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寻常的时间

不寻常的时间

一、一段不寻常的岁月(论文文献综述)

王兰[1](2020)在《“疫情”类习作的写法指导与范文示例》文中提出写在前面的话:2020年一个特殊的假期,一场"疫情"把全国人民"囚"在了屋里,每天的疫情播报让人的心情随着曲线而波动,活动空间几乎都变成了"客厅-卧室-厨房-厕所",行动范围的缩小却让人有了更多的思考空间……我开始向一位不知名的制作者——一位武汉"封城"亲历者学习,补写了这段时间的vlog,用那琐碎平常的文字真实地记录下无法演绎的一段历史,一段不寻常的日子里我身边的平凡人的生活。

李梦晓[2](2020)在《流动的校园:抗战时期河南大学的学生生活》文中提出抗日战争爆发后,在日寇炮火的猛烈摧残下,华北、华东、华中地区相继沦陷,各区教育机关受到严重毁坏,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迎来莫大的灾难。各高校为躲避战火、保存文脉相继南迁。随着1938年济南、徐州战事吃紧,开封情势愈发严重,已没有一片土地可以安放大学的课桌。位于省城开封的河南大学、水利专科学校、艺术专科学校三所学校自此也开始了流亡生涯。河南省政府为应对危机局势,做出“凡已受袭击或易受袭击区域之学校,一律向安全地带转移”的决定。河南大学就在此时踏上流亡办学的征途,河南大学的学生在流亡途中,无论环境如何恶劣,条件怎样困顿,都始终保持乐观向上、坚韧奋发的精神品质,不仅顺利完成了自己的学业,还以各种形式保家卫国。河南大学自1937年12月开始流亡,至1945年12月底返汴,流亡办学之路前后凡八年历六次搬迁。其先后深入信阳鸡公山、南阳镇平、嵩县潭头、荆紫关、陕西宝鸡和汉中等地区。每搬迁一次,河南大学的办学条件就更加恶劣一次。设备不足、住宿简陋、伙食单一、经济恶化、师资紧缺,随时随地躲避日军战火的攻击,是他们自始至终面临的困境。但河南大学仍然坚持办学,力求维持“战时的平常化”,这一时期河南大学除文学院编辑国防教材、增设战时经济、文化讨论课程,理学院增设国防化课程,以适应战时需要外,其他课程努力维持战前的状况,保证学生的正常学习;河南大学的学生们砥砺求学,无论白天、黑夜竭力利用一切可以学习的条件进行学习,图书馆、学术讲座、河滩边、深山里都是他们学习的课堂。他们在完成个人求学目标的同时,为更好地应对战时环境,努力上好体育课,以强身健体。与此同时,还要应对国民政府的军事化规训,摆脱其思想控制。为救国救亡,他们以不同的形式踊跃投身于挽救国家、挽救民族的活动中去,创办剧社、表演话剧、创作吟唱抗战歌曲、张贴壁报、组织参加救亡团体、兴办社会教育等丰富的形式是他们宣传救国救亡思想的主要阵地。有些学生受到这种精神的鼓舞还积极响应知识青年从军运动的号召,争先恐后选择投笔从戎踏上战场,为国效力。河南大学的学生怀抱爱国强国报国的信念,以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追寻新知、探求真理,以积极乐观、同心协力的心态克服一切磨难,乐观生活。其精神激励着我辈青年学生坚定的追随其步伐,发扬光大其精神,发奋践行其思想,拼搏向前,在新时代为国家繁荣和民族富强奉献自己的力量。

陈嘉玥[3](2020)在《中国仙境淹留型传说的空间建构研究》文中提出中国仙境淹留型传说本质上属于神仙传说的一个分支,在发展的过程中结合了方士和道教思想,并且一定程度反映了其所属时代的社会现象和人民的愿景,在这类传说中我们可以看到每个时代鲜明的特色。这类传说讲述的是凡人因为某种原因进入仙境,在仙境中遇到一些奇景奇事,最后回归人间的故事,其叙事多呈现出一种“进入仙境——淹留仙境——回归人间(或再寻仙境)”的圆形结构。笔者共搜集了 60余篇中国仙境淹留型传说,将从“进入仙境”、“淹留仙境”、“回归人间”三个部分讨论这类传说中仙境空间的建构问题。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绪论包括研究对象的界定、研究意义、研究现状与反思、研究思路和方法。笔者对中国仙境淹留型传说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和反思,并指出了这类传说在文学、哲学、心理学、现代科学等方面的重要意义。第二部分:“仙境淹留型传说的概况与背景”。这一部分将对中国仙境淹留型传说的起源、流变、地理分布、基本类型、信仰背景等内容进行分析,以期为下文做好铺垫。第三部分:“进入仙境:从人间到仙境的转换”。这一部分将着重分析中国仙境淹留型传说中凡人进入仙境的全部过程,笔者将其分为事件上的“遭遇”和地理上的“空间过渡”两个方面,并深入阐释所有“遭遇”和“空间过渡”的隐喻,由此分析这类传说在“进入仙境”部分是如何建构仙境空间的。第四部分:“淹留仙境:凡人与仙境的碰撞与调和”。这一部分将对这类传说中仙境内部的建构进行整理和分析,笔者将凡人淹留仙境的见闻分为“奇景”和“奇遇”两个部分分别进行阐释。最后将仙境与福柯的“异托邦”理论结合起来讨论。第五部分:“回归与再寻:凡人与凡间的区隔”。这一部分将着重分析这类传说的结尾部分,结尾一般有四种情况:“仙凡时差”、“带回仙人赠物”、“仙境的再寻与隐逸”、“仙境的复归”,这四种情况也时常重叠交叉出现。其中,仙凡时差所展现的古人的时空观是这一部分将重点讨论的内容。第六部分:“仙境建构的方式、本质与意义”。最后这一部分将宏观地分析仙境建构的叙事手法、本质原因及文化效应。各国宗教为人类建构出的天堂、彼岸世界亦或是仙境,都源于人类对于生死、命运、未知等终极问题的持续迷惑和不倦探求,是人类为了安抚内心深处的缺憾和恐惧感所找寻的窗口和途径。仙境建构的本质是一种精神寄托和终极关怀。

刘子倩,桃子[4](2020)在《中国体育舞蹈30年纪·序 我想对您说》文中提出1990年,体育舞蹈作为我国正式开展的体育项目,进入到人们的视野,并在随后迅速地普及、开展起来。斗转星移,弹指挥间,回首已是30年。在漫漫历史长河中,30年不过是短暂瞬间,但对于体育舞蹈人来说,这是一段不平凡的历程,充满荆棘,充满奇迹。30年风雨兼程,30年开创奋斗,30年崛起发展。回首30年,我们走得气势磅礴,我们走得激情似火;我们怀揣着那份初心,我们努力向着梦想迈进。30年后的今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自己的梦想。

高艳[5](2019)在《牡丹江,新中国的先行者》文中指出十四年浴血抗战,牡丹江于1945年8月16日获得解放,成为新中国解放较早的城市之一。中国共产党正确判断,作出"向南防御,向北发展"的战略部署,先后派出20名中央委员和侯补中央委员、2万干部和11万大军,开赴东北"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牡丹江地

赵乙颖[6](2019)在《植物景观的叙事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现代景观设计的发展和人们审美观念的转变,人们对于植物景观的需求不只限于使用功能和审美层面,更加注重的是精神层面的需求。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和解决现代植物景观存在的模式化、趋同化、地域特色和人文关怀缺失等问题,有必要提出新的植物景观设计理论和方法来推动现代植物景观的发展。叙事设计作为一种新的设计方法被越来越多运用于景观设计中,而植物作为园林景观的重要元素,植物景观设计的理论研究也可以从叙事学的学科角度来进行探讨。本文将文学领域的叙事概念引入植物景观范畴中,试图寻求一种新的方法去全面深入地解析植物景观,挖掘植物景观的精神本质。通过合理运用植物景观的叙事设计方法,实现场所空间故事的叙述,传达景观场所的精神内涵和地域文脉,进而达到与使用者的情感共鸣。论文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从理论上对叙事理论与植物景观的关系进行探讨,界定植物景观叙事的基本概念和阐述植物景观叙事的过程和特点。从植物景观个体、群体、借景三个层面研究植物景观的叙事形式,具体讨论植物景观个体的局部和整体、植物景观的线状群体和面状群体、借不同要素和诗词绘画等不同叙事形式下的内涵。(2)基于植物景观不同叙事形式的理论研究,提出时间组织叙事、空间组织叙事、植物文化叙事和场所融合叙事四大植物景观叙事设计的方法。时间组织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阐述,空间层面分为了空间类型和空间组织,植物文化包括了象征叙事、隐喻叙事和命名叙事,而场所融合层面则归纳总结了植物景观主题营造叙事、环境烘托叙事和场景再现叙事的设计方法。(3)选取国内外5个案例解读其中的植物景观叙事设计的方式。总结案例·中的植物景观的线性叙事、布局叙事、环境烘托叙事等方法和利用植物孤植或本体特性如色彩、形态隐喻或象征叙事来表达相关故事或情景主题的方法,为具体实践应用提供借鉴。(4)以胡耀邦故里景区为实例进行了植物景观的叙事设计,介绍了项目概况、场地植物景观叙事设计的理念和原则。最后在解读人物精神和故事的基础上,对中部耀邦文化核心体验区进行了详细的植物景观叙事改造设计,包括对场地原有空间布局的调整、具体植物选择及配置和节点植物景观改造设计。

寇俊杰[7](2018)在《父亲理发》文中研究说明我家有一把理发剪。这是父亲留下来的。它看起来如一般理发店所见的一样,然而于我而言,这把理发剪承载的却是一段不寻常的岁月。父亲平时是一位农民,但一年中有一天却成了理发师。这一天就是每年的腊月二十七。每年辞旧迎新,理发是必须的,特别是小孩子。我们家乡关于理发有句民谣:"二十七,剃精细(聪明);二十八,剃憨瓜;二十九,剃逊球(傻子)。"虽然大

李华[8](2018)在《记忆中的那些邮票》文中研究表明青葱岁月中的一段日子里,我喜欢写信,写了信寄出,复又收了信。信封上的那些邮票,我不舍得丢掉,一一把它们收好,放在一本集邮册里。十几年间,因生活的变迁我搬了几次家,但整理物品的时候,始终没有舍得丢掉这些邮票。其实,它们不是什么特别稀有的东西,但每一张邮票都会让我想起一封信、一个人、一段回忆。一在这些邮票中,有几张是动物造型的,多

胡影怡[9](2018)在《网络小说的叙事诗学构建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网络小说已进入其发展的第二个十年。这一陌生的文学变体在诞生伊始经历了学界及文学研究者们的怀疑、审视,但它一路行来,以巨大的文学作品输出及对受众的广泛影响证明了自身存在的价值。网络小说是通俗文学的急先锋。它的形成既是时代的投影,文化的碰撞,更是历史的传承。作为普罗大众的“下里巴人”,以其特有的消闲、娱乐,成为当下文学金字塔的塔身,与处于塔尖的精英文学遥相呼应。网络小说是以故事为中心的叙事,本文主要运用叙事学理论研究网络小说。通过文本细读对小说文本进行“内聚焦”,微观透视网络小说独有的叙事诗学;同时藉由“外发散”来宏观显影网络小说得以形成的外部语境。以草根身份崛起的网络小说,有四大特点:一、青春化的书写;二、讲究情节诗学,注重小说的故事性;三、运用非自然叙事,幻想类作品增多,尤其体现在小说的叙事空间上;四、女性叙事的崛起。所以本文以“青春化、故事性、空间叙事、女性叙事”为关键词,分四章探讨网络小说的叙事诗学。以青春书写青春,感动青春,这是年轻的网络小说所独具的审美意蕴。写手们通过网络小说这个文学载体,践行着为己立言的初衷,传递出青年一代理想化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在网络小说创作过程中,读者时刻都在现场,通过与作者之间“跷跷板”式的互动,介入或参与创作。读者成为隐性的文学主体存在于文学场,对小说的创作与自我镜像式的人物构建发挥着不容小觑的作用。网络小说是以讲述为中心的叙事。同样的故事,经由不同的选择铺排,便能呈现迥异的风貌。如果说素材是固定不变的常数,那么其表达方式——话语——则是常变常新的变量。也惟其充满变数,才能以有限量的素材,构建出无限量的叙事话语。在主题统摄之下,以情节维系小说结构,通过起承转合之间的张弛营造出跌宕有致的叙事节奏,让小说充满故事性和传奇趣味,吸引读者的阅读,是当下网络小说的一大共性。网络小说中的非自然叙事构建了相当数量的虚拟空间,随着主人公的活动,主空间不断位移,成为虚拟地图上有意义的点。故事中的空间既起着指向和导引的作用,还有着文化的隐喻。这些在写手精心编织下横空而出的故事空间,既是不同于尘世空间的异托邦,又是寄寓着作者与读者共同理想与幻梦的乌托邦。网络小说中的女性叙事成功地打破了男性中心叙事的霸权,凭借细腻的情感、清丽的话语开辟出了属于女性自己的文学空间。以女性的体验、直觉建构起的女性话语证明了女性认识和表达自我的方式不仅可以逸出男性中心话语的控制,还可以建立自己的新世界。在网络小说的女性叙事中,女性意识张扬但不张狂。写手们以理性、自觉的女性意识建构起历史中曾经缺失的女性文化,并与毗邻而居的男性叙事和谐共处,为通俗文学的发展拓宽了堂庑。

曹琳[10](2017)在《双重文化背景下严歌苓“文革”叙事中的女性形象研究》文中提出“文革”作为中国二十世纪后半叶最为重要的历史事件,在带给国人悲惨记忆的同时也给中国的知识分子阶层带来了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伤害,以致于在“文革”结束后的许多年内,许多作家还是不遗余力地将笔触伸向了那个令人悲痛的年代,讲述发生于期间的心酸往事。“文革”叙事因此活跃于中国的当代文坛乃至海外华人的故国书写之中,严歌苓便是海外“文革”叙事的代表作家。但是由于其独特的生活经历以及和“文革”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加之中西文化的双重影响,严歌苓的“文革”写作早已没有了愤世嫉俗的愤慨,取而代之的是人道主义的重新思考和审视。本文着重分析严歌苓“文革”叙事中的女性形象,从女性形象和女性所遭受的悲剧命运两方面着手,在双重文化的背景之下感知严歌苓独特“文革”情结和女性情怀。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论证本选题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分别从问题的提出,选题的研究综述和本文的研究方法以及创新之处四个方面探讨本选题的必要性。第二部分是整篇论文的开端,着重讨论严歌苓“文革”叙事的背景,探讨严歌苓“文革”叙事的契机。这一部分的内容分为两个小节,第一小节重点论述严歌苓国内时期的“文革”写作,第二小节重点分析严歌苓移民美国之后的文革写作。这一部分的写作从社会背景和人生经历两个方面入手,采取社会历史批评的分析方法,将研究的视角放在中西文化的交融和作家身份的流动之上,找出影响她“文革”女性形象创作的内外部原因。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是论文的主体部分,即对“文革”中的女性形象进行重点分析,从而揭示出时代加诸在女性身上的悲剧命运。严歌苓笔下的女性形象按照女性与“文革”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革命女性”和“边缘女性”两类,一类是男权文化的臣服者形象,这时期的女性始终处于一种失语状态;一类是不自知的坚强者形象,这是严歌苓在离散身份的文化语境中创造出的边缘女性形象。在严歌苓前后两个时期的“文革”叙述之中,这样两种女性形象无论她们拥有着怎样的生活态度和革命态度,她们都承受着不可逆转的悲剧命运。严歌苓“文革”叙事作品存在着前后两个明显的分期,在前后两种不同的思想和文化背景的创作环境之下,述说了女性对待“文革”苦难生活的两种态度,一种表现为前期的努力改正自己、锤炼自己,将自己锻造成为一名集体规则下理想人物的生活态度,结局却是自己女性主体的丧失,从而使自己完全沦为男性社会和规则之下的附庸;后期则表现为女性对待历史,对待革命,对待运动的漠然置之的生活态度,在这样苦难生活的精神哲学之下,展现出女性超越第二性地位的卓越风姿。第五部分着重分析严歌苓“文革”女性形象塑造的艺术特征,通过对作品中的人称叙述的转换和多维时空的叙事模式进行分析,体会严歌苓在塑造“文革”女性形象背后寻求文化认同的努力。本文通过对严歌苓“文革”叙事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在双重文化的背景之下勾勒出独特的“文革”女性形象谱系,通过分析女性的悲剧命运以及女性对待苦难的生活态度,一方面揭示出女性与时代环境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指出女性在极致环境之下的容忍与坚强,表达出严歌苓对待女性,对待“文革”的独特态度。

二、一段不寻常的岁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段不寻常的岁月(论文提纲范文)

(1)“疫情”类习作的写法指导与范文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生活取材,小中见大
二、巧设结构,主旨升华
三、腹中拟稿,提纲振领
    1. 开头:日常生活场景———入题.
    2. 主体:
    3. 结尾:主题升华。

(2)流动的校园:抗战时期河南大学的学生生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主旨及论文主要内容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抗战时期河南大学内迁
    第一节 抗战爆发后中国高校流亡办学
    第二节 河南大学的内迁及历程
    第三节 “留省”还是迁省:屡次内迁究为何
第二章 战时河南大学学生的学习状况
    第一节 河南大学的课程设置
    第二节 院系设置、教学概况及学生学习情况
第三章 战时河南大学学生的物质生活
    第一节 伙食
    第二节 住宿生活
    第三节 经济状况
第四章 从校园到社会:战时河南大学学生的课外活动
    第一节 战时河南大学学生的体育与军事化生活
    第二节 战时河南大学学生的社团活动
    第三节 提高民智的社会文化教育
    第四节 战时河南大学学生的爱国民主活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中国仙境淹留型传说的空间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和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和思路
第一章 中国仙境淹留型传说的概况与背景
    一、中国仙境淹留型传说的概况
        (一) 起源和流变
        (二) 地理分布
    二、中国仙境淹留型传说的基本类型
    三、中国仙境淹留型传说与仙境信仰
        (一) 仙境信仰与仙境体系
        (二) 人与仙、人间与仙境的辩证关系
第二章 进入仙境:从人间到仙境的转换
    一、进入仙境前的凡人
    二、凡人的遭遇及其隐喻
        (一) 动物与指引
        (二) 异象及其隐喻
        (三) 意外及其象征
        (四) 偶遇及其他类型
    三、空间的过渡及其隐喻
        (一) 对山的想象与崇拜
        (二) 洞穴与再生
        (三) 海洋的未知与溪流的指向性
        (四) 桥的功能
    四、进入仙境与空间过渡
第三章 淹留仙境:凡人与仙境的碰撞与调和
    一、淹留仙境的奇景
        (一) 景观瑰奇
        (二) 容貌非常
        (三) 行为奇特
    二、淹留仙境的奇遇
        (一) 人仙相恋
        (二) 仙人对弈
        (三) 服食仙物
        (四) 预言警告与庇佑
    三、仙境淹留与空间建构
第四章 回归与再寻:凡人与凡间的区隔
    一、凡人的回归及变化
        (一) 仙凡时差的表现形式及内涵
        (二) 带回仙人的赠物及隐喻
    二、凡人的回归与再寻
        (一) 仙境的再寻与隐逸
        (二) 仙境的复归
    三、仙凡转换所展现的时间观和理想诉求
第五章 仙境建构的方式、本质与意义
    一、仙境建构的叙事手法
    二、仙境建构的本质原因
    三、仙境建构的文化效应
        (一) 宗教层面
        (二) 文艺层面
        (三) 其他层面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中国体育舞蹈30年纪·序 我想对您说(论文提纲范文)

中国体育舞蹈30年纪念贺词:
中国体育舞蹈30年之际:
竞赛委员会
    主任:张建新
教育委员会
    副主任:张清澍
技术等级考核委员会
    主任:沈毅
青少年发展委员会
    主任:张晓东
赛风赛纪委员会
    主任:马骏
职业委员会
    主任:车遥
健身交谊舞和社会舞蹈委员会
    副主任:任荣生
新闻宣传委员
    主任:曹辉
运动员委员会
    主任:沈宏
市场开发委员会
    副主任:张世华
    李小芬
    邓燕萍
    李世国
    段刚
    张茹
    曹彧
    李跃辉
    邵克强
    黎适中
    徐立伟
    邓红妮
    莫德谊
    胡耀
    刘镛
    王艺瑾
    童辉
    徐李斌
    姚立能
    黄子娟
    吴东方
    陈冰
职业组选手代表:程丹/李祯妮
职业组选手代表:赵鹏/汪琪
职业组选手代表:侯垚/庄婷
职业组选手代表:王军/贾博麟
A组选手代表:邱禹铭/魏丽颖
A组选手代表:袁绍阳/祁崇萱
A组选手代表:阎棒棒/杜玉君
A组选手代表:李嘉明/李紫薇

(5)牡丹江,新中国的先行者(论文提纲范文)

空军摇篮———我军第一所航空学校“东北老航校”
炮校诞生———东北军区炮兵学校
装甲兵———第一个正式建立的坦克部队
铁道兵的前身———铁道纵队
牡丹江实业银行券———1946年牡丹江省成立实业银行并发行红色货币,早于第一套人民币
全军第一个军马场———牡丹江军马场
东线剿匪———第一次实现现代化作战
宁安农场———国垦第一农场
牡丹江机车车辆厂———新中国第一个蒸汽机检修基地
新中国第一部工业题材小说《原动力》

(6)植物景观的叙事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植物景观叙事及相关概念界定
        2.1.1 叙事
        2.1.2 景观叙事
        2.1.3 植物景观叙事
    2.2 植物景观的叙事内涵
        2.2.1 植物景观特性与叙事的联系
        2.2.2 植物景观叙事的过程
        2.2.3 植物景观叙事的特点
    2.3 相关理论基础
        2.3.1 叙事学
        2.3.2 植物景观设计
        2.3.3 环境心理学
        2.3.4 园林美学
        2.3.5 符号学理论
        2.3.6 场所理论
    2.4 本章小结
3 植物景观的叙事形式
    3.1 植物景观个体叙事
        3.1.1 局部叙事
        3.1.2 整体叙事
    3.2 植物景观群体叙事
        3.2.1 线状群体叙事
        3.2.2 面状群体叙事
    3.3 植物因借成景叙事
        3.3.1 借自然之物
        3.3.2 借其他园林要素
        3.3.3 借诗词文学
        3.3.4 借传统绘画
    3.4 本章小结
4 植物景观叙事设计的方法
    4.1 时间组织叙事
        4.1.1 静态叙事
        4.1.2 动态叙事
    4.2 空间组织叙事
        4.2.1 空间类型
        4.2.2 空间组织
    4.3 植物文化叙事
        4.3.1 象征叙事
        4.3.2 隐喻叙事
        4.3.3 命名叙事
    4.4 场地融合叙事
        4.4.1 主题营造叙事
        4.4.2 环境烘托叙事
        4.4.3 场景再现叙事
    4.5 本章小结
5 案例研究
    5.1 罗斯福总统纪念园
        5.1.1 场地概况
        5.1.2 植物景观的叙事解读
        5.1.3 小结
    5.2 青海原子城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5.2.1 场地概况
        5.2.2 植物景观的叙事解读
        5.2.3 小结
    5.3 唐山地震遗址公园
        5.3.1 场地概况
        5.3.2 植物景观的叙事解读
        5.3.3 小结
    5.4 巴黎雪铁龙公园
        5.4.1 场地概况
        5.4.2 植物景观的叙事解读
        5.4.3 小结
    5.5 树的博物馆
        5.5.1 场地概况
        5.5.2 植物景观的叙事解读
        5.5.3 小结
    5.6 本章小结
6 胡耀邦故里景区植物景观叙事改造设计
    6.1 项目概况
        6.1.1 区位分析
        6.1.2 资源现状
        6.1.3 总体布局规划
    6.2 植物景观设计理念与原则
        6.2.1 设计理念
        6.2.2 叙事设计的原则
    6.3 植物景观的叙事改造设计
        6.3.1 植物景观现状分析
        6.3.2 人物精神与故事的解读
        6.3.3 空间布局
        6.3.4 植物种类及配置
        6.3.5 节点植物景观改造设计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胡耀邦故里景区现状主要植物种类名录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8)记忆中的那些邮票(论文提纲范文)

(9)网络小说的叙事诗学构建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普罗大众的“下里巴人”
    二、历史的赓续:通俗小说文学生态链上的明珠
    三、研究现状及选题缘起
第一章 多巴胺诱惑下的青春书写:网络小说的叙事主体
    第一节 代言与立言:网络小说的叙述声音
        一、追求虚构叙事的自我权威
        二、多声道的叙述声音
    第二节 众声喧哗后的对话:写手与读者身份关系的“暧昧”
        一、虚拟的网络社区
        二、创作过程中的“跷跷板式运动”
    第三节 造物赋形:由人设到人物
        一、人物设定
        二、造物赋形
        三、游走于理想和现实之间的人物
第二章 起承转合之间的张弛:网络小说的叙事结构
    第一节 网络小说中的“常数”:素材
        一、素材与“梗”
        二、丰富多元的素材
        三、对应和同源
    第二节 分门别类的选择:人物与叙事序列
        一、充满张力的叙事序列
        二、叙事序列的“组方”与“配伍”
    第三节 结构之技与结构之道:情节与主题
        一、有机统一的文学生命体
        二、有意味的差异
第三章 关于旅行的叙述:网络小说的叙事空间
    第一节 “镜”与“灯”
        一、尚真的“镜”空间
        二、贵虚的“灯”空间
    第二节 行动着的地点
        一、通达的叙事地图
        二、故事的发生器
    第三节 有意义的点
        一、文化的符码
        二、现实与幻象
第四章 惊鸿照影来:女性叙事的崛起
    第一节 独立的“她”:女性本体地位的确立
        一、凸显女性主体地位的叙述声音
        二、构建女性话语权威的叙述视角
    第二节 我手写我心:女性经验的输出
        一、美好爱情的吟唱
        二、人生理想的寻觅
        三、女性形象的构建
结语
    一、乱花迷眼:网络小说的诸多衍生品
    二、更唱迭和:网络小说与大众文化的关系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后记

(10)双重文化背景下严歌苓“文革”叙事中的女性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
2 严歌苓“文革”叙事背景
    2.1 国内时期的“文革”写作
    2.2 移民美国之后的“文革”写作
3 严歌苓“文革”叙事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3.1 失语状态的革命女性
    3.2 中西文化交融的边缘女性
4 严歌苓“文革”叙事中女性形象悲剧命运的成因
    4.1 集体主义的荒诞与个体的扭曲
    4.2 异质文化下的身份选择
5 严歌苓“文革”叙事中女性形象的叙事手法
    5.1 作家叙述声音的转变
    5.2 时空叙述和文化认同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四、一段不寻常的岁月(论文参考文献)

  • [1]“疫情”类习作的写法指导与范文示例[J]. 王兰. 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 2020(05)
  • [2]流动的校园:抗战时期河南大学的学生生活[D]. 李梦晓.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3]中国仙境淹留型传说的空间建构研究[D]. 陈嘉玥.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4]中国体育舞蹈30年纪·序 我想对您说[J]. 刘子倩,桃子. 尚舞, 2020(01)
  • [5]牡丹江,新中国的先行者[J]. 高艳. 黑龙江史志, 2019(12)
  • [6]植物景观的叙事设计研究[D]. 赵乙颖.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1)
  • [7]父亲理发[J]. 寇俊杰. 福建教育, 2018(36)
  • [8]记忆中的那些邮票[J]. 李华. 福建教育, 2018(36)
  • [9]网络小说的叙事诗学构建与研究[D]. 胡影怡. 苏州大学, 2018(12)
  • [10]双重文化背景下严歌苓“文革”叙事中的女性形象研究[D]. 曹琳. 新疆师范大学, 2017(12)

标签:;  ;  ;  

不寻常的时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