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物候观测对林业科技生产的重要性(论文文献综述)
林磊,王伟健,任义方,钱半吨,徐杰[1](2021)在《月季物候观测标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然物候指在自然界中动物和植物生长发育的季节现象,同时还包含在每年某时发生的气象现象。《农业气象规范》对物候观测有了规范性指导,但是对具体的一类植物并没有统一的观测标准,因此为了更好地对某类植物进行观测,亟需对具体的植物进行研究,结合其生长规律,指定具体的物候观测标准。月季是有悠久历史的传统名花,是许多城市园林配置的重要观赏植物。月季的生长发育与外界气象环境联系紧密,气温、湿度、降水、地温、风速等各气象要素的变化情况影响着月季物候期。建立物候观测标准有着重要意义,为更好地开展月季物候观测提供依据。开展月季物候观测可为月季类植物的生长发育、月季的灾害防御等提供及时可靠的生态气象服务,为制作和发布月季开花期、盛花期等方面的生态气象预报提供有力的依据。月季的标准化物候观测前提是要先建立1个月季物候观测站,标准化观测月季园的气象数据;要明确月季物候观测植株确立标准;根据月季的生长规律明确月季观测时间的标准;月季的各物候期,如芽膨大期、芽开放期、展叶期、花蕾出现期、开花期、二次开花期、叶变色期、落叶期的具体观测标准。
刘静[2](2021)在《巴彦淖尔市常见植物景观价值评价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巴彦淖尔市常见的17种植物为研究对象,对植物的观赏特征、耐旱性及适应性进行观测、实验、调查和收集等,利用层次分析法(AHP)构建植物观赏性评价及景观价值评价综合模型,并运用评价模型对该地区植物的景观价值进行综合评价。根据植物自身的生物学特点和生态学特征,与实地观测法、室内植物解剖结构实验相结合,对其物候期、观赏特征、适应性等进行综合评价,以期为巴彦淖尔市地区植物资源的筛选提供科学理论指导。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物候图谱是植物观赏期最直观的表达方法,运用甘特图功能绘制了17种植物物候图谱,系统的研究分析了巴彦淖尔市地区17种植物的物候信息,将为本地区园林植物研究提供直观、便捷的参考;利用层次分析法(AHP)对17种植物进行评价,根据观赏性评价将观赏性分为3等级,其中黄刺玫Rosa xanthina(4.24)、红瑞木Cornus alba(4.11)、连翘Forsythia suspense(4.09)和玫瑰Rosa rugosa(4.01)这4种观赏价值最高,等级为Ⅰ。(2)以巴彦淖尔市地区的17种植物为研究对象,通过震动切片技术,使用光学显微镜对比不同植物叶片厚度、角质层厚度、表皮厚度等及茎直径、表皮层厚度、厚角层厚度等解剖结构指标,并选择一些具有抗旱性的指标,用隶属函数对各植物的抗旱性进行分析与评价,为该地区植物的耐旱性进行准确的评估,研究结果显示:17种植物中耐旱能力较强的5种植物是:旱榆Ulmus glaucescens(0.5749)、沙冬青Ammopiptanthus mongolicus(0.5099)、柽柳Tamarix chinensis(0.4754)、霸王Zgyophyllum xanthoxylom(0.4903)、小叶锦鸡儿Buxus sinica var.parvifolia(0.4004);(3)景观价值评价是将观赏性与适应性相结合,根据景观价值评价可将观赏性等级分为3个,等级为Ⅰ的观赏价值最高,共1种植物黄刺玫Rosa xanthina(4.01);等级为Ⅱ的观赏价值较高的,共计11种植物,有紫穗槐Amorpha fruticosa(3.80)、紫叶小檗Berberis thunbergii(3.76)、蒙古扁桃Amygdalus mongolica(3.74)、沙冬青Ammopiptanthus mongolicus(3.67)、柽柳Tamarix chinensis(3.56)、土庄绣线菊Spiraea pubescens(3.37)、榆叶梅Amygdalus triloba(3.22)、连翘Forsythia suspense(3.08)、玫瑰Rosa rugosa(3.07)、旱榆Ulmus glaucescens(3.02)、霸王Zgyophyllum xanthoxylom(3.00);等级为Ⅲ的观赏价值一般的,共5种植物,有小叶锦鸡儿Buxus sinica var.parvifolia(2.90)、酸枣Ziziphus jujuba var.spinosa(2.76)、红瑞木Cornus alba(2.58)、华北珍珠梅Sorbaria kirilowii(2.57)、小叶黄杨Buxus sinica var.parvifolia(2.54)。综上所述,通过对植观赏特性、耐旱特性及物候特征等因子的研究,可以充分考虑地区的特性、适应性及其他特征下,才能正确筛选出景观价值好的植物,以期为巴彦淖尔市地区园林植物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指导。
谢璐欣[3](2021)在《葛、粉葛和葛麻姆3个变种的生药学特征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为理清葛根、粉葛和葛花的药材基原,本课题从资源分布、形态、物候等多方面对葛、粉葛和葛麻姆3个变种进行综合分析,同时在种质评价的基础上,对3变种根部和花部药用成分进行分析,为葛的资源开发和保护提供参考。方法:1.通过查阅全国关于葛3个变种的标本,结合11个省市的实地考察,对葛3变种在中国的分布概况进行梳理,并调查和采集葛的种质资源,对野生的葛种质多样性进行初步评估。2.2020年2月~2021年1月对栽种在江西中医药大学葛种质资源圃的11份葛种质进行物候统计,并进行茎、叶、花、果实等形态性状的观测,对比分析葛3变种的物候和形态差异。3.采用UPLC-Q-TOF-MS技术对来自多个省市的25份葛种质根部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鉴定,并建立OPLS-DA模型对检测得到的MS数据进行差异分析,通过VIP值筛选得到葛3变种根部主要差异化合物。同时,建立HPLC含量检测方法,对根部10种异黄酮成分进行含量检测,评价不同种质的根部药材质量。4.采用UPLC-Q-TOF-MS技术对来自葛3个变种的28份种质花部化学成分进行检测分析鉴定,并建立OPLS-DA模型对检测得到的MS数据进行差异分析,通过VIP值筛选得到葛3变种花部主要差异化合物。同时,采用HPLC法对花部8种异黄酮成分进行含量检测,评价不同变种的花部药材质量差异。结果:1.葛的3个变种具有明显的南北分布差异,野葛主要以北方山林多见,粉葛和葛麻姆有广阔的共同分布区,主要以长江以南为主。同时,葛的3变种在西南地区形成共同的混合分布。实际调查发现,野生状态下的葛3变种在根、叶、花等形态性状上呈现丰富的种质差异。2.不同变种的物候期存在一定差异,野葛萌芽始于2月中旬,6月下旬开始开花;粉葛3月初发芽,9月初进入开花期;葛麻姆在种质内出现不同类型的变化,其中JXLB*(江西于都)具有发芽早,落叶晚的现象,而其他种质与粉葛种质物候近似。在性状观测上,花序轴长、花冠大小及果实形态在3变种间有明显差异,可作为区分3变种在不同时期的鉴别依据。3.从野葛、粉葛和葛麻姆的根部共鉴定得到84个化合物,其中异黄酮类46个,黄酮类7个,三萜皂苷类17个,葛酚苷类8个,香豆素类2个,倍半萜类4个。野葛、粉葛和葛麻姆分别鉴定得到84个、81个和70个。通过正负离子模式下筛选得到puerarin(葛根素)、puerarin-6?-O-xyloside(葛根素-6?-O-木糖苷)、3?-methoxy puerarin(3?-甲氧基葛根素)、3?-hydroxy puerarin(3?-羟基葛根素)、daidzin(大豆苷)、6?-O-malonyl genistin(6?-O-丙二酰基染料木苷)、6?-O-malonyl daidzin(6?-O-丙二酰基大豆苷)、genistein(染料木素)、daidzein-4?,7-di-glucoside(大豆苷元-4?,7-二葡萄糖苷)、puerarin-7-O-glucoside(葛根素-7-O-葡萄糖苷)、5,6,7-trihydroxy-4?-methoxy isoflavone-6,7-di-O-β-D-glucopyranoside、kudzusaponin A5、genistein-8-C-apiofuranosyl(1→6)glucoside、sophoraside A、glycitin(黄豆黄苷)、genistin(染料木苷)、daidzein-4?-β-D-glucopyranoside(大豆苷元-4?-β-D-吡喃葡萄糖苷)、3?-hydroxy puerarin-4?-O-deoxyhexoside(3?-羟基葛根素-4?-O-脱氧己糖苷)、apigenin 7-glucoside(芹菜素-7-O-葡萄糖苷)、daidzein(大豆苷元)、soyasaponin I(大豆皂苷I)、Isoorientin(异荭草素)、Sissotrin(印度黄檀苷)、Ononin(芒柄花苷)等24个差异化合物,其中大部分为异黄酮类成分。4.从3个不同变种来源的葛花中共鉴定出35个化合物,其中异黄酮类成分22种,黄酮类成分6种,皂苷类成分7种;野葛花、粉葛花及葛麻姆花分别包含32,35,33个。正、负离子模式下筛选得到葛花苷,鸢尾苷,6"-O-木糖鸢尾苷,黄豆黄苷,4’-甲氧基鸢尾黄素-7-葡萄糖苷,6"-O-木糖黄豆黄苷,葛花苷元,槐花皂苷Ⅲ,6"-O-丙二酰基黄豆苷,次葛花苷,鸢尾苷元,芦丁,大豆皂苷BB,牡荆素,鹰嘴豆芽素A,染料木苷,葛花亭,赤豆皂苷Ⅱ共18个差异化合物。结论:葛的3个变种在中国分布区域极广,不同变种在地域分布上呈南北差异,并在中国西南山区有同域分布。葛的不同变种野生种质形态多样性丰富,生长习性不同,有一定的物候差异,在种质驯化及品种栽培过程应当注意差异管理。同时,3变种的花序轴长、花冠大小及果序特征具有的差异,对野生植物的鉴别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在对根部和花部的成分对比中,筛选得到24个根部差异化合物及18个花部差异化合物,在作为葛3变种根和花的药材鉴别上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在药材应用上,葛根和粉葛尽管作为两味中药区分使用,但在功效上未有区分,二者在成分含量上有较大的差异,在临床使用中建议进一步区分药效使用。葛花目前收录野葛和粉葛的花共同作为药材来源,但在葛花苷、鸢尾苷等主要功效成分上具有显着的含量差异,建议二者应当区分使用。同时目前市场主要来源的粉葛花药材质量受种质差异影响较大,亟需建立规范的质量评价体系对葛花药材进行控制。本研究首次对葛麻姆的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并通过化学成分的研究评价该变种的应用价值。其根部葛根素等成分含量虽低,但具有更高含量的染料木苷、染料木素,具有一定的开发价值;葛麻姆花虽为混伪品,但鸢尾苷和6"-O-木糖鸢尾苷的含量较高,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
刘洋[4](2021)在《呼和浩特地区引种园林植物综合评价及繁殖特性研究》文中认为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脆弱的自然生态环境及有限的水资源,所能够利用的园林景观植物种类较少,适宜于旱景园林的植物种质资源有待进一步拓展。通过对78种园林植物的适应性、观赏性和抗逆性开展综合评价,并对筛选出的园林植物进行繁衍特性及抗旱性评价研究,旨在丰富旱景园林植物种类选择,并筛选扩繁方法,提升其推广应用价值,为干旱半干旱地区园林绿化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主要研究结论:(1)通过对在呼和浩特地区的78种乔木、灌木和草本园林植物采用德尔菲法从生态适宜性、观赏性和抗逆性等方面建立指标体系开展综合评价。根据综合评分结果进行排序分级,按照综合指数的高低可划分为4个等级。综合评价一级得分≥0.9的优异园林植物有17种,综合指数最高,具有良好的适应性、观赏性和抗逆性,可作为旱景园林建设的首选。得分为0.8~0.9的二级植物有32种,该类植物在实验区可正常生长,但部分植物开花、结实受到限制,或抗逆性较弱。三级综合评价分数为0.7~0.8,划分到此类的植物有24种,该类植物对实验区的适应性一般,大多在实验地表现为生长缓慢,抗逆性较差;评价得分<0.7为四级,划分到此类的植物有5种,该类植物存在越冬率或成活率低的问题。(2)对筛选出的8种园林植物开展繁衍特性研究:蒙桑、蒙古莸、戈壁天门冬、山韭为非休眠种子,通过探索不同温度和光照条件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确定了最适宜萌发条件。蒙桑、戈壁天门冬和山韭种子均属于喜光性种子,在光照条件下萌发率达到最大。蒙桑种子萌发最适萌发条件为30℃/20℃连续光照条件。戈壁天门冬种子萌发受温度和光照交互作用,25℃连续光照条件为种子最适宜萌发条件。山韭种子属于光促进萌发种子,15℃和20℃/10℃条件下连续光照有利于种子萌发。而蒙古莸种子在各温度条件下均可萌发,在连续黑暗条件30℃/20℃变温处理下种子萌发率可达到最大。水曲柳、黄檗、乌苏里鼠李、桃叶卫矛属于休眠种子。在4℃层积30天处理后,水曲柳和黄檗种子休眠得以解除。其最佳萌发条件分别为连续光照条件20℃和20℃/10℃变温处理。采用1mol/L Na OH处理乌苏里鼠李种子40min或用40℃热水浸种20min可有效解除种子休眠。层积处理30d桃叶卫矛种子能够促进生理后熟,解除休眠,显着提高种子萌发率。(3)通过对幼苗建植期胁迫实验,探索蒙桑、蒙古莸、戈壁天门冬、山韭、水曲柳、黄檗、乌苏里鼠李和桃叶卫矛8种园林植物幼苗在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幼苗建植过程及其生理变化,揭示幼苗对水分胁迫条件下的适应策略。在不同程度的干旱胁迫条件下,8种植物幼苗的生长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但能够通过调节植株自身的生长形态、保护酶系统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来提高抗旱性,减轻干旱胁迫形成的膜脂过氧化对植株造成的伤害,维持植物体的正常生理代谢,从而表现出一定的抗旱耐旱潜力。在幼苗建植过程中,结果表明过低或过高的田间持水量均不适宜植物幼苗的生长,适当的土壤水分条件即可利于以上8种园林植物的种苗培育。以上植物的自然地理分布位于内蒙古半干旱地区,本身具有较强的抗逆性,观赏价值高,因此可在道路景观、公园绿化中均可推广,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节约养护成本,促进城市园林绿化的可持续发展。(4)通过组织培养、嫁接和扦插等方式系统的开展桃叶卫矛的营养繁殖特性研究。利用桃叶卫矛茎段作为外植体,研究结果表明桃叶卫矛茎段最佳继代培养基为MS+1.0mg/L 6-BA+0.1mg/L NAA,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MS+3.0mg/L IBA。当桃叶卫矛劈接接穗粗为0.5~1.0cm时,成活率为86.36%。桃叶卫矛嫩枝扦插在ABT生根粉500mg/L的处理下成活率与生根率最高,分别为89%和49%。对于类似桃叶卫矛这类因种子休眠而难以通过实生苗扩繁的园林植物以营养繁殖方式可以更加有效地加快繁殖效率。
蔡耀通[5](2021)在《洞庭湖湿地植被时空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湿地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库”之一,对区域生态环境及气候十分关键。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综合影响,湿地大面积退化和消失,面临着重大威胁。利用遥感技术完成高精度湿地制图、分析湿地植被时空变化,并探讨其驱动机制,对湿地资源的保护与管理、恢复与重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光学和合成孔径雷达遥感影像构建了多时相光谱反射率、植被指数、物候参数和后向散射系数等多特征遥感数据集,提出了面向对象Stacking集成学习算法,并用于洞庭湖湿地植被精细分类。其次,采用STNLFFM(Spatial and Temporal Non-Local Filter-Based Data Fusion Method)时空融合模型,重构2000~2019 年高时空分辨率 NDVI(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数据,通过 BFAST(Breaks For Additive Seasonal and Trend)断点检测算法对湿地植被时空变化进行了分析。最后,利用偏相关量化算法定量地探讨了湿地植被时空变化驱动机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协同使用多源、多时相、多特征遥感数据可显着提高湿地植被分类精度。使用多时相Sentinel-2多光谱数据的湿地植被分类总体精度OA(Overall accuracy)=80.73%,Kappa=0.79。结合30期时序 Sentinel-1后向散射系数和23期融合NDVI数据后,OA和Kappa系数分别提高至90.67%、0.89。利用多时相Sentinel-2光谱数据、植被指数、Sentinel-1后向散射系数、融合NDVI以及物候参数时,湿地植被分类精度最高(OA=91.37%,Kappa=0.90)。(2)本文提出的面向对象Stacking集成学习算法在洞庭湖湿地植被分类的OA和Kappa系数分别为91.37%和0.90,相比基于像元的Stacking方法分别提高了 4.13个百分点和0.04。提出的算法在高异质性湿地的植被分类显着优于随机森林、k最邻近和支持向量机等传统分类方法,具备大尺度湿地植被精细分类的应用潜力。(3)联合STNLFFM时空融合模型与BFAST断点识别算法可以有效分析湿地时空变化格局及其分异特征。通过STNLFFM模型融合Landsat和MODIS影像,生成了 240景30m分辨率NDVI月度产品,并利用BFAST算法进行湿地植被变化检测。湿地植被变化检测在空间和时间尺度的精度分别为82.6%和84.6%。2000~2019年间,洞庭湖湿地50%以上的植被区域至少具有2个突变点,约5%的植被区域发生了 8次突变。(4)利用偏相关量化方法对洞庭湖湿地植被进行了驱动力分析。2000~2019年间,洞庭湖湿地NDVI以0.006a-1速率增加。气候变化是洞庭湖湿地时空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主导了洞庭湖湿地植被退化(59.19%)。其中,太阳辐射对植被的影响大于气温和降水量。人为活动是促进湿地植被恢复的主要因素(58.85%)。
李雪建[6](2021)在《基于遥感反演的竹林物候时空变异及其对碳循环影响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物候及其时空变异对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竹林是亚热带地区特殊的森林类型,近年研究表明,竹林固碳能力高,在维护全球碳平衡和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且竹林具有快速生长以及“大年”和“小年”等特殊的物候现象,大年长新竹和小年换新叶等不同物候阶段竹林生态系统碳收支对温度、降水等气候环境因子极为敏感。因此,监测竹林物候时空变异特征,阐明物候对环境的响应规律,揭示气候变化背景下物候对竹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机制,将对深入研究竹林碳形成机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竹资源经营管理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研究以浙江省竹林为对象,以2001-2018年MODIS LAI(Leaf area index)时间序列产品等为数据源,首先,构建基于LAI同化的竹林物候遥感反演模型系统,反演竹林生长季开始期(Start of the growing season,SOS)、生长季结束期(End of the growing season,EOS)和生长季长度(Length of the growing season,LOS)等物候指标;其次,结合气象等数据,分析物候对环境因子的响应;再次,物候耦合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模型,估算竹林地上生物量(Aboveground biomass,AGB),分析物候对AGB的影响;然后,物候驱动In TEC(Integrated terrestrial ecosystem carbon-budget)模型,并结合竹林分布、LAI和气象等数据,模拟竹林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GPP)、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和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t ecosystem productivity,NEP),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揭示气候变化背景下物候对碳循环时空变异的影响,并探讨了涉及物候的竹林生态系统生产力评价。通过研究主要得到以下5方面的结论:1、基于粒子滤波LAI数据同化技术构建了竹林物候遥感反演模型系统,实现了竹林物候时空分布精准反演。(1)竹林MODIS LAI时间序列同化产品精度高,R2达到0.91,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仅为0.52。(2)同化LAI反演得到的竹林SOS和EOS精度最高,R2分别为0.56和0.54,RMSE最低,分别为6.34天和5.41天。(3)从竹林物候空间分布格局上看,SOS具有从西北到东南呈先提前到再延迟的趋势,而EOS和LOS具有从西北到东南呈延迟和延长的趋势;从时间上看,近20年浙江省70%左右的竹林SOS具有显着提前趋势,平均每年提前0.83天,60%左右的竹林EOS呈延迟趋势,平均每年延迟0.28天,70%左右的竹林LOS呈延长趋势,平均每年延长1.12天。2、降水是影响竹林物候时空变异的主导气候因子,且年降水每增加100mm,SOS提前0.18天,EOS延迟0.12天。其他气候等环境因子对竹林物候时空变异也具有显着的影响。3、物候耦合RF模型,较好的实现了浙江省竹林AGB时空估算。(1)AGB拟合精度和检验精度较高,R2分别为0.56和0.52,另外RMSE也较低,分别为7.25 Mg ha-1和7.62 Mg ha-1。(2)近20年浙江省竹林AGB平均以每年0.27 Mg ha-1的速度增加,且空间分异明显,具有北部大于南部,中部较低的空间格局。(3)竹林物候对AGB时空分布格局影响显着,SOS每提前1天,竹林AGB增加0.23 Mg ha-1,EOS和LOS每延迟和延长1天,分别增加0.46 Mg ha-1和0.17 Mg ha-1。4、改进冠层尺度光合作用模块,将竹林物候融入In TEC模型,实现了浙江省竹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精确模拟,阐明了气候变化背景下物候对竹林碳循环时空变异的影响。(1)融入物候后的In TEC模型模拟竹林碳循环精度较高,精度比原模型提高了1.24倍,RMSE降低了9.35%。(2)近20年浙江省竹林GPP和NPP平均值以每年2.0 g C m-2 yr-1的速率增加,而NEP增幅缓慢;从空间上看,GPP、NPP和NEP呈西北、西南和东北部相对较高的分布格局。(3)竹林物候对碳循环年际变化影响显着,年均SOS每提前1天,GPP和NPP分别增加2.50 g C m-2 yr-1和2.52 g C m-2yr-1;年均EOS每延迟1天,GPP和NPP分别增加7.31 g C m-2 yr-1和8.19 g C m-2 yr-1;LOS每延长1天,GPP和NPP分别增加2.07 g C m-2 yr-1和2.15 g C m-2 yr-1。(4)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表明,竹林生态系统78%的GPP变化、83%的NPP变化和73%的NEP变化受物候和气候变化影响,但物候影响碳循环的直接通径系数绝对值(1.11)大于气候(0.52),说明竹林碳循环时空变异主要受物候影响。5、综合物候、碳循环、LAI、竹林分布、气象、土壤、地形等27个因子,建立了竹林生态系统生产力评价三层指标体系,基于偏最小二乘法通径模型,实现了竹林生产力水平时空评价。(1)通径分析表明,包括SOS、EOS和LOS在内的15个因子对竹林生态系统生产力有较大影响。(2)浙江省竹林生态系统生产力水平可分为5个等级,其中竹林生产力水平良好以上的,即I、II两个等级,占比面积较少,仅为16.53%,主要分布于浙江省西北部、西南部和中部部分区域;处于中等偏上或偏下水平的,即III和IV等级占比面积大,广泛分布在浙江省东南部、东北部和西部等区域。
陈昊[7](2020)在《中国北方地区乡土栎属树种物候与叶片性状的差异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乡土树种(native tree species)的保护与利用是新时代林业发展的关键。其中壳斗科(Fagaceae)的栎属(Quercus L.)树种是当前乡土树种研究领域的热点,栎属是壳斗科中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属,尤其是在我国北方地区,是阔叶林森林群落中非常重要的树种。本研究以乡土栎属树种的生长与分布,物候观测,叶片性状(本研究以叶片形态和叶片氮元素含量为例)的差异性为研究重点,利用Arcgis、Morpho J、SPSS等软件分析方法,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在乡土栎属树种的生长与分布研究中,以北京地区为例,乡土栎属树种常见为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 Fischer ex Ledebour)、槲栎(Quercus aliena Blume)、槲树(Quercus dentata Thunberg)和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 Blume),主要分布区为郊区山地,多见于松栎混交林中,管理粗放,甚至破坏严重。另一方面,本研究对北京市内城市景观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乡土栎属树种在北京市内城市景观中十分匮乏,只有极少数的城市景观中,以蒙古栎作为景观绿化树种进行种植。以山西省交口县为例,交口县栎属树种资源丰富,为发展林业扶贫、建立栎属树种保护园,具体调查地点位于交口县脑脑峪,多为异龄混交林,各级别径材储备丰富。蒙古栎在该林分中占突出优势,这也与当地林业部门的调查结果一致。(2)物候观测研究中,主要观测地点位于北京林业大学鹫峰实验林场,主要观测树种为槲栎、槲树、栓皮栎,每年从3月到11月,一般每周或每两周观测一次,展叶期和花期的观测频率更为频繁。通过物候观测,我们得到了该地区槲栎、槲树、栓皮栎的芽期,展叶期,花期,果熟期等重要物候信息。三种栎属树种的:芽期、展叶期、花期大致都在3月份到4月份,果熟期大致都在4月底到9月份。且3种栎树的各个物候期都存在一定的重合现象,尤其是3种栎树的花期存在普遍重合现象,为3种栎树的杂交提供了可能。(3)叶片形态差异性研究中:应用:(1)普氏叠印法(Generalized Procrustes Analysis,GPA)将两物种的所有个体进行叠印,以散点图的形式表现出两个树种叶片各自的平均形态,并将叶形数据分为了叶片大小和叶片形状。(2)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对叶形数据进行降维处理,使用前两个PC轴数据研究这两个物种的叶形变异,结果表明两树种的叶片形态存在显着差异。(3)异速生长分析(Two Blocks Partial Least Squares,2B-PLS)用来分析叶片形状和大小的共变关系,即异速生长。研究发现这两个树种的叶片均存在异速生长模式,即随着叶片越来越大,这两个树种的叶片形态都各自有明显的变化。(4)判别分析(Discriminant Analysis,DA),基于判别函数利用叶片的形态将样品进行归类判别,结果表明槲栎和槲树通过它们的叶片形态特征可以完全的被区分开来,区分率达百分之百。(4)叶片氮元素含量差异性研究中:不同地理位置,不同海拔高度槲栎叶片中的氮元素含量是有差异的。利用SPSS软件对槲栎叶片中氮元素含量与地理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槲栎叶片的氮元素含量与这几个调查采样地点经度和纬度的相关性不显着,但与海拔高度这一地理因子呈显着负相关关系,这几个调查采样地点的海拔越高,槲栎叶片的氮元素含量越低。
刘娜[8](2020)在《黑果枸杞物候及叶功能性状对增温增湿的响应》文中研究指明温度和降水是影响植物生长过程的关键环境因子。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日益加剧已经使得全球气候明显变暖,而气候变暖又伴随着全球和区域降水格局的改变。荒漠生态系统是最为脆弱的陆地生态系统之一,对温度和降水变化的响应具有超前性。功能性状变化是植物生长过程中响应环境变化产生的适应策略及内部功能权衡的体现,但荒漠多年生灌木黑果枸杞(Lycium ruthenicum Murr.)功能性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尚不清楚。本研究以黑果枸杞为研究对象,利用开顶式生长室(open top chamber)模拟增温,通过人工灌水模拟增湿,观察和测量模拟增温增湿条件下黑果枸杞展叶、开花和结实物候动态,植株生长和繁殖的响应,叶片形态结构和光合特性变化,分析黑果枸杞物候、生长繁殖及叶功能性状对增温增湿的适应性响应,为荒漠地区生态经济建设、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策略制定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增温处理后黑果枸杞展叶始期比对照显着提前了3.8 d(P<0.05),展叶持续时间显着缩短了10.9 d(P<0.05),落叶始期显着推迟了3.2 d(P<0.05),落叶持续时间显着延长了3.3 d(P<0.05),生长季显着延长了10.3 d(P<0.05)。增湿和增温增湿处理对黑果枸杞生长物候的效应与增温处理相似,增湿处理的效应较增温处理弱、增温增湿的效应与增温相当,生长季分别比对照显着延长4.5 d和10.4 d(P<0.05)。(2)增温处理黑果枸杞个体和种群开花始期分别比对照显着提前了7.2 d、8.3 d(P<0.05),开花持续时间显缩短了16.3 d和12.3 d(P<0.05)。增湿处理对开花物候的效应弱于增温,个体和种群的开花持续时间与对照无显着差异,比增温处理显着长15.9d和14.0 d(P<0.05)。增温增湿处理对开花持续时间的效应强于增温,比对照显着缩短20.2d、15.3 d,比增温处分别缩短了3.9 d、3 d。增温和增温增湿处理黑果枸杞开花振幅曲线均呈双峰曲线,平均开花振幅分别为75.5和83.6,开花同步性指数均为0.83,开花模式为“集中开花”模式。增湿和对照开花振幅曲线均呈多峰曲线,平均开花振幅分别为43.3和41.6,开花同步性指数均为0.90,开花模式为“多重高峰”模式。黑果枸杞单花开放持续时间各处理间差异显着(P<0.05),增温(23.7 h)<增温增湿(33.0 h)<增湿(46.6 h)<对照(54.1 h)。(3)增温处理黑果枸杞结实物候始期比对照显着提前了12.2 d(P<0.05),果实生育期显着缩短了6.8 d(P<0.05)。增湿处理结实物候始期比对照提前了9.4 d,比增温处理晚2.8 d,果实生育期比对照显着延长了4.1 d(P<0.05),比增温处理长10.9 d。增温增湿处理结实物候始期与增温处理相同,果实生育期比对照显着缩短了16.4 d(P<0.05),比增温、增湿处理分别短9.6 d、20.5 d。(4)6-7月是黑果枸杞克隆繁殖集中发生的时间,增湿处理和对照小区黑果枸杞克隆数(90、61)与克隆大小(375、309)均显着大于增温和增温增湿处理(P<0.05),但增湿与对照、增温与增温增湿间差异不显着(P>0.05)。增温增湿处理黑果枸杞平均每株开花数(1582.8朵)、座果数(673.7个)、单果重(0.39 g)和单果种子数(25.4个)均显着(P<0.05)大于对照(分别为474.2朵、231.7个、0.28 g和5.3个),增温处理对有性繁殖的效应弱于增温增湿、但高于增湿处理,说明黑果枸杞克隆生长与有性繁殖间相互竞争同化物资源,二者存在显着权衡关系。(5)增温和增温增湿处理下,黑果枸杞叶片厚度(0.9074 mm、0.8631 mm)显着低于对照(1.1086 mm)和增湿(1.065 mm)处理,而比叶面积(48.71 cm-2·g-1、45.38cm-2·g-1)、叶干物质含量(0.1045 g·g-1、0.1294 g·g-1)、叶组织密度(0.2302 g·cm-3、0.2542 g·cm-3)、净光合速率(18.58 mmol m-2·s-1、19.53 mmol m-2s-1)、蒸腾速率(5.39mmol m-2·s-1、5.66 mmol m-2·s-1)、气孔导度(0.3977 mmol m-2·s-1、0.3893 mmol m-2·s-1)、气孔密度(188.19 mm-2、126.24 mm-2)、气孔长度(19.027μm、20.4μm)均显着(P<0.05)高于对照和增湿处理。表明黑果枸杞能够根据生境情况改变叶功能性状,维持和保障自身生长与体内物质循环的平衡,更好的适应环境变化。以上结果显示,未来暖湿化气候条件下黑果枸杞生长季将延长,叶片将具有更高的光合能力、积累更多的同化物,对有性繁殖的资源投入将增加,种群大小与分布范围可能进一步扩张。
李龙伟[9](2020)在《基于时间序列遥感数据的毛竹林物候监测、分类和地上生物量估测研究》文中认为毛竹林是广泛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地区的常绿植被,具有生长速度快、砍伐周期短以及大小年交替等特点。快速的生长和碳积累使得毛竹林拥有强大的固碳潜力,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地上生物量估测是毛竹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核心内容,物候变化信息和准确的毛竹林空间分布是进行区域毛竹林地上生物量估测的前提。然而物候过程对毛竹林光谱变化的影响机制,限制了区域尺度毛竹林地上生物量的估测精度,同时缺乏能够准确反映毛竹生长过程和生物量累积的高时空序列数据支撑,区域毛竹林地上生物量估测面临着巨大挑战。为此,论文结合Venμs时间序列数据和实地物候调查数据,分析了可见光、红边和近红外波段在毛竹林生长周期内的时间序列变化,基于红边位置指数(REPI)和谐波时间序列分析模型(HANTS),分析了毛竹林的物候期。在物候分析的基础上,基于时间序列Sentinel-2、Landsat 8和地面调查数据,探索了大/小年毛竹林在生长周期内的光谱变化特征,确定了区分大/小年毛竹林的最佳光谱区间和时间窗口,构建了大/小年毛竹林多时相遥感指数(YCBI),实现了大/小年毛竹林时空信息提取。在考虑物候和大小年的基础上,重构了单株毛竹林地上生物量估测方程,进行了毛竹林任意时间下的地上生物量估测,统一了样地生物量与遥感数据的时间一致性,利用随机森林构建了毛竹林地上生物量遥感估测模型,实现了区域毛竹林地上生物量的估测。所取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Venμs数据光谱范围730nm-920nm的波段能够更好反映出毛竹林的季节变化,在此区间的遥感数据波段具有识别毛竹林季节物候差异的能力,尤其就是红边波段。传统的植被指数仅对毛竹生长季的开始和结束敏感,基于多个红边波段的REPI指数可以识别出毛竹林频繁的冠层变化和生长周期,尤其是春季的换叶期和竹笋期。小年毛竹林的生长季开始早于大年毛竹林,小年毛竹林生长季开始于3月份,而大年毛竹林生长季开始于6月。(2)大小年现象是影响区域尺度毛竹林遥感分类的重要因素,大年毛竹林和小年毛竹林的光谱差异主要体现在5月份,区分毛竹林和其他森林的最佳季节是4-5月,其次是12-2月,区分大年和小年毛竹林的最佳时间为5月。基于红边波段和近红外波段构建的多时相毛竹林指数YCBI,能够有效区分毛竹林大小年和其他常绿森林,基于多时相毛竹林指数的遥感分类总体精度达91.2%,多时相毛竹林指数的区域可移植性在其他研究区得到验证。Sentinel-2数据新增的红边波段是区分毛竹林和其他常绿植被的有效变量。在面对单一数据源进行毛竹林遥感分类时,建议首选5月份的影像,次选2月份影像。在面对多期遥感数据,建议首选不同年份同一季节或者同年份不同季节的影像。(3)毛竹林的地上生物量在生长周期内变化频繁,主要体现在春季新竹生长期的快速积累和冬季老竹砍伐期造成的骤减,毛竹林样地的地上生物量处在“快速增长-择伐减少-稳定增长”的动态平衡与循环过程中。本研究结合毛竹林的生理特点,重构了单株时间序列毛竹林地上生物量方程,可以明显降低大年毛竹林在时间序列上的误差。基于随机森林的地上生物量遥感估测结果中Sentinel-2和Venμs在地上生物量模型验证精度要高于Landsat8数据。纹理信息与生物量相关性较低,在生物量模型中的作用比植被指数弱。按大小年分层的建模方法取得了更好的预测精度,时间信息变量的加入可以改善估测精度。生物量估测结果出现了明显的高值低估、低值高估,和建模R2很高而估测R2很低的现象,光谱饱和问题是限制光学遥感影像进行毛竹林地上生物量估测的主要原因。
张晗悦[10](2020)在《5种樱属植物开花特性研究》文中认为樱属(Cerasus)植物于每年的早春开花,多为先花后叶或花叶同期,花色丰富,观赏价值较高,为全球重要的景观营造树种。本研究以湖南省森林植物园引种栽培的迎春樱桃(Cerasus discoidea)、尾叶樱桃(Cerasus dielsiana)、钟花樱桃(Cerasus campanulata)、华中樱桃(Cerasus conradinae)和云南高盆樱桃(Cerasus yunnanensis)为研究对象,开展5种樱属植物的花部器官物候期观测和开花形态和解剖学研究,探索花部器官物候期的生理生化变化特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5种樱属植物开花物候期分为花芽复苏期、芽鳞裂开期、花梗伸长期、初花期、盛花期、落花期、座果期,其中,在花芽复苏期至花梗伸长期花器官快速生长。开花期为2月上旬至3月中旬,迎春樱桃开花最早、开花期最短,钟花樱桃开花稍晚、开花期最长,云南高盆樱桃和尾叶樱桃开花最晚;尾叶樱桃花朵冠径最大,钟花樱桃花朵冠径最小;钟花樱桃色彩最艳丽为绯红色,华中樱桃的花色最浅为白色。主成分分析表明10个花器官性状指标其对开花特性的总累积贡献率达到84.712%,以钟花樱桃的开花特性表现最佳;相关性分析表明花部的大小性状指标对开花特性影响最大;时序聚类分析得出5种樱属植物可分为早花期(迎春樱桃、钟花樱桃)、中花期(华中樱桃)、晚花期(尾叶樱桃、云南樱桃)3种时序类群。染色试验表明仅钟花樱桃和迎春樱桃花粉萌发率差异显着(P<0.05),但花粉离体培养试验则表明5种樱属植物的花粉萌发率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由高到低为:钟花樱桃、迎春樱桃、华中樱桃、云南高盆樱桃、尾叶樱桃。扫描电镜观测和分析表明,5种樱属植物的花粉形态相似,均接近于椭圆形或长球形,花粉萌发率与赤轴值和极轴值存在显着性正向关系(P<0.05),萌发率越高则落果率越低。不同温度保存研究表明,花粉在常温保存下萌发率快速降低,而在低温保存下萌发率缓慢降低,樱属植物花粉以-60℃的低温更适合长期保存。5种樱属植物的开花物候期与可溶性糖、可溶性淀粉、可溶性蛋白质、SOD和POD活动变化之间密切相关。其中,可溶性糖含量变化在5种樱属植物开花物候期中均为略上升的双峰曲线,可溶性淀粉含量除迎春樱桃在盛花期显着升高外均为平稳波动变化曲线,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变化基本为上升双峰曲线,SOD活性在盛花期之前波动变化而在盛花期后逐渐降低,POD活性变化均为双峰曲线,IAA含量除钟花樱桃在盛花期显着升高外均为平稳变化曲线,ABA含量均呈略上升趋势,GA3含量除华中樱桃变动较大外均变化平缓。相关分析结果表明5种樱属植物营养物质含量、酶活性水平、内源激素、花粉特性与开花形态指标之间存在显着性的相关关系(P<0.05);R聚类分析表明多数开花性状之间具有独立特性,但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与花部大小、花部综合性状和花期花量之间存在显着关系。
二、浅谈物候观测对林业科技生产的重要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物候观测对林业科技生产的重要性(论文提纲范文)
(1)月季物候观测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建立月季物候观测站的标准 |
2 月季物候观测植株确立标准 |
3 月季物候观测时间的标准 |
4 月季各物候期的观测标准 |
5 结语 |
(2)巴彦淖尔市常见植物景观价值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植物物候学研究现状 |
1.2.2 植物观赏性评价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3 植物叶片解剖构研究现状 |
1.2.4 植物茎解剖构研究现状 |
2 研究区概况 |
2.1 地理位置 |
2.2 气候特征 |
2.3 地质地貌 |
2.4 植被特征 |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3.1 研究内容 |
3.1.1 植物观赏特性研究与评价 |
3.1.2 基于解剖学的观赏植物耐旱性研究与评价 |
3.1.3 基于观赏特性和耐旱性的观赏植物景观价值评价 |
3.2 研究方法 |
3.2.1 植物的观赏特性研究与评价试验设计 |
3.2.2 耐旱性试验设计 |
3.2.3 植物景观价值评价研究试验设计 |
3.2.4 技术路线 |
4 结果与分析 |
4.1 植物观赏特性研究与评价 |
4.1.1 植物物候特征 |
4.1.2 植物季相观察 |
4.1.3 植物观赏特性研究评价 |
4.2 基于解剖学的观赏植物耐旱性研究与评价 |
4.2.1 叶片厚度和表皮 |
4.2.2 叶片叶肉组织 |
4.2.3 叶片维管组织 |
4.2.4 茎直径和表皮 |
4.2.5 茎维管组织 |
4.2.6 耐旱性综合评价 |
4.3 基于观赏特性和耐旱性的观赏植物景观价值评价 |
4.3.1 景观评价指标打分标准及打分结果 |
4.3.2 层次总排序权值计算结果 |
4.3.3 景观价值综合评价 |
5 讨论 |
5.1 物候特征观察与评价 |
5.2 植物茎叶解剖结构特征比较 |
5.3 植物景观价值评价比较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图版 |
(3)葛、粉葛和葛麻姆3个变种的生药学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葛的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
1.1 葛属植物的分类历史 |
1.2 葛的古代产区及应用基原考证 |
1.3 葛的种质资源研究 |
1.3.1 地方栽培品种概况 |
1.3.2 种质资源应用开发 |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葛的3 变种资源分布研究及种质资源多样性分析 |
2.1 调查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标本查阅结果 |
2.2.2 实地调查及概况 |
2.2.3 葛种质资源的形态多样性 |
2.3 小结与讨论 |
2.3.1 药材产区的变迁 |
2.3.2 中国葛资源分布及现状 |
2.3.3 资源开发及保护 |
3 葛的3个变种的生物学特性观测 |
3.1 实验材料 |
3.1.1 种植材料 |
3.1.2 实验样地 |
3.1.3 种植管理方法 |
3.2 实验方法 |
3.2.1 物候观测方法 |
3.2.2 性状观测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葛的3个变种物候特征 |
3.3.2 形态性状差异比较 |
3.4 讨论 |
3.4.1 物候特征的差异 |
3.4.2 影响葛开花的因素 |
3.4.3 葛的3个变种的鉴定及差异性状的对比 |
3.4.4 葛的种子结实率及种子繁殖的可能性 |
3.4.5 种质栽培与开发 |
3.4.6 葛麻姆的地域型种质差异 |
4 葛的3个变种根部成分差异及药材质量对比 |
4.1 基于UPLC-Q-TOF-MS技术对葛3个变种根的成分分析 |
4.1.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4.1.2 方法与结果 |
4.1.3 讨论 |
4.2 基于HPLC法对葛3变种根部异黄酮成分含量检测 |
4.2.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4.2.2 方法与结果 |
4.2.3 讨论 |
4.3 小结 |
5 葛的3 个变种花部成分差异及药材质量对比 |
5.1 基于UPLC-Q-TOF-MS技术对葛3个变种花部成分差异对比 |
5.1.1 实验材料 |
5.1.2 方法与结果 |
5.1.3 讨论 |
5.2 基于HPLC对葛的3个变种花部异黄含量检测 |
5.2.1 实验材料 |
5.2.2 方法与结果 |
5.2.3 讨论 |
5.3 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葛的3个葛变种植物及药材的差异鉴别 |
6.2 根和花的药用开发 |
6.3 葛麻姆的资源开发 |
6.4 未来研究思路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 |
(4)呼和浩特地区引种园林植物综合评价及繁殖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园林植物引种研究 |
1.1.2 植物繁殖特性研究 |
1.1.3 植物幼苗建植研究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2 引种园林植物的观赏性及适宜性评价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地概况 |
2.1.2 材料来源及选择 |
2.1.3 综合评价体系建立 |
2.1.4 评价指标的选取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供试78 种园林植物综合评价与分级 |
2.2.2 17 种园林景观植物的物候期 |
2.3 讨论 |
2.4 小结 |
3 8 种园林植物种子萌发特性的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种子萌发试验方法 |
3.1.3 计算指标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不同处理方式对蒙桑种子萌发的影响 |
3.2.2 不同处理方式对蒙古莸种子萌发的影响 |
3.2.3 不同处理方式对戈壁天门冬种子萌发的影响 |
3.2.4 不同处理方式对山韭种子萌发的影响 |
3.2.5 不同处理方式对水曲柳种子萌发的影响 |
3.2.6 不同处理方式对黄檗种子萌发的影响 |
3.2.7 解除乌苏里鼠李种子休眠方法的结果 |
3.2.8 解除桃叶卫矛种子休眠的方法 |
3.3 讨论 |
3.4 小结 |
4 8 种园林植物幼苗建植特性的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设计与处理 |
4.1.3 测定指标 |
4.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对蒙桑幼苗建植的影响 |
4.2.2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对蒙古莸幼苗建植的影响 |
4.2.3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对戈壁天门冬幼苗建植的影响 |
4.2.4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对山韭幼苗建植的影响 |
4.2.5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对水曲柳幼苗建植的影响 |
4.2.6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对黄檗幼苗建植的影响 |
4.2.7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对乌苏里鼠李幼苗建植的影响 |
4.2.8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对桃叶卫矛幼苗建植的影响 |
4.3 讨论 |
4.3.1 8 种园林植物幼苗生长形态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
4.3.2 8 种园林植物幼苗抗氧化酶类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
4.3.3 8 种园林植物幼苗丙二醛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
4.3.4 8 种园林植物幼苗渗透调节系统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
4.4 小结 |
5 桃叶卫矛营养繁殖特性的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试验方法 |
5.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桃叶卫矛组织培养体系的建立 |
5.2.2 桃叶卫矛嫁接繁殖体系的建立 |
5.2.3 桃叶卫矛扦插繁殖体系的建立 |
5.3 讨论 |
5.4 小结 |
6 讨论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5)洞庭湖湿地植被时空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湿地遥感监测数据研究进展 |
1.3.2 湿地信息提取研究进展 |
1.3.3 遥感影像变化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
1.3.4 湿地植被时空变化驱动机制研究进展 |
1.4 课题来源 |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目标 |
1.5.2 研究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5.3 主要研究内容 |
1.5.4 技术路线 |
1.6 论文结构 |
2 研究区概况 |
2.1 研究区概况 |
2.1.1 自然地理位置 |
2.1.2 自然环境条件 |
2.1.3 湿地植被动态变化概况 |
3 面向对象与集成模型技术下的湿地植被信息提取 |
3.1 数据准备 |
3.1.1 遥感数据 |
3.1.2 辅助数据 |
3.1.3 外业数据 |
3.2 研究方法 |
3.2.1 Sentinel-2 NDVI时间序列与植被物候数据提取 |
3.2.2 植被指数与后向散射系数提取 |
3.2.3 遥感影像分割 |
3.2.4 最优特征组合筛选 |
3.2.5 Stacking集成算法 |
3.2.6 分类精度评价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时序Sentinel-2 NDVI与物候参数 |
3.3.2 多时相光谱特征、植被指数及后向散射系数分析 |
3.3.3 最优特征组合 |
3.3.4 分类结果与精度 |
3.3.5 不同特征组合的对湿地分类精度的影响 |
3.3.6 单分类器及集成分类器分类结果分析 |
3.3.7 面向对象Stacking算法的稳定性分析 |
3.3.8 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4 湿地植被时空变化检测 |
4.1 数据准备 |
4.1.1 遥感数据 |
4.1.2 辅助数据 |
4.1.3 验证数据 |
4.2 研究方法 |
4.2.1 遥感影像时空融合技术 |
4.2.2 BFAST变化检测算法 |
4.2.3 精度验证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遥感影像时空融合结果 |
4.3.2 湿地植被变化检测结果 |
4.3.3 变化检测精度验证 |
4.3.4 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5 湿地植被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
5.1 数据准备 |
5.1.1 遥感数据 |
5.1.2 气象数据 |
5.2 研究方法 |
5.2.1 湿地植被时空动态分析 |
5.2.2 湿地植被变化驱动力分析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洞庭湖湿地植被时空动态 |
5.3.2 气候变化对植被的影响 |
5.3.3 人为活动对植被的影响 |
5.3.4 气候和人为活动对植被变化的相对贡献 |
5.3.5 讨论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6)基于遥感反演的竹林物候时空变异及其对碳循环影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植被物候监测方法 |
1.2.1.1 基于站点的物候观测 |
1.2.1.2 基于通量塔观测数据的物候提取 |
1.2.1.3 基于遥感数据的物候反演 |
1.2.2 物候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 |
1.2.3 物候对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 |
1.2.3.1 森林地上生物量估算 |
1.2.3.2 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型模拟 |
1.2.3.3 物候耦合过程模型的碳循环的研究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研究区域与数据获取 |
2.1 研究区概况 |
2.2 数据预处理 |
2.2.1 MODIS数据预处理 |
2.2.2 地面观测数据 |
2.2.2.1 竹林物候数据观测 |
2.2.2.2 竹林冠层LAI测量 |
2.2.2.3 竹林光谱反射率测量 |
2.2.2.4 竹林叶片生理生化参数测量 |
2.2.2.5 竹林地上生物量调查 |
2.2.2.6 碳通量数据获取与处理 |
2.2.3 气象数据预处理 |
2.2.4 地形数据预处理 |
2.2.5 土壤数据预处理 |
2.2.6 竹林丰度数据 |
2.2.7 植被覆盖度数据 |
2.2.8 InTEC模型输入数据 |
2.3 统计分析和评价方法 |
2.3.1 模型模拟评价指标 |
2.3.2 时空间变化趋势分析 |
2.3.3 气候变化对物候影响的偏相关分析 |
3 基于MODIS LAI同化的竹林物候遥感反演 |
3.1 MODIS LAI数据同化系统 |
3.1.1 LAI动态模拟 |
3.1.2 PROSAIL辐射传输模型 |
3.1.3 粒子滤波同化算法 |
3.2 基于MODIS LAI同化的物候提取 |
3.3 竹林物候遥感反演模型系统 |
3.4 竹林LAI同化结果与分析 |
3.4.1 LAI同化结果验证 |
3.4.2 LAI时空同化结果 |
3.4.3 LAI空间变化趋势 |
3.5 竹林物候时空反演结果与分析 |
3.5.1 基于PF_LAI时间序列的物候提取与评价 |
3.5.1.1 基于PF_LAI时间序列的物候提取与对比分析 |
3.5.1.2 基于PF_LAI时间序列提取物候评价 |
3.5.2 竹林物候的时空分布反演结果 |
3.5.3 竹林物候时空间格局 |
3.5.3.1 竹林物候年均值空间分布特征 |
3.5.3.2 竹林物候空间变化趋势 |
3.6 讨论 |
3.7 本章小结 |
4 竹林物候对环境的时空响应 |
4.1 物候对气候因子的响应 |
4.1.1 物候与气候因子之间偏相关关系的空间分布特征 |
4.1.1.1 SOS与气候因子之间的偏相关关系 |
4.1.1.2 EOS与气候因子之间的偏相关关系 |
4.1.1.3 LOS与气候因子之间的偏相关关系 |
4.1.2 竹林物候对气候变化响应的空间分布特征 |
4.1.2.1 SOS对气候变化的空间响应 |
4.1.2.2 EOS对气候变化的空间响应 |
4.2 地形因子对物候影响 |
4.3 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5 物候对竹林地上生物量的时空影响 |
5.1 随机森林模型简介及AGB估算方法 |
5.2 随机森林模型参数优化 |
5.3 竹林地上生物量估算结果 |
5.3.1 随机森林模型精度验证 |
5.3.2 竹林地上生物量时空分布 |
5.3.3 竹林地上生物量空间变化趋势 |
5.4 竹林物候对地上生物量的时空影响 |
5.4.1 SOS与AGB之间的空间相关性 |
5.4.2 EOS与AGB之间的空间相关性 |
5.4.3 LOS与AGB之间的空间相关性 |
5.4.4 物候与AGB年际变化之间的关系 |
5.5 讨论 |
5.6 本章小结 |
6 竹林生态系统碳循环时空变异对物候的响应 |
6.1 InTEC模型简介 |
6.2 融入竹林物候的InTEC模型物候模块改进 |
6.3 结构方程模型 |
6.4 融入物候的竹林生态系统碳循环时空模拟 |
6.4.1 改进后InTEC模型模拟碳循环验证 |
6.4.2 竹林生态系统碳循环时空模拟结果 |
6.4.3 竹林生态系统碳循环时空间格局 |
6.4.3.1 碳循环年均值空间分布特征 |
6.4.3.2 碳循环空间变化趋势 |
6.5 竹林物候对竹林生态系统碳循环时空变异的影响 |
6.5.1 物候对GPP的影响 |
6.5.2 物候对NPP的影响 |
6.5.3 物候对NEP的影响 |
6.6 气候变化、物候变化对碳循环变化的影响 |
6.7 讨论 |
6.8 本章小结 |
7 物候参与下的竹林生态系统生产力评价 |
7.1 竹林生产力评价方法 |
7.1.1 指标体系构建 |
7.1.2 竹林生产力水平时空评价 |
7.2 变量因子对竹林碳循环因子的影响 |
7.2.1 显性变量和隐性变量之间的权重和通径系数估计 |
7.2.2 隐性变量之间的通径系数 |
7.2.3 隐性因子对竹林碳循环因子时空分布的影响 |
7.3 竹林生产力水平时空评价 |
7.4 讨论 |
7.5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讨论 |
8.1 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讨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7)中国北方地区乡土栎属树种物候与叶片性状的差异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乡土树种资源的研究概况 |
1.2 壳斗科栎属的研究概况 |
1.2.1 栎属资源调查研究概况 |
1.2.2 栎属物候观测的研究概况 |
1.2.3 叶片形态的研究概况 |
1.2.4 氮元素含量测定的研究概况 |
1.2.5 物种介绍 |
1.3 研究内容、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研究地区概况 |
2.1 地理概况 |
2.2 气候概况 |
2.3 资源概况 |
3 材料与方法 |
3.1 乡土树种资源的研究方法 |
3.2 栎属树种资源调查方法 |
3.2.1 北京地区乡土栎属树种调查 |
3.2.2 山西省吕梁市交口县脑脑峪乡土栎属树种调查 |
3.3 几种常见乡土栎属树种的物候观测 |
3.3.1 物候观测地概况 |
3.3.2 栎属树种物候观测方法 |
3.4 栎属树种叶片形态种间差异性研究 |
3.4.1 样本采集 |
3.4.2 形态学数据获取 |
3.5 栎属树种叶片氮元素含量种内差异性研究 |
3.5.1 样品采集和处理 |
3.5.2 实验方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乡土栎属资源调查结果与分析 |
4.2 物候观测的结果与分析 |
4.3 栎属树种叶片形态的种间差异性分析 |
4.3.1 普氏叠印法分析 |
4.3.2 离群值处理 |
4.3.3 形态差异分析 |
4.3.4 异速生长分析 |
4.3.5 判别分析 |
4.3.6 综合分析 |
4.4 栎属树种叶片氮元素含量的种内差异性分析 |
4.4.1 氮元素含量的测定结果 |
4.4.2 地理分布对氮元素含量的影响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致谢 |
(8)黑果枸杞物候及叶功能性状对增温增湿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文献综述) |
1.2.1 开顶式生长箱室(OTC)的增温效应 |
1.2.2 植物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
1.2.3 植物生长和繁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
1.2.4 植物叶功能性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
1.2.5 黑果枸杞研究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区概况 |
2.2 试验材料 |
2.3 试验设计与处理 |
2.4 测定指标与方法 |
2.4.1 物候观测 |
2.4.2 植株生长与繁殖指标 |
2.4.3 叶片功能性状 |
2.4.4 环境因子 |
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微环境因子对增温增湿处理的响应 |
3.1.1 冠层和表土层温度 |
3.1.2 冠层空气相对湿度 |
3.2 增温增湿对黑果枸杞物候的影响 |
3.2.1 叶生长物候 |
3.2.2 开花物候 |
3.2.3 结实物候 |
3.3 增温增湿对黑果枸杞生长和繁殖的影响 |
3.3.1 植株生长 |
3.3.2 克隆繁殖 |
3.3.3 有性繁殖 |
3.4 增温增湿对黑果枸杞叶功能性状的影响 |
3.4.1 叶片形态结构 |
3.4.2 叶片光合特性 |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
4.1 讨论 |
4.1.1 开顶式生长室(OTC)的增温效应 |
4.1.2 黑果枸杞物候对增温增湿的响应 |
4.1.3 黑果枸杞克隆生长和有性繁殖对增温增湿的响应 |
4.1.4 黑果枸杞叶功能性状对增温增湿的响应 |
4.2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导师简介 |
(9)基于时间序列遥感数据的毛竹林物候监测、分类和地上生物量估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植被物候遥感监测 |
1.2.2 基于遥感的竹林信息提取 |
1.2.3 毛竹林地上生物量估算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方案 |
1.3.1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2 研究区与数据 |
2.1 研究区概况 |
2.1.1 地理位置 |
2.1.2 植被资源 |
2.2 数据及预处理 |
2.2.1 遥感数据 |
2.2.2 遥感数据预处理 |
2.2.3 地面调查数据 |
2.2.4 辅助数据 |
2.3 本章小结 |
3 毛竹林物候遥感监测 |
3.1 研究方法 |
3.1.1 时间序列光谱分析 |
3.1.2 植被指数平滑与重构 |
3.1.3 毛竹林物候反演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时间序列植被指数对比 |
3.2.2 毛竹林物候反演 |
3.3 讨论 |
3.3.1 物候指数对温度和降水的响应 |
3.3.2 毛竹林的物候特点及原因 |
3.3.3 毛竹林物候监测方法的改善 |
3.4 本章小结 |
4 大/小年毛竹林遥感信息提取 |
4.1 研究方法 |
4.1.1 大/小年毛竹林光谱特征分析 |
4.1.2 构建毛竹林多时相指数 |
4.1.3 大/小年毛竹林信息提取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不同植被指数对大/小年毛竹林的表现对比 |
4.2.2 分类结果精度验证 |
4.2.3 不同数据源的毛竹林提取对比 |
4.2.4 大/小年毛竹林时空分布 |
4.3 讨论 |
4.3.1 毛竹林光谱变化对分类的影响 |
4.3.2 空间分辨率对分类的影响 |
4.3.3 遥感分类精度 |
4.4 本章小结 |
5 毛竹林地上生物量遥感估测 |
5.1 单株和样地生物量估测研究 |
5.1.1 研究方法 |
5.1.2 结果分析 |
5.1.3 讨论 |
5.2 基于遥感的毛竹林生物量估测研究 |
5.2.1 研究方法 |
5.2.2 结果分析 |
5.2.3 讨论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讨论 |
6.1 结论与创新点 |
6.1.1 主要结论 |
6.1.2 创新点 |
6.2 讨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附录 |
(10)5种樱属植物开花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樱属植物的研究概况 |
1.1.1 樱属植物资源 |
1.1.2 樱属植物形态特征 |
1.2 樱属植物开花的生物学特征及物候研究 |
1.2.1 开花生物学特性 |
1.2.2 花部器官物候期研究 |
1.2.3 花部器官物候期主要观察指标 |
1.3 樱属植物花器官的解剖结构特征研究 |
1.3.1 樱属植物花器官的解剖结构 |
1.3.2 樱属植物花粉特性的研究 |
1.4 樱属植物开花的生理生化研究 |
1.4.1 植物开花的生理生化指标 |
1.4.2 樱属植物的生理生化研究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6 试验材料及采集地基本概况 |
1.7 课题来源 |
1.8 研究内容 |
1.9 技术路线 |
2 樱属植物的物候期与开花特性形态学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研究方法 |
2.1.3 数据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花部器官物候期 |
2.2.2 花部形态特征比较 |
2.2.3 樱属植物开花性状主成分分析 |
2.2.4 樱属植物花期的相关性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3 樱属植物花器官的解剖结构特征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及预处理 |
3.1.2 研究方法 |
3.1.3 数据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樱属植物花部解剖结构观测 |
3.2.2 樱属植物花粉电镜结构的比较分析 |
3.2.3 樱属植物花粉活力与贮藏力试验 |
3.3 本章小结 |
4 樱属植物花部器官物候期的生理生化变化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生理生化测定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花部器官物候期营养物质含量 |
4.2.2 花部器官物候期酶活力 |
4.2.3 花部器官物候期内源激素含量 |
4.3 本章小结 |
5 开花特性影响因子相关性分析 |
6 结论与讨论 |
6.1 讨论 |
6.2 结论 |
创新点 |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浅谈物候观测对林业科技生产的重要性(论文参考文献)
- [1]月季物候观测标准研究[J]. 林磊,王伟健,任义方,钱半吨,徐杰. 农业与技术, 2021(22)
- [2]巴彦淖尔市常见植物景观价值评价研究[D]. 刘静.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2)
- [3]葛、粉葛和葛麻姆3个变种的生药学特征研究[D]. 谢璐欣.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
- [4]呼和浩特地区引种园林植物综合评价及繁殖特性研究[D]. 刘洋.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1)
- [5]洞庭湖湿地植被时空变化研究[D]. 蔡耀通.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
- [6]基于遥感反演的竹林物候时空变异及其对碳循环影响机制研究[D]. 李雪建. 浙江农林大学, 2021
- [7]中国北方地区乡土栎属树种物候与叶片性状的差异性研究[D]. 陈昊.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8]黑果枸杞物候及叶功能性状对增温增湿的响应[D]. 刘娜. 甘肃农业大学, 2020(12)
- [9]基于时间序列遥感数据的毛竹林物候监测、分类和地上生物量估测研究[D]. 李龙伟. 浙江农林大学, 2020
- [10]5种樱属植物开花特性研究[D]. 张晗悦.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