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小剂量药物灌肠的改进

婴幼儿小剂量药物灌肠的改进

一、婴幼儿少量药物灌肠方法的改进(论文文献综述)

马柱[1](2020)在《自拟益气升提汤加联合术治疗Ⅰ、Ⅱ度直肠脱垂(脾虚气陷)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对比分析自拟益气升提汤联合直肠黏膜点状结扎注射术辅以痔上黏膜环切术(procedure for prolapse and hemorrhoids,PPH)与直肠黏膜点状结扎注射术联合PPH对Ⅰ、Ⅱ度直肠脱垂(脾虚气陷证)临床疗效,加以佐证自拟益气升提汤联合直肠黏膜点状结扎注射术辅以痔上黏膜环切术疗效优于单纯手术(直肠黏膜点状结扎注射术联合PPH),旨在指导临床实践,为直肠脱垂诊疗提供新思路,发挥中西医结合治疗之优势,切实为广大患者提供简便、有效、价廉服务。研究方法:纳入已确诊直肠脱垂(rectal prolapse,RP)者,共计60例,并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对照组),各30例。实验组采用自拟益气升提汤联合直肠黏膜点状结扎注射术辅以痔上黏膜环切术,对照组采用直肠黏膜点状结扎注射术联合PPH。实验组于术后第三天开始口服自拟益气升提汤(具体用量如下:1剂/日,早晚分服,2周为一疗程,共3疗程)。综合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体征(脱出长度,控便情况,排便次数、排便时间、肛门潮湿感、肛门坠胀感等),采用统计学方法对评分结果予以分析,评判疗效差异。研究结果:3疗程后,实验组与对照组总体有效率分别为90%和80%(p<0.05),总有效率有统计学差异,且实验组患者临床症状(脱出长度,控便情况,排便次数、排便时间、肛门潮湿感、肛门坠胀感等)改善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及1年回访显示实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结论:1.自拟益气升提汤联合直肠黏膜点状结扎注射术辅以痔上黏膜环切术与直肠黏膜点状结扎注射术联合PPH对I、Ⅱ度直肠脱垂(脾虚气陷证)均有效;2.对I、Ⅱ度直肠脱垂(脾虚气陷证)者而言,自拟益气升提汤联合直肠黏膜点状结扎注射术辅以痔上黏膜环切术总体有效率优于直肠黏膜点状结扎注射术联合PPH;3.I、Ⅱ度直肠脱垂(脾虚气陷证)者自拟益气升提汤联合直肠黏膜点状结扎注射术辅以痔上黏膜环切术远期疗效亦具优势,临床值得大力推广。

来保勇[2](2019)在《推拿治疗小儿腹泻的循证证据分析与评价》文中指出背景与目的推拿作为中医非药物疗法应用于小儿腹泻的治疗,在小儿腹泻疾病防治方面有潜在优势和特色。近年来推拿治疗小儿腹泻的研究文献不断增加,没有研究对推拿治疗小儿腹泻循证证据进行系统性的分析总结,其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s)研究的报告质量及干预措施报告质量及存在的问题尚不清楚;临床医生面临各种文献报道的不同疗效结果需要高质量证据作为取舍的参考,推拿疗法应用于小儿腹泻的治疗需要高质量证据支持。本研究对推拿治疗小儿腹泻临床研究证据的文献特征和研究趋势等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评价推拿治疗小儿腹泻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报告质量及干预措施报告质量,评价过程中对报告不明确或报告不充分内容展开探索性电话调查,以期对报告不充分或未报告信息进行填补。既往研究发现小儿腹泻病主要高发于五岁以下的小儿群体,在我国87%左右的儿童腹泻为急性腹泻。因此本研究针对推拿治疗小儿急性腹泻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多角度评价,为推拿治疗小儿急性腹泻的临床实践和进一步研究提供设计和方法学参考。方法研究一:推拿治疗小儿腹泻的文献计量学研究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Wan Fang)、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数据库(Sino Med)、PubMed、Cochrane Library和EMBASE等数据库,检索时间为2004年1月1日到2018年12月31日。对纳入文献的发表时间、期刊类型、期刊来源、资金资助、研究类型、发表语言、推拿流派等文献特征信息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总结目前研究特征与现状。研究二:推拿治疗小儿腹泻的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学质量和报告质量评价系统检索CNKI、VIP、Wan Fang、SinoMed、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 等数据库中推拿治疗小儿腹泻的RCTs研究,检索截止时间为2019年1月1日。由两名研究人员独立地对检索文献进行筛选和资料提取,参照CONSORT非药物扩展声明评价纳入RCTs研究的报告质量,基于国际STRICTA清单拟定相应的标准条目评价干预措施报告质量,对CONSORT声明和STRICTA清单拟定评价标准中每个条目的文献符合数量以及各结局指标报告的数量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分析推拿治疗小儿腹泻RCTs常用各结局指标的报告情况与排序。在报告质量评价的同时对报告不明确或报告不充分内容展开探索性电话调查,分析未报告内容是作者报告不充分还是研究本身实施不充分,探索电话调查对于未充分报告信息的填补作用,分析其影响因素。研究三:推拿治疗小儿急性腹泻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系统检索CNKI、VIP、Wan Fang、SinoMed、PubMed、Cochrane Library和EMBASE等数据库,纳入推拿治疗小儿急性腹泻的全部RCTs,检索截止日期为2019年1月1日。由两名研究者单独进行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数据的合并与分析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二分类变量数据采用相对危险度(RR)表示,连续性变量数据则采用均值差(MD)来表示,分析的结果均采用95%置信区间。根据研究随机方法、样本量情况进行敏感性分析,基于干预类型、病程及腹泻类型进行亚组分析;我们采用TSA v0.9软件对纳入研究进行试验序贯分析(Trial sequential analysis,TSA),用以估计meta分析所需的样本量情况。运用The GRADEpro在线评价系统对纳入的研究证据级别进行综合判断,针对主要相关结局证据结果总结其证据概要表。结果研究一:推拿治疗小儿腹泻的文献计量学研究纳入560篇文献,包括系统综述5篇,RCT209篇,队列研究1篇,非随机对照试验69篇,病例系列232篇,病例报告44篇。RCT类文献数量整体呈逐年增长趋势,而病例系列类文献的数量呈下降的发表趋势,在对照试验设计类型中有159篇文献的干预措施是单独使用推拿疗法,有120篇纳入文献的干预措施采用推拿联合其他疗法,各种干预类型的研究均有一定的文献量。纳入文献主要以中文发表在181种期刊上,其中发表文献数量排名前三位的期刊依次是按摩与导引杂志、按摩与康复医学杂志及中国民间疗法杂志;纳入的所有期刊论文中核心期刊文献数量的占比为22.52%(109/484篇),外文文献占比0.89%(5/560篇);仅有4.82%(27/560篇)文章标注基金资助信息;学位论文发表数量较多的单位主要集中在南京、山东、广州、北京等中医药大学。临床研究文献的分析表明推拿的主要特色流派包括山东三字经流派、捏脊(积)流派、湖南湘西流派等特色推拿流派等,其他特色的个体推拿方法也在兴起,主要集中在案例经验的总结上,未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相关体系。研究二:推拿治疗小儿腹泻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学和报告质量评价本部分纳入58项RCTs,纳入研究在随机序列产生的方法描述、随机分组方案的隐藏及盲法应用等方面的偏倚风险较高。纳入研究的报告质量主要表现为随机、序列隐藏、盲法、基线资料信息完整性、样本量估算及研究方案注册等方面报告率偏低,其报告率的结果分别是46.55%、5.17%、8.62%、72.41%、0%;对报告“随机”但无具体随机方法描述的31偏文献进行电话调查,调查有7项(22.58%)研究成功与研究作者取得联系,1项(3.23%)研究作者描述自己文章中的“随机”是参照其他文章中写上的,实际没有进行随机操作和样本量估算等,6位(19.35%)调查者拒绝回答相关问题;联系不到作者主要原因包括电话无人接听、未找到本人及电话号码无效等。干预措施报告质量主要存在问题表现在推拿疗法的理论依据、推拿操作细节及治疗频次和反应、推拿医师背景信息等报告不充分,报告率分别为56.89%、6.89%、17.24%;纳入研究报告的常见结局指标依次是总有效率、止泻的时间、24小时内腹泻次数、大便量变化、腹泻伴随症状消退时间等,报告率依次为100%、22.41%、8.62%、3.44%、5.17%。纳入58项研究中有9项报告试验组和对照组均无不良反应和不良事件,有2项报告了蒙脱石散组出现呛奶、便秘、厌食、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其他研究未报告安全性结局指标。研究三:推拿治疗小儿急性腹泻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该部分纳入30个RCTs,共计治疗急性腹泻患儿2861例。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为不清楚或高偏倚风险,纳入研究的整体方法学质量不高。纳入研究的男女比例为1.41:1,平均年龄为1.79±0.76岁,平均病程约为3.01±1.14天。合并结果显示推拿治疗3天后临床总痊愈率高于对照组蒙脱石散和蒙脱石散联合益生菌疗法,结果分别为(RR 1.49,95%CI 1.34-1.66,n=972)和(RR 2.04,95%CI 1.49-2.78,n=533);与蒙脱石散联合益生菌制剂相比,推拿治疗组6天后痊愈率高于对照组(RR1.52,95%CI1.34-1.73,n=631);与蒙脱石散对比,推拿组治疗后止泻时间短于对照组(hrs)(MD-10.57h,95%CI-14.79--6.35h,n=510),推拿组治疗3天后24(hrs)腹泻次数少于对照组(MD-1.71次,95%CI-2.37--1.04次,n=217)。纳入文献中有3项研究报告了推拿组和对照组均无不良反应,有1项研究报告了蒙脱石散组出现2例吐奶、1例便秘等。TSA结果表明目前关于治疗3天后痊愈率Meta分析结果具有一定把握度,但目前纳入文献还没有达到TSA所需的样本数量和试验数;GRADE评价结果为推拿治疗小儿急性腹泻在治疗3天和6天后痊愈率的证据质量等级为中等,其他疗效指标的证据质量等级主要为低级。结论关于推拿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文献数量整体呈递增趋势,推拿治疗小儿腹泻的文献证据在向设计严谨的RCT类研究转变,证据的等级在逐步提高,但相关外文和核心期刊文献成果较少,推拿在小儿腹泻领域的应用还没有在国际上被广泛认可;标注基金资助的论文占比较低,特色推拿流派发表的相关临床文献有待深入挖掘和研究。推拿治疗小儿腹泻RCTs文献的方法学和干预措施报告质量整体不高,今后其RCTs研究在设计实施过程中重视随机化操作、盲法的使用和报告、基线资料的规范报告、对不完整结局病例进行科学处理、对样本量估算及研究方案注册等可以提高临床研究报告质量。重视报告治疗环境、推拿治疗的细节、推拿治疗程度和推拿医师资历背景等可提高干预措施的报告质量。电话调查能联系到文章作者的比例不高,对于只报告“随机”的文章该如何甄别以及如何判断其偏倚风险是今后研究的重点之一。今后研究可基于CONSORT非药物扩展声明对杂志编辑人员进行相关访谈研究,探索杂志在文章发表过程中提高对报告质量的要求的可能性。建议今后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充分考虑推拿疗法特点,共同协作制定关于推拿的临床试验干预措施报告参考规范。推拿治疗小儿急性腹泻以小儿特定的推拿穴位为主,推拿治疗小儿急性腹泻在临床痊愈率、止泻时间方面优于蒙脱石散或蒙脱石散联合益生菌疗法。医者可参考目前证据,充分考虑腹泻病情和患者意愿,运用推拿对小儿急性腹泻进行防治。考虑纳入研究整体方法学质量不高,同时推拿实践属于一种复杂干预,与选穴方法、操作技巧及医生经验等有密切关系,我们无法对推拿治疗小儿急性腹泻的疗效和安全性下肯定结论,因此目前所得结论的解释应用还需慎重,今后研究应重视分析推拿对不同腹泻类型、腹泻病程及患者年龄段等方面的疗效,还需要设计严谨的RCTs研究进一步证实我们的结论。

刘杰[3](2018)在《大黄附子汤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肠道动力障碍的作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观察大黄附子汤对重症急性胰腺炎致肠道动力障碍大鼠血清胃动素、回肠Cajal细胞及胃动素受体的影响,探讨大黄附子汤对肠道动力障碍的作用及机制。方法: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6),SAP组(n=6),大黄附子汤治疗组(n=6),共18只,体重250-280 g。采用异氟烷麻醉,依据大鼠体重,按1ml/kg逆行胰胆管注射牛磺胆酸钠(4%),制备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模型。空白对照组开腹后,找到胰腺,翻动胰腺数次后关腹;SAP组在造模后12、24h分别给予2ml生理盐水(37℃)灌肠;治疗组在造模12、24h分别给予2ml大黄附子汤(37℃)灌肠。于造模48h后,各组大鼠麻醉后开腹,取腹主动脉血液标本,使用ELISA检测血清炎症因子IL-1β和胃动素水平;取胰腺、回肠组织行HE染色观察病理变化,应用Schmidt法对各组大鼠胰腺组织进行评分;应用Chiu氏法对回肠组织进行评分。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回肠平滑肌组织中Cajal间质细胞(Intestinal cells of cajal,ICC)表达蛋白c-kit及胃动素受体蛋白的变化。结果:大黄附子汤能明显降低SAP大鼠血清内毒素(Lipopolysaccharide LPS)、淀粉酶及IL-1β水平(均P<0.05),提高血清胃动素水平(P<0.05);能增强大鼠回肠平滑肌ICC表达蛋白c-kit及胃动素受体(Motilin receptor MTL-R)免疫阳性细胞的表达(P<0.05)。结论:SAP后肠道结构破坏,血浆MTL浓度降低,回肠ICC数量减少,分布不均匀,平滑肌和ICC细胞膜上MTL-R减少,肠蠕动节律紊乱,出现肠道功能障碍。大黄附子汤通过调节MTL的分泌,恢复ICC细胞及MTL-R的数量,从而改善SPA大鼠肠道动力障碍。

罗真[4](2018)在《三阳清解液不同给药途径治疗小儿外感发热(风热夹滞型)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评价三阳清解液采用不同给药途径治疗小儿外感发热(风热夹滞型)的临床效果,并对其三阳合病理论进行探讨。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患儿共180例,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3组,其中口服组(A组)、直肠滴入组(B组)、乙状结肠滴入组(C组)各60例。经上述方案治疗3天后,观察3组患儿在临床总疗效、中医症状积分改善、退热起效时间、完全退热时间、合并用药次数、各时间点体温变化、可操作性及患儿的依从性等方面指标,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1)B组总有效率显着高于A组(P<0.05);C组总有效率显着高于A组(P<0.05);B组和C组总有效率无差异(P>0.05)。(2)在治疗4h、16h、24h后,A组患儿的体温均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2h、12h、16h、24h、36h后,A组患儿的体温高于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1.5h、4h、12h、16h、24h后,B组患儿的体温高于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中医证候积分改善上,三组患儿治疗前后组内积分的改善有显着差异(P<0.05)。B、C两组患儿分别与A组进行比较,治疗后症状积分均有显着差异(P<0.05);B、C两组患儿治疗后比较症状积分无差异(P>0.05)。(4)退热起效时间相比,C组短于A组和B组,B组短于A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完全退热时间相比,C组短于A组和B组,B组短于A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在患儿治疗过程中合并用药次数上,B与C组之间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B、C组少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在患儿对不同给药途径的依从性上,C组依从性最强,其次为B组,A组依从性最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灌肠给药的可操作性上,C组的可操作性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三阳清解液治疗小儿外感发热(风热夹滞型)效果明显;其中C组在完全退热时间、退热起效时间及依从性方面均优于B和A组;(2)C组和B组在中医症候积分改善、临床总有效率及合并用药次数方面均优于A组,而B、C两种给药方法所取得的临床疗效基本相同;(3)三阳清解液乙状结肠滴入疗法具有临床疗效肯定,操作更简单,患儿依从性更好,不良反应少的特点,具有在儿科推广应用的价值。

王伟[5](2017)在《五加减正气散治疗寒湿型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临床疗效及其体外抗病毒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1.文献研究检索历年有关“轮状病毒性肠炎”(RVE)的文献,系统研究并总结国内外研究的动态,中西医对病毒性肠炎的诊疗进展,尤其是中医药治疗的独特优势。2.临床研究进行五加减正气散(WJJZQS)治疗小儿寒湿型RVE的临床疗效评价,分析经典古方五加减正气散在治疗寒湿型RVE中的治疗优势。3.实验研究进行五加减正气散含药血清作用于体外细胞染毒模型后其抗病毒机制的研究;并进一步检测其对IL-6、IL-1 β、TNF-α、IFN-β因子以及对TLR3信号通路关键蛋白的调控作用,探讨五加减正气散抗轮状病毒的免疫学机制。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查阅国内外文献数据库,通过对RVE的相关文献检索,了解国内外研究动态,分别完成中医对RVE的研究进展综述(包括病名及沿革、病因病机、治则治法、辨证分型、中医治疗等),以及西医对RVE的研究进展综述(包括流行病学特征、RV的病原学特征、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诊断、治疗方法等)。2.临床研究2.1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来自2014年10月至2016年6月,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门诊及住院的中医诊断为寒湿型RVE的患儿,年龄6个月-3岁,病情属轻、中型,共计60例。按随机对照原则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2.2治疗方法在常规饮食及生活调摄指导基础上,根据脱水情况对症应用ORS治疗外,治疗组应用《温病条辨》五加减正气散原方:藿香12g、苍术12g、陈皮10g、厚朴12g、大腹皮10g、茯苓18g、谷芽6g治疗。以上药物全部采用中药饮片,并由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药剂科代煎,每剂浓缩制成100ml/袋的液体。6个月-1岁每日20ml,1-2岁每日25ml,2岁以上每日35ml。分早晚两次,连服3天。对照组应用利巴韦林颗粒,50mg/粒,按15mg/kg·d剂量应用,分3次口服,连续3天。2.3观察指标通过治疗前后腹泻、腹痛、发热、呕吐、精神状态等临床表现观察,进行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证候总积分、证候疗效、综合疗效、大便RV抗原转阴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比较,结合治疗前后三大常规、肝肾功、心电图等检查评估,完成五加减正气散治疗小儿寒湿型RVE的临床疗效评价。3.实验研究3.1实验材料病毒株与细胞株:轮状病毒SA11株(RV SA11),恒河猴胚胎肾细胞(MA104)为RVSA11株敏感细胞。动物:SPF级Wistar大鼠36只,体质量160g-200g,雌雄各半。药物:五加减正气散原方(同上)、利巴韦林颗粒、藿香正气口服液等。3.2含药血清制备36只Wistar大鼠适应性饲养7d后,按体质量随机分为:空白组、中成药组、西药组及WJJZQS大、中、小剂量组共6组,每组6只,雌雄各半。给药量按成人日用量等效剂量换算后,分别给予0.9%生理盐水、蕾香正气液、利巴韦林颗粒液、五加减正气散大、中、小剂量灌胃。每日分2次,连续3天。末次灌胃1h后取血。3.3 WJJZQS含药血清对RV SA11的体外抗病毒作用采用细胞病变法(CPE)检测WJJZQS含药血清(大、中、小剂量组)对MA104的最大无毒浓度(TC0)和RVSA11对MA104细胞的半数组织感染量(TCID50)。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在TC0范围内,检测WJJZQS含药血清对RVSA11的体外抗病毒作用。3.4 WJJZQS含药血清对TLR/TRIF/IRF3信号通路及下游因子的调控作用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6、IL-1 β、TNF-α、IFN-β的含量;RT-PCR法检测细胞中TLR3、TRIF、IRF3mRNA的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中TLR3、TRIF、IRF3蛋白的表达情况。研究结果1.文献研究中医多以“泄泻”论治RVE。以辨证论治为特色的中医药疗法应用广泛,且临床疗效确切,但缺乏有力的临床疗效评价及实验研究论证。西医在临床及基础研究方面虽取得了很多进展,但仍没有针对肠道病毒的特效药物,仅采取对症治疗。2.临床研究2.1病例基本情况治疗期间除对照组出现不良反应(轻度皮疹)脱落1例,余患儿均未出现不良反应,并坚持治疗至疗程结束,资料齐全。实际共收集病例59例,治疗组30例,对照组29例。2.2 一般资料比较两组性别分布、年龄分布、病情轻重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2.3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各症状积分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症状积分均有不同程度降低,与对照组相比,除倦怠乏力、恶寒/发热积分差异不显着外(P>0.05),治疗组余症状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腹泻、恶心呕吐、食欲不振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特别显着(P<0.01)。2.4治疗前后证候总积分比较两组组内治疗前后证候总积分差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前后证候总积分差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5治疗后证候疗效比较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显效率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6治疗后综合疗效比较两组显效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7大便RV抗原转阴率比较两组大便RV抗原转阴率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8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对照组1例,服药1天后出现轻度皮疹,病例脱落。未予特殊处理2天后皮疹渐退。余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均未出现不良反应及副作用,治疗前后肝、肾功,心电图等均正常。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实验研究3.1 RV SA11毒力测定RV SA11 对 MA104 细胞的 TCID50 10-3 34/ml:3.2含药血清的细胞毒性WJJZQS含药血清(大、中、小剂量组)对MA104细胞的TC0均为20%;3.3含药血清对病毒生物合成的抑制作用与同浓度空白血清组比较,除WJJZQS小剂量50%浓度组抑毒率差异不显着外(P>0.05),余各组抑毒率均优于空白血清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WJJZQS中剂量各浓度组抑毒率均明显优于空白血清组,差异特别显着(P<0.01)。与同浓度中成药组比较,除WJJZQS中剂量5%浓度组抑毒率明显优于中成药组外(P<0.05),余各组抑毒率与同浓度中成药组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与同浓度西药组比较,除WJJZQS小剂量各浓度组抑毒率明显低于西药组,差异显着外(P<0.05),余各组抑毒率与同浓度西药组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组内不同浓度多重比较结果,说明各组均能有效抑制RV合成,并呈现一定剂量依赖关系(P<0.05或0.01)。3.4含药血清抗病毒吸附试验除空白血清组在20%浓度抗病毒吸附率为4.04%外,其余各组含药血清的TC0范围内各浓度,对RV吸附的过程均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3.5含药血清直接灭活病毒试验各组含药血清的TC。范围内各浓度,对RV均无直接灭活作用(P>0.05)。3.6 WJJZQS含药血清对染毒细胞IL-6、IL-1β、TNF-α、IFN-β表达的影响病毒感染细胞后,各组IL-6表达量明显升高(与空白组比较P<0.01)。含药血清干预后,各组IL-6表达量较染毒组均不同程度降低。与染毒组比较,WJJZQS中剂量组、中成药组能明显下调IL-6的表达水平,差异特别显着(P<0.01);大剂量组亦可下调IL-6的高表达,且差异显着(P<0.05);WJJZQS小剂量组、西药组虽能使细胞IL-6的高表达降低,但与染毒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病毒感染细胞后,各组IL-1β表达量明显升高(与空白组比较P<0.01)。含药血清干预后,各组IL-1β表达量较染毒组均不同程度降低。WJJZQS大、中剂量组下调IL-1β作用最强(P<0.01);其次为中成药、小剂量组(P<0.05);西药组对IL-1β表达无明显调控作用(P>0.05)。病毒感染细胞后,各组TNF-α表达量明显升高(与空白组比较P<0.01)。含药血清干预后,各组TNF-α表达量较染毒组均不同程度降低。WJJZQS小剂量组可明显下调TNF-α的高表达,差异显着(P<0.05);其余各组的调控作用则更强(依次为中成药组、西药组、WJJZQS中剂量、大剂量组),差异特别显着(P<0.01)。病毒感染细胞后,各组IFN-β表达量明显升高(与空白组比较P<0.01)。含药血清干预后,各组IFN-β表达量较染毒组均不同程度升高。WJJZQS中剂量组、中成药组上调IFN-β表达作用最强(P<0.01);WJJZQS大剂量组亦可上调IFN-β的表达(P<0.05);WJJZQS小剂量组、西药组对IFN-β表达无明显调控作用(P>0.05)。3.7 WJJZQS含药血清对染毒细胞TLR3、TRIF、IRF3 mRNA表达的影响病毒感染细胞后,TLR3mRNA明显升高(与空白组比较P<0.01),含药血清干预后,各组TLR3mRNA表达量较染毒组均不同程度降低。其中WJJZQS大、中剂量组可明显下调TLR3mRNA的过表达(P<0.01),WJJZQS小剂量组、中成药组、西药组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调TLR3mRNA表达的作用(P<0.05)。病毒感染细胞后,TRIFmRNA明显升高(与空白组比较P<0.01),含药血清干预后,各组TRIFmRNA表达量较染毒组均不同程度降低。其中以WJJZQS中剂量组、中成药组下调作用尤为显着(P<0.01)。WJJZQS大剂量组也可显着下调TRIFmRNA的过表达(P<0.05)。WJJZQS小剂量组、西药组调控作用不明显(P>0.05)。病毒感染细胞后,IRF3mRNA表达量虽较空白组升高,但经统计学分析无显着性差异(P>0.05)。含药血清干预后,虽各组IRF3mRNA表达较染毒组均不同程度降低,但下降幅度小于1.5倍,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故各组含药血清对IRF3mRNA的表达无明显调控作用。3.8 WJJZQS含药血清对染毒细胞TLR3、TRIF、IRF3蛋白表达的影响病毒感染细胞后,TLR3蛋白表达明显升高(与空白组比较P<0.01)。含药血清干预后,各组TLR3蛋白表达量较染毒组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其中WJJZQS大、中剂量组较染毒组显着降低(P<0.01),WJJZQS小剂量组、中成药组、西药组TLR3蛋白表达量亦有不同程度降低(P<0.05)。病毒感染细胞后,TRIF蛋白表达明显升高(与空白组比较P<0.01)。含药血清干预后,各组TRIF蛋白表达量较染毒组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其中WJJZQS中剂量组、中成药组较染毒组显着降低(P<0.01),WJJZQS大剂量组TRIF蛋白表达量亦显着降低(P<0.05);WJJZQS小剂量组、西药组虽蛋白表达量减少,但差异不显着(P>0.05)。病毒感染细胞后,IRF3蛋白表达量虽较空白组升高,但经统计学分析,无显着性差异(P>0.05)。含药血清干预后,虽各组IRF3蛋白表达量较染毒组不同程度降低,但经数据分析,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1.文献研究中医药在治疗RVE临床疗效确切,但缺乏有力的临床疗效评价及实验研究论证。2.临床研究WJJZQS可明显改善寒湿型RVE患儿腹泻、腹痛/肠鸣、恶心呕吐、脘腹闷胀、食欲不振症状积分,尤其是腹泻、恶心呕吐、食欲不振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而倦怠乏力、恶寒/发热改善程度与对照组相当。治疗前后证候总积分、证候疗效(显效率)、综合疗效(总有效率)、大便RV抗原转阴率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WJJZQS治疗寒湿型RVE,安全有效,值得深入研究并临床推广应用。3.实验研究(1)WJJZQS具有的抗病毒作用,不是通过抗病毒吸附和对病毒的直接杀灭作用实现的,其抗病毒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病毒进入细胞后的病毒生物合成作用。(2)WJJZQS通过下调IL-6、IL-1β、TNF-α等致炎因子的过表达,上调抑炎因子IFN-β的表达,发挥辅助的抗病毒作用。(3)WJJZQS对特异性识别dsRNA病毒的TLR3信号通路关键蛋白TLR3、TRIF表达有一定的调控作用,但对IRF3的表达则无显着调控作用。

郑毓?[6](2017)在《ICD-11“喂养和进食障碍”分类在中国的现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评估ICD-11“喂养和进食障碍”的临床实用性,比较中国精神卫生从业人员对该部分诊断指南的使用情况、与他国或地区专业人员指南使用情况的一致性及可能存在的差异,与中国进食障碍患者的自然分类进行比较,为ICD-11在中国的应用提供相关依据和评价。【方法】从两个方面探讨诊断标准的临床实用性和在中国的适用性:1.在353名GCPN注册的中文使用者中进行网络测试。通过情景模拟研究设计相关问题,通过Qualtrics软件系统采集数据后,将结果纳入全球五个语言区的总样本中进行统计。2.采用自制问卷和EDI量表对379名2010-2016年于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就诊的进食障碍患者临床症状进行评估,并使用SPSS20.0及Latent GOLD 4.5处理数据。【结果】1.网络测试:(1)八组配对案例的比较结果均显示,ICD-11和ICD-10诊断指南均能有效区分出不同案例,且所有诊断分类的案例区分度ICD-11均优于ICD-10(除第六组配对诊断结果p<0.05外,余均p<0.01)。另外,ICD-11对于个别案例的诊断正确率优于ICD-10(p<0.05)。在指南的易用性、对于案例描述适合度等方面,专业人员对ICD-11的评价结果均优于ICD-10(p<0.001)。(2)大部分案例中,中国和全球专业人员使用ICD-11得到的诊断意见趋于一致。但在部分案例中,中国专业人员的诊断正确率较低。2.分类研究:依据潜在剖面分析结果可以将进食障碍分成极低体重限制进食组(23.17%),无怕胖暴食-清除组(21.54%),低水平怕胖暴食组(19.27%),怕胖暴食组(19.27%),极低体重无怕胖组(16.76%)。在提取的临床症状表现中,BMI、有无暴食行为、有无催吐、有无服用导泻剂及怕胖观念存在显着性差异,而有无限制性进食并无显着性差异(p=0.57)。【结论】1.和ICD-10相比,ICD-11进食障碍相关部分的临床实用性明显提高。2.ICD-11在中国精神卫生从业人员中的适用性同全球精神卫生专业人员的情况较为接近,具有跨文化适用性。3.中国进食障碍患者的分类结果基本符合新版ICD-11指南的诊断分类;但中国人群的低体重标准和怕胖观念的标准有待进一步完善。

肖韵[7](2016)在《藿钩退热散直肠滴注治疗小儿外感发热(外寒内热证)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藿钩退热散直肠给药治疗小儿外感发热(外寒内热证)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并对其作用机制做进一步的探讨。方法:将满足诊断标准的患儿共60例,按随机原则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藿钩退热散直肠滴注组)30例,对照组(藿钩退热散口服给药组)30例。治疗3天后,对两组患儿在临床总疗效、中医证候积分改善、起效时间、发热终止时间等进行比较。结果:1.以藿钩退热散直肠滴注的方法治疗小儿外感发热(外寒内热证)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100.0%,治疗组治愈率为73.33%;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100.00%,对照组治愈率为76.67%。经统计学分析,两组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别(P﹥0.05)。2.在中医证候改善上,治疗组治疗前主症积分值为9.70±2.64,治疗后为0.60±1.07,对照组治疗前主症积分值为8.93±2.77,治疗后为0.47±1.01,两组主症积分值治疗前后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两组之间治疗前后主症积分值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方法对于中医主症证候积分的改善情况相同。治疗组治疗前总积分值为17.60±4.68,治疗后为1.20±2.22,对照组治疗前总积分值为17.50±4.27,治疗后为0.67±1.12,两组总积分值治疗前后比较均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两组之间治疗后总积分值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方法对于中医证候总积分的改善情况相同。3.在起效时间上,治疗组平均时间为(2.23±1.17)小时,对照组为(3.47±1.55)小时,两组在起效时间上经统计学检验P<0.05,说明两组退热起效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4.在痊愈患儿的发热完全停止时间上,治疗组为(50.87±12.78)小时,对照组为(51.60±16.45)小时,两组发热停止时间经统计学分析P﹥0.05,二者比较无明显差异,说明两种治疗方式疗程相同。结论:藿钩退热散直肠滴注法治疗小儿外感发热(外寒内热证)疗效与藿钩退热散口服给药法无明显差异,但患儿对直肠滴注法的接受度较口服法高。

于奎花[8](2014)在《中药外敷联合超声雾化对支气管肺炎患儿疗效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小儿支气管肺炎是儿科最常见的疾病,本研究在我院常规治疗与护理的前提下,针对支气管肺炎患儿,采用临床对照研究的方法,比较单纯的中药外敖护理干预、单纯的超声雾化护理干预以及中药外敷联合超声雾化护理干预对支气管肺炎患儿疗效的影响,探讨针对支气管肺炎患儿科学的、行之有效的内病外治护理干预方案研究方法:本研究属于类实验型研究,采用便利抽样的研究方法。选择2013年3月至2013年11月在我院儿科入院治疗的120例支气管肺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对照的原则,按照患儿住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试验Ⅰ组、试验Ⅱ组和试验Ⅲ组四个小组,每组30例。给予对照组我院常规治疗和护理,在此前提下,给予试验Ⅰ组超声雾化护理干预,给予试验Ⅱ组中药外敷护理干预,给予试验Ⅲ组中药外敷联合超声雾化护理干预。选用患儿一般资料调查表、小儿支气管肺炎症状体征评分表和临床疗效标准作为评价工具。所得数据全部录入SPSS17.0软件进行统技分析,统计描述采用均值、标准差、百分比表示,统计推断选用X2检验、方差分析和t检验。研究结果:1.试验前,四组支气管肺炎患儿一般资料、主要症状体征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试验后,四组支气管肺炎患儿主要症状体征的各项得分均比试验前低,试验前后各组患儿自身情况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试验后,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患儿主要症状体征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4.试验后,各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Ⅰ组与试验Ⅲ组、试验Ⅱ组与试验Ⅲ组患儿主要症状体征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5.试验后,四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试验Ⅲ组>试验Ⅱ组>Ⅰ试验组>对照组。研究结论:(1)在院内常规治疗与护理的前提下,中药外敷护理干预、超声雾化护理干预单独应用或联合应用对支气管肺炎患儿均有一定的疗效。(2)中药外敷护理干预或超声雾化护理干预单独应用,对支气管肺炎患儿疗效无显着性差异,但中药外敷护理干预组患儿总有效率有高于超声雾化护理干预组的趋势。(3)中药外敷护理干预、超声雾化护理干预联合应用比两者单独应用疗效更显着。

许英姝[9](2013)在《脏腑推拿手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痛经在妇女中的发病率高达30%-50%左右,是妇科常见病和多发病,严重影响了女性的工作生活和身心健康,且病情顽固、易反复,治疗不易,原发性痛经甚至会引起子宫异位症等严重的不良后果,但大多数的痛经患者未对其给予相应的重视和积极的治疗。痛经可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在治疗上,继发性痛经以治疗原发病为主,对于原发性痛经,现代医学主要采用药物治疗,最常用的药物就是非甾体类抗炎药和甾体激素,治疗疗效明显,但是药物副作用大,疗效不能持久,不适合长期使用。中医学根据“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的理论原则治疗原发性痛经,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效果显着,临床应用可分为内治法和外治法。内治法以中药内服为主,外治法包括针灸、推拿、埋线、贴敷、耳穴等多种多样的治疗方法。相较于西医,中医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最大优势就是副作用小且疗效持久。此外,除中西医外,我国传统的民族医药对于痛经也有其独到的治疗方法和显着的疗效,值得我们借鉴和推广在众多的治疗方法中,按摩治疗简便易行、作用直接、安全性高,对于缓解疼痛治疗脏腑疾病有着很好的疗效,不仅在国内,在国外也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国外临床常用的按摩手法主要是瑞典式按摩和泰式按摩,疗效明显,但这些手法在国内临床很少应用。本研究使用脏腑推拿手法治疗原发性痛经,并对其临床疗效进行了统计,以探索推拿疗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优势。研究方法:研究选取原发性痛经患者59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对照组29例。治疗组采用脏腑推拿手法结合穴位贴敷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穴位贴敷疗法。经前一周开始治疗,连续治疗三个月经周期。结果:1.VAS量表评分:治疗后两组的VAS值均呈下降趋势,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显着差异(P<0.01)。治疗组4次VAS值均有显着差异(P<0.01),对照组治疗前与第一疗程的VAS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第一与第二疗程的VAS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第二与第三疗程的VAS值有显着性差异(P<0.01)。2.疼痛症状积分疗效评价:前两个疗程两组疗效无统计学差异(P>0.05),第三疗程治疗后疗效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痊愈6例,显效14例,有效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痊愈2例,显效9例,有效10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77.8%。3.中医症状评分疗效评价:两组疗效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痊愈5例,显效6例,有效1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痊愈4例,显效4例,有效14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1.5%。结论:1.研究分别采用推拿结合贴敷及单独贴敷对原发性痛经进行治疗,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均可明显缓解疼痛。2.VAS量表评分结果提示:推拿结合贴敷的疗效优于单独使用贴敷,且起效快;贴敷治疗起效稍慢,但随着疗程的延长疗效作用累积,疗效渐佳。3.疼痛症状积分结果显示:随着治疗周期的延长,辅以推拿疗效更好。4.中医症状评分显示:推拿结合贴敷对于中医症状的改善效果好于单独使用贴敷。

王宝家[10](2013)在《基于EGF/ErbB3和TGFβ/Smads信号探讨“肠病及肺”的分子机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观察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结肠、肺组织病理形态改变及EGF/ErbB3和TGFβ/Smads信号相关蛋白表达变化,探索“肠病及肺”的分子机制。方法雄性健康清洁级Wistar大鼠72只随机分成正常组(32只)与模型组(40只)。模型组大鼠构建三硝基苯磺酸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正常组大鼠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肠。首次造模后每7天重复造模直至实验结束。实验过程中观察大鼠一般情况,首次造模后第8、29、50天取结肠、肺组织行HE染色观察病理形态改变,电镜观察组织超微结构改变,免疫组化法检测肠、肺组织EGF/ErbB3和TGFP/Smads信号相关蛋白表达。结果1.病理形态光镜下模型组大鼠结肠黏膜上皮细胞萎缩、脱落,黏膜广泛缺失,组织结构破坏不完整,结肠皱襞变浅,上皮细胞排列散乱,腺体形态异常,杯状细胞减少,黏膜上皮炎性细胞浸润,隐窝形态不规则、萎缩,部分可见隐窝脓肿,黏膜表面糜烂、小溃疡形成,后期溃疡和肉芽组织增生并见,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假息肉形成,淋巴细胞增生和淋巴滤泡形成。大鼠肺组织早期无明显变化,随着造模时间延长,可见部分大鼠支气管黏膜水肿,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脱落,炎细胞浸润,管腔内炎性分泌物阻塞,管腔狭窄,黏膜增厚,肺间质纤维增多,血栓形成,灶性出血。电镜下模型组结肠组织黏膜上皮表面的微绒毛排列散乱,长短粗细不一致,上皮细胞间连接松散,细胞间隙增宽,胞浆分布不均,细胞核异形分裂、溶解,线粒体肿胀、部分嵴消失、空泡样变,内质网扩张,腺体萎缩,杯状细胞减少,固有层间隙胶原纤维增生,见成纤维母细胞,大量炎细胞浸润。大鼠支气管粘膜纤毛脱落,血栓形成,基膜增厚,肺泡间隔破坏,肺泡融合,肺泡腔内炎性渗出,I型肺泡上皮细胞肿胀,胞浆增多,细胞核异形,线粒体空泡样变性,II型肺泡上皮细胞增生,内质网扩张,肺间质纤维增生,大量胶原沉积肺泡间隙。2. EGF/ErbB3信号和TGFβ/Smads信号相关蛋白表达(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第8、29天结肠组织EGF、ErbB3表达含量显着降低(P<0.05),第29天肺组织EGF、ErbB3表达含量显着降低(P<0.05)。第50天肺组织EGF、ErbB3表达含量显着升高(P<0.05)。与造模第8天比较,模型组大鼠造模第29、50天结肠组织EGF、ErbB3表达含量显着升高(P<0.05),第29天肺组织EGF、ErbB3表达含量显着降低(P<0.05),第50天肺组织EGF、 ErbB3表达含量显着升高(P<0.05);与造模第29天比较,第50天肺组织EGF、 ErbB3表达含量显着升高(P<0.01)。(2)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第8、29结肠组织TGFβ1、TGFβ R、Smad3表达含量显着升高(P<0.01),第29、50天肺组织TGFβ1、TGFβ R、Smad3表达显着升高(P<0.01)。与造模第8天比较,第50天结肠组织TGFβ1、TGFβ R、 Smad3表达显着降低(P<0.05),第29天肺组织TGFβ1、TGFβR、Smad3表达含量显着升高(P<0.05)。与造模第29天比较,模型组大鼠造模第50天结肠组织TGFβ1、TGFβR、Smad3表达含量显着降低(P<0.05)。结论1.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可出现肺部损伤,肺部损伤发生时间滞后于结肠病变时间,其损伤程度随结肠病变进展而加重,肠病及肺的病理传变是一个渐进演变的过程。2.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肺损伤过程EGF/ErbB3和TGFβ/Smads信号相关蛋白变化明显,EGF/ErbB3和TGFβ/Smads信号通路可能通过对结肠和肺的损伤修复作用介导“肠病及肺”的病理传变过程,EGF/ErbB3和TGFβ/Smads信号相关蛋白可能为“肠病及肺”的基础物质之一

二、婴幼儿少量药物灌肠方法的改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婴幼儿少量药物灌肠方法的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1)自拟益气升提汤加联合术治疗Ⅰ、Ⅱ度直肠脱垂(脾虚气陷)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对象及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与鉴别诊断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脱落标准
    2 诊疗方案
        2.1 术前准备
        2.2 手术方法
        2.3 术后诊疗措施
    3 观察指标
    4 疗效评定
        4.1 参照《中药新药的临床指导原则》疗效评定标准
        4.2 疗效评分判定标准公式
    5 不良事件
    6 统计方法
    7 实验结果
    8 安全性评估
    9 本研究局限性
    10 本研究展望
讨论
    1 自拟益气升提汤立方依据及组方分析
    2 结扎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
    3 PPH术
    4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直肠脱垂中西医诊疗进展系统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

(2)推拿治疗小儿腹泻的循证证据分析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说明
文献综述
    1 小儿腹泻的定义及诊断
    2 小儿腹泻流行病学概况
    3 小儿腹泻的西医治疗概况
    4 小儿腹泻的中医治疗概况
    5 推拿在小儿腹泻中的应用与研究
    6 推拿治疗小儿腹泻的证据动态分析
    7 循证医学证据等级与GRADE评价概述
    参考文献
前言
研究一: 推拿治疗小儿腹泻临床研究现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1 背景与目的
    2 资料与方法
        2.1 纳入标准
        2.2 文献检索
        2.3 文献筛选
        2.4 资料提取
        2.5 资料分析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与小结
    参考文献
研究二: 推拿治疗小儿腹泻的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学和报告质量评价
    1 背景与目的
    2 资料与方法
        2.1 纳入与排除标准
        2.2 文献检索
        2.3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2.4 质量评价方法
        2.5 文献质量分析
        2.6 方法学偏倚风险评估
        2.7 电话调查研究
    3 结果
        3.1 文献筛选流程
        3.2 方法学偏倚风险评估
        3.3 文献的报告质量
        3.4 电话调查结果
        3.5 干预措施报告质量
        3.6 结局指标报告
    4 讨论
        4.1 纳入文献方法学报告质量分析
        4.2 关于电话调查的相关结果分析
        4.3 干预措施与结局指标报告情况分析
        4.4 本研究的局限性
        4.5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5 结论与小结
    参考文献
研究三: 推拿治疗小儿急性腹泻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
    1 背景与目的
    2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方案
        2.2 文献来源与纳入标准
        2.3 文献筛选
        2.4 资料提取
        2.5 质量评价方法
        2.6 统计分析方法
    3 结果
        3.1 文献筛选流程
        3.2 纳入文献特征
        3.3 纳入研究偏倚风险
        3.4 疗效评价结果
    4 讨论
        4.1 研究结果总结
        4.2 对今后研究建议与展望
        4.3 本研究的局限性
    5 结论与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附录
    附录1: 研究的主要检索策略
    附录2: 电话调查提纲
    附录3: 已经发表文章的截图信息
致谢
个人简介
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3)大黄附子汤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肠道动力障碍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三阳清解液不同给药途径治疗小儿外感发热(风热夹滞型)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汇集表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2 病例选择
    3 研究方法
    4 观察指标
    5 统计学处理
    试验技术路线图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
    2 试验结果
    3 不良反应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1.现代医学对外感发热的认识
    2 中医对小儿外感发热的认识与研究
    3.乙状结肠药物滴入的研究及意义
    4.导师对小儿外感发热(风热夹滞型)三阳合病的认识
    5.三阳清解液的立方依据及方药分析
    6.临床疗效分析
第四部分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2 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3 CRF表

(5)五加减正气散治疗寒湿型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临床疗效及其体外抗病毒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中西医学对轮状病毒性肠炎的研究进展
    1. 中医对轮状病毒性肠炎的研究进展
        1.1 病名及沿革
        1.2 病因病机
        1.2.1 感受外邪
        1.2.2 饮食所伤
        1.2.3 情志不畅
        1.2.4 病后体虚
        1.2.5 肾命火衰
        1.3 治法方药
        1.4 辨证分型
        1.4.1 辨证要点
        1.4.2 疾病分型
        1.5 中医治疗
        1.5.1 经典治疗
        1.5.2 现代中医治疗
        1.6 现代中西医结合治疗
    2. 西医对轮状病毒性肠炎的研究进展
        2.1 流行病学特征
        2.2 轮状病毒的病原学特征
        2.3 发病机制
        2.4 临床表现及诊断
        2.5 常用治疗方法
        2.5.1 液体疗法
        2.5.2 抗病毒及免疫疗法
        2.5.3 微生态制剂
        2.5.4 肠黏膜保护剂
        2.5.5 RV疫苗
        2.5.6 补锌治疗
第二部分 五加减正气散治疗寒湿型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临床疗效评价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1.2.3 中医证候量化标准
        1.2.4 中医证候轻重判定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临床分组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3. 疗效判定标准
        3.1 综合疗效判定标准
        3.2 症状量化判定标准
        3.3 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3.4 安全性评价标准
        3.5 不良事件轻重程度判断标准
        3.6 医学伦理控制
        3.7 统计学处理方法
    4. 结果
        4.1 病例基本情况
        4.2 一般资料比较
        4.2.1 两组性别分布比较
        4.2.2 两组年龄分布比较
        4.2.3 两组病情轻重比较
        4.3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比较
        4.3.1 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
        4.3.2 治疗前后证候总积分比较
        4.3.3 治疗后证候疗效比较
        4.3.4 治疗后综合疗效比较
        4.3.5 大便RV抗原转阴率比较
        4.3.6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5. 讨论
        5.1 五加减正气散出处及组方依据
        5.1.1 原方出处及方义
        5.1.2 药物分析
        5.2 五加减正气散治疗小儿RVE的理论依据
        5.2.1 基于“温病理论”辨治RVE的思路
        5.2.2 小儿生理病理特点与RVE发病的关系
        5.3 利巴韦林在病毒性肠炎中的临床应用
        5.3.1 药物概述
        5.3.2 利巴韦林在治疗中的应用
        5.4 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6. 小结
第三部分 五加减正气散抗体外轮状病毒的作用机制探讨
    实验一 五加减正气散含药血清抗体外轮状病毒的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病毒株与细胞株
        1.2 动物
        1.3 药物
        1.4 试剂
        1.5 主要仪器及实验室
        2. 实验方法
        2.1 血清制备
        2.1.1 分组
        2.1.2 给药
        2.1.3 取血
        2.2 MA104细胞的复苏及传代
        2.3 病毒活化
        2.4 病毒毒力测定
        2.5 含药血清体外抗病毒试验
        2.5.1 含药血清的前处理
        2.5.2 制备96孔板内单层细胞
        2.5.3 含药血清的细胞毒性试验
        2.5.4 含药血清对病毒生物合成抑制作用的测定
        2.5.5 含药血清抗病毒吸附试验
        2.5.6 含药血清直接灭活病毒试验
        2.6 统计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RV SA11毒力测定
        3.2 含药血清的细胞毒性
        3.3 含药血清对病毒生物合成的抑制作用
        3.4 含药血清抗病毒吸附试验
        3.5 含药血清直接灭活病毒试验
        4. 讨论
        5. 小结
    实验二 五加减正气散含药血清对染毒细胞IL-6、IL-1β、TNF-α及IFN-β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2.1 检测原理
        2.2 实验步骤
        2.3 数据统计
        3. 实验结果
        3.1 WJJZQS对染毒细胞IL-6表达水平的调控作用
        3.2 WJJZQS对染毒细胞IL-1β表达水平的调控作用
        3.3 WJJZQS对染毒细胞TNF-α表达水平的调控作用
        3.4 WJJZQS对染毒细胞IFN-β表达水平的调控作用
        4. 讨论
        5. 小结
    实验三 五加减正气散含药血清对染毒细胞TLR3、TRIF、IRF3 mRNA表达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2.1 细胞总RNA的提取
        2.2 反转录
        2.2.1 去除基因组DNA反应
        2.2.2 逆转录反应
        2.3 实时荧光定量PCR
        2.3.1 实时荧光检测PCR引物
        2.3.2 进行Realtime PCR反应
        2.4 计算
        3. 实验结果
        3.1 WJJZQS对染毒细胞TLR3 mRNA表达的影响
        3.2 WJJZQS对染毒细胞TRIF mRNA表达的影响
        3.3 WJJZQS对染毒细胞IRF3 mRNA表达的影响
        4. 讨论
        4.1 Toll样受体(TLRs)家族
        4.2 TLR3信号通路在RV感染中的作用
        4.3 WJJZQS对TLR3、TRIF、IRF3 mRNA表达的调控作用
        5. 小结
    实验四 五加减正气散含药血清对染毒细胞TLR3、TRIF、IRF3蛋白表达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试剂
        1.2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制备蛋白样品
        2.2 BCA法测蛋白浓度
        2.3 样品处理
        2.4 蛋白检测
        2.5 配置SDS-PAGE
        2.6 上样
        2.7 电泳
        2.8 转膜
        2.9 免疫反应
        2.10 化学发光
        2.11 凝胶图像分析及数据统计
        3. 实验结果
        3.1 WJJZQS对染毒细胞TLR3蛋白表达的影响
        3.2 WJJZQS对染毒细胞TRIF蛋白表达的影响
        3.3 WJJZQS对染毒细胞IRF3蛋白表达的影响
        4. 小结
结语
    1. 结论
    2. 创新点
    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缩略语索引
    附录2 临床调查表
    附录3 症状积分评估表
致谢
查新报告
论文着作
科研课题
附件

(6)ICD-11“喂养和进食障碍”分类在中国的现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全称对照表
中文部分
    研究背景
        1 ICD-11 指南的修订
        1.1 ICD-11 修订工作及评估标准
        1.2 ICD-11 修订重点和主要目标
        1.3 ICD-11 的修订及评估工作现状
        1.4 团队前期研究与成果
        2 进食障碍的诊断
        2.1 诊断的现存问题和修改方案
        2.2 诊断的跨文化适用性
        3 研究目的、假设及意义
        3.1 研究目的和假设
        3.2 研究意义
    第一部分ICD-10 与ICD-11“喂养和进食障碍”分类的比较分析及其在中国临床工作者中的适用性
        1 研究现状
        2 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样本来源
        2.1.2 入组标准
        2.2 研究工具
        2.2.1 主要工具
        2.2.2 量表
        2.2.3 配对案例
        2.2.4 研究问卷
        2.3 研究过程
        2.4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ICD-10 与ICD-11“喂养和进食障碍”分类的比较分析
        3.1.1 样本的一般资料
        3.1.2 ICD-11 与ICD-10 对不同案例诊断结果
        3.1.3 案例严重程度和功能损害评估
        3.1.4 诊断一致性
        3.1.5 对指南的主观评价
        3.2 ICD-11“喂养和进食障碍”分类在中国的使用情况及同全球精神卫生专业人员的比较
        3.2.1 样本的一般资料
        3.2.2 中国和全球参与者使用ICD-11 对不同案例诊断结果
        4 讨论
        4.1 ICD-10 与ICD-11“喂养和进食障碍”分类的比较分析
        4.1.1 样本的一般资料
        4.1.2 ICD-11 和ICD-10 进食障碍相关部分诊断结果比较
        4.1.3 网络测试中所用虚拟案例的评价
        4.1.4 ICD-11 和ICD-10 进食障碍相关部分的评价
        4.2 中国和全球参与者使用ICD-11 对不同案例诊断结果
        4.2.1 样本的一般资料
        4.2.2 中国和全球参与者使用ICD-11 对不同案例诊断结果
        4.2.3 进食障碍的体重标准
        4.2.4 暴食的定义
        5 结论
    第二部分 进食障碍患者临床诊断的分类研究
        1 研究现状
        2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测量工具
        2.2.1 一般人口学调查表
        2.2.2 进食障碍调查量表-I(Eating Disorder Inventory, EDI-I)中的瘦身倾向分量表(Drive for Thinness,DT)
        2.3 研究流程
        2.3.1 专家诊断
        2.3.2 量化统计
        2.3.3 模型评价与选择
        3 研究结果
        3.1 人口统计学资料
        3.2 潜在剖面分析结果
        4 讨论
        4.1 中国进食障碍患者临床症状统计学分类和ICD-11“喂养和进食障碍”诊断分类的比较
        4.2 怕胖观念的标准
        4.3 与DSM-5 诊断指南的比较
        5 结论
    总结
英文论文
    General Introduction
        1 Revision of the ICD-11 Guidelines
        1.1 Revision and assessment criteria of ICD-11
        1.2 The objective of the revision
        1.3 Current progress of the revision and assessment of ICD-11
        1.4 Proceding of our previous researches
        2 The classification of Eating Disorders
        2.1 Existing problems of diagnosis of eating disorders and revising plan
        2.2 Cross-cultural applicability of ICD-11
        3 Aims, hypothesis and significance of this research
        3.1 Aims and hypothesis
        3.2 Significance of this research
    Part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Utility of ICD-10 and ICD-11 Feeding and Eating Disorders and Its Applicability in Chinese Clinical Practitioners
        1 Research background
        2 Objects and methods
        2.1 Research objects
        2.1.1 Sample source
        2.1.2 Inclusion criteria
        2.2 Research Methods
        2.2.1 General Methods
        2.2.2 Scales
        2.2.3 Paired vignettes
        2.2.4 Questionnaires
        2.3 Procedure of study
        2.4 Statistical analysis
        3 Results
        3.1Comparison of ICD-10 and ICD-11 feeding and eating disorders
        3.1.1 General information on samples
        3.1.2 Results of diagnosis for different cases under ICD-11 and ICD-10
        3.1.3 Symptom Severity and Impairment Assessment
        3.1.4 Diagnostic consistency
        3.1.5 Subjective evaluation of the guidelines
        3.2 Comparison of ICD-11 Feeding and Eating Disorders in Chinese professionals withglobal mental health professionals
        3.2.1 General information on samples
        3.2.2 Results of diagnosis for different cases under ICD-11 and ICD-10
        4 Discussion
        4.1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ICD-10 and ICD-11 Feeding and Eating Disorders
        4.1.1 General information on samples
        4.1.2 Comparison of diagnostic results of ICD-11 and ICD-10 Feeding and EatingDisorders
        4.1.3 Evaluation of vignettes in the online study
        4.1.4 Evaluation of ICD-11 and ICD-10 Feeding and Eating Disorders
        4.2 Diagnostic results of different cases in Chinese and global participants under ICD-11
        4.2.1 General information on samples
        4.2.2 Results of diagnoses in Chinese and global participants
        4.2.3 Weight Standard for eating disorders
        4.2.4 Definition of binge eating
        5 Conclusion
    Part 2 Latent Class Structure of Chinese Eating Disorder
        1 Research background
        2 Objects and methods
        2.1 Research objects
        2.2 Measuring method
        2.2.1 General demographic questionnaire
        2.2.2 The Drive for Thinness (DT) subscale in the Eating Disorder Inventory(EDI-I)
        2.3 Research process
        2.3.1 Expert diagnosis
        2.3.2 Quantitative statistics
        2.3.3 Model evaluation and selection
        3 Results
        3.1 Demographic data
        3.2 Results of latent profile analysis
        4 Discussion
        4.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classification of clinical symptoms and ICD-11 classificationof Feeding and Eating Disorders in Chinese patients with eating disorders
        4.2 The concept of fear of fat
        4.3 Comparison with other diagnostic guidelines
        5 Conclusion
    Summary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1:喂养和进食障碍网络测试 调查问卷
    附录 2:ICD-11 喂养和进食障碍诊断指南
    附录 3:网络测试中所用案例
    附录 4:进食障碍调查量表(EDI-1)
综述 喂养和进食障碍诊断标准最新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7)藿钩退热散直肠滴注治疗小儿外感发热(外寒内热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课题来源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2 病例选择
        2.1 诊断标准
        2.2 试验病例标准
    3 观察方法
        3.1 分组方法
        3.2 治疗方法
    4 观察指标
    5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6 安全性评价标准
    7 统计学处理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1 治疗前两组病例均衡性比较与分析
        1.1 性别、年龄、病程分布情况
        1.1.1 受试者性别情况比较
        1.1.2 受试者年龄情况比较
        1.1.3 受试者病程情况比较
    2 临床疗效
        2.1 治疗前后两组主症积分情况比较
        2.2 治疗前后两组总积分情况比较
        2.3 两组病例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2.4 两组病例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2.5 两组病例体温分级情况比较
        2.6 两组病例用药前后体温变化情况比较
        2.7 两组病例起效时间分析
        2.8 两组病例发热完全停止时间分析
        2.9 两组病例治疗后复发率比较
    3 安全性与不良事件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1 中医对小儿外感发热的认识和研究
        1.1 古代医家对小儿外感发热的认识
        1.2 当代医者对小儿外感发热的领悟
    2 现代医学对本病的研究概况
        2.1 临床表现及流行病学概况
        2.2 病因和发病机制
        2.3 现代医学治疗状况
    3 直肠滴注疗法的研究状况
    4 导师对于藿钩退热散治疗小儿外感发热(外寒内热证)的认识
    5 藿钩退热散治疗小儿外感发热(外寒内热证)的依据
    6 藿钩退热散直肠滴注法治疗小儿外感发热(外寒内热证)的依据
    7 疗效分析
第四部分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临床观察表
附录B:综述 中医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C: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概况

(8)中药外敷联合超声雾化对支气管肺炎患儿疗效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1. 肺炎及支气管肺炎的定义
        1.1 肺炎的定义
        1.2 支气管肺炎的定义
    2. 祖国医学对小儿支气管肺炎的研究综述
        2.1 祖国医学对小儿支气管肺炎的理解
        2.2 小儿支气管肺炎的病因病机
        2.3 小儿支气管肺炎的辩证分型
    3. 现代医学对小儿支气管肺炎的研究综述
        3.1 小儿支气管肺炎的临床表现
        3.2 小儿支气管肺炎的发病原因
        3.3 小儿支气管肺炎的病理生理
    4. 内病外治护理干预对支气管肺炎患儿的研究
        4.1 药物灌肠法
        4.2 推拿按摩
        4.3 超短波理疗
        4.4 拔罐法
        4.5 电脑中频药物导入法
        4.6 中药外敷护理干预
        4.7 超声雾化护理干预
    5. 展望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研究的诊断与纳入、排除、剔除标准
    2. 抽样方法及样本量的确定
        2.1 抽样方法
        2.2 样本量的确定
        2.3 分组方法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设计
        3.2 研究工具
    4. 研究步骤
        4.1 本研究的准备阶段
        4.2 本研究的实施阶段
    5. 资料收集的过程
    6. 数据资料的整理、统计和分析
    7. 质量控制
        7.1 研究的准备阶段
        7.2 研究的实施阶段
        7.3 本研究的评价
    8. 研究的伦理学处理
结果
    1. 研究前四组支气管肺炎患儿一般资料情况和症状体征的比较
        1.1 四组患儿一般资料情况的比较
        1.2 试验前四组患儿症状体征的比较
    2. 试验前后四组支气管肺炎患儿各项症状体征的比较
        2.1 四组患儿试验前后发热程度的比较
        2.2 四组患儿试验前后咳嗽程度的比较
        2.3 四组患儿试验前后呼吸程度的比较
        2.4 四组患儿试验前后痰壅程度的比较
        2.5 四组患儿试验前后肺部听诊的比较
    3. 试验后四组患儿症状体征的组间比较
        3.1 四组患儿试验后发热程度的组间比较
        3.2 四组患儿试验后咳嗽程度的组间比较
        3.3 四组患儿试验后呼吸程度的组间比较
        3.4 四组患儿试验后痰壅程度的组间比较
        3.5 四组患儿试验后肺部听诊的组间比较
    4. 四组患儿试验后临床疗效的比较
讨论
    1 研究方案的选择
        1.1 中药外敷护理干预的选择
        1.2 超声雾化护理干预的选择
    2 本研究试验前四组支气管肺炎患儿的一般资料、症状体征的比较
        2.1 患儿一般资料情况的比较
        2.2 试验前四组支气管肺炎患儿症状体征的比较
    3 试验前后四组支气管肺炎患儿各项症状体征的比较
    4. 试验后四组支气管肺炎患儿症状体征的组间比较
    5. 试验后四组支气管肺炎患儿临床疗效的比较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个人简介

(9)脏腑推拿手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原发性痛经治疗的最新进展
        1. 中医疗法
        1.1 内治法
        1.2 外治法
        2. 民族医药疗法
        3. 现代医学疗法
        3.1 一般治疗
        3.2 药物治疗
        3.3 手术治疗
        3.4 其他治疗
        4. 小结
    综述二 国外常用按摩手法及其临床应用
        1. 按摩(massage)的定义
        2. 按摩的源流
        3. 国外常用按摩方法
        3.1 瑞典式按摩(Swedish Massage)
        3.2 泰式按摩(Thai Massage)
        4. 按摩疗法的临床效应和研究
        4.1 单次治疗的效应
        4.2 多次治疗的效应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临床试验流程图
    临床资料和诊疗标准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3. 病例选择标准
        4. 分组及治疗方法
        5. 观察指标
        6. 疗效评定标准
        7. 统计学处理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分析
        2. 治疗前疼痛指标的分析
        3. 疗效评价
        4. 统计结果分析
        5. 不良反应分析
    讨论
        1. 推拿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小结
        2. 脏腑推拿手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作用机制
        3. 本研究中穴位贴敷疗法对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作用
        4. 本研究的优点与不足
        5. 推拿治疗原发性痛经存在的问题与未来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 疼痛症状积分表
    附表2 中医症状评分表
致谢
个人简历

(10)基于EGF/ErbB3和TGFβ/Smads信号探讨“肠病及肺”的分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溯源
        1.1 形成阶段
        1.2 发展阶段
    2 “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内涵
        2.1 生理上相互依存
        2.2 病理上相互影响
        2.3 治疗上相互为用
    3 基于肺肠关系的现代临床运用
        3.1 肠病治肺
        3.2 肺病治肠
        3.3 肺肠合治
    4 基于肺肠关系的现代基础研究
        4.1 基于肺肠关系的动物模型研究
        4.2 基于肺肠关系的生物机制研究
    5 EGF/ErbB3信号和TGFβ/Smads信号在肺肠相关疾病中的研究现状
        5.1 EGF/ErbB3信号
        5.2 TGFβ/TGFβ R/Smads信号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药品和试剂
        1.3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及造模
        2.2 大鼠一般情况观察
        2.3 大鼠结肠、肺组织病理学检查
        2.4 大鼠结肠和肺组织EGF、ErbB3、TGFβ1、TGFβ R、Smad3表达检测
        2.5 数据分析与统计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大鼠一般情况观察结果
        3.2 大鼠结肠、肺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3.3 大鼠结肠、肺组织信号蛋白表达检测结果
    4 分析与讨论
        4.1 肠病动物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4.2 EGF/ErbB3信号可能参与“肠病及肺”的病理传变
        4.3 TGFβ/Smads信号可能参与“肠病及肺”的病理传变
    5 结论
    6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一:附图
    附录二: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四、婴幼儿少量药物灌肠方法的改进(论文参考文献)

  • [1]自拟益气升提汤加联合术治疗Ⅰ、Ⅱ度直肠脱垂(脾虚气陷)的研究[D]. 马柱.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2]推拿治疗小儿腹泻的循证证据分析与评价[D]. 来保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 [3]大黄附子汤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肠道动力障碍的作用研究[D]. 刘杰. 遵义医学院, 2018(01)
  • [4]三阳清解液不同给药途径治疗小儿外感发热(风热夹滞型)的临床研究[D]. 罗真. 河南中医药大学, 2018(02)
  • [5]五加减正气散治疗寒湿型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临床疗效及其体外抗病毒的实验研究[D]. 王伟.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7(08)
  • [6]ICD-11“喂养和进食障碍”分类在中国的现场研究[D]. 郑毓?. 上海交通大学, 2017
  • [7]藿钩退热散直肠滴注治疗小儿外感发热(外寒内热证)的临床观察[D]. 肖韵.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6(03)
  • [8]中药外敷联合超声雾化对支气管肺炎患儿疗效的影响[D]. 于奎花.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4(09)
  • [9]脏腑推拿手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观察[D]. 许英姝.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08)
  • [10]基于EGF/ErbB3和TGFβ/Smads信号探讨“肠病及肺”的分子机制[D]. 王宝家.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3(08)

标签:;  ;  

婴幼儿小剂量药物灌肠的改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