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议加快我国高速公路紧急救护、救援体系的建设(论文文献综述)
岳茂兴,朱晓瓞,秦锡虎,姜成华,尹志勇,尹进南,李瑛,郑琦涵,吴兑[1](2021)在《地市级突发事件卫生应急救援与处置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是遭受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突发事件具有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等特点。加之各类生产事故隐患和安全风险交织叠加、易发多发,影响公共安全的因素日益增多,因此加强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既是一项紧迫任务,又是一项长期任务[1- 2]。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原解放军第306医院)技术团队在岳茂兴教授(曾担任我国载人航天紧急救护专家组组长、"神五"主着落场医疗救护队队长、
张玮[2](2020)在《中国航空医疗救援及保险市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占艳丽[3](2019)在《基于混合仿真的通用航空应急医疗转运实时任务评估》文中研究说明通用航空应急医疗转运是航空应急救援在民用领域的一个非常典型的应用场景,部分发达国家已经建立了成熟的航空应急救援体系。我国通用航空应急医疗转运产业发展起步晚,与部分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为有效利用有限的救援资源,节约救援成本,本文在借鉴现有的由点到面的评估思路的基础上,结合数据挖掘技术和复杂建模与仿真技术,提出了一种从“点预测”到“体预测”的实时任务评估思路,建立了一套通用航空应急医疗转运实时任务评估机制,在医疗转运任务来临时,实时地对救援任务进行评估,预测任务执行的关键时间节点以及病患病情变化,为相关人员提供决策支持。首先,基于历史训练数据和任务执行数据,预测专业救援队伍在本次转运任务执行过程中各救援模块可能的用时情况,为航空应急医疗转运实时任务评估研究提供数据支持,即“点预测”阶段。其次,从微观层面建立各救援模块的相互影响机制,构建通用航空应急医疗转运任务仿真模型,依据救援流程将各救援模块紧密地协同起来,即“体”构建阶段。最后,将专业救援人员在本次救援中各救援模块的用时数据、实时任务数据以及其他数据共同作为仿真模型的输入,关键救援节点的任务执行情况作为输出,预测本次医疗转运任务的执行结果,为相关负责人就是否接受该转运申请提供决策支持,即“体预测”阶段。具体的创新点有:(1)填补了我国航空应急医疗转运实时任务评估领域的空白;(2)将系统动力学技术和多主体仿真技术结合起来,依据真实的医疗转运场景,建立了通用航空应急医疗转运任务仿真模型。(3)在借鉴现有的点到面评估思路的基础上,将数据挖掘技术和复杂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结合起来,建立了一套通用航空应急医疗转运实时任务评估机制。
谢中清[4](2018)在《道路交通安全文化建设及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986年切尔诺贝利发生核泄漏事件后,“安全文化”被首次提出,并迅速成为国内外安全科学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从核工业领域迅速向其他工业领域推广。近年来,我国道路交通安全形势比较严峻,已连续多年成为全球道路交通安全事故死亡人数最多的国家之一,在各类事故死亡总数中,道路交通安全事故占80%左右,已成为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问题。而现有的交通安全管理手段如行政管理手段和技术管理手段都存在局限性,迫切需要新方法、新途径解决交通安全问题,有学者从文化的角度,提出道路交通安全文化是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重要手段。在明晰道路交通安全文化的概念和内涵的基础上,研究道路交通事故发生原因、道路交通安全文化如何影响道路交通安全、道路交通安全文化建设如何影响道路交通安全等机理,明确道路交通安全文化建设的内容和路径,构建道路交通安全文化建设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选择恰当的方法评价道路交通安全文化建设水平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研究道路交通安全文化建设体系和建设路径有利于相关部门更好地建设道路交通安全文化,提高全体道路交通参与者的安全意识,改善道路交通环境。构建道路交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为道路交通安全文化建设水平提供理论指导,对道路交通安全文化建设有重要意义。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1)结合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基本特征,借鉴安全文化和安全文化建设的定义和内涵,提出道路交通安全文化和道路交通安全文化建设的定义和内涵。2)从不同维度对道路交通安全文化建设要素进行分类,并根据建设要素关系矩阵对要素进行筛选,在分析、总结国内外道路交通事故发生机理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道路交通安全文化建设对道路交通安全的作用和影响机理进行综合分析,根据筛选出的道路交通安全文化建设要素,结合问卷调查,通过因子分析降维,提出道路交通安全文化建设的五个子体系。3)从道路交通执法文化、道路交通工程技术文化、道路交通安全文化建设要素路交通环境文化、道路交通教育文化、道路交通应急文化等方面构建道路交通安全文化建设体系,即道路交通安全文化建设“5E”体系框架,把握道路交通安全文化建设重点内容及方向。4)以治理理念、治理主体、治理客体、治理手段、治理效果“5G”为抓手,研究了道路交通安全文化建设的路径,明确了可供选择的道路交通安全文化建设的方法和手段问题。5)构建道路交通安全文化建设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基于SEM的道路交通安全文化建设水平评价模型,并对湖北省道路交通安全文化建设项目进行实例分析与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分析得到重点的建设内容和建设路径。
黄亮金[5](2013)在《福建省高速公路路政管理研究》文中指出高速公路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20世纪60年代以来,高速公路在世界各地得到迅速发展。中国大陆修建高速公路起步较晚,但起点高、发展快。经过20多年的迅速发展,我国高速公路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近年来,高速公路路政管理日益成为高速公路管理领域探讨的热点问题。在国家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的大背景下,对作为高速公路行政执法的高速公路路政管理进行分析、定位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分析比较中国高速公路管理的各种基本理论,提出笔者自己的见解,为我国高速公路管理学的发展和完善做点基础性工作;通过对福建省高速公路路政管理的现状、存在问题以及改进措施的分析和探讨,为福建省高速公路路政管理做点有益的探索。
娄天峰[6](2013)在《基于ITS的高速公路应急救援能力提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应急救援能力是衡量高速公路应急救援能否做到快速处置、应急有方、高效协作、持续救援,以最大程度的减少经济和社会损失,保证公民的生命安全、资源完整性与有效性的重要指标。高速公路突发事件与灾害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应急处置,往往会发展成一定范围与程度上的公共危机,需要有力的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救援能力作为支撑。提高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救援能力的途径主要有三种:一是通过完善硬件设施、提高技术水平来改善,第二种途径是加强“软件”——高速公路管理来实现,第三种是软硬结合的方法。智能运输系统对高速公路应急救援的促进作用逐步凸显,作为一种软硬结合的智能交通控制平台和管理方法,对加强高速公路应急救援能力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运用ITS怎么增强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发生后的应急救援能力?提升哪些方面的能力?目前尚未有学者进行系统研究。因此,围绕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救援能力的提升机理、路径和策略等问题开展研究,有突出的现实和理论意义。本论文以应急管理思想为指导,综合运用灾害学、道路安全工程科学、ITS、应急管理与救援、和公共管理等理论和技术,以高速公路应急救援能力为研究对象,对基于ITS背景下高速公路应急救援能力的提升机理、路径和策略等问题开展多学科的交叉研究。论文对相关学科理论进行了梳理,研究了高速公路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援需求特性,对比美欧发达国家高速公路应急救援能力建设的先进经验和国内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救援实际状况,剖析了我国高速公路这一特定能力的缺陷,论证了提升该能力的重要性;然后,以公共管理视角研究高速公路非常规应急情境下的应急救援问题的迫切性,解析了高速公路应急救援能力的内涵、特征和要求,提出了高速公路应急救援能力“四维”结构理论框架,这四个维度分别是灾害维、过程维、要素维和管理维,重点从过程维度讨论了高速公路应急救援能力构成模型。接下来,论文分析了高速公路应急援救能力成长的三种路径,分析了ITS技术和功能对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和应急援救的拓展,从不同维度提出了ITS对高速公路应急救援能力的提升机理。之后,分析了我国基于智能运输系统的智能高速公路管理体系的建设现状,从公共管理视角提出了该系统的架构和功能。最后,论文基于管理变革和要素重构这两个角度提出了高速公路应急救援能力的提升策略,运用实例进行了描述。本文由四个部分组成,从八个章节来展现。分别是:第1部分(第一章),为问题的提出,结合现实背景和问题探讨了论文写作的理论意义、现实意义。第Ⅱ部分(包括第二~第五章)为分析问题。第二章为提升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救援能力的理论基础,对本论文相关的基本理论进行了介绍;第三章研究了高速公路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援需求特性,指出了提升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救援能力的实践动因;第四章对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救援能力的概念进行了全新诠释,提出了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救援能力的“四维”要素结构模型;第五章分析了ITS系统在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救援能力成长中的拓展机理。第Ⅲ部分(第六章、第七章)为解决问题部分。第六章基于智能交通运输系统和如何提高升华能力的角度,对应急救援系统进行了框架性的构建;第七章提出了高速公路应急救援能力的提升策略。第Ⅳ部分为结论,系第八章,对论文主要结论、观点、不足之处进行了提炼,对论文进一步的研究工作进行了思考。
李建斌[7](2012)在《高速公路突发事件紧急救援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的不断增加,国内高速公路已基本形成骨架网络,总规模己位于世界前列。高速公路行业的重点将从施工建设逐步转化为运营管理,如何保障高速公路安全、畅通、快捷、舒适成为关键。随着高速公路运营网络的日益完善,交通量快速增长,高速公路运营环境更加复杂,各种矛盾突出,给管理带来困难。高速公路突发事件的紧急救援系统是为了及时、有效地处理各种突发性交通事件,实现快速响应和紧急救助,以达到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目的。紧急救援是高速公路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高速公路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高速公路紧急救援系统的研究涉及应急管理理论、灾害学、交通安全学、协同学、系统工程等复杂科学理论。论文从高速公路紧急救援的基本概念和整体流程框架入手,通过分析高速公路突发事件的形成原因,将交通事件按事故状态和严重程度进行了分类和分级,并探讨了高速公路突发事件紧急救援的响应机构及责任,分析了紧急救援的实施过程,明确了高速公路突发事件紧急救援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改进了紧急救援联动组织体系,提出了联动机制的完善措施。此后,论文在分析信息监测点需求的,优化了信息采集点的布设层次和布局方法,进而提出了基于多层检测数据的高速公路突发事件自动检测方法。紧急救援资源点的布设是紧急救援顺利实施的基础,论文随后提出应用基于NSGA-II算法对限制条件下的多紧急救援出救点的布局进行了优化。为保证紧急救援的实施过程中,各紧急救援资源的效用最大化,论文建立了模拟退火算法来求解基于机会成本的紧急救援资源调度模型。为对高速公路紧急救援系统进行评价,论文建立了紧急救援系统的可靠性分析模型,并建立模型评价不同紧急救援方案实施过程下的风险/损失。为适应交通信息化、智能化的过程,论文建立了紧急救援系统的软件框架,为科学的做出决策和实施紧急救援提供依据。论文首先将突发事件分为计划活动、轻微事故、重大事故、危险品倾覆、自然灾害、恐怖袭击及灾难等七类事故,明确了紧急救援相关职能部门的责任。在分析突发事件紧急救援流程的基础上,提出了高速公路联动组织指挥体系的构建和联动信息渠道的设计及完善方案。联动信息渠道设计以救援进程为线索,将一般事件的处理流程分为事件信息采集和通报、事件响应、到达现场实施交通管制、交通调查与实施救援、排障、养护等相关作业、结束管制与恢复交通和事故总结七个部分,明确救援各参与部门之间信息沟通的渠道和机制。为快速有效的检测高速公路事件,论文将高速公路突发事件紧急救援的交通信息采集需求分为了三个层次,并建立了分阶段分层次的交通信息采集点布局模式。考虑到信息采集点建设时序及功能的不同,对信息采集点实施三级阶段性布局,根据OD反推、交通波理论与模糊聚类研究其布局模型,在总体布局的基础上应用多目标优化模型实现信息采集点布局的动态调整。在此基础上,论文进一步基于交通检测数据的交通事件自动识别算法,既可以作为现有突发事件信息的补充,也可为将来突发事件自动检测奠定基础。根据高速公路突发事件紧急救援系统的目标,对救援系统中的救援资源配置和紧急救援资源调度这两个最关键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论文在分析高速公路突发事件紧急救援的救援点选址问题时,首先对单点和多个紧急救援服务设施选址问题进行建模,并建立了相应的选址优化求解算法。在此基础上,考虑实际突发事件紧急救援的特性,对限制条件下的紧急救援服务点选址问题进行了建模分析,并提出应用第二代多目标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在分析紧急救援资源调度问题时,论文在回顾紧急救援资源调度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以广义救援成本作为紧急救援资源调度的考核指标,分别分析了以直接成本、潜在成本和机会成本为优化对象的紧急救援资源调度模型,指出了其建模思想主要在于是否考虑紧急救援过程中是否发生潜在事故。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应用模拟退火算法求解紧急资源调度模型的方法,并结合西安市高速公路网,在虚拟情景下给出了调度的算例。为评价高速公路紧急救援的绩效,论文建立了紧急救援可靠性分析模型,明确了高速公路突发事件的紧急救援系统可靠性有救援系统本身的可靠性和所依托的交通网络的可靠性共同决定,并着重对救援时间的可靠性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论文根据紧急救援可靠性的概念,分析了不同救援方案及实施效果可能带来的事故的风险和最终损失,可为紧急救援系统的评价奠定基础。论文最后在分析高速公路突发事件紧急救援特性的基础上,建立了高速公路突发事件紧急救援系统的软件框架。论文在讨论紧急救援系统需求的基础上,讨论了紧急救援系统软件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层次,综合考虑高速公路网紧急救援联动机制、信息平台构建技术、救援资源配置与调度优化,危险品运输紧急救援等领域,建立了紧急救援系统的物理框架,并探讨了决策支持系统框架的建立途径。
刘君,王长君,马兆有[8](2010)在《区域高速公路网紧急事件救援协作体系构建》文中认为从加强高速公路紧急事件应急处置、协同管理的角度出发,给出区域高速公路网和紧急事件的定义,界定了紧急事件的分类和特征,阐明建立救援协作体系的必要性。从工作流程和环节控制入手,构建包括决策组织、信息共享、交通管控、现场救援、应急储备等内容在内的区域高速公路网紧急事件救援协作体系,提出各模块构成要件及典型运作模式,有助于统筹区域高速公路网决策指挥,优化应急资源配置和调度,密切紧急事件协同处置,提高救援效率和水平。
戴琪[9](2010)在《灾害天气下山区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紧急救援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灾害天气下所引发的道路安全问题已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近几年因灾害天气引起的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呈上升趋势,灾害天气下交通事故不仅造成了更加严重的人员伤亡,而且带来了更大的经济损失。本文通过现场调研,应用道路工程以及交通工程知识,分析了灾害天气下山区高速公路运营安全特点,根据紧急救援的需要,分别从硬件需求、软件需求以及信息需求分析紧急救援系统需求,同时分析了灾害天气下山区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紧急救援特殊需求。总结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紧急救援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别从法律基础、组织机制、运行机制以及保障系统四个方面提出了灾害天气下山区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紧急救援体系的建立。本文从机会成本、交通事故单位时间经济损失、救援行程时间三个因素提出紧急救援模型的建立。然后对重庆市灾害天气下高速公路交通事故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获得事故随时间变化的基本规律,根据这些规律将各个路段上的事故从时间上进行分段,进而通过计算得到机会成本;定义事故单位时间经济损失,并给出计算方法;利用统计学方法预测救援行程速度,以最少经济损失值为目标建立救援模型。分析灾害天气下山区高速公路二次事故预防的重要性,从事故的及时检测及确认、事故救援快速响应、安全宣传教育、降低车流速度、初次事故路段交通量控制五个方面提出了二次事故控制预防及安全对策。
林丽榕[10](2008)在《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紧急救援体系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速公路以其顺畅的线形,宽阔的车道,全封闭、全立交的交通控制以及各种有效的交通安全设施,为车辆提供了良好的行车条件,大大改善了交通运输状况。但是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在对国民经济做出贡献的同时,也产生了严重的负面效应——高速公路交通事故。我们可以预防事故的发生,但不可能完全消除事故,更何况很多的交通事故是难以预防的。在高速公路上由于汽车行驶速度快,冲击力强,一旦发生事故往往危害性大,后果严重,直接危害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对于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紧急救援体系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简单介绍高速公路特性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的类型及特点,从主、客观两方面对影响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并对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全过程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其次,从理论上对紧急救援管理任务、紧急救援管理要求、紧急救援管理内容和紧急救援管理的功能进行了阐述,明确了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紧急救援管理是多部门统一协调、相互配合,通过相应措施,控制和限制交通事故危害发展的体系。在对我国的紧急救援管理现状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目前我国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就如何构建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紧急救援体系,及在构建救援体系时的要求和措施进行了论述。最后,根据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发生机理和紧急救援管理的基本理论,结合河南省的实际情况,以河南高速公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所经营管理路段为研究实体,从救援体系与职责、预案的级别与响应、应急响应等方面对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紧急救援体系进行了设计。
二、浅议加快我国高速公路紧急救护、救援体系的建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议加快我国高速公路紧急救护、救援体系的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3)基于混合仿真的通用航空应急医疗转运实时任务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的提出 |
1.1.3 研究目标和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通用航空应急救援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XGBoost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3 复杂建模与仿真技术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3.1 研究内容与主要工作 |
1.3.2 技术路线 |
1.3.3 创新点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研究边界界定及相关理论简介 |
2.1 研究技术简介 |
2.1.1 多主体仿真(ABMS) |
2.1.2 系统动力学(SD) |
2.1.3 AnyLogic平台简介 |
2.1.4 XGBoost模型介绍 |
2.2 救援场景及救援流程界定 |
2.2.1 救援场景界定 |
2.2.2 参与部门及人员界定 |
2.2.3 救援流程界定 |
2.2.4 医疗转运救援阶段界定 |
2.2.5 航空应急医疗转运各救援阶段任务详情 |
2.2.6 救援主体交互行为描述 |
2.3 专业救援队伍培训相关问题界定 |
2.3.1 培训人员 |
2.3.2 培训形式 |
2.3.3 数据来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历史培训数据的实时任务评估数据准备模型 |
3.1 模型概述 |
3.2 XGBoost目标函数优化方案 |
3.2.1 选择初始误差函数 |
3.2.2 计算一阶导数和二阶导数 |
3.2.3 误差函数寻优 |
3.3 XGBoost目标函数优化实验 |
3.3.1 数据说明 |
3.3.2 特征工程 |
3.3.3 实验过程说明 |
3.3.4 实验结果 |
3.4 模型评价 |
3.4.1 评估指标 |
3.4.2 模型效果对比实验 |
3.4.3 特征重要性分析 |
3.5 模型在航空应急医疗转运场景下的应用 |
3.5.1 基于历史培训数据的实时任务评估数据准备方案 |
3.5.2 专业救援人员训练计划智能生成方案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SD-ABMS的航空医疗转运任务评估仿真模型 |
4.1 问题分析 |
4.1.1 概念简介 |
4.1.2 研究假设 |
4.1.3 研究难点 |
4.1.4 仿真模型概述 |
4.2 建立模型抽象层次 |
4.3 基于SD-ABMS的仿真模型设计 |
4.3.1 基于ABMS方法构建概念模型 |
4.3.2 基于SD方法的连续行为建模 |
4.4 基于Anylogic的仿真实现及仿真模型效果检验 |
4.4.1 仿真模型实现 |
4.4.2 仿真模型有效性检验 |
4.5 通用航空应急医疗转运任务评估系统可视化原型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航空医疗转运实时任务评估方案说明及案例分析 |
5.1 问题分析 |
5.1.1 通用航空应急医疗转运任务评估 |
5.1.2 实时性分析 |
5.1.3 研究假设 |
5.1.4 研究难点 |
5.1.5 通用航空应急医疗转运实时任务评估机制 |
5.2 通用航空应急医疗转运实时任务评估方案 |
5.2.1 基本思想 |
5.2.2 输入数据形式化表征 |
5.2.3 输出数据形式化表征 |
5.2.4 实时任务评估方案 |
5.3 通用航空应急医疗转运实时任务评估实验 |
5.3.1 实时任务产生 |
5.3.2 输入数据准备 |
5.3.3 输出数据 |
5.3.4 实时任务评估 |
5.3.5 决策支持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4)道路交通安全文化建设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道路交通安全研究 |
1.2.2 道路交通安全文化定义与内涵研究 |
1.2.3 道路交通安全文化建设研究 |
1.2.4 道路交通安全文化评价研究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相关理论及其适切性 |
2.1.1 认知行为理论 |
2.1.2 交易成本理论 |
2.1.3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1.4 公共池塘资源理论 |
2.2 道路交通安全与道路交通安全管理 |
2.2.1 道路交通安全与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内涵 |
2.2.2 道路交通安全的趋势与特征 |
2.2.3 我国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相关对策 |
2.3 道路交通安全文化的界定 |
2.3.1 安全文化的定义 |
2.3.2 安全文化的内在逻辑结构和层次 |
2.3.3 道路交通安全文化定义及内涵 |
2.4 道路交通安全文化建设的界定 |
2.4.1 安全文化建设的内涵 |
2.4.2 道路交通安全文化建设的定义与内涵 |
2.4.3 道路交通安全文化建设范畴与过程 |
2.4.4 道路交通安全文化建设的发展趋势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道路交通安全文化建设机理与建设要素 |
3.1 道路交通安全与文化建设的互动机理 |
3.1.1 道路交通安全事故发生机理 |
3.1.2 道路交通安全文化对道路交通安全的作用机理 |
3.1.3 道路交通安全文化“形成-运行”机理 |
3.1.4 道路交通安全文化建设对道路交通安全的影响机理 |
3.2 道路交通安全文化建设博弈分析 |
3.2.1 道路交通安全文化建设博弈主体分析 |
3.2.2 驾驶员与行人道路交通安全博弈模型及分析 |
3.2.3 交通参与者之道路交通安全博弈模型及分析 |
3.2.4 道路交通参与者与道路交通管理者间道路交通安全博弈分析 |
3.3 道路交通安全文化建设要素分析 |
3.3.1 道路交通安全文化建设要素分类 |
3.3.2 道路交通安全文件建设要素间的关系 |
3.3.3 道路交通安全文化建设要素筛选 |
3.4 道路交通安全文化建设要素降维 |
3.4.1 道路交通安全文化建设要素降维思路和方法 |
3.4.2 道路交通安全文化建设要素因子分析过程 |
3.4.3 道路交通安全文化建设要素降维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道路交通安全文化建设体系 |
4.1 “5E”体系框架 |
4.2 强制:执法文化建设 |
4.2.1 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执法文化的概念与内涵 |
4.2.2 道路交通管理执法文化的建设内容 |
4.3 人本优先:工程技术文化建设 |
4.3.1 道路交通安全工程技术文化的概念与内涵 |
4.3.2 道路交通安全工程技术文化的建设内容 |
4.4 限制外部性:环境文化建设 |
4.4.1 道路交通安全环境文化的概念与内涵 |
4.4.2 道路交通环境文化的建设内容 |
4.5 认知行为矫正:安全教育文化建设 |
4.5.1 道路交通安全教育文化的概念与内涵 |
4.5.2 道路交通安全教育文化的建设内容 |
4.6 预警与响应:应急文化建设 |
4.6.1 道路交通安全应急文化概念与内涵 |
4.6.2 道路交通安全应急文化的建设内容 |
4.7 道路交通安全文化建设层次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道路交通安全文化建设路径 |
5.1 由“管理”到“治理” |
5.1.1 文化建设与文化治理的关系 |
5.1.2“5G”要素 |
5.2 协调利益相关者:治理理念系统化 |
5.2.1 协调利益相关者 |
5.2.2 治理理念的四个转变 |
5.3 治理共同体:治理主体多中心化 |
5.3.1 治理主体及其行为模式 |
5.3.2 治理客体及其本质属性 |
5.3.3 理论路径 |
5.3.4 实践路径 |
5.4 治理手段与考核:激励与约束并行 |
5.4.1 治理手段多元化 |
5.4.2 治理考核动态化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道路交通安全文化建设评价模型 |
6.1 评价的方法选择及流程 |
6.1.1 评价方法与模型的选择 |
6.1.2 评价流程 |
6.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6.2.1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6.2.2 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拟 |
6.2.3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结果分析 |
6.2.4 指标截取模型 |
6.2.5 指标关注度排序 |
6.2.6 指标体系 |
6.3 基于SEM的道路交通安全文化建设评价体系适配度分析 |
6.3.1 结构方程模型 |
6.3.2 模型的识别 |
6.3.3 模型的估计 |
6.3.4 模型的适配度分析 |
6.3.5 模型的修正 |
6.4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道路安全文化建设评价模型 |
6.4.1 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
6.4.2 评价步骤 |
6.5 评价与反馈机制设计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实证研究 |
7.1 建设评价 |
7.1.1 某市“5E”交通安全文化建设情况 |
7.1.2 结构模型的建立 |
7.1.3 数据预处理 |
7.1.4 模型适配度分析 |
7.1.5 模糊综合评价 |
7.2 建设路径 |
7.2.1 制定合理的建设方案 |
7.2.2 定期开展建设效果评价 |
7.2.3 注重全面协调发展 |
7.3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情况 |
附录A:针对道路交通安全文化建设要素的调查问卷 |
附录B:针对道路交通安全文化建设要素降维的调查问卷 |
附录C:针对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组织的调查问卷 |
(5)福建省高速公路路政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目录 |
绪论 |
第一章 中国高速公路路政管理理论分析 |
第一节 中国高速公路路政管理的概念分析 |
第二节 中国高速公路路政管理的内容分析 |
第三节 中国高速公路路政管理的特点分析 |
第四节 中国高速公路路政管理的意义分析 |
第二章 福建省高速公路路政管理现状分析 |
第一节 福建省高速公路发展概况 |
第二节 福建省高速公路路政管理体制 |
第三章 福建省高速公路路政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一节 高速公路路政管理法律体系不健全 |
第二节 高速公路路政管理体制不顺 |
第三节 高速公路路政行政执法权力有限 |
第四节 高速公路路政管理队伍素质不高 |
第四章 加强福建省高速公路路政管理的对策 |
第一节 健全高速公路路政管理法律法规体系 |
第二节 提高高速公路路政执法的执行力 |
第三节 实行精细化管理 |
第四节 提高交通事故紧急救援水平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基于ITS的高速公路应急救援能力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概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相关文献综述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
2 相关理论基础 |
2.1 高速公路灾害理论 |
2.2 智能交通运输系统(ITS) |
2.3 道路安全工程理论 |
2.4 应急管理与救援理论 |
2.5 高速公路应急救援系统 |
2.6 本章小结 |
3 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对应急.救援的需.求特性 |
3.1 高速公路突发事件的损害特征 |
3.2 高速公路典型突发事件对应急救援的需求特性分析 |
3.3 我国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救援能力缺陷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救援能力的四维分析结构 |
4.1 高速公路非常规应急情境下的公共管理研究视角 |
4.2 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救援能力的构成维度 |
4.3 面向过程的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救援能力构成框架 |
4.4 本章小结 |
5 ITS在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救援能力成长中的拓展机理 |
5.1 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救援能力成长的路径 |
5.2 ITS技术对高速公路安全与救援技术的支撑模式 |
5.3 ITS系统功能对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和应急救援功能的扩展 |
5.4 ITS对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救援能力的提升机理 |
5.5 本章小结 |
6 ITS和能力提升视角的高速公路应急救援系统构建 |
6.1 公共管理视角对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救援能力的要求 |
6.2 我国高速公路应急救援系统建设现状 |
6.3 基于ITS的高速公路智能应急救援系统架构和功能 |
6.4 本章小结 |
7 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救援能力的提升策略 |
7.1 实例——基于ITS的探索 |
7.2 基于管理变革的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救援能力提升对策 |
7.3 基于要素重构的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救援能力提升对策 |
7.4 本章小结 |
8 结论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7)高速公路突发事件紧急救援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1 高速公路紧急救援系统 |
1.2.2 事件识别及检测 |
1.2.3 应急救援资源配置 |
1.2.4 紧急救援资源的调度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紧急救援的体系框架及步骤流程 |
2.1 高速公路紧急救援相关概念 |
2.2 高速公路紧急救援事件分类 |
2.2.1 国外对紧急救援事件种类的划分 |
2.2.2 国内对紧急救援事件种类的划分 |
2.2.3 紧急救援事件的特性及分级 |
2.3 紧急救援响应机构及其职责 |
2.3.1 国外紧急救援机构及职责 |
2.3.2 国内紧急救援机构及职责 |
2.4 紧急救援实施过程 |
2.4.1 国外紧急救援事件实施过程 |
2.4.2 国内紧急救援实施过程 |
2.5 面向高速公路的应急救援联动机制设计 |
2.5.1 联动组织体系现状 |
2.5.2 组织指挥体系的构建 |
2.5.3 联动机制的完善措施 |
2.5.4 联动信息渠道设计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速公路数据采集优化及突发事件识别 |
3.1 高速公路交通数据采集 |
3.1.1 紧急救援所需采集交通信息的构成 |
3.1.2 信息需求分级 |
3.2 信息采集点分级布设方法 |
3.2.1 布局原则 |
3.2.2 等级划分 |
3.2.3 布局方法 |
3.3 采集点布局多目标优化 |
3.3.1 模型构建思路 |
3.3.2 多目标优化模型 |
3.3.3 模型求解方法 |
3.4 交通事件自动识别算法 |
3.4.1 交通事件检测算法概述 |
3.4.2 推荐算法及适用条件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速公路紧急救援资源配置优化 |
4.1 单个紧急救援服务设施点选址优化 |
4.1.1 单设施布局优化的理论求解 |
4.1.2 考虑实际因素的单设施选址 |
4.2 多个紧急救援服务设施点选址优化 |
4.2.1 问题描述及建模 |
4.2.2 多设施选址优化算法 |
4.3 限定条件下应急设施的选址优化 |
4.3.1 问题描述及建模 |
4.3.2 多目标优化算法 |
4.3.3 基于 NSGA II 的应急设施选址算法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突发事件紧急救援资源调度方法 |
5.1 资源调度方法综述 |
5.2 基于成本分析的调度方法 |
5.2.1 直接成本 |
5.2.2 潜在成本 |
5.2.3 机会成本 |
5.2.4 基于成本调度方法的比较 |
5.3 基于模拟退火算法的资源调度方法 |
5.3.1 模拟退火算法 |
5.3.2 数学建模 |
5.3.3 虚拟算例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突发事件紧急救援可靠性分析 |
6.1 紧急救援系统可靠性 |
6.1.1 可靠性概念 |
6.1.2 事故紧急救援可靠性 |
6.2 紧急救援系统自身的可靠性分析 |
6.2.1 紧急救援系统结构组成 |
6.2.2 系统可靠性分析 |
6.3 交通系统可靠性分析 |
6.3.1 交通系统可靠性概述 |
6.3.2 交通网络可靠性失效方式 |
6.3.3 救援时间的可靠度分析 |
6.3.4 实例分析 |
6.4 事故紧急救援风险/损失估计 |
6.4.1 整体估计流程 |
6.4.2 事故紧急救援的分级与目标 |
6.4.3 紧急救援事故损失估计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高速公路突发事件紧急救援系统框架设计 |
7.1 高速公路紧急救援系统的需求分析 |
7.2 高速公路紧急救援系统的逻辑框架 |
7.3 高速公路紧急救援系统的物理框架 |
7.4 高速公路紧急救援决策支持系统框架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研究成果 |
8.2 主要创新点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读期间的发表论文 |
致谢 |
(8)区域高速公路网紧急事件救援协作体系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区域高速公路网紧急事件救援协作体系概述 |
1.1 定 义 |
1.1.1 区域高速公路网 |
1.1.2 紧急事件 |
1.2 区域高速公路网紧急事件分类 |
1.2.1 重大交通事件 |
1.2.2 重大火灾事件 |
1.2.3 环境污染事件 |
1.2.4 公共安全事件 |
1.2.5 不良气象事件 |
1.2.6 地质灾害事件 |
1.3 构建区域高速公路网紧急事件救援协作体系的意义 |
1.3.1 适应区域高速公路网快速发展的需要 |
1.3.2 整合区域高速公路网救援力量的需要 |
1.3.3 提高区域高速公路网救援效率的需要 |
2 构建区域高速公路网紧急事件救援协作体系 |
2.1 决策组织 |
2.1.1 决策指挥 |
2.1.2 专家支持 |
2.1.3 通信保障 |
2.2 信息共享 |
2.2.1 事件监测 |
2.2.2 事件汇析 |
2.2.3 信息发布 |
2.3 交通管控 |
2.3.1 区域分流 |
2.3.2 现场管制 |
2.3.3 绿色通道 |
2.4 现场救援 |
2.4.1 人员救护 |
2.4.2 财产抢救 |
2.4.3 环境保护 |
2.5 应急储备 |
2.5.1 应急预案 |
2.5.2 技术储备 |
2.5.3 物资储备 |
3 结 论 |
(9)灾害天气下山区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紧急救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道路交通安全状况 |
1.1.2 国内外公路安全管理现状 |
1.1.3 研究的必要性 |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
1.2.1 国外研究状况 |
1.2.2 国内研究状况 |
1.3 研究目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2 研究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灾害天气下山区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紧急救援需求分析 |
2.1 灾害天气下山区高速公路运营安全特点分析 |
2.2 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紧急救援系统需求 |
2.2.1 硬件需求分析 |
2.2.2 软件需求分析 |
2.2.3 信息需求分析 |
2.3 灾害天气下山区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紧急救援特殊需求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灾害天气下山区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紧急救援体系 |
3.1 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紧急救援管理现状 |
3.1.1 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紧急救援模式 |
3.1.2 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紧急救援存在的问题 |
3.2 紧急救援体系模型 |
3.2.1 紧急救援体系目标 |
3.2.2 紧急救援体系总体框架及结构模型 |
3.3 法律基础 |
3.4 组织机制 |
3.4.1 紧急救援管理体制 |
3.4.2 管理机构(紧急救援指挥中心)的组织结构 |
3.4.3 紧急救援指挥中心的运作模式 |
3.4.4 职能部门的分工 |
3.4.5 救援队伍 |
3.5 运作机制 |
3.5.1 统一指挥 |
3.5.2 属地为主 |
3.5.3 分级响应 |
3.6 保障系统 |
3.6.1 信息通信保障 |
3.6.2 物资装备保障 |
3.6.3 救援预案保障 |
3.6.4 联动机制保障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灾害天气下山区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紧急救援模型研究 |
4.1 一般模型 |
4.1.1 概述 |
4.1.2 一般模型存在的问题 |
4.2 灾害天气下山区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紧急救援模型的建立 |
4.2.1 模型建立思路 |
4.2.2 机会成本计算方法 |
4.2.3 单位时间经济损失计算 |
4.2.4 救援行程时间计算方法 |
4.2.5 模型的求解过程 |
4.3 模型算法研究 |
4.3.1 模型求解问题的转化 |
4.3.2 指派问题 |
4.3.3 应用算法的求解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灾害天气下二次事故预防 |
5.1 预防意义 |
5.2 二次事故特征分析 |
5.3 二次事故预防 |
5.3.1 事故的及时检测及确认 |
5.3.2 事故救援快速应急响应 |
5.3.3 安全宣传教育 |
5.3.4 降低车流速度 |
5.3.5 初次事故路段交通量控制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本文主要结论 |
6.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
(10)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紧急救援体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高速公路交通事故主要特征与原因分析 |
2.1 高速公路的定义及特性 |
2.1.1 高速公路的定义 |
2.1.2 高速公路的特性 |
2.2 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类型及特点 |
2.2.1 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类型 |
2.2.2 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的特点 |
2.3 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影响因素分析 |
2.3.1 高速公路交通事故主观因素的分析 |
2.3.2 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客观因素的分析 |
2.4 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全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紧急救援管理的基本理论 |
3.1 紧急救援管理的任务及要求 |
3.1.1 紧急救援管理的任务 |
3.1.2 紧急救援管理的要求 |
3.2 紧急救援管理的内容 |
3.2.1 考察现场情况并制定救援预案规划 |
3.2.2 事故检测与确定 |
3.2.3 快速反应 |
3.2.4 交通管理 |
3.2.5 信息发布 |
3.2.6 事故处理 |
3.2.7 救援评价 |
3.3 紧急救援管理的功能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紧急救援管理现状分析 |
4.1 我国紧急救援管理现状 |
4.1.1 紧急救援管理体制 |
4.1.2 救援组织现状 |
4.1.3 当前救援模式 |
4.2 我国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紧急救援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4.3 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紧急救援体系的构建 |
4.3.1 构建完善的保障体系 |
4.3.2 建立健全紧急救援组织 |
4.3.3 建立紧急救援队伍 |
4.3.4 建立紧急救援决策系统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河南省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紧急救援系统设计 |
5.1 概述 |
5.2 救援体系与职责 |
5.2.1 组织体系 |
5.2.2 预案体系 |
5.2.3 文件体系 |
5.3 预案的级别与响应 |
5.3.1 事件的级别 |
5.3.2 预警的级别 |
5.3.3 预警的发布 |
5.4 应急响应 |
5.4.1 响应级别 |
5.4.2 保障措施 |
5.4.3 应急预案的训练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浅议加快我国高速公路紧急救护、救援体系的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 [1]地市级突发事件卫生应急救援与处置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J]. 岳茂兴,朱晓瓞,秦锡虎,姜成华,尹志勇,尹进南,李瑛,郑琦涵,吴兑. 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志, 2021(01)
- [2]中国航空医疗救援及保险市场研究[D]. 张玮.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20
- [3]基于混合仿真的通用航空应急医疗转运实时任务评估[D]. 占艳丽.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9(02)
- [4]道路交通安全文化建设及评价研究[D]. 谢中清. 武汉理工大学, 2018(01)
- [5]福建省高速公路路政管理研究[D]. 黄亮金. 福建师范大学, 2013(09)
- [6]基于ITS的高速公路应急救援能力提升研究[D]. 娄天峰. 华中科技大学, 2013(02)
- [7]高速公路突发事件紧急救援关键技术研究[D]. 李建斌. 长安大学, 2012(07)
- [8]区域高速公路网紧急事件救援协作体系构建[J]. 刘君,王长君,马兆有.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10(07)
- [9]灾害天气下山区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紧急救援研究[D]. 戴琪. 重庆交通大学, 2010(08)
- [10]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紧急救援体系的研究[D]. 林丽榕. 长安大学, 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