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论文文献综述)
陈子慧[1](2021)在《上海高校智库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已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社会经济生活日益复杂、各种矛盾交织,政府决策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困难和挑战。为应对经济转型发展和创新驱动的需求,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至关重要,而智库的兴起为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可以为政府决策提供源源不断的思想源泉。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建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智库建设已经上升至国家战略高度。高校智库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重要构成部分,探讨高校智库的建设有助于完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上海于2013年开始推行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以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为主的高校以各自的优势学科为基础,培育了多家上海高校智库,本文选取上海市首批成立的18家高校智库为主要案例,结合具体数据分析上海高校智库的建设现状和存在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推进上海高校智库建设的对策,以此推动我国智库体系的创新发展和政府决策能力的提升。首先,本文对现有的高校智库文献进行综合评述,厘清相关概念阐释理论要点。其次,结合具体数据对上海高校智库的实体化与协同建设、管理体制与组织架构、人员配置、成果孕育方面进行现状分析,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对上海高校智库的投入产出绩效进行评估,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上海高校智库存在前沿议题设置能力不足、新兴技术的应用能力较弱、不重视研究成果的推广与营销、尚未建立起合理的人才梯队的问题。再次,运用比较研究法,选取国内外顶尖高校智库为案例,吸收英美两国智库和中国高校智库领军者的成功经验作为上海高校智库建设的经验启示。在上海数字化城市转型背景下,新兴技术对公共政策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也对上海高校智库的数据处理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本文指出上海高校智库应该顺应公共政策科学化的发展趋势,结合自身在人才、学科等知识资源方面的优势打造智能化智库。针对性地提出四方面的对策:一、智库的议题设置应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明确智库的发展定位、充分对接政府需求;二、建设智能化智库,发展基于数据信息和智能技术的专业化研究方法、建设智能化公共政策实验室、注重与新兴技术学科的交叉融合;三、重视研究成果的传播与营销,把线上平台作为智库成果推介的一种渠道、建立交互式门户网站搭建公众和政策的桥梁、高校智库与地方政府合作共建数据库;四、建立合理的人才梯队,建设跨学科的研究团队和专业的运营团队、吸收学生参与智库工作、加强智库的国际合作。以此来提升上海高校智库服务地方政府决策和国家发展战略的能力。
邓瑶[2](2020)在《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加工贸易增值率的影响研究 ——基于2002-2018年省级面板数据》文中认为加工贸易是一种我国参与国际贸易分工的重要方式。过去几十年来我国利用本国人力资源禀赋丰裕廉价的优势,积极参与国家贸易分工、引进外商直接投资,采取的贸易政策主要是鼓励劳动密集型的产品进行出口,并且逐步形成了系统性对外贸易战略,为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进步,可见加工贸易对我国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到,我国加工贸易的增值率始终徘徊在整个全球分工体系中的价值链低端。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对我国加工贸易产业而言,既存在着风险挑战,也包含着珍贵机遇。中国加工贸易产业想要向价值链高端攀升、追求长远健康发展,必须提高加工贸易增值率,实现从量转变到质的飞跃。我国一直以来都推行着积极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政策,并将其视为加工贸易产业发展的有力助推器之一,然而,随着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变化,外商直接投资在增值率的角度是否仍对加工贸易产业具有正影响,这正是本文探索的主题。本文基于2002-2018年省级面板数据,首先测算出我国各省份加工贸易增值率与我国各省份的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利用情况,再结合我国的加工贸易产业现状与外商直接投资概况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外商直接投资对加工贸易的影响机制理论进行梳理,提出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的省级加工贸易增值率会产生负影响这一假设,最后对做出的假设和理论推导进行实证检验,并进行稳健性与内生性检验以确保实证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最终实证结果表明:基于2002-2018年我国大陆31个省份的数据,研究发现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省级加工贸易增值率具有较为显着的负影响。符合理论机制分析中提出的尽管外商直接投资具有使国际生产要素流入,优化我国加工贸易结构和技术外溢效应和示范效应的正效应,但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外商投资企业与国内产业关联度不高,推动作用有限,同时可能弱化了我国比较优势,干扰了我国对外来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从而对我国各省市的加工贸易增值率具有负影响这一假设。同时人均GDP增速的提高也有助于加工贸易增值率的提升,高速的经济发展有利于为提高科研、资本实力提供物质保障,良好前景预期也可以吸引更多国际资金,降低国内融资成本,从而有助于提高加工贸易增值率。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建议加强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引导与管理、建立健全原产地规则与优化相关统计方式、加强对引进外资的科研吸收创新能力与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完善国内产业链以提高产业关联度以及加强对外直接投资并先入占据价值链高位,从而达到有效使用外商直接投资提升我国加工贸易增值率的目的。
朱元清[3](2020)在《对外贸易方式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对外贸易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长期“高投入、高消耗和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使得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为应对该问题,“十三五规划”指出:“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爱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同时,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全面提高对外贸易发展水平,加快对外贸易方式由过去的简单粗放型向高精尖集约型方式转变的步伐。那么这种贸易方式的转型是否起到促进我国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的作用,尤其是对各区域间的发展是否存在差异成为研究和实践中的重心。本文深入研究对外贸易方式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充分探究区域间的差异,为制定科学合理的贸易开放政策以促进绿色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高参考借鉴。本文利用2003-2017年我国29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分别构建回归模型和门槛回归模型,实证探究贸易方式结构的转型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项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影响,再进一步对比主要的贸易方式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影响的差异。同时,为了研究地区影响差异,分别进行全样本和区域样本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对外贸易方式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具有显着的研发门槛效应。当研发水平较低时,贸易方式转型带来的绿色技术溢出效应没有充分显现出来,当研发水平跨越一定的门槛值,我国一般贸易占比上升的贸易方式结构变化趋势有利于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贸易方式结构的转型主要是通过提高纯技术效率来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此外,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存在区域差异,对于一些处于贸易方式转型趋势的东部省份,一般贸易更有利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而对于一些处于加工贸易承接阶段的中西部省份,现阶段利用劳动力等优势发展加工贸易,更有利于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王紫鹦[4](2020)在《互联网发展对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研究 ——基于2005-2016年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文中提出近年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增强,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互联网不断渗透到社会经济活动中,正逐渐成为影响消费的一个重要因素。互联网发展通过增加居民收入、降低成本,提高居民的购买力;互联网发展通过减少信息不对称以及提供多样化的流通渠道和购买方式,使得消费需求得到更好地满足,提升居民消费结构。本文通过对互联网背景下消费结构的研究,找到消费结构升级的现存问题与障碍,为未来消费结构优化寻找切实有效的路径与对策。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角度分析互联网发展对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并对居民消费结构在互联网发展下的变化进行多角度分析。通过梳理相关理论与文献资料,分析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现状与问题,阐述互联网背景下的消费现状。在此基础上,通过收入效应、成本效应、匹配效应剖析互联网发展对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机理,分析了城乡居民和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居民的消费差异。在实证部分,本文收集整理了2005-2016年30个省份(港澳台、西藏除外)的数据,运用面板固定效应岭回归的方法,检验互联网发展对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影响,区分城镇与农村的不同情况,并在全样本分析基础上,从分时段样本、恩格尔系数两个角度分析互联网发展对消费结构的影响,以期得到更多的发现。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得到研究结论如下:第一,在2005-2016年互联网发展总体上促进了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对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则影响不大。第二,互联网发展对城乡居民生存型、发展型、享受型消费结构升级影响具有一定的差异性。第三,互联网发展对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影响呈现一定的阶段性。第四,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小于等于40%的居民在互联网发展背景下消费结构提升程度更大。在上述结论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加快互联网发展与消费结构升级有效衔接的相关政策建议。
薛卫洋[5](2018)在《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研究》文中认为中外合作办学是我国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尤其在高等教育领域,近些年来被誉为与公办高教、民办高教并列的国内高教“三驾马车”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规定,中外合作办学的办学者必须有中方教育机构,在高等教育领域即为我国的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通过数据查询发现,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相较于公办高校,相对不足。民办高校是否需要发展中外合作办学?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缘何不足?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如何适应民办高校的分类管理?这些问题构成了本研究的缘起。概括而言,本研究主要集中于六方面研究。其一,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背景和意义。研究发现,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背景在于,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高水平民办大学建设需要,“一带一路”建设与我国教育新时期对外开放要求,高等教育国际化大发展与中外合作办学特殊价值定位以及跨境高等教育具有的复杂性、风险性与中外合作办学的规范性使然;民办高校发展中外合作办学的意义则在于,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助推我国高等教育强国和高水平民办大学建设,适应国家对外开放战略新需求,提高民办高校办学国际化水平,规避民办高校涉外办学风险。其二,对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现状进行剖析。梳理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整体数量、年份变化、举办期、在办学机构和项目数,从办学层次、省份分布、学科专业、师资与课程等方面分析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办学结构,对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中外方高校进行相关分析,统计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招生方式与规模、在学生和毕业生规模,学历学位颁发情况和预期培养人数。现状研究发现,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呈现出整体规模较小、办学层次较低、校均设立或举办机构和项目数偏少;基本形成东中西部地区递次发展局面,与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匹配度不高。其三,对影响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因素进行分析。基于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中外合作办学基本规律及其原则和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指导,从观念意识、管理体制机制、办学资源等方面对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进行内外部相关因素分析,发现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其四,分析讨论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未来面临的挑战和新机遇。研究得出,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未来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的修改、公办高校的竞争、国内对于国际教育高端化的需求以及我国教育市场开放的冲击。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未来面临的新机遇则在于跨境教育大发展与“一带一路”建设催生的合作办学新需求,和国家与地方支持民办高校和中外合作办学进一步发展。其五,对国外私立高校跨境合作办学经验进行分析总结并反思——以马来西亚为例。在对马来西亚社会、其高等教育和私立高等教育体系介绍的基础上,梳理马来西亚私立高校跨境合作办学背景、历史脉络,总结其私立高校跨境合作办学的主要形式。研究发现,马来西亚私立高校跨境合作办学呈现出:政府注重规划引导与服务、法律政策制度保障充分、注重质量保障和私立高校举办意愿强烈等特征。基于此,得出政府的支持态度与否,是私立高校跨境合作办学发展的前提;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体系的完善,是私立高校跨境合作办学发展的基础;完善的跨境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私立高校跨境合作办学发展的必要保障;能否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则是私立高校跨境合作办学发展的根本。其六,对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作出趋势预判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研究认为,未来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办学规模将进一步扩大,但在不同办学形式和层次上仍将有所差距,在民办高校分类管理的背景下,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未来的主体将是非营利性的。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和现实因素的考虑下,对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提出坚持党的领导、维护教育主权、坚守公益性、特色差异化发展和保护学生权益等原则。建议我国政府未来从落实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同等办学地位、推进民办高校自身治理体系完善、适时推动中外合作办学分类发展、倡导民办高校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合作办学等方面加强相关顶层设计。在推进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具体举措上,建议:民办高校加强办学质量建设、提高社会声誉;提升对中外合作办学的科学认识、明确中外合作办学政策界限;拓宽办学主体、加强与国内外企业联合办学;地方政府可出台相关支持政策和设立专项支持项目。
李春青[6](2017)在《陇南市农产品电子商务扶贫研究》文中指出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甘肃省又是一个农业大省,其农产品资源丰富,且品种多样,可是这些农产品好多仍然在采用传统的营销模式,而陇南市则是在甘肃省省内甚至是在全国范围内都属于最偏僻、最贫困的区域之一,如何进行脱贫致富是所有百姓所关心的问题,陇南市从2013年率先开展电子商务扶贫工作,从电商扶贫工作中所涉猎到的各环节、各中心内容入手进行积极探究,极力探索出一套适合并能够在一定范围内推广应用的电商扶贫体系。本论文首先通过文献法对农产品电商扶贫的理论基础进行界定和分析,并通过纵向、横向两个角度分析陇南市发展电子商务的历程,以此找出共性的特征;其次运用SWOT分析法对陇南市开展农产品电商扶贫的内部条件与外部环境现状进行分析,通过研究发现:陇南市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以及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等优势条件为其发展电商扶贫提供了基础,可是其地理环境复杂、农户观念陈旧、电商专业人才缺乏等劣势条件也为电商扶贫的发展设置了障碍;“千县万村”、“电子商务”与“精准扶贫”的碰撞等外界条件也为陇南电商扶贫的发展提供利好机会,但是我们也不得不关注到农产品缺乏品牌化以及电商扶贫立法落后等带给我们的威胁。最后本文主要是对陇南市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扶贫的现状即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分析后,尝试找出了SO、WO、ST、WT四种发展战略。
张文东[7](2016)在《教育史视野下我国学位制度建立以来福建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1981年学位制度建立以来,我国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丰硕的成果,尤其是进入21世纪,我国的学位与研究教育更是突飞猛进,但同时也存在着结构不合理、学科建设水平不高等问题。当前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处于关键发展阶段,特别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和福建发展对高层次创新人才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如何改革福建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从数量建设到质量建设的转型,是当前教育者所面临的重大问题。本文以我国学位制度建立以来的时间为经,以福建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为纬,主要运用宏观阐述与微观考究结合、制度与实态并重及比较、统计和定量分析、高校考察等方法,对三十余年来福建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过程与演绎规律、经验教训与历史启示,进行系统与深入研究。本文认为:第一,我国学位制度建立以来福建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呈现以下几个特征:(1)福建省学位教育经历恢复和起步(1981-1991年)、稳步发展(1992-2000年)、全面快速发展(2001-2011年)三个阶段;从培养单位和授权点看,福建省1981年开始就有培养单位和授权点,但发展较慢,三十年间仅有硕士培养单位13个,博士培养单位8个,且学科分布相对集中于某些培养单位。这反映了福建省研究生培养单位对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专业型学位教育虽得到大力发展,但教育体系不够成熟,整体教育水平不高。(2)从培养规模和经费保障看,福建省研究生教育规模呈现快速增长,经历了初创与发展兴起阶段(1981-1991年)、规模扩大和调整改革阶段(1992-2004年)、深化改革和内涵发展阶段(2005-2011年)三个阶段;研究生教育经费保障也相应经历了由国家财政完全拨款到逐步呈现国家、社会、个人共同承担或补偿研究生培养费用的格局。(3)从师资结构看,研究生导师的数量也在逐年增长,但由于招生规模的扩大,生师比也在增大;研究生导师呈现高职称、年轻化,并且女性研究生导师比例在逐步增加的趋势。第二,通过对福建省13所研究生培养高校实地考察发现:(1)研究生教育规模在扩大,但与全国比仍然偏小;工科类学位点和专业学位授权点发展相对滞后,与福建的社会、经济发展多样化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2)研究生教育布局不断完善,但内部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存在;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推进,但培养质量仍然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究其原因,主要存在着研究生教育的省级统筹和规划、学科建设水平与特色、导师队伍建设、研究生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研究生教育经费保障等诸多方面不够完善的问题。第三,在剖析福建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特征、对培养高校做了实地考察研究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概况,提出了福建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的五个“转变”:即从规模扩张向规模发展与质量提升并重转变;从封闭办学向开放办学转变;从学术型人才培养为主向学术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并重转变;从单一招考制度向招考制度多元化转变;从集中统一管理向依法自主办学转变。第四,PEST分析表明,当前福建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良好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技术环境。在现象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差异化、协同发展、国际化、质量保障的发展战略思考和建议。总之,本文以时间为主轴,以教育史为视角,基于历史条件与时代背景,从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两个层面,较为深入地探讨了中国学位制度建立30年(1981-2011年)福建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揭示了每个发展阶段的主要演绎特征,在史料研究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提出了现阶段福建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现状特点,剖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采用了 PEST分析法,分析了今后面临的发展环境,提出了战略前瞻和对策思考。
肖国兴[8](2012)在《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法律路径》文中指出可再生能源从技术研发到技术创新,从财政支持到商业化运作,需要实现产业组织的铸造、公平竞争及市场环境的形成。围绕财政支持进行制度构建的《可再生能源法》所能带来的制度激励是有限的。设计国家创新体系、产业投资结构、产权结构、竞争结构、治理结构与拆除垄断壁垒,特别是培养多元投资权利主体能力是可再生能源发展更为基础的制度安排。全面推进能源领域市场化转型是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根本性路径依赖。从《可再生能源法》到《可再生能源产业振兴法》、《能源法》是中国可再生能源法律制度创新的必然选择。
白雪飞[9](2011)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阶段测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经济发展方式是指通过各种要素的投入与组合,实现经济系统、社会系统、自然系统与科技系统共同协调发展的方法、手段和模式。经济发展是一个不断从低级向高级演进的过程,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发展方式,因此,经济发展向高级阶段的跨越必然意味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持续改善,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增强,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持续提高。但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经济质量低下、贫富差距扩大、技术创新能力薄弱、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进一步健康、快速、持续发展的瓶颈。当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刻不容缓。早在上世纪80年代,我国就开始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探索。如何客观地认识和评价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轨迹、状态和程度,以及目前转变所处的阶段等等,不仅是理论界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探索加速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现实需求。论文综合运用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发展经济学、博弈论、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循环经济学、统计学等理论和方法,参照发达经济体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历史轨迹,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构建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阶段测度模型,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借助SPSS17.0和EXCEL等统计软件,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程度和所处阶段进行了实证分析。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一个复合系统,包括经济、社会、自然与科技四个系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程度不仅取决于四个系统的发展水平,还与四个系统的协调度有关,即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度是四个系统发展度与协调度的统一。(2)通过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利益相关者博弈相容机制的研究,说明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历史必然性,同时揭示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一个长期的、艰难的过程。(3)根据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内涵的界定,构建了经济系统、社会系统、自然系统和科技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并引入经济-社会-自然-科技系统协调度的概念,提出了相应的协调度测算方法。(4)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阶段进行了划分,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阶段划分为:尚未转变阶段、转变的准备阶段、初步转变阶段、中度转变阶段和高度转变阶段共5个阶段。通过对部分国家的经济发展轨迹进行经验分析,归纳这些国家的发展规律及特点,并基于此提出各国经济发展轨迹方向趋同的假设,并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阶段各指标的边界值进行计算和确定。(5)通过主客观赋权相结合的方法,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阶段测度指标权重进行求解。由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目标,转变阶段没有明确的界限,同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需要根据多个因素多个指标的情况作出总体评价,所以构建了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阶段测度模型。(6)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阶段进行测度,发现在评价期的14年内经济系统发展度、社会系统发展度、自然系统发展度、科技系统发展度都有明显提高,但是各个系统之间的协调度水平不高,并存在一些波动,导致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程度不明显。在评价期内,1995-1999年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处于转变的第二阶段,即转变的准备阶段,2000-2003年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处于第三阶段,即初步转变阶段,而2004、2005年受国内外因素影响,转变度有所降低,2006-2008年随着转变力度的加大,转变度又有所提高。(7)通过对我国部分省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程度的分析,发现各个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度都有所提高,但是程度不同。经济发达地区四个系统的发展度高,但是协调度较低,反之,落后地区的协调度相对较高,发展度相对较低。总体来看,发达地区的转变度高于落后地区。(8)根据趋势曲线预测模型,发现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程度未来将会有缓慢的上升趋势,平均每年的上升幅度为2.79%。
宋文娟[10](2010)在《环境成本内部化对我国出口贸易国际市场势力的影响 ——基于中国制造业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从经济学逻辑看,环境成本内部化对出口贸易国际市场势力的影响派生于贸易与环境问题,其研究基点在于市场的不完全竞争性和环境的外部性。在对外贸易早期,较小的出口规模使人们忽视了环境资源的稀缺性和不可复制性,出口贸易活动与环境的矛盾或冲突尚处于蛰伏状态。但是,随着国际贸易急剧扩张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大规模出口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呈现出超越生态阈值的趋势。基于这一社会经济背景,20世纪70年代以来,环境运动在发达国家蓬勃发展,各国纷纷建立和完善环境成本内部化机制,优化相关制度安排。近几年来,我国也逐步加快和贸易相关的环境规制步伐,实施一系列环境成本内部化措施,从而环境成本内部化对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也日益受到主流经济学的广泛关注。客观地说,现有研究大多从国际竞争力视角阐释环境成本内部化对出口贸易的影响,基于国际市场势力视角的相关研究成果十分缺乏。目前,理论界关于环境成本内部化对出口贸易国际市场势力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分歧:一种倾向认为,环境成本内部化会削弱发展中国家出口贸易国际市场势力;另一种倾向认为,环境成本内部化不会削弱出口贸易国际市场势力,反而有利于培育和扩展发展中国家出口贸易国际市场势力。制造业是推动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战略产业,合理进行环境成本内部化,实现制造业出口贸易与环境协调发展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但是,学术界一直面临一个思维的困惑,即环境成本内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是否会削弱我国出口贸易国际市场势力呢?本文试图诠释环境成本内部化对出口贸易国际市场势力的影响机理,进而基于我国制造业环境成本内部化对出口贸易市场势力的影响进行探索性实证分析。文章从外部性入手,以国际市场势力为切入点,从产业层面,分析我国环境成本内部化对出口贸易国际市场势力的影响。实证研究以9个制造业行业为研究对象,分别以污染密集度和勒纳指数作为环境成本内部化和国际市场势力的衡量指标,运用面板数据,采用计量分析方法,分析了各行业环境成本内部化程度的变化对出口贸易国际市场势力的影响。环境成本内部化通过影响出口产品成本、差异化程度和技术创新,影响出口贸易的国际市场势力。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环境成本内部化程度呈现提升趋势,且这种趋势均会带来各行业出口贸易国际市场势力不同程度的提高,说明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环境成本内部化措施对制造业出口贸易国际市场势力的正面影响大于负面影响,整体上呈现出正的影响效应。基于以上结论,本文就如何实现环境成本内部化,培育国际市场势力,实现出口贸易与环境协调发展等问题提出了相关对策与政策建议。
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论文提纲范文)
(1)上海高校智库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智库 |
2.1.2 高校智库 |
2.2 理论基础 |
2.2.1 治理理论 |
2.2.2 政策过程理论 |
2.2.3 知识运用理论 |
3 上海高校智库的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3.1 上海高校智库的数量及分布 |
3.2 上海高校智库的建设现状 |
3.2.1 智库实体化与协同化发展 |
3.2.2 智库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
3.2.3 智库的人员结构 |
3.2.4 智库的研究成果孕育转化形式 |
3.3 上海高校智库参与政府决策的主要方式 |
3.3.1 智库成员担任政府决策咨询专家 |
3.3.2 参与政策文本的起草 |
3.3.3 递交内参和决策咨询报告 |
3.3.4 承担政府课题研究 |
3.3.5 给政府官员培训授课 |
3.4 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上海高校智库绩效评价 |
3.4.1 研究方法 |
3.4.2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
3.4.3 实证分析 |
3.4.4 主要研究结论 |
3.5 上海高校智库建设存在的问题 |
3.5.1 前沿议题设置能力不足 |
3.5.2 对新兴技术的应用能力较弱 |
3.5.3 不重视研究成果的推广与营销 |
3.5.4 尚未建立起合理的人才梯队 |
4 国内外高校智库的建设经验借鉴 |
4.1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国际事务与外交战略研究中心 |
4.1.1 LSE-IDEAS的发展历程 |
4.1.2 科学的组织建制和健全的财务制度 |
4.1.3 汇集外交政策领域的顶尖学者和实践者 |
4.1.4 通过硕士项目培养国际高级管理人才 |
4.2 莱斯大学贝克公共政策研究所 |
4.2.1 全球能源与资源政策领域的专业智库 |
4.2.2 与政府关系紧密 |
4.2.3 为学生提供高水平的实践平台 |
4.3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
4.3.1 科学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
4.3.2 汇集国内外顶级经济学家 |
4.3.3 人才培养计划涵盖本硕博三个阶段 |
4.4 对上海高校智库建设的经验启示 |
4.4.1 充足经费来源是高校智库稳定运行的重要保证 |
4.4.2 国际化发展是实现高校智库“公共外交”职能的重要途经 |
4.4.3 与政府部门的密切互动是高校智库发挥决策影响力有力推手 |
5 推进上海高校智库建设的对策 |
5.1 智库议题设置应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 |
5.1.1 明确智库的发展定位 |
5.1.2 智库的研究应充分对接政府的需求 |
5.2 推进智库智能化建设 |
5.2.1 发展基于数据信息和智能技术的专业化研究方法 |
5.2.2 建设智能化公共政策实验室 |
5.2.3 注重与新兴技术学科的交叉融合 |
5.3 重视研究成果的传播和营销 |
5.3.1 把线上平台作为智库成果推介的一种渠道 |
5.3.2 交互式门户网站搭建公众和政策的桥梁 |
5.3.3 高校智库与地方政府合作共建数据库 |
5.4 建立合理的人才梯队 |
5.4.1 建设跨学科的研究团队和专业的运营团队 |
5.4.2 吸收学生参与智库工作 |
5.4.3 加强智库的国际合作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加工贸易增值率的影响研究 ——基于2002-2018年省级面板数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第二节 研究内容及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加工贸易增值率 |
二、加工贸易增值率测算角度及方法 |
三、地区加工贸易相关研究 |
四、加工贸易增值率的影响因素 |
五、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加工贸易增值率的影响 |
六、文献评述 |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一、可能的创新点 |
二、不足之处 |
第一章 中国省级加工贸易增值率现状分析 |
第一节 中国省级加工贸易增值率概况 |
一、加工贸易增值率测算 |
二、中国加工贸易增值率状况概览 |
三、省级加工贸易增值率状况概览 |
第二节 中国加工贸易行业面临的问题 |
一、加工贸易增值率偏低 |
二、劳动力成本持续升高致使成本优势弱化 |
三、国际市场对我国加工贸易行业影响过大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现状分析 |
第一节 中国外商直接投资概况 |
一、中国外商直接投资进出口概况 |
二、中国外商直接投资企业项目数量 |
三、中国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利用金额 |
第二节 省级外商直接投资概况 |
一、省级外商直接投资实际使用金额 |
二、省级外商直接投资吸收能力排名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加工贸易增值率的影响途径分析 |
第一节 生产要素流入改变加工贸易结构 |
第二节 技术外溢效应和示范效应 |
第三节 外商投资企业与国内产业关联度不高以致推动作用有限 |
第四节 弱化我国比较优势 |
第五节 干扰我国对外来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
第一节 实证模型及变量说明 |
一、实证模型 |
二、变量说明 |
第二节 实证结果分析 |
一、基准回归结果 |
二、稳健性检验 |
三、内生性检验 |
四、回归结果分析 |
第五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
第一节 主要结论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一、加强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引导与管理 |
二、建立健全原产地规则与优化相关统计方式 |
三、加强对引进外资的科研吸收创新能力与专业人才培养工作 |
四、完善国内产业链以提高产业关联度 |
五、加强对外直接投资并先入占据价值链高位 |
参考文献 |
(3)对外贸易方式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3.1 对外贸易方式 |
1.3.2 对外贸易方式结构 |
1.3.3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
1.4 本文的创新点 |
2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
2.1 相关理论基础 |
2.1.1 比较优势理论 |
2.1.2 竞争优势理论 |
2.1.3 “污染天堂假说” |
2.2 文献综述 |
2.2.1 对外贸易方式的研究 |
2.2.2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 |
2.2.3 对外贸易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 |
3 对外贸易方式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理 |
3.1 对外贸易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
3.1.1 学习效应 |
3.1.2 规模效应 |
3.1.3 竞争效应 |
3.2 不同对外贸易方式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
3.2.1 技术效应 |
3.2.2 清洁效应 |
3.3 研发对贸易方式转型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4 我国对外贸易方式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发展现状 |
4.1 我国不同贸易方式下进出口现状分析 |
4.1.1 我国不同贸易方式下进出口概况 |
4.1.2 我国一般贸易进出口现状 |
4.1.3 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现状 |
4.2 我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测算和现状分析 |
4.2.1 测算方法 |
4.2.2 指标选取和数据说明 |
4.2.3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测算结果和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对外贸易方式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实证分析 |
5.1 回归模型实证分析 |
5.1.1 模型构建 |
5.1.2 变量选取和描述统计 |
5.1.3 实证结果分析 |
5.2 门槛回归模型实证分析 |
5.2.1 模型构建 |
5.2.2 全样本实证结果和分析 |
5.2.3 区域样本实证结果和分析 |
5.3 模型检验 |
5.3.1 多重共线性检验 |
5.3.2 面板单位根检验 |
5.4 本章小结 |
6 主要结论和建议 |
6.1 主要结论 |
6.2 主要建议 |
6.2.1 提高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 |
6.2.2 加快促进对外贸易方式的转型升级 |
6.2.3 制定有针对性的区域贸易政策 |
6.2.4 提高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4)互联网发展对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研究 ——基于2005-2016年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内容、框架和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框架 |
三、研究方法 |
第三节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一、可能的创新点 |
二、存在的不足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和文献综述 |
第一节 相关理论 |
一、经典消费理论 |
二、理性预期的消费理论 |
三、消费行为理论 |
四、需求层次理论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消费结构的研究方法 |
二、消费结构的影响因素 |
三、互联网与消费的相关研究 |
第三节 文献评述 |
第三章 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现状与问题 |
第一节 居民消费现状 |
一、居民消费总量增速渐缓 |
二、居民消费水平长期偏低 |
三、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有一定差距 |
第二节 居民消费结构问题 |
一、供给端中高端消费品有效供给不足 |
二、消费端和供给端的需求层次错位 |
第三节 互联网背景下的消费现状 |
一、网络消费不断增加,下沉市场网络消费增长空间大 |
二、流通渠道和流通方式多样化,商业模式不断涌现 |
三、消费需求不断被重视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互联网发展对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影响的机理及消费差异 |
第一节 互联网发展对消费结构升级的传导路径 |
一、收入效应 |
二、成本效应 |
三、匹配效应 |
第二节 城乡居民和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居民的消费差异 |
一、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差异 |
二、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居民之间的消费效应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互联网发展与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实证分析 |
第一节 模型设定 |
第二节 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 |
一、变量选取 |
二、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
第三节 实证检验 |
一、平稳性检验 |
二、多重共线性检验 |
三、回归与结果分析 |
四、稳健性检验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的结论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民办高校及其相关概念 |
二、中外合作办学及其相关概念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对民办高校发展的研究 |
二、对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研究 |
三、对民办高校国际化发展的研究 |
四、对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研究 |
五、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
第四节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方法 |
第五节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一、研究重点 |
二、研究难点 |
三、创新点 |
第二章 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背景与意义 |
第一节 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背景 |
一、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的高水平民办大学建设 |
二、“一带一路”建设与我国教育新时期对外开放 |
三、高等教育国际化大发展与中外合作办学价值定位 |
四、跨境高等教育的复杂性、风险性与中外合作办学的规范性 |
第二节 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意义 |
一、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助推高等教育强国建设 |
二、借鉴国际先进教育教学经验,推动高水平民办大学建设 |
三、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适应国家对外开放战略新需求 |
四、提升办学国际化水平,推进民办高校职能国际化发展 |
五、规范跨境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规避涉外办学风险 |
第三章 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现状剖析 |
第一节 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基本数量及相关情况 |
一、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整体数量 |
二、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年份变化 |
三、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举办期和在办机构、项目数 |
第二节 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办学结构 |
一、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办学层次分布 |
二、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各层次机构和项目的省份分布 |
三、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科专业结构 |
四、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师资结构与课程结构 |
第三节 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中外方高校 |
一、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中方高校分析 |
二、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外方高校分析 |
第四节 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招生、在学与毕业 |
一、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招生方式 |
二、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招生规模 |
三、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在学生规模 |
四、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毕业生规模 |
五、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学历学位证书颁发情况 |
六、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预期培养总人数 |
第五节 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特征分析 |
一、整体规模较小、层次较低、校均设立或举办机构和项目数偏少 |
二、基本形成东中西部地区递次发展局面,与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匹配度不高 |
第四章 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一节 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理论基础 |
一、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 |
二、中外合作办学基本规律及其原则 |
三、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二节 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内部影响因素分析 |
一、办学理念与实践及认识 |
二、内部管理体制机制 |
三、办学资源支撑 |
第三节 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外部影响因素分析 |
一、社会认识 |
二、行政管理 |
三、办学资源获取 |
第五章 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未来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
第一节 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未来面临的挑战 |
一、《民办教育促进法》修改带来的影响 |
二、公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竞争 |
三、整体办学实力、水平与高端化国际教育需求间的差距 |
四、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下教育市场开放的冲击 |
第二节 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迎来的新机遇 |
一、跨境教育大发展与“一带一路”建设催生合作办学新需求 |
二、国家与地方支持民办高校持和中外合作办学进一步发展 |
第六章 国外私立高校跨境合作办学的概述与特征分析——以马来西亚为例 |
第一节 马来西亚社会及其高等教育体系概述 |
一、马来西亚的社会 |
二、马来西亚的高等教育体系 |
三、马来西亚的私立高等教育 |
第二节 马来西亚私立高校跨境合作办学情况 |
一、马来西亚私立高校跨境合作办学的背景与历史脉络 |
二、马来西亚私立高校跨境合作办学的主要形式 |
第三节 马来西亚私立高校跨境合作办学的发展特点 |
一、政府注重规划引导与服务 |
二、法律政策制度保障充分 |
三、质量保障体系构建完善 |
四、私立高校举办意愿强烈 |
第四节 对马来西亚私立高校跨境合作办学的经验反思 |
一、政府的支持态度与否,是私立高校跨境合作办学发展的前提 |
二、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体系是私立高校跨国合作办学发展的基础 |
三、健全的跨境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私立高校跨境合作办学发展的重要保障 |
四、不断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是私立高校跨境合作办学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
第七章 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趋势研判与政策建议 |
第一节 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趋势走向 |
一、办学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
二、不同办学形式和办学层次的发展仍将有所差异 |
三、非营利性是未来发展的主体 |
第二节 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应遵循的原则 |
一、坚持党的领导原则 |
二、维护教育主权原则 |
三、坚守公益性原则 |
四、秉持合理定位原则 |
五、特色差异化发展原则 |
六、保护学生权益原则 |
第三节 推进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顶层设计 |
一、落实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同等办学地位 |
二、推进民办高校自身治理体系完善 |
三、适时推动中外合作办学分类管理 |
四、倡导民办高校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合作办学 |
第四节 促进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具体举措 |
一、加强办学质量建设,提高社会声誉 |
二、提升对中外合作办学的科学认识,明确中外合作办学政策界限 |
三、鼓励出台相关支持政策,设立专项支持项目 |
四、拓宽办学主体,加强与国内外企业联和办学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6)陇南市农产品电子商务扶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
五、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农产品电子商务扶贫概念界定 |
一、农产品及电子商务 |
(一)定义 |
(二)电子商务的模式 |
二、农产品电子商务与农产品电子商务扶贫 |
(一)农产品电子商务 |
(二)农产品电子商务扶贫 |
三、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历程 |
四、陇南市农产品电子商务扶贫政策背景调研与分析 |
(一)国家经济政策背景 |
(二)甘肃省经济政策背景 |
(三)陇南市政策背景 |
(四)甘肃省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现状 |
第三章 陇南农产品电子商务扶贫发展历程研究 |
一、陇南市农产品生产现状 |
(一)陇南市农产品基本情况 |
(二)陇南市特色农产品情况 |
二、陇南市农产品电子商务扶贫纵向发展历程 |
三、陇南八县一区电子商务扶贫横向发展研究 |
第四章 陇南农产品电子商务扶贫基于SWOT分析的现状与发展战略 |
一、SWOT分析法 |
二、陇南市农产品电子商务扶贫SWOT分析 |
(一)优势分析 |
(二)劣势分析 |
(三)机遇分析 |
(四)威胁分析 |
三、陇南市农产品电子商务扶贫发展战略 |
(一)SO战略(优势-机会战略) |
(二)WO战略(劣势-机会战略) |
(三)ST战略(优势-威胁战略) |
(四)WT战略(劣势-威胁战略) |
第五章 农产品电子商务化的“陇南模式”及其特点 |
一、“陇南模式”的提出 |
二、“陇南模式”的特点 |
(一)政府推动,先托后扶再监管 |
(二)市场运作,注重发挥企业自身的主体作用 |
(三)百姓万众创业,广泛动员齐参与 |
(四)协会服务,三商联动保品质 |
(五)微媒助力,农特产品传美名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教育史视野下我国学位制度建立以来福建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的背景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二节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概述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二、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概况 |
三、国外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概况 |
第三节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综述 |
一、关于学位教育发展的研究 |
二、关于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研究 |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五节 本文的创新之处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一、本文的创新之处 |
二、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二章 中国学位建立30年福建省学位教育的发展历程 |
第一节 福建学位教育的发展阶段 |
一、福建学位教育的恢复和起步(1981-1991年) |
二、福建学位教育的稳步发展(1992-2000年) |
三、福建学位教育的全面、快速发展(2001-2011年) |
第二节 学位授予单位与授权点的发展历程 |
一、学位授予单位发展过程 |
二、学位授权点发展历程 |
第三节 福建学位授予规模与结构的历史变迁 |
一、学位授予规模 |
二、学位授予结构 |
第四节 福建不同门类的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的历史特征 |
一、不同门类硕士学位授予的历史特征 |
二、不同门类博士学位授予的历史特征 |
第三章 中国学位建立30年福建省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 |
第一节 福建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阶段 |
一、研究生教育初创与发展兴起阶段(1981-1991年) |
二、研究生教育规模扩大和调整改革阶段(1992-2004年) |
三、研究生教育深化改革和内涵发展阶段(2005-2011年) |
第二节 福建研究生教育规模与结构的发展历程 |
一、研究生招生规模和结构 |
二、在校研究生规模和结构 |
第三节 福建研究生导师规模与结构的发展过程 |
一、研究生导师规模 |
二、研究生导师的结构 |
三、生师比情况 |
第四节 福建研究生教育经费保障的发展历程及特点分析 |
一、福建省研究生教育保障机制的演化 |
二、不同阶段研究生资助保障制度对比 |
第四章 现阶段福建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特点、问题与趋势(2012年以来) |
第一节 福建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现状与特点 |
一、福建省13所研究生培养高校实地考察情况 |
二、福建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现状特点 |
第二节 福建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问题与分析 |
一、研究生教育的省级统筹和规划问题 |
二、学科建设水平和特色问题 |
三、导师队伍建设问题 |
四、研究生教育协同育人机制问题 |
五、研究生教育经费保障问题 |
第三节 福建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趋势分析 |
一、从规模扩张向规模发展与质量提升并重转变 |
二、从封闭办学向开放办学转变 |
三、从学术型人才培养为主向学术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并重转变 |
四、从单一招考制度向招考制度多元化转变 |
五、从集中统一管理向依法自主办学转变 |
第四节 福建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环境PEST分析 |
一、政治、政策环境及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关系分析 |
二、经济环境及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关系分析 |
三、社会、文化环境及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关系分析 |
四、技术环境及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关系分析 |
第五章 福建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前瞻与对策 |
第一节 福建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战略前瞻 |
一、差异化问题 |
二、协同发展问题 |
三、国际化问题 |
四、质量保障问题 |
第二节 福建省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对策建议 |
一、加大政策和支撑保障,推动研究生教育发展方式转变 |
二、建设优势特色学科,夯实研究生教育发展基础 |
三、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增强研究生综合创新能力 |
四、突出对台合作办学,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 |
五、重构教育治理体系,完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 |
第六章 结语 |
附录1 福建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大事记 |
附录2 论文相关图表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法律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从政府启动到市场驱动 |
(一)政府吹响发展的集结号 |
(二)行政短板——市场发育之痛 |
(三)政府单挑转向市场匹配 |
(四)产业组织效率重构政府 |
二、从财政激励到产权激励 |
(一)财政激励产业的有限性 |
(二)产权激励产业的无限性 |
(三)投资构成产业发展契机 |
(四)多元产权合作博弈产业 |
三、从政策引领到产业成长 |
(一)技术研发转向技术创新 |
(二)财政成本转向投资赢利 |
(三)行政资源转向产业振兴 |
(四)利基市场转向主流市场 |
四、从法律模仿到法律创新 |
(一)技术创新与国家创新力 |
(二)产业组织与竞争结构洞 |
(三)政府转型与投资者抉择 |
(四)产业振兴法的制度抉择 |
五、结语 |
(9)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阶段测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价 |
1.3 研究框架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框架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创新之处 |
第2章 我国传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要性分析 |
2.1 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忽视经济增长的质量 |
2.1.1 经济增长的结构性失衡 |
2.1.2 经济增长的波动性较强 |
2.1.3 经济增长的效率低下 |
2.2 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导致财富分配的不公平和地位的不平等 |
2.3 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突破多维边界约束 |
2.4 传统经济发展方式阻碍科技创新系统的发展及其作用的发挥 |
第3章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内涵的新阐释 |
3.1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内涵的新界定 |
3.2 新阐释范式下各方主体间的利益博弈 |
3.3 新阐释范式下各方主体间的相容机制 |
第4章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阶段测度指标体系的构建 |
4.1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4.2 指标体系的框架设计 |
4.3 指标体系的建立 |
4.3.1 经济系统评价指标体系 |
4.3.2 社会系统评价指标体系 |
4.3.3 自然系统评价指标体系 |
4.3.4 科技系统评价指标体系 |
4.4 经济-社会-自然-科技复合系统协调度 |
4.5 部分指标计算说明 |
第5章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阶段划分及边界值的确定 |
5.1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阶段的划分 |
5.1.1 国内外有关发展阶段划分的主要成果 |
5.1.2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阶段的划分 |
5.2 一些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轨迹的经验分析 |
5.2.1 发达经济体各指标数据的变化趋势 |
5.2.2 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各指标数据的变化趋势 |
5.3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阶段各指标边界值的计算和确定 |
5.3.1 关于经济发展轨迹趋同的假设 |
5.3.2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阶段边界值的确定 |
第6章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阶段测度模型的构建 |
6.1 测度模型的选择说明 |
6.2 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方法 |
6.2.1 二级指标权重的确定——主成分分析法 |
6.2.2 一级指标权重的确定——层次分析法 |
6.2.3 因素层权重的确定——均方差决策法 |
6.2.4 子系统权重的确定——等权法 |
6.3 模糊综合测度模型的构建 |
6.3.1 模糊集的建立 |
6.3.2 隶属度函数构造及评判矩阵的建立 |
6.3.3 模糊综合测度模型的建立 |
第7章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阶段测度分析 |
7.1 我国整体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阶段测度分析 |
7.1.1 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
7.1.2 隶属度函数及评判矩阵的计算 |
7.1.3 各系统发展度、协调度及总体转变度分析 |
7.1.4 发展阶段的模糊综合评价及分析 |
7.1.5 未来转变趋势预测 |
7.2 部分省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阶段测度分析 |
7.2.1 部分省区的选择 |
7.2.2 部分省区的测度分析 |
7.2.3 部分省区的比较分析 |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10)环境成本内部化对我国出口贸易国际市场势力的影响 ——基于中国制造业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环境成本内部化理论的经济学渊源 |
二、市场势力研究进展 |
三、环境成本内部化对出口贸易国际市场势力的影响 |
第三节 本文研究思路与创新 |
一、研究思路及主要研究内容 |
二、创新点与不足 |
第二章 环境成本内部化对出口贸易国际市场势力的影响机理 |
第一节 环境成本内部化概述 |
一、环境问题产生的经济根源 |
二、环境成本内部化的内涵 |
三、环境成本内部化与贸易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
第二节 市场势力概述 |
一、市场势力的界定 |
二、市场势力的衡量指标 |
第三节 环境成本内部化对出口贸易国际市场势力的影响机理 |
一、成本效应及其内在机理 |
二、差异化效应及其内在机理 |
三、创新的补偿效应及其内在机理 |
第三章 我国环境成本内部化对出口贸易国际市场势力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一节 我国环境成本内部化与出口贸易国际市场势力趋势分析 |
一、指标的选取 |
二、数据来源 |
三、趋势分析 |
四、小结 |
第二节 我国环境污染密集度与出口贸易国际市场势力——面板数据分析 |
一、实证模型的建立 |
二、模型检验与回归分析 |
三、小结 |
第四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一、从政府的角度:促进环境成本内部化,完善环境保护机制 |
二、从企业角度:大力提高产品环保性能,积极开发绿色产品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论文参考文献)
- [1]上海高校智库建设研究[D]. 陈子慧. 东华大学, 2021(12)
- [2]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加工贸易增值率的影响研究 ——基于2002-2018年省级面板数据[D]. 邓瑶.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
- [3]对外贸易方式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D]. 朱元清. 广西大学, 2020(07)
- [4]互联网发展对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研究 ——基于2005-2016年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D]. 王紫鹦. 浙江工商大学, 2020(05)
- [5]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研究[D]. 薛卫洋. 厦门大学, 2018(06)
- [6]陇南市农产品电子商务扶贫研究[D]. 李春青. 西北师范大学, 2017(02)
- [7]教育史视野下我国学位制度建立以来福建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研究[D]. 张文东. 福建师范大学, 2016(05)
- [8]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法律路径[J]. 肖国兴. 中州学刊, 2012(05)
- [9]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阶段测试研究[D]. 白雪飞. 辽宁大学, 2011(02)
- [10]环境成本内部化对我国出口贸易国际市场势力的影响 ——基于中国制造业的实证分析[D]. 宋文娟. 浙江工商大学, 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