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用人单位的需求特点和用人标准看体育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论文文献综述)
夏晨[1](2021)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科研究生综合素质提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刘群[2](2021)在《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研究 ——以河北对外经贸职业学院为例》文中指出《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到的“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发展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在此背景下,以职业教育为特色的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旅游相关行业优秀从业者的重任。但高职旅游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毕业生就业质量和效果依然差强人意,种种因素会造成这种现象的出现,其中不容忽视的因素之一是高职旅游相关专业学生就业能力较差。本文以能力本位为理论支撑,以河北对外经贸职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通过案例分析、调研统计、质的研究及文献分析等方法,对河北对外经贸职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进行深入剖析。首先,笔者选取了两所同类型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方案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学校与两所院校在就业能力培养上存在的差距。其次,从旅游行业所需人才的职业能力内容出发,通过访谈星级酒店、旅行社负责人,分析行业对人才的工作能力需要;从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培养质量出发,对应往届毕业生、在校生、旅游系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能力不足的原因。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对策,具体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以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为导向,优化学院现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开展更深度的新型校企合作模式,培养符合旅游市场需求的应用技能型人才;与行业内领军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在旅游管理专业中大力推行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使企业深入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高效利用学院实训室,增加实训室课时量,使之成为真正实训的场所;严把学生培养质量关,将旅游行业相关职业资格证书作为毕业必备条件;创建创业学分兑换制度,对学生本人获取营业执照的可以兑换相应学分;开设第二外语选修课,鼓励学生参加社团活动锻炼非专业能力等,最终依照能力本位理论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新时代对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设定了更高的培养目标,在此背景下,笔者丰富了能力本位理论中“能力”一词构成要素。未来社会对行业人才能力的需要,相比于传统单一的“专业”技能,非专业能力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比如文化素养、职业素养、创新能力等。基于“新”能力本位理论,提升后的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兼顾了学生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操作和职业素养,全面提升了学生的就业能力,为旅游行业输送高水平技能型人才贡献力量。论文的创新之处:本文通过对现行河北对外经贸职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就业能力培养情况进行深入调查研究,针对目前该校旅游管理专业就业能力培养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有建设性和创新性的对策和建议,具体内容包括:设计出“基础技能培养——核心技能提升——综合技能拓展”的课程规划路径;实行“双证制”实践教学改革;采用“现代学徒制”的深度校企合作模式。以期在解决现行旅游管理专业存在问题的同时也为兄弟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就业能力提升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践指导。
付友录[3](2021)在《山东省2018-2020届篮球方向体育硕士研究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研究生招生数量逐渐加大,硕士及以上学位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导致研究生就业供求失衡,就业形势也由好变坏,供求关系给研究生就业带来了过大的压力。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较为突出,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在就业环境恶劣的影响下,篮球方向的体育硕士研究生在就业上同样面临着巨大的考验,篮球方向体育硕士研究生就业也引起了社会和相关学者的问题,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篮球方向体育硕士研究生的专业性较强、择业目标明确、产业流动小、社会需求小等原因,导致其就业领域相对狭窄。面对日益饱和的体育就业市场和职业局限性,近些年来,就业形势对篮球方向体育硕士研究生来说很不乐观。通过对山东省篮球方向体育硕士研究生就业现状的调查,能够了解到山东省篮球方向体育硕士研究生就业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意见和解决办法。本文是在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进行深入调查研究,以山东省篮球方向体育硕士研究生的就业现状为研究对象,以山东体育学院、山东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鲁东大学和聊城大学的篮球方向体育硕士毕业生为调查对象,从三年内篮球方向毕业的体育硕士研究生的基本情况、就业方式、就业现状、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研究。研究结论如下:1、山东省2018、2019和2020届篮球方向硕士研究生中男生占了绝大部分,女生只占了小部分,政治素养高有利于就业,就业方式主要以自主择业为主。2、山东省2018、2019和2020届篮球方向硕士研究生绝大多数选择学校就业,其中以小学为主,选择公务员以及其他职业的较少。3、山东省2018、2019和2020届篮球方向硕士研究生就业就业地区主要集中在二三线城市,期望薪资与实际薪资存在差距,研究生观念正在向合理转变。4、山东省2018、2019和2020届篮球方向硕士研究生认为影响研究生就业困难的问题是体育硕士的不断扩招,而就业成功的主要因素是综合素质和个人能力突出。5、山东省2018、2019和2020届篮球方向硕士研究生个人能力方面有待提高。6、山东省2018、2019和2020届篮球方向硕士研究生缺少相关的就业指导。根据调查结论,得出以下建议:1、篮球方向体育硕士研究生自身要提升综合素质。2、加强篮球方向体育硕士研究生就业指导,促进研究生转变就业观念。3、优化课程改革,打造实用性的复合人才培养体系。4、加大对体育产业的支持,鼓励学生自主创业。
欧阳润[4](2020)在《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美关系遇到40年未有之复杂局面、毕业生人数逐渐增多等问题,大学生的就业思想波动频繁,各类就业观念不断涌现,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就业价值观。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与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就业教育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和新观点,为大思政格局下做好大学生就业教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在“大思政”格局下,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就业教育的全过程,构建多元、多维、协同、系统的就业育人体系,选拔好、培育好青年大学生,增强思政育人实效,有助于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大格局,能够有效增强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力度、广度和深度,对于开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着力培养大学生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极大价值。本研究把“大思政与就业教育的互融互通”作为理论逻辑,对大思政和就业教育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作了界定,概述了国内外关于就业教育的相关理论,从理论视角和社会视角阐述了就业教育相关理论,重点介绍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领导人有关就业教育的理论。把“培养大学生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价值逻辑,通过对双一流高校、省属高校、民办高校、大专高校等院校的大学生开展问卷调查,并选择了部分学工干部、就业指导老师、一线辅导员、校外导师、企业HR、大学生个体进行访谈,详细了解大思政格局下就业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建议,重点了解分析不同区域、男女生就业价值观的倾向,分析存在的问题,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参考依据。以问卷调查及个体访谈的分析结果和笔者近20年的就业教育工作经验为现实基础,从社会、政府、用人单位、高校、家庭、大学生六个方面追根溯源,探究原因,主要为社会就业教育的复杂性因素、政府就业教育的不完善因素、高校就业教育的不到位因素、用人单位就业教育的不匹配因素、家庭就业教育的被动性因素、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非理性因素等问题,这也是本论文的现实逻辑。基于以上逻辑,本论文以构建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机制为基础,展开了对策研究:提出要构造社会、政府、用人单位、家庭、高校五位一体的引导场域,实施大学生自我教育、职业素养教育、职业规划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四元契合的就业教育方略,打造思政理论课程、就业指导课程、专业知识课程、人文素养课程四方协同的思政课堂,健全就业机制、激励机制、教师队伍建设三体联动的就业教育保障制度。
韩雨晴[5](2020)在《K学院经管类学生岗位胜任力培养存在的问题与管理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K学院作为办学20年的江苏省属民办独立学院,是高等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基于K学院正面临江苏独立学院专业建设抽检评估的背景下,从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和高校人才培养的供给现状出发,考察经管类学生岗位胜任力与用人单位匹配程度,围绕K学院经管类应用型人才岗位胜任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展开研究。本文对国内外人才培养和岗位胜任力应用的研究进行文献综述,将人力资本理论、人才培养模式以及胜任力模型等基本理论进行了系统梳理,并针对用人单位与高校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初步构建经管类学生岗位胜任力模型,在此基础上设计了问卷调查,从用人单位需求方和高校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供给方两个角度的调查分别进行统计分析,利用SPSS分析软件进行信度、效度分析,并比较了高校人才培养供给方与企业人才需求方两者的差异,进行各因子的差异性分析。通过调查发现K学院学生岗位胜任力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梳理和分析验证了这些问题的原因。将实际情况与理论知识进行结合后,提出了K学院经管类学生岗位胜任力培养质量提升对策建议:加大以用人单位需求为导向的校企合作建设、明确K学院经管类学生岗位胜任力培养目标、制定符合市场导向的经管类学生培养方案、提高应用型经管类学生自身综合素质。该论文有图7幅,表20个,参考文献65篇。
吴敏,赵建梅[6](2020)在《市场需求方视角下的新疆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基于482个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及高校的评价调查》文中研究表明高校毕业生就业是我国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以482个曾录用新疆高校毕业生的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及高校的评价为立足点,从用人单位的视角出发了解新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和综合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高校应与用人单位高效对接、深度合作,共同打造良好的学习实践环境;高校也应改进教学策略,多角度促进学生教学和学习质量的提高;大学生也需不断提升自身就业能力,树立终身学习和职业发展意识等建议,从而实现新疆高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需求相适应,进而有效缓解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困境。
张静静[7](2019)在《本科秘书学专业课程设置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各行各业对于秘书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秘书专业课程建设开始成为高等学校关注的热点。构建科学、合理的秘书学专业课程设置十分重要且必要。本研究主要运用抽样调查法、访谈法、文本分析法、个案研究法等方法,对本科秘书学的专业设置进行调查分析,主要分析了高校秘书学课程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影响秘书学专业设置的因素和对策。秘书专业课程设置的对策研究包括课程目标确定的原则、课程内容选择的基本要求和基本构成、所占比例关系以及组织安排等多方面,并从社会和教育系统两个层面提出了保障机制。本研究认为本科秘书学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课程目标定位不够精准,课程内容与社会需求融合度不够,课程实施未充分体现课程价值,课程评价体系仍尚需完善。影响课程设置的因素主要有社会环境因素、教育系统因素、教学本体因素。这些因素或多或少地影响秘书学的课程构建。本研究进一步丰富了秘书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成果,为提高秘书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研究思路。
王峰[8](2018)在《基于供需耦合的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优化及实证研究》文中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是国内外学界关注的热点议题。本研究基于供需耦合的视角,综合采用质性的研究方法和量化的研究方法,探索和建构了一个整合的、优化的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模型。鉴于大学生就业能力有诸多不同释义产生了对其构成要素的不同解读,而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的研究还不多见且主要是狭义的建构视角,本研究从整合的就业过程视角出发,界定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概念,并通过对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梳理及整合研究,厘清并展现了大学生就业能力构成要素及结构维度,初步建构了一个包括个体及就业人格、职业认同及管理能力、通用能力、知识与技能、个人环境及外部因素等主要维度的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整合框架。基于这一框架,对大学生及用人单位关于就业能力各构成要素的认知及评价进行了调查研究及比较分析,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现实需求的缺口:大学生普遍低估个人性格特质、执行能力、就业人格特质、学习能力的重要性,而高估了求职能力、社会经济因素、学业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等方面的重要性;用人单位对大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适应能力、执行能力、实践能力、个人管理能力、职业认同等满意度相对较低。更进一步,本研究分别基于(人才供给方)高校本科层次人才培养方案及(人才需求方)用人单位对本科毕业生的校园招聘广告的质性研究,相对客观地建构了供需两侧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模型。结果显示:供需双侧就业能力结构模型都是围绕知识、能力、素质这三个核心维度建构的,但建构模式及构成各有侧重。其中,高校是以素质为本位,以成才、发展为导向,更倾向于个体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综合协调发展;而用人单位是以能力为本位,以胜任、实用为导向,更侧重于个体的技能、职场化通用能力以及个人性格及职业化特质。在此基础上,从供求耦合的视角,阐释了大学生就业能力形成机理及其就业市场供需耦合机制,进而对供需两端的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要素进行耦合分析,构建了一个整合的、优化的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理论模型,并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对该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本研究建构的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模型是一个层次分明、呈现层层包裹特点的“洋葱”状五因子结构,由表及里依次是:外部就业能力、基本知识及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及专业技能、通用能力组合、个体与职业人格。不同层次要素对就业能力建构具有不同作用,深层因素“控制”浅层因素,同时外层因素又回向“包裹”内层因素,共同促进就业能力的形成。与初始的整合模型相比,该模型不仅优化了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维度的划分,使其层次性更加分明,各维度间的相互影响关系更加明确;而且优化了各维度包涵的构成要素,很好地弥合了大学生就业能力供求缺口,对培育和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更具操作性和指导意义。总体而言,本研究基于整合的就业能力及供需耦合视角建构的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模型,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内部信效度、外部效度及预测力都较为有效。这一研究成果理论贡献明确,不仅厘清了现有研究中就业能力缤纷繁多的构成要素及结构关系,建构了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整合模型;而且基于供需耦合视角进一步优化了这一模型、更进一步明晰了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要素间的逻辑关系及相互影响作用。由此丰富和推进了大学生就业能力及就业能力结构的理论研究,对于深入理解就业能力的复杂结构具有积极的贡献。从实践层面看,本研究提出了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优化的基本路径:在专业设置上与用人需求对接,在培养目标上与用人标准对接,在技能训练上与岗位要求对接;并提出了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优化的长效机制,主要包括:建立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高等教育运行机制、全过程就业指导机制、基于能力嵌入的一体化课程教学机制、校企战略性互动合作机制以及就业信息平台及共享机制。本研究为经济新常态下高校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优化大学生就业能力培育、促进大学生就业供需匹配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张淼[9](2017)在《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开发及其实证检验》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大学扩招后,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如何?怎样评价大学生就业质量?哪些因素影响大学生就业质量?这些问题的解决对促进大学生就业和改善大学生就业质量,维护我国社会稳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已有就业研究对大学生就业关注严重不足,尚存在大学生就业质量的评价和影响因素未得到有效揭示的研究缺陷,导致无法有效设计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措施及其保障。因此,本文通过理论剖析与实证分析,开发大学生就业质量的评价指标,并且运用该指标进行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以期针对本研究开发的大学生就业质量的评价指标在实证研究中的适用性进行检验。本文首先针对大学生就业相关理论和研究进行梳理和评述,奠定了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其次通过对大学生就业的总量、结构、分布进行实证研究,揭示了我国目前大学生就业的基本现状;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开发和验证大学生就业质量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然后,从多个维度考察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并收集相关数据进行回归分析,针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评价指标进行实证检验;最后,在前述研究基础上,提出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的策略,设计相应的保障措施。综上,本文完成了预计任务,总结出了新的结论,对目前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拓展,对关于大学生就业质量的管理具有实践指导意义。本文的创新性工作及创新点有:第一,针对大学生就业现状,采用陕西省作为样本进行总量、结构、分布等方面的实证研究。研究结果发现:目前陕西大学生就业学历结构变化明显,管理类、文科类毕业生就业偏难;女生就业难度增大;房地产业、互联网、金融业发展势头良好;从大学生就业的区域聚集来看,东部最强,西部最弱,中部次之。现有就业研究缺乏针对大学生就业的关注,特别是缺乏针对大学生就业现状的深度调研和考察。本文通过开展实证调研和数据分析考察大学生就业现状,全面、深入地揭示了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第二,针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评价指标进行开发,得到大学生就业质量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研究结果发现:在整体性、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主客观相结合、可操作性以及宏微观相结合这五大原则的基础上,大学生就业质量被稳定与公平、安全与健康、报酬与提升这3个一级指标(一级指标下设9个二级指标,二级指标下设13个三级指标)所评价,其中各项指标的权重不同。已有文献中缺乏针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评价的研究,这严重阻碍了大学生就业质量理论研究的发展。本研究遵循维度分析、体系功能设计、原则确定、指标选择、指标权重确定的步骤,运用文献分析、改进的模糊层次分析法、专家打分法、实证调研等方法确立了大学生就业质量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为大学生就业质量研究提供了有效研究工具。第三,针对本研究开发的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识别和分析。通过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分维度识别和分析,在大学生角度,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过高、结构不合理、不理性等问题,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存在的问题和当前大学生的就业行为取向、就业心理素质、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等密切相关;在用人单位角度,大学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存在认知差异构成了大学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矛盾;在高校角度,高等教育体制弊端导致高校专业设置不能积极响应市场的变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落后,人才素质与市场需求脱节,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水平不高,跟不上社会经济的发展,高校毕业生供给与市场需求不匹配;在政府角度,就业政策服务体系和就业市场监管体系尚需完善,需要积极采取措施扩大就业。已有研究缺乏对大学生就业质量影响因素的关注,本文通过对该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弥补了这一研究缺陷,推动了就业研究理论的发展。在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的策略,并从多方面构建了关于该策略实施的保障措施,对改善我国大学生就业质量的管理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彭庚[10](2015)在《福建省高校就业弱势毕业生就业政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上升,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各方关注的热点问题。近年来,高校就业弱势毕业生的问题尤为引人关注。政府及相关部门为提高高校就业弱势毕业生的就业率,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就业政策。文章以福建省高校就业弱势毕业生的就业政策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对福建省大学生就业群体和用人单位的问卷调查,分析了福建省高校就业弱势毕业生就业政策的落实情况。其次,对省级及地市级高校就业弱势毕业生就业政策的文本进行内容分析,在对政策文本的关键词进行频数统计的基础上,描述政策变化和特征。接着从政策的制定、执行和评估的角度提出了当前福建省高校就业弱势毕业生就业政策存在的问题。政策制定上存在参与制定主体较为单一、对该群体内涵理解存在分歧、政策体系不够完善、针对性不足、政策类型分布不够均衡等问题;政策执行上存在宣传力度不够强、落实不够到位、执行主体协同性不足、执行环境困难等问题;在政策评估上存在评估标准和评估内容不够全面、评估执行主体和对象较单一、评估结果公开性和应用性不足等问题。最后针对就业政策存在的问题,提出在制定高校就业弱势毕业生就业政策时要统一内涵、多方参与、完善体系、均衡分布;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要注重宣传方式、加强执行主体的培训监督、提高执行主体的协同性、主动适应并改善政策执行环境;在政策评估时要明确评估标准,增加评估主客体,丰富评估检查的内容,及时公开和应用评估结果。
二、从用人单位的需求特点和用人标准看体育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用人单位的需求特点和用人标准看体育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论文提纲范文)
(2)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研究 ——以河北对外经贸职业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方法及研究技术路线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技术路线 |
四、本章小结 |
第2章 关于就业能力的研究综述及理论基础 |
一、关于就业能力的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三)研究述评 |
二、理论基础 |
三、相关概念 |
四、本章小结 |
第3章 就业能力培养情况对比分析 |
一、三所高职院校简介 |
二、就业能力培养情况对比分析 |
三、本章小结 |
第4章 河北对外经贸职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能力调研分析 |
一、调研设计与样本说明 |
(一)调研设计 |
(二)样本说明 |
二、调查过程 |
三、调查结果分析与结论 |
四、本章小结 |
第5章 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能力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学院层面问题 |
(一)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及创新创业课程内容有待提升 |
(二)课程设置学时数不达标 |
(三)教学模式单一 |
(四)实习环节管理不够规范 |
(五)毕业条件较宽松 |
(六)就业能力评价体系和反馈机制有待完善 |
二、学生层面问题 |
(一)专业能力欠缺 |
(二)就业目标过高 |
(三)求职能力不足 |
(四)职业素养有待提升 |
(五)创新创业能力不够 |
三、教师层面问题 |
(一)教师知识体系有待更新 |
(二)教师实践经验较少 |
(三)教师自身能力提升积极性不够高 |
(四)教师授课方式和内容缺乏创新 |
(五)教师教学和管理模式有待提升 |
四、学院层面原因分析 |
(一)课程设置不达标 |
(二)制度建设待完善 |
(三)教师管理手段待提升 |
(四)学生管理需严格 |
五、学生层面原因分析 |
(一)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差 |
(二)学生就业认知不清晰 |
(三)学生职业选择性单一 |
六、教师层面原因分析 |
(一)教师职业素养原因 |
(二)教师结构原因 |
(三)教师创新能力原因 |
七、本章小结 |
第6章 河北对外经贸职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对策 |
一、用人单位层面 |
(一)准备阶段 |
(二)适应阶段 |
(三)稳定阶段 |
(四)成熟阶段 |
(五)实习结束 |
二、学院层面 |
(一)突出专业核心提升专业能力 |
(二)构建专业的就业指导团队提升求职能力 |
(三)开展特色教育活动提升非专业能力 |
(四)毕业采用“双证制”提升学习能力 |
(五)“以赛促教”提升创新创业和职业生涯规划能力 |
(六)升级改造校内外实训条件提升实践教学效果 |
(七)构建科学的就业能力评价与反馈制度 |
(八)出台教师奖励机制提升教师工作积极性 |
三、教师层面 |
(一)基于就业能力导向创新教学方法 |
(二)注重自身能力提升 |
(三)树立良好师德师风 |
四、学生层面 |
(一)加强专业能力提升 |
(二)重视非专业能力的锻炼 |
(三)注重求职能力的提升 |
(四)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
(五)注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
五、本章小结 |
第7章 研究结论和展望 |
一、结论 |
二、研究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基于职业能力需求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对照一览表 |
附录二 基于职业能力需求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进程表 |
附录三 访谈旅行社、酒店管理者及从业人员的内容提纲 |
附录四 河北对外经贸职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就业能力培养情况问卷调查(学生篇) |
附录五 河北对外经贸职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就业能力培养情况问卷调查(教师篇)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致谢 |
(3)山东省2018-2020届篮球方向体育硕士研究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对体育硕士研究生就业现状的研究 |
1.3.2 国外对体育学科硕士研究生就业的研究 |
2.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2.2.3 专家访谈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2.2.5 逻辑分析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山东省篮球方向体育硕士研究生的就业现状调查与分析 |
3.1.1 山东省篮球方向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的性别和政治面貌情况的调查 |
3.1.2 山东省篮球方向体育硕士研究生的就业方式 |
3.1.3 山东省篮球方向体育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地区 |
3.1.4 山东省篮球方向体育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单位 |
3.1.5 山东省篮球方向体育硕士研究生的薪资水平 |
3.1.6 山东省篮球方向体育硕士研究生所学专项与工作岗位相关程度 |
3.1.7 山东省篮球方向体育硕士研究生所学满足工作所需情况 |
3.1.8 山东省篮球方向体育硕士研究生的就业满意度 |
3.1.9 山东篮球方向研究生就业成功与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 |
3.2 影响山东省篮球方向体育硕士研究生就业现状的因素 |
3.2.1 社会因素 |
3.2.2 用人单位因素 |
3.2.3 家庭因素 |
3.2.4 个人因素 |
4 提高山东省篮球方向体育硕士研究生就业的对策 |
4.1 社会因素 |
4.1.1 充分了解社会环境 |
4.1.2 准确了解国家就业政策 |
4.1.3 学校因素 |
4.2 用人单位行为规范 |
4.3 改变家庭观念 |
4.4 研究生个人方面 |
4.4.1 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做好就业的准备 |
4.4.2 提高研究生自身的综合实力 |
结论与建议 |
1 结论 |
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 |
(4)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0.1.1 选题背景 |
0.1.2 研究意义 |
2.国内外研究现状 |
0.2.1 国内研究现状 |
0.2.2 国外研究现状 |
0.2.3 研究述评 |
3.研究思路 |
4.研究方法 |
5.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第1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1 大思政的概念及内涵 |
1.1.1 大思政的内涵 |
1.1.2 大思政的基本特征 |
1.2 大学生就业教育及相关概念 |
1.2.1 就业概念 |
1.2.2 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内涵 |
1.2.3 大学生就业教育的特点 |
1.2.4 我国高校就业教育的历史进程 |
1.3 大思政与就业教育的关系 |
1.3.1 大思政与就业教育的互通性 |
1.3.2 大思政与就业教育的互融性 |
第2章 就业教育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就业教育相关的理论 |
2.1.1 劳动分工理论 |
2.1.2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2.1.3 社会主义劳动就业理论 |
2.2 中共历代领导人有关就业教育的理论 |
2.2.1 毛泽东有关就业教育的思想 |
2.2.2 邓小平有关就业教育的理论 |
2.2.3 江泽民有关就业教育的重要论述 |
2.2.4 胡锦涛有关就业教育的重要论述 |
2.2.5 习近平有关就业教育的重要论述 |
2.3 就业教育的理论借鉴 |
2.3.1 职业选择匹配理论 |
2.3.2 职业生涯发展理论 |
2.3.3 职业锚理论 |
2.3.4 其他相关的理论 |
2.4 实证分析的社会视角 |
2.4.1 双元结构理论 |
2.4.2 人力资本理论 |
2.4.3 择业动机理论 |
第3章 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现状调查分析 |
3.1 调查问卷的思路、设计与实施 |
3.1.1 调查问卷的基本思路与总体框架 |
3.1.2 调查问卷的总体安排 |
3.2 调查问卷的实施开展 |
3.3 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 |
3.3.1 样本结果分析 |
3.3.2 交叉性结果分析 |
第4章 大思政格局下就业教育存在问题的缘由分析 |
4.1 社会就业教育的复杂性因素 |
4.1.1 新就业形态对大学生就业教育带来新挑战 |
4.1.2 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对大学生就业教育带来新问题 |
4.1.3 西方不良思潮对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冲击 |
4.1.4 封建传统腐朽文化对大学生就业教育的侵袭 |
4.2 政府就业教育的不完善因素 |
4.2.1 政策引导有缺位 |
4.2.2 就业监管有缺失 |
4.2.3 信用体系不完善 |
4.2.4 大学生实习管理及激励机制不健全 |
4.3 高校就业教育的不到位因素 |
4.3.1 就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 |
4.3.2 思政教育与就业教育融合不紧密 |
4.3.3 就业教育理念稍显滞后 |
4.3.4 就业教育保障体系弱化 |
4.4 用人单位就业教育的不匹配因素 |
4.4.1 选才标准与学生的职业能力匹配度还需提升 |
4.4.2 用人标准存在歧视的现象 |
4.5 家庭就业教育的被动性因素 |
4.5.1 影响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 |
4.5.2 参与就业教育主动性不够 |
4.6 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非理性因素 |
4.6.1 责任意识 |
4.6.2 就业观念 |
4.6.3 就业适应 |
4.6.4 就业态度 |
第5章 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对策研究 |
5.1 构建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机制 |
5.1.1 总体目标 |
5.1.2 工作原则 |
5.1.3 育人模式 |
5.1.4 实施内容 |
5.2 构造“五位一体”的引导场域 |
5.2.1 社会要营造良好氛围 |
5.2.2 政府要完善服务体系 |
5.2.3 高校要创新育人方式 |
5.2.4 用人单位要健全公平机制 |
5.2.5 家庭要构建和谐环境 |
5.3 实施大学生“四元契合”的就业教育方略 |
5.3.1 大学生自我教育 |
5.3.2 职业素养教育 |
5.3.3 职业规划教育 |
5.3.4 社会实践教育 |
5.4 打造“四方协同”的课堂思政 |
5.4.1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融入作用 |
5.4.2 加强专业知识的课程思政教育 |
5.4.3 加强人文素养课程的引导元素 |
5.4.4 建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就业教育课程思政体系 |
5.5 健全“三体联动”的就业教育保障制度 |
5.5.1 优化就业机制保障 |
5.5.2 优化激励就业机制 |
5.5.3 优化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
结论与展望 |
附录 关于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现状的调查问卷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5)K学院经管类学生岗位胜任力培养存在的问题与管理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相关理论 |
2.1 国内外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 |
2.2 国内外对胜任力模型应用的研究 |
2.3 文献综述小结 |
2.4 人力资本理论与人才培养模式理论 |
2.5 岗位胜任力 |
3 K学院经管类学生岗位胜任力培养与用人单位需求调查分析 |
3.1 问卷设计思路及调查情况 |
3.2 学生培养角度调查结果分析 |
3.3 用人单位需求角度调查结果分析 |
3.4 用人单位需求与经管类人才培养的对比分析 |
4 K学院经管类学生岗位胜任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学生岗位胜任力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
4.2 学生岗位胜任力培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5 K学院经管类学生岗位胜任力培养质量提升对策建议 |
5.1 加大以用人单位需求为导向的校企合作建设 |
5.2 明确K学院经管类学生岗位胜任力培养目标 |
5.3 制定符合市场导向的经管类学生培养方案 |
5.4 提高应用型经管类学生自身综合素质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市场需求方视角下的新疆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基于482个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及高校的评价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背景及文献综述 |
二、研究设计 |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
(一)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整体选择情况 |
1. 民(私)营企业依然是吸纳毕业生的主力军 |
2. 制造业、教育、建筑业等行业人才需求量较大 |
3. 用人单位提供给毕业生的薪资标准集中在3 000—4 000元/月 |
4. 毕业生毕业3—5年离职率高,事业单位离职率居首位 |
5. 校园招聘会是毕业生实现就业和用人单位招聘人才的重要渠道 |
(二)不同性质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的需求标准与评价 |
1. 用人单位普遍比较关注毕业生是否专业对口 |
2. 综合素质、社会适应能力和所学专业是用人单位录用毕业生时最重视的三项因素 |
3. 责任感、诚实守信和敬业精神是用人单位最看重的个人品质 |
4. 社会实践经历、专业应用技能和专业理论基础是用人单位最注重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
5. 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就业意识、工作主动性是影响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因素 |
(三)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 |
1. 用人单位对新疆高校毕业生总体认可 |
2.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创新素质与工作能力基本满意 |
(四)用人单位对院校的评价 |
1. 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差异主要集中在理论知识与实践脱节、毕业生实践能力不够以及专业理论知识不扎实 |
2. 高校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实效性仍需加强 |
四、结论与建议 |
(一)高校与用人单位高效对接、深度合作,共同打造良好的学习实践环境 |
(二)高校应改进教学策略,多角度促进学生教学和学习质量的提高 |
(三)大学生需不断提升自身就业能力,树立终身学习和职业发展意识 |
(7)本科秘书学专业课程设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理论与方法 |
第四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一章 秘书学课程设置的现状调查 |
第一节 秘书学专业课程设置与培养方案 |
第二节 学生问卷调查反馈课程设置的情况 |
第三节 用人单位问卷调查反馈课程设置的情况 |
第四节 访谈反馈课程设置的情况 |
第二章 秘书学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一节 课程目标定位不够精准 |
第二节 课程内容与社会需求融合度不够 |
第三节 课程实施未充分体现课程价值 |
第四节 课程评价体系仍需完善 |
第三章 影响秘书学专业课程设置的因素分析 |
第一节 社会环境因素 |
第二节 教育系统内部因素 |
第三节 教学本体因素 |
第四章 本科秘书学专业课程设置的对策研究 |
第一节 秘书学课程目标的确定 |
第二节 秘书学课程内容选择的基本要求 |
第三节 秘书学课程设置的基本构成 |
第四节 秘书学课程设置比例关系的确立 |
第五节 秘书学课程设置的组织与安排 |
第六节 秘书学课程设置的保障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广州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
附录2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中文系人才培养方案 |
附录3 肇庆学院秘书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
附录4 地方本科秘书学专业课程设置现状调查问卷(学生) |
附录5 地方本科秘书学专业课程设置研究访谈提纲(教师) |
附录6 用人单位秘书岗位或人员能力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7 用人单位访谈提纲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致谢 |
(8)基于供需耦合的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优化及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6 本研究相关概念界定 |
2 大学生就业能力国内外研究现状——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
2.1 就业能力的概念演进及不同释义 |
2.2 国内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进展与趋势 |
2.3 国外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进展与趋势 |
2.4 本章小结 |
3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构成要素及结构解析 |
3.1 国外对大学生就业能力构成要素的解析 |
3.2 国内对大学生就业能力构成要素的解析 |
3.3 大学生就业能力构成要素的结构关系解析 |
3.4 大学生就业能力构成国内外整合研究及结构模型初建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供给侧的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及结构研究 |
4.1 供给侧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评价——基于应届毕业生的调查与访谈研究 |
4.2 供给侧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基于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质性研究 |
4.3 本章小结 |
5 基于需求侧的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及结构研究 |
5.1 需求侧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评价——基于用人单位的调查与访谈研究 |
5.2 需求侧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基于用人单位招聘广告的质性研究 |
5.3 本章小结 |
6 供需耦合视角下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优化模型构建 |
6.1 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与社会需求的差异分析 |
6.2 供给侧和需求侧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及构成差异分析 |
6.3 大学生就业市场供需耦合的必要性及契机 |
6.4 基于供需耦合的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优化理念 |
6.5 基于供需耦合的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优化模型构建 |
6.6 本章小结 |
7 基于供需耦合的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优化模型实证研究 |
7.1 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优化模型的量表设计与探索性因子分析 |
7.2 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优化模型的验证性分析 |
7.3 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优化模型的实证分析 |
7.4 本章小结 |
8 基于供需耦合的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优化路径 |
8.1 基于供需耦合的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优化基本路径 |
8.2 基于供需耦合的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优化长效机制 |
8.3 本章小结 |
9 结论与展望 |
9.1 研究结论 |
9.2 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
9.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
附录 2 |
附录 3 |
附录 4 |
附录 5 |
附录 6 |
附录 7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开发及其实证检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R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框架安排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内容安排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大学生就业质量理论基础及研究综述 |
2.1 就业理论 |
2.1.1 经济学就业理论 |
2.1.2 马克思主义就业理论 |
2.2 就业质量相关研究综述 |
2.2.1 国外相关研究 |
2.2.2 国内相关研究 |
2.3 大学生就业相关研究综述 |
2.3.1 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内涵与外延 |
2.3.2 国外相关研究 |
2.3.3 国内相关研究 |
2.4 大学生就业质量研究评述 第三章 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
3.1 大学生就业总量及结构分析 |
3.1.1 大学生就业总量分析 |
3.1.2 大学生就业结构分析 |
3.2 大学生分学历就业现状分析 |
3.2.1 研究生就业现状分析 |
3.2.2 本科生就业现状分析 |
3.2.3 高职生就业现状分析 |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开发 |
4.1 大学生就业质量内涵界定 |
4.2 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维度分析 |
4.2.1 大学生自身维度 |
4.2.2 用人单位维度 |
4.2.3 其他维度 |
4.3 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功能设计及基本原则 |
4.3.1 评价指标体系的功能 |
4.3.2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
4.4 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4.1 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选择 |
4.4.2 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4.5 评价模型及方法介绍 |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的实证检验 |
5.1 问卷设计与发放 |
5.1.1 问卷设计 |
5.1.2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5.2 量表信度效度检验 |
5.2.1 信度检验 |
5.2.2 效度检验 |
5.3 样本统计特征分析与变量描述性统计 |
5.3.1 样本统计特征分析 |
5.3.2 变量描述性统计 |
5.4 评价指标终值计算及等级确定 |
5.4.1 最终得分计算 |
5.4.2 指标得分等级划分 |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结果分析 |
6.1 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讨论 |
6.1.1 大学生自身角度的评价 |
6.1.2 用人单位角度的评价 |
6.2 大学生就业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
6.2.1 大学生角度的解释 |
6.2.2 用人单位角度的解释 |
6.2.3 高校角度的解释 |
6.2.4 政府角度的解释 |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大学生就业质量提升措施 |
7.1 大学生自身角度的提升策略 |
7.2 用人单位角度的提升策略 |
7.3 高校角度的提升策略 |
7.4 政府角度的提升策略 第八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8.2 本文的理论意义 |
8.3 本文的创新点 |
8.4 研究局限性 |
8.5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10)福建省高校就业弱势毕业生就业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绪论 |
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之处 |
(一) 研究的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三) 创新之处 |
四、关键概念的界定 |
(一) 高校就业弱势毕业生的含义 |
(二) 高校就业弱势毕业生的类型 |
第一章 福建省高校就业弱势毕业生现状调查 |
第一节 研究设计 |
一、问卷设计 |
二、抽样方法 |
三、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第二节 数据分析 |
一、用人单位调查结果分析 |
二、就业群体调查结果分析 |
第三节 问卷调查结果总述 |
第二章 福建省高校就业弱势毕业生就业政策 |
第一节 福建省大学生就业政策分类 |
一、综合类 |
二、基层就业类 |
三、创业扶持类 |
四、就业服务类 |
第二节 福建省高校就业弱势毕业生就业政策文本分析 |
一、政策文本抽样与编录 |
二、政策文本内容分析 |
第三节 福建省高校就业弱势毕业生就业政策存在的问题 |
一、福建省高校就业弱势毕业生就业政策制定存在的问题 |
二、福建省高校就业弱势毕业生就业政策执行存在的问题 |
三、福建省高校就业弱势毕业生就业政策执行评估存在的问题 |
第三章 完善福建省高校就业弱势毕业生就业政策的对策 |
第一节 提高福建省高校就业弱势毕业生就业政策的科学性 |
一、政策制定应调查考证,多方参与 |
二、统一高校就业弱势毕业生内涵及评价标准 |
三、完善政策体系,提高政策针对性 |
四、平衡省地两级政策类型分布 |
第二节 增强福建省高校就业弱势毕业生就业政策的有效性 |
一、丰富政策的宣传形式,加大宣传力度 |
二、加强对政策执行主体的培训与监督 |
三、建立沟通协调机制,提高政策执行主体的协同性 |
四、主动适应政策执行环境,改善环境 |
第三节 强化福建省高校就业弱势毕业生就业政策执行评估的合理性 |
一、采用多样化的政策执行评估标准 |
二、增加政策评估的执行主体和评估客体 |
三、丰富政策评估检查的内容 |
四、及时公开和应用政策评估结果 |
问题与展望 |
附录1 福建省高校就业弱势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问卷(用人单位) |
附录2 福建省高校就业弱势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就业群体填写)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从用人单位的需求特点和用人标准看体育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论文参考文献)
- [1]乡村振兴背景下农科研究生综合素质提升研究[D]. 夏晨.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
- [2]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研究 ——以河北对外经贸职业学院为例[D]. 刘群.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2)
- [3]山东省2018-2020届篮球方向体育硕士研究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D]. 付友录. 哈尔滨体育学院, 2021(09)
- [4]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研究[D]. 欧阳润. 南昌大学, 2020(02)
- [5]K学院经管类学生岗位胜任力培养存在的问题与管理对策研究[D]. 韩雨晴. 中国矿业大学, 2020(10)
- [6]市场需求方视角下的新疆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基于482个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及高校的评价调查[J]. 吴敏,赵建梅. 新疆社会科学, 2020(02)
- [7]本科秘书学专业课程设置研究[D]. 张静静. 暨南大学, 2019(02)
- [8]基于供需耦合的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优化及实证研究[D]. 王峰. 中国矿业大学, 2018(03)
- [9]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开发及其实证检验[D]. 张淼. 西北工业大学, 2017(01)
- [10]福建省高校就业弱势毕业生就业政策研究[D]. 彭庚. 福建师范大学, 20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