拉鲁肽大,小剂量干预组在12h,24h,7d时间点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模型组降低有显着差异(P<0.05);不同剂量利拉鲁肽干预组大鼠7d这个时间点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相互比较后亦有显着差异(P<0.05)。通过TTC染色检测大鼠脑梗死体积结果:假手术组的大鼠并无脑梗死出现,其它四组大鼠的脑梗死体积均出现明显增高(P<0.01);利拉鲁肽干预组大鼠与模型组大鼠相比较,利拉鲁肽干预组大鼠24h、7d两个时间点脑梗死体积降低(P<0.05),不同剂量利拉鲁肽干预组大鼠比较,24h、7d两个时间点脑梗死体积降低有显着差异(P<0.05)。HE染色结果:在光镜下观察,大鼠脑缺血再灌注6h后就能见到神经细胞的细胞核固缩,细胞形态的改变,但是神经元周围并未见到明显水肿;而再灌注24h,7d后脑细胞损害效应已经明显增加,光镜下观察,可见大量深染的神经元细胞核固缩、致密,大部分神经细胞结构消失,而且神经元周围水肿明显。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TNF-α表达结果:各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组织TNF-α阳性表达明显增高,与假手术组大鼠相比较有显着差异(P<0.01);利拉鲁肽小剂量干预组大鼠与模型组大鼠比较,利拉鲁肽小剂量干预组大鼠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12h、24h两个时间点TNF-α的阳性表达明显降低并有明显差异(P<0.01);与模型组比较利拉鲁肽大剂量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12h-7d时TNF-α阳性表达明显降低,与模型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利拉鲁肽不同剂量组大鼠24h、7d两个时间点TNF-α的阳性表达相互比较有显着差异(P<0.01)。IL-6免疫组化测定结果:各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组织IL-6阳性表达与假手术组大鼠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0.01);利拉鲁肽干预组与模型组比较,利拉鲁肽干预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12h、24h,7d三个时间点IL-6的阳性表达明显降低,有显着差异性(P<0.01);应用不同剂量利拉鲁肽组相互比较,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24h、7d两个时间点脑组织IL-6阳性表达亦有明显差异(P<0.01).通过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TNF-αmRNA表达结果:利拉鲁肽小剂量组大鼠与模型组比较,小剂量组大鼠脑组织脑缺血再灌注损伤12h、24h,7d三个时间点TNF-αmRNA阳性表达降低,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利拉鲁肽大剂量组与模型组大鼠比较,利拉鲁肽大剂量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6h,12h,24h、7d四个时间点大鼠脑组织TNF-αmRNA阳性表达明显降低,有显着差异性(P<0.01);与利拉鲁肽小剂量组比较利拉鲁肽大剂量组24h、7d两个时间点TNF-αmRNA阳性表达降低有显着差异(P<0.01)。组内比较在24h时间点,三组阳性表达有明显差异(P<0.01)。通过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IL-6 mRNA表达结果:利拉鲁肽小剂量组大鼠与模型组相比较,利拉鲁肽小剂量组大鼠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12h,24h,7d三个时间点IL-6 mRNA表达明显降低,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性(P<0.01);大剂量利拉鲁肽组与模型组比较,大剂量利拉鲁肽组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6h、12h、24h,7d四个时间点IL-6 mRNA表达明显降低,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大剂量利拉鲁肽组与小剂量利拉鲁肽组比较,利拉鲁肽大剂量组大鼠脑组织脑缺血再灌注损伤12h、24h,7d三个时间点IL-6 mRNA阳性表达明显降低,两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1),组内比较,三组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24h时,IL-6 mRNA阳性表达具有显着差异(P<0.01)。结论此研究证明了利拉鲁肽可以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炎症反应机制发生影响,应用利拉鲁肽干预后,脑缺血大鼠的脑组织TNF-α、IL-6表达在再灌注后各个时间点表达均有所降低,而且神经功能评分改善,脑梗死体积较不干预组降低,且大剂量干预组效果更加显着。并且这些结果都被验证有统计学意义。
王曼丽[8](2019)在《老年人血清神经元烯醇化酶与急性脑梗死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老年人血清神经元烯醇化酶与急性脑梗死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按照入选及排除标准,选取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作为病例组,全部病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并经过CT或MRI检测证实。发病24h后行头颅MRI扫描,根据MRI-DWI相计算出脑梗死体积,计算公式:Pullicino公式(长×宽×层数/2,单位为cm3),将其分为小体积量梗死组(<5cm3),中体积量梗死组(5-10cm3)和大体积量梗死组(>10 cm3);选取发病24h后入院当天抽取患者血清,测量NSE水平;入院当天对患者进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选取老年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测定其NSE水平。采用SPSS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进行描述,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进行描述,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及LSD多重比较。NSE与梗死面积及GCS评分相关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从而确定两者相关性。结果:1.病例组及对照组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病例组NSE平均水平分别为(16.37±3.05)ng/ml,(19.81±3.16)ng/ml,(26.97±4.69)ng/ml;对照组NSE平均水平为(8.07±2.69)ng/ml。经过方差分析,不同梗死面积组间NSE不完全相同(P<0.05)。经过LSD多重比较,梗死灶组NSE高于对照组(P<0.05),中、大梗死灶组NSE高于小梗死灶组(P<0.05),大梗死灶组NSE高于中梗死灶组(P<0.05)。3.经过pearson相关分析,梗死面积与NSE呈现正相关,随着梗死面积增大NSE升高(P<0.05)结论:1.老年人急性脑梗死患者NSE水平显着增高,可作为早期评判病情严重程度(GCS评分)的敏感指标;2.入院时血清神经元烯醇化酶水平与梗死灶大小具有相关性,且呈正相关。
魏婉[9](2018)在《血清淀粉样蛋白A、触珠蛋白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与目的: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的致残率和复发率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出院后的日常生活,因此及早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做出评估,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可显着降低脑梗死患者的致残率和复发率。有研究表明炎症因子与脑梗死有关,炎症反应在急性脑梗死的病理生理机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近些年关于血清淀粉样蛋白A(Serum amyloid A SAA)、触珠蛋白(Haptoglobin Hp)与急性脑梗死关系的临床研究已有较多报道,但少有研究探讨其与急性脑梗死预后的关系。本研究探讨血清淀粉样蛋白A、触珠蛋白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研究对象: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4月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01例,所有研究对象均为首发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时间在72小时之内,其中男389例,女212例,年龄2685(66.62±11.96)岁。方法:入院后采集患者基本病史,包括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史、饮酒史等。在入院第2d禁食10h后使用EDTA抗凝管抽取空腹静脉血3ml,采用双光径免疫浊度分析仪(无锡市光明浊度仪厂)检测血清中血清淀粉样蛋白A和触珠蛋白的水平。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评估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2周后病情的严重程度,根据NIHSS评分将脑梗死2周后病情的严重程度分为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其中轻度组NIHSS评分<5分;中度组NIHSS评分515分;重度组NIHSS评分≥16分。比较血清淀粉样蛋白A、触珠蛋白水平与急性脑梗死2周后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出院后随访3个月,用改良Rinkin量表(modified Rinkin scale m RS)评估急性脑梗死患者3个月预后,根据m RS评分将患者分为良好预后组(m RS评分≤2分)和不良预后组(m RS评分>2分);比较血清淀粉样蛋白A、触珠蛋白与良好预后组及不良预后组的相关性。所有急性脑梗死患者的m RS评分均由经过统一培训医师收集记录。所有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x±s表示,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SNK-q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比较采用X2检验。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淀粉样蛋白A、触珠蛋白水平与其2周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3个月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60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2周后病情严重程度中轻度组451例,中度组130例,重度组20例。重度组血清淀粉样蛋白A、触珠蛋白水平(85.90±64.56)mg/L、(1860.00±91.59)mg/L高于中、轻组(31.75±47.39)mg/L、(18.56±33.60)mg/L、(1431.55±89.45)mg/L、(1262.72±82.57)mg/L,中度组高于轻度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3.320、4.532,均P<0.05),血清中SAA、Hp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2周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系(r=0.282、0.137,P<0.05);3个月良好预后组490例,不良预后组111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淀粉样蛋白A、年龄是急性脑梗死患者3个月后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触珠蛋白作为急性脑梗死患者3个月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依据不足(P>0.05)。结论:1.SAA、Hp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2周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关系,提示SAA、Hp水平越高,急性脑梗死患者2周后病情严重程度越重。2.SAA、Hp水平及年龄与急性脑梗死患者3个月后预后比较具有显着差异性,不良预后组相比良好预后组SAA、Hp水平较高及年龄较大;3.SAA、年龄是急性脑梗死患者3个月后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而Hp作为急性脑梗死患者3个月后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依据不足。
黄鹂[10](2018)在《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联合青霉素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联合青霉素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7年4月黄冈市蕲春县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5例。在对症治疗基础上,对照组患者给予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和青霉素。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神经生长因子(NGF)、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NSE、NGF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NSE水平低于对照组,血清NGF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hs-CRP、IL-6、TNF-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hs-CRP、IL-6、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联合青霉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降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
二、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及脑脊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变化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及脑脊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丹参多酚酸通过小胶质细胞P2X7/NLRP3/GSDMD通路减轻实验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论文一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SAFI)对MCAO/R模型大鼠神经保护作用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二 SAFI对经OGD/R处理的神经元细胞活力与凋亡影响的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三 SAFI对MCAO/R模型及OGD/R模型小胶质细胞NLRP3炎症小体激活与GSDMD影响的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四 SAFI对MCAO/R模型及OGD/R模型NLRP3炎症小体激活上游的膜通道P2X7表达的影响及SAFI组分与P2X7的分子对接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一 脑梗死后的免疫反应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治疗脑梗死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2)卒中后疲劳和认知障碍危险因素及与TNF-α、血脂水平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研究对象 |
2.1.2 纳入标准 |
2.1.3 排除标准 |
2.2 方法 |
2.2.1 基本资料收集 |
2.2.2 血清指标的测定 |
2.2.2.1 血脂的测定 |
2.2.2.2 血清TNF-α浓度的测定 |
2.2.3 相关疾病、指标和量表的使用说明 |
2.2.4 统计分析 |
第3章 结果 |
3.1 卒中患者一般情况 |
3.2 卒中后疲劳和认知障碍发生情况 |
3.3 卒中后疲劳相关资料分析 |
3.3.1 一般资料分析 |
3.3.2 TNF-α和血脂指标分析 |
3.3.3 卒中后疲劳相关指标的多因素分析 |
3.3.4 FSS评分与各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3.4 卒中后认知障碍相关资料分析 |
3.4.1 一般资料分析 |
3.4.2 TNF-α和血脂指标分析 |
3.4.3 卒中后认知障碍相关指标的多因素分析 |
3.4.4 MoCA评分与各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3.5 四组间TNF-α和血脂水平比较 |
第4章 讨论 |
4.1 PSF和 PSCI的发生风险 |
4.2 PSF的影响因素 |
4.2.1 PSF的一般危险因素 |
4.2.2 PSF的相关生化因素 |
4.2.2.1 血脂与PSF的关系 |
4.2.2.2 TNF-α与PSF的关系 |
4.2.3 PSF的其他因素分析 |
4.3 PSCI的影响因素 |
4.3.1 PSCI的一般危险因素 |
4.3.2 PSCI的相关生化因素 |
4.3.2.1 血脂与PSCI的关系 |
4.3.2.2 TNF-α与PSCI的关系 |
4.3.3 PSCI的其他因素分析 |
4.4 研究结果的进一步分析 |
4.5 本研究的局限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录 |
附录1:疲劳严重度量表 |
附录2: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 |
附录3: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 |
(3)醒脑静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闭证痰热互结型)患者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前言 |
1.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诊断标准 |
1.2.3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1.3 病例纳入标准 |
1.4 病例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病例脱落标准与处理 |
1.7 病例中止要求与处理方法 |
1.8 安全性评估 |
2.研究方法 |
2.1 病例分组 |
2.2 治疗方法 |
2.3 合并症处理原则 |
2.4 观察指标 |
2.4.1 实验室指标 |
2.4.2 相关指标的观察 |
2.4.3 安全指标 |
2.5 疗效评价指标 |
2.5.1 中医证候评分疗效判定标准 |
2.5.2 神经功能恢复疗效判定标准 |
2.5.3 安全性评价标准 |
2.6 统计结果的处理 |
3.研究结果 |
3.1 治疗前两组一般材料的均衡性比较 |
3.1.1 年龄比较 |
3.1.2 性别比较 |
3.1.3 治疗前患者昏迷程度比较 |
3.2 治疗前两组中医证候积分、神经功能损伤评分(NIHSS评分)、实验室指标比较 |
3.2.1 治疗前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3.2.2 治疗前神经功能损伤评分(NIHSS评分) |
3.2.3 治疗前I-6(血清白介素6)比较 |
3.2.4 治疗前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比较 |
3.3 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神经功能损伤评分、实验室指标比较 |
3.3.1 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3.3.2 两组病例中医证候疗效评价 |
3.3.3 治疗后神经损伤功能(NIHSS评分)评分比较 |
3.3.4 两组病例神经损伤功能疗效评定 |
3.3.5 治疗后I-6(血清白介素6)比较 |
3.3.6 治疗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比较 |
3.3.7 住院期间两组不良事件病例数比较 |
3.4 安全性分析 |
4.讨论 |
4.1 急性缺血性卒中在现代医学中的认识 |
4.1.1 急性缺血性卒中流行病学特点 |
4.1.2 现代医学对缺血性卒中病因病机的认识 |
4.1.3 现代医学对缺血性卒中危险因素的认识 |
4.1.4 现代医学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 |
4.2 中医学对中风病因病机的认识与发展 |
4.2.1 外风论 |
4.2.2 内风论 |
4.2.3 非风论 |
4.2.4 痰热瘀互结论 |
4.3 中风中脏腑闭证的常见证型分布特点 |
4.4 缺血性中风中脏腑闭证(急性期)的辩证论治 |
4.5 清热化痰开窍法(醒脑静注射液)药物组成及临床运用 |
4.6 醒脑静注射液用于急性脑梗伴意识障碍患者的作用机制 |
4.6.1 减轻免疫炎性反应 |
4.6.2 促进新生血管形成 |
4.6.3 抗自由基 |
4.6.4 促醒作用的研究 |
4.7 临床治疗结果分析 |
4.7.1 对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 |
4.7.2 对患者神经功能损伤恢复情况的影响 |
4.7.3 醒脑静注射液对炎性指标的作用 |
5.问题及展望 |
5.1 问题 |
5.2 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表2 |
附录3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自我简介 |
(4)葛根总黄酮干预力竭性运动模型大鼠脑组织炎症细胞因子及信号传导和转录活化因子3的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Introduction |
1 材料和方法Materials and methods |
1.1 设计 |
1.2 时间及地点 |
1.3 材料 |
1.3.1 实验动物 |
1.3.2 实验用主要试剂及仪器 |
1.4 实验方法 |
1.4.1 动物分组及给药量 |
1.4.2 动物模型与取材 |
1.4.3 取材 |
1.4.4 指标测定 |
1.4.5 大鼠脑组织STAT3 mRNA及蛋白表达的测定 |
1.5 主要观察指标 |
1.6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Results |
2.1 实验动物数量分析 |
2.2 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8、白细胞介素1β和白细胞介素10水平的比较 |
2.3 大鼠脑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8、白细胞介素1β和白细胞介素10水平的比较 |
2.4 大鼠脑组织STAT3 mRNA及蛋白表达 |
3 讨论Discussion |
3.1 力竭运动对大鼠血清和脑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8、白细胞介素1β和白细胞介素10水平的影响 |
3.2 力竭运动对大鼠脑组织STAT3 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 |
(5)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BDNF、IL-6和TNF-α含量与血管性认知障碍关系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一般资料 |
三、标本采集与测定 |
四、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一、一般资料比较 |
二、急性脑梗死组各时间段与对照组BDNF、IL-6、TNF-α比较 |
三、非认知障碍组和认知障碍组患者各时间段BDNF、IL-6、TNF-α的比较 |
讨论 |
(6)针康法对缺血性卒中后认知障碍非痴呆患者BOLD-fMRI及血清生物标志物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前言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1 卒中后认知障碍 |
1.1 卒中后认知障碍的定义 |
1.2 卒中后认知障碍的流行病学 |
1.3 卒中后认知障碍的病因病机 |
1.3.1 中医对认知障碍的认识 |
1.3.2 现代医学对卒中后认知障碍病因病机的认知 |
2 针康法在卒中后认知障碍康复中的应用 |
2.1 针康法的产生背景 |
2.2 针康法的内容 |
2.3 针康法在卒中后认知障碍康复中的相关作用机制 |
3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在卒中后认知障碍中的应用 |
3.1 BOLD-fMRI成像原理 |
3.2 BOLD-fMRI常用指标 |
3.2.1 低频振荡振幅(ALFF)与比率/分数低频振荡振幅(fALFF) |
3.2.2 局部一致性(ReHo) |
3.2.3 功能连接(FC) |
3.2.4 脑网络 |
4 血清学标志物与卒中后认知障碍的相关性 |
4.1 同型半胱氨酸 |
4.2 细胞炎性因子 |
4.2.1 促炎性因子 |
4.2.2 抗炎性因子 |
4.3 超敏C反应蛋白 |
临床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对象 |
1.1.1 卒中后认知障碍非痴呆型的诊断标准 |
1.1.2 缺血性卒中后认知障碍非痴呆的纳入与排除标准 |
1.1.3 健康志愿者的纳入与排除标准 |
1.1.4 中止标准 |
1.1.5 剔除标准 |
1.1.6 脱落标准 |
1.2 试验设备 |
1.3 试验试剂 |
2 研究方法 |
2.1 随机对照单盲设计 |
2.2 分组及干预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3.1 一般资料指标 |
2.3.2 行为学指标 |
2.3.3 影像学指标 |
2.3.4 血清生物标志物指标 |
2.4 观察周期 |
3 统计分析 |
3.1 一般资料、行为学检测及血生物标记物统计分析 |
3.2 脑功能资料统计学处理及结果呈现 |
3.3 相关分析 |
4 结果 |
4.1 试验组与健康志愿者比较 |
4.1.1 一般资料 |
4.1.2 功能核磁共振结果 |
4.2 针康组与对照组比较 |
4.2.1 基本情况比较 |
4.2.2 神经心理学量表比较 |
4.2.3 BOLD-fMRI指标比较 |
4.2.4 血清生物标志物比较 |
4.2.5 各观察指标之间相关性分析 |
讨论 |
1 立题依据 |
2 缺血性PSCIND患者较健康志愿者BOLD-fMRI的改变 |
3 针康法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
3.1 针康法对缺血性PSCIND患者BOLD-fMRI的影响 |
3.1.1 额叶及其相关脑区 |
3.1.2 颞叶及其相关脑区 |
3.1.3 顶叶及其相关脑区 |
3.1.4 海马与海马旁回 |
3.1.5 扣带回 |
3.1.6 壳核 |
3.2 针康法对PSCIND患者血清生物标志物的影响 |
3.2.1 对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的影响 |
3.2.2 对炎性因子的影响 |
3.2.3 对超敏C反应蛋白(hs-CRP) |
4 本研究的创新性 |
5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个人简历 |
(7)利拉鲁肽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炎症反应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对象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1.1 药品及试剂 |
1.1.2 实验动物 |
1.1.3 实验室试剂配制方法 |
1.2 研究方法 |
1.2.1 实验动物分组 |
1.2.2 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缺血再灌注模型制作 |
1.2.3 脑组织切片制备 |
1.2.4 神经功能评分 |
1.2.5 脑梗死体积测定 |
1.2.6 HE染色 |
1.2.7 TNF-αSP三步法免疫组化测定 |
1.2.8 IL-6 免疫组化测定 |
1.2.9 原位杂交测定TNF-α,IL-6 mRNA阳性表达 |
1.2.10 资料分析及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2.1 神经功能评分 |
2.2 脑梗死体积测定 |
2.3 HE染色结果观察 |
2.4 免疫组化法检测TNF-α,IL-6 阳性表达 |
2.4.1 空白对照片 |
2.4.2 SP三步法测定TNF-α阳性表达 |
2.4.3 免疫组化法测定IL-6 阳性表达 |
2.4.4 原位杂交法测定TNF-α mRNA表达 |
2.4.5 原位杂交法测定IL-6 mRNA表达 |
讨论 |
3.1 TNF-α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
3.2 IL-6 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
3.3 利拉鲁肽与TNF-α及 IL-6 表达的研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老年人血清神经元烯醇化酶与急性脑梗死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中英文术语和缩略语对照表 |
附录 B.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
附录 C.综述 |
参考文献 |
(9)血清淀粉样蛋白A、触珠蛋白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10)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联合青霉素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u=-3.851, P=0.001, 见表2) 。 |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 |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NSE、NGF水平比较 |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
3 讨论 |
四、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及脑脊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变化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丹参多酚酸通过小胶质细胞P2X7/NLRP3/GSDMD通路减轻实验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D]. 马岱朝.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卒中后疲劳和认知障碍危险因素及与TNF-α、血脂水平的相关性研究[D]. 李昊. 河北工程大学, 2021(08)
- [3]醒脑静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闭证痰热互结型)患者临床疗效观察[D]. 赵治国.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0(07)
- [4]葛根总黄酮干预力竭性运动模型大鼠脑组织炎症细胞因子及信号传导和转录活化因子3的表达[J]. 蒋宇凌,莫伟彬,唐健,李敏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0(23)
- [5]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BDNF、IL-6和TNF-α含量与血管性认知障碍关系的临床分析[J]. 欧春影,李传玲,安晓雷,李晓宾,郭靖,许可. 中华脑科疾病与康复杂志(电子版), 2019(03)
- [6]针康法对缺血性卒中后认知障碍非痴呆患者BOLD-fMRI及血清生物标志物的影响[D]. 关莹.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9(01)
- [7]利拉鲁肽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炎症反应的影响[D]. 张岩.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8]老年人血清神经元烯醇化酶与急性脑梗死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D]. 王曼丽. 蚌埠医学院, 2019(01)
- [9]血清淀粉样蛋白A、触珠蛋白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研究[D]. 魏婉. 南京医科大学, 2018(01)
- [10]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联合青霉素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影响[J]. 黄鹂.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