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牵抖整复伸腕旋后位固定治疗Colles骨折(论文文献综述)
何柯睿[1](2021)在《花椒新伤油剂对Colles骨折复位固定后早期疼痛、肿胀疗效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观察对比明确花椒新伤油剂对Colles骨折(CooneyⅠ型、CooneyⅡ型、CooneyⅢ型)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后疼痛与肿胀的影响,证明其在临床上的有效性,为今后花椒新伤油剂的临床应用与推广提供可靠、科学的依据。方法:选取四川省骨科医院2020年4月25日至2021年2月11日的Colles骨折拟行手法复位固定的患者,符合纳入标准66例,使用“随机数字表”的方法根据病人的收治顺序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复位成功满意后试验组局部缠绕浸润有花椒新伤油剂的纱布,对照组局部涂抹复方七叶皂苷钠凝胶,并对两组都用小夹板固定。观察记录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1天、治疗后4天、治疗后7天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压痛积分、肿胀积分、瘀斑积分,7天的试验周期结束后按照相应标准进行总体疗效评估,将以上得出数据用医学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明确花椒新伤油剂的临床效应。结果:(1)疼痛VAS评分:组间比较发现在治疗后1天两组的疼痛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天两组的疼痛VAS评分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7天两组的疼痛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发现在治疗后1天和治疗前、治疗后4天和治疗后1天、治疗后7天和治疗后4天两组的疼痛VAS评分差异存在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2)压痛积分:组间比较发现在治疗后1天,治疗后4天,治疗后7天两组的压痛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发现试验组在治疗后1天和治疗前、治疗后4天和治疗后1天、治疗后7天和治疗后4天的压痛积分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在治疗后1天和治疗前、治疗后4天和治疗后1天、治疗后7天和治疗后4天的压痛积分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3)肿胀积分:组间比较发现在治疗后1天两组的肿胀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天,治疗后7天两组的肿胀积分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组内比较发现试验组在治疗后1天和治疗前的肿胀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天和治疗后1天的肿胀积分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7天和治疗后4天的肿胀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治疗后1天和治疗前、治疗后4天和治疗后1天的肿胀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天和治疗后4天的肿胀积分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4)瘀斑积分:组间比较发现在治疗后1天两组的瘀斑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天两组的瘀斑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天两组的瘀斑积分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组内比较发现试验组在治疗后1天和治疗前的的瘀斑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天和治疗后1天、治疗后7天和治疗后4天的瘀斑积分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在治疗后1天和治疗前、治疗后4天和治疗后1天的瘀斑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天较治疗后4天的瘀斑积分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5)总体疗效评价:组间比较发现7天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总体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花椒新伤油剂与复方七叶皂苷钠凝胶对于Colles骨折复位固定后疼痛、肿胀的总体疗效相当。(2)花椒新伤油剂短期改善Colles骨折复位固定后的痛感以及肢体局部肿胀、瘀斑的效果优于复方七叶皂苷钠凝胶。
曾益龙[2](2020)在《手法整复组合式外固定架固定治疗Colles骨折的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手法整复对恢复colles骨折解剖结构疗效及比较分析组合式外固定架与单臂外固定架固定治疗整复后colles骨折的疗效差异,为组合式外固定架临床运用提供一定的客观依据。方法:2018年10月-2019年10月收治的符合研究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手法整复组合式外固定架固定治疗colles骨折30例:男8例,女22例,左侧colles骨折22例,右侧colles骨折8例,年龄52-73岁,平均61.90岁;手法整复单臂外固定架固定治疗colles骨折30例:男10例,女20例,左侧colles骨折18例,右侧colles骨折12例,年龄51-74岁,平均61.20岁。分析统计各例外固定架固定所用的手术时间;据手术前,术后即时、2周、6周及12周分别查患侧腕关节正侧位片,进行掌倾角、尺偏角及桡骨短缩指标方面的比较,详细记录结果;记录各例术后第12周随访时的解剖学评分、腕关节功能评分;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的比较。以上数据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1.一般情况: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性别、侧别及年龄方面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手术时间对比:运用组合式外固定架固定所用时间少于运用单臂外固定架固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掌倾角、尺偏角及桡骨短缩值方面的对比:手法整复对两组colles骨折患者的掌倾角、尺偏角及桡骨短缩的恢复均疗效满意,手法整复前后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法整复后,不论是采用组合式外固定架还是单臂外固定架,均能很好地维持复位后的掌倾角和尺偏角,但桡骨长度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丢失。4.桡骨短缩丢失量的对比:手法整复后行组合式外固定架桡骨短缩丢失量(术后6周桡骨短缩值-术后即时桡骨短缩值)少于单臂外固定架桡骨短缩丢失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解剖学评分对比:手法整复组合式外固定架固定治疗colles骨折在术后第12周随访时的解剖学评分优良率高于手法整复单臂外固定架固定治疗colles骨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腕关节功能评分对比:手法整复组合式外固定架固定治疗colles骨折在术后第12周随访时的腕关节功能评分优于手法整复单臂外固定架固定治疗colles骨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其他并发症:组合式外固定架固定发生钉道感染2例(6.67%,2/30),单臂外固定架固定发生钉道感染1例(3.33%,1/30),两组钉道感染的发生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发生钉道感染的患者经换药和应用抗生素治疗均治愈,两组患者无一例发生钉道骨髓炎及固定钉松动。结论:手法整复对恢复colles骨折解剖结构疗效肯定;与单臂外固定架相比,组合式外固定架固定治疗整复后colles骨折在手术时间、维持桡骨长度方面更优,且解剖学评分优良率及腕关节功能评分更高,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魏英俊[3](2020)在《宋氏正骨疗法治疗AO/OTA-C1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对AO/OTA-C1型桡骨远端骨折(Distal radius fracture,DRF)采用宋氏正骨疗法进行治疗,并与桡骨远端骨折掌侧钢板内固定术(手术治疗)进行对比,评价临床疗效及优势,系统总结宋氏正骨疗法治疗DRF的经验,继承宋氏正骨疗法的学术思想。方法:将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骨科门诊及住院部确诊并符合条件的51例AO/OTA-C1型DRF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其中对照组22例均采用手术治疗,治疗组29例均采用宋氏正骨疗法治疗。两组患者共随访半年,分别观察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肿胀程度、影像学改善情况、骨折愈合时间、腕部主动活动范围、腕关节功能评分及临床费用情况。所得数据使用SPSS 22.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⑴VAS评分:治疗后3天、治疗后1周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手术治疗组的VAS评分明显高于宋氏正骨疗法组(P<0.05)。治疗后1周,宋氏正骨疗法组的VAS评分低于手术治疗组,但两组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⑵肿胀程度:治疗后3天,手术治疗组肿胀程度明显改善(P<0.05),宋氏正骨疗法组肿胀程度加重,与治疗前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治疗组的肿胀程度低于宋氏正骨疗法组(P<0.05)。治疗后1周,两组患者腕部的肿胀程度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天(P<0.05),此时宋氏正骨疗法的肿胀程度低于手术(P<0.05)。⑶影像学比较:与治疗前相比较,治疗后1周对照组与治疗组的尺偏角、掌倾角、桡骨茎突高度等解剖结构均得以恢复(P<0.05),但是手术治疗优于宋氏正骨疗法(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尺偏角、掌倾角、桡骨茎突高的尺偏角、掌倾角、桡骨茎突高度在影像学上的等解剖结构与治疗前相比仍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治疗后1周相比,两组患者的掌倾角、尺偏角、桡骨茎突高度相比较均有减小,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⑷骨折愈合时间:宋氏正骨疗法组的骨折愈合的时间比手术治疗组短,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⑸Gartland-Werley评分:末次随访,两组患者的比较宋氏正骨疗法组优良率72.4%,手术治疗组优良率72.8%,两组患者腕关节功能比较疗效相当(P>0.05)。⑹腕关节主动活动范围:末次随访,宋氏正骨疗法组的腕关节主动活动范围(伸腕、屈腕、腕桡偏、腕尺偏及旋前-旋后)均小于手术治疗组,但两组患者腕关节主动活动范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⑺经济学评价:末次随访时将两组患者治疗期间所花费用进行比较,宋氏正骨疗法的治疗费用明显低于手术治疗(P<0.05)。⑻并发症:宋氏正骨疗法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3.79%,手术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8.18%,两组患者临床并发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对于AO/OTA-C1型DRF宋氏正骨疗法与手术治疗均能有效恢复桡骨远端的解剖结构,但手术治疗对于解剖结构的恢复优势明显。与手术治疗相比,宋氏正骨疗法在消肿、止痛、骨折愈合时间及临床花费方面优势明显,在腕关节功能、腕部主动活动范围的恢复上与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相当。2.宋氏正骨疗法治疗AO/OTA-C1型DRF的特色与要点:(1)首重“医患结合”治疗原则,突出“以人为本”的治疗理念;(2)“三法(“筋骨并重”逆骨折机制予以“拔伸-挤按端提-尺偏”手法复位,依据解剖生理结构行夹板旋后动态化固定。“动静结合”保持骨折端固定不移,施以“微动掌指抓外展-指抓肩动肘屈伸-上肢带腕转屈伸”三期康复训练。“内外兼治”辨证论治中药内服,消定膏外敷)一体”相辅相成,实现“快速康复”的治疗目的。
罗昇日[4](2019)在《手法复位结合口服龙血竭片对小夹板和石膏固定治疗Colles骨折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背景:Colles骨折是一种发生在桡骨远端距离腕关节面3CM处的一种多发性的骨折,桡骨远端向背侧移位和桡侧移位,向掌侧成角,背侧可以有嵌入。这是人体多发的骨折之一,伤后腕部疼痛,通常手和前臂远端1/3可见明显肿胀和淤血,骨折移位明显者可见典型的“餐叉状”畸形。中老年、儿童的比例较高,女性居多。随年龄增加发病率有增加的趋势,因为中老年和女性患者常伴有骨质疏松,更容易受到损伤。因此针对这种骨折,如何选择适合的治疗,如何依据解剖和生理特性,研究Colles骨折的治疗和恢复问题,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社会意义,本论文对此进行了论述。目的:评价手法复位后,同时口服龙血竭片对小夹板与石膏固定治疗Colles骨折的疗效观察。方法:选取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实习期间从2017年9月至2018年11月,手法整复后同时口服龙血竭片,且小夹板固定和石膏固定治疗患者30例,所有患者均复位满意,其中男性:7例,女性:23例,年龄:50-80岁,平均年龄70.9岁。石膏固定同时服用龙血竭片组15例(对照组),小夹板固定同时服用龙血竭片组15例(治疗组)。每组患者接受6个月的治疗,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病情评估,测量体征以及并发症情况。根据情况进行评定,参考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ore,简称VAS),Gartland and Wer1ey腕关节功能的评价标准(优:腕关节功能评分为02分,各项指标均得到明显的改善;良:腕关节功能评分在38分,各项指标均具有改善;可:腕关节功能评分为920分,部分指标得到改善;差:腕关节功能评分≥21分,各项评价指标改善不够明显)对两组病例样本随机研究,通过治疗前后,对照设计分析疗效差异。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临床观察明显改善。治疗后30例Colles骨折患者均有明显愈合,治疗组比对照组更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Gartland and Werlkey腕关节功能评分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ore,简称VAS),统计表明两种固定方法对比分析,得出相关结论。治疗组(小夹板固定)相比对照组(石膏固定)改善程度更满意,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治疗固定方法临床研究效果有明显差异。结论:经过手法复位后,并服用龙血竭片,及两种固定方法治疗后,按Gartland and Wer1key腕关节功能评分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ore,简称VAS)分析对比,Colles骨折经手法整复后服用龙血竭片条件下,小夹板固定患者(治疗组)改善明显优于石膏固定患者(对照组),治疗组患者疼痛或恢复程度,腕关节活动度,愈合时间等更有利于对照组。
纪翔[5](2018)在《骨瓜提取物注射液治疗老年Colles骨折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究骨瓜提取物注射液和痛舒片对老年Colles骨折的治疗效果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年8月至2016年12月收入我院的100例采用骨瓜提取物注射液和痛舒片治疗的老年Colles骨折病患,男57例,女43例,平均年龄为(69±12.5岁)。应用随机数字法对100例患者分为2个治疗组,即骨瓜提取物注射液组和痛舒片组,其中骨瓜提取物注射液组50例老年Colles骨折的患者,男29例,女21例,年龄为(72.54±4.78岁)应用骨瓜提取物注射液进行治疗,即手法复位、坚强固定后开始应用骨瓜提取物注射液50 mg加入250 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每日一次,连续应用10天。痛舒片组50例老年Colles骨折的患者,男28例,女22例,年龄为(69.98±8.76岁),手法复位、坚强固定后开始应用痛舒片进行治疗口服,每次4粒,每天3次,连续应用20天。平均病程23月。骨瓜提取物注射液组Gartland分型中Ⅱ型12例,Ⅲ型18例,Ⅳ型20例,痛舒片组Gartland分型中Ⅱ型19例,Ⅲ型22例,Ⅳ型9例,两组患者复位方法均由同一组高年资主治医师采用折顶成角手法复位完成。统计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骨折的分型等基本数据。根据临床观察的前期研究基础,选取复位后3 d,6 d,9 d,12 d比较两组患者患肢的近期肿胀境况以及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患肢的疼痛情况,采用影像学评分指标选取复位后14 d,28 d和3月后,针对复查X线片改良RUST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和骨折复位的Lindahl影像学标准。结果:100例老年Colles骨折患者实验数据录入完善,均获得良好的随访。(1)骨瓜提取物注射液组和痛舒片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骨折分型等基本数据的比较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年龄比较无明显差异(T=0.197,P=0.373>0.05);两组患者性别比较无明显差异(χ2=1.405,P=0.236>0.05);两组患者骨折分型比较无明显差异(χ2=2.895,P=0.937>0.05)。(2)在两组患者患肢的肿胀情况比较中,骨瓜提取物注射液组患者患肢的肿胀在复位3 d患者患肢的肿胀情况无明显差异(T=30.092,P=0.291>0.05),而复位后6 d,9 d,12 d患者患肢的肿胀情况有明显差异(T=9.913,P=0.015<0.05;T=10.902,P=0.0213<0.05;T=8.921,P=0.0181<0.05)。(3)依据VAS评分,两组患者患肢的疼痛情况比较中,骨瓜提取物注射液组患者患肢的疼痛评分在复位3d无明显差异(T=27.176,P=0.327>0.05),而复位后6d,9d,12 d患者患肢的疼痛评分有明显差异(T=10.823,P=0.011<0.05;T=10.029,P=0.029<0.05;T=9.022,P=0.019<0.05)。(4)依据影像学评分指标,两组患者患肢的复查X线片改良RUST评分标准比较中,骨瓜提取物注射液组患者患肢的复查X线片改良RUST评分标准形成情况在复位14 d无明显差异(T=31.893,P=0.141>0.05),而复位后28 d,3月复查X线片改良RUST评分标准评分有明显差异(T=11.982,P=0.022<0.05;T=21.921,P=0.009<0.05)。结论:骨瓜提取物注射治疗桡骨下端老年Colles骨折,可以减轻肿胀、缓解疼痛,缩短骨折愈合时间,它的疗效优于痛舒片组,且没有药品不良反应,是安全有效的,临床对于缓解骨折后疼痛,加快消肿,加速骨折的愈合,促进功能早期恢复有较好疗效,值得我们临床推广应用。
管东辉[6](2015)在《董建文教授手法复位末端折弯型竹夹板外固定规范化系统治疗老年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临床经验的总结与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比手法复位末端折弯型竹夹板固定系统治疗、切开复位掌侧接骨板内固定和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三种不同治疗方式治疗老年人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疗效及并发症,探讨治疗老年人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最佳方式。总结老师手法复位末端折弯型竹夹板固定系统治疗老年人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临床经验。方法:本课题病例来自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及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科自2013年08月至2014年08月急诊及门诊应用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系统治疗的40例桡骨远端C型骨折老年患者;以及两个医院收治的该类型骨折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组20例,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组20例,共80例。男29例,女51例,最小年龄60岁,最大年龄90岁,平均71.2±6.754岁。均在骨折后8h内就诊,均为闭合性骨折。损伤原因:摔伤58例,交通车祸伤16例,重物击伤6例。均为单侧损伤,其中左侧28例,右侧52例,合并股骨粗隆间骨折4例,股骨颈骨折3例,髌骨骨折1例,掌骨骨折1例。分型:C1型39例,C2型28例,C3型13例。三组在男女比例、损伤原因、合并症、骨折类型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三组80例患者均通过门诊复查随访,随访时间3-24个月,平均15个月。患者分别于术后当日、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复查及拍摄正侧位X线片观察骨折复位和愈合情况,手法整复末端折弯型夹板外固定组因为调整外固定的需要,还需固定后3天、1周、2周、4周时复查X片。复查记录骨折的影像学表现,检查软组织肿胀情况,检查腕关节功能活动情况,术后第3、12个月进行Cooney腕关节功能评分调查。对比三组骨折愈合时间,术后12个月影像学表现,术后3个月及12个月的Cooney腕关节功能评分以及三组并发症情况。对比三组骨折愈合时间、术后12个月影像学表现、术后3个月Cooney腕关节功能评分、术后12个月Cooney腕关节功能评分以及各自的并发症。结果: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系统治疗组骨折愈合时间10.97±0.715周,切开复位掌侧解剖锁定钢板固定组骨折愈合时间12.06±0.227周,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组骨折愈合时间11.09±0.461周,三组愈合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手法复位组和闭合复位外固定架组愈合时间较切开复位组短。三组术后12个月影像学表现对比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系统治疗组掌倾角8.4±2.0°,尺偏角19.9±4.6°,桡骨长度8.3±1.3 mm;切开复位掌侧解剖锁定钢板固定组掌倾角10.6±2.7°,尺偏角21.8±2.3°,桡骨长度10.4±1.4mm;闭合复位外固定架组掌倾角7.8±2.3°,尺偏角17.7±3.9°,桡骨长度10.1±1.1m;三组在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长度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术后X线测量掌倾角和尺偏角切开复位内固定组优于闭合复位的两组,桡骨长度切开复位组和外固定架组优于闭合复位夹板外固定组。三组术后3个月Cooney腕关节功能评分对比,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系统治疗组总优良率27.5%,切开复位掌侧解剖锁定钢板固定组总优良率60%,闭合复位外固定架组总优良率20%,三组术后3个月Coone y腕关节功能评分对比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组术后3个月腕关节功能要优于其他两组(P<0.05),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系统治疗组与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术后12个月Cooney腕关节功能评分对比,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系统治疗组总优良率82.5%,切开复位掌侧解剖锁定钢板固定组总优良率80%,闭合复位外固定架组总优良率75%,三组术后12个月Cooney腕关节功能评分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种不同的治疗方法远期疗效在腕关节功能方面并无差异。三组并发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选择不同的治疗方式其并发症不尽相同,但是并发症的总体发生率三组并无差异。结论: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切开复位掌侧解剖接骨板内固定及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均可治疗老年人桡骨远端C型骨折,疗效确切。闭合复位能够缩短骨折愈合时间。切开复位掌侧解剖接骨板内固定能获得更好的影像学表现,能够更早的恢复腕关节功能。三种不同治疗方式均有相应的并发症发生率。不同治疗方式均可获得满意的远期腕关节功能。手法复位末端折弯型竹夹板外固定规范化系统治疗老年人桡骨远端C型骨折必须注重治疗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医正骨手法的规范化使用,首次复位的准确性,末端折弯型竹夹板中立位固定是保证疗效的前提;密切观察病情、按时复查及时调整才能避免并发症,维持更好的断端复位;腕关节及手部功能锻炼是恢复关节功能的关键;严格三期用药是消除肿胀、恢复功能的主要辅助治疗。腕关节的功能恢复是老年人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最终治疗目的。将“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医患合作”四大原则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中,注重治疗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才,综合治疗老年人桡骨远端C型骨折方能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手法复位末端折弯型竹夹板外固定规范化系统治疗老年人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疗效确定,在腕关节功能恢复、影像学表现和并发症方面,术后12个月与切开复位内固定组和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组并无显着差异。该方法无需住院治疗,操作简单,患者痛苦小,治疗费用低,更容易被患者接受,是治疗老年人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首选。三种治疗方式各有自己的优势,需要对老年桡骨远端C型患者提供个性化治疗,对于就诊时局部肿胀明显,合并有内科疾病不适合门诊整复,手法复位困难达不到闭合复位标准,夹板固定后期再移位以及对腕关节功能要求较高的该类型骨折的老年患者,应选择手术治疗。
胡何佳[7](2012)在《手法复位石膏固定治疗Colles骨折》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手法复位石膏固定治疗Colles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2012年5月至2012年6月期间来我院急诊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的Colles骨折3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改良Green和O’Brien评分标准评价疗效。结果改良Green和O’Brien评分评价治疗效果:优9例,良15例,可7例,差2例。优良率达到72.7%。结论: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是治疗Colless骨折的有效方法。
刘光明,陈建华[8](2011)在《Colles骨折的非手术疗法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Colles骨折是指发生于桡骨远端的松质骨骨折,X线检查可见骨折远端向桡、背侧移位,近端向掌侧移位[1]913。1814年Abraham Colles[2]首先发现并详细论述了此类型骨折。Colles骨折的治疗,近代多以手法复位外固定为主,部分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本文就Colles骨折的非手术疗法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向阳[9](2011)在《Colle’s骨折治疗中若干问题的成因分析及对策》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对Colle’s骨折治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处理措施,可作为临床治疗之借鉴。
叶淦湖,潘长卿,李义凯[10](2011)在《Colles骨折分型及固定体位现状概述》文中指出Colles骨折临床上较常见,多发于青少年及中老年,80岁以上的老年人更易发生[1],受伤后远骨折端向背侧、桡侧移位,伴旋后畸形及尺侧副韧带损伤或尺骨茎突骨折。Colles骨折分型方法较多,几乎所有分型都以受伤机制和骨折形态为依据,然而没有一种分型方法包括所有的骨折情况,绝大多数分型方法与骨折的稳定性更无直接联系[2]。非手术治疗时固定体位的选择尤为关键,若治疗后桡骨远端关节面的掌倾角、尺偏角、下桡尺关节稳定性和三角纤维软骨盘损伤任一方面恢复不佳,
二、牵抖整复伸腕旋后位固定治疗Colles骨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牵抖整复伸腕旋后位固定治疗Colles骨折(论文提纲范文)
(1)花椒新伤油剂对Colles骨折复位固定后早期疼痛、肿胀疗效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文献综述 |
2.1 现代医学对于DRFs及 Colles骨折的认识 |
2.1.1 一般认识 |
2.1.2 流行病学相关 |
2.1.3 解剖及生物力学相关 |
2.1.4 DRFs的分型 |
2.1.5 Colles骨折的治疗要求 |
2.1.6 手法复位治疗方式 |
2.1.7 手法复位后再次位移的原因研究 |
2.1.8 手术治疗方式 |
2.2 现代医学对于骨折后急性软组织损伤的研究现状 |
2.2.1 急性软组织损伤的炎性介质及细胞因子研究现状 |
2.2.2 现代医学对于急性软组织损伤的治疗现状 |
2.3 传统医学对于骨折早期的一般认识 |
2.3.1 传统医学骨折后的手法复位与固定 |
2.3.2 传统医学关于急性软组织损伤的治疗思路 |
2.3.3 传统医学治疗急性软组织损伤机理的动物实验研究现状 |
2.3.4 传统医学关于急性软组织损伤的治疗现状 |
2.4 花椒新伤油剂及相关研究进展 |
2.4.1 花椒新伤油剂的组成药物 |
2.4.2 花椒新伤油剂的组方功效 |
2.4.3 花椒新伤油剂组成药物的现代药理作用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来源 |
3.2 研究对象的选择 |
3.2.1 西医诊断标准 |
3.2.2 骨折分型标准 |
3.2.3 中医证候分型诊断标准 |
3.2.4 纳入标准 |
3.2.5 排除标准 |
3.2.6 剔除和脱落标准 |
3.2.7 剔除和脱落病例的处理标准 |
3.2.8 终止临床试验的标准 |
3.3 临床研究方法 |
3.3.1 样本量的设计 |
3.3.2 随机的方法 |
3.3.3 对照的方法 |
3.3.4 盲法的实施 |
3.4 治疗方法 |
3.4.1 骨折复位前的必要准备 |
3.4.2 手法整复 |
3.4.3 小夹板固定 |
3.4.4 试验组处理 |
3.4.5 对照组处理 |
3.5 外敷药物制剂 |
3.6 试验周期内的要求 |
3.7 观察指标 |
3.7.1 一般资料情况 |
3.7.2 疗效性评价 |
3.7.3 总体疗效评价标准 |
3.8 安全性评价 |
3.9 依从性评价 |
3.10 不良事件处理 |
3.11 伦理学处理原则 |
3.12 统计分析 |
3.13 技术研究路线 |
4 临床研究结果 |
4.1 研究完成情况 |
4.2 基线资料对比情况 |
4.2.1 两组一般资料情况 |
4.2.2 两组治疗前疗效评价指标情况 |
4.3 治疗前后疗效评价指标对比情况 |
4.3.1 两组疼痛VAS评分情况 |
4.3.2 两组压痛积分情况 |
4.3.3 两组肿胀积分情况 |
4.3.4 两组瘀斑积分情况 |
4.3.5 总体疗效评价情况 |
4.4 安全性评价 |
4.5 依从性评价 |
5 讨论 |
5.1 试验结果的讨论 |
5.1.1 治疗前的两组基线资料情况 |
5.1.2 治疗后与治疗前的疗效评价指标差异情况 |
5.1.3 总体疗效情况 |
5.2 骨折分型方式的选择依据 |
5.3 对照药物的选择依据 |
5.4 花椒新伤油剂改善疼痛、肿胀机制的可能原因分析 |
5.5 关于花椒新伤油剂的临床用药安全性的讨论 |
6 研究结论 |
7 研究的展望与不足 |
8 参考文献 |
9 致谢 |
10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11 附录 |
附表1 疼痛VAS评分 |
附表2 压痛积分 |
附表3 肿胀积分 |
附表4 瘀斑积分 |
附表5 总体疗效评价 |
(2)手法整复组合式外固定架固定治疗Colles骨折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 |
1 病例来源 |
2 Colles骨折的诊断标准 |
3 纳入标准 |
4 排除标准 |
5 一般临床资料 |
第二部分 方法 |
1 试验组治疗方案 |
1.1 手法整复 |
1.2 组合式外固定架固定 |
1.3 组合式外固定架固定术后处理方案 |
2 对照组治疗方案 |
2.1 治疗前准备及手法整复同试验组 |
2.2 单臂外固定架固定 |
2.3 单臂外固定架固定术后处理方案 |
3 观察指标 |
3.1 手术时间 |
3.2 掌倾角、尺偏角、桡骨短缩值治疗前后情况 |
3.3 解剖学评分 |
3.4 腕关节功能评分 |
3.5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 |
4 数据整理及分析方法 |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
1 手术时间比较 |
2 掌倾角、尺偏角及桡骨短缩值比较 |
3 桡骨短缩丢失量比较 |
4 解剖学评分比较 |
5 腕关节功能比较 |
6 其他并发症 |
第四部分 讨论 |
1 三柱理论 |
2 Colles骨折分型 |
3 手法整复 |
4 colles骨折的治疗方式 |
4.1 小夹板固定 |
4.2 石膏固定 |
4.3 外固定架固定 |
4.4 经皮克氏针固定 |
4.5 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 |
4.6 髓内钉内固定 |
4.7 植骨 |
4.8 人工腕关节置换 |
4.9 腕关节镜技术 |
5 外固定架固定在治疗colles骨折中的优势 |
6 组合式外固定架与单臂外固定架运用及疗效对比 |
7 本研究运用组合式外固定架的创新之处 |
8 不足与展望 |
9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 附录A |
2 附录B |
3 附录C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3)宋氏正骨疗法治疗AO/OTA-C1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对剔除和脱落后的处理 |
1.7 知情同意 |
2 方法 |
2.1 分组方法及伦理问题 |
2.2 治疗方法 |
2.3 评价方法 |
2.4 统计方法 |
3 结果 |
3.1 一般临床资料的比较 |
3.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VAS评分的比较 |
3.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肿胀程度比较 |
3.4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影像学比较 |
3.5 腕部主动活动范围的比较 |
3.6 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的比较 |
3.7 两组患者腕关节功能疗效比较 |
3.8 两组患者经济学指标的比较 |
3.9 两组患者临床并发症的比较 |
讨论 |
1 DRF的发病特征 |
2 AO/OTA-C1型DRF的临床特点 |
3 祖国医学在AO/OTA-C1型DRF治疗中的应用 |
4 宋氏正骨疗法在DRF中的治疗特点 |
4.1 首重“医患结合”的治疗原则,突出“以人为本”治疗理念 |
4.2 “三法一体”相辅相成,实现“快速康复”的治疗目的 |
5 两种治疗方式的结果分析 |
5.1 腕部疼痛的评价 |
5.2 腕部肿胀程度的评价 |
5.3 影像学评价 |
5.4 骨折愈合时间评价 |
5.5 腕部主动活动度及腕关节功能的评价 |
5.6 经济学评价 |
5.7 并发症评价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CRF表 |
附录2 :伦理审查表 |
附录3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科研获奖成果 |
(4)手法复位结合口服龙血竭片对小夹板和石膏固定治疗Colles骨折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桡骨远端骨折的研究进展 |
1.现代医学对桡骨远端骨折的认识 |
2.目前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主要方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学对桡骨远端骨折的研究进展 |
1.中医学对桡骨远端骨折的认识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研究对象 |
2.治疗方案 |
3.观察指标 |
4.治疗判断标准 |
5.统计学分析 |
研究结果 |
1.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分析 |
2.安全性观察及分析 |
讨论 |
1.桡骨远端骨折的流行病学特点 |
2.桡骨远端的生理解剖与生物力学特点 |
3.桡骨远端骨折治疗方法 |
4.龙血竭片的组成及功效 |
5.结论讨论 |
结语 |
1.结论 |
2.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
3.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资料 |
(5)骨瓜提取物注射液治疗老年Colles骨折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研究对象的选择 |
2.一般资料 |
3.治疗方法 |
4.评价标准 |
5.统计分析 |
结果 |
1.一般资料分析 |
2.患肢肿胀情况 |
3.疼痛情况 |
4.骨折愈合情况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6)董建文教授手法复位末端折弯型竹夹板外固定规范化系统治疗老年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临床经验的总结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综述 |
一、老年人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特点 |
二、老年人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治疗存在争议 |
三、老年人桡骨远端C型骨折常用治疗方式 |
(一) 非手术治疗 |
(二) 手术治疗 |
四、董建文教授手法复位末端折弯型竹夹板规范化系统治疗老年人桡骨远端C型骨折思想渊源及各流派、医家观点 |
(一) 思想渊源 |
(二) 各流派、医家观点 |
五、董建文教授手法复位末端折弯型竹夹板规范化系统治疗老年人桡骨远端C型骨折治疗方式的特色 |
(一) 强调首次复位的准确性,强调中医正骨手法的规范化使用 |
(二) 末端折弯型竹夹板中立位固定,强调密切观察病情、按时复查及时调整 |
(三) 强调腕关节及手部功能锻炼 |
(四) 强调三期用药 |
六、传承经典,发挥中医药优势;实事求是,提倡个性化治疗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董建文教授手法复位末端折弯型竹夹板外固定规范化系统治疗老年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整理与研究 |
一、强调首次复位的准确性,强调中医正骨手法的规范化使用 |
(一) 手法复位末端折弯型竹夹板外固定规范化系统治疗治疗老年人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可行性分析 |
(二) 老师手法复位老年人C型桡骨远端骨折经验总整理与研究 |
二、末端折弯型竹夹板中立位固定,强调密切观察病情、按时复查及时调整 |
(一) 老师夹板固定老年人C型桡骨远端骨折经验整理与研究 |
(二) 老师强调密切观察病情、按时复查及时调整经验整理与研究 |
三、强调腕关节及手部功能锻炼 |
四、强调三期用药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
一、病例资料 |
(一) 病例来源 |
(二) 诊断标准 |
(三) 临床分型标准 |
(四) 纳入标准 |
(五) 排除标准 |
(六) 剔除标准 |
(七) 一般资料 |
二、治疗方法 |
(一) 手法复位末端折弯型竹夹板外固定治疗 |
(二) 切开复位掌侧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 |
(三) 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外固定治疗 |
三、术后随访 |
四、疗效评价 |
(一) 复位标准 |
(二) 骨折临床愈合及骨性愈合标准 |
(三) 并发症出现情况 |
(四) 术后腕关节功能评估标准 |
五、统计方法 |
六、研究结果 |
七、讨论 |
(一) 桡骨远端的局部解剖特点 |
(二) 桡骨远端骨折的特点 |
(三) 桡骨远端骨折的常用治疗方式 |
(四) 桡骨远端骨折术后常见并发症及处理 |
(五) 老年人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治疗选择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手法复位石膏固定治疗Colles骨折(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资料 |
2 治疗方法 |
3 治疗结果 |
4 讨论 |
4.1 复位方法 |
4.2 固定体位 |
4.2.1 腕背伸位固定 |
4.2.2 屈尺偏位固定 |
4.2.3 |
5 结论 |
(8)Colles骨折的非手术疗法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手法复位的理论基础 |
2 整复方法 |
3 固定方法 |
3.1 固定材料 |
3.1.1 石膏 |
3.1.2 小夹板 |
3.1.3 改良材料 |
3.2 固定位置 |
3.2.1 掌屈尺偏位固定 |
3.2.2 中立位固定 |
3.2.3 腕背伸位固定 |
4 中药治疗 |
5 康复疗法 |
6 小 结 |
(9)Colle’s骨折治疗中若干问题的成因分析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若干问题及成因分析 |
1.1 Colle's骨折复位固定后的桡偏移位问题 |
1.1.1 老年性骨质疏松及伤后桡侧骨质塌陷是发生桡侧偏移的基础 |
1.1.2 不良活动是助推骨折发生桡偏移位的动力 |
1.1.3 固定的错误或疏忽是发生桡偏移位的条件 |
1.2 粉碎性Colle's骨折复位固定后再移位问题 |
1.2.1 局部骨质本身的特殊性 |
1.2.2 暴力致骨折处骨质损伤的特殊性 |
1.2.3 人为因素的必然性 |
1.3 Colle's骨折复位固定后发生腕管综合症问题 |
1.4 Colle's骨折中后期腕关节及手背手指肿胀问题 |
1.5 Colle's骨折中后期神经损伤问题 |
1.6 Colle's骨折后期腕关节粘连问题 |
1.7 Colle's骨折后期前臂旋转功能障碍问题 |
1.8 Colle's骨折后期创伤性关节炎问题 |
1.9 Colle's骨折后期发生肩关节功能障碍问题 |
1.10 Colle's骨折后期伸拇长肌断裂问题 |
1.11 Colle's骨折迟缓愈合问题 |
1.12 Colle's骨折中后期发生Sudeck's骨萎缩问题 |
1.13 Colle's骨折发生桡腕关节背侧半脱位问题 |
2 对 策 |
2.1 Colle's骨折复位固定后的桡偏移位问题 |
2.1.1 正确的固定是阻止复位固定后桡偏移位的基础 |
2.1.2 固定后医患合作是避免桡偏移位的保证 |
2.1.3 桡偏移位的处理 |
2.2 粉碎性Colle's骨折复位固定后再移位的防治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
2.2.1 解剖位整复是避免再移位的基础 |
2.2.2 有效的外固定是防止骨折固定后再移位的关键 |
2.2.3 谨慎、适当的功能锻炼是防止骨折再移位的必要条件 |
2.2.4 已发生再移位的骨折应根据实际情况酌情处理 |
2.3 Colle's骨折复位固定后发生腕管综合症的处理 |
2.4 Colle's骨折中后期腕关节及手臂手指肿胀问题的防范和处理 |
2.5 Colle's骨折中后期神经损伤问题 |
2.6 Colle's骨折后期腕关节粘连应以防范为主 |
2.7 Colle's骨折后期前臂旋转功能障碍问题 |
2.8 Colle's骨折后期创伤性关节炎应积极防范 |
2.9 Colle's骨折并发肩关节功能障碍问题 |
2.10 Colle's骨折后期伸拇长肌腱断裂问题 |
2.11 Colle's骨折迟缓愈合问题 |
2.12 Colle's骨折中后期发生Sudeck's骨萎缩问题 |
2.13 Colle's骨折发生桡腕关节背侧半脱位问题 |
3 小 结 |
3.1 有关骨折后的整复问题 |
3.2 有关骨折复位后压垫使用问题 |
3.3 有关骨折固定体位问题 |
3.4 有关功能锻炼问题 |
3.5 有关医患合作问题 |
(10)Colles骨折分型及固定体位现状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1 Colles骨折分型 |
1.1 传统分型 |
1.2 现代分型 |
2 Colles骨折固定体位 |
2.1 掌屈尺偏位 |
2.1.1 掌屈尺偏旋前位 |
2.1.2 掌屈尺偏旋后位 |
2.1.3 但Gupta[17]认为, 桡骨与近排腕骨之间背侧无韧带。 |
2.2 中立位 |
2.3 轻度桡背伸位 |
2.4 中立尺偏位 |
3 小结 |
四、牵抖整复伸腕旋后位固定治疗Colles骨折(论文参考文献)
- [1]花椒新伤油剂对Colles骨折复位固定后早期疼痛、肿胀疗效的临床研究[D]. 何柯睿. 成都体育学院, 2021(08)
- [2]手法整复组合式外固定架固定治疗Colles骨折的疗效观察[D]. 曾益龙.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3]宋氏正骨疗法治疗AO/OTA-C1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研究[D]. 魏英俊.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0(12)
- [4]手法复位结合口服龙血竭片对小夹板和石膏固定治疗Colles骨折的疗效观察[D]. 罗昇日.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4)
- [5]骨瓜提取物注射液治疗老年Colles骨折疗效观察[D]. 纪翔. 青岛大学, 2018(12)
- [6]董建文教授手法复位末端折弯型竹夹板外固定规范化系统治疗老年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临床经验的总结与研究[D]. 管东辉.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5(03)
- [7]手法复位石膏固定治疗Colles骨折[J]. 胡何佳. 求医问药(下半月), 2012(10)
- [8]Colles骨折的非手术疗法研究进展[J]. 刘光明,陈建华. 中医正骨, 2011(12)
- [9]Colle’s骨折治疗中若干问题的成因分析及对策[J]. 向阳. 四川中医, 2011(11)
- [10]Colles骨折分型及固定体位现状概述[J]. 叶淦湖,潘长卿,李义凯.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2011(07)
标签:colles骨折论文; 股骨骨折论文; 腕关节论文; 正骨手法论文; 骨折并发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