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兔黏液性肠炎的诊疗(论文文献综述)
张美兰[1](2021)在《口服2.5%甘露醇超声造影在大肠疾病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正常人口服2.5%甘露醇大肠超声造影检查(Bowel Contrast Ultrasonography,BCUS)大肠显像良好所需时间、造影剂用量及大肠超声声像图特点;评估BCUS在大肠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40例健康体检且肠镜检查未见异常的健康志愿者(正常组)以及289例临床疑诊胃肠道疾病行口服2.5%甘露醇大肠超声造影检查患者(疑似病变组)行BCUS检查。记录正常组BCUS图像特点,最佳显像时间(造影剂开始服用时间到直肠充盈良好时间间隔)、造影剂总用量、BCUS显像情况及检查中有无不良反应。分析病变组大肠常规超声检查(Conventional Transadominal Ultrasonography,CTUS)、BCUS、肠镜、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MR)、病理检查结果及BCUS显像情况及检查中有无不良反应,以病理或临床综合诊断为标准,将疑似病变组分为大肠占位组、大肠炎性组、大肠阴性组。比较经腹常规超声和BCUS检查大肠疾病的阳性率及定位准确性;比较BCUS和肠镜检查大肠占位性病变的阳性率的差异;比较BCUS与磁共振检出大肠炎性病变的阳性率的差异。结果:1.正常组40例BCUS检查大肠最佳显像时间29min-54min,平均约45±6.6 min。口服造影剂用量约1500ml-2200ml,平均1985±205.6ml。BCUS显像成功率为100%,无不良反应发生,BCUS声像图特点:正常肠壁厚度<4mm,肠壁五层结构清晰,结肠袋与结肠带为大肠特征。实时动态可观察到肠蠕动。2.可疑病变组289例BCUS显像成功率为100%。289人中有4人出现轻度呕吐(1.3%)、11人出现轻微腹胀(3.8%),6人出现轻微腹泻(2.1%),余无明显不良反应。BCUS大肠疾病声像图有其各自特征:受累肠壁呈节段性增厚是大肠克罗恩病(Crohn Disease,CD)最典型的特征。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表现为肠黏膜层连续中断,壁上可见深达肌层的点片状固定强回声。大肠息肉常表现为肠腔内带蒂稍高回声结节在肠腔内随水流来回摆动。大肠癌分隆起型、溃疡型及浸润型。阑尾粘液瘤表现为右下腹与盲肠相连的无回声团块。淋巴瘤表现肠壁局限性增厚呈极低回声,肠壁上可见丰富且杂乱的血流信号。3.可疑病变组289例中最终病理或临床综合诊断大肠病变257例,大肠阴性组32例,CTUS、BCUS分别检出大肠病变124例、213例,采用Mc Nemar检验,二种方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US定位准确、定位不准确的分别为89例、35例,BCUS定位准确、定位不准确分别为185例、28例。两种方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肠病变257例,其中占位组63例,大肠炎症组194例;以病理结果为标准,BCUS及肠镜检出大肠占位性病变分别为57例、62例,两种方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临床综合诊断为标准,BCUS及磁共振检出大肠炎性病变分别为156例、167例,两种方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口服2.5%甘露醇可对全大肠进行良好超声显像,正常人口服造影剂平均用量约1985ml、平均最佳显像时间约45min。2.BCUS检查大肠疾病的阳性率及定位准确性优于CTUS,检查大肠占位性病变的阳性率与肠镜相当,检查大肠炎性病变的阳性率可与磁共振媲美。BCUS为早期发现病变、判断病变性质、临床治疗及疾病随访提供可靠的依据,特别适用于无肠镜和MR设备的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王子昊[2](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对吴勉华教授治疗放射性直肠炎的用药规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总结吴勉华教授治疗放射性直肠炎的辨证方法和用药思路,加深对放射性损伤病机和致病过程的认识,指导临床,增加治疗手段,提高疗效,并为后续的临床研究的设计提供思路与依据。方法:收集2016年12月至2020年12月吴勉华教授治疗接受盆腔部位放疗而出现放射性直肠炎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所定的标准筛选出符合要求的病案,再根据教材、指南等,对数据进行规范化处理,对无效值、缺失值进一步排查,数据清洗完毕后,运用Medcase V3.2仓公诊籍国医脉案数据记录挖掘系统对患者一般资料、消化道症状、其他症状、舌脉象和处方中药等进行分析,发掘导师辨治放射性直肠炎的思路和用药规律。结果:1.基本资料:本次研究纳入放射性直肠炎患者87例,一共171诊次。其中以宫颈癌、直肠癌、前列腺癌例数最高,分别为37例、32例、12例,其余有子宫内膜癌3例,输尿管癌、膀胱癌、骨盆孤立性纤维瘤各1例。男女人数比例为1:1.56,平均年龄58.71岁,最小年龄21岁,最大年龄83岁。2.常用药物:共涉及197味中药,频次排名前十味药物分别是茯苓(168次,98.25%)、炒白术(163次,95.32%)、炙甘草(163次,95.32%)、太子参(155次,90.64%)、陈皮(150次,87.72%)、白花蛇舌草(112次,65.50%)、半枝莲(106次,61.99%)、炒薏苡仁(99次,57.31%)、麦冬(96次,56.14%)、炒稻芽(90次,52.63%),按功效分类后,以总频次排序显示补虚药、清热解毒药、利水渗湿药、消食药、理气药、安神药、清热凉血药最为常用。进一步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后,得出意义较大的药对4对,核心处方5组。结论:1.通过对处方、症状、癌肿的数据挖掘和分析,归纳出吴勉华教授治疗放射性直肠炎的用药规律,以益气养阴、凉血化瘀法为治疗大法;清热利湿、运脾和胃、温阳固脱等法为治法;在治疗过程中抗癌解毒药的应用须贯穿全程。2.总结放射性直肠炎基本病机:肠腑失司,瘀热互结,气阴两伤。
周伟康[3](2021)在《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丹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文中指出目的:丹参已在临床广泛用于结肠炎的治疗,但其药物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暂不清楚。本研究将运用网络药理学研究技术探究中药丹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潜在的有效成分——作用靶点——信号通络,并进一步通过体内实验验证丹参对溃疡性结肠炎的保护作用及相关通路的准确性,系统全面地阐释丹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为其临床应用的合理性提供事实依据。方法:(1)运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tegrated Database(TCMID)、化学专业数据库-中药与有效成分数据库、ETCM数据库等及文献获取丹参化学成分,通过药代动力学ADME筛选丹参活性成分,再使用SwissTargetPrediction平台预测丹参活性成分的作用靶点。(2)利用GeneCards、DRUGBANK、OMIM、DisGeNET、TTD、MalaCards等数据库获取溃疡性结肠炎疾病靶点。运用Venny 2.1.0在线绘图软件获取丹参潜在作用靶点与溃疡性结肠炎疾病靶点的交集靶点,再利用STRING蛋白数据库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并挖掘核心功能模块。(3)通过Metascape对交集靶点分别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和KEGG富集分析,并运用Cytoscape 3.7.1软件使“药物-活性成分-作用靶点-通路-疾病”网络可视化,初步揭示丹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潜在的作用机制。(4)通过结肠炎动物模型验证丹参对溃疡性结肠炎的保护作用。具体方法如下:选取雄性C57BL/6J小鼠(20±2g)30只,随机分为三组(10只/组):空白对照组、模型组(4%DSS)、给药组(4%DSS+455mg/kg/d丹参颗粒)。边造模边灌胃给药7天,每天称量记录不同组小鼠体重变化,观察小鼠精神状态、大便性状(稀便、腹泻、鲜血便)并进行粪便隐血检测,计算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评分。于造模第8天采血并处死小鼠,分离结肠,观察结肠大体形态并测量其长度。通过病理学检测,评估药物对小鼠结肠结构的影响。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白细胞介素 1β(interleukin-lbeta,IL-1β)、白细胞介素 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的水平,检测药物对结肠炎小鼠炎症的影响。结果:(1)网络药理学分析共预测出丹参有效活性成分42个,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核心活性成分为木犀草素、γ-谷甾醇、咖啡酸等;(2)丹参的潜在作用靶点152个,溃疡性结肠炎疾病靶点788个,交集靶点43个,主要作用于核心靶点PTGS2、STAT3、AKT1、SRC、EGFR、ESR1、MMP9、PPARG、MMP2、AHR、KDR、CYP19A1、MMP1、MPO、MET、ABCG2、IGF1R、MMP3等;(3)丹参调节信号通路通过富集共有KEGG通路122条,其中花生四烯酸代谢、白介素-17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等炎症信号通路,可能在丹参对抗溃疡性结肠炎过程发挥重要作用。(4)结肠炎动物模型验证丹参药效的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造模后4天小鼠出现体重明显减轻、腹泻、黏液血便等症状,丹参颗粒水溶液(455mg/kg)能够显着缓解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小鼠的症状,改善小鼠结肠短缩情况,降低结肠炎性细胞浸润,腺体增生活跃。炎症指标的检测表明:丹参能显着抑制DSS引起的TNF-α、IL-6的升高,上调血清中的IL-10水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结果表明,丹参对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显着。结论:丹参可能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对溃疡性结肠炎起调节作用。推测主要通过介导花生四烯酸代谢、松弛素信号通路、白介素-17信号通路、局灶性粘连、血小板活化、Th17细胞分化等信号通路,进而调节炎症、免疫、细胞凋亡、组织重塑、局灶性粘连、凝血级联、活性氧代谢等生物过程,发挥抗炎及免疫调节、修复肠黏膜屏障、抗凝、抗纤维化、抗氧化等作用。进一步通过结肠炎动物模型验证,丹参可以通过抑制TNF-α、IL-6等促炎介质、提升抗炎介质IL-10的水平来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周国栋[4](2020)在《妊娠期水貂沙门菌分离鉴定及其致病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水貂养殖业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疫病对水貂的危害也逐渐加重。沙门菌是危害水貂养殖业的重要细菌之一,可导致水貂体温升高和腹泻,体重迅速减轻。妊娠水貂因子宫感染,常发生流产、死胎等,给水貂养殖业造成了巨大损失。为此,本研究在水貂妊娠期期间进行了水貂源沙门菌的分离鉴定,并对其毒力基因携带情况和耐药性进行了检测,同时筛选代表菌株,以小鼠为实验动物,进行了致病性研究。2019年3-5月期间,在山东省潍坊市,随机采集了13个养殖场共53份疑似沙门菌感染死亡的水貂内脏、肠道和肠道内容物,保存在无菌的离心管里,采用常规的细菌学方法,对这53份病料进行细菌分离鉴定。通过革兰染色、生化试验和PCR扩增invA基因等方法进行验证,同时进一步通过平板凝集试验鉴定血清型。结果,共分离出35株沙门菌,其中34株为肠炎沙门菌,分别命名为S.Enteritidis-SD-1至S.Enteritidis-SD-34,1株为鼠伤寒沙门菌,命名为S.Typhimurium-SD-1。采用PCR方法对35株沙门菌的10种毒力基因携带情况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invA基因和mgtC基因的检出率最高,为100%,sopE基因和tolC基因为97.14%,stn基因为94.29%,avrA基因为88.57%,spiA基因为82.86%,hilC基因为68.57%,spvB基因为62.86%,pefA基因为42.86%。选取常见的13种抗菌药物,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对所分离的35株沙门菌耐药性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表明,所分离的沙门菌对新霉素的耐药率最高,为42.86%,对卡那霉素的耐药率为34.29%,对四环素的耐药率为31.43%,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为28.57%,对庆大霉素和链霉素的耐药率均为25.71%,对阿莫西林和环丙沙星的耐药率为22.86%,对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为17.14%,对氧氟沙星和诺氟沙星的耐药率为11.43%,对头孢哌酮的耐药率为5.71%,对头孢唑林的耐药率最低,为2.86%,其中多重耐药菌有12株(34.29%)。采用PCR方法,对35株沙门菌的整合子基因和耐药基因进行了检测。结果,int1基因的检出率为100%,aadA1基因为51.43%,blaTEM-1基因为42.86%,blaPSE-1基因为37.14%,aadA基因为34.29%,Cat3和tetB均为31.43%,gyrB和sulⅡ均为28.57%,tetA基因为25.71%,parE基因为22.86%,cat2基因检出率为17.14%。基于血清型、耐药性与毒力基因携带情况,选择了S.Enteritidis-SD-1和S.Typhimurium-SD-1为代表菌株,以小鼠为实验动物,进行了致病性研究。结果,感染沙门菌的小鼠表现明显的临床症状,食欲减退,行动迟缓,发生呕吐和腹泻,粪便呈液状或水状。剖检发现内脏器官有不同程度的黄染,胃褶皱不规则增厚,肠道点状出血,脾脏肿大,肝脏出血和坏死,肺脏出血。病理组织学检测,感染S.Enteritidis-SD-1的小鼠肺泡出血和水肿,肠粘膜和绒毛脱落,肝细胞坏死,脾脏水肿和巨噬细胞增多;感染S.Typhimurium-SD-1的小鼠肺泡内有大量纤维素样渗出物,肠绒毛脱落,肝脏坏死和脾脏巨噬细胞增多。S.Enteritidis-SD-1和S.Typhimurium-SD-1半数致死量(LD50)分别为1.02×106.0 CFU和2.14×106.0 CFU。本研究证明,肠炎沙门菌在水貂中广泛存在,分离菌株普遍具有耐药性,多重耐药现象严重,致病性较强。该研究为水貂沙门菌病的防治提供了研究数据,具有重要的生产实践意义与公共卫生学意义。
NationalCenterforSTDControl,ChineseCenterforDiseaseControlandPrevention;VenereologyGroup,ChineseSocietyofDermatology;SubcommitteeonVenereology,ChinaDermatologistAssociation[5](2020)在《梅毒、淋病和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诊疗指南(2020年)》文中认为梅毒、淋病和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是我国目前重点防治的性传播疾病。梅毒的临床表现复杂,按照其发病时间、临床表现及传染方式,可分为一期梅毒、二期梅毒、三期梅毒、神经梅毒、隐性梅毒及先天梅毒等。淋病和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主要侵犯泌尿生殖道,其临床表现从无症状到伴发各种并发症,差别较大。这3种性病的诊断应依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综合判断后确定。应尽早、规范并按推荐方案进行治疗。治疗后应进行必要的随访。淋病的病原体耐药已经成为临床关注的问题。
陆雅斐[6](2020)在《肠愈灌肠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直肠型)大肠湿热证的疗效评价及对大鼠肠生物屏障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课题分为临床研究和实验室研究两部分。临床研究部分通过观察肠愈灌肠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直肠型)的结果,对该方进行疗效评价;实验研究部分通过观察肠愈灌肠方对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模型的大鼠粪便中肠道菌群(Intestinal flora,IF)的影响及对血清二胺氧化酶(Diamine oxidase,DAO)、D-乳酸(D-lactic acid,D-LA)数值的改变,综合观察该方对大鼠肠道生物屏障的影响,从而进一步分析研究肠愈灌肠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1.临床研究: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肛肠科收治的符合直肠型溃疡性结肠炎诊断标准且中医证候为大肠湿热证的患者62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患者31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美沙拉嗪栓纳肛每晚1次,观察组患者给予肠愈灌肠方灌肠,每晚1次,两组同时连续用药2个月之后,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Southerland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评分;镜下直肠粘膜Baron评分;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TNF-α、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IL-6、IL-17、IL-23水平的变化情况,并对患者进行治疗后中医与西医疗效判定以及生活质量评价,同时对比两组患者的用药安全性。2.实验室研究:选取安徽中医药大学动物实验室SD级雄性大鼠共54只,2月龄,体重范围在200±20g之间(全部购自安徽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许可号:SCXK(皖)2017-001),封闭管理,适应性饲养1周。1周后以单纯随机抽样,随机分为正常组(即健康组)、UC生理盐水组、UC美沙拉嗪组、UC低剂量肠愈灌肠方组及UC高剂量肠愈灌肠方组共5组,其中正常组大鼠10只,其余每组大鼠均为11只,除正常组大鼠外,其余4组大鼠均建立UC模型。模型建立24小时后,每组随机抽取1只大鼠,麻醉处死后取大鼠结直肠组织,并取组织进行HE染色进行病理学观察,对模型建立是否成功进行评价。模型建立成功72小时后,开始进行分组用药,其中UC盐水组大鼠给予每日0.9%氯化钠注射液2ml灌肠,每日1次,连续15天;UC美沙拉嗪组将美沙拉嗪栓溶于0.9%氯化钠注射液中,每只大鼠灌肠2ml,每日1次,连续15天;UC低剂量肠愈灌肠方组将肠愈灌肠方溶于0.9%氯化钠注射液中每只大鼠灌肠2ml,每日1次,连续15天;UC高剂量肠愈灌肠方组将肠愈灌肠方溶于0.9%氯化钠注射液中每只大鼠灌肠2ml,每日1次,连续15天(用药比例见实验室研究)。4组UC大鼠用药完毕后与正常组分别进行血清DAO、血清D-LA以及肠道菌群的检测并与正常大鼠组对比。结果1.临床研究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组内对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降低更为明显,组间对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2)两组患者治疗后Southerland疾病活动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组内对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降低更为明显,组间对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3)两组患者治疗后镜下直肠粘膜Baron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组内对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组间对比P>0.05,无统计学意义;(4)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TNF-α、IL-6、IL-17、IL-23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组内各数据对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降低更为明显,组间各组数据对比均为P<0.05,有统计学意义;(5)对照组患者用药安全率为83.87%,低于观察组患者93.55%,数据对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6)治疗后西医疗效判定: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7.10%低于观察组患者96.77%,数据对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7)治疗后中医疗效判定: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3.87%低于观察组患者93.55%,数据对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8)治疗后SF-36生活质量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SF-36生活质量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组内各项数据对比均为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SF-36评分提高较对照组更为明显,组间各组数据对比均为P<0.05,有统计学意义。2.实验室研究结果(1)5组大鼠血清DAO值检测结果从低到高依次为正常组<UC高剂量肠愈灌肠方组<UC美沙拉嗪组<UC低剂量肠愈灌肠方组<UC生理盐水组,各组间数据对比差异均为P<0.05,有统计学意义;(2)5组大鼠血清D-LA值检测结果从低到高依次为正常组<UC高剂量肠愈灌肠方组<UC美沙拉嗪组<UC低剂量肠愈灌肠方组<UC生理盐水组,各组间数据对比差异均为P<0.05,有统计学意义;(3)5组大鼠粪便菌群检测结果为正常组优于UC高剂量肠愈灌肠方组优于UC美沙拉嗪组优于UC低剂量肠愈灌肠方组优于UC生理盐水组,各组间数据对比差异均为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直肠型溃疡性结肠炎大肠湿热证患者使用肠愈灌肠方药物不良反应少,其比美沙拉嗪可更有效的控制溃疡性结肠炎;2.肠愈灌肠方的作用机制可能为通过免疫调节,降低炎性因子,可有效保护肠道免疫屏障,进而达到促进粘膜修复的作用;3.本次研究进一步认为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与人体免疫机制紊乱导致各种炎性因子显着升高有关;4.肠道微生物是肠道生物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可对肠道屏障起到保护作用;5.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与生物屏障被破坏有密切关系,肠愈灌肠方可最大限度的恢复肠道生物屏障,进而有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其疗效优于美沙拉嗪。
刘俊红,雷丽亚,杨会举[7](2020)在《消溃方治疗溃疡性直肠炎》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消溃方辅助治疗溃疡性直肠炎的临床疗效和复发情况。方法:溃疡性直肠炎患者92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45例)和联合组(4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消溃方。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内镜下直肠黏膜情况积分、相关血清学指标、粪便钙卫蛋白;随访24个月,分析两组患者的复发情况。结果:联合组有效率为87. 23%(41/47),对照组为68. 89%(31/45),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 548,P=0. 033)。治疗后,联合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和内镜下黏膜情况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t=2. 953,6. 017; P=0. 005,0. 000);联合组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诱导性一氧化氮合酶及粪便钙卫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t=4. 562,4. 668,8. 542,4. 332; P=0. 000,0. 000,0. 000,0. 000)。联合组的复发率为12. 77%,对照组复发率为26. 67%,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03)。结论:消溃方辅助治疗溃疡性直肠炎疗效显着,能更好控制肠道黏膜炎症,降低溃疡性结肠炎的复发率。
凌巧云[8](2019)在《解郁消溃方治疗肝郁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通过临床研究,总结解郁消溃方治疗肝郁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UC)的疗效性和安全性,并探究其可能的作用机理,为临床治疗UC提供疗效佳、安全性高的中医药治疗方法。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肝郁脾虚证慢性溃疡性结肠炎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予美沙拉嗪肠溶片口服,治疗组予解郁消溃方联合美沙拉嗪肠溶片口服治疗,疗程为8周。观察并比较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总积分、中医证候疗效、肠镜下肠粘膜疗效以及血清NO、TNF-α变化水平。采用SPSS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次研究60例患者,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肠镜粘膜分级和病变范围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均有改善,但治疗组中医证侯总积分和中医证候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肠镜下粘膜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血清NO浓度和TNF-α降低水平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解郁消溃方联合美沙拉嗪肠溶片口服组能有效降低肝郁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证候积分,提高中医证侯疗效水平,促进肠黏膜水平恢复。通过降低血清NO浓度和TNF-α水平,抑制炎症反应发生,调节肠道免疫平衡,达到缓解UC的目的,可能是其治疗UC的作用机制之一。解郁消溃方联合美沙拉嗪组不良反应小,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杨美清[9](2019)在《基于数据挖掘总结田建辉治疗妇科癌的用药规律》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应用数据挖掘分析法研究田建辉主任医师中医药治疗妇科癌的用药规律和特点,总结导师的学术特征及诊疗思路,以促进临床经验的继承,进一步发扬中医药治疗妇科癌的优势及临床应用的推广。方法收集田建辉主任医师治疗的妇科癌患者,宫颈癌157例、卵巢癌100例、子宫内膜癌50例,共307例,1,133张处方,将患者的基本信息及处方用药进行信息规范化处理,并构建各个疾病的数据库。采用Excel软件将妇科癌患者的西医诊断、年龄、临床分期、病理分类、治疗经过等条目进行统计学分析。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TCMISS)为主要的数据挖掘工具将中药处方进行频次、关联规则及熵聚类分析,挖掘出田建辉在治疗妇科癌的主要核心处方、用药归经及四气五味、中药的剂量特点、虫类药物的应用时机以及临床常见并发症的中医药随症加减,从临证药物应用规律方面探讨田建辉治疗妇科癌的临证经验、诊疗思路,促进中医药经验的有效传承。结果1.宫颈癌患者157例,年龄多分布在30~59岁,以Ⅰ~Ⅱ期为最多见,共占82.2%,病理类型以鳞癌为主(73.2%),从确诊时至田建辉门诊平均时间隔为90日~1年,54.8%的患者已经过手术+放疗+化疗的西医综合治疗,常出现淋巴回流障碍(52例)、骨髓抑制(36例)及放射性肠炎(24例)等并发症;卵巢癌者100例,年龄多集中在40~69岁,Ⅲ~Ⅳ期者占所有卵巢癌的67.0%,病理类型以上皮细胞癌中的浆液性细胞癌为主(77.7%),有85.0%进行了手术+化疗治疗,常出现骨髓抑制(30.0%)及神经毒性(25.0%)的并发症;子宫内膜癌者50例,年龄多在50~69岁,以Ⅰ和Ⅲ期为最常见,分别占54.0%及26.0%,多数表现为子宫内膜样腺癌(70.0%),其中经过手术+化疗和手术+放疗+化疗患者的百分比各占36.0%,而骨髓抑制为最常见的并发症。2.核心处方中的用药规律:治疗妇科癌的1,133张处方中得出的核心药物组合结果为熟地黄、山茱萸、牡丹皮、茯苓、泽泻、山药、生黄芪、菟丝子、蜀羊泉、土茯苓、龙葵、莪术、黄、败酱草、鸡内金、稻芽、酸枣仁、大枣、炙甘草,共19味药。导师的中药剂量特点是:熟地黄和白术在30-36 g,泽泻、牡丹皮及知母为30 g,龙胆草在12 g,灶心土、生黄芪及金钱草在60 g,地骨皮30-45g及珍珠母90 g。常用的西成药有康赛迪胶囊(23.1%)、养正消积胶囊(19.9%)、参丹散结胶囊(10.1%)等。善于补者的动物类药物常用鹿角、龟板及鳖甲;善于攻者为天龙、干蟾皮、蜂房、蜈蚣、全蝎及水蛭。3.对症治疗并发症的用药规律:骨髓抑制者常用石韦、黄精、枸杞子、地榆、仙鹤草;放射性肠炎或靶向药物引起腹泻以木香、方儿茶、黄连、灶心土、康复新液及培菲康配伍使用;周围神经毒性引起的关节疼痛用蝎蜈胶囊、徐长卿、姜黄、蕲蛇、透骨草,肢体麻木用桂枝、细辛、海风藤、威灵仙、制草乌;尿潴留者配伍煅牡蛎、桑螵蛸、石菖蒲、桂枝、熟附子及干姜,伴发尿路感染者用金钱草、瞿麦、滑石;消化道反应引起的恶心呕吐者加以姜半夏、姜竹茹、枳壳、厚朴;放射性膀胱炎或疾病本身引起的带下异常者加白芷、白蔹、鸡冠花、蒲公英;淋巴回流障碍者以禹州漏芦、当归、半夏、制天南星、水蛭、桃仁治疗。4.宫颈癌处方中的用药规律:由熟地黄、山药、山茱萸、牡丹皮、泽泻、莪术、蜀羊泉及黄组合,以补益肝肾、清热利湿、解毒抗癌为核心的处方。宫颈癌多表现为肝肾阴虚,其次为脾肾阳虚,湿热下注;药物多归肝、肾、脾经。结论田建辉诊疗妇科癌疾病在刘嘉湘教授“扶正治癌”的理论体系指导下,“从肝肾论治”,认为肝肾二脏亏虚、冲任督带失调是该组疾病发生之本,痰湿、瘀血、癌毒为本病之标。治疗上注重中西融合,辨证为主、辨病为辅,扶正为主,兼顾攻毒;注意防治综合治疗引起的一系列并发症。田建辉善用血肉有情之品原因有二,善于补者以填补奇经八脉为主、善于攻者以毒攻毒加强祛邪的力量。同时主张从窍通、气通、神通方面保持患者在“通”态为防治妇科癌的观点。本研究以统计数据验证田建辉治疗妇科癌的用药规律,丰富了中医“异病同治”及“奇经八脉”用药体系,重视“通以治癌”的观点。
张海波,张红新[10](2019)在《头孢克肟治疗急性细菌性肠炎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其对血清IL-8、PCT、TNF-α水平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头孢克肟治疗急性细菌性肠炎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其对血清白介素-8(IL-8)、降钙素原(PCT)、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18年7月在我院治疗的急性细菌性肠炎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8例。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口服头孢克洛治疗,观察组患者口服头孢克肟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7 d。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腹泻情况;检测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血清IL-8、PCT、TNF-α水平。结果治疗7 d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7. 92%)显着高于对照组(72. 92%),腹泻次数显着少于对照组,血清IL-8、PCT以及TNF-α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头孢克肟治疗急性细菌性肠炎患者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腹泻症状,同时降低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
二、兔黏液性肠炎的诊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兔黏液性肠炎的诊疗(论文提纲范文)
(1)口服2.5%甘露醇超声造影在大肠疾病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附录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1.1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
1.1.2 分组 |
1.2 仪器 |
1.3 方法 |
1.3.1 检查前准备 |
1.3.2 CTUS检查 |
1.3.3 BCUS检查 |
1.3.4 肠镜检查 |
1.3.5 磁共振检查 |
1.3.6 各种检查时间隔 |
1.3.7 以病理或临床综合诊断为标准 |
1.3.8 统计学处理 |
二、结果 |
2.1 一般资料 |
2.2 正常组口服造影剂情况及BCUS声像特点 |
2.2.1 正常组口服造影剂情况 |
2.2.2 正常组BCUS声像图 |
2.3 病变组口服造影剂情况及大肠病变BCUS图像特点 |
2.3.1 病变组口服2.5%甘露醇BCUS情况 |
2.3.2 大肠病变BCUS图像特点 |
2.4 BCUS对大肠疾病的诊断价值 |
2.4.1 常规超声及BCUS检出大肠疾病的阳性率及定位准确率比较 |
2.4.2 BCUS及肠镜检出大肠占位性病变阳性率比较 |
2.4.3 BCUS及磁共振检出大肠炎性病变的阳性率比较 |
三、讨论 |
3.1 口服造影剂大肠超声显像技术 |
3.1.1 口服造影剂的选择 |
3.1.2 口服2.5%甘露醇大肠超声造影显像情况及不良反应 |
3.1.3 口服2.5%甘露醇大肠超声造影最佳显像时间及所需剂量 |
3.2 常规超声及BCUS检查大肠疾病的阳性率及定位准确率比较 |
3.3 BCUS与肠镜检出大肠占位性病变阳性率比较 |
3.4 BCUS与磁共振检出大肠炎性病变的阳性率比较 |
3.5 BCUS局限性 |
3.6 不足与改进 |
四、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肠道超声学检查在大肠占位性疾病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对吴勉华教授治疗放射性直肠炎的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综述 |
综述一 放射性直肠炎发病和防治现状 |
1 放射治疗在盆腔恶性肿瘤中的应用 |
1.1 宫颈癌 |
1.2 前列腺癌 |
1.3 直肠癌 |
1.4 其他盆腔恶性肿瘤 |
2 盆腔部位常见放射性损伤 |
2.1 放射性皮肤损伤 |
2.2 放射性膀胱炎 |
2.3 放射性直肠炎 |
3 放射性直肠炎的发病 |
4 放射性直肠炎的防治现状 |
4.1 物理技术的应用和改进 |
4.2 健康教育和药物防治 |
4.3 外科治疗 |
综述二 中医对放射性直肠炎的认识 |
1 病名求索 |
2 病因病机 |
3 辨证论治 |
3.1 热毒伤络,湿热蕴肠 |
3.2 脾虚气弱,脾肾两虚 |
3.3 虚实夹杂,寒热错杂 |
3.4 阴液耗伤,津亏血少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数据整理方法 |
2.2 数据清洗过程 |
2.3 数据挖掘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基本信息分析 |
3.2 临床症状分析 |
3.3 舌象脉象分析 |
3.4 常用药物分析 |
3.5 关联和聚类分析 |
第三部分 分析讨论 |
1 用药规律 |
1.1 单药分析 |
1.2 药物组合 |
1.3 核心组方 |
2 吴勉华教授对放射性直肠炎的辨治思路 |
2.1 “癌毒”和“瘀热”病机理论 |
2.2 放射性损伤的病机 |
2.3 放射性直肠炎的病机 |
2.4 放射性直肠炎的治则治法 |
第四部分 结语 |
1 研究结论 |
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3)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丹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综述 |
1. 丹参概况 |
1.1 丹参的本草考证 |
1.2 丹参的药理学研究进展 |
1.3 丹参治疗UC的相关机制研究 |
2. 溃疡性结肠炎概述 |
2.1 中医对UC的认识 |
2.2 西医对UC的认识 |
3. 网络药理学 |
3.1 网络药理学概述 |
3.2 网络药理学在中医领域的应用 |
第二部分 丹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
1. 实验方法 |
1.1 丹参活性成分的筛选和靶点预测 |
1.2 丹参“活性成分-靶点”网络构建和分析 |
1.3 溃疡性结肠炎相关靶点检索 |
1.4 丹参活性成分作用靶点与溃疡性结肠炎疾病靶点Venn分析 |
1.5 基于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 |
1.6 基因本体论(GO)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 |
1.7 构建药物-活性成分—作用靶点-通路-疾病网络 |
2. 实验结果 |
2.1 丹参活性成分筛选及靶点预测结果 |
2.2 丹参“活性成分—靶点”网络构建和分析 |
2.3 溃疡性结肠炎相关靶点检索 |
2.4 丹参活性成分作用靶点与溃疡性结肠炎疾病靶点Venn分析 |
2.5 基于STRING数据库PPI网络构建与核心靶点筛选 |
2.6 丹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通路富集分析可视化 |
2.7 构建药物-活性成分-作用靶点-通路-疾病网络 |
3. 小结 |
3.1 丹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有效成分分析 |
3.2 丹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核心靶点分析 |
3.3 丹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关键通路分析 |
3.4 小结 |
第三部分 体内实验验证丹参改善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 |
1. 材料和仪器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材料 |
1.3 实验仪器 |
1.4 常用溶液的配制 |
2. 实验方法 |
2.1 实验分组 |
2.2 动物模型建立与药物干预 |
2.3 小鼠整体情况评分 |
2.4 动物处死与标本采集 |
2.5 结肠组织H&E染色及结肠组织病理评分 |
2.6 Elisa检测小鼠血清中IL-10、IL-6、IL-1β、TNF-α的浓度 |
3. 统计学处理 |
4. 实验结果 |
4.1 丹参对DSS诱导的UC模型小鼠体重的影响 |
4.2 丹参对DSS诱导的UC模型小鼠整体状况的影响 |
4.3 丹参对DSS诱导的UC模型小鼠结肠长度的影响 |
4.4 丹参对DSS诱导的UC模型小鼠结肠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
4.5 丹参对DSS诱导的UC模型小鼠血浆炎症因子IL-1β、IL-6、IL-10、TNF-α的影响 |
5. 小结 |
第四部分 讨论 |
1. 丹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网络药理学研究结果分析 |
2. 丹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动物模型实验结果分析 |
3.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西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4)妊娠期水貂沙门菌分离鉴定及其致病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沙门菌基本概况 |
1.2 沙门菌生物学特性 |
1.3 沙门菌病原学特性 |
1.3.1 沙门菌抗原 |
1.3.2 沙门菌致病性 |
1.3.3 致病类型 |
1.3.4 致病机理 |
1.4 沙门菌毒力因子研究 |
1.4.1 毒力质粒 |
1.4.2 毒素 |
1.4.3 菌毛 |
1.4.4 鞭毛 |
1.4.5 毒力岛 |
1.5 沙门菌耐药性 |
1.6 沙门菌流行病学 |
1.7 毛皮动物沙门菌病 |
1.7.1 临床症状 |
1.7.2 病理变化 |
1.7.3 诊断 |
1.7.4 沙门菌的防治 |
1.8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病料来源 |
2.1.2 实验动物 |
2.1.3 主要仪器 |
2.1.4 主要试剂 |
2.2 方法 |
2.2.1 培养基制备方法 |
2.2.2 沙门菌的分离 |
2.2.3 沙门菌鉴定 |
2.2.3.1 革兰染色 |
2.2.3.2 生化鉴定 |
2.2.3.3 PCR扩增invA基因 |
2.2.3.4 血清型鉴定 |
2.2.4 沙门菌保存 |
2.2.5 毒力基因检测 |
2.2.6 药物敏感试验 |
2.2.7 整合子基因和耐药基因检测 |
2.2.8 小鼠致病性试验 |
2.2.9 小鼠脏器沙门菌的鉴定 |
3 结果 |
3.1 菌株鉴定结果 |
3.1.1 沙门菌菌落形态 |
3.1.2 革兰染色镜检结果 |
3.1.3 生化试验结果 |
3.1.4 沙门菌PCR鉴定结果 |
3.1.5 血清型鉴定结果 |
3.2 毒力基因检测结果 |
3.3 药敏试验结果 |
3.3.1 菌株药敏试验生长状况 |
3.3.2 药敏试验统计结果 |
3.4 整合子基因和耐药基因检测结果 |
3.5 小鼠致病性试验结果 |
3.5.1 平板计数结果 |
3.5.2 半数致死量结果 |
3.5.3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
3.5.4 病理组织观察 |
3.6 死亡小鼠沙门菌的鉴定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肠愈灌肠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直肠型)大肠湿热证的疗效评价及对大鼠肠生物屏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肠愈灌肠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直肠型)大肠湿热证的临床研究 |
1 一般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
2 临床试验方法 |
2.1 治疗原则 |
2.2 分组治疗方法 |
2.3 疗效观察指标 |
2.4 疗效判定标准 |
2.5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对比结果 |
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outherland DAI评分对比结果 |
3.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腔镜下直肠粘膜Baron评分对比结果 |
3.4 两组患者用药安全性对比 |
3.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检测结果对比 |
3.6 两组患者西医疗效评定结果对比 |
3.7 两组患者中医疗效判定结果对比 |
3.8 两组患者SF-36生活质量评定结果对比 |
4 讨论 |
4.1 溃疡性结肠炎病因的中西医研究现状 |
4.2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西医治疗研究概述 |
4.3 肠愈灌肠方的作用机制研究 |
4.4 肠愈灌肠方治疗直肠型溃疡性结肠炎大肠湿热证的疗效评价 |
5 结论 |
第二部分 实验室研究 肠愈灌肠方对溃疡性结肠炎(直肠型)大肠湿热证大鼠模型肠道生物屏障影响的实验室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用药物 |
1.3 实验用仪器、试剂、耗材 |
2 实验方法 |
2.1 大鼠分组方法 |
2.2 大鼠UC模型建立方法 |
2.3 用药方法 |
2.4 标本采集 |
2.5 血清DAO检测方法 |
2.6 血清D-LA检测方法 |
2.7 肠道菌群检测方法 |
2.8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UC模型制备结果 |
3.2 观察治疗后各组大鼠一般情况 |
3.3 肉眼观察大鼠肠组织形态 |
3.4 五组大鼠血清DAO值检测结果对比 |
3.5 五组大鼠血清D-LA检测结果对比 |
3.6 五组大鼠肠道菌群检测结果对比 |
4 讨论 |
4.1 肠道生物屏障的组成及作用分析 |
4.2 肠道生物屏障的检测与评价方法 |
4.3 肠道菌群影响因素分析 |
4.4 肠道菌群与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 |
4.5 本次实验室研究结果分析 |
4.6 从本次研究结果分析肠道菌群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关系 |
5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7)消溃方治疗溃疡性直肠炎(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纳入标准 |
1.4 病例排除标准 |
1.5 治疗方法 |
1.5.1 对照组 |
1.5.2 观察组 |
1.6 观察指标 |
1.7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
1.8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内镜下直肠黏膜积分比较 |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相关血清学指标和粪钙球蛋白比较 |
2.5 两组患者复发情况比较 |
3 讨论 |
(8)解郁消溃方治疗肝郁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资料和方法 |
1.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选择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病例分组 |
2.2 一般资料 |
2.3 治疗方案 |
2.4 观察指标 |
2.5 安全性评价 |
2.6 统计学处理 |
第二部分 结果和分析 |
1.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2.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3.两组治疗后肠镜下黏膜疗效比较 |
4.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生化指标比较 |
5.安全性指标观察 |
6.随访情况 |
第三部分 讨论 |
1.祖国医学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认识 |
1.1 中医病名考究 |
1.2 中医病因病机 |
1.3 中医药治疗 UC 的临床研究 |
2.现代医学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认识 |
2.1 病因和发病机制 |
2.2 西医治疗方法 |
3.中医药治疗UC在免疫功能调节方面的研究 |
4.解郁消溃方的配伍及药理研究 |
5.疗效和机制分析 |
6.不足和展望 |
第四部分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知情同意书 |
附录2 临床研究观察表 |
附录3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9)基于数据挖掘总结田建辉治疗妇科癌的用药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田建辉治疗妇科癌的用药研究 |
1.研究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处方筛选标准 |
1.4 处方排除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病历采集 |
2.2 原始资料的文档构建与信息录入 |
2.2.1 原始资料数据库构建 |
2.2.2 基本信息数据库构建 |
2.2.3 规范化后数据库构建 |
2.3 数据挖掘平台病历录入 |
2.4 统计学分析方法与基本信息内容 |
2.5 数据挖掘方法与用药规律内容 |
2.5.1 频次分析 |
2.5.2 关联规则分析 |
2.5.3 熵聚类分析 |
3.研究结果 |
3.1 妇科癌患者一般情况 |
3.2 妇科癌处方的用药规律 |
4.分析与讨论 |
4.1 基本信息的分析与讨论 |
4.1.1 宫颈癌 |
4.1.2 卵巢癌 |
4.1.3 子宫内膜癌 |
4.2 用药规律的分析 |
第二章 田建辉治疗宫颈癌的用药研究 |
1.研究资料 |
2.研究方法 |
2.1 数据挖掘分析内容 |
2.2 数据挖掘分析法 |
3.研究结果 |
3.1 中药频次统计分析 |
3.2 关联规则分析 |
3.3 熵聚类分析 |
4.分析与讨论 |
5.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三章 田建辉治疗妇科癌典型医案分析 |
医案1:温阳化气法治疗导尿管拔除后遗症一则 |
医案2:凉血透疹法治疗化疗后药毒一则 |
医案3:从妇科癌验案一则探讨“通以治癌”的临床应用 |
医案4:田建辉治疗阴火口苦验案一则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妇科癌临床分期标准 |
附录2:症状与中药名称前后规范化 |
附录3:文献综述 中医药防治宫颈癌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4:在校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10)头孢克肟治疗急性细菌性肠炎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其对血清IL-8、PCT、TNF-α水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3.1 实验室检测 |
1.3.2 临床疗效 |
1.3.3 腹泻情况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血清IL-8、PCT及TNF-α水平比较 |
2.2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
2.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腹泻情况比较 |
3 讨论 |
四、兔黏液性肠炎的诊疗(论文参考文献)
- [1]口服2.5%甘露醇超声造影在大肠疾病中的应用研究[D]. 张美兰. 福建医科大学, 2021
- [2]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对吴勉华教授治疗放射性直肠炎的用药规律研究[D]. 王子昊.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丹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D]. 周伟康.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妊娠期水貂沙门菌分离鉴定及其致病性研究[D]. 周国栋. 山东农业大学, 2020(11)
- [5]梅毒、淋病和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诊疗指南(2020年)[J]. NationalCenterforSTDControl,ChineseCenterforDiseaseControlandPrevention;VenereologyGroup,ChineseSocietyofDermatology;SubcommitteeonVenereology,ChinaDermatologistAssociation.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20(03)
- [6]肠愈灌肠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直肠型)大肠湿热证的疗效评价及对大鼠肠生物屏障的影响[D]. 陆雅斐.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3)
- [7]消溃方治疗溃疡性直肠炎[J]. 刘俊红,雷丽亚,杨会举. 中医学报, 2020(02)
- [8]解郁消溃方治疗肝郁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观察[D]. 凌巧云.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9(02)
- [9]基于数据挖掘总结田建辉治疗妇科癌的用药规律[D]. 杨美清.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10]头孢克肟治疗急性细菌性肠炎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其对血清IL-8、PCT、TNF-α水平的影响[J]. 张海波,张红新. 内科, 2019(02)
标签:溃疡性结肠炎论文; 大肠论文; 大肠湿热论文; 慢性直肠炎的症状论文; 成分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