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东北电网混杂自动电压控制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衣双园[1](2020)在《Y/△变压器绕组匝间短路电磁-振动特性》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及社会生产力的快速提高,电压等级及电网容量不断增加。变压器作为电力系统中的核心设备之一,在电压转换和电能分配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能否稳定运行关系着整个电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绕组线圈间发生短路故障是变压器常见的内部故障之一,内部线圈间的绝缘老化和破损是造成匝间短路故障的主要原因。变压器绕组匝间短路往往伴随着电流增大、漏磁增加、铁心及绕组振动加剧的现象,持续运行在此状态,可能会造成设备烧毁甚至整个电网瘫痪。本文依托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507027)、吉林科技创新发展计划项目(20166014)、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20190303007SF),对Y/A变压器绕组不同位置发生匝间短路故障时的电磁特性、振动规律进行研究。本文首先介绍了棱边有限元法的计算原理,并通过仿真计算验证了棱边有限元法求解磁场问题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其次,以单相变压器为例建立电磁耦合模型,动态电感通过磁场模型求得,时域电流基于电路模型获取,将动态电感和时域电流作为关键参数通过循环迭代实现电磁耦合,并通过算例分析验证所建变压器电磁耦合模型能够有效模拟变压器的电磁特性。在此基础上,构建Y/△变压器匝间短路状态方程,磁场模型及电路模型分别采用能量平衡有限元法与改进欧拉法进行求解,仿真计算变压器绕组不同位置发生匝间短路故障时的端口电流、短路匝电流及漏磁通分布情况,并分析其变化规律。同时,搭建Y/A变压器匝间短路动模实验平台,利用示波器记录不同位置匝间短路对应的端口电流及短路匝电流波形,对比仿真计算结果与动模实验数据验证Y/A变压器电磁耦合模型的可行性与有效性。针对变压器匝间短路造成的绕组振动加剧问题,在电磁耦合基础上提出一种电磁-振动谐响应模型,研究绕组在不同位置发生匝间短路故障时的电磁特性与振动的对应关系。对变压器不同位置发生匝间短路故障时绕组的振动特性进行仿真计算,并总结其规律。搭建Y/A变压器不同位置匝间短路动模实验平台,在线监测变压器绕组的振动情况。通过对比仿真结果和实验数据验证所得结论的正确性。
施展[2](2017)在《互联电力系统的电压紧急控制研究》文中认为电力是每个国家的支柱能源和经济命脉。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电力网络互联程度日渐加剧,形成了超大规模的互联电力系统。这种变化使得系统的运行方式变得更加复杂,其稳定性问题也随之日益突出,使得局部故障影响范围增大,容易发展成为连锁故障而造成系统的崩溃,给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带来极大风险。电压控制是维持系统正常运行的重要环节之一,其中的电压紧急控制则是作为恢复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紧急控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而被提出的。电压紧急控制要求控制系统在最短时间内尽可能地采取一系列手段恢复电压水平,是保证电压稳定性,阻止电压崩溃的发生的主要手段。本文针对大型互联电力系统中存在的电压紧急控制问题进行研究,主要内容和贡献括如下:(1)研究了电压失稳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从机理上说明无功补偿设备对系统稳定性和电压控制有着重要作用。(2)通过对紧急状态下不同电压控制手段的主要性能比较,明确了同步发电机、SVC和STATCOM等快速无功源作为电压紧急控制的主要手段。(3)针对现有无功电压分区方法分区选取指标单一、数据处理量大、实时性差等缺点,研究了基于主元分析的电压紧急分区方法,将电压失稳节点对无功功率控制节点的灵敏度、元件间电气距离、无功功率控制节点自身裕度以及各个无功控制节点的优先级等四项指标进行分区操作。该方法较好地满足了紧急状态下电力系统实时分区的要求,在减小计算量的基础上根据系统运行状态快速、合理地划分控制区域。(4)针对电力系统中节点电压控制对无功功率的需求,提出了一种含多层次Agent的电压紧急控制组织结构,该结构将各层次中的控制设备作为具备社会协作性的智能Agent,通过彼此之间信息的交互协调,实现系统内无功功率的合理利用。(5)针对紧急控制中电压调节手段少、缺乏调节能力告罄后的后备手段等问题,研究了多种手段协作的电压紧急控制策略,该策略以恢复失稳点电压水平为目标,通过采取有效的控制手段,以最小的调控代价较好的恢复电压至安全范围内,满足系统电压稳定性的需求。
张静,胡翔,李题印,孙亮,杨帅[3](2016)在《配电网台区低电压治理的混杂模型构建与仿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建立表征配电网多个关联台区低电压调节变化过程的动态混杂模型,计及配电网台区电压水平约束,将电压偏差、网络损耗和调节费用最小等多个目标函数进行优先排序,综合各种电压调节手段,考虑安全运行约束和目标优先级,设计基于多目标约束模型预测控制的台区电压控制策略。
郝正强[4](2016)在《静止无功发生器的模型预测控制研究与系统设计》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的发展,电网中设备装机容量越来越大,非线性负荷和无功负荷越来越多。它们会产生大量的无功电流和谐波电流,对电网造成诸多危害,影响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降低电网的供电质量。在电网的关键节点安装静止无功发生器不仅可以提高电力系统功率因数、降低电网损耗,还可以提高电力系统的稳定性、抑制系统谐波电流。近年来,模型预测控制因其简单的实现流程、优越的控制性能以及良好的鲁棒性,在电力电子控制中得到广泛的认可,在逆变器、有源滤波、PWM整流和电机驱动等领域均得到了较好的推广,但在静止无功发生器领域却鲜有研究。本文研究了静止无功发生器的模型预测控制器设计与改进,对控制算法进行了详尽的仿真分析,设计了用以验证控制算法性能的实验样机软硬件平台。主要工作概括如下:首先,介绍了无功补偿装置的研究背景、意义及其发展历程和研究现状,分析了静止无功发生器的拓扑结构、工作原理和无功检测方法,对其分别在静止坐标系和旋转坐标系下建立了数学模型。其次,研究了基于有限状态元的模型预测控制在静止无功发生器中的实现;针对参数不确定和干扰引起的模型失配问题采用预测误差进行反馈校正,针对计算耗时造成的控制延时问题采用多步预测进行补偿,改进性能指标评价函数实现多目标优化控制。接着,利用MATLAB中的SimPowerSystems组件对模型预测控制算法以及改进策略的控制性能进行全方位仿真,仿真结果表明采用模型预测控制算法及改进策略的静止无功发生器性能较好。然后,以TMS320F2812为主控芯片,分主电路、采集电路、驱动电路、保护电路和辅助电路等五个部分对实验样机硬件系统进行了详细设计,给出了装置技术参数的计算过程、元件主要参数和具体的电路原理图。最后,分DSP程序、上位机、控制板程序三个部分对实验样机软件系统进行了系统设计,介绍了软件系统结构,给出了主要模块的模块功能、设计思路、实现流程和主要参数。
王广嗣[5](2016)在《自动电压控制系统在大连电网中应用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大量容量大、冲击性强、变化速率快的负荷不断接入到电网当中,全社会在全天早、中、晚多次出现负荷快速变化,运行人员无法及时调整电压和无功,同时用户设备对供电的电压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使供电电压质量问题日益突出。本课题针对自动电压控制(AVC)技术在智能电网当中的具体应用情况进行研究,从自动电压控制系统的原理、结构的建立、控制功能以及在实际应用中取得的成效等方面进行总结分析。自动电压控制系统是通过对关口无功以及变电站母线电压进行监控,以确保能够在关口无功以及母线电压合格条件下完成无功电压优化计算,改变电网当中可控无功电源的出力以及无功补偿设备的投切,从而达到调整变压器分接头的目的。可以在维系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基础上,确保电压与关口功率因数都处在正常状态下,最大程度降低线路无功传输、降低电网的有功损耗。本文具体是以大连电网电压实际运行为研究条件,比较了国内外自动电压控制理论的各方面优缺点,搭建了自动电压控制系统的软、硬件结构体系。制定了系统的控制策略、安全策略以及人机操作界面的基本原则,最后根据所制定策略开展了多种方式的策略测试工作。通过实际运行测试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自动电压控制系统投运后,大连电网系统电压波动范围变小,无需人工调节,电压合格率得到提高。系统运行后减轻了运行人员工作量,同时随着业务流程的电子化处理和无纸化办公,每年可大量节约企业的人力、物力等成本,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王铁军[6](2014)在《自动电压控制系统在元宝山发电厂中的应用》文中认为自动电压控制(AVC)是电网安全、优质和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也是大型电网运行管理的必然趋势。该文结合"东北500 kv电网混成自动电压控制(HAVC)系统"项目中元宝山电厂电压、无功控制系统改造工程所取得的建设成果,介绍了自动电压无功调控系统AVC控制的必要性,从自控系统平台建设、设备改造、数据通讯管理等方面,解析了发电厂侧电压、无功控制系统(AVC)的控制基本原理,提出并实施了电厂自动控制方案。自电厂完成自控改造以来,电厂入网电压调节控制过程平稳,应用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罗奕强[7](2014)在《AVC系统在惠州电网的优化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电力系统无功功率的平衡影响运行电压,而运行电压水平反过来又会影响电网有功传输,包括稳态运行的网损,和扰动后的输电能力和稳定水平。特别是,当电压长期处于较低的状态时,还可能出现电压崩溃、系统瓦解的灾难性事故。电网的无功分布及电压控制兼有区域性和全局性,随着当今电网规模的日益庞大和复杂,急需相应的控制手段实现对电网电压水平的整体协调控制。自动电压控制系统(AVC)可快速实时的实现全网电压合理优化,控制无功潮流,是电力系统运行控制中的重要环节。论文结合惠州电网运行情况,分析和研究AVC系统在地区电网的优化应用问题。论文主要内容如下:1)结合国内外在无功电压优化控制、AVC系统开发及应用情况的实例,探讨AVC系统的控制模型、优化算法和实现手段。2)分析惠州电网采用的基于调度自动化系统(SCADA/EMS)为平台的AVC系统功能及控制策略。结合AVC系统投运以来的实际应用记录,总结调控中发现的问题、优化方法并加以实施和改进。3)利用SCADA系统导出的历史数据,对比AVC投运前后及改进前后的无功电压运行情况。结合实例说明改进后的AVC系统能更好的满足惠州电网的无功电压调控需求。并对系统优化后带来的各方面效益进行评估。运行评估结果表明AVC系统的优化有助于提高惠州地区电网运行的经济性和可靠性。论文工作对地区电网优化AVC系统的运行具有良好的参考价值。
宋新立,王成山,仲悟之,汤涌,卓峻峰,吴国旸,苏志达[8](2013)在《电力系统全过程动态仿真中的自动发电控制模型》文中指出针对大规模电力系统二次调频控制的动态仿真问题,采用混杂系统的建模方法,提出一种适于机电暂态及中长期动态全过程仿真的自动发电控制模型。模型主要由属于连续动态系统的区域控制偏差计算、属于离散动态系统的控制策略和机组调节指令计算3个模块组成。通过与电力系统全过程动态仿真程序中已有模型的接口,该模型可以模拟大规模电网中基于A标准和CPS控制性能评价标准的控制策略,以及定频率控制、定交换功率控制和联络线功率频率偏差控制等多种方式。与我国特高压交流联络线相关的2个算例仿真表明,该模型可为大规模电网联络线功率波动限制、多区域AGC控制策略的协调配合和二次调频的优化控制等实际电网问题提供有效的仿真手段。
吴成文,张豪,黄书俊[9](2012)在《受端电网自动电压控制策略的应用现状》文中提出自动电压控制(AVC)已成为电压调控主要手段。归纳了二级电压控制研究现状,在结合当前受端电网无功电压调控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了省地协调的本质,也为受端电网推进AVC建设提出建议。
李冰[10](2011)在《基于EMS的地区电网混杂控制结构AVC系统》文中研究表明阐述了基于EMS(Energy management system,能量管理系统)混杂控制结构的AVC(Automatic voltage control)系统总体方案,以中山电网的一体化SCADA/EMS平台的电压无功优化闭环控制系统(AVC)为例,从系统的结构、控制模式、安全策略和应用情况等方面,介绍这种地区电网无功优化闭环控制的新模式。
二、东北电网混杂自动电压控制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东北电网混杂自动电压控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Y/△变压器绕组匝间短路电磁-振动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1.1.2 课题的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变压器绕组匝间短路研究现状 |
1.2.2 变压器漏磁场研究现状 |
1.2.3 变压器绕组短路电动力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变压器电磁耦合关键参数计算方法 |
2.1 有限元计算方法 |
2.1.1 EMEF计算原理 |
2.1.2 算例分析 |
2.2 变压器电磁耦合模型 |
2.2.1 磁场模型计算动态电感 |
2.2.2 电路模型计算时域电流 |
2.2.3 电磁耦合迭代原理 |
2.2.4 算例分析 |
2.3 绕组受力计算原理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电磁耦合的Y/△变压器绕组匝间短路电磁特性 |
3.1 变压器磁通分布 |
3.2 变压器匝间短路电磁耦合状态方程 |
3.2.1 磁场模型 |
3.2.2 电路模型 |
3.3 磁场-电路耦合迭代 |
3.4 仿真分析 |
3.4.1 变压器额定运行 |
3.4.2 同相不同位置匝间短路 |
3.4.3 不同相匝间短路 |
3.5 实验验证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Y/△变压器绕组匝间短路振动特性 |
4.1 变压器振动谐响应模型 |
4.1.1 绕组振动谐响应数学模型 |
4.1.2 变压器电磁-振动谐响应分析 |
4.2 仿真计算 |
4.2.1 额定运行 |
4.2.2 同相不同位置振动谐响应分析 |
4.2.3 不同相振动谐响应分析 |
4.3 动模实验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2)互联电力系统的电压紧急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电压紧急控制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电力系统稳定性分类 |
1.1.2 电力系统的三道防线 |
1.1.3 研究电压紧急控制的意义 |
1.2 电压紧急控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无功电压控制的研究现状 |
1.2.2 电压紧急控制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无功补偿与电压紧急控制 |
2.1 引言 |
2.2 无功功率与电压稳定控制 |
2.3 电压紧急控制手段分析 |
2.3.1 同步发电机和同步调相机 |
2.3.2 机械无功补偿设备 |
2.3.3 电力电子无功补偿设备 |
2.3.4 有载调压变压器 |
2.3.5 低压切除负荷 |
2.3.6 主要性能比较 |
2.4 本文小结 |
第3章 基于主元分析的电压紧急分区方法 |
3.1 引言 |
3.2 无功电压灵敏度矩阵的建立 |
3.3 基于主元分析的电压紧急分区方法原理 |
3.3.1 主元分析的概念及原理 |
3.3.2 利用原数据构建特征指标 |
3.3.3 电压紧急分区方法步骤 |
3.4 仿真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考虑多种手段协作的电压紧急控制策略模型 |
4.1 引言 |
4.2 紧急状态下基于多层次Agent的电压控制组织结构 |
4.2.1 电压控制的分层实现 |
4.2.2 正常状态下组织架构的设计 |
4.2.3 紧急状态下组织架构的设计 |
4.3 多种手段协作的电压紧急控制策略 |
4.3.1 组织结构下的执行级Agent选取 |
4.3.2 电压紧急控制模型 |
4.3.3 低压切除负荷模型 |
4.3.4 电压紧急控制策略流程图 |
4.4 仿真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工作总结 |
5.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配电网台区低电压治理的混杂模型构建与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1 建立动态混杂模型 |
1.1 控制模型 |
1.2 控制的特点 |
1.2.1 电压质量的保证 |
1.2.2 电压稳定性的保证 |
1.2.3 网络损耗最小的保证 |
2 仿真研究 |
2.1 静态电压控制仿真 |
2.2 动态混杂电压控制仿真 |
(4)静止无功发生器的模型预测控制研究与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无功补偿装置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无功补偿装置的发展历程及研究现状 |
1.3 静止无功发生器的拓扑结构与工作原理 |
1.4 静止无功发生器的数学模型 |
1.5 无功检测方法 |
1.6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静止无功发生器的模型预测控制 |
2.1 引言 |
2.2 静止无功发生器模型预测控制算法的实现 |
2.3 模型预测控制算法的改进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静止无功发生器的系统仿真 |
3.1 系统仿真模型的建立 |
3.2 模型预测控制算法的性能仿真 |
3.3 改进的模型预测控制算法的性能仿真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静止无功发生器的硬件设计 |
4.1 静止无功发生器的硬件系统结构 |
4.2 主电路的设计 |
4.3 采集电路的设计 |
4.4 驱动电路的设计 |
4.5 保护及辅助电路的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静止无功发生器的软件设计 |
5.1 静止无功发生器的软件系统结构 |
5.2 采样、锁相与无功检测模块的设计 |
5.3 主算法的实现 |
5.4 上位机的设计 |
5.5 软件保护模块的设计 |
5.6 通讯模块的设计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自动电压控制系统在大连电网中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 |
1.3 自动电压控制系统主要结构和原理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AVC系统的设计 |
2.1 AVC系统硬件体系结构 |
2.2 AVC系统控制结构与流程 |
2.3 网络模型与量测数据 |
2.4 AVC系统控制功能 |
2.4.1 实时拓扑分区 |
2.4.2 全网优化控制与调节 |
2.5 AVC系统安全策略 |
2.5.1 主网电压与设备控制 |
2.5.2 异常及保护事件 |
2.5.3 控制方式组态 |
2.5.4 遥控接口 |
3 AVC系统功能的实现 |
3.1 AVC系统软件体系结构 |
3.1.1 人机界面 |
3.1.2 历史查询与软件配置 |
3.2 状态监视 |
3.2.1 功能画面 |
3.2.2 模型维护 |
3.2.3 遥信预处理 |
3.2.4 母线状态 |
3.3 运行控制 |
3.3.1 厂站与母线控制 |
3.3.2 变压器控制 |
3.3.3 设备控制状态 |
3.3.4 信号闭锁定义 |
3.3.5 变压器时段设置 |
3.3.6 电容器时段设置 |
3.3.7 母线时段设置 |
3.4 调压命令与事件 |
3.4.1 调压命令 |
3.4.2 电容器与变压器调压事件 |
3.5 历史统计及查询 |
3.6 全局参数设置 |
4 AVC系统的运行测试 |
4.1 数据源与系统控制策略测试 |
4.1.1 数据源测试 |
4.1.2 控制策略测试 |
4.2 信号闭锁策略测试 |
4.2.1 主站端产生的告警信号及挂牌信息 |
4.2.2 变电站上送的保护告警信号 |
4.3 安全策略测试 |
4.4 遥控接口功能与告警查询测试 |
4.4.1 遥控功能测试 |
4.4.2 告警查询测试 |
4.5 测试结论 |
5 运行情况分析 |
5.1 66kV荣华变运行情况分析 |
5.2 66kV英特尔变运行情况分析 |
5.3 经济效益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自动电压控制系统在元宝山发电厂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发电厂分散管理模式的弊端 |
2 发电厂自动控制系统改造 |
2.1 系统改造平台建设 |
2.2 电厂自动控制系统改造 |
3 结语 |
(7)AVC系统在惠州电网的优化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背景及意义 |
1.2 无功电压控制的目的及方法 |
1.3 自动电压控制系统(AVC)研究现状 |
1.3.1 国外 AVC 研究发展现状 |
1.3.2 国内 AVC 研究发展现状 |
1.3.3 网省地协调的 AVC 研究发展现状 |
1.3.4 AVC 研究的三个维度 |
1.4 本论文主要工作 |
第二章 AVC 的控制原理及优化算法 |
2.1 AVC 控制模式 |
2.1.1 基于软分区的电压优化控制模式 |
2.1.2 二级电压控制模式 |
2.2 无功电压分区算法 |
2.2.1 电气距离 |
2.2.2 基于聚类分析的分区算法 |
2.2.3 基于映射分区的分区算法 |
2.2.4 利用社区挖掘的分区算法 |
2.3 无功优化算法 |
2.3.1 无功优化数学模型 |
2.3.2 无功优化算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惠州电网 AVC 系统的构建与优化 |
3.1 引言 |
3.2 惠州电网 AVC 系统发展历程 |
3.2.1 AVC 系统的引进 |
3.2.2 AVC 系统的推广 |
3.2.3 AVC 系统的实用化 |
3.3 AVC 系统的架构及控制模式 |
3.3.1 惠州电网 AVC 系统简介 |
3.3.2 AVC 系统的基本控制原理及流程 |
3.3.3 基于动态分区的 AVC 控制模式 |
3.3.4 自适应的全网自动协调控制 |
3.4 基于惠州电网的 AVC 系统优化 |
3.4.1 惠州电网典型潮流断面的静态优化 |
3.4.2 惠州电网 AVC 系统的缺陷及不足 |
3.4.3 AVC 系统的改进与优化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惠州电网 AVC 系统优化应用实例 |
4.1 引言 |
4.2 惠州电网初始无功电压分析 |
4.2.1 无功分层平衡能力分析 |
4.2.2 无功分片平衡及分片电压分析 |
4.3 惠州电网 AVC 系统运行现状 |
4.3.1 AVC 系统建设情况 |
4.3.2 AVC 系统运行情况 |
4.4 AVC 系统调控效果分析 |
4.4.1 站点电压调控效果分析 |
4.4.2 片区电压调控效果分析 |
4.4.3 电网无功潮流优化效果分析 |
4.5 AVC 系统的效益评估 |
4.5.1 安全效益 |
4.5.2 社会经济效益 |
4.5.3 技术管理效益 |
4.5.4 效益估算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1、本文主要工作及成果 |
2、下一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附件 |
(9)受端电网自动电压控制策略的应用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二级电压控制研究现状 |
2 受端电网无功电压调控现状 |
3 AVC策略协调本质 |
4 结 语 |
四、东北电网混杂自动电压控制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Y/△变压器绕组匝间短路电磁-振动特性[D]. 衣双园. 东北电力大学, 2020
- [2]互联电力系统的电压紧急控制研究[D]. 施展. 东北大学, 2017(08)
- [3]配电网台区低电压治理的混杂模型构建与仿真[J]. 张静,胡翔,李题印,孙亮,杨帅. 山东工业技术, 2016(24)
- [4]静止无功发生器的模型预测控制研究与系统设计[D]. 郝正强. 东北大学, 2016(06)
- [5]自动电压控制系统在大连电网中应用研究[D]. 王广嗣. 大连理工大学, 2016(03)
- [6]自动电压控制系统在元宝山发电厂中的应用[J]. 王铁军. 科技资讯, 2014(34)
- [7]AVC系统在惠州电网的优化应用研究[D]. 罗奕强. 华南理工大学, 2014(05)
- [8]电力系统全过程动态仿真中的自动发电控制模型[J]. 宋新立,王成山,仲悟之,汤涌,卓峻峰,吴国旸,苏志达. 电网技术, 2013(12)
- [9]受端电网自动电压控制策略的应用现状[J]. 吴成文,张豪,黄书俊. 低压电器, 2012(19)
- [10]基于EMS的地区电网混杂控制结构AVC系统[J]. 李冰. 广东输电与变电技术, 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