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表达载体促进大鼠肝脏血管形成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罗义[1](2021)在《miR-140-5p靶向调节ROBO4基因表达在血管平滑肌细胞中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提出背景:MicroRNAs已被证实为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的重要调节因子。虽然以前的研究表明miR-140-5p在血管生成过程和胶质瘤细胞的增殖和侵袭中发挥了致病作用,但是miR-140-5p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却知之甚少。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miR-140-5p在动脉粥样硬化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分子生物调节机制。方法:采用qRT-PCR方法检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织及非血管疾病患者血管组织中miR-140-5p和ROBO4 mRNA的表达,同时采用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织中ROBO4蛋白质水平,评估miR-140-5p及ROBO4在两者中的表达差异。在体外实验中,平滑肌细胞经ox-LDL处理后,并分别将miR-140-5p inhibitor、ROBO4过表达载体转染细胞,随后应用CCK8方法、Transwell小室实验、流式细胞术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能力及凋亡水平进行检测。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方法,检测了miR-140-5p与ROBO4之间的相互作用。最后,涉及挽救实验,对细胞增殖、凋亡及迁移侵袭能力进行检测,评估miR-140-5p/ROBO4对平滑肌细胞表型的改变。实验中,对NLRP3炎性小体进行检测;并对平滑肌细胞中NLRP3表达进行干预,评估miR-140-5p/ROBO4与NLRP3的调控关系。结果:miR-140-5p在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动脉斑块组织中为高表达;而ROBO4蛋白的表达水平与miR-140-5p的表达趋势呈相反趋势。Ox-LDL作用可促进人血管平滑肌细胞miR-140-5p的表达,抑制ROBO4的表达,促进平滑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和抑制细胞凋亡。进一步的结果显示,miR-140-5p inhibitor对Ox-LDL的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和凋亡调控作用具有逆转作用。而ROBO4在平滑肌细胞的作用与miR-140-5p inhibitor作用相同。双荧光素酶结果显示,miR-140-5p可与ROBO4基因的3’-UTR序列结合。最后,挽救实验结果显示,ROBO4 siRNA和NLRP3过表达均可阻断miR-140-5p inhibitor对ox-LDL处理后的人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和凋亡的调控作用。结论:miR-140-5p通过靶向调节ROBO4基因表达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并促进平滑肌细胞因ox-LDL诱发的NLRP3炎性小体机制,从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为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
宋晓静[2](2021)在《hucMSCs来源的外泌体促进大鼠肝切除术后肝再生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肝脏具有强的再生能力,但由于受年龄、肝硬化、性别、肝纤维化、病毒性肝炎、肝脏脂肪变性及术中缺血再灌注损伤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肝切除术后围手术期肝脏的再生能力受到极大程度的挑战,严重制约了肝脏外科手术的安全性。随着基础及临床转化研究的进展,干细胞、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及其传输的各种非编码RNA在再生医学领域表现出惊人的潜力,逐渐受到广大学者的关注。本研究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成功实现了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ucMSCs)的分离培养,并提取外泌体;经鉴定成功后,用以干预SD大鼠70%肝切除模型及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验证hucMSCs来源的外泌体促进大鼠部分肝切除术后的肝再生、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能力;之后,利用大鼠BRL-3A细胞系结合模型动物在体内、体外通过细胞分子生物学技术阐释hucMSCs来源的外泌体miR-124促进肝细胞再生的分子机制。本研究拟利用miRNA芯片技术探索相关的功能性miRNA表达谱,进行验证,预测并筛选出下游靶蛋白,分析micro RNA表达调控对肝再生的影响,并进行机制研究,为临床肝切除术后的治疗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并试图找出提示肝再生的关键因子,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意见。研究方法本研究以hucMSCs为研究对象,首先在新鲜脐带组织中利用组织块培养法分离并培养出hucMSCs。采用电镜观察、流式细胞技术鉴定成功后,更换无血清低葡萄糖的LG-DMEM培养基提取细胞培养液,采用超速离心法提取外泌体,通过TEM、NAT系统进行外泌体形态学表征及粒径分析,并利用Western Blot检测外泌体表面CD63、CD9等表面标记蛋白。分别用70%大鼠肝切除模型及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在体内验证hucMSCs来源的外泌体促进部分肝切除术后肝再生、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利用Target Scan、DIANA及miRDB等多种在线工具开展生物信息学靶基因的相关预测,预测miR-124的主要潜在靶点,通过大量的反复对比和验证,依靠预测结果来推测实验目标的内在原因,最后结合模型动物及大鼠BRL-3A细胞系,利用q PCR、Western Blot等方法判断预测准确性。揭示hucMSCs来源的外泌体miRNA调控肝再生的作用机制,分析靶miRNA的下游信号通路及潜在的相互作用网络,为临床扩大肝切除及活体肝移植提供科学的借鉴。研究结果1、镜下观察提取、培养得到的hucMSCs细胞呈梭形,纺锤状,细胞形态均匀。流式细胞技术对靶细胞进行定量分析和分选,显示CD73-FITC(99.49%)和CD105-PE(99.88%)呈现阳性表达;HLA-DR-PE和CD45-FITC表达呈现阴性,各自对应于0.26%和0.38%的表达率。2、超速离心所提取的hucMSCs来源的外泌体超微结构分析显示,主要为椭圆或者是圆形的外部特征,且尺寸不一,膜结构较为完整,其中还存在着一定量的低密度物质;纳米粒子跟踪分析系统显示其粒径大小分布在48-150nm之间;通过筛选外泌体相关的标志性蛋白CD9、CD63,证实了获取的hucMSCs来源的外泌体结果稳定、可靠。3、hucMSCs来源的外泌体可显着增加SD大鼠70%肝切除术后第2天、第3天的肝体比,测定数值在实验组(PH+Exo)、对照组(PH)之间差异明显(P<0.05);hucMSCs来源的外泌体可以显着降低缺血再灌注损伤组第2天、第3天大鼠肝脏组织中SOD、MDA、IL-6等缺血再灌注相关的肝组织损伤指标水平,实验组(HIRI+Exo)与对照组(HIRI)之间差异明显(P<0.05)。4、采用Micro RNA微阵列分析发现经过hucMSCs来源的外泌体干预后实验组(PH+Exo组)较对照组(PH组)肝脏组织中miR-193a、miR-124和miR-93显着上调,而miR-204和miR-10a-5p呈下调趋势。采用q PCR方法分析了miR-193a、miR-204、miR-124、miR-365、miR-93、miR-16、miR-10a-5p、miR-32等在PH+Exo组与PH组中的相对表达情况,进一步发现miR-193a、miR-204、miR-124、miR-93和miR-10a-5p在两组中的表达存在差异,其中miR-124在两组中的表达存在显着差异(P<0.01)。通过q PCR分析miR-193a、miR-204、miR-124、miR-93和miR-10a-5p在hucMSCs来源的外泌体中的相对表达量,发现miR-193a、miR-124和miR-93在外泌体中高表达。5、通过三种生物信息学方面的靶基因预测工具(如Target Scan、DIANA及miRDB等)对miR-124所对应的潜在靶点进行在线预测,发现了6个常见靶点(Chtf8、Pasp、CHSYS、Adam9、Strbp和Foxg1),通过q PCR、Western Blot、双荧光素酶报告分析系统等进一步证实Foxg1是miR-124的直接靶点。6、通过Western Blot分别检测各实验组(PH、PH+Exo、PH+antigomiR-124、PH+Exo+antigomiR-124、Sham、Sham+Exo、Sham+agomiRNA-124等)大鼠肝脏中Foxg1蛋白的表达,反复验证后发现调控miR-124的表达水平后可负向调节Foxg1的表达促进大鼠肝细胞增殖。结论1、本实验成功分选出hucMSCs及其来源的外泌体,并验证了所提取的外泌体的特性。2、实验获取的外泌体对实验大鼠在实施了肝切除手术之后的肝再生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且减轻了SOD、MDA、IL-6等缺血再灌注相关的肝组织损伤指标,具有一定肝损伤保护作用。3、采用Micro RNA微阵列技术鉴定出了在hucMSCs来源外泌体中差异表达并与肝脏生相关的miR-124,进一步证明了hucMSCs来源的外泌体miR-124对大鼠部分肝切除术后的肝再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并有助于减轻肝细胞损伤。4、本研究发现转录因子Foxg1是miR-124的直接靶点,miR-124可对Foxg1表达进行靶向抑制,从而使实验大鼠体内的肝细胞实现快速增殖。
张玺[3](2020)在《苦参碱抗肿瘤作用分子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卵巢癌是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仅次于子宫颈癌和子宫体癌。由于早期无明显症状,缺乏有效的早期检测筛查手段,约70%患者在诊断时已是晚期。目前,手术联合化疗是卵巢恶性肿瘤的主要治疗手段,但化疗对患者身体毒副作用大,且容易复发并产生耐药性。磷酸化是目前研究最广泛的翻译后修饰(post-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s,PTMs),能够调节细胞生长、分化、凋亡等多种细胞功能。磷酸化信号通路的改变与癌症密切相关,同时它们也可作为抗癌药物开发的潜在靶点。蛋白质组学研究表明,由磷酸化等蛋白翻译后修饰介导的信号通路在卵巢癌的发生和耐药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苦参碱是从中药苦参中提取的有效生物活性成分,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活性,比如抗炎、抗病毒、抗癌、镇痛、抗菌、抗氧化、降血脂、抗肝纤维化等。大量研究表明,苦参碱在肺癌、乳腺癌、胃癌、胰腺癌、前列腺癌等多种类型的癌症中具有明确的抗癌效果。然而,苦参碱对卵巢癌的影响及其潜在的分子机制尚未见报道。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苦参碱对卵巢癌的作用及其分子机理,为苦参碱作为新型抗癌药物的深入研究提供线索和依据。方法:1.MTT法和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苦参碱对卵巢癌细胞A2780、SKOV3和卵巢癌顺铂耐药细胞A2780/DDP增殖能力的影响。2.流式细胞术检测苦参碱对卵巢癌细胞A2780、SKOV3和卵巢癌顺铂耐药细胞A2780/DDP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3.透射电子显微镜和荧光显微镜观察苦参碱对卵巢癌细胞A2780、SKOV3和卵巢癌顺铂耐药细胞A2780/DDP自噬的影响。4.划痕实验、Transwell侵袭实验和免疫荧光技术评估苦参碱对卵巢癌细胞A2780、SKOV3和卵巢癌顺铂耐药细胞A2780/DDP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5.体外血管生成试验探讨苦参碱对肿瘤血管生成的影响。6.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苦参碱对卵巢癌细胞A2780、SKOV3分泌血管内皮生成因子VEGFA的影响。7.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检测苦参碱对血管内皮生成因子VEGFA和血管生成素ANG-1m RNA水平的影响。8.Western blot检测苦参碱对卵巢癌细胞A2780、SKOV3增殖、凋亡、自噬、迁移和侵袭、血管生成相关蛋白的表达及肿瘤相关磷酸化信号通路的影响。9.分别建立卵巢癌细胞A2780和卵巢癌顺铂耐药细胞A2780/DDP裸鼠皮下移植瘤和尾静脉小鼠模型,定期腹腔注射苦参碱,观察苦参碱对体内卵巢癌细胞增殖和转移能力的影响。10.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观察苦参碱对小鼠肿瘤组织坏死、肿瘤转移及肝脏损伤的影响;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技术(terminal-deoxynucleoitidyl transferase mediated nick end labeling,TUNEL)染色观察苦参碱对小鼠肿瘤组织凋亡的影响。11.Western blot分别检测苦参碱对卵巢癌细胞A2780和小鼠肿瘤组织总的蛋白质磷酸化水平的影响以及肿瘤组织中增殖、凋亡、自噬、迁移和侵袭、血管生成相关信号通路蛋白磷酸化水平的影响。12.免疫组织化学技术(Immunohistochemistry,IHC)进一步验证苦参碱对小鼠肿瘤组织中信号通路蛋白磷酸化水平的影响。13.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小鼠血清中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ic aminotransferase,AST)含量,评估苦参碱对小鼠肝功能的影响。结果:1.苦参碱抑制卵巢癌细胞A2780和SKOV3增殖,且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2.苦参碱阻滞卵巢癌细胞A2780和SKOV3细胞周期在G0/G1期,上调p21蛋白表达,下调cyclin D1和CDK4蛋白表达;同时降低ERK1/2和MEK1/2蛋白磷酸化水平。3.苦参碱诱导卵巢癌细胞A2780和SKOV3发生凋亡,下调Bcl-2蛋白表达,上调Bax蛋白表达;同时降低PI3K和Akt蛋白磷酸化水平。4.苦参碱诱导卵巢癌细胞A2780和SKOV3自噬,上调LC3-II蛋白表达,下调SQSTM1蛋白表达;同时降低Akt和m TOR蛋白磷酸化水平。5.苦参碱抑制卵巢癌细胞A2780和SKOV3迁移和侵袭,降低FAK和Rho A蛋白活性及磷酸化水平。6.苦参碱抑制卵巢癌细胞对血管生成的促进作用,降低卵巢癌细胞A2780和SKOV3分泌VEGFA水平,同时降低卵巢癌A2780和SKOV3细胞中VEGFA 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7.苦参碱降低HUVEC/A2780和HUVEC/SKOV3共培养体系中内皮细胞HUVECs中ANG-1 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同时下调VEGFR2和Tie2蛋白磷酸化水平。8.苦参碱抑制卵巢癌细胞A2780体内肿瘤增殖和转移能力,降低卵巢癌细胞和肿瘤组织中总的蛋白质磷酸化水平。9.Western blot和IHC结果表明,苦参碱下调肿瘤组织中信号通路相关蛋白ERK1/2、MEK1/2、PI3K、Akt、m TOR、FAK、Rho A、VEGFR2、Tie2蛋白磷酸化水平。10.苦参碱对肝脏组织无损伤作用,对小鼠血清中ALT和AST含量变化无显着影响。11.苦参碱抑制卵巢癌顺铂耐药细胞A2780/DDP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和自噬,抑制细胞迁移和肿瘤血管生成。12.苦参碱抑制卵巢癌顺铂耐药细胞A2780/DDP体内肿瘤增殖和转移能力。结论:苦参碱能够抑制卵巢癌细胞A2780、SKOV3和卵巢癌顺铂耐药细胞A2780/DDP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和自噬、抑制细胞迁移和侵袭、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同时降低ERK1/2、MEK1/2、PI3K、Akt、m TOR、FAK、Rho A、VEGFR2和Tie2蛋白磷酸化水平。苦参碱通过抑制肿瘤相关磷酸化信号通路调控细胞增殖、凋亡、自噬、迁移和侵袭、血管生成,从而抑制卵巢癌的发生发展。背景:近几十年来,分子靶向治疗已在许多癌症类型的临床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如乳腺癌、胃癌、结肠癌、肺癌和卵巢癌等。确定理想的靶点是肿瘤分子靶向治疗成功的关键。分子靶向治疗的靶点可作用于细胞表面抗原、受体和生长因子,能够调控细胞增殖和转移、细胞周期和血管生成相关信号转导通路。靶向治疗可与过表达的分子结合,调节该分子调控的信号转导通路,从而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最终导致细胞死亡。原癌基因c-Src(Src)是一种非受体酪氨酸激酶,与多种人类癌症的发生、维持、进展和转移扩散密切相关。Src通过与多种蛋白和蛋白复合物相互作用并使其磷酸化,在细胞信号传导过程中起关键作用。苦参碱是从传统中药苦参中提取的生物碱之一,具有抗炎、抗肿瘤和抗纤维化等广泛的药理学活性。研究表明,苦参碱对多种癌症类型包括肺癌、乳腺癌、肝癌、胃癌、胰腺癌、卵巢癌、白血病等均具有抗肿瘤活性。苦参碱发挥抗肿瘤作用主要是通过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和自噬、抑制肿瘤细胞迁移和侵袭、抑制血管生成等途径实现的。目前,有关苦参碱抗肿瘤作用的研究颇为广泛,然而其发挥抗癌活性的直接作用靶点尚未见报道。目的:本研究旨在寻找苦参碱抑制癌细胞增殖的分子靶点并探讨其作用机制,为开发肿瘤靶向药物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选取人结肠癌细胞HT-29、人乳腺癌细胞MCF7、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A549、人胰腺癌细胞Bx PC-3、人卵巢癌细胞SKOV3、人宫颈癌细胞He La六种癌细胞为研究对象,MTT法检测苦参碱对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2.分别建立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A549、人胰腺癌细胞Bx PC-3、人卵巢癌细胞SKOV3皮下移植瘤模型,定期腹腔注射苦参碱或生理盐水,观察苦参碱对体内肿瘤增殖能力的影响。3.以槐果碱和乙醇胺为原料进行化学反应,合成苦参碱修饰物13α-(2-氨基)乙氧基苦参碱。红外光谱和质谱对13α-(2-氨基)乙氧基苦参碱进行结构表征。4.13α-(2-氨基)乙氧基苦参碱与氨基偶联树脂进行偶联反应,制备苦参碱偶联树脂。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检测偶联反应前后13α-(2-氨基)乙氧基苦参碱浓度变化,间接反映偶联反应效率。5.提取卵巢癌细胞SKOV3总蛋白,利用苦参碱偶联树脂进行Pull down实验,考马斯亮蓝染色寻找苦参碱特异性结合蛋白。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mass spectrometry,LC-MS/MS)鉴定苦参碱特异性结合蛋白。6.细胞热转变分析(Cellular thermal shift assay,CETSA)实验验证苦参碱作用靶点;构建GST-Src重组蛋白,Pull down实验进一步验证苦参碱作用靶点。7.构建Src分段质粒,转染HEK293T细胞,Pull down实验验证苦参碱结合区域。8.构建GST-Kinase重组蛋白,Western blot进一步验证苦参碱结合区域。9.采用Discovery Studio 4.5软件,分子对接苦参碱与Src激酶结构域,探究苦参碱结合Src激酶结构域的氨基酸。10.选取苦参碱最佳作用浓度处理癌细胞,测定苦参碱对癌细胞中Src激酶活性的影响。11.Western blot分别检测苦参碱对MAPK/ERK、JAK2/STAT3、PI3K/Akt信号通路蛋白磷酸化水平的影响。结果:1.苦参碱抑制癌细胞增殖,且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2.苦参碱抑制体内癌细胞增殖能力。3.化学合成苦参碱修饰物13α-(2-氨基)乙氧基苦参碱,产率为65%,红外光谱与质谱结构表征结果与13α-(2-氨基)乙氧基苦参碱结构一致。4.制备苦参碱偶联树脂,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检测偶联反应前后13α-(2-氨基)乙氧基苦参碱浓度,偶联反应效率为54%。5.利用苦参碱偶联树脂进行Pull down实验,考马斯亮蓝染色结果显示,分子量55-70 k Da之间有明显蛋白条带;且加入苦参碱后,此蛋白条带明显减弱,猜测此蛋白可能为苦参碱特异性结合蛋白。LC-MS/MS质谱定性分析发现,Src为苦参碱特异性结合蛋白。6.CETSA实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苦参碱处理组Src蛋白的热稳定性明显增强。同时,GST-Src重组蛋白进行Pull down实验,结果显示,苦参碱偶联树脂组检测到Src蛋白,且加入苦参碱后,Src蛋白明显减少,进一步证实Src为苦参碱作用靶点。7.分别构建Src分段质粒USH3、SH4-UD、SH3、SH2、Kinase,转染HEK293T细胞过表达后,提取总蛋白进行Pull down实验,Western blot结果分析显示,苦参碱结合Src激酶结构域。8.GST-Kinase重组蛋白进行Pull down实验,Western blot结果表明,苦参碱偶联树脂组检测到目的蛋白,且加入苦参碱后,目的蛋白明显减少,进一步证实Src激酶结构域为苦参碱结合区域。9.Discovery Studio 4.5软件预测苦参碱与Src激酶结构域3D分子对接情况,结果显示,苦参碱结合Src激酶结构域,主要作用可能是因为苦参碱与Ala392形成较强的氢键作用力;同时,苦参碱与周围氨基酸形成范德华力等其他作用力。10.苦参碱最佳作用浓度处理癌细胞后,细胞中Src激酶活性均显着降低。11.Western blot结果表明,苦参碱显着下调癌细胞中MAPK/ERK、JAK2/STAT3、PI3K/Akt信号通路蛋白磷酸化水平。结论:苦参碱抑制癌细胞增殖。苦参碱作用靶点为Src,Src激酶结构域为苦参碱结合区域。同时,苦参碱能够下调癌细胞中MAPK/ERK、JAK2/STAT3和PI3K/Akt信号通路蛋白磷酸化水平。因此,苦参碱通过靶向Src激酶结构域下调磷酸化信号通路进而抑制癌细胞增殖。
沈义兰[4](2020)在《抗VEGF-B单克隆抗体与白细胞介素-22融合蛋白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疗效与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作为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的主要并发症,现已成为导致终末期肾脏病发生最主要的原因。但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复杂且尚不明确,临床上尚无针对糖尿病肾病有效的治疗方法。有研究表明拮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B(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B,VEGF-B)后可以通过减轻肾脏脂毒性来改善糖尿病肾病,但是尚无证据表明单独拮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B可以减轻糖尿病肾病其他致病因素的作用,例如氧化应激与炎症反应。此外,有研究显示白介素22(Interleukin-22,IL-22)可通过减轻肾脏炎症反应来改善糖尿病肾病。目的本研究旨在构建具有抗-VEGFB抗体以及IL-22生物学效应的融合蛋白,并进一步研究该融合蛋白对糖尿病肾病的治疗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1.通过ELLSA试剂盒检测非糖尿病非糖尿病肾病受试者以及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中VEGF-B及IL-22含量;通过免疫组化检测糖尿病肾病患者肾脏组织中VEGF-B的表达含量;利用免疫荧光检测糖尿病肾病患者肾脏组织中炎症相关蛋白NLRP3及脂肪分化蛋白ADFP的表达水平。2.将抗-VEGFB抗体与IL-22基因序列相连并插入表达载体,最后表达纯化获得anti-VEGFB/IL22融合蛋白;通过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与排阻色谱法检测anti-VEGFB/IL22融合蛋白的分子量大小及纯度;通过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检测融合蛋白亲和力;利用蛋白印迹以及激光共聚焦验证anti-VEGFB/IL22融合蛋白同时具有抗-VEGFB单克隆抗体以及IL-22的生物活性。3.通过高糖高脂饮食喂养db/db小鼠构建糖尿病肾病动物模型:使用生化试剂盒及ELLSA试剂盒检测小鼠血糖、血甘油三酯、血胆固醇、血肌酐、血尿素氮、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尿蛋白;对小鼠肾脏组织切片进行HE染色、Masson染色评估病理损伤及肾脏纤维化程度;利用电镜观察小鼠肾脏肾小球足突病变情况及测量基底膜厚度;将小鼠肾脏组织匀浆后通过蛋白印迹分析小鼠肾脏纤维化相关蛋白:CollagenⅣ、Vimentin、α-SMA的表达水平。4.使用Mito SOX试剂盒及JC-1试剂盒检测小鼠肾脏中线粒体活性氧水平及线粒体功能;通过蛋白印迹测定小鼠肾脏炎症相关蛋白:NLRP3、Cleaved Caspase-1、MatureIL-1β表达水平;通过免疫组化检测小鼠肾脏炎症相关指标TGF-β、NF-κB表达情况;对小鼠肾脏切片进行油红O染色评估肾脏脂质聚集程度;通过免疫荧光检测小鼠肾脏组织中FATP4及ADFP的表达水平,进一步评估小鼠肾脏脂质转运及沉积水平;使用蛋白印迹检测小鼠肝脏及肾脏组织中胰岛素信号通路相关蛋白:p-IRS-1、IRS-1、p-ERK1/2、ERK1/2、p-AKT、AKT水平;对小鼠肾脏进行糖原染色(PAS染色)评估肾脏糖原沉积水平。结果1.在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进行检测后发现:相比于非糖尿病非糖尿病肾病受试者,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中VEGF-B水平升高,而IL-22水平下降;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VEGF-B水平与ACR水平呈正相关,而血清IL-22水平与ACR呈负相关;此外,糖尿病肾病患者肾脏中VEGF-B水平显着高于非糖尿病非糖尿病肾病受试者;且糖尿病肾病患者肾脏中脂肪酸分化蛋白ADFP水平及炎症相关蛋白NLRP3水平均显着升高。2.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与排阻色谱法检测anti-VEGFB/IL22融合蛋白与抗-VEGFB单克隆抗体的分子量及纯度;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发现anti-VEGFB/IL22融合蛋白、抗-VEGFB单克隆抗体与VEGF-B抗原具有较高亲和力;此外,anti-VEGFB/IL22融合蛋白不仅可以激活IL-22信号通路蛋白p-STAT3、p-AKT表达,也可以减轻高糖诱导的氧化应激和线粒体功能障碍,这些结果表明融合蛋白具有IL-22的生物学活性;此外anti-VEGFB/IL22融合蛋白可以阻断VEGF-B诱导的FATP4的高表达,表明anti-VEGFB/IL22融合蛋白具有抗-VEGFB单克隆抗体的生物学活性。3.高脂饮食喂养后的db/db小鼠表现出ACR、血肌酐、血尿素氮、血糖、血甘油三酯、血胆固醇水平的升高,成功构建糖尿病肾病小鼠;给予anti-VEGFB/IL22融合蛋白治疗8周后,糖尿病肾病小鼠ACR、血肌酐、血尿素氮、血糖、血甘油三酯、血胆固醇水平显着降低;anti-VEGFB/IL22融合蛋白减轻糖尿病肾病小鼠肾脏组织病理损伤,改善糖尿病肾病小鼠足突脱落、足突融合、基底膜增厚。4.anti-VEGFB/IL22融合蛋白降低糖尿病肾病小鼠肾脏组织炎症反应相关蛋白:NLRP3、Cleaved Caspase-1、Mature IL-1β表达水平,减轻炎症因子(TNF-α、NF-κB)表达,减轻氧化应激水平及线粒体功能障碍;此外,油红O染色及免疫荧光染色分析发现anti-VEGFB/IL22融合蛋白可以减轻糖尿病肾病小鼠肾脏组织中中性脂聚集程度,降低ADFP及FATP4表达水平;anti-VEGFB/IL22也可以减轻糖尿病肾病小鼠肾脏组织中的糖原聚集,增加糖尿病肾病小鼠肝脏及肾脏组织中胰岛素信号通路相关蛋白p-IRS-1、p-ERK/2、p-AKT表达水平。结论我们发现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中VEGF-B水平明显上调,而IL-22水平下调,可能与糖尿病肾病的进展有关。基于以上认识,我们成功构建并纯化一种新的anti-VEGF-B/IL-22融合蛋白,同时具有抗VEGF-B抗体和IL-22的生物活性。我们进一步证实anti-VEGFB/IL22融合蛋白可以改善肾小球和肾小管脂质蓄积,同时减轻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进一步改善糖尿病肾病。此外,anti-VEGFB/IL22融合蛋白还可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总之,这些发现表明anti-VEGFB/IL22融合蛋白有望成为糖尿病肾病的一种前瞻性治疗药物。
袁超[5](2020)在《鸡Prox1基因的亚细胞定位及其在不同组织发育中的表达分析》文中研究指明Prox1(Prospero-related homeobox protein 1,Prox1)蛋白是homeo-box转录因子家族中的一个重要成员,在脊椎动物胚胎时期的神经、肝脏、心脏、眼睛和淋巴系统等组织器官发生发育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其表达和功能的改变还与多种人类癌症相关。Prox1蛋白含有homeo-prospero结构域和prospero结构域,并且homeo-prospero与prospero结构域形成的同源结构域能特异性结合DNA,调节其它基因的转录。目前,Prox1基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和小鼠,对果蝇、蝾螈、爪蟾、金鱼和斑马鱼也有一些研究。人、小鼠、爪蟾、金鱼和斑马鱼的Prox1基因c DNAs已得到了克隆、序列分析和功能研究,但是鸡Prox1基因的克隆、亚细胞定位以及在鸡组织发育过程中的表达情况尚不清楚。本研究首先对鸡Prox1基因的完整CDS区进行克隆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鸡Prox1蛋白的亚细胞定位并鉴定介导其细胞核定位的核定位信号,同时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Prox1基因在鸡胚胎期14天(E14 d)、0日龄(0 d)、7日龄(7 d)和14日龄(14 d)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在鸡胚组织发育过程中的表达规律。1.鸡Prox1基因的克隆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根据Gen Bank已发表的鸡Prox1基因序列(NM_001005616.1)设计合成引物,以鸡眼睛提取的总RNA反转录产物为模板,通过PCR扩增Prox1基因CDS区,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Prox1蛋白的理化性质、二级结构、三级结构、亚细胞定位、互作蛋白、蛋白结构域和系统进化树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鸡眼睛提取的总RNA反转录产物中成功扩增出鸡Prox1基因CDS区,其长度为2211 bp,共编码736个氨基酸,理论p I为6.62,相对分子质量约为82.86 ku,分子式为C3601H5671N1049O1136S32。序列分析表明,鸡Prox1蛋白二级结构主要是由无规则卷曲(占53.67%)和α螺旋组成(占39.40%)。亚细胞定位和互作蛋白预测结果显示:鸡Prox1蛋白主要定位在细胞核,与其互作的细胞蛋白主要有LYVE1、PAX6、KDR、VEGFC和FLT4。核苷酸同源性及遗传进化分析发现,鸡与鹌鹑Prox1基因核苷酸同源性最高(为97.8%),并且与鹌鹑的亲缘关系最近。以上研究为下一步开展鸡Prox1蛋白细胞核定位信号的鉴定和组织表达特性提供基础。2.鸡Prox1蛋白细胞核定位信号的预测和鉴定以构建的鸡Prox1基因重组克隆质粒p CR2.1-Prox1为基础,构建鸡Prox1基因的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 EGFP-Prox1,将其转染HEK-293T细胞,通过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重组蛋白的表达,同时利用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和分析重组蛋白的亚细胞定位。另外,运用在线软件预测鸡Prox1蛋白中假定存在的NLS(putative NLS,p NLS),构建鸡Prox1蛋白p NLS缺失体重组真核表达载体,转染细胞后通过观察缺失体重组蛋白的亚细胞定位来确定NLS。同时,将鉴定的鸡Prox1蛋白NLS进行保守性分析,并检测其对外源蛋白的核输入能力。另外,将NLS中的碱性氨基酸位点进行突变,鉴定鸡Prox1蛋白NLS中的关键碱性氨基酸位点。结果表明,成功构建了鸡Prox1基因的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 EGFP-Prox1,转染细胞后重组蛋白EGFP-Prox1正确表达;荧光观察和亚细胞定位分析结果显示EGFP-Prox1重组蛋白主要定位在细胞核。对鸡Prox1蛋白NLS预测结果显示,鸡Prox1蛋白中共存在6个p NLS。进一步对p NLS缺失体重组蛋白的亚细胞定位分析发现,p NLS1(15KRRR18)和p NLS2(163RAKRAR168)共同决定了鸡Prox1蛋白的细胞核定位。另外,鸡Prox1蛋白NLS1和NLS2基序在其它禽类、人和不同哺乳动物间均保守,并且与SV40大T抗原NLS具有相同的核输入能力。此外,碱性氨基酸点突变试验结果证实,K15、R16和R18,K165、R166和R168分别是鸡Prox1蛋白NLS1和NLS2中的关键碱性氨基酸位点。以上研究结果表明,两个高度保守的NLS1(15KRRR18)和NLS2(163RAKRAR168)共同决定了鸡Prox1蛋白的细胞核定位。3.鸡Prox1基因在鸡胚不同发育阶段不同组织中的表达特性分析分别采集鸡胚胎期14天(E14 d)、0日龄(0 d)、7日龄(7 d)和14日龄(14 d)4个时间点的眼、脑、心、肝、肺、胃、胸肌和腿肌的样品。提取总RNA并反转录成c DNA,设计荧光定量PCR引物,通过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Prox1基因在鸡肝、肾、脑、眼睛、肌肉不同阶段组织中的表达量,分析Prox1基因在鸡不同组织发育过程中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Prox1基因在鸡E14 d和7 d的胃中表达最高;0 d和14 d的肺脏中表达最高。表达规律显示:Prox1基因在眼睛和脑中表达稳定;心脏中7 d前表达稳定,7 d后开始呈上升趋势;肝脏和肺脏中均在E14 d时表达最低,14 d时表达最高,整体呈上升趋势;胃和腿肌中在E14 d时表达最高,0 d时表达最低,7 d时有较高表达,呈“W”表达趋势;胸肌中,E14 d到7 d阶段表达逐渐增加,在7 d时达到最高,之后开始下降,到14d表达最低。以上研究为后续开展Prox1基因调控鸡相关组织发育研究奠定基础。
常早上[6](2019)在《FoxO3在小鼠心脏氧化损伤及衰老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百草枯(PQ)能促进脑组织细胞衰老,从而导致帕金森病。并且,PQ诱发心力衰竭和氧化损伤,但PQ是否以及如何诱导心脏衰老仍不清楚。在此,我们报道PQ诱导心肌细胞株H9c2氧化损伤以及细胞衰老相关表型,PQ体内诱导与心脏衰老相关的心室重塑和功能障碍表型。此外,PQ在体内和体外都抑制长寿因子FoxO3的活化。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影响我国人口健康的主要原因,衰老是导致心血管疾病高发的一个重要诱导因素。因此,探索心脏衰老及靶向干预疗法,是目前衰老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前沿。在本研究中,我们通过H2O2诱导心肌细胞衰老,以及自然年轻鼠(3月龄)、自然衰老鼠(24月龄)、全身敲除FoxO3年轻鼠(3月龄)和全身敲除FoxO3年老鼠(23月龄),探索FoxO3在心脏衰老中的作用及其可能涉及的机制。并通过高通量测序,深入阐明介导心脏衰老的分子和细胞学机制,寻找缓解心肌氧化损伤,以及有效干预衰老相关心血管疾病的有效途径。方法:(一):(1)利用q PCR、WB,检测PQ对FoxO3 mRNA和总蛋白的影响,检测Akt/FoxO3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2)通过si RNA干扰FoxO3,使用DCH2DCF检测H9c2细胞内ROS的含量,JC-1染色检测H9c2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FITC-PI检测细胞凋亡以及PI染色检测细胞周期的变化。(3)通过慢病毒系统筛选并建立H9c2细胞的FoxO3基因沉默稳定细胞株(sh FoxO3),对照组(sh NC)。WB检测PQ对超氧化物歧化酶SOD2,过氧化氢酶Catalase,衰老标记物p53,p16以及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的影响。(二):(1)构建心脏特异性敲除靶基因的小鼠(FoxO3-/-),标记为CKO,动物实验分为三组,对照组注射PBS,WT组注射PQ和CKO组注射PQ,每周一次,连续四周。利用q PCR、WB,检测PQ对心脏组织FoxO3 mRNA和蛋白的影响,检测Akt/FoxO3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免疫荧光检测PQ对FoxO3在细胞核中表达的影响。(2)DHE免疫荧光检测小鼠心脏组织内ROS含量,MDA检测心脏组织脂质氧化程度。利用TUNEL染色技术,分析小鼠心脏组织细胞凋亡,免疫组化检测8-OHd G的变化。WB检测SOD2、Catalase、p53、p16、p21,p27和Bax/Bcl2蛋白的变化。(3)构建过表达载体SOD2、Catalase,转染H9c2细胞,以及Ch IP-PCR证明FoxO3与小鼠心脏SOD2、Catalase启动子结合。构建FoxO3及Catalase腺相关病毒载体系统(AAV9),分析心脏过表达FoxO3、Catalase缓解PQ诱导的氧化损伤。(三):(1)H2O2诱导H9c2细胞衰老,使用WB,检测H2O2诱导H9c2细胞衰老对FoxO3蛋白的影响,以及Akt/FoxO3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2)通过si RNA沉默FoxO3,使用DCH2DCF检测衰老H9c2细胞内ROS的含量,FITC-PI检测细胞凋亡的变化。(3)通过慢病毒系统筛选并建立H9c2细胞的FoxO3基因沉默稳定细胞株(sh FoxO3),对照组(sh NC),WB检测衰老H9c2细胞SOD2,衰老标记物p53、p16、p21、p27,凋亡相关蛋白Cleaved-Caspase3/Caspase3、Cleaved-Caspase9/Caspase9、Bax/Bcl2的变化以及q PCR方法检测端粒长度的变化。(四):(1)构建全身敲除靶基因FoxO3的小鼠(FoxO3-/-),标记为EKO,并且在蛋白水平验证FoxO3敲除效率。动物实验分为四组,WT年轻(3月龄)、WT年老(24月龄)、EKO年轻(3月龄)和EKO年老(23月龄)鼠,使用q PCR、WB,检测自然老年鼠中FoxO3mRNA和蛋白的变化,检测Akt/FoxO3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免疫荧光检测自然衰老对FoxO3在细胞核中表达的影响。(2)q PCR检测衰老相关分泌因子SASP变化:TNFα、MMP3、IL-8、IL-6和IL-1β。检测自然衰老和EKO老年鼠线粒体拷贝数变化CoxΙ/β-globion,Cytb/H19,PGC1α和线粒体中ATP含量的变化,透射电镜检测心肌组织中线粒体形态的变化。(3)WT年轻、WT年老、EKO年轻和EKO年老鼠,免疫荧光检测γH2AX和Lamin B的变化。(4)WB检测衰老相关蛋白p53、p16、p21,p27和凋亡相关蛋白Cleaved-Caspase3、Cleaved-Caspase9、Bax/BCL2,自噬相关蛋白LC3B,增殖相关蛋白PCNA的变化以及p-m TOR、P-AMPK、P-Erk,P-MAPK蛋白和P-IκB的变化。(5)通过RNA-seq高通量测序,分析WT年轻、WT年老、EKO年轻和EKO年老鼠差异性基因和相关信号通路的变化。并且在mRNA水平验证能量代谢靶基因Myh7、Aldob、Mapk9、ACADSB、PTGES3、HADHB、Tcf7L2,NADK2的变化。结果:(一):(1)PQ诱导显着抑制FoxO3 mRNA和蛋白的表达,抑制Akt/FoxO3活性。(2)PQ诱导H9c2细胞ROS积累,细胞凋亡,线粒体膜电位下降,抑制细胞周期,促使细胞衰老,敲除FoxO3,进一步加剧以上表型。(二):(1)PQ诱导小鼠心脏心室重构,WGA表明PQ诱导心肌细胞肥大,上调肥大相关基因的表达,诱导小鼠心脏组织内积累ROS,促进脂质氧化物丙二醛(MDA)的生成,心脏特异性敲除FoxO3进一步加剧上述表型。(2)过表达SOD2、Catalase,显着促使细胞增殖,抑制PQ诱导的细胞凋亡。Ch IP-PCR证明FoxO3结合SOD2,Catalase启动子区域,正向调控SOD2和Catalase的表达。心脏过表达FoxO3和Catalase,表明FoxO3、Catalase缓解PQ诱导的心室重构。(三):(1)H2O2诱导H9c2细胞衰老,显着抑制FoxO3蛋白的表达,和Akt/FoxO3活化。(2)WB证明si RNA有效的沉默FoxO3,H2O2诱导H9c2细胞ROS积累,细胞凋亡,敲除FoxO3,进一步加剧以上表型。(四):(1)自然衰老降低FoxO3 mRNA和蛋白在小鼠心脏组织的表达,抑制Akt/FoxO3通路的活化。(2)SASP结果表明,自然衰老上调TNFα,MMP3,IL-6和IL-1β细胞因子,敲除FoxO3,促使IL-6和IL-1β的表达,抑制TNFα的表达。(3)衰老心脏组织抑制能量代谢,破坏线粒体形态和结构。全身敲除FoxO3进一步导致线粒体结构紊乱.(4)衰老心脏组织促使γH2AX表达,抑制Lamin B表达,EKO老年鼠进一步促使γH2AX表达,下调Lamin B表达。(5)WT年轻鼠、WT年老鼠、EKO年轻鼠,EKO年老鼠,高通量测序表明有37个差异性基因是重叠的,通过Go和KEGG分析表明,37个差异性基因主要集中在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和能量代谢途径。ACADSB和PTGES3作为靶基因进一步研究。结论:(1)PQ和H2O2诱导H9c2细胞衰老表型,抑制增殖,促进凋亡,β-gal活性增加,以及p53,p16蛋白表达。体内实验表明FoxO3敲除加剧PQ诱导和自然衰老的心肌肥厚、纤维化、凋亡、氧化损伤。(2)体内实验通过染色质免疫沉淀验证FoxO3与心脏Cat和SOD2基因启动子结合,过表达Cat或SOD2可缓解PQ诱导的FoxO3敲除的心肌细胞衰老表型。FoxO3和Cat在心脏中的过表达显着抑制了PQ诱导的心脏损伤和与衰老相关的表型。(3)FoxO3参与到m TOR、AMPK,自噬通路,共同调控衰老过程,高通量测序再次证明FoxO3主要参与到线粒体生物合成和能量代谢,从而调控哺乳动物的心脏衰老过程。
刘洋[7](2018)在《Ghrelin对生长激素缺乏症患儿的心脏保护功能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生长激素缺乏症(Growth hormone deficiency,GHD)是由于腺垂体前叶合成和(或)分泌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GH)完全或部分缺乏而引起的一类内分泌疾病。GHD除了因腺垂体分泌GH缺乏而影响儿童的终身高外,还对一系列的心脏病变如心脏的形态改变、心室结构变化、血管内皮细胞和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具有影响,有研究表明,未经治疗的GHD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心血管病变。Ghrelin是一种肽类激素,为生长激素促分泌素受体(Growth hormone secretagogue receptor,GHSR)的内源性配体。它不仅具有促进GH的释放、促进胃肠蠕动、增加食欲、降低血压、抑制炎症因子释放等生物学作用,还具有保护心血管的功能。Ghrelin在体内有两种存在形式:一部分通过酰基转移酶(ghrelin-acyltransferase,GOAT)的催化形成酰基化ghrelin(acyl-ghrelin),另一部分为未经GOAT催化的非酰基化ghrelin(desacyl-ghrelin)。两种形式的ghrelin发挥着不同的心脏保护功能,作用机制亦各不相同。心肌细胞对缺氧损伤的耐受性差,缺氧/缺血会导致心脏电活动异常、心肌细胞凋亡,诱发各类心血管疾病。IGF-1(Insulin like growth factor-1)是一类活性蛋白多肽物质,IGF-1的表达量是衡量心肌细胞和组织正常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另外,AKT被视为一种Ser/Thr蛋白激酶,是PI3K/AKT信号通路的重要组成部分。PI3K/AKT信号通路作为一条经典的信号通路,可通过调控基因表达,在细胞的存活、分化、生长和凋亡等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课题组应用常规超声及3D-STI(Three dimensional speckle tracking Imaging)技术检测GHD患儿的心肌应变能力及结构改变,研究GHD患儿心脏损害程度,分析GHD患儿acyl-ghrelin、desacyl-ghrelin、总ghrelin水平与心脏结构和功能改变的相关性,探讨GH/IGF-1轴对血浆ghrelin水平的调控作用;同时,构建ghrelin慢病毒表达载体,转染至乳鼠心肌细胞及心肌组织,通过免疫荧光、荧光定量PCR、Western Blot、心脏切片免疫组化等方法,验证外源性ghrelin对心肌细胞中GH、GHSR、IGF-1、p-AKT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第一部分生长激素缺乏症患儿血浆Ghrelin水平变化及其与心脏结构和功能改变的相关性目的:研究GHD发生心脏病变时acyl-ghrelin和desacyl-ghrelin的水平变化;分析、探讨此二种ghrelin的调控机制及对GHD患儿的心脏保护作用。方法:(1)收集35例确诊为GHD的患儿为GHD组,另选取30例健康体检儿童为对照组。经常规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测GHD组和对照组心脏结构和功能指标如:左室舒张末期后壁厚度(LVPWd),左室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IVSd),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PWTd),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二维左室射血分数(2D-EF);(2)利用心脏超声三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3D-STI)测定GHD组和对照组整体纵向应变(GLS)、整体径向应变(GRS)、整体圆周应变(GCS)、整体扭转角度(GTA)、左室质量(LVM)、左室质量指数(LVMI);(3)ELISA法检测GHD组和对照组外周血acyl-ghrelin、desacyl-ghrelin水平,计算总ghrelin及A/D比值,并采用ELISA法检测GHD组血浆IGF-1水平;(4)应用统计学软件对比分析GHD组和对照组总ghrelin、acyl-ghrelin及desacyl-ghrelin水平及A/D比值;(5)分析GHD组总ghrelin、acyl-ghrelin、desacyl-ghrelin水平、A/D比值与超声心动图及3D-STI测值的相关性;(6)分析GHD组总ghrelin、acyl-ghrelin、desacyl-ghrelin水平、A/D比值与IGF-1水平的相关性;(7)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明确引起acyl-ghrelin和desacyl-ghrelin水平变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GHD组与对照组对比:IVSd、LVPWd、LVPEDV、LVESV、2D-EF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GHD组与对照组对比:GLS、GRS、GCS、LVM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GTA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GHD组的acyl-ghrelin、desacyl-ghrelin、总ghrelin水平及A/D比值均高于对照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4)GHD组中,acyl-ghrelin、desacyl-ghrelin水平、总ghrelin水平与GLS、GRS、GCS均呈负相关(r=-0.528,P=0.001;r=-0.458,P=0.006;r=-0.369,P=0.029;r=-0.477,P=0.004;r=-0.413,P=0.014;r=-0.334,P=0.050;r=-0.484,P=0.003;r=-0.430,P=0.010;r=-0.353,P=0.038),而与GTA、LVM、IVSd、LVPWd、LVEDV、LVESV、2D-EF均无相关性(P>0.05);A/D比值与GLS、GRS、GCS、GTA、LVM、IVSd、LVPWd、LVEDV、LVESV、2D-EF均无相关性(P>0.05);(5)GHD组中,acyl-ghrelin、desacyl-ghrelin水平、总ghrelin水平与IGF-1水平呈负相关(r=-0.585,P=0.000;r=-0.580,P=0.000;r=-0.589,P=0.000);A/D比值与IGF-1水平无相关性(r=-0.071,P=0.686);(6)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IGF-1为acyl-ghrelin和desacyl-ghrelin独立危险因素(B=-4.680,95%CI-8.909~-0.652,P=0.025)和(B=-5.873,95%CI-10.767~-0.979,P=0.021)。结论:(1)GHD患儿存在心脏结构和功能改变,血浆acyl-ghrelin和desacyl-ghrelin水平升高;(2)GHD患儿acyl-ghrelin、desacyl-ghrelin、总ghrelin水平与心脏功能的改变程度相关,但与心脏结构改变不相关。第二部分Ghrelin对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的修复机制目的:通过缺氧/复氧心肌细胞的ghrelin表达载体实验,研究ghrelin对缺氧/复氧心肌细胞的修复功能,探讨ghrelin保护心脏的具体机制,为其治疗缺氧心肌损伤供理论基础。方法:(1)通过构建ghrelin慢病毒表达载体,采用plvx-puro载体连接ghrelin基因,经过酶切回收和菌落PCR验证表达载体是否构建成功;(2)新生SD大鼠的乳鼠心肌细胞原代分离,采用免疫荧光鉴定是否正确分离心肌细胞,将构建好的ghrelin慢病毒表达载体转染至心肌细胞,并构建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模型;(3)将转染的心肌细胞分为四组:1)对照组;2)空白组:缺氧/复氧;3)转染组1:表达空载+缺氧/复氧;4)转染组2:ghrelin表达载体+缺氧/复氧。各组进行CCK-8细胞毒性检测,在细胞水平验证ghrelin表达载体对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4)大鼠离体心脏灌注模型的构建,分为四组:1)正常组;2)假手术组(sham组);3)缺氧复氧组;4)ghrelin+缺氧复氧组;(5)荧光定量PCR检测乳鼠心肌细胞及大鼠心肌组织GH、GHSR、IGF-1、AKT的m RNA表达,检测缺氧/复氧心肌组织经ghrelin处理后相关m RNA的表达水平,确定ghrelin对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6)Western Blot检测心肌细胞及大鼠心肌组织GH、GHSR、IGF-1、AKT、p-AKT蛋白的表达水平,通过以上蛋白的表达进一步验证ghrelin的心脏保护功能;(7)大鼠心脏切片免疫组化表征心肌细胞中GH、GHSR、IGF-1、AKT蛋白的表达,通过模型组与ghrelin处理组的对比,揭示ghrelin对心肌细胞的修复作用。结果:(1)成功构建出ghrelin表达载体并转染至乳鼠心肌细胞,通过免疫荧光法鉴定心肌细胞;(2)荧光鉴定检测心肌细胞成活率,转染了ghrelin表达载体后缺氧/复氧模型在24 h、48 h、72 h三个时间段的细胞毒性对比,结果显示:相对于对照组,转染组2(ghrelin表达载体+缺氧/复氧)、转染组1(表达空载+缺氧/复氧)、空白组(缺氧/复氧)细胞成活率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转染组2相对于空白组及转染组1显示心肌细胞具有一定的修复功能,细胞成活率有所上升(P<0.05);(3)Hoechst染色检测细胞凋亡率显示,空白组和转染组1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而ghrelin干预后的转染组2的细胞凋亡率显着低于空白组和转染组1(P<0.01);(4)荧光定量PCR检测心肌细胞显示,空白组和转染组1的GH、GHSR、IGF-1的m RNA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显着降低(P<0.01);ghrelin干预后,转染组2的GH、GHSR、IGF-1的m RNA表达水平较空白组和转染组1显着升高(P<0.01);(5)心肌细胞Western Blot实验显示,空白组和转染组1的GH、GHSR、IGF-1蛋白表达水平及p-AKT/AKT比值较对照组显着降低(P<0.01),ghrelin干预后,转染组2的GH、GHSR、IGF-1蛋白表达水平及p-AKT/AKT比值较空白组和转染组1显着升高(P<0.01);(6)动物造模荧光定量PCR实验显示,缺氧/复氧组GH、GHSR、IGF-1的m RNA表达水平相较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显着降低(P<0.01);ghrelin干预后,ghrelin+缺氧/复氧组GH、GHSR、IGF-1的m RNA表达水平较缺氧/复氧组显着升高(P<0.01);(7)动物造模Western Blot实验显示,缺氧/复氧组GH、GHSR、IGF-1的蛋白表达水平及p-AKT/AKT比值较对照组显着降低(P<0.01);ghrelin干预后,即ghrelin+缺氧/复氧组GH、GHSR、IGF-1的蛋白表达水平及p-AKT/AKT比值较缺氧/复氧组显着升高(P<0.01);(8)动物造模大鼠心脏切片的免疫组化分析显示:ghrelin+缺氧/复氧组的GH、GHSR、IGF-1、AKT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缺氧/复氧组。结论:(1)外源性ghrelin可提高缺氧心肌细胞及组织中GH、GHSR、IGF-1的表达量;(2)ghrelin能抑制心肌细胞凋亡,修复缺氧受损的心肌组织;(3)ghrelin发挥心脏保护功能与GH/IGF-1轴的激活有关;(4)ghrelin可通过激活AMPK途径,抑制蛋白激酶的活性,从而抑制心肌细胞的凋亡,这对ghrelin干预治疗心肌缺氧损伤提供了新思路。
高文斌[8](2014)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治疗恶性浆膜腔积液的基础与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探究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rh-Endostatin,商品名称:恩度,英文名称:Endostar,研发代号:YH-16)治疗恶性浆膜腔积液的作用机制,评价Endostar浆膜腔内灌注治疗恶性浆膜腔积液的临床疗效和应用安全性。方法:本实验研究选择BALB/C小鼠,采用H22肝癌腹水瘤细胞株腹腔内注射建立H22腹水瘤实验模型。(1)Endostar对荷H22腹水瘤小鼠作用的实验Endostar对荷H22腹水瘤小鼠作用的实验动物分组:180只小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30只,Ⅰ组:阴性对照组(0.9%氯化钠,0.2ml);Ⅱ组:阳性对照组(顺铂1mg/kg);Ⅲ组:低剂量治疗组(Endostar5mg/kg); Ⅳ组:中剂量治疗组(Endostar10mg/kg); Ⅴ组:高剂量治疗组(Endostar15mg/kg); Ⅵ组:联合治疗组(顺铂lmg/kg+中剂量Endostar10mg/kg)。腹腔内隔日注射用药,共3次,每次给药前处死6只。观察小鼠一般情况,记录小鼠体重变化,存活状况,计算存活率,绘制生存曲线,收集腹水及血液,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的浓度。(2)Endostar对荷H22腹水瘤小鼠腹膜微血管形态研究60只小鼠分6组,每组10只。分组同实验(1)。小鼠腹腔积液长出后经超声检查确认,各组均隔日腹腔药物注射,调整药物浓度,总共给药3次。停药1天后处死小鼠。腹膜标本光镜HE染色,观察腹膜血管及细胞形态学变化。比较生理盐水、顺铂及中剂量Endostar组腹膜微血管密度。电镜观察腹膜形态学变化。(3)Endostar对荷H22腹水瘤小鼠腹膜微血管生物因子检测40只小鼠分2组,中剂量连续给药组(连续组)和中剂量隔2日给药组(隔2日组)各20只;实验采用中剂量组10.00mg/kg给药,连续组d7, d8, d9, d10, d11, d12给药,隔2日组分别于d7,d10给药。均在d7,d13处死小鼠各10只。采用ELISA法和SP法分别检测腹水、腹膜组织中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 MMP-2)、MMP-9、缺氧诱导因子-1α (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存活素(Survivin)、 Caspase-3、 Caspase-9、 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基因(B-cell lymphoma/leukemia-2, Bcl-2)和Bcl-xl的表达。(4)Endostar对荷H22腹水瘤小鼠腹膜微血管机制研究78只小鼠共分为4组,中剂量给药,连续组(2a):d7,d8,d9,d10,d11,d12;隔日组(2b):d7,d9,d11;隔2日组(2c):d7,d10;每周组(2d):d7;连续组、隔日组分别于d7,d9,d11,d13处死小鼠每组6只,隔2日组于d7,d10,d13;每周组于d7,d13处死小鼠。对实验腹膜组织分别进行Real-Time PCR检测MMP-2、 VEGF和Survivin的mRNA,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腹膜蛋白表达水平。(5)Endostar对恶性浆膜腔积液患者的区域灌注治疗的临床观察晚期恶性肿瘤合并浆膜腔积液的患者共60例,随机分组,分为Endostar腔内单药灌注治疗组(单药组)31例,Endostar与顺铂联合局部灌注治疗组(联合组)29例。超声定位,“猪尾巴”导管积液腔内穿刺导管留置术,尽可能放尽积液,单药组由导管注AEndostar行局部区域灌注治疗。胸腔积液或心包腔积液患者,Endostar单次注入30mg;腹腔积液患者,Endostar单次注入45mg,隔日1次,连续使用1-2周时间,视积液情况,每周1~2次维持。联合治疗组在单药基础上联合加用顺铂化疗(联合组),顺铂剂量30-40mg/m2。 RECIST1.1“不可测量病灶”疗效评价标准,计算临床获益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评价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QOL)以及NCI CTC3.0版标准评价毒副反应。结果:(1)Endostar对荷H22腹水瘤小鼠作用荷H22腹水瘤小鼠腹水出现前(第1-6天),小鼠进食、饮水、活动以及排便等一般情况均良好;接种后约第6-7天开始,生理盐水阴性对照组小鼠体重迅速增加;第9-10天开始,荷瘤小鼠逐渐出现精神萎靡、呆滞少动,活动迟缓、反应性差、食欲降低、粪便干燥等,腹水增长速度高于各用药组;第11-12天开始,小鼠晚期呆滞少动,腹部极度膨隆,呈恶液质状态;第12天对照组小鼠全部死亡;Endostar与顺铂联合组体重增加较慢,精神较好,中位生存期为17天。Endostar对荷H22腹水瘤小鼠腹水的抑制作用显示:实验第9天,Endostar各剂量组及Ⅱ组较Ⅰ组出现的腹水量减少,荷瘤小鼠体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Endostar各剂量组较Ⅱ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第11天,EEndostar各剂量组较Ⅰ组、Ⅱ组荷瘤小鼠有统计学意义(p<0.05);Endostar各剂量组间比较Ⅳ组较Ⅲ、Ⅴ组荷瘤小鼠体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3天,各组荷瘤小鼠的体重均发生了显着的变化,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9天、第11天、第13天Ⅵ组较Ⅰ组出现的腹水量少,荷瘤小鼠体重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较Ⅱ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较Endostar各剂量组荷瘤小鼠体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ndostar对荷H22腹水瘤小鼠生存时间的影响显示:Ⅰ组中位生存时间为10.54±0.32天,时间最短;Ⅵ组最长,为17.01±0.31天,Endostar不同剂量组荷瘤小鼠的生存时间较对照组延长,差异显着(p<0.05);Endostar各剂量组间比较Ⅳ组较Ⅲ组生存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Ⅵ组较Ⅰ组、Ⅱ组、及Endostar各剂量组生存时间延长(p<0.05)。Endostar对荷H22腹水瘤小鼠腹水及血清中VEGF表达的影响:实验第9天Endostar各剂量组腹水及血清中的VEGF较Ⅰ组有统计意义(P<0.05); Endostar各剂量组间比较Ⅳ组腹水、血清中VEGF数值较Ⅲ、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1天各组间比较荷瘤小鼠腹水中VEGF数值下降明显,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荷瘤小鼠血清中VEGF表达,在Ⅳ组、Ⅴ组较Ⅱ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Endostar各剂量组间比较血清VEGF数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9天、第11天Ⅵ组腹水及血清中VEGF表达较Ⅰ组、Ⅱ组、Endostar各剂量组下降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Endostar对荷H22腹水瘤小鼠腹膜微血管形态学的影响观察各组荷瘤小鼠腹膜和腹腔脏器表面未见有明显的种植转移瘤、转移结节形成;腹膜光镜检查各用药组腹膜血管及细胞形态未见明显差异,用药组未见大片细胞坏死及间质血管减少现象。腹膜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检测中剂量Endostar组为13.96±0.59,与顺铂组14.24±0.40及生理盐水对照组14.36±0.57比较,其MVD绝对数值稍有降低,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腹膜的电镜观察显示,生理盐水组腹膜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明显增强,毛细血管完全由单层血管内皮细胞连接而形成,细胞基底膜结构破坏,毛细血管壁极薄,细胞之间连接较疏松,并可见大量线粒体水肿、空泡化现象;3个不同剂量的Endostar组可见腹膜毛细血管壁增厚,部分趋于正常;细胞间紧密连接,缝隙连接较多;线粒体水肿明显减轻,并可见较多正常线粒体。提示Endostar可以减轻微血管损伤,使之趋于正常化。顺铂组小鼠腹膜毛细血管壁较薄,细胞基底膜损伤较重;细胞之间连接较疏松以及因小鼠生存时间延长导致线粒体出现代偿最终转化为线粒体水肿数量明显增多的现象;联合治疗组腹膜毛细血管壁明显增厚;细胞之间连接紧密以及线粒体基本正常等血管正常化改变。(3)Endostar对荷H22腹水瘤小鼠腹膜微血管生物因子检测结果荷瘤鼠恶性腹腔积液中VEGF、MMP-2、 MMP-9、Survivin、 Caspase-3、 Caspase-9、 HIF-1α和Bcl-2等8个指标在药物干预前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后,经过Endostar干预治疗后,各指标出现明显的下降,Endostar可以明显下调上述8个生物因子在腹腔积液中的表达水平。在治疗方式比较上,隔2日给药组腹水中VEGF、 MMP-2、 MMP-9、 Survivin、 Caspase-3、Caspase-9、 HIF-1α和Bcl-2表达水平下降的幅度更低,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对腹膜组织的组化染色比较上,也出现了与腹水ELISA检测相似的研究结果。(4)Endosta对荷H22腹水瘤小鼠腹膜微血管机制中剂量Endostar采用不同给药时间方式对荷瘤小鼠腹膜组织中MMP-2、VEGF和Survivin的mRNA水平检测以及蛋白表达水平的研究。Endostar采用连续给药、隔日给药、隔2给药和每周给药对荷瘤小鼠腹膜组织中MMP-2mRNA、 VEGF mRNA和Survivin mRNA的相对表达的影响显示,其相对表达明显下降,并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Endostar可以显着的下调荷瘤鼠腹膜组织中MMP-2、VEGF和Survivin的mRNA表达,分析比较中剂量Endostar应用各组的抑制、下调水平,提示隔2日组给药对MMP-2mRNA、 VEGF mRNA和Survivin mRNA的相对表达量的下调作用效果最优,分别显着强于连续、每周及隔日给药组,差异显着(p<0.05)。提示,隔2日给药组治疗效果最佳。此研究趋势在MMP-2、VEGF和Survivin蛋白表达的研究中其总体趋势相近,但Endostar连续给药组对MMP-2、 VEGF和Survivin的蛋白下调效应明显优于隔日给药、隔2日以及每周给药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连续给药方式具有较大的治疗优势和治疗效应;中剂量Endostar隔日、隔2日给药作用效应相近,未见组间差异(p>0.05),但两组的作用效应均优于每周给药治疗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5)Endostai对恶性浆膜腔积液患者的区域灌注治疗的临床观察全组平均完成2.27个治疗周期,平均治疗持续时间为56.7天。患者治疗顺利,耐受性满意,未见有因为药物性不良反应而退出临床治疗患者。患者近期疗效:CR:10.00%,NCR/NPD:58.33%,PD:31.67%,DCR:68.33%,亚组分析,单药组合联合组各指标分别为:6.45%、54.84%、38.71%、61.29%和19.77%、62.07%、24.14%、75.86%,其联合组CR、NCR/NPD和DCR等指标绝对值均明显优于单药组,但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全组患者治疗后QOL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单药治疗组QOL改善者17例,占54.84%;QOL稳定者8例,占25.80%;QOL降低者6例,占19.35%。联合化疗组各指标对应为18例,占62.07%;6例,占20.69%;5例,占17.24%。组间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患者治疗中出现的Ⅲ+Ⅳ度毒副反应主要出现在联合治疗组患者中,单药组未见发生。结论:(1)Endostar具有抑制小鼠恶性腹腔积液的生成和延长荷瘤小鼠生存期的作用,中剂量组较其他单药剂量组显示较好的效果,Endostar和顺铂联合应用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2)Endostar通过下调荷瘤小鼠腹腔积液中VEGF的产生和表达阻断血管生成,抑制恶性腹腔积液的形成,此效应在Endostar中剂量应用组中表现更优,并可能与顺铂联合应用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3)Endostar具有降低荷瘤鼠腹膜微血管密度绝对值的效应,改善腹腔积液腹膜微血管超微结构的效应,降低膜血管通透性,修复细胞基底膜的损害结构,细胞间连接紧密,改善线粒体水肿、空泡化状态,引发线粒体代偿性增多,促进血管正常化。此效应在Endostar与顺铂联合给药中更加明显。(4)Endostar可能通过降低腹腔积液及腹膜组织中VEGF、MMP-2、MMP-9、 Survivin、Caspase-3、Caspase-9、HIF-1α和Bcl-2等肿瘤相关因子的表达,降低血管通透性,保持基底膜完整性,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改善肿瘤缺氧微环境,抑制恶性浆膜腔积液的生成。此效应与不同给药方法之间具有一定的差异。(5)Endostar可以显着的降低荷瘤鼠腹膜组织中MMP-2、VEGF和Survivin的αRNA表达水平以及蛋白表达水平。Endostar治疗恶性浆膜腔积液的产生是一个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Endostar采用间断给药优于连续给药模式。(6)采用Endostr浆膜腔局部灌注可以较好的改善恶性肿瘤患者浆膜腔积液的近期治疗效果,患者耐受性满意,并具有较好的临床安全性,Endostar联合化疗药物腔内灌注可能具有潜在的协同作用效果。
易超[9](2012)在《人VEGF165对肝硬化大鼠半肝切除术后余肝再生能力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外源性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hVEGF165)对肝硬化大鼠肝部分切除术后余肝再生及肝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采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hVEGF165慢病毒表达载体,通过Real time PCR法测定病毒滴度;携带hVEGF165基因的慢病毒载体体外转染BLR3A大鼠肝细胞72h后,利用RT-PCR与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中hVEGF165mRNA及蛋白的表达;传统CCl4诱导法构建大鼠肝硬化模型,肝穿刺病理学检查法鉴定模型;126只肝硬化大鼠行50%肝切除术后随机分为3组,A组(VEGF165组):门静脉注射hVEGF165慢病表达毒载体;B组(空病毒组):门静脉注射空慢病毒载体;C组(对照组):门静脉注射PBS缓冲液。分别于术前、术后12h、24h、72h、7d、14d及28d检测各组大鼠余肝组织hVEGF165mRNA与蛋白的表达、肝再生率、PCNA阳性表达率及门静脉血液中ALT与AST含量。结果:成功构建了表达hVEGF165的慢病毒载体pLenti6/V5-D-TOPO-hVEGF165,测得病毒滴度为:1.18×107v.p./mL。重组慢病毒表达载体转染BLR3A大鼠肝细胞72h后,荧光蛋白表达率超过80%,RT-PCR与Western blot法测得转染组hVEGF165mRNA及VEGF165蛋白表达阳性,而阴性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表达阴性;肝硬化大鼠模型制模成型率为96.18%;VEGF165组术后72h至术后28d肝再生率分别为34.98±6.22%、62.19±1.81%、83.54±4.50%、92.23±4.41%,术后24h至术后28d PCNA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8.05±0.92%、42.89±5.52%、35.56±3.86%、26.37±1.35%、19.48±2.70%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术后72h至术后28d血清ALT含量分别为258.14±12.94U/L、215.67±22.12U/L、175.92±8.78U/L、133.26±13.92U/L,血清AST含量分别为553.34±14.10U/L、481.37±14.74U/L、425.95±5.04U/L、388.29±15.99U/L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结论:外源性hVEGF165可促进肝硬化大鼠肝部分切除术后余肝的再生及肝功能的恢复。
李海军,易超,王喜艳[10](2012)在《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对肝硬化大鼠肝部分切除术后余肝再生能力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外源性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VEGF165)对肝硬化大鼠肝部分切除术后余肝再生及肝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采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人VEGF165慢病毒表达载体,传统CCl4诱导法制备大鼠肝硬化模型;126只肝硬化大鼠行50%肝切除术后随机分为3组:A组(VEGF165组)、B组(空病毒组)、C组(对照组),分别于术前、术后12、24、72 h、7、14、28 d检测各组大鼠余肝组织VEGF165 mRNA与蛋白的表达、肝再生率、细胞核抗原(PCNA)阳性表达率及门静脉血液中丙氨酸转氨酶(ALT)与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含量。结果人VEGF165慢病毒表达载体成功构建且可使大鼠肝脏表达VEGF165 mRNA及蛋白;肝硬化大鼠模型制模成型率为96.18%;VEGF165组术后72 h至术后28 d肝再生率分别为(34.98±6.22)%、(62.19±1.81)%、(83.54±4.50)%、(92.23±4.41)%,术后24 h至术后28 d PCNA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8.05±0.92)%、(42.89±5.52)%、(35.56±3.86)%、(26.37±1.35)%、(19.48±2.70)%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术后72 h至术后28 d血清ALT含量分别为(258.14±12.94)、(215.67±22.12)、(175.92±8.78)、(133.26±13.92)U/L,血清AST含量分别为(553.34±14.10)、(481.37±14.74)、(425.95±5.04)、(388.29±15.99)U/L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结论外源性人VEGF165可促进肝硬化大鼠肝部分切除术后余肝的再生及肝功能的恢复。
二、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表达载体促进大鼠肝脏血管形成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表达载体促进大鼠肝脏血管形成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miR-140-5p靶向调节ROBO4基因表达在血管平滑肌细胞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miR-140-5p在血管平滑肌细胞中的表达及作用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小结 |
第二部分 miR-140-5p靶向调节ROBO4 基因表达对血管平滑肌细胞的调节 |
前言 |
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小结 |
第三部分 miR-140/ROBO4 通过NLRP3 炎性小体调控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凋亡、迁移和侵袭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文献综述:miRNA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
(2)hucMSCs来源的外泌体促进大鼠肝切除术后肝再生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对照缩略表 |
前言 |
一、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三、MSC-Exo在肝再生研究中的优势与不足 |
四、本研究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
第一章 hucMSCs的培养及其来源的外泌体的分离鉴定 |
引言 |
1.1 实验材料和器材 |
1.2 实验方法 |
1.3 结果 |
1.4 讨论 |
1.5 小结 |
第二章 hucMSCs来源的外泌体促进大鼠肝脏切除术后肝再生及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实验研究 |
引言 |
2.1 实验动物、试剂与耗材 |
2.2 实验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hucMSCs通过递送miR-124促进大鼠肝再生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
引言 |
3.1 实验材料 |
3.2 实验方法 |
3.3 结果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结论及展望 |
4.1 结论 |
4.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表一 组织标本(外泌体干预组/对照组)miRNA微阵列结果 |
附表二 miRDB、DIANA tools、TargetScan 三个在线工具预测miR-124的潜在靶点结果 |
附表三 本研究中所使用的引物列表 |
综述 MSC-EVs在肝脏相关领域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苦参碱抗肿瘤作用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一部分 苦参碱通过调控肿瘤相关磷酸化信号通路抑制卵巢癌的发生发展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苦参碱抑制癌细胞增殖的分子靶点与作用机制研究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苦参碱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文章发表情况 |
致谢 |
(4)抗VEGF-B单克隆抗体与白细胞介素-22融合蛋白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疗效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及肾脏组织中VEGF-B、IL-22 的表达及意义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五、小结 |
第二部分 抗-VEGFB/IL22 融合蛋白的构建与生物学活性检测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五、小结 |
第三部分 抗VEGF-B/IL22 融合蛋白对糖尿病肾病小鼠的保护作用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五、小结 |
第四部分 抗-VEGFB/IL22 融合蛋白改善糖尿病肾病小鼠肾脏损伤的机制研究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五、小结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文献综述 糖尿病肾病的生物治疗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说明 |
致谢 |
(5)鸡Prox1基因的亚细胞定位及其在不同组织发育中的表达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课题来源 |
中文摘要 |
Summary |
英文缩略表 |
文献综述 转录因子Prox1结构与功能的研究进展 |
1 Prox1蛋白的结构特征 |
2 Prox1在胚胎发育中的作用 |
2.1 中枢神经系统 |
2.2 眼睛 |
2.3 心脏 |
2.4 肝脏 |
2.5 胰腺 |
2.6 淋巴系统 |
3 Prox1在癌症发生中的作用 |
3.1 神经系统肿瘤 |
3.2 胃肠道肿瘤 |
3.3 肝癌 |
3.4 Prox1在其它肿瘤中的作用 |
4 小结 |
5 目的与意义 |
第一章 鸡Prox1基因的克隆和生物信息学分析 |
1 材料 |
1.1 细胞和组织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2 方法 |
2.1 鸡Prox1基因的克隆与鉴定 |
2.1.1 引物设计 |
2.1.2 RNA的提取 |
2.1.3 反转录 |
2.1.4 Prox1基因的扩增 |
2.1.5 PCR产物的纯化 |
2.1.6 连接 |
2.1.7 转化 |
2.1.8 重组质粒的鉴定 |
2.2 鸡Prox1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鸡Prox1基因的克隆与测序 |
3.2 鸡Prox1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3.2.1 鸡Prox1蛋白理化性质分析 |
3.2.2 鸡Prox1蛋白二级结构分析 |
3.2.3 鸡Prox1蛋白三级结构预测 |
3.2.4 鸡Prox1蛋白功能结构域保守性分析 |
3.2.5 鸡Prox1蛋白的亚细胞定位分析 |
3.2.6 与鸡Prox1蛋白互作细胞蛋白的分析 |
3.2.7 Prox1基因核苷酸同源性分析 |
3.2.8 Prox1基因的遗传进化树分析 |
4 讨论 |
第二章 鸡Prox1蛋白细胞核定位信号的预测和鉴定 |
1 材料 |
1.1 细胞、菌株和质粒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2 方法 |
2.1 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 EGFP-Prox1 的构建 |
2.1.1 双酶切 |
2.1.2 连接 |
2.1.3 转化 |
2.1.4 重组质粒的鉴定 |
2.2 鸡Prox1蛋白核定位信号的预测与鉴定 |
2.2.1 鸡Prox1蛋白核定位的预测 |
2.2.2 引物的设计 |
2.2.3 鸡Prox1 蛋白p NLS缺失体重组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2.2.4 鸡Prox1 蛋白NLS及其碱性氨基酸突变体重组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2.2.5 质粒小提 |
2.2.6 细胞培养及转染 |
2.2.7 重组蛋白的Western Blotting检测 |
2.2.8 重组蛋白的亚细定位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 EGFP-Prox1 的鉴定 |
3.2 重组蛋白EGFP-Prox1 的表达分析 |
3.3 重组蛋白EGFP-Prox1 的亚细胞定位结果 |
3.4 鸡Prox1 蛋白p NLS的预测 |
3.5 鸡Prox1 蛋白p NLS缺失体重组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3.5.1 鸡Prox1 蛋白p NLS单缺失体重组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3.5.2 鸡Prox1 蛋白p NLS双缺失体重组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3.6 鸡Prox1 蛋白NLS及其碱性氨基酸突变体重组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3.7 鸡Prox1 蛋白p NLS缺失体重组蛋白的亚细胞定位 |
3.7.1 鸡Prox1 蛋白p NLS单缺失体重组蛋白的亚细胞定位 |
3.7.2 鸡Prox1 蛋白p NLS双缺失体重组蛋白的亚细胞定位 |
3.8 鸡Prox1 蛋白NLS的保守性分析及核输入能力检测 |
3.9 鸡Prox1 蛋白NLS中关键碱性氨基酸位点的鉴定 |
4 讨论 |
第三章 鸡Prox1基因在鸡胚不同发育阶段组织中的表达分析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与样品采集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2 方法 |
2.1 荧光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2.2 总RNA的提取及c DNA的合成 |
2.2.1 组织样品的采集 |
2.2.2 组织总RNA的提取 |
2.2.3 cDNA的合成 |
2.3 鸡Prox1基因在鸡胚不同发育阶段组织中的表达分析 |
2.4 数据分析 |
3 结果 |
3.1 鸡Prox1 基因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
3.2 鸡Prox1基因在鸡胚不同发育阶段组织中的表达分析 |
3.3 Prox1基因在鸡胚不同组织发育过程中的表达规律 |
4 讨论 |
第四章 总结、创新点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文章 |
致谢 |
(6)FoxO3在小鼠心脏氧化损伤及衰老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注释表 |
第一章 前言 |
1.1 心血管疾病研究现状 |
1.2 氧化应激(Oxidative stress)与百草枯(PQ) |
1.3 转录因子FoxO3 研究进展 |
1.4 衰老研究进展 |
1.5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FoxO3 保护H9c2 细胞氧化应激 |
2.1 前言 |
2.2 实验材料 |
2.3 实验方法 |
2.4 实验结果 |
2.5 讨论 |
第三章 FoxO3 调控心脏氧化应激的机制 |
3.1 前言 |
3.2 实验材料 |
3.3 实验方法 |
3.4 实验结果 |
3.5 讨论 |
第四章 FoxO3 保护心肌细胞衰老 |
4.1 前言 |
4.2 实验材料 |
4.3 实验方法 |
4.4 实验结果 |
4.5 讨论 |
第五章 FoxO3 保护心脏衰老机制 |
5.1 前言 |
5.2 实验材料 |
5.3 实验方法 |
5.4 实验结果 |
5.5 讨论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第七章 创新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特别鸣谢 |
科研成果 |
附录 |
致谢 |
(7)Ghrelin对生长激素缺乏症患儿的心脏保护功能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生长激素缺乏症患儿血浆Ghrelin水平变化及其与心脏结构和功能改变的相关性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5 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Ghrelin对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的修复机制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综述一 酰基化和非酰基化Ghrelin心脏保护功能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Ghrelin对心脏保护功能的机制学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攻读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课题 |
知情同意书.同意签字页 |
致谢 |
(8)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治疗恶性浆膜腔积液的基础与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前言 |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1.1.1 实验材料 |
1.1.2 实验动物 |
1.1.2.1 Endostar对荷H22腹水瘤小鼠作用的实验动物分组 |
1.1.2.2 Endostar对荷H22腹水瘤小鼠腹膜微血管形态研究的实验动物分组 |
1.1.2.3 Endostar对荷H22腹水瘤小鼠腹膜微血管生物因子检测的实验动物分组 |
1.1.2.4 Endostar对荷H22腹水瘤小鼠腹膜微血管基因检测的实验动物分组 |
1.1.3 细胞株 |
1.1.4 实验仪器设备 |
1.1.5 实验试剂 |
1.2 实验方法 |
1.2.1 Endostar对荷H22腹水瘤小鼠作用研究 |
1.2.1.1 腹腔积液小鼠模型的建立及给药方法 |
1.2.1.2 小鼠一般情况检测指标 |
1.2.1.3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VEGF值 |
1.2.2 Endostar对荷H22腹水瘤小鼠腹膜微血管形态研究 |
1.2.2.1 腹膜标本提取方法 |
1.2.2.2 腹膜光镜标本制作 |
1.2.2.3 腹膜微血管密度检测 |
1.2.2.4 腹膜电镜标本制作 |
1.2.3 Endostar对荷H22腹水瘤小鼠腹膜微血管生物因子检测研究 |
1.2.3.1 小鼠腹水的收集 |
1.2.3.2 腹水离心后保存 |
1.2.3.3 腹水标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 |
1.2.3.4 腹膜组化标本采集及保存 |
1.2.3.5 腹膜组织的免疫组化检测 |
1.2.4 Endostar对荷H22腹水瘤小鼠腹膜微血管机制研究 |
1.2.4.1 RNA提取 |
1.2.4.2 cDNA链合成 |
1.2.4.3 引物设计与合成 |
1.2.4.4 RT-PCR反应体系 |
1.2.4.5 蛋白印迹(Western blot)检测腹膜蛋白水平 |
1.2.5 临床应用观察 |
1.2.5.1 临床一般资料 |
1.2.5.2 治疗方法 |
1.2.5.3 评价标准 |
1.3 统计学分析 |
第二章 实验结果 |
2.1 Endostar对荷H22腹水瘤小鼠作用研究 |
2.1.1 荷H22腹水瘤小鼠一般情况生活状况观察 |
2.1.2 Endostar对荷H22腹水瘤小鼠腹水的抑制作用 |
2.1.3 Endostar对荷H22腹水瘤小鼠生存时间的影响 |
2.1.4 Endostar对荷H22腹水瘤小鼠腹水及血清中VEGF表达的影响 |
2.2 Endostar对荷H22腹水瘤小鼠腹膜微血管形态学的影响 |
2.2.1 腹膜形态学观察结果 |
2.2.2 腹膜光镜检查结果 |
2.2.3 腹膜微血管密度(MVD)结果 |
2.2.4 腹膜的电镜观察结果 |
2.2.4.1 生理盐水组 |
2.2.4.2 Endostar组 |
2.2.4.3 顺铂组 |
2.2.4.4 联合治疗组 |
2.3 Endostar对荷H22腹水瘤小鼠腹膜微血管生物因子检测结果 |
2.3.1 腹水标本ELISA检测结果 |
2.3.1.1 腹水中VEGF治疗前后的变化 |
2.3.1.2 腹水中MMP-2治疗前后的变化 |
2.3.1.3 腹水中MMP-9治疗前后的变化 |
2.3.1.4 腹水中Survivin治疗前后的变化 |
2.3.1.5 腹水中Bcl-2治疗前后的变化 |
2.3.1.6 腹水中Bcl-xl治疗前后的变化 |
2.3.1.7 腹水中Caspase-3治疗前后的变化 |
2.3.1.8 腹水中Caspase-9治疗前后的变化 |
2.3.1.9 腹水中HIF-1α治疗前后的变化 |
2.3.2 腹膜组织的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
2.3.2.1 腹膜组织中MMP-2治疗前后检测结果 |
2.3.2.2 腹膜组织中MMP-9治疗前后检测结果 |
2.3.2.3 腹膜组织中HIF-1α治疗前后检测结果 |
2.3.2.4 腹膜组织中VEGF治疗前后检测结果 |
2.3.2.5 腹膜组织中Survivin治疗前后检测结果 |
2.3.2.6 腹膜组织中Caspase-3治疗前后检测结果 |
2.3.2.7 腹膜组织中Caspase-9治疗前后检测结果 |
2.3.2.8 腹膜组织中Bcl-2治疗前后检测结果 |
2.3.2.9 腹膜组织中BCL-XL治疗前后检测结果 |
2.4 Endostar对荷H22腹水瘤小鼠腹膜微血管机制研究 |
2.4.1 RNA提取 |
2.4.2 熔解曲线及扩增曲线 |
2.4.3 腹膜组织PCR检测结果 |
2.4.3.1 腹膜组织中MMP-2 mRNA的相对表达 |
2.4.3.2 腹膜组织中VEGF mRNA的相对表达 |
2.4.3.3 腹膜组织中Survivin mRNA的相对表达 |
2.4.4 腹膜组织中蛋白表达检测结果 |
2.4.4.1 腹膜组织中MMP-2、VEGF和Survivin蛋白的相对表达 |
2.5 临床应用研究结果 |
2.5.1 临床治疗完成情况 |
2.5.2 临床近期疗效评价 |
2.5.3 生活质量评价 |
2.5.4 不良反应评价 |
第三章 讨论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
综述 血管内皮抑素治疗恶性肿瘤的进展 |
引言 |
一、血管内皮抑素治疗恶性肿瘤的实验研究 |
1.1 血管内皮抑素的抗肿瘤机制 |
1.2 血管内皮抑素的抗肿瘤特性 |
1.2.1 血管内皮抑素的抗增殖作用 |
1.2.2 血管内皮抑素的诱导细胞凋亡作用 |
1.2.3 血管内皮抑素的抑制血管生长作用 |
1.2.4 血管内皮抑素的抗肿瘤作用 |
1.2.5 血管内皮抑素的其他作用 |
二、血管内皮抑素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实验研究 |
2.1 血管内皮抑素的临床前研究 |
2.2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的临床研究 |
2.2.1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的临床Ⅰ期研究 |
2.2.2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的临床Ⅱ期研究 |
2.2.3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的临床Ⅲ-Ⅳ期研究及后续治疗 |
2.3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治疗肺外其他恶性肿瘤的研究 |
2.4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治疗恶性浆膜腔积液的研究 |
2.5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放射治疗的研究 |
2.6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其他的治疗方法 |
三、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不良反应 |
3.1 不良反应发生的机制 |
3.2 心脏、血管系统不良反应 |
3.3 非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9)人VEGF165对肝硬化大鼠半肝切除术后余肝再生能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正常肝脏再生能力 |
2. 肝硬化肝脏再生能力受损及其机制 |
3. VEGF165在肝硬化肝脏再生研究领域中的应用 |
材料与方法 |
1. 主要试剂与仪器 |
2. 方法 |
3. 评价指标 |
4. 统计学方法 |
5. 技术路线 |
结果 |
1. 目的基因合成酶切电泳检测及测序 |
2. 酶切鉴定及质粒测序 |
3. pLenti6/V5-D-TOPO-VEGF165 转染 293T 细胞 |
4. Real time PCR 法测慢病毒滴度 |
5. pLenti6/V5-D-TOPO-VEGF165 转染大鼠肝细胞 |
6. VEGF165 基因在 BLR 3A 大鼠肝细胞中的表达检测 |
7. 肝硬化模型制备 |
8. 大鼠术后 28 天肝体积恢复情况 |
9. 肝再生率 |
10. 大鼠术后余肝组织中人 VEGF165 mRNA 及蛋白的表达 |
11. PCNA 阳性表达率 |
12. 大鼠肝功能检测 |
讨论 |
1. 肝硬化大鼠模型的构建 |
2.VEGF165 慢病毒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在大鼠肝脏中的表达 |
3. VEGF165 慢病毒表达载体对肝硬化大鼠肝部分切除术后余肝再生的影响 |
4. 总结与展望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四、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表达载体促进大鼠肝脏血管形成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miR-140-5p靶向调节ROBO4基因表达在血管平滑肌细胞中的作用机制研究[D]. 罗义.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2]hucMSCs来源的外泌体促进大鼠肝切除术后肝再生的机制研究[D]. 宋晓静. 兰州大学, 2021(09)
- [3]苦参碱抗肿瘤作用分子机制研究[D]. 张玺.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 [4]抗VEGF-B单克隆抗体与白细胞介素-22融合蛋白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疗效与机制研究[D]. 沈义兰.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2)
- [5]鸡Prox1基因的亚细胞定位及其在不同组织发育中的表达分析[D]. 袁超. 贵州大学, 2020
- [6]FoxO3在小鼠心脏氧化损伤及衰老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研究[D]. 常早上. 暨南大学, 2019
- [7]Ghrelin对生长激素缺乏症患儿的心脏保护功能及机制研究[D]. 刘洋. 苏州大学, 2018(06)
- [8]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治疗恶性浆膜腔积液的基础与临床应用研究[D]. 高文斌. 延边大学, 2014(01)
- [9]人VEGF165对肝硬化大鼠半肝切除术后余肝再生能力的影响[D]. 易超. 新疆医科大学, 2012(02)
- [10]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对肝硬化大鼠肝部分切除术后余肝再生能力的影响[J]. 李海军,易超,王喜艳.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2012(05)
标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论文; 细胞生长因子论文; 缺氧症状论文; 基因合成论文; 苦参碱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