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PD及其在兽医寄生虫学中的应用

RAPD及其在兽医寄生虫学中的应用

一、RAPD及其在兽医寄生虫学上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胡坤敏[1](2020)在《三种并殖吸虫囊蚴的多重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文中认为目的:建立一种能特异性鉴别卫氏并殖吸虫、斯氏并殖吸虫及三平正并殖吸虫囊蚴的荧光定量PCR方法,并将该方法在我国4省并殖吸虫病流行区进行初步评价。方法:1、通过GenB ank TM下载卫氏并殖吸虫、斯氏并殖吸虫、三平正并殖吸虫的CO1序列进行比对分析,设计了3对特异性引物和探针,可特异性的鉴别上述三种并殖吸虫。2、对三种并殖吸虫的单重荧光定量PCR引物浓度、探针浓度和退火温度进行优化,分别建立了卫氏并殖吸虫、斯氏并殖吸虫、三平正并殖吸虫的单重荧光定量PCR鉴定检测方法,并进行特异性实验、灵敏度实验和建立了相应的标准曲线。3、使用与单重荧光定量PCR方法相同的引物和探针,并对其浓度进行优化,建立同时鉴别检测卫氏并殖吸虫、斯氏并殖吸虫、三平正并殖吸虫的多重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并进行特异性实验、灵敏度实验和建立了相应的标准曲线。4、采集来自安徽省休宁县蓝田镇、浙江省永嘉县陡门乡、河南省济源市邵原镇、福建省政和县岭腰乡及漳州市南靖县和溪镇的并殖吸虫囊蚴,提取囊蚴DNA后,使用常规PCR方法和多重荧光定量PCR方法同时分类鉴定采集的囊蚴样本,评估多重荧光定量PCR方法的分类鉴定能力。结果:1、构建的阳性质粒分别与GenBankTM中发表的卫氏并殖吸虫(AY140692.1)、斯氏并殖吸虫(AY618798.1)、三平正并殖吸虫(AF159594.1)序列相似性分别为99.65%、98.17%、98.85%。2、卫氏并殖吸虫、斯氏并殖吸虫、三平正并殖吸虫的单重荧光定量PCR方法仅对目的基因有扩增曲线,对其他寄生虫无特异性扩增。在灵敏度试验中,三种并殖吸虫的单重荧光定量PCR检测的DNA最低浓度分别达到卫氏并殖吸虫30.5 copies/μL、斯氏并殖吸虫32.1 copies/μL、三平正并殖吸虫0.322 copies/μL。单重荧光定量PCR扩增效率、扩增曲线方程式及相关系数分别为:卫氏并殖吸虫E=96.6%、Y=-6.8128x+37.059、R2=0.9998;斯氏并殖吸虫 E=91.8%、Y=-7.0721x+45.106、R2=0.9997;三平正并殖吸虫E=105.40%、Y=-6.3993x+33.957、R2=0.9995。可见本研究建立的三种并殖吸虫的单重荧光定量PCR方法满足荧光定量的基本参数,且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灵敏度。3、本研究建立的多重荧光定量PCR方法能同时特异性扩增卫氏并殖吸虫、斯氏并殖吸虫、三平正并殖吸虫的目的基因片段,而其他寄生虫无特异性扩增。在灵敏度试验中,多重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到的最低浓度为:卫氏并殖吸虫3.05×102 copies/μL、斯氏并殖吸虫 3.21×103 copies/μL、三平正并殖吸虫3.22×102 copies/μL。多重荧光定量PCR方法建立的相关系数、扩增效率及标准曲线方程分别为:卫氏并殖吸虫R2=0.9984,E=85.8%,Y=-3.7082x+27.501;斯氏并殖吸虫R2=0.9974,E=97.5%,Y=-3.3715x+33.68;三平正并殖吸虫 R2=0.9938,E=93.0%,Y=-3.5608x+18.874。因此,本研究建立的多重荧光定量PCR方法满足荧光定量的基本参数,且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灵敏度。4、多重荧光定量PCR方法鉴定5个调查点的样本结果分析显示:安徽省休宁县蓝田镇和浙江省永嘉县陡门乡的并殖吸虫囊蚴DNA在FAM通道(465-510)显示阳性结果(图2.4 A),而其他均为阴性;河南省济源市邵原镇和福建省政和县岭腰乡的并殖吸虫囊蚴DNA在VIC通道(533-580)显示阳性结果(图2.4 B),而其他均为阴性;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和溪镇的并殖吸虫囊蚴DNA在CY5通道(618-660)显示阳性结果(图2.4 C),而其他均为阴性。结果表明多重荧光定量PCR方法鉴定安徽省休宁县和浙江省永嘉县的并殖吸虫囊蚴为卫氏并殖吸虫,河南省济源市和福建省政和县的并殖吸虫囊蚴为斯氏并殖吸虫,福建省漳州市的并殖吸虫囊蚴为三平正并殖吸虫。5、采用多重荧光定量PCR方法与常规PCR后测序方法同时分类鉴定65份囊蚴样本。结果显示,多重荧光定量PCR方法对采集的并殖吸虫囊蚴样本的分类鉴定率为100%(65/65),而常规PCR后测序方法对采集的并殖吸虫囊蚴样本的分类鉴定率为72.31%(47/65),常规PCR方法中显示阳性的结果在多重荧光定量PCR方法中均显示阳性,显示阴性的结果经加量测序分析或形态学鉴定,鉴定结果均与多重荧光定量PCR方法鉴定结果一致。该结果表明多重荧光定量PCR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6、安徽省休宁县蓝田镇、浙江省永嘉县陡门乡、河南省济源市邵原镇、福建省政和县岭腰乡、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和溪镇5个调查点的溪蟹阳性率分别为82%(49/60)、41%(29/70)、55%(41/74)、65%(41/63)和 45%(32/71)。经形态学鉴定,5个地区的并殖吸虫囊蚴虫种分别为卫氏并殖吸虫、卫氏并殖吸虫、斯氏并殖吸虫、斯氏并殖吸虫、三平正并殖吸虫。经常规PCR后分子鉴定分析:安徽省和浙江省两地区采集的并殖吸虫囊蚴ITS2、CO1基因序列与卫氏并殖吸虫ITS2、CO1 基因(KC417492.1,AF219379.2)相似性最高,分别为 99%~100%、96%~99%,均与卫氏并殖吸虫聚为一支;河南省采集的并殖吸虫囊蚴ITS2、CO1基因序列与斯氏并殖吸虫ITS2、CO1基因(KX129924.1,MK568551.1)相似性最高,分别为98%~100%、95%~99%,均与斯氏并殖吸虫聚为一支;福建政和县采集的并殖吸虫囊蚴ITS2基因序列与斯氏并殖吸虫ITS2基因(KX129924.1)的相似性最高,为98%~100%,与斯氏并殖吸虫、宫崎并殖吸虫聚为一大支(两虫种分支不明显),CO1基因序列与宫崎并殖吸虫CO1基因(AY618823.1,AY618834.1)相似性最高,为91%~94%,与宫崎并殖吸虫聚为一小支,而与斯氏并殖吸虫聚为一大支(两虫种分支较为明显);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和溪镇溪蟹并殖吸虫囊蚴ITS2基因序列与卫氏并殖吸虫ITS2基因(KC417492.1)的相似性最高,达100%,CO1基因序列与三平正并殖吸虫CO1基因(AF159595.1)的相似性最高,为97%~99%,ITS2、CO1序列均与三平正并殖吸虫聚为一支。此结果表明无论是形态学鉴定,还是分子序列分析鉴定,结果均与多重荧光定量PCR方法鉴定结果一致,进一步证明了多重荧光定量PCR方法的高灵敏性和强特异性。结论:本研究建立的多重荧光定量PCR方法能够对溪蟹中并殖吸虫囊蚴样本进行快速鉴别。此方法的建立对并殖吸虫的分类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持,开辟了并殖吸虫囊拗鉴定检测方法的新路径,对并殖吸虫的分类、地理分布、流行病学调查、食品安全、检疫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黄杰[2](2020)在《鸡柔嫩艾美耳球虫地克珠利耐药株分离与耐药机制研究》文中指出鸡球虫病是由艾美耳属球虫感染肠道所引起的传染性原虫病,给世界各地的养鸡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至今为止,我国公认艾美耳球虫有7种,其中以柔嫩艾美耳球虫(E.tenella)的感染力和致病力最强。目前对球虫病的主要控制办法还是在饲料或饮水中的添加抗球虫药物,如地克珠利(Diclazuril,DIC),饲料中仅添加1 mg/kg就可以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但药物的长期使用会导致球虫产生耐药性,所以本研究通过对田间分离的DIC耐药株进行一系列研究,并通过同工酶谱、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以及DIC潜在作用靶点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APDH)和乳酸脱氢酶(LDH)的mRNA表达等角度来分析耐药性产生的可能机制,为更好地防治球虫病提供理论依据。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田间柔嫩艾美耳球虫地克珠利耐药株的分离本试验为收集了来自江苏、山东、福建、安徽、河南等5个不同地区共13个发病鸡场的粪便样本,并从中分离纯化出其中的E.tenella。为评价13个分离株对DIC的耐药性设立DIC敏感株(SE)作为对照。试验时对每个虫株分别设置感染用药组、感染不用药组和空白对照组,以抗球虫指数、病变记分减少率、相对卵囊产量、最适抗球虫活性百分率四项指标进行综合评定。结果显示来自江苏南通地区虫株中有6株对DIC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耐药性,有5株表现为重度耐药;河南开封分离株对DIC表现重度耐药;山东地区仅有1株对DIC轻度耐药,其余分离株均对DIC表现敏感。2、南通地区E.tenella分离株耐药性分析本试验选取南通地区5株重度耐药分离株(NT1、NT2、NT3、NT4、NT5)进行体外DIC抗球虫孢子化效果检测,同时运用同工酶技术以及随机多态性DNA分析法对其耐药性进行进一步分析。试验结果表明,与SE株相比,耐药株均可以显着抵抗DIC对球虫孢子生殖抑制;但除NT3的LDH、GPI以及G6PD同工酶与SE有明显差异外,其余耐药株与SE株之间无明显差异,推测耐药性与同工酶谱的变化关系不大。DNA多态性分析发现,有4株耐药株与SE株之间相似度在60%左右,存在较大的差异;NT5与SE之间相似度达到80%以上,差异较小,推测发生了某些关键变化,故选取NT5进行进一步研究。3、NT5分离株耐药性产生的分子机制初探本试验通过鸡体感染试验研究NT5和SE在DIC的刺激下在体内的发育情况,并检测DIC潜在作用靶点GAPDH和LDH的表达情况。试验共分为5组,分别是空白对照组(Con)、NT5攻毒模型组(NT5),SE攻毒模型(SE),NT5攻毒+DIC治疗组(NT5+DIC),SE攻毒+DIC治疗组(SE+DIC),在感染后的96 h、120 h、144 h、168 h分别采集各组盲肠样品制作组织病理切片观察,检测并比较感染后96h、120h、144h时盲肠组织内的球虫GAPDH、LDH基因mRNA表达变化。病理切片结果显示,DIC处理使SE球虫出现二代裂殖体异常发育以及合子发育异常等情况,并使二代裂殖子数量大量减少;但NT5球虫仅出现少量卵囊发育异常,在其余发育阶段均未发现明显异常。mRNA检测结果显示在球虫体内发育过程中,DIC处理引起SE株球虫内GAPDH的表达量显着上升,而LDH表达量下降;而NT5株球虫在96 h、120 h时,LDH和GAPGH的mRNA表达量均显着下降,说明此时NT5株球虫内的糖酵解代谢途径被DIC抑制,但仍可继续正常发育;在144h时,NT5株GAPDH mRNA表达量显着上升,可能与NT5株球虫在此阶段出现卵囊发育异常有关。经测序后发现,NT5株与SE株的GAPDH蛋白在氨基酸链C端的最后18个氨基酸完全不同,提示NT5株GAPDH基因可能发生突变。综上所述,敏感株虫体使用DIC治疗后,GAPDH mRNA的高表达可能是造成虫体在裂殖生殖阶段与配子生殖阶段发育异常的原因。耐药球虫使用DIC治疗后,GAPDH mRNA表达量降低。NT5株耐药性的产生可能与GAPDH mRNA表达差异有关,是否与GAPDH基因突变相关仍需进一步研究。

胡坤敏,郑彬,陈韶红,艾琳[3](2019)在《并殖吸虫DNA分类技术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并殖吸虫病是重要的食源性寄生虫病,其病原体通过中间宿主溪蟹、蜊蛄等传播,可寄生于人体及多种哺乳动物组织、脏器内,引起并殖吸虫病。我国是并殖吸虫分布最广且种类最多的国家,27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均有并殖吸虫感染病例的报告。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DNA技术的进步,对并殖吸虫的分类和鉴定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不同DNA检测技术的敏感性、特异性、检测时间和检测成本存在差异,需要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相应的方法。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并殖吸虫DNA分类技术研究进展,以期为并殖吸虫的分类鉴定提供参考。

李坤[4](2019)在《牦牛和藏猪常见原虫调查及藏猪肺线虫线粒体基因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牦牛是地理分布非常有限的偶蹄动物之一,也是高寒地区特有牛种,更是高原地区支柱产业,当地牧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高寒藏香猪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带比较少见的小型猪种,亦是我国珍贵的、独有的猪种。然而,寄生虫病严重威胁着牦牛、藏猪的健康,也制约着牦牛、藏猪产业的发展,某些人畜共患寄生虫,更潜在威胁着人类的健康。近年来,牦牛频发腹泻病,至今尚不清楚导致牦牛腹泻的具体病原。而寄生虫所致的动物腹泻病,占所有腹泻疾病的40%。故为摸清我国珍贵动物(牦牛、藏猪)的常见原虫流行状态;初步挖掘牦牛腹泻的寄生虫病原体;揭示牦牛、藏猪寄生虫的分子特征、挖掘潜在的药物靶基因。本研究开展了牦牛、藏猪常见原虫的血清学调查;基于高通量测序的腹泻牦牛寄生虫病原调查;牦牛、藏猪寄生虫的分子特征研究;藏猪肺线虫线粒体基因组测序和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我国高原牦牛、藏猪常见原虫血清学调查通过IHA或ELISA的检测方法对在采自我国高海拔地区的四个省份(西藏、青海、四川、甘肃)的3582份牦牛血清(2011-2017),开展了牦牛七种寄生虫(弓形虫、犬新孢子虫、泰勒虫、巴贝斯虫、棘球蚴、贝诺孢子虫、住肉孢子虫)的血清学检测。应用ELISA法对2016年采自西藏地区的454份藏猪血清进行了棘球蚴血清学检测。结果表明牦牛这七种寄生虫的总体阳性率分别为25.0%、6.3%、15.1%、21.5%、6.5%、1.1%、0.9%;藏猪棘球蚴阳性率为7.3%。2.我国牦牛、藏猪五种寄生虫线粒体基因扩增及序列分析本研究以在我国西藏地区某屠宰场收集的藏猪肺线虫、结节线虫、蛔虫、包虫的包囊及在四川红原地区采集的牦牛蛔虫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寄生虫虫体的线粒体分子标记进行基因克隆、序列纯化、基因测序。应用生物信息学软件DNAMAN、Mega等,分别对这五种寄生虫的9种线粒体基因进行了多序列比对和进化分析。结果发现感染我国藏猪的肺线虫为复阴后圆线虫,其中米林县、林芝县及工布江达县藏猪源复阴后圆线虫与澳大利亚野猪源复阴后圆线虫(NC013813.1)同源性为97.5%-97.7%。感染藏猪的结节线虫为三种混合感染(齿食道口线虫、长尾肠结节虫、猩猩管口线虫)。其中猩猩管口线虫为首次在猪上发现。将从藏香猪胃和结肠分离的猩猩管口线虫与NCBI数据库比对发现,其与猩猩管口线虫(AJ619979.1)同源性分别为89%和90%。基于nad1、cox3和ITS三种分子标记基因,发现藏猪胃、盲肠、结肠的线虫阳性率分别为81.13%、66.04%和77.36%。藏猪蛔虫与猪蛔虫(日本、我国湛江)分离株的同源性为98.4%-99.9%,与人蛔虫(日本、巴西、我国临沭)分离株的同源性为99.4%-99.7%。藏猪包虫线粒体cox1基因与包虫G4型(AF346403.11)高度同源,说明感染藏猪的包虫为G4型。藏猪包虫线粒体atp6基因与包虫G6型(AY056613.1)同源性较高,说明感染藏猪的包虫为包虫G6型。感染牦牛的蛔虫为牛弓首蛔虫,且与牛弓首蛔虫(AJ937266.1)同源性为99.7%。3.腹泻牦牛寄生虫病原调查本研究从我国甘南地区,采集了健康成年牦牛、腹泻成年牦牛、腹泻犊牦牛的粪便样品,通过提取粪便微生物基因组DNA(g DNA)和进行18S SSU r DNA序列扩增,应用高通量测序法,全面分析了健康成年牦牛、腹泻成年牦牛、腹泻犊牦牛的粪便寄生虫的多样性与差异性。结果表明,在门水平上,健康成年牦牛、腹泻成年牦牛、腹泻犊牦牛的粪便均检测到线虫门和顶复亚门。其中三组牦牛在线虫门上,无显着差异性(p>0.05);而在顶复亚门上,腹泻犊牦牛显着高于腹泻成年牦牛(p<0.05)。在纲水平上,健康成年牦牛、腹泻成年牦牛、腹泻犊牦牛的粪便均检测到侧口纲、色矛纲和Gregarinasina(顶复亚门的一个纲),而仅有腹泻犊牦牛检测到旋毛纲和纤毛虫纲,但健康成年牦牛、腹泻成年牦牛、腹泻犊牦牛,在这5种纲水平上均未发现明显的差异(p>0.05)。在目水平上,健康成年牦牛、腹泻成年牦牛和腹泻犊牦牛的粪便均检测到前庭目、三毛滴虫目、杆线虫目和Eugregarinorida(顶复亚门的一个目),而Neogregarinorida(顶复亚门的一个目)、毛滴目和Hypotrichomonadida(鞭毛虫刚的一类寄生虫),仅在腹泻成年牦牛的粪便检测到。腹泻成年牦牛在毛滴目上,显着高于健康成年牦牛(p<0.05)和腹泻犊牦牛(p<0.05),而健康成年牦牛、腹泻成年牦牛、腹泻犊牦牛,在这其它目水平上均未发现显着的差异(p>0.05)。在科水平上,健康成年牦牛、腹泻成年牦牛和腹泻犊牦牛的粪便均检测到Simplicimonadidae(毛滴目下的一个科)和Haemonchidae(类毛样线虫上科)。而毛圆线虫科仅在健康成年牦牛和腹泻成年牦牛粪便检测到。毛滴虫科和网尾线虫科仅在腹泻成年牦牛粪便检测到。Plectidae(色矛纲下的一个科)、圆线虫科、Echinamoebidae(变形虫门下的一个科)、衣孢虫科、伪角毛虫科和Panagrolaimidae(线虫目下的一个科),仅在腹泻成年牦牛粪便检测到,且在毛滴虫科上,腹泻成年牦牛显着高于健康成年牦牛(p<0.05)和腹泻犊牦牛(p<0.05)。在属水平上,健康成年牦牛、腹泻成年牦牛和腹泻犊牦牛的粪便均检测到内变形虫属、布克斯顿纤毛虫属和血矛线虫属。而绕线属和Echinamoeba(变形虫门下的一个属),仅在腹泻成年牦牛的粪便中检测到。毛圆线虫属和锥滴虫属,在健康成年牦牛和腹泻成年牦牛的粪便均检测到,但腹泻犊牦牛的粪便未发现该虫属。簇虫属仅在腹泻犊牦牛的粪便检测出,健康成年牦牛和腹泻成年牦牛的粪便均未发现该虫属。在四毛滴虫属上,腹泻成年牦牛显着高于健康成年牦牛(p<0.05)和腹泻犊牦牛(p<0.05)。4.急性腹泻犊牦牛的寄生虫病原调查本研究从我国四川某牦牛牧区,采集了健康犊牦牛、急性腹泻犊牦牛的新鲜粪便样品。以粪便寄生虫为研究对象、以18S SSU r DNA为切入点、以高通量测序为载体,全面分析了健康犊牦牛、急性腹泻血便死亡犊牦牛的粪便寄生虫的多样性与差异性,以发掘潜在的寄生虫病原体。结果表明,在门水平上,健康犊牦牛、急性腹泻便血死亡犊牦牛的粪便均检测到顶复亚门、槽虫门、苔藓虫门,且健康犊牦牛在槽虫门上显着高于腹泻血便死亡犊牦牛(p<0.0001),而在顶复亚门上,腹泻血便死亡犊牦牛明显高于健康犊牦牛(p<0.0001)。副基体门仅在健康犊牦牛发现,而Blastocysta、变形虫门仅在腹泻血便死亡犊牦牛检出。在纲水平上,健康犊牦牛、腹泻血便死亡犊牦牛均检出Trichomonadea、Conoidasida、Phylactolaemata,而健康犊牦牛的Trichomonadea(p<0.001)和Conoidasida(p<0.0001)均显着高于腹泻血便死亡犊牦牛。Archamoebae、Aconoidasida、Blastocystidea这三纲仅在腹泻血便死亡犊牦牛粪便检出,而Hypotrichomonadea仅在健康犊牦牛检出。在目水平上,健康犊牦牛、腹泻血便死亡犊牦牛的粪便均检测到Tritrichomonadida、Eugregarinorida和Plumatellida,且Tritrichomonadida、Eugregarinorida在统计学上,健康犊牦牛明显高于腹泻血便死亡犊牦牛(p<0.0001)。Pelobiontida、Piroplasmida、Blastocystida、Adeleorina这四目仅在腹泻血便死亡犊牦牛粪便均检测到,而Hypotrichomonadida仅在健康犊牦牛检出。在科水平上,健康犊牦牛、腹泻血便死亡犊牦牛的粪便均检测到Simplicimonadidae、Gregarinidae和Plumatellidae这3科,且在统计学上,健康犊牦牛的Simplicimonadidae(p<0.0001)和Gregarinidae(p<0.01)均显着高于腹泻血便死亡犊牦牛。Entamoebidae、Theileriidae、Trichomonadidae、Blastocystidae、Cryptosporidae这5科仅在腹泻血便死亡犊牦牛检测到,而Hypotrichomonadidae仅在健康犊牦牛检出。在属水平上,健康犊牦牛、腹泻血便死亡犊牦牛的粪便均检测到Simplicimonas、Gregarina,且健康犊牦牛在这两属上均明显高于腹泻血便死亡犊牦牛,p值分<0.0001和<0.01。Entamoeba、Theileria、Tetratrichomonas、Blastocystis、Cryptosporidium这五种属仅在腹泻血便死亡犊牦牛的粪便检出,而Hypotrichomonas仅在健康组犊牦牛的粪便检测到。5.高原藏猪肺线虫线粒体基因组分析本研究通过测序,将感染藏猪的肺线虫鉴定为萨氏肺线虫(Metastrongylus salmi),并首次揭示了藏猪M.salmi线粒体基因组信息。藏香猪M.salmi的线粒体基因组大小为13722 bp,碱基AT总含量为73.54%,核酸组成为A(23.52%)、C(6.14%)、G(19.60%)、T(50.02%)、N(UCAG)(0.73%)。包含12种蛋白编码基因(cox1、cox2、cox3、nad1、nad2、nad3、nad4、nad5、nad6、nad4L、atp6、cytb),22个t RNA和2个r RNA(rrn L、rrn S),而缺少编码atp8蛋白的基因。藏香猪M.salmi线粒体基因组中的nad4L、atp6、nad2、cob、cox3、cox1、cox2、nad5基因的3‘端会紧挨着一个trn碱基序。藏香猪M.salmi线粒体基因组可翻译氨基酸4237个,其中以ATA为起始密码子的最多41.7%(5/12);以TAA或TAG为终止密码子的有11个(91.7%)。藏猪M.salmi线粒体基因使用的密码子有63种,苯丙氨酸的密码子UUU的使用频率最高,而除密码子CGC外,脯氨酸的密码子CCC的使用次数最低。综上所述本研究阐明了我国珍贵动物(牦牛、藏猪)的七种寄生虫血清流行病学特点;初步探明了牦牛腹泻的潜在寄生虫病原;确定了5种寄生虫的线粒体基因的分子特征;揭示了藏猪肺线虫线粒体基因组信息、提供了分子标记和潜在的药物靶点信息。知己(不断提高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水平等)和知彼(全面掌握寄生虫的流行状态、分子特征等),方能有效的解决我国高原牦牛、藏猪的寄生虫疾病,为促进我国畜牧业的蓬勃发展助力,为减少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对牧民的危害提供理论支持。

蔡其刚[5](2019)在《青南儿童棘球蚴病调查分析及AE免疫学诊断、代谢组学研究》文中指出棘球蚴病又称包虫病,是由棘球属绦虫的幼虫-棘球蚴寄生于人及其它动物的肝脏、肺脏等组织器官而引起的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青海省是全国罕见的棘球蚴病的高发区,流行区域主要分布于玉树藏族自治州和果洛藏族自治州各县。两型棘球蚴病(CE/AE)混合流行,且流行程度高、疫情严重。为了摸清青海南部地区儿童棘球蚴病的流行状况和流行特征、青海田鼠Em感染情况及其病原学特征、探索敏感性和特异性的早期诊断技术,本研究对青海南部地区儿童棘球蚴病的感染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研究;对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县的青海田鼠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并进行了Em青海田鼠株的分离、鉴定;利用分离、鉴定的青海田鼠株Em,表达和纯化了EmAgB3和EmAgB3-GGGS-Em18两个蛋白,并利用纯化的这两个蛋白分别进行了ELISA和胶体金免疫试纸条检测方法的探索;利用分离鉴定的Em青海田鼠株构建了Em沙鼠感染模型,并对构建的Em沙鼠感染模型进行了肝脏、脾脏和血浆代谢组学研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通过采用影像学和血清学诊断方法,对青海南部地区儿童棘球蚴病感染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研究,明确了该区域儿童棘球蚴病的流行分布情况和特征。这对患棘球蚴病儿童采取早期诊断和制定最佳治疗方案,保障患病儿童尽早地正常生长发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于健康的儿童,也可以尽早地进行预防、保健及调理。(2)通过对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县的青海田鼠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从捕获的50只青海田鼠中分离、鉴定得到了11株Em,Em感染率为22%。通过对其进行分子生物学分析,确定了Em青海田鼠分离株为亚洲型,且存在不同核苷酸位点的变异。该研究发现进一步确立了青海田鼠作为Em中间宿主在流行病学上的重要地位,这为在该地区通过控制青海田鼠的数量来降低人感染AE的风险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思路。(3)通过提取Em青海田鼠分离株的基因组DNA,综合利用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技术,克隆、表达和纯化了EmAgB3蛋白和EmAgB3-GGGS-Em18蛋白,获得了高纯度和高浓度的重组蛋白(EmAgB3蛋白的浓度为1.05 mg/mL,EmAgB3-GGGS-Em18蛋白浓度为0.5 mg/mL)。另外,通过利用3C酶酶切的方式,成功将重组EmAgB3蛋白的GST标签进行了切除。进行了纯化和蛋白复性,使其最大程度地恢复了天然EmAgB3蛋白的空间结构和生物学特性,为进一步对其进行更深入的结构、功能和应用研究奠定了物质基础。(4)通过对重组EmAgB3蛋白和重组EmAgB3-GGGS-Em18蛋白进行ELISA和胶体金试纸条技术的包装,分别建立了ELISA和胶体金免疫试纸条的诊断方法。经特异性、敏感性和符合性试验,均具有非常良好的临床诊断应用价值。(5)通过将分离鉴定的Em青海田鼠分离株进行腹腔接种沙鼠的方式,成功构建了Em沙鼠感染模型,感染率高达100%。这为将来进行更深入的针对Em青海田鼠分离株的生物学研究奠定了种子基础。(6)采集了Em沙鼠模型和正常沙鼠对照的肝脏、脾脏和血浆样本,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分析技术,分别对采集的样本进行了非靶标代谢组学研究,筛选获得了数量众多的差异代谢物。肝脏代谢组学分析显示:在肝脏中检测到10493个代谢物,从中筛选出1509个差异代谢物。其中309个代谢物较正常肝脏代谢物上调,1200个代谢物下调;脾脏代谢组学分析显示:在脾脏中检测到8679个代谢物,从中筛选出1111个差异代谢物。其中586个代谢物较正常脾脏代谢物上调,525个代谢物下调;血浆代谢组学分析显示:在血浆中检测到4085个代谢物,从中筛选出316个差异代谢物。其中200个代谢物较正常血浆代谢物上调,116个代谢物下调。这些代谢组学的数据,为将来开展针对特异性代谢物的研究、筛选药物作用靶点和代谢通路提供了参考。

刘婕,刘贤勇,蔡建平,林昆华,索勋[6](2018)在《我国鸡球虫早期研究概况》文中研究表明1951年,廖延雄等率先报道了我国江西南昌地区的鸡球虫感染,是为我国鸡球虫病研究之发端。50年代后期,随着集约化养鸡业在我国出现,鸡球虫病的蔓延与暴发也随之而来。此后,鸡球虫病相关研究一直持续,并取得了国际认可的重要成就。本文根据从万方和知网数据库检索获取的文献资源,从研究技术、病例诊断、流行病学调查、药物研制与药效评价、免疫预防及营养性饲料添加剂等方面,归纳总结了1990年以前中国大陆鸡球虫病研究的历史资料,为我国鸡球虫病研究发展历程提供较为系统资料。

瓦热斯·吐尔松[7](2018)在《伊犁河谷区域银盾革蜱源马泰勒虫Te-Y株的分离、遗传进化分析及体外初始培养法的建立》文中研究指明马泰勒虫病是通过媒介蜱传播的一种马属动物血液原虫病,其病原为马泰勒虫(Theileia equi,旧称马巴贝斯虫Babesia equi),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该病列入B类动物疫病名录,属法定报告疫病,在我国被列为二类动物疫病。呈全球性流行,尚无疫苗,诊断和治疗较滞后,发病和死亡率较高,严重制约着养马业的健康发展。银盾革蜱作为该病的传播及携带媒介在我区区系分布较广泛,导致该病频发、流行,严重影响着伊犁马业及当地牧民收入。本研究通过病原形态学、分子生物学,系统发育分类学等方法,以伊犁河谷区域为试验点,采集寄生于马体表的吸血革蜱鉴定归类及病例分析、分离血源性和蜱源性虫株、基于18S rRNA基因序列构建进化树,建立马泰勒虫体外初始培养法,为伊犁河谷区域马血液原虫病原及媒介蜱之间的关联研究和该病综合防控奠定基础。1.采集伊犁河谷区域3个县10个试验点的硬蜱(4780枚)和疑似马血样(546份),所采集的硬蜱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进行种属鉴定,所采集的血样和蜱样经PCR和c ELISA方法检测马泰勒虫,筛选阳性。结果显示,银盾革蜱基节I外距比内距短,基节II,III外距细窄,呈锥状。气门板呈逗点形,背突较长而窄,向背方弯曲,底部边缘单排杯状体包围,顶部杯状体大量堆积。腹面内侧缘第1和2节刚毛排列紧密,第3节刚毛稀疏,根据这些局部特征鉴定为银盾革蜱;基于ITS2基因测序结果与Gen Bank中登录的伊朗银盾革蜱(GQ144706.1)同源性为99%,与形态鉴定结果一致,最终1050枚鉴定为银盾革蜱;PCR检测出银盾革蜱携带马泰勒虫的感染率为7.3%。在546份血样中,马泰勒虫PCR阳性率为19.7%(108/546),c ELISA阳性率为34.7%(190/546)。结果显示银盾革蜱为该区域的优势蜱种。2.基于18S rRNA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经PCR方法扩增分离株Te-Y和蜱源性马泰勒虫DNA进行了测序与分析,并其他虫株序列对比(外蒙JQ657703.1、利雅得KJ801928.1、布达佩斯KM046922.1等),用Mega6.0软件绘制了马泰勒虫地方虫株进化树。结果显示,血源性和蜱源性马泰勒虫同源性为100%,与其它不同虫株之间的同源性为96%~100%,其中与韩国株(HM229407.1)、肇源株(KF559357.1)同源性最高,为100%;碱基组成中A,C,T和G碱基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7.8%,18.5%,26.7%和26.8%,A+T的平均含量为54.5%,高于C+G的含量,表现出A+T偏倚性;Te-Y株在进化树上,与肇源株和韩国株聚为一支,置信度分别为95和93,亲缘关系最近,与其他不同地方虫株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000~0.076。3.采样两种气体相,第一种:37°C、2%O2、93%N2、5%CO2和第二种:37°C,5%CO2三气培养条件下,用完全培养基(包括M199培养基、马血清、双抗及次黄嘌呤),定时补充健康红细胞和更换培养基,建立了马泰勒虫体外初始培养法。结果显示,低感染率时供氧有助于虫体的生长(氧气浓度控制2%左右),马泰勒虫可以连续培养38 d,染虫率在3.0%到5.1%左右,最高感染率为5.4%,共继代6次。另外,血清终浓度确定为40%,未灭活血清支持马泰勒虫生长的能力比灭活血清高。终浓度0.2 m M次黄嘌呤控制红细胞溶解,从而提高虫体增长。经初始培养可为后续试验提供材料。

罗厚强[8](2017)在《林芝藏猪消化道寄生虫调查及蛔虫、细颈囊尾蚴线粒体基因组学研究》文中指出作为一种以草为主的地方特色品种,藏猪因对高海拔地区严寒、缺氧等极端气候具有极好的适应能力而成为青藏高原牧民主要的食物来源和经济来源,其作用不可或缺。由于采取自由放牧的形式,粗放的管理模式,畜群结构不合理以及藏猪品种的退化,再加上薄弱的疾病防控意识,因此近年来藏猪的各种疾病,尤其是寄生虫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其中最为常见的寄生虫是蛔虫和细颈囊尾蚴,一旦发生感染,严重影响藏猪的生长发育和生产性能,不但给藏猪产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也会提高人类感染人畜共患寄生虫疾病的风险。故本研究在西藏藏猪消化道寄生虫病流行情况,蛔虫和细颈囊尾蚴的分离和鉴定以及线粒体基因组学等方面展开调查和研究,结果如下:1.西藏林芝地区藏猪消化道寄生虫流行情况调查采用寄生虫学完全剖检法、粪便虫卵检查法,112头屠宰藏猪、73份粪便进行寄生虫病流行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共检测出寄生虫11种,隶属于5门、6纲、9目、10科、10属,其中线虫5种,绦虫蚴2种,原虫2种,吸虫1种,棘头虫1种。优势虫种为细颈囊尾蚴(42.9%)、野猪后圆线虫(38.4%)、棘球蚴(33.0%)、蛔虫(30.4%)、肝片吸虫(26.8%)、食道口线虫(18.8%)、毛首线虫(15.2%)、球虫(15.1%)、结肠小袋纤毛虫(6.8%)、蛭形巨吻棘头虫(5.6%)、六翼泡首线虫(2.7%)。调查结果表明,林芝地区藏猪胃肠道寄生虫感染普遍,感染率较高。2.藏猪蛔虫nad1、cox1和cox2基因扩增及序列分析本试验以屠宰藏猪体内分离的蛔虫为研究对象,运用PCR方法,以不同引物分别扩增nad1、cox1和cox2三个基因序列,扩增后的片段纯化后克隆至pGEM?-T Easy载体,转化,并对扩增后阳性产物进行测序和序列分析,以鉴定藏猪蛔虫的种类。结果显示:藏猪蛔虫的nad1、cox1和cox2序列均与猪蛔虫(登录号:X54253.1,猪蛔虫)相似性为99%。调查结果表明,此次分离的蛔虫属于猪蛔虫。本研究是首次通过藏猪蛔虫三个线粒体基因片段nad1、cox1、cox2进行分离、鉴定和分子标记。3.藏猪细颈囊尾蚴病流行病学调查及cox2基因扩增及序列分析本研究以西藏林芝地区屠宰藏猪体内分离出来的细颈囊尾蚴为研究对象,用ELISA和PCR方法,首次扩增藏猪细颈囊尾蚴的cox2基因序列,并对扩增后阳性产物进行测序和序列分析,以鉴定藏猪蛔虫的种类。结果显示:藏猪细颈囊尾蚴的血清抗体阳性率平均为43.93%(2014:42.86%;2015:45.35%),其中公猪和母猪的阳性率分别为43.39%,44.56%,不同年龄段的藏猪细颈囊尾蚴的阳性率范围为30.20%63.79%,结果显示:本次分离到细颈囊尾蚴株与甘肃、青海和四川分离株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本研究是首次通过对藏猪细颈囊尾蚴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cox2基因进行分离和鉴定,旨在为西藏地区藏猪细颈囊尾蚴的防治提供流行病学和分子生物学数据。4.藏猪蛔虫、细颈囊尾蚴线粒体基因组序列测定与分析本试验对藏猪蛔虫、细颈囊尾蚴的线粒体DNA进行提取、建库和测序、功能注释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猪蛔虫线粒体基因组大小为14128 bp,编码基因12个(cox1-3,nad1-6,nad4L,atp6,cytb)、rRNA 2个(rrnL、rrnS)、t RNA 35个;细颈囊尾蚴线粒体基因组大小为13607 bp,编码基因12个(cox1-3,nad1-6,nad4L,atp6,cytb)、rRNA2个(rrnL,rrnS)、t RNA 22个。猪蛔虫、细颈囊尾蚴线粒体基因碱基A、T含量明显高于C、G含量,分别为71.74%和70.90%。猪蛔虫、细颈囊尾蚴线粒体基因密码子分别为4385(不含终止密码子304个)和4194个(不含终止密码子341个)。两者密码子种类均为63个,TTT使用最多,分别为15.51%和10.44%;蛔虫最少的为CAA(0.05%)、CGC(0.05%),细颈囊尾蚴最少的为CGC(0.05%)。均翻译20种氨基酸,猪蛔虫苯丙氨酸、亮氨酸、缬氨酸比例最高,为17.13%、16.03%、10.86%;细颈囊尾蚴为亮氨酸、苯丙氨酸、缬氨酸比例最高,为16.48%、11.76%、11.06%。猪蛔虫氨基酸比列最低的为谷氨酰胺(0.73%)、组氨酸(0.62%);细颈囊尾蚴氨基酸比列最低的为谷氨酰胺(1.29%)、色氨酸(1.67%)、丙氨酸(1.81%)。进化分析表明:藏猪蛔虫与人蛔虫(NC-016198.1)同源性高达99%;与X54253.1同源性高达99%;与中国湛江分离虫体(登录号为HQ704901.1)同源性为98%。该结果与之前报道的人蛔虫与猪蛔虫高度同源结果一致,进一步证实了二者可能为同一种虫体。藏猪细颈囊尾蚴与参考的甘肃分离株(登录号:GQ228819.1)同源性均高达99%。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对西藏藏猪消化道寄生虫流行病学调查以及2种常见寄生虫(蛔虫、细颈囊尾蚴)进行线粒体基因组学研究,较为全面了解藏猪常见消化道寄生虫的流行情况,并通过对其进行分离鉴定及线粒体基因组测序,这对于了解藏猪寄生虫的分离鉴定、进化分析,种内遗传变异情况,乃至藏猪寄生虫的防控具有重大的意义。

朱玉涛[9](2017)在《新疆部分地区羊体表革蜱种属的鉴定、系统发育分析及其携带羊泰勒虫的分子诊断》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蜱是一类专性吸血的体外寄生虫,可传播病毒、细菌、原虫以及螺旋体等多种病原体。蜱的存在、动力学和数量对蜱传病的传播具有重大影响。泰勒虫病是经蜱传播的一种血液原虫病,严重影响了养羊业的发展。新疆是我国重要的养羊业主产区,地形地貌特殊,媒介蜱区系分布广泛。基于对我区羊体表寄生蜱的种类以及种群结构尚不明确,对山羊和绵羊感染泰勒虫病情况缺乏监控和调查,对我区羊泰勒虫病媒介蜱种类缺乏了解。为解决上述问题,采取更加有针对性地有效防控羊泰勒虫病的措施。我们对新疆部分地区羊体表吸血硬蜱进行了采集鉴定,分析不同地区羊体表寄生蜱的优势蜱种及蜱群落组成,并对蜱源性和血液源性羊泰勒虫病进行检测和流行虫株进化分析。以其为我区蜱类的监控及媒介蜱的研究提供基础资料,为我区蜱及其传播泰勒虫病的综合防治奠定基础。(1)本试验研究以本试验研究以羊体表的吸血蜱为研究对象,借助形态学和统计学方法,对随机采集的18488只蜱进行鉴定、分析,结果显示:将硬蜱鉴定归类为3属7种,其包括草原革蜱(5260,29%)、森林革蜱(2824,15%)、银盾革蜱(691,4%)、巴氏革蜱(6422,35%)、边缘革蜱(2454,13%)、刻点血蜱(633,3%)、图兰扇头蜱(204,1%);试验表明了革蜱属是当地羊体表寄生蜱的主要群落物种,草原革蜱为优势种群,其蜱指数较高为113.58,刻点血蜱的蜱指数最低为8.74;巴州地区羊体表的蜱指数>阿勒泰地区羊体表的蜱指数>伊犁地区羊体表的蜱指数>哈密地区羊体表的蜱指数(175.6>125.41>30.26>1.07);阿勒泰地区的各调查地点群落种类丰富度高于其他试验点。(2)应用PCR技术从边缘革蜱、草原革蜱、森林革蜱、银盾革蜱和巴氏革蜱总DNA中扩增得到核糖体第二内部转录间隔区基因(ITS2)、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I(COI)和线粒体核糖体DNA基因(16S rDNA),并将其分别克隆得到的基因进行了序列测定与分析,并结合已登录的相关序列,重点对5种优势分布革蜱进行了分子系统学研究。通过分析5种革蜱的三种基因的碱基的置换率和遗传距离,发现COI基因较其余两个基因可变位点丰富,蜱种间遗传距离较大,更适用于革蜱属的分类。(3)本试验随机采集了我区养殖羊区的10个县市657份羊血样和832只硬蜱,采用PCR方法检测羊泰勒虫,并对其进行测序、比对和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血液源性和蜱源性羊泰勒虫感染率分别为12.81%(38/657)和2.88%(29/832);吉木乃县试验点感染率最高,达58%;发现蜱源性和血液源性泰勒虫均为绵羊泰勒虫,该虫株与新疆喀什虫株(FJ603460)相似性为99.8%;基于18S rRNA基因序列建立了发育进化树,结果发现血液源性绵羊泰勒虫和蜱源性绵羊泰勒虫聚为一支,再与喀什株(FJ603460)、土耳其株(KT851435)、伊拉克株(KJ452336)据为一大支;而坦桑尼亚株(AY260173)、苏丹株(AY260171)、法国株(EU622911)和西班牙株(AY533144)聚类。本试验验证的携带绵羊泰勒虫的地方蜱种主要为巴氏革蜱、草原革蜱、边缘革蜱和森林革蜱。

王冰洁[10](2016)在《新疆璃眼蜱种属鉴定、进化分析及其携带泰勒虫的分子检测》文中研究指明璃眼蜱(Hyalomma)为我区优势媒介蜱种,可侵袭主要草食家畜并传播泰勒虫病,给畜牧业和人类健康造成极大危害。由璃眼蜱传播的泰勒虫病原主要包括牛环形泰勒虫(Theileria annulata)和马泰勒虫(Theileria equi)。新疆作为畜牧业大省,地域辽阔,草地资源丰富,牛的存栏量居全国第二,马的存栏量居全国第一,硬蜱种的区系分布也居全国之首,牛马等草食家畜极易被蜱叮咬发生蜱媒病。因此,本研究通过形态学、系统分类学、分子生物学和生物统计学的方法,对新疆部分地区常侵袭牛、马等草食家畜的璃眼蜱种属进行鉴定、系统发育分析及群落组成分析,并对璃眼蜱源性和血液源性(牛和马)泰勒虫病进行检测和流行虫株分析。以期证实新疆部分疫区璃眼蜱优势种;验证其系统分类地位及在新疆部分疫区的群落组成;揭示其在新疆境内分布的何种璃眼蜱储存、传播何种泰勒虫之科学问题,为媒介蜱和蜱传人畜共患病的综合防控提供依据。结果显示:(1)采自新疆16个县市48个采样点的14142枚硬蜱中,璃眼蜱共有8249枚,为我区的优势种群。所鉴定的璃眼蜱雄蜱在假头基后缘凹陷程度、须肢第1节内侧刚毛数目及排列、足基节Ⅰ内、外距长度、肛下板大小、颈沟形状等部位存在显着差异;所鉴定的璃眼蜱雌蜱在孔区内刚毛数目和排列方式、哈氏器囊孔横裂缝形状等部位区别明显。(2)基于ITS2和COI基因绘制的小亚璃眼蜱、残缘璃眼蜱、嗜驼璃眼蜱和亚洲璃眼蜱(包括半饱血和饱血)的系统发育树上,本文测定的4种璃眼蜱TS2基因序列分别与相应蜱种的ITS2基因序列(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HQ005303、KC203390、JQ737102、JQ737103)的核苷酸一致性为100%、99%、100%、99%;COI基因序列分别与相应蜱种的COI基因序列(Gen Bank登录号分别为:JQ737067、JQ737068、JQ737066、JQ737070)的核苷酸一致性为100%、100%、99%、99%。基于14种硬蜱ITS2和COI基因序列构建的NJ树均显示璃眼蜱属种间均聚类,而本文测定的四种璃眼蜱与Gen Bank上登录的相应蜱种聚在一起。(3)本次采集的璃眼蜱中,璃眼蜱属的小亚璃眼蜱、残缘璃眼蜱、嗜驼璃眼蜱为本次采集的优势种,其相对优势度分别为22.79%、14.91%和13.63%。所采集的璃眼蜱中小亚璃眼蜱和残缘璃眼蜱的染蜱率、蜱指数均较高;在涉及的宿主动物中牛体表寄生璃眼蜱群落的物种丰富、多样;采样地区中吐鲁番市的璃眼蜱种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度较高。同时还发现不同地区、不同动物体表寄生璃眼蜱种类具有一定相似性,相似性指数范围为0.25001.0000。(4)在新疆13个县市641份牛全血样品和11县市800枚牛体表寄生璃眼蜱体内检测到环形泰勒虫,其感染率分别为27.93%(179/641)和5.88%(47/800);携带环形泰勒虫的璃眼蜱主要为小亚璃眼蜱和残缘璃眼蜱。13个县市中吐鲁番市感染率最高,达43.41%。基因测序发现,吐鲁番地区获得的血液源性环形泰勒虫与环形泰勒虫印度株(GenBank登录号:AF214842)同源性最高为99%,而蜱源性环形泰勒虫与环形泰勒虫意大利株(GenBank登录号:AF214861)同源性最高为100%。6个县市351份马全血样品和5个县市200枚马体表寄生璃眼蜱体内检测到马泰勒虫,其感染率分别为28.25%(89/351)和7.00%(14/200);携带马泰勒虫的璃眼蜱主要为残缘璃眼蜱和嗜驼璃眼蜱。6个县市中和静县感染率最高,达39.39%。基因测序发现,不同地区获得的璃眼蜱源性和血液源性马泰勒虫均与马泰勒虫瑞士株(GenBank登录号:KM046918)同源性最高为100%。本文对璃眼蜱研究分析的相关数据,可为我区媒介蜱及其传播疾病的综合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二、RAPD及其在兽医寄生虫学上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RAPD及其在兽医寄生虫学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三种并殖吸虫囊蚴的多重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研究背景
        1.1 并殖吸虫的分类
        1.2 并殖吸虫病的危害
        1.3 并殖吸虫的分类技术研究进展
        1.3.1 形态学分类
        1.3.2 分子生物学分类
        1.3.3 研究局限
    2 研究意义
    3 研究目的
    4 研究内容
        4.1 单重荧光定量方法的建立及优化
        4.2 多重荧光定量方法的建立及应用评价
        4.3 溪蟹感染情况及虫种分子鉴定分析
    5 技术路线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单重荧光定量PCR方法的建立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标准寄生虫种株
        1.1.2 实验主要试剂
        1.1.3 实验主要仪器
        1.2 方法
        1.2.1 序列分析与引物设计
        1.2.2 DNA提取方法
        1.2.3 目的基因扩增
        1.2.4 重组标准质粒的制备
        1.2.5 优化单重荧光PCR反应条件
        1.2.6 单重荧光定量PCR特异性的实验
        1.2.7 单重荧光定量PCR灵敏度的实验
        1.2.8 构建单重荧光定量PCR方法标准曲线
    2 结果与分析
        2.1 目的片段的扩增及并殖吸虫重组质粒标准品的制备
        2.2 三种并殖吸虫重组质粒OD值的测定结果
        2.3 单重荧光定量PCR反应条件优化结果
        2.3.1 单重荧光定量PCR反应探针优化的结果
        2.3.2 单重荧光定量PCR引物浓度优化结果
        2.3.3 单重荧光定量PCR反应体系中退火温度的优化
        2.4 单重荧光定量PCR特异性的鉴定
        2.5 单重荧光定量PCR灵敏度实验
        2.6 单重荧光定量PCR标准曲线的构建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多重荧光定量PCR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引言
    1 材料
        1.1 标准寄生虫种株
        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1.3 现场囊蚴样本
    2 多重荧光定量PCR方法的建立
        2.1 多重荧光定量PCR反应条件
        2.2 多重荧光定量PCR特异性的试验
        2.3 多重荧光定量PCR灵敏度的试验
        2.4 多重荧光定量PCR稳定性试验
        2.5 多重荧光定量PCR标准曲线的构建
        2.6 现场应用
    3 结果
        3.1 多重荧光定量PCR特异性试验结果
        3.2 多重荧光定量PCR灵敏度试验结果
        3.3 多重荧光定量PCR稳定性试验结果
        3.4 标准曲线的构建试验结果
        3.5 多重荧光定量PCR方法的现场应用评价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豫皖闽浙4省5地区溪蟹感染情况及虫种分子鉴定
    引言
    1 材料
        1.1 样本采集
        1.2 主要的试剂
        1.3 主要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囊蚴分离
        2.2 基因组DNA提取
        2.3 目的基因常规PCR扩增
        2.3.1 扩增引物
        2.3.2 扩增体系和条件
        2.4 扩增产物鉴定
        2.5 数据分析
        2.5.1 溪蟹感染资料分析
        2.5.2 DNA序列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豫皖闽浙4省5地区溪蟹并殖吸虫囊蚴感染情况
        3.2 豫皖闽浙4省5地区溪蟹并殖吸虫囊蚴形态
        3.3 并殖吸虫ITS2、CO1基因PCR扩增结果
        3.4 并殖吸虫ITS2、CO1基因序列Blast比对结果
        3.5 并殖吸虫ITS2、CO1基因序列遗传距离分析
        3.6 并殖吸虫ITS2、CO1基因序列系统进化树分析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综述 并殖吸虫DNA分类技术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2)鸡柔嫩艾美耳球虫地克珠利耐药株分离与耐药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篇 文献综述
    1 鸡球虫病简介
        1.1 鸡球虫分类
        1.2 鸡球虫生活史
    2 鸡球虫病的防治
        2.1 聚醚类离子载体抗生素
        2.2 化学合成类药物
        2.3 中草药及中药提取物
    3 地克珠利简介
        3.1 抗球虫效果
        3.2 抗球虫机理
    4 鸡球虫耐药性研究
        4.1 鸡球虫耐药性产生的潜在机理
        4.2 耐药性研究方法
    5 研究意义及目的
第二篇 试验研究
    第一章 田间柔嫩艾美耳球虫地克珠利耐药株分离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耐药性综合判定方法及标准
        1.4 统计方法
        2 试验结果
        2.1 单卵囊纯化结果
        2.2 动物试验各项指标检测结果
        2.3 综合耐药性判定
        3 讨论
    第二章 南通地区E.tenella地克珠利耐药分离株耐药性分析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DIC对球虫体外孢子化的影响结果
        2.2 同工酶电泳结果
        2.3 随机引物扩增多态性分析
        3 讨论
    第三章 NT5耐药分离株耐药性产生的分子机制初探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统计方法
        2 试验结果
        2.1 各组盲肠组织病理切片
        2.2 各组二代裂殖子数量比较
        2.3 不同发育时期GAPDH与LDH基因mRNA表达
        2.4 GAPDH基因测序对比
        3 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牦牛和藏猪常见原虫调查及藏猪肺线虫线粒体基因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牦牛和藏猪概况
        1.1 牦牛和藏猪的简介
        1.2 牦牛和藏猪的分布
        1.3 牦牛和藏猪的价值
        1.4 牦牛和藏猪的养殖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2 牦牛的主要寄生虫病
        2.1 牦牛球虫病
        2.2 牦牛巴贝斯虫病和泰勒虫病
        2.3 牦牛皮蝇蛆病
        2.4 牦牛包虫病
        2.5 牦牛弓形虫病
        2.6 牦牛犬新孢子虫病
        2.7 牦牛隐孢子虫病
        2.8 牦牛贾第鞭毛虫病
        2.9 牦牛微孢子虫病
        2.10 牦牛弓首蛔虫病
        2.11 牦牛肝片吸虫病
        2.12 牦牛住肉孢子虫病
        2.13 绵羊夏伯特线虫病
    3 藏猪的主要寄生虫病
        3.1 藏猪弓形虫病
        3.2 藏猪肺线虫病
        3.3 藏猪包虫病
        3.4 藏猪蛔虫病
        3.5 藏猪旋毛虫病
        3.6 藏猪结节线虫病
        3.7 藏猪疥螨病
        3.8 藏猪鞭虫病
        3.9 藏猪球虫病
        3.10 藏猪棘头虫病
    4 寄生虫病的危害
        4.1 寄生虫病对家畜的危害
        4.2 寄生虫病对人的危害
        4.3 寄生虫病对畜牧产业的影响
    5 寄生虫的主要检测方法
        5.1 流行病学
        5.1.1 剖检
        5.1.2 虫卵检测
        5.1.3 血清学检测
        5.2 寄生虫分离鉴定
        5.2.1 形态学鉴定
        5.2.2 分子鉴定
        5.3 线粒体基因组研究
        5.4 高通量测序
        5.5 组学研究
    6 本研究的意义
第二部分 试验部分
    第一章 牦牛、藏猪七种寄生虫疾病的血清学调查
        1 研究背景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待检血清
        2.1.2 ELISA和 IHA检测试剂盒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2 方法及结果判定
        3 检测结果
        3.1 牦牛弓形虫的检测结果
        3.2 牦牛犬新孢子虫血清学检测结果
        3.3 牦牛和藏猪棘球虫血清学检测结果
        3.4 牦牛巴贝斯虫、泰勒虫血清学检测结果
        3.5 牦牛贝诺孢子虫血清学检测结果
        3.6 牦牛住肉孢子虫血清学检测结果
        4 分析与讨论
        4.1 弓形虫在青藏高寒地区牦牛的流行情况
        4.2 犬新孢子虫在青藏高原部分地区的流行情况
        4.3 棘球蚴在青藏高原部分地区的流行情况
        4.4 巴贝斯虫和泰勒虫在青藏高原部分地区的流行情况
        4.5 贝诺孢子虫在青藏高原部分地区的流行情况
        4.6 住肉孢子虫在青藏高原部分地区的流行情况
        5 总结
    第二章 腹泻牦牛寄生虫病原调查
        1 研究背景
        2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样品采集
        2.1.3 实验仪器
        2.1.4 试验试剂
        2.2 方法
        2.2.1 牦牛粪便微生物基因组DNA的提取
        2.2.2 18S SSU rDNA V4片段扩增
        2.2.3 PCR扩增产物电泳、回收纯化
        2.2.4 PCR产物荧光定量、混样
        2.2.5 高通量测序文库的构建
        2.2.6 文库质检与测序
        2.2.7 测序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基因组DNA提取结果
        3.2 微生物18S SSU rDNA V4 区的PCR扩增结果
        3.3 测序量与序列长度统计
        3.4 牦牛样本Alpha多样性分析
        3.5 Alpha多样性指数计算与差异性分析
        3.6 不同分类水平上腹泻牦牛与健康牦牛寄生虫差异性分析
        3.6.1 门水平上比较不同组牦牛寄生虫差异性
        3.6.2 纲水平上比较不同组牦牛寄生虫差异性
        3.6.3 目水平上比较不同组牦牛寄生虫差异性
        3.6.4 科水平上比较不同组牦牛寄生虫多样性
        3.6.5 属水平上比较不同组牦牛寄生虫多样性
        4 分析讨论
    第三章 急性腹泻牦牛的寄生虫病原分析
        1 研究背景
        2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样品采集
        2.1.3 实验仪器
        2.1.4 试验试剂
        2.2 方法
        2.2.1 牦牛粪便微生物基因组DNA的提取
        2.2.2 18 S SSU rDNA V4片段扩增
        2.2.3 PCR扩增产物电泳、回收纯化
        2.2.4 PCR产物荧光定量、混样
        2.2.5 高通量测序文库的构建
        2.2.6 文库质检与测序
        2.2.7 测序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基因组DNA(g DNA)提取结果
        3.2 微生物18S SSU rDNA V4 区的PCR扩增结果
        3.3 测序量与序列长度统计
        3.4 Alpha多样性分析
        3.5 Alpha多样性指数计算与差异性分析
        3.6 不同分类水平上腹泻犊牦牛与健康犊牦牛寄生虫差异性分析
        3.6.1 门水平上比较不同组牦牛寄生虫差异性
        3.6.2 纲水平上比较不同组牦牛寄生虫差异性
        3.6.3 目水平上比较不同组牦牛寄生虫差异性
        3.6.4 科水平上比较不同组牦牛寄生虫差异性
        3.6.5 属水平上比较不同组牦牛寄生虫差异性
        4 分析讨论
    第四章 牦牛、藏猪五种寄生虫线粒体基因扩增及序列分析
        1 研究背景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主要试剂
        2.1.2 主要仪器设备
        2.2 方法
        2.2.1 虫株的收集与保存
        2.2.2 虫株的形态学鉴定
        2.2.3 虫体基因组DNA(g DNA)的提取
        2.2.4 目的基因片段的扩增、电泳和切胶回收
        2.2.5 DNA定量、基因克隆、质粒提取及测序
        2.2.6 序列比对及进化分析
        3 结果
        3.1 PCR扩增结果
        3.2 DNA定量、基因克隆、质粒提取结果
        3.3 序列比对与进化分析
        4 讨论
        5 总结
    第五章 藏猪肺线虫线粒体基因组分析
        1 研究背景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主要试剂和仪器
        2.2.1 主要试剂
        2.2.2 主要仪器
        2.3 试验方法
        2.3.1 藏猪肺线虫线粒体基因组DNA的提取
        2.3.2 藏猪肺线虫线粒体DNA检测
        2.3.3 肺线虫线粒体文库构建
        2.3.4 藏猪肺线虫测序文库质量检测
        2.4 测序
        2.5 测序结果处理与分析
        2.5.1 藏猪肺线虫线粒体基因组组装
        2.5.2 藏猪肺线虫线粒体基因组注释
        2.5.3 进化分析
        3 试验结果
        3.1 藏猪肺线虫线粒体DNA提取结果
        3.2 藏猪肺线虫线粒体基因组测序数据结果
        3.3 藏猪肺线虫线粒体基因组概况
        3.3.1 藏猪肺线虫线粒体基因组大小估计
        3.3.2 藏猪肺线虫线粒体基因组组装结果及评价
        3.4 藏猪肺线虫线粒体基因组组分分析
        3.4.1 藏猪肺线虫线粒体基因组编码/非编码基因分析
        3.4.2 藏猪肺线虫线粒体基因组GC含量分析
        3.4.3 藏猪肺线虫线粒体基因组密码子与氨基酸分布分析
        3.5 藏猪肺线虫线粒体基因组功能分析
        3.6 藏猪肺线虫线粒体基因组可视化分析
        3.7 藏猪肺线虫线粒体基因组进化分析
        4 分析与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致谢

(5)青南儿童棘球蚴病调查分析及AE免疫学诊断、代谢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棘球蚴病简史
    2 病原体及其特征
        2.1 生物学分类地位
        2.2 棘球属绦虫种类及其形态
        2.2.1 细粒棘球绦虫
        2.2.2 多房棘球绦虫
        2.3 棘球绦虫的生活史
    3 棘球蚴病临床症状
    4 棘球蚴病的流行分布情况
    5 泡型棘球蚴病动物模型构建研究进展
        5.1 理想的Em动物模型应具备的特点
        5.2 动物模型建立的方法
        5.2.1 口服虫卵感染
        5.2.2 经皮肝穿刺法
        5.2.3 开腹肝穿刺法
        5.2.4 切开皮肤经腹壁肌层肝穿刺法
        5.2.5 门静脉分支注射法
        5.2.6 腹腔注射法
        5.3 动物模型评价方法
        5.3.1 剖检法
        5.3.2 影像学方法
        5.3.3 免疫学方法
    6 诊断方法研究进展
        6.1 病原学检测
        6.2 影像学诊断
        6.3 血清免疫学诊断
        6.4 DNA检测
    7 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7.1 基因组特征
        7.2 棘球蚴代谢组学研究进展
        7.3 棘球蚴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8 棘球蚴病疫苗免疫学研究进展
        8.1 基因工程疫苗
        8.2 核酸(DNA)疫苗
        8.3 多肽疫苗
    9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青南地区儿童棘球蚴病感染状况的调查分析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调查区域
        1.2 学校调查
        1.3 超声检查
        1.4 血清学检测
        1.4.1 前期准备
        1.4.2 样品检测
        1.4.3 参考范围
        1.4.4 结果判定
        1.5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儿童棘球蚴病病例的地理分布情况
        2.2 儿童棘球蚴病病例的性别和年龄分布情况
        2.3 儿童棘球蚴病的地域分布情况
        2.4 AE和 CE病变的超声分类
    3 讨论
第三章 青海田鼠株多房棘球蚴的分离鉴定及系统进化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青海田鼠的捕获
        1.2 捕获青海田鼠解剖及囊液收集
        1.3 包囊HE染色
        1.4 原头蚴分离及镜检
        1.5 PCR分析
        1.6 进化分析
        1.7 Em感染的青海田鼠物种的鉴定
    2 结果
        2.1 样本收集
        2.2 捕获青海田鼠的解剖特征
        2.3 包囊原头蚴HE染色
        2.4 原头蚴分离及镜检
        2.5 PCR分析
        2.6 进化分析
        2.7 Em感染的青海田鼠物种的鉴定
    3 讨论
第四章 EmAgB3 蛋白及串联EmAgB3-GGGS-Em18 蛋白的克隆表达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 寄生虫
        1.1.2 质粒及菌种
        1.1.3 试剂与仪器
        1.1.4 扩增用引物
        1.2 方法
        1.2.1 EmAgB3及Em18 基因的克隆及序列测定
        1.2.2 EmAgB3和EmAgB3-GGGS-Em18 的基因合成
        1.2.3 载体酶切
        1.2.4 目的片段与载体连接
        1.2.5 转化E.coli DH5α感受态细胞后筛选克隆
        1.2.6 诱导表达融合蛋白
        1.2.7 蛋白的纯化
        1.2.8 纯化蛋白的检测
    2 结果
        2.1 EmAgB3及Em18 基因的克隆及序列测定
        2.1.1 PCR产物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
        2.1.2 PCR产物克隆测序鉴定
        2.2 Bam HI-EmAgB3-Xho I及 Nde I-EmAgB3-GGGS-Em18-Xho I基因生物合成
        2.3 重组载体酶切鉴定
        2.4 融合蛋白诱导结果
        2.5 融合蛋白GST/镍琼脂糖亲和层析纯化
        2.6 EmAgB3 融合蛋白酶切后SDS-PAGE检测
        2.7 EmAgB3 融合蛋白酶切后透析
        2.8 蛋白最终Tricine-SDS-PAGE分析
        2.9 目的蛋白Western blot分析
        2.10 蛋白浓度测定
    3 讨论
第五章 基于EmAgB3和EmAgB3-GGGS-Em18 重组蛋白的AE ELISA诊断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抗原
        1.1.2 血清
        1.1.3 试剂
        1.1.4 仪器耗材
        1.2 方法
        1.2.1 基本方法
        1.2.2 抗原包被用浓度及阳性血清稀释倍数的筛选
        1.2.3 临界值的确定及判定方法
        1.2.4 特异性检测
        1.2.5 符合性检测
    2 结果
        2.1 抗原包被用浓度及阳性血清稀释倍数确定
        2.2 临界值的确定
        2.3 特异性交叉检测
        2.4 符合性检测
    3 讨论
第六章 基于重组蛋白EmAgB3和EmAgB3-GGGS-Em18 的棘球蚴病胶体金试纸条诊断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抗原
        1.1.2 血清
        1.1.3 试剂
        1.1.4 仪器耗材
        1.2 方法
        1.2.1 所需溶液配制
        1.2.2 材料准备
        1.2.3 胶体金的制备
        1.2.4 胶体金标记二抗(山羊抗人Ig G Fc)及纯化
        1.2.5 金标垫、样品垫处理
        1.2.6 喷金与划膜
        1.2.7 组装与测试
        1.2.8 特异性试验
        1.2.9 敏感性试验
        1.2.10 符合性试验
    2 结果
        2.1 特异性试验
        2.2 敏感性试验
        2.3 符合性试验
    3 讨论
第七章 Em沙鼠模型的建立及其代谢组学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实验鼠及寄生虫虫株
        1.1.2 样品
        1.1.3 试剂
        1.1.4 仪器耗材
        1.2 方法
        1.2.1 Em沙鼠模型的建立
        1.2.2 代谢组学研究用样本采集
        1.2.3 代谢物提取
        1.2.4 上机检测
        1.2.5 数据处理
        1.2.6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Em沙鼠模型的建立
        2.2 沙鼠组织UHPLC-QTOF-MS检测
        2.3 质量控制
        2.3.1 过程质控
        2.3.2 数据质控
        2.4 统计分析
        2.4.1 肝脏代谢组学变化
        2.4.2 脾脏代谢组学变化
        2.4.3 血浆代谢组学变化
    3 讨论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1 研究结论
    2 创新点
    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及发表论文
导师简介

(6)我国鸡球虫早期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技术
2 流行病学
    2.1 虫种鉴定
    2.2 流行特点
3 病例诊断
4 药物研制与药效评价
    4.1 化学合成类药物
    4.2 聚醚类抗生素
    4.3 中草药
5 免疫预防
    5.1 免疫机制
    5.2 球虫病疫苗的研制
6 营养性饲料添加剂
7 结语

(7)伊犁河谷区域银盾革蜱源马泰勒虫Te-Y株的分离、遗传进化分析及体外初始培养法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媒介的概述
    1.2 硬蜱的分类学
    1.3 蜱类DNA序列分析研究
    1.4 硬蜱的防治措施
    1.5 蜱传马泰勒虫病研究现状
    1.6 马泰勒虫体外培养的研究进展
    1.7 蜱传马泰勒虫病综合防控
    1.8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2章 银盾革蜱的鉴定及携带马泰勒虫病原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2 试验结果
    2.3 讨论与分析
第3章 马泰勒虫Te-Y分离及遗传进化树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与分析
第4章 马泰勒虫Te-Y株初始体外培养试验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与分析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8)林芝藏猪消化道寄生虫调查及蛔虫、细颈囊尾蚴线粒体基因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Abbreviation)
第一部分 综述部分
    1 寄生虫分类
        1.1 传统分类鉴定
        1.2 分子鉴定
        1.2.1 PCR-RFLP
        1.2.2 RAPD
        1.2.3 AFLP
        1.2.4 SSCP
        1.2.5 DNA序列分析
        1.2.6 线粒体基因组鉴定方法
    2 蛔虫的研究进展
        2.1 虫体形态特征和生活史
        2.2 流行病学
        2.3 临床症状
        2.4 诊断与防治
    3 细颈囊尾蚴的研究进展
        3.1 细颈囊尾蚴的形态特征
        3.2 生活史
        3.3 流行病学
        3.4 诊断
        3.4.1 制片诊断
        3.4.2 分子生物学鉴定
        3.5 鉴别诊断与防治
    4 藏猪概况
        4.1 藏猪的品种特性
        4.2 藏猪疫病的研究概况
        4.2.1 藏猪细菌性疾病的研究
        4.2.2 藏猪病毒性性疾病的研究
        4.2.3 藏猪寄生虫性疾病的研究
    5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部分 试验部分
    第一章 西藏林芝地区藏猪消化道寄生虫流行情况调查
        1 研究背景
        2 材料与方法
        2.1 调查动物
        2.2 调查方法
        2.3 虫种、虫卵鉴定
        2.4 数据处理
        3 结果
        3.1 藏猪消化道寄生虫感染情况
        3.2 藏猪消化道寄生虫形态特征
        3.2.1 线虫
        3.2.2 绦虫蚴
        3.2.3 吸虫
        3.2.4 原虫
        3.2.5 棘头虫
        3.3 寄生虫的混合感染率
        4 讨论
    第二章 藏猪蛔虫nad1、cox1和cox2基因扩增及序列分析
        1 研究背景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主要试剂
        2.1.2 主要仪器设备
        2.2 方法
        2.2.1 虫株与总DNA的提取
        2.2.2 目的基因片段的扩增、纯化与序列测定
        2.2.3 PCR产物检测
        2.2.4 PCR产物纯化
        2.2.5 克隆构建
        2.2.6 序列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PCR扩增结果
        2.3.2 序列比对结果
        2.3.3 系统进化分析结果
        2.4 讨论
    第三章 藏猪细颈囊尾蚴病流行病学调查及其cox2基因扩增、序列分析
        1 研究背景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主要试剂
        2.1.2 主要仪器设备
        2.2 方法
        2.2.1 调查范围、对象和内容
        2.2.2 血清学检测
        2.3 细颈囊尾蚴的采集
        2.4 基因组总DNA的提取
        2.5 cox2基因片段的扩增、纯化与序列测定
        2.5.1 cox2基因片段的扩增
        2.5.2 PCR产物的回收与纯化
        2.5.3 载体构建
        2.6 序列分析
        2.7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藏猪细颈囊尾蚴的感染情况
        3.2 PCR扩增结果
        3.3 进化分析结果
        4 讨论
    第四章 藏猪蛔虫、细颈囊尾蚴线粒体基因组序列测定与分析
        1 研究背景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主要试剂
        2.3 试验方法
        2.3.1 线粒体基因组DNA的提取与检测
        2.3.2 线粒体DNA提取与检测
        2.3.3 构建文库
        2.3.4 DNA末端修复反应
        2.3.5 Adaptor连接
        2.3.6 DNA片段的选择性回收
        2.3.7 PCR扩增
        2.3.8 PCR产物的纯化
        2.3.9 文库质量检测
        2.4 测序
        2.4.1 序列拼接和组装
        2.4.2 基因组分分析
        2.4.3 基因组聚类分析
        2.4.4 功能分类分析
        2.4.5 生物系统发育树分析
        3 试验结果
        3.1 藏猪蛔虫与细颈囊尾蚴线粒体基因组测序结果
        3.2 线粒体基因组组分分析
        3.3 两种寄生虫线粒体基因A+T含量
        3.4 两种寄生虫线粒体基因对应的氨基酸序列
        3.5 两种寄生虫线粒体基因密码子偏好性
        3.6 线粒体基因功能分析
        3.7 线粒体基因进化分析
        4 分析与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1
附录 2
附录 3
致谢

(9)新疆部分地区羊体表革蜱种属的鉴定、系统发育分析及其携带羊泰勒虫的分子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概述
    1.1 革蜱概述
    1.2 革蜱的分类研究概要
    1.3 革蜱类DNA序列研究进展
    1.4 羊泰勒虫病概述
    1.5 蜱传羊泰勒虫病综合防控
    1.6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1.7 技术路线
第2章 新疆部分地区羊体表寄生硬蜱种类鉴定及其种群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与小结
第3章 五种革蜱COI、ITS2和16S rDNA基因的分子进化分析
    3.1 材料
    3.2 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与小结
第4章 新疆部分地区革蜱携带羊泰勒虫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4.1 材料
    4.2 方法
    4.3 结果
    4.4 讨论与小结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10)新疆璃眼蜱种属鉴定、进化分析及其携带泰勒虫的分子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媒介蜱分类学及其携带病原研究进展
    1.1 硬蜱的分类地位
    1.2 硬蜱的系统分类学研究技术与进展
        1.2.1 硬蜱的传统分类方法
        1.2.2 硬蜱的现代分类方法
        1.2.3 全证据方法(Total evidence methods)
    1.3 硬蜱类系统发育分子标记选择
        1.3.1 编码蛋白质的核基因(Nuclear protein-coding gens)
        1.3.2 核核糖体RNA基因(Nuclear ribosomal RNA genes,nr RNA)
        1.3.3 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 DNA)
    1.4 我国、我区硬蜱类系统分类学研究现状
    1.5 我国、我区硬蜱类区系及地理分布
    1.6 硬蜱的危害及其主要携带病种
        1.6.1 病毒性疾病
        1.6.2 细菌性疾病
        1.6.3 立克次体病
        1.6.4 螺旋体病
        1.6.5 原虫病
    1.7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2章 新疆部分地区璃眼蜱种属鉴定及其系统发育分析
    2.1 试验材料
        2.1.1 硬蜱的采集
        2.1.2 试剂与主要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光学显微镜下样品处理及形态观察
        2.2.2 扫描电子显微镜样品制备及形态鉴定
        2.2.3 璃眼蜱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2.2.4 测定序列的数据分析
    2.3 试验结果
        2.3.1 硬蜱样品种属初步(肉眼)鉴定结果
        2.3.2 璃眼蜱类形态学鉴定结果
        2.3.3 璃眼蜱类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
    2.4 讨论与分析
        2.4.1 璃眼蜱形态学鉴定要点分析
        2.4.2 璃眼蜱分子生物学鉴定要点分析
第3章 新疆部分地区璃眼蜱区系分布及种类组成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点及宿主的选择
        3.1.2 试剂与主要仪器材料
        3.1.3 硬蜱的采集方法
        3.1.4 璃眼蜱群落组成参数的计算
    3.2 试验结果
        3.2.1 新疆部分地区璃眼蜱的种类及其相对优势度
        3.2.2 新疆主要草食家畜体表寄生璃眼蜱的染蜱率和蜱指数
        3.2.3 新疆主要草食家畜体表寄生璃眼蜱群落的结构参数
        3.2.4 新疆部分地区璃眼蜱的区系分布
        3.2.5 新疆部分地区寄生璃眼蜱群落的结构参数
        3.2.6 新疆不同生境主要草食家畜体表璃眼蜱群落的相似性
    3.3 讨论与分析
第4章 新疆部分地区璃眼蜱携带泰勒虫的分子诊断
    4.1 试验材料
        4.1.1 血样(全血)及媒介蜱
        4.1.2 试剂与主要仪器材料
    4.2 试验方法
        4.2.1 模板DNA制备方法
        4.2.2 血液源性和璃眼蜱源性环形泰勒虫及马泰勒虫检测
    4.3 试验结果
        4.3.1 新疆部分地区血液源性和璃眼蜱源性环形泰勒虫病检测结果
        4.3.2 血液源性和璃眼蜱源性环形泰勒虫的克隆测序
        4.3.3 新疆部分地区血液源性和璃眼蜱源性马泰勒虫病检测结果
        4.3.4 血液源性和璃眼蜱源性马泰勒虫的克隆测序
    4.4 讨论与分析
        4.4.1 新疆部分地区璃眼蜱源性和血液源性牛环形泰勒虫病流行情况分析
        4.4.2 新疆部分地区璃眼蜱源性和血液源性马泰勒虫病流行情况分析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四、RAPD及其在兽医寄生虫学上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三种并殖吸虫囊蚴的多重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D]. 胡坤敏.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0(03)
  • [2]鸡柔嫩艾美耳球虫地克珠利耐药株分离与耐药机制研究[D]. 黄杰. 扬州大学, 2020(04)
  • [3]并殖吸虫DNA分类技术的研究进展[J]. 胡坤敏,郑彬,陈韶红,艾琳.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9(05)
  • [4]牦牛和藏猪常见原虫调查及藏猪肺线虫线粒体基因组分析[D]. 李坤. 华中农业大学, 2019(01)
  • [5]青南儿童棘球蚴病调查分析及AE免疫学诊断、代谢组学研究[D]. 蔡其刚. 甘肃农业大学, 2019
  • [6]我国鸡球虫早期研究概况[J]. 刘婕,刘贤勇,蔡建平,林昆华,索勋. 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 2018(04)
  • [7]伊犁河谷区域银盾革蜱源马泰勒虫Te-Y株的分离、遗传进化分析及体外初始培养法的建立[D]. 瓦热斯·吐尔松. 新疆农业大学, 2018(06)
  • [8]林芝藏猪消化道寄生虫调查及蛔虫、细颈囊尾蚴线粒体基因组学研究[D]. 罗厚强. 华中农业大学, 2017(12)
  • [9]新疆部分地区羊体表革蜱种属的鉴定、系统发育分析及其携带羊泰勒虫的分子诊断[D]. 朱玉涛. 新疆农业大学, 2017(02)
  • [10]新疆璃眼蜱种属鉴定、进化分析及其携带泰勒虫的分子检测[D]. 王冰洁. 新疆农业大学, 2016(03)

标签:;  ;  ;  ;  ;  

RAPD及其在兽医寄生虫学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