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镕基与蒙古国总理举行会谈

朱镕基与蒙古国总理举行会谈

一、朱镕基与蒙古国总理会谈(论文文献综述)

焦帅[1](2019)在《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动因研究:观念、身份与利益》文中提出随着中国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在世界的地位越发显得重要。伴随着中国崛起的过程,国际关系学界更多地开始思考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会议上宣布“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建设”之后,随着关注度的不断上升,我们应该思考中国介入全球事务的动因,以期对中国与国际社会的关系作出合理的阐释。本文提出一个分析框架,并且在具体参与活动的分析总结的基础上,探寻中国在世界事务中的行为的推动因素。全球治理是国际政治活动中的一个领域,或者说是一个层级,因为其活动范围和议题范围是全球性的,所以说中国参与全球治理也是全球性的活动。本文所说的全球治理不是基于功能主义的角度去讨论各种全球治理议题,而是把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看作是中国介入世界事务的具体行为,所以本文的主题是探寻中国参与世界事务的动因。全球治理的议题领域范围广泛,但是中国参与其中的动因是十分明确的,可以归纳为三类,分别是观念、身份和利益。观念的变化包含了中国领导层对世界事务的认识的变化,以及对崛起中的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关系的新的认知。身份的变化以及对自我身份的重新定位也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推动因素之一。利益的考量在中国参与全球治理过程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追求国家利益是一个国家对外行为的基本动机。

周帅[2](2018)在《中印战略信任:国家类型与战略利益》文中研究说明2018年时值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在过去的40年中,包括外交在内的各项事业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2018年召开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中,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强调"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打造更加完善的全球伙伴关系网络,努力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①,从而推动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在改革开放新阶段继续向前发展,中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合作更加深入。其中,国家间战略信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更加奋发有为地推动周边外交"②。印度既是中国重要邻国,也是发展中大国,同时积极参与多边外交,几乎涵盖了中国外交中的所有侧重点。更为重要的是,南亚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接合部,而印度又是南亚地区的"超级大

蒋欣欣[3](2018)在《中国“第一夫人”的媒介形象变迁研究 ——基于《人民日报》新闻报道的框架分析(1949-2018)》文中指出已有研究认为,新闻媒体上的“第一夫人”新闻报道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第一夫人”的公共活动及其所展现的国家形象,也可以反映新闻媒体的建构方式和意图。本文采集《人民日报》1949-2018年关于中国“第一夫人”的新闻报道,以框架理论为研究方法论,以内容分析法为研究方法,从高、中、低三个层次对中国“第一夫人”的媒介形象及其变迁做了研究。研究发现:(1)中国官媒重视“第一夫人”的媒介形象建构,其媒介形象变迁呈现两个主要特征。一是报道数量方面,呈现出“n”形、“N”形和“M”形特征,“M”形特征还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二是报道方式方面,中国“第一夫人”的媒介形象实现从“脸谱式”刻画到“生动式”呈现转变,尤其是在新媒体时代和中国政治发展新时代,彭丽媛的“第一夫人”的媒介形象更为丰富、立体和生动。(2)中国“第一夫人”的媒介形象主要通过报道议题与报道框架表现。中国“第一夫人”独立参加公共活动时,其报道议程主要集中在社会公益和文化艺术等相关事务;此外,陪同性框架是建构中国“第一夫人”媒介形象的主要框架,政策性框架、礼仪性框架和义务性框架居于次要位置。(3)彭丽媛时期媒介形象的框架在不变中有变,此阶段形成中国“第一夫人”热,媒介形象全面体现在“量”、“质”、“议题”、“框架”等角度。彭丽媛时期的“第一夫人”报道总量、年均报道量都达到历史最高值,将“第一夫人”作为报道主要对象的新闻报道占比远远高于其他“第一夫人”,此时期政治外交议题有所下降,社会公益和文化艺术议题大幅度提升,陪同性框架占比减少,义务性和礼仪性框架占比明显提升。中国第一夫人媒介形象遵循了世界通行框架,但也突出了自己的政治风格和文化色彩。研究发现媒介形象所反映的“第一夫人”活跃程度与国家发展和政治运行有关,文化差异是导致中国“第一夫人”媒介形象与他国同中有异的重要因素,个人魅力和时代背景促成了彭丽媛引发中国“第一夫人”热。研究认为要重视“第一夫人”在与最高领导人角色互补、提升国家软实力、对女性的示范等方面的作用,建议在塑造“第一夫人”的媒介形象时将要根植于本土传统文化,也要做好跨文化传播,讲好中国故事,同时,要积极推进“‘第一夫人’外交”的制度化,给予“第一夫人”更多自主空间。

王凯[4](2018)在《新世纪以来中蒙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第二大经济体,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蒙古国自然资源极其丰富,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中蒙关系是东亚地区乃至整个亚太地区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新中国建立后不久,中蒙建立了外交关系,并且一度关系密切。中苏关系破裂后,中蒙两国关系渐渐疏远。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中蒙两国关系逐步走向正常。新世纪以来,中蒙关系迅速发展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第一阶段为睦邻互信伙伴关系时期,第二个阶段为战略伙伴关系时期,第三个阶段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时期。当今,中蒙两国关系处于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两国高层互访频繁,政治互信增强;经济合作不断深化;人文交流日臻频繁。这也为中蒙的良好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中蒙关系快速发展有四个方面的原因。首先,中蒙两国外交政策的变化推动了两国关系的迅速升温,中国推行睦邻安邻富邻的外交政策以及亲诚惠容的外交理念极大地带动了中蒙关系的发展,与之相应,蒙古国推行的“平衡外交”政策也促进了两国关系的发展。其次,蒙古国是连接中蒙俄的重要经济通道。作为山水相连的邻国,两国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可以为中蒙搭建起经济合作的桥梁。第三,中蒙两国经济具有较大的互补性。蒙古国自然资源、旅游资源丰富且相关产业发展潜力较大,中国资金、技术、劳动力等方面具有巨大优势,这有利于两国的经济合作。最后,两国蒙古族文化具有相通性,其语言文字接近,风俗艺术也相近。这为两国人文交流提供了充分的空间。中蒙关系的发展也存在着一系列问题。首先,是由于两国经济合作的水平较低,蒙古国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比较差,以及中蒙经济合作单一化,极大程度地影响着中蒙经济合作的效果。其次,宗教问题上的分歧与民族历史观的差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蒙关系的发展。最后,中蒙关系受到外部因素的限制,这集中表现在:蒙古国对中国的疑虑和美日俄印等国家对中蒙关系的制约。针对这些问题,中国应在互相尊重双方核心利益的前提下,推动两国采取有效措施妥善解决。第一,继续增强两国的政治互信,通过实现两国领导人互访常态化和建立问题友好协商机制,实现两国在外交和政治方面的关系升级。第二,全面深化经济合作,致力于经济薄弱领域的合作,谋求扩大经济合作的领域。适时利用中国“一带一路”与蒙古国“草原之路”计划的发展契机,寻找两国合作的新机遇。第三,增进人文交流,加大双方在宗教和民族问题的磋商,并加强两国之间民族文化交流。

李成日[5](2018)在《中国对朝鲜半岛政策与新时代中韩关系的发展》文中认为中国与朝鲜半岛有着悠久的交往历史,而且半岛在地缘政治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冷战结束以后,中国不仅跟朝鲜保持友好交流传统,而且跟韩国实现了关系正常化。中韩建交以来,两国关系在各领域发展迅速,逐步形成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由于萨德问题,中韩关系不仅遭到了建交以来最严重的冲击,也影响了两国国家发展战略的对接。如果中国"一带一路"建设与韩国的国家发展战略实现对接,那么中韩关系有望发展成为新型国家关系的典范。

张国宝[6](2018)在《张国宝 见证中俄原油管道谈判十五年》文中研究说明曲折跌宕,终成正果2018年1月1日,中俄原油管道二线工程在黑龙江省塔河县呼玛河南岸全线贯通一个多月后,该管道正式投入使用,设计产能每年将达1500万吨。随着中俄原油管道一线二线全部投产,俄罗斯每年可向中国输入的原油量也将增至3000万吨。中国曾是个贫油国家,使用的汽、煤、柴油几乎全要靠进口,所以叫"洋油"。上个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发

张国宝[7](2018)在《中俄原油管道十五年谈判纪实》文中研究指明2018年1月1日,中俄原油管道二线工程在黑龙江省塔河县呼玛河南岸全线贯通一个多月后正式投入使用。随着中俄原油管道一线二线全部投产,俄罗斯每年可向中国输入的原油量也将增至3000万吨。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能源局原局长张国宝先生,作为中俄原油管道谈判的亲历者,为您讲述十五年谈判的曲折历程。

艾雅娜·马木尔汉[8](2017)在《《人民日报》涉哈萨克斯坦报道框架研究》文中提出进入21世纪以来,《人民日报》涉外报道逐渐受到社会的关注,尤其是对邻国的报道量,也随之增多。我国和哈萨克斯坦作为亚洲陆地邻国,都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关键点,对彼此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都非常关注。我国和哈萨克斯坦一直都有着亲密友好的经济合作的关系,两国经济贸易往来的额度比重占到了我国和中亚的其他国家经济贸易总额的70%以上。中国和哈萨克斯坦两国在人文领域的交流也是最密切的。因此,涉哈萨克斯坦报道承担着促进我国与哈萨克斯坦之间的政治互信、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使命。本研究以《人民日报》涉哈萨克斯坦报道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考察其进入21世纪以来(2000年1月1日到2016年12月31日)这17年的报道框架特征。利用框架理论的三个分析取向,深入研究《人民日报》涉哈萨克斯坦报道框架:通过“框架清单”分析取向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新世纪图文结合的报道方式逐渐成为新闻界最受欢迎的“产品”,《人民日报》涉哈新闻配图的叙事功能性强,在读图时代更能激起读者的兴趣。通过“诠释包裹”分析取向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报道主题也由时政报道,扩展到对经济领域和人文艺术的报道。我国与哈萨克斯坦两国的外交关系日渐紧密,随之经济合作、文化交流也逐渐增多,《人民日报》的报道数量与日俱增,主要集中在两国领导人的会面和两国经济贸易合作的报道。作为政党报纸,采用了平衡报道的方法,对国际社会和牵涉中国的国际新闻也加以重视。通过“话语分析”取向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进入21世纪之后,在新形势的背景下,《人民日报》为吸引更多的读者,使人们更加关注我国和周边国家的动态,不断提高新闻话语的叙述水平,构建新闻事实。研究发现,《人民日报》涉哈萨克斯坦报道以两国政要、政局报道为主,平衡报道居多,本文在区别分类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提出涉哈萨克斯坦报道应当改进的地方,并提出:合理构建框架,实现媒体互利共赢;丰富涉外报道主题,帮助受众形成多维视角;提高话语表达能力,多渠道建构形象。为涉外报道发挥更好的传播功能提供借鉴。

刘金奇[9](2017)在《中韩推动东北亚多边合作研究》文中认为东北亚地区是世界范围内最有增长潜力的地区之一,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东北亚六国之间建立了及其紧密的双边关系,但是纷繁复杂的地区矛盾、域外因素的干扰导致了地区的多边合作远远滞后于世界其他地区。中韩两国都是东北亚地区国家,也是东北亚地区多边事务的重要参与者。在东北亚多边合作的进程中,两国都曾积极的推动地区的多边合作,但由于地区矛盾的根深蒂固导致两国分别所主导的地区合作效果不尽如意;但在东北亚的多边合作历史中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在解决朝核问题的六方会谈中还是在推动地区贸易自由化的FTA谈判中,中韩两国在这种多边机制内的双边协调对整个多边合作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因此,我们可以就此为依据,试图寻求通过中韩双边合作的方式来解决东北亚多边合作困境。通过对这一方式的可行性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中韩建交以来的双边关系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上,中韩互为重要的贸易伙伴国;政治上,中韩高层交往频繁;文化上,中韩文化交流紧密;这些都为中韩合作推动地区发展这一议题奠定了基础。不仅如此,中韩两国还在朝鲜核问题上、解决对日问题上及东北亚地区一体化等地区问题上具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未来通过中韩合作来推动东北亚多边合作是可行的。尽管议题是可行的,但是我们也不应该忽略这一议题在未来可能面临的阻碍。这一议题的阻碍主要体现在中韩双边互信问题,域内因素的影响和域外因素的干扰上。面对问题,中韩两国可以通过政治,文化交流加强双边的理解;加强两国的区域认同;主导建立地区多边机制等措施解决。

刘明广[10](2015)在《中国边疆地区博览会研究 ——基于周边战略的视角》文中研究指明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和中国经济的持续崛起正在深刻的影响着全球地缘政治经济的格局和未来走向,特别是正在影响着中国所在的亚洲的地缘政治和经济格局。在此背景下,中国边疆地区开始由发展的边缘地带逐步向发展中心和发展前沿地带过渡,各种类型的区域合作机制应运而生,特别是数量众多的中国边疆地区博览会异军突起。2004年到2014年11年间,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亚欧博览会、中国-南亚博览会、中国-阿拉伯博览会和中国-东北亚博览会等五大边疆地区博览会先后诞生,基本形成了旨在促进区域一体化的覆盖中国周边所有地区的中国边疆地区博览会体系。中国边疆地区博览会创办以来,不仅推动了边疆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力的促进了中国和周边地区的经济贸易往来,而且开始逐步影响到中国和周边地区国家间政治、社会和文化等其他领域的交往和合作,成为具备多种功能的中国周边战略载体,成为新时期中国对外开放的标志和周边战略的一大创新。本文试图对中国边疆地区博览会这一新的博览会历史现象进行解释。以往的研究呈现时效性、碎片化、视角单一等特点,未能形成一个有效的分析框架,未能全面解释中国边疆地区博览会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动力及其作用发生机制。本文试图运用层次分析法寻找到中国边疆地区博览会产生、发展及其作用的规律。首先,本文对要论述的中国边疆地区博览会及其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根据历史脉络对中国边疆地区博览会的发展演变进行了总结、概括和归纳,并结合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和中国国际战略观念的变革对其运营模式进行了考察。随后,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从国际体系层次、国家行为体层次和次国家行为体层次对中国边疆地区博览会的动力进行了探索。本文认为中国边疆地区博览会的动力机制是一种复杂的多种作用力的合力,即中国边疆地区博览会的动力来自于新世纪以来国际体系转型塑造的中国周边和平发展的环境动力、中国崛起的外部性所带来的发展动力及中国战略调整所形成的政策动力,当然中国边疆地方政府的国际合作行为也成为中国边疆地区博览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地方动力。接着,在周边战略视角下,本文重点考察了中国边疆地区博览会的三种独有的功能,即多边贸易治理功能、周边战略载体功能和认同建构功能,并结合中国边疆地区博览会具体的发展论述了这些功能的影响。本文认为中国边疆地区博览会功能的发挥相应的在三个方面发挥了影响,也就是说中国边疆地区博览会促进了中国和周边地区一体化的进程,塑造了中国崛起过程中所需要的有利的地缘战略环境,同时也在多个方面提升了中国在周边地区的软实力。至此,本文建构了周边战略视角下的解释中国边疆地区博览会动力机制、功能分布和影响维度的分析框架。为了验证分析框架的有效性,本文对中国-东盟博览会进行了案例研究。分析发现,冷战结束以后,东亚国际体系转型为中国-东盟博览会的产生塑造了和平稳定的地区环境,创造了巨大的国际制度需求,同时安全观、发展观和地区观等观念的更新,特别是东亚地区主义的兴起,为中国-东盟博览会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至关重要的观念动力。在此背景下,中国战略的调整回应了东亚国际体系转型的内容和需求,中国不断推动地区合作议程的更新和发展也为中国边疆地区博览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在中国-东盟自贸区合作中主动寻求定位于中国-东盟合作高地,并主动承担国家周边战略地方化的重任,成为中国-东盟博览会不可或缺的地方动力。作为最早和最成功的中国边疆地区博览会,中国-东盟博览会所具备的地缘战略功能和区域治理功能发挥的更为全面,不仅改善了中国在东南亚方向上的地缘战略环境,而且促进了中国和东盟一体化的进程,提升了东亚地区认同和中国在该地区的软实力。本文在最后对中国边疆地区博览会的发展趋势和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进行了探讨。本文认为中国边疆地区博览会未来将会有大发展,并且其区域合作机制的属性和市场化的导向将更为突出,但是中国边疆地区博览会必须克服周边战略和国内区域战略、国家权力和市场作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角色扮演、边疆地区博览会之间的竞争这四对矛盾才能有健康和可持续的发展。近年来,中国边疆地区举办国家级博览会的热情日益升温,但是无论是在实践中还是理论上,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对这种新型博览会的认知还不够深入,甚至存在一定误区,因此,对中国边疆地区博览会的研究迫在眉睫,我们不仅需要从国内经济发展的视角,更要从中国周边战略的视角来研究中国边疆地区博览会的发生、演变和作用规律,从而为边疆地区博览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政策参考。

二、朱镕基与蒙古国总理会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朱镕基与蒙古国总理会谈(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动因研究:观念、身份与利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问题的提出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概述
    一、全球治理的发展阶段
        1、国际联盟阶段
        2、联合国-布雷顿森林体系阶段
        3、七国集团阶段
        4、二十国集团阶段
    二、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历程
        1、第一阶段:抵制和排斥(1949-1979)
        2、第二阶段:谨慎参与(1979-2000)
        3、第三阶段:积极参与(2000年至今)
    三、关于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主要观点
        1、权力转移论
        2、修正主义国家论
        3、大国责任论
第二章 解释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动因:观念、身份、利益
    一、观念
        1、观念的一般阐释
        2、中国外交观念的演变
        3、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观念
    二、身份
        1、身份的一般阐释
        2、中国国家身份的演变
        3、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身份
    三、利益
        1、利益的一般阐释
        2、中国国家利益的演变
        3、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利益
第三章 推动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观念因素
    一、主权与不干涉原则:从强硬坚守到灵活应对
    二、多边主义原则:从受益者到拥护者
        1、支持联合国发挥作用
        2、加强与欧盟的合作
        3、广泛参与地区多边机制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新理念的提出
第四章 推动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身份因素
    一、最大发展中国家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1、发展中国家:推动中国参与金砖五国机制的建设与发展
        2、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推动成立南南学院推广中国经验
        3、双重身份的矛盾:推动中国参与全球治理化解矛盾
    二、负责任大国
        1、承担减排责任:推动中国签署《巴黎协定》
        2、提供区域性公共产品:提出“一带一路”倡议
        3、巩固负责任大国形象:推动中国参与埃博拉疫情治理
第五章 推动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利益因素
    一、安全利益
        1、保障中国西部安全:推动上合组织参与地区安全治理
        2、加强中国南海安全:推动中国参与东盟防长扩大会
        3、促进东北亚地区安全:推动中国参与朝核问题六方会谈
    二、经济利益
        1、完善经济合作机制:推动中国参与G20机制的建设与完善
        2、配合国内经济改革:推动中国参与国际产能合作
    三、能源利益
        1、维护海外石油资源:推动中国参与斡旋达尔富尔问题
        2、发展新能源技术:推动中国-欧盟气候治理合作
第六章 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展望
    一、进一步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二、继续维护和巩固负责任大国身份
    三、维护和拓展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的利益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中国“第一夫人”的媒介形象变迁研究 ——基于《人民日报》新闻报道的框架分析(1949-201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1.2.1 国外相关研究述评
        1.2.2 国内相关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2 理论述评与研究命题
    2.1 “第一夫人”与国家形象
    2.2 媒体与政治人物形象构建
    2.3 “第一夫人”的报道框架与议程
    2.4 中国政治文化环境与“第一夫人”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方法论
    3.2 研究方法
    3.3 研究对象与样本获取
    3.4 编码规则
        3.4.1 高层次编码规则
        3.4.2 中层次编码规则
        3.4.3 低层次编码规则
    3.5 研究过程与分析工具
4 高层次研究结果
    4.1 “第一夫人”报道数量呈现“N”“N”和“M”特征
    4.2 “第一夫人”报道主要对象
        4.2.1 横向:报道主要对象“是‘第一夫人’”占比较低
        4.2.2 纵向:“第一夫人”单独报道比例呈总体上升趋势
5 中层次研究结果
    5.1 “第一夫人”报道议题
        5.1.1 横向:报道议题主要集中在政治外交领域
        5.1.2 纵向:彭丽媛时期所有报道议题比例均高于其他时期
    5.2 “第一夫人”报道框架
        5.2.1 横向:陪同性框架在报道框架中占主导地位
        5.2.2 纵向:彭丽媛时期义务性和礼仪性框架占比明显提升
    5.3 报道主要对象、报道议题、报道框架的交叉分析
6 低层次研究结果
    6.1 报道高频词分析
        6.1.1 主要运用陪同性框架建构“第一夫人”媒介形象
        6.1.2 陪同性框架在政治外交议题中具有差异化表现
        6.1.3 陪同性框架在王光美时期有四种特殊表现形式
    6.2 中心词社会网络分析
        6.2.1 中国“第一夫人”单独参与社会公益和文化艺术活动
        6.2.2 “第一夫人”依附于最高领导人开展独立活动
        6.2.3 “第一夫人”独立参与的活动带有女性符号特性
7 研究结论与讨论
    7.1 研究结论
        7.1.1 中国官媒历来重视“第一夫人”媒介形象建构
        7.1.2 中国“第一夫人”媒介形象的呈现逐步“生动化”
        7.1.3 中国“第一夫人”独立承担社会公益和文化艺术事务
        7.1.4 陪同性框架是中国“第一夫人”媒介形象的主框架
        7.1.5 彭丽媛时期形成中国“‘第一夫人’热”
    7.2 研究讨论
        7.2.1 中国“第一夫人”媒介形象建构的政治因素
        7.2.2 中国“第一夫人”媒介形象建构的文化因素
        7.2.3 新时代“‘第一夫人’热”的个人和时代因素
    7.3 研究启示与建议
        7.3.1 研究启示
        7.3.2 研究建议
    7.4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B.新中国历任国家主席和夫人*
    C.《人民日报》中国“第一夫人”报道样本及编码

(4)新世纪以来中蒙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选题意义
        1. 理论意义
        2. 现实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 国内研究现状
        2. 国外研究现状
    (三)论文的创新点和难点
        1. 论文的创新点
        2. 论文的难点
    (四)研究方法
        1. 文献分析法
        2. 跨学科研究法
        3. 历史研究法
一、新世纪以来中蒙关系的发展
    (一)睦邻互信伙伴关系时期(2003 年-2011 年)
        1. 睦邻互信伙伴关系的建立
        2. 经济合作不断发展
        3. 人文交流扩大
    (二)战略伙伴关系时期(2011 年-2014 年)
        1. 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
        2. 经济合作强化
        3. 人文交流更加密切
    (三)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时期(2014 年至今)
        1. 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
        2. 经济合作迎来新机遇
        3. 人文交流日臻频繁
二、新世纪以来中蒙关系快速发展的原因
    (一)中蒙两国外交政策的推动
        1. 中国推行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
        2. 蒙古国推行“平衡外交”政策
    (二)蒙古国是连接中蒙俄的重要经济通道
    (三)中蒙经济具有较大的互补性
        1. 经济结构与发展程度的差异
        2. 自然资源与劳动力及技术的互补性
    (四)中蒙两国蒙古族文化具有相通性
        1. 语言文字接近
        2. 习俗艺术相近
三、新世纪以来中蒙关系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经济合作的水平较低
        1. 蒙古国基础设施及投资环境差
        2. 中蒙经济合作单一化
    (二)历史宗教因素的影响
        1. 民族历史观的差异
        2. 宗教因素的影响
    (三)外部因素的牵制
四、促进中蒙关系发展的对策
    (一)增强政治互信
        1. 实现两国领导人互访常态化
        2. 建立问题协商机制
    (二)全面深化经济合作
        1. 强化经济薄弱领域的合作
        2. 扩大经济合作的领域
    (三)增进人文交流
        1. 加大宗教问题磋商
        2. 推进民族文化交流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中国对朝鲜半岛政策与新时代中韩关系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对朝鲜半岛政策———和平与发展
    (一) 维护朝鲜半岛的和平与稳定, 确保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
    (二) 维持朝韩之间均衡的友好关系, 加强经济合作
    (三) 支持半岛的和平自主统一, 反对外来势力干预
    (四) 积极介入朝鲜半岛问题, 确保中国的地区利益
二中韩建交后两国关系的迅速发展
    (一) 睦邻友好合作关系时期 (1992~1998年)
    (二) 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时期 (1998~2003年)
    (三) 全面合作伙伴关系的发展时期 (2003~2008年)
    (四) 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时期 (2008~2016年)
三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与韩国“欧亚倡议”战略对接的挫折
四展望

(6)张国宝 见证中俄原油管道谈判十五年(论文提纲范文)

日本搅局
普京最终拍板“泰纳线”, 但悬念又出现
胡锦涛指明谈判不畅的俄方“内因”
贷款换石油
附加条件
普京改任总理后, 中俄原油管道合作未受影响
中俄副总理级能源谈判机制设立, 王岐山出任中方主席
敲定原油定价公式
文本草签仪式上, 中俄谈判人员激动地相拥而泣
俄罗斯又将贷款额增加到250亿美元
让人生气的银行
俄方临时变卦
“一仆二主”
“驱车回首萧瑟路, 龙江潮涌起宏图”
普京自驾拉达车出席竣工仪式
中俄原油管道的重要意义

(7)中俄原油管道十五年谈判纪实(论文提纲范文)

为什么要建设中俄原油管道
最初以私营的俄罗斯尤科斯石油公司为合作伙伴
朱镕基曾想用支付田湾核电站14亿美元现汇换取俄方同意建设中俄原油管道
“安大线”与“安纳线”之争—日本搅局
普京最终拍板“泰纳线”, 但悬念又出现
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指明谈判不畅的俄方“内因”
马凯和尤权两位领导力促60亿美元“贷款换石油”方案, 赢得输油支线中国优先地位
艰苦的马拉松式谈判—俄方不断提出附加条件
普京改任总理后, 中俄原油管道合作未受影响
中俄副总理级能源谈判机制设立, 王岐山出任中方主席
敲定原油定价公式
文本草签仪式上, 中俄谈判人员激动地相拥而泣
俄罗斯又将贷款额增加到250亿美元
昼夜鏖战, 银行的意见让我恼火
人民大会堂签字仪式俄方临时变卦, 时任总理温家宝与俄方的会见被推迟3小时
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访俄中俄双方签署能源合作与地区合作文件
我开玩笑批评裴建胜参赞不要“一仆二主”
“驱车回首萧瑟路, 龙江潮涌起宏图”
普京自驾拉达车出席竣工仪式, 亲自启动中俄原油管道阀门
中俄原油管道的重要意义

(8)《人民日报》涉哈萨克斯坦报道框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设计
    (三)研究创新之处及价值
    (四)研究综述
一、《人民日报》涉哈萨克斯坦报道概述
    (一)《人民日报》涉哈萨克斯坦报道的界定
    (二)涉哈萨克斯坦报道框架的分析取向
    (三)《人民日报》涉哈萨克斯坦报道定量分析
二、“框架清单”分析取向下的《人民日报》涉哈萨克斯坦报道
    (一)标题
        1.标题词语的选择
        2.标题结构的选择
    (二)消息源
    (三)新闻配图
        1.“高层/互访”主题图片
        2.“文化/交流”主题图片
    (四)“框架清单”分析取向下的涉哈萨克斯坦报道特点
三、“诠释包裹”分析取向下的《人民日报》涉哈萨克斯坦报道
    (一)时政主题-奠定友好国家关系
    (二)经济主题-促进互利共赢合作
    (三)文化主题-提高文化沟通能力
    (四)“诠释包裹”分析取向下的涉哈萨克斯坦报道特点
四、“话语分析”取向下的《人民日报》涉哈萨克斯坦报道
    (一)“话语分析”取向下的类目解读
    (二)“话语分析”取向下的涉哈萨克斯坦报道特点
        1.注重话语的综合运用,正确舆论引导
        2.结合历史描述,突出报道主题
        3.重视成就报道,满足信息需求
五、《人民日报》涉哈萨克斯坦报道思考
    (一)合理构建框架,实现媒体互利共赢
    (二)丰富涉外报道主题,帮助受众形成多维视角
    (三)提高话语表达能力,多渠道建构形象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致谢

(9)中韩推动东北亚多边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0.1.1 选题的背景
        0.1.2 选题的意义
    0.2 选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0.2.1 国内研究现状
        0.2.2 国外研究现状
    0.3 论文的研究方法
    0.4 创新点与难点
        0.4.1 创新点
        0.4.2 研究难点
1 中韩推动东北亚区域合作的理论基础
    1.1 西方国际合作理论
        1.1.1 建构主义对合作的论述
        1.1.2 新自由主义对合作的论述
    1.2 中国的国际合作理念
        1.2.1 命运共同体及周边外交理念
        1.2.2 一带一路倡议
2 中韩两国参与东北亚地区合作的概况
    2.1 中韩合作的地区背景
        2.1.1 东北亚的范围界定
        2.1.2 东北亚各国双边关系情况
        2.1.3 东北亚地区多边关系情况
    2.2 中韩两国对地区合作的推动情况
        2.2.1 中国在东北亚地区多边合作的参与情况
        2.2.2 韩国在东北亚地区多边合作的参与情况
        2.2.3 中韩两国在地区多边合作中的协调情况
3 未来加强中韩合作推动地区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3.1 建交以来的双边关系发展为合作创造基础
        3.1.1 中韩两国经济合作基础
        3.1.2 中韩两国政治合作基础
        3.1.3 中韩两国文化交流基础
    3.2 中韩两国具有共同的地区利益
        3.2.1 中韩两国在朝鲜核问题上具有共同利益
        3.2.2 中韩两国在对待日本问题上具有共同利益
        3.2.3 中韩两国在地区发展问题上具有共同利益
4 中韩推动地区合作可能面临的阻碍及应对
    4.1 未来中韩推动地区合作可能面临的阻碍
        4.1.1 两国双边关系存在问题
        4.1.2 区域内因素的影响
        4.1.3 域外因素的干扰
    4.2 加强中韩区域内合作的措施
        4.2.1 推动中韩双边理解与合作
        4.2.2 增强中韩两国区域认同排除域外干扰
        4.2.3 中韩主导建立地区多边合作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中国边疆地区博览会研究 ——基于周边战略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由来和研究范围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范围
    二、研究价值和创新
        (一) 学术价值
        (二) 现实意义
        (三) 创新
    三、文献综述
        (一) 对博览会的一般研究
        (二) 边疆地区博览会研究
        (三) 相关研究
    四、研究思路
第一章 中国边疆博览会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一、博览会概念及其发展历史
        二、中国边疆地区
        三、中国边疆地区博览会
    第二节 中国边疆地区博览会的兴起和发展
        一、中国边疆地区博览会萌芽阶段(1992-2003)
        二、中国边疆地区博览会逐步形成阶段(2004-2013)
        三、中国边疆地区博览会发展调整阶段(2014-至今)
    第三节 中国边疆地区博览会的运作模式
        一、战略观念变革与中国边疆地区博览会
        二、中国边疆地区博览会的运作模式
第二章 中国边疆地区博览会的动力机制
    第一节 国际体系转型
        一、权力结构的变化
        二、国际制度的转型
        三、观念分布的转型
    第二节 中国的崛起和战略调整
        一、中国崛起的外部性
        二、中国国际战略调整
    第三节 地方政府的国际合作行为
        一、地方政府在国际区域经济合作中的理论解释
        二、中国边疆地方政府区域合作的实践
第三章 中国边疆地区博览会的功能分析
    第一节 多边贸易治理功能
        一、繁荣国际经济贸易
        二、区域贸易和投资治理
    第二节 周边战略载体
        一、地缘经济战略功能
        二、周边政治战略功能
        三、地缘文化战略功能
    第三节 认同建构功能
        一、认同与地区认同
        二、认识中国边疆地区博览会的认同建构功能
第四章 中国边疆地区博览会的影响分析
    第一节 推动中国周边一体化的进程
        一、推动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
        二、促进社会文化领域的广泛合作
    第二节 对中国周边地缘战略环境的影响
        一、周边地缘政治环境的改善
        二、周边地缘经济环境的改善
        三、周边地缘文化环境的改善
    第三节 提升中国在周边地区的软实力
        一、一系列中国主导的地区国际制度建立
        二、中国的观念在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广泛传播
        三、中国的发展模式吸引力增强
        四、中国在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国家形象提升
第五章 案例分析:中国-东盟博览会
    第一节 周边战略视野下的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发展
        一、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发展概括
        二、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宗旨、组织和行动
        三、中国-东盟博览会的行动策略
        四、评价
    第二节 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动力机制
        一、国际体系层次动力
        二、国家层次动力
        三、次国家行为体层次的动力
    第三节 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功能分析
        一、地缘战略功能
        二、区域治理功能
    第四节 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影响分析
        一、改善中国地缘战略环境
        二、促进中国和东盟的一体化
        三、影响地区认同
        四、提升中国在东南亚地区的软实力
第六章 中国边疆地区博览会的发展趋势和挑战
    第一节 中国边疆地区博览会的发展趋势
        一、中国边疆地区博览会将进入大发展的时期
        二、中国边疆地区博览会区域合作机制的属性将更为突出
        三、中国边疆地区博览会市场化方向将更加明确
    第二节 中国边疆地区博览会发展中的挑战
        一、周边战略和国内区域战略执行中的冲突问题
        二、国家权力和市场作用边际划分问题
        三、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角色扮演问题
        四、边疆地区博览会相互之间的竞争与协作问题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朱镕基与蒙古国总理会谈(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动因研究:观念、身份与利益[D]. 焦帅. 山东大学, 2019(03)
  • [2]中印战略信任:国家类型与战略利益[J]. 周帅.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研究学部集刊, 2018(00)
  • [3]中国“第一夫人”的媒介形象变迁研究 ——基于《人民日报》新闻报道的框架分析(1949-2018)[D]. 蒋欣欣. 重庆大学, 2018(04)
  • [4]新世纪以来中蒙关系研究[D]. 王凯. 山东师范大学, 2018(12)
  • [5]中国对朝鲜半岛政策与新时代中韩关系的发展[J]. 李成日. 当代韩国, 2018(01)
  • [6]张国宝 见证中俄原油管道谈判十五年[J]. 张国宝. 新能源经贸观察, 2018(Z1)
  • [7]中俄原油管道十五年谈判纪实[J]. 张国宝. 中国经济周刊, 2018(02)
  • [8]《人民日报》涉哈萨克斯坦报道框架研究[D]. 艾雅娜·马木尔汉. 新疆大学, 2017(01)
  • [9]中韩推动东北亚多边合作研究[D]. 刘金奇. 辽宁大学, 2017(03)
  • [10]中国边疆地区博览会研究 ——基于周边战略的视角[D]. 刘明广. 中共中央党校, 2015(01)

标签:;  ;  ;  ;  ;  

朱镕基与蒙古国总理举行会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