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花生蛋白制备工艺和功能特性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军军[1](2020)在《花生水代法提油过程中蛋白质结构变化规律及回收应用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水代法(Aqueous extraction processing,AEP)提油工艺具有提取条件温和、油品质量好、资源利用率高和环境友好等特点,一直以来备受关注。水代法提油工艺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研究近几年基本实现了产业化,但是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蛋白质等副产物的回收与利用技术不完善、水资源消耗大和废水量多等。本课题在研究AEP工艺过程中蛋白质结构与功能性质变化的基础上,考察了水相蛋白质的回收方式及其对蛋白品质的影响,建立了微滤-超滤联用技术从AEP水相中回收蛋白质、膜透过液进入下一轮AEP循环使用的工艺路线,为此,得到全溶性花生蛋白和花生蛋白聚集体(Peanut protein aggregates,PPA)。经中试,证明此工艺路线可行。最后,使用超声波处理提高PPA功能性质和并对改性机制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首先研究了工业化AEP工艺过程中蛋白质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工业化AEP提取条件(pH 9.0、60oC)下,约有75%的蛋白质进入水相;花生蛋白在AEP过程中,组分组成及结构发生改变,伴花生球蛋白I减少而伴花生球蛋白II和花生球蛋白增加,聚集体含量从5.1%增加到7.5%,同时游离巯基从初始的0.59μM降至0.43μM。AEP过程并未影响蛋白质的二级结构,但是三级结构发生变化,蛋白质结构变得更加致密,表面疏水性上升。开展了水相蛋白质的回收方式对蛋白粉品质影响的研究。采用酸沉-喷雾干燥和真空浓缩-喷雾干燥两种工艺回收水相蛋白质,得到的蛋白粉蛋白质纯度分别为75.40%和59.80%,溶解度分别为63.75%和27.67%。真空浓缩-喷雾干燥工艺得到的蛋白粉纯度和溶解度很低,在食品工业的应用中受到限制,因此不是AEP水相蛋白质的最佳回收方式。进一步对比了三种提油工艺(AEP,浸出法和预榨浸出法)同样利用酸沉法回收得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性质。研究发现,水代法花生蛋白粉(Peanut protein powder of AEP,PPP of AEP)的纯度较低、灰分和残油率较高;PPP of AEP中花生伴球蛋白Ⅱ的相对含量低于从浸出法花生粕中提取得到的花生蛋白粉和从预榨-浸出法花生粕得到的花生蛋白粉,而花生伴球蛋白Ⅰ的相对含量则相反。PPP of AEP相对分子质量分布中有大分子聚集体的存在,二级结构与其他工艺制备PPP相同,但是三级结构更为疏松;另外,PPP of AEP的溶解度较低,乳化稳定性与泡沫稳定性较差,但持水性较高,这是由于PPP of AEP的残油(~2.8%)均较高,严重限制了其功能性质。考察了干燥方式对花生蛋白结构与功能性质的影响。研究发现,干燥方法对花生蛋白粉的表面形态、二级结构和功能性质均有显着影响。与喷雾干燥的花生蛋白粉相比,冷冻干燥的花生蛋白粉的溶解度和持水持油性较高,但是乳化性和乳化稳定性较低。开展了膜技术回收水相花生蛋白的研究。研究发现,微滤(聚偏二氟乙烯微滤板式膜,0.45μm)对AEP水相蛋白质的截留率为55.76%,截留PPA的蛋白纯度为82.12%,残油率为1.83%。比较了不同超滤膜孔径和操作条件对微滤透过液中花生蛋白质的截留率和脱盐效果的影响。最终确定超滤条件为:1 kDa超滤膜、pH 9、1.5 Bar和30oC,蛋白截留率为81.21%,截留的蛋白纯度为73.32%,残油率为0.32%。工艺总蛋白回收率为89.57%,将工艺进行中试放大生产,总蛋白回收率为88.49%。探究了超滤透过液在AEP工艺中再循环使用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循环三次后的超滤透过液-AEP的油脂得率仍然达到95.30%,只是略微低于去离子水-AEP的油脂得率的96.51%(p>0.05)。在蛋白质得率方面,前者为71.35%,略低于后者的75.70%(p<0.05)。以上结果表明,超滤透过液-AEP工艺可行,产品得率变化不大,可有效降低工艺中水和碱的用量,并大幅度减少废水的排放量。进一步探究了微滤过程中引起蛋白质聚集的原因和聚集作用力,并对其体外消化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循环泵送是微滤过程中引起蛋白质聚集的主要因素。PPA与花生分离蛋白具有相近的等电点值,但是PPA分子表面含有更多的疏水基团。PPA的体外消化率仅略低于PPI。PPA的二级结构中β-折叠含量较多,这表明PPA聚集程度更高。此外,SDS-PAGE的分析说明有更多的伴花生球蛋白ⅠI参与到蛋白质聚集的形成,不溶作用力分析显示疏水相互作用是限制PPA溶解性的主要因素,其次为二硫键。最后,采用超声波处理改善PPA的溶解性和乳化性,研究了改性PPA制备得到的乳液的稳定性,并进一步研究了超声处理后花生蛋白粒径、蛋白质组成、相对分子质量分布、二级结构和二硫键的变化,揭示超声处理提高蛋白质功能性质的机理。实验结果表明,超声功率对PPA溶解度影响显着(p<0.05)。随着超声功率的提高,溶解度和乳化性大幅上升,改性PPA制备得到的乳液粒径较小、ζ-电位较高,表现出较高的贮藏稳定性,且载油量较高,可达60%。分析了超声处理对PPA溶解度、相对分子量分布、粒径分布、二级结构、三级结构和热稳定性等,发现低超声功率(200 W-500 W)时,在空化作用的剪切作用下不溶性颗粒分散溶解和可溶性蛋白质聚集体生成,而当超声功率提高到800 W时,可溶性聚集体发生解离。
李佳笑[2](2020)在《酸性可溶花生蛋白改性制备与产品开发》文中提出酸性饮料占据软饮料市场60%70%份额,深受消费者喜爱,但其成分单一且缺乏蛋白质;植物蛋白近十年内销售总额增速迅猛,但其口感较单一,缺乏维生素。二者均无法满足现今消费者均衡营养的需求。花生蛋白是一种优质蛋白资源,其产量大、营养价值高,但其在酸性条件下会絮凝沉淀,溶解性降低,限制了其在酸性饮料中的应用,该问题亟待破解。针对该瓶颈问题,本研究系统探究了不同改性方法对花生蛋白酸性条件下增溶效果的影响,明晰了改性过程中花生蛋白结构与功能性质变化规律,实现了改性后花生蛋白在果汁饮料中应用。研究拓宽了花生蛋白在酸性饮料中的应用,对植物蛋白改性及其在酸性食品中的应用具有指导意义。(1)以低温脱脂花生蛋白粉为原料考察了不同单一、复合改性方法对花生蛋白在pH 4.0条件下氮溶指数的影响,评价不同方法对蛋白酸性条件下增溶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单一物理改性方法中高压均质和喷射蒸煮处理效果最佳;壳聚糖改性和三偏磷酸钠磷酸化改性两种单一化学改性方法效果不佳后续不再采用;四种蛋白酶中中性蛋白酶效果最佳。在单一改性方法基础上进行复合改性方法研究。响应面分析得到了高压均质-中性蛋白酶酶解复合改性工艺的最佳参数为均质压力79.74 MPa、料液比7.23%,酶解时间48.20 min,加酶量1.034%,在此基础上结合喷射蒸煮工艺,最终可将花生蛋白在pH 4.0条件下氮溶指数由4.04%提升至44.76%。(2)对高压均质-酶解-喷射蒸煮复合改性过程中花生蛋白结构和功能性质进行了测定。复合改性处理后花生蛋白酸性溶液TSI值由10.9降至1.5,稳定性显着提高;电泳结果表明复合改性方法会导致不溶性蛋白质聚集体解离,可溶性聚集体增加;三种处理会逐步降低花生蛋白的粒径,最终粒径可降低至21.74±0.17μm;复合改性过程中花生蛋白表面疏水性降低,亲水基团暴露增加,蛋白水合作用更充分;改性后花生蛋白zeta电位发生显着变化,在原等电点附近仍带负电,分子间静电斥力阻止了花生蛋白分子聚集沉淀,从而提高了溶解度和溶液稳定性。(3)选择高压均质-酶解-喷射蒸煮后调酸离心上清液喷干粉作为原料进行产品开发,研究结果表明:当酸性可溶蛋白添加量≥3%时,果汁样品中蛋白质含量为0.83(g/100g),符合复合蛋白饮料和其他蛋白饮料和花生露(乳)饮料标准;通过比较了不同蛋白添加量时饮料的稳定性,发现3%和4%蛋白添加量的果汁稳定性较好,TSI分别为1.95和2.23,3%样品添加量果汁与未添加蛋白的果汁相比稳定性变化无显着差异;从色泽、酸度、口感、组织形态四个方面对不同样品添加量果汁进行感官评价,4%样品添加量的果汁感官评价结果最佳。
梁月[3](2020)在《麝香草酚和香芹酚对高温花生蛋白膜性能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与塑料等包装材料相比,蛋白膜具有可食用、高营养和可生物降解等特性,但花生蛋白膜的机械性能和阻水性相对较差。适度变性是蛋白质成膜的先决条件,花生蛋白中的主要组分——花生球蛋白的变性温度为102℃,常压加热处理不能使其适度变性。麝香草酚和香芹酚是天然的抗氧化和抑菌物质,在食品膜中添加抑菌活性物质能抑制食品中微生物的生长,延长食品的保质期。各种抑菌剂对不同菌株的抑菌能力和强度都有所区别,将其复配使用可填补对方的不足,并具有协同效果。以花生分离蛋白(Peanut protein isolate,PPI)为成膜基质,高温(100120℃)处理成膜液,分别向成膜液中添加麝香草酚(Thymol,Thy)和香芹酚(Carveol,Car),研究Thy和Car添加量对蛋白膜性能和抑菌性影响。在此基础上,研Thy和Car复配对蛋白膜性能和抑菌性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确定制备高温花生蛋白膜(High temperature PPI films,HPPIF)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蛋白浓度8%(w/v)、pH值9.0、热处理温度110℃、热处理时间15min和甘油浓度35%(W/W蛋白),此条件下制备HPPIF的拉伸强度为4.42±0.05Mpa。(2)经过高温处理后,蛋白膜的厚度和亮度变化不大(p>0.05),拉伸强度、阻水性和水溶性显着增加(p<0.05),断裂伸长率和透明度显着降低(p<0.05)。(3)单独添加Thy或Car能降低蛋白膜的透明度和阻水性,但对膜的厚度影响不大;添加量相同时,Car膜比Thy膜颜色偏黄(p<0.05),透明度大(p<0.05);(4)与对照膜相比,添加0.51.0%Car或0.5%Car时,蛋白膜的机械性能变化不大,色度差异不显着(p>0.05);(5)与单一膜和对照膜相比,Thy和Car复配使蛋白膜的阻水性、水溶性和亮度显着降低(p<0.05),颜色变深(p<0.05),但对膜的厚度影响不大(p>0.05);(6)Thy和Car均能在较低的浓度下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两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效果优于大肠杆菌,且Car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效果不如Thy;(7)Thy和Car复配对抑制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协同作用。综上所述:将1.0%Thy和0.5%Car复配制作HPPIF,膜的拉伸强度、阻湿性、水溶性和抑菌性较好,在方便食品包装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李侠[4](2020)在《超声波协同酶交联改善花生蛋白凝胶性的研究》文中提出我国花生资源丰富,目前大多用于制油。由传统制油方式获得的饼粕中花生蛋白变性严重,难以被提取利用,造成了花生蛋白资源的极大浪费。由于天然的花生蛋白凝胶性较差,从而限制了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范围,通过对天然花生蛋白进行一定程度的改性,可以改善其凝胶特性。本课题通过水剂法同步提取花生油脂和蛋白,首先研究了环境因素(pH、离子强度和表面活性剂)对花生蛋白凝胶性的影响规律;其次在不同pH条件下对花生蛋白进行高场强超声波处理,分析pH协同超声处理对花生蛋白结构和凝胶性的影响;然后再利用超声波协同转谷氨酰胺酶复合改性花生蛋白,研究复合改性对花生蛋白结构和凝胶性的影响,并将改性后的花生蛋白应用到香肠加工中。研究结果如下:pH对花生蛋白的凝胶和结构性质具有显着影响。pH3时花生蛋白凝胶具有最大的凝胶强度、持水性和储能模量(G′);在中性和碱性范围内,碱性条件下pH8时花生蛋白凝胶的强度、持水性和G′值最高。疏水相互作用在花生蛋白凝胶形成过程中发挥着最主要作用,其次是二硫键。pH3时花生蛋白的表面疏水性和游离巯基含量最高,内源荧光光谱发生了明显的红移;而在中性和碱性范围内,pH8时花生蛋白(加热后)表面疏水性最强,游离巯基含量较高。随着吐温20含量的增加,花生蛋白的凝胶硬度降低,表面疏水性降低,相比于花生蛋白,含有吐温的各样品内源荧光光谱都发生了蓝移现象。Ca Cl2的加入有助于凝胶的形成,且随着离子浓度的增大,凝胶硬度逐渐增大,持水性也有所增加;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Na Cl的加入也能使花生蛋白凝胶的硬度和持水性增加。不同pH值下超声波处理对花生蛋白的结构和凝胶性质具有显着影响。在pH8条件下对花生蛋白进行超声(15%蛋白浓度),通过SDS-PAGE实验发现花生蛋白亚基发生了明显降解,而凝胶过滤色谱结果显示花生蛋白分子有重聚集行为;在pH3条件下对相同浓度的花生蛋白溶液进行超声,却未发现亚基降解,但花生蛋白分子发生了解聚,分子量降低。在不同pH下超声处理,花生蛋白的表面疏水性和暴露游离巯基含量均随着超声功率提高先增加后降低,在超声功率200W时达到最高。酸和碱两种条件下的超声处理均使花生蛋白的荧光强度降低,紫外吸收强度增加。通过测定二级结构可知,在pH3时超声处理后,花生蛋白的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的含量呈现增加趋势,β-折叠和β-转角的含量呈现下降的趋势;而pH8时超声处理后,花生蛋白的α-螺旋和β-折叠含量呈现下降趋势,无规则卷曲的含量呈现增加趋势,β-转角的含量无明显变化。pH3时花生蛋白经过超声处理其凝胶性质有所降低,而在pH8时进行超声处理,其凝胶性质有所改善。动态流变实验结果表明在pH3时超声处理的凝胶的G′值均低于未超声处理的样品,而在pH8时,超声处理的样品在200W具有最大的G′值。通过扫描电镜图可看出:在pH3的条件下,超声功率越大,凝胶微观结构越松散,而在pH8的条件下,超声功率越大,凝胶微观结构由规则的孔状变成不规则的片状结构。超声波处理对花生蛋白的自由氨基含量变化无明显影响,而超声波协同TG酶交联使花生蛋白的自由氨基含量显着降低,且在超声功率为200W时其自由氨基含量最小,表明此时酶的交联反应程度最高。复合改性的花生蛋白样品,在电泳图顶端有分子量较大的新亚基条带生成。超声波协同TG酶交联使花生蛋白的表面疏水性和游离巯基含量先增加,然后呈现下降趋势。与单独超声处理相比,复合改性的样品表面疏水性降低,游离巯基含量增加。由圆二色性分析可知,复合改性的花生蛋白随着超声波功率的增加,α-螺旋和β-转角结构含量逐渐减少,β-折叠和无规则卷曲结构含量增加。超声波协同TG酶交联可以改善花生蛋白凝胶的凝胶硬度和持水性,且在超声功率200W时,复合改性的花生蛋白凝胶具有最高的凝胶硬度和持水性。由微观结构可看出未改性的花生蛋白凝胶具有大且不规则的孔洞网络结构,而超声波协同TG酶交联的花生蛋白凝胶具有较小的孔洞且分布比较均匀。由香肠质构特性指标可看出,大豆蛋白制作的香肠凝胶硬度最大,其次为复合改性花生蛋白和未改性花生蛋白,而改性花生蛋白制作的香肠弹性则优于大豆蛋白和未改性花生蛋白制作的香肠。
童芳[5](2020)在《花生酸奶的制备、营养成分及品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关注的增加,酸奶因富含蛋白质、乳酸菌等作为一种健康食品而得到广大消费者喜爱。但是中国人口众多,而奶源不足导致目前我国的奶制品需要大量进口,植物蛋白替代牛奶蛋白成为了一种趋势。近年来,“双蛋白工程”成为热点,双蛋白产品提供了更加丰富平衡的营养。大豆蛋白是目前市场主要使用的一种替代蛋白,和大豆蛋白相比,花生蛋白由于低胆固醇、低抗性因子等特点,以及含有特殊的香味,花生酸奶的研制成为一种可能。本文采用脱脂花生蛋白和牛奶蛋白为基料,经乳酸菌发酵,研制出一款新型发酵酸奶,并对其进行基本营养成分和理化性质分析。本文选用了风味浓郁的、产自四川宜宾的小粒花生(本文中简称“小花生”)和颗粒较大的山东鲁花大粒花生(简称“大花生”),分析比较了两种花生营养成分(包括蛋白质、脂肪、总糖、氨基酸、挥发性物质、多肽物质);开展花生酸奶制备技术研究,探究蛋白比例、糖添加量、发酵温度、发酵时间、菌粉添加量对酸奶发酵过程中pH和酸度及酸奶成品质构特性的影响并进行正交优化,并筛选出制备花生酸奶适宜的稳定剂;采用最适的酸奶工艺优化条件,用两种花生制备酸奶,对其营养成分做了探讨,并和市售酸奶做对比。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两种花生基本营养成分蛋白和脂肪含量存在较大的差异,大花生蛋白含量低于小花生,脂肪含量高于小花生;总糖含量小花生略高于大花生;氨基酸总含量小花生高于大花生,其中大花生脯氨酸显着高于小花生(p<0.05);挥发性物质和多肽物质小花生含量更加丰富,花生香气的特征物质吡嗪类物质显着高于大花生(p<0.05)。(2)对花生酸奶采用正交优化试验,得到花生酸奶的最适发酵条件为:花生蛋白和牛奶蛋白比例为1:2,糖添加量6%,菌粉接种量2%,发酵温度42℃,时间10h,0.02%魔芋粉和0.1%可溶性大豆多糖1:1复配。该工艺下制备的花生酸奶呈乳白色,有光泽,无乳清析出,凝乳均匀,酸甜适中,有酸奶风味及花生香气。(3)对两种花生酸奶营养成分进行分析并与市售酸奶(MY)比较,发现小花生酸奶(SPY)和大花生酸奶(BPY)的蛋白含量、乳酸菌活力微高于MY,而乳糖含量(SPY:1.18g/100g,BPY:1.13g/100g)、脂肪含量(SPY:0.50g/100g,BPY:0.51g/100g)均低于MY(3.8g/100g,2.8g/100g),表明基本营养成分花生酸奶要优于MY。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气质联用技术,对花生酸奶和MY进行分析,酯类、内酯类等挥发性物质含量显着低于市售酸奶(p<0.05),花生特征香气物质增加。电泳谱带花生酸奶数量多于MY,即花生酸奶的多肽物质种类多于MY。两种花生酸奶之间进行比较:基本营养成分两者无显着差异,氨基酸总含量小花生酸奶(SPY)高于大花生酸奶(BPY),限制性氨基酸蛋氨酸和赖氨酸含量SPY高于BPY;挥发性物质种类和含量SPY显着高于BPY(p<0.05);多肽物质种类两种花生酸奶无显着差异,根据条带深浅判断SPY优于BPY;且两种花生酸奶经花生过敏源测试卡测试皆无过敏反应。从经济、口感、营养等多方面综合考虑,选择小花生发酵花生酸奶更优。
王丽爽[6](2020)在《蛋白质/铈复合物的制备、表征及其对氧乐果农药的吸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主要农产品的农药残留超标率较高,为了有效去除果蔬残留的有机农药,一种高效的、低成本、环境友好型的吸附剂的制备势在必行。本研究选取大豆分离蛋白质、花生分离蛋白质、米糠蛋白质这三种不同种类的低附加值的植物蛋白作为基料,通过取代反应与硝酸铈铵进行交联,制备一种具有吸附氧乐果农药的蛋白质-铈复合物。分别对三种植物蛋白质与硝酸铈铵交联反应的工艺参数进行优化,系统研究不同蛋白质-铈复合物对氧乐果农药的去除效果及影响因素,进一步拟合吸附等温线及动力学方程,研究三种蛋白质-铈复合物的吸附方式及机理,实现蛋白质/铈复合物的循环利用,增加蛋白质的综合利用率,为工业化应用研究奠定夯实的理论基础。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结果如下:1.利用单因素对蛋白质与硝酸铈铵取代反应的工艺参数进行优化,进而形成高含量铈的复合物。以铈含量作为指标,探讨不同的交联比例、交联pH、交联温度、交联时间四种因素对交联反应的影响,分别对三种蛋白质的交联反应制备工艺参数进行优化。结果表明,三种蛋白质-铈复合物的交联比例均为1:1,交联pH分别为7.5、5.5、4.5,交联温度分别为45℃、35℃、35℃,交联时间均为14 h,此工艺下的复合物铈元素含量最高,蛋白质-铈复合物呈现固体形态,状态稳定。2.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差示扫描量热法(DSC)、SDS-PAGE凝胶电泳等技术手段对蛋白质-铈复合物结构进行解析。结果表明,通过FT-IR和XRD发现复合物产生新的化学键铈氧键和新的结晶峰;SEM可以观察到复合物表面具有多孔结构,粗糙,结构松散,这可以增强其吸附能力;DSC可以表明蛋白质的焓值降低,氢键作用减弱,蛋白质的结构变得松散;SDS-PAGE凝胶电泳表明复合物仍具有蛋白质的典型条带,几种表征手段均证明了蛋白质与铈离子成功发生化学反应,同时获得对吸附氧乐果农药的不饱和位点。3.利用三种蛋白质-铈复合物对氧乐果农药进行吸附试验,探究不同的吸附条件以及对两种等温线与两种动力学模型进行拟合(分别为Langmuir与Freundlich等温线模型及一阶二阶两种动力学模型)。三种蛋白质-铈复合物对氧乐果农药的吸附效果远远高于原蛋白质的吸附效率,同时,三种蛋白质-铈复合物的拟合程度分别对Langmuir等温线以及二阶动力学模型较高,这证明了蛋白质-铈复合物的表面均匀,且更偏向于单层吸附,吸附能力可能与螯合静电力、价力、离子交换等化学作用有关,并对复合物重复试验5次后吸附率仍可达到60%以上,证明吸附性能较好,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葛环宇[7](2020)在《偃松松仁蛋白的制备及其功能性质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偃松松仁营养均衡,必须营养成分全面,具有软化血管,滋补强壮,美容养颜等功效,偃松松仁蛋白是一种优良的植物蛋白质资源,具有很好的开发价值。本文以偃松松仁为原料,从蛋白的提取,理化性质,功能特性及蛋白的适度氧化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得到主要结论如下:本试验以脱脂偃松松仁粕(蛋白质含量为45.39%)为原料,采用单因素和响应面分析法分别研究偃松松仁清蛋白、球蛋白、醇溶蛋白、谷蛋白最佳提取工艺。试验结果表明清蛋白的最佳提取工艺参数为:液料比44:1,超声温度45.4℃,超声功率240 W,超声时间40 min,此时松仁粕中清蛋白的得率为(32.59±0.70) %;球蛋白提取优化工艺参数为:液料比45:1,盐溶液浓度为1.83%,超声功率240 W,超声温度45℃,超声时间为40 min,在此条件下偃松松仁球蛋白得率为(8.48±0.25) %;醇溶蛋白最佳提取工艺参数为:液料比26:1,乙醇溶液浓度为74.5%,超声功率240 W,超声温度为45℃,超声时间为40 min,在此条件下醇溶蛋白得率为(0.92±0.04) %;谷蛋白最佳提取工艺为:液料比26:1,超声时间42 min,超声功率240 W,超声温度为45℃,碱液pH为9,在此条件下谷蛋白得率为(15.22±0.30) %。本试验对偃松松仁清蛋白、球蛋白、谷蛋白进行了理化性质分析。采用凯氏定氮法法测定了偃松松仁蛋白的纯度,其中清蛋白的纯度为79.22%、球蛋白的纯度为80.52%和谷蛋白的纯度为78.96%。测定偃松松仁清蛋白、球蛋白、谷蛋白等电点结果分别为4.2、3.8、4.4。三种蛋白氨基酸组成基本合理,氨基酸总量最高的是偃松松仁球蛋白(80.58 g/100g),谷蛋白(78.83 g/100g)和清蛋白(77.82 g/100g)含量大体一致,三种蛋白组分中谷氨酸与精氨酸含量最高;SDS-PAGE凝胶电泳结果表明三种蛋白分子量大概分布在 9.81 ~37.47 kD。本试验研究分析了偃松松仁清蛋白、球蛋白、谷蛋白的功能特性。采用ANS荧光探针法测定蛋白质的表面疏水性,三种蛋白组分的疏水性由大到小依次为谷蛋白(932)>球蛋白(773)>清蛋白(419)。偃松松仁蛋白溶解性结果表明,当温度达到50℃时,三种蛋白质的溶解性最好,溶解度为56.37%,其次球蛋白的溶解度为40.38%,谷蛋白溶解度为23.36%;偃松松仁蛋白持水性试验结果为清蛋白、球蛋白、谷蛋分别为2.59、1.49、1.91 g/g,持油性试验结果分别为3.99、3.25、3.54 g/g。清蛋白、球蛋白、谷蛋白的乳化能力分别为12.58、4.49、10.91 m2/g,乳化稳定性分别为55.38%、46.19%、41.2%;三种蛋白中起泡性最好的是清蛋白,其次是球蛋白,谷蛋白最差,三种蛋白的起泡性分别为是90.23%、54.36%、45.65%,在起泡稳定性的测定中,稳定性最好的是清蛋白为55.67%、其次是谷蛋白19.23%,最差的是球蛋白仅为11.33%。综合来看三种蛋白中清蛋白的功能特性最好。本试验采用羟基自由基氧化体系(0.1 mmol/L FeCl3和0.1 mmol/L Asc,在不同H2O2浓度(0.1,0.5,1,5,10,15 mmol/L)下分别对偃松松仁清蛋白进行氧化1、3、5 h。分析氧化处理偃松松仁清蛋白官能团结构和乳化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H2O2浓度的增大,以及氧化时间的增加,偃松松仁清蛋白的羰基含量不断增加,游离巯基及总巯基含量不断降低,说明偃松松仁清蛋白的氧化程度不断增强。当H2O2浓度为1 mmol/L氧化5 h后所得的大偃松松仁清蛋白的乳化性最好为33.97 m2/g,当H2O2浓度为10 mmol/L氧化1 h后所得的偃松松仁清蛋白的乳化稳定性最好为92.38%。说明适当氧化可以提高蛋白质的乳化能力及乳化稳定性,随着偃松松仁清蛋白氧化程度的加强,SDS-PAGE凝胶电泳条带密度逐渐减小,小分子聚集形成了高分子聚集体。
郭亚龙,王强,胡晖,石爱民,刘红芝[8](2019)在《花生豆腐加工过程中凝胶质构形成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花生豆腐是一种新型花生蛋白凝胶制品,其凝胶质构形成与工艺技术、加工条件和原料特性等密切相关。本文重点论述典型加工工艺对豆腐质构的影响,加工过程中花生乳功能特性如热特性、流变特性变化以及豆腐凝胶微结构变化,指出花生豆腐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旨在为花生豆腐加工提供理论支撑和技术指导。
姜姗[9](2019)在《酶诱导花生蛋白凝胶的制备及性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近年来,花生作为我国一种优质蛋白资源,以其独特的风味和较高的营养价值受到普遍关注。然而,天然花生蛋白功能性较差,这限制了其在食品领域的应用。蛋白凝胶具有较好的粘弹性和保水性,可作为增稠剂或稳定剂应用在乳制品和肉制品等食品工业中。蛋白质的凝胶特性有利于开发食品的多样性,改善花生蛋白的凝胶性可以大大提升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及花生产品的附加值。目前有关花生蛋白凝胶的研究很少,且主要都集中在通过高温处理或加入盐类、酸类等凝固剂等方法制备凝胶。研究发现对蛋白质进行限制性酶解可以提高其形成网络结构的能力,但大多研究主要是关于大豆蛋白和乳清蛋白,关于酶诱导花生蛋白凝胶形成的研究鲜见报道。本研究以低变性脱脂花生粕为原料,通过碱溶酸沉法提取花生分离蛋白(PPI),分别利用风味、中性和碱性蛋白酶对PPI进行限制性酶解制备酶诱导花生蛋白凝胶(EPPI凝胶),分析并比较三种EPPI凝胶的物化性质及其结构特性,初步探讨蛋白酶酶解促进EPPI凝胶形成的作用机理。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利用中性蛋白酶对PPI进行酶解制备EPPI凝胶,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试验确定:中性蛋白酶酶解制备EPPI凝胶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蛋白浓度18%,加酶量11 U/g,pH值7.5,水解温度60℃,水解时间35 min,在此条件下制备的EPPI凝胶硬度为0.12±0.01 N;2.利用流变仪监测EPPI凝胶的形成过程发现,未酶解的PPI溶液在低温下无法形成凝胶,而分别利用三种蛋白酶对PPI进行酶解处理后均能形成EPPI凝胶,所有样品的G’和G’’值均随角频率的增加而逐渐增大,有轻微的频率依赖性;EPPI凝胶样品的表观黏度值随着剪切速率的增加而降低,表现出剪切稀化行为;蠕变-恢复测试结果表明,三种EPPI凝胶均表现出典型的粘弹性特征,其中风味蛋白酶EPPI凝胶的弹性较好;3.质构特性和持水性(WHC)分析结果表明,风味蛋白酶EPPI凝胶的硬度最大(P<0.05),各凝胶样品的WHC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SDS-PAGE电泳分析显示,酶解作用主要影响了PPI中伴花生球蛋白和球蛋白酸性亚基,而对碱性亚基几乎没有影响;溶解性分析结果表明,在维持EPPI凝胶网络结构中非共价键占主导地位,其中风味蛋白酶EPPI凝胶的非共价键贡献最大(P<0.05);4.通过红外光谱对EPPI凝胶蛋白二级结构分析发现,酶水解后α-螺旋构象含量显着降低(P<0.05),β-折叠及无规则卷曲含量明显增加(P<0.05),β-转角含量无明显变化(P<0.05)。说明酶解作用使蛋白分子结构变得更为松散,而蛋白质的形状没有发生较大改变;不同蛋白酶酶解作用后蛋白各构象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5.EPPI凝胶蛋白三级结构分析结果表明,疏水相互作用是EPPI凝胶形成的主要驱动力,其次是氢键,离子键不显着参与凝胶形成;酶水解后,花生蛋白中暴露巯基与总巯基含量下降,同时伴随着二硫键含量的增加,表明酶解作用使蛋白质内部巯基暴露出来并与其他基团作用形成二硫键,说明二硫键对EPPI凝胶的形成起到一定的作用;酶解处理后蛋白的表面疏水性增加与荧光光谱分析中最大荧光波长的增大相结合表明,内部疏水区域在水解后暴露,并通过疏水相互作用形成凝胶,其中风味蛋白酶EPPI凝胶的疏水相互作用贡献最大,蛋白空间结构相对紧凑。
郭呈斌[10](2019)在《花生分离蛋白-姜黄素纳米复合物的构建和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姜黄素(Curcumin,Cur)是在1870年从姜科植物姜黄根茎中首次分离出来的多酚类化合物,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如抗氧化、抗菌、抗衰老、抗炎症、抗肿瘤;但姜黄素存在极难溶于水,光热稳定性差,在酸碱条件下易失活,体内代谢快、生物利用度低等缺点,在食品和药品使用上都受到了极大的限制。本研究利用花生分离蛋白与姜黄素通过分子间相互作用形成花生分离蛋白-姜黄素纳米复合物,进而与卡拉胶形成花生分离蛋白-姜黄素/卡拉胶复合物,再与成膜基质明胶形成含复合物明胶杂化膜,对改善姜黄素水溶性、物理化学稳定性、抗氧化及抗菌活性方面进行研究。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结果如下:(1)本研究采用碱溶酸沉法提取花生分离蛋白(Peanut protein isolate,PPI),花生分离蛋白中蛋白含量为(92.13±1.42)%;采用碱反应酸中和水浴加热辅助法制备了花生分离蛋白-姜黄素纳米复合物,以载药量为指标,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最佳的制备工艺为花生分离蛋白:姜黄素=10:1(W/W),水浴温度45℃,水浴时间25min,载药量为(7.93±0.166)%,粒径为(164.3±6.5)nm,PDI为0.238±0.014。通过对纳米复合物溶解度考察,与姜黄素原药相比,纳米复合物中姜黄素的溶解度增加了1109倍;通过对纳米复合物物理化学稳定性考察,与姜黄素原药相比,纳米复合物在物理化学稳定性方面有一定程度的提高;通过紫外、荧光、红外对纳米复合物表征,显示花生分离蛋白和姜黄素是通过疏水作用、氢键作用复合的;差式扫描热分析图谱显示,姜黄素与花生分离蛋白发生结合,以无定型形式存在;通过对纳米复合物释放考察,与姜黄素原药相比,纳米复合物中姜黄素释放有所加快;通过对纳米复合物抗氧化活性考察,与姜黄素原药相比,纳米复合物的DPPH自由基、ABTS+清除率有了显着的提高;通过对纳米复合物体外抑菌活性考察,与姜黄素原药相比,纳米复合物的抑菌杀菌效果更好。(2)为了进一步提高姜黄素的物理化学稳定性,改善姜黄素抗氧化抗菌活性,使花生分离蛋白-姜黄素纳米复合物与κ-卡拉胶(Carrageenan,CG)形成花生分离蛋白-姜黄素/卡拉胶复合物。通过对花生分离蛋白-姜黄素/卡拉胶复合物物理化学稳定性考察,与纳米复合物相比,花生分离蛋白-姜黄素/卡拉胶复合物在物理化学稳定性方面有一定程度的提高;通过对花生分离蛋白-姜黄素/卡拉胶复合物释放考察,与姜黄素原药和纳米复合物相比,花生分离蛋白-姜黄素/卡拉胶复合物释放量高于姜黄素原药释放量,低于纳米复合物释放量;通过对花生分离蛋白-姜黄素/卡拉胶复合物抗氧化活性考察,与纳米复合物相比,花生分离蛋白-姜黄素/卡拉胶复合物的DPPH自由基、ABTS+清除率稍有提高;通过对花生分离蛋白-姜黄素/卡拉胶复合物体外抑菌活性考察,与纳米复合物相比,花生分离蛋白-姜黄素/卡拉胶复合物的抑菌杀菌效果更好。(3)花生分离蛋白-姜黄素/卡拉胶复合物和明胶(Gelatin,Gel)通过浇铸法制备含复合物明胶杂化膜。通过对含复合物明胶杂化膜基础性能考察,含复合物明胶杂化膜含湿量降低,水溶性增加,水蒸气迁移速率减少,阻隔性能上升,并具有一定的姜黄素和花生分离蛋白-姜黄素/卡拉胶复合物浓度依赖性;通过对含复合物明胶杂化膜抗氧化活性考察,含复合物明胶杂化膜有较高的DPPH自由基、ABTS+清除率,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并具有一定的姜黄素和花生分离蛋白-姜黄素/卡拉胶复合物浓度依赖性;通过对含复合物明胶杂化膜的成膜溶液体外抑菌活性考察,含复合物明胶杂化膜的成膜溶液具有较好的抑菌活性,并具有一定的姜黄素和花生分离蛋白-姜黄素/卡拉胶复合物浓度依赖性;通过对含复合物明胶杂化膜接触抑菌活性考察,与含复合物明胶杂化膜接触部分均无细菌生长,与空白对照相比,不与含复合物明胶杂化膜接触部分细菌有所减少,并具有一定的姜黄素和花生分离蛋白-姜黄素/卡拉胶复合物浓度依赖性,但细菌减少不明显,这与含复合物明胶杂化膜中姜黄素难以在琼脂中扩散有关。
二、花生蛋白制备工艺和功能特性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花生蛋白制备工艺和功能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花生水代法提油过程中蛋白质结构变化规律及回收应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简写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花生蛋白和油脂提取技术现状 |
1.1.1 花生的营养与应用 |
1.1.2 花生资源利用情况 |
1.2 花生油提取技术 |
1.2.1 传统花生油提取方式 |
1.2.2 水代法同时提取花生油及蛋白质 |
1.3 植物蛋白的提取技术 |
1.4 植物蛋白聚集体 |
1.5 植物蛋白的改性方法 |
1.5.1 提高溶解度 |
1.5.2 改善持水性 |
1.5.3 提高凝胶性 |
1.5.4 提高起泡性 |
1.5.5 改善乳化性 |
1.6 立题的依据和意义 |
1.7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7.1 主要研究内容 |
1.7.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AEP提取过程对花生蛋白结构的影响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设备 |
2.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2.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水代法工艺流程 |
2.3.2 蛋白回收率 |
2.3.3 凝胶过滤色谱 |
2.3.4 SDS-PAGE |
2.3.5 游离巯基的测定 |
2.3.6 表面疏水性的测定 |
2.3.7 内源荧光光谱 |
2.3.8 圆二色谱 |
2.3.9 自然态花生蛋白的制备 |
2.3.10 统计分析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AEP提取条件对蛋白提取率的影响 |
2.4.2 AEP提取条件对水相花生蛋白组成的影响 |
2.4.3 AEP提取条件对水相花生蛋白相对分子质量分布的影响 |
2.4.4 AEP提取条件对水相花生蛋白二级结构的影响 |
2.4.5 AEP提取条件对水相花生蛋白游离巯基的影响 |
2.4.6 AEP提取条件对水相花生蛋白三级结构的影响 |
2.4.7 AEP提取条件对水相花生蛋白表面疏水性的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提油方法对花生蛋白结构与功能的影响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设备 |
3.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3.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3.3 实验方法 |
3.3.1 提油方法 |
3.3.2 干燥方法 |
3.3.3 基本成分分析 |
3.3.4 结构性质测定 |
3.3.5 花生分离蛋白的制备 |
3.3.6 功能性质的测定 |
3.3.7 统计分析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水相蛋白回收方式的比较 |
3.4.2 提油和干燥方法对花生蛋白粉基本成分的影响 |
3.4.3 提油和干燥方法对花生蛋白结构的影响 |
3.4.4 提油和干燥方法对花生蛋白粉功能性质的影响 |
3.4.5 灰分和残油率对花生分离蛋白功能性质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膜技术回收水相花生蛋白及透过液在AEP的循环利用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设备 |
4.2.1 主要材料与试剂 |
4.2.2 试验仪器与设备 |
4.3 实验方法 |
4.3.1 膜分离回收水相蛋白的工艺流程 |
4.3.2 卷式膜回收水相蛋白的中试 |
4.3.3 膜通量的测定 |
4.3.4 花生蛋白的测定 |
4.3.5 花生蛋白截留率的测定 |
4.3.6 浓缩系数的测定 |
4.3.7 蛋白和油脂得率的测定 |
4.3.8 膜清洗剂清洗效果的测定 |
4.3.9 花生分离蛋白的制备 |
4.3.10 蛋白酶水解率的测定 |
4.3.11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
4.3.12 凝胶过滤色谱 |
4.3.13 SDS-PAGE |
4.3.14 聚集作用力分析 |
4.3.15 统计分析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微滤回收AEP水相花生蛋白 |
4.4.2 超滤回收AEP水相花生蛋白 |
4.4.3 膜技术回收AEP水相花生蛋白的中试 |
4.4.4 超滤透过液在AEP中的循环利用 |
4.4.5 微滤过程中蛋白聚集体的形成 |
4.4.6 微滤截留花生蛋白的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 |
4.4.7 不同蛋白酶对微滤截留花生蛋白的水解作用 |
4.4.8 微滤截留花生蛋白的二级结构分析 |
4.4.9 微滤截留花生蛋白分子内相互作用力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超声波处理改善花生蛋白聚集体功能性质及其机理研究 |
5.1 前言 |
5.2 材料与设备 |
5.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5.2.2 实验材料与试剂 |
5.3 实验方法 |
5.3.1 超声处理 |
5.3.2 溶解度的测定 |
5.3.3 乳化及乳化稳定性的测定 |
5.3.4 凝胶过滤色谱 |
5.3.5 SDS-PAGE |
5.3.6 ζ-电位的测定 |
5.3.7 粒径的测定 |
5.3.8 游离巯基的测定 |
5.3.9 内源荧光光谱 |
5.3.10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
5.3.11 X-射线衍射 |
5.3.12 差示热量扫描热分析 |
5.3.13 统计分析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超声处理对微滤截留花生蛋白溶解性的影响 |
5.4.2 超声处理对微滤截留花生蛋白乳化性质的影响 |
5.4.3 超声处理改性微滤截留花生蛋白的机理探究 |
5.5 本章小结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主要结论 |
展望 |
论文创新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2)酸性可溶花生蛋白改性制备与产品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前言 |
1.2. 不同改性方法对植物蛋白酸性条件下溶解性的影响 |
1.2.1. 物理改性方法 |
1.2.2. 化学改性方法 |
1.2.3. 酶法改性 |
1.2.4. 复合改性 |
1.3. 酸性可溶植物蛋白的理化性质 |
1.4. 酸性可溶植物蛋白的应用 |
1.5. 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酸性可溶花生蛋白改性制备工艺优化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材料与试剂 |
2.2.2. 仪器与设备 |
2.2.3. 实验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花生蛋白粉组分和氮溶指数(NSI)测定结果 |
2.3.2. 单一物理改性方法对花生蛋白p H4.0 条件下NSI的影响 |
2.3.3. 单一酶解改性方法对花生蛋白p H4.0 条件下NSI的影响 |
2.3.4. 单一化学改性方法对花生蛋白p H 4.0 条件下NSI的影响 |
2.3.5. 复合改性方法对花生蛋白p H4.0 条件下NSI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酸性可溶花生蛋白的性质表征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材料与试剂 |
3.2.2. 仪器与设备 |
3.2.3. 实验方法 |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3.1. 改性后蛋白不同pH下的溶解性 |
3.3.2. Turbiscan 分析蛋白溶液的稳定性 |
3.3.3. 改性后花生蛋白的扫描电镜检测分析 |
3.3.4. SDS–PAGE电泳图分析 |
3.3.5. Zeta电位 |
3.3.6. 粒度分布 |
3.3.7. 表面疏水性 |
3.3.8. 二级结构的变化 |
3.3.9. 改性后蛋白乳化性的变化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酸性可溶花生蛋白的产品开发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材料与试剂 |
4.2.2. 仪器与设备 |
4.2.3. 实验方法 |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3.1. 酸性可溶花生蛋白的基础指标 |
4.3.2. 酸性可溶花生蛋白在果汁中的应用 |
4.3.3. 改性蛋白添加量对蛋白果汁饮料稳定性的影响 |
4.3.4. 蛋白果汁感官评价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5.1. 全文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3)麝香草酚和香芹酚对高温花生蛋白膜性能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花生蛋白概述 |
1.1.1 花生蛋白的组成 |
1.1.2 花生蛋白的营养特性 |
1.1.3 花生蛋白的功能特性 |
1.1.4 花生蛋白的热力学特性 |
1.2 可食性蛋白膜概述 |
1.2.1 可食性蛋白膜的分类 |
1.2.2 可食性蛋白膜的性能 |
1.2.3 花生蛋白膜的研究现状 |
1.3 可食性蛋白抑菌膜概述 |
1.3.1 抑菌剂 |
1.3.2 可食性蛋白抑菌膜的种类 |
1.3.3 可食性蛋白抑菌膜的研究现状 |
1.4 立题背景和意义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高温处理制备花生蛋白膜的工艺优化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材料与试剂 |
2.2.2 仪器设备 |
2.2.3 试验方法 |
2.2.4 试验设计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高温处理制备花生蛋白膜的单因素试验结果 |
2.3.2 高温处理制备花生蛋白膜的正交试验 |
2.3.3 验证试验 |
2.3.4 HPPIF与花生蛋白膜的性能比较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麝香草酚和香芹酚添加量对高温花生蛋白膜性能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材料与试剂 |
3.2.2 仪器设备 |
3.2.3 试验方法 |
3.2.4 试验设计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Thy和Car添加量对HPPIF厚度的影响 |
3.3.2 Thy和Car添加量对HPPIF机械性能的影响 |
3.3.3 Thy和Car添加量对HPPIF不透明度的影响 |
3.3.4 Thy和Car添加量对HPPIF色度的影响 |
3.3.5 Thy和Car添加量对HPPIF水溶性的影响 |
3.3.6 Thy和Car添加量对HPPIF水蒸气透过率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麝香草酚和香芹酚复配对高温花生蛋白膜性能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材料与试剂 |
4.2.2 仪器设备 |
4.2.3 试验方法 |
4.2.4 试验设计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Thy和Car复配对HPPIF厚度的影响 |
4.3.2 Thy和Car复配对HPPIF机械性能的影响 |
4.3.3 Thy和Car复配对HPPIF不透明度的影响 |
4.3.4 Thy和Car复配对HPPIF色度的影响 |
4.3.5 Thy和Car复配对HPPIF水溶性的影响 |
4.3.6 Thy和Car复配对HPPIF水蒸气透过率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麝香草酚和香芹酚对高温花生蛋白膜总酚含量和抑菌性的影响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材料与试剂 |
5.2.2 仪器设备 |
5.2.3 试验方法 |
5.2.4 试验设计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Thy和Car添加量对HPPIF总酚含量影响的结果 |
5.3.2 Thy和Car复配对HPPIF总酚含量影响的结果 |
5.3.3 Thy和Car的最低抑菌浓度 |
5.3.4 Thy和Car添加量对HPPIF抑菌性影响的结果 |
5.3.5 Thy和Car复配对HPPIF抑菌性影响的结果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6.1 结论 |
6.2 讨论 |
6.2.1 高温处理对花生蛋白膜性能影响的讨论 |
6.2.2 麝香草酚和香芹酚在抑菌膜中协同作用效果的探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超声波协同酶交联改善花生蛋白凝胶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1.1 花生 |
1.1.2 花生蛋白的营养价值 |
1.1.3 花生蛋白结构与组成 |
1.1.4 花生蛋白的功能特性 |
1.1.4.1 凝胶性 |
1.1.4.2 溶解性 |
1.1.4.3 乳化性和起泡性 |
1.1.5 超声波技术对食品蛋白的改性研究 |
1.1.6 转谷氨酰胺酶对食品蛋白的改性研究 |
1.1.7 食品蛋白的复合改性研究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环境因素对花生蛋白结构和凝胶性的影响 |
2.1 引言 |
2.2 试验材料与试剂 |
2.2.1 试验材料 |
2.2.2 试验试剂 |
2.2.3 实验仪器与设备 |
2.3 试验方法 |
2.3.1 花生蛋白的提取 |
2.3.2 花生蛋白热致凝胶的制备 |
2.3.3 不同pH和离子强度对花生蛋白凝胶硬度的影响 |
2.3.4 不同吐温含量对花生蛋白凝胶强度的影响 |
2.3.5 花生蛋白凝胶硬度的测定 |
2.3.6 花生蛋白凝胶持水性的测定 |
2.3.7 花生蛋白表面疏水性的测定 |
2.3.8 花生蛋白内源荧光光谱的测定 |
2.3.9 花生蛋白游离巯基含量的测定 |
2.3.10 花生蛋白热致凝胶动态流变性质测定 |
2.3.11 凝胶中蛋白质分子间作用力的测定 |
2.3.12 数据分析 |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4.1 pH值对花生蛋白凝胶性质的影响 |
2.4.1.1 花生蛋白凝胶硬度和持水性 |
2.4.1.2 花生蛋白凝胶动态流变性质 |
2.4.1.3 凝胶中蛋白分子间作用力分析 |
2.4.2 pH值对花生蛋白结构性质的影响 |
2.4.2.1 表面疏水性 |
2.4.2.2 花生蛋白内源荧光光谱 |
2.4.2.3 花生蛋白游离巯基含量 |
2.4.3 离子强度对花生蛋白凝胶硬度和的影响 |
2.4.4 吐温20含量对花生蛋白凝胶硬度的影响 |
2.4.5 吐温20含量对花生蛋白表面疏水性的影响 |
2.4.6 吐温20含量对花生蛋白内源荧光光谱的影响 |
2.5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超声波处理对花生蛋白结构和凝胶性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试验材料 |
3.2.2 试验试剂 |
3.2.3 试验仪器与设备 |
3.2.4 超声波处理花生蛋白 |
3.2.5 花生蛋白结构性质的测定 |
3.2.5.1 SDS-PAGE |
3.2.5.2 凝胶过滤色谱 |
3.2.5.3 表面疏水性 |
3.2.5.4 内源荧光光谱 |
3.2.5.5 巯基含量 |
3.2.5.6 圆二色性 |
3.2.6 花生蛋白溶液粘度测定 |
3.2.7 花生蛋白热致凝胶的制备 |
3.2.8 花生蛋白凝胶性质的测定 |
3.2.8.1 花生蛋白凝胶质构性质的测定 |
3.2.8.2 花生蛋白凝胶持水性的测定 |
3.2.8.3 花生蛋白凝胶动态流变性质测定 |
3.2.8.4 花生蛋白凝胶扫描电镜(SEM)的测定 |
3.2.9 数据分析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3.1 超声波处理对花生蛋白分子结构的影响 |
3.3.1.1 亚基组成 |
3.3.1.2 凝胶过滤色谱 |
3.3.1.3 表面疏水性 |
3.3.1.4 内源荧光光谱 |
3.3.1.5 紫外光谱 |
3.3.1.6 暴露游离巯基含量 |
3.3.1.7 圆二色谱 |
3.3.2 花生蛋白凝胶性质 |
3.3.2.1 花生蛋白凝胶质构性和持水性 |
3.3.2.2 花生蛋白凝胶的动态流变性质 |
3.3.2.3 扫描电镜(SEM) |
3.4 本章小节 |
第四章 超声波协同转谷氨酰胺酶复合改性对花生蛋白凝胶性质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主要材料 |
4.2.2 主要试剂 |
4.2.3 主要仪器与设备 |
4.3 试验方法 |
4.3.1 花生蛋白分子结构性质的测定 |
4.3.1.1 SDS-PAGE |
4.3.1.2 凝胶过滤色谱 |
4.3.1.3 表面疏水性 |
4.3.1.4 内源荧光光谱 |
4.3.1.5 巯基含量 |
4.3.1.6 自由氨基 |
4.3.1.7 圆二色谱 |
4.3.2 花生蛋白热致凝胶的制备 |
4.3.3 花生蛋白凝胶性质的测定 |
4.3.3.1 花生蛋白凝胶质构的测定 |
4.3.3.2 花生蛋白凝胶持水性的测定 |
4.3.4 花生蛋白凝胶扫描电镜(SEM)的测定 |
4.3.5 香肠制备 |
4.3.6 数据分析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自由氨基含量 |
4.4.2 超声波协同TG酶处理对花生蛋白亚基的影响 |
4.4.3 凝胶过滤层析 |
4.4.4 表面疏水性 |
4.4.5 游离巯基 |
4.4.6 内源荧光光谱 |
4.4.7 圆二色谱 |
4.4.8 花生蛋白凝胶的硬度和持水性 |
4.4.9 花生蛋白凝胶的微观结构 |
4.4.10 香肠质构特性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花生酸奶的制备、营养成分及品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花生 |
1.1.1 花生概述 |
1.1.2 花生分类 |
1.1.3 营养及功能 |
1.1.4 花生多肽 |
1.1.5 花生蛋白致敏性 |
1.2 花生酸奶 |
1.2.1 概念 |
1.2.2 制备工艺 |
1.2.3 挥发性风味物质 |
1.2.4 发展现状 |
1.3 研究意义和内容 |
1.3.1 研究背景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技术路线 |
第2章 花生营养成分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设备 |
2.3 试验方法 |
2.3.1 蛋白质含量测定 |
2.3.2 脂肪含量测定 |
2.3.3 总糖含量测定 |
2.3.4 氨基酸含量测定 |
2.3.5 挥发性物质的测定 |
2.3.6 多肽物质的测定 |
2.3.7 数据处理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花生基本成分 |
2.4.2 花生氨基酸含量 |
2.4.3 花生挥发性物质 |
2.4.4 花生多肽物质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花生酸奶制备工艺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设备 |
3.3 实验设计 |
3.3.1 单因素试验 |
3.3.2 正交试验设计 |
3.3.3 稳定剂复配 |
3.4 工艺流程 |
3.4.1 操作要点 |
3.4.2 花生蛋白乳液的制备 |
3.4.3 花生酸奶的制备 |
3.5 实验方法 |
3.5.1 pH测定 |
3.5.2 酸度测定 |
3.5.3 质构测定 |
3.5.4 感官评价 |
3.5.5 数据处理 |
3.6 结果与分析 |
3.6.1 蛋白比例对花生酸奶品质的影响 |
3.6.2 糖添加量对花生酸奶品质的影响 |
3.6.3 发酵温度对花生酸奶品质的影响 |
3.6.4 发酵时间对花生酸奶品质的影响 |
3.6.5 接种量对花生酸奶品质的影响 |
3.6.6 正交试验 |
3.6.7 稳定剂对花生酸奶的影响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花生酸奶营养成分及品质研究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设备 |
4.3 实验方法 |
4.3.1 花生酸奶的制备 |
4.3.2 蛋白质测定 |
4.3.3 脂肪含量测定 |
4.3.4 非脂乳固体含量测定 |
4.3.5 乳酸菌活力测定 |
4.3.6 微生物测定 |
4.3.7 粘度测定 |
4.3.8 氨基酸测定 |
4.3.9 挥发性物质测定 |
4.3.10 多肽物质测定 |
4.3.11 花生蛋白过敏测定 |
4.3.12 数据处理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花生酸奶基本成分 |
4.4.2 花生酸奶微生物指标 |
4.4.3 花生酸奶的氨基酸成分 |
4.4.4 花生酸奶的挥发性物质 |
4.4.5 花生酸奶的多肽物质 |
4.4.6 花生酸奶过敏原检测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6)蛋白质/铈复合物的制备、表征及其对氧乐果农药的吸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绪论 |
1.1 有机磷农药残留现状和硏究进展 |
1.1.1 有机磷农药的残留现状 |
1.1.2 有机磷农药的主要污染对象 |
1.1.3 有机磷农药残留对人体的危害 |
1.1.4 有机磷农药残留处理的常用方法 |
1.2 植物蛋白的介绍 |
1.2.1 大豆分离蛋白质 |
1.2.1.1 大豆分离蛋白质的简介 |
1.2.1.2 大豆分离蛋白的功能性 |
1.2.2 花生分离蛋白 |
1.2.2.1 花生分离蛋白的简介 |
1.2.2.2 花生蛋白的功能性 |
1.2.3 米糠蛋白 |
1.2.3.1 米糠蛋白的简介 |
1.2.3.2 米糠蛋白的功能性 |
1.2.4 植物蛋白的功能特性概述 |
1.2.5 植物蛋白质的改性概述 |
1.3 硝酸铈铵概述 |
1.4 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
1.4.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2 本研究主要内容和结果如下 |
1.5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蛋白质-铈复合物制备的工艺优化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实验材料和主要试剂 |
2.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2.2.3 试验方法 |
2.2.3.1 蛋白质-铈复合物的参数优化 |
2.3.3.2 蛋白质-铈复合物的制备 |
2.2.3.3 铈含量的测定 |
2.2.3.4 硝酸铈铵标准曲线的绘制 |
2.3 数据统计及分析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交联比例对蛋白质-铈复合物的制备工艺的影响 |
2.4.2 交联温度对蛋白质-铈复合物的制备工艺的影响 |
2.4.3 交联时间对蛋白质-铈复合物的制备工艺的影响 |
2.4.4 交联pH对蛋白质-铈复合物的制备工艺的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蛋白质-铈复合物的结构表征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实验材料和主要试剂 |
3.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3.2.3 蛋白质-铈复合物结构表征 |
3.2.3.1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
3.2.3.2 扫描电镜(SEM) |
3.2.3.3 结晶特性(XRD) |
3.2.3.4 热特性(DSC) |
3.2.3.5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 |
3.3 数据统计及分析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
3.4.2 X-射线衍射分析 |
3.4.3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
3.4.4 差示扫描量热法 |
3.4.5 SDS-PAGE凝胶电泳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蛋白质-铈复合物对氧乐果农吸附效果研究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实验材料和主要试剂 |
4.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4.2.3 氧乐果吸附试验 |
4.2.4 氧乐果农药残留的测定方法 |
4.2.4.1 试验原理及方法 |
4.2.4.2 氧乐果标准曲线的制备 |
4.2.5 吸附循环试验的设计 |
4.3 数据统计及分析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溶液pH对蛋白质-铈复合物吸附性能的影响 |
4.4.2 使用量对蛋白质-铈复合物吸附性能的影响 |
4.4.3 氧乐果农药的初始浓度对蛋白质-铈吸附性能的影响 |
4.4.4 接触时间对蛋白质-铈吸附性能的影响 |
4.4.5 重复性试验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一、主要结论 |
二、论文创新点 |
三、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7)偃松松仁蛋白的制备及其功能性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目的意义 |
1.2 松仁及松仁的研究进展 |
1.2.1 松仁简介 |
1.2.2 松仁的营养成分及功能 |
1.3 偃松的研究进展 |
1.3.1 偃松及其营养价值 |
1.3.2 偃松的开发利用 |
1.4 植物蛋白质的研究 |
1.4.1 蛋白质的制备方法 |
1.4.2 蛋白质的性质及在食品中的应用 |
1.5 蛋白质氧化的研究进展 |
1.5.1 蛋白质直接氧化 |
1.5.2 蛋白质间接氧化 |
1.5.3 氧化体系对蛋白质氧化作用 |
1.6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方法 |
2 偃松松仁蛋白的分离制备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仪器 |
2.2.1 试验原料 |
2.2.2 试验试剂 |
2.2.3 试验设备 |
2.3 试验方法 |
2.3.1 偃松松仁四种蛋白制备工艺过程 |
2.3.2 偃松松仁粉的制备 |
2.3.3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2.3.4 偃松松仁四种蛋白提取条件的优化 |
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5 结果与分析 |
2.5.1 考马斯亮蓝法测蛋白含量的标准曲线 |
2.5.2 偃松松仁清蛋白提取条件的确定 |
2.5.3 偃松松仁球蛋白提取条件的确定 |
2.5.4 偃松松仁醇溶蛋白提取条件的确定 |
2.5.5 偃松松仁谷蛋白提取条件的确定 |
2.6 本章小结 |
3 偃松松仁蛋白理化及功能特性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仪器 |
3.2.1 试验原料 |
3.2.2 试验试剂 |
3.2.3 试验设备 |
3.3 试验方法 |
3.3.1 蛋白质的理化性质 |
3.3.2 蛋白质的功能特性 |
3.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5 结果与分析 |
3.5.1 蛋白质的理化性质 |
3.5.2 蛋白质的功能特性 |
3.6 本章小结 |
4 氧化对偃松松仁清蛋白结构及乳化性影响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仪器 |
4.2.1 试验原料 |
4.2.2 试验试剂 |
4.2.3 试验设备 |
4.3 试验方法 |
4.3.1 氧化体系的建立 |
4.3.2 偃松松仁清蛋白氧化处理 |
4.3.3 蛋白质羰基含量测定 |
4.3.4 蛋白质总巯基含量测定 |
4.3.5 游离巯基含量测定 |
4.3.6 蛋白质乳化性测定 |
4.3.7 蛋白质的SDS-PAGE分析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氧化作用对清蛋白羰基含量的影响 |
4.4.2 羟基自由基氧化对偃松松仁清蛋白游离巯基和总巯基含量的影响 |
4.4.3 羟基自由基氧化对偃松松仁清蛋白乳化能力及乳化稳定性的影响 |
4.4.4 氧化后偃松松仁清蛋白SDS-PAGE凝胶电泳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花生豆腐加工过程中凝胶质构形成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典型加工工艺对花生豆腐质构的影响 |
1.1 制浆工艺对花生豆腐质构的影响 |
1.2 煮浆工艺对花生豆腐质构的影响 |
1.2.1 两步加热法 |
1.2.2 高温微压煮浆 |
1.2.3 超高压技术 |
1.3 凝固工艺对花生豆腐质构的影响 |
1.3.1 添加复合凝固剂 |
1.3.2 添加新型缓释凝固剂 |
1.3.3 添加TG酶凝固剂 |
1.3.4 添加多糖凝固剂 |
2 加工过程中花生乳功能特性变化 |
2.1 花生乳热特性 |
2.2 花生乳流变特性 |
2.2.1 花生乳表观黏度 |
2.2.2 花生乳动态黏弹性 |
3 加工过程中豆腐凝胶微结构变化 |
3.1 蛋白质构象变化 |
3.2 豆腐组分间相互作用 |
3.3 豆腐表面形态 |
4 问题与展望 |
4.1 目前存在的问题 |
4.2 展望 |
(9)酶诱导花生蛋白凝胶的制备及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花生概述 |
1.2 花生蛋白的结构及营养价值 |
1.2.1 花生蛋白的结构 |
1.2.2 花生蛋白的组成 |
1.2.3 花生蛋白的营养价值 |
1.3 蛋白质的凝胶特性 |
1.3.1 蛋白凝胶的种类及形成机理 |
1.3.2 蛋白凝胶形成的影响因素 |
1.4 酶诱导蛋白凝胶的研究现状 |
1.4.1 限制性酶解的概念 |
1.4.2 酶诱导蛋白凝胶的研究进展 |
1.4.3 酶诱导蛋白凝胶的应用 |
1.5 立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1.6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中性蛋白酶酶解制备EPPI凝胶的工艺优化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主要材料与试剂 |
2.2.2 主要设备 |
2.2.3 试验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单因素试验结果 |
2.3.2 正交试验结果 |
2.3.3 验证试验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不同蛋白酶酶解对EPPI凝胶物化性质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主要材料与试剂 |
3.2.2 主要设备 |
3.2.3 试验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质构特性分析 |
3.3.2 水解度(DH)分析 |
3.3.3 流变特性分析 |
3.3.4 持水性(WHC)分析 |
3.3.5 SDS-PAGE 分析 |
3.3.6 溶解性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不同蛋白酶酶解对EPPI凝胶蛋白结构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主要材料与试剂 |
4.2.2 主要设备 |
4.2.3 试验方法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不同蛋白酶酶解对EPPI凝胶蛋白二级结构的影响 |
4.3.2 不同蛋白酶酶解对EPPI凝胶蛋白三级结构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5.1 结论 |
5.2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花生分离蛋白-姜黄素纳米复合物的构建和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 花生蛋白概述 |
1.1 花生资源概述 |
1.2 花生资源国内外利用现状 |
1.3 花生蛋白组成成分和营养价值概述 |
1.4 花生分离蛋白概述 |
2 姜黄素 |
2.1 姜黄素药物简介 |
2.2 姜黄素存在缺陷 |
3 蛋白质复合物的研究 |
4 杂化膜的研究 |
5 本文立题依据和实验内容 |
5.1 立题依据 |
5.2 实验内容 |
第二章 花生分离蛋白—姜黄素纳米复合物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
1 仪器和试剂 |
1.1 仪器 |
1.2 试剂 |
1.3 菌株 |
2 实验方法 |
2.1 花生分离蛋白的制备 |
2.2 蛋白质检测方法的建立 |
2.3 姜黄素检测方法的建立 |
2.4 花生分离蛋白—姜黄素纳米复合物的制备 |
2.5 正交试验设计 |
2.6 花生分离蛋白—姜黄素纳米复合物的物理稳定性考察 |
2.7 花生分离蛋白—姜黄素纳米复合物的化学稳定性考察 |
2.8 花生分离蛋白和姜黄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 |
2.9 花生分离蛋白—姜黄素纳米复合物抗氧化活性考察 |
2.10 姜黄素体外释放标准曲线的建立及纳米复合物释放特性考察 |
2.11 花生分离蛋白—姜黄素纳米复合物抑菌杀菌特性考察 |
3 实验结果 |
3.1 蛋白质检测方法的建立 |
3.2 姜黄素检测方法的建立 |
3.3 正交试验研究 |
3.4 花生分离蛋白—姜黄素纳米复合物的物理稳定性研究 |
3.5 花生分离蛋白—姜黄素纳米复合物的化学稳定性研究 |
3.6 花生分离蛋白和姜黄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 |
3.7 花生分离蛋白—姜黄素纳米复合物抗氧化活性研究 |
3.8 姜黄素体外释放标准曲线的建立及纳米复合物体外释放特性研究 |
3.9 花生分离蛋白—姜黄素纳米复合物抑菌杀菌特性研究 |
4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花生分离蛋白—姜黄素/卡拉胶复合物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
1 仪器和试剂 |
1.1 仪器 |
1.2 试剂 |
1.3 菌株 |
2 实验方法 |
2.1 花生分离蛋白—姜黄素/卡拉胶复合物的制备 |
2.2 花生分离蛋白—姜黄素/卡拉胶复合物的物理稳定性考察 |
2.3 花生分离蛋白—姜黄素/卡拉胶复合物的化学稳定性考察 |
2.4 花生分离蛋白—姜黄素/卡拉胶复合物抗氧化活性考察 |
2.5 花生分离蛋白—姜黄素/卡拉胶复合物释放特性考察 |
2.6 花生分离蛋白—姜黄素/卡拉胶复合物抑菌杀菌特性考察 |
3 实验结果 |
3.1 花生分离蛋白—姜黄素/卡拉胶复合物性质考察 |
3.2 花生分离蛋白—姜黄素/卡拉胶复合物的物理稳定性研究 |
3.3 花生分离蛋白—姜黄素/卡拉胶复合物的化学稳定性研究 |
3.4 花生分离蛋白—姜黄素/卡拉胶复合物的抗氧化活性研究 |
3.5 花生分离蛋白—姜黄素/卡拉胶复合物体外释放特性研究 |
3.6 花生分离蛋白—姜黄素/卡拉胶复合物抑菌杀菌性能研究 |
4 本章小节 |
第四章 含复合物明胶杂化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
1 仪器和试剂 |
1.1 仪器 |
1.2 试剂 |
1.3 菌株 |
2 实验方法 |
2.1 含复合物明胶杂化膜的制备 |
2.2 含复合物明胶杂化膜的基础性能考察 |
2.3 含复合物明胶杂化膜的抗氧化活性研究 |
2.4 含复合物明胶杂化膜的抑菌杀菌特性考察 |
3 实验结果 |
3.1 含复合物明胶杂化膜的基础性能测定 |
3.2 含复合物明胶杂化膜的抗氧化活性 |
3.3 含复合物明胶杂化膜抑菌杀菌性能研究 |
4 本章小节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花生蛋白制备工艺和功能特性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花生水代法提油过程中蛋白质结构变化规律及回收应用技术研究[D]. 刘军军. 江南大学, 2020(01)
- [2]酸性可溶花生蛋白改性制备与产品开发[D]. 李佳笑.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3]麝香草酚和香芹酚对高温花生蛋白膜性能影响的研究[D]. 梁月.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8)
- [4]超声波协同酶交联改善花生蛋白凝胶性的研究[D]. 李侠. 河南工业大学, 2020(02)
- [5]花生酸奶的制备、营养成分及品质研究[D]. 童芳. 西南大学, 2020(01)
- [6]蛋白质/铈复合物的制备、表征及其对氧乐果农药的吸附研究[D]. 王丽爽. 沈阳师范大学, 2020(12)
- [7]偃松松仁蛋白的制备及其功能性质的研究[D]. 葛环宇.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1)
- [8]花生豆腐加工过程中凝胶质构形成研究进展[J]. 郭亚龙,王强,胡晖,石爱民,刘红芝. 中国食品学报, 2019(07)
- [9]酶诱导花生蛋白凝胶的制备及性质研究[D]. 姜姗. 沈阳农业大学, 2019(02)
- [10]花生分离蛋白-姜黄素纳米复合物的构建和应用[D]. 郭呈斌. 河南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