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AutoCAD在机构设计及分析图解法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林瑾[1](2018)在《AutoCAD软件在变胞机构运动分析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利用AutoCAD软件绘图和测量的功能,绘制变胞机构每个构态的运动简图,模拟运动轨迹,测量位置参数,计算运动速度,并绘制出构件的位移曲线图,由此分析变胞机构的运动情况,相比较解析法和常规图解法过程更为简便,结果更加精确。
黄甜芳[2](2017)在《形状可变机构的设计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形状可变机构目前主要研究一类可以在运动过程中改变自己轮廓外形的刚体机构。因为外形可变,形状可变刚体机构的执行能力很强,能够满足不同的工作要求。形状可变刚体机构的设计过程是根据给出的设计轮廓,通过一系列轮廓转化,形成刚性链,然后对刚性链进行综合,从而实现对设计轮廓的匹配,变化到最终轮廓。首先,因为设计轮廓通常是一系列不规则的样条曲线,本文针对不同类型的设计轮廓进行了分析比较,为了使设计轮廓能够满足形状变化的匹配精度,并且简化设计,需要对设计轮廓进行相应的轮廓转化,形成能够较高精度匹配设计轮廓的平均轮廓。同时,本文详细介绍了设计轮廓转化为平均轮廓的计算方法。并且为了降低轮廓转化过程中的计算复杂度,提高计算精度,本文编写了相应的计算软件,从而使形状可变机构的设计计算更加易于操作。其次,本文不仅给出了形状可变刚体机构的结构综合方法,并综合比较了几种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情形。同时,本文根据解析法中的向量法,提出了借助数学计算软件降低机构综合的复杂度的方法,该方法可以较为直观地看到并选择最优的综合结果,最终达到优化形状可变刚体机构机构综合的效果。最后,为了验证设计方法的有效性,本文给出了相应的设计实例,并提出了一些形状可变刚体机构的实际应用场合,为形状可变刚体机构的实际应用做出了推广,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陈奇,朱家诚,公彦军[3](2011)在《将计算机软件引入机械原理教学的探索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机械原理课程,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穿插各类计算机软件的介绍,使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的同时,也了解这些软件的使用,为日后学习这些软件奠定一定的基础。文章分析了平面绘图软件Autocad、计算分析软件Matlab、动力学仿真软件Adams、计算机编程软件Delphi和三维绘图软件Catia在机械原理教学中的应用。
罗敬东[4](2011)在《AutoCAD2010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机械设计中平面机构设计问题较为常见,其解法通常有解析法、图解法和试验法等。传统的解法虽然思路清晰、推理严谨,但较为复杂、抽象,不够直观、精确。
罗敬东[5](2010)在《利用AutoCAD解决平面机构设计中的问题》文中提出针对平面机构设计问题的传统解法存在理论知识多、操作复杂、较为抽象等特点,提出了一种利用AutoCAD2010软件解决平面机构设计中的问题的新方法。具体介绍了利用AutoCAD2010软件中的参数化技术在铰链四杆机构类型的判断、机构运动轨迹的模拟、机构设计的图解法三个方面的应用,说明充分利用AutoCAD2010软件的参数化技术,能够使复杂的、抽象的平面机构设计问题变得简单、直观、精确。该方法操作简单,容易理解,有较高的精度,非常适用于平面机构设计中。同时也可以为CAD技术的应用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刘扬,贺兵[6](2009)在《曲柄摇杆机构图解法设计的精度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介绍了在AutoCAD环境下,按行程速比系数K对曲柄摇杆机构进行图解法设计的过程,并将曲柄摇杆机构图解法设计与解析法设计相比较。结果表明:利用AutoCAD软件图解法设计连杆机构的设计精度能达到解析法设计的精度,而且具有设计过程简单直观的优点,能广泛应用于机械设计。
张一[7](2009)在《艺术类工业设计专业“机械原理”课程教学新探索》文中研究指明“机械设计基础”是工业设计专业重要的一门工程基础课程,是工业设计师工程技术知识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包含了“机械原理”和“机械零件”两部分内容。在现在的教学中,教材一般使用近机类或者非机类的“机械设计基础”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艺术类工业设计专业的培养需求有着不同程度的区别,特别是与艺术类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有着较大差异。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本课题对艺术类工业设计专业“机械原理”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探索,以简化、突出课程核心内容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目标,尝试对课程的框架和内容进行调整,着重研究了CAD平台下的图解法在教学中的可行性和实用性,探讨了计算机辅助教学和作业练习形式,大量搜集了设计案例并作了深度剖析,试图通过实际案例培养学生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且强调知识的应用、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论文第一章主要针对课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的技术路线进行了深入浅出的探讨。第二章比较了现有教材的主要内容及特点,阐述了核心内容简化和突出的三个规则,并对核心内容进行了探索。第三章探讨了CAD平台下的图解法教学,指出它的可行性和实用性;探讨了“机械原理”课程中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及作业练习形式,以及它们与图解法教学的关系。第四章以连杆两位置四杆机构设计案例和连架杆两位置四杆机构设计案例强调了图解法在产品设计中的作用。第五章对本课题的研究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对艺术类工业设计专业“机械原理”课程教学新探索的前景进行了展望。全文的创新点在于:(1)提出了艺术类工业设计专业“机械原理”课程教学新探索的思路:尽量避开数学公式和计算,用图形语言直观形象地阐述知识,根据专业的需求来安排课程的内容,通过案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强调知识的应用;(2)制定了“机械原理”课程的目录明细,完成了《艺术类工业设计机械原理》讲义初稿的编写;(3)阐述了CAD平台下的图解法在“机械原理”教学中推广和应用的重要意义。
华剑,晏亮[8](2008)在《工程类软件在机械原理教学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以AutoCAD、Matlab、ADAMS及Pro/E为例,介绍了在机械原理教学中运用相关工程软件进行机构分析、设计及动画制作的方法。实践表明,在机械原理教学中引入上述软件可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
徐伟君,江家伍[9](2007)在《AutoCAD精确作图在机构运动分析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在AutoCAD制图环境下,利用其精确的几何作图和图形实际尺寸的方法进行机构运动参数分析,与机械原理中机构运动分析解析法相对照。结果表明:AutoCAD的高精度几何作图和查询图形实际尺寸方法具有简单、直观、精度完全满足分析要求。
杜力[10](2007)在《可调双输出函数发生机构及其自调结构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创新设计是提高产品自主开发能力的根本途径。在机械产品的设计过程中,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的核心就是传动及执行系统的创新。因此,机构创新设计是机构学研究永恒的主题。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机械产品的结构,运动学及动力学性能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促使人们对机械产品的核心组成——机构,进行更加深入、系统的研究,进一步认识与发掘其潜能,进行创造性的设计与应用。平面连杆机构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类机构,是既简单而又是最复杂的一类机构,对其分析、设计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也最多。一般均认为平面连杆机构是很传统、研究很深入、应用很成熟的一类机构,实际上,由于科学技术及生产的发展,促使人们去更深刻的认识与发挥其优点,克服其不足,以满足对机械产品的更高要求。所以,对连杆机构的进一步认识、研究与应用,还大有可为,仍是机构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机械式脉动无级变速器,由于其一系列的独特优点,从上世纪60年代出现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是一种极有前途和潜力的无级变速器。其核心就是对连杆机构的结构及运动学特性的创造性应用。其最关键组成部分——脉冲发生机构即为连杆机构,它既充分应用了连杆机构的优点,同时随着对无级变速器的性能要求的提高,又暴露出了已有的脉冲发生机构的一些不足。而脉冲发生机构的主要的设计要求为:1)传动效率高;2)输出转速无级可调,且有良好的调速特性,输出函数特性变化小;3)动力特性好,稳定性高;4)要求多套输出而又希望结构简单。这些都是一般连杆机构难于达到的,需要进一步的探索、研究与开发,寻找新的途径。本论文正是基于这一需要,针对高性能、大功率脉动无极变速器脉冲发生机构的特殊要求,更深入、全面的认识与了解平面连杆机构,进一步开拓连杆机构的应用领域,开发新的双输出函数发生机构,系统研究其结构学、运动学、动力学的综合理论与方法。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①构建了脉动无级变速器的新型主传动机构(脉冲发生机构)——全铰链同轴式双输出六杆函数发生机构。根据脉动无级变速器的工作特性要求,应用结构综合理论,讨论了以六杆机构作为脉冲发生机构的可能方案。提出了连杆机构基本特性宏观评判方法,以高效、高稳定性、简化结构为主要目标,优选出了全铰链同轴式Stephenson型六杆函数发生机构,作为新的脉冲发生机构。这样,从根本上改变了现有脉动无级变速需多套机构并联,结构复杂所带来的一系列不足。②根据Stephenson型同轴式六杆机构双输出函数发生器的结构与应用的特征,为便于分析与设计,提出了将该机构的五杆回路视为变连杆长的“等价四杆机构”的概念,从而将该六杆双输出函数发生机构视为具有同一曲柄的两套四杆机构(基础机构与等价四杆机构)进行分析和研究,应用ADAMS仿真软件,构建了同轴式双输出函数发生机构的参数化模型。详细讨论了可作为该双输出函数发生器的特殊结构,即相当于曲柄摇杆机构正反两种安装模式的六杆机构两个输出摇杆的运动特征,传力特征及规律;分析了同轴式双摇杆机构五杆回路(即变连杆长四杆机构)的基本运动特征、规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并进行了两种安装模式的特征分析比较。更深入、系统的认识和了解了最基本的46杆机构的结构与运动学、动力学特征;为该双输出函数发生机构的应用与运动学动力学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奠定了重要的基础。③基于改善动力学性能,提高输出运动平稳性,针对六杆双输出函数发生器作为脉动无级变速器的脉冲发生机构的特殊运动要求,充分应用各种综合方法的优势,提出了“分段综合”的思路。首先采用运动几何学法按“分组综合”的策略,即采用运动几何学图解法与解析法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基础四杆机构按两个位置,且瞬时传动比相等的特殊要求的综合模型,并对其进行求解。并以该四杆机构为基础,按变杆长等价四杆机构的等价原则,建立整体综合模型,求解与基础四杆机构具有相似运动规律的五杆回路(即等价四杆机构)尺寸参数。从而较好的解决了这一按特殊的高阶运动参数综合的难题,为全参数的优化综合,提供了可靠的初始解和理论依据。④为进一步优化双输出函数发生机构的运动、动力学性能,得到其最优解(特别是具有较多可变设计参数的五边回路),在运动几何学综合的基础上,采用位移矩阵法建立了该机构的全参数综合方程,提出了等价四杆机构的修正传递函数要求,应用同伦一连续算法得到了机构的全部解,并通过分析得到最优解。达到了预期的综合控制目标。⑤为进一步提高这一多回路、多输出、闭链结构系统的工作平稳性和机械效率与寿命,降低制造成本,对Stephenson型同轴式双输出六杆函数发生机构进行了创造性的自调结构设计。在对其进行了详细过约束分析和已有自调结构设计方法分析比较的基础上,提出了“零过结束自调基本组”进行平面连杆机构自调结构设计的方法。深入系统的总结了多回路系统,特别是具有非二元素杆中间构件(连杆)的自调结构设计和运动副合理配置的方法与原则。⑥为满足大功率、高效率脉动无级变速器开发的需要,开发并研制了新型的带辅助环的楔铁式超越离合器。其构件大多是盘状的,易于平衡,动载荷较小,响应灵敏,且具有面接触,从而更具高的承载能力与使用寿命。在分析了该机构的工作原理的基础上,详细研究了其楔紧和退楔条件,并对其进行了较详细的结构设计,加工出该产品,完成了其性能的测试。本论文的研究成果,不仅为开发脉动式无级变速器提供了新的途径,而且为平面连杆机构满足新的要求,充分挖掘其潜能,利用其优点,克服其缺点,进行创新设计与应用提出了新的途径与方向,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应用价值。
二、AutoCAD在机构设计及分析图解法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utoCAD在机构设计及分析图解法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AutoCAD软件在变胞机构运动分析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机构运动分析 |
2 变胞升降机构 |
3 应用AutoCAD采集数据 |
3.1 按照已知尺寸, 在AutoCAD软件中绘制运动简图 |
3.2 利用AutoCAD软件, 找出变胞机构构态2所处的位置 |
3.3 根据绘制的四个机构运动简图, 分析机构的运动情况 |
4 平台位移轨迹 |
5 结论 |
(2)形状可变机构的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形状可变刚体机构的轮廓计算方法及软件编写 |
2.1 设计轮廓定距等分得到目标轮廓 |
2.2 目标轮廓关节分段 |
2.3 轮廓匹配和平均轮廓 |
2.4 形状可变刚体机构轮廓的计算流程 |
2.5 形状可变刚体机构轮廓计算软件的编写 |
2.5.1 编程语言C#和开发工具VS |
2.5.2 软件介绍及使用说明 |
第三章 形状可变刚体机构的机构综合及优化 |
3.1 结构综合 |
3.1.1 开链轮廓结构综合 |
3.1.2 闭链轮廓结构综合 |
3.2 运动综合 |
3.2.1 图解法 |
3.2.2 解析法及优化 |
3.3 形状可变刚体机构综合流程 |
第四章 形状可变刚体机构的设计实例和实际应用 |
4.1 O-C形状可变刚体机构 |
4.1.1 O-C设计轮廓转换成目标轮廓 |
4.1.2 O-C轮廓关节分段 |
4.1.3 O-C平均轮廓求解 |
4.1.4 O-C机构综合 |
4.2 圆-C-椭圆形状可变刚体机构 |
4.2.1 圆-C-椭圆设计轮廓转换成目标轮廓 |
4.2.2 圆-C-椭圆轮廓分段 |
4.2.3 圆-C-椭圆平均轮廓求解 |
4.2.4 圆-C-椭圆机构综合 |
4.3 椭圆-圆-C-6形状可变刚体机构 |
4.3.1 椭圆-圆-C-6设计轮廓转换成目标轮廓 |
4.3.2 椭圆-圆-C-6轮廓分段 |
4.3.3 椭圆-圆-C-6平均轮廓求解 |
4.3.4 椭圆-圆-C-6机构综合 |
4.4 形状可变刚体机构的应用前景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致谢 |
(4)AutoCAD2010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四杆机构类型的判断和动态模拟中的应用 |
(1) 依据 |
(2) 举例 |
(3) 验证 |
2. 在机构设计图解法中的应用 |
3. 利用动态块建立零件标准件 |
4. 结语 |
(5)利用AutoCAD解决平面机构设计中的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 铰链四杆机构类型的判断 |
2 机构运动轨迹的模拟 |
3 机构设计图解法中的应用 |
4 结论 |
(6)曲柄摇杆机构图解法设计的精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前言 |
1 按急回特性图解法设计曲柄摇杆机构 |
1.1按已知条件设计曲柄摇杆机构 |
1.2 满足传动角要求的曲柄摇杆机构设计 |
2 解析法设计 |
3 在Auto CAD环境下图解法精度分析 |
4 结论 |
(7)艺术类工业设计专业“机械原理”课程教学新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艺术类工业设计专业"机械原理"课程教学新探索的背景 |
1.1.1 学习"机械原理"课程的重要性 |
1.1.2 现有教学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综述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 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 |
2 "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内容的新探索 |
2.1 市场已有两种教材的不同内容及特点 |
2.1.1 "传统"教材的主要内容 |
2.1.2 "已有"改革教材的主要内容 |
2.1.3 "传统"教材与"已有"改革教材的特点分析 |
2.2 课程核心内容简化和突出的规则 |
2.2.1 实用与基本表现内容 |
2.2.2 简化与通俗表现内容 |
2.2.3 合理与互补表现内容 |
2.3 课程核心内容简化和突出的新探索 |
2.3.1 "新探索"的思路 |
2.3.2 "新探索"中案例的选择方法 |
2.3.3 "新探索"的目录及主要内容 |
2.3.4 "新探索"的特点 |
2.4 本章小结 |
3 "机械原理"课程教学方法的新探索 |
3.1 图解法教学的再探讨 |
3.1.1 解析法教学与图解法教学的比较 |
3.1.2 图解法的表述方法 |
3.1.3 CAD平台下的图解法 |
3.2 计算机辅助教学对"新探索"教学的作用 |
3.2.1 "机械原理"CAI教学的意义 |
3.2.2 "机械原理"CAI教学常用的手法 |
3.3 "图解法"的作业形式 |
3.3.1 "图解法"的作业形式与传统作业形式的比较 |
3.3.2 "图解法"的作业形式 |
3.4 本章小结 |
4 "新探索"中的图解法教学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
4.1 连杆两位置四杆机构"图解法"设计案例 |
4.2 连架杆两位置四杆机构"图解法"设计案例 |
4.3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科研成果 |
致谢 |
(10)可调双输出函数发生机构及其自调结构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1.1 课题来源 |
1.2 机构学的发展现状与动向 |
1.2.1 机构学的发展阶段 |
1.2.2 机构学的发展现状 |
1.3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3.1 新型连杆机构的开发策略及双输出函数发生机构的应用前景 |
1.3.2 连杆机构的尺度综合的现状 |
1.3.3 脉动式无级变速器的发展和研究现状 |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2 可调双输出函数发生器的构型及其在脉动式无级变速器中的应用研究 |
2.1 函数发生机构的结构类型 |
2.1.1 函数发生机构的结构类型综合 |
2.1.2 传动机构为四杆机构的结构类型 |
2.1.3 传动机构为六杆机构的结构类型 |
2.2 双输出函数发生机构的选型 |
2.2.1 双输出函数发生机构的选型依据 |
2.2.2 Watt 型及Stephenson 型六杆运动链的宏观运动特性比较 |
2.3 本章小结 |
3 双输出函数发生机构运动特性的分析与仿真分析 |
3.1 虚拟样机技术与机械系统动力学分析与仿真概述 |
3.2 刚体动力学仿真软件ADAMS 运动及动力学分析的理论基础 |
3.2.1 多体动力学的研究状况及多刚体系统动力学建模 |
3.2.2 ADAMS 软件的运动及动力学分析的理论基础 |
3.3 双输出函数发生机构参数化模型的建立 |
3.3.1 确定参数化点 |
3.3.2 创建参数化点 |
3.3.3 创建参数化模型部件 |
3.3.4 创建约束并创建驱动 |
3.4 双输出函数发生机构的运动特征参数及其运动函数规律的仿真分析 |
3.4.1 曲柄摇杆机构的运动特性分析 |
3.4.2 曲柄摇杆机构正反两种安装模式下的运动特征参数及运动规律对比分析 |
3.4.3 等价四杆机构运动特征及规律的分析与仿真 |
3.5 本章小结 |
4 满足脉动无级变速器基本性能要求的双输出函数发生机构初始尺度综合及基本性能分析 |
4.1 脉动无级变速器的基本性能参数分析 |
4.1.1 脉动值δ 及其设计参数 |
4.1.2 调速范围及传动比的设计参数分析 |
4.1.3 效率对设计参数影响的分析 |
4.1.4 承载能力与调速特性 |
4.2 满足脉动式无级变速器基本性能指标的基础四杆函数发生机构的综合 |
4.2.1 铰链四杆函数发生机构按对应位置及其传动比进行综合的运动几何学基本理论与方法介绍 |
4.2.2 铰链四杆机构按两个位置及瞬时传动比综合的运动几何学图解法 |
4.2.3 铰链四杆机构按两个位置及其传动比综合的运动几何学解析法 |
4.2.4 综合实例 |
4.2.5 工作行程起始位置上角速度相等的一种综合方法及其顺序工作的分析及算例 |
4.3 同轴式双输出脉冲发生机构的等价综合及其初始参数的确定 |
4.3.1 双输出脉冲发生机构等价综合的数学模型 |
4.3.2 双输出脉冲发生机构初始结构参数确定的实例分析 |
4.3.3 两套并联六杆双输出函数发生机构曲柄相位角β值的确定 |
4.4 双输出的脉冲发生机构性能分析及改进提高的途径 |
4.4.1 运动特性分析 |
4.4.2 传力特性分析 |
4.4.3 最高及额定输出转速时双输出函数发生机构的基本运动、传力特 性分析 |
4.4.4 两套双输出函数发生机构并联的脉动值大小分析 |
4.4.5 调速特性分析 |
4.4.6 动力学性能分析 |
4.4.7 双输出函数发生机构在运动规律及动力学特性等方面存在的不足 |
4.5 本章小结 |
5 双输出函数发生机构全参数综合模型及运动性能的优化 |
5.1 运动参数综合的内容与综合方法的选择 |
5.1.1 运动参数综合的内容 |
5.1.2 运动参数尺度综合的方法选择 |
5.1.3 连续算法的基本理论 |
5.2 平面六杆函数发生机构运动参数综合方程的建立 |
5.2.1 全参数综合方程的建立 |
5.2.2 同伦-连续算法初始方程组的建立 |
5.2.3 同伦-连续算法的求解步骤及流程 |
5.3 双输出函数发生机构运动参数综合方程的建立 |
5.3.1 双输出函数发生机构运动参数综合方程的建立 |
5.3.2 已知点的选取及初始方程的建立 |
5.3.3 设计要求的给定 |
5.3.4 构建目标方程组 |
5.3.5 优化结果及其仿真分析 |
5.3.6 优化前后双输出函数发生机构运动特性比较 |
5.4 本章小结 |
6 平面连杆机构无过约束设计理论及双输出函数发生机构的自调结构创新设计 |
6.1 平面连杆机构过约束分析的基本方法 |
6.1.1 公式计算法 |
6.1.2 回路自由度法 |
6.1.3 详细公式列表法 |
6.1.4 同轴式双输出六杆机构的过约束分析 |
6.2 平面连杆机构自调结构设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
6.2.1 机构零自由度结构组 |
6.2.2 机构的平面自调结构组 |
6.2.3 零过约束自调基本组 |
6.3 双输出六杆脉冲发生机构的自调结构设计与仿真 |
6.3.1 同轴式双输出杆脉冲发生机构的自调结构设计 |
6.3.2 双输出脉冲发生机构的无过约束结构的仿真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带辅助环的楔铁式滚针超越离合器的开发 |
7.1 离合器的主要特性与影响因素 |
7.2 几种超越离合器的对比分析 |
7.3 新型的带辅助环的楔铁式超越离合器的工作机理 |
7.3.1 带辅助环的楔铁式超越离合器的构建 |
7.3.2 带辅助环的楔铁式超越离合器的工作机理 |
7.4 新型的带辅助环的楔铁式超越离合器的楔紧和退楔条件 |
7.5 新型的带辅助环的楔铁式超越离合器结构参数软件的开发 |
7.6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全文总结 |
8.2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 录 |
四、AutoCAD在机构设计及分析图解法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AutoCAD软件在变胞机构运动分析中的应用[J]. 林瑾. 内燃机与配件, 2018(23)
- [2]形状可变机构的设计与应用[D]. 黄甜芳. 北京邮电大学, 2017(03)
- [3]将计算机软件引入机械原理教学的探索与研究[J]. 陈奇,朱家诚,公彦军.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1)
- [4]AutoCAD2010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J]. 罗敬东. 金属加工(冷加工), 2011(03)
- [5]利用AutoCAD解决平面机构设计中的问题[J]. 罗敬东. 机械, 2010(05)
- [6]曲柄摇杆机构图解法设计的精度分析[J]. 刘扬,贺兵. 现代机械, 2009(01)
- [7]艺术类工业设计专业“机械原理”课程教学新探索[D]. 张一. 东华大学, 2009(02)
- [8]工程类软件在机械原理教学中的应用[J]. 华剑,晏亮.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理工卷, 2008(03)
- [9]AutoCAD精确作图在机构运动分析中的应用[J]. 徐伟君,江家伍.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2007(02)
- [10]可调双输出函数发生机构及其自调结构设计研究[D]. 杜力. 重庆大学, 2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