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医院全面质量管理综合评价体系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冯思琪[1](2021)在《中医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中医医院是我国医疗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保护人类生命健康做出了重大贡献。然而,随着全球化趋势的蔓延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医疗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由于先天不足和竞争不对称原因,大多数中医医院以西补中求发展,淡化特色求生存,照搬综合性医院的管理模式,中医医院的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本研究以医疗质量三级结构理论、全面质量管理理论、PDCA循环和持续质量改进理论为理论依据,研究中医医院全面医疗质量管理体系,为改善中医医院内部管理难题,提高中医医院医疗质量管理水平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文首先通过文献分析与研究,界定医疗质量管理等基本概念的内涵,了解医疗质量管理理论,分析国内外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现状和管理模式;再通过政策研究了解有关医院质量管理的法律法规、评审标准和医疗质量管理法规等政策文件;接下来,选取M三甲中医医院作为案例,通过研究分析该院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和运行效果,总结分析该院值得借鉴学习的管理经验,并找出存在的不足;然后,通过问卷调研法对湖北省11家不同级别中医医院进行调研,了解这些中医医院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总结分析存在的问题;最后,在吸收、运用国内外医疗质量管理体系研究成果和中医医疗质量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在国家有关医疗质量管理、中医医院管理等政策文件的指导下,结合中医特色,构建一套科学全面、适合中医医院内部日常管理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结果:本研究建立的中医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包括组织体系、标准体系、监控体系、考评体系和支撑保障体系5个子体系,每个子体系内包含若干规范和要求,而且每个子体系都具有中医元素和中医特点,从而形成立体网状式全面科学、具有中医特色的全面医疗质量管理体系。结论:医疗质量管理是通过医疗质量管理体系进行的,没有好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就没有好的医疗质量。目前中医医院照搬综合医院的管理体系,中医医院西医化运行,中医特色优势不明显,导致中医医院的核心竞争力逐渐减弱,中医医院的生存和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建立健全具有中医特色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是提高中医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的有效手段,是促进中医医院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方法。一套完整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至少应包括医疗质量管理组织、医疗质量管理标准制度、医疗质量监督控制机制、医疗质量考评评价方案以及医疗质量支撑保障措施。本文在立论分析过程中,力求探索和寻求解决中医医院的实际问题,本文的研究成果对于中医医院内部医疗质量管理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期望能够为中医医院加强医疗质量建设提供参考意见和决策依据。
关欣[2](2021)在《康复医院康复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康复医疗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我国康复医院的数量逐年快速增加,但是康复医疗质量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没有统一的康复医疗质量评价标准。康复医疗质量管理是康复医院管理的永恒主题,行之有效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是质量管理的基本标准和必备工具。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目的是在国内外康复医疗机构康复医疗质量评价体系现状研究的基础上,从康复医院的主要性质和功能出发,立足于康复医疗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构建一套具有较强科学性、实用性及可操作性的康复医院康复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实证研究,为加强康复医疗质量管理和持续改善,促进我国康复医院建设提供行之有效的质量评价工具。本研究通过国内外文献调研,结合专家访谈法、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等科学方法,构建了一套康复医院康复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构建的康复医院康复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符合康复医院康复医疗质量管理的实际需要,可作为康复医院日常质量监测自评,或卫生行政部门对康复医院进行康复医疗质量监督的工具,促进康复医院质量全面提高。本研究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对大量国内外文献和管理性文件、标准、指南等资料的调研,分析国内外现有康复医疗机构康复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现状,为论文中康复医院康复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提供科学依据。第二部分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结合专家访谈讨论,形成康复医院康复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初始框架,在此基础上形成第一轮专家调查问卷。第一轮调查问卷对象为来自全国4个省市的14所非营利性康复专科医院或具有康复医学专业的综合医院的25位专家,涵盖医院管理、医疗质量管理和康复临床科室管理等领域。采用德尔菲法对25名专家进行函询,综合分析专家反馈意见,对评价指标进行修改,最终确定入选指标,构建了包括数量指标、质量与安全指标、效率指标和管理指标等4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和39个三级指标的康复医院康复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进行第二轮专家问卷调查,利用Yaahp12.5软件构建判断矩阵,计算确定各指标权重值,并进行一致性检验。第三部分选取一家非营利性三级康复医院作为实证研究医院,结合该院2015年获批为三级康复医院,并于2017年和2019年两次进行康复医疗管理模式改革的特点,利用康复医院康复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比较2015年、2017年和2019年的康复医疗质量评价指标数据,回顾性评价该院3个改革阶段的康复医疗质量情况。结果表明该院从2015年到2019年的康复医疗质量呈阶梯式递增趋势,3个年度比较,2019年康复医疗质量为最优,符合该院康复医疗管理模式改革预期和实际情况。第四部分分析了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和创新点以及不足之处。对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优化提出了展望。
朱旭钰[3](2020)在《现代医院管理视野下民营综合医院评审评价研究 ——以苏州市XX医院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医院管理背景下我国处于多元办医格局,医院数量逐年增加,评审评价不断开展。其中,我国民营综合性医院数量多,但评审评价参与度不高,评价级别低。医院评审评价在确保医疗质量,保障患者权益,规范运营管理,提升整体水平,促进长远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和积极影响,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都采取的医院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全世界公认的医院管理重要制度之一,也是我国建立并完善现代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民营医院参与到医院评审评价活动中,既符合国家政策需要,又能促进医院内部管理科学化,保障医院医疗质量,提升医院整体水平,助力医院评审评价管理现代发展。本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访谈法、比较研究法和总结归纳法五种研究方法,结合三种理论,现代医院管理理论、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和政府规制理论,在现代医院管理背景下对民营综合性医院的评审评价进行整体性、全面性研究。梳理我国民营综合医院评审评价现状,阐述我国民营综合医院评审评价发展历程,论证我国民营综合医院评审评价重要性和必要性,得出民营综合医院评审评价的进展状况,并对公立医院与民营医院的异同点进行对比分析。以苏州市XX民营综合性医院为个案实地深入调研,结合XX医院概况,归纳XX医院内部评审评价实施采取的相应措施,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与此同时,对医院外部评审评价状况展开研究,包括政府机构对医院评审评价的现场检查、系统追踪与实地考核,社会组织的满意度调查分析与医疗行业协会的客观评价,综合总结内外两方面评审评价,以小见大,完善民营综合医院评审评价的对策建议,探索民营综合医院评审评价的现代发展方向,提出评审主体多方参与,管理方式规范化;组建评审团队系统,评价执行专门化;医院评价综合统一,实施细则同质化;标准设置更加全面,评审内容科学化;条款分布细化至点,评价方式精细化;紧密结合医改动向,彰显评审特色化;运用网络数据技术,融入评审信息化七大方向。
赵扬[4](2020)在《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药物Ⅰ期临床试验的主要内容是探究药物的安全性及药物代谢动力学特征,以指导下一阶段的临床试验。在药物Ⅰ期临床试验中,新化合物首次应用于人体,具有较高的风险,同时常有大量健康受试者参与,需要在试验病房由专门的研究团队开展试验与医疗监护,故其质量管理更为独特。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均针对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的某个方面或环节,宏观系统性的质量管理研究很少,尤其是宏观与微观视角下的系统性实证研究更加缺乏。本研究在文献研究和法律法规回顾梳理的基础上,通过专家法、横断面调查、典型案例及数理分析等,构建宏观视角下的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模型,和微观视角下的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提升的建议,以期填补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模式的相关研究不足,实践上满足现代药物研发管理的迫切需要(如2020年新冠疫苗的研发管理)。【方法】通过文献检索等方法,选择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临床试验注册信息平台(clinicaltrials.gov)与我国“临床试验登记与信息公示平台”(www.chinadrugtrials.org.cn)两个数据平台中2013年3月-2018年9月药物Ⅰ期临床试验信息作为资料来源与数据源,并结合文献研究,总结分析国内外药物Ⅰ期临床试验特征、相关法律法规及监管情况,归纳质量管理要素。在文献综述基础上,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自编结构化问卷。问卷采用Likert5点计分法(评分越高质量越好),从药物Ⅰ期临床试验整体质量、受试者权益得到充分保护、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试验病房建设与管理水平、试验实施的风险管理等五个方面对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进行评价。同时,采用Likert5点计分法对政府监管、行业管理、医疗机构管理、研究团队管理、申办方/CRO管理等5类宏观管理影响因素对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影响的大小进行评价。使用此问卷调研药物Ⅰ期临床试验相关人员,最终收集604份有效问卷。应用Mplus7.4和SPSS19.0对问卷进行信效度分析,应用SPSS19.0进行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和5类影响因素影响的描述性分析、相关分析和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Mplus7.4构建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和5类影响因素之间的结构方程模型。通过德尔菲法构建了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的指标体系,并在22家医疗机构内进行实证研究,对综合评分法、综合指数法、TOPSⅠS法等方法的评估结果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分别计算相关系数(r)和p值,评价指标体系的实用性。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进行了典型案例研究,分析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特征,为提出政策建议打下基础。【结果】药物Ⅰ期临床试验开展现状:与欧盟国家、日本、美国及全球平均水平比较,我国药物Ⅰ期临床试验数量较少(中国1458项、欧盟国家2741项、日本344项、美国6388项)、盲法使用比例较低(中国28%、欧盟国家37%、日本42%、美国36%、全球平均水平38%)、试验方案设计随机化比例较高(中国62%、欧盟国家45%、日本42%、美国42%、全球平均水平43%)、使用健康受试者比例较高(中国56%、欧盟国家47%、日本33%、美国32%、全球平均水平37%)、申办方几乎全部为企业(中国96%、欧盟国家60%、日本59%、美国57%、全球平均水平42%)。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模式框架:通过对药物Ⅰ期临床试验开展情况,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情况的回顾梳理,初步整理归纳出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要素清单:(1)在宏观层面,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的利益相关方包括政府监管、行业组织管理、医疗机构管理、申办方(包括CRO)管理及研究团队管理。(2)在微观层面,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的主要环节包括Ⅰ期临床研究室建设与管理;申办方与研究单位的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试验方案设计与试验实施中的风险管理;试验过程的各项工作制度、SOP制定与执行等。基于专家咨询法,构建了包括以上质量管理要素的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模型框架与问卷。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模型:通过问卷调查,发现药物Ⅰ期临床试验整体质量总体评分为3.81分(总分5分),介于较好和一般之间;试验实施的风险管理评分相对较低,受试者权益保护评分相对最高。在描述性及单因素分析、多因素回归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构建了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模型。结构方程模型拟合良好:RMSEA=0.057,TLⅠ=0.971,CFⅠ=0.974。除研究团队外(β=0.055,P=0.468),政府监管(β=0.249,P<0.001)、行业监管(β=0.344,P<0.001)、医疗机构管理(β=0.203,P=0.023)和申办方/CRO管理(β=-0.253,P=0.005)均显着影响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与结构方程模型一致。此外,结构方程模型显示,影响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的各类影响因素之间也相互作用:政府监管与行业管理、医疗机构管理、研究团队管理、申办方/CRO管理之间显着相互影响(β=0.664,0.661,0.569,0.560,p<0.001);医疗机构管理与行业管理、研究团队管理、申办方/CRO管理之间显着相互影响(β=0.729,0.766,0.790,p<0.001);行业管理与研究团队管理、申办方/CRO管理之间显着相互影响(β=0.644,0.663,p<0.001);研究团队管理与申办方/CRO管理之间显着相互影响(β=0.777,p<0.001)。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的指标体系:通过两轮德尔菲法形成了包括4个一级指标:Ⅰ期临床研究室建设与管理、质量保证体系、试验设计与风险管理、试验过程管理;15个二级指标及73个三级指标,两轮专家咨询表回收率均为100%,一级和二级指标权威系数均大于0.7,专家意见协调系数为0.387(P<0.01)。应用上述指标体系,对22家医院开展实证研究,其中19家医院总评分达到良好(评分4分以上,5分满分),3家医院接近良好(评分3.88-3.99分)。各指标中申办方/CRO质量保证和风险管理得分较低(评分低于4分,5分满分)。应用直接加和法、TOPSⅠS法、综合指数法对评价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直接加和法和TOPSⅠS法的评价结果的相关系数为0.954,直接加和法和综合指数法的评价结果的相关系数为0.994。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案例研究:结果显示,扁平化的组织架构、优秀的复合型研究团队、严谨高效的伦理审查以及有效的风险防控对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提升发挥着积极影响。【结论与建议】1.本研究首次构建了多方参与、综合管理为特点的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模型,结果显示政府监管、行业管理、医疗机构管理、研究团队和申办方/CRO管理等为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的影响因素,各影响因素之间存在相互作用。政府监管、行业管理和医疗机构正向影响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研究团队对试验质量影响不显着,说明研究团队人员在临床试验质量管理中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激发;申办方/CRO管理对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的影响系数为负值,揭示了申办方/CRO在质量管理中的责任缺失。上述结论可为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的宏观管理提供依据。2.构建了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评价指标体系,覆盖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的关键环节,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以作为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的测评工具。实证研究结果显示,申办方/CRO质量保证和风险管理是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需要继续加强的两个方面。3.提升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建议:进一步加强政府对临床研究质量监管体系建设的主导作用,建立临床研究体系建设的有效协调机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与技术指导文件,创新监管模式提升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监管效力,建立覆盖申办方/CRO监管的全方位药物Ⅰ期临床试验监管体系;鼓励和推动行业组织积极参与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体系建设,参与制定相关技术指导原则,开展监查稽查,建设受试者招募数据库和区域伦理中心,开展培训工作;医疗机构正确把握药物Ⅰ期临床试验发展方向,关注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体系建设,严格落实各项质量要求。【创新与不足】构建了多方参与、综合管理为特点的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的管理模型;构建了覆盖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的关键环节、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的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评价指标体系,这些成果丰富了药物临床试验的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模型与工具,为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的持续改进提供微观与宏观循证依据。由于调查对象为中国临床试验的机构,在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推广性可能存在局限。
徐娜[5](2020)在《基于灰色理论的建筑消防工程全寿命周期质量管理效果评价》文中认为消防隐患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要的安全问题,具有着很强的隐秘性、危险性和突发性,随着人口密度的增加,城市高楼林立,消防问题也越来越受重视。为了更好的保障建筑物的消防安全,消除消防隐患的存在,就必须保障消防工程的质量。随着现代管理手段的发展,全寿命周期管理是目前工程管理的主要管理理念,消防工程的质量管理也涉及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的各个阶段。目前对于消防工程质量管理的研究基本较为局限,大多只是施工阶段的质量管理,但是消防事故发生的主要时期是工程项目的运营维护阶段,这一阶段也是消防工程需要管理工作最多的一个阶段,除此之外,前期策划阶段的消防规划,设计阶段的消防设计都对消防工程最终的质量效果有着一定的影响。因此本文在参考了消防工程质量的有关规范文件后,结合各种消防子系统的特点,从寿命周期管理的角度考虑,依据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进行了如下研究:首先,结合国家质量至上的建设目标,消防工程质量管理越来越受到重视,通过对相关内容国内外现状的研究,结合目前消防工程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构建消防工程全寿命周期质量控制的理论体系。通过对全寿命周期理念、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学习提出了消防工程全寿命周期质量管理的概念,结合全寿命周期各阶段主体的管理要点,与消防工程各系统的特点,构建了一个包含消防规划阶段、消防设计阶段、消防工程施工及竣工验收阶段、消防系统运营维护阶段4个一级指标和23个二级指标的适用于消防工程全寿命周期质量管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其次,考虑“人、材、机、技术、环境”五大影响消防工程质量效果的因素,结合全寿命周期各个阶段的主要参与者以及质量管理手段确定各二级指标。改进后的层次分析法适用于指标量大,不确定性强,且能降低计算量,通过该方法计算确定了影响消防工程全寿命周期质量管理最重要的一级指标是在施工阶段的质量管理;由于实际工程中所选用消防子系统不同,影响最大的二级指标根据不同的工程项目进行确定;采用灰色聚类法通过对10位专家的结果收集确定评价模型的等级,为消防工程质量管理提供一定的思路和指导作用。最后,通过对兰州市某肿瘤医院(一期)的消防工程进行实例验证,并得出结论该项目的消防工程质量管理效果为良好。证明了通过改进的层次分析法和灰色聚类法进行消防工程质量管理评价的可操作性,对于日后在实际的工作中加强消防工程质量管理有着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提供了新的管理思路。
程丽霞[6](2020)在《新时代军队大型综合医院核心医疗质量综合评价的指标构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军队医院是保障部队官兵战斗力的核心卫勤力量,也是社会医疗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军队医院,医疗质量既是医院发展的生命线,又是战斗力的试金石。我国自从2009年启动新医改,相关工作进展如火如荼,大型综合医院要主动适应改革,实现转型发展。与此同时,军改的步伐也在加快。从2016年3月发布军改的通知起,截至2019年6月,有关军队医院的改革政策和文件相继出台。军队的发展离不开后勤医疗卫生的配合,而平时军队医院的发展还需要统筹全民医疗。因此,在新时代(新医改和军改)背景下,军队医院医疗质量管理面临着新的挑战。研究目的:一是系统梳理并呈现医院医疗质量方面最前沿的文献信息,体现其研究现状特点;二是筛选并构建军队大型综合性医院核心医疗质量评估指标。通过上述研究,以期进一步丰富医院医疗质量研究的方法内涵,并为新时代背景下军队大型综合性医院的管理者进行医疗质量管理实践提供关注焦点。方法:首先以医疗质量研究领域的2938篇中文文献为研究对象,运用Cite Space软件对医疗质量研究领域研究热点和重点进行了可视化分析,在文献资料的定性与定量分析基础上,课题组通过小组讨论法确定了初步的核心医疗质量评估指标体系,采用Delphi法咨询35位医院管理专家,进行军队大型综合医院核心医疗质量评估指标筛选。结果:通过文献计量法,机构分析的知识图谱展示了研究主体为卫生行政管理研究部门、高校卫生管理学院,作者的知识图谱说明了领域内主要作者之间有较好的合作关系,关键词共现网络图展示了研究关键词汇,进而得到了医疗质量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为医疗安全、医院管理、临床路径、综合评价。通过Delphi法,建立起含7个一级条目(学科平台的条件、医务人员配置质量、卫生战备质量、临床技术创新、医疗技术质量、医疗质量管理体系质量、医疗服务质量)和22个二级条目(临床重点专科个数,医疗设备配置合理性,医/护患比,中高级职称比率,战备装备种类数量与质量,战备岗位责任制完善程度,战备应急预案完善度,立项项目数,创新成果,临床与病理诊断符合率,病例组合指数(case mix index,CMI),低风险组病例死亡率,非计划重返手术室,合理用药率,医疗事故认定率,医院感染发生率,管理组织体系健全情况,管理制度完善情况,平均住院日,床位使用率,军人零待床执行率,患者满意度)的军队大型综合性医院核心医疗质量指标。结论:1.近十年来,医疗质量方面研究热点在于医疗安全、医院管理、临床路径、综合评价等四大方面。在医疗质量的综合评价方面,现有很多关于医疗质量的评估模型、系统、指标可以给予参考和借鉴,但是还缺乏专门针对新时代背景下军队医院核心医疗质量的评估指标体系;2.通过Delphi法,我们提供了一个包含7个一级条目和22个二级条目的军队大型医院核心医疗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可以应用于军队医院内部的医疗质量管理之中;3.在医院的核心医疗质量管理中,一级指标学科平台的条件、医务人员配置质量、卫生战备质量、临床技术创新、医疗技术质量、医疗质量管理体系质量、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程度比较接近,二级指标中临床重点专科个数、医疗设备配置合理性、医/护患比、中高级职称比率、战备应急预案完善度、立项项目数、创新成果、军人零待床执行率、患者满意度的重要性最高,倘若在管理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应对这些核心指标予以更多重视。
孙兆男[7](2020)在《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质量管理体系优化研究 ——以A市B区污水处理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城市污水再生利用项目是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市政工程,具有复杂性、系统性、关联广、利益主体多等特点,由此引致污水再生利用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过程具备较高复杂性。为了能够使污水再生利用工程的建设达到预期的理想成效,特别是要运用好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质量管理相关的理论和方法。选取A市B区污水处理厂为背景,进行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质量管理体系的研究。研究主要包括如下内容:首先,论文采用文献分析法,对国内外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质量管理现状进行了梳理与总结,重点介绍了质量与质量管理的定义、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质量的特点和影响因素、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质量管理的特点、三阶段控制原则和全面质量管理等内容。其次,以A市B区污水厂污水再生利用工程为例,进行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质量管理现状及综合评价。在对A市B区污水厂污水再生利用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使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评价模型,对该污水再生利用工程的质量管理工作进行全面评价,由此挖掘出设计阶段、施工阶段和竣工验收阶段中存在的质量管理问题。最后,根据挖掘出的问题,紧密结合提出针对性的优化建议,包括在设计阶段要增加设计人员的经验,合理安排设计的时间;在施工阶段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质量管理制度,把控每一个工序的质量,注重材料的采购和保管,确保施工中间环节的质量;在竣工验收阶段要确保质量验收流程的具体化和验收记录的规范性和完整性。论文结论可以为类似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提供参考,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图11幅;表4个;参63篇。
黄婷[8](2020)在《中小型公立医院医疗质量管理运行问题研究 ——以广西N市Q医院为例》文中提出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逐渐增强,对医疗卫生服务的要求和期望也越来越高。在竞争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环境下,如何完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实现公共医疗服务价值并保持公立医院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是每一个公立医院管理者所考虑的首要问题。近几十年来,经过卫生主管部门和医院管理者、医务人员等多方努力,我国公立医院通过引入“质量环(PDCA)”理念,并建立基于PDCA循环的管理模式对医疗质量进行全面管理、持续改进,促进医疗质量不断提升,但与社会期望仍存在差距,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尤其是中小型公立医院群体在对医疗质量管理的科学化、有效性的探索中,受自身生存发展困境、人才匮乏、技术水平低、知名度不高等多种因素影响,在医疗质量管理中普遍暴露出了管理效果差、管理流程形式化等诸多严重问题。公立医院是在政府的监督下提供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在保持公益性质前提下,具有较大的自主管理运营权,所以当前中小型公立医院医疗质量管理更多受自身管理水平的影响。也因此,本文从广西N市中选取在中小型公立医院中具有代表性的Q医院作为样本,通过开展个案研究,运用霍恩-米特模型分析其医疗质量管理运行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对策建议,以期给其他中小型公立医院发现自身医疗质量管理问题并完善自身医疗质量管理体系提供借鉴;同时也希望能为政府部门对公立医院的监督和进一步持续改进医疗质量提供思路。公立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主要围绕医务人员诊疗水平标准展开,所以本文着重研究的是狭义的“医疗质量”,即非广义上的“医疗服务质量”或“医院质量”,在文章概念界定部分会有详细描述。通过霍恩-米特模型分析,当前以Q医院为代表的中小型公立医院还存在着:管理效果未达预期目标、管理资源配置不足、管理方式不能实现有效运用、管理机构与横向与纵向部门缺乏协作、管理者工作幸福感与目标群体满意度偏低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运用模型,结合中小型公立医院特点探析到了六大原因:管理目标设置脱离中小型公立医院实际、管理运行资源增配困难、管理运行方式中缺乏相应机制、管理机构设置层级不合理、系统环境中的中小型公立医院生存困境和目标群体素质不高、管理者价值取向偏离。同时提出从完善管理目标和标准、整合优化管理资源配置、改良管理运行方式、提升机构执行力、营造良好的系统环境这五方面,提出了十三点对策建议,以期能为中小型公立医院开展医疗质量管理提供参考。
李凤营[9](2020)在《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绩点管理模式改进研究 ——以B大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核心位置,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引领和重要动力。地方高校在普通本科高校中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科研绩点制管理模式因其较强的可操作性和能够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科研环境,受到地方高校的普遍认可,在地方高校中得到了广泛使用,在科研管理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因过分量化导致了不利于科研团队的形成、科研功利化、违背科研规律等现象的产生。这就亟需建立一种新型科研管理模式来适应地方高校科研工作的发展。为了使本文的研究建立在牢固的根基上,本文对所涉及的地方高校、高校科研、高校科研质量、高校科研质量管理等概念进行了界定,分析了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管理的主旨、结构、功能等,提出了以五大理念为导向,坚持以人为本,以全面质量管理为工具,建立了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并针对上述管理理念,提出了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管理创新思路,分析了科研绩点的内涵与特点、科研绩点与科研工作量的关系等内容。为了掌握获得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的现实情况,本文采取案例研究的方式,通过对B大学绩点制科研管理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索地方高校绩点制科研管理改革的可能方向。首先以B大学为个案进行了实证分析,在分析了地方高校B大学科研质量管理历程的基础上,概括了B大学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模式的实施宗旨、实施过程、保障措施,并结合B大学部分院系的调研,利用科研成果数据对比了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模式实施前后的效果,对B大学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模式实施进行了灰色关联分析,通过问卷调查研究,发现了B大学绩点制管理科研模式实施后的成效,发现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模式很大程度上提升了B大学的科研质量,整体上说是科研质量管理的可行方向。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影响高校科研管理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对当前绩点制科研管理模式做出改进。基于这一定位,本文通过编制、发放、回收问卷等程序,按照从宏观影响因素、微观影响因素、环境影响因素对问卷结果进行了统计,通过对统计结果的分析进一步探寻B大学实施绩点制科研管理存在的问题,集中表现为重数量轻质量、不利于科研团队形成、违背科研规律、科研全过程管理不到位、科研环境不理想、科研与人才培养脱节、不能持续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等,为改进绩点制科研管理模式提供了方向。本文提出建立科研绩点银行制管理模式以解决地方高校实施绩点制科研管理存在的上述问题,相应地对科研质量管理的绩点银行制模式的生成、科研质量管理的绩点银行制理论模型和科研绩点银行模式的组织结构进行了论述后,具体对操作层面内容进行探讨。包括科研绩点认定方法的有效改进、建立科研绩点银行的运行机制、科研绩点银行环境的保障三个方面内容。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共同建立了科研绩点银行制科研管理模式。
邓权熙[10](2020)在《基于熵权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医疗工作质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卫生领域与市场经济的相互影响,一些医疗机构把注意力集中于经济创收,不免疏于对医疗质量的管理,由此出现了或大或小的医疗质量问题。医疗本身就具有垄断性,医疗隐患的发生,不仅不利于医疗机构工作的顺利开展,更严重的是威胁到了患者生命安全。医疗质量管理是卫生工作的永恒主题,持续提高医疗工作质量是21世纪医疗管理取得成功的关键,国内各医疗机构也长期致力于寻求提高医疗工作质量的途径。本文通过对医院的实地走访以及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研究,拟根据中国医疗质量指标体系(CHQIS)中提及的指标组成,以指标体系构建原则为基础构建质量指标评价体系,建立基于熵权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医疗工作质量评价,并使用MATLAB软件对隶属度矩阵、综合评价矩阵进行求解,并对评价结果作出分析提出对策建议。其主要成果和创新点如下:(1)以大量文献资料与专家意见为基础,通过实际走访医院以及与熟知医务人员的交流,获取相关联的数据,确定以医院的工作效率、医疗质量、诊断质量为一级指标,以及它们所包含的12个二级指标构建方便、统一、易操作的医疗工作质量评价体系。(2)利用熵权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某医院医疗质量进行评价。文章以A医院为例,结合医院2013-2017年的相关医疗数据,将其统一为标准化矩阵,根据模糊评价法原理构建模糊矩阵,根据熵权法原理确定各指标权重,利用MATLAB软件求解综合评价矩阵。根据评价结果发现,该医院的医疗质量是在逐年提升,但也会因为每年突发情况的不同有所波动,整体情况良好。这也证明了熵权模糊综合评价法在医疗工作质量评价中的可行性。(3)将熵权理论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相结合综合运用于医院医疗质量评价,这样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创新性。通过对医疗工作质量的评价,可以明确看出所研究指标中哪些指标做的还不到位及时做出整改,并针对选取的一级指标工作效率、治疗质量、诊断质量提出改进的对策建议,改进弱项指标,保持优秀指标,不断提高本院的医疗工作质量。医院医疗工作质量评价是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合理的医疗质量评价方法能提升医疗工作质量,增强医院的核心竞争力促进长远发展。该研究成果对提高医院工作效率、患者满意度以及明确医院管理者的管理方向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医院全面质量管理综合评价体系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医院全面质量管理综合评价体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中医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
1.1.2 对医疗质量管理的要求更加严格 |
1.1.3 中医医院在新医疗改革大环境下面临较多困难 |
1.1.4 中医医院套用综合医院管理模式,偏离中医医院宗旨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框架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医疗质量 |
2.1.2 医疗质量管理 |
2.1.3 医疗质量管理体系 |
2.2 理论基础 |
2.2.1 医疗质量三级结构 |
2.2.2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
2.2.3 中医学理论体系 |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3.1 国外医疗质量管理研究现状 |
2.3.2 国内医疗质量管理研究现状 |
2.3.3 研究评述 |
2.4 构建中医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
2.4.1 重要性分析 |
2.4.2 必要性分析 |
3 中医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体系现状调查 |
3.1 M中医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体系现状 |
3.1.1 M中医医院简介 |
3.1.2 M中医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体系简介 |
3.1.3 M中医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的效果分析 |
3.1.4 M中医医院的管理经验和存在的不足 |
3.2 中医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体系的问卷调查 |
3.2.1 调查对象和方法 |
3.2.2 调查结果与分析 |
3.3 小结 |
4 中医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 |
4.1 中医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体系的设计 |
4.1.1 设计目标 |
4.1.2 设计原则 |
4.1.3 设计依据 |
4.1.4 体系框架 |
4.2 中医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的组织体系 |
4.2.1 健全四级中医组织架构 |
4.2.2 组织层级职责分工 |
4.3 中医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的标准体系 |
4.3.1 标准体系的框架设计 |
4.3.2 标准体系的内容设计 |
4.4 中医医院医疗质量的监控体系 |
4.4.1 建立质控网络 |
4.4.2 完善质控流程 |
4.4.3 实施全过程、全方位的医疗质量控制管理 |
4.4.4 开展多样化监控方式 |
4.4.5 完善医疗质量控制反馈机制 |
4.5 中医医院医疗质量的考评体系 |
4.5.1 制定中医考评方案 |
4.5.2 实施医疗质量考核评价 |
4.5.3 建立考评督查机制 |
4.5.4 考评结果的反馈与奖惩 |
4.5.5 不断完善医疗质量考评体系 |
4.6 中医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的支撑保障体系 |
4.6.1 中医内涵建设 |
4.6.2 建立健全中医医院管理制度并保证落实 |
4.6.3 中医人才梯队建设 |
4.6.4 中医“治未病”健康管理 |
4.6.5 加强中医临床科室建设和重点专科建设 |
4.6.6 推进信息化建设 |
5 研究结论及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5.2.1 创新之处 |
5.2.2 不足之处 |
5.3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问卷 |
附录二: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2)康复医院康复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康复医疗机构康复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借鉴研究 |
1.1 国外康复医疗机构康复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
1.1.1 美国 |
1.1.2 加拿大 |
1.1.3 德国 |
1.1.4 瑞典 |
1.1.5 希腊 |
1.1.6 荷兰 |
1.1.7 日本 |
1.1.8 各国评价指标体系的比较 |
1.2 国内康复医疗机构康复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
1.2.1 康复医疗服务体系评估指标体系 |
1.2.2 康复医院基本标准和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探索 |
1.2.3 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基本标准和管理指南 |
1.2.4 康复质控中心康复医疗质量管理体系 |
1.2.5 CARF认证在我国康复医疗机构的应用 |
1.3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康复医院康复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
2.1 研究思路与方法 |
2.1.1 研究思路 |
2.1.2 研究过程 |
2.1.3 统计分析 |
2.1.4 质量控制原则 |
2.2 评价指标体系初始框架 |
2.2.1 指标分类 |
2.2.2 指标筛选 |
2.3 问卷调查专家情况 |
2.3.1 专家的构成情况及积极系数 |
2.3.2 专家的权威程度 |
2.3.3 专家意见协调程度 |
2.4 评价指标体系 |
2.4.1 评价指标体系形成 |
2.4.2 评价指标层次模型 |
2.4.3 评价指标体系分析 |
2.4.4 评价指标修改 |
2.4.5 评价指标确定 |
2.4.6 评价指标权重系数的确定和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康复医院康复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实证研究 |
3.1 资料与方法 |
3.1.1 研究对象 |
3.1.2 资料来源 |
3.1.3 研究方法 |
3.2 结果 |
3.3 结果分析 |
3.3.1 评价指标体系的实用性 |
3.3.2 可根据康复医院具体情况适当调整评价指标权重 |
3.4 与TOPSIS方法比较 |
3.4.1 评价方法 |
3.4.2 结果 |
3.4.3 结果分析 |
3.5 评价指标体系在实证应用中反馈的相关问题与改进策略 |
3.5.1 关于适度指标的评价把握 |
3.5.2 关于评价指标综合评分方法的灵活应用 |
3.5.3 关于评价指标的数据获取 |
3.5.4 关于康复医疗质量评价中发现的质量问题 |
3.5.5 结合康复医院具体情况对评价指标进行适当调整和改善 |
3.5.6 关于康复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适用范围和应用前景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4.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4.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4.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4.4 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康复医院康复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现状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康复医院康复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建设咨询问卷 |
附录 B 基于AHP的康复医院康复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建设层次分析调查问卷 |
附录 C 层次分析调查问卷判断矩阵结果 |
附录 D TOPSIS法评价指标的正负理想解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主要简历 |
致谢 |
(3)现代医院管理视野下民营综合医院评审评价研究 ——以苏州市XX医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实践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一) 国内研究情况 |
(二) 国外研究情况 |
(三) 研究评述 |
四、研究方法 |
(一) 文献研究方法 |
(二) 个案研究法 |
(三) 访谈法 |
(四) 比较研究法 |
(五) 归纳总结法 |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路线图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路线图 |
六、创新与不足 |
(一) 创新之处 |
(二) 不足之处 |
第一章 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 |
一、基本概念 |
(一) 现代医院管理 |
(二) 民营医院 |
(三) 民营综合医院 |
(四) 医院评审 |
(五) 医院评价 |
二、理论工具 |
(一) 现代医院管理理论 |
(二)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
(三) 政府规制理论 |
第二章 我国民营综合医院评审评价现状 |
一、我国民营医院评审评价发展概述 |
(一) 国家制度出台 |
(二) 各地实践状况 |
二、我国民营综合医院评审评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
(一) 开展民营综合医院评审评价的必要性 |
(二) 开展民营综合医院评审评价的重要性 |
三、我国民营综合医院评审评价的进展状况分析 |
(一) 民营医院数量增长快,评审评价参与度上升 |
(二) 未评审评价比重略有下降,绝对数额仍增长 |
(三) 民营综合医院数量占比多,达到等级级别低 |
(四) 民营医院基础较薄弱,自评能力不足 |
四、我国公立与民营综合医院评审评价对比分析 |
(一) 相同点分析 |
(二) 不同点比较 |
第三章 苏州市XX医院评审评价状况分析研究 |
一、XX医院内部评审评价状况分析 |
(一) 医院概况 |
(二) 实施的具体措施 |
(三) 实施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二、XX医院外部评审评价状况分析 |
(一) 政府机构现场评审 |
(二) 社会组织日常评价 |
(三)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三、XX医院内外部评审评价状况小结 |
第四章 完善民营综合医院评审评价的对策分析 |
一、组建医院评审评价工作部门,专人专项负责 |
二、学习各地省市医院评审方法,借鉴成熟经验 |
三、咨询医院评审管理专家顾问,提供指导评价 |
四、定期召开各级各类评审会议,组织内容更新 |
五、完善医院评审评价绩效考核,激发内生动力 |
六、实施高质量人才引进政策,发展医院学科 |
七、注重医患双方看诊就医体验,增强获得感 |
第五章 民营综合医院评审评价的现代发展方向 |
一、评审主体多方参与,管理方式规范化 |
二、组建评审团队系统,评价执行专门化 |
三、医院评价综合统一,实施细则同质化 |
四、标准设置更加全面,评审内容科学化 |
五、条款分布细化至点,评价方式精细化 |
六、紧密结合医改动向,彰显评审特色化 |
七、运用网络数据技术,融入评审信息化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附录 |
后记 |
(4)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基本概念和理论回顾 |
1.2.1 基本概念 |
1.2.2 理论回顾 |
1.3 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的研究基础 |
1.3.1 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
1.3.2 风险管理理念 |
1.3.3 临床试验质量评价标准 |
1.3.4 临床试验质量评价工具研究 |
1.4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研究基础 |
1.4.1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的特点 |
1.4.2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研究基础 |
1.4.2.1 试验设计与结果分析 |
1.4.2.2 受试者保护与管理 |
1.4.2.3 试验病区与试验药房管理 |
1.4.2.4 风险管理与不良事件处置 |
1.4.3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研究的科学问题 |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内容 |
2.2.1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开展情况及质量管理的政策与实践基础 |
2.2.2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模型研究 |
2.2.3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指标体系研究 |
2.2.4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典型案例研究 |
2.2.5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模式的实施策略研究 |
2.3 研究方法 |
2.3.1 资料收集方法 |
2.3.2 资料分析方法 |
2.4 技术路线 |
3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开展情况及质量管理法律法规和监管回顾 |
3.1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开展情况分析 |
3.1.1 数据来源 |
3.1.2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开展情况 |
3.1.2.1 国外药物Ⅰ期临床试验开展情况 |
3.1.2.2 我国药物Ⅰ期临床试验开展情况 |
3.1.2.3 我国与其他国家(地区)药物Ⅰ期临床试验开展情况比较 |
3.1.3 小结 |
3.2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的法规梳理 |
3.2.1 ICH临床试验法规 |
3.2.2 美国药物临床试验法规 |
3.2.3 欧洲药物Ⅰ期临床试验法规 |
3.2.3.1 欧洲药品管理局 |
3.2.3.2 英国药品和健康产品管理局和英国制药工业协会 |
3.2.3.3 意大利药监局 |
3.2.3.4 法国相关学术团体 |
3.2.4 日本药物Ⅰ期临床试验法规 |
3.2.5 我国药物Ⅰ期临床试验法规 |
3.2.6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法规中的质量要素 |
3.3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的监管 |
3.3.1 国外对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的监管 |
3.3.1.1 美国监管情况 |
3.3.1.2 欧盟监管情况 |
3.3.1.3 日本监管情况 |
3.3.2 我国对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的监管 |
3.4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的要素清单 |
3.4.1 宏观层面对利益相关方的归纳整理 |
3.4.2 微观层面对质量管理主要环节的归纳整理 |
3.5 本章小结 |
4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模型——宏观视角下 |
4.1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模型的测量基础 |
4.1.1 研究方法 |
4.1.1.1 初步设计 |
4.1.1.2 专家咨询法 |
4.1.1.2.1 对象与方法 |
4.1.1.2.2 专家基本情况 |
4.1.2 调查结果-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的问卷构建 |
4.1.3 小结 |
4.2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模型的构建 |
4.2.1 研究方法 |
4.2.1.1 研究对象与资料收集方法 |
4.2.1.2 统计学方法 |
4.2.1.2.1 信效度分析 |
4.2.1.2.2 单因素分析 |
4.2.1.2.3 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 |
4.2.1.2.4 结构方程模型(SEM) |
4.2.2 研究结果 |
4.2.2.1 问卷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
4.2.2.2 问卷信效度 |
4.2.2.2.1 探索性因子分析 |
4.2.2.2.2 验证性因子分析 |
4.2.2.2.3 内部一致性信度分析 |
4.2.2.3 描述性分析 |
4.2.2.3.1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描述性分析 |
4.2.2.3.2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各影响因素的描述性分析 |
4.2.2.4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的单因素分析 |
4.2.2.5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多因素回归的管理模型——有序多分类LOGⅠSTⅠC回归分析 |
4.2.2.5.1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整体质量)的回归模型 |
4.2.2.5.2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受试者权益保护程度)的回归模型 |
4.2.2.5.3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回归模型 |
4.2.2.5.4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试验病房建设与管理水平)的回归模型 |
4.2.2.5.5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试验实施的风险管理)的回归模型 |
4.2.2.5.6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总体质量的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 |
4.2.2.6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模型——基于5 类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 |
4.3 本章小结 |
5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的指标体系——微观视角下 |
5.1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指标体系的构建 |
5.1.1 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
5.1.2 指标体系的设计 |
5.1.3 专家咨询法 |
5.1.3.1 专家咨询表 |
5.1.3.2 专家咨询分析内容与方法 |
5.1.4 专家咨询分析结果 |
5.1.4.1 第一轮咨询 |
5.1.4.1.1 专家基本情况 |
5.1.4.1.2 专家积极系数 |
5.1.4.1.3 专家意见权威程度 |
5.1.4.1.4 专家意见协调系数 |
5.1.4.1.5 专家意见集中程度及指标筛选 |
5.1.4.1.6 专家补充意见 |
5.1.4.2 第二轮咨询 |
5.1.4.2.1 专家意见协调系数 |
5.1.4.2.2 专家意见集中程度及指标筛选 |
5.1.4.2.3 专家补充意见 |
5.1.5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指标体系 |
5.2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评价的实证研究 |
5.2.1 研究设计与实施 |
5.2.1.1 研究目的 |
5.2.1.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5.2.1.3 数据整理与统计分析 |
5.2.2 实证研究结果 |
5.2.2.1 指标体系的信度系数 |
5.2.2.2 各级指标评分情况 |
5.2.2.3 各临床试验机构质量管理评分情况 |
5.2.2.4 综合评价法、TOPSIS法、综合指数法的结果一致性研究 |
5.2.3 指标体系实证研究小结 |
5.3 本章小结 |
6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对策——典型案例研究 |
6.1 研究方法 |
6.1.1 调查主题 |
6.1.2 调查对象 |
6.1.3 研究内容 |
6.2 研究结果 |
6.2.1 案例医院药物Ⅰ期临床试验研究概况 |
6.2.2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特色 |
6.2.2.1 扁平化的组织架构 |
6.2.2.2 优秀的主要研究者 |
6.2.2.3 科学的研究团队形成机制 |
6.2.2.4 复合型药学专业人员 |
6.2.2.5 严格的受试者保护 |
6.2.2.6 严谨高效的伦理审查 |
6.2.2.7 践行基于风险管理的理念 |
6.3 对进一步提升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的期许 |
6.4 本章小结 |
7 讨论与建议 |
7.1 讨论 |
7.1.1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开展情况及法律法规、监管工作梳理 |
7.1.1.1 试验数量及试验设计还存在差距 |
7.1.1.2 试验整体质量有待提升 |
7.1.1.3 法律法规建设与监管工作需要继续改进 |
7.1.2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模型 |
7.1.2.1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模型的总体讨论 |
7.1.2.2 政府监管等因素对试验质量的影响 |
7.1.3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
7.1.3.1 申办方/CRO的责任 |
7.1.3.2 试验实施过程中的风险管理 |
7.2 建议 |
7.2.1 进一步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 |
7.2.1.1 建立各方协调机制 |
7.2.1.2 完善法律法规与技术指导文件 |
7.2.1.3 创新监管模式提升监管效力 |
7.2.1.4 建立覆盖申办方/CRO监管的全方位监管体系 |
7.2.2 鼓励行业组织积极参与试验质量管理 |
7.2.2.1 参与制定技术指南 |
7.2.2.2 开展监查和稽查 |
7.2.2.3 参与建设受试者招募数据库 |
7.2.2.4 开展GCP培训工作 |
7.2.2.5 助力区域伦理中心建设 |
7.2.3 医疗机构应加强试验质量管理 |
7.2.3.1 正确定位药物Ⅰ期临床试验 |
7.2.3.2 科学配备研究团队 |
7.2.3.3 严格落实质量管理要求 |
研究创新与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法律法规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件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附件2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工具及模型预调查问卷 |
附件3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工具及模型调查问卷 |
附件4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评价指标”专家咨询表 |
(5)基于灰色理论的建筑消防工程全寿命周期质量管理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文献评析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主要研究方法 |
1.5 小结 |
2 建筑工程消防系统质量管理理论体系 |
2.1 建筑工程消防系统 |
2.1.1 消火栓系统 |
2.1.2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
2.1.3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
2.1.4 防烟排烟系统 |
2.1.5 消防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系统 |
2.2 全寿命周期质量管理理论 |
2.2.1 全寿命周期理论 |
2.2.2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
2.3 消防工程全寿命周期质量管理 |
2.3.1 全寿命周期质量管理的含义 |
2.3.2 消防工程全寿命周期质量管理 |
2.3.3 消防工程全寿命周期质量管理影响因素分析 |
2.4 评价方法和指标权重 |
2.4.1 常见的评价方法 |
2.4.2 几种评价方法的比较 |
2.4.3 常见的评价指标权重计算方法 |
2.4.4 几种权重计算方法的比较 |
2.4.5 消防工程全寿命周期质量管理效果综合评价模型的选择 |
2.5 小结 |
3 基于全寿命周期的建筑消防工程质量管理效果评价体系 |
3.1 全寿命周期消防工程质量管理阶段的划分 |
3.2 各阶段质量管理评价指标的选取 |
3.2.1 消防规划阶段 |
3.2.2 消防设计阶段 |
3.2.3 消防工程施工及验收阶段 |
3.2.4 消防工程运营维护阶段 |
3.3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3.3.1 全寿命周期评价指标的选择 |
3.3.2 消防工程各系统评价指标的选择 |
3.3.3 评价指标的量化 |
3.4 小结 |
4 建筑消防工程质量管理效果评价模型 |
4.1 改进的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
4.2 灰色聚类法确定评价等级 |
4.2.1 评价指标灰类等级 |
4.2.2 评价结果等级确定 |
4.3 小结 |
5 工程实例研究 |
5.1 工程项目概况 |
5.1.1 工程概况 |
5.1.2 工程特点 |
5.1.3 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消防工程质量管理要求 |
5.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5.3 消防工程质量控制效果等级评价 |
5.4 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新时代军队大型综合医院核心医疗质量综合评价的指标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概况 |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2009-2018中国医疗质量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
2.1 资料来源 |
2.2 研究方法 |
2.3 研究结果 |
2.4 讨论 |
第三章 军队大型综合医院核心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
3.1 咨询指标研究方法与步骤 |
3.2 Delphi专家咨询实施步骤 |
3.3 统计方法和工具 |
3.4 咨询应答率及专家资料 |
3.5 结果 |
3.6 讨论 |
第四章 全文总结 |
4.1 核心医疗质量是医疗质量的核心与热点 |
4.2 通过Delphi法构建军队大型综合性医院核心医疗质量指标评估体系 |
4.3 军队大型综合医院核心医疗质量发展的思考 |
4.4 创新点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医院医疗质量评估研究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7)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质量管理体系优化研究 ——以A市B区污水处理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3.3 文献研究评述 |
1.4 研究方法和内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内容 |
1.5 创新点 |
1.6 技术路线图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质量与质量管理的含义 |
2.1.1 质量和工程项目质量 |
2.1.2 质量管理和工程项目质量管理 |
2.1.3 质量管理的发展 |
2.1.4 质量管理中模糊综合评价的应用 |
2.2 工程质量管理理论在污水再生利用工程中的应用 |
2.2.1 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质量 |
2.2.2 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质量管理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A市B区污水厂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质量管理现状及综合评价 |
3.1 A市B区污水厂污水再生利用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现状 |
3.1.1 污水再生利用工程概况 |
3.1.2 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质量管理基本情况 |
3.1.3 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质量管理流程 |
3.2 A市B区污水厂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质量管理模糊综合评价 |
3.2.1 构建A市B区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质量管理评价模型 |
3.2.2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 |
3.2.3 A市B区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质量管理综合评价 |
3.3 A市B区污水厂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3.3.1 工程设计阶段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3.3.2 工程施工阶段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3.3.3 工程竣工验收阶段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A市B区污水厂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质量管理对策 |
4.1 工程设计阶段质量管理对策 |
4.2 工程施工阶段质量管理对策 |
4.2.1 确立科学合理的施工项目质量管理制度 |
4.2.2 加强工序的质量控制 |
4.2.3 加强材料的质量管控 |
4.3 工程竣工验收阶段质量管理对策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A市B区污水厂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质量管理专家访谈 |
附录 B A市B区污水厂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质量管理专家打分表 |
附录 C A市B区污水厂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质量管理专家评分结果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8)中小型公立医院医疗质量管理运行问题研究 ——以广西N市Q医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述评 |
第四节 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点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创新点 |
第一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 |
一、中小型公立医院 |
二、医疗质量 |
三、医疗质量管理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霍恩-米特模型 |
二、PDCA循环 |
第二章 Q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的运行现状分析 |
第一节 N市Q医院作为研究个案的代表性分析 |
一、选取Q医院作为个案的原因分析 |
二、数据的来源、抽样方法和样本介绍 |
第二节 Q医院医疗质量管理运行现状 |
一、Q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的目标与标准分析 |
二、Q医院医疗质量管理运行的资源配置分析 |
三、Q医院医疗质量管理运行的方式分析 |
四、Q医院医疗质量管理机构特性分析 |
五、Q医院医疗质量管理运行系统环境分析 |
六、Q医院医疗质量管理运行的管理者价值取向分析 |
第三章 Q医院医疗质量管理运行问题及原因 |
第一节 Q医院医疗质量管理运行存在的问题 |
一、医疗质量管理效果未达预期管理目标 |
(一)医疗质量评价结果与管理目标差距大 |
(二)运用PDCA循环改进后的医疗质量问题仍反复出现 |
二、医疗质量管理资源配置的不充分不合理 |
(一)人力资源配置不充分 |
(二)资金投入不合理 |
三、医疗质量管理运行方式未能实现有效运用 |
(一)医疗质量管理过程中存在选择性执行现象 |
(二)院级质量管理机构评价反馈工作不扎实 |
(三)科级质量管理中应付式管理现象严重 |
四、医疗质量管理机构与横向、纵向部门之间缺乏协作 |
(一)横向部门之间缺乏有效合作 |
(二)纵向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和协调 |
五、系统环境中的目标群体满意度不高 |
六、价值取向分析中管理者的工作幸福感偏低 |
第二节 Q医院医疗质量管理运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医疗质量管理目标和标准设置脱离中小型医院实际 |
(一)目标和标准过多且分布较为零散 |
(二)目标和标准设置中“轻基础管理” |
二、医疗质量管理运行资源增配困难 |
三、管理运行方式中缺乏有效的培训、激励和监督机制 |
(一)培训和解释力度不够 |
(二)内在激励机制缺乏 |
(三)考核监督机制不全 |
四、医疗质量管理机构层级设置偏低 |
五、中小型公立医院所处系统环境的客观影响 |
(一)中小型公立医院生存发展困境的制约 |
(二)目标群体自身水平和质量意识不高的影响 |
六、管理者的价值取向出现偏离 |
(一)管理者对管理模式的认知度不够 |
(二)管理者的质量意识普遍不高且缺乏管理知识 |
第四章 完善Q医院医疗质量管理运行问题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完善医疗质量管理目标和标准 |
一、对管理控制目标和标准进行系统归纳分类 |
二、细化医疗质量管理中的基础质量环节控制标准 |
第二节 整合优化医疗质量管理资源配置 |
一、打造“小综合、大专科”夯实医疗质量管理资源基础 |
二、构建以“培养为主、引进为辅”的人才建设方式 |
三、平衡医院内部行政预算投入 |
第三节 改良医疗质量管理运行的方式 |
一、建立医疗质量管理系统培训机制以提高管理水平 |
二、建立健全配套奖惩机制以激发组织活力 |
第四节 提升医疗质量管理机构的执行力 |
一、完善管理机构层级设置以提高机构权威性 |
二、优化绩效分配方案以调动管理人员积极性 |
三、建立执行监督机制以提高考核的准确性 |
第五节 营造良好的外部系统环境 |
一、定期开展公立医院内部系统性质量文化培训 |
二、搭建医疗集团内人才、管理、技术资源互通共享机制 |
三、拓宽医疗质量管理机构与横向、纵向部门的沟通协调渠道 |
结语 |
附录一 :访谈调研提纲 |
附录二 :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绩点管理模式改进研究 ——以B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地方高校科研管理质量亟待提升 |
(二)地方高校科研绩点管理模式需要改进和完善 |
(三)地方高校科研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双重体会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概念界定 |
(一)地方高校 |
(二)高校科研 |
(三)高校科研质量 |
(四)高校科研质量管理 |
(五)科研绩点制 |
(六)科研绩点银行制 |
五、创新之处 |
(一)探索了基于五大发展理念的高校科研质量管理理论 |
(二)改进了“科研绩点”的计算方法 |
(三)建立“绩点银行制”的科研质量管理模式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一、关于高校科研质量管理文献计量分析 |
二、关于高校科研质量管理内涵与意义研究 |
三、关于高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研究 |
四、关于高校科研质量评价与管理研究 |
五、关于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文献研究 |
六、文献述评 |
(一)关于高校科研管理内容及特征研究 |
(二)关于高校科研质量管理研究 |
(三)科研质量管理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二章 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管理理论基础 |
一、五大发展理念 |
二、人本管理理论 |
三、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
第三章 地方高校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实施概况及进展 |
一、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管理的基本体系 |
(一)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管理的主旨 |
(二)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的结构 |
(三)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的功能 |
二、地方高校B大学科研质量管理概述 |
(一)B大学简介 |
(二)B大学科研质量管理历程 |
(三)B大学科研质量管理效果 |
三、地方高校B大学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模式目标设计 |
(一)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概述 |
(二)关于B大学对学术型教师的目标设计 |
(三)关于B大学对教学单位的目标设计 |
(四)关于B大学科研绩点的量化评价 |
四、地方高校B大学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模式氛围营造 |
(一)精神层面加强统一思想 |
(二)营造良好的学术生态环境 |
五、地方高校B大学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模式保障 |
(一)激励措施 |
(二)督促举措 |
(三)保障制度 |
第四章 地方高校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实施过程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地方高校B大学科研质量现状调查设计 |
(一)调查问卷编制 |
(二)调查问卷发放 |
(三)调查问卷回收分析 |
二、地方高校B大学科研质量存在的问题 |
(一)重数量轻质量问题 |
(二)不利于科研团队形成 |
(三)存在违背科研规律的现象 |
(四)科研全过程管理不到位 |
(五)科研环境不理想 |
(六)科研与人才培养脱节 |
(七)不能持续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 |
三、地方高校B大学科研质量管理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
(一)对科研质量的评价导向不科学 |
(二)科研发展定位中功利化追求导向明显 |
(三)高校三大职能之间未能协调发展 |
(四)可持续发展和共享发展落实不到位 |
(五)科研管理队伍专业化水平低 |
四、地方高校B大学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模式的实证分析 |
(一)B大学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的灰色关联分析 |
(二)B大学绩点制管理科研模式实施过程的归因分析 |
第五章 地方高校科研绩点银行制设计 |
一、科研质量管理的绩点银行制设计理念 |
二、科研质量管理的绩点银行制设计背景 |
(一)科研绩点银行生成背景 |
(二)科研绩点银行生成过程 |
三、科研质量管理的绩点银行制基本目标与存在优势 |
(一)科研绩点银行制设计的主要目标 |
(二)科研绩点银行制设计的优势分析 |
四、科研质量管理的绩点银行制过程设计 |
(一)科研绩点银行运行机制设计 |
(二)科研绩点银行管理功能设计 |
第六章 地方高校科研绩点银行制实施策略 |
一、明确科研绩点银行模式的绩点类型 |
(一)显性科研绩点与隐性科研绩点 |
(二)个人科研绩点与集体科研绩点 |
(三)岗位科研绩点与自由科研绩点 |
(四)普通科研绩点与奖励科研绩点 |
(五)元科研绩点 |
二、建立科研绩点银行模式的绩点认定规则 |
(一)科研工作业绩点认定原则 |
(二)科研工作业绩点认定程序 |
(三)科研工作业绩点的质量等级确定 |
(四)科研工作业绩点的总量计算方法 |
三、科研绩点银行模式的组织结构 |
(一)科研绩点银行管理委员会 |
(二)科研绩点银行专家咨询委员会 |
(三)科研绩点银行综合业务中心 |
(四)科研绩点银行网络管理中心 |
四、实施科研绩点银行的运作管理 |
(一)科研绩点银行帐户管理 |
(二)科研绩点银行业务类型 |
(三)科研绩点银行操作流程 |
五、支持科研绩点银行的环境保障 |
(一)科研绩点银行模式的业务环境要求 |
(二)科研绩点银行模式的管理环境支持 |
(三)科研绩点银行模式的信息化环境支持 |
六、地方高校科研绩点制银行模式推广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管理调研问卷 |
附录二 :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模式灰色关联分析调查问卷 |
附录三 :绩点制管理科研模式实施过程的归因分析调查问卷 |
附录四 :科研工作业绩点制银行章程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10)基于熵权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医疗工作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第2章 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理论知识 |
2.1.1 医疗质量的内涵 |
2.1.2 医疗工作质量评价理论 |
2.1.3 几种常用的评价方法 |
2.2 文献综述 |
2.2.1 医疗质量的研究现状 |
2.2.2 医疗工作质量评价研究现状 |
2.2.3 熵权模糊综合评价法的研究现状 |
2.3 研究评述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熵权模糊综合评价法的特点及步骤 |
3.1 熵权法原理 |
3.2 模糊综合评价法基本理论 |
3.2.1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原理 |
3.2.2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特征 |
3.2.3 几种常用的处理模糊综合向量的方法 |
3.3 熵权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步骤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医疗工作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1 医疗工作质量评价指标 |
4.1.1 医疗工作质量指标的分类 |
4.1.2 医疗工作质量指标的筛选方法 |
4.2 医疗工作质量指标体系构建原则与结构 |
4.2.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4.2.2 指标体系的选取与分析 |
4.2.3 指标体系间的差异与改进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A医院医疗工作质量评价研究 |
5.1 A医院概述 |
5.2 建立工作质量指标体系 |
5.2.1 确定评价指标集和评价集 |
5.2.2 标准化评价矩阵 |
5.2.3 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 |
5.2.4 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
5.3 提升医疗工作质量的对策建议 |
5.3.1 提升医务人员的医疗管理意识 |
5.3.2 提高医护人员的职业技能与业务能力 |
5.3.3 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与设备资源 |
5.3.4 持续跟进患者治疗并及时反馈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附录 |
四、医院全面质量管理综合评价体系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医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体系研究[D]. 冯思琪.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12)
- [2]康复医院康复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关欣. 军事科学院, 2021
- [3]现代医院管理视野下民营综合医院评审评价研究 ——以苏州市XX医院为例[D]. 朱旭钰. 苏州大学, 2020(03)
- [4]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模式研究[D]. 赵扬.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 [5]基于灰色理论的建筑消防工程全寿命周期质量管理效果评价[D]. 徐娜.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 [6]新时代军队大型综合医院核心医疗质量综合评价的指标构建研究[D]. 程丽霞.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2)
- [7]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质量管理体系优化研究 ——以A市B区污水处理厂为例[D]. 孙兆男.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8]中小型公立医院医疗质量管理运行问题研究 ——以广西N市Q医院为例[D]. 黄婷. 广西民族大学, 2020(05)
- [9]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绩点管理模式改进研究 ——以B大学为例[D]. 李凤营.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12)
- [10]基于熵权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医疗工作质量研究[D]. 邓权熙.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