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清胰汤治疗急性胰腺炎28例治疗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李泽虹[1](2020)在《胆宁片治疗肝郁气滞型胰腺炎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将胆宁片应用于肝郁气滞型胰腺炎的治疗,以探索一种治疗肝郁气滞型胰腺炎行之有效的中药制剂。希望此药能够在缓解临床症状、缩短治疗时间等方面发挥中医药优势作用。方法:临床共收集符合诊断及纳入标准的住院肝郁气滞型胰腺炎患者60例,按随机对照分组的方法,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西医治疗,以7天为一个疗程,连续观察、记录两个疗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胆宁片(上海和黄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10910040,规格:100片,每片0.36g),5片/次,3次/日,口服或胃管入药。通过对临床症状的观察以及辅助检查的统计、分析来观察胆宁片的疗效。(包括腹痛、腹胀缓解时间,第一次排便时间,住院天数,西医量化实验室指标:血淀粉酶、尿淀粉酶、血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等)。结果:1.收集病例过程中,共收集有效病例59例,其中胆宁片治疗组脱落0例,实际观察到30例。纯西医对照组脱落1例,实际观察29例。2.基线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治疗前中医症候积分以及西医各类实验室指标没有统计学差异,两组具有可比性。3.中医症候积分治愈率比较:治疗3天后,治疗组治疗有效率为86.7%,对照组有效率为66.7%。统计学进行,结果显示:P<0.05,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7天,胆宁片治疗组治疗有效率为96.7%,西医对照组有效为79.3%。两组进行非参数秩和检验结果显示:P<0.05,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14天后,治疗组治疗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有效率为100%。两组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P>0.05,无统计学意义,14天后中医治疗效果无显着差异。4.西医症候积分治愈率比较:治疗3天,治疗组有效率为86.7%,对照组有效率为62.1%。两组进行非参数秩和检验结果显示: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7天后,有效率分别为:96.7%,93.1%。进行非参数秩和检验结果显示:P>0.05,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4天,两组有效率均为100%,统计学提示无明显差异。说明治疗3天后胆宁片治疗组西医症候积分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7天,14天无显着差异。结论:通过对胆宁片治疗肝郁气滞型胰腺炎的研究,为治疗肝郁气滞型胰腺炎提供一种使用更加便捷的中成药;其在改善临床症状,缩短住院时间方面发挥巨大优势。同时验证了从胆治胰的可行性。
彭飞燕[2](2020)在《急性胰腺炎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中医药治疗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住院资料,探讨急性胰腺炎中医证候的分布规律,为急性胰腺炎的中医辨证施治提供进一步的参考依据;分析中医药治疗急性胰腺炎的现状,为中医药治疗急性胰腺炎提供进一步的理论依据。方法:选择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4年3月1日至2019年3月31日符合纳入标准的急性胰腺炎住院患者210例。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记录患者发病原因、中医证型、各系统评分结果、中医治疗方法等资料,运用SPSS23.0软件对所采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210例急性胰腺炎发病的平均年龄为50.07?17.92岁,男女比例为1.6:1,其中男性多为中青年患者,其发病年龄在31-50岁之间为最多,而女性患者则以老年患者为主,在71-80岁之间为发病率最高。(2)急性胰腺炎患者身体质量指数与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身体质量指数主要分布在体重正常组,占比例为54.3%;急性胰腺炎的临床分型分布与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率最高的是轻症急性胰腺炎;身体质量指数与临床分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超重组及肥胖组在重症急性胰腺炎中所占比例均较在体重过低及体重正常中的高,各占总研究人数的3.3%。(3)急性胰腺炎的发病病因以胆源性为最多;急性胰腺炎的病因分布与性别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男性患者的发病病因主要以高脂血症性为主,女性患者的发病原因主要为胆源性。(4)急性胰腺炎的中医证型分布依次为肝胆湿热证(40%)﹥肝郁气滞证(31.9%)﹥腑实热结证(11.4%)﹥瘀热(毒)互结证(8.1%)﹥肝郁脾虚证(4.3%)﹥气阴两虚证(2.4%)﹥内闭外脱证(1.9%)。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与患者的性别及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急性胰腺炎的中医证型与病因分布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气滞证、肝胆湿热证的病因均以胆源性为最多,腑实热结证的病因以胆源性及饮食不节为主,瘀热(毒)互结证的病因主要以胆源性为主,内闭外脱证的病因主要以特发性为主,肝郁脾虚证主要以胆源性为主,气阴两虚证可见于高脂血症性及多病因。(6)急性胰腺炎的中医证型与身体质量指数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气滞证、肝胆湿热证的身体质量指数均主要在体重正常组为最多,其次为超重组;瘀热(毒)互结证的身体质量指数主要分布在肥胖组。(7)急性胰腺炎的中医证型与临床分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轻症急性胰腺炎的中医证型中,以肝胆湿热证和肝郁气滞证为最常见;在中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中医证型中,以腑实热结证、肝郁脾虚证、瘀热(毒)互结证为常见;在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中医证型中以瘀热(毒)互结证最多。(8)急性胰腺炎的中医证型与BISAP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腑实热结证、瘀热(毒)互结证、内闭外脱证BISAP评分主要为≧3分,肝郁气滞证和肝胆湿热证的患者的BISAP评分主要分布在≤2分。中医证型与APACHEII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气滞证、肝胆湿热证、腑实热结证、肝郁脾虚证的APACHEⅡ评分主要﹤8分,瘀热(毒)互结证的APACHEⅡ评分主要以≥8分为主。各中医证型与MCTSI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气滞证、肝胆湿热证的MCTSI评分以﹤4分为主,瘀热(毒)互结证、腑实热结证、内闭外脱证的MCTSI评分以≧4分为主。(9)中医治疗方法以中医内治法(89.0%)使用率最高,其次为中药灌肠治疗(76.7%),中药腹部外敷(53.3%)。中药内服方以清胰汤(24.1%)使用最多,其次大承气汤(15.5%)、清解化攻方(14.4%)。中西医结合治疗和单纯西医综合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3.7%,单纯西医综合治疗总有效率为80.6%。结论:(1)急性胰腺炎的中医证候主要以肝胆湿热证为主,中医证候的分布与身体质量指数、发病病因、临床分型、BISAP评分、APACHEII评分、MCTSI评分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在对急性胰腺炎进行中医辨证时可适当参考相关结果。(2)急性胰腺炎的中医治疗以中医内治、中药灌肠、中药腹部外敷的方法为主,中药内服方以清胰汤、大承气汤、清解化攻方运用最多,中西医结合治疗能明显提高急性胰腺炎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胡越[3](2020)在《术中经内镜注入清胰汤预防ERCP术后胰腺炎和高淀粉酶血症效果研究及两者危险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评价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raphy,ERCP)术中经内镜注入中药清胰汤对ERCP术后胰腺炎(post-ERCP pancreatitis,PEP)及高淀粉酶血症(post-ERCP hyperamylasemia,PEH)的预防效果和分析ERCP术后胰腺炎及高淀粉酶血症的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选取2019年2月至2019年12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胆胰内镜外科就诊首诊为胆总管结石拟行ERCP手术的住院患者。经设计实验,随机分组,收集资料。实验组经内镜注入100ml清胰汤,对照组注入100ml盐水,比较两组PEP及PEH发生情况,最终确定清胰汤对PEP及PEH的预防效果,并通过logistic分析确定本研究中PEP及PEH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纳入的219例患者中,发生PEP共计17例,发生率为7.76%(17例/219例);43例被诊断为PEH,发生率为19.63%(43例/219例)。中药组PEP及PEH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中药组降低术后血清淀粉酶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经分析确定,憩室、网篮进胰管是PEP的独立危险因素。性别、胆管直径≥1.0cm、操作时间≥35分钟、网篮进胰管是PEH的独立危险因素,胰管支架为PEH独立保护因素。结论:经内镜注入中药清胰汤预防PEP及PEH效果明显,为PEP及PEH的保护性因素。憩室、网篮进胰管为PEP的独立危险因素。性别、胆管直径≥1.0cm、操作时间≥35分钟、网篮进胰管为PEH的独立危险因素,胰管支架为PEH独立保护因素。
张昔伟,张盈,张金华,姜丽,孟捷[4](2020)在《利胆清胰汤治疗急性胆源性胰腺炎临床疗效的荟萃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运用荟萃分析的方法对口服利胆清胰汤治疗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重庆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中国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PubMed以及Cochrane数据库,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19年2月。2名评价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纳入研究偏倚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荟萃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有效率显着高于对照组(OR=4.04,95%CI:2.11~7.75,Z=4.21,P<0.0001);观察组患者中医证候总积分,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血、尿淀粉酶水平,白细胞计数,血清白介素-15、白介素-18水平均显着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利胆清胰汤治疗急性胆源性胰腺炎具有更好的疗效。
彭鸿[5](2019)在《清解化攻方治疗湿热毒瘀型中重症急性胰腺炎早期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临床观察清解化攻方治疗中、重症急性胰腺炎(临床上常统称SAP)的疗效,探讨清热化湿解毒、活血化瘀攻下为治则的清解化攻方对SAP的疗效及作用的机制,为中医药治疗SAP的协同作用,提供新思路及理论依据。方法: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SAP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予内科综合治疗:禁食、胃肠减压、早期液体复苏、抑酸抑制胰酶分泌、早期肠内营养、规范的抗生素使用、改善胰腺微循环、维护脏器功能等对症支持治疗;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清解化攻方(内服、灌肠)设定为观察组。治疗后同期相比两组的综合疗效评定,对患者临床症状(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胃肠功能情况(肠鸣音、肛门排气排便、肠内营养等),生化指标(S-Amy、CRP、D-二聚体、PAF、动脉血乳酸等),评分情况(APACHE-II评分、BISAP评分和MCTST评分),住院天数等方面观察。结果:(1)综合疗效方面,依据评定本病的疗效标准,治疗后第7天比较,观察组29例中临床控制19例,6例显着有效,3例有效,1例无效,总有效率96.56%;对照组28例中临床控制11例,9例显着有效,5例有效,3例无效,总有效率89.29%,经秩和检验,观察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2)从患者临床表现改善情况方面:(1)患者除恶心呕吐外,腹痛、腹胀、肠鸣音积分比较,观察组积分少于对照组(P<0.05);(2)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肠鸣音、肛门排气及开放肠内营养所需时间比较,观察组早于对照组(P<0.05);(3)两组症状、证候量化积分比较,观察组少于对照组(P<0.05),从患者临床表现改善情况方面观察组优于对照组。(3)患者S-Amy、CRP、PAF、D-二聚体、动脉血乳酸,两组间同期相比,两组治疗后S-Amy改善水平相近(P>0.05);第3天、第7天的CRP、PAF、D-二聚体、动脉血乳酸水平观察组比对照组更明显降低(P<0.05)。(4)从APACHE II评分、BISAP评分和MCTSI评分方面:(1)AP ACHE-II评分:两组间对比,在治疗第3天、第7天时,观察组的APA CHE II评分更明显降低(P<0.05)。(2)BISAP评分:两组间第3天、第7天的BISAP评分比较P>0.05,无明显差异,说明两组的治疗对患者的BISAP评分改善无明显差异。(3)MCTSI评分:治疗同期相比,第3天两组比较P>0.05,无明显差异,提示第3天时两组患者的疗效情况相近;第7天两组比较P<0.05,说明第7天时观察组患者的MCTSI评分较对照组改善明显,疗效显现。(5)从住院时间方面,观察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减少了患者住院时间(P<0.05)。结论(1)在西医治疗上加用清解化攻方能更有效地缓解SAP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缓解肠麻痹,助胃肠、胰腺功能恢复,降低CRP、D-二聚体、PAF、动脉血乳酸水平,维护脏器功能稳定,降低机体评分,治疗上比单用西医治疗SAP有明显优势。(2)清解化攻方对SAP疗效作用机制考虑与改善胰腺局部微循环、抑制机体炎症反应、促进胃肠蠕动、肠道屏障修复、防止菌群易位有关。(3)清解化攻方治疗SAP过程中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可行,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发挥了中医药治疗的重大协同作用。
李凌楠[6](2019)在《中药灌肠预防ERCP术后胰腺炎和高淀粉酶血症及对炎症因子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随着内镜操作技术的逐渐成熟及操作设备的飞速发展,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在诊治胆胰系统疾病中的作用越来越显着,对于胆总管结石的疗效尤其突出,且对于进行外科手术有一定困难的患者而言有着重要的治疗意义。ERCP虽然为微创技术,但对于患者来说仍存在着一定损伤。其术后并发症往往难以避免,也成为医生与患者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其中ERCP术后胰腺炎(post-ERCP pancreatitis,PEP)和高淀粉酶血症(post-ERCP hyperamylasemia,PEH)是多因素综合而致的较常见、可能会危及患者生命的并发症。近年国际诊疗指南推荐非甾体类抗炎药吲哚美辛栓作为PEP的首选预防用药,然其对于有消化性疾病的患者而言会增加溃疡、出血、穿孔等风险。目前使用中医药预防PEP的临床研究引人注目,其中清胰汤经临床大量研究证实对胰腺炎的预防及治疗有明确的效果。本研究为非劣效试验设计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分组模式,使用吲哚美辛栓作为对照药物,观察使用本院在清胰汤基础上加减化裁而成的中药清胰利胆合剂于ERCP术前保留灌肠预防PEP和PEH的临床疗效,以及初步探究其预防作用对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白细胞介素 10(interleukin-10,IL-10)的影响。研究方法本研究所有病例来源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消化内镜中心接受ERCP诊疗的住院患者。利用随机数字表,对患者进行随机分组,两组年龄、性别均不存在明显差异。共纳入65例患者,中药组33例,西药组32例。中药组给予清胰利胆合剂(柴胡10g,黄芩15g,大黄10g,厚朴10g,茵陈蒿15g,金钱草30g,郁金10g,海金沙15g,鸡内金10g,半夏9g,枳实10g,丹参30g,炙甘草6g,每次1剂,配方颗粒剂配制浓溶液100ml)于ERCP术前2小时保留灌肠,药液保留时间30min以上。西药组给予吲哚美辛栓0.1g,于ERCP术前2小时纳肛。记录ERCP手术的操作情况,包含插管的次数、胰管是否显影、使用取石等器材、手术操作时长等;检测术前、术后4h以及术后24h的IL-6、IL-8、IL-10以及血清淀粉酶;严密观察并记录患者术后是否出现腹痛、腹胀等临床症状,根据PEP以及PEH的诊断标准,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的发生情况。采用VAS视觉模拟法进行腹痛评分。所有数据均应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1)中药组与西药组的PEP和PEH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中药清胰利胆合剂对于PEP与PEH的预防效果并不亚于西药吲哚美辛,两者的预防效果相当;2)中药组患者术后4h、24h血清淀粉酶水平与西药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患者术后4h、24h与术前血清淀粉酶的变化水平与西药组相比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中药组降低术后血清淀粉酶的效果与西药组相当;3)两组患者术后4h、24h的IL-6及IL-8水平以及其分别与术前的变化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中药清胰利胆合剂与西药吲哚美辛调节IL-6、IL-8的效果相当;在IL-10的数据中,两组术后4h、24h以及术后4h与术前的变化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h中药组的IL-10上升水平明显高于西药组(P<0.05),提示中药组能显着提高患者术后24h血清IL-10的上升水平;4)中药组患者于术后4h及24h的腹痛程度较西药组相比均显着降低(P<0.05),提示中药组缓解患者术后腹痛与西药组相比更为有效;5)两组患者术后排气时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患者于术后排气时间比西药组明显减短;两组患者术后4h腹胀人数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24h腹胀人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中药组早期缓解患者腹胀的效果优于西药组。研究结论1.中药清胰利胆合剂预防胆总管结石患者PEP及PEH的疗效与西药吲哚美辛相当;2.中药清胰利胆合剂能够降低胆总管结石患者PEP及PEH的发生率,相比西药可促使患者术后更快的排气,缓解患者术后4h及24h腹痛、腹胀的不适症状;3.中药清胰利胆合剂与西药吲哚美辛调节IL-6、IL-8的效果相当,中药清胰利胆合剂能提高胆总管结石患者术后24h的血清IL-10的上升水平,可调节免疫功能,减轻炎症反应。
王向红[7](2017)在《清胰汤联合硫酸镁治疗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分析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59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患者的一般资料、血淀粉酶、血白细胞计数、血总胆红素及腹痛腹胀缓解时间、胃肠减压持续时间、进食时间、住院时间等,探讨清胰汤联合硫酸镁在治疗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研究联合用药能否进一步提高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治愈率和好转率,为临床医师治疗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提供可靠经验和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外三科2009年1月~2016年2月共59例被诊断为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患者临床资料,按照不同的治疗方式将59例患者分为硫酸镁组和硫酸镁联合清胰汤组(清胰汤联合组)。其中硫酸镁组为西医基础治疗+硫酸镁,联合组为西医基础治疗+硫酸镁+清胰汤。检测并记录两组患者入院24小时、第3天、第7天血淀粉酶,血白细胞计数,血总胆红素水平及腹痛、腹胀缓解时间,胃肠减压持续时间,进食时间,住院时间,预后转归等临床指标,进行两组间差异分析。结果:1.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年龄、性别)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结果表明:两组之间年龄、性别无差异。2.两组患者的实验室指标在入院24小时、第3天、第7天的对比分析发现:血淀粉酶在入院24小时,第3天,第7天呈下降趋势,组内各时间段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F时点=88.71,P时点=0.000<0.05);但清胰汤联合组下降趋势更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交互=6.425,P交互=0.004<0.05)。血白细胞计数在入院24h,入院第3天,第7天均呈下降趋势,组内各时间点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时点=61.18,P时点=0.000<0.05);但清胰汤联合组较硫酸镁组下降趋势更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交互=11.997,P交互=0.000<0.05)。血总胆红素水平在入院24h、第3天、第7天总体呈下降趋势,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F时点=42.34,P时点=0.000<0.05);两组下降程度未见有统计学差异(F交互=2.321,P交互=0.103>0.05)。3.两组患者在腹痛、腹胀缓解时间方面存在显着差异(P<0.05)。清胰汤联合组治疗在3天内的腹痛缓解率高于硫酸镁组;清胰汤联合组治疗在3天内腹胀缓解率高于硫酸镁组。两组患者入院第3天内硫酸镁组在缓解腹痛症状和腹胀症状方面的缓解率相同,入院第3天内清胰汤联合组在缓解腹胀症状较腹痛症状方面的缓解率高。4.两组患者胃肠减压持续时间、进食时间及住院时间上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清胰汤联合组较硫酸镁组能明显减少患者的胃肠减压时间,缩短患者的进食时间以及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5.两组患者在治愈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好转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清胰汤联合硫酸镁在患者血淀粉酶和白细胞计数水平恢复方面较硫酸镁组更有效。2.清胰汤联合组在患者腹痛、腹胀症状缓解方面较硫酸镁组具有时间短,疗效好。入院第3天清胰汤联合组在缓解腹胀方面较腹痛方面效果明显。3.清胰汤联合组较硫酸镁组能明显减少患者的胃肠减压时间、缩短进食时间,并能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4.清胰汤联合组在治疗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总有效率方面高于硫酸镁组,其中治愈率明显高于硫酸镁组。5.清胰汤联合硫酸镁治疗胆源性胰腺炎是一种很好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值得推广。
徐超[8](2016)在《连续性血液净化联合清胰汤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旨在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患者行连续性血液净化(Continuous blood purification,CBP)治疗,联合清胰汤,观察CBP+清胰汤治疗SAP的临床疗效,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疗SAP的思路。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SAP患者随机分为CBP组、CBP联合中药组和中药组,收集和分析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评分、中医证候评分、继发感染情况以及炎症指标、血流动力学指标、组织供氧指标、APACHE II评分、Balthartz CT评分等,并观察28天死亡率。结果:联合组与CBP组相比,治疗前后炎症指标、血流动力学指标、组织供氧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CBP组感染率明显偏高,腹部症状缓解较慢(P<0.05)。Balthartz CT评分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APACHE II评分差异性较大(P<0.05)。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28天死亡率CBP组高于联合组(P<0.05)。联合组与中药组相比,治疗前后炎症指标、血流动力学指标有显着性差异(P<0.05),组织供氧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中药组腹部症状缓解时间与联合组类似(P>0.05),继发感染率比较有差异(P<0.05)。Balthartz CT评分相比无差异(P>0.05),中药组APACHE II评分下降缓慢(P<0.05)。中药组在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偏高,28天死亡率较高(P<0.05)。结论:对SAP患者行CBP治疗,并联合清胰汤可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
刘楠楠[9](2016)在《通腑清胰汤治疗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本次临床实验将符合轻度急性胰腺炎标准,同时中医辨证为腹痛腑实热结证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通腑清胰汤灌肠,客观地评价通腑清胰汤治疗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用以指导临床实践。方法1.病例来源选取2014年10月至2016年1月就诊于山西阳煤集团总医院消化内科的住院患者,收集符合本次研究标准病例60例,依据随机原则,将其纳入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给予同等西医综合治疗,对照组给予无菌水灌肠;实验组加用通腑清胰汤灌肠,两组用药时间及方法要求一致。分析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疗效评分,中医症状积分,肠功能积分情况,血清淀粉酶以及治疗前后1周CT分级改变,住院时间,比较两组疗效。2.本方组成:柴胡30g,黄芩20g,生白芍30g,太子参20g,半夏10g,枳实30g,厚朴30g,生大黄50g,玄明粉50g,栀子20g,黄连10g,佛手20g,吴茱萸10g,乌药20g,木香20g,玄参30g,生甘草3g。每副方药熬制浓缩400ml汤剂,每日早晚各1次,每次200ml,保留灌肠。结果临床综合疗效比较:两组总体有效率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但实验组治愈显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中医症候积分比较:两组治疗第5天症状较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其中主症方面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具有明显差异(P﹤0.01);肠功能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后肠功能均有显着改善(P﹤0.01),但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后腹部CT比较:两组均有明显改善,但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室指标:血淀粉酶恢复天数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住院天数两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实验组住院时间更短。结论通腑清胰汤在缓解轻度急性胰腺炎早期(急性期)腑实热结证患者的腹痛腹胀等症状方面效果较为明显,说明通腑清胰汤治疗急性胰腺炎疗效确切。本研究开阔了急性胰腺炎治疗的新思路,为临床治疗急性胰腺炎提供理论依据,从而进一步改善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童倚勤,童倚松,童迅,刘秋均[10](2015)在《清胰汤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清胰汤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4年2月成都市成华区新鸿街道办事处麻石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治的65例SAP患者分为对照组(33例)和研究组(32例)。对照组采用绝对禁食、持续胃肠减压、纠正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补充血容量等常规西医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清胰汤。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体征及血液生化指标。结果两组患者的腹胀、腹痛缓解时间、血钙恢复正常时间、血钙恢复正常时间、血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首次排便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治疗有效率[81.25%(26/32)]高于对照组[57.58%(19/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胰汤在治疗SAP中有显着疗效,越早应用,效果越好,值得临床推广。
二、清胰汤治疗急性胰腺炎28例治疗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清胰汤治疗急性胰腺炎28例治疗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胆宁片治疗肝郁气滞型胰腺炎的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临床资料 |
2.治疗方案 |
3.观察项目及评定标准 |
4.疗效评价 |
5.质量控制方法 |
6.数据处理方法 |
7.研究结果 |
8.不良事件 |
讨论 |
1.中医对胰腺炎的认识 |
2.祖国医学对于急性胰腺炎(AP)发病机制的理解 |
3.现代医学对AP发展机理的认识 |
4.胰瘅的分期治疗 |
5.导师对胰瘅的认识与治疗思路 |
6.方药分析 |
7.本课题的研究价值 |
8.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2 中医症候积分表 |
附录3 西医临床指标记录表 |
附录4 CT表现积分表 |
致谢 |
个人简介 |
(2)急性胰腺炎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中医药治疗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现代医学对急性胰腺炎的研究概述 |
1.1 病因和发病机制 |
1.1.1 炎症反应学说 |
1.1.2 肠道菌群易位学说 |
1.1.3 钙离子超载学说 |
1.1.4 胰酶自身消化学说 |
1.2 急性胰腺炎的BISAP评分、APACHEII评分、MCTSI评分 |
2 中医学对急性胰腺炎的研究 |
2.1 中医病名 |
2.2 病因病机 |
2.3 中医证型 |
2.4 中医治疗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西医诊断标准 |
1.3 AP的分类诊断标准 |
1.4 AP病因分类标准 |
1.5 各临床系统评分标准 |
1.5.1 BISAP评分 |
1.5.2 MCTSI评分 |
1.5.3 APACHEII评分 |
1.6 身体质量指数 |
1.7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
1.8 治疗原则 |
1.9 疗效判定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纳入标准 |
2.2 排除标准 |
2.3 制定统一表格 |
2.4 收集和整理数据 |
3 统计方法 |
4 结果 |
4.1 发病年龄与性别分布的情况 |
4.2 身体质量指数(BMI)分布 |
4.2.1 身体质量指数(BMI)与性别的分布情况 |
4.2.2 身体质量指数(BMI)与临床分型的分布情况 |
4.3 发病病因分布 |
4.3.1 发病病因与性别的分布情况 |
4.4 临床分型分布情况 |
4.5 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
4.5.1 中医证型与患者性别的分布情况 |
4.5.2 中医证型与患者年龄的分布情况 |
4.5.3 中医证型与病因的分布情况 |
4.5.4 中医证型与身体质量指数(BMI)的分布情况 |
4.5.5 中医证型分布与临床分型的分布情况 |
4.5.6 中医证型与BISAP评分的分布情况 |
4.5.7 中医证型与APACHEII评分的分布情况 |
4.5.8 中医证型与MCTSI评分的分布情况 |
4.6 中医治疗方法的分布情况 |
4.7 使用多种中医治疗方法的情况 |
4.8 中药内服方的分布情况 |
4.9 治疗方法及疗效 |
5 讨论 |
5.1 急性胰腺炎的发病年龄与性别分布特点的分析 |
5.2 急性胰腺炎BMI分布的分析 |
5.3 急性胰腺炎发病病因的分析 |
5.4 急性胰腺炎中医证型分布的分析 |
5.5 急性胰腺炎中医证型与临床分型分布特点的分析 |
5.6 急性胰腺炎中医证型与系统评分的分析 |
5.7 急性胰腺炎中医治疗方法分布的分析 |
5.8 急性胰腺炎中药内服方的分析 |
5.9 中西医结合治疗与纯西医治疗的疗效分析 |
6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缩略词表 |
综述 中医药治疗急性胰腺炎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3)术中经内镜注入清胰汤预防ERCP术后胰腺炎和高淀粉酶血症效果研究及两者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 病例来源 |
2. 诊断标准 |
3. 病例选择标准 |
3.1 病例纳入标准 |
3.2 病例排除标准 |
3.3 病例剔除标准 |
4. 手术准备 |
5. 方法 |
5.1 治疗方法 |
5.2 实验操作 |
5.3 术后处理 |
5.4 记录、观察指标 |
5.5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一般资料总结 |
1.1 性别分布情况 |
1.2 年龄分布情况 |
2 两组PEP及PEH发生情况 |
2.1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24h血清淀粉酶变化情况 |
2.2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白细胞计数变化情况 |
2.3 两组患者术后血清脂肪酶、尿淀粉酶情况 |
2.4 两组患者术后IL-6计数情况 |
2.5 两组患者术后腹痛评分情况 |
2.6 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排便次数情况 |
2.7 两组患者总住院时间比较 |
2.8 两组患者淀粉酶降至正常时所用时间比较 |
3 PEP及PEH危险因素分析 |
3.1 PEP单因素分析 |
3.2 PEP多因素分析 |
3.3 PEH单因素分析 |
3.4 PEH多因素分析 |
讨论 |
1. 内镜注入清胰汤对PEP及PEH的预防效果评价及机制探讨 |
1.1 内镜注入清胰汤对PEP及PEH的预防效果 |
1.2 中药清胰汤预防PEP及PEH的机制探讨 |
2. PEP及PEH危险因素分析 |
2.1 患者相关因素影响(年龄、性别、疾病分布、合并症) |
2.2 操作相关因素影响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西医预防ERCP术后胰腺炎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一、 一般情况 |
二、 个人经历 |
三、 发表论文 |
四、获奖情况 |
五、承担或主研课题情况 |
(4)利胆清胰汤治疗急性胆源性胰腺炎临床疗效的荟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检索策略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资料提取及文献质量评价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纳入研究概况 |
2.2 方法学质量评价 |
2.3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2.4 荟萃分析结果 |
2.4.1 利胆清胰汤治疗ABP的临床有效率 |
2.4.2 利胆清胰汤对中医证候总积分的影响 |
2.4.3 利胆清胰汤对APACHE-Ⅱ评分的影响 |
2.4.4 利胆清胰汤对尿淀粉酶水平的影响 |
2.4.5 利胆清胰汤对血淀粉酶水平的影响 |
2.4.6 利胆清胰汤对白细胞计数的影响 |
2.4.7 利胆清胰汤对血清IL-15水平的影响 |
2.4.8 利胆清胰汤对血清IL-18水平的影响 |
2.5 发表偏倚 |
2.6 敏感性分析 |
3 讨论 |
3.1 中西医认识 |
3.2 荟萃分析结果 |
3.3 不足 |
(5)清解化攻方治疗湿热毒瘀型中重症急性胰腺炎早期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现代医学对SAP的认识 |
2 中医学对SAP的认识 |
3 总结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纳入标准 |
1.4 病例排除标准 |
1.5 病例脱落标准 |
1.6 安全性评价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临床分组 |
2.2 治疗方法 |
2.3 安全记录 |
2.4 观察指标 |
2.5 疗效评价标准 |
2.6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4 不良反应 |
5 讨论 |
5.1 导师对SAP早期高强度综合治疗的提出 |
5.2 导师对清解化攻方治疗SAP早期湿热毒瘀型的学术思想 |
5.3 清解化攻方的功效分析 |
5.4 灌肠疗法的选择应用 |
5.5 本研究清解化攻方对SAP的影响 |
5.6 清解化攻方疗效的可能作用机制分析 |
5.7 总结 |
6 本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缩略词表 |
患者知情同意书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6)中药灌肠预防ERCP术后胰腺炎和高淀粉酶血症及对炎症因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写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于ERCP术后胰腺炎和高淀粉酶血症及炎症因子影响的研究 |
1. PEP的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 |
2. PEP及PEH的临床诊断及分期 |
3. 治疗与预防 |
4. 炎症因子对于胰腺炎的影响作用 |
5.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祖国医学对于ERCP术后胰腺炎及高淀粉酶血症的研究 |
1. ERCP术后胰腺炎及胆石症的中医辨析 |
2. 中医药防治胰腺炎 |
3. 中药灌肠疗法防治胰腺炎 |
4.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前言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 病例来源 |
2. 诊断标准 |
3. 病例选择标准 |
4. 研究方案 |
5. 观察指标 |
6. 统计学处理 |
7. 技术路线图 |
结果与分析 |
1. 一般资料 |
2. 手术相关情况 |
3. 治疗前后相关指标变化 |
讨论 |
1. 一般资料 |
2. ERCP术的操作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
3. 治疗前后相关指标变化 |
4. 改良型灌肠方法分析 |
5. 清胰汤对于PEP及PEH的防治 |
6. 吲哚美辛对于PEP及PEH的防治 |
7. 清胰利胆合剂对于PEP及PEH的理论基础及作用初探 |
8. 存在问题、不足以及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ERCP患者症状、指标记录表 |
附录2 ERCP术中记录表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清胰汤联合硫酸镁治疗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资料和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诊断标准 |
3. 纳入标准 |
4. 排除标准 |
5. 实验室检查正常参考值 |
6. 治疗方法 |
7. 观察指标 |
8. 疗效判定 |
9.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 一般资料分析 |
2. 两组患者实验室指标对比分析 |
3. 两组患者腹胀、腹痛缓解情况对比分析 |
4. 两组患者胃肠减压持续时间、进食时间、住院时间对比分析 |
5. 两组患者预后分析 |
讨论 |
1.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概述 |
2. 中医对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诊断和治疗 |
3. 硫酸镁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
4. 清胰汤联合硫酸镁在急性胆源性胰腺炎中的应用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研究进展 |
1. 发病原因 |
2. 发病机理 |
3. 疾病诊断 |
4. 现代医学临床治疗 |
5. 中医中药治疗 |
6. 中西医联合疗法 |
7.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连续性血液净化联合清胰汤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医学判定标准 |
1.4 病例入选标准 |
1.5 病例排除标准 |
1.6 病例脱落标准 |
1.7 伦理学要求 |
2 研究方法 |
2.1 主要仪器和试剂 |
2.2 治疗方法 |
2.3 疗效评价 |
2.4 观察指标 |
2.5 统计学处理 |
3 结果 |
3.1 一般临床资料 |
3.2 三组治疗后炎症指标比较 |
3.3 三组治疗后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
3.4 三组治疗后组织供血供氧比较 |
3.5 三组治疗后腹部症状比较 |
3.6 三组治疗后继发感染的情况 |
3.7 三组患者手术及内镜治疗情况 |
3.8 三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3.9 三组病情严重程度评分比较 |
3.10 三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
3.11 三组28天死亡率比较 |
3.12 不良反应 |
4 讨论 |
4.1 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流行病学 |
4.2 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早期炎症反应机制 |
4.3 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中期继发感染机制 |
4.4 重症急性胰腺炎的CBP治疗 |
4.5 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中医病机及选方用药 |
4.6 CBP联合清胰汤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疗效的观察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通腑清胰汤治疗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一般资料 |
1.3 诊断标准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剔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抽样方法 |
2.2 研究步骤 |
2.3 研究方法 |
2.4 观察指标 |
2.5 疗效判定标准 |
2.6 统计学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临床综合疗效比较 |
3.2 两组症状总积分比较 |
3.3 两组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5天各临床症状积分比较((?)±s) |
3.4 肠道功能评分比较 |
3.5 腹部CT比较表(参照BalthazarCT分级评价系统) |
3.6 血清淀粉酶恢复至正常天数比较表 |
3.7 住院时间比较 |
4. 讨论 |
4.1 立题依据 |
4.2 AP的传统医学认识 |
4.3 通腑清胰汤的方解、药理分析及现代研究 |
4.4 中药灌肠的认识及现代研究 |
4.5 不足与展望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表1 |
附表2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清胰汤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对照组 |
1.2.2 研究组 |
1.2.2. 1 清胰汤配方 |
1.2.2. 2 清胰汤药用方法 |
1.2.3 观察指标 |
1.2.4 疗效评价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各项临床治疗指标比较 |
2.2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
3 讨论 |
四、清胰汤治疗急性胰腺炎28例治疗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胆宁片治疗肝郁气滞型胰腺炎的临床疗效研究[D]. 李泽虹.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0(07)
- [2]急性胰腺炎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中医药治疗的临床研究[D]. 彭飞燕.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3]术中经内镜注入清胰汤预防ERCP术后胰腺炎和高淀粉酶血症效果研究及两者危险因素分析[D]. 胡越.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 [4]利胆清胰汤治疗急性胆源性胰腺炎临床疗效的荟萃分析[J]. 张昔伟,张盈,张金华,姜丽,孟捷.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0(02)
- [5]清解化攻方治疗湿热毒瘀型中重症急性胰腺炎早期的临床观察[D]. 彭鸿.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6]中药灌肠预防ERCP术后胰腺炎和高淀粉酶血症及对炎症因子的影响[D]. 李凌楠.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1)
- [7]清胰汤联合硫酸镁治疗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分析[D]. 王向红. 大连医科大学, 2017(01)
- [8]连续性血液净化联合清胰汤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疗效观察[D]. 徐超.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6(04)
- [9]通腑清胰汤治疗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 刘楠楠. 山西中医学院, 2016(03)
- [10]清胰汤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疗效观察[J]. 童倚勤,童倚松,童迅,刘秋均. 现代医药卫生, 201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