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原发性结直肠癌诊治临床研究

多原发性结直肠癌诊治临床研究

一、多原发大肠癌诊断和治疗的临床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项灵云[1](2021)在《伴有CRC的MPCs患者的临床特征及MSI状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单发结直肠癌(CRC)患者及伴有CRC的多原发癌(MPCs)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CRC的微卫星不稳定(MSI)状态与MPCs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武汉市第四医院2015.01.01-2018.12.31经病检确诊的CR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免疫组化法检测CRC患者肿瘤组织中的MLH1、MSH2、MSH6和PMS2四种蛋白的表达水平,探讨CRC患者的MSI状态与MPCs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在224例CRC中,183例为单发CRC(81.7%,183/224),伴有CRC的MPCs患者共41例(18.3%,41/224)。单发CRC患者与伴有CRC的MPCs患者男女比分别为1.1:1和0.8:1;224例CRC的中位年龄为58岁(28-86岁),其中单发CRC中位年龄为61岁(28-86),41例伴有CRC的MPCs者中位发病年龄65岁(51-79)。分组显示:单发CRC及伴有CRC的MPCs组≥50岁以上分别为88.0%(161/183)和87.8%(36/41);两者的CRC发病部位均以直肠多见,分别为42.7%(78/183)和47.0%(19/41);两者的CRC分期均以I-II期多见,分别占59.0%(108/183)和65.9%(27/41)。伴有CRC的MPCs患者性别、年龄、CRC部位、CRC的TNM分期与单发CRC患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41例MPCs中,同时性MPCs占19.5%(8/41),异时性MPCs占80.5%(33/41),异时MPCs明显高于同时MPCs。第一原发癌(FPC)与第二原发癌(SPC)间隔时间为0-696个月,中位时间95月(90.5±10)。其中,FPC诊断后的2年内发生SPC病例占46.3%(19/41例)、10年后发生比例占24.4%(10/41例),56.1%(23/41例)为其他时间段发生。在41例MPCs中,SPC的肠外病灶共43个,按照发生部位依次为胃(9/43,20.9%)、肺(8/43,19.0%)、乳腺(6/43,14.0)。在8例同时性多原发癌中右半结肠5例,占62.5%;33例异时性多原发癌中直肠18例,占54.5%。单发CRC及伴有CRC的MPCs患者中MSI-H的患者分别为(1.1%,2/183)及14.6%(6/41),MPCs患者中MSI-H者明显高于单发CRC中MSI-H者(P=0.001)。结论:在CRC中,MPCs发生率为18.3%;伴有CRC的MPCs患者性别、年龄、CRC部位、CRC诊断时的TNM分期与单发CRC患者类似,不能通过CRC诊断时的性别、年龄、CRC部位、CRC诊断时的TNM分期预测MPCs的发生;伴有CRC的MPCs患者中,肠外发病器官中以胃最常见;异时性MPCs发生率更高;MPCs可发生于CRC的2年内及10年后;MSI-H的CRC患者具有更高地发展为MPCs的风险。

姜雪娇[2](2021)在《次发癌为肺癌的多原发癌的临床特征与远期预后相关性的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多原发癌(multipleprimary cancer,MPC)指同一机体的器官组织同时或先后发生不止一个且互相独立的原发恶性肿瘤。肺癌由于其高发生率及死亡率一直以来受到学界广泛重视。然而临床研究中对既往确诊癌症患者再次发生第二原发肺癌的临床特征、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鲜有报道。第二原发肺癌与肺部转移灶,病理性质完全不一致,其治疗手段及临床预后也不同。临床中由于新出现的第二原发肺癌灶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可能导致医务工作者重视首发癌,而忽略第二原发肺癌的发生,甚至直接误诊成首发癌的肺部转移,造成漏诊误诊。第二原发肺癌的漏诊或误诊,给规范化的临床治疗提出严峻挑战,均会造成患者放弃根治性治疗甚至过度治疗失去最佳治疗时机,导致疾病的进一步恶化。因此,对其临床特征、风险因素、诊断与鉴别诊断及预后等深入研究将有助于减少第二原发肺癌的误诊和漏诊,并有助于选择合适的治疗手段,提高治愈率及改善预后。分析同类研究,国内外报道较少,目前已发表的研究大多整理分析了第二原发肺癌的临床特征,并未涉及其远期预后的分析,成为其研究的不足。基于此,我们提出了 72例LCSPM-MPC患者的回顾性分析,从多角度去探究影响其远期预后的危险因素。研究目的探讨肺癌作为第二原发癌的多原发癌的临床特点、形成原因、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分析性别、年龄、个人史、肿瘤家族史、时间间隔、首发癌情况(器官分布、病理分期、治疗方式)、第二原发肺癌情况(首次出现时的症状、病灶最大径、淋巴及器官转移情况、TNM分期、病理类型、ki-67、基因突变、治疗方式)及中医证候等因素对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及其生存差异,以期提高医务工作者对LCSPM-MPC的认识,更好的指导临床诊疗。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设计,收集整理中日友好医院2012年7月1日至2018年12月30日收治的经病理确诊为肺癌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按照诊断标准从中筛选出肺癌作为第二原发癌的多原发癌患者纳入研究。详细采集并录入患者的基本信息、临床资料并随访,包括一般情况、病史资料、首发癌相关信息、第二原发肺癌相关信息、中医证候及生存状态。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数以中位计数法表示,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绘制生存曲线,对再发癌为肺癌的多原发性癌各临床指标运用log-rank单因素检验对比组间差异和Cox风险比例模型做多因素回归分析,探索影响LCSPM-MPC预后可能的风险因素,显示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发病率:中日友好医院2012年7月1日至2018年12月30日共经病理确诊为肺癌2375例,发现LCSPM-MPC患者72例,发生率约为3.03%。2)性别及年龄:全组男性、女性患者各36例,男女发病比例相近。首发癌确诊中位年龄是62岁(19~83岁),平均年龄60.25±12.74岁,高发年龄段为60~69岁。其中男性中位年龄63岁(49~81岁),平均年龄64.38±7.57岁,高峰年龄段60~69岁;女性中位年龄57岁(19~83岁),平均年龄56.11±15.38岁,高峰年龄段为50~69岁,男女在年龄分层上存在明显差异(P<0.05)。第二原发肺癌确诊中位年龄是69岁(31~90岁),平均年龄66.22±12.21岁,高峰年龄为70~79岁之间。其中男性中位年龄70岁(53~90岁),平均年龄69.55±8.64岁,高峰年龄段为70~79岁;女性中位年龄66岁(31~87岁),平均年龄62.89±14.32岁,高峰年龄段为70~79岁,男女在年龄分层上未见明显差异(P>0.05)。3)两癌灶间隔时间:同时瘤组(SMPC)占20.83%(15/72),异时瘤组(MMPC)占79.17%(57/72),异时瘤组是同时瘤组的3.8倍。SMPC组中,首癌与第二原发肺癌中位间隔时间是0.5个月(0~5.1个月);MMPC组中,首癌与第二原发肺癌中位间隔时间是77个月(10~304个月)。40例(55.56%)在首发癌确诊后的5年内有发生第二原发肺癌,提示发病高峰时间集中于首发癌后的5年内。4)首发癌发病特点:消化系统30例,乳腺12例,泌尿系统8例,头颈部7例,女性生殖系统6例,淋巴系统4例,血液系统及胸腺各2例,腹膜后副神经1例,其中消化道(25/69,34.72%)及乳腺癌(12/72,16.67%)是首发癌的好发部位,其次是泌尿生殖系统肿瘤、头颈部肿瘤及妇科系统肿瘤。从性别差异来看,女性乳腺癌最多见(12/36,33.33%),男性胃肠道肿瘤最多见(16/36,44.44%)。从同时异时性来看,MMPC和SMPC患者在首发癌系统及器官分布上无差异。病理类型以实体瘤多见,白血病、淋巴瘤病理类型少见。在首发癌分期方面,超过三分之二的首发癌临床分期为Ⅰ期(51/72,70.83%)。在首癌治疗方式中,84.72%(61/72)行手术治疗,其中76.39%(55/72)例行根治性手术。5)第二原发肺癌发病特点:54.17%(39/72)患者在确诊前无任何不适症状,仅通过常规体检偶然发现;55.56%(40/72)肿瘤最大径小于3cm;48.61%(35/72)患者伴发转移,37.5%(27/72)患者伴发淋巴结转移,30.56%患者(22/72)伴远处转移;50%(36/72))患者临床分期为Ⅰ期;63.89%患者(46/72)肺部病灶位于上叶;超过三分之二的病理类型为腺癌(58/72,80.56%);25%(18/72)患者具有EGFR敏感基因突变;55.56%(40/72)患者 Ki-67 指数<20%;65.28%(47/72)患者行手术治疗,54.17%(39/72)例行根治术。6)中医证候:31.94%(23/72)痰湿证,19.44%(14/72)血瘀证,15.28%(11/72)阴虚证,13.89%(10/72)气郁证,9.72%(7/72)湿热证,6.94%(5/72)阳虚证,2.78%(2/72)气虚证。7)生存情况:72例LCSPM-MPC患者至随访终点时,54.12%仍存活(39/72),45.83%(33/72)已死亡。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 time,OS)范围为 12.93~337.37 个月,中位生存时间(Median survival time,mOS)为155.23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72/72)、83.33%(60/72)、62.5%(45/72)。8)影响预后的风险因素:对再发癌为肺癌的MPC各项临床指标与生存时间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Kaplan-Meier、log-rank检验方法,结果显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包括:性别、冠心病史、同时性或异时性、两癌时间间隔、首发癌年龄、首发癌器官分布(女性特有肿瘤)、首发癌分期、首发癌是否行根治术、第二原发肺癌病灶大小、淋巴转移情况、远处转移情况、第二原发肺癌TNM分期、第二原发肺癌Ki-67数值、第二原发肺癌根治手术、中医证候(阴虚证)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风险因素。经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后显示,性别、间隔时间、阴虚证、首发癌年龄、首发癌行根治术及第二原发肺癌分期对总生存期影响较大(P<0.05)。研究结论1)LCSPM-MPC好发于中老年人,对于消化道肿瘤及乳腺癌患者,在首发癌确诊前5年内出现的肺部新发病灶,临床上需考虑到有第二原发肺癌的可能性,以便早期诊治,争取为患者赢取更大的生存获益。2)LCSPM-MPC患者均存在证候偏颇状态,以痰湿证居多,其次为血瘀、阴虚及气滞证,其中阴虚证患者预后可能较差。3)对LCSPM-MPC患者多项临床指标进行生存分析显示:①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女性患者、无冠心病史、异时瘤组、首发癌灶与第二原发肺癌发病间隔时间>5年、首癌年龄<62岁,首癌及第二原发肺癌分期为Ⅰ-Ⅱ期、首发癌为女性常见肿瘤(乳腺癌和生殖系统肿瘤)、第二原发肺癌病灶<3cm、无淋巴及周围器官组织转移、第二原发肺癌Ki-67数值<20%,首发癌及第二原发肺癌行根治术患者预后较好,生存期显着延长。②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性别、间隔时间、首发癌年龄、首发癌行根治术、第二原发肺癌分期对LCSPM-MPC患者预后的影响更大,其中男性患者、间隔时间小于5年、首发癌年龄≥62岁、首发癌未行根治术及第二原发肺癌为中晚期,死亡风险显着升高。

张友满[3](2017)在《多原发大肠癌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多原发大肠癌的发病特点、临床特点、诊断、治疗、预后和随访,为临床医师掌握该病的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外科2012年1月1日-2017年1月1日收治的52例多原发大肠癌的临床资料。分析多原发大肠癌患者的发病情况(年龄、性别、发病率、合并相关疾病等)、肿瘤特点(病变部位、病理类型、形态、大小、基因表达等)、疾病分期(Dukes分期、TNM分期)、诊断情况(间隔时间、检查方法、误诊情况)、治疗方法(手术方式、化疗)、预后生存期和随访等。结果:1、一般情况:多原发大肠癌(multiple primary colorectal carcinoma,MPCC)占同期收治大肠癌的3.27%,其中同时癌(synchronous carcinoma,SC)占1.95%,异时癌(metachronous carcinoma,MC)占1.32%。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以60岁以上老年人多见,且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越高。SC和MC在性别和年龄上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癌灶部位:癌灶分布多位于相同肠段或者相邻肠段,以乙状结肠+直肠病例最为常见。按癌灶发生部位:右半结肠>左半结肠>直肠;3、病理与分型:肿瘤平均直径(4.33±2.37)cm。肿瘤大体分型以溃疡型为主,其次是隆起型和浸润型。组织学分型以管状腺癌最常见,其次是乳头状腺癌、腺瘤癌变、粘液腺癌、印戒细胞癌和其它癌。MPCC合并腺瘤者占55.77%,其中17例腺瘤癌变,占伴腺瘤者的58.62%;4、疾病分期:Dukes分期最多见是B期,依次是C期、D期、A期。TNM分期以中期病例(Ⅱ期+Ⅲ期)最多,占82.69%;5、DNA错配修复基因(mismatchrepair,MMR)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免疫组化检测术后肿瘤组织基因MLH1、PMS2、MSH2、MSH6的蛋白表达显示,与患者的性别、年龄、Dukes分期、TNM分期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与肿瘤发病部位有统计学差异(P0.05);6、时间间隔:MC中癌灶确诊时间间隔为8个月-15年,平均时间间隔为(47.00±42.54)个月,其中以时间间隔在1年-3年的癌灶最多;7、诊断:术前纤维结肠镜+病理检查诊断率为75.00%,术前漏诊率高达25.00%。免疫血清学检查仅小部分增高,CEA增高者占42.31%,CA19-9增高者仅占17.31%;8、治疗:SC根治性手术切除率为77.42%,MC患者第一癌均行根治性手术,第二癌根治性切除率85.71%。52例MPCC需要化疗的患者39例,仅22例患者接受化疗;9、预后和随访:MPCC总的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70.00%、46.00%,其中SC 3 年、5 年生存率为 66.67%、46.67%,MC 3 年、5 年生存率为 75.00%、45.00%,SC和MC两组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MPCC在临床并不少见,诊断大肠癌的同时应警惕是否存在其它癌灶,特别是伴有多发腺瘤性息肉、中老年患者;2、MPCC术前漏诊率较高,临床以中晚期患者为主,诊断要以纤维结肠镜+病理为金标准,综合临床症状、钡剂灌肠、CT、MRI、肿瘤标记物等全面分析;3、MPCC以手术治疗为主,术后辅助化疗等的综合治疗;4、MPCC预后与普通单发大肠癌无差异。加强术后随访,对MC患者第二癌的诊断尤为关键。

夏春江[4](2016)在《37例多原发大肠癌的临床特点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我院多原发大肠癌(multiple primary colorectal carcinoma,MPCC)的发生及诊治情况,对其临床特点加以分析,提高临床医师对MPCC的认识。方法:对我院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1420例大肠癌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Gates及Warran提出的MPCC的诊断原则,筛选出37例MPCC患者,对其性别、年龄、肿瘤分布、分期、治疗及病理特点等进行分析总结。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临床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两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差方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组37例MPCC患者占同期1420例大肠恶性肿瘤病人的2.6%。其中29例男性,8例女性,男女比例为3.63:1。同时性多原发大肠癌(synchronous colorectal carcinoma,SCC)癌灶确诊年龄范围为5590岁,平均年龄72.2岁。异时性多原发大肠癌(metachronous colorectal carcinoma,MCC)首发癌灶确诊年龄范围为3974岁,平均年龄62.2岁,再发癌灶确诊年龄范围5883,平均年龄70.0岁;再发癌灶确诊在首发癌灶治疗后15240个月,平均间隔时间71.4个月,其中间隔时间小于60个月者占57.8%。本组病例,SCC 18例,占MPCC的48.6%,其中双发癌17例,三发癌1例,共37处癌灶;MCC 17例,占MPCC的45.9%,均为双发癌,共34处癌灶;另有异时性癌并同时性癌2例,占5.4%,其首发癌为单发癌,再发癌为同时性双发癌,共6处癌灶。对于SCC患者,其首发癌以升结肠5处、降结肠5处及直肠5处多见,再发癌以乙状结肠6处及直肠6处多见;首发癌与再发癌分布于同一肠段者8例、相邻肠段者3例、相隔肠段者9例;MCC患者首发癌以升结肠6处及直肠6处多见,再发癌以升结肠4处、降结肠6处及直肠4处多见。本组病例共69处癌灶有术后病理,其病理分期以Dukes B期及C期多见,分别有27例、26例;癌灶为中分化者占89.9%(62/69),病理类型为腺癌者占100%(69/69)。37例患者合并息肉或腺瘤者共占51.4%。本组中18例SCC患者及2例异时性癌并同时性癌患者行纤维结肠镜检查发现15例,5例术中探查或术后病理发现;行双发癌灶根治性手术14例,姑息性癌灶切除手术2例,短路或腹壁造瘘手术4例。17例MCC患者均为纤维结肠镜检查发现,首发癌均行根治性切除手术,再发癌行根治性切除手术13例,腹壁造瘘手术1例,未行手术治疗者3例。术后患者均恢复良好出院。结论:1、MPCC的发病率相对较低,占同期大肠恶性肿瘤的2.6%;癌灶可分布于结直肠的任何部位;2、MPCC病例以双发癌灶病例多见,占91.9%,三发及以上癌灶少见;3、MPCC病人总体血CEA升高率39.3%,与单发结肠癌类似;4、MCC患者再发癌64.7%于5年内出现,大肠癌术后患者应尽量5年内密切复查肠镜;5、SCC患者癌灶分布于同一肠段或相邻肠段者占61.1%,超过半数;6、MPCC患者可行根治切除手术者占73.0%,占大多数,所以应该积极治疗;7、76.7%的MPCC患者为进展期(Dukes B+C期),51.4%的病人合并息肉或腺瘤,应予以注意。

闫文,朱一宁[5](2015)在《同时性多原发大肠癌治疗》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同时性多原发大肠癌诊断和治疗效果。方法:对28例同时性多原发大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分析。结果:全部病例均行同期手术切除,根治性切除22例(78.57%)。5年生存率为57.1%,10年分别为35.7%,与同期大肠单癌病例根治性切除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同时性多原发大肠癌根治性手术的效果与大肠单癌行根治性手术的效果相似,治疗原则是根治性切除手术。

涂德华[6](2015)在《分段切除治疗多原发性大肠癌2例病例报告并文献回顾》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和目的:多原发大肠癌又叫重复性结直肠癌,是指在同一位患者结肠和直肠内发生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之间不连续的原发性恶性肿瘤,在原发癌灶诊断时间间隔上分为同时性多原发大肠癌和异时性多原发大肠癌。第二癌灶明确诊断距第一癌灶诊断时间不超过半年的为同时性多原发大肠癌,超过半年为异时性多原发大肠癌。多原发大肠癌的治疗首选外科治疗,手术切除是唯一可治愈多原发大肠癌的方法。对于多原发大肠癌,通常会选择结肠次全切除、全结肠切除术,但分段切除大肠的大肠癌根治术既保证切除了病灶,又在最大程度上保留了部分结肠,相对于结肠次全切除和全结肠切除术,可作为一种选择术式。为提高对分段切除大肠的大肠癌根治术的认识水平,作者对一例三病灶同时性多原发大肠癌行同时分段切除大肠的大肠癌根治术的患者和一例异时性多原发大肠癌行异时分段切除大肠的大肠癌根治术,即行第四次单纯根治手术的患者进行病例报告及相关文献复习。方法:病例简述:1、患者男性,因间断性血便伴腹泻1年余就诊,体格检查无异常,入院电子结肠镜示:乙状结肠癌伴狭窄,镜身于狭窄处不能通过,病理示腺癌。全腹部CT增强示:横结肠占位,结肠肝曲肠套叠;乙状结肠、直肠上段占位。盆腔内、结肠肝曲周围和肠系膜根部多发淋巴结肿大。根据术中探查情况行分段切除大肠的大肠癌根治术:右半结肠切除术+周围淋巴结清扫术+直肠癌根治术Dixon式。2、患者男性,因左下腹隐痛不适半月余就诊,体格检查左上腹、右上腹、下腹分别见3条约15 cm陈旧性手术瘢痕,余无明显异常。入院电子结肠镜示:结肠70 cm隆起病变,病理提示腺癌。CT示:直肠上段管壁增厚,近端结肠扩张。患者既往于15年前、14年前、5年前行大肠癌根治术手术。根据术中探查情况行肠粘连松解术+结肠癌根治术(左半结肠切除术+周围淋巴结清扫术)。结果:第一例患者同时性多原发大肠癌诊断明确,对其行同时分段切除大肠的大肠癌根治术;术后三处病理均为原发性腺癌;患者术后恢复良好,顺利出院,术后随访,身体状况良好。第二例患者异时性多原发大肠癌诊断明确,对其行异时分段切除大肠的大肠癌根治术,术后病理示腺癌。患者术后恢复良好,顺利出院。术后随访,身体状况良好。结论: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复习,多原发大肠癌是指在同一患者大肠内发生多个不相连续的原发性恶性肿瘤,首选外科治疗,但具体手术方式的选择要依据肿瘤位置、间距、范围大小及病人年龄、基础状况等综合考虑。术前肠镜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及术中探查在手术方案的制定中起了重要作用。术后病理能最终确诊多原发大肠癌。对于多原发大肠癌,分段切除大肠的大肠癌根治术是一种可选择的术式方法,能保留较多的大肠,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付金金[7](2013)在《中晚期结直肠癌的临床流行病学特点以及治疗措施与预后的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结直肠癌(CRC)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是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条件的提高和人们生活方式日渐西化,CRC的发病率、患病率和死亡率在全球仍呈上升趋势。多项统计数据证实CRC是癌症死亡的常见的原因(总生存率大约为50%),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结直肠癌(CRC)是一种多因素疾病,是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长期移民生态学研究表明,包括生活方式在内的环境因素很可能是大肠癌风险的重要的决定因素[1]。大肠癌的危险因素包括超重及肥胖,体力活动和2型糖尿病与胰岛素抵抗[2,3]。家族史是CRC的疾病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大肠癌的发病年龄以中老年为主,男性患者多于女性。CRC好发于远端结肠和直肠,但由于诊断准确性的提高,CRC的发生部位有向近端肠管转移的趋势。病理诊断是CRC诊断中最可靠的诊断方法,CRC的病理类型以溃疡型为主,隆起型其次。CRC因部位和病期不同,临床表现不同。CRC的临床表现有排便习惯改变、腹痛、体重减轻、大便变细或条状便、腹部包块、贫血等。由于早期检测手段和治疗水平的进步,在过去的二十年中CRC的死亡率已经有所下降。有证据表明,定期行粪便潜血试验(FOBT)、乙状结肠镜检查(FS),和结肠镜检查,可减少CRC的发病率和/或死亡率[4]。纤维结肠镜被认为是目前检测结直肠癌最有效的方法。肿瘤标志物对CRC的诊断具有一定的灵敏性及特异性。目前,TNM分类系统仍然是CRC患者预后最有效临床方法。TNM Ⅰ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达96%,而TNM Ⅳ期患者5年生存率仅为8%[5]。手术治疗仍是大肠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大肠癌的手术治疗要遵循个体化原则。对于病变局限于粘膜层内的早期癌,内镜下剥离切除可达到治愈的目的。进展期大肠癌,在排除伴发疾病后可采取根治性切除术,总体5年生存率50%~60%。近些年来国际上很多学者采用在大肠癌手术治疗的基础上辅助以包括化疗、放疗等在内的一系列综合治疗手段,在提高CRC患者,特别是中晚期患者的治疗效果中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目前,以5-FU+甲酰四氢叶酸(LV)为基础的化疗方案是大肠癌治疗经典方案,主要包括FOLFOX和FOLFIRI(伊立替康+5Fu+亚叶酸钙)方案。根据NCCN结直肠癌治疗指南,Ⅱ期结肠癌辅助化疗可受益,凡具有高危复发因素的Ⅱ期及以上CRC必须给予辅助化疗。随着分子靶向药物的相继问世,晚期大肠癌的治疗有了突破性进展。联合新药的化疗方案已使大肠癌的治疗获得了高效低毒的效果,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期,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放射治疗(放疗)主要用于Ⅱ~Ⅲ期直肠癌辅助治疗和姑息治疗。较表浅、范围较小的早期病变可采取根治性放疗治疗;当直肠癌晚期、肿瘤浸润到邻近周围组织,已丧失手术机会,或术后出现复发,伴有明显的局部疼痛、分泌物和出血等,可采用姑息性放疗治疗缓解症状,解除痛苦。大肠癌的基础诊断和临床治疗是一个系统工程,虽然在近些年大肠癌在诊断、治疗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仍面临很多难题。为提高CRC的诊断及治愈率,需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同时要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开展CRC的普查工作。第一部分:大肠癌的临床流行病学特点目的了解CRC的发病年龄、性别和一般危险因素与CRC发病年龄的关系,CRC的临床特点,为CRC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00.1.1~2007.12.31在广州南方医院住院,病理证实患有结直肠癌,TNM分期为Ⅱ、Ⅲ、Ⅳ期的患者507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详细查阅患者的住院资料,记录患者过去史、既往史、家族史,并电话随访、走访了这些病人,了解患者的流行病史。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CRC的临床表现用率来计算;男性组和女性组的年龄差异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进行比较;CRC的一般危险因素与患者发病年龄的关系采用多元logist回归方法进行比较;不同部位患者的发病年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进行分析。结果:(1)CRC的发病年龄以中老年为主,平均发病年龄为(58.80± 13.49)岁,男性患者发病率高于女性患者,发病比率为1.61:1;(2)高血压、饮酒、家族肿瘤史、肝囊肿、慢性胆囊炎对CRC的发病年龄有显着影响(X2=84.405,P=0.002),为CRC的危险因素,使其发病年龄提前;(3)CRC的发病部位以远端结肠与直肠为主,大体类型以溃疡型最多见;(4)早期CRC症状多不典型,易导致病情进展,CRC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包括排便习惯改变(63.7%)、腹痛(51.3%)、体重减轻(36.7%)。结论:CRC是一多因素疾病,要加强CRC的一级预防,尤其对高危人群要加大筛查,减少CRC的发病率,从而提高CRC患者的预后。第二部分:大肠癌治疗措施与预后的分析目的:研究CRC治疗与预后之间的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0.1.1~2007.12.31在广州南方医院住院,病理证实患有结直肠癌,TN-M分期为Ⅱ、Ⅲ、Ⅳ期的患者507例进行回顾性研究。随访时间截止至2012年08月30日,502例患者随访资料完整,另外5例死亡时间不明确。手术组与非手术组、化疗组与非化疗组之间的差异用log-rank法计算;TNM分期对CRC患者生存时间的影响用Kaplan-Meier法比较。结果:(1)手术是CRC的主要治疗,可明显延长CRC的生存时间(P<0.001,X2=84.79);手术和非手术组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67.067月和9.067月;(2)辅助性化疗可提高CRC的生存时间(P<0.001,X2=24.278);化疗组和未化疗组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67.900月和31.500月;(3)手术、化疗相结合的治疗对CRC的生存最有益,手术+化疗、单纯手术、单纯化疗、既未手术又未化疗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69.050月、59.100月、15.233月和8.308月;(4)TNM分期对患者的预后有显着影响,TNM分期越高,预后越差(X2=366.683,P<0.001)。结论:早期诊断CRC,并采取手术、化疗相结合的个体化、综合性治疗可提高CRC的预后。第三部分:结直肠多原发癌的临床特点与预后分析目的:分析结直肠多原发癌(multiple primary colorectal carcinoma,MPCC)其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对我院2000年1月到2007年12月收治的1462例结直肠癌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Warran和Gates提出的多原发癌(MPC)的诊断标准,筛选出39例MPC,并对其发病年龄、5年生存率、病变部位以及治疗方式与生存时间的关系等进行统计。结果:(1)MPC的发生率为2.67%(39/1462),同时性多原发癌(SC)18例,异时性多原发癌(MC)21例。(2)MPCC好发于左半结肠和直肠,平均发病年龄为(61.02± 13.94)岁,5年生存率为61.76%;MC的预后优于SC;(3)3例早期MPCC,根治性手术后5年生存率100%;30例中晚期MPCC行根治性手术+辅助性化疗,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3.33%、83.33%、73.33%,3例中晚期MPCC行姑息性手术+辅助性化疗,1年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66.67%和0,3例中晚期MPCC仅行姑息性化疗,1年和3年生存率也分别为66.67%和结论:早期诊断并有效治疗MPC,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根治性手术和化疗对中晚期MPCC患者的生存与预后明显有益。

吴安山[8](2013)在《59例大肠癌多原发癌的临床特点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我院大肠癌多原发癌的发生、诊治情况,为临床医师大肠癌多原发癌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8月至2012年8月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1311例大肠癌以及其中的59例大肠癌多原发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临床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两样本t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1311例大肠癌患者中,平均年龄为58.36岁,男女发病比例为1.38:1,男女患者在年龄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部位的构成比为直肠癌占50.27%,左半结肠癌占20.75%,右半结肠占28.99%,组织学类型腺癌占87.19%,黏液腺癌占6.71%,印戒细胞癌占0.46%,腺瘤恶变及其它占5.64%。2.59例大肠癌多原发癌占同期大肠癌的4.50%,平均年龄为62.11岁;多原发大肠癌占1.83%,大肠癌多重癌占2.67%(双重癌占2.44%,三重癌占0.15%,四重癌占0.07%)。合计发生原发癌灶部位122处,位于大肠的有84处,由高到低依次是右半结肠32处(38.09%)、直肠28处(33.33%)、左半结肠24处(28.57%)。除原发于大肠的59处原发癌灶外,其它63处次原发癌灶由高到低为消化系统35处(55.55%)、生殖系统14处(22.22%)、泌尿系统8处(12.70%)、呼吸系统4处(6.35%)、内分泌系统和血液系统各1处(1.59%)。同时癌占1.83%,异时癌占2.44%,兼有同时与异时的癌占0.23%。同时癌中的漏诊率为25%。异时癌的平均间隔时间为49.25个月,其中间隔在1年内的占31.25%,间隔在1年-3年的占31.25%,间隔在3年-5年的占12.50%,间隔时间超过5年的占24.99%。大肠癌多原发癌中,行手术治疗的占95.08%。3.大肠癌多原发癌与大肠癌在年龄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性别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肠癌多原发癌与大肠癌在合并息肉上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合并腺瘤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我院大肠癌术后的患者,其病变部位以直肠为主,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直肠癌的构成比例在减少,而右半结肠的构成比例在增加,组织学类型以腺癌为主。2.大肠癌多原发癌在大肠内的病灶是以右半结肠、直肠为主,其次原发癌的病灶是以消化系统、生殖系统、泌尿系统及呼吸系统为主。异时癌较同时癌常见。异时癌平均间隔时间为49.25个月,间隔时间在3年内的占62.5%。3.大肠癌多原发癌的发生与年龄及息肉紧密相关,而与性别和腺瘤无关。(图6幅,表11个,参考文献31篇)

杨建光,李震,李晓霞,戴冬秋,孔凡民[9](2012)在《多原发结直肠癌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文中认为目的总结多原发结直肠癌(MPCC)的临床病理学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993年8月至2009年3月期间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和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诊治的41例MPCC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1例MPCC患者占同期收治的结直肠癌患者的1.8%(41/2 340)。同时性MPCC(SCC)患者29例,其中经术前纤维结肠镜检查确诊者15例(51.7%),经术前纤维结肠镜、腹部CT及钡灌肠检查确诊者9例(31.0%),经术中探查及术中纤维结肠镜检查确诊者5例(17.2%);异时性MPCC(MCC)患者12例,次原发癌均经纤维结肠镜检查和CT检查确诊。41例MPCC患者合并腺瘤性息肉者19例,其中息肉恶变10例次;SCC患者的肿瘤部位倾向于从近端盲肠到远端直肠,而MCC患者的肿瘤部位恰好相反;病理组织学类型主要为管状或乳头状腺癌,占77.4%(65/84),以高中分化腺癌为主,占66.7%(56/84);TNM分期以Ⅱ或Ⅲ期为主,占85.7%(72/84)。37例行根治性手术,4例行姑息性手术,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3~5年,平均3.6年,3年总生存率为48.8%(20/41),其中SCC为48.3%(14/29),MCC为50.0%(6/12);5年总生存率为34.1%(14/41),其中SCC为31.0%(9/29),MCC为41.7%(5/12)。结论 MPCC病因不清,但其发生可能与腺瘤性息肉有关。SCC患者应重视纤维结肠镜、腹部CT及钡灌肠检查相结合,必要时术中行纤维结肠镜检查;MCC患者应加强术后纤维结肠镜的随访。治疗上应争取早期行根治性切除术。

宋奇思[10](2012)在《警觉大肠多原发癌》文中研究表明有个病人因腹痛到某医院做纤维肠镜检查。检查医师将肠镜从肛门插入,经直肠、乙状结肠、降结肠……于降结肠与横结肠的交界处(即结肠脾曲)发现了肿瘤,诊断为脾曲大肠癌。于是病人住进医院接受了切除脾曲大肠癌的手术治疗。切除标本病理检查为第Ⅰ期大肠癌,未发现腹腔及周围淋巴结转移,证实癌症尚处早期阶段。但病人出院回家以后,仍反复发作腹痛。为此病人到医院就诊,医师以为是手术后的"肠粘连"所致,未予进一步检查。直

二、多原发大肠癌诊断和治疗的临床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多原发大肠癌诊断和治疗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伴有CRC的MPCs患者的临床特征及MSI状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本研究课题的学术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研究的主要来源及目的
        1.3.1 研究来源
        1.3.2 研究目的
第2章 研究内容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临床资料收集
        2.2.2 组织标本收集
        2.2.3 MLH1、MSH2、MSH6和PMS2 蛋白表达水平的检测
        2.2.4 MSI免疫组化结果判读
        2.2.5 统计学处理
    2.3 研究结果
    2.4 讨论
第3章 结论
    3.1 研究结论
    3.2 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3.3 应用前景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多原发癌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2)次发癌为肺癌的多原发癌的临床特征与远期预后相关性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多原发癌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1. 多原发癌的发病率
    2. 多原发癌的临床特征
        2.1 性别及发病年龄
        2.2 癌肿的发病间隔
        2.3 发病部位
    3 多原发癌的形成原因及危险因素
        3.1 多原发癌的现代医学认识
        3.2 多原发癌的中医学认识
    4. 多原发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5. 多原发癌的治疗
        5.1 多原发癌的现代医学治疗
        5.2 多原发癌的中医治疗
    6. 多原发癌的预后
    7.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研究内容:次发癌为肺癌的多原发癌的临床特征与远期预后相关性的回顾性分析
    1. 病历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选择标准
        1.3 纳排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观察指标
        2.2 随访
        2.3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临床资料
        3.2 生存情况
        3.3 生存分析
    4. 讨论
        1. 发病率
        2. 形成原因
        3. 临床特征
        4. 诊断与鉴别诊断
        5. 治疗
        6 预后
        7. 影响预后的风险因素
        8.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多原发大肠癌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4)37例多原发大肠癌的临床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5)同时性多原发大肠癌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诊断方法
        1.2.2 手术方式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6)分段切除治疗多原发性大肠癌2例病例报告并文献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临床资料1
    1.病史摘要
    2.诊疗经过
临床资料2
    1.病史摘要
    2.诊疗经过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已发表文章)
攻读学位期间已修课程和成绩
攻读学位期间临床轮转科室情况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7)中晚期结直肠癌的临床流行病学特点以及治疗措施与预后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CRC的临床流行病学分析
    1、资料和方法
    2、结果
    讨论
第二章 结直肠癌的治疗措施及预后分析
    1、材料和方法
    2、结果
    讨论
第三章 多原发结直肠癌的临床研究
    1、资料与方法
    2、结果
    讨论
第四章 综述
    1 手术治疗
    2 新辅助治疗
    3 术后治疗
    4 支持对症及中医药治疗
    5 生物及免疫治疗
    6 基因治疗
全文总结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8)59例大肠癌多原发癌的临床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病例选择
        2.1.1 入组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2 一般资料
        2.2.1 入组病例
        2.2.2 临床病例资料
    2.3 研究步骤
    2.4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我院1311例大肠癌术后患者的临床流行病学特征
        3.1.1 年龄及性别
        3.1.2 病变部位
        3.1.3 组织学分型
    3.2 我院59例大肠癌多原发癌的发生情况、临床特点及治疗情况
        3.2.1 一般资料
        3.2.2 病变部位
        3.2.3 诊断情况
        3.2.4 治疗方法
    3.3 探讨大肠癌多原发癌与年龄、性别以及合并相关疾病的关系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9)多原发结直肠癌的临床特征及预后(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2 结果
    2.1 临床表现和诊断
    2.2 发病部位
    2.3 临床分期及病理学类型
    2.4 肿瘤标志物CEA及合并息肉情况
    2.5 手术方式、术后化疗及预后
3 讨论

四、多原发大肠癌诊断和治疗的临床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伴有CRC的MPCs患者的临床特征及MSI状态分析[D]. 项灵云. 江汉大学, 2021(01)
  • [2]次发癌为肺癌的多原发癌的临床特征与远期预后相关性的回顾性分析[D]. 姜雪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3]多原发大肠癌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D]. 张友满. 大连医科大学, 2017(01)
  • [4]37例多原发大肠癌的临床特点分析[D]. 夏春江. 大连医科大学, 2016(06)
  • [5]同时性多原发大肠癌治疗[J]. 闫文,朱一宁. 中国医药导刊, 2015(07)
  • [6]分段切除治疗多原发性大肠癌2例病例报告并文献回顾[D]. 涂德华. 扬州大学, 2015(05)
  • [7]中晚期结直肠癌的临床流行病学特点以及治疗措施与预后的分析[D]. 付金金. 南方医科大学, 2013(04)
  • [8]59例大肠癌多原发癌的临床特点分析[D]. 吴安山. 中南大学, 2013(05)
  • [9]多原发结直肠癌的临床特征及预后[J]. 杨建光,李震,李晓霞,戴冬秋,孔凡民.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2(12)
  • [10]警觉大肠多原发癌[J]. 宋奇思. 科学养生, 2012(09)

标签:;  ;  ;  ;  ;  

多原发性结直肠癌诊治临床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