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肝硬化和肝癌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含量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申文晓[1](2019)在《慢性HBV感染者血清GP73和IL-6水平与肝纤维化指标的相关性》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血清GP73、IL-6在慢性HBV感染者中的表达水平,并分析与肝纤维化指标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慢性HBV感染者66例,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30例,乙肝肝硬化患者36例,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31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GP73、IL-6含量,采用磁微粒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PCⅢ、Ⅳ-C、LN含量。比较慢性HBV感染者中血清GP73、IL-6及肝纤维化指标水平,运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血清GP73、IL-6与其肝纤维化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随着慢性HBV感染者病情加重,血清GP73、IL-6、Ⅳ-C、LN水平逐渐升高,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PCⅢ水平随着病情加重升高,但在CHB组及LC组之间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随着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Child-Pugh分级增高,血清Ⅳ-C、LN水平多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清IL-6、GP73及PCⅢ水平,多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提示,CHB组血清GP73水平与IL-6、PCⅢ和IV-C呈正相关(P<0.05),Spearman相关系数分别为0.4404、0.5953、0.4442,与LN无明显相关;LC组血清GP73水平与IL-6和IV-C呈正相关(P<0.05),Spearman相关系数分别为0.4347、0.5343,与PCⅢ、LN无明显相关;CHB组血清IL-6水平与PCⅢ、IV-C、LN呈正相关(P<0.05),Spearman相关系数分别为0.4185、0.391、0.3942;LC组血清IL-6水平与IV-C和LN呈正相关(P<0.05),Spearman相关系数分别为0.5245、0.4468,与PCⅢ无明显相关。结论:血清GP73和IL-6水平与慢性HBV感染者疾病进展密切相关,血清GP73和IL-6水平与肝纤维化指标密切相关,有望成为评估肝脏纤维化程度的重要血清学指标。
李霞,石永玉[2](2015)在《白细胞介素6与肝细胞癌相关性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评价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6与肝细胞癌的相关性。方法检索Pub Med、ISI web of knowledg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将定量检测肝癌患者血清或血浆中IL-6含量的病例对照试验纳入本研究,采用Meta分析法进行定量综合分析。结果纳入的25项研究分成3组分别进行Meta分析:肝癌和正常对照、肝癌和肝硬化以及肝癌和慢性肝炎。肝癌患者血清中IL-6水平显着高于健康人群[25篇,标准化均数差(SMD)为5.02,95%可信区间(95%CI):4.135.91,Z=11.05,P<0.000 1]、肝硬化患者(15篇,SMD=2.36,95%CI:1.543.19,Z=5.60,P<0.000 1)和肝炎患者(7篇,SMD=2.63,95%CI:1.244.03,Z=3.69,P=0.000 2)。结论炎症介质IL-6可能在肝癌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曹献[3](2021)在《肝宁方对小鼠肝癌癌前病变炎症微环境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肝宁方在实际临床应用中,对肝病患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具有研究价值和意义,本研究目的是通过研究肝宁方对二乙基亚硝胺(diethylnitrosamine,DEN)联合四氯化碳(carbon tetrachloride,CCl4)诱导建立原发性肝癌癌前病变小鼠模型炎症微环境的影响,以期阐明肝宁方对肝癌癌前病变的防治作用机制。方法:60只周龄6-8周,重量为(18±22)g的KM雄性小鼠,适应性饲养一周后,随机分为四组(15只):对照组、模型组、肝宁方组、护肝片组。除对照组,其余各组进行CCl4溶液灌胃和DEN腹腔注射联合造模,同时每天进行药物灌胃。于16周末(肝癌癌前病变期)将小鼠进行禁食取材,眼眶采血,摘取脾脏、肝脏。记录各组间肝的外观、癌前结节的数目及大小;称量肝脏、脾脏、体重;检测小鼠血清肝功能ALT、AST、GGT、TBIL水平;肝脏病理检查;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检测血清中小鼠血清IL-6、IL-1β、AFP、TNF-α、GPC-3、TSGF和Ki67含量;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WB)检测TLR4、NF-κB蛋白表达。结果:1.一般情况: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肝宁方组、护肝片组在造模第4周开始出现进食量减少,精神萎靡,掉毛,急躁易怒等表现,第8周部分出现腹水,尾部出现皮下出血点,行动迟缓。与模型组相比,肝宁方组和护肝片组程度均好于模型组,一般状态好。2.体重指数: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肝宁方组、护肝片组体重显着下降(P<0.01);与模型组相比,肝宁方组、护肝片组体重显着增加(P<0.05);肝脏指数、脾脏指数: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肝宁方组、护肝片组肝脏指数和脾脏指数显着增加(P<0.01),与模型组相比,肝宁方组肝脏指数和脾脏指数显着下降(P<0.01),护肝片组肝脏指数和脾脏指数下降(P<0.05)。3.病理:小鼠肝脏形态,模型组小鼠肝脏组织质地粗糙,色泽暗沉,表面密布大小不等白色增生结节(0.2-3cm)肉眼可见,与模型组相比,肝宁方组和护肝片组,结节分布密度低,直径小,肝脏色泽较好。肝组织HE染色,模型组小鼠肝细胞出现水肿、坏死,成巢状,细胞核出现核异型性(核大、双核、多核),细胞密度增高,汇管区间质增生,纤维组织增多;结节包膜明显,与周边肝脏组织界限清楚,肝小梁结构不规则。与模型组相比,肝宁方组细胞变性坏死程度轻,纤维组织增生程度较轻,细胞较少出现核异型,护肝片介于两者间。4.肝功能: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肝宁方组、护肝片组肝功能ALT、AST、GGT、TBIL显着升高(P<0.01),与模模型组相比,肝宁方组肝功能ALT、AST、GGT、TBIL显着降低(P<0.01),护肝片组肝功能ALT、AST、GGT、TBIL降低(P<0.05)。5.炎症因子: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肝宁方组、护肝片组IL-6、IL-1β、TNF-α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肝宁方组IL-6、IL-1β、TNF-α水平显着降低(P<0.01),护肝片组IL-6、IL-1β、TNF-α水平降低(P<0.05)。6.肿瘤相关因子: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肝宁方组、护肝片组AFP、GPC-3、TSGF和Ki67显着增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肝宁方组、护肝片组AFP、GPC-3、TSGF和Ki67显着降低(P<0.05)。7.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肝宁方组、护肝片组TLR4、NF-κB蛋白表达显着增加(P<0.01),与模型组相比,肝宁方和护肝片组TLR4、NF-κB蛋白表达显着下降(P<0.05)。结论:1.肝宁方对DEN诱导的小鼠肝癌癌前病变有抑制作用2.肝宁方可抑制TLR4、NF-κB的表达,改善肝癌癌前病变的炎症微环境,其可能通过TLR4/NF-KB信号通路发生作用。
周迪凡[4](2020)在《IL-6在肝细胞性肝癌中的差异表达及与乙肝病毒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肝细胞性肝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是肝癌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但其如何导致肝癌发生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慢性炎症与肿瘤相互关系一直是肿瘤生物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作为一种重要的炎性因子参与了多种炎症、免疫反应过程,在肿瘤微环境中发挥重要作用,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研究通过对肝癌患者临床信息及肝癌标本研究,验证IL-6在肝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初步探索IL-6在肝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表达异同及乙肝阳性对IL-6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IPA分析方法对mi RNA进行靶基因预测,探索潜在相关通路与乙肝阳性肝癌密切联系。通过TCGA数据库内肝癌样本数据分析,预测IL-6在肝癌中的表达情况。通过回顾性分析肝细胞性肝癌患者的病例,筛选出其中符合研究标准的病例共37例。收集病例的临床病理资料,统计并分析病人的各项临床指标。采用q RT-PCR技术及免疫组化技术来分析IL-6在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IL-6m RNA在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与患者一系列相关临床信息是否存在联系。比较IL-6在HBV阳性组和HBV阴性组中的m RNA水平和蛋白表达水平是否存在差异。结果:在IPA分析中,IL-6信号通路在|Z-score|≥0的信号通路中显着富集排名第一。TCGA数据库数据分析,IL-6在癌旁组织内m RNA水平表达高于在肝癌组织内表达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q RT-PCR实验中,IL-6 m RNA表达量在肝癌组织中比在癌旁组织中明显增高,两者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在癌旁组织中IL-6 m RNA的表达水平与患者肿瘤的大小有关(p<0.05,r>0),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数目,是否存在门脉癌栓,是否肝硬化,CNLC分期、血清AFP等均无相关性(p>0.05)。IL-6m RNA在肝癌中的表达与HBV阳性无相关性(p>0.05)。与HBV-DNA阴性组相比,在HBV-DNA阳性组的肝癌组织中IL-6 m RNA的表达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HBV阳性肝转氨酶正常组和HBV阴性肝转氨酶正常组相比,在HBV阳性肝功能异常组的IL-6 m RNA的相对差异表达量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免疫组化实验中,IL-6蛋白在癌旁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肝癌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35.764,P<0.01)。IL-6蛋白在肝癌中的表达与HBV阳性,HBV-DNA阳性及肝转氨酶水平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IL-6信号通路可能与乙肝感染及肝癌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与肝癌组织相比,IL-6在癌旁组织中的m RNA水平和蛋白水平表达上调,且IL-6 m RNA在癌旁组织中的表达与肿瘤大小有关。IL-6 m RNA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与HBV-DNA的复制水平呈负相关性,肝转氨酶水平与IL-6 m RNA在肝癌中的相对差异量呈正相关性。这些结果提示IL-6可能通过潜在的通路机制介导肝癌的发生发展。
钱小英,胡春宏[5](2015)在《白细胞介素6与恶性肿瘤关系的研究近况》文中研究表明白细胞介素6是趋化因子的一种细胞因子,由多种细胞产生,同时也作用于多种细胞,研究表明白细胞介素6具有广泛生物学功能,在人体生理平衡中起到重要作用。目前不少研究对白细胞介素生物学特征等作出详细的报告,开始进入临床研究,指出白细胞介素6能够参与细胞增殖和凋亡过程,构成肿瘤细胞免疫逃逸,促进恶性肿瘤的进展。在近几年的研究中发现白细胞介素6与多种恶性肿瘤相关,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有所提高,影响恶性肿瘤发展与预后,本文主要分析白细胞介素6与恶性肿瘤的关系。
李壮,覃后继,潘国刚[6](2015)在《血清IL-2和IL-6水平变化与丙型肝炎致肝硬化和癌变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变化与丙型肝炎(丙肝)致肝硬化和癌变的相关性。方法从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丙型肝炎患者中随机选择31例,分慢性丙型肝炎组、丙肝后肝硬化组以及丙肝相关性肝癌组,另选择18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IL-2和IL-6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较之正常对照组,慢性丙型肝炎组和丙肝后肝硬化组以及丙肝相关性肝癌组的ALT和TBIL水平均出现显着上升的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丙肝相关性肝癌组ALT水平显着低于慢性丙型肝炎组和丙肝后肝硬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较之正常对照组,慢性丙型肝炎组和丙肝后肝硬化组以及丙肝相关性肝癌组的IL-2水平均出现显着下降的情况,IL-6水平则出现显着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随着疾病的发展,慢性丙型肝炎组丙肝后肝硬化组丙肝相关性肝癌组的IL-2水平呈逐渐下降情况,IL-6水平则出现逐渐上升情况。结论血清IL-2和IL-6水平变化与丙肝致肝硬化和癌变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二、肝硬化和肝癌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含量及其临床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肝硬化和肝癌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含量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慢性HBV感染者血清GP73和IL-6水平与肝纤维化指标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病例资料 |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
1.3 依据肝功能分级分组 |
1.4 实验方法 |
1.4.1 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GP73 水平 |
1.4.2 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IL-6 水平 |
1.4.3 采用时间段分辨的免疫荧光分析法检测HBV血清标志物(HBsAg、HBs Ab、HBe Ag、HBe Ab、HBcAb) |
1.4.4 采用FQ-PCR法检测血清HBV-DNA水平 |
1.4.5 检测肝功能、凝血功能等生化指标 |
1.4.6 采用磁微粒化学法检测血清PCIII、IV、LN水平 |
1.4.7 影像学检查 |
1.5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CHB组、LC组及对照组血清GP73、IL-6、PCⅢ、Ⅳ-C、LN水平比较 |
2.2 LC组患者GP73、IL-6、PCⅢ、Ⅳ-C、LN水平比较 |
2.3 CHB组、LC组患者血清GP73 水平与IL-6、PCⅢ、Ⅳ-C、LN水平的相关性 |
2.4 CHB组、LC组患者血清IL-6 水平与PCⅢ、Ⅳ-C、LN水平的相关性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2)白细胞介素6与肝细胞癌相关性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
1.1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
1.1.1 纳入标准 |
1.1.2 排除标准 |
1.2 资料来源 |
1.3 文献质量评价 |
1.3.1 评判文献质量标准 |
1.3.2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估 |
1.4 资料提取 |
1.5 资料分析 |
1.5.1 异质性分析 |
1.5.2 Meta分析 |
2 结果 |
2.1 检索结果 |
2.2 纳入研究的特点 |
2.3 文献质量评价 |
2.4 Meta分析结果 |
3 讨论 |
(3)肝宁方对小鼠肝癌癌前病变炎症微环境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中医对肝癌癌前病变的认识与研究 |
1.1 肝癌癌前病变的病名 |
1.2 肝癌癌前病变的病因病机 |
1.3 肝癌癌前的辨证与分型 |
1.4 中医药治疗肝癌癌前病变 |
2 现代医学对肝癌癌前病变的认识与研究 |
2.1 肝癌癌前病变的流行病学 |
2.2 肝癌癌前病变的发病机制 |
2.3 现代医学对肝癌癌前病变的诊断 |
2.4 现代医学对肝癌癌前病变的治疗 |
3 肝癌癌前病变的肿瘤微环境 |
3.1 肿瘤微环境的定义 |
3.2 肿瘤免疫微环境 |
3.3 肿瘤炎症微环境 |
3.4 中医药调节肿瘤微环境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试验药物及试剂 |
1.2.1 实验药物 |
1.2.2 实验试剂 |
1.3 主要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动物造模方法 |
2.2 标本采集 |
2.3 观察指标 |
2.3.1 小鼠的一般情况 |
2.3.2 体重、肝脏指数、脾脏指数 |
2.3.3 肝脏病理HE染色 |
2.3.4 血清肝功能和肿瘤相关因子检测 |
2.3.5 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肝组织中TLR4、NF-κB蛋白表达 |
2.4 统计学处理 |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小鼠的一般情况 |
3.2 各组小鼠体重变化趋势 |
3.3 体重、肝脏指数、脾脏指数变化情况 |
3.4 肉眼可见结节大小、数量、分布情况 |
3.5 肝脏病理学观察HE染色 |
3.6 肝功能 |
3.7 血清炎症相关因子与肿瘤相关指标 |
3.8 肝脏TLR4、NF-κB表达情况 |
第四部分 讨论 |
4.1 肝宁方的研究基础 |
4.2 肝宁方的药物组成成分及研究现状 |
4.3 肝宁方对DEN/CCl4诱发的肝癌癌前病变炎症微环境影响的评价 |
4.3.1 肝宁方对小鼠一般情况的影响 |
4.3.2 肝宁方对肝脏指数/脾脏指数的影响 |
4.3.3 肝宁方对肝功能的影响 |
4.3.4 肝宁方对肝脏病理的影响 |
4.3.5 肝宁方对肝癌癌前病变相关炎症因子的影响 |
4.3.6 肝宁方对肝癌癌前病变相关肿瘤标志物的影响 |
4.3.7 肝宁方对肝癌癌前病变TLR4、NF-κB蛋白表达的影响 |
4.4 中西结合防治肝癌及癌前病变的特色与优势 |
4.5 不足与展望 |
第五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医药调节肝癌及癌前微环境中的TLR4/NF-κB信号通路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4)IL-6在肝细胞性肝癌中的差异表达及与乙肝病毒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写与符号说明 |
1前言 |
2 实验材料 |
2.1 实验样本的选择 |
2.2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
2.3 实验试剂 |
2.4 实验仪器 |
3 研究方法 |
3.1 免疫组化 |
3.2 荧光定量PCR实验 |
3.3 数据分析 |
4 实验结果 |
4.1 生物信息分析 |
4.2 IL-6 m RNA在肝癌中的表达情况 |
4.3 IL-6蛋白在肝癌中的表达情况 |
5 讨论 |
6 结论 |
7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IL-6在乙肝相关性肝癌中的作用研究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6)血清IL-2和IL-6水平变化与丙型肝炎致肝硬化和癌变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四、肝硬化和肝癌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含量及其临床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慢性HBV感染者血清GP73和IL-6水平与肝纤维化指标的相关性[D]. 申文晓. 桂林医学院, 2019(09)
- [2]白细胞介素6与肝细胞癌相关性的Meta分析[J]. 李霞,石永玉.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15(06)
- [3]肝宁方对小鼠肝癌癌前病变炎症微环境影响的实验研究[D]. 曹献.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IL-6在肝细胞性肝癌中的差异表达及与乙肝病毒相关性研究[D]. 周迪凡. 浙江大学, 2020(02)
- [5]白细胞介素6与恶性肿瘤关系的研究近况[J]. 钱小英,胡春宏.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5(19)
- [6]血清IL-2和IL-6水平变化与丙型肝炎致肝硬化和癌变的相关性研究[J]. 李壮,覃后继,潘国刚.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