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皮性卵巢癌患者血清sVCAM-1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刘璐[1](2021)在《HK10、HE4、DJ-1、CA125在上皮性卵巢癌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人激肽释放酶10(HK10)、人附睾蛋白4(HE4)、DJ-1、糖类抗原125(CA125)蛋白在上皮性卵巢癌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经手术治疗的118例卵巢肿瘤患者的外周血标本,经病理诊断51例为上皮性卵巢癌,67例为卵巢良性肿瘤,另选取同期40例健康体检者的外周血标本作为健康对照组,检测并比较3组受试者血清HK10、HE4、DJ-1、CA125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上皮性卵巢癌病理特征与预后的关系,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AUC)评估血清HK10、HE4、DJ-1、CA125对卵巢癌的诊断价值。结果:上皮性卵巢癌组和卵巢良性肿瘤组患者血清中的HK10、HE4、DJ-1、CA125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且上皮性卵巢癌组高于卵巢良性肿瘤组(P<0.05);不同国际妇产科协会(FIGO)肿瘤分期、分化程度以及淋巴结是否转移患者血清HK10、HE4、DJ-1、CA125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肿瘤直径、病理类型患者血清HK10、HE4、DJ-1、CA125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显示4个指标联合检测的AUC为0.963(P<0.05),灵敏度为91.04%,特异度为95.00%。结论:HK10、HE4、DJ-1、CA125在上皮性卵巢癌患者外周血中水平较高,对早期上皮性卵巢癌的筛查和初步诊断具有预测价值。
张国良,罗利江[2](2021)在《多层螺旋CT联合血清HE4、PLR在上皮性卵巢癌患者诊断及预后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联合血清人附睾蛋白4(HE4)、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在上皮性卵巢癌患者诊断及预后中的应用。方法:收集2017年2月—2019年4月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人民医院诊治的42例上皮性卵巢癌患者作为卵巢癌组,根据患者的预后情况将其进一步分为存活组39例和死亡组3例,并于同期随机选取35例卵巢良性肿瘤患者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血清HE4水平,采用血细胞自动分析仪测定PLR。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卵巢癌组血清HE4水平及PLR明显升高(P<0.05)。与存活组相比,死亡组血清HE4水平及PLR明显升高(P<0.05)。多层螺旋CT、血清HE4、PLR单独检测上皮性卵巢癌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76.19%、71.43%、69.05%,联合诊断为92.86%。多层螺旋CT、血清HE4和PLR联合检测的特异度、敏感度、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和约登系数均高于多层螺旋CT、血清HE4和PLR单独检测。多层螺旋CT、血清HE4和PLR联合检测上皮性卵巢癌及其预后的诊断价值高于多层螺旋CT、血清HE4和PLR单独检测。结论:上皮性卵巢癌患者及死亡患者血清HE4水平及PLR异常升高,多层螺旋CT联合血清HE4及PLR在上皮性卵巢癌诊断中具有较高的特异度、敏感度、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和约登系数,在上皮性卵巢癌预后预测中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董莉丽,杨然,李松,冯磊[3](2021)在《血清循环肿瘤DNA与上皮性卵巢癌患者卡铂耐药的相关性分析》文中认为目的观察采用卡铂为主的化疗方案治疗的上皮性卵巢癌患者血清循环肿瘤DNA(circulating tumor DNA, ctDNA)水平变化,探讨其与卡铂耐药的相关性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上皮性卵巢癌患者95例,同期卵巢上皮良性囊肿患者50例,检测入院时血清ctDNA、癌抗原125(cancer antigen 125, CA125)水平。上皮性卵巢癌患者均行肿瘤细胞减灭术,术后采用以卡铂为主的足量化疗方案治疗至完全缓解。随访1年,23例出现卡铂耐药者为耐药组,余72例为敏感组,比较2组年龄,体质量指数,血清ctDNA、CA125水平,不同FIGO分期、分化程度、病理类型、化疗方案比率及难治性腹腔积液发生率等临床资料;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上皮性卵巢癌患者发生卡铂耐药的影响因素;绘制ROC曲线,评估血清ctDNA预测上皮性卵巢癌患者发生卡铂耐药的价值;比较随访期间死亡的上皮性卵巢癌患者与生存者血清ctDNA水平。结果上皮性卵巢癌患者血清ctDNA[(585.63±52.36)μg/L]、CA125[(874.32±210.33)ku/L]水平均高于卵巢上皮良性囊肿患者[(202.33±35.85)μg/L、(289.01±85.40)ku/L](P<0.05)。耐药组血清ctDNA[(663.25±40.32)μg/L]、CA125[(1 256.28±255.36)ku/L]水平,FIGO分期Ⅲ~Ⅳ期比率(78.26%)、难治性腹腔积液发生率(26.09%)均高于敏感组[(560.68±32.58)μg/L、(752.30±200.38)ku/L、43.06%、6.94%](P<0.05),2组年龄、体质量指数、月经初潮年龄、孕次、产次、肿瘤残存直径、化疗周期,不同分化程度、病理类型、化疗方案及术前绝经、妇科恶性肿瘤家族史、吸烟、饮酒、双侧发病、术中清扫淋巴结比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ctDNA(OR=3.504,95%CI:1.850~6.875,P<0.001)、血清CA125(OR=3.387,95%CI:1.798~6.527,P<0.001)、FIGO分期Ⅲ~Ⅳ期(OR=2.356,95%CI:1.701~5.532,P<0.001)、难治性腹腔积液(OR=2.793,95%CI:1.643~5.278,P<0.001)是上皮性卵巢癌患者发生卡铂耐药的影响因素。血清ctDNA、CA125分别以615.85μg/L、954.33 ku/L为最佳截断值,预测上皮性卵巢癌患者发生卡铂耐药的AUC分别为0.859(95%CI:0.647~0.908,P<0.001)、0.801(95%CI:0.612~0.855,P<0.001),灵敏度分别为86.96%、78.26%,特异度分别为81.94%、79.17%;二者联合预测上皮性卵巢癌患者发生卡铂耐药的AUC为0.940,灵敏度为78.26%,特异度为84.72%。95例上皮性卵巢癌患者随访至2020年1月,失访5例,死亡13例,随访期间死亡者血清ctDNA水平[(885.42±102.35)μg/L]高于生存者[(528.36±55.69)μg/L](P<0.05)。结论上皮性卵巢癌患者血清ctDNA水平升高,血清ctDNA是发生卡铂耐药的影响因素,可作为上皮性卵巢癌卡铂耐药和预后的预测指标。
王茹娜,贺全勤,赖高媛,刘秀玲[4](2021)在《上皮性卵巢癌患者血清FOLR1、Smac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文中提出目的分析上皮性卵巢癌(EOC)患者血清叶酸受体1(FOLR1)、第2个线粒体衍生的半胱氨酸蛋白酶激活剂(Smac)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抽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驻马店市中心医院收治的EOC患者90例作为恶性组,及同期卵巢良性肿瘤患者90例作为良性组,比较两组血清FOLR1、Smac水平和恶性组不同临床病理特征血清FOLR1、Smac水平,分析血清FOLR1、Smac水平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恶性组血清FOLR1水平高于良性组,血清Smac水平低于良性组(P<0.05);浆液性囊腺癌、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Ⅲ~Ⅳ期、组织分化程度低中分化、腹水细胞学阳性、存在淋巴结转移患者血清FOLR1水平较高,且FIGO分期Ⅲ~Ⅳ期、组织分化程度低中分化、存在淋巴结转移患者血清Smac水平较低(P<0.05);Pearson分析结果显示,FOLR1和FIGO分期(r=0.674)、淋巴结转移(r=0.703)呈正相关,和组织分化程度(r=-0.598)呈负相关,Smac和FIGO分期(r=-0.612)、淋巴结转移(r=-0.587)呈负相关,和组织分化程度(r=0.649)呈正相关(P<0.05)。结论 EOC患者血清FOLR1表达水平较高,Smac水平较低,且不同临床病理特征中患者血清FOLR1、Smac水平表达情况存在差异,与FIGO分期、组织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存在明显相关性,能为临床诊疗和疾病评估提供科学参考。
丰颖[5](2021)在《小剂量雷公藤多苷对人上皮性耐药卵巢癌A2780/DDP细胞的抑制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和目的:作为妇科常见的恶性肿瘤,上皮性卵巢癌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对广大妇女的身心健康构成了严重的威胁。研究显示,上皮性卵巢癌总体缓解率在10%-35%之间,且缓解期相对短暂。尽管在治疗上皮性卵巢癌方面,已经取得了显着进展,但大多数晚期疾病患者仍然难以避免地经历了复发,最终由于化疗耐药而导致死亡,其中以铂耐药发生率最高。临床上,人上皮性耐顺铂卵巢癌和晚期卵巢癌的治疗一直是个棘手的问题。此外,上皮性卵巢癌的耐顺铂往往表现出多因素的机制,耐药机制比较复杂,目前尚未被完全了解和认识。因此,现阶段治疗铂耐药/铂难治卵巢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序贯单药化疗来维持生活质量和缓解症状,目前的难题仍需要通过创新疗法的临床试验来实现突破。导师带领的课题组一直以来都在中药领域探索,尝试从中药宝库中挖掘出能辅助治疗和改善这些卵巢癌患者疗效的有效中药或中药复合物,期望可以用于这些晚期或耐药卵巢癌的治疗。因此,寻找安全有效的中药用于耐顺铂卵巢癌的治疗意义重大。本研究将小剂量雷公藤多苷(GTW)作用于人上皮性耐顺铂卵巢癌A2780/DDP细胞株,通过体内体外实验观察小剂量GTW对人上皮性耐药顺铂卵巢癌A2780/DDP细胞的生长、侵袭和迁移的抑制作用,并揭示GTW抑制上皮性耐药卵巢癌的作用机制,为GTW临床应用于辅助治疗晚期或上皮性耐药卵巢癌提供实验数据和体内体外评价模型。第一部分GTW对人上皮性耐顺铂卵巢癌细胞的作用目的尝试从细胞水平评价GTW对肿瘤细胞侵袭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1.A2780/DDP细胞的培养、冻存及计数:将A2780/DDP细胞放置在含有链霉素、10%胎牛血清、青霉素的培养液内进行培养。培养条件:环境温度37℃,5%CO2,90%空气湿度,换液周期为2-3d。当细胞贴壁率达90%左右时,进行细胞消化传代。当细胞形状变为圆形时,加入RPMI-1640培养基,并停止消化。取出上清液,得到细胞沉淀物。按9:1的比例,分别加入胎牛血清900μl和DMSO 100μl制作成细胞冻存液1ml,调节细胞浓度。将调节后的冻存液和细胞沉淀均匀混合后冻存。在细胞沉淀物中加入10%胎牛血清等,打散细胞悬液,调整细胞悬液密度至5×104/ml后进行细胞计数。2.采用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GTW、DDP作用于人上皮性耐顺铂卵巢癌A2780/DDP细胞株的细胞存活率,并计算GTW、DDP作用于A2780/DDP细胞后的IC50测定。3.采用Transwell迁移、侵袭实验检测不同浓度GTW对A2780/DDP细胞进行干预前后的肿瘤细胞的侵袭、转移能力的变化。分组同前。实验重复3次,取穿膜细胞均值作为反映细胞迁移能力指标。4.采用单向方差分析或双向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并以均值表示±SD。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差异。结果1.查阅文献、进行了大量的预实验,并借鉴我们课题组前期研究采用的实验方案,我们选择如下不同浓度梯度的GTW(50μg/ml、200μg/ml、800μg/ml、1600μg/ml、3200μg/ml)作用于A2780/DDP细胞24h,GTW最低的有效抑制浓度为200μg/ml。随GTW浓度的升高,各实验组的细胞存活率呈进行性降低趋势(P<0.05),GTW对A2780/DDP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呈现逐渐增强的趋势,且IC50为882.1 ug/ml。说明GTW呈剂量依赖性抑制A2780/DDP细胞增殖的作用。2.不同浓度DDP(0.625μg/m L、1.25μg/m L、2.5μg/m L、5μg/m L、10μg/m L、20μg/m L)作用A2780/DDP细胞24h,DDP最低有效抑制浓度为1.25μg/m L(P<0.05)。随DDP浓度的升高,细胞存活率逐渐下降(P<0.05)。DDP作用于A2780/DDP细胞上的IC50为1.891μg/m L。表明DDP具有剂量依赖性抑制A2780/DDP细胞增殖的作用。3.小剂量GTW对A2780/DDP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的抑制作用随着浓度升高而逐渐增强。浓度为200/800/1600/3200μg/m L时,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TW对A2780/DDP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第二部分GTW通过ILK/AKT/GSK3β/Slug信号通路抑制人上皮性卵巢癌耐顺铂作用的研究目的探讨GTW是否能够通过抑制ILK/AKT/GSK3β/Slug信号通路来抑制上皮间质转化,从而增强DDP的敏感性,抑制肿瘤细胞侵袭转移及耐顺铂作用。方法1将A2780/DDP细胞进行基本分组,分为空白对照组、GTW组、DDP组和GTW+DDP组。分别用si RNA-ILK、si RNA-Slug、AKT抑制剂、GSK3β抑制剂作用于各基本分组后,并通过Transwell实验对细胞的变化(侵袭、迁移)情况进行检测。2用Western blot法测定各组细胞ILK/AKT/GSK3β/Slug信号通路相关蛋白E-cadherin、N-cadheriin、ILK、AKT、p-AKT、GSK3β、p-GSK3β、slug的表达情况。3采用单向方差分析或双向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并以均值表示±SD。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差异。结果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DDP组、GTW组、GTW+DDP组能够有效抑制Slug的表达,并且GTW+DDP组抑制作用明显(P<0.005)。转染si RNA-Slug后,N-cadherin的表达进一步下调,而E-cadherin表达进一步上调,以GTW+DDP组尤为显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说明si RNA-Slug协同增强了GTW+DDP组对A2780/DDP细胞的侵袭迁移能力的抑制作用(P<0.005)。2.在si RNA-ILK转染后,A2780/DDP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减弱。与正常对照组相比,DDP组、GTW组以及GTW+DDP组A2780/DDP细胞的迁移和侵袭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以GTW+DDP组抑制作用明显(P<0.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未转染前,各组ILK、p-AKT、p-GSK3β和Slug的表达下调。尤其在GTW+DDP组,抑制作用最为显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转染si RNA-ILK沉默ILK后,ILK、p-AKT、p-GSK3β和Slug的水平下调更为显着,N-cadherin的表达进一步下调,而E-cadherin的表达进一步上调,以GTW+DDP组尤为显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说明si RNA-ILK协同增强了GTW+DDP组的抑制作用。3.AKT抑制剂(MK2206)可抑制A2780/DDP细胞的生长,且呈剂量依赖性。AKT抑制剂协同促进了GTW、DDP和GTW+DDP对A2780/DDP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抑制作用,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AKT抑制剂促进了GTW组、DDP组和GTW+DDP组的p-AKT、p-GSK3β、ILK蛋白水平的进一步下调。促进了各组A2780/DDP细胞的E-cadherin水平的上调及N-cadherin水平的进一步下调,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4.GSK3β抑制剂可抑制A2780/DDP细胞的生长,且呈剂量依赖性。GSK3β抑制剂协同促进了GTW、DDP和GTW+DDP对A2780/DDP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抑制作用,以GTW+DDP组抑制作用最为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GSK3β抑制剂诱导了GTW组、DDP组和GTW+DDP组slug、p-GSK3β水平的上调,但不影响p-AKT、ILK。GSK3β抑制剂协同促进了各组细胞的E-cadherin水平上调、N-cadherin水平下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GTW可协同DDP抑制人上皮性耐顺铂卵巢癌A2780/DDP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增加A2780/DDP细胞对顺铂的敏感性。2.GTW通过靶向调控ILK/AKT/GSK3β/Slug信号通路,对耐顺铂卵巢癌A2780/DDP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产生有效抑制。通过靶向调控ILK/AKT/GSK3β/Slug信号通路,EMT相关蛋白E-cadherin的水平上调,N-cadherin、ILK、p-Akt、p-GSK3β和Slug的水平下调,以GTW+DDP组尤为明显,说明GTW可通过ILK/AKT/GSK3β/Slug途径靶向抑制肿瘤细胞的EMT来增强对DDP的敏感性,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耐顺铂作用。第三部分GTW抑制人上皮性耐顺铂卵巢癌裸鼠体内成瘤作用的研究目的通过构建荷耐顺铂人上皮性卵巢癌裸鼠腹腔移植瘤模型,尝试通过体内实验进一步证实GTW可通过抑制ILK/AKT/GSK3β/Slug信号通路,抑制EMT,从而抑制肿瘤细胞EMT相关转移及化疗耐药(DDP-耐药)。方法1.取4~6周龄体重15~20 g的雌性裸鼠48只,按每组12只,随机分为四组,驯化一周。2.取人上皮性耐顺铂卵巢癌A2780/DDP常规培养,在裸鼠腹腔建模时候,取0.2ml的细胞悬液进行接种,密度控制在每ml细胞数量为2×107个。接种满96 h后,在裸鼠尾静脉处抽血0.2ml,离心后吸出血清,-80℃保存,备用。抽血完毕后,当肿瘤体积达到50mm3时,接受以下处理:(1)对照组:每隔一天取生理盐水0.2 ml对裸鼠进行灌胃处理,持续10次。(2)GTW组:1 mg/kg/d GTW生理盐水稀释成终体积0.2 ml,腹腔注药,持续14次。(3)DDP组:顺铂4 mg/kg/d,腹腔注射给药,第1、8天给药,总共用药2天。(4)GTW+DDP组:1 mg/kg/d GTW生理盐水稀释成终体积0.2 ml,腹腔注药,持续14次。在第1天、第8天,按照4 mg/kg/d的剂量腹腔注射DDP,总共用药2天。3.接种后,每天观察荷瘤裸鼠的活动情况、肤色、精神状态,并在接种的第7天起,对荷瘤裸鼠的体重、腹围进行隔日观察,当荷瘤裸鼠的腹围增大时,认为腹腔转移瘤产生。实验截止到最后一次给药后第二天。每周测量两次肿瘤体积,并称重小鼠。实验第22天时,每组取3只小鼠进行安乐死后解剖,观察腹腔成瘤、成瘤位置,统计肠系膜上肿瘤的数量,取下肠系膜以及上面的腹腔转移瘤进行称重。同时留取移植瘤标本,保持无菌,-80℃保存。其余小鼠用于评估生存曲线。4.采用ELISA法检测GTW、DDP及两者联用治疗荷瘤裸鼠后,血清肿瘤标志物CA125、HE4水平的变化5.用Western Blot检测人上皮性耐顺铂卵巢癌裸鼠腹腔移植瘤组织中E-cadherin、N-cadheriin、ILK、AKT、p-AKT、GSK3β、p-GSK3β、slug蛋白表达水平的改变6.采用单向方差分析或双向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并以均值表示±SD。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差异。结果1.裸鼠腹腔内成瘤后,各组肿瘤体积及重量均有不同程度改变。各组瘤体积:对照组平均为1916.463±52.491mm3,DDP组平均为1014.021±52.553mm3,GTW组平均为1196.322±51.681mm3,DDP+GTW组平均为680.321±33.652mm3。对照组的肿瘤体积最大,DDP组、GTW组及联合组瘤体积均明显小于对照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DDP+GTW组的减小程度最明显。而GTW组和DDP组瘤体积次之(P<0.05)。各组瘤重:对照组平均重0.8210±0.1260g,DDP组平均重0.4797±0.0054g,GTW组平均重0.5413±0.049g,DDP+GTW组平均重0.2777±0.0046g。对照组的肿瘤重量最大,GTW组、DDP组及联合(DDP+GTW)组瘤重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DDP+GTW组瘤体重量的减小程度最明显。而GTW组和DDP组瘤重次之(P<0.05)。2.各组瘤生存期方面,对照组的肿瘤生存期的均值和中位数分别为34.6天、37天,DDP组的肿瘤生存期的均值和中位数分别为41.4天、44天,GTW组的肿瘤生存期的均值和中位数分别为39.8天、40天,联合(DDP+GTW)组的肿瘤生存期的均值和中位数分别为46.6天、49天。DDP+GTW组的生存期最长,生存期最长可以达到50天。3.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中的CA125、HE4水平时发现:和对照组进行比较,GTW组、DDP及GTW+DDP组使得荷瘤裸鼠血清肿瘤标志物CA125、HE4水平明显下降,以GTW+DDP组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人上皮性耐顺铂卵巢癌裸鼠腹腔移植瘤组织中E-cadherin、N-cadheriin、ILK、AKT、p-AKT、GSK3β、p-GSK3β、slug蛋白表达水平的改变。结果显示:GTW组和DDP组移植瘤组织中的E-cadherin水平均上调,N-cadherin、ILK、p-AKT p-GSK3β和Slug水平均下调。DDP+GTW对肿瘤组织中上述相关蛋白表达的调控作用更为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内实验再一次证实:GTW可通过抑制ILK/AKT/GSK3β/Slug信号通路,抑制EMT,从而抑制肿瘤细胞EMT相关转移及化疗耐药(DDP-耐药)
钟焰英[6](2021)在《雷公藤内酯醇调控JAK2/STAT3/Mcl-1自噬信号通路抑制耐顺铂上皮性卵巢癌的机制研究》文中提出卵巢癌是致死率高和治疗难度较大的一种妇科恶性肿瘤,其治疗过程中常常出现铂类耐药,是临床治疗中待攻克的难题。近期研究表明,中医药对耐药卵巢癌的化疗具有增敏治疗效果,然而其机制尚未完全明确。雷公藤内酯醇(triptolide,TPL)是研究较多的抗肿瘤中药雷公藤提取物。我们前期发现,TPL能明显抑制耐顺铂人上皮性卵巢癌细胞增殖,并提高其对顺铂的敏感性,其机制与促凋亡作用有关。随着其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近年TPL被证实可通过诱导损伤性细胞自噬促进肿瘤细胞死亡而产生抗癌作用。然而,关于TPL对耐顺铂人上皮性卵巢癌细胞自噬的影响,目前未见研究报道。研究发现,自噬(autophagy)作为细胞内的一种自主性降解方式,在肿瘤细胞耐药中的功能具有双重性。一方面,适度自噬(即保护性自噬)可以为癌细胞修复提供应急的能量和底物利于肿瘤细胞生存和促进化疗耐药的产生。研究表明,卵巢癌顺铂耐药的产生与自噬活性升高密切相关。另一方面,过度自噬(即损伤性自噬)则会降解肿瘤细胞内功能正常的蛋白质及细胞器,破坏细胞甚至引起非凋亡路径的程序性死亡。诸多证据表明,JAK2/STAT3信号通路在细胞自噬的调控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与卵巢肿瘤耐药密切相关。目前认为,Mcl-1是JAK2/STAT3通路所调控的直接参与细胞自噬的重要效应靶蛋白之一。Mcl-1被报道可与含BH3结构域的Beclin1蛋白结合,进而抑制Beclinl激活自噬的能力,起到负调控细胞自噬的作用。故我们思考:TPL是否能通过调节自噬的方式抑制耐顺铂上皮性卵巢癌细胞生长?TPL是否可以通过JAK2/STAT3/Mcl-1/Beclin1途径调控耐顺铂卵巢癌细胞自噬水平?为此,本研究拟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继续以耐顺铂人上皮性卵巢癌SKOV3/DDP细胞系为研究对象,通过荧光“自噬流”动态检测、CCK8以及卵巢癌细胞裸鼠皮下异位成瘤等实验,验证TPL是否通过诱导细胞损伤性自噬,抑制耐药卵巢癌生长。同时,运用RNA干扰、基因转染、免疫共沉淀等分子生物学技术,从JAK2/STAT3/Mcl-1/Beclin1途径进一步探讨TPL诱导细胞损伤性自噬的分子信号机制。该研究将有助于进一步了解TPL抗耐药卵巢癌作用,为铂类耐药卵巢癌的治疗开辟新思路。第一部分TPL体外诱导耐顺铂人上皮性卵巢癌SKOV3/DDP细胞自噬的作用研究目的:探讨TPL对体外培养的耐顺铂人上皮性卵巢癌SKOV3/DDP细胞自噬的作用。方法:1.以TPL(50 n M)处理SKOV3/DDP细胞24 h后,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变化。2.自噬双标记m RFP-GFP-LC3腺病毒感染SKOV3/DDP细胞后,以不同浓度(0、25、50、100 n M)的TPL分别处理SKOV3/DDP细胞12 h,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细胞自噬流的变化。3.不同浓度(0、25、50、100 n M)的TPL分别处理SKOV3/DDP 24 h后,Western Blot方法检测SKOV3/DDP细胞中自噬相关蛋白LC3、p62、Beclin1水平的表达变化。4.分别以10 m M 3-甲基腺嘌呤(3-methyladenine,3-MA)、TPL(100 n M)单独或联合作用于SKOV3/DDP细胞24 h后,CCK8检测SKOV3/DDP细胞存活率,Western Blot方法测定自噬相关蛋白LC3、p62和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的表达。5.分别以10μM氯喹(chloroquine,CQ)、TPL(100 n M)单独或联合作用于SKOV3/DDP细胞24 h后,CCK8检测SKOV3/DDP细胞存活率,Western Blot方法测定自噬相关蛋白LC3、p62和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的表达。结果:1.透射电镜观察结果显示,与未处理的空白组相比,50 n M TPL处理24 h后的SKOV3/DDP细胞质中自噬小泡数量明显增多。2.m RFP-GFP-LC3腺病毒转染的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50 n M及100 n M的TPL组细胞内自噬小体(黄色斑点)和自噬溶酶体(红色斑点)的数量均明显增多,且呈现显着的浓度依赖性(P<0.01)。3.不同浓度TPL分别处理SKOV3/DDP 24 h后,Western Blot结果显示,随着TPL浓度的增大,SKOV3/DDP细胞内LC3-II/LC3-I比值增加、Beclin1蛋白表达增多、p62表达下降。4.3-MA与TPL单独或联合作用于SKOV3/DDP细胞24 h后,CCK8结果显示,10 m M 3-MA组细胞存活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0 n M TPL组细胞存活率下降至30.80±3.92%;与单用TPL组相比,联合应用3-MA后细胞存活率显着升高至63.30±4.93%(P<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TPL组中自噬相关蛋白LC3-II/LC3-I比值和caspase-3激活型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62表达明显下降;联合应用3-MA抑制自噬后,TPL诱导的caspase-3激活型蛋白的表达明显受到抑制。5.CQ与TPL单独或联合作用于SKOV3/DDP细胞24 h后,CCK8结果显示,10μM CQ组细胞存活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0 n M TPL组细胞存活率下降至37.34±1.22%;与单用TPL组相比,联合应用CQ后细胞存活率显着升高至57.75±5.61%(P<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TPL组中自噬相关蛋白LC3-II/LC3-I比值和caspase-3激活型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62表达明显下降;联合应用CQ抑制自噬后,TPL诱导的caspase-3激活型蛋白的表达受显着抑制。结论:1.TPL能够诱导SKOV3/DDP细胞自噬,并在一定范围内呈剂量依赖性。2.TPL可通过诱导损伤性自噬,抑制SKOV3/DDP细胞的增殖能力。第二部分TPL诱导自噬体内增敏顺铂抑制耐药卵巢癌生长的作用研究目的:探讨TPL是否通过诱导自噬作用,从而在体内增强顺铂的敏感性抑制裸鼠SKOV3/DDP卵巢癌移植瘤的生长。方法:1.利用细胞接种法将SKOV3/DDP卵巢癌细胞均匀接种至雌性BALB/c-nu裸鼠的右前肢腋下,构建裸鼠SKOV3/DDP卵巢癌皮下移植瘤模型。2.将成功造模的25只荷瘤BALB/c-nu裸鼠,随机均分5个组,分别为对照组(Vehicle)、TPL组、DDP组、TPL+DDP组和TPL+DDP+CQ组。3.各组荷瘤裸鼠按以下方式进行腹腔注射给药:(1)对照组(Vehicle):0.9%氯化钠50ml/kg/d,每天1次,共10次;(2)TPL组:TPL 0.15mg/kg/d,每天1次,共10次;(3)DDP组:DDP 4mg/kg/d,每周1次,共2次;(4)TPL+DDP组:TPL 0.15mg/kg/d,每天1次,共10次;DDP 4mg/kg/d,每周1次,共2次;(5)TPL+DDP+CQ组:TPL 0.15mg/kg/d,每天1次,共10次;DDP 4mg/kg/d,每周1次,共2次;CQ 25mg/kg/d,每天1次,共10次。4.给药治疗期间每天观察各组荷瘤裸鼠的一般状况,每隔1天电子天平测量裸鼠体重,游标卡尺测量移植瘤的直径并计算瘤体平均体积大小。给药10天后处死所有裸鼠并摘取移植瘤,电子天平测量各组移植瘤的重量。5.应用HE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各组裸鼠移植瘤组织的病理形态学改变。6.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裸鼠移植瘤组织中Ki67、cleaved caspase-3、LC3、p62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1.药物治疗期间,各给药组荷瘤裸鼠一般状况良好,活动量、反应能力、饮食、饮水量未见明显改变,未见裸鼠死亡,无瘤体破溃。与对照组相比,各给药组荷瘤裸鼠体重也在正常范围内波动,无显着差异(P>0.05)。2.无论是移植瘤体积还是重量,单独TPL组和DDP组给药的皮下移植瘤都明显小于对照组;较单独药物处理组相比,TPL+DDP组移植瘤缩小显着;而加入自噬抑制剂CQ后,TPL+DDP+CQ组的移植瘤较TPL+DDP组相比明显增大,各组间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HE染色结果显示,对照组移植瘤细胞生长活跃,异型性明显,核大深染,核形不规则,排列紧密,病理性核分裂象多见,坏死现象不明显;各药物实验组的肿瘤组织内出现不同程度的坏死,伴炎性细胞浸润,癌细胞排列紊乱,细胞核染色质固缩,核分裂象少,可见核碎裂等现象,其中TPL+DDP组最明显,其次是TPL组、TPL+DDP+CQ组,而DDP组最轻。4.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1)与对照组相比,单独TPL组、DDP组给药及联合药物处理均能明显降低Ki67蛋白表达,TPL+DDP组的Ki67蛋白表达最低,TPL+DDP+CQ组的Ki67蛋白表达量较TPL+DDP组显着增多(P<0.05);(2)与对照组相比,TPL组、DDP组及联合药物处理组均能不同程度的升高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量,TPL+DDP组的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量最高,TPL+DDP+CQ组的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量较TPL+DDP组显着减少(P<0.05);(3)与对照组相比,TPL组、TPL+DDP组及TPL+DDP+CQ组的LC3表达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TPL+DDP+CQ组中的LC3表达量明显高于TPL+DDP组(P<0.05);(4)与对照组相比,TPL组和TPL+DDP组的p62表达量均明显下降,而TPL+DDP+CQ组的p62表达量显着增加,TPL+DDP+CQ组中的p62表达量明显高于TPL+DDP组(P<0.05)。结论:TPL可通过诱导SKOV3/DDP卵巢癌移植瘤细胞的自噬作用,在体内增强顺铂的敏感性,从而抑制瘤体的生长。第三部分TPL诱导SKOV3/DDP细胞自噬的分子机制研究目的:探讨TPL诱导SKOV3/DDP细胞自噬发生的分子机制。方法:1.自噬双标记m RFP-GFP-LC3腺病毒感染SKOV3/DDP细胞后,以JAK2抑制剂AG490(50μM)处理24 h,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SKOV3/DDP细胞自噬流的变化,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细胞内JAK2、p-JAK2、STAT3、p-STAT3(Tyr705)、LC3和p62蛋白的表达情况。2.用不同浓度(0、25、50、100 n M)的TPL分别处理SKOV3/DDP细胞24 h后,Western Blot方法检测SKOV3/DDP细胞中JAK2、p-JAK2、STAT3、p-STAT3(Tyr705)、Mcl-1蛋白的表达情况。3.100 n M TPL处理SKOV3/DDP细胞24 h后,免疫荧光法观察SKOV3/DDP细胞中p-STAT3(Tyr705)的阳性表达情况。4.分别以JAK2激活剂IL-6(100 ng/ml)、TPL(100 n M)单独处理SKOV3/DDP细胞24 h及应用100 ng/ml IL-6预处理1 h后再加入100 n M TPL处理SKOV3/DDP细胞24 h,Western Blot方法检测SKOV3/DDP细胞中JAK2、p-JAK2、STAT3、p-STAT3(Tyr705)、Mcl-1、LC3、p62蛋白的表达情况。5.分别以100 n M TPL及应用100 ng/ml IL-6预处理1 h后再加入100 n M TPL处理SKOV3/DDP细胞24 h,蛋白质免疫共沉淀技术检测药物处理前后SKOV3/DDP细胞内Beclin1和Mcl-1蛋白间的相互作用变化。6.将GV141-Mcl-1质粒转入SKOV3/DDP细胞过表达Mcl-1,再加入100 n M TPL处理细胞24 h,使用Western Blot法检测Mcl-1、LC3及p62的表达变化。7.将Beclin1 si RNA转染入SKOV3/DDP细胞抑制Beclin1的表达水平,再加入100 n M TPL干预24 h,Western Blot技术检测Beclin1、LC3及p62的表达变化。结果:1.m RFP-GFP-LC3腺病毒转染的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AG490处理24h后,SKOV3/DDP细胞内自噬小体(黄色斑点)和自噬溶酶体(红色斑点)的数量均明显增多。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经AG490处理的SKOV3/DDP细胞内p-JAK2/JAK2、p-STAT3/STAT3的比值和p62蛋白表达下降,而LC3-II/LC3-I比值增加,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用不同浓度TPL分别处理SKOV3/DDP细胞24 h后,Western Blot结果显示,随着TPL浓度升高,SKOV3/DDP细胞内p-JAK2/JAK2、p-STAT3/STAT3的比值及Mcl-1蛋白表达逐渐降低,呈浓度依赖性,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100 n M TPL处理SKOV3/DDP细胞24 h后,免疫荧光结果显示细胞核内p-STAT3(Tyr705)表达显着降低。4.IL-6、TPL单独处理SKOV3/DDP细胞24 h及应用IL-6预处理1 h后再加入TPL处理SKOV3/DDP细胞24 h,Western Blot结果显示,IL-6可逆转TPL对p-JAK2/JAK2、p-STAT3/STAT3比值及Mcl-1蛋白的下调作用,同时显着抑制TPL对SKOV3/DDP细胞的自噬诱导作用。5.TPL及IL-6预处理1 h后再加入TPL处理SKOV3/DDP细胞24 h,免疫共沉淀结果显示,基础状态下SKOV3/DDP细胞中Beclin1与Mcl-1存在相互关联;TPL可明显减弱细胞中Beclin1与Mcl-1的结合,但此作用能被IL-6所逆转。6.将GV141-Mcl-1质粒转入SKOV3/DDP细胞过表达Mcl-1,再加入TPL处理细胞24 h,Western Blot结果显示,Mcl-1过表达显着抑制了TPL介导的LC3-II/LC3-I比值升高和p62下降。7.将Beclin1 si RNA转染入SKOV3/DDP细胞抑制Beclin1的表达水平,再加入TPL干预24 h,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沉默Beclin1后显着阻碍了TPL诱导的LC3-II/LC3-I比值升高和p62下降。结论:TPL诱导SKOV3/DDP细胞自噬发生的分子机制,与其抑制JAK2/STAT3信号通路,继而下调Mcl-1表达,使Beclin1/Mcl-1复合物形成减少,进而增强Beclin1所介导的自噬流有关。
易韵[7](2021)在《DEC1通过调控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对上皮性卵巢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和目的:卵巢癌(Ovarian cancer,OC)是妇科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卵巢癌中最常见的病理类型是上皮性卵巢癌(Epithelia Ovarian Cancer,EOC),占比达80-90%。与子宫内膜癌、宫颈癌、外阴癌相比,OC死亡率居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首位,且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威胁着女性的生命健康。据美国癌症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美国约22530例新发病例和13980例死亡病例。解剖学上由于卵巢位于盆腔深处,早期无明显临床表现,另缺乏早期筛查手段,导致病人早期难以得到诊断。临床上约70%左右的患者首次以腹胀、腹水、腹痛就诊,诊断时即为晚期。起病隐匿、发现晚、恶性程度高、易转移及预后差是OC的主要临床特点。早期OC患者的5年生存率可超过75%,晚期OC患者仅为30-40%。卵巢肿瘤细胞减灭术和以铂类为基础的化疗以及PARP抑制剂等是晚期OC患者的标准化治疗模式。随着诊疗水平的提高,OC患者5年生存率由1975年的36%上升至2014年的47%。然而,仍有大约70%的晚期OC患者在治疗后的前2-3年内复发,不断复发及化疗,最终导致肿瘤耐药。因此,对于卵巢难发现、高复发、难治疗、预后差的现状,迫切需要开发新的治疗策略来改善OC患者的预后。分化型胚胎软骨发育基因1(Differential embryo-chondrocyte expressed gene 1,DEC1),属于BHLH转录因子家族,在人体大部分器官和组织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DEC1在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涉及细胞分化、细胞周期和昼夜节律调节、缺氧、应激反应等过程。近年发现DEC1在多种肿瘤中异常表达,且与肿瘤的生长、凋亡有关。如DEC1对缺氧诱导的胃癌细胞生长具有积极的抗凋亡作用。DEC1对缺氧诱导的Hep G2细胞中E-钙粘蛋白的表达产生负面影响。沉默DEC1可通过诱导S期细胞周期停滞来抑制乳腺癌的增殖。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是细胞内最重要的信号传导通路之一,在调节细胞正常生长、运动、分化和肿瘤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β-catenin作为wnt/β-catenin的关键分子,在细胞质中积累后转移到细胞核中,激活细胞核中下游的信号分子。现有研究表明,wnt/β-catenin通路异常激活与许多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如Wang等发现基因在H1299细胞表达下调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受到抑制,GSK3β表达水平明显升高,而p-GSK3β、核-β-catenin、cyclin、c-Myc、MMP-7表达明显降低,致使H1299细胞增殖、侵袭能力下降。有研究显示,在正常结直肠组织中,wnt信号通路调控肠干细胞的平衡、增殖和分化。另有研究显示,OC细胞内wnt通路被激活,促进β-catenin进入细胞核内,作用于TCF和LEF转录因子,诱导OC干细胞生长、分化和转移。上述研究显示,DEC1在其他多种肿瘤中异常表达导致肿瘤细胞增殖、侵袭,然而,DEC1对卵巢癌的可能影响和潜在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探讨DEC1在EOC中发挥的功能及其作用机制。我们推测下调DEC1可通过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明显抑制EOC细胞增殖、迁移、侵袭,诱导细胞凋亡。我们的研究结果将为DEC1在EOC的生物学功能和潜在机制提供新的见解,并将为EOC的诊断或治疗提供新的治疗靶点。方法:1、通过q RT-PCR、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实验方法检测106例上皮性卵巢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中DEC1的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并利用Kaplan–Meier法分析DEC1的表达与患者总生存期(OS)之间的相关性。2、采用Western blot和q RT-PCR实验方法检测人正常卵巢上皮细胞系(IOSE80)和上皮性卵巢癌细胞系(SKOV3和OVCAR3)中DEC1的蛋白和m RNA的表达情况;对SKOV3和OVCAR3细胞株转染DEC1干扰质粒构建sh DEC1稳转细胞株,利用Western blot和q RT-PCR检测转染效果;3、通过CCK-8和Ed U实验方法观察在上皮性卵巢癌细胞中下调DEC1的表达后sh DEC1上皮性卵巢癌细胞增殖能力变化;4、通过TUNEL实验观察在上皮性卵巢癌细胞中下调DEC1的表达后sh DEC1卵巢癌细胞凋亡水平变化,并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Cleaved-caspase-3、PARP和Cleaved-PARP)的表达水平变化;5、通过Transwell和划痕实验观察在卵巢癌细胞中下调DEC1的表达后sh DEC1上皮性卵巢癌细胞侵袭迁移能力变化,并采用Western blot检测EMT相关蛋白(E-cadherin、Vimentin和α-SMA)的表达水平变化;6、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在上皮性卵巢癌细胞中下调DEC1的表达后细胞中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关键蛋白(p-GSK3β和β-catenin)的表达水平变化;检测下调DEC1的表达后上皮性卵巢癌细胞中β-catenin总蛋白和核蛋白表达及TCF4转录活性变化;通过Western blot和蛋白质免疫共沉淀实验检测上皮性卵巢癌细胞株中下调DEC1的表达后β-catenin蛋白泛素化水平变化。结果:1、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DEC1的m RNA水平显着高于癌旁组织(P<0.01);DEC1的蛋白表达显着高于癌旁组织(P<0.01)。高表达DEC1上皮性卵巢癌患者比低表达DEC1上皮性卵巢癌患者总生存期(OS)更短(P<0.05)。2、上皮性卵巢癌细胞(SKOV3和OVCAR3)中DEC1的蛋白表达和m RNA水平均显着高于人正常卵巢上皮细胞(IOSE80);上皮性卵巢癌SKOV3和OVCAR3细胞转染DEC1干扰质粒后DEC1的蛋白表达和m RNA水平均明显下调。3、下调DEC1的表达后,上皮性卵巢癌SKOV3和OVCAR3细胞中细胞增殖能力受到显着抑制。4、上皮性卵巢癌细胞中下调DEC1的表达后细胞凋亡水平明显增加;检测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PARP表达减少,Cleaved-caspase-3、Cleaved-PARP蛋白表达增加。5、上皮性卵巢癌SKOV3和OVCAR3细胞中下调DEC1的表达后细胞侵袭迁移能力受到显着抑制。检测EMT相关蛋白表达发现E-cadherin蛋白表达明显增加,Vimentin和α-SMA蛋白表达减少。6、上皮性卵巢癌细胞中下调DEC1的表达后细胞中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关键蛋白GSK3β表达不变、p-GSK3β蛋白和β-catenin蛋白表达减少。Western blot和蛋白质免疫共沉淀实验检测在上皮性卵巢癌细胞(SKOV3和OVCAR-3)中下调DEC1的表达后β-catenin蛋白泛素化水平升高,β-catenin蛋白表达下调。结论:本文研究结果显示:1、DEC1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和细胞中表达均明显升高,且与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高表达DEC1患者比低表达DEC1患者生存期更短;2、在上皮性卵巢癌细胞中下调DEC1的表达后可通过调控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显着抑制细胞增殖和侵袭迁移能力并诱导细胞凋亡。我们的结果为研究DEC1在上皮性卵巢癌中的生物学功能和潜在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为诊断和治疗上皮性卵巢癌提供新的治疗靶点。
姜莹[8](2021)在《CPH-I、RMI及ROMA在上皮性卵巢癌术前诊断中的价值分析》文中指出研究背景:上皮性卵巢癌是一种常见的妇科肿瘤疾病,根据病理学类型可将其分类为浆液性腺癌、粘液性腺癌、子宫内膜样腺癌、透明细胞癌、小细胞癌和未分化癌等。EOC的初步诊断通常依靠相关肿瘤标志物测量和超声检查,目前还没有切实有效的卵巢癌筛查项目。CPH-I、RMI及ROMA等具备多种因素鉴别卵巢上皮性肿瘤,其本身的敏感性能和特异性能也更好,在多种评价上皮性卵巢癌的方法中是比较理想的一种,比较分析这三种指数的诊断价值,对于EOC的术前诊断有重要意义。研究目的:希望能为临床工作者术前更好地做出判断,临床做出最优医疗决策提供理论基础,为今后进一步寻找EOC早期诊断的最佳指标提供充分的临床资料,以指导临床应用。研究方法:选取从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经我院(吉林大学第二医院)收治接受手术治疗并经术后常规病理确诊为上皮性卵巢癌患者,通过我院病历系统查询患者基本信息及一般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的诊疗经过,用卡方检验及logistic回归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结果:1.本研究共包含300名研究对象,其中卵巢肿瘤恶性组150名,平均年龄54.90±10.54岁,良性组150名,平均年龄50.23±15.88岁,恶性组年龄高于良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3)。2.恶性组血清CA125、HE4水平以及CPH-I、RMI I-IV、ROMA预测值均高于良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3.总体患者中ROMA指数灵敏度和阴性预测值最高,分别为81.3%和83.3%。CPH-I的特异度和阳性预测值最高,为94.0%和92.5%。4.总体患者中,CPH-I的AUC最大为0.927,高于RMI和ROMA指数。5.绝经人群中,RMI-II的灵敏度和阴性预测值最高,分别为87.0%和86.6%,但特异度和阳性预测值最低。6.绝经人群中,ROMA指数及CPH-I的AUC均大于RMI中的四项评分系统,分别为0.941和0.935。ROMA指数的AUC高于CPH-I,RMI-I的AUC均小于各项风险指数评分系统,为0.901。7.未绝经人群中,ROMA指数的灵敏度为78%,阴性预测值为81.4%,居首位,特异度排列:CPH-I与RMI I-IV相等,均为98%,均大于ROMA指数(96%)。8.未绝经人群中,CPH-I的ROC曲线下面积与4项RMI比较,均大于各风险指数评分系统。ROMA指数评估的ROC曲线下面积与4项RMI比较,均大于各风险指数评分系统。CPH-I与ROMA指数的AUC比较,未见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CPH-I、RMI I-IV、ROMA指数在EOC术前诊断较CA125抑或HE4等其它单一的肿瘤标志物而言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2.不推荐CPH-I、RMI I-IV、ROMA指数作为普遍人群筛查项目,推荐CPH-I、RMI I-IV、ROMA指数对有家族史的高风险人群及附件包块拟行手术的患者进行评估;3.EOC患者早期的有效诊断,可使患者及早转诊至妇科肿瘤专科,在专业的妇科肿瘤医师对其进行肿瘤分期或肿瘤细胞减灭术的情况下有更好的生存获益;4.CPH-I在未绝经人群及总体人群EOC中的术前诊断效能更高;5.ROMA指数在绝经人群EOC中的术前诊断效能更高。
裴越[9](2021)在《Wnt通路在卵巢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上皮性卵巢癌死亡率居妇科恶性肿瘤首位,早期临床症状隐匿,发现时多为中晚期,预后较差,晚期病例5年生存率不足30%。卵巢癌的一线治疗为肿瘤细胞减灭术和以铂类为基础的联合化疗。但对于晚期患者,这些治疗手段效果都不是十分理想,卵巢癌肿瘤复发、淋巴结转移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近年来关于卵巢癌的研究着重于靶向治疗和发病机制两个方面。随着Wnt通路逐渐被人们所熟悉,已经有研究证明,其异常传导会导致靶基因转录异常,与癌症的发生密切相关。在不同的肿瘤组织中Wnt通路蛋白高表达,且其高表达与肿瘤的生长浸润、淋巴结受累、临床分期以及不良预后均有密切联系。Wnt1蛋白是该通路的蛋白之一,启动并调控经典的Wnt/β-catenin通路和PCP通路,DKK1蛋白是Wnt通路抑制因子,本文运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Wnt1、DKK1两种蛋白在上皮性卵巢癌、交界性卵巢肿瘤、良性卵巢肿瘤和正常卵巢组织中表达情况。旨在探讨Wnt通路在卵巢癌中发生发展的作用,为今后卵巢癌诊断、治疗及预后分析提供新思路。目的阐明Wnt1、DKK1两种蛋白在上皮性卵巢癌、交界性卵巢肿瘤、良性卵巢肿瘤和正常卵巢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这两者分别与患者的年龄、病理类型、淋巴结受累和临床分期的关系。方法1.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immunohistochemistry,IHC)检测41例上皮性卵巢癌,22例正常卵巢组织,10例卵巢交界性肿瘤,7例卵巢浆液性或粘液性肿瘤中Wnt1、DKK1两种蛋白表达情况。2.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采用SPSS22.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各组中Wnt1蛋白表达情况在上皮性卵巢癌组中Wnt1蛋白表达呈现强阳性反应(3+),细胞浆和细胞核均见棕褐色颗粒,不仅肿瘤细胞表达,细胞外间质也可见微弱阳性表达,蛋白表达阳性率为63.4%(26/41);在交界性卵巢肿瘤组中可见局部细胞核和细胞浆呈现阳性(+)表达,蛋白表达阳性率为10.0%(1/10);在良性卵巢肿瘤组中不表达(-),细胞外间质可见微弱阳性表达,蛋白表达阳性率为0(0/7);在对照组中可见梭形细胞及细胞外间质呈现弱阳性到阳性表达,蛋白表达阳性率为54.5%(12/22)。在四组中,上皮性卵巢癌组中Wnt1蛋白表达情况高于其他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上皮性卵巢癌组中Wnt1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Wnt1蛋白表达在有淋巴结转移者中的阳性率90.9%(10/11),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47.8%(11/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期越晚,Wnt1蛋白表达阳性率越高,III+IV期阳性率为78.3%(18/23)明显高于I+II期44.4%(8/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50岁和<50岁的两组中,Wnt1蛋白表达的阳性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结果提示,Wnt1蛋白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病理学分期有关,而与年龄无关。3.各组中DKK1蛋白表达情况在免疫组化反应中,DKK1蛋白在各组中表达程度不一、阳性表达位置也不一致。在上皮性卵巢癌组中,DKK1蛋白在细胞浆和细胞核中呈现强阳性表达,少数肿瘤呈现出肿瘤组织不表达,而细胞外间质出现阳性表达的特点。细胞浆和细胞核中蛋白表达阳性率为46.3%(19/41)。在交界性卵巢肿瘤组中,细胞浆表达阳性,表达阳性率为30%(3/10)。在良性卵巢肿瘤组中,细胞浆中呈现阳性表达,表达阳性率为42.9%(3/7)。在对照组中,可见在梭形细胞和卵泡周围呈现弱阳性到阳性表达,表达阳性率为45.5%(10/22)。虽然DKK1蛋白在上皮性卵巢癌组中表达阳性率比其他分组高,但是无统计学差异(P>0.05)。4.上皮性卵巢癌组中DKK1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在上皮性卵巢癌组中,无淋巴结转移者中蛋白表达阳性率高于有淋巴结转移者,但两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临床分期I+II期阳性率高于III+IV期,但两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DKK1蛋白表达与年龄、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无关(P>0.05)。5.在上皮性卵巢癌组中,部分样本细胞外间质表达:有12例样本Wnt1蛋白、有16例样本DKK1蛋白同时或仅在细胞外间质表达。结论1.Wnt1蛋白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表达阳性率高于交界性卵巢肿瘤、良性卵巢肿瘤和正常卵巢组织。2.Wnt1蛋白表达与上皮性卵巢癌淋巴结转移和肿瘤分期有关。3.DKK1在上皮性卵巢癌和正常卵巢组织中表达阳性率无差异。4.Wnt1蛋白和DKK1蛋白在细胞外间质中表达,未来需进一步研究。
雍敏[10](2021)在《CircEEF2调控上皮性卵巢癌自噬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卵巢癌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致死性恶性肿瘤。卵巢癌黏膜组织来源复杂,约90%为上皮性卵巢癌。约75%的卵巢癌患者为高级别上皮性卵巢癌,起病迅速,极具侵袭性,常伴随广泛的盆腹腔转移,预后极差,机制不明。自噬是一种溶酶体依赖的自然降解过程,主要通过降解细胞自身组分来维持细胞稳态。自噬究竟发挥促癌或是抑癌效应与肿瘤不同遗传背景及进展阶段相关。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March5,ALKBH5等可通过上调自噬进而促进上皮性卵巢癌增殖,侵袭和转移,自噬在上皮性卵巢癌中可能发挥促癌效应。环状RNA(circRNAs)是一类特殊的非编码RNA,其共价闭环结构,耐受RNA酶降解,稳定性强。环状RNA可通过吸附微小RNA(micro RNAs)、调节蛋白与RNA相互作用和开环表达等方式在多种生理功能中发挥作用。研究表明环状RNA可通过调控自噬参与多种肿瘤的恶行生物学行为。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CircMUC16通过调控上皮性卵巢癌自噬进而影响上皮性卵巢癌恶性生物学行为。本课题组前期采用Torin1(10μM)构建上皮性卵巢癌细胞(SKOV3)自噬模型,采用新一代测序技术转录组学分析,发现了504个明显上调的环状RNA,其中CircEEF2(hsa_circ_0048559)表达显着上调。本课题将探讨CircEEF2在上皮性卵巢癌中对自噬、增殖和侵袭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以期寻找上皮性卵巢癌治疗新靶点,为自噬抑制在临床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目的:(1)探讨CircEEF2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2)探讨CircEEF2对上皮性卵巢癌细胞自噬增殖,侵袭的影响;(3)探讨CircEEF2调控上皮性卵巢癌自噬发生的机制。方法:(1)针对CircEEF2设计divergent primer和convergent primer,采用q PCR和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其环性和全长,Sanger测序确认CircEEF2反向剪切位点。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观察CircEEF2上皮性卵巢癌标本组织的定位,通过Image J分析荧光强度。(2)转染CircEEF2沉默及过表达慢病毒,构建稳定转染细胞株,q RT-PCR检测CircEEF2沉默及过表达效率。采用western blot检测自噬相关蛋白标记物LC3II及P62的表达;采用m RFP-GFP-LC3慢病毒追踪自噬流的变化;引入3MA和巴夫洛霉素,分别阻滞自噬早期和晚期进程,WB检测LC3II的表达。(3)采用Ed U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采用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4)构建裸鼠皮下成瘤模型,评估沉默或过表达CircEEF2对裸鼠皮下成瘤的影响;在沉默CircEEF2后同时予以自噬抑制剂氯喹腹腔注射,观察抑制自噬对移植瘤的影响;(5)采用生物信息学分析(Miranda v3.3a;Targetscan human 7.2)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验证CircEEF2与mi RNA及mi RNA与下游靶基因的相互结合作用;采用western blot检测下游靶基因的表达;(6)通过RNA-pulldown,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基质辅助激光解析/串连飞行时间质谱分析(MALDI-TOF-MS)实验寻找与CircEEF2直接结合的蛋白;western blot检测CircEEF2对直接结合蛋白的调控作用。结果:(1)CircEEF2的divergent primer只能以c DNA为模板扩增出条带而不能以g DNA为模板扩增出条带。Sanger测序结果确认反向剪切位点序列。FISH实验表明,CircEEF2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主要定位于细胞浆。CircEEF2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正常卵巢组织。CircEEF2的表达与患者年龄分布无统计学意义;CircEEF2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的表达越高,肿瘤分期分级越高。(2)沉默CircEEF2,LC3II表达下调,P62表达上调,抑制自噬流;过表达CircEEF2,LC3II表达上调,P62表达下调,促进自噬流;过表达CircEEF2,促进A2780细胞自噬,增殖及侵袭;在过表达CircEEF2细胞株中抑制自噬,细胞增殖及侵袭能力减弱;(3)CircEEF2可能通过吸附mi R-6881-3p进而上调自噬关键基因ATG5及ATG7的表达;CircEEF2可能与ANXA2直接结合进而抑制p-m TOR的激活。结论:(1)CircEEF2在上皮性卵巢癌细胞株SKOV3及A2780中反向剪切成环。CircEEF2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表达上调且与上皮性卵巢癌分期分级相关;(2)过表达CircEEF2促进上皮性卵巢癌细胞自噬,增殖及侵袭;且自噬可能发挥促癌效应;(3)CircEEF2可能通过调控mi R-6881-3p/ATG5/ATG7轴及直接结合ANXA2进而抑制p-m TOR的激活调控上皮性卵巢癌细胞自噬的发生。
二、上皮性卵巢癌患者血清sVCAM-1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上皮性卵巢癌患者血清sVCAM-1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HK10、HE4、DJ-1、CA125在上皮性卵巢癌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血清样本的收集及检测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一般情况 |
2.2 3组受试者血清中HK10、HE4、DJ-1、CA125表达水平比较 |
2.3 上皮性卵巢癌患者血清HK10、HE4、DJ-1、CA125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
2.4 血清HK10、HE4、DJ-1、CA125对卵巢癌的诊断 |
3 讨论 |
(2)多层螺旋CT联合血清HE4、PLR在上皮性卵巢癌患者诊断及预后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对照组和卵巢癌组血清HE4水平及PLR比较 |
2.2 存活组和死亡组血清HE4水平及PLR比较 |
2.3 多层螺旋CT、血清HE4、PLR单独检测及联合检测上皮性卵巢癌与病理诊断结果比较 |
2.4 各指标单独及联合检测上皮性卵巢癌的特异度、敏感度等比较 |
2.5 多层螺旋CT、血清HE4、PLR单独检测及联合检测对上皮性卵巢癌的诊断价值分析 |
3 讨论 |
(3)血清循环肿瘤DNA与上皮性卵巢癌患者卡铂耐药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治疗方法 |
1.2.2 血清ctDNA、癌抗原125(cancer antigen 125, CA125)水平检测 |
1.2.3 随访 |
1.2.4 卡铂耐药判定及分组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 果 |
2.1 上皮性卵巢癌患者与卵巢上皮良性囊肿患者血清ctDNA、CA125水平比较 |
2.2 耐药组与敏感组血清ctDNA、CA125水平及难治性腹腔积液发生率等临床资料比较 |
2.3 随访期间死亡的上皮性卵巢癌患者与生存者血清ctDNA水平比较 |
2.4 上皮性卵巢癌患者发生卡铂耐药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2.5 血清ctDNA、CA125预测上皮性卵巢癌患者发生卡铂耐药的价值 |
3 讨 论 |
(5)小剂量雷公藤多苷对人上皮性耐药卵巢癌A2780/DDP细胞的抑制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1部分 GTW对人上皮性耐顺铂卵巢癌A2780/DDP细胞的作用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研究方法及内容 |
2 结果 |
2.1 不同浓度GTW对A2780/DDP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 |
2.2 不同浓度DDP对A2780/DDP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 |
2.3 小剂量GTW对 A2780/DDP细胞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 |
2.3.1 Transwell迁移实验 |
2.3.2 Transwell 侵袭实验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2部分 GTW通过ILK/AKT/GSK3β/Slug信号通路抑制人上皮性卵巢癌耐顺铂作用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研究方法与内容 |
2 结果 |
2.1 转染si RNA-Slug沉默Slug后,细胞迁移、侵袭能力的变化 |
2.2 转染si RNA-ILK沉默ILK后,细胞迁移、侵袭能力的变化 |
2.3 应用AKT抑制剂后,细胞迁移、侵袭能力的变化 |
2.4 应用GSK3β抑制剂后,细胞迁移、侵袭能力的变化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3部分 GTW抑制人上皮性耐顺铂卵巢癌裸鼠体内成瘤作用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研究方法与内容 |
2 结果 |
2.1 GTW、DDP及两者联用治疗对荷瘤裸鼠生长情况以及肿瘤大小重量的影响 |
2.2 GTW、DDP及两者联用治疗对荷瘤裸鼠血清肿瘤标志物CA125、HE4 水平的影响 |
2.3 GTW、DDP及两者联用后,肿瘤组织中IL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情况的影响 |
3 讨论 |
4 结论 |
总结与展望 |
总结 |
不足之处与未来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上皮性卵巢癌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 铂耐药上皮性卵巢癌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6)雷公藤内酯醇调控JAK2/STAT3/Mcl-1自噬信号通路抑制耐顺铂上皮性卵巢癌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TPL体外诱导耐顺铂人上皮性卵巢癌SKOV3/DDP细胞自噬的作用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与仪器 |
2.1 实验细胞株来源 |
2.2 主要药物与试剂 |
2.3 主要仪器 |
2.4 主要药物的配制 |
2.5 主要试剂的制备 |
3 实验方法 |
3.1 SKOV3/DDP细胞的复苏、培养、传代与冻存 |
3.2 实验分组及SKOV3/DDP细胞处理方法 |
3.3 透射电镜检测TPL对 SKOV3/DDP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
3.4 GFP-RFP-LC3 腺病毒感染实验检测SKOV3/DDP细胞自噬流 |
3.5 WesternBlot实验检测SKOV3/DDP细胞自噬相关蛋白 LC3、p62、Beclin1 和凋亡相关蛋白 caspase-3 的表达 |
3.6 CCK8 实验检测药物对SKOV3/DDP细胞活力的影响 |
3.7 统计学处理 |
4 结果 |
4.1 TPL对卵巢癌SKOV3/DDP细胞的自噬诱导作用 |
4.2 TPL通过自噬作用抑制卵巢癌SKOV3/DDP细胞增殖 |
5 讨论 |
6 结论 |
第二部分 TPL诱导自噬体内增敏顺铂抑制耐药卵巢癌生长的作用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与仪器 |
2.1 实验细胞株与动物来源 |
2.2 主要试剂 |
2.3 主要实验仪器 |
2.4 动物实验所用的主要药物配制 |
3 实验方法 |
3.1 SKOV3/DDP细胞的复苏、培养 |
3.2 实验裸鼠的饲养 |
3.3 建立荷耐顺铂卵巢癌SKOV3/DDP细胞株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 |
3.4 动物实验分组及给药方案 |
3.5 给药期间裸鼠观察 |
3.6 处死裸鼠、取瘤组织 |
3.7 HE染色检测移植瘤组织病理形态变化 |
3.8 免疫组化技术检测移植瘤组织 Ki67、cleaved caspase-3、LC3 及 p62蛋白表达 |
3.9 统计学处理 |
4 结果 |
4.1 各组裸鼠体重的比较 |
4.2 各组裸鼠移植瘤体积、重量的比较 |
4.3 各组移植瘤组织HE染色的差异 |
4.4 各组移植瘤组织Ki67 蛋白表达的差异 |
4.5 各组移植瘤组织cleaved caspase-3 蛋白表达的差异 |
4.6 各组移植瘤组织LC3 蛋白表达的差异 |
4.7 各组移植瘤组织p62 蛋白表达的差异 |
5 讨论 |
6 结论 |
第三部分 TPL诱导SKOV3/DDP细胞自噬的分子机制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与仪器 |
2.1 实验细胞及主要药物、试剂 |
2.2 主要仪器 |
2.3 主要试剂的配制 |
3 实验方法 |
3.1 SKOV3/DDP细胞的复苏、培养、传代与冻存 |
3.2 实验分组及SKOV3/DDP细胞处理方法 |
3.3 GFP-RFP-LC3 腺病毒感染实验检测SKOV3/DDP细胞自噬流 |
3.4 WesternBlot实验检测SKOV3/DDP细胞JAK2、p-JAK2、STAT3、p-STAT3(Tyr705)、Mcl-1、LC3、p62 的蛋白量 |
3.5 细胞免疫荧光实验检测SKOV3/DDP细胞p-STAT3(Tyr705)蛋白的表达 |
3.6 蛋白质免疫共沉淀检测SKOV3/DDP细胞Beclin1和Mcl-1 蛋白间的作用 |
3.7 脂质体瞬时转染增加SKOV3/DDP细胞Mcl-1 蛋白的表达 |
3.8 脂质体瞬时转染抑制SKOV3/DDP细胞Beclin1 蛋白的表达 |
3.9 统计学处理 |
4 结果 |
4.1 JAK2 抑制剂AG490 促进SKOV3/DDP细胞自噬的上调 |
4.2 TPL有效抑制SKOV3/DDP细胞内JAK2/STAT3 通路的活性 |
4.3 JAK2/STAT3 信号通路参与TPL诱导的SKOV3/DDP细胞自噬过程 |
4.4 TPL减弱SKOV3/DDP细胞中Beclin1和Mcl-1 蛋白间的结合作用 |
4.5 过表达Mcl-1 减弱TPL诱导的SKOV3/DDP细胞自噬 |
4.6 沉默Beclin1 抑制TPL诱导的SKOV3/DDP细胞自噬 |
5 讨论 |
6 结论 |
全文总结及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细胞自噬在卵巢癌中的相关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7)DEC1通过调控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对上皮性卵巢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1部分 DEC1 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患者预后相关性 |
引言 |
材料和方法 |
1 主要材料 |
1.1 标本的收集 |
1.2 主要试剂 |
1.3 自配试剂 |
1.4 主要仪器设备 |
2 实验方法 |
2.1 上皮性卵巢癌及癌旁组织标本处理 |
2.2 上皮性卵巢癌组织和癌旁组织RNA的提取及qRT-PCR |
2.3 免疫组化(IHC)染色 |
2.4 组织蛋白提取及蛋白免疫印迹反应(Western blot) |
3 数据统计分析 |
结果 |
1.DEC1 在上皮性卵巢癌及癌旁组织中表达情况 |
2.DEC1 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患者生存期之间的相关性 |
讨论 |
结论 |
第2部分 DEC1 在上皮性卵巢癌细胞中的表达及转染效果 |
引言 |
材料和方法 |
1 主要材料 |
1.1 细胞系 |
1.2 主要试剂 |
1.3 自配试剂 |
1.4 主要仪器设备 |
2 实验方法 |
2.1 细胞培养 |
2.2 细胞转染 |
2.3 细胞RNA提取和荧光定量PCR |
2.4 蛋白免疫印迹反应(Western blot) |
3 数据分析及统计方法 |
结果 |
1.DEC1 在上皮性卵巢癌细胞株中的表达情况 |
2.上皮性卵巢癌细胞中转染shDEC1 质粒后干扰DEC1 的表达效果 |
讨论 |
结论 |
第3部分 下调DEC1 的表达对上皮性卵巢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
引言 |
第一节 下调DEC1 的表达对上皮性卵巢癌细胞增殖能力及凋亡的影响 |
材料和方法 |
1.主要材料 |
1.1 细胞系 |
1.2 主要试剂 |
1.3 自配试剂 |
1.4 主要仪器设备 |
2.实验方法 |
2.1 细胞培养 |
2.2 细胞转染 |
2.3 CCK-8 实验 |
2.4 Ed U实验 |
2.5 TUNEL实验 |
2.6 蛋白免疫印迹反应(Western blot) |
3.数据分析及统计方法 |
结果 |
1.下调DEC1 的表达对上皮性卵巢癌细胞增殖能力影响 |
2.下调DEC1 的表达对上皮性卵巢癌细胞凋亡的影响 |
第二节 下调DEC1 的表达对卵巢癌细胞侵袭迁移能力及EMT的影响 |
材料和方法 |
1.主要材料 |
1.1 细胞系 |
1.2 主要试剂 |
1.3 自配试剂 |
1.4 主要仪器设备 |
2.实验方法 |
2.1 细胞培养 |
2.2 细胞转染 |
2.3 细胞划痕实验 |
2.4 细胞侵袭实验 |
2.5 蛋白免疫印迹反应(Western blot) |
3.数据分析及统计方法 |
结果 |
1.下调DEC1 的表达对上皮性卵巢癌细胞侵袭迁移能力的影响 |
2.下调DEC1 的表达对上皮性卵巢癌细胞EMT的影响 |
讨论 |
结论 |
第4部分 DEC1 影响上皮性卵巢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机制研究 |
引言 |
材料和方法 |
1.主要材料 |
1.1 细胞系 |
1.2 主要试剂 |
1.3 自配试剂 |
1.4 主要仪器设备 |
2.实验方法 |
2.1 细胞培养 |
2.2 细胞转染 |
2.3 蛋白免疫印迹反应(Western blot) |
2.4 蛋白质免疫共沉淀(Co-Immunoprecipitation,Co-IP) |
3.数据分析及统计方法 |
结果 |
1.下调DEC1 的表达后上皮性卵巢癌细胞中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关键蛋白的表达变化 |
2.下调DEC1 的表达后上皮性卵巢癌细胞中β-catenin总蛋白和核蛋白表达及转录活性变化 |
3.下调DEC1 的表达后上皮性卵巢癌细胞中β-catenin蛋白泛素化水平变化 |
讨论 |
结论 |
全文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Wnt/β-catenin 信号通路在卵巢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8)CPH-I、RMI及ROMA在上皮性卵巢癌术前诊断中的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综述 |
2.1 传统卵巢肿瘤相关的生物标志物 |
2.1.1 血清糖类抗原125(Carbohydrate antigen125,CA125) |
2.1.2 人附睾蛋白4(Human epididymal protein4,HE4) |
2.1.3 其它 |
2.2 构建于卵巢肿瘤标记物基础之上的三种计算公式 |
2.2.1 哥本哈根指数(Copenhagen Index,CPH-I) |
2.2.2 恶性风险指数评分系统(Risk of Malignancy Index,RMI) |
2.2.3 卵巢癌风险预测模型(Risk of Ovarian Malignancy Algorithm,ROMA) |
2.3 结语与展望 |
第3章 材料和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1.1 纳入标准 |
3.1.2 排除标准 |
3.2 方法 |
3.2.1 临床资料的采集 |
3.2.2 哥本哈根指数(CPH-I)和预测概率值(PP)的计算 |
3.2.3 恶性风险指数评分系统I-IV(RMI I-IV)的计算 |
3.2.4 卵巢癌风险预测模型(ROMA指数)和预测概率值(PP)的计算 |
3.3 统计学分析 |
第4章 结果 |
4.1 一般临床资料分析 |
4.2 两组CPH-I、RMI I-IV、ROMA指数诊断上皮性卵巢癌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比较 |
4.3 不同预测指数诊断上皮性卵巢癌的AUC比较 |
4.4 绝经人群三种指数对卵巢上皮性肿瘤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 |
4.4.1 灵敏度与特异度,阳性预测值与阴性预测值比较 |
4.4.2 AUC比较 |
4.5 未绝经人群三种指数对卵巢上皮性肿瘤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 |
4.5.1 灵敏度与特异度,阳性预测值与阴性预测值比较 |
4.5.2 AUC比较 |
第5章 讨论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9)Wnt通路在卵巢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文献综述 |
1.2.1 Wnt通路概述 |
1.2.2 Wnt通路功能 |
1.2.3 Wnt通路促癌机制 |
1.2.4 DKK1蛋白作用机制 |
1.2.5 DKK1在妇科肿瘤方面的进展 |
1.2.6 Wnt通路、DKK1作为恶性肿瘤的治疗靶点 |
1.2.7 结论 |
1.3 立题依据及研究思路 |
第2章 Wnt1蛋白和DKK1蛋白在卵巢肿瘤组织中的表达 |
2.1 资料与方法 |
2.1.1 标本收集 |
2.1.2 检测方法 |
2.2 主要仪器及试剂 |
2.2.1 主要仪器 |
2.2.2 主要试剂 |
2.3 方法 |
2.3.1 组织石蜡制作 |
2.3.2 石蜡切片脱蜡复水 |
2.3.3 HE染色 |
2.3.4 脱水封片 |
2.3.5 免疫组化染色 |
2.4 结果判定 |
2.4.1 HE染色结果判定 |
2.4.2 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判定 |
2.5 统计学分析 |
2.6 结果 |
2.6.1 四组HE染色结果 |
2.6.2 各组中Wnt1蛋白表达情况 |
2.6.3 上皮性卵巢癌组中Wnt1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 |
2.6.4 各组中DKK1蛋白表达情况 |
2.6.5 上皮性卵巢癌组中DKK1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 |
2.6.6 在上皮性卵巢癌组中,部分样本细胞外间质表达 |
第3章 讨论 |
第4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10)CircEEF2调控上皮性卵巢癌自噬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CircEEF2 在上皮性卵巢癌中的表达情况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小结 |
第二部分 CircEEF2对上皮性卵巢癌自噬及恶性生物学行为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小结 |
第三部分 CircEEF2调控上皮性卵巢癌细胞自噬的机制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小结 |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环状RNA在卵巢癌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文章 |
四、上皮性卵巢癌患者血清sVCAM-1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HK10、HE4、DJ-1、CA125在上皮性卵巢癌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 刘璐. 长治医学院学报, 2021(05)
- [2]多层螺旋CT联合血清HE4、PLR在上皮性卵巢癌患者诊断及预后中的应用[J]. 张国良,罗利江.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1(18)
- [3]血清循环肿瘤DNA与上皮性卵巢癌患者卡铂耐药的相关性分析[J]. 董莉丽,杨然,李松,冯磊.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21(09)
- [4]上皮性卵巢癌患者血清FOLR1、Smac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J]. 王茹娜,贺全勤,赖高媛,刘秀玲. 中国实用医刊, 2021(12)
- [5]小剂量雷公藤多苷对人上皮性耐药卵巢癌A2780/DDP细胞的抑制作用及机制研究[D]. 丰颖. 南昌大学, 2021(01)
- [6]雷公藤内酯醇调控JAK2/STAT3/Mcl-1自噬信号通路抑制耐顺铂上皮性卵巢癌的机制研究[D]. 钟焰英. 南昌大学, 2021
- [7]DEC1通过调控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对上皮性卵巢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 易韵. 南昌大学, 2021(01)
- [8]CPH-I、RMI及ROMA在上皮性卵巢癌术前诊断中的价值分析[D]. 姜莹. 吉林大学, 2021(01)
- [9]Wnt通路在卵巢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研究[D]. 裴越. 吉林大学, 2021(01)
- [10]CircEEF2调控上皮性卵巢癌自噬及机制研究[D]. 雍敏.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