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肺血栓栓塞症诊断体会(附40例报道)(论文文献综述)
张倩倩[1](2020)在《恶性肿瘤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恶性肿瘤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的危险因素,分析恶性肿瘤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的临床特点和预后情况,为临床早期预防和早期诊断肿瘤相关静脉血栓栓塞提供临床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7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内科收治病例的其中1000例恶性肿瘤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88例合并静脉血栓栓塞,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BMI、合并疾病、肿瘤类型、肿瘤分期、肿瘤治疗史、血栓发生情况、手术史、是否使用激素、是否中心静脉置管、是否卧床、是否感染、是否使用止血药、是否输血等一般资料,对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抗核抗体、血同型半胱氨酸、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和血浆凝血酶时间等实验室指标进行检测,采用单因素和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恶性肿瘤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的危险因素。结果1.恶性肿瘤合并静脉血栓栓塞患者与单纯恶性肿瘤患者比较发现,在年龄、BMI、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卧床、激素的应用、抗核抗体、手术史、中心静脉置管、血同型半胱氨酸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恶性肿瘤合并静脉血栓栓塞患者中深静脉血栓形成58例,肺栓塞12例,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18例,累及上肢10例,下肢66例,主要表现为肢体肿胀、疼痛、咳嗽、咳痰等,给予抗凝治疗后,好转50例,无效28例,死亡10例。3.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BMI(OR=5.335)、白细胞计数(OR=2.341)、血小板计数(OR=7.215)、血红蛋白(OR=4.325)是恶性肿瘤合并VT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BMI、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是恶性肿瘤合并VTE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白细胞计数升高是风险相关性最强的危险因素。2.部分恶性肿瘤合并VTE的患者的实验室指标并无异常,可能与血栓发生的时间长短也有关,所以应重视临床表现及相关影像学检查,因此不能完全依赖风险评估量表。
王平飞,王廷杰[2](2003)在《肺血栓栓塞症诊断体会(附40例报道)》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为了提高对肺栓塞诊断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 4 0例肺栓塞的诊治情况。结果 4 0例患者经螺旋CT(2 8例 ) ,放射性核素通气 /灌注扫描 (7例 ) ,肺动脉造影诊断 (2例 ) ,核磁共振 (3例 )诊断。 6例经溶栓、抗凝治疗 ,32例经抗凝治疗均好转 ,2例死亡。结论 肺栓塞临床并非少见 ,其临床表现多样 ,漏诊原因与认识不足有关。螺旋CT有望成为一线确诊方法。
张凯光,关泉林,赵永勋,赵鹏[3](2018)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并发急性肺血栓栓塞1例MDT讨论》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总结1例乳腺癌根治术后并发急性肺血栓栓塞患者的诊治过程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兰州大学第一医院于2018年3月收治的1例在术前进行MDT的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MDT讨论进行总结,并对该患者术后并发急性肺血栓栓塞的讨论结果加以总结。结果患者存在肥胖、高龄、高血压、恶性肿瘤、手术应激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诸多高危因素,接受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程顺利,手术用时约90 min,出血量约30 mL,无神经及血管损伤。术后第10天突发急性肺血栓栓塞,导致心功能衰竭,最终因呼吸功能衰竭和心脏功能衰竭导致外周循环灌注不足休克而死亡。结论对具有诸多高危因素的乳腺癌术后可能会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所致急性肺血栓栓塞的乳腺癌患者,外科医生在围手术期的管理中应给予高度重视。
赵文玲[4](2014)在《209例肺动脉血栓栓塞患者的诊疗体会》文中指出目的提高急、慢性肺动脉血栓栓塞患者临床诊断和治疗的有效率,以改善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209例急、慢性肺动脉血栓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临床表现、高危因素、临床诊断、治疗等方面。结果急、慢性肺动脉血栓栓塞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呼吸困难,此外还有胸痛、咯血、惊恐、昏厥等症状;高危因素有深静脉血栓形成、恶性肿瘤、吸烟、心脏病等;临床诊断方法主要是CT肺动脉造影,临床治疗主要是抗凝治疗。结论急、慢性肺动脉血栓栓塞患者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CT肺动脉造影可作为临床诊断肺栓塞的首选方法,早期准确诊断和及时有效治疗对于提高肺栓塞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赖月平,邱志坚[5](2011)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肺血栓栓塞41例临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CPHD)合并肺血栓栓塞症(PTE)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住院治疗的CPHD合并PTE患者41例(CPHD+PTE组),并选择同期住院治疗的CPHD患者38例(CPHD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血浆D-二聚体水平、PaO2变化情况。结果 CPHD+PTE组患者的咳嗽、咳痰、呼吸困难、肺部干湿啰音等临床症状和体征发生率与单纯CPHD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顽固性右心衰竭及双下肢不对称性水肿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经常规治疗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PaO2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CPHD患者无法用原发病解释的顽固性右心衰竭、低氧血症、血浆D-二聚体的升高,尤其是出现双下肢不对称水肿等临床表现,应高度警惕合并PTE的可能性。
张大伟[6](2008)在《静脉血栓栓塞症易栓因素的研究及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患者遗传性和获得性易栓因素的发病特点,探讨二者之间的相关性,及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检测142例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患者的抗凝血酶-Ⅲ活性及含量、蛋白C活性及含量、蛋白S含量、纤溶酶原活性、同型半胱氨酸浓度;并建立患者临床调查表,了解患者的获得性易栓因素;通过统计学分析,确定各种遗传性易栓症的发病比例,了解与之密切相关的获得性易栓因素的特点。随机选取湿热证和血瘀证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各50例,分析两种证型之间各种抗凝和促凝因子的差异,筛选出可以作为中医证型判定的优化指标。结果:在142例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中有48例遗传性易栓症,其中遗传性蛋白S缺陷症和遗传性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占有重要比例。创伤、长期制动及卧床、手术是诱发遗传性易栓症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最重要影响因素。年龄是影响发生遗传性易栓症的独立因素,通过不同证型之间的比较和分析,抗凝血酶-Ⅲ活性及含量、蛋白C活性及含量、同型半胱氨酸浓度可以作为中医证型判定的筛选指标。结论:在山东省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中,遗传性蛋白S缺陷症和遗传性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可能是主要的遗传性易栓症。要重视获得性易栓因素在诱发遗传性易栓症患者发生VTE中的作用。各种抗凝和促凝因子可以作为中医证型微观辨证的客观依据,丰富了其内容。
二、肺血栓栓塞症诊断体会(附40例报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肺血栓栓塞症诊断体会(附40例报道)(论文提纲范文)
(1)恶性肿瘤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肺血栓栓塞症诊断体会(附40例报道)(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临床表现 |
1.3 辅助检查 |
2 讨 论 |
(4)209例肺动脉血栓栓塞患者的诊疗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5)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肺血栓栓塞41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和体征比较 |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aO2与血浆D-二聚体水平比较 |
3 讨论 |
(6)静脉血栓栓塞症易栓因素的研究及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遗传性易栓因素的研究 |
一、病例来源 |
二、临床诊断标准 |
(一)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断标准 |
(二) 肺血栓栓塞症诊断标准 |
三、病例纳入及排除标准 |
(一) 纳入标准 |
(二) 排除标准 |
四、实验器材、试剂 |
(一) 实验器材 |
(二) 实验试剂 |
五、研究方法 |
(一) 血标本的处理 |
(二) 遗传性易栓因素的检测 |
(三) 统计分析 |
六、结果 |
(一) 一般资料的比较 |
(二) 抗凝血酶-Ⅲ的比较 |
(三) 蛋白C的比较 |
(四) 蛋白S的比较 |
(五) 纤溶酶原活性的比较 |
(六) 同型半胱氨酸浓度的比较 |
(七) VTE组中各种缺陷症的比较 |
(八) 不同类型DVT抗凝血酶-Ⅲ的比较 |
(九) 不同类型DVT蛋白C的比较 |
(十) 不同类型DVT蛋白S的比较 |
(十一) 不同类型DVT纤溶酶原的比较 |
(十二) 不同类型DVT同型半胱氨酸的比较 |
(十三) 急性期与慢性期DVT抗凝血酶-Ⅲ的比较 |
(十四) 急性期与慢性期DVT蛋白C的比较 |
(十五) 急性期与慢性期DVT的蛋白S抗原、纤溶酶原活性、同型半胱氨酸浓度的比较 |
(十六) 抗凝血酶-Ⅲ、蛋白C、蛋白S、纤溶酶原、同型半胱氨酸与VTE发病的关系 |
七、讨论 |
(一) 遗传性抗凝血酶-Ⅲ缺陷症 |
(二) 遗传性蛋白C缺陷症 |
(三) 遗传性蛋白S缺陷症 |
(四) 先天性异常纤溶酶原血症 |
(五) 遗传性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
(六) 各种遗传性易栓因素在VTE发病中的作用 |
(七) 不同类型DVT中各种易栓因素的变化规律 |
(八) 急性期与慢性期DVT中各种易栓因素的变化规律 |
第二部分 获得性易栓因素的研究 |
一、病例来源、临床诊断标准、病例纳入及排除标准 |
二、研究方法 |
(一) 临床调查问卷 |
(二) 统计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一) 获得性易栓因素在VTE患者中的分布情况 |
(二) 各种获得性易栓因素在混合型DVT发病中的作用 |
(三) 获得性易栓因素与抗凝血酶-Ⅲ的相关性分析 |
(四) 各种获得性易栓因素在遗传性抗凝血酶-Ⅲ缺陷症发病中的作用 |
(五) 获得性易栓因素与蛋白C的相关性分析 |
(六) 各种获得性易栓因素在遗传性蛋白C缺陷症发病中的作用 |
(七) 获得性易栓因素与蛋白S的相关性分析 |
(八) 各种获得性易栓因素在遗传性蛋白S缺陷症发病中的作用 |
(九) 获得性易栓因素与纤溶酶原的相关性分析 |
(十) 各种获得性易栓因素在先天性异常纤溶酶原血症发病中的作用 |
(十一) 获得性易栓因素与同型半胱氨酸的相关性分析 |
(十二) 各种获得性易栓因素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发病中的作用 |
(十三) 各种获得性易栓因素在遗传性易栓症中的作用 |
四、讨论 |
(一) 年龄因素在VTE发病中的作用 |
(二) 手术因素在VTE发病中的作用 |
(三) 创伤因素在VTE发病中的作用 |
(四) 长期制动及卧床因素在VTE发病中的作用 |
(五) 妊娠及产褥期因素在VTE发病中的作用 |
(六) 恶性肿瘤因素在VTE发病中的作用 |
(七) 口服避孕药及激素替代疗法在VTE发病中的作用 |
(八) 各种获得性易栓因素在混合型DVT发病中的作用 |
(九) 各种获得性易栓因素对抗凝血酶-Ⅲ的影响 |
(十) 各种获得性易栓因素对蛋白C的影响 |
(十一) 各种获得性易栓因素对蛋白S含量的影响 |
(十二) 各种获得性易栓因素对纤溶酶原的影响 |
(十三) 各种获得性易栓因素对同型半胱氨酸的影响 |
(十四) 各种获得性易栓因素对遗传性抗凝血酶-Ⅲ缺陷症的影响 |
(十五) 各种获得性易栓因素对遗传性蛋白C缺陷症的影响 |
(十六) 各种获得性易栓因素对遗传性蛋白S缺陷症的影响 |
(十七) 各种获得性易栓因素对先天性异常纤溶酶原血症的影响 |
(十八) 各种获得性易栓因素对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影响 |
(十九) 各种获得性易栓因素对遗传性易栓症的影响 |
第三部分 易栓因素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
一、病例选择 |
二、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结果 |
(一) 不同证型DVT中抗凝血酶-Ⅲ的比较 |
(二) 不同证型DVT中蛋白C的比较 |
(三) 不同证型DVT中蛋白S的比较 |
(四) 不同证型DVT中纤溶酶原的比较 |
(五) 不同证型DVT中同型半胱氨酸的比较 |
(六) 各项指标与证型的相关性分析 |
五、讨论 |
(一) 不同证型DVT中抗凝血酶-Ⅲ的变化规律 |
(二) 不同证型DVT中蛋白C的变化规律 |
(三) 不同证型DVT中蛋白S的变化规律 |
(四) 不同证型DVT中纤溶酶原活性的变化规律 |
(五) 不同证型DVT中同型半胱氨酸浓度的变化规律 |
(六) 与证型相关的指标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附录 |
致谢 |
查新报告 |
论文着作 |
四、肺血栓栓塞症诊断体会(附40例报道)(论文参考文献)
- [1]恶性肿瘤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的危险因素分析[D]. 张倩倩. 新乡医学院, 2020(12)
- [2]肺血栓栓塞症诊断体会(附40例报道)[J]. 王平飞,王廷杰. 重庆医学, 2003(12)
- [3]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并发急性肺血栓栓塞1例MDT讨论[J]. 张凯光,关泉林,赵永勋,赵鹏.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8(12)
- [4]209例肺动脉血栓栓塞患者的诊疗体会[J]. 赵文玲.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14(12)
- [5]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肺血栓栓塞41例临床分析[J]. 赖月平,邱志坚. 重庆医学, 2011(09)
- [6]静脉血栓栓塞症易栓因素的研究及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分析[D]. 张大伟.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