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保护性耕作发展旱作农业——山西省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调查报告

推进保护性耕作发展旱作农业——山西省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调查报告

一、推行保护性耕作 发展旱作农业——山西省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考察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田宝庚[1](2020)在《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土壤理化生物性质和稻麦产量的影响》文中认为保护性耕作是国际认可的重要的农业技术之一,加快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研究,对环境的保护和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免耕与秸秆还田是保护性耕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同耕法与秸秆还田对土壤肥力和稻麦产量的关系还缺乏长期定位研究,本研究于2017-2018年在扬州大学农学院长期定位试验田进行试验,稻麦两熟条件下设置六个处理:连续免耕秸秆覆盖还田(NTS)、轮耕1(RT1)、轮耕2(RT2)、翻耕秸秆全量还田(CTS)、少耕秸秆半量还田(MTS)和翻耕秸秆不还田(CT)。水稻以南粳9108,小麦以扬麦22号为供试品种,研究不同的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对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群落结构以及稻麦产量的影响,揭示土壤肥力特征、分析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分布及多样性,为阐释土壤微生物驱动机制提供思路,为该地域保护性耕作和秸秆还田相关技术提供理论参考。本研究结果如下:1、秸秆还田处理均提高了农田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与其他处理相比,翻耕秸秆全量还田(CTS)显着提高土壤全氮含量。翻耕秸秆全量还田处理(CTS)和连续免耕秸秆覆盖还田处理(NTS)能提高土壤表层的碱解氮的含量。不同的耕法和秸秆还田虽然对土壤速效磷含量影响不大,但可以增加土壤速效钾的含量。连续免耕一方面导致土壤容重上升,另一方面引起表层土壤中有机质含量的增加。秸秆还田提高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钾含量,有效补给土壤养分。2、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的结合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各异。少耕、翻耕的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结合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麦后和稻后土壤脲酶、酸性磷酸酶、蔗糖酶活性,降低了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稻后土壤酸性磷酸酶、土壤蔗糖酶活性、麦后和稻后土壤表层脲酶活性在连续免耕秸秆覆盖还田处理条件下均得到提高。在不同耕法中,免耕和轮耕耕作方式为过氧化氢酶在土壤中的释放提供了条件。总之,土壤脲酶、蔗糖酶和酸性磷酸酶更易在秸秆还田中释放活性,免耕秸秆覆盖还田与翻耕秸秆还田相比较,能提高过氧化氢酶活性。3、与常规翻耕相比,免耕不利于土壤下层细菌的生长繁殖,导致下层土壤细菌数量降低,而秸秆还田为土壤表层细菌提供适宜的生存条件,促进表层土壤细菌数量的增加。0-20 cm 土层深度中分布最丰富的门是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酸杆菌门(Acidobacreria)。免耕秸秆还田增加了细菌中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降低酸杆菌门相对丰度。同时秸秆还田提升变形菌和酸杆菌门下菌目的相对丰度占比。0-20cm土壤变形菌纲水平上相对丰度最高的是β-变形菌纲(Betaproteobacteria),有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其相对丰度随之增加的趋势。变形菌纲中相对丰度最低的是α-变形菌纲(Alphaproteobacteria),其相对丰度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呈下降的趋势。总体上,翻耕秸秆不还田处理(CT)、连续免耕秸秆覆盖还田处理(NTS)的β-变形菌高于其他处理。秸秆还田条件下,少耕和翻耕提高了土壤下层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指数的变化,减缓了微生物多样性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的变异性,印证不同耕法与秸秆还田结合作用下造成的土壤下层环境影响因子和群落特征出现差异,影响了细菌的群落层次。4、与免耕相比,少耕、翻耕提高土壤表层真菌数量,真菌OTU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呈减少的现象,其中,子囊菌门(Ascomycota)含量是土壤真菌中最丰富的门,其次是担子菌(Basidiomycota)。翻耕与秸秆还田均能提升子囊菌门的相对丰度,加快有机质分解,利于土壤养分含量的积累与增加,从而促进植物生长发育。少耕秸秆半量还田与连续免耕秸秆覆盖还田提升了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丰富度,少耕秸秆还田的耕作方式有利于真菌属水平群落相对丰度的提高。从真菌多样性指数来看,在秸秆还田条件下,少耕耕作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真菌数目和物种丰富度,免耕与秸秆还田结合有助于真菌数目的增加和物种丰富度的提升,另外,免耕与秸秆还田更有利于土壤表层真菌群落的多样性变化。总之,秸秆还田改变了真菌菌落结构,增加真菌群落数量,提升菌落丰富度和多样性变化,改善土壤微环境。5、不同耕法中,小麦穗数虽在免耕条件下较低,但粒数和千粒重较高,故理论产量和实际产量较高。轮耕时,麦季免耕产量高于常规翻耕;不同耕作措施与秸秆还田结合对水稻穗粒数影响不大,其中少耕、翻耕与秸秆还田条件下穗粒数较高,免耕秸秆覆盖还田水稻产量较常规耕作显着降低。少耕秸秆还田增加了小麦和水稻产量,免耕秸秆还田提升了小麦产量,降低了水稻产量。

陈丽[2](2019)在《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农田生态环境及小麦生长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小麦生产过程中,土壤耕作和秸秆覆盖还田是比较重要的农艺措施。不同的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都会一定程度影响土壤理化性质、重金属含量以及小麦的养分吸收和产量形成。以秸秆还田、少耕和免耕为具体措施的保护性耕作制度能解决我国土壤侵蚀、水资源短缺及干旱加剧等问题,具有独特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应。为了探讨土壤理化性质和小麦的生长发育对不同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的响应,本试验利用扬州大学稻麦两熟的连续耕作定位试验平台,在2017和2018年两个年度,以扬麦22号为供试品种,通过设置了连续免耕秸秆覆盖还田(连免覆,NTS)、麦免稻耕(轮耕2,RT2)、麦耕稻免(轮耕1,RT1)、翻耕秸秆全量还田(CTS)、少耕秸秆半量还田(MTS)和翻耕无秸秆还田(耕无,CT)六个处理,研究秸秆还田与不同耕作方式对农田生态环境、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揭示了土壤的肥力特征,总结了小麦吸肥特性以及生长规律,为有效开展免耕、合理轮耕和翻耕以及秸秆还田技术,提高小麦产量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土壤容重易受到耕作方式的影响,其中免耕处理下的土壤较紧实,且不同耕层的容重较大,在0-20cm 土层的容重达到了 1.38g/cm3,翻耕及秸秆还田可以改善土壤松紧度。轮耕、少耕及秸秆还田各处理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提高,而免耕的有机质含量主要富集于土壤上层,在稻后和麦后两年平均比秸秆不还田增加28.12%和11.77%,翻耕及秸秆还田能增加土壤耕层全氮含量,麦后土壤下层秸秆全量还田比秸秆不还田高8.76%。免耕不利于中下层碱解氮的积累,翻耕条件下适量的秸秆还田能提高碱解氮的含量。适当的秸秆还田有利于提高麦后速效磷及速效钾的含量,秸秆全量还田在麦后土壤上层两年平均比秸秆不还田高27.60%、23.69%,两个轮耕处理的速效磷钾含量相差不大。秸秆还田可降低土壤重金属的积累,除了 Cd之外,免耕下的重金属含量并未出现明显的富集现象。2、小麦生育前期,秸秆还田各处理的小麦株高大于无秸秆还田处理;免耕处理在拔节期之后的株高较低。麦季免耕的上三叶叶面积略低于麦季翻耕,秸秆全量还田的上三叶叶面积最大。花后20天,免耕、轮耕、少耕及秸秆还田能增加小麦叶绿素含量,减缓叶绿素含量下降,麦季免耕的下降值小于麦季翻耕。免耕在小麦后期能提高累积干物重,免耕和秸秆还田对后期氮素的吸收有促进作用,且有利于促进小麦植株的累积吸钾量增加,但免耕处理后期对磷素的吸收影响效果不明显,秸秆全量还田的含钾率在小麦生育期内大于秸秆不还田处理,增加了小麦植株的累积吸钾量。3、2017年翻耕秸秆全量还田与少耕半量还田处理下的千粒重显着低于麦季翻耕处理,翻耕秸秆全量还田的小麦实际产量比秸秆不还田高8.60%,2018年翻耕秸秆全量还田处理和麦季翻耕处理的每亩穗数较高,免耕处理粒数的增加使得产量提高,与不还田处理相比,免耕的小麦实际产量提高了7.90%,一季免耕的小麦实产均高于连续免耕处理。两年实际产量各以翻耕秸秆全量还田和麦季免耕最大,分别比秸秆不还田高8.60%、8.57%。

杨继芳[3](2018)在《新疆兵团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应用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传统的作物深翻细作耕种模式极易导致土壤养分下降,土地退化,水土流失,造成沙尘天气。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项抗旱增产,保护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耕作技术。新疆兵团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研究起步较早,但存在地域辽阔,气候差异大,技术问题等原因,推广缓慢。本研究针对新疆兵团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推广困难情况,开展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为解决在应用、推广中存在的问题,提供对策建议。本研究运用理论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典型区域的保护性耕作现状及影响新疆兵团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推广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通过查阅大量相关文献资料和实地调研,制定调研方案,针对存在问题和初步确定的17个影响因素,设计两种问卷面向团场职工和专家、技术人员展开调查。在处理团场职工问卷时,采用Excel软件对108份有效问卷进行数据统计,后将数据导入SPSS软件进行多重响应分析,得出农机户对技术的掌握程度被选占比49.4%,技术的熟化度被选占比43.6%,作业的质量被选占比42.9%,政府是否有补贴被选占比41.1%,政府及团场的管理措施被选占比38.8%,自然气候条件被选占比38.4%,农户对技术的接受和掌握能力被选占比37.5%。以上是团场职工层面对新疆兵团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应用重要考虑的因素。在对12位专家、技术人员的问卷数据分析时,运用AHP层次分析法进行权重值计算,得出自然条件权重值为0.170,政府及团场的管理措施权重值为0.152,政府的补贴力度权重值为0.152,作业质量权重值为0.101,职工对技术的接受能力权重值为0.076,技术的熟化度权重值为0.057,政府是否补贴权重值为0.050。以上因素的权重值均在0.050以上,为专家、技术人员考虑的重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影响新疆兵团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应用的主要影响因素有:技术的熟化度,自然、气候条件,作业质量,政府是否补贴,职工对技术的接受能力,政府及团场的管理措施等。最后,根据问卷调查内容统计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对新疆兵团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应用提出政策及技术方面的建议。

郑乐[4](2018)在《水稻免耕精量旱穴直播机设计与试验》文中指出近年来,传统耕作方式引起的水土流失、扬尘和沙尘暴天气频发、生态恶化等环境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保护性耕作技术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措施之一。本文在分析国内外保护性耕作的基础上,针对我国水稻种植中用工多、人工成本高、南方稻区土壤含水率高、秸秆量大韧性强等问题,将保护性耕作技术和水稻精量直播技术相结合,借鉴保护性耕作中条带旋耕理念,提出了一种双列正置驱动缺口圆盘破茬技术,研制了水稻免耕精量旱穴直播机,对水稻免耕精量旱穴直播机的关键技术及部件进行了深入研究,包括测定了土壤相关参数,对南方稻区水稻根茬复合体剪切特性进行了测量和分析,在对三种破茬圆盘进行离散元仿真和土槽试验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集双列正置驱动缺口圆盘破茬装置,平行四杆仿形机构、型孔轮式排种器和弹性地轮驱动于一体的水稻免耕精量旱穴直播机,进行了田间性能试验和生产试验,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根据南方稻区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要求,对南方稻区的土壤物理特性进行了测定,采用自制的剪切试验装置对水稻根茬-土壤复合体进行了剪切特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极限剪切应力与复合体的含水率呈二次多项式函数关系;与土壤容重呈幂函数关系;与根茬-土壤复合体直径呈二次多项式函数关系;与剪切速度呈对数函数关系。剪切位置距离根茬中心越远极限剪应力越小,切刃刃角越小极限剪切应力也越小。在4种形状的刃口切刀中,凹圆弧切刃的极限剪切应力最小。在剪切速度450 mm/min、含水率25%、切刃刃角15°时,极限剪切应力最小,为水稻根茬破茬开沟装置的设计提供了依据。(2)建立了南方稻区土壤和水稻秸秆的离散元模型,以三种类型的破茬圆盘刀、台车的前进速度和刀轴转速为试验因素进行了仿真试验,并通过土槽试验进行了验证,两种试验误差为12%30%。根据试验结果确定以缺口圆盘作为主要的破茬工作部件,据此设计了双列正置驱动缺口圆盘破茬装置并进行了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土壤含水率在2025%之间、秸秆覆盖量小于0.6kg/m2、缺口圆盘直径Φ为435mm、驱动刀轴转速为350r/min、机具的前进速度为3.6 km/h时破茬装置的秸秆切断率和根茬率可以达到90%。(3)设计了一种水稻免耕精量旱穴直播机,可同步完成驱动破茬、开沟、精量播种、覆土和镇压等作业。对水稻免耕旱穴直播机的破茬性能、开沟性能、排种器和传动系统等关键部件进行了田间试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机具前进速度增加时,水稻秸秆的切断率和根茬切破率下降,但在驱动刀轴的转速为450r/min时,前进速度2.8 km/h、3.6 km/h和前进速度4.3 km/h时,三种前进速度下秸秆切断率和根茬切破率都达到95%;在鞋靴式(锐角)、鞋靴式(钝角)、标准双圆盘、限深双圆盘和缺口双圆盘的开沟器对比性能试验中,限深双圆盘能开出深13cm、宽46cm的适宜水稻播种的种沟。在地轮滑移率试验中,在土壤含水率为23%,秸秆覆盖量为0.75kg/m2时,地轮滑移率在3%12%。以前进速度为影响因素,采用型孔轮式排种器进行了台架试验和田间试验,在前进速度为2.73.6 km/h时,穴粒数合格率为90.57%,穴距合格率为88.77%。当前进速度超过3.6 km/h时,田间试验的穴距合格率为80%左右。机具较优作业参数为:前进速度3.6km/h、刀轴转速350 r/min。(4)进行了机械免耕直播对水稻生长特性的影响试验和大田生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与人工免耕撒播相比,机械免耕直播的出苗率高10%,实现了水稻免耕机械精量有序播种,成穴成行,满足水稻直播相关技术要求,与机械插秧和常规耕作机械直播相比产量降低约3%5%。水稻免耕精量旱穴直播与人工免耕撒播、常规机械直播和机械插秧相比,每亩节约成本80100元。2017年,在湖南益阳大通湖区千山红农场进行了生产试验,采用甬优4149品种,水稻整体生长平衡,株高、穗形均匀,结实率高,无明显病害,平均亩产705.88kg,高于当地平均产量5%。

吕薇[5](2016)在《渭北旱塬连作麦田保护性轮耕和施肥效应定位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克服干旱少雨对渭北旱塬农业生产的制约,以及长期单一土壤耕作措施所带来的弊端,从而达到旱作麦田增产的目的。于2007—2015年在陕西合阳实施平衡施肥(BF)、低肥(LF)和常规施肥(CF)3种施肥水平下,夏闲期免耕/深松轮耕(NT/ST)、深松/翻耕轮耕(ST/CT)、翻耕/免耕轮耕(CT/NT)、连续免耕(NT/NT,CK1)、连续深松(ST/ST,CK2)和连续翻耕(CT/CT,CK3)6种不同耕作模式田间定位试验,探讨了不同施肥和轮耕模式对土壤物理性状、土壤蓄水保墒和培肥效应的影响,分析了其对冬小麦农艺性状、生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为确定旱作麦田最优施肥水平和土壤轮耕模式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轮耕模式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轮耕处理有利于改善土壤容重和土壤孔隙度,与连续免耕相比,NT/ST、ST/CT和CT/NT轮耕处理分别降低土壤容重2.7%、2.4%和4.1%,增加土壤孔隙度4.0%、3.7%和5.9%。不同耕作处理>0.25mm粒级的力稳性团聚体和水稳性团聚体总含量在0-40cm各个土层均表现为3种轮耕模式高于对照的3种连耕模式,其中以NT/ST轮耕处理土壤团聚体总含量最高。(2)不同降水年型轮耕模式对土壤蓄水保墒效果的影响。不同降水年型下,休闲期平均土壤蓄墒率丰水年较欠水年提高7.7个百分点,其中欠水年的土壤蓄墒率NT/ST轮耕较ST/ST提高14.4%,较CT/CT和NT/NT显着提高21.7%和26.9%。全年0-200cm平均土壤蓄水量表现为丰水年较平水年和欠水年分别高10mm和7mm。NT/ST的0-200 cm土层全年平均蓄水量较NT/NT、ST/ST和CT/CT丰水年提高5.7%、5.2%和4.5%,平水年提高3.3%、3.3%和5.1%,且在丰水年和平水年的生育后期,NT/ST的效果仍显着;而在欠水年,ST/CT轮耕效果显着,较NT/NT、ST/ST和CT/CT显着提高8.7%、5.2%和5.5%。(3)施肥和轮耕模式对土壤肥力的影响。3种施肥水平的有机质、氮、磷和钾含量总体以平衡施肥较优。其中0-60cm平均土壤有机质含量表现为平衡施肥处理较常规施肥和低肥分别高1.9%和1.4%。秸秆还田条件下轮耕和连耕模式均有利于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其中以NT/ST较优。免耕/深松较连续免耕0-60 cm土壤有机质、全氮和全磷含量分别增加4.4%、4.2%和6.8%;较连续深松分别提高4.4%、1.5%和8.4%;较连续翻耕分别增加6.1%、9.3%和13.6%。轮耕8年后,NT/ST、ST/CT和CT/NT的0-60cm土壤年平均有机质增加速率分别为1.11%、1.07%、和0.94%;年平均全磷增加速率分别为3.16%、3.29%和2.83%。(4)施肥和轮耕模式对冬小麦农艺性状及生理特性的影响。3种施肥水平下的冬小麦茎数、单株生物量和光合速率均以平衡施肥较优,其中成熟期平衡施肥处理下小麦单株干物质积累量较低肥和常规施肥分别高7.5%和15.2%。各生育时期平均叶绿素含量常规和平衡施肥较低肥分别显着增加18.7%和11.5%;可溶性糖含量显着增加6.0%和4.9%。不同耕作处理下的冬小麦茎数、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以CT/NT和NT/ST较优;单株干物质量、叶绿素和可溶性糖含量则以NT/ST和ST/ST较优,其中NT/ST较NT/NT和CT/CT的叶绿素和可溶性糖含量分别高10.3%和14.4%、13.8%和16.1%。(5)施肥和轮耕模式对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3种不同施肥水平下,平衡施肥更有利于提高冬小麦的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以此达到增产的效果。降水年型对于冬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显着,整体表现为丰水年>平水年>欠水年。丰水年型和平水年型均以NT/ST冬小麦产量和WUE较高,其中丰水年型NT/ST轮耕与ST/ST接近,较NT/NT和CT/CT分别增产7.3%和7.5%,WUE显着提高8.9%和15.7%;平水年型NT/ST较NT/NT、ST/ST和CT/CT分别增产13.4%、2.7%和11.1%,WUE提高16.4%、9.0%和31.1%。欠水年型以NT/ST和ST/CT轮耕冬小麦产量和WUE较高,较ST/ST、NT/NT和CT/CT分别增产9.3%、18.4%和21.0%及6.6%、15.4%和18.0%;WUE显着提高16.8%、19.5%和20.0%及14.1、16.7%和17.2%。综合可知,平衡施肥水平下免耕/深松轮耕模式能够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夏闲期土壤蓄墒率,保持土壤墒情,增加耕层土壤肥力,优化冬小麦农艺性状和生理特性,有利于旱作麦田的增产稳产,是渭北旱塬连作麦田较适宜的施肥轮耕组合模式。

马浩[6](2016)在《黄土高原保护性耕作措施对作物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文中认为黄土高原是我国传统旱作农业区,传统耕作方式对耕层土壤扰动较大,导致生态环境恶化。长期频繁地耕翻土壤,容易造成水土流失,造成土壤肥力下降,影响作物产量。保护性耕作措施是控制水土流失,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提高旱区水分利用效率,增加作物产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本试验利用长武农业生态试验站在渭北旱原典型代表地区设立的保护性耕作定位田间试验,研究了保护性耕作措施下春玉米和冬小麦的产量、水分利用效率、作物养分吸收以及土壤肥力变化。主要结果如下:1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冬小麦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养分吸收的影响显着。(1)小麦覆盖措施的增产效果显着。不覆盖的冬小麦产量最低,为4666Kg/hm2,全年地膜全覆盖增产效果最为显着,较不覆盖增产15.4%,全年地膜秸秆双元覆盖增产8.1%,夏闲期地膜覆盖和夏闲期地膜秸秆双元覆盖分别增产5.4%和5.0%。(2)全年地膜全覆盖能够显着提高冬小麦播种前0200cm贮水量,较不覆盖增加17.3mm;覆盖措施均可显着提高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全年地膜全覆盖增幅最大,较不覆盖增加11.3%,夏闲期地膜覆盖增幅最小,增加7.5%。(3)覆盖措施可显着增加冬小麦氮磷钾养分吸收量,其中氮素吸收量以全年地膜全覆盖最高,较不覆盖增加26.5%;磷素吸收量以全年地膜秸秆双元覆盖最高,较不覆盖增加27.8%;钾素吸收量以全年地膜全覆盖最高,较不覆盖增加25.8%。2保护性耕作措施对春玉米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养分吸收的影响显着。(1)传统耕作条件下,地膜秸秆双元覆盖增产效果最显着,较不覆盖增产98.8%,秸秆覆盖增产36%,地膜覆盖增幅最小,增产9.7%;免耕条件下,地膜秸秆双元覆盖较不覆盖产量增产330%,地膜覆盖产量增产220%,秸秆覆盖增产21.9%。(2)传统耕作条件下,地膜秸秆双元覆盖与不覆盖相比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效果最为显着,增加89.3%,秸秆覆盖次之,增产31.8%,地膜覆盖增幅最小,增加1.8%且差异不显着;免耕条件下,地膜秸秆双元覆盖春玉米水分利用效率较不覆盖增幅最大,增加2.8倍,地膜覆盖次之,增加1.8倍,秸秆覆盖增幅最小,增加22.4%。(3)传统耕作条件下,不覆盖处理春玉米的氮磷养分吸收量最低,其中氮素吸收量以秸秆覆盖最高,磷素吸收量以地膜秸秆双元覆盖最高;免耕条件下,覆盖措施均可不同程度增加春玉米氮磷钾养分吸收量。

陈宁宁[7](2016)在《渭北旱塬麦玉轮作田施肥与保护性轮耕技术效应研究》文中指出渭北旱塬主要包括关中平原以北和陕北丘陵以南的黄土高原区。该区土层深厚,光热资源充足,但水源缺乏,降水偏少,且分布不均,是典型的旱作农区。为了探求保护性耕作及轮耕技术的土壤蓄墒保水、土壤培肥和作物产量增收,于2007—2015年在陕西省渭南市合阳县小麦→玉米轮作田进行了施肥与保护性轮耕技术结合的8年连续定位试验研究。施肥包括:常规施肥、平衡施肥和低肥3种。并实施了免耕/深松、深松/翻耕、翻耕/免耕和连续免耕、连续深松、连续翻耕共6种耕作模式。本研究分析了2013-2015年度冬小麦→春玉米轮作田施肥与保护性轮耕技术效应。结果表明:1.不同耕作方式对麦玉轮作田土壤主要物理性状的影响3种轮耕均能有效改善土壤的容重、孔隙度和田间持水量,且利于提高土壤蓄水能力,以NT/ST轮耕方式最好。不同耕作方式下0—40cm土层水稳性团聚体含量(WR0.25)以NT/ST在各土层均呈现出最高值,并且与连续CT/CT差异显着(P<0.05);NT/ST方式与试验前和连年翻耕相比,在0—40cm土层土壤不稳定团粒指数(ELT)显着降低(P<0.05)了0.5%—1.8%和0.8%—1.7%。在2014冬小麦生育期间和2015春玉米生育期间,3种轮耕方式0—200cm土层两年平均土壤蓄水量NT/ST>CT/NT>ST/CT轮耕,较连续CT/CT耕作平均土壤蓄水量分别增加14.0mm、5.8mm和1.8mm;2014—2015年休闲期间3种轮耕方式与连续翻耕相比较平均土壤蓄水量以NT/ST>CT/NT>CT/CT>ST/CT。2.施肥与耕作结合对麦玉轮作田土壤养分的影响冬小麦平衡施肥较常规施肥和低肥0—60cm土层土壤有机质增加3.5%和5.7%,土壤全氮增加3.4%和9.7%;春玉米平衡施肥和常规施肥比低肥土壤有机质分别增加10.2%和7.8%,土壤全氮含量增加5.9%和3.9%。平衡施肥下,0—60cm土层平均的土壤全氮,冬小麦和春玉米3种轮耕较连续CT/CT处理分别增加11.7%—14.9%和6.7%—10.0%。3.施肥与耕作结合对作物植株叶片养分的影响常规和平衡施肥处理冬小麦植株叶片可溶性糖含量较低肥增加23.0%和14.5%。且6种耕作方式中ST/CT和NT/ST轮耕小麦平均可溶性糖含量较CT/CT分别增加14.9%和10.7%;NT/ST处理春玉米平均可溶性糖含量较连续NT/NT和CT/CT分别增加16.7%—20.2%和12.4%—15.8%。3种轮耕较CT/CT耕作小麦叶片全氮和全磷在平衡施肥含量分别增加11.2%—19.6%和4.8%—13.4%,常规施肥分别增加12.8%—14.6%和13.3%—19.6%。2015年春玉米CT/NT、NT/ST和ST/CT较连续CT/CT玉米叶片全氮分别增加18.4%、17.3%和10.8%。4.施肥与耕作结合对作物农艺性状和光合特性的影响平衡施肥、低肥和常规施肥水平下NT/ST轮耕较CT/CT耕作冬小麦生育期平均株高分别增加17.8%、10.1%和14.2%;春玉米平均株高分别增加10.0%、16.4%和10.6%。3种轮耕方式与连年翻耕方式相比较,平均作物单株干物质量冬小麦和春玉米分别增加30.5%—44.0%和12.0%—16.2%。平衡施肥水平下,3种轮耕较连年翻耕冬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增加3.6%—6.1%;春玉米3种轮耕较连续翻耕生育期平均叶绿素含量分别增加11.2%—18.2%。平衡施肥条件下,冬小麦生育内3种轮耕的平均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均高于连续耕作;春玉米生育期内平均光合速率以NT/ST轮耕和连续ST/ST值最高,平均蒸腾速率以NT/ST和CT/NT效应值最好。5.施肥与耕作结合对麦玉轮作田作物产量、WUE和经济效益的影响3种施肥处理下小麦穗数常规和平衡较低肥分别增加11.1%和9.6%。平衡施肥水平下,3种轮耕小麦穗粒数表现为NT/ST>ST/CT>CT/NT且差异显着(P<0.05);NT/ST较CT/CT小麦千粒重明显增加16.2%。在平衡和常规施肥下,春玉米的穗数和千粒重均高于低肥,玉米穗粒数表现为平衡和低肥高于常规施肥。平衡施肥和常规施肥处理与低量施肥相比较,小麦产量分别增加7.2%和5.1%;玉米产量分别增产7.2%和5.8%。且在平衡施肥下,NT/ST较CT/CT小麦产量增加14.4%;玉米产量增加8.9%。平衡施肥和常规施肥冬小麦WUE较低肥分别提高11.2%和5.8%;春玉米WUE分别提高7.7%和11.5%。在3种施肥水平下,6种耕作方式的冬小麦和春玉米平均水分利用效率NT/ST轮耕较CT/CT分别提高22.5%和19.9%。冬小麦和春玉米平均纯收益NT/ST轮耕较CT/CT分别增加1997元和1362元。综合可知,施肥与耕作组合中以平衡施肥下“免耕/深松”轮耕方式土壤物理性状、土壤肥力、作物群体质量和经济效益优于其他耕作方式,是渭北旱塬区冬小麦→春玉米轮作田较适宜的施肥和轮耕方式。

姜平安[8](2014)在《深松机的设计》文中研究指明为了进一步完善耕作系统,针对国内外现有深松机存在的深松度达不到要求、耕作阻力大、易堵塞及能耗高等问题,对深松效应进行了深入研究,设计了适合在保护性耕作条件下进行深松作业的机械。通过对深松机工作原理和结构的分析与计算,确定了该机具各部件的总体布局,设计出适合动力配置的能对土壤进行高效松碎的深松部件及其结构参数。通过对深松铲作业时的受力情况进行详细地剖析,得出深松铲的结构参数工作幅宽B、翼宽b、翼张角a、刃角δ、翼倾角β、切土角i和隙角ε对其牵引阻力的影响。据此设计出新型凿尖加小双翼形深松铲。

王安[9](2013)在《人工降雨条件下保护性耕作的水土保持效应研究》文中提出黄土高原地区土壤抗蚀性弱,降雨分布不均且高度集中,水土流失严重,影响生态环境和旱地农业可持续发展。通过分析保护性耕作对产流产沙量和产流产沙过程的影响,可以明确保护性耕作的水土保持效应,揭示保护性耕作减少水土流失的机理。本研究通过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对比分析耕翻、秸秆覆盖、残茬覆盖以及玉米种植密度对产流产沙的影响,综合评价保护性耕作的水土保持效应,结果表明:1.不同土壤类型下,低覆盖高留茬减弱地表径流的效果明显,初始产流较对照平均延后2.06倍,径流量平均减少20%,在黑垆土上效果突出。覆盖减少土壤侵蚀的效果明显,不同土壤类型下均可有效减弱土壤侵蚀。2.种植玉米时,低覆盖高留茬的水土保持效应最明显,玉米不同生育期内初始产流较对照平均延后91%,径流量平均减少21%,产沙量平均减少66%,在玉米拔节期效果突出。3.90mm/h雨强下,耕翻的径流量较免耕均有增加,不同坡度下径流量的增幅在耕翻30%时平均为6%,耕翻50%时平均为35%,耕翻70%平均为29%,全耕时平均为14%。120mm/h雨强下,耕翻30%的径流量较免耕出现减少,减幅平均为3%,耕翻70%的径流量在坡度为5°和10°时也分别减少9%和3%,耕翻50%和全耕径流量仍较免耕增多,耕翻50%增幅平均为6%,全耕增幅平均为11%。耕翻和免耕之间径流量的差异随坡度的增大而趋于明显,随雨强的增大而趋于减小,耕翻面积为50%时径流量最多。4.耕翻面积越大,产沙量越多。90mm/h和120mm/h雨强下,耕翻30%在不同坡度下的产沙量较免耕的增幅分别平均为1.37倍和1.81倍,耕翻50%时为2.83倍和3.54倍,耕翻70%时为6.04倍和5.30倍,全耕时为7.36倍和7.39倍。耕翻对产沙量有明显影响,耕翻面积较小时,耕翻和免耕之间产沙量的差异随雨强增大而趋于明显,耕翻面积较大时则随雨强增大而减小。5.耕翻面积和雨强相同时,坡度由5°增大到10°,产流产沙量增多。90mm/h雨强下不同耕翻面积的径流量平均增加24%,产沙量平均增加5.70倍;120mm/h雨强下径流量平均增加16%,产沙量平均增加4.83倍。坡度由10°增大到15°,90mm/h雨强下产沙量平均增加85%,120mm/h雨强下平均增加1.19倍;径流量在免耕和耕翻30%时分别平均减少8%和9%,在耕翻50%和耕翻70%时都是平均增加11%,全耕的增幅平均不到2%。坡度变化对土壤侵蚀影响较大,对地表径流影响较小,坡度越大,水土流失越严重,在坡度由5°增大到10°时表现明显。6.耕翻面积和坡度相同时,雨强越大,产流产沙量越多。雨强由90mm/h增加到120mm/h,同一耕翻面积在不同坡度径流量的增幅平均为10%-40%,产沙量的增幅平均为21%-63%。雨强越大,水土流失越严重。7.小麦高留茬下,玉米种植密度对产流产沙影响明显。种植密度由2600株/亩—5200株/亩递增,产流产沙量减少。种植密度由2600株/亩增大到3900株/亩,不同生育期的径流量平均减少7%,产沙量平均减少4%;种植密度由3900株/亩增大到5200株/亩,径流量平均减少7%,产沙量平均减少15%。种植密度由5200株/亩—7800株/亩递增,径流量增多,产沙量的变化存在差异。种植密度为5200株/亩时,产流产沙量最少,最有利于水土保持。8.相同种植密度下,生育期由苗期推进到拔节期,径流量减少8%-20%,产沙量减少9%-42%;生育期由拔节期推进到抽穗期,径流量增加11%-27%,产沙量减少17%-34%。

彭君[10](2012)在《西藏高寒旱作农区免耕技术研究与效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免耕(0-tillage)又名零耕、直接播种,是在未被犁耕过的土壤上,用免耕机具豁开一条窄窄的缝直接播种,将耕作减少到只要保证种子发芽即可,虽然国内其它地方对免耕耕作都有成熟的技术和方法,但其生态区域的地理、气象以及植被覆盖的差异,不同免耕耕作技术具有一定的生态范围,西藏对免耕耕作的研究还属空白,2005年在联合国粮农组织项目的资助下,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农业研究所从内地引进了免耕机开始在西藏高寒旱作农区做免耕耕作相关试验。本文以在西藏拉萨、山南、日喀则三地市开展的免耕试验示范项目为依托,研究以试验数据为基础,利用SPSS软件,运用ANOV的LSD方差分析法,对西藏高寒旱作农区免耕耕作种植的价值进行评判,以便于资源的合理利用,为行政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确定了西藏高寒旱作农区针对主栽麦类作物的免耕种植技术模式并分析了机具配备方法:在对西藏主要免耕项目示范区的自然情况、社会经济和农业机械化生产等方面进行全面调研与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西藏高寒旱作农区主栽麦类作物的种植特点,确定了西藏高寒旱作农区免耕耕作种植麦类作物的基本技术模式。通过跟踪试验对主要免耕技术示范区免耕耕作机具进行选型与配备,要求陕西户县播种机厂针对西藏生产条件、土壤条件等进行了免耕播种机具的多项改良,设计出了新型的2BMF-5型免耕施肥播种机。2、西藏高寒旱作农区免耕耕作麦类作物示范区土壤理化性能试验研究:用烘干法在麦类作物生长关键时期分别对冬小麦“肥麦”、春青稞“藏青320”土壤含水量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免耕耕作的秸秆覆盖能有效减少表层土壤水分蒸发、提高水分利用率。采用重铬酸钾外加热法测定土壤有机质,采用碱解扩散法测定有效氮,结果表明免耕处理的有机质含量明显高于传统耕作处理,土壤速效氮在两种耕作方式下差异不明显,因本文研究时间较短尚不能得出规律性的结论,相关研究有待深入。3、西藏高寒旱作农区免耕耕作示范区麦类作物产量及经济效益分析。对在免耕和传统耕作方式下种植的冬小麦“肥麦”和春青稞“藏青320”生长状况进行观测,对测产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及两种耕作模式下的投入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只有对相应的免耕生产技术进行配套组装集成后,在麦类作物减产达25公斤/亩的情况下基本与传统耕作持平;减产小于25公斤/亩则免耕即为增效。4、西藏高寒旱作农区免耕耕作示范区杂草危害严重,是阻碍了该项技术的大面积推广的重要因素之一:免耕耕作在西藏高寒旱作农区中杂草问题更为突出,免耕耕作减少对土地翻耕这一程序,没有对杂草进行有效地破坏和翻晒,使杂草容易滋生和繁殖与作物竞争资源从而影响农作物产量。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免耕方式下杂草的控制方法,研究免耕耕作条件下杂草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完善免耕耕作技术体系和操作规程,使免耕耕作方式在西藏高寒旱作农区发挥更大的生产潜力。

二、推行保护性耕作 发展旱作农业——山西省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考察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推行保护性耕作 发展旱作农业——山西省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考察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土壤理化生物性质和稻麦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概况与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3 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土壤理化生物性质和稻麦产量的影响
        1.3.1 对土壤结构的影响
        1.3.2 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1.3.3 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1.3.4 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的影响
        1.3.5 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稻麦产量的影响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2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点
    2.2 试验设计
    2.3 供试品种、种植方式和肥料运筹
    2.4 测定项目内容和方法
        2.4.1 土壤容重和养分测定
        2.4.2 土壤酶活性测定
        2.4.3 稻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测定
        2.4.4 稻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测定
    2.5 数据分析方法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3.1 对土壤容重的影响
    3.2 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3.3 对土壤全氮的影响
    3.4 对土壤速效养分的影响
        3.4.1 对土壤碱解氮的影响
        3.4.2 对土壤速效磷的影响
        3.4.3 对土壤速效钾的影响
    3.5 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3.5.1 脲酶
        3.5.2 酸性磷酸酶
        3.5.3 过氧化氢酶
        3.5.4 土壤蔗糖酶
    3.6 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3.6.1 不同耕法与秸秆还田对稻季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
        3.6.2 不同耕法与秸秆还田对稻季土壤真菌群落的影响
    3.7 对稻麦产量的影响
第4章 结论与讨论
    4.1 不同耕作措施与秸秆还田对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性的影响
    4.2 不同耕作措施与秸秆还田对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4.3 不同耕作措施与秸秆还田对稻麦产量的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2)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农田生态环境及小麦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研究背景
        1.1 保护性耕作的内涵
        1.2 保护性耕作的技术内容
        1.3 保护性耕作在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2、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土壤理化性质及小麦生长的影响
        2.1 对土壤结构的影响
        2.2 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2.3 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土壤重金属含量的影响
        2.4 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小麦养分吸收和农艺性状的影响
        2.5 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3、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1、供试土壤性质
    2、试验设计
    3、供试品种、种植方式和肥料运筹
    4、测定内容与方法
        4.1 土壤养分测定
        4.2 植株生长测定
        4.3 植株累计吸收主要营养元素(NPK)测定
        4.4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测定
        4.5 数据分析方法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1、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1.1 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土壤容重的影响
        1.2 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耕层土壤养分的影响
        1.2.1 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耕层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1.2.2 耕作方式对耕层土壤全氮的影响
        1.2.3 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耕层土壤碱解氮的影响
        1.2.4 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耕层土壤速效磷的影响
        1.2.5 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耕层土壤速效钾的影响
        1.2.6 对2018年稻后麦后土壤理化性质的方差分析
        1.2.7 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土壤重金属及微量元素的影响
    2、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麦季土壤供肥特性的影响
        2.1 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土壤碱解氮的影响
        2.2 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土壤速效磷的影响
        2.3 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土壤速效钾的影响
    3、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小麦植株生长性状的影响
        3.1 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小麦株高的影响
        3.2 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小麦成熟期植株性状的影响
        3.3 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小麦后期上三叶叶面积的影响
        3.4 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小麦上三叶SPAD值的影响
        3.5 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小麦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3.6 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小麦氮磷钾吸收的影响
        3.6.1 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小麦植株含氮率和累积吸氮量的影响
        3.6.2 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小麦植株含磷率和累积吸磷量的影响
        3.6.3 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小麦植株含钾率和累积吸钾量的影响
    4、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1、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2、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小麦植株生长性状的影响
    3、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3)新疆兵团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应用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意义
    1.2 保护性耕作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1.2.2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1.3 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新疆兵团保护性耕作技术现状分析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兵团气候特征
        2.1.2 兵团水资源
        2.1.3 兵团农业
    2.2 新疆兵团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及实施条件
        2.2.1 实施概况
        2.2.2 主要技术模式
        2.2.3 主要技术及机具配备情况
    2.3 典型区域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实施现状分析
        2.3.1 区域基本情况
        2.3.2 机械化现状
        2.3.3 项目实施情况
    2.4 存在的问题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问卷设计与数据处理方法
    3.1 问卷设计
        3.1.1 调查问卷设计步骤
        3.1.2 调查问卷设计原则
        3.1.3 问卷结构划分
        3.1.4 调查问卷指标体系设计
        3.1.5 问卷发放与数据处理
    3.2 数据处理方法
        3.2.1 Excel数据整理
        3.2.2 SPSS数据分析法
        3.2.3 AHP层次分析法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4.1 SPSS数据分析
        4.1.1 样本结构分析
        4.1.2 数据信度分析
        4.1.3 数据效度分析
        4.1.4 多重响应分析
        4.1.5 结果讨论
    4.2 AHP层次分析
        4.2.1 构建层次模型
        4.2.2 构建各层次的判断矩阵
        4.2.3 计算判断矩阵最大特征值
        4.2.4 一致性检验
        4.2.5 结果讨论
    4.3 影响因素
    4.4 对策建议
        4.4.1 政策层面
        4.4.2 技术层面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历
附件

(4)水稻免耕精量旱穴直播机设计与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我国水稻种植机械化现状
    1.3 国内外水稻机械化直播技术发展及现状
    1.4 国内外保护性耕作技术及机具的发展现状
        1.4.1 国外保护性耕作技术和机具的研究现状
        1.4.2 国内保护性耕作技术和机具的发展现状
        1.4.3 保护性耕作技术在我国南方稻区的发展现状
        1.4.4 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南方地区存在的问题
        1.4.5 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的作用和意义
    1.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方法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水稻茬地土壤参数测定及水稻根茬-土壤复合体剪切特性试验研究
    2.1 研究区域自然概况
    2.2 水稻茬地土壤参数测定
        2.2.1 土壤颗粒大小的测定
        2.2.2 土壤含水率测定
        2.2.3 土壤容重
        2.2.4 土壤颗粒密度
        2.2.5 土壤孔隙率
        2.2.6 土壤内聚力和内摩擦系数的测定
        2.2.7 土壤液塑限测定
        2.2.8 土壤坚实度
        2.2.9 结果与分析
    2.3 水稻秸秆参数测定及切断试验
        2.3.1 水稻秸秆参数测定
        2.3.2 水稻秸秆切断转速试验
    2.4 水稻根茬-土壤复合体结构特征及剪切特性试验研究
        2.4.1 水稻根茬的外观形态以及结构特征
        2.4.2 试验材料与试验方法及装置
        2.4.2.1 试验材料及试验方法
        2.4.2.2 试验设备与装置
        2.4.2.3 剪切极限测定
        2.4.2.4 试验方法
        2.4.3 试验设计
        2.4.3.1 单因素试验设计
        2.4.3.2 正交试验设计
        2.4.4 试验结果与分析
        2.4.4.1 根土复合体含水率因素试验
        2.4.4.2 根土复合体的土壤容重因素试验
        2.4.4.3 水稻根茬直径对极限切割力的影响
        2.4.4.4 切割位置对极限剪切应力的影响
        2.4.4.5 剪切速度对极限剪切应力的影响
        2.4.4.6 切刃刃角对极限剪切应力的影响
        2.4.4.7 切刀形状对极限剪切应力的影响
        2.4.4.8 正交试验结果与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并列正置驱动缺口圆盘破茬防堵装置的设计与试验
    3.1 国内外免耕播种机具破茬装置的研究现状
        3.1.1 免耕播种机发生堵塞的形式
        3.1.2 国外免耕机具防堵方案和防堵装置
        3.1.3 国内免耕机具防堵方案和防堵装置
    3.2 水稻茬地破茬防堵装置的设计与工作原理
        3.2.1 破茬装置的初步选型和设计
        3.2.2 刀片运动分析
        3.2.3 驱动破茬防堵装置的功耗模型及其影响因素
        3.2.3.1 建立目标函数
        3.2.3.2 破茬装置功率计算
    3.3 破茬装置的离散元仿真分析
        3.3.1 离散元方法在土壤切削中的应用
        3.3.2 驱动破茬装置的离散元模型
    3.4 三种不同种类的圆盘破茬开沟性能土槽试验
        3.4.1 试验设备
        3.4.2 试验设计
        3.4.3 结果与分析
    3.5 稻茬地破茬装置的改进设计与参数优化
        3.5.1 驱动圆盘尺寸设计
        3.5.2 切割类型
        3.5.3 砍切与砍滑切
        3.5.4 圆盘刀滑切角的分析与设计
        3.5.5 驱动圆盘刀安装角度设计与分析及有限元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水稻免耕精量旱穴直播机整机设计
    4.1 稻茬地水稻免耕精量穴旱穴直播机的设计依据
        4.1.1 免耕栽培的农艺要求
        4.1.2 免耕播种机工作要求
        4.1.3 水稻免耕精量旱穴直播机设计原则
    4.2 水稻免耕精量旱穴直播机工作原理与整机结构
        4.2.1 整机结构
        4.2.2 工作原理
        4.2.3 主要技术参数
        4.2.4 关键部件设计
        4.2.5 传动设计
    4.3 水稻免耕精量旱穴直播机开沟播种装置的选型与设计
        4.3.1 播种机开沟器概述
        4.3.2 开沟器工作原理和结构设计
    4.4 仿形机构设计
        4.4.1 仿形机构方案的确定
        4.4.2 水稻免耕精量旱穴播机平行四杆仿形机构
        4.4.3 四连杆机构参数的确定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水稻免耕精量旱穴直播机田间性能试验和生产试验
    5.1 水稻免耕精量旱穴直播机田间性能试验
        5.1.1 试验地块情况
        5.1.2 破茬性能试验
        5.1.3 开沟性能试验
        5.1.4 排种器性能试验
        5.1.5 地轮滑移率试验
    5.2 水稻机械免耕精量直播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5.2.1 试验材料与设计
        5.2.2 调查的项目和方法
        5.2.3 试验数据和分析
    5.3 水稻免耕精量旱穴直播机的田间生产试验
        5.3.1 广东增城教学科研基地
        5.3.2 广东惠州博罗水稻种植基地
        5.3.3 湖南省益阳市大通湖区千山红农场
        5.3.4 经济效益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6.3.1 机械免耕直播水稻的经验总结
        6.3.2 机械免耕水稻直播在生产应该注意的问题
        6.3.3 研究的不足和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博学位期间科研活动和发表的论文

(5)渭北旱塬连作麦田保护性轮耕和施肥效应定位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国内外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发展概况
        1.1.1 国外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发展
        1.1.2 我国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发展
    1.2 保护性耕作的研究进展
        1.2.1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物理特性的影响
        1.2.2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化学特性的影响
        1.2.3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水分状况的影响
        1.2.4 保护性耕作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1.2.5 保护性耕作对作物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目的和意义
    2.2 研究内容
    2.3 技术路线
    2.4 材料与方法
        2.4.1 试验区概况
        2.4.2 试验设计
        2.4.3 测定指标与方法
    2.5 数据处理与统计方法
第三章 轮耕模式对麦田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3.1 不同轮耕模式对土壤容重和土壤孔隙度的影响
    3.2 不同轮耕模式对土壤团聚体含量的影响
        3.2.1 不同轮耕模式对土壤力稳性团聚体含量的影响
        3.2.2 不同轮耕模式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的影响
    3.3 小结
第四章 不同降水年型轮耕对麦田土壤水分状况的影响
    4.1 试验期间降水量与降水年型划分
    4.2 不同降水年型轮耕对休闲期麦田土壤蓄墒率的影响
    4.3 不同降水年型轮耕对全年土壤水分变化的影响
    4.4 不同降水年型轮耕对小麦主要生育时期土壤水分垂直变化的影响
        4.4.1 轮耕对播种期麦田 0-200cm土壤剖面含水量的影响
        4.4.2 轮耕对拔节期麦田 0-200cm土壤剖面含水量的影响
        4.4.3 轮耕对灌浆期麦田 0-200cm土壤剖面含水量的影响
    4.5 小结
第五章 施肥和轮耕模式对麦田土壤肥力的影响
    5.1 不同施肥和轮耕模式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5.1.1 不同施肥和轮耕模式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5.1.2 轮耕对 0-60cm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5.2 不同施肥和轮耕模式对麦田土壤氮含量的影响
        5.2.1 不同施肥和轮耕模式对土壤全氮和碱解氮含量的影响
        5.2.2 轮耕对 0-60cm土壤全氮含量的影响
    5.3 不同施肥和轮耕模式对麦田土壤磷含量的影响
        5.3.1 不同施肥和轮耕模式对土壤全磷和速磷含量的影响
        5.3.2 轮耕对 0-60cm土壤全磷含量的影响
    5.4 不同施肥和轮耕模式对土壤钾含量的影响
    5.5 小结
第六章 施肥和轮耕模式对冬小麦农艺性状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6.1 不同施肥和轮耕模式对冬小麦茎数的影响
    6.2 不同施肥和轮耕模式对冬小麦单株干物质量的影响
    6.3 不同施肥和轮耕模式对冬小麦光合特性的影响
    6.4 不同施肥和轮耕模式对冬小麦旗叶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6.5 不同施肥和轮耕模式对冬小麦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6.6 小结
第七章 施肥和轮耕模式对冬小麦产量及WUE的影响
    7.1 不同施肥和轮耕模式对冬小麦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7.2 轮耕对多年平均冬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7.3 不同降水年型轮耕对冬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7.4 小结
第八章 讨论与结论
    8.1 讨论
    8.2 结论
        8.2.1 轮耕模式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8.2.2 不同降水年型轮耕模式对土壤水分状况的影响
        8.2.3 施肥和轮耕模式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8.2.4 施肥和轮耕模式对冬小麦农艺性状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8.2.5 施肥和轮耕模式对冬小麦产量和WUE的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黄土高原保护性耕作措施对作物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保护性耕作的概念
    1.3 保护性耕作技术发展
        1.3.1 国外研究概况
        1.3.2 国内研究概况
    1.4 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进展
        1.4.1 保护性耕作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1.4.2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水分和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1.4.3 保护性耕作对作物养分吸收的影响
        1.4.4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1.5 本试验研究目的及意义
    1.6 研究内容
        1.6.1 保护性耕作措施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1.6.2 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1.6.3 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1.6.4 保护性耕作措施对作物养分吸收的影响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与试验设计
        2.1.1 研究区概况
        2.1.2 试验设计
    2.2 测定项目与方法
        2.2.1 土壤养分
        2.2.2 土壤水分
        2.2.3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
        2.2.4 作物养分
    2.3 相关参数计算方法
    2.4 数据处理
第三章 覆盖措施对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3.1 覆盖措施对冬小麦产量和农艺性状的影响
        3.1.1 覆盖对冬小麦产量和生物量的影响
        3.1.2 覆盖措施下冬小麦农艺性状的变化
    3.2 覆盖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3.3 覆盖对冬小麦蓄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3.3.1 覆盖措施下土壤蓄水量变化
        3.3.2 覆盖对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3.4 小结
第四章 覆盖措施对冬小麦养分吸收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4.1 覆盖对冬小麦氮磷钾养分吸收的影响
        4.1.1 覆盖对氮素吸收的影响
        4.1.2 覆盖对钾素吸收的影响
        4.1.3 覆盖对钾素吸收的影响
    4.2 覆盖作对冬小麦土壤肥力的影响
        4.2.1 覆盖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4.2.2 覆盖对土壤全氮含量的影响
        4.2.3 覆盖对土壤速效磷含量的影响
        4.2.4 覆盖对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影响
        4.2.5 覆盖对土壤pH的影响
    4.3 小结
第五章 保护性耕作对春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5.1 保护性耕作对春玉米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5.1.1 保护性耕作对产量的影响
        5.1.2 保护性耕作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5.2 保护性耕作土壤含水量变化
    5.3 保护性耕作对春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5.3.1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贮水量的影响
        5.3.2 保护性耕作对春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5.4 小结
第六章 保护性耕作对春玉米养分吸收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6.1 保护性耕作对春玉米氮磷钾养分吸收的影响
        6.1.1 春玉米氮素吸收
        6.1.2 春玉米磷素吸收
        6.1.3 春玉米钾素吸收
    6.2 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6.2.1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容重的影响
        6.2.2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6.2.3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全氮的影响
        6.2.4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速效磷含量的影响
        6.2.5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影响
        6.2.6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pH影响
    6.3 小结
第七章 结论
    7.1 保护性耕作对冬小麦的影响研究
    7.2 保护性性耕作对春玉米的影响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渭北旱塬麦玉轮作田施肥与保护性轮耕技术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目的和意义
    1.2 保护性耕作技术定义
    1.3 保护性耕作技术国内外研究概况
        1.3.1 国外研究概况
        1.3.2 国内研究概况
    1.4 保护性耕作的研究进展
        1.4.1 保护性耕作下土壤物理性状的变化
        1.4.2 保护性耕作下土壤化学性质的变化
        1.4.3 保护性耕作对作物生长发育、光合特性的影响
        1.4.4 保护性耕作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试验区基本概况
    2.2 试验设计
        2.2.1 施肥处理
        2.2.2 耕作处理
        2.2.3 施肥和耕作处理组合
    2.3 试验材料
    2.4 技术路线
    2.5 测定项目与方法
        2.5.1 土壤物理性状测定项目与计算方法
        2.5.2 土壤化学性状测定项目
        2.5.3 作物农艺性状和生理指标测定项目与方法
        2.5.4 作物产量和经济效益测定与计算方法
    2.6 数据处理与统计方法
第三章 不同耕作方式对麦玉轮作田土壤主要物理性状的影响
    3.1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容重、孔隙度和田间持水量
    3.2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团聚体含量组成及稳定性的影响
        3.2.1 对不同粒级土壤团聚体含量组成的影响
        3.2.2 对土壤结构体稳定性的影响
        3.2.3 对土壤团聚体大小的影响
    3.3 不同的耕作对土壤水分分布状况的影响
        3.3.1 不同耕作方式对作物主要生育期 0—200cm土壤水分分布的影响
        3.3.2 不同耕作方式对休闲期 0—200cm土壤水分分布的影响
    3.4 小结
第四章 施肥与耕作结合对麦玉轮作田土壤养分的影响
    4.1 2014年冬小麦收获后 0—60cm土层土壤养分分布情况
    4.2 2015年春玉米收获后 0—60cm土层土壤养分分布情况
    4.3 小结
第五章 施肥与耕作结合对作物农艺性状和生理指标的影响
    5.1 施肥与耕作方式对作物农艺性状的影响
        5.1.1 不同施肥与耕作方式对冬小麦茎数的影响
        5.1.2 不同施肥与耕作方式对作物株高的影响
        5.1.3 不同施肥与耕作方式对作物单株干物质量的影响
    5.2 施肥与耕作方式对作物光合特性指标的影响
        5.2.1 不同施肥与耕作方式对作物叶片叶绿素的影响
        5.2.2 不同施肥与耕作方式对作物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5.3 施肥与耕作结合对作物植株叶片养分的影响
        5.3.1 施肥与耕作方式对作物植株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5.3.2 施肥与耕作方式对作物植株叶片氮、磷养分含量的影响
    5.4 小结
第六章 施肥与耕作组合对作物产量、WUE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6.1 施肥与耕作组合对作物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6.2 施肥与耕作组合对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6.3 施肥与耕作组合对作物经济效益的影响
    6.4 小结
第七章 讨论与结论
    7.1 不同耕作方式对麦玉轮作田土壤主要物理性状的影响
    7.2 施肥与耕作结合对麦玉轮作田土壤养分的影响
    7.3 施肥与耕作结合对作物农艺性状和光合特性的影响
    7.4 施肥与耕作结合对作物植株叶片养分生理指标的影响
    7.5 施肥与耕作组合对麦玉轮作田作物产量、WUE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7.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深松机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绪论
    1.1 保护性耕作概述
        1.1.1 保护性耕作的定义
        1.1.2 保护性耕作的优点
        1.1.3 保护性耕作可以起到的作用
        1.1.4 国内外保护性耕作法的研究概况
        1.1.4. 1 美国的保护性耕作概况
        1.1.4. 2 原苏联保护性耕作概况
        1.1.4. 3 澳大利亚保护性耕作概况
        1.1.4. 4 中国的保护性耕作概况
    1.2 深松技术及其应用
        1.2.1 土壤深松的重要意义
        1.2.2 深松法作用机理及作业中存在的问题
        1.2.2. 1 深松法作用机理
        1.2.2. 2 深松作业中存在的问题
        1.2.3 土壤深松机具的类型
    1.3 设计研究的内容
2 整机关键部件的设计
    2.1 深松机构的整体设计原则
    2.2 深松机的总体布置
    2.3 悬挂机构的设计
        2.3.1 悬挂机构主要零件
        2.3.2 悬挂点的确定
    2.4 机架的设计
    2.5 圆犁刀的设计
    2.6 深松机构设计与校核
        2.6.1 深松铲的设计与计算
        2.6.2 深松铲柄设计与校核
    2.7 镇压器的设计
3 深松机的使用说明
    3.1 安装
        3.1.1 安装
        3.1.2 挂接
    3.2 使用、调整和保养
        3.2.1 深松作业时机的选择
        3.2.2 深松机正确工作位置的调整
    3.3 注意事项
    3.4 作业后的长期存放
4 结论
5 结束语

(9)人工降雨条件下保护性耕作的水土保持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保护性耕作研究概况
        1.2.1 保护性耕作起源
        1.2.2 保护性耕作概念与原理
        1.2.3 保护性耕作主要内容
        1.2.4 国外保护性耕作研究进展
        1.2.5 国内保护性耕作研究进展
    1.3 土壤侵蚀研究概况
        1.3.1 土壤侵蚀概念
        1.3.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3 保护性耕作的水土保持效应研究进展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内容
        2.1.1 秸秆覆盖和留茬对产流产沙的影响
        2.1.2 耕翻不同面积对坡面产流产沙的影响
        2.1.3 高留茬时玉米不同种植密度对产流产沙的影响
    2.2 试验材料
        2.2.1 降雨设备
        2.2.2 供试土壤及作物
    2.3 试验设计
        2.3.1 秸秆覆盖和留茬试验设计
        2.3.2 耕翻不同面积试验设计
        2.3.3 高留茬时玉米不同种植密度试验设计
    2.4 试验方法
第三章 秸秆覆盖和留茬的水土保持效应
    3.1 不同土壤类型秸秆覆盖和留茬对产流产沙的影响
        3.1.1 不同土壤类型秸秆覆盖和留茬对地表径流的影响
        3.1.1.1 不同土壤类型秸秆覆盖和留茬对初始产流的影响
        3.1.1.2 不同土壤类型秸秆覆盖和留茬对径流量的影响
        3.1.1.3 不同土壤类型秸秆覆盖和留茬对产流过程的影响
        3.1.2 不同土壤类型秸秆覆盖和留茬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3.1.2.1 不同土壤类型秸秆覆盖和留茬对产沙量的影响
        3.1.2.2 不同土壤类型秸秆覆盖和留茬对产沙过程的影响
    3.2 玉米不同生育期秸秆覆盖和留茬对产流产沙的影响
        3.2.1 玉米不同生育期秸秆覆盖和留茬对地表径流的影响
        3.2.1.1 玉米不同生育期秸秆覆盖和留茬对初始产流的影响
        3.2.1.2 玉米不同生育期秸秆覆盖和留茬对径流量的影响
        3.2.1.3 玉米不同生育期秸秆覆盖和留茬对产流过程的影响
        3.2.2 玉米不同生育期秸秆覆盖和留茬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3.2.2.1 玉米不同生育期秸秆覆盖和留茬对产沙量的影响
        3.2.2.2 玉米不同生育期秸秆覆盖和留茬对产沙过程的影响
    3.3 小结
第四章 耕翻不同面积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4.1 耕翻不同面积对地表径流的影响
        4.1.1 耕翻不同面积对初始产流的影响
        4.1.2 耕翻不同面积对径流量的影响
        4.1.3 耕翻不同面积对产流过程的影响
    4.2 耕翻不同面积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4.2.1 耕翻不同面积对产沙量的影响
        4.2.2 耕翻不同面积对产沙过程的影响
    4.3 小结
第五章 高留茬时玉米不同种植密度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5.1 高留茬时玉米不同种植密度对地表径流的影响
        5.1.1 玉米不同种植密度对初始产流的影响
        5.1.2 玉米不同种植密度对径流量的影响
        5.1.3 玉米不同种植密度对产流过程的影响
    5.2 高留茬时玉米不同种植密度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5.2.1 玉米不同种植密度对产沙量的影响
        5.2.2 玉米不同种植密度对产沙过程的影响
    5.3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秸秆覆盖和留茬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6.2 耕翻不同面积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6.3 高留茬时玉米不同种植密度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10)西藏高寒旱作农区免耕技术研究与效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述评
        1.2.1 免耕的概念与起源
        1.2.2 免耕耕作的国外研究现状
        1.2.3 免耕耕作的国内研究现状
        1.2.4 免耕农业对经济生态效益的影响研究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西藏高寒旱作农区免耕耕作配套技术研究
    2.1 试验示范区基本情况
    2.2 材料和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墒情对麦类作物免耕播种出苗的影响
        2.3.2 不同播种深度对麦类作物出苗影响
        2.3.3 麦类作物不同留茬高度研究
        2.3.4 配套免耕播种机
    2.4 西藏高寒旱作农区麦类作物免耕技术研究小结
第三章 西藏高寒旱作农区免耕耕作效益分析
    3.1 西藏高寒旱作农区免耕耕作麦类作物产量变化分析
        3.1.1 材料与方法
        3.1.2 结果与分析
        3.1.3 小结
    3.2 西藏高寒旱作农区免耕耕作土壤养分变化分析
        3.2.1 材料与方法
        3.2.2 结果与分析
        3.2.3 小结
    3.3 西藏高寒旱作农区免耕耕作土壤含水量变化分析
        3.3.1 材料与方法
        3.3.2 结果与分析
        3.3.3 小结
    3.4 西藏高寒旱作农区免耕耕作田间杂草发生情况分析
        3.4.1 材料与方法
        3.4.2 结果与分析
        3.4.3 小结
    3.5 西藏高寒旱作农区免耕耕作生产成本变化分析
        3.5.1 材料与方法
        3.5.2 结果与分析
        3.5.3 小结
第四章 免耕耕作在西藏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4.1 存在问题
        4.1.1 体系问题
        4.1.2 杂草防治问题
        4.1.3 免耕耕作认识问题
    4.2 解决对策
        4.2.1 体系问题对策
        4.2.2 杂草控制对策
        4.2.3 免耕耕作认识问题解决的对策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5.3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四、推行保护性耕作 发展旱作农业——山西省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考察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土壤理化生物性质和稻麦产量的影响[D]. 田宝庚. 扬州大学, 2020
  • [2]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农田生态环境及小麦生长的影响[D]. 陈丽. 扬州大学, 2019(02)
  • [3]新疆兵团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应用的影响因素研究[D]. 杨继芳. 石河子大学, 2018(02)
  • [4]水稻免耕精量旱穴直播机设计与试验[D]. 郑乐.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5]渭北旱塬连作麦田保护性轮耕和施肥效应定位试验研究[D]. 吕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11)
  • [6]黄土高原保护性耕作措施对作物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D]. 马浩.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11)
  • [7]渭北旱塬麦玉轮作田施肥与保护性轮耕技术效应研究[D]. 陈宁宁.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11)
  • [8]深松机的设计[J]. 姜平安. 农业机械, 2014(23)
  • [9]人工降雨条件下保护性耕作的水土保持效应研究[D]. 王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02)
  • [10]西藏高寒旱作农区免耕技术研究与效益分析[D]. 彭君.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2(10)

标签:;  ;  ;  ;  ;  

推进保护性耕作发展旱作农业——山西省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调查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