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机组、超高压、大电网”之间的协调配合对选用单级超高压500kV合理性的质疑(论文文献综述)
范偲偲[1](2017)在《宁夏交直流电网谐波特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多种发电形式和交直流联合输电主体结构下,电网电能质量谐波污染日益恶化。对于交直流互联电网的谐波问题,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方面做了分析与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目前亟待解决的难题是如何以实测数据为依托建立准确可靠的仿真模型,使计算值能够反映实测值,进而达到把握全电网谐波特性、提供滤波器设计所需数据依据的目的。本文的研究手段可概括为:1)通过对直流线路稳定运行和检修期间全过程谐波的测试,分析交直流电网谐波特性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总结谐波的传递规律,并通过对实测数据的提炼分析给出适合计算软件的电网谐波源模型和谐波源数据。2)以ETAP软件进行电网建模,将建立的谐波源注入到等值模型中,采用仿真分析的方法,对比仿真计算值与实测值,验证模型的准确可靠性。3)在电网直流不同运行方式下,计算宁夏电网750k V双环网的谐波值,并对比换流站330k V交流侧和主变750k V的谐波情况,以实现对电网谐波分布的全面把握,在这个背景下,计算出规划网架下的上海庙直流母线侧谐波水平,为上海庙直流输电工程交流滤波器的设计提供背景谐波依据。本文的研究成果可总结为:1)实测数据分析,宁夏电网以5次谐波为主导,银川东主变750k V和330k V侧3、7、11、13次谐波含量较大,换流变330k V侧11、13、23、25次谐波含量较大;直流线路稳定运行时,主变侧的特征谐波幅值增减规律相同;直流检修时,5、7次谐波含量较小,12脉动换流变压器对6k±1次谐波具有抵消的作用。2)以ETAP仿真软件为平台,形成以宁夏电网750k V双环网为主网架的计算等值模型,通过对仿真模型潮流进行调试和测试,使其更加适合不同情况下的谐波潮流计算,计算值与实测值一致,得出可靠的电网谐波仿真计算模型。3)基于等值模型,改变直流运行方式,计算得出无直流时电网谐波畸变率较大,各次谐波幅值也较大;一条直流运行时,电网谐波畸变率较小,各次谐波的幅值也较小;两条直流时电网谐波含量较一条直流时更小。这是由直流配套电源的接入,系统短路容量的增大引起的。4)计算得出上海庙直流输电工程的背景谐波水平,并在此基础上,给出500 k V母线侧推荐值来供设计单位在交流滤波器的设计中采用。
李灏恩,唐琪,王丽君[2](2016)在《1000MW级机组接入220kV电网技术条件研究》文中提出随着负荷和网架的发展,近年来负荷中心的1 000 MW级机组电力就近消纳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但1 000 MW级接入220 kV电网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缺乏实际运行经验。研究1 000 MW级机组接入220 kV电网的积极效用和对电网运行的影响,寻找限制接入的主要因素;将制约因素转换为对系统短路容量和机组接入距离的要求,在同一个坐标系内利用图解法进行分析。结果较为直观地体现了各因素的不同影响效力。以上海某220 kV电网为例,提出开展1 000 MW级机组接入220 kV电网试点的设想,得出了在某些典型供电分区内1 000 MW机组接入220 kV电网的主要技术条件。
门冉[3](2015)在《火电机组FCB功能及其在电网黑启动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火电机组的快速甩负荷(FCB)功能对于电网大面积停电后的快速恢复,减少停电带来的损失有重要作用,而FCB功能的实现是FCB火电机组在电网黑启动中应用的前提。本论文针对开发FCB机组在我国电网黑启动中应用的需要,对火电机组实现FCB功能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影响、FCB功能能力的评价体系和方法、FCB机组作为黑启动电源应用的技术特点、增强和完善FCB机组作为黑启动电源竞争性的技术和政策措施等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为促进FCB火电机组在电网黑启动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在对我国已有的火电机组实现FCB功能的试验和研究经验总结的基础上,重点对影响火电机组实现FCB功能的主要因素(包括机组系统配置、控制系统设定、机组运行控制、机组运行水平、辅机设备性能和小机汽源切换等)及其影响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初步构建了对火电机组实现FCB功能能力及潜力进行评价的内容体系及方法,并给出了评价项目内容涉及的我国火电机组常见的项目特性及其评价结果。所建立的体系及方法主要兼顾我国现役火电机组的通用特性,以作为火电机组FCB试验和FCB功能能力考核的基础参考依据。基于实际电网黑启动对黑启动电源的技术要求,对我国与FCB机组作为黑启动电源的相关政策进行了分析,重点对FCB火电机组作为黑启动电源的技术特点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和论述。表明FCB火电机组是优质的黑启动电源,其应用在我国也受相关政策的支持。与其他黑启动电源相比,其具有许多明显的技术优势,但也存在经济性、可靠性、安全性问题和特别是的实际应用和研究的不足。通过对当前国内外电网黑启动服务体系的分析比较,对我国电网黑启动服务体系适应FCB火电机组作为黑启动电源应用所需要完善的方面进行了研究探讨,提出了促进其参与黑启动服务的竞争的措施。应用仿真系统对3台机组典型燃煤火电机组进行快速减负荷仿真试验,基于所提出FCB功能能力的评价内容、体系及方法和仿真试验的结果,对3台机组实现FCB功能的能力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并相应提出了需要改进或优化的内容;提出了一种基于FCB功能能力评价体系,通过仿真试验评价火电机组实现FCB功能能力及或潜力的方法,可作为火电机组FCB试验、FCB技术改造前期研究和FCB功能能力考核的技术工具。
陈安伟[4](2012)在《智能电网技术经济综合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了应对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趋势、降低对日益匮乏的传统能源的依赖程度、抢占新一轮能源革命的制高点,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纷纷把发展智能电网作为其国家战略和决策,掀起了一场全球范围的智能电网建设热潮,智能化已经成为国际电网发展的重要趋势。我国也提出了智能电网发展战略,国家电网公司2009年颁布的《国家电网智能化规划总报告》明确提出我国坚强智能电网发展目标:即到2020年,建成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坚强网架为基础,以通信信息平台为支撑,具有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特征,包含电力系统的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和调度各个环节,覆盖所有电压等级,实现“电力流、信息流、业务流”的高度一体化融合的坚强智能电网。智能电网建设是我国在新的环境下电力行业发展的重要发展战略,其建设将促进我国电力行业的技术革命和产业发展。但智能电网建设是一个浩大的系统性工程,不仅要解决众多的技术难题,而且其将对技术、经济、社会、环境等因素都会产生相互作用和影响。因此,还需要我们深入研究与之配套的宏观政策、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市场机制、经营管理等方面的软科学问题,而这种研究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法律、能源、信息等多学科的交叉领域。目前对于智能电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技术研发领域,对智能电网投资建设及运营等的技术经济问题研究则相对较少、不够系统和深入。论文在分析中,主要根据我国智能电网发展规划和我国电力行业特征,围绕坚强智能电网建设的产业前景、产业技术支撑、产业运营管理和产业政策管理等层面,重点分析智能电网投资建设的宏观效益、试点项目评价、智能电网建设后期资产运营管理、智能电网技术创新及电力产业规制等技术经济问题。本文将宏观与微观相结合,技术与市场相结合,全面和系统的研究了智能电网相关主要技术经济问题,选题具有鲜明的特色。具体创新如下:①本文首先对智能电网投资建设按部门进行有效分解,然后应用投入产出模型分析投资建设对国民经济及各产业部门增长的影响;构建数量模型,定量分析智能电网产生的环境效益;基于电网全寿命周期和模糊集合理论,提出了智能电网试点项目技术性评价实用模型,对智能电网试点项目的安全性、可靠性、先进性和互动性的协调发展进行研究。②构建了智能变电站状态检修模型。本文结合智能变电站技术特点,构建智能变电站状态检修核心模型。结合不同预测方法和输变电设备预测评估特征,选择时间序列法和灰色理论作为预测方法,应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建立了输变电设备状态预测评估模型;提出了基于定性评价的输变电设备风险评估模型,确定了资产、资产损失程度和设备平均故障率的评估和计算方法,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③本文应用技术创新和战略管理理论,结合我国智能电网建设目标、技术创新特征及我国电力行业技术创新水平,提出了我国智能电网技术创新战略路径和战略组织形式。智能电网背景下我国电力产业结构将呈现垄断竞争的产业格局,既不同于传统的垄断一体化产业结构,也不同于国外已经进行市场化改革的电力产业结构。本文根据这一特点,采用SCP范式(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提出了我国智能电网环境下电力产业规制的思路和重点。
蒋忠永[5](2012)在《买方垄断与供给寡头之间的超市场契约分析 ——以电力继保行业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在分析买方垄断与供给寡头的市场结构基础上,探讨上下游企业的竞争优势与契约的关系,提出超市场契约是供需双方的最优选择,结合上下游企业资产专用性引起的机会主义行为,分析超市场契约中专用性投资的自我实施。论述企业招投标动机和行为准则,从路径依赖的角度对超市场契约的多重均衡进行解释,并对动态情形下超市场契约的稳定性作了进一步讨论。论文首先文回顾了买方垄断理论和供给寡头理论的相关文献,指出超市场契约契约是企业网络或企业与市场的中间状态,是关系型契约的一个特殊类别。各种不同形式的企业网络的共同依靠关系型契约联结各成员企业,但是各种关系契约的类型和性质有所不同。超市场契约的性质是在价值链或产业中拥有关键性资源的企业,以行使控制权和指挥权的方式与其他企业进行交易。这种交易具有以往企业间交易所不曾有的若干特征,其内容是整个交易过程伴随着生产过程逐步充实和展开,被交易的产品是双方多重复合交易的结果。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引入买方垄断和供给寡头之间的契约框架,分析中国电力继保行业的市场结构。一方面国家电网的自然和行政垄断促成了买方垄断的形成,另一方面电力继保行业存在着较高的卖方进入壁垒。在这样的市场结构下,一种上下游间长期稳定协调合作关系的"超市场契约"能够使特有的买方势力与卖方势力在存在高昂的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相互博弈,在路径依赖和重复博弈下,基于超市场契约的柔性化网络组织可以克服包括机会主义行为在内的不合作行为,促进整体利益的提高;可以分享信息和市场,减少不确定性;利用交易对方的资源(包括知识资源)延展自身的能力边界等等。这些都会极大地促进组织租金的创造和节约交易成本。自然垄断行业的资产具有高度的资产专用性。资产专用性不一定导致敲竹杠,依赖于具体的博弈环境。在超市场契约模式下,双方虽然仍保持着市场合约关系,但这种合约关系具有了长期稳定、互利合作的特点,可以使合作在高资产专用性的行业中长期、稳定的存在下去。在可自我实施条件下,关系专用性投资已经成为解释超市场契约等企业生产组织方式的一个重要的外生变量。超市场契约不仅可以应投资方的要求,保护关系专用性投资,而且可以借助于契约在提升交易关系价值,强化承诺等方面所具有的独特机制,进一步促进交易双方的关系专用性投资。关系专用性投资具有承诺效应,在确定的经济环境下,超市场契约具有激励交易双方追加关系专用性投资的性质。在电力设备采购中,采用招投标的采购方式与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是实现社会资源合理配置的有效形式。一旦形成了买方垄断和供给的寡头的市场格局,超市场契约能够促进招投标双方的交易成本最小化,同时,在长期合作中,这种市场的均衡也能够保持长期稳定。电力继保设备厂商与电网在纵向关系的产业链中相互依赖,显然为了稳定地实施契约并提升交易效率,达到长期较好的收益,从而自然而然的达成这种超市场契约,这是对招投标方式的良好补充,也是制度博弈多重均衡中路径依赖的结果。超市场契约是契约不完全的选择之一。在特定的市场结构下,卖方寡头在市场中通过竞争或是行政性垄断而脱颖而出,但是买方垄断者更具竞争优势。在这样的市场结构下,选择超市场契约无疑是一种契约优化的选择。本文通过行业典型公司的具体财务数据证明,目前中国电力继保行业超市场契约是有效率的。从我国电力继保行业四家典型企业净利润率可以发现,它们的盈利状况是可观的。但是制度的薄弱和公平契约的缺失,会带来许多低效率问题。只有通过不断优化契约模式,才能减少垄断带来的福利损失,提高超市场契约的效率。超市场契约的稳定性是通过对造成不稳定的外部因素的适应和对内部不稳定因素的控制来实现的。超市场契约目标是实现各方利益增大,提高个体和全局竞争力,但其本身存在着不稳定性。原因包括内部的和外部的,这些因素影响成员合作的继续和效率。影响超市场契约稳定性的内部因素,主要是成员内部的问题可能造成的对自身利益不满而提出离开,从而对整个供应链联盟的稳定性造成威胁,外部因素主要是来自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及其他供应链的竞争对供应链联盟的影响。在我国,由于电力行业行政垄断仍然存在,国家电网拥有较大的公共权力和行政职能,超市场契约的稳定性事实上很难长期维持。
王博[6](2011)在《复杂电力系统安全风险及脆弱性评估方法研究》文中提出大面积停电事件是社会各界始终关注的问题,但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却使人们困惑。因为随着我国电力系统的不断发展,现有方法无法涉及的一些因素不断成为可能导致电力系统发生大面积停电的原因,这些因素往往不在人们的预想之中。2008年的中国南方冰灾使我国南方电力系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这使得我国政府部门开始意识到电力系统现有的控制手段虽然能够维持系统的稳定,但是还不能完全有效的控制大面积停电的风险水平。因此要解决大面积停电风险的控制问题就需要发挥政府的优势,让政府和电力企业进行合作来加强对电力的监管以及制定降低电力系统大面积停电风险的措施。传统的电力系统安全运行分析方法主要基于由元件物理模型组成的系统模型,并局限于系统本身运行的稳定破坏情况,较少考虑自然灾害以及人为因素对系统安全运行的影响。基于现代风险理论的安全风险评估方法则考虑了影响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的各种因素,将安全风险评估和脆弱性分析方法相结合可以使得对电力系统安全评估既有全面性,也有重点性。为此,需要开展电力系统安全风险及脆弱性评估可行性研究和框架研究工作,论证电力系统安全风险及脆弱性评估工作的必要性,进行电力系统安全风险及脆弱性评估指标体系的探索和研究。本文首先基于复杂性科学研究方法,运用综合集成方法中的多方合作思想,提出多方合作的电力系统安全风险评估基本框架。该评估框架以整体性为原则,主要由数据信息体系、评估指标体系、评估专家体系、多方合作评估体系四个方面构成。基于该框架所建立的评估体系可以充分发挥多方合作解决开放复杂巨系统问题的优势,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统筹协调优势,发挥电力企业、科研院校以及与电力系统安全相关的社会其他部门的专家在专业技术方面的特长,同时该框架以一种操作性强的评估流程为核心来完成对复杂电力系统的安全风险评估,评估结果可以为电力企业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提供指导,同时也为政府监管电力安全提供依据,从而有效的降低复杂电力系统中长期风险。本文接下来从系统论角度出发提出了一套复杂电力系统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和计算方法。该指标体系模型采用事故树建模技术建立,可以充分考虑系统在结构、技术、设备等方面的各种影响因素。指标权重的计算方面,本文采用改进的层次分析法计算,该方法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同时可以充分利用专家经验提高权重计算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并可用于多方合作的电力系统安全风险评估中。本文通过指标算例验证了评估算法的有效性。本文还从防止大面积停电的角度给出了复杂电力系统的脆弱性定义,并利用信息集合理论建立了复杂电力系统脆弱性四层集合模型,该模型利将复杂电力系统海量数据信息划分为状态信息、缺陷状态信息、可能引起停电的缺陷状态信息和脆弱性信息四类集合,并描述了针对电力系统的各种攻击手段与集合之间的关系。根据四层集合模型,本文基于信息熵理论和关联聚类方法,利用复杂电力系统的信息源建立了一套具有客观性、实用性、适应性的脆弱性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用于求取四层模型中的脆弱性信息集合。所提出的脆弱性评估方法能够充分利用复杂电力系统的各种数据源,挖掘与脆弱性有关的信息,通过对实际国内某省级电力系统的试评估验证了评估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最后本文从整体性、实用性、可操作性出发,将安全风险评估与脆弱性分析方法相结合提出一套复杂电力系统安全性综合评估方法,使评估结果既可以反映系统的宏观风险,又可以反映系统微观方面的薄弱环节,从而可以更加全面的评估系统的中长期安全性。本文利用该体系对贵州省电力系统的进行了试评估,得出的评估结果符合系统的实际情况,同时本文根据评估结果提出了具体的改进对策,为电力企业制定降低风险和脆弱性的措施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方凤飞[7](2011)在《四川德阳地区电网脆弱性分析评估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随着科技及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与此同时,人们对电力的需求和依赖性日益增强,电力已成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需求的不断增长,发电设备的发电容量也在不断地提高,供电的范围及领域也在不断地扩大。随着电网的规模和范围不断增大,电网的结构也变得越来越复杂;随着电力系统规模的不断增大以及大型发电厂的数量不断增加,单个发电厂在电力系统的作用和地位也越来越重要了。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研究和分析了电力系统的脆弱性,对电力系统典型的大停电事故的研究,给出了电力系统中脆弱性的定义并指出评估脆弱性的方法,总结出对我国电力系统建设具有指导意义的经验和教训。结合德阳地区电力系统的现状分析了德阳地区电力系统的脆弱性,基于对德阳地区电力系统脆弱性的分析,设计并实现了德阳地区电网脆弱性评估系统。在设计系统时,将其划分成了几个功能模块:暂态稳定分析模块、小干扰稳定分析模块、短路计算模块、电压稳定分析模块和静态安全分析模块。
肖盛[8](2011)在《基于风险理论的电网脆弱性评估》文中研究表明脆弱性评估是电网安全评估中一个较新的概念,能更有效的反映电网的安全水平,以往的脆弱性评估方法大都是基于可靠性理论或者复杂网络理论来进行的,但是电网的脆弱性不仅与电网的网络结构及元件自身参数有关,还与电网的实时运行状况及约束条件有关,所以本文从复杂网络理论与风险理论两方面出发,提出了一种新的电网脆弱性评估方法。首先应用复杂网络理论对电网进行拓扑建模,以节点重要度指标和改进的线路介数指标对电网中的脆弱源进行识别;再利用设备状态检修数据建立起脆弱源元件的故障模型,依据设备的健康指数推算出设备的故障可能性;然后分别模拟各脆弱源元件故障,利用效用理论评估各元件的故障后果严重度,得到相应的综合静态风险指标;最后基于网络结构特性指标和综合静态风险指标定义了节点脆弱度、线路脆弱度和电网整体脆弱度指标,并以某一地区电网为例进行具体分析,结果表明,本文定义的这些脆弱度指标能有效的克服以往从单一角度去评估电网脆弱性的弊端,提高了辨识精度和辨识效果,验证了本文脆弱性评估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纪峰,梅晓妍,何晋[9](2010)在《火力发电厂在系统故障时的应对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江西电网曾发生一起停电事故,造成一大型火力发电厂及多个变电站失压。从发电厂角度对此次事故进行分析总结,并提出电厂侧快速平衡有功功率以防止并削弱系统振荡,手动增加励磁以提高系统稳定性,全厂失电后保证基本厂用电以利于各机组安全停机等应对措施和建议。
杨丽君[10](2010)在《电力系统大停电后恢复算法研究》文中提出电网互联规模的扩大,满足了现代社会对电力供应日益增长的需求,同时网络结构的日趋复杂也给电网运行带来很多潜在的威胁,一旦发生大面积停电事故,所造成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损失将极其严重。作为电力系统安全防御的重要措施之一,研究电力系统大停电后安全、快速、有序地恢复系统供电,是减少大停电损失、加快系统恢复的重要手段,也是构建智能电网的重要内容,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社会价值。大停电后的电力系统恢复是一个复杂的控制和决策过程,具有多目标、多阶段、多方参与的属性,通常划分为三个阶段:黑启动阶段、网架重构阶段和负荷恢复阶段。利用各种优化方法实现大停电后系统恢复的决策分析是必要的手段。根据大停电后系统恢复进程的三个阶段,本文进行了以下研究工作:(1)提出一种基于支持向量机理论的过电压预测方法,将其过电压的预测结果与EMTP的计算结果、及神经网络的预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采用支持向量机理论能够实现过电压快速、准确预测,能够满足黑启动初期空充长输电线路过程中对可能出现的过电压的校验需要。(2)提出一种利用复杂网络理论评估电网节点重要性的方法。首先将电网抽象成一种赋权值的复杂网络,采用复杂加权网络的节点凝聚方法计算电网中各节点的重要度指标,客观上评价出较为重要的网络重构节点。根据电源和负荷的实际重要性进行适当调整,从而确定进行网络重构的目标节点。在此基础上,利用Kruskal最小生成树算法,计算出覆盖网络所有节点的最小生成树拓扑。通过适当地删减树枝,构造一个覆盖所有重要节点的局部最小生成树,可将此局部最小生成树拓扑作为重构主干网架的一个目标网络。(3)针对网架重构阶段的目标,提出一种基于蚁群优化算法结合最短路径算法的主干网架重构方法,优化主干网架同时,亦优化主干网架的各节点路径投入顺序。该算法过程分为两个层次,外层计算利用蚁群算法实现节点投入顺序优化。在各重要节点之间建立广义路径,动态调整已供电区域路径的线路权值。内层利用最短路径算法计算每一待投入节点与已供电区域间的最短路径和距离,并为蚁群算法信息素更新提供依据。算例表明该算法具有较高的计算效率,收敛速度快。(4)针对大规模负荷恢复阶段的任务,提出一种改进蚁群算法实现负荷恢复阶段网络优化的方法。保留适当系统备用容量的前提下,通过扩展潮流计算方法,计算当前时段系统可恢复的最大负荷量,以此负荷恢复量最大为目标函数,利用改进蚁群算法实现网络优化。蚂蚁选择路径的过程采用随机拓扑的搜索策略,能扩大蚂蚁搜索范围,确保有更多机会搜索到全局最优解,且保证所有恢复路径的连通性。为提高方案可行性验证速度,引入蚁群搜索的模式记忆功能,记录已搜索验证过的部分较好恢复方案,对目标值较小的方案不再进行潮流计算验证,避免大量反复验证恢复方案可行性的问题,提高了整个算法的计算效率。算例表明利用改进蚁群算法进行负荷恢复的优化过程快速、有效,适合于负荷恢复的各个阶段。
二、“大机组、超高压、大电网”之间的协调配合对选用单级超高压500kV合理性的质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机组、超高压、大电网”之间的协调配合对选用单级超高压500kV合理性的质疑(论文提纲范文)
(1)宁夏交直流电网谐波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2 课题研究意义 |
1.2 电网谐波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所做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电网谐波产生机理分析 |
2.1 谐波的来源和危害 |
2.1.1 谐波的来源 |
2.1.2 谐波的危害 |
2.2 谐波理论分析方法 |
2.2.1 周期性函数谐波分析方法 |
2.2.2 非周期性函数谐波分析方法 |
2.3 高压直流输电谐波特性 |
2.3.1 换流站网侧的特征谐波 |
2.3.2 换流站网侧的非特征谐波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交直流电网谐波特性的实测分析 |
3.1 交直流互联网络概述 |
3.1.1 交流侧送端接线方式介绍 |
3.1.2 宁东直流接线方式介绍 |
3.2 实测方案介绍 |
3.2.1 谐波测点布置 |
3.2.2 测试方法及测试数据 |
3.2.3 数据处理 |
3.3 直流运行工况对谐波特性的影响 |
3.3.1 直流双极全压运行时谐波分析 |
3.3.2 直流检修停运时谐波分析 |
3.4 直流无功功率对谐波特性的影响 |
3.4.1 无功功率稳定输送时谐波分析 |
3.4.2 无功功率调整期间谐波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宁夏电网的仿真建模 |
4.1 基于ETAP软件的交直流仿真建模 |
4.1.1 ETAP软件的介绍 |
4.1.2 模型建立的条件 |
4.1.3 仿真系统建模 |
4.1.4 谐波源建模 |
4.2 仿真模型的验证 |
4.2.1 谐波指数及公用电网谐波标准 |
4.2.2 计算数据与实测对比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直流不同运行方式下谐波特性分析 |
5.1 直流不同运行方式下电网谐波仿真结果及分析 |
5.1.1 电网纯交流情况下电网谐波仿真结果及分析 |
5.1.2 银川东一条直流情况下电网谐波仿真结果及分析 |
5.1.3 银川东和太阳山两条直流情况下电网谐波仿真结果及分析 |
5.2 上海庙背景谐波的计算分析 |
5.2.1 上海庙直流简介 |
5.2.2 上海庙直流背景谐波的计算结果及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2)1000MW级机组接入220kV电网技术条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1 000 MW级机组接入220 k V电网可能带来的影响 |
1.1对分区供电能力的影响 |
1.2节约电网投资 |
1.3对分区短路电流的影响 |
1.3.1 1 000 MW机组接入220 k V |
1.3.2 1 000 MW机组接入220 k V与接入500 k V电网的对比 |
1.3.3纯主变或机组主变混合模式的对比 |
1.3.4对220 k V单相短路电流的影响 |
1.4机组停运的电压波动 |
2 1 000 MW级机组接入分区220 k V电网的接入适应性条件 |
2.1主要研究变量与约束条件 |
2.2接入电网简化模型 |
2.3接入适应性分析 |
2.4接入技术条件 |
3上海试点工程设想 |
4结论 |
(3)火电机组FCB功能及其在电网黑启动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和应用的综述 |
1.2.1 国外研究和应用现状 |
1.2.2 国内研究和应用现状 |
1.3 课题的提出和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火电机组FCB功能的实现及其能力评价系统 |
2.1 前言 |
2.2 火电机组实现FCB功火电能的两种方式 |
2.3 火电机组实现FCB功能的影响因素 |
2.3.1 机组系统配置 |
2.3.2 控制参数设定 |
2.3.3 机组运行控制 |
2.3.4 机组运行水平 |
2.3.5 辅机设备性能 |
2.3.6 小机汽源切换 |
2.4 火电机组实现FCB功能能力的评价 |
2.5 火电机组实现FCB功能的益处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FCB火电机组作为黑启动电源应用的技术特点分析 |
3.1 前言 |
3.2 FCB火电机组作为黑启动电源的适应性 |
3.3 我国FCB火电机组作为黑启动电源的政策分析 |
3.4 火电机组FCB功能的研究现状 |
3.5 FCB火电机组作为黑启动电源的优势 |
3.5.1 可提供较大的黑启动功率 |
3.5.2 可长时间提供黑启动电力 |
3.5.3 增加电网黑启动的灵活性 |
3.5.4 有利于电网主网架的恢复 |
3.5.5 有利于电网快速恢复供电 |
3.5.6 有利于提高黑启动可靠性 |
3.6 FCB火电机组作为黑启动电源的不足 |
3.6.1 作为黑启动电源的实际应用不足 |
3.6.2 作为黑启动电源的研究存在不足 |
3.6.3 作为黑启动电源存在可靠性问题 |
3.6.4 作为黑启动电源存在经济性不足 |
3.6.5 作为黑启动电源存在安全性问题 |
3.6.6 作为黑启动电源的能力有待考核 |
3.7 FCB火电机组作为黑启动电源的优化要求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FCB火电机组作为黑启动电源应用的竞争性和服务体系分析 |
4.1 前言 |
4.2 FCB火电机组黑启动电源与其他黑启动电源的比较 |
4.2.1 FCB火电机组与水电机组作为黑启动电源的比较 |
4.2.2 FCB火电机组与相邻电网作为黑启动电源的比较 |
4.2.3 FCB火电机组与燃油机组作为黑启动电源的比较 |
4.2.4 FCB火电机组与分布式电站作为黑启动电源的比较 |
4.2.5 FCB火电机组与燃气轮机发电机组作为黑启动电源的比较 |
4.3 FCB火电机组作为黑启动电源的应用 |
4.3.1 黑启动服务概述 |
4.3.2 FCB火电机组提供黑启动服务的采购 |
4.3.3 FCB火电机组提供黑启动服务的合同 |
4.3.4 FCB火电机组提供黑启动服务的补偿 |
4.3.5 FCB火电机组提供黑启动服务的测试 |
4.3.6 FCB火电机组提供黑启动服务的考核 |
4.3.7 FCB火电机组提供黑启动服务的监管 |
4.4 FCB火电机组作为黑启动电源的选择和实施 |
4.4.1 FCB火电机组作为黑启动电源的选择 |
4.4.2 FCB火电机组作为黑启动电源的具体实施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典型燃煤火电机组实现FCB功能能力的仿真试验研究 |
5.1 引言 |
5.2 机组A实现FCB功能能力的分析 |
5.2.1 机组A锅炉及相关系统配置 |
5.2.2 机组A汽机及相关系统配置 |
5.2.3 机组A快速减负荷试验分析 |
5.2.4 机组A实现FCB功能能力的分析 |
5.3 机组B实现FCB功能能力的分析 |
5.3.1 机组B锅炉及相关系统配置 |
5.3.2 机组B汽机及相关系统配置 |
5.3.3 机组B快速减负荷试验分析 |
5.3.4 机组B实现FCB功能能力的分析 |
5.4 机组C实现FCB功能能力的分析 |
5.4.1 机组C锅炉及相关系统配置 |
5.4.2 机组C汽机及相关系统配置 |
5.4.3 机组C快速减负荷试验分析 |
5.4.4 机组C实现FCB功能能力的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全文总结和进一步工作建议 |
6.1 全文总结 |
6.2 进一步工作建议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4)智能电网技术经济综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智能电网的内涵及其特征研究 |
1.2.2 我国智能电网的技术特征及其发展模式 |
1.2.3 智能电网的技术经济关键问题 |
1.2.4 智能电网建设的效益分析 |
1.2.5 智能电网对电力市场的影响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框架 |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 |
1.4.1 研究方法 |
1.4.2 论文创新 |
2 智能电网发展概况 |
2.1 智能电网的理念及特征 |
2.1.1 智能电网理念 |
2.1.2 智能电网的特征 |
2.1.3 智能电网主要技术体系 |
2.2 国外智能电网发展概况 |
2.2.1 美国智能电网发展概况 |
2.2.2 欧盟智能电网发展概况 |
2.2.3 日本和韩国智能电网发展概况 |
2.3 我国坚强智能电网发展概况 |
2.3.1 我国智能电网发展实践 |
2.3.2 坚强智能电网的内涵、特征 |
2.3.3 坚强智能电网发展动因分析 |
2.3.4 坚强智能电网发展目标 |
2.3.5 坚强智能电网发展阶段 |
3 智能电网综合效益评价 |
3.1 智能电网建设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
3.1.1 智能电网建设与经济增长关系分析 |
3.1.2 智能电网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计算方法 |
3.1.3 智能电网投资对 GDP 的拉动分析 |
3.2 坚强智能电网的社会效益分析 |
3.2.1 促进相关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 |
3.2.2 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
3.2.3 促进我国区域分工与协作,缩小区域差距 |
3.2.4 促进土地的集约利用,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
3.3 智能电网的环境效益分析 |
3.3.1 电源优化综合能力 |
3.3.2 电网增效综合能力 |
3.3.3 负荷整形综合能力 |
3.3.4 用户互动能力 |
4 智能电网建设项目评价 |
4.1 智能电网建设项目评价的意义、方法和内容 |
4.1.1 智能电网建设项目评价的意义 |
4.1.2 智能电网建设项目评价的特征 |
4.1.3 智能电网建设项目评价的内容 |
4.2 智能电网建设项目的技术性评价 |
4.2.1 智能电网建设项目技术性评价的主要内容 |
4.2.2 智能电网技术性评价实用模型 |
4.2.3 指标体系的选取与计算 |
4.2.4 算例验证 |
4.3 智能电网建设项目的经济性评价 |
4.3.1 对智能电网建设项目经济性评价方法的思考 |
4.3.2 智能电网建设项目经济性评价内容 |
4.3.3 智能电网建设项目成本效益测算 |
4.4 智能电网建设项目的社会性评价和实用性评价 |
4.4.1 智能电网的社会性评价 |
4.4.2 智能电网建设项目的实用性评价 |
5 智能电网运营管理分析 |
5.1 输变电设备状态检修的意义 |
5.1.1 检修技术简介 |
5.1.2 不同检修技术比较 |
5.1.3 输变电设备状态检修的意义 |
5.2 智能化变电站设备状态检修模型 |
5.2.1 智能变电站技术特点 |
5.2.2 智能变电站对状态检修的影响 |
5.2.3 智能化变电站设备状态检修模型 |
5.3 智能化设备状态检修技术体系研究 |
5.3.1 智能化变电站设备状态量化方法 |
5.3.3 状态诊断 |
5.3.4 预测评估 |
5.3.5 风险评估 |
5.3.6 决策建议 |
5.4 状态检修实施效益分析 |
5.4.1 安全及社会效益分析 |
5.4.2 经济效益分析 |
5.5 小结 |
6 智能电网技术创新分析 |
6.1 坚强智能电网技术创新特征分析 |
6.1.1 智能电网技术创新的特点 |
6.1.2 我国坚强智能电网技术创新的特征分析 |
6.2 坚强智能电网技术创新路径选择 |
6.2.1 技术创新模式简介 |
6.2.2 坚强智能电网技术创新路径选择 |
6.2.3 坚强智能电网不同环节技术创新路径选择 |
6.3 坚强智能电网产业技术创新组织形式 |
6.3.1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内涵及其特征 |
6.3.2 构建坚强智能电网自主创新网络的必要性 |
6.3.3 坚强智能电网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构成 |
6.3.4 坚强智能电网技术创新联盟中主体作用分析 |
7 智能电网环境下电力规制分析 |
7.1 传统电网下电力行业规制特征与手段 |
7.1.1 电力行业规制的必要性分析 |
7.1.2 传统电力行业规制手段 |
7.1.3 我国电力产业规制历程 |
7.2 智能电网对电力市场结构的影响分析 |
7.2.1 电力行业市场结构的含义及其类型 |
7.2.2 智能电网建设对电力市场结构的影响 |
7.2.3 智能电网下的电力市场行为 |
7.3 智能电网下的产业规制环节及其重点 |
7.3.1 对电网企业进入上下游产业的规制 |
7.3.2 对电网收费的规制 |
7.3.3 对电网接入的规制 |
8 研究结论 |
8.1 本文的研究结论 |
8.1.1 智能电网的宏观效益 |
8.1.2 智能电网建设试点项目的评价方法和指标 |
8.1.3 状态检修的技术经济效益 |
8.1.4 智能电网技术创新战略和组织形式 |
8.1.5 智能电网下的电力产业规制重点 |
8.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着作 |
(5)买方垄断与供给寡头之间的超市场契约分析 ——以电力继保行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选题的意义 |
1.3 论文的结构 |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文献述评 |
2.1 买方垄断与供给寡头的市场结构 |
2.1.1 买方垄断理论及相关文献回顾 |
2.1.2 供给寡头理论及相关文献回顾 |
2.2 超市场契约的相关文献 |
2.2.1 关系契约 |
2.2.2 关系契约的特殊类型——超市场契约 |
2.3 电力行业的产业组织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买方垄断与供给寡头之间的契约框架 |
3.1 卖方垄断势力与买方垄断势力 |
3.1.1 衡量和识别卖方势力的方法 |
3.1.2 衡量和识别买方势力的方法 |
3.1.3 电力继保行业的卖方寡头 |
3.1.4 电力继保行业的买方垄断 |
3.2 纵向一体化与买方垄断和供给寡头间的契约模式 |
3.2.1 纵向一体化和超市场契约间的选择 |
3.2.2 电力继保行业达成超市场契约的必然 |
3.3 我国电力继保行业供需两方对超市场契约的选择 |
3.3.1 供给方对超市场契约的选择 |
3.3.2 需求方对超市场契约的选择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资产专用性、机会主义行为与超市场契约选择 |
4.1 交易中的资产专用性 |
4.1.1 资产专用性的涵义 |
4.1.2 自然垄断行业的高资产专用性 |
4.2 资产专用性与机会主义行为 |
4.2.1 费舍车身的案例 |
4.2.2 资产专用性与敲竹杠模型的建立 |
4.2.3 电力继保行业的机会主义行为 |
4.3 关系型投资与超市场契约选择 |
4.3.1 关系型投资的内涵和定义 |
4.3.2 关系型投资的成本与收益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买方招标、路径依赖及多重均衡 |
5.1 招投标动机与上下游企业的行为准则 |
5.1.1 招投标动机 |
5.1.2 上下游企业行为准则 |
5.1.3 电力继保行业招投标的特征 |
5.2 招投标动机与博弈均衡结果的背离 |
5.2.1 合作与非合作的博弈均衡 |
5.2.2 招投标动机与博弈均衡结果的背离 |
5.3 路径依赖——对多重均衡的一个解释 |
5.3.1 多重均衡与路径依赖理论 |
5.3.2 电力继保行业的多重均衡与路径选择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契约优化及超市场契约的福利状况 |
6.1 契约优化与上下游企业的竞争优势 |
6.1.1 超市场契约——契约优化的选择 |
6.1.2 上下游企业的竞争优势 |
6.2 超市场契约的福利状况 |
6.2.1 超市场契约框架 |
6.2.2 基于上述框架的超市场契约福利状况 |
6.2.3 基于上述框架的超市场契约和正式契约的福利状况 |
6.3 电力继保行业超市场契约是有效率的吗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动态情形下超市场契约的稳定性研究 |
7.1 动态情形下契约稳定性的概念和逻辑 |
7.1.1 超市场契约稳定性的概念 |
7.1.2 动态情形下超市场契约稳定的模型 |
7.2 超市场契约稳定性的决定因素分析 |
7.3 基于知识溢出的超市场契约动态稳定性研究 |
7.3.1 模型假设 |
7.3.2 假设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知识溢出水平的分析 |
7.3.3 基于知识溢出的超市场契约稳定性分析 |
7.4 电力继保行业的超市场契约稳定性案例——许继电气"联姻"国家电网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总结 |
附录 |
案例1:直流输电控制保护系统研究开发情况 |
案例2:工程服务基本要求和注意事项 |
案例3:广东电网2011年220kV线路保护装置测试技术服务合同 |
案例4:国家电网公司集中招标活动输变电项目 |
参考文献 |
后记 |
(6)复杂电力系统安全风险及脆弱性评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复杂电力系统安全风险与脆弱性评估的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电力系统大面积停电事故分析 |
1.3 电力系统安全风险评估研究现状 |
1.4 电力系统脆弱性评估研究现状 |
1.5 本文的研究主要内容与章节安排 |
2 复杂电力系统安全风险评估方法与框架研究 |
2.1 引言 |
2.2 多方合作进行电力系统安全风险评估的必要性 |
2.3 多方合作评估电力系统安全风险的方法分析 |
2.4 多方合作评估电力系统安全风险的基本框架 |
2.5 本章小结 |
3 复杂电力系统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
3.1 引言 |
3.2 事故树分析法与层次分析法介绍 |
3.3 基于事故树分析的安全风险评估指标的构建方法 |
3.4 基于改进层次分析法的评估指标计算方法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集合模型的复杂电力系统脆弱性评估研究 |
4.1 引言 |
4.2 复杂电力系统脆弱性定义 |
4.3 复杂电力系统脆弱性四层集合模型 |
4.4 脆弱性评估指标体系 |
4.5 基于四层集合模型的脆弱性评估方法 |
4.6 评估算例 |
4.7 本章小结 |
5 复杂电力系统安全性综合评估方法研究 |
5.1 引言 |
5.2 复杂电力系统安全性综合评估方法的基本框架 |
5.3 复杂电力系统安全性综合评估的实施流程 |
5.4 本章小结 |
6 复杂电力系统安全性综合评估方法的实际应用 |
6.1 引言 |
6.2 被评估对象的基本特点 |
6.3 评估指标 |
6.4 评估结果 |
6.5 安全风险与脆弱性对策建议 |
6.6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 |
附录2 博士生期间参与的课题研究情况 |
附录3 博士生期间所获奖励 |
(7)四川德阳地区电网脆弱性分析评估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选题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意义 |
1.4 本文主要内容 |
第二章 电力系统中的脆弱性分析 |
2.1 电力系统的安全性 |
2.1.1 电力系统的大停电事故分析 |
2.1.2 电力系统安全防御 |
2.2 电网系统的脆弱性及评估方法 |
2.2.1 电网系统的脆弱性定义 |
2.2.2 电网系统的脆弱性评估方法 |
2.3 电网系统的脆弱性影响因素 |
2.4 电网系统的脆弱性预警指标 |
2.4.1 风险评估指标 |
2.4.2 电压稳定预警指标 |
2.4.3 电网安全评价指标 |
2.4.4 电网安全评估指标体系 |
2.4.5 自然灾害预警指标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四川德阳地区电网脆弱性分析 |
3.1 四川德阳地区电网概述 |
3.1.1 德阳地区电网概述 |
3.1.2 德阳地区电网现状 |
3.2 四川德阳地区电网结构与拓扑建模分析 |
3.2.1 电网结构分析 |
3.2.2 拓扑结构特征参数 |
3.2.3 电网拓扑建模分析 |
3.2.4 电网拓扑冗余度分析 |
3.3 四川德阳地区电网负荷分析 |
3.3.1 历史数据分析及负荷特性分析 |
3.3.2 供电量分析 |
3.3.3 电力负荷分析 |
3.3.4 负荷节点脆弱性分析 |
3.4 四川德阳地区电网脆弱线路辨识及时域仿真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四川德阳地区电网脆弱性评估系统分析 |
4.1 系统总体设计 |
4.2 功能模块分析 |
4.2.1 暂态稳定分析模块 |
4.2.2 小干扰稳定性分析模块 |
4.2.3 短路计算模块 |
4.2.4 电压稳定分析模块 |
4.2.5 静态安全分析模块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四川德阳地区电网脆弱性评估系统实现 |
5.1 暂态稳定分析模块实现 |
5.2 小干扰稳定分析模块实现 |
5.3 短路计算模块实现 |
5.4 电压稳定分析模块实现 |
5.5 静态安全分析模块实现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基于风险理论的电网脆弱性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的研究状况 |
1.2.1 灵敏度分析法 |
1.2.2 关键割集组法 |
1.2.3 蒙特卡罗模拟法 |
1.2.4 复杂网络法 |
1.2.5 综述总结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电网脆弱源识别 |
2.1 复杂网络理论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现状 |
2.2 电网复杂网络模型的建立 |
2.3 电力系统复杂网络特性分析 |
2.3.1 节点重要度 |
2.3.2 线路介数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状态检修数据的电气设备故障率推算 |
3.1 状态检修的概念 |
3.2 我国状态检修的发展 |
3.3 电气设备健康指数的获取 |
3.4 电气设备当前状态下的故障率推算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效用理论的风险评估模型 |
4.1 电力系统风险评估研究概况 |
4.2 电力系统风险评估步骤 |
4.3 基于效用理论的故障严重度评价模型 |
4.3.1 效用理论 |
4.3.2 故障严重度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风险理论的电网脆弱性评估的实现 |
5.1 风险评估的基本原理及计算公式 |
5.1.1 基本公式 |
5.1.2 设备故障概率模型 |
5.1.3 故障后果模型 |
5.2 电网脆弱源的风险评估指标 |
5.2.1 过负荷风险指标 |
5.2.2 失负荷风险指标 |
5.2.3 电压越限风险指标 |
5.2.4 电网综合静态风险指标 |
5.3 电网脆弱性评估指标 |
5.3.1 节点脆弱性指标 |
5.3.2 线路脆弱性指标 |
5.3.3 电网整体脆弱性指标 |
5.3.4 电网脆弱度灵敏性指标 |
5.4 电网脆弱性评估流程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实际算例应用 |
6.1 算例分析 |
6.1.1 故障率推算 |
6.1.2 脆弱源风险指标计算 |
6.1.3 电网脆弱性指标计算 |
6.1.4 电网整体脆弱度灵敏性分析 |
6.2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9)火力发电厂在系统故障时的应对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事故概述 |
1.1 事故电厂简介 |
1.2 事故整体概述 |
1.3 发电厂侧对事故发展情况的实时记录 |
2 从发电厂角度对事故进行分析 |
2.1 快速降负荷以维持有功功率的平衡 |
2.2 手动增加励磁, 以提高系统的稳定极限 |
2.3 失电后保基本厂用电以利于机组安全停运 |
2.4 全面了解系统运行情况, 防止误操作 |
2.5 确保高压开关分合闸回路畅通, 防止拒动误动 |
2.6 合理设计电网拓扑结构 |
3 结束语 |
(10)电力系统大停电后恢复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电力系统恢复控制的发展过程 |
1.3 电力系统黑启动的主要过程和策略 |
1.4 电力系统黑启动的主要技术问题 |
1.4.1 与黑启动电源相关的问题 |
1.4.2 同步发电机自励磁问题 |
1.4.3 过电压和无功功率问题 |
1.4.4 黑启动过程涉及到的其它相关问题 |
1.4.5 黑启动方案的校验和评估 |
1.4.6 黑启动组织实施的国内外现状 |
1.5 智能方法在电力系统故障后恢复中的应用 |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空载合闸过电压预测研究 |
2.1 黑启动过电压问题的产生机理和抑制方法 |
2.1.1 黑启动初期过电压的分类 |
2.1.2 过电压产生机理 |
2.1.3 限制过电压的措施 |
2.2 预测操作过电压的方法 |
2.2.1 过电压预测方法 |
2.2.2 支持向量机原理概述 |
2.3 算例分析 |
2.3.1 构建训练和测试样本 |
2.3.2 利用神经网络实现的过电压预测 |
2.3.3 利用支持向量机实现的过电压预测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节点重要性评估和目标网架重构研究 |
3.1 电网节点的重要性评估 |
3.1.1 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电力网络表达 |
3.1.2 复杂网络的特征参数 |
3.1.3 电网线路边权赋值 |
3.1.4 基于节点凝聚的加权网络节点重要性评估 |
3.1.5 基于节点凝聚方法的电网节点重要性评估步骤 |
3.2 电网节点重要性评估算例研究 |
3.2.1 IEEE-30 系统节点重要性计算算例 |
3.2.2 IEEE-57 系统节点重要性计算算例 |
3.3 最小生成树算法 |
3.4 基于最小生成树算法的目标主干网架重构算例 |
3.4.1 IEEE-30 节点系统重构算例 |
3.4.2 IEEE-57 节点系统重构算例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蚁群算法和Floyd 算法的网架重构研究 |
4.1 网架恢复重构初期的机组启动问题概述 |
4.2 网架恢复重构的问题描述 |
4.2.1 网架重构的目标函数 |
4.2.2 网架重构需要考虑的约束条件 |
4.3 蚁群算法和最短路径算法概述 |
4.3.1 蚁群算法的原理概述 |
4.3.2 蚁群算法的改进 |
4.3.3 最短路径算法的原理概述 |
4.4 基于蚁群算法和Floyd 算法的网架重构策略 |
4.4.1 线路权值的动态调整 |
4.4.2 蚁群算法求解节点投入顺序的思路 |
4.4.3 网架重构过程中的潮流计算和调整 |
4.5 主干网架重构算例 |
4.5.1 IEEE-30 节点系统重构算例 |
4.5.2 IEEE-57 节点系统重构算例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改进蚁群算法的负荷恢复研究 |
5.1 负荷恢复问题的描述 |
5.1.1 负荷恢复的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 |
5.1.2 与负荷恢复过程有关的其他问题 |
5.2 可恢复负荷量计算 |
5.3 蚁群算法的改进搜索策略 |
5.3.1 蚁群算法在电网恢复中的应用 |
5.3.2 蚁群的拓扑随机生成策略 |
5.3.3 蚂蚁选路策略 |
5.3.4 蚁群算法的信息素更新策略 |
5.4 基于改进蚁群算法的负荷恢复和潮流计算步骤 |
5.4.1 基于改进蚁群算法的负荷恢复步骤 |
5.4.2 负荷恢复过程中的潮流计算步骤 |
5.5 基于改进蚁群算法的负荷恢复算例 |
5.5.1 以负荷恢复量最大为目标的负荷恢复算例 |
5.5.2 阶段负荷恢复量最大的计算算例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附录 1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大机组、超高压、大电网”之间的协调配合对选用单级超高压500kV合理性的质疑(论文参考文献)
- [1]宁夏交直流电网谐波特性分析[D]. 范偲偲. 北方民族大学, 2017(02)
- [2]1000MW级机组接入220kV电网技术条件研究[J]. 李灏恩,唐琪,王丽君. 电网与清洁能源, 2016(09)
- [3]火电机组FCB功能及其在电网黑启动中的应用[D]. 门冉. 东南大学, 2015(08)
- [4]智能电网技术经济综合评价研究[D]. 陈安伟. 重庆大学, 2012(06)
- [5]买方垄断与供给寡头之间的超市场契约分析 ——以电力继保行业为例[D]. 蒋忠永. 南京大学, 2012(07)
- [6]复杂电力系统安全风险及脆弱性评估方法研究[D]. 王博. 华中科技大学, 2011(10)
- [7]四川德阳地区电网脆弱性分析评估系统设计与实现[D]. 方凤飞. 电子科技大学, 2011(12)
- [8]基于风险理论的电网脆弱性评估[D]. 肖盛.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1(09)
- [9]火力发电厂在系统故障时的应对策略研究[J]. 纪峰,梅晓妍,何晋.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05)
- [10]电力系统大停电后恢复算法研究[D]. 杨丽君. 燕山大学, 2010(08)
标签:谐波论文;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论文; 系统评价论文; 系统仿真论文; 能力模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