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血浆中BDV-p24抗体的检测(论文文献综述)
郭霞,田永攀,刘海军,赵宇,徐平[1](2022)在《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脑脊液和血浆中BDV-CIC及抗体检测》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贵州省部分地区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血浆外周血单核细胞和脑脊液同时进行检测,分析同组病人不同标本BDV循环免疫复合物(BDV-CIC)及抗体阳性率的差异,探讨博尔纳病病毒(BDV)感染与吉兰—巴雷综合征(GBS)的相关性,方法运用新型的三联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测BDV-CIC以及抗体的方法,检测9例GBS患者及93例健康对照组血浆以及45例对照组(非炎症性神经系统疾病患者)脑脊液(CSF)中BDVCIC及抗体。结果 9例GBS组血浆中有3例BDV-CIC为阳性,阳性率为33.3%,抗体阳性率11.11%(1/9),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例GBS组患者脑脊液中有1例BDV-CIC为阳性,阳性率为11.1%(1/9),抗体阳性率为0;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贵州省部分地区GBS患者与BDV感染发生存在相关性;血浆中BDV-CIC检测阳性率高于脑脊液。
郭霞,田永攀,刘海军,赵宇,徐平[2](2022)在《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脑脊液和血浆中BDV-CIC及抗体检测》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贵州省部分地区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血浆外周血单核细胞和脑脊液同时进行检测,分析同组病人不同标本BDV循环免疫复合物(BDV-CIC)及抗体阳性率的差异,探讨博尔纳病病毒(BDV)感染与吉兰—巴雷综合征(GBS)的相关性,方法运用新型的三联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测BDV-CIC以及抗体的方法,检测9例GBS患者及93例健康对照组血浆以及45例对照组(非炎症性神经系统疾病患者)脑脊液(CSF)中BDVCIC及抗体。结果 9例GBS组血浆中有3例BDV-CIC为阳性,阳性率为33.3%,抗体阳性率11.11%(1/9),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例GBS组患者脑脊液中有1例BDV-CIC为阳性,阳性率为11.1%(1/9),抗体阳性率为0;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贵州省部分地区GBS患者与BDV感染发生存在相关性;血浆中BDV-CIC检测阳性率高于脑脊液。
朱凤亚[3](2020)在《针刺调节CFS免疫异常的临床效应及miR-184/NFAT2/NKCC信号通路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1)分析针刺治疗前后CFS患者NKCC及NFAT2蛋白活化程度和血清IFN-γ表达水平,初步探讨针刺调节CFS患者免疫功能的临床效应。(2)探讨针刺是否可通过miR-184/NFAT2/NKCC信号通路改善NKCC发挥其免疫调节作用。研究方法:(1)临床试验:(1)通过严格的纳入标准共招募健康受试者和CFS患者各30例。以健康受试者为对照,以CFS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LDH法检测外周血NKCC,WB法检测NK细胞内NFAT2及p-NFAT2蛋白表达水平,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IFN-γ表达,分析其特征。(2)将30例CFS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A组,n=14)和安慰针刺组(B组,n=16),连续针刺6周,通过A、B两组自身治疗前后及治疗后组间差异比较,分析针刺对CFS患者NKCC及其NFAT2、p-NFAT2蛋白和血清IFN-γ表达水平的调节作用。(2)动物实验:将4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A组(空白组)、B组(模型组)、C组(模型+针刺组)、D组(模型+针刺+miR184 antagomir组),每组10只。B、C、D三组采用“慢性束缚+力竭游泳”复合应激法造模,通过力竭游泳实验、悬尾实验、旷场实验判定造模是否成功。治疗期间,A、B两组每天捆绑固定15分钟,不做针刺干预;C、D两组行针刺治疗,D组在每周治疗前第一天注射miR184 antagomir。连续针刺3周,采用RT-q PCR检测各组miR-184表达;各组NKCC、NFAT2蛋白及血清IFN-γ表达检测方法同临床试验。由于目前没有大鼠p-NFAT2抗体,故只能通过NK细胞胞浆和胞核内NFAT2蛋白表达水平来反映NFAT2脱磷酸化程度和活化程度。研究结果:(1)临床试验:(1)与健康受试者相比,CFS患者NKCC及血清IFN-γ表达均显着降低(P=0.013,P<0.01),胞浆NFAT2及p-NFAT2蛋白表达均显着下降(P<0.01),胞核NFAT2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1)。(2)与治疗前相比,A组治疗后NKCC显着升高(P<0.05),血清IFN-γ无显着性差异(P>0.05),胞浆NFAT2及p-NFAT2蛋白表达均显着升高(P<0.05,P<0.01),胞核NFAT2蛋白表达显着降低(P<0.01);B组NKCC及血清IFN-γ表达均无显着性差异(均P>0.05),胞浆NFAT2及p-NFAT2蛋白表达均显着升高(均P<0.01),胞核NFAT2蛋白表达显着降低(P<0.01)。(3)与B组相比,A组治疗后NKCC显着提高(P<0.01),血清IFN-γ、胞核NFAT2、胞浆NFAT2及p-NFAT2均无显着性差异(均P>0.05)。(2)动物实验:(1)miR-184表达:与A组相比,B组miR-184表达显着下降(P<0.01);与B组相比,C组miR-184表达显着升高(P<0.01);与C组相比,D组miR-184表达显着下降(P<0.01)。(2)NFAT2蛋白表达:与A组相比,B组大鼠胞核NFAT2表达显着升高,胞浆NFAT2表达显着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B组相比,C组大鼠胞核NFAT2表达显着降低,胞浆NFAT2表达显着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C组相比,D组胞核NFAT2表达显着升高,胞浆NFAT2表达显着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3)NKCC:与A组相比,B组NKCC显着下降(P<0.01);与B组相比,C组NKCC显着升高(P<0.01);与C组相比,D组NKCC显着下降(P<0.01)。(4)血清IFN-γ表达:针刺治疗后,与A组相比,B组IFN-γ表达显着下降(P<0.01);与B组相比,C组IFN-γ表达显着升高(P<0.01);与C组相比,D组IFN-γ表达显着下降(P<0.01)。研究结论:(1)与健康受试者相比,CFS患者存在NKCC降低和血清IFN-γ表达下降,同时NK细胞内NFAT2活化。(2)与安慰针刺相比,针刺可有效提高CFS患者NKCC和血清IFN-γ表达,其临床效应可能与诱导miR-184表达,抑制NK细胞内NFAT2活化,从而发挥对下游通路的调节作用有关。(3)miR-184/NFAT2/NKCC信号通路可能是调节CFS免疫功能紊乱的可能机制之一,而NFAT2活化是否具有特异性,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陈三三[4](2018)在《针刺五脏背俞穴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针刺五脏背俞穴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CFS)的临床研究,观察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CFS患者疲劳量表-14(FS-14)、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变化,为针刺五脏背俞穴治疗CFS的临床推广及应用提供可靠数据。方法本研究分为针刺治疗组和非穴浅刺对照组,每组各观察30例。1.针刺治疗组:选取五脏背俞穴(均取双侧)作为进针点,除肾俞直刺0.5~1寸外,其余穴位均向脊柱方向斜刺0.5~1寸,采用平补平泻法,每穴行针10s。2.非穴浅刺对照组:选取五脏背俞穴分别向外旁开约1.5~2cm处(约在足太阳膀胱经两条侧线的中间线上)进针(均取双侧),避开足太阳膀胱经腧穴,直刺0.2~0.3寸,进针后不要求得气,不做手法。两组患者均取俯卧位,进针前常规皮肤消毒。每周治疗2次,每次留针20min,8次为一个疗程,疗程结束后观察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FS-14、SCL-90的变化。结果1.治疗前,两组基线比较:经统计学分析,两组年龄、病程、性别、FS-14总积分及躯体疲劳、脑力疲劳积分、SCL-90总积分及各因子积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后,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提示针刺五脏背俞穴可以调节五脏功能,改善CFS患者的疲劳状况,临床疗效显着。3.治疗前后,两组FS-14总积分及躯体疲劳、脑力疲劳积分比较:治疗组FS-14总积分及躯体疲劳、脑力疲劳积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1);对照组FS-14总积分及躯体疲劳积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1),脑力疲劳积分虽较治疗前改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FS-14总积分及躯体疲劳、脑力疲劳积分均较对照组改善(P<0.05)。提示两组均可改善患者的总体疲劳及躯体疲劳,且治疗组对总体疲劳及躯体疲劳、脑力疲劳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4.治疗前后,两组SCL-90总积分及各因子积分比较:治疗组SCL-90总积分及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精神病性、其他因子积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1),恐怖、偏执因子积分虽较治疗前改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SCL-90总积分及躯体化、强迫、敌对、其他因子积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1),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因子积分虽较治疗前改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SCL-90总积分及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精神其他因子积分均较对照组改善(P<0.05)。提示两组均可改善患者的整体心理状态及躯体化、强迫、敌对、其他因子积分,且除敌对、恐怖、偏执3个因子外,治疗组对SCL-90总积分及其余因子积分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刺五脏背俞穴能显着改善患者的躯体疲劳、脑力疲劳,同时改善其心理状态,对CFS有显着的治疗效果。与非穴浅刺相比,治疗组能更好地改善患者的疲劳状况以及心理状态。在治疗过程中两组均无不良事件发生,提示针灸疗法是一种相对安全且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张文静[5](2016)在《基于“健脾益气”法探讨针刺脾俞穴联合人参皂苷Rg3抗疲劳机制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课题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观察针刺“脾俞”穴对人参皂苷Rg3在慢性疲劳模型大鼠不同时相脏腑的分布代谢影响,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大鼠血清中T淋巴细胞转化率,流式细胞术检测大鼠脾脏中T细胞亚群CD3+T细胞、CD4+T细胞及CD8+T细胞比例,CD4+/CD8+的比值,ELISA法检测血清中IFN-γ和IL-4含量变化,RT-PCR法检测脾脏中IFN-γ和IL-4 m RNA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脾脏中IFN-γ和IL-4蛋白表达水平,探讨针刺“脾俞”穴联合人参皂苷Rg3,“针药结合”益气健脾抗疲劳的作用机理。材料与方法:论文一:雄性Wistar大鼠116只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33只),模型组(33只),空白加针刺组(25只),模型加针刺组(25只)。采用强制冷水游泳结合慢性束缚法进行模型复制。造模时间21d。21d后,模型组和空白对照组大鼠各随机抽取8只大鼠,通过检测其在造模前后的体重和血清乳酸含量的改变情况来判定造模是否成功。空白加针刺组和模型加针刺组于模型复制成功后,给予针刺“脾俞”穴治疗,进针后针柄接电针治疗仪,电压4.5 V,频率为4/20 Hz频率的疏密波,强度以大鼠局部皮肤肌肉微颤为度,留针20 min,1次/d,第7天针刺结束后,各组大鼠立即尾静脉注射人参皂苷Rg3。各组大鼠分别取5只,于给药后5、30、60、120 min经大鼠眼眶取血2ml于肝素化离心管中,3000 rpm离心10 min,分离血浆,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各时间段各组大鼠血浆中人参皂苷Rg3的含量。各组剩余的20只大鼠分别于0.5、1、2、4 h各处死5只,采集心、肝、脾、肺和肾组织,取组织样品0.5 g,加入甲醇1 ml,组织匀浆,震荡10 min,超声10 min,4000rpm离心10 min,收集上清液,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各时间段各组大鼠心、肝、脾、肺和肾中人参皂苷Rg3的含量。论文二:雄性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人参皂苷组,针刺组,人参皂苷联合针刺组,每组8只。采用强制冷水游泳结合慢性束缚法进行模型复制。模型复制成功后,针刺组给予针刺“脾俞”穴治疗,人参皂苷组给予大鼠尾静脉注射人参皂苷Rg3,人参皂苷联合针刺组,先给大鼠尾静脉注射人参皂苷Rg3,再给予针刺“脾俞”穴,1次/d,连续治疗7天。末次给药及针刺后1h,各组大鼠断尾取血,制作血涂片,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大鼠血清中T淋巴细胞转化率;腹主动脉取血后剪开腹腔摘取脾脏,制作脾细胞悬液,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大鼠脾脏中T细胞亚群CD3+T细胞、CD4+T细胞和CD8+T细胞的比例,及CD4+T/CD8+T的比值。论文三:雄性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人参皂苷组,针刺组,人参皂苷联合针刺组,每组8只。各组大鼠模型复制及干预结束后,用10%水合氯醛以3ml/kg体质量腹腔注射麻醉,腹主动脉穿刺采集全血,取上清液冻存于-80℃冰箱中,Elisa法检测血清中IFN-γ和IL-4含量。同时采集大鼠脾脏组织,采用RT-PCR法检测脾脏中IFN-γ和IL-4 m 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脾脏中IFN-γ和IL-4蛋白表达水平。结果:论文一:1模型评价:造模前两组大鼠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后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体重显着减少(p<0.01),乳酸含量显着升高(p<0.01),说明模型复制成功。2各组大鼠血浆中人参皂苷Rg3含量:与空白对照组同期比较,模型组60min及120min血浆中人参皂苷Rg3的含量显着降低,空白针刺组60min及120min血浆中人参皂苷Rg3的含量显着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模型针刺组及空白针刺组60min及120min血浆中人参皂苷Rg3的含量显着增加(P<0.05)。在5 min时血浆中人参皂苷Rg3的含量最高,之后逐渐降低。3各组大鼠肝脏中人参皂苷Rg3分布:与空白对照组同期比较,模型组1 h、2 h及4 h人参皂苷Rg3的含量显着降低(P<0.05),空白针刺组1 h、2 h及4 h人参皂苷Rg3的含量显着增加(P<0.05),模型针刺组无明显变化;与模型组比较,模型针刺组及空白针刺组1 h、2 h及4 h人参皂苷Rg3的含量均显着增加(P<0.05)。1 h时肝脏中人参皂苷Rg3的含量达到峰值,之后逐渐降低。4各组大鼠心脏中人参皂苷Rg3分布:与空白对照组同期比较,模型组0.5 h及1 h人参皂苷Rg3的含量显着降低(P<0.05),空白针刺组0.5 h及1 h人参皂苷Rg3的含量显着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模型针刺组及空白针刺组0.5 h及1 h人参皂苷Rg3的含量均显着增加(P<0.05)。心脏中0.5 h时人参皂苷Rg3的含量最高,之后逐渐降低,四组大鼠心脏组织中4 h时均检测不到人参皂苷Rg3。5各组大鼠脾脏中人参皂苷Rg3分布: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0.5h、1 h、及2h人参皂苷Rg3的含量显着降低(P<0.05),空白针刺组0.5 h、1 h、及2 h人参皂苷Rg3的含量显着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模型针刺组及空白针刺组0.5h、1 h、及2 h人参皂苷Rg3的含量均显着增加(P<0.05)。脾脏中0.5 h时人参皂苷Rg3的含量最高,之后逐渐降低。6各组大鼠肺脏中人参皂苷Rg3分布:与空白对照组同期比较,模型组各时间点人参皂苷Rg3的含量均降低,空白针刺组各时间点人参皂苷Rg3的含量均升高,但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空白针刺组1 h、2 h人参皂苷Rg3的含量显着增加(P<0.05),模型针刺组各时间点人参皂苷Rg3的含量均有增加,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大鼠肺脏组织中4 h时均检测不到人参皂苷Rg3。7各组大鼠肾脏中人参皂苷Rg3分布:与空白对照组同期比较,模型组2 h及4 h人参皂苷Rg3的含量显着降低(P<0.05),空白针刺组2 h及4 h人参皂苷Rg3的含量显着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模型针刺组及空白针刺组2 h及4 h人参皂苷Rg3的含量均显着增加(P<0.05)。肾脏中1 h时人参皂苷Rg3的含量达到峰值,之后逐渐降低。论文二:1各组大鼠淋巴细胞转化率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各组大鼠淋巴细胞转化率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人参皂苷组,针刺组及人参皂苷联合针刺组淋巴细胞转化率显着升高(P<0.01);与人参皂苷联合针刺组比较,人参皂苷组和针刺组淋巴细胞转化率显着降低(P<0.05);而人参皂苷组与针刺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转化的淋巴细胞呈正圆形,细胞核呈紫色,正圆形;胞浆呈淡蓝色极少,呈新月形位于细胞边缘。发生转化的淋巴母细胞个体增大,细胞核变大,偶见核仁出现,形态不规则,胞浆明显增多,胞浆内偶见空泡出现。2流式细胞结果:CD3+T细胞比例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CD3+T细胞比例显着降低(P<0.01),人参皂苷组CD3+T细胞比例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CD3+T细胞比例显着升高(P<0.01),人参皂苷联合针刺组CD3+T细胞比例显着升高(P<0.05);而人参皂苷组与针刺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CD4+T细胞比例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CD4+T细胞比例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人参皂苷联合针刺组CD4+T细胞比例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8+T细胞比例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各组大鼠CD8+T细胞比例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人参皂苷组、人参皂苷联合针刺组CD8+T细胞比例均显着升高(P<0.01);与人参皂苷联合针刺组比较,人参皂苷组CD8+T细胞比例显着降低(P<0.01)。CD4+T/CD8+T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皂苷组CD4+T/CD8+T比值均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人参皂苷组及人参皂苷联合针刺组CD4+T/CD8+T比值显着降低(P<0.01)。与人参皂苷联合针刺组比较,人参皂苷组CD4+T/CD8+T比值显着升高,(P<0.05)。论文三:1各组大鼠血清中IFN-γ和IL-4含量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各组大鼠血清中IFN-γ含量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皂苷组、人参皂苷联合针刺组IFN-γ含量显着升高(P<0.01);与人参皂苷联合针刺组比较,针刺组、人参皂苷组IFN-γ含量显着降低(P<0.01);而人参皂苷组与针刺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各组大鼠血清中IL-4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皂苷组、人参皂苷联合针刺组IL-4含量显着降低(P<0.01);与人参皂苷联合针刺组比较,针刺组、人参皂苷组IL-4含量显着升高(P<0.01);而人参皂苷组与针刺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2各组大鼠脾脏中IFN-γ和IL-4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各组大鼠IFN-γ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皂苷组、人参皂苷联合针刺组IFN-γ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1);与人参皂苷联合针刺组比较,针刺组和人参皂苷组IFN-γ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5);而人参皂苷组与针刺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各组大鼠IL-4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皂苷组、人参皂苷联合针刺组IL-4蛋白表达显着水平降低(P<0.01);与人参皂苷联合针刺组比较,针刺组和人参皂苷组IL-4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5);而人参皂苷组与针刺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3各组大鼠脾脏中IFN-γ和IL-4 m RNA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各组大鼠IFN-γm RNA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皂苷组、人参皂苷联合针刺组IFN-γm RNA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1);与人参皂苷联合针刺组比较,针刺组和人参皂苷组IFN-γm RNA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5);而人参皂苷组与针刺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各组大鼠IL-4 m RNA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皂苷组、人参皂苷联合针刺组IL-4 m RNA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1);与人参皂苷联合针刺组比较,针刺组和人参皂苷组IL-4 m RNA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5);而人参皂苷组与针刺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针刺“脾俞”穴可以增加人参皂苷Rg3在血内的含量和在五脏中的分布,延长药物在体内的停留时间,这可能是针药并用协同增效的物质基础。2.针刺“脾俞”穴和静脉注射人参皂苷Rg3是通过纠正慢性疲劳模型大鼠Th1/Th2失衡状态,调节T淋巴细胞亚群,增强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实现其抗疲劳作用。3.针刺“脾俞”穴和静脉注射人参皂苷Rg3均具有抗疲劳作用,并且二者联用具有协同增效作用,为针药并用协同增效抗疲劳提供实验理论基础。
田永攀[6](2014)在《神经系统疾病患者血浆中BDV特异性CIC及BDV抗体的检测》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博尔纳病病毒(BDV)在贵州省部分地区人群中的的感染情况,探讨博尔纳病病毒与病毒性脑炎(VE)、多发性硬化(MS)、吉兰-巴雷综合征(GBS)以及帕金森病(PD)等神经系统疾病的相关性。方法:在2012年10月-2013年6月期间,收集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贵州省人民医院、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贵阳市第二人民医院、贵阳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等大型综合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病人中,诊断为不明原因的病毒性脑炎(65例)、多发性硬化(7例)、吉兰-巴雷综合征(9例)、帕金森病(7例)外周血液样本,共计88例;另外收集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体检科健康体检患者外周血液样本93例。并运用“三明治夹心”ELISA法,检测两组样本的BDV-CIC,并对阳性样本进行BDV抗体检测。结果:88例神经疾病组中有11例血浆中BDV-CIC为阳性,阳性率为12.6%(11/88);93例对照组中BDV-CIC阳性7例,阳性率为7.5(7/93);神经系统疾病组中病毒性脑炎BDV-CIC检出率为9.2%(6/65),与对照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多发性硬化BDV-CIC检出率为28.6%(2/7),与对照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吉兰-巴雷综合征BDV-CIC检出率为33.3%(3/9),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帕金森病BDV-CIC检测率为0%(0/7),与对照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系统疾病组BDV-CIC总体检出率高于健康对照组,但是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系统疾病组11例BDV-CIC阳性样本中BDV抗体阳性6例,双阳性率为6/11(54.5%),健康对照组7例BDV-CIC阳性样本中BDV抗体阳性5例,双阳性率为71.4%(5/7)。结论:贵州省部分地区人群中存在着BDV的感染;本次研究中病毒性脑炎、多发性硬化、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中存在BDV的感染,BDV感染与吉兰-巴雷综合征的发生可能相关;与病毒性脑炎、多发性硬化、帕金森病的发生不一定相关。
丁文彦[7](2011)在《针刺五脏背俞穴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CFS),最早的诊断标准是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于1987年制定,并于1994年加以修改完善的,该标准也被国际医学界公认为金标准,其定义为一种不正常地持续的疲劳感,是以慢性疲劳持续或反复发作6个月以上为主要表现,同时伴有低热、头痛、咽喉痛、肌痛、神经精神症状等非特异性症状的一组症候群;并预测CFS将成为21世纪人类健康的主要问题之一。CFS是现代医学新近认识的一种疾病,亦是近年来国内外医学界广泛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国外流行病学显示,根据CFS的诊断标准,有0.2-2.6%的人患有CFS。CFS在不同社会经济状况的人群中有相似的发病率,影响所有种族,性别是唯一的危险因素,因为女性对疾病具有易感性。然而到目前为止,本病明确的病理生理仍不清楚;目前研究发现在CFS病人中存在异常的免疫应答和紊乱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而细胞素,神经肽,或神经递质异常被认为是CFS病人中异常的免疫应答和紊乱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的原因。目前关于CFS的病机假说有“免疫功能紊乱”、“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及“5-HT功能异常”等。由于CFS的病因病理未明,因而临床治疗上也缺乏有效的方法。西医抗病毒药、免疫球蛋白、免疫调节药、维生素等各种药物治疗及认知疗法等目前处于摸索阶段。因此许多学者均希望通过发挥我国传统的中医药优势,开创出一条治疗CFS的新路。中医文献中没有与慢性疲劳综合征相对应的记载,但疲劳的症状可以在脾胃内伤、虚劳、痹证、怔忡心悸等证中找到散在的描述。对于疲劳,中医着述中有“懈惰”、“懈怠”、“四肢劳倦”、“四肢沉重”等称谓,《圣济总录·虚劳门》云:“劳伤之甚,身体疲极”。对于疲劳的病因病机认识,中医认为疲劳的病因为过度劳累,包括劳力过度,劳神过度和房劳过度三方面,以前两种多见,并将其归为“不内外因”(宋·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论》)。从慢性疲劳综合征现代病因学研究认识可以看出其与祖国医学中“劳神过度”相关最大,较多的负性生活事件是CFS发病重要因素。祖国医学认为过度劳神可耗伤气血,现代的证候学研究也证实气虚证候与CFS的联系强度最大,心脾两虚、肝失疏泄则次之。而气虚、心脾两虚、肝失疏泄的表现都与情志即心理变化紧密相关,由此可以看出中医理论认为慢性疲劳综合征与五脏功能有密切的联系。1研究目的由于CFS的病因病理未明,因而临床治疗上也缺乏有效的方法。西医抗病毒药、免疫球蛋白、免疫调节药、维生素等各种药物治疗及认知疗法等目前处于摸索阶段。针刺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可以通过调节五脏功能使机体达到阴阳平衡的目的,从而达到理想的针刺疗效。通过规范化的研究,探索CFS的有效配穴,可以为临床提供切实可行的有效治疗方案。2研究方法2.1文献研究方面,推本溯源,对古文献中有关疲劳的相关病名、病因病机及针灸治疗等方面进行了文献研究。古医籍中常把疲劳描述为“懈惰”“懈怠”、“体重”、“四肢沉重”、“四肢不举”等,并记载有治疗疲劳的“增力”“倍力”“益气力”“解疲乏”等方法。历代医家对此有相关的论述。如《金匮要略》中的百合病“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欲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脾胃论》曰:“少气,不足以息,倦怠无力,默默不语,食不知味,动则烦扰。”究其病因病机可归纳为外感时邪,七情内伤,劳累过度,饮食失常,体质虚弱等,导致脏腑阴阳气血功能的失调,其中肝脾功能失调是其病机的关键。目前采用传统医学手段的临床报道多以扶正祛邪、益气养阴、化痰行气、理气开郁、清热解毒、调和营卫为治则选方用药。针灸治疗的临床报道较多,从报道上看,方法各异,都具有疗效肯定、无副作用的优点,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为了客观地评价针刺治疗CFS的疗效,更全面、系统地探讨针灸治疗CFS的可能作用机制,为临床提供系统而严格的科学资料,拟采用随机对照单盲法的方法研究针刺五脏背俞穴治疗CFS,观察疲劳量表、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及临床疗效。2.2临床研究方面,收集病例时间集中于在2010年3月至2011年3月期间,诊断标准参照1994年11月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的Fukada等修订的1988年由Holmes首次提出的CFS的诊断标准。将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60例,按照就诊顺序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将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60例按照就诊顺序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入组时分别填写量表。治疗组以五脏背俞穴为主穴,取俯卧位,依据患者体型选用0.30mm×40mm和0.30mm×50mm华佗牌一次性针灸针,穴位皮肤用75%酒精常规消毒,直刺25-40mm,得气后留针30分钟。对照组在距离治疗组所选取的腧穴外侧大约1-2cm处,避开经络及腧穴,选取相应的点进行针刺,进针后不要求得气。两组疗程相同,即:每次30分钟,每周3次,隔日一次,6次为一疗程,共3个疗程,疗程间休息两天。疗程结束后再次填写量表。观察指标包括(1)疲劳量表(FS-14):采用Trudie Chalder等人研制的FS-14量表,用来测定疲劳症状的严重性,评估临床疗效,以及在流行病学研究中筛选疲劳病例。疲劳量表FS-14由14个条目组成,每个条目都是一个与疲劳相关的问题。根据其内容与受试者实际情况的符合与否,回答“是”或“否”。(2)抑郁自评量表(SDS):该量表反映了抑郁状态四组特异性症状:精神性-情感症状,包含抑郁心境和哭泣两个条目;躯体性障碍,包含情绪的日间差异、睡眠障碍、食欲减退、性欲减退、体重减轻、便秘、心动过速、易疲劳共八个条目;精神运动性障碍,包含精神运动性迟滞和激越两个条目;抑郁的心理障碍,包含思维混乱、无望感、易激惹、犹豫不决、自我贬值、空虚感、反复思考自杀和不满足,共八个条目。评分时每一个条目均按1、2、3、4四级评分。其中部分项目为反向计分。(3)焦虑自评量表(SAS):该量表由华裔教授Zung编制(1971)。从量表构造的形式到具体评定的方法,都与抑郁自评量表(SDS)十分相似,是一种分析病人主观症状的相当简便的临床工具。适用于具有焦虑症状的成年人,具有广泛的应用性。(4)临床疗效:疗效指数=(FS-14治疗前评分-FS-14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100%。痊愈为疗效指数≥90%;显效为60%≤疗效指数<90%;好转为20%≤疗效指数<60%;无效为疗效指数<20%。统计分析方面,所有研究结果均采用SPSS11.5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两个独立样本的t检验;等级资料疗效比较采用Ridit分析。3研究结果3.1基线资料方面,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性别构成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组间具有可比性。3.2疲劳量表(FS-14)方面,治疗前组间比较,治疗组评分为11.61,对照组为12.28,两组FS-14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组间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后评分均出现下降,分别为7.06和9.8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经不同的干预措施后患者的疲劳症状均得到缓解。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l,P<0.05),提示治疗组患者FS-14评分下降更加显着。3.3抑郁自评量表(SDS)方面,治疗前评分方面,治疗组为38.61,对照组为38.28,两组评分组间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组间具有可比性;对照组治疗后评分为37.83,前后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则较治疗前下降,达到30.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可有效的降低患者SDS自评分。3.4焦虑自评量表(SAS)方面,治疗前评分,治疗组为42.10,对照组为41.95,两组评分组间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组间具有可比性;对照组治疗后评分为39.83,前后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则为28.71,评分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可有效的降低患者SAS自评分。3.5临床疗效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7%,而对照组为83.33%,两组比较,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1),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综合上述研究结果可知,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不仅存在着躯体疲劳、脑力疲劳症状,还存在着抑郁、焦虑状态,生活质量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两种干预措施均可使患者的疲劳症状均得到缓解,组间比较提示治疗组患者FS-14评分下降更加显着。针刺五脏背俞穴可有效的降低患者SDS自评分,缓解抑郁症状。针刺五脏背俞穴可缓解焦虑症状,降低患者SAS自评分。在临床疗效方面,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1),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4研究结论4.1膀胱经上的背俞穴与相应的脏腑之间在经络学及形态学上存在着密切联系,它们之间的这种联系是背俞穴治疗脏腑及其相关组织疾病的基础。4.2针刺五脏背俞穴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安全、简便,在临床实施过程中未出现不良反应。4.3针刺五脏背俞穴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疗效确切,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疲劳症状、降低SDS自评分、缓解抑郁症状。5本课题的创新之处本研究选用针刺五脏背俞穴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并采用公认的、科学的诊断标准及疗效评定标准,进行随机对照试验,进而使用国际通行的疲劳量表、抑郁自量表、焦虑自评表来客观评价临床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至目前为止,国内外未见类似报道,有其创新之处。
刘海军[8](2010)在《病毒性脑炎与Borna病病毒感染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博尔纳病病毒感染与病毒性脑炎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荧光定量巢式逆转录酶聚合酶链反应检测了34例有精神行为异常的病毒性脑炎患者、40名健康人、120只牛外周血液单个核细胞中BDV p24基因片段。对阳性产物进行基因序列测定,并用软件对氨基酸顺序及同源性分析,总结贵州省及周边部分地区博尔纳病病毒的流行特点。结果有精神行为异常的34例VE患者BDV p24基因片段阳性率为14.71%(5/34)、健康人中未检出(P=0.017<0.05)、牛为4.17%(5/120)。有精神行为异常的病毒性脑炎患者与GeneBank提供的strain V病毒株比较同源性为96.51%,有3个位点出现一致性沉寂突变(nt1650 T-C, nt1671 C-T, nt1674 C-T突变率为3%),与H1766病毒株比较同源性为97.67%,有2个位点出现一致性沉寂突变(nt1675 C-T, nt1678 T-C突变率为2%),与He80/FR病毒株比较有3个位点出现一致性沉寂突变(nt1660 T-C, nt1669 A-G, nt1672 C-T突变率为3%),同源性为96.51%,与C6BV病毒株比较有3个位点出现一致性沉寂突变(nt1659 T-C, nt1668 A-G, nt1671 C-T突变率为3%),同源性为96.51%,牛BDV p24基因片段的测序结果与GeneBank提供的标准病毒株比较同源性为96.51%~97.67%。与Watanabe Y在小母牛脑组织分离得到的Bo/04W和huP2br病毒株均为2个位点出现一致性沉寂突变(nt1675 C-T, nt1678 T-C突变率为2%),与马的Strain V病毒株比较有3个位点出现一致性沉寂突变(nt1650T-C, nt1671 C-T, nt1674 C-T突变率为3%),与H1766病毒株比较有2个位点出现一致性沉寂突变(nt1675 C-T, nt1678 T-C突变率为2%),与He80/FR病毒株比较在3个位点出现一致性沉寂突变(nt 1660 T-C, nt 1669 A-G, nt 1672 C-T突变率为3%),但它们所编码的氨基酸没有改变。结论贵州省遵义市部分地区有精神行为异常的病毒性脑炎可能与BDV感染有关;贵州省及周边地区牛群存在BDV感染。
张英英[9](2010)在《中国新疆和重庆地区多物种博尔纳病病毒的检测及种系发生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博尔纳病病毒(Borna disease virus,BDV)是新发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病毒,它是一种未分段的有包膜的单股负链RNA病毒,与纤丝病毒科、副粘病毒科和弹状病毒科共同归属于单股负链RNA病毒目(Monnegaviradae),并针对本病毒特设Borna病毒科Borna病毒属。1895年BDV在德国博尔纳(Borna)小镇的马群中引起爆发流行,因此得名。迄今,关于BDV在自然界中的宿主、全球范围分布及传播途径等不断有了新的发现。最初认为BDV感染仅限于德国和瑞士的马群和羊群,偶见散发病例。近年来,随着更多BDV诊断技术的出现和世界各国对BDV研究的深入,已知的感染动物种类逐年增加。在自然条件下,包括鸡、山羊、兔、驴、美洲驼、羊驼、牛、狗、猫以及鸵鸟等在内的多种温血动物均可能被BDV感染。已有的研究表明人群与动物的BDV感染遍布欧洲、亚洲和美洲等多个地区,估计其实际地理分布可能更广泛。该病毒的传播途径目前仍不清楚,已知的研究发现该病毒可能随感染动物的呼吸道、结膜和粪便分泌物排出,通过鼻腔传播感染其他动物和人类。在我国,Hagiwara K、朱丹、杨爱英、徐平、赵立波、刘庆军、王振海和Chen CH等相继报道在新疆、黑龙江、重庆、宁夏、贵州及台湾的人、马和绵羊等出现BDV的自然感染,说明中国地区动物和人也存在BDV的自然感染,但在不同时间阶段动物和人的BDV自然感染情况及传播来源、传播途径等尚不清楚。目的本研究旨在前期实验的基础上,在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863计划,2006AA02Z196)的支持下,研究中国新疆和重庆地区多物种BDV的自然感染,并分析其种系发生来源,为追查感染源、分析BDV的地理分布和阐明种内和种间传播,为部分神经精神疾病的病因学诊断及其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依据。方法1.采用前期开发的Borna病病毒荧光定量PCR诊断试剂盒,采用荧光定量套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nested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FQ-nRT-PCR)检测新疆伊犁地区放养的518匹健康伊犁马和200头健康新疆驴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中的BDV p24片段,采用普通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来检测同样样本的BDV p40基因片段进行更深层次的验证。本实验所用BDV p24荧光定量PCR诊断试剂盒中的标准品为PMD19质粒,为了排除质粒污染的可能性,同时对所有样本进行了PMD19质粒的检测。检出阳性样本的BDV p24片段序列进入NCBI进行Blast后与GenBank中5个国家7个动物种属33例BDV p24基因序列和前期新疆地区BDV p24片段阳性的伊犁马3例BDV p24基因序列进行比对,分析其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重建基因系统发生树,分析伊犁马和新疆驴中BDV可能的来源和传播途径。2.采用FQ-nRT-PCR检测重庆地区健康牛、山羊和猪各50例PBMCs中BDV p24片段,采用普通RT-PCR来检测同样样本的BDV p40基因片段进行更深层次的验证。此外为了排除质粒污染的可能性,我们对所有样本进行了PMD19质粒的检测。检出阳性样本的BDV p24片段序列进入NCBI进行Blast后与GenBank中5个国家7个动物种属33例BDV p24基因序列和前期重庆地区BDV p24片段阳性的家鸡、山羊、狗、鸽子、家兔和猪6例BDV p24基因序列进行比对,分析其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重建基因系统发生树,比较在不同时间阶段BDV自然感染率有无变化;比较在不同物种不同时间阶段种系来源有无不同,从而为进一步探讨BDV的自然感染来源和传播途径打下基础。3.采用FQ-nRT-PCR检测病毒性脑炎(Viral encephalitis,VE)患者20例、非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52例和健康献血者18例PBMCs中BDV p24片段,采用普通RT-PCR来检测同样样本的BDV p40基因片段进行更深层次的验证。此外为了排除质粒污染的可能性,我们对所有样本进行了PMD19质粒的检测。检出阳性样本BDV p24片段序列进入NCBI进行Blast后与GenBank中5个国家7个动物种属33例BDV p24基因序列和前期重庆地区BDV p24片段阳性的精神分裂症、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ésyndrome,GBS)和VE患者4例BDV p24基因序列进行序列和进化分析,分析其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重建基因系统发生树,比较在不同时间阶段自然感染率有无变化;比较在不同病种不同时间阶段种系来源有无不同,从而为进一步探讨BDV的自然感染来源和传播途径打下基础。结果1.使用FQ-nRT-PCR对新疆伊犁地区动物样本RNA进行BDV p24基因片段检测。结果发现,9例样本BDV p24检测阳性(伊犁马:5/518,0.97%;新疆驴:4/200,2.00%);检出BDV p40片段阳性9例,与BDV p24阳性结果一致,其余样本均为阴性;在BDV p24和p40检测结果均为阳性的样本中未检出质粒标准品,显示所有检测样本均未发现标准品污染;9例阳性样本BDV p24基因片段的序列完全相同,与BDV标准病毒株Strain V、H1766和He/80等比对,9例阳性样本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相似性分别为94%~100%和82%~100%,其中与He/80株同源性最高为100%;与前期新疆地区伊犁马3例BDV p24基因序列比对,9例阳性样本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相似性分别为99%~100%和96%~100%;本次检测9例阳性样本和前期伊犁马3例阳性样本BDV p24片段序列汇聚德国-瑞士-奥地利-日本-中国新疆混合支系。2.使用FQ-nRT-PCR对重庆地区动物样本RNA进行BDV p24基因片段检测。结果发现,7例样本BDV p24检测阳性(牛:3/50,6.00%;羊:2/50,4.00%;猪:2/50,4.00%);检出BDV p40片段阳性7例,与BDV p24阳性结果一致,其余样本均为阴性;在BDV p24和p40检测结果均为阳性的样本中未检出质粒标准品,显示所有检测样本均未发现标准品污染;本次实验检测7例牛、山羊和猪阳性样本核苷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完全相同,与BDV标准病毒株Strain V、H1766和He/80等比对,7例阳性样本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相似性分别为94%~100%和82%~100%;与前期重庆地区家鸡、山羊、狗、鸽子、家兔和猪6例BDV p24基因序列比对,同源相似性分别为94%~100%和82%~100%;本次检测7例阳性样本BDV p24片段序列和前期检测重庆地区猪的BDV p24片段序列汇聚德国-瑞士-奥地利-日本-中国重庆混合支系,前期检测的家鸡、山羊、狗、鸽子、家兔阳性样本BDV p24基因片段序列形成中国重庆独立支系。3.使用FQ-nRT-PCR对重庆地区人样本RNA进行BDV p24基因片段检测。结果发现,5例样本BDV p24检测阳性(VE患者:3/20,15.00%;脑血管病(Cerebrovascular disease,CVD)患者:2/32,6.25%;GBS患者、癫痫患者、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患者、PD患者、酒精中毒性脑病和健康献血者均为阴性);检出BDV p40片段阳性5例,与BDV p24阳性结果一致,其余样本均为阴性;在BDV p24和p40检测结果均为阳性的样本中未检出质粒标准品,显示所有检测样本均未发现标准品污染;与BDV标准病毒株Strain V、H1766和He/80等比对,本次实验检测2例VE患者和2例CVD患者样本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相似性分别为94%~100%和82%~100%;1例VE患者为95%~98%和89%~93%;与前期重庆地区精神分裂症、PD、GBS和VE患者4例BDV p24基因序列比对,2例VE患者和2例CVD患者样本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相似性分别为94%~97%和82%~89%,1例VE患者为95%~100%和93%~100%;本次检测4例阳性样本(2例CVD患者和2例VE患者)BDV p24片段序列汇聚德国-瑞士-奥地利-日本-中国重庆混合支系,另外1例VE患者阳性样本和前期检测的精神分裂症、PD、GBS和VE患者样本BDV p24基因片段序列形成中国重庆独立支系。结论1.中国新疆地区健康伊犁马和新疆驴存在BDV的自然感染。根据种系发生学分析其感染的BDV可能是由于该病毒在德国、瑞士、奥地利、日本和中国各国的相互传播引起。在重新构建的种系发生树分支内部,BDV在伊犁马和新疆驴存在高度的同源性,说明不同宿主之间可能存在动物和动物之间的循环传播。2.中国重庆地区健康牛、山羊和猪中存在BDV的自然感染。根据种系发生学分析,重庆地区动物宿主可能存在地源性BDV独立株和源于外来疫病病原传入的流行株。在不同物种和时期,BDV种系可能不同,可表现为某一种系为主,说明BDV及其宿主可能存在进化和变异的稳定平衡。3.中国重庆地区VE患者和CVD患者中存在BDV的自然感染。根据种系发生学分析,重庆地区人宿主可能存在地源性BDV独立株和源于外来疫病病原传入的流行株,该结论与重庆地区动物一致,不同宿主之间可能存在动物和动物、动物和人类、人类和人类之间的循环传播。
展群岭[10](2010)在《博尔纳病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样本采集病毒检测种系发生分析细胞模型建立试剂盒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WHO公布2003年席卷全球的SARS爆发流行,涉及32个国家和地区,全球累计病例8 422例,死亡人数919人,病死率约11%。2004年禽流感病毒甲型H5N1在南亚和东南亚爆发流行,致使超过1亿只家禽被捕杀,并传播人类导致感染患者的死亡。2009年4月自墨西哥出现的第一例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患者至2010年3月,该病毒的大流行已蔓延全球213个国家和地区。2010年4月,WHO公布迄今为止甲型H1N1病毒大流行已造成17 000余人死亡。截至2010年3月31日,中国31个省累计报告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120 000例,死亡病例超过800例。近7年新发感染性疾病(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EID)事件触目惊心,对人类健康、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人们对EID积极防控和健全相关公共卫生安全体系产生了许多新的认识,并对EID病原体给予了高度关注。目的本研究通过BDV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和研究,建立中国西北伊犁地区新发病毒BDV感染动物样本库,获得BDV流行病学资料,了解不同种属动物BDV流行现状,分析BDV可能的种系来源,为制定预防和控制BDV爆发流行预案提供可靠依据,为健全公共卫生安全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建立BDV p40-OL细胞模型,为BDV发病机制的蛋白质组学研究提供平台;进一步评价BDV荧光定量PCR诊断试剂盒,为BDV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研究提供可靠的检测手段。方法1.根据BDV感染宿主地源特殊性和种属多样性,选择中国西北新疆伊犁地区作为样本采集地点;伊犁马、新疆驴、新疆双峰驼、天山马鹿和不同品种犬作为样本采集动物;外周血和脑组织作为样本采集对象。2.采用FQ-nRT-PCR方法,检测8个品种150例犬PBMCs BDV p24 RNA基因片段。用检测BDV p40 RNA片段和质粒pMD19 BDV H1766 p24标准品验证样本BDV p24阳性产物,排除可能出现的假阳性。验证后的阳性产物进行基因测序、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比对以及系统发生学分析。3.在5个种属8个品种873例动物PBMCs中,对伊犁马、新疆驴和哈萨克牧羊犬共检出的19例BDV p24 RNA阳性片段,进行BDV标准株He/80、strain V和H1766比对,分析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相似度,重构基因系统发生树,分析BDV可能的种系来源。4.培养人OL细胞株细胞,用含有BDV p40基因的质粒pEGFP- N1- BDV p40,经脂质体转染OL细胞。通过G418筛选已转染的OL细胞,获得BDV p40蛋白稳定表达的转染态OL细胞。RT-PCR扩增,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质粒BDV p40基因表达;观察GFP表达、测定IHC和ELISA,鉴定BDV p40蛋白表达。最后,建立稳定表达BDV p40的转染态OL细胞模型。5.试剂盒评价在热稳定性评价方面,将BDV p24荧光定量PCR诊断试剂盒中试剂分装多份一次PCR扩增反应量。随机取出其中2份分别置于25℃和37℃两种温度的恒温水浴箱内进行热处理。处理时间分别选择3 h、6 h、9 h、12 h、24 h、48 h和96 h共7个时间段。在相应温度和热处理时间完成后,对6个浓度梯度的质粒pMD19 BDV H1766 p24标准品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用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通过对PCR反应的CT值和R2值比较,评价试剂盒的热稳定性。在BDV检测信度评价方面,选择定量BDV(+)OL细胞和质粒pMD19 BDV H1766 p24标准品,进行BDV p24基因片段PCR扩增。通过比较两种检测对象检出BDV p24浓度梯度的一致性,评价试剂盒病毒检测结果信度。结果1.在样本采集方面,伊犁地区样本采集动物归属于5个种属8个品种。种属包括伊犁马、新疆驴、新疆双峰驼、天山马鹿和犬;品种有哈萨克牧羊犬、德国牧羊犬、卡罗来纳犬、西伯利亚雪橇犬、波音达猎犬、比格猎犬、德国杜宾犬和斗牛梗犬。样本采集动物数量合计897例,其中伊犁马582例,新疆驴204例,新疆双峰驼4例,天山马鹿1例,哈萨克牧羊犬95例,德国牧羊犬28例,卡罗来纳犬14例,西伯利亚雪橇犬8例,波音达猎犬6例,比格猎犬4例,德国杜宾犬3例,斗牛梗犬2例。样本采集对象为外周血、脑组织和全脑。采集样本的数量为外周血样本897份、脑组织样本1573份和全脑样本43份。2.在病毒检测方面,在8个品种150例犬中,仅哈萨克牧羊犬检出BDV p24片段,阳性率为11.0%(10/91)。基因序列与德国马BDV He/80和德国绵羊BDV S6病毒株同源相似度分别为99.2%和95.7%,氨基酸相似度为100%和89.3%。亲缘关系与He/80最近,其次为S6。3.在种系发生学方面,19例BDV p24核苷酸序列一部分形成伊犁独立支系,其余部分汇聚至伊犁-德国-瑞士混合支系。独立支系与标准病毒株无聚合,核苷酸序列同源相似度为98%,氨基酸序列为100%;德国马He/80汇聚混合支系,核苷酸与氨基酸序列与He/80同源相似度均为100%。4.在细胞模型建立方面,用RT-PCR扩增经pEGFP-N1-BDV p40转染的OL细胞中BDV p40基因核苷酸序列片段,扩增产物在琼脂糖凝胶电泳154 bp处出现一条清晰的条带,其大小与目的片段一致。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OL细胞核GFP表达量明显大于细胞质(细胞核/细胞质=2.43),证明了BDV p40蛋白核定位的生物学特点。用BDV多克隆抗体和CIC单克隆抗体检测pEGFP-N1-BDV p40、pEGFP-N1和正常OL细胞中BDV p40蛋白表达,结果显示,前者均为阴性,后者均为弱阳性,三者之间无差异。5.在试剂盒评价方面,试剂盒热稳定评价显示,经25℃和37℃热处理后,各温度7个不同时间段BDV p24 PCR反应CT值之间无差异,保持正常PCR扩增效率的热处理持续时间范围为3 h~96 h;25℃和37℃两种温度条件下不同时间段平均R2值之间亦无差异。BDV检测信度评价方面显示,在定量BDV(+)OL细胞(12个浓度梯度即100~10-11)和质粒pMD19 BDV H1766 p24标准品(6个浓度梯度即100~10-5)中,均可检测4个浓度梯度即100、10-1、10-2和10-3,最低检测浓度为10-3。结论1.伊犁地区所采集不同种属和品种的动物血液和脑组织样本量,可基本反映该地区BDV自然感染现状,纳入动物性别和年龄的同质性进一步提高了调查结果的可靠性。在国内外首次建立了马科动物快速开颅全脑采集的新方法。2.伊犁地区可能存在BDV自然感染,哈萨克牧羊犬为BDV贮存宿主,其自然感染阳性率为11.0%;该地区BDV流行病毒株可能与伊犁马BDV He/80的交叉感染和引进德国Saxony美利奴绵羊BDV S6病毒株的输入感染有关。3.首次提出了新疆伊犁河谷动物宿主中可能存在地源性BDV独立种系,形成哈萨克牧羊犬BDV KT078和KT079病毒株;同一种系BDV株在伊犁河谷不同种属动物间的感染,可能源于外来疫病病原体经草原丝绸之路的传播。4.质粒pEGFP-N1-BDV p40转染人OL细胞后BDV p40基因和蛋白在细胞内的稳定表达,建立了转染态BDV p40-OL细胞模型,为探索BDV p40单一病毒蛋白在宿主中的作用和BDV致抑郁症发病机制的蛋白质组学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手段。5.荧光定量BDV p24诊断试剂盒在一定范围内不受温度(25℃/ 37℃)和在该温度下持续使用时间(3 h~96 h)的限制,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该试剂盒具有极高的BDV检测信度,可检测宿主细胞中10-3 BDV浓度。
二、中国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血浆中BDV-p24抗体的检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血浆中BDV-p24抗体的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1)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脑脊液和血浆中BDV-CIC及抗体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标本处理 |
1.3 脑脊液BDV-CIC检测 |
1.4 BDV特异性抗体的检测 |
1.5 血液BDV-CIC检测 |
1.6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讨论 |
(2)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脑脊液和血浆中BDV-CIC及抗体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标本处理 |
1.3 脑脊液BDV-CIC检测 |
1.4 BDV特异性抗体的检测 |
1.5 血液BDV-CIC检测 |
1.6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讨论 |
(3)针刺调节CFS免疫异常的临床效应及miR-184/NFAT2/NKCC信号通路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针刺调节CFS免疫功能的临床效应研究 |
1.研究对象 |
1.1 受试者来源 |
1.2 CFS患者的选择 |
1.3 健康受试者的选择 |
2.研究设计 |
2.1 样本量 |
2.2 随机 |
2.3 对照 |
2.4 盲法 |
2.5 伦理审查 |
2.6 治疗方案 |
3.样本采集和检测 |
4.观察指标 |
4.1 一般资料 |
4.2 临床效应指标 |
4.3 安全性指标 |
4.4 依从性评价 |
5.统计分析 |
6.研究结果 |
6.1 基线资料分析 |
6.2 效应指标分析 |
6.3 安全性、依从性评价 |
第二部分 针刺调控CFS模型大鼠miR-184/NFAT2/NKCC通路的作用机制 |
1.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仪器与耗材 |
1.3 主要试剂 |
2.实验方法 |
2.1 动物分组 |
2.2 动物造模 |
2.3 行为学检测 |
2.4 针刺干预方法 |
2.5 观察指标及实验方法 |
2.6 动物取材和检测 |
2.7 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 |
3.实验结果 |
3.1 一般情况评价 |
3.2 针刺对各组大鼠体重的影响 |
3.3 针刺对各组大鼠力竭游泳时间的影响 |
3.4 针刺对各组大鼠悬尾实验的影响 |
3.5 针刺对各组大鼠旷场实验的影响 |
3.6 针刺对各组大鼠全血miR-184表达的影响 |
3.7 针刺对各组大鼠NK细胞中胞浆和胞核NFAT2 表达的影响 |
3.8 针刺对各组大鼠NKCC表达的影响 |
3.9 针刺对各组大鼠血清IFN-γ表达的影响 |
讨论 |
1.祖国医学对CFS的认识和治疗 |
1.1 对病名和病因病机的认识 |
1.2 针灸治疗CFS临床研究进展 |
2.现代医学对CFS的认识 |
2.1 CFS诊断标准的选择 |
2.2 CFS免疫-炎症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
3.针灸调控CFS免疫-炎症异常的研究进展 |
4.本实验研究方案的确立 |
4.1 本研究的选穴依据 |
4.2 本研究指标的选择 |
5.基于本研究结果的讨论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免疫-炎症机制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件一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4)针刺五脏背俞穴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慢性疲劳综合征(CFS)的认识和治疗概况 |
1 定义与诊断标准 |
2 流行病学调查 |
3 病因与发病机制研究 |
4 现代医学治疗概况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学对慢性疲劳综合征(CFS)的认识和治疗概况 |
1 病名 |
2 病因病机 |
3 辨证分型 |
4 中医学治疗概况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选择标准 |
1.4 研究方法 |
2 试验方法 |
2.1 治疗方法 |
2.2 观察指标 |
2.3 疗效评定标准 |
2.4 统计学方法 |
2.5 安全性问题及处理 |
3 统计结果与分析 |
3.1 一般资料分析 |
3.2 研究结果 |
3.3 安全性分析 |
4 小结 |
5 讨论 |
5.1 选穴依据 |
5.2 针刺五脏背俞穴治疗CFS的现代医学机制探讨 |
5.3 量表选择 |
5.4 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5)基于“健脾益气”法探讨针刺脾俞穴联合人参皂苷Rg3抗疲劳机制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论文一 针刺“脾俞穴”对人参皂苷Rg3在慢性疲劳模型大鼠不同时相脏腑分布的影响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二 针刺“脾俞穴”联合人参皂苷Rg3调节慢性疲劳模型大鼠T细胞亚群作用的实验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三 针刺“脾俞穴”联合人参皂苷Rg3调节慢性疲劳模型大鼠Th1/Th2平衡作用的实验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6)神经系统疾病患者血浆中BDV特异性CIC及BDV抗体的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病毒感染与几种常见神经系统疾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针刺五脏背俞穴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
1 中医关于CFS病名、病因病机的认识 |
2 西医发病机理研究 |
3 治疗机理研究 |
4 慢性疲劳综合征的诊断 |
5 西医的治疗研究 |
6 中医治疗研究 |
7 展望 |
第二节 慢性疲劳综合征神经内分泌机制的研究进展 |
1 感染与CFS |
2 基因与CFS |
3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与CFS |
4 中枢神经递质与CFS |
5 小结 |
第三节 背俞穴溯源及作用机制研究 |
1《内经》对背俞穴的运用 |
2 《难经》对背俞穴的运用 |
3 李杲对背俞穴的运用 |
4 背俞穴作用机制研究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一般资料 |
2 诊断标准 |
3 纳入标准 |
4 排除标准 |
5 中止和撤出标准 |
6 临床研究记录 |
7 治疗方法 |
7.1 治疗组 |
7.2 对照组 |
7.3 疗程 |
8 针刺意外的处理 |
9 疗效观察 |
9.1 观察指标 |
9.2 疗效判定标准 |
9.3 统计方法 |
10 研究结果 |
10.1 一般资料 |
10.2 疲劳量表(FS-14)结果 |
10.3 抑郁自评量表(SDS)结果 |
10.4 焦虑自评量表(SAS)结果 |
10.5 临床疗效结果 |
11 讨论 |
11.1 CFS与抑郁、焦虑状态 |
11.2 选穴分析 |
11.3 关于量表 |
第三部分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疲劳量表(FS-14) |
附录二 抑郁自评量表(SDS) |
附录三 焦虑自评量表(SAS) |
致谢 |
(8)病毒性脑炎与Borna病病毒感染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病毒性脑炎与Borna病病毒感染的相关性研究 |
1.1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1.2 中文摘要 |
1.3 英文摘要 |
1.4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有精神行为异常的病毒性脑炎与Borna病病毒感染的相关性研究 |
2.1 材料和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2.4 小结 |
2.5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贵州省及部分周边地区牛Borna病病毒感染情况调查 |
3.1 材料和方法 |
3.2 结果 |
3.3 讨论 |
3.4 小结 |
3.5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中国新疆和重庆地区多物种博尔纳病病毒的检测及种系发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论文正文:中国新疆和重庆地区多物种博尔纳病病毒的检测及种系发生分析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中国新疆地区马和驴博尔纳病病毒的检测及种系发生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中国重庆地区牛、山羊和猪博尔纳病病毒的检测及种系发生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中国重庆地区部分神经疾病患者博尔纳病病毒的检测及种系发生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文献综述 博尔纳病病毒与人类神经精神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课题申请与课题实施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
(10)博尔纳病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样本采集病毒检测种系发生分析细胞模型建立试剂盒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论文正文:博尔纳病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伊犁地区动物样本采集及PBMCs 分离 |
前言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伊犁地区犬博尔纳病病毒自然感染调查 |
前言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伊犁河谷博尔纳病病毒种系发生学分析 |
前言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BDV 致抑郁症蛋白质组学研究BDVp40-OL 细胞模型的建立 |
前言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部分 BDVp24 荧光定量PCR 诊断试剂盒热稳定性和检测信度评价 |
前言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论文图片资料 |
文献综述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
参加学术会议交流 |
参加专着撰写 |
参加课题实施 |
四、中国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血浆中BDV-p24抗体的检测(论文参考文献)
- [1]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脑脊液和血浆中BDV-CIC及抗体检测[J]. 郭霞,田永攀,刘海军,赵宇,徐平. 贵州医药, 2022(01)
- [2]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脑脊液和血浆中BDV-CIC及抗体检测[J]. 郭霞,田永攀,刘海军,赵宇,徐平. 贵州医药, 2022(01)
- [3]针刺调节CFS免疫异常的临床效应及miR-184/NFAT2/NKCC信号通路机制研究[D]. 朱凤亚.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4]针刺五脏背俞穴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观察[D]. 陈三三.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10)
- [5]基于“健脾益气”法探讨针刺脾俞穴联合人参皂苷Rg3抗疲劳机制的实验研究[D]. 张文静.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6(01)
- [6]神经系统疾病患者血浆中BDV特异性CIC及BDV抗体的检测[D]. 田永攀. 遵义医学院, 2014(11)
- [7]针刺五脏背俞穴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 丁文彦.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01)
- [8]病毒性脑炎与Borna病病毒感染的相关性研究[D]. 刘海军. 遵义医学院, 2010(04)
- [9]中国新疆和重庆地区多物种博尔纳病病毒的检测及种系发生分析[D]. 张英英. 重庆医科大学, 2010(02)
- [10]博尔纳病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样本采集病毒检测种系发生分析细胞模型建立试剂盒评价[D]. 展群岭. 重庆医科大学, 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