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推进福建农业标准化的思路与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乐炜雯[1](2021)在《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运营管理研究 ——以嘉兴“嘉田四季”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品牌化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趋势,有效的品牌化更是一种良性循环。品牌提炼于产品本身的优良特质,品牌市场按照统一标准规范化地展开营销,消费者能够有方向地安心购物,市场活力稳定持久,包括品牌运营方和产品生产方在内的全产业链主体均可受益,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其中,推动经济迅速发展,对于我国毋庸置疑的第一产业——农业而言尤为重要。农业品牌化的最小单元是区域农产品,必须由点到面,逐步推广。然而由于区域内大多数依托企业创建的单一农产品品牌无法形成较大规模的品牌集聚效应,品牌市场竞争力提升程度相对有限,区域农业形象在全国范围内知名度较低,无法顺利开拓全国乃至国际化的农产品市场,因此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创建势在必行。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能够集中区域内所有特色农产品,扩大市场影响力,尤其是细分后出现的区域农业形象品牌,不仅能推广本地特色农产品,还能展现地域文化风貌,实现现代农业经济与旅游经济的双赢。实地调查直接助力于嘉兴市区域农业形象品牌“嘉田四季”的创建过程、运营现状、管理成效和发展问题等方面的研究,其结果表明,合理的运营管理对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和农业现代化至关重要。“嘉田四季”在品牌文化内涵与农产品种类规模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基于嘉兴本土农产品品牌传统营销方向的分散、运营管理团队专业水平的不足和政府机构相关政策法规的笼统,“嘉田四季”仍处于推广瓶颈期,品牌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都比较薄弱,农产品质量市场信誉度波动较大,因此结合嘉兴市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运营管理实际情况,联合市政府、区域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农民等利益主体,完善品牌市场信誉保障机制,加大扶持和宣传力度,推动科技创新和多渠道营销迫在眉睫。
程向仅[2](2020)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特色农业发展中的乡镇政府职能研究 ——以S县Z镇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乡村振兴战略着重提出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加快推进产业兴旺,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内容。特色农业作为一种区域特色型的现代农业,是我国实现农业转型与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战略选择。在特色农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发挥着极其重要的职能作用。乡镇政府作为最基层政府,是联系上级政策与广大农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因此研究当前乡村振兴背景下乡镇政府在特色农业发展中的职能问题对有效完善乡镇政府职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作用。本文在现有特色农业发展中乡镇政府职能问题的研究基础上,从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的背景出发,研究在这一特定阶段,乡镇政府在发展特色农业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相关的政治学理论知识深入研究;另外,S县Z镇在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积极转变农业发展理念,大力推进特色农业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因此,本文以Z镇作为样本,来讨论乡镇政府在特色农业发展中的职能。本文的具体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对相关概念界定以及理论基础的概述,从而对乡村振兴背景下特色农业发展中的乡镇政府职能进行定位,阐述乡镇政府在应然状态下所承担的职能,形成政府规划引导、财政扶持、监督管理以及公共服务四个方面的大体框架。第二部分,Z镇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发展特色农业过程中的乡镇政府职能现状。通过对Z镇的调查与访谈,掌握目前Z镇特色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从而进一步分析政府在当地特色农业发展过程中的职能现状。第三部分,通过分析Z镇政府在特色农业发展中职能履行的现状存在着一些问题,问题主要集中在:政府规划特色农业发展缺乏整体性、政府财政扶持机制不健全、对特色农业利益相关者的监管不到位以及政府公共服务供给单一四个方面,那么我们依托实地调研与理论论证相结合的方法从Z镇政府的管理理念、财政力量、运行机制和职责定位方面来深层剖析它的原因,从而为政府在特色农业发展中更好的发挥职能奠定基础。第四部分,结合问题发生的实际对乡村振兴背景下乡镇政府发展特色农业的职能问题解决提出合理的建议。总体而言,现阶段由于Z镇特色农业发展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政府在职能发挥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通过紧密切合实地调研,继而为更好的优化Z镇政府在发展特色农业中的职能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以期最终实现Z镇政府完善自身职能,推动当地特色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美好场景。
陈齐畅[3](2020)在《社会资本、契约选择与养殖户标准化生产行为 ——以中国白羽肉鸡生产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畜牧养殖行业因为投资大、技术水平要求高,是高风险行业。高风险的行业与低生产力水平、低生产关系水平之间的落差又给我国的食品质量安全带来巨大隐患。表现出来的畜牧养殖不标准、不规范,严重制约了我国畜牧产业的发展。白羽肉鸡产业因为生产周期短,生产规模大,将不标准、不规范的生产后果放大。白羽肉鸡养殖户进行标准化生产,对于解决我国肉鸡产业发展问题,促进畜牧业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本研究尝试揭示社会资本、契约选择对肉鸡养殖户进行标准化生产行为的影响以及白羽肉鸡养殖户采纳标准化生产行为的内在机制。第一章对科学问题以及所处的背景作介绍,并简要描述研究的目标、范围和内容、框架等。第二章梳理了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及文献回顾。第三章介绍了我国肉鸡产业发展现状及数据来源。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章分别是本研究的四个主要内容。第四章肉鸡养殖户的社会资本对契约选择的影响。运用超博弈理论模型分析社会资本嵌入有益于增加公司和农户的合作。基于社会资本理论、交易成本理论,从信任、规范、人际网络等方面考察社会资本对契约选择的影响。基于肉鸡养殖户的调研数据,对社会资本对契约选择的影响进行实证检验。得出(1)养殖户进行市场模式还是公司+农户模式选择时,社会资本的三个方面,人际网络社会资本、信任社会资本、互惠规范社会资本均起到显着性影响;并且信任社会资本与人际网络社会资本对养殖户选择公司+农户模式有着显着正向影响;互惠规范社会资本对养殖户选择公司+农户模式有着显着负向影响。(2)养殖户在选择合作社模式还是公司+农户模式时,互惠规范社会资本越大,养殖户就越倾向于选择合作社+农户模式。(3)养殖户在选择垂直一体化模式还是公司+农户模式时,信任社会资本越高,养殖户就越倾向于选择稳定性程度更高的垂直一体化模式。因此社会资本中不同维度对养殖户契约选择行为带来不同的影响。增加信任社会资本和人际网络社会资本会促成选择公司+农户,增加互惠规范社会资本会促成选择合作社+农户。提高信任社会资本,会促成垂直一体化模式。第五章契约选择对肉鸡养殖户标准化生产行为的影响。本文首先基于契约理论将契约稳定性分解为组织服务、契约激励和资产专用性,并结合调研数据进行量化;然后基于农业部标准化评估标准将白羽肉鸡生产的标准化行为划分为六个分项标准,并对该六个分项标准进行打分。其中完全标准化率分别为:肉鸡品种良种化76.6%,养殖设施化78.1%,生产规范化57.7%,防疫制度化68.9%,污染无害化75.5%,监管常态化75.4%。然后使用组织服务、契约激励和资产专用性作为解释变量,个体特征、生产特征、交易特征、风险特征、家庭特征等作为控制变量分别对肉鸡品种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污染无害化、监管常态化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得出结论如下:(1)在对标准化生产的分项六化的影响中,控制变量包括养殖户个体特征、生产特征、交易特征、家庭特征、风险特征基本上对于标准化生产的行为选择无太大影响。(2)契约选择模式对标准化生产的分项六化影响均表现出至少一方面的显着性正向影响。(3)契约激励、组织服务、资产专用性对标准化六化影响程度表出现差异。契约激励和资产专用性对污染无害化无显着性影响,组织服务对资产专用性有显着影响;组织服务对监管常态化无显着性影响,而契约激励和资产专用性对监管常态化有显着的影响。因此在对标准化生产行为推广时,需要针对性着力,比如对污染无害化的提升更要着力在组织服务,对于肉鸡良种化、养殖设施化、防疫制度化就可以在契约选择模式的三个方面整体着力,对于监管的常态化就可以重点提升契约激励以及资产专用性。第六章社会资本、契约选择对标准化生产行为的影响。基于理性行为理论、计划行为理论对社会资本、契约选择对标准化生产的影响机理进行分析。构建标准化生产行为决策模型。基于肉鸡养殖户的调研数据,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提出的假设进行实证检验。对肉鸡养殖户的社会资本、契约选择以及标准化生产行为的影响路径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在全样本模型之中,肉鸡养殖户标准化生产行为受标准化生产主观规范的直接影响和综合影响都是最大。社会资本和契约稳定性通过影响标准化生产意向,标准化生产态度以及感知行为控制等中介变量而发生作用,其中社会资本中的互惠规范社会资本对标准化生产意向的影响最为明显。按契约选择模式进行群组划分的实证模型检验,也验证了全样本的研究规律。按地域进行群组划分的实证模型检验,四个区域表现出和全样本模型相似的规律。由此说明社会资本认知以及契约强制性、组织服务性认知均会最终影响到肉鸡养殖户的标准化生产行为。第七章养殖绩效的影响因素分析。首先对肉鸡生产的技术投入产出指标,经济投入产出指标进行核算和比较分析。然后从三个方面分别去探讨肉鸡生产绩效和社会资本之间的关系,肉鸡生产绩效和契约稳定性程度之间的关系,肉鸡生产绩效和标准化生产程度之间的关系。结论分别是:(1)信任社会资本在1%水平上对每只鸡的总生产成本有负的显着性影响;互惠规范社会资本在10%水平上对每只鸡的总生产成本有负的显着性影响;人际网络社会资本在1%水平上对每只鸡的总生产成本有正的显着性影响,验证了更高社会资本对应更高生产绩效的前提假设。(2)契约选择模式对只鸡的总生产成本具有在1%水平上显着的正向影响。(3)肉鸡良种化在1%水平正向影响,养殖设施化在5%水平上负向影响,生产规范化在5%水平上正向影响,污染无害化在5%水平上负向影响,验证了标准化对生产绩效有显着影响的假设。由此说明了加强社会资本有益于提高契约选择模式的稳定性,有益于标准化生产行为,有益于提高生产绩效。第八章是本文的总结与政策建议。在对全文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四个方面的政策建议,分别是:(1)针对性的提高社会资本;(2)完善组织服务,促成高稳定性契约选择模式生产的发展;(3)加大对更稳定契约选择生产模式的宣传和引导;(4)从政府、企业、养殖户多角度出发,促进肉鸡行业标准化生产的发展。
柯铭华[4](2016)在《标准化视域下福建特色农产品质量管理研究》文中提出农产品质量问题是制约农业发展和农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重要问题,没有农业标准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判定农产品质量优劣的方法是通过对产品开展检验,而产品检验的依据是产品标准;农产品出口的验货依据也大部分按照国际标准。如果能规范农产品的生产者和加工企业的行为严格按标准组织生产和加工,尤其是按无公害标准组织种植或养殖,就有助于提升农产品的整体质量水平,从而降低农产品发生质量问题的概率。基于此,本研究的意义在于:以农产品质量管理的标准化基础作为切入点,对福建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普及率开展调查分析;采用灰色模型预测福建特色农产品生产及质量安全趋势;分析农产品质量和质量管理产生问题的原因;实证研究四类特色农产品案例;根据上述研究,构建农产品质量管理对策,以期在标准化视域丰富区域农产品质量管理理论。本研究以政府、农产品生产者和消费者为主体,以标准化视域下的福建特色农产品为研究对象,将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第一,对农产品质量管理的理论进行评述。主要包括论文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等内容。包括分析对农业标准化原理、信息不对称理论、农产品质量全程控制理论、灰色系统理论、环境外部性理论应用及其对本研究的指导作用。第二,对农产品质量管理的标准化基础进行分析。主要包括农产品质量管理的标准化基础,以及农产品生产各阶段质量标准化管理分析。第三,对福建特色农产品生产及质量管理现状开展分析。主要包括:福建特色农产品生产及质量管理现状分析,对生产资源基础、生产现状、福建特色农产品质量问题及其成因、对质量管理成效及其管理问题开展分析。第四,对福建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普及率进行调查分析。主要包括:福建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普及率的调查分析,并计算出五类特色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普及率数值,综合分析得出福建特色农产品的综合标准化普及率是47%,其中茶叶、蔬菜、水产品、水果、食用菌的标准化普及率分别是:38.81%、30.12%、45.55%、30.15和35.75%。第五,对福建特色农产品生产及质量安全趋势进行预测。主要包括:以灰色模型预测福建特色农产品生产及质量安全趋势,并对预测结果开展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一是到2019年,福建特色农产品的价格和产量,均为2014年的1.3倍左右,产值也逐步提升,各方面预测数据都向好,福建省发展特色农业潜力较大,而且发展的态势较为稳健;二是在分析期内,其中农业标准化水平发展指数保持快速稳定的增长,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标准覆盖率等重要指标亦取得明显提升;三是在分析期内,福建省内导致农产品发生质量安全问题的因素还在,比如农产品生产标准化率不高,无公害农产品规模大但发展不平衡。五类农产品中蔬菜的未来产量和价格都上不去,扣除物价因素,甚至可能倒退,由于蔬菜以个体农户经营为主,标准化规模化的种植集约性较差,因此质量受控能力弱,造成该产业竞争力弱且农产品质量问题频发。茶叶和食用菌整体向好,水果种植面积在萎缩,水产品的质量趋势显示质量走势不乐观。第六,开展案例研究,主要包括:基于标准化视域的南靖双孢蘑菇标准化示范区的做法与经验;基于标准化视域的平和蜜柚质量管理的经验与启示;基于标准化视域的龙海青葱蔬菜质量管理的经验与启示;基于标准化视域的平和白芽奇兰茶质量管理的做法与经验。通过对上述4个案例的研究得到启示第七,标准化视域下福建特色农产品质量管理对策构建,主要包括:理顺政府管理机构,整合政府管理队伍;完善福建特色农产品标准体系;落实标准化管理机制;强化政策扶持与财政资金补贴保障;构建特色农产品信息平台;强化政府监管责任,消除负外部性和信息不对称;加强生产者方面的质量管理;完善福建特色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排查福建特色农产品质量风险点。
赖永波[5](2015)在《福建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绩效影响因素研究 ——以蔬菜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是重大的民生问题,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社会和谐稳定。近年来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时有爆发,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呈现低效现象,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绩效被提上重要议事日程。本文回顾相关研究文献,以一般系统论、公共物品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政府规制理论和绩效管理理论为理论基础,在理论分析和梳理文献的基础上,设计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绩效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并提出研究假说。在专家访谈和梳理文献的基础上设计调查问卷,选取有代表性的福建省50个县(区)对蔬菜种植户进行访谈调查,获取数据和资料,对理论模型和研究假说进行实证检验,提出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绩效的对策思路。本文主要获得以下研究成果。第一,依照一般系统论分析思想,结合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的构成要素和特征,从监管机构能力、监管手段、监管机制、监管对象行为、监管环境等五个维度,经过指标纯化后提炼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绩效的二十个影响因子,它们分别是监管机构设置、监管人员素质、监管激励、监管投入、检测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行政手段、认证制度、可追溯制度、安全生产承诺制、应急处置制度、安全生产意识、农业投入品的规范使用、参与培训情况、参与标准化生产基地情况、建立生产档案情况、舆论监督、社会组织协同监管、公民监督举报。第二,实证分析结果揭示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中监管机构能力、监管手段、监管机制、监管对象行为、监管环境等构成要素之间及其与监管绩效之间的效应关系和作用机理。“监管机构能力”对“监管手段”、“监管机制”与“监管绩效”有直接路径影响,并通过“监管手段”间接影响“监管对象行为”、通过“监管机制”间接影响“监管绩效”。“监管对象行为”对“监管绩效”有直接路径影响,同时又是“监管手段”与“监管机制”间接影响“监管绩效”的中介变量。“监管手段”通过“监管对象行为”间接影响“监管绩效”。“监管机制”对“监管绩效”有直接路径影响并通过“监管对象行为”间接影响“监管绩效”。“监管环境”通过“监管对象行为”间接影响“监管绩效”。第三,实证分析结果验证了监管机构能力、监管手段、监管机制、监管对象行为、监管环境等要素是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绩效的重要变量,它们作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正式制度安排对提高监管绩效具有积极作用。本文设计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绩效影响因素的潜变量和可测变量指标,构建理论模型,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绩效影响因素效应关系及其作用机理进行实证分析,可以丰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绩效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同时,研究结论可以为政府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决策提供参考,为农业企业安全生产行为提供指导,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董秀云,郑金贵[6](2013)在《福建省农业标准化工作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提出分析了福建省农业标准化工作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提升福建省农业标准化工作水平的对策。
董秀云[7](2013)在《福建省农业标准化建设及其效果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业标准化是按照标准生产农产品的全过程,是推进农业产业革命的战略要求。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对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均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可以说,没有农业标准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在我国,福建省是农业标准化工作起步较早的省份之一,长期以来通过抓农业标准化工作,有力地促进了全省现代农业的发展、提升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然而,农业标准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没有深入地研究、不断地完善并持续地推进,是难以扩大其覆盖面和提升其整体建设水平的,如何评价一个区域特别是省域层面的农业标准化建设效果,并探索有效提升农业标准化建设水平的途径,意义深远。本研究选择福建省作为实证研究的对象,在综述农业标准化及其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重点对以下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1)福建省农业标准化发展的历程、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2)福建省农业标准制定情况与推广实施的背景;(3)农业标准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价方法选择;(4)分析了福建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情况与标准实施后的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性评价;(5)对提升福建农业标准化建设水平的思路和对策探讨。本研究的核心是建立了福建省农业标准化建设及其效果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以体现科学性为原则,从多个维度定性定量地对福建省农业标准化建设的成效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2008至2012年,福建省农业标准化发展综合评价指数,均在0.8以上,总体较强;但在5年期间出现了波动上升,两次发展综合指数下探走势分别出现在2009年和2011,2009年的下探相对于2011年比较显着,在经历两次发展综合指数的波动走势后,2012年的指数走势开始出现上扬,总的趋势是波动上升;总体而言,福建省进行农业标准化建设具有较好的基础条件,但发展的态势尚不稳健;(2)在分析期内,福建省农业标准化各子系统综合指数表现不一致,其中农业标准化水平发展指数保持快速稳定的增长,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农业标准化专业技术人员比例、教育年限、经费投入和农产品采标率、标准覆盖率等重要指标亦取得明显提升;(3)福建省在农业标准化建设过程中,标准化水平和实施效果发展两者较为稳定、协调,但处于主导因素由经济效益向经济效益兼顾生态效益转变的过渡时期,生态效益系统发展与其他系统不协调,是影响福建省农业标准化建设的最关键因素。基于此,论文提出了进一步提高未来福建省农业标准化建设水平的总体思路与对策。总体思路是:在现有农业标准化工作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各领域标准的覆盖面,加强对农业创新技术标准化的研究,推动农业新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建立完善能适应福建省现代农业发展的标准体系、服务体系和推广体系,创新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新模式。不断拓宽农业标准化工作领域,全面推动福建省的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对策建议为:(1)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农业标准化协调推进机制;(2)适时推进新标准研究工作,提高农业创新技术转化能力和农业标准的技术水平;(3)实施农业生产全过程的综合标准化工作,拓展农民增收空间;(4)健全农业标准化检测体系,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保障;(5)抓好标准实施过程的效果评价,及时调整标准实施方案;(6)扩大农民生产规模与技术推广网络,引导合作社建设发展;(7)完善农产品市场机制,疏导标准化农产品市场流通环节;(8)加强农业生产环境保护标准化工作,推行生态农业标准化。
李玉萍,方佳,梁伟红,刘燕群,宋启道[8](2011)在《我国主要热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为推动我国热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及促进热带农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参考。【方法】在分析我国热区主要省(区)热带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加强我国热区热带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的思路。【结果】我国热区主要省(区)在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建设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目前仍存在各有关部门齐抓共管机制不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三大体系仍不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尚处于起步阶段、有效预警机制尚待完善、科技支撑不强等问题。【建议】加强领导、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三大体系、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长效机制、创新农产品质量安全关键技术、开展以科学为基础的风险分析研究、建立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预警机制,以推进热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
陈晓燕[9](2011)在《漳台农业标准化合作研究 ——以蝴蝶兰产业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农业标准化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现代化农业的重要标志。随着闽台交流日益正常化,闽台农业合作已是两岸交流合作的重要内容,闽台农业产业合作已实现了集群化。福建与台湾的气候温度、日照、土质条件、相似农作物、类型栽培和耕作技术基本相同。台湾与福建农业的巨大的互补性,也使福建成为台湾农业投资的理想场所。近30年的实践证明,闽台农业合作是促进海峡西岸现代农业发展最具特色与最有效的途径,是海峡西岸现代农业建设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不可或缺的部分。闽台农业标准化合作交流理论的研究和实践的推广,日益成为漳州市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承接台湾产业转移的重要推手。台湾在农业科技推广应用方面领先于福建,而福建在农业科技基础研究方面则领先于台湾。我国闽台农业标准化合作的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表现在研究成果少且分散。如何使二者实现优势互补,互惠共赢,是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基于这个出发点,通过分析在漳台湾企业农业生产标准化技术、生产水平现状和交流合作理论,提出漳州市闽台农业标准化合作的现状与存在问题,运用SWOT分析法挖掘漳州地区闽台农业标准化合作的优势条件,通过漳台合作中最活跃的蝴蝶兰产业进行实验论证和数据分析,得出现阶段实施闽台农业标准化合作的重要意义,并对闽台农业标准化合作交流提出初步设想与相关的政策建议。
方艺茹[10](2010)在《云霄县枇杷标准化研究与推广》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农业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也发生变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人们对农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质量成为影响农产品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国外发达国家利用绿色壁垒,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检验和标准,并成为贸易壁垒的主要工具,提高了农产品准入门槛,制约我国农产品出口。农业标准化问题就是在人们对食品质量要求提高和国外绿色壁垒日益盛行的形势下提出的。农产品只有符合相关标准,才能进入市场,进而拥有参与国内市场竞争和国际市场竞争的权利。一般认为,解决农产品质量问题关键在于推广农业标准化。推广农业标准化,是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强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竞争能力的重要保证,是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前提,也是新阶段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首先对农业标准化、农产品标准化、水果标准化以及枇杷产业的文献综述展开学习和研究,主要包括农业标准化概念、作用、推广、体系、对策以及国内外农产品标准化的对比等。然后在研究农业标准化、农产品标准化、水果标准化以及枇杷产业的文献基础上,对云霄县枇杷标准化的现状进行深入调查,分析云霄县枇杷标准化成效、标准化存在问题,提出云霄县枇杷标准化发展思路。此外,还深入企业进行调查,探讨云霄县枇杷标准化的不同模式,总结云霄县枇杷标准化生产的成功经验。最后提出云霄县枇杷标准化推广的对策,以促进云霄县枇杷标准化水平提升。本研究共七部分,相应的内容分述如下。第一部分是引言,主要内容包括研究的背景、意义、内容,研究的目标、方法,以及本论文的特色和可能创新之处。第二部分是国内综述,主要是对对农业标准化、农产品标准化、水果标准化以及枇杷产业的文献综述。第三部分是对云霄县枇杷现状的调查。主要是调查云霄县最近几年枇杷的销售情况,以及枇杷的产品结构,并通过询问了解枇杷产业链结构,并总结出目前枇杷加工的主要经营实体。第四部分主要探讨云霄县枇杷标准化成效与存在的问题。其中,标准化成效主要通过标准化制定情况、监督检查能力建设情况、基地建设情况、质量认证情况这四个方面来阐述。并通过总结得出枇杷标准化建设所存在的问题,比如生产技术不够规范,龙头企业规模小市场营销体系不健全等。第五部分是建立在第四部分分析枇杷标准化所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给出五条枇杷发展思路,包括提升标准化意识,提高产品质量水平;制定枇杷标准化发展规划;完善枇杷标准化机构;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带动枇杷标准化建设;开展枇杷流通领域标准化管理。第六部分联系实际,选取云霄县枇杷加工的龙头企业——漳江实业有限公司,进行企业个案研究和探讨。通过对漳江实业有限公司标准化建设进行研究,借鉴其成功做法,吸取枇杷标准化建设和推广经验,并得到通过深加工和包装,延伸产业链、兴办更多连接果农和企业的合作社或协会、积极开拓市场,扩大对外宣传,提升品牌知名度、努力得到更多的认证,尤其是海外认证等七条启示。最后一部分是建立在前面几部分研究综合基础之上,总结出了六条云霄县枇杷标准化推广对策,简单阐述为一个实践经验+一个理论依据+一个内外部关键+三个推广主体+四个推广保障+一个品牌建设的对策。
二、推进福建农业标准化的思路与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推进福建农业标准化的思路与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运营管理研究 ——以嘉兴“嘉田四季”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动态 |
1.3.1 国内研究动态 |
1.3.2 国外研究动态 |
1.3.3 评述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1.5 研究特色与不足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
2.1.2 运营管理 |
2.1.3 农业品牌化 |
2.2 理论基础 |
2.2.1 农业标准化生产理论 |
2.2.2 农业产业化经营理论 |
2.2.3 农产品市场化运作理论 |
3 嘉兴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嘉田四季”运营管理概况 |
3.1 品牌文化内涵与建设方向逐步完善 |
3.1.1 “嘉田四季”品牌文化内涵 |
3.1.2 “嘉田四季”品牌建设方向 |
3.2 品牌建设流程与产品要求日益清晰 |
3.2.1 “嘉田四季”品牌建设流程 |
3.2.2 “嘉田四季”品牌产品要求 |
3.3 品牌许可农产品市场规模有所扩大 |
4 嘉兴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嘉田四季”运营管理问题及原因 |
4.1 问题 |
4.1.1 区域公用品牌农产品市场信任度不够 |
4.1.2 各主体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意识淡薄 |
4.1.3 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市场竞争力较弱 |
4.2 原因 |
4.2.1 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质量信誉保障机制不够完善 |
4.2.2 政府对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扶持与宣传力度不大 |
4.2.3 品牌农产品规模、特色、科技含量与营销渠道不够 |
5 改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运营管理的对策 |
5.1 完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市场信誉保障机制 |
5.2 加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扶持和宣传力度 |
5.3 推动品牌产业科技创新和营销渠道多元化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A:关于嘉兴市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嘉田四季”运营管理的市民观点调查 |
附录B:对嘉兴市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嘉田四季”运营管理工作人员的访谈提纲 |
个人简介 |
致谢 |
(2)乡村振兴背景下特色农业发展中的乡镇政府职能研究 ——以S县Z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选题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1.国内外对特色农业发展中政府职能问题的研究 |
2.简要述评 |
(三)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之处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3.论文创新之处 |
一、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 |
1.特色农业 |
2.乡镇政府职能 |
(二)理论基础 |
1.政府职能理论 |
2.新公共服务理论 |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特色农业发展中的乡镇政府职能定位 |
1.农村特色产业振兴规划的引领者 |
2.优势特色农业财政扶持的保障者 |
3.特色农业相关利益监督的管理者 |
4.农村特色产业公共服务的提供者 |
(四)本章小结 |
二、S县Z镇乡村振兴背景下特色农业发展中的乡镇政府职能现状 |
(一)S县Z镇特色农业概况及政府机构、职能 |
1.Z镇的基本概况 |
2.Z镇农业种植结构总体背景 |
3.Z镇特色农业发展的总体现状 |
4.Z镇政府组织机构及职能 |
(二)S县Z镇乡村振兴背景下特色农业发展中的乡镇政府职能现状 |
1.发挥统筹规划职能编制特色农业的引导现状 |
2.强化财政保障职能扶持特色农业的具体情况 |
3.针对特色农业相关利益发挥监督职能的状况 |
4.提供公共服务职能落实特色农业的现实状况 |
(三)本章小结 |
三、S县Z镇特色农业发展中乡镇政府职能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一)S县Z镇特色农业发展中乡镇政府职能存在的问题 |
1.政府规划特色农业发展缺乏整体性 |
2.政府财政扶持特色农业的机制不健全 |
3.对特色农业利益相关者监管不到位 |
4.特色农业产区公共服务供给单一 |
(二)S县Z镇特色农业发展中乡镇政府职能问题的原因分析 |
1.乡镇政府管理理念相对陈旧与职能转换不彻底 |
2.乡镇经济发展底子薄与政府财政力量有限 |
3.乡镇政府运行缺乏系统的约束机制 |
4.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定位不明确 |
(三)本章小结 |
四、完善乡村振兴背景下特色农业发展中乡镇政府职能的建议 |
(一)加强政府在特色农业发展中统筹规划的引领作用 |
1.创新行政管理体制以及时编制特色农业发展规划 |
2.建立健全特色农产品稳定的产销衔接机制 |
3.打造特色农业发展中的龙头企业 |
(二)优化政府对特色农业经营的财政惠农供给 |
1.拓宽融资渠道以实现多元化的资金投入 |
2.实行特色农业资金的专款专用 |
3.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并实施税收优惠 |
(三)强化政府对特色农业相关利益者的监管 |
1.加快建设政府农业综合执法体系 |
2.加强建设特色农业相关法律法规制度 |
3.强化特色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 |
(四)保障政府对特色农业的公共服务建设 |
1.推进农村特色农业基础设施提档升级 |
2.重视特色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与推广 |
3.培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提升从业队伍素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获得的奖项 |
致谢 |
(3)社会资本、契约选择与养殖户标准化生产行为 ——以中国白羽肉鸡生产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言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问题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和方法 |
1.4 数据来源 |
1.5 技术路线 |
1.6 可能的创新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研究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白羽肉鸡行业及行为主体 |
2.1.2 社会资本 |
2.1.3 契约选择及其稳定性 |
2.1.4 垂直协作模式 |
2.1.5 标准化生产 |
2.2 相关理论回顾 |
2.2.1 产业组织理论 |
2.2.2 交易成本决定论 |
2.2.3 契约理论 |
2.2.4 生产者行为理论 |
2.2.5 计划行为理论 |
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3.1 农业产业化组织中契约关系的研究综述 |
2.3.2 产业链组织与养殖户生产行为研究综述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国肉鸡产业发展现状及数据统计分析 |
3.1 中国白羽肉鸡产业发展现状 |
3.1.1 白羽肉鸡起源、生产及消费 |
3.1.2 白羽肉鸡的垂直一体化和标准化生产进程 |
3.2 四省白羽肉鸡产业现状 |
3.2.1 规模现状 |
3.2.2 产量与企业现状 |
3.3 数据来源及描述性统计分析 |
3.3.1 样本选择 |
3.3.2 问卷设计与调查内容 |
3.3.3 变量选择 |
3.3.4 样本与数据特征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肉鸡养殖的社会资本对契约选择的影响 |
4.1 社会资本与契约选择的静态博弈 |
4.2 社会资本对契约选择影响的理论及实证模型构建 |
4.3 社会资本的因子分析 |
4.4 社会资本对契约选择的影响实证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契约选择与养殖户标准化生产行为的实证分析 |
5.1 养殖户标准化生产行为认知及采纳情况 |
5.2 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说 |
5.3 实证模型构建及其结果分析 |
5.3.1 模型设定 |
5.3.2 统计性描述 |
5.3.3 卡方检验 |
5.3.4 模型估计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社会资本、契约选择与标准化生产行为的实证分析 |
6.1 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说 |
6.2 结构方程模型介绍与描述性统计分析 |
6.2.1 结构方程模型的原理 |
6.2.2 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步骤 |
6.2.3 问卷设计与描述统计 |
6.2.4 信度与效度分析 |
6.3 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 |
6.3.1 模型的拟合结果 |
6.3.2 假说的检验 |
6.3.3 结果分析 |
6.4 不同契约选择模式养殖户标准化生产心理决策机制比较分析 |
6.4.1 样本的特征分析 |
6.4.2 基于契约稳定性的结构方程模型验证 |
6.4.3 基于契约稳定性的模型结果分析 |
6.5 不同地区的养殖户标准化生产心理决策机制比较分析 |
6.5.1 样本的特征分析 |
6.5.2 基于地域划分的结构方程模型验证 |
6.5.3 基于地域划分的模型结果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肉鸡养殖户生产绩效的影响因素与实证 |
7.1 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说 |
7.2 描述性统计分析 |
7.2.1 技术投入产出指标 |
7.2.2 成本收益指标 |
7.2.3 基于契约选择模式的影响因素的统计性分析 |
7.3 生产绩效的影响因素分析 |
7.3.1 社会资本对生产绩效的影响 |
7.3.2 契约选择对生产绩效的影响 |
7.3.3 标准化生产行为对生产绩效的影响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及建议 |
8.1 结论 |
8.2 政策建议 |
8.2.1 针对性的提高社会资本 |
8.2.2 完善组织服务,促成高稳定性契约选择模式生产的发展 |
8.2.3 加大对更稳定契约选择模式的宣传和引导 |
8.2.4 从政府、企业、养殖户多角度出发,促进肉鸡行业标准化生产发展 |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件 |
致谢 |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文章 |
(4)标准化视域下福建特色农产品质量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R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世界发达国家普遍重视农产品质量管理 |
1.1.2 中国越来越重视农产品质量管理 |
1.1.3 特色农产品质量管理是福建农业管理的核心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价值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1 农业标准化与生产效益分析研究 |
1.3.2 农产品质量管理信息不对称研究 |
1.3.3 农产品质量管理问题的农残研究 |
1.3.4 农产品质量标准的技术壁垒研究 |
1.3.5 农产品质量管理的政府规制研究 |
1.3.6 农产品质量可追溯管理对策研究 |
1.3.7 农产品质量问题的调查研究模型 |
1.3.8 文献评述 |
1.4 相关概念与研究对象界定 |
1.4.1 相关概念界定 |
1.4.2 研究对象界定 |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5.1 总体思路与逻辑框架 |
1.5.2 研究内容 |
1.6 研究方法 |
1.6.1 文献法 |
1.6.2 实地调查 |
1.6.3 案例研究法 |
1.6.4 灰色预测模型分析法 |
1.6.5 数据采集和统计分析法 |
1.7 论文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1.7.1 论文可能的创新 |
1.7.2 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二章 农产品质量管理的理论分析 |
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1.1 理论的提出及其主要观点 |
2.1.2 理论的应用及对本研究的指导作用 |
2.2 灰色系统理论 |
2.2.1 理论的提出及其主要观点 |
2.2.2 理论的应用及对本研究的指导作用 |
2.3 农业标准化原理 |
2.3.1 原理的提出及其主要观点 |
2.3.2 理论的应用及对本研究的指导作用 |
2.4 农产品质量全程控制理论 |
2.4.1 理论的提出及其主要观点 |
2.4.2 理论的应用及对本研究的指导作用 |
2.5 环境外部性理论 |
2.5.1 理论的提出及其主要观点 |
2.5.2 理论的应用及对本研究的指导作用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农产品质量管理的标准化基础 |
3.1 标准的基本分类 |
3.1.1 农业标准管理的对象和内容 |
3.1.2 标准的分类、制定与使用 |
3.1.3 标准的综合效应 |
3.2 农业标准化基本联系 |
3.2.1 农业标准化学科的独立性与联系性 |
3.2.2 标准化与农业标准化的关系 |
3.2.3 农产品质量安全与产品标准的关系 |
3.2.4 农业标准化管理与质量管理的关系 |
3.2.5 农业规模化经营与农业标准化的关系 |
3.3 农产品生产各阶段标准化管理分析 |
3.3.1 农产品产前标准化管理分析 |
3.3.2 农产品产中标准化管理分析 |
3.3.3 农产品产后标准化管理分析 |
3.4 无公害标准与农产品质量管理 |
3.4.1 无公害标准关键点控制 |
3.4.2 无公害全程质量管理 |
3.4.3 无公害生产过程追溯 |
3.5 无公害标准用药要求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福建特色农产品质量管理现状分析 |
4.1 福建特色农产品的资源基础分析 |
4.1.1 土地资源 |
4.1.2 气候资源 |
4.1.3 水资源 |
4.1.4 林业资源 |
4.1.5 海洋资源 |
4.1.6 人口与劳动力资源 |
4.1.7 福建特色农产品资源 |
4.2 福建特色农产品生产现状分析 |
4.2.1 生产面积 |
4.2.2 单位面积产量 |
4.2.3 农产品单位价格 |
4.2.4 农产品产值 |
4.3 福建特色农产品质量管理成效 |
4.3.1 政府管理方面 |
4.3.2 标准化体系建设方面 |
4.3.3 检验体系建设方面 |
4.3.4 农产品规模化组织生产方面 |
4.4 福建特色农产品质量问题现状 |
4.4.1 农药残留量超标问题 |
4.4.2 食品添加剂含量超标问题 |
4.4.3 重金属等污染物超标问题 |
4.4.4 水产品药物残留超标问题 |
4.4.5 特色农产品假冒伪劣问题 |
4.5 福建特色农产品质量问题成因 |
4.5.1 政府管理规制问题 |
4.5.2 农业投入品持续大量投入 |
4.5.3 农产品标准化普及率较低 |
4.5.4 特色农产品信息不对称 |
4.5.5 食品添加剂违规超标添加 |
4.5.6 标准化主体利益驱动不足 |
4.5.7 小微食品企业的质量隐患 |
4.6 福建特色农产品质量管理问题分析 |
4.6.1 生产者质量管理方面 |
4.6.2 企业质量管理方面 |
4.6.3 消费者信息不对称方面 |
4.6.4 政府部门监管方面 |
4.6.5 法律法规执行方面 |
4.6.6 检测体系建设方面 |
4.6.7 农业标准化管理方面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福建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普及率调查与分析 |
5.1 标准化生产普及率调查方案设计 |
5.1.1 标准化生产项目简介 |
5.1.2 标准化生产普及率的指标设计 |
5.2 标准化生产普及率调查与数据处理 |
5.2.1 调查目的 |
5.2.2 调查对象 |
5.2.3 调查方法与内容 |
5.2.4 调查数据处理 |
5.3 标准化生产普及率调查结果与分析 |
5.3.1 茶叶 |
5.3.2 蔬菜 |
5.3.3 水产品 |
5.3.4 水果 |
5.3.5 食用菌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福建特色农产品生产与质量趋势预测研究 |
6.1 生产趋势预测 |
6.1.1 指标选取与预测模型选择 |
6.1.2 生产趋势预测 |
6.2 质量趋势预测 |
6.2.1 指标选取与预测模型选择 |
6.2.2 趋势预测 |
6.3 福建特色农产品生产与质量趋势比较分析 |
6.3.1 茶叶比较分析 |
6.3.2 水产品比较分析 |
6.3.3 食用菌比较分析 |
6.3.4 水果比较分析 |
6.3.5 蔬菜比较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福建特色农产品质量管理案例实证研究 |
7.1 标准化视域下南靖双孢蘑菇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经验与启示 |
7.1.1 南靖双孢蘑菇基本概况 |
7.1.2 南靖双孢蘑菇质量管理的做法与经验 |
7.1.3 主要启示 |
7.2 标准化视域下平和蜜柚质量管理经验与启示 |
7.2.1 平和蜜柚基本概况 |
7.2.2 平和蜜柚质量管理的做法与经验 |
7.2.3 主要启示 |
7.3 标准化视域下龙海青葱蔬菜质量管理经验与启示 |
7.3.1 龙海青葱国家级种植标准化示范区基本概况 |
7.3.2 标准化视域下龙海青葱蔬菜质量管理做法与经验 |
7.3.3 主要启示 |
7.4 标准化视域下平和白芽奇兰茶质量管理经验与启示 |
7.4.1 平和白芽奇兰茶基本概况 |
7.4.2 平和白芽奇兰茶质量管理的主要做法与经验 |
7.4.3 主要启示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标准化视域下福建特色农产品质量管理对策建议 |
8.1 推进特色农产品实施标准化的机制 |
8.1.1 农产品市场准入倒逼机制 |
8.1.2 农产品出口标准导向机制 |
8.1.3 农业标准化示范推广机制 |
8.1.4 无公害标准认证奖励机制 |
8.1.5 食品标准备案程序简化机制 |
8.1.6 标准化的国际交流常态化机制 |
8.2 推进政府强化农产品质量管理 |
8.2.1 开展农业投入品专项整治 |
8.2.2 落实质量安全监管责任 |
8.2.3 实施质量认证监督管理 |
8.2.4 监督管理农产品全程质量 |
8.2.5 强化日常监督抽查与巡查 |
8.2.6 保障标准化工作专项资金 |
8.2.7 建立质量奖励和财政优惠政策 |
8.2.8 引导规模经营提升标准化普及率 |
8.2.9 加强种植和加工标准技术培训 |
8.2.10 完善政府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 |
8.3 推进生产者管理的策略 |
8.3.1 生产许可制度引导食品企业实现正外部性 |
8.3.2 依法落实生产者和企业的质量安全主体责任 |
8.3.3 加强对在建省级农业标准示范区的巡查力度 |
8.4 推进信息平台建设的策略 |
8.4.1 加强生产企业信用平台建设 |
8.4.2 构建农产品可追溯管理机制 |
8.5 整合政府监管机构与监管队伍 |
8.5.1 整合监管机构 |
8.5.2 整合监管队伍 |
第九章 结论 |
9.1 主要结论 |
9.2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致谢 |
(5)福建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绩效影响因素研究 ——以蔬菜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标和内容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4 研究的特色和创新 |
1.4.1 研究的特色 |
1.4.2 创新之处 |
2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绩效相关文献述评 |
2.1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相关研究 |
2.1.1 国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研究成果 |
2.1.2 国内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相关研究成果 |
2.2 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监管绩效相关研究 |
2.2.1 国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绩效评估研究 |
2.2.2 国内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绩效评估研究 |
2.3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绩效影响因素研究 |
2.4 已有研究对本文的启示 |
3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分析 |
3.1 农产品生产的特征 |
3.2 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制约因素 |
3.3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经济学分析 |
3.4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的构成及特点 |
3.5 福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现状 |
3.5.1 基层监管机构设置日趋完善 |
3.5.2 监管手段日益强化 |
3.5.3 监管机制逐步建立 |
3.5.4 生产者安全生产意识逐步提高 |
3.5.5 农产品质量安全社会监管氛围逐步形成 |
4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绩效影响因素理论分析与研究设计 |
4.1 研究的理论基础 |
4.2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绩效测度 |
4.3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绩效影响因素初步分析 |
4.4 模型构建 |
4.4.1 结构方程模型介绍 |
4.4.2 理论模型构建 |
5 问卷调查与数据分析 |
5.1 问卷设计 |
5.2 问卷调查 |
5.3 样本数据基本特征分析 |
5.3.1 监管机构能力情况 |
5.3.2 监管手段情况 |
5.3.3 监管机制情况 |
5.3.4 监管对象行为情况 |
5.3.5 监管环境情况 |
5.3.6 监管绩效情况 |
5.4 数据检验 |
5.4.1 信度检验 |
5.4.2 效度检验 |
5.4.3 正态性检验 |
5.5 本章小结 |
6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绩效关键影响因素识别 |
6.1 模型评价方法 |
6.1.1 参数检验 |
6.1.2 模型拟合评价 |
6.2 测量模型检验 |
6.2.1 监管机构能力潜变量的测量模型检验 |
6.2.2 监管手段潜变量的测量模型检验 |
6.2.3 监管机制潜变量的测量模型检验 |
6.2.4 监管对象行为潜变量的测量模型检验 |
6.2.5 监管环境潜变量的测量模型检验 |
6.2.6 监管绩效潜变量的测量模型检验 |
6.3 结构模型检验 |
6.3.1 监管机构能力与监管绩效关系检验 |
6.3.2 监管对象行为与监管绩效关系检验 |
6.3.3 监管手段与监管绩效关系检验 |
6.3.4 监管机制与监管绩效关系检验 |
6.3.5 监管环境与监管绩效关系检验 |
6.3.6 监管机构能力与监管手段关系检验 |
6.3.7 监管机构能力与监管机制关系检验 |
6.3.8 监管手段与监管对象行为关系检验 |
6.3.9 监管机制与监管对象行为关系检验 |
6.3.10 监管环境与与监管机构能力关系检验 |
6.3.11 监管环境与与监管对象行为关系检验 |
6.4 本章小结 |
7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绩效影响效应分析 |
7.1 初始模型评价 |
7.1.1 初始模型参数的显着性检验 |
7.1.2 初始模型拟合评价 |
7.2 模型修正 |
7.3 最优模型与参数估计的展示 |
7.4 效应分析 |
7.5 实证分析结果讨论 |
8 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绩效的对策建议 |
8.1 理顺监管机构职责,提高监管机构能力 |
8.1.1 完善监管机构设置 |
8.1.2 提高监管人员素质 |
8.1.3 加强监管激励 |
8.1.4 加大监管财政投入 |
8.2 规范监管对象行为 |
8.2.1 加强宣传和教育 |
8.2.2 规范农业投入品使用 |
8.2.3 建立生产记录档案 |
8.3 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制 |
8.3.1 可追溯制度 |
8.3.2 安全生产承诺制 |
8.3.3 信息公开制度 |
8.3.4 应急处置制度 |
8.4 完善监管手段,提升监管效能 |
8.4.1 检测手段 |
8.4.2 法律手段 |
8.4.3 经济手段 |
8.4.4 行政手段 |
8.5 优化监管环境 |
8.5.1 加强舆论监督 |
8.5.2 加强公民监督举报 |
8.5.3 引入第三方组织协同监管 |
9 研究结论与展望 |
9.1 本文的研究结论 |
9.2 本文的不足之处 |
9.3 未来的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模型修正输出结果 |
附录二: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情况访谈提纲 |
附录三: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绩效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6)福建省农业标准化工作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福建省农业标准化工作现状 |
1.1 农业标准化工作网络基本覆盖全省 |
1.2 初步建立了福建省农业标准体系 |
1.3 建立了一批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
1.4 积极争创各类农产品品牌 |
1.5 逐步完善农产品质检体系 |
2 福建省农业标准化存在的问题 |
2.1 农业标准化推广人才不足 |
2.2 检测能力不足 |
2.3 农民意识不强 |
2.4 部门协调有待加强 |
2.5 经费投入少 |
3 提升福建农业标准化工作水平总体思路和对策 |
3.1 总体思路 |
3.2 对策建议 |
3.2.1 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农业标准化协调推进机制。 |
3.2.2 加强农业标准的科研与普及推广。 |
3.2.3 加强农业标准体系建设。 |
3.2.4 切实抓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工作。 |
3.2.5 抓好农业标准效果的中期评价,适时调整实施方案。 |
3.2.6 创造好的农业标准化工作环境。 |
3.2.7 推行生态农业标准化工作。 |
(7)福建省农业标准化建设及其效果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国外农业标准化研究与现状 |
1.2.2 国内农业标准化研究与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1.3.1 总体思路与框架 |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主要特点和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农业标准化及其相关理论基础 |
2.1 农业标准化的产生和发展 |
2.1.1 朴素农业标准化阶段 |
2.1.2 初级农业标准化阶段 |
2.1.3 农业标准化法制阶段 |
2.1.4 农业标准化快速发展阶段 |
2.2 农业标准化的相关概念界定和原理 |
2.2.1 标准与标准化 |
2.2.2 农业标准与农业标准化 |
2.2.3 农业标准化原理 |
2.2.4 生态经济学理论 |
2.2.5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6 产业生态学理论 |
2.2.7 环境外部性理论 |
2.2.8 灰色系统理论 |
第三章 福建农业标准化发展历程和现状 |
3.1 福建农业标准化发展阶段 |
3.1.1 无意识阶段 |
3.1.2 起步阶段 |
3.1.3 发展阶段 |
3.1.4 提高和完善阶段 |
3.2 福建省农业标准化工作现状 |
3.2.1 农业标准化工作网络基本覆盖全省 |
3.2.2 初步建立了福建省农业标准体系 |
3.2.3 建立了一批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
3.2.4 品牌工作创建的情况 |
3.2.5 农产品质检体系建立情况 |
3.3 福建省农业标准化存在的问题 |
3.3.1 农业标准化推广人才不足 |
3.3.2 检测能力不足 |
3.3.3 农民意识不强 |
3.3.4 部门协调有待加强 |
3.3.5 经费投入少 |
第四章 福建农业标准制定与推广实施背景分析 |
4.1 农业标准制定的提升 |
4.1.1 农业标准体系产生的途径 |
4.1.2 农业标准从数量向质量升华的途径与时机 |
4.1.3 提升农业标准体系结构的建立 |
4.2 福建农业标准化推广实施背景分析 |
4.2.1 明确实施和推广的条件 |
4.2.2 落实实施的重点程序 |
4.2.3 农业标准化实施推广应注意的问题 |
第五章 福建农业标准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5.1 评价原则 |
5.1.1 从评价的方法上考虑 |
5.1.2 从评价的效果上考虑 |
5.2 确定适当的农业标准化效果评价内容 |
5.2.1 经济效果评价 |
5.2.2 社会效果评价 |
5.2.3 生态效果评价 |
5.3 准确使用农业标准化效果评价方法 |
5.3.1 生产函数法 |
5.3.2 调查研究法 |
5.3.3 预测评价法 |
5.3.4 平行比较法 |
5.3.5 层次分析法 |
第六章 福建省农业标准化实施效果评价 |
6.1 研究对象介绍 |
6.1.1 福建省农业标准化概况 |
6.1.2 福建省农业标准示范区概况 |
6.2 福建省农业标准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6.3 福建省农业标准化建设效果评价 |
6.3.1 数据收集 |
6.3.2 指标的无量纲化处理 |
6.3.3 指标权重的确定 |
6.3.4 农业标准化评价结果分析综合指标 |
6.3.5 综合评价分析 |
6.4 小结 |
第七章 提升福建农业标准化工作水平总体思路和对策 |
7.1 总体思路 |
7.2 对策建议 |
7.2.1 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农业标准化协调推进机制 |
7.2.2 适时推进新标准研究工作,提高农业创新技术转化能力和农业标准的技术水平 |
7.2.3 实施农业生产全过程的综合标准化,拓展农民增收空间 |
7.2.4 健全农业标准化检测体系,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保障 |
7.2.5 抓好标准实施过程的效果评价,及时调整标准实施方案 |
7.2.6 扩大农民生产规模与技术推广网络,引导合作社建设发展 |
7.2.7 完善农产品市场机制,疏导标准化农产品市场流通环节 |
7.2.8 加强农业生产环境保护标准化工作,推行生态农业标准化 |
第八章 结论 |
8.1 结论 |
8.2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致谢 |
(8)我国主要热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我国主要热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现状 |
1.1 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进展顺利 |
1.2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逐步完善 |
1.3 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建设取得一定进展 |
1.3.1 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方面 |
1.3.2 绿色食品认证方面 |
1.3.3 有机产品认证方面 |
1.3.4 地理标志方面 |
1.4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逐步健全 |
1.4.1 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发布制度 |
1.4.2 实行例行监测制度,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检力度 |
1.4.3 建立质量追溯制度, 逐步推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 |
1.4.4 初步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应急体系 |
2 存在的问题 |
2.1 各有关部门齐抓共管机制不健全 |
2.2 热区农产品质量安全三大体系建设仍不完善 |
2.2.1 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尚未完善 |
2.2.2 检测机构的布局、数量、检测能力与实际要求差距较大 |
2.2.3 热带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与品牌培育工作滞后 |
2.3 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尚处于起步阶段, 有效预警机制尚待完善 |
2.4 热带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技支撑不强 |
3 建设思路 |
3.1 加强领导, 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创新 |
3.2 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三大体系 |
3.3 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长效机制 |
3.4 创新农产品质量安全关键技术 |
3.5 借鉴经验, 开展以科学为基础的风险分析研究 |
3.6 加快信息网络建设, 建立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预警机制 |
(9)漳台农业标准化合作研究 ——以蝴蝶兰产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闽台农业标准化合作政策方面的简要研究 |
1.2.2 台湾农业标准化体系的深入研究 |
1.2.3 闽台科技合作方面的研究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2. 闽台农业合作发展概况 |
2.1 漳州地区农业发展现状 |
2.1.1 漳州地区农业发展概况 |
2.1.2 漳州地区农业主导产业 |
2.1.3 漳州地区花卉产业现状 |
2.1.4 漳州市花卉产业存在的发展瓶颈 |
2.2 漳州地区蝴蝶兰产业发展情况[12] |
2.2.1 漳州地区蝴蝶兰产业发展现状 |
2.2.2 漳州地区蝴蝶兰产业存在的问题 |
2.3 台湾地区农业发展现状 |
2.3.1 台湾地区农业发展概况[13] |
2.3.2 台湾花卉产业现状 |
2.3.3 台湾花卉产业特点 |
2.4 台湾地区蝴蝶兰产业发展情况 |
2.4.1 台湾地区蝴蝶兰产业生产状况 |
2.4.2 台湾地区蝴蝶兰产业存在的问题 |
2.5 闽台农业合作发展现状 |
2.5.1 闽台农业合作发展沿革 |
2.5.2 闽台蝴蝶兰产业合作发展情况及前景分析 |
3. 闽台农业标准化合作发展情况 |
3.1 漳州地区农业标准化工作概况 |
3.1.1 从抓示范区入手,进一步规范农业技术标准 |
3.1.2 从制定标准入手,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 |
3.1.3 从强化标准实施入手,提升农产品质量水平 |
3.2 农业标准化示范成功经验的推广与应用 |
3.2.1 建立合作社模式,扩大标准化生产规模 |
3.2.2 建立协会组织,提升标准化生产能力 |
3.2.3 发挥品牌效应,增强标准化生产实效 |
3.3 漳州地区花卉产业标准化体系建设情况 |
3.4 台湾地区台湾标准化发展水平及其启示 |
3.4.1 台湾地区标准概述 |
3.4.2 台湾地区农业标准化概况[19] |
4. 漳州地区闽台农业标准化合作的SWOT 分析[21] |
4.1 优势(Strengths) |
4.1.1 资源优势 |
4.1.2 区位优势 |
4.1.3 政策优势 |
4.2 劣势(Weaknesses) |
4.2.1 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提升 |
4.2.2 缺少品牌花卉,品牌意识有待增强 |
4.2.3 乏专业人才 |
4.3 机遇(Opportunities) |
4.3.1 两岸关系的改善 |
4.3.2 政府的高度重视 |
4.3.3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
4.4 挑战(Threats) |
4.4.1 政治环境的影响 |
4.4.2 周边地区的竞争 |
4.5 SWOT 分析结论 |
5 案例研究----闽台蝴蝶兰标准的制定与推广应用研究 |
5.1 漳州台商蝴蝶兰公司的基本情况 |
5.2 漳台共商制定蝴蝶兰标准的情况 |
5.2.1 标准制定概况 |
5.2.2 两岸蝴蝶兰标准的应用与推广 |
5.3 标准主要内容、依据及试验验证的分析、综述 |
5.3.1 标准主要内容 |
5.3.2 标准主要依据 |
5.3.3 性状依据蝴蝶兰的生长和开花表现进行综述 |
5.3.4 温室与基质 |
5.3.5 质量要求 |
5.3.6 主要试验验证的分析、综述 |
5.3.7 温室 |
5.3.8 基质 |
5.3.9 种苗生产技术 |
5.3.10 植床规格 |
5.3.11 栽培密度 |
5.3.12 水肥管理 |
5.3.13 温度光照 |
5.3.14 质量等级 |
5.3.15 国内外同类标准水平的对比情况 |
5.3.16 实验结论 |
5.4 蝴蝶兰标准的制定推广对加快闽台花卉产业合作发展的启示 |
5.4.1 要明确两岸农业合作独特优势 |
5.4.2 要注重标准化体系的建立和推广 |
5.4.3 两岸花卉合作研究平台及工作机制 |
6. 闽台农业标准化合作前景及对策研究 |
6.1 合作前景分析 |
6.1.1 标准内容市场化 |
6.1.2 农业生产标准化 |
6.1.3 标准常识普及化 |
6.1.4 标准事务信息化 |
6.1.5 标准活动国际化 |
6.2 加强闽台农业合作标准化的主要对策 |
6.2.1 加强生产方面标准化工作的互作 |
6.2.2 市场方面 |
6.2.3 政策服务方面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云霄县枇杷标准化研究与推广(论文提纲范文)
图表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1.2.1 理论意义 |
1.1.2.2 现实意义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目标、方法、步骤和可行性论证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步骤 |
1.3.4 可行性论证 |
1.4 技术路线 |
1.5 本论文的特色和可能创新之处 |
2 国内研究综述 |
2.1 农业标准化研究 |
2.1.1 农业标准化概念研究 |
2.1.2 农业标准化作用研究 |
2.1.3 农业标准化推广研究 |
2.1.4 农业标准化体系研究 |
2.1.5 农业标准化对策研究 |
2.2 农产品标准化研究 |
2.3 水果标准化研究 |
2.4 枇杷产业研究 |
3 云霄县枇杷现状调查 |
3.1 福建省云霄县简介 |
3.2 云霄县枇杷种植面积与销售额 |
3.3 云霄县枇杷主要出口国家和出口额 |
3.4 云霄县枇杷产品结构及枇杷产业链 |
3.5 云霄县枇杷经营实体 |
4 云霄县枇杷标准化成效与问题分析 |
4.1 云霄县枇杷标准化成效 |
4.1.1 枇杷标准化制定情况 |
4.1.2 监督检查能力建设情况 |
4.1.3 枇杷标准化基地建设情况 |
4.1.4 产品质量认证情况 |
4.2 枇杷标准化建设存在问题 |
4.2.1 生产技术不够规范,管理技术相对落后,标准化意识薄弱 |
4.2.2 缺乏整体发展战略规划 |
4.2.3 管理标准化的机构较少 |
4.2.4 龙头企业规模小,辐射带动能力不高 |
4.2.5 市场营销体系不健全 |
5 云霄县枇杷发展思路 |
5.1 提升标准化意识,提高产品质量水平 |
5.1.1 加强宣传、培训和指导力度,提高果农标准化意识 |
5.1.2 转变果农旧有观念,提高政府责任感和紧迫感 |
5.1.3 加强枇杷标准化理论和技术的研究和推广 |
5.2 制定枇杷标准化发展规划 |
5.2.1 品种规划 |
5.2.2 区域规划 |
5.2.3 整体战略规划 |
5.3 完善枇杷标准化机构 |
5.3.1 在已有枇杷协会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并完善枇杷协会 |
5.3.2 加强与各大枇杷产区的协会合作,与台湾合作社合作 |
5.4 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带动枇杷标准化建设 |
5.5 开展枇杷流通领域标准化管理 |
6 案例研究 |
6.1 漳江实业有限公司标准化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
6.1.1 公司基本情况 |
6.1.2 公司主要做法与经验 |
6.1.2.1 采用无公害的生态栽培模式,严格执行质量标准 |
6.1.2.2 强化标准化意识,加快标准化体系建设,壮大龙头企业 |
6.1.2.3 开展标准化服务,实现企业与果农的双赢 |
6.1.2.4 依托枇杷协会,形成产、销、研、加工标准一体化 |
6.1.2.5 龙头企业+协会+果农的经营模式 |
6.1.3 启示 |
6.1.3.1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 |
6.1.3.2 通过深加工和包装,延伸产业链 |
6.1.3.3 加大资金投入 |
6.1.3.4 兴办更多连接果农和企业的合作社或协会 |
6.1.3.5 尊重果农的意愿,让果农得到更多的切身利益 |
6.1.3.6 积极开拓市场,扩大对外宣传,提升品牌知名度 |
6.1.3.7 努力得到更多的认证,尤其是海外认证 |
7 云霄县枇杷标准化推广对策 |
7.1 加强枇杷标准化实地考查研究,为枇杷标准化推广提供实践经验 |
7.2 进一步联合高校做产学研研究,为枇杷标准化推广提供理论基础 |
7.3 加强枇杷推广队伍建设,推进枇杷标准化示范区建设 |
7.4 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导、行业协会为主导的标准化推广模式 |
7.4.1 政府主导型的枇杷标准推广模式 |
7.4.2 企业主导型,政府参与的枇杷标准推广模式 |
7.4.3 行业协会主导型,政府参与的枇杷标准推广模式 |
7.4.4 政府主导型,高校科研人员参与的枇杷标准推广模式 |
7.4.5 小结 |
7.5 建立枇杷产业标准化的长效机制,是枇杷标准化及推广的保障 |
7.5.1 加大资金投入:设立枇杷标准化专项资金 |
7.5.2 积极推进认证体系,争取获得更多国际认证 |
7.5.3 健全枇杷产品检验检测体系,促进枇杷标准化实施 |
7.5.4 加强执法监督力度,使枇杷产品标准化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
7.6 积极进行品牌建设是枇杷标准化推广长久有效的途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推进福建农业标准化的思路与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运营管理研究 ——以嘉兴“嘉田四季”为例[D]. 乐炜雯. 浙江农林大学, 2021(07)
- [2]乡村振兴背景下特色农业发展中的乡镇政府职能研究 ——以S县Z镇为例[D]. 程向仅.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3]社会资本、契约选择与养殖户标准化生产行为 ——以中国白羽肉鸡生产为例[D]. 陈齐畅.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8)
- [4]标准化视域下福建特色农产品质量管理研究[D]. 柯铭华. 福建农林大学, 2016(05)
- [5]福建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绩效影响因素研究 ——以蔬菜为例[D]. 赖永波. 福建农林大学, 2015
- [6]福建省农业标准化工作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 董秀云,郑金贵. 安徽农业科学, 2013(29)
- [7]福建省农业标准化建设及其效果评价研究[D]. 董秀云. 福建农林大学, 2013(06)
- [8]我国主要热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研究[J]. 李玉萍,方佳,梁伟红,刘燕群,宋启道. 南方农业学报, 2011(12)
- [9]漳台农业标准化合作研究 ——以蝴蝶兰产业为例[D]. 陈晓燕. 福建农林大学, 2011(06)
- [10]云霄县枇杷标准化研究与推广[D]. 方艺茹. 福建农林大学, 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