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CL建筑结构体系(论文文献综述)
宇文秉楠,杨秀英[1](2022)在《建筑结构保温一体化技术的研究应用》文中指出结构保温一体化技术将建筑结构和节能保温融为一体,具有自重轻强度高、保温与建筑墙体同寿命、质量安全可靠等特点,对于降低工程造价、加快工程进度、推广节能绿色建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定义了结构保温一体化技术,并介绍了我国CL结构、夹芯保温复合墙结构、CS板式结构和钢筋混凝土叠合结构等四种结构体系及研究应用现状,最后提出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谢志栋[2](2021)在《两边连接竖向波折钢板剪力墙抗侧性能及设计方法》文中研究表明为满足工程实际中门窗开洞等需要,本文针对仅与框架梁相连的两边连接竖向波折钢板剪力墙开展研究。基于有限元软件ABAQUS进行数值分析,考察此波折钢板墙的抗侧性能和滞回性能,同时研究内嵌墙板与框架的相互作用及影响,进而提出两边连接竖向波折钢板剪力墙(以下简称“波折钢板墙”)的计算方法和设计流程,为此结构体系的设计和推广应用提供理论支持。首先,采用单层单跨铰接框架模型对波折钢板墙的内嵌墙板进行抗侧性能研究。基于大量变参数数值分析结果,对竖向波折墙板进行归类,揭示其抗侧机理,基于承载力和延性性能对墙板进行优化选型。在两边连接竖向波折墙板的自由边设置加劲构件,优选加劲构件的形式,并分析得到其界限肋板刚度比,以达到充分加劲作用。讨论了在单向推覆和往复加载下墙板的性能差异;以往复加载为基准,提出了考虑极限承载力系数和残余承载力系数的波折墙板的优化选型建议,可供设计人员直接采用。接着,对波折钢板剪力墙中的板框相互作用问题进行探讨。首先理论推导分析了内嵌墙板对框架梁产生的附加作用力的分布及大小,提出框架梁的内力计算式和门槛刚度要求,并通过有限元算例进行了验证。考虑墙板加劲构件与框架梁的连接方式对墙板抗侧性能和框架梁内力的影响。考虑竖向荷载对结构体系的影响,给出了框架柱的内力计算公式。研究了内嵌墙板和边缘框架的协同抗侧作用,内嵌墙板的水平荷载承担比例,以及结构的塑性开展顺序,并与平钢板剪力墙进行了对比。最后,基于上述研究提出了两边连接竖向波折钢板剪力墙结构的设计方法和流程。通过设计一栋以钢板剪力墙为结构形式的办公楼,利用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对两边连接竖向波折钢板结构体系和两边连接平钢板结构体系的受力性能进行了对比分析。
王笑红[3](2020)在《中小型铁路车站雨棚风荷载、风效应和等效静风荷载研究》文中认为铁路车站雨棚为大跨度全开敞结构,质量轻、柔性大,结构对风荷载敏感。中小型铁路车站虽规模较小,但量大面广,对每个工程均进行风洞试验和抗风分析,耗时且经济成本高,对其践行系统研究,给出风荷载和等效静风荷载确定方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缺乏相关研究工作。本文通过风洞试验系统研究车站雨棚跨度、中间开口宽度、站房和雨棚的高度比对中小型铁路车站雨棚风荷载的影响规律,然后对采用刚架结构形式的雨棚,基于随机振动理论和基于风洞试验的广义力谱拟合公式,推导得到单跨刚架和三跨刚架结构雨棚的风振响应和等效静风荷载解析表达式。本文的具体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对中小型高铁站站场布置、站台宽度、股道尺寸、流线设计、站房平面尺寸、结构体系等进行一系列调研,确定中小型高铁站站台雨棚的参数变量及其工程常用变化范围。(2)在模拟的B类风场中,对不同单侧雨棚跨度、中间开口宽度、站房和雨棚的高度比条件下,共计6个雨棚屋盖模型进行风洞试验,分析典型风向下屋盖表面平均风压系数、均方根系数和极值风压系数的分布,同时研究典型断面下风荷载特性随单侧雨棚跨度、中间开口宽度以及站房与雨棚的高度比的变化规律。(3)对采用单跨刚架结构形式的站台雨棚,通过对比考虑不同阶模态计算的风致响应结果,发现第二阶振型对单跨刚架的竖向位移和杆件应力起控制作用。然后基于随机振动理论和基于风洞试验的广义力谱拟合公式,推导得到单跨刚架风振响应和等效静风荷载的解析表达式,并验证了解析公式的计算精度。(4)对于采用三跨刚架结构形式的站台雨棚,发现第一阶振型控制水平位移和刚架柱应力;第二阶振型控制竖向位移和刚架梁的应力。基于随机振动理论和基于风洞试验的广义力谱拟合公式,推导得到三跨刚架在分别考虑第一阶振型和第二阶振型时风振响应和等效静风荷载的解析表达式,并验证了解析公式的计算精度。
张玉良[4](2020)在《高层框支CL体系复合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分析》文中认为当今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对建筑节能性、多样性、多功能性的需要也越来高。本文研究的高层框支CL体系复合混凝土剪力墙结构既能满足人们对不同建筑功能一体化的需求,又符合当代建筑绿色发展的要求,受到越来越多业主的青睐。本文对高层框支CL体系复合混凝土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基于大量文献的查找与学习,以SATWE作为分析软件,依托工程实例为背景,对高层框支CL体系复合剪力墙结构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与时程分析法进行分析研究,证明了采用时程分析法进行补充计算的必要性,并用ETABS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通过改变相关参数包括转换层的位置,框支柱角柱轴压比,转换层上、下剪力墙的厚度,分析在地震作用下对结构的内力与变形产生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转换层的位置的提高,结构的周期增大,层位移增加,剪重比减小、层剪力减小;框支柱角柱轴压比减小,周期、层位移减小,而层剪力增加、剪重比增大;剪力墙厚度增加,周期、层位移减小,而层剪力增加、剪重比增大。如当转换层位置每升高两层时,结构的自振周期变大、最大位移增大约3.5%、转换层处层间位移在低位变化时增大约12%,在高位变化时增大约4%、层剪力减小约6%、剪重比减小、对振型无明显影响。当框支柱角柱轴压比每减小0.1时,结构的自振周期变小、最大位移减小约4%、转换层处层间位移减小约12%,层剪力增大约39%、剪重比增大、对振型无明显影响。当剪力墙厚度增加80mm时,结构的自振周期变小、最大位移减小约3%、最大层间位移减小约6.5%,层剪力增大约10.5%、剪重比与振型无明显变化,当剪力墙厚度再增加时,变化规律同上但位移与内力的变化幅度都减小。最后,利用得出的结论对一个工程设计实例进行验证、分析,总结高层框支CL体系复合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的规律,并对其结构设计提出指导性建议和意见。
孔德阳[5](2020)在《空间钢框架-组合楼板结构体系抗连续倒塌性能及结构钢延性断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建筑结构在漫长的服役生涯中将受到诸如爆炸、冲击、火灾等偶然事件的威胁而发生局部损伤破坏。若结构本身缺乏足够的鲁棒性,该局部损伤将迅速向剩余结构蔓延,并最终引起结构整体倒塌或者与初始损伤不成比例的破坏,这就是建筑结构的连续性倒塌。尽管结构连续倒塌事故发生的概率较低,但一旦发生将造成极大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恶劣的社会影响。以1968年伦敦Ronan Point公寓、1995年俄克拉荷马的联邦大楼以及2001年的纽约世贸大厦三起着名的倒塌事故为标志,各国专家与学者逐渐意识到建筑结构抗连续倒塌性能的重要性,并以此为契机催生出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已有研究主要集中于梁-柱节点以及二维平面结构,而对空间结构的研究比较有限,尤其是高质量的空间楼板结构体系试验研究仍十分匮乏,因此无法充分考虑空间效应对结构抗连续倒塌性能的影响。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进行了两个大型2跨×2跨空间钢框架结构体系去中柱连续倒塌试验研究。试验中考虑了两种加载方式对空间钢框架结构体系的影响,包括集中荷载和均布荷载,而后者在试验中通过特殊设计的12点加载系统予以近似考虑。根据试验结果量化了不同加载方式对空间钢框架结构体系抗连续倒塌性能的影响程度,着重分析了在变形过程中各抗力机制(抗弯效应和悬链效应)的贡献。(2)采用相同的框架结构尺寸和节点类型,进行了去中柱空间钢框架-组合楼板结构的连续倒塌试验。详细介绍了试件的荷载-位移响应、破坏模式以及构件关键截面的应变发展。对中柱失效条件下空间钢框架-组合楼板结构体系抗力机制的发展以及竖向内力重分布进行了细致的比较和讨论。(3)利用ABAQUS/Static建立了空间钢框架及组合楼板结构体系简化有限元模型。该模型中钢梁、钢柱以及加载梁均采用梁单元模拟,梁-柱节点则基于组件法代之以若干非线性轴向连接器单元。另一方面,为考虑楼板在垂直于板肋和平行于板肋方向不同的结构响应,将楼板沿垂直肋方向划分为若干强弱条带,并采用组合壳单元近似模拟。楼板与钢框架间的组合效应则通过在栓钉位置处布置的“焊接”连接单元予以考虑。该简化有限元模型通过与本文中去中柱钢框架和组合框架倒塌试验以及课题组前期所进行的去边柱和去角柱组合框架倒塌试验的对比得以验证。利用验证后的有限元模型进行了大量参数化分析,包括压型钢板厚度,混凝土楼板厚度,主、次梁方向钢筋间距,楼板长宽比以及边界条件。(4)以组合楼板“条带模型”为基础,以虚功原理为基本原理推导出角柱失效条件下建筑结构抗连续倒塌性能简化计算方法。该方法充分考虑了结构变形过程中梁-柱节点转动中心的变化以及楼板在节点区域的应力集中现象。通过与本课题组前期所进行的去角柱组合框架倒塌试验以及本文中相应的有限元模拟结果的对比验证了该简化计算模型的正确性。(5)以Q345建筑结构钢为试验材料,进行了不同应力状态条件钢材断裂试验,包括光滑圆棒试件、缺口圆棒试件、双面开槽的平板试件、剪切平板试件、拉剪平板试件以及中间带有圆孔的平板试件。建立了相应的有限元模型,借助本文提出的改进的Mises屈服准则对断裂试验进行模拟,从而有效提取出不同试件的断裂参数(断裂应变 εf-p,应力三轴度水平η和Lode应力参数Lp)。选取7个具有代表性的断裂模型,并在三维空间断裂场(η,Lp,εf-p)内对比分析了各模型对Q345结构钢断裂场的预测精度。通过特殊设计的三孔拉伸试件进一步在结构水平比较分析所选断裂模型的有效性。
李玉荣,赵泽,朱宝,陈燕[6](2019)在《装配式CL保温一体化外墙施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促进建筑行业实现"绿色发展",建筑节能是有效途径之一。建筑节能以外墙外保温为主,建筑墙体保温措施与主体结构一体化是墙体节能的重要施工手段。通过在施工现场将保温板两侧浇筑混凝土,制成既可受力又可保温的复合剪力墙。研究了复合轻质剪力外墙结构体系(CL)保温一体化墙体的原理、施工方法和技术措施,为类似工程的优化设计与施工提供借鉴依据。
徐阳[7](2019)在《M型轻钢墙体构造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国家提倡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举措下,建筑节能和住宅产业化成为众多学者普遍关注的课题。外墙造成热能损失约为围护结构总热量损失的一半,且传统轻钢构架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体系的材料和构造有待优化。针对上述情况,基于传统轻钢构架混凝土剪力墙,本文提出了一种实现保温与结构一体化的M型轻钢墙体方案,并对墙体建筑构造和结构构造进行优化设计,同时介绍墙体力学性能并分析计算了墙体热工性能。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调研北方市场工业化住宅结构体系、保温材料种类、设计理念和构造做法,并结合国家相关规范,对该墙体的保温建筑构造、结构构造进行优化设计,研究墙体保温系统与M型轻钢墙体骨架的施工流程和要点,简化了墙体施工工序,提高了墙体的使用寿命,并利用3DMAX软件模拟制作单面墙体及墙体之间拼接过程。(2)提出保温材料企口方式拼接,采用ANSYSCFD热分析软件对墙体在稳态传热条件下热流和温度分布进行了模拟,分析了该构造对墙体保温性能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企口拼接方式,能有效降低保温材料拼接处热流值,并减小墙体传热系数。另外,采用新形式的保温钉锚固保温材料,并用ANSYSCFD进行模拟,结果表明与普通锚固方式,该锚固方式能减小墙体传热系数且墙面未出现冷桥现象,与未使用保温钉锚固的墙体相比,两者传热系数差值很小可以忽略不计,不影响墙体保温效果。(3)采用ANSYS CFD热分析软件,对拼接好的保温板进行3种工况模拟,利用傅里叶定律得出了三组保温材料热工参数,并应用到墙体对室内热湿环境的影响中当墙体处于北方寒冷地区气候环境下,墙体未出现表面结露和内部冷凝现象。(4)针对北方地区,采用全寿命周期成本法,对保温层厚度进行优化,得出其经济性厚度约为70mm~90mm。综上所述,本文为M型轻钢剪力墙体在北方寒冷地区的建筑节能设计、构造图集及在北方的应用推广提出有宜参考和依据。图[83]表[14]参[49]
王梓阳[8](2019)在《某大跨网架屋盖综合体育馆结构设计》文中认为根据我国现行规范的要求,本文阐述了大跨网架屋盖综合体育馆的结构设计全过程,重点讨论了设计难点及要点。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按照初步方案设计、结构分析、结构设计及施工图绘制的设计流程,概述了大跨网架结构屋盖综合体育馆的结构设计方法,讨论了采用工程设计软件建立结构模型及验算结构模型合理性的方法。2.重点讨论了大跨网架屋盖的一般计算原则、结构分析方法、风荷载分析方法、稳定性分析方法(屈曲分析)及地震作用下的内力计算方法。3.根据上述方法,对某大跨网架屋盖综合体育馆进行了结构设计。根据该综合体育馆的建筑要求,建立了整体结构模型,并考察了该结构模型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对该综合体育馆进行了具体的结构设计,编制了结构设计总说明及结构施工图,并已通过专家审核。
李龙诺[9](2019)在《宽扁梁受力性能分析及宽扁梁框架-核心筒抗震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由于抗震设防等级要求的限制,以及地暖、新风系统、智能化设备的引入,对楼层净高产生较大影响。考虑在高层建筑结构中采用宽扁梁框架-核心筒结构,在提高楼层净高的同时对其抗震性能进行研究。本文采用ANSYS有限元软件对普通梁构件和宽扁梁构件进行受力性能分析,对比两种梁构件的受力性能差异,同时采用ETABS软件对宽扁梁框架-核心筒结构和普通梁框架-核心筒结构在多遇地震与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整体受力情况和结构损坏机理进行分析。针对宽扁梁受力性能和框架-核心筒抗震性能,完成以下相关分析和研究:(1)运用ANSYS软件建立宽扁梁构建模型与已有实验进行比对,验证构件的合理性。再对普通梁构件和宽扁梁构件进行加载模拟试验,观察梁构件随着荷载的逐渐增加,对比宽扁梁与普通梁的裂缝展开情况、破坏形态、构件挠度、破坏时的极限荷载值以及混凝土和钢筋的应力应变情况。观察两种构件在加载过程中初裂荷载大小,裂缝的形成的趋势,并通过梁构件的变形图、应力云图对比两种构件的差异。通过对比分析两种梁构件的性能指标,判断宽扁梁构件的受力性能是否满足设计的要求。(2)运用YJK软件对比宽扁梁框架-核心筒与普通梁框架-核心筒结构在多遇地震下的抗震性能,通过结构自振周期、刚度比、基底剪力等参数验证结构的有效性,同时对比宽扁梁框架-核心筒与普通梁框架-核心筒结构在设计中的建筑材料用量,对比二者在钢筋和混凝土用量上的差异。采用ETABS软件对宽扁梁框架-核心筒和普通梁框架-核心筒进行整体分析,在弹性阶段,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与弹性时程法,对比两种结构在多遇地震条件作用下,结构自振周期、位移角、层间剪力、整体稳定性等方面的差异性,分析结构整体抗震性能。在塑性分析阶段,对比二者在三种罕遇地震波(一种人工地震波和两种天然地震波)作用下的结构的抗震性能。在罕遇地震作用下,对比二者在楼层位移、基底剪力、层间位移及顶点位移时程曲线的差异,对宽扁梁框架-核心筒结构抗震性能进行评估,验证是否满足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抗震要求。(3)通过对宽扁梁框架-核心筒结构与普通梁框架-核心筒结构整体结构抗震性能对比分析,论证宽扁梁在框架-核心筒整体结构抗震中的可行性。在满足结构整体抗震性能要求的前提下,采用合理的宽扁梁框架-核心筒结构形式,既能够提高高层建筑的净空高度,同时又也能增加楼层数,提高高层建筑使用舒适度和增加经济效益的作用。本文针对框架-核心筒结构,在核心筒外围框架的纵横向均采用宽扁梁构件的设计并与普通梁框架-核心筒结构进行抗震性能对比,为框架-核心筒的外围框架采用纵横向宽扁梁布置的结构提供一定的参考,并以此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对宽扁梁框架-核心筒结构进行抗震性能研究。在多遇地震和罕遇地震作用下,对比宽扁梁框架-核心筒结构与普通梁框架-核心筒结构的破坏情况,结合框架-核心筒结构工程实例,对宽扁梁框架-核心筒结构在实际工程的优势作出阐述。本文中相关参数对宽扁梁框架-核心筒结构的抗震设计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周颖越[10](2018)在《CL建筑体系与传统建筑的成本分析》文中研究指明CL(Composite Light-weight)建筑结构体系也称为复合保温钢筋焊接网架混凝土剪力墙它是由CL墙板、实体剪力墙组成的剪力墙结构,为轻型、有较好保温和抗震性能的新型建筑结构体系,在建筑工程中有较为好的应用表现。本文主要立足成本比对角度,就CL建筑结构体系和传统建筑结构体系的成本耗费情况进行了比对和分析。
二、浅谈CL建筑结构体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CL建筑结构体系(论文提纲范文)
(1)建筑结构保温一体化技术的研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CL结构体系 |
1.1 构造及优势 |
1.2 研究应用状况 |
2 夹芯保温复合墙结构体系 |
2.1 构造及优势 |
2.2 研究应用状况 |
3 CS板式结构体系 |
3.1 构造及优势 |
3.2 研究应用状况 |
4 钢筋混凝土叠合结构体系 |
4.1 构造及优势 |
4.2 研究应用状况 |
5 结束语 |
(2)两边连接竖向波折钢板剪力墙抗侧性能及设计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平钢板剪力墙的受力特点 |
1.1.2 钢板剪力墙的形式 |
1.1.3 钢板剪力墙结构的工程应用 |
1.1.4 本文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两边连接平墙板的推覆性能 |
1.2.2 波折钢板剪力墙推覆性能 |
1.2.3 内嵌墙板对边缘框架相互作用 |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设计方法 |
1.3.1 本文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两边连接竖向波折钢板剪力墙推覆分析 |
2.1 有限元方法验证及模型介绍 |
2.2 两边连接非加劲竖向波折墙板 |
2.2.1 几何参数对墙板性能的影响 |
2.2.2 典型墙板的抗侧机理 |
2.2.3 墙板选型初步建议 |
2.3 两边加劲竖放波折墙板 |
2.3.1 加劲肋形式 |
2.3.2 加劲肋肋板刚度比 |
2.4 往复加载和单向推覆对比 |
2.5 两边连接加劲竖向波折墙板的优化选型建议 |
2.6 本章小结 |
3 两边连接加劲竖向波折钢板墙的板框相互作用 |
3.1 框架梁受力分析与设计建议 |
3.1.1 框架梁的内力分析 |
3.1.2 内嵌墙板对框架梁的刚度需求 |
3.1.3 框架梁的内力公式验证 |
3.1.4 墙板加劲肋与框架梁连接方式的影响 |
3.2 框架柱受力分析与设计建议 |
3.2.1 内嵌墙板对框架柱的内力分析 |
3.2.2 竖向荷载对结构体系的影响 |
3.3 墙板与框架的抗侧协同作用 |
3.3.1 结构体系受力全过程分析 |
3.3.2 结构体系性能指标及塑性铰发展顺序 |
3.3.3 与两边连接平钢板结构的对比 |
3.4 本章小结 |
4 两边连接加劲竖向波折钢板剪力墙结构设计 |
4.1 波折墙板的设计方法及流程 |
4.1.1 内嵌墙板的设计 |
4.1.2 框架梁的设计 |
4.1.3 框架柱的设计 |
4.1.4 设计流程 |
4.2 设计算例 |
4.2.1 工程概况 |
4.2.2 初步设计 |
4.2.3 有限元模型 |
4.3 静力弹塑性分析 |
4.3.1 加载模式 |
4.3.2 推覆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工作及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中小型铁路车站雨棚风荷载、风效应和等效静风荷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开敞屋盖的抗风研究现状 |
1.2.1 悬挑屋盖风荷载研究现状 |
1.2.2 四面开敞屋盖风荷载研究现状 |
1.2.3 等效静风荷载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2 双侧站台雨棚的建筑参数和结构体系调研 |
2.1 铁路车站平面布置 |
2.2 双侧站台雨棚的平面尺寸 |
2.2.1 站台宽度 |
2.2.2 股道尺寸 |
2.2.3 雨棚建筑参数 |
2.3 流线设计和站房平面尺寸 |
2.3.1 流线设计 |
2.3.2 站房平面尺寸 |
2.4 双侧站台雨棚的结构体系调研 |
2.5 本章小结 |
3 双侧站台雨棚屋面风荷载的风洞试验研究 |
3.1 大气边界层模拟 |
3.1.1 风洞试验设备 |
3.1.2 大气边界层的风洞模拟 |
3.2 风洞试验方案 |
3.2.1 模型设计 |
3.2.2 试验工况 |
3.3 数据处理方法 |
3.3.1 风压系数定义 |
3.3.2 极值风压系数 |
3.4 雨棚屋盖风荷载特性 |
3.4.1 平均风压特性 |
3.4.2 脉动风压系数均方根特性 |
3.4.3 极值风压特性 |
3.5 本章小结 |
4 单跨刚架结构雨棚风振响应和等效静风荷载 |
4.1 单跨刚架有限元模型 |
4.2 风致响应分析 |
4.2.1 最不利风向 |
4.2.2 单跨刚架雨棚的主导振型 |
4.3 振型广义力谱分析 |
4.3.1 单跨刚架第二阶振型理论推导 |
4.3.2 振型广义力谱 |
4.4 单跨刚架雨棚等效静风荷载解析方法 |
4.4.1 风振响应解析解 |
4.4.2 等效静风荷载解析解 |
4.5 风振响应和等效静风荷载的参数化研究 |
4.5.1 共振响应和背景响应的变化规律 |
4.5.2 等效静风荷载的变化规律 |
4.6 实例验证 |
4.7 本章小结 |
5 三跨刚架结构雨棚风振响应和等效静风荷载 |
5.1 三跨刚架有限元模型 |
5.2 风致响应分析 |
5.3 考虑第一阶振型等效静风荷载解析方法 |
5.3.1 第一阶振型竖向广义力谱 |
5.3.2 第一阶振型水平向广义力谱 |
5.3.3 风振响应解析解 |
5.3.4 等效静风荷载解析解 |
5.4 考虑第二阶振型等效静风荷载解析方法 |
5.4.1 第二阶振型广义力谱 |
5.4.2 风振响应解析解 |
5.4.3 等效静风荷载解析解 |
5.5 等效静风荷载的参数化研究 |
5.5.1 考虑第一阶振型等效静风荷载的变化规律 |
5.5.2 考虑第二阶振型等效静风荷载的变化规律 |
5.6 实例验证 |
5.7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高层框支CL体系复合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意义和目的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高层框支CL体系复合剪力墙结构概述 |
1.2.1 概述 |
1.2.2 高层框支剪力墙结构转换层 |
1.2.3 CL建筑体系 |
1.2.4 高层框支CL体系复合剪力墙抗震等级的规定 |
1.2.5 高层框支CL体系复合剪力墙的特点 |
1.3 国内外高层框支CL体系复合剪力墙研究应用现状 |
1.4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方法、过程及目标 |
第2章 高层框支CL体系复合剪力墙结构及抗震分析方法 |
2.1 高层框支CL体系复合剪力墙结构的转换形式 |
2.2 高层框支CL体系复合剪力墙结构转换层上下侧向刚度的计算 |
2.3 我国目前常用的抗震分析方法 |
2.3.1 底部剪力法 |
2.3.2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
2.3.3 时程分析法 |
2.4 本章小节 |
第3章 高层框支CL复合剪力墙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
3.1 SATWE简介 |
3.2 ETABS简介 |
3.3 SATWE建模与分析 |
3.3.1 SATWE建模步骤 |
3.3.2 工程概况、方案布置及设计依据 |
3.3.3 模型在多遇地震下的振型分解反应谱分析 |
3.3.4 模型的时程分析 |
3.4 ETABS模型有效性验证 |
3.5 ETABS及SATWE计算原理比较 |
3.5.1 模态分析 |
3.5.2 地震作的输入 |
3.5.3 风荷载的比较 |
3.6 本章小节 |
第4章 参数变化对高层框支CL体系复合剪力墙抗震性能影响的分析 |
4.1 简介 |
4.2 转换层的位置对高层框支CL体系复合剪力墙抗震性能影响的分析 |
4.2.1 前言 |
4.2.2 模型建立 |
4.2.3 多遇地震作用下结构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比较与分析 |
4.3 转换层上下构件参数变化对高层框支CL体系复合剪力墙抗震性能影响的分析 |
4.3.1 框支柱角柱轴压比的变化 |
4.3.2 转换层上下剪力墙厚度的变化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高层框支CL体系复合剪力墙抗震实例计算与分析 |
5.1 工程概况 |
5.2 高层框支CL体系复合剪力墙实例抗震性能分析 |
5.2.1 周期与振型的分析 |
5.2.2 结构变形分析 |
5.2.3 结构受剪承载力分析 |
5.2.4 结构剪重比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后期工作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致谢 |
(5)空间钢框架-组合楼板结构体系抗连续倒塌性能及结构钢延性断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抗连续性倒塌设计方法简介 |
1.2.1 概念设计法 |
1.2.2 拉结强度法 |
1.2.3 拆除构件法 |
1.2.4 关键构件法 |
1.3 建筑结构抗连续倒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梁-柱节点抗连续性倒塌性能研究现状 |
1.3.2 平面框架结构体系抗连续性倒塌性能研究现状 |
1.3.3 空间钢框架结构体系抗连续性倒塌性能研究现状 |
1.3.4 空间楼板结构体系抗连续性倒塌性能研究现状 |
1.4 金属延性断裂研究现状 |
1.4.1 应力状态表征 |
1.4.2 金属延性断裂研究现状 |
1.5 研究现状总结及本文研究内容 |
2 空间钢框架结构抗连续倒塌性能试验研究 |
2.1 引言 |
2.2 试验方案 |
2.2.1 试验模型选取 |
2.2.2 载和约束系统 |
2.2.3 测量方案 |
2.2.4 材料特性 |
2.3 试验结果 |
2.3.1 荷载-位移曲线及破坏模式 |
2.3.2 应变测量 |
2.3.3 位移及转角 |
2.4 抗力机制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考虑楼板组合效应的空间钢框架结构抗连续倒塌性能试验研究 |
3.1 引言 |
3.2 试验概况 |
3.3 试验结果 |
3.3.1 荷载-位移曲线及破坏模式 |
3.3.2 梁应变分析 |
3.3.3 约束水平反力 |
3.3.4 位移与转角 |
3.4 抗力机制与内力重分布机理 |
3.4.1 抗力机制分析 |
3.4.2 竖向荷载内力重分布 |
3.4.3 楼板对空间组合结构体系抗连续倒塌性能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4 空间楼板结构体系连续倒塌数值模拟 |
4.1 引言 |
4.2 有限元模型及验证 |
4.2.1 有限元模型 |
4.2.2 有限元模型验证 |
4.3 参数分析 |
4.3.1 钢筋间距的影响 |
4.3.2 压型钢板厚度的影响 |
4.3.3 长宽比的影响 |
4.3.4 混凝土楼板厚度的影响 |
4.3.5 非线性动力反应分析 |
4.3.6 边界条件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5 角柱失效条件下抗连续倒塌简化计算方法 |
5.1 引言 |
5.2 基本假定 |
5.3 简化计算方法 |
5.3.1 基于虚功原理的结构响应计算基本方程 |
5.3.2 结构变形能 |
5.3.3 转动中心的确定 |
5.3.4 加、卸载条件 |
5.3.5 非线性动力响应 |
5.4 简化计算方法试验及有限元验证 |
5.5 本章小结 |
6 建筑结构钢材延性断裂及本构关系研究 |
6.1 引言 |
6.2 改进的Mises屈服准则 |
6.3 断裂模型 |
6.3.1 一参数模型 |
6.3.2 二参数模型 |
6.3.3 三参数模型 |
6.3.4 四参数模型 |
6.3.5 七参数模型 |
6.4 多应力状态下建筑结构钢韧性断裂试验 |
6.4.1 试验概述 |
6.4.2 试验结果 |
6.5 有限元分析 |
6.5.1 有限元模型 |
6.5.2 硬化曲线及屈服准则的确定 |
6.5.3 断裂应变及应力状态 |
6.6 断裂模型的评估 |
6.6.1 三维空间断裂场 |
6.6.2 三孔平板拉伸试验及其数值模拟 |
6.7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缩尺模型有效性验证 |
B.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C.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D. 学位论文数据集 |
致谢 |
(6)装配式CL保温一体化外墙施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CL保温一体化原理与特点 |
1.1 CL保温一体化原理 |
1.2 CL保温一体化特点 |
2 施工流程与技术要求 |
2.1 施工流程 |
2.2 技术要求 |
3 应用实践与技术要点 |
3.1 工程实践 |
3.2 技术要点 |
3.2.1 CL网架板安装 |
3.2.1.1 墙体拉结杆件、附加锚筋的绑扎 |
3.2.1.2 墙体预留洞及保温板拼缝处理 |
3.2.2 模板安装 |
3.2.3 混凝土的浇筑 |
3.2.3.1 混凝土下料位置选择 |
3.2.3.2 混凝土下料速度控制及顺序安排 |
3.2.4 预埋件设置 |
3.2.5 附加钢筋 |
3.2.6 吊装 |
4 结论与讨论 |
(7)M型轻钢墙体构造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建筑节能 |
1.1.2 住宅产业化 |
1.1.3 研究M型轻钢墙体的意义 |
1.2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
1.2.1 论文主要内容 |
1.2.2 技术路线 |
1.3 国内外保温结构一体化墙体体系的发展状况 |
1.3.1 国内保温结构一体化墙体体系的发展现状 |
1.3.2 国外保温结构一体结构化墙体的发展现状 |
1.4 小结 |
2 M型轻钢墙体的材料介绍 |
2.1 墙体形式 |
2.2 墙体主要材料 |
2.2.1 保温材料的选择 |
2.2.2 M型轻钢 |
2.2.3 金属网片 |
2.2.4 保温钉 |
2.3 小结 |
3 M型轻钢墙体构造研究 |
3.1 墙体构造 |
3.1.1 墙身配筋要求 |
3.1.2 保温系统设计 |
3.1.3 墙体骨架和保温系统施工流程及要点 |
3.1.4 墙体勒脚与散水 |
3.1.5 门窗洞口构造 |
3.1.6 对墙体组装过程模拟 |
3.2 墙体连接构造 |
3.2.1 水平墙体转角连接 |
3.2.2 水平相邻墙体连接 |
3.2.3 上、下层墙体连接 |
3.2.4 其他类型墙体与M型轻钢墙体连接 |
3.3 M型轻钢墙体的安装步骤 |
3.4 小结 |
4 M型轻钢墙体的抗震试验概况 |
4.1 试验概况 |
4.2 小结 |
5 墙体的热工性能分析 |
5.1 保温板构造方式对墙体热工性能的影响 |
5.1.1 模拟软件介绍 |
5.1.2 建立模型 |
5.1.3 数学模型和边界条件 |
5.1.4 材料参数设置 |
5.1.5 结果分析 |
5.2 保温钉的形式和材料对墙体热工性能的影响 |
5.2.1 模型及边界条件 |
5.2.2 结果分析 |
5.3 墙体传热系数和热惰性指标的计算 |
5.3.1 利用数值模拟在不同工况下对保温层导热系数修正 |
5.3.2 传热系数计算 |
5.3.3 热惰性指标计算 |
5.3.4 墙体热工性能评价 |
5.4 墙体对室内热湿环境的影响分析 |
5.4.1 表面结露 |
5.4.2 内部冷凝 |
5.5 保温材料的厚度优化 |
5.5.1 全寿命周期成本法 |
5.5.2 保温层厚度优化计算模型 |
5.5.3 针对北京地区墙体的经济保温层厚度计算 |
5.6 小结 |
6 调研 |
1.在雄安建筑展会对工业化结构体系的调研 |
2.关于装配式钢结构结构体系设计理念的调研 |
3.针对保温材料种类、构造做法和设计要点的调研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附件 |
(8)某大跨网架屋盖综合体育馆结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工程背景 |
1.2 大跨空间网格结构综合体育馆的结构特点 |
1.2.1 大跨空间网格结构综合体育馆中常见竖向承重结构的结构特点 |
1.2.2 大跨空间网格结构综合体育馆中常见水平承重结构的结构特点 |
1.3 大跨网架屋盖的研究现状 |
1.3.1 大跨网架屋盖的发展历程与工程应用 |
1.3.2 大跨网架屋盖结构设计方法的研究进展 |
1.3.3 大跨网架屋盖设计规范的发展概况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2 本文技术路线 |
第2章 大跨网架屋盖综合体育馆的结构设计方法 |
2.1 大跨网架屋盖综合体育馆的初步方案设计 |
2.1.1 竖向承重结构的初步方案设计 |
2.1.2 水平承重结构(屋盖)的初步方案设计 |
2.1.3 底部承重结构(基础)的初步方案设计 |
2.1.4 结构不规则性的判别方法 |
2.1.5 计算机建模与计算参数的选取 |
2.2 大跨网架屋盖综合体育馆的结构分析方法 |
2.2.1 结构分析方法概述 |
2.2.2 结构合理性判别 |
2.3 大跨网架屋盖综合体育馆的结构设计 |
2.3.1 概率极限状态设计法 |
2.3.2 竖向承重结构的结构设计 |
2.3.3 大跨网架屋盖的结构设计 |
2.3.4 底部承重结构的设计 |
2.4 设计成果提交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大跨网架屋盖的结构分析方法 |
3.1 大跨网架屋盖的计算原则及结构分析方法概述 |
3.1.1 大跨网架屋盖的一般计算原则与基本假定 |
3.1.2 大跨网架屋盖最大挠度容许值的限值规定 |
3.1.3 大跨网架屋盖的各类计算模型 |
3.1.4 大跨网架屋盖的分析方法 |
3.2 大跨网架屋盖在竖向荷载及温度作用下的分析 |
3.2.1 大跨网架屋盖的永久荷载 |
3.2.2 大跨网架屋盖的其他竖向荷载 |
3.2.3 温度作用 |
3.3 大跨网架屋盖的风荷载分析方法—风洞试验 |
3.3.1 对大跨网架屋盖进行风洞试验的方法与注意事项 |
3.3.2 风洞试验的结果 |
3.4 大跨网架屋盖在地震作用下的分析方法 |
3.4.1 大跨网架屋盖在地震作用下的主要计算规定 |
3.4.2 大跨网架屋盖在地震作用下的分析方法 |
3.5 大跨网架屋盖的稳定性分析方法—屈曲分析 |
3.5.1 结构失稳 |
3.5.2 屈曲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工程实例—某大跨网架屋盖综合体育馆的结构设计 |
4.1 某大跨网架屋盖综合体育馆的工程背景 |
4.1.1 工程概况 |
4.1.2 设计依据 |
4.1.3 主要建筑图纸 |
4.1.4 本工程设计所采用的计算程序 |
4.2 水平承重结构的结构设计 |
4.2.1 大跨网架屋盖的结构选型 |
4.2.2 大跨网架屋盖的结构布置 |
4.2.3 大跨网架屋盖的构件截面尺寸 |
4.2.4 大跨网架屋盖的结构分析 |
4.2.5 大跨网架屋盖的稳定性分析 |
4.2.6 设计环节相关问题探讨 |
4.3 整体结构的初步方案设计 |
4.3.1 竖向承重结构的结构平面布置 |
4.3.2 竖向承重结构的构件选型与布置 |
4.3.3 工程难点问题的解决—结构超长但未设缝的解决方案 |
4.3.4 整体结构建模 |
4.4. 材料参数的选取 |
4.4.1 钢筋 |
4.4.2 混凝土 |
4.5 整体结构的设计荷载作用 |
4.5.1 楼、屋面荷载 |
4.5.2 雪荷载 |
4.5.3 地震作用 |
4.5.4 风荷载 |
4.6 整体结构的结构分析 |
4.6.1 整体结构的弹性反应谱分析 |
4.6.2 整体结构的弹性时程分析 |
4.7 整体结构的结构设计 |
4.7.1 竖向承重结构的结构设计 |
4.7.2 水平承重结构的结构设计 |
4.8 设计成果的体现 |
4.8.1 结构设计说明书 |
4.8.2 结构施工图 |
4.9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建筑施工图 |
附录B 结构施工图 |
附件:某大跨网架屋盖综合体育馆建筑结构设计说明书 |
(9)宽扁梁受力性能分析及宽扁梁框架-核心筒抗震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 框架-核心筒结构的发展历程 |
1.3 宽扁梁及框架-核心筒结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章 宽扁梁与框架-核心筒的受力特征及抗震设计概述 |
2.1 宽扁梁构件的基本特征 |
2.2 宽扁梁与普通梁布局的比较 |
2.2.1 构件特性 |
2.2.2 构件钢筋应力 |
2.2.3 裂缝的出现与发展 |
2.2.4 实用性与适用性 |
2.3 宽扁梁在高层建筑设计中的一般要求 |
2.3.1 宽扁梁的截面尺寸划分 |
2.3.2 宽扁梁刚度调整系数的确定 |
2.3.3 宽扁梁配筋的特征 |
2.3.4 宽扁梁节点布局要求 |
2.3.5 宽扁梁挠度及裂缝的要求 |
2.3.6 核算宽扁梁楼板配筋 |
2.4 框架-核心筒结构体系 |
2.4.1 核心筒外框架的特征 |
2.4.2 框架-核心筒的受力特征 |
2.4.3 框架-核心筒结构设计的经验法则 |
2.5 框架-核心筒结构受力性能分析 |
2.5.1 框架-核心筒结构受力特征 |
2.5.2 结构受力研究时的相关约束条件 |
2.5.3 竖向与水平荷载作用的影响 |
2.6 结构抗震设计理论 |
2.6.1 底部剪力法 |
2.6.2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
2.6.3 时程分析法 |
2.7 小结 |
第3章 基于ANSYS的宽扁梁与普通梁构件模拟分析 |
3.1 有限元方法简介 |
3.2 数值模型的建立 |
3.2.1 模型构造简介 |
3.2.2 模型静载理论计算 |
3.3 宽扁梁参照实验简要对比 |
3.3.1 构件模拟裂缝对比 |
3.3.2 构件模拟受力性能对比 |
3.4 梁构件的加载方式与计算概况 |
3.5 构件弯曲静载模拟对比分析 |
3.5.1 构件裂缝发展对比分析 |
3.5.2 跨中挠度变形对比分析 |
3.5.3 构件应力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
3.5.4 构件应变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
3.6 小结 |
第4章 工程概况及设计方案 |
4.1 项目工程概况 |
4.2 建筑结构模型建立 |
4.2.1 建筑结构主要参数 |
4.2.2 建筑结构荷载取值 |
4.2.3 结构高宽比 |
4.2.4 建筑结构基本构件尺寸 |
4.2.5 结构体系的布置 |
4.3 验证结构的合理性 |
4.3.1 结构自振周期特性分析 |
4.3.2 结构控制参数分析 |
4.3.3 结构材料用量对比 |
4.4 小结 |
第5章 基于ETABS的抗震性能分析研究 |
5.1 建筑结构模型分析 |
5.1.1 ETABS简介及建模基本理论 |
5.1.2 结构分析在ETABS上的实现 |
5.1.3 ETABS建模思想 |
5.2 宽扁梁框架-核心筒与普通梁框架-核心筒的相关特性对比 |
5.2.1 楼层质量对比 |
5.2.2 建筑结构抗震特性对比 |
5.2.3 建筑结构周期对比 |
5.3 结构反应谱法分析 |
5.3.1 层间位移角 |
5.3.2 位移比 |
5.3.3 结构楼层剪重比 |
5.3.4 结构整体稳定性分析 |
5.3.5 结构刚度比 |
5.4 结构弹性时程分析 |
5.4.1 选取地震波 |
5.4.2 弹性时程法计算结果分析 |
5.5 弹性分析小结 |
5.6 结构弹塑性分析 |
5.6.1 基于动力弹塑性理论 |
5.6.2 楼层位移对比分析 |
5.6.3 两种结构基底剪力对比 |
5.6.4 两种结构楼层剪力对比分析 |
5.6.5 两种结构层间位移角对比 |
5.6.6 顶点位移时程曲线 |
5.6.7 不同梁构件框架-核心筒的弹塑性对比 |
5.7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10)CL建筑体系与传统建筑的成本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CL建筑结构体系 |
2 CL以及传统建筑结构体系及其成本造价 |
2.1 考虑设计使用年限的成本分析 |
2.2 基于施工工期的成本分析 |
2.3 立足综合视角进行经济成本分析 |
3 结语 |
四、浅谈CL建筑结构体系(论文参考文献)
- [1]建筑结构保温一体化技术的研究应用[J]. 宇文秉楠,杨秀英. 四川水泥, 2022(02)
- [2]两边连接竖向波折钢板剪力墙抗侧性能及设计方法[D]. 谢志栋.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3]中小型铁路车站雨棚风荷载、风效应和等效静风荷载研究[D]. 王笑红.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4]高层框支CL体系复合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分析[D]. 张玉良. 青岛理工大学, 2020(02)
- [5]空间钢框架-组合楼板结构体系抗连续倒塌性能及结构钢延性断裂研究[D]. 孔德阳. 重庆大学, 2020(02)
- [6]装配式CL保温一体化外墙施工研究[J]. 李玉荣,赵泽,朱宝,陈燕. 安徽科技学院学报, 2019(06)
- [7]M型轻钢墙体构造与性能研究[D]. 徐阳. 安徽理工大学, 2019(01)
- [8]某大跨网架屋盖综合体育馆结构设计[D]. 王梓阳. 湘潭大学, 2019(02)
- [9]宽扁梁受力性能分析及宽扁梁框架-核心筒抗震性能研究[D]. 李龙诺.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 [10]CL建筑体系与传统建筑的成本分析[J]. 周颖越. 建材与装饰, 201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