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耐力改变及运动处方研究现状(论文文献综述)
柯艺文[1](2021)在《易筋经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易筋经康复训练对HFrEF及HFmr EF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NT-ProBNP、LVEF、心肺功能、6WMT、生活质量及中医证候的影响,客观评价易筋经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患者7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5例,对照组予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予西药常规治疗配合易筋经训练,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NT-proBNP、LVEF、心肺功能(METS、AT、Peak V02)、6WMT、生活质量评分及中医证候评分等指标变化,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结果:(1)基线比较: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身高、体重、病程方面经检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NT-proBNP:治疗后两组患者NT-proBNP均有下降(P<0.05)。治疗组下降优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3)LVEF:治疗后两组患者LVEF均有升高(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4)6MWT:治疗后,两组患者6MWT距离均有提升(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 5)。(5)CPET:治疗前,两组患者METS、AT、Peak V02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对照组METS较治疗前改善(P<0.05),AT、Peak V02无改善(P>0.05)。治疗组METS、AT、Peak V02较治疗前有改善(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6)生活质量评分:治疗后,对照组与治疗组在躯体维度、情感维度均有改善,组内及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其他维度中,对照组评分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组有所改善(P<0.05),两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7)中医单项症候:治疗后,对照组在心悸、胸闷、面浮肢肿方面有所改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在气短、咳嗽、疲倦乏力方面无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各中医症状均有改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各症状改善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疗效判定:(1)疾病疗效判定:治疗后,对照组NYHA心功能改善总有效率60.60%,治疗组总有效率85.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治疗后,对照组中医证候改善总有效率60.60%,治疗组总有效率88.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安全性统计:课题进行期间,患者未出现不良事件。课题前后一般检测指标未出现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结论:易筋经作为对HFrEF及HFmrEF患者的康复训练是安全有效的,可降低患者的NT-proBNP,提高LVEF、6MWT,改善中医证候,提高患者运动耐量及心肺储备功能,改善生活质量,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张晓曼[2](2021)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康复指导方案的构建》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以健康信念模式为基础,结合患者需求,通过文献内容分析构建了一套科学、系统、完整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康复指导方案,以帮助患者树立健康的运动信念,为慢性心衰患者提供运动行为指导。方法采用现象学研究方法,利用目的抽样法选取了 11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半结构式访谈,并使用Colaizzi七步分析法进行访谈资料的分析,以探索慢性心衰患者的运动认知现状和指导需求。根据访谈结果,以健康信念模式为指导,综合小组讨论、专家意见构建了方案框架。基于循证思维,系统检索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信念和运动行为相关文献,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文献进行分析,对方案框架内容进行了补充,初步形成了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康复指导方案。采用德尔菲法对初稿内容进行修订,根据专家意见进行修改,形成了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康复指导方案终稿。结果1.本研究通过对11名患者的访谈资料进行主题提炼,得到了运动认知方面的5个主题及需求方面的3个主题。运动认知方面包括认同运动对身体康复的益处、担忧运动的安全性、运动时间选择存在争议、运动方式较为单一、运动强度选择不合理。指导需求方面包括运动监测和强度指导、运动方式指导及运动时间指导。2.本研究在运动信念部分纳入了 11篇文献,这些文献共析出了 7个方面在内的24项内容。在运动行为部分共纳入了 48篇文献,包括7篇指南及41篇随机对照研究,共析出了 9个方面的40项内容。纳入的文献质量评价结果较高,对构建方案初稿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3.在方案修订部分,本研究共邀请了 18名专家参与两轮函询,提出了 15条具体建议。专家的权威系数为0.833,说明专家在心衰运动康复领域权威程度较高。两轮咨询后专家对于一级指标和具体条目的重要性协调系数分别为0.215和0.102,专家意见较为一致。根据专家的具体意见进行逐条修改后,形成了具有17个一级指标,61项具体内容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康复指导方案终稿。结论1.本研究通过对11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访谈,分析了患者的运动现状和运动指导需求,结果表明患者对于运动的安全性较为担忧,对运动具体内容的认知程度较低,指导需求较高。因此,本研究为了帮助患者树立运动信念,指导患者的运动行为,在健康信念模式的基础上,制定了运动指导方案的框架。2.本研究全面系统地检索了患者运动信念和运动行为相关文献,研究发现我国现阶段的慢性心衰患者运动干预方案多是对于运动具体行为的指导,缺乏患者运动信念的干预,且鲜有研究将两者共同纳入到患者健康行为促进计划中。本研究通过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纳入高质量文献并进行内容分析,得到了 16个方面的64项运动指导内容,进一步补充了指导方案框架。3.本研究构建的方案是在质性研究、文献分析及专家函询三部分内容的基础上制定的,函询专家积极程度、权威性较高。方案内容重要性的协调系数较高。方案内容科学可行,对患者树立运动信念、促进运动行为及医护人员的健康宣教具有一定的指导与借鉴意义。
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血管病预防与康复专业委员会[3](2020)在《慢性心力衰竭心脏康复中国专家共识》文中指出研究证据表明,以运动为核心的心脏康复对慢性心力衰竭具有众多益处,目前均被国内外各大指南推荐,在国内临床实践中得到了积极推动。鉴于近年来国内外心力衰竭心脏康复在理念及方法方面均取得了最新研究进展,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血管病预防与康复专业委员会组织相关领域专家撰写本共识,以期进一步推动我国慢性心力衰竭心脏康复的发展。
荣山伟[4](2020)在《依托医院的居家心脏康复在急性心梗行PCI术后患者中应用效果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研究分析依托于医院的居家心脏康复方案对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一般自我效能感、PHQ-9及GAD-7评分、戒烟情况、心脏康复依从性、6分钟步行距离、6分钟步行实验后自我疲劳感评分(Borg量表评分)、心肺功能水平、再梗死发生率及心血管并发症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在某三级甲等医院心血管内科行PCI术的220例初发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110)和对照组(n=110),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院外指导,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依托医院的居家心脏康复方案。具体内容包括:康复团队在全面综合评估患者的基础上,为其定制个体化的居家康复方案;多途径、多方式的开展患者居家健康教育;患者规律的门诊康复及复诊;依照居家康复方案科学规律的锻炼;进行饮食管理、体重管理,调节睡眠及心理,遵医嘱用药,戒烟戒酒等。干预时间为患者PCI术后起至术后1年。比较两组患者在出院前、术后6个月、术后1年的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控制水平、6分钟步行实验距离、6分钟步行实验后自我疲劳感评分(Borg评分)。比较两组患者出院前、干预1年的一般自我效能感评分、PHQ-9及GAD-7评分、戒烟情况、心脏康复的依从性、心肺功能、术后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发生率等情况。结果:1.观察验组与对照组患者干预前所有疾病相关危险因素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干预6个月、1年后,实验组患者的空腹血糖、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及体重指数控制水平均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患者干预1年的一般自我效能感评分(32.08±6.32)高于对照组患者(26.06±7.3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的评分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3.观察组患者干预1年的PHQ-9评分(4.89±1.46)与GAD-7评分(4.12±1.46)均较对照组PHQ-9评分(9.36±4.8)与GAD-7评分(9.36±4.8)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的评分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4.观察组患者1年后戒烟率(100%)高于对照组患者(36.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中吸烟患者的占比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5.观察组患者在干预的1年内康复依从性(86.25%)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59.7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6.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干预前6分钟步行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干预6个月,其6分钟步行距离(347.66±5.78m)远于对照组患者的距离(275.13±3.47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年,其6分钟步行实验距离(432.60±95.00m)明显较对照组患者的6分钟步行距离(360.15±120.15m)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干预1年的步行距离均较干预6个月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干预6个月及干预1年步行实验距离均较干预前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干预6个月,其6分钟步行实验后的Borg评分(9.33±2.64)低于对照组患者(11.28±2.8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干预1年后,其6分钟步行实验后的Borg评分(3.14±1.05)明显轻于对照组(7.39±1.8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干预6个月及干预1年两组患者步行实验后的Borg评分均较干预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干预1年后其6分钟步行实验后的Borg评分较干预6个月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干预前其6分钟步行实验运动后的Borg评分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8.观察组患者干预1年后的二氧化碳通气当量、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较对照组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峰值摄氧量、无氧阈、公斤摄氧量、MET值及左室射血分数均较对照组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干预前上述指标对比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9.干预1年内实验组患者再发急性心肌梗死及其它心血管系统并发症的总发生率(7.69%)明显低于对照组(32.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托于医院的居家心脏康复方案对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控制、心功能改善、患者自我效能、心理弹性、康复依从性、6分钟步行实验距离的提高均起到积极作用,有效减少了吸烟患者的数量,降低了患者6分钟步行实验后的自我感觉劳累程度,再梗死及心脏并发症的发生率,为出院后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的全程心脏康复管理提供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廖佳星[5](2020)在《基于健康促进模式的心肺康复综合干预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构建基于健康促进模式的心肺康复综合干预方案,并探讨基于健康促进模式的心肺康复综合干预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心肺功能、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平均住院时间及再入院率的影响,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采用文献回顾法查阅相关领域的共识、临床实践指南及系统评价等循证资源和半结构式访谈明确患者康复需求,初步构建心肺康复综合干预方案,并进行专家咨询。(2)选择湖南省某三甲医院心内科在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104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实施基于健康促进模式的心肺康复综合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和干预3个月末的生活质量、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心肺功能,分析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及干预期间的再入院率。(3)采用SPSS2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描述;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及百分率(%)描述。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近似t检验、卡方(c2)检验及秩和检验。结果(1)两轮函询专家熟悉程度系数Cs分别为0.863和0.872,专家判断依据Ca分别为0.769和0.773,专家权威系数Cr分别为0.816和0.823。肯德尔系数分别为0.692和0.765,变异系数分别为0.023和0.021。(2)干预前两组患者在一般人口学资料和临床资料方面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干预前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心肺功能及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生活质量:(1)干预组患者MLHFQ总分(39.70±10.06)、身体领域(20.53±3.45)、情绪领域(4.84±2.56)和其他领域(13.70±4.05)均低于干预前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对照组患者干预前后MLHFQ总分及各维度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心肺功能:(1)干预组患者的VO2peak(19.90±2.89)、AT(72.89±16.04)和6MWD(380.49±61.40)优于干预前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VE/VCO2slop(28.20±4.26)、NT-proBNP(466.85±70.02)及Brog评分(3.00±1.26)低于干预前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VEF(47.45±7.53)与干预前及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3)对照组患者干预前后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健康促进生活方式:(1)干预组患者HPLP-II总分(125.32±21.13)、健康责任(24.55±2.67)、压力管理(22.98±2.96)、运动锻炼(23.18±4.15)及人际关系(21.67±4.20)维度均高于干预前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营养饮食(17.88±3.20)和自我实现(14.06±3.95)与干预前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对照组患者干预前后HPLP-II总分及各维度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平均住院时间及再入院率:干预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10.27±2.42)天,干预3个月内再入院率为13.46%;对照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15.36±2.58)天,干预3个月内再入院率为42.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健康促进模式的心肺康复综合干预能提高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心肺功能,改善其健康促进生活方式水平,缩短患者平均住院时间,降低3个月内的再入院率。
张艺铭[6](2020)在《中医康复方案干预冠心病慢性心衰(气虚血瘀,痰浊阻络证)的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本课题应用中医康复方案对冠心病慢性心衰(气虚血瘀,痰浊阻络证)的患者进行干预,观察其在提高心衰患者心功能、运动耐量、中医证候及生活质量等方面的效果,同时记录患者的再住院率及死亡率,以评价中医康复方案的临床疗效及可行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试验1组和试验2组。对照组给予西药基础治疗;试验1组给予西药+中药治疗,试验2组给予西药+中药+运动康复治疗,疗程为4周,观察治疗前后NT-proBNP、EF值、6MWD、MLHFQ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出组后对患者随访3个月,记录心血管事件及再住院人数。结果:(1)反应心功能的指标:(1)三组患者的NT-proBNP治疗后较前均有改善P﹤0.05,组间比较,试验1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2组与对照组、试验1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对照组EF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1组、试验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试验2组与试验1组有显着差异P﹤0.05。(2)反应运动耐量的指标:对照组治疗后比较6分钟步行距离无明显提高P﹥0.05,试验1组和试验2组均有改善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试验2组与试验1组比较差异显着P﹤0.05;试验1组总有效率57.6%,试验2组总有效率72.7%。(3)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1组、试验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试验2组与试验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1组总有效率75.8%,试验2组总有效率93.9%。(4)明尼苏达生活质量评分:治疗后三组患者躯体状况、情绪改变、其他情况评分均较前降低P﹤0.05;组间比较,试验2组优于对照组、试验1组P﹤0.05,对照组与试验1组差异不明显P﹥0.05。(5)随访3个月后,对照组再住院人数为7人(20.6%),试验1组3人(9.7%),试验2组0人,三组再住院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均无心血管及死亡事件发生。结论:1.西药基础治疗组、西药加中药治疗组、西药加中药联合运动康复治疗组均可以显着改善冠心病慢性心衰患者的NT-proBNP水平和生活质量,运动康复治疗组较西药基础治疗组和中药治疗组更有效。2.西药加中药治疗组、西药加中药联合运动康复治疗组可以提高冠心病慢性心衰患者的EF值、运动耐量、中医证候积分,运动康复治疗组优于中药治疗组,西药基础治疗组效果则不明显。3.西药加中药联合运动康复治疗组可以降低冠心病慢性心衰患者的再住院率和死亡率,并且具有安全性。4.总体来说,西药加中药联合康复治疗的中医康复方案在改善心功能、中医证候,提高运动耐力、生活质量方面效果显着,优于西药基础治疗和西药加中药治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洪雪娇[7](2020)在《八段锦用于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课题旨在观察八段锦锻炼对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康复的疗效,进而探讨中医传统功法八段锦对冠心病CHF患者的康复的安全性评估、心肺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从而探求适合我国国情的心脏康复模式,并为八段锦在心脏康复中的运用和推广提供理论基础。方法:本课题采取随机对照平行前瞻性临床研究。选取厦门市中医院心血管科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70例,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常规药物、健康教育等);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补充行八段锦运动处方的心脏康复。康复前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础情况,康复前和康复8周后的6MWT、VO2 peak、Peak METs、NT-proBNP、LVEF及MLHFQ。记录在康复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及不良事件。通过对比两组患者数据的变化观察疗效,所得到数据使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本课题最终有效统计资料共67例,其中观察组33例,对照组34例,总脱落率4.29%。2.基线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性别构成、年龄、慢性心衰病程、NYHA心功能分级、基础疾病及基础用药情况方面,经过相关检验,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3.心肺功能方面:在6MWT、VO2 peak、Peak METs、NT-proBNP、LVEF方面,两组康复前组间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康复后组内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康复后改善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生活质量方面:MLHFQ分值,两组康复前组间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康复后组内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康复后改善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安全性方面:本课题研究中,两组受试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及不良事件。结论:1.以八段锦应用于冠心病CHF患者的康复是安全有效的。2.以八段锦作为冠心病CHF患者心脏康复的运动处方能够改善心肺功能,显着提高运动耐量、N端前脑钠肽、左室射血分数、峰值摄氧量及峰值代谢当量。3.以八段锦作为冠心病CHF患者心脏康复的运动处方能够显着改善疾病主观感受,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陈影[8](2020)在《居家老年冠心病伴衰弱患者心肺运动康复方案构建与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调查郑州市居家老年冠心病患者衰弱现状,并分析影响因素;2.基于前期调查,构建适合居家老年冠心病伴衰弱患者心肺运动康复方案,并验证其作用效果。方法1.调查阶段:采用方便抽样法,于2018年9月~2019年6月,选取郑州市航海东路和高新区两个社区共821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作为调查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Tilburg衰弱量表、老年抑郁量表等进行资料收集。采用电子握力器、人体成分测量仪及实验室检查测量患者客观指标。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21.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检验水准为α=0.05。2.构建方案阶段:以循证医学为指导,采用文献回顾分析近10年文献(2010年~2020年),采用GRADE证据等级评价方法和证据推荐强度评价文献质量,纳入推荐强度为A级的证据,结合前期调查结果构建心肺运动康复方案初稿,通过专家咨询和预实验修订完善干预方案。3.干预阶段:采用类实验性研究,根据文献研究、前期调查和专家咨询构建心肺运动康复方案,于2019年7月便利选取航海东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10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居住地分组法将患者分成两组,以航海东路为界限,干预组为居住在航海东路以北两个社区的54例患者,对照组为居住在航海东路以南两个社区的52例患者。干预组在健康教育和常规护理干预基础上接受心肺运动康复,对照组接受健康教育和常规护理干预。研究周期为18周。比较干预前后两组患者衰弱情况、心肺功能、躯体功能和生活质量变化情况。结果1.调查阶段: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850份,有效问卷821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6.6%。(1)本研究最终纳入821例研究对象,其中衰弱患者197例,占24.0%,男性患者389(47.4%)例,女性患者432(52.6%)例,年龄60~69岁占47.9%,70~79岁占37.0%,80~89岁占 15.1%;(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个人月收入、居住情况、运动情况、心功能分级、病程、服药情况、多重慢病、PCI治疗史、遗传史、认知功能、抑郁情况、身体质量指数(BMI)、空腹血糖、心率、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和甘油三脂(TG)的居家老年冠心病患者衰弱状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个人月收入(≥3000元)、不服药、认知正常、不抑郁和高BMI的居家老年冠心病患者衰弱风险呈逐渐下降趋势(P<0.05),女性、不运动、心功能分级较高、心率(≥100次/分)、TC(≥5.2 mmol/L)、TG(≥1.7mmol/L)和空腹血糖(6.1~11.1 mmol/L)的居家老年冠心病患者衰弱风险呈逐渐上升趋势(P<0.05)。2.构建方案阶段:结合文献回顾、前期调查、专家咨询和预实验形成心肺运动康复方案终稿。3.干预阶段:本研究干预过程中共流失8例患者,最终98例患者完成研究(干预组49例,对照组49例)。(1)干预对不同时间点两组患者各指标的影响①两组患者衰弱总得分和心理衰弱得分在组间效应、时间效应和交互效应有显着统计学意义;躯体衰弱得分在时间效应和交互效应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而组间效应无统计学意义(P>0.05);社会衰弱在组间效应和交互效应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时间效应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患者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肌耗氧量(RPP)、FVC、FEV1在交互效应和时间效应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而组间效应无统计学意义(P>0.05);FEV1(G)时间效应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效应和交互效应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率(HR)交互效应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效应和时间效应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两组患者握力在时间效应和交互效应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组间效应无统计学意义(P>0.05);步速、计时起立行走时间、六分钟步行距离在组间效应、时间效应和交互效应上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④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总得分和各维度得分在组间效应、时间效应和交互效应上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2)干预组患者不同时间点各指标的组内比较①干预1个月与干预前比较结果显示,衰弱总分、心理衰弱得分、SBP、DBP、RPP和计时起立行走时间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VC、FEV1、握力、步速、六分钟步行距离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社会衰弱得分、HR和FEV1(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干预3个月与干预前比较结果显示,衰弱总分及各维度得分、SBP、DBP、RPP、HR和计时起立行走时间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握力、步速、六分钟步行距离、FVC和FEV1等显着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FEV1(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干预3个月与干预1个月比较结果显示,衰弱总分、心理衰弱得分、躯体衰弱得分、SBP、DBP、RPP、HR和计时起立行走时间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VC、FEV1、握力、步速和六分钟步行距离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社会衰弱得分、FEV1(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本研究居家老年冠心病患者衰弱情况受经济水平、服药、认知、抑郁、BMI、性别、运动、心功能分级、空腹血糖、心率、TC和TG的影响。2.本研究心肺运动康复方案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衰弱状况、增强患者心肺功能和躯体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可以在社区居家老年冠心病患者中推广应用。
袁丹丹[9](2020)在《心脏康复运动对慢性心衰患者心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为慢性心衰患者实施分阶段延伸的心脏康复运动干预,探讨心脏康复运动对慢性心衰患者心功能、生活质量及日常生活能力、再住院率及心衰疾病相关知识水平的干预效果,为临床慢性心衰患者开展安全、有效的心脏康复运动及此类患者的管理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以符合纳入标准的76例慢性心衰患者为研究对象,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38例,常规干预)、干预组(38例,常规干预+心脏康复运动)。对照组给予常规抗心衰治疗、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心脏康复运动,根据慢性心衰患者疾病状况及六分钟步行试验评估结果综合制定个体化的运动处方,患者根据运动处方开展有计划、个体化的运动,共干预6个月。分别收集对照组和干预组患者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及干预6个月后的六分钟步行试验距离、NT-proBNP、生活质量得分、日常生活能力得分、患者的再住院率及心衰疾病相关知识得分,评价两组患者六分钟步行试验距离、NT-proBNP、生活质量得分、日常生活能力得分、患者再住院率、心衰疾病相关知识水平的变化。【结果】1本次研究预设定了76例慢性心衰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开展过程中流失了7例患者,最后共完成了69例研究对象的全部资料收集,其中干预组35例,对照组34例,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心功能(六分钟步行试验距离、NT-proBNP):干预3个月、6个月后,干预组患者的六分钟步行试验距离提高水平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个月后,两组患者的NT-proBNP水平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6个月后,干预组患者的NT-proBNP下降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生活质量:在干预3个月、6个月后,干预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总评分和身体活动领域、情绪领域、其他领域3个维度评分下降水平均优于对照组,且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日常生活能力:在干预3个月、6个月后,干预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总评分、工具性生活自理评分下降水平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干预3个月后,两组患者的躯体性生活自理评分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干预6个月后,干预组躯体性生活自理评分下降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再住院率:在干预3个月后,两组患者的再住院率较基线时比较有一定的下降,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干预6个月后,干预组患者的再住院率下降水平优于对照组,且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心衰疾病相关知识水平:干预组基线时,干预3个月、6个月后的心衰疾病相关知识平均分分别是36.5分、48.1分、72.3分;对照组基线时,干预3个月、6个月后的心衰疾病相关知识平均分分别是37.1分、56.6分、72.3分;基线时,两组患者的心衰疾病相关知识得分平均分差异不大,但干预3个月、6个月后,干预组心衰疾病相关知识得分的平均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1心脏康复运动可提高CHF患者的运动耐力和心功能,提高六分钟步行试验距离,对血清NT-proBNP水平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但短期效果不明显。2心脏康复运动对CHF患者的生活质量总评分,身体活动、情绪及其他领域得分均有较好的改善作用,提示心脏康复运动可提高CHF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患者的再住院率。3心脏康复运动对日常生活能力总评分、工具性生活自理评分及躯体性生活自理评分都有一定的改善作用,表明心脏康复运动能提高CHF患者日常生活能力。4心脏康复运动过程中的健康宣教可提高CHF患者对心衰疾病及心脏康复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可保障患者的依从性,提高康复疗效。5依据六分钟步行试验、患者自身疾病情况及患者危险分层制定的心脏康复运动处方适用于CHF患者院内院外的康复治疗,安全性、疗效好,经济适用,值得临床中推广。
邹幼清[10](2020)在《有氧-抗阻运动组方对养老院老年代谢综合征患者糖脂代谢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1.明确广州市养老院老年人的体力活动水平及其影响因素。2.比较四种运动处方对老年代谢综合征患者糖脂代谢、健康体适能和睡眠质量的作用效果。方法1.横断面调查研究。便利抽取入住广州市泰康之家·粤园养老社区、美好家园、石碁养老社区及慈爱养老院的180例老年人,应用国际体力活动量表(短卷)及以健康信念模式为理论框架,自行编制的“养老院老年人体力活动影响因素问卷”,进行问卷调查。社会人口学资料、疾病相关资料及体力活动水平现况采用描述性分析;体力活动影响因素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Mann-Whitney U检验、Kruskal-Wallis H检验进行分析,最后进行路径分析,定量化分析出各因素对老年人体力活动的影响效应和影响路径。2.随机对照试验。便利抽取入住广州市泰康之家·粤园养老社区的85例老年代谢综合征患者,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入五组:完全有氧运动组(A组)、完全抗阻运动组(R组)、高氧+低抗运动组(HA组)、高抗+低氧运动组(HR组)和对照组(C组),各组均17人。实验组进行中等强度、50min/次、3天/周、共12周的运动锻炼。其中A组每周进行3天有氧运动、R组每周进行3天抗阻运动、HA组每周进行2天有氧运动和1天抗阻运动、HR组每周进行1天有氧运动和2天抗阻运动。有氧运动强度为运动中靶心率在【(220-年龄-静息心率)*(40%60%)+静息心率】范围。抗阻运动强度为每项目单次最大负荷的45%65%,每项目重复23组,每组1013个,项目间休息3min,组间休息2min。两种运动每次锻炼结束即刻评估主观疲劳程度,以评分在1214,主观上“稍感疲劳”及微汗、呼吸轻度加快但不影响对话为宜。对照组(C组)不进行运动干预,保持原生活方式。观察指标包括糖脂代谢指标(FPG、2h PG、TC、TG、HDL-C和LDL-C)、健康体适能指标(SBP/DBP、6WMT、肺活量、握力、30秒起坐试验、BMI、体脂率、骨骼肌、腰围、椅式坐位体前屈和闭眼单脚站立时长)和主观睡眠质量指标(PSQI)。符合正态和方差齐性的资料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或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总体均值,单因素方差分析时用LSD检验进行组间两两比较均值,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不满足球形假设时,使用GreenhouseGeisser方法进行校正;不符合正态和方差齐性时,进行Kruskal-Wallis H检验比较总体平均秩次,用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组间两两比较平均秩次。检验水准α=0.05,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非参数检验的组间两两比较时,采用Bonferroni法调整检验水准α=0.05/比较次数。结果1.180例养老院老年人中,体力活动高水平2例(1.1%)、中水平70例(38.9%),低水平108例(60.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婚姻状况、饮酒及运动信念中的自我效能、疾病易感性、疾病严重性、行为益处、行为障碍和行为线索对体力活动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路径分析显示自我效能对老年人体力活动的作用最强,存在直接正向影响(影响系数为0.388),疾病易感性、行为线索和行为益处对体力活动具有正向影响(影响系数分别为0.231、0.153、0.179),行为障碍对体力活动具有消极负向影响(影响系数为-0.342)。2.干预结束后,完全有氧运动组流失2例,共有83名患者完成了全部资料的收集。研究结果显示:(1)糖脂代谢指标:组间比较:五组在FPG、2h PG、TC、TG、LDL-C上干预前后差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实验组FPG、2h PG均下降,C组FPG、2h PG均上升,HA组和HR组FPG较A组显着改善(P<0.005),A组2h PG较C组显着改善(P<0.005),HA组和HR组FPG、2h PG较C组显着改善(P<0.005);各实验组TC、TG、LDL-C均下降,但仅R组TC、LDL-C较C组显着改善(P<0.005)及HA组和HR组TC、TG、LDL-C较C组显着改善(P<0.005),其余组别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05);各实验组均可一定程度上升高HDL-C,C组HDL-C下降,各实验组HDLC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05)。组内比较:各实验组FPG、2h PG与实验前比较均有显着改善(P<0.05),仅HA组和HR组TC、TG、LDL-C与实验前比较显着改善(P<0.05)。(2)健康体适能指标:(1)心肺适能:组间比较:五组在SBP/DBP、6MWT、肺活量上干预前后差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A组和HR组SBP较C组显着改善(P<0.005);HA组DBP较C组显着改善(P<0.005);R组6MWT较C组显着改善(P<0.005),HA组和HR组6MWT较R组、C组显着改善(P<0.005);HR组肺活量较C组显着改善(P<0.005),其余组别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05)。HA组和HR组与C组在SBP/DBP、6MWT、肺活量中,均存在时间因素与组间因素的交互作用(P<0.05)。组内比较:各实验组SBP、6MWT、肺活量与实验前比较均有显着改善(P<0.05);R组、HA组和HR组DBP与实验前比较均有显着改善(P<0.05)。(2)肌力与肌耐力适能:组间比较:五组在握力、30秒起坐试验上干预前后差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A组和HR组较A组握力显着提高(P<0.005),HA组较R组握力显着提高(P<0.005),C组握力、30秒起坐试验均下降,R组、HA组和HR组较C组握力、30秒起坐试验均显着提高(P<0.005),其余组别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05)。HA组和HR组与C组在握力、30秒起坐试验的比较中,存在时间与组间的交互作用。组内比较:各实验组握力、30秒起坐试验与实验前比较均有显着改善(P<0.05)。(3)身体形态与成分素质:组间比较:五组在骨骼肌、腰围上干预前后差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BMI、体脂率上干预前后差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R组骨骼肌较C组显着改善(P<0.005),HA组和HR组腰围较C组显着改善(P均<0.005),其余组别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05)。组内比较:R组、HA组及HR组骨骼肌与实验前比较均有显着改善(P<0.05),A组、HA组及HR组腰围与实验前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4)柔韧与平衡素质:组间比较:五组在椅式坐位体前屈、闭眼单脚站立时长上干预前后差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A组椅式坐位体前屈较A组、R组显着上升(P<0.005),各实验组坐位体前屈及闭眼单脚站立时长与对照组比较均显着改善(P<0.05),其余组别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05)。组内比较:各实验组与实验前比较均显着改善(P<0.05)。(3)睡眠质量指标:组间比较:五组PSQIZ在干预前后差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实验组及对照组PSQI得分均下降,各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显着改善(P<0.05),HA组与A组、R组、HR组比较显着改善(P<0.05)。组内比较:各实验组实验后与实验前比较显着改善(P<0.05)。结论1.养老院老年人体力活动水平总体较低,路径分析模型显示自我效能、疾病易感性、行为线索、行为益处和行为障碍是其影响因素。2.四种运动处方对养老院老年代谢综合征患者的糖脂代谢、健康体适能和睡眠质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作用;高氧+低抗运动处方和高抗+低氧运动处方对糖脂代谢和健康体适能的改善作用优于完全有氧、完全抗阻运动处方;高氧+低抗运动处方对睡眠质量的改善作用优于完全有氧、完全抗阻和高抗+低氧运动处方。
二、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耐力改变及运动处方研究现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耐力改变及运动处方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易筋经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临床资料 |
2.1 病例来源 |
2.2 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中止观察标准 |
2.6 脱落病例标准 |
2.7 剔除病例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分组方法 |
3.2 干预方法 |
3.3 依从性保证 |
4 观察项目 |
4.1 一般性观察项目 |
4.2 安全监测 |
4.3 疗效观察指标 |
4.4 疗效判断标准 |
5 不良反应处理 |
6 质量控制 |
7 统计学处理 |
研究结果 |
1 病例分布及完成情况 |
2 基线资料比较 |
3 疗效指标比较 |
3.1 疾病疗效比较 |
3.2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3.3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3.4 中医单项证候积分比较 |
3.5 NT-ProBNP水平比较 |
3.6 LVEF比较 |
3.7 6MWT比较 |
3.8 CPET指标比较 |
3.9 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
4 不良事件与安全性分析 |
分析与讨论 |
1 课题的研究意义 |
2 课题的设计思路 |
2.1 西医学对心力衰竭的认识 |
2.2 中医学对心力衰竭的认识 |
2.3 心脏康复与中医康复 |
2.4 易筋经对慢性心力衰竭的适用性 |
3 研究结果分析 |
3.1 一般情况分析 |
3.2 NT-ProBNP水平分析 |
3.3 LVEF与 NYHA心功能分级分析 |
3.4 CPET与6MWT分析 |
3.5 生活质量评分分析 |
3.6 中医证候积分及疗效分析 |
3.7 安全性分析 |
4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4.1 问题 |
4.2 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健身气功易筋经与心血管疾病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2)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康复指导方案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相关概念 |
1.4 理论支持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慢性心力衰竭概述 |
2.1.1 慢性心力衰竭的概念及流行病学 |
2.1.2 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和类型 |
2.1.3 以运动为核心的CHF患者心脏康复计划 |
2.2 运动对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作用 |
2.2.1 对活动耐力的影响 |
2.2.2 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
2.2.3 对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 |
2.3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要素研究现状 |
2.3.1 运动方式 |
2.3.2 运动时间 |
2.3.3 运动强度、运动频率 |
2.4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运动训练现状 |
2.4.1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训练依从性较差 |
2.4.2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认知水平不足 |
2.4.3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指导需求较高 |
2.5 小结 |
第三章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认知及指导需求的质性研究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对象 |
3.2.1 研究对象的纳入和排除标准 |
3.2.2 研究对象来源和抽样方法 |
3.3 研究方法 |
3.3.1 制定访谈提纲 |
3.3.2 资料收集方法 |
3.3.3 数据分析方法 |
3.3.4 伦理学原则 |
3.3.5 质量控制 |
3.4 研究结果 |
3.4.1 被访谈患者的一般资料 |
3.4.2 提炼主题 |
3.5 讨论 |
3.5.1 CHF患者对运动康复的认知程度有待提高 |
3.5.2 CHF患者缺乏专业的运动康复指导 |
3.6 小结 |
第四章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信念相关文献内容分析 |
4.1 研究目的 |
4.2 研究方法 |
4.2.1 成立研究小组 |
4.2.2 确定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
4.2.3 检索策略 |
4.3 结果 |
4.3.1 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 |
4.3.2 内容分析结果 |
第五章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行为相关文献分析 |
5.1 CHF患者运动相关指南的检索 |
5.1.1 研究目的 |
5.1.2 成立研究小组 |
5.1.3 研究方法 |
5.1.4 研究结果 |
5.1.5 讨论 |
5.2 CHF患者运动相关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检索 |
5.2.1 研究目的 |
5.2.2 研究方法 |
5.2.3 研究结果 |
5.2.4 讨论 |
5.3 CHF患者运动相关随机对照试验的检索 |
5.3.1 研究目的 |
5.3.2 研究方法 |
5.3.3 研究结果 |
5.3.4 讨论 |
第六章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康复指导方案初稿形成 |
第七章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康复指导方案的修订 |
7.1 研究目的 |
7.2 研究方法 |
7.2.1 专家纳入标准 |
7.2.2 资料收集方法 |
7.2.3 资料分析方法 |
7.2.4 伦理学原则 |
7.3 研究结果 |
7.3.1 专家的一般资料 |
7.3.2 专家的积极程度 |
7.3.3 专家的权威程度 |
7.3.4 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 |
7.3.5 第一轮函询结果 |
7.3.6 专家对《CHF患者运动康复指导方案》初稿的意见汇总 |
7.3.7 第二轮函询结果 |
7.4 讨论 |
7.4.1 方案构建的必要性 |
7.4.2 方案构建的科学性 |
7.4.3 方案的可行性和意义 |
第八章 结论 |
第九章 创新性和局限性 |
9.1 本研究的创新性 |
9.2 本研究的局限性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依托医院的居家心脏康复在急性心梗行PCI术后患者中应用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研究背景 |
2 心脏康复的概念及国内外研究进展 |
3 研究目的 |
4 研究意义 |
研究对象及方法 |
1 研究内容 |
2 研究对象 |
3 研究工具 |
4 干预措施 |
5 统计学方法 |
6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
7 伦理问题 |
结果 |
1 两组患者样本流失情况比较 |
2 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
3 两组干预6个月与1年的各项危险因素水平的比较 |
4 两组患者心脏康复前后的一般自我效能感比较 |
5 两组患者心脏康复前后的PHQ-9评分与GAD-7评分比较 |
6 两组患者戒烟情况比较 |
7 两组患者康复依从性比较 |
8 两组患者6分钟步行实验距离比较 |
9 两组患者6分钟步行实验后Borg量表评分比较 |
10 两组患者心肺功能的比较 |
11 两组患者再梗死及其它心血管系统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
讨论 |
1 依托于医院的居家心脏康复方案对患者危险因素水平的影响 |
2 依托于医院的居家心脏康复方案对患者一般自我效能的影响 |
3 依托于医院的居家心脏康复方案对患者PHQ-9及GAD-7 评分的影响 |
4 依托于医院的居家心脏康复方案对患者戒烟情况的影响 |
5 依托于医院的居家心脏康复方案对患者康复依从性的影响 |
6 依托于医院的居家心脏康复方案对患者6分钟步行距离的影响 |
7 依托于医院的居家心脏康复方案对患者 6 分钟步行实验后 Borg 量表评分 |
8 依托于医院的居家心脏康复方案对观察组及对照组患者心肺功能的影响 |
9 依托于医院的居家心脏康复方案对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影响 |
结论 |
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
1 研究的局限性 |
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 |
缩略词表 |
致谢 |
(5)基于健康促进模式的心肺康复综合干预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
1.4 操作性定义 |
1.5 理论依据及框架 |
1.6 研究路线 |
第2章 基于健康促进模式的心肺康复综合干预方案的构建 |
2.1 构建方案的目的及意义 |
2.2 基于健康促进模式的心肺康复综合干预方案的构建方法 |
2.3 基于健康促进模式的心肺康复综合干预(试用版) |
第3章 基于健康促进模式的心肺康复综合干预对老年慢性心衰患者的影响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3 数据录入与分析 |
3.4 质量控制 |
3.5 伦理原则 |
第4章 结果 |
4.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
4.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比较 |
4.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心肺运动试验指标比较 |
4.4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心功能指标比较 |
4.5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健康促进生活方式比较 |
4.6 两组患者干预期间平均住院时间及再入院率比较 |
第5章 讨论 |
第6章 结论 |
本研究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中医康复方案干预冠心病慢性心衰(气虚血瘀,痰浊阻络证)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材料与方法 |
1 病例选择标准 |
2 研究方法 |
试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
个人简历 |
(7)八段锦用于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
2 临床资料 |
2.1 病例来源 |
2.2 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剔除标准 |
2.6 脱落标准 |
2.7 脱落病例处理 |
2.8 中止标准 |
3 研究方案 |
3.1 试验类型 |
3.2 分组方法 |
3.3 干预方法 |
3.4 八段锦运动处方的制定 |
4 观察指标 |
4.1 一般情况指标 |
4.2 疗效性指标 |
4.3 安全性观察 |
4.4 依从性观察 |
5 不良反应评价 |
5.1 不良反应观察及程度分级 |
5.2 评估不良事件与试验药物的相关性 |
6 安全性评价 |
7 心血管事件的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 |
8 质量控制 |
9 统计学处理 |
10 技术路线图 |
研究结果 |
1 病例的分布及完成情况 |
2 基础情况比较 |
2.1 两组患者性别情况比较 |
2.2 两组患者年龄比较 |
2.3 两组患者慢性心衰病程比较 |
2.4 两组患者NYHA心功能分级比较 |
2.5 两组患者伴随基础疾病比较 |
2.6 两组患者基础用药情况比较 |
3 疗效性指标比较 |
3.1 6 MWT检测结果 |
3.2 VO2 peak检测结果 |
3.3 Peak METs检测结果 |
3.4 NT-proBNP检测结果 |
3.5 LVEF检测结果 |
3.6 生活质量比较 |
4 安全性分析 |
讨论 |
1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2 本课题的研究特色 |
3 立题思路 |
3.1 心力衰竭是冠心病的终末期转归 |
3.2 中医对冠心病心力衰竭的认识 |
3.3 中医特色的心脏康复更加适合中国国情 |
3.4 八段锦用于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康复 |
4 研究结果分析 |
4.1 试验完成情况 |
4.2 基础情况分析 |
4.3 疗效指标分析 |
4.4 安全性分析 |
5 八段锦作用机理分析 |
5.1 八段锦的生理功能及特点 |
5.2 八段锦的现代研究 |
6 课题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8)居家老年冠心病伴衰弱患者心肺运动康复方案构建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引言 |
1 研究背景 |
1.1 冠心病伴衰弱概述及研究现状 |
1.2 冠心病伴衰弱发病机制 |
1.3 心肺康复 |
1.4 心肺运动康复 |
1.5 心肺康复操 |
1.6 实施居家心肺运动康复尚存问题 |
1.7 小结 |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意义 |
3 操作性定义与理论依据 |
3.1 操作性定义 |
3.2 理论依据 |
4 技术路线 |
第一部分 居家老年冠心病患者衰弱现状 |
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设计 |
2 研究对象 |
2.1 样本来源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样本量计算 |
3 研究工具 |
3.1 —般资料调查表 |
3.2 Tilburg衰弱指标量表 |
3.3 老年抑郁量表 |
3.4 客观指标评价 |
4 资料收集 |
5 统计分析 |
6 质量控制 |
6.1 课题设计阶段 |
6.2 调查实施阶段 |
6.3 数据录入阶段 |
结果 |
1 居家老年冠心病患者一般资料情况 |
2 居家老年冠心病患者衰弱情况 |
3 居家老年冠心病患者衰弱情况的单因素分析 |
4 居家老年冠心病患者衰弱情况影响因素分析 |
讨论 |
1 居家老年冠心病患者衰弱现状严峻 |
2 居家老年冠心病患者衰弱的影响因素分析 |
2.1 高血脂血糖的居家老年冠心病患者衰弱风险更高 |
2.2 运动缺乏的居家老年冠心病患者衰弱风险更高 |
2.3 BMI水平越高的居家老年冠心病患者衰弱风险越低 |
2.4 用药问题会加重居家老年冠心病患者衰弱风险 |
2.5 心理障碍的居家老年冠心病患者衰弱风险更高 |
第二部分 心肺运动康复方案构建 |
1 文献回顾 |
1.1 文献检索与确定 |
1.2 文献筛选及质量评价 |
1.3 文献回顾结果 |
2 心肺运动康复方案初步构建 |
2.1 形成干预方案初稿 |
2.2 心肺运动康复方案评价 |
3 修订后干预方案终稿 |
3.1 心脏康复健康教育方案 |
3.2 运动康复实施方案 |
3.3 心肺运动康复处方 |
第三部分 心肺运动康复方案效果验证 |
1 研究设计 |
2 研究对象 |
2.1 纳入标准 |
2.2 排除标准 |
2.3 样本量计算 |
2.4 研究对象及分组方法 |
3 研究工具及测量指标 |
3.1 一般资料调查表 |
3.2 结局指标 |
4 干预内容和方法 |
5 资料收集 |
6 统计分析 |
7 质量控制 |
7.1 研究设计阶段 |
7.2 干预实施阶段 |
7.3 资料收集阶段 |
7.4 统计分析阶段 |
8 伦理原则 |
结果 |
1 研究对象流失情况 |
2 基线资料的均衡性比较 |
2.1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
2.2 干预前两组患者衰弱得分比较 |
2.3 干预前两组患者心肺功能比较 |
2.4 干预前两组患者躯体功能比较 |
2.5 干预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得分比较 |
3 干预对居家老年冠心病患者衰弱状况的影响 |
3.1 干预对居家老年冠心病患者衰弱得分的影响 |
3.2 干预组患者不同时间点衰弱得分的组内比较 |
4 干预对居家老年冠心病患者心肺功能的影响 |
4.1 干预对居家老年冠心病患者心肺功能的影响 |
4.2 干预组患者不同时间点心肺功能水平的组内比较 |
5 干预对居家老年冠心病患者躯体功能的影响 |
5.1 干预对居家老年冠心病患者握力的影响 |
5.2 干预对居家老年冠心病患者步速的影响 |
5.3 干预对居家老年冠心病患者计时起立行走时间的影响 |
5.4 干预对居家老年冠心病患者六分钟步行距离的影响 |
6 干预对居家老年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
6.1 干预对居家老年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
6.2 干预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生活质量得分的组内比较 |
讨论 |
1 心肺运动康复对居家老年冠心病伴衰弱患者作用效果 |
1.1 干预可改善患者衰弱状态 |
1.2 干预可改善患者心肺功能 |
1.3 干预可提高患者心肺适能 |
1.4 干预可增强患者握力水平 |
1.5 干预可提高患者步行能力 |
1.6 干预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
2 患者应进行长期心肺运动康复 |
3 心肺运动康复方案评价 |
结论 |
1 研究主要结论 |
2 研究的创新性、局限性及建议 |
2.1 创新性 |
2.2 局限性 |
2.3 建议 |
参考文献 |
综述 冠心病合并衰弱综合征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
1 个人信息 |
2 在研期间发表论文 |
3 参与科研课题情况 |
4 获奖情况 |
致谢 |
(9)心脏康复运动对慢性心衰患者心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 引言 |
1 研究背景 |
2 心脏康复 |
2.1 心脏康复内涵 |
2.2 心脏康复运动国内外研究现状 |
2.3 心脏康复运动 |
2.3.1 CHF患者开展心脏康复运动的必要性 |
2.3.2 我国CHF患者开展心脏康复运动的现状及不足 |
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意义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内容 |
4 评价指标 |
5 资料收集 |
6 质量控制 |
7 统计分析 |
8 技术路线 |
第三部分 结果 |
1 一般资料分析 |
2 干预后资料比较 |
2.1 六分钟步行试验距离 |
2.2 NT-proBNP |
2.3 生活质量 |
2.3.1 生活质量总分 |
2.3.2 身体活动领域 |
2.3.3 情绪领域 |
2.3.4 其他领域 |
2.4 日常生活能力 |
2.4.1 日常生活能力总分 |
2.4.2 工具性生活自理评分 |
2.4.3 躯体性生活自理能力 |
2.5 再住院率 |
2.6 心衰疾病相关知识水平 |
第四部分 讨论 |
1 心脏康复运动对CHF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
1.1 心脏康复运动对CHF患者六分钟步行试验距离的影响 |
1.2 心脏康复运动对CHF患者NT-proBNP的影响 |
2 心脏康复运动对CHF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
3 心脏康复运动对CHF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
4 心脏康复运动对CHF患者再住院率的影响 |
5 心脏康复运动对CHF患者疾病及心脏康复相关知识水平的影响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10)有氧-抗阻运动组方对养老院老年代谢综合征患者糖脂代谢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操作性定义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文献回顾 |
2.1 代谢综合征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
2.2 低体力活动与代谢综合征关联性的研究进展 |
2.3 运动处方改善代谢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
2.3.1 有氧运动改善代谢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
2.3.2 抗阻运动改善代谢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
2.3.3 有氧联合抗阻运动改善代谢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
2.4 小结 |
第三章 养老院老年人体力活动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
3.1 对象与方法 |
3.1.1 研究设计 |
3.1.2 研究对象 |
3.1.3 测量指标及工具 |
3.1.4 资料收集步骤 |
3.1.5 质量控制 |
3.1.6 统计分析方法 |
3.2 结果 |
3.2.1 养老院老年人的社会人口学资料和疾病相关资料 |
3.2.2 运动信念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
3.2.3 养老院老年人体力活动水平现状 |
3.2.4 影响养老院老年人体力活动的单因素分析 |
3.2.5 养老院老年人体力活动与运动信念的相关性分析 |
3.2.6 养老院老年人体力活动影响因素的路径分析 |
3.3 讨论 |
3.3.1 养老院老年人社会人口学资料和疾病相关资料分析 |
3.3.2 运动信念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
3.3.3 养老院老年人体力活动现况分析 |
3.3.4 养老院老年人体力活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
3.4 结论 |
3.4.1 研究结论 |
3.4.2 局限性 |
第四章 不同运动组方对养老院老年MS患者的作用研究 |
4.1 对象与方法 |
4.1.1 研究设计 |
4.1.2 研究对象 |
4.1.3 设计运动处方 |
4.1.4 运动干预 |
4.1.5 测量指标和工具 |
4.1.6 资料收集过程 |
4.1.7 质量控制 |
4.1.8 统计分析方法 |
4.1.9 政策伦理方面的考虑 |
4.2 结果 |
4.2.1 养老院老年MS患者的社会人口学和疾病相关资料 |
4.2.2 实验前基线资料的均衡性检验 |
4.2.3 不同运动处方对老年MS患者糖脂代谢的作用效果 |
4.2.4 不同运动处方对老年MS患者健康体适能的作用效果 |
4.2.5 不同运动处方对老年MS患者睡眠质量的作用效果 |
4.3 讨论 |
4.3.1 养老院老年MS患者的社会人口学和疾病相关资料分析 |
4.3.2 不同运动处方对老年MS患者糖脂代谢指标的作用效果分析 |
4.3.3 不同运动处方对老年MS患者健康体适能指标的作用效果分析 |
4.3.4 不同运动处方对老年MS患者睡眠质量指标的作用效果分析 |
4.4 结论 |
4.4.1 研究结论 |
4.4.2 局限性 |
4.4.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附录6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四、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耐力改变及运动处方研究现状(论文参考文献)
- [1]易筋经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D]. 柯艺文.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康复指导方案的构建[D]. 张晓曼. 山东大学, 2021(12)
- [3]慢性心力衰竭心脏康复中国专家共识[J]. 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血管病预防与康复专业委员会. 中华内科杂志, 2020(12)
- [4]依托医院的居家心脏康复在急性心梗行PCI术后患者中应用效果的研究[D]. 荣山伟. 青岛大学, 2020(01)
- [5]基于健康促进模式的心肺康复综合干预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影响[D]. 廖佳星. 南华大学, 2020(01)
- [6]中医康复方案干预冠心病慢性心衰(气虚血瘀,痰浊阻络证)的疗效观察[D]. 张艺铭.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0(08)
- [7]八段锦用于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研究[D]. 洪雪娇.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8]居家老年冠心病伴衰弱患者心肺运动康复方案构建与实证研究[D]. 陈影. 郑州大学, 2020(02)
- [9]心脏康复运动对慢性心衰患者心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D]. 袁丹丹.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01)
- [10]有氧-抗阻运动组方对养老院老年代谢综合征患者糖脂代谢的影响[D]. 邹幼清. 广东药科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