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药学实践—21世纪中国药师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论文文献综述)
陈晨,刘怿晗,吴斌,金子妍,徐珽[1](2022)在《真实世界研究对临床药师的挑战与机遇》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真实世界研究对临床药师的挑战和机遇。方法介绍真实世界研究在药品安全性、有效性和经济性评价中的应用实例,据此总结临床药师面临的具体问题。结果与结论基于真实世界数据所得到的证据有力地推动了临床药物治疗的发展。在临床治疗团队中,临床药师更关注患者的用药问题,真实世界研究是临床药师全面评价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及药品应用合理性的有效模式。同时,应加强临床药师临床药学能力的培养,完善科研工具,促使临床药师转变职业定位。
朴晶竹[2](2020)在《基于医疗机构中药临床药学服务调研的药师能力提升思考》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以现代中药临床药学服务理念为切入点,以临床医疗核心主体-医、药、护、患为研究对象,开展医疗机构中药临床药学服务情况及服务需求的调查研究,深入分析我国中药临床药学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医药护患不同的服务需求、中药临床药师培训需求,提出改进中药临床药师药学服务水平的思考及建议,以促进中药临床合理用药,为中药临床药学的健康发展提供数据依托和政策建议。方法:本研究采用的方法如下:(1)文献研究法:检索相关的文献资料,梳理近年国家相关部门对医院中药临床药学发展与改革方面的法律法规及政策性文件,对当前中药临床药学学科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分析,为后续调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2)专家咨询法:咨询临床药学及中药临床药学、医学统计学、中药合理用药方面的专家及医院领导,充分吸收专家及领导的合理建议,制定研究方案及调研体系框架,并修改完善调研问卷相关细节。(3)问卷调研法:基于文献分析、政策梳理、问卷设计、专家论证、预调研等工作,以医、药、护、患为研究对象,围绕其一般情况、中药临床药学服务开展情况及评价、中药临床药学服务需求及中药临床药师培训需求等内容展开调研。医药护问卷以网络问卷星调研的形式发放回收,患者问卷以现场调研的形式发放回收,并将问卷信息录入至Excel 2010,建立Access数据库。(4)数据分析方法:将调研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采用SPSS软件建立数据库并以描述性统计分析、卡方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研究回收医药护问卷2469份,其中有效问卷2469份,问卷有效率100%;回收患者问卷1272份,其中有效问卷1125份,问卷有效率88.44%;回收中药临床药师培训基地学员问卷505份,其中有效问卷505份,问卷有效率100%;三套问卷共回收4246份,其中有效问卷4099份。调研发现:(1)中药临床药师专业技能有限,人员配置不足。我国中药临床药师学历普遍较高,但毕业专业以中药学为主,且大多没有经过正规中药临床药师培训而直接从业,缺乏中药临床合理用药的相关知识与思维及临床实践技能,中药临床药学服务能力有限。医疗机构中药临床药师配备不足,远远不能满足临床需求量,并且根据地区、医院类型和等级呈现不均衡。②医疗机构中药临床药学服务工作有待加强,缺乏中医药特色。由于中药临床药学在我国起步较晚、发展滞后,公众对中药临床药师认知度不足,我国中药临床药学服务工作仍处于初级阶段,药学服务内容单一、服务层次较低,中药特色临床药学服务工作也有待加强,并且根据地区、医院类型和等级呈现不均衡。(3)医药护患对中药临床药师认可度高,药学服务需求各有不同。医药护患对中药临床药师的药学服务需求度高,期望中药临床药师参与临床医疗为其提供指导与帮助。医药护患不同主体对中药临床药学服务的需求不同,并且根据不同科室呈现差异性。(4)中药临床药师培训方法与模式尚待规范。中药临床药师培训刚刚起步,目前培训效果有所显现,但仍存在较多问题,个别中药临床药师培训基地中药临床药学工作有待加强,带教组设置有待规范,培训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有待丰富,临床实践安排不足,没有突出中医药特色等。结论:本研究立足于现代药学服务理念,结合我国中药临床药学发展的相关背景对医、药、护、患展开问卷调研,调研问卷具有良好的区分度,信息量大,结果具有参考价值,确保了我国中药临床药学服务现状及需求调研的真实性和科学性。基于调研提出的思考与建议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可以为提升中药临床药师药学服务水平提供指导,为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真实的数据资料和理论依据。
吴涌[3](2020)在《医院制剂管理研究 ——以某市医院制剂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为例》文中认为目的:医院制剂是药品市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补充,它具有普通药品无法替代的特点,首先,大多医院制剂都是临床医疗需要但市场上没有供应的品种。品种较多,剂型较全。第二,因为医院制剂室同是医院的一部分,所以和临床联系密切。能及时解决临床需求。针对一些临床不多见的病症,医院制剂往往能在小微处见实效。第三,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医院制剂在保障临床用药,提高药学科研水平和降低患者医疗经济负担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医药工业技术的快速革新,近年来医院制剂存在着生产规模逐渐缩小和制剂室逐渐减少的现象,因此为了更好地发展医院制剂,延续活力,研究医院制剂的现状和监督管理对策非常有必要。方法:本文通过对文献查找和政策研究,以医院制剂为研究对象,对相关医疗机构制剂室生存状况、监督管理部门对制剂室的监管、法律法规政策等内容的分析,以及抽取一定数量医疗机构进行调查和访谈,研究医院制剂发展的历史和当前所处的状况。结果:通过对我国医疗机构制剂的诞生、发展演变过程进行了客观分析,从中分析获得医疗机构制剂由来和发展的时代背景信息。其次,通过进行数据分析,获取了医疗机构制剂许可情况、医院制剂品种、医院制剂室工作人员配置、医院制剂室设备设施配置、以及医院制剂室质量管理等方面的情况;最后,在此基础上从加强医院制剂配置的质量管理、开展医院制剂不良反应监测以及建立医院制剂再评价制度三个角度总结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结论:未来医院制剂的良好发展,一要依靠医院自身在质量管理上的自我加强和新制剂品类研发和竞争力的提升,第二,需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督管理和法规等多种形式的指导。才能保证医院制剂的持续、健康、稳步向前发展。只有两者相结合,相辅相成,才能使医院制剂健康发展,从而使医院制剂的监督管理也达到最理想的效果。
张建平[4](2020)在《零售药店处方药销售监管研究 ——以惠州市C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于2000年施行处方药分类管理制度,分类管理的核心就是加强处方药的监管,减少不合理用药的发生,保障公众用药安全。然而在实施近19年来,处方药如何有效管理,特别是零售药店处方药销售如何有效监管一直困扰着相关部门,至今仍为未解决的难题。为此国内专家学者展开了许多研究,提出不少独到、有参考价值的成果,可现实中零售药店处方药销售的监管仍面临诸多痛点,零售药店违法违规销售处方药已成行业乱象,其中执业药师“挂证”情况严重并形成一条黑色产业链。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政府部门应采取何种措施强化监管,才能实现零售药店处方药销售规范化,考验着监管者的智慧与功力。惠州市C区,这一问题同样突出,甚至过之而犹不及,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本文以C区为例,聚焦于零售药店处方药销售监管面临的困境,采取文献分析、实地调查、访谈问卷等方式进行深入研究。在梳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基础上,立足于C区零售药店处方药销售监管的实际,分析归纳监管存在的突出问题。针对问题所在,进行多方位剖析,深挖问题产生的根源。为探索完善监管的策略,梳理了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的处方药销售监管的现状与特点,分析其监管优势所在,并提炼带给我们的启示。通过系统的调查研究,结合市场监管理论及协同治理理论,从政策体系、法律法规、监管效能、管理措施、社会共治等五个角度提出完善监管的对策及建议,为推进处方药销售监管科学化提供新思路,进而丰富充实药品市场监管理论。
赵扬[5](2020)在《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药物Ⅰ期临床试验的主要内容是探究药物的安全性及药物代谢动力学特征,以指导下一阶段的临床试验。在药物Ⅰ期临床试验中,新化合物首次应用于人体,具有较高的风险,同时常有大量健康受试者参与,需要在试验病房由专门的研究团队开展试验与医疗监护,故其质量管理更为独特。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均针对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的某个方面或环节,宏观系统性的质量管理研究很少,尤其是宏观与微观视角下的系统性实证研究更加缺乏。本研究在文献研究和法律法规回顾梳理的基础上,通过专家法、横断面调查、典型案例及数理分析等,构建宏观视角下的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模型,和微观视角下的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提升的建议,以期填补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模式的相关研究不足,实践上满足现代药物研发管理的迫切需要(如2020年新冠疫苗的研发管理)。【方法】通过文献检索等方法,选择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临床试验注册信息平台(clinicaltrials.gov)与我国“临床试验登记与信息公示平台”(www.chinadrugtrials.org.cn)两个数据平台中2013年3月-2018年9月药物Ⅰ期临床试验信息作为资料来源与数据源,并结合文献研究,总结分析国内外药物Ⅰ期临床试验特征、相关法律法规及监管情况,归纳质量管理要素。在文献综述基础上,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自编结构化问卷。问卷采用Likert5点计分法(评分越高质量越好),从药物Ⅰ期临床试验整体质量、受试者权益得到充分保护、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试验病房建设与管理水平、试验实施的风险管理等五个方面对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进行评价。同时,采用Likert5点计分法对政府监管、行业管理、医疗机构管理、研究团队管理、申办方/CRO管理等5类宏观管理影响因素对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影响的大小进行评价。使用此问卷调研药物Ⅰ期临床试验相关人员,最终收集604份有效问卷。应用Mplus7.4和SPSS19.0对问卷进行信效度分析,应用SPSS19.0进行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和5类影响因素影响的描述性分析、相关分析和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Mplus7.4构建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和5类影响因素之间的结构方程模型。通过德尔菲法构建了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的指标体系,并在22家医疗机构内进行实证研究,对综合评分法、综合指数法、TOPSⅠS法等方法的评估结果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分别计算相关系数(r)和p值,评价指标体系的实用性。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进行了典型案例研究,分析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特征,为提出政策建议打下基础。【结果】药物Ⅰ期临床试验开展现状:与欧盟国家、日本、美国及全球平均水平比较,我国药物Ⅰ期临床试验数量较少(中国1458项、欧盟国家2741项、日本344项、美国6388项)、盲法使用比例较低(中国28%、欧盟国家37%、日本42%、美国36%、全球平均水平38%)、试验方案设计随机化比例较高(中国62%、欧盟国家45%、日本42%、美国42%、全球平均水平43%)、使用健康受试者比例较高(中国56%、欧盟国家47%、日本33%、美国32%、全球平均水平37%)、申办方几乎全部为企业(中国96%、欧盟国家60%、日本59%、美国57%、全球平均水平42%)。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模式框架:通过对药物Ⅰ期临床试验开展情况,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情况的回顾梳理,初步整理归纳出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要素清单:(1)在宏观层面,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的利益相关方包括政府监管、行业组织管理、医疗机构管理、申办方(包括CRO)管理及研究团队管理。(2)在微观层面,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的主要环节包括Ⅰ期临床研究室建设与管理;申办方与研究单位的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试验方案设计与试验实施中的风险管理;试验过程的各项工作制度、SOP制定与执行等。基于专家咨询法,构建了包括以上质量管理要素的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模型框架与问卷。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模型:通过问卷调查,发现药物Ⅰ期临床试验整体质量总体评分为3.81分(总分5分),介于较好和一般之间;试验实施的风险管理评分相对较低,受试者权益保护评分相对最高。在描述性及单因素分析、多因素回归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构建了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模型。结构方程模型拟合良好:RMSEA=0.057,TLⅠ=0.971,CFⅠ=0.974。除研究团队外(β=0.055,P=0.468),政府监管(β=0.249,P<0.001)、行业监管(β=0.344,P<0.001)、医疗机构管理(β=0.203,P=0.023)和申办方/CRO管理(β=-0.253,P=0.005)均显着影响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与结构方程模型一致。此外,结构方程模型显示,影响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的各类影响因素之间也相互作用:政府监管与行业管理、医疗机构管理、研究团队管理、申办方/CRO管理之间显着相互影响(β=0.664,0.661,0.569,0.560,p<0.001);医疗机构管理与行业管理、研究团队管理、申办方/CRO管理之间显着相互影响(β=0.729,0.766,0.790,p<0.001);行业管理与研究团队管理、申办方/CRO管理之间显着相互影响(β=0.644,0.663,p<0.001);研究团队管理与申办方/CRO管理之间显着相互影响(β=0.777,p<0.001)。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的指标体系:通过两轮德尔菲法形成了包括4个一级指标:Ⅰ期临床研究室建设与管理、质量保证体系、试验设计与风险管理、试验过程管理;15个二级指标及73个三级指标,两轮专家咨询表回收率均为100%,一级和二级指标权威系数均大于0.7,专家意见协调系数为0.387(P<0.01)。应用上述指标体系,对22家医院开展实证研究,其中19家医院总评分达到良好(评分4分以上,5分满分),3家医院接近良好(评分3.88-3.99分)。各指标中申办方/CRO质量保证和风险管理得分较低(评分低于4分,5分满分)。应用直接加和法、TOPSⅠS法、综合指数法对评价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直接加和法和TOPSⅠS法的评价结果的相关系数为0.954,直接加和法和综合指数法的评价结果的相关系数为0.994。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案例研究:结果显示,扁平化的组织架构、优秀的复合型研究团队、严谨高效的伦理审查以及有效的风险防控对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提升发挥着积极影响。【结论与建议】1.本研究首次构建了多方参与、综合管理为特点的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模型,结果显示政府监管、行业管理、医疗机构管理、研究团队和申办方/CRO管理等为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的影响因素,各影响因素之间存在相互作用。政府监管、行业管理和医疗机构正向影响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研究团队对试验质量影响不显着,说明研究团队人员在临床试验质量管理中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激发;申办方/CRO管理对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的影响系数为负值,揭示了申办方/CRO在质量管理中的责任缺失。上述结论可为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的宏观管理提供依据。2.构建了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评价指标体系,覆盖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的关键环节,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以作为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的测评工具。实证研究结果显示,申办方/CRO质量保证和风险管理是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需要继续加强的两个方面。3.提升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建议:进一步加强政府对临床研究质量监管体系建设的主导作用,建立临床研究体系建设的有效协调机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与技术指导文件,创新监管模式提升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监管效力,建立覆盖申办方/CRO监管的全方位药物Ⅰ期临床试验监管体系;鼓励和推动行业组织积极参与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体系建设,参与制定相关技术指导原则,开展监查稽查,建设受试者招募数据库和区域伦理中心,开展培训工作;医疗机构正确把握药物Ⅰ期临床试验发展方向,关注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体系建设,严格落实各项质量要求。【创新与不足】构建了多方参与、综合管理为特点的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的管理模型;构建了覆盖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的关键环节、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的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评价指标体系,这些成果丰富了药物临床试验的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模型与工具,为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的持续改进提供微观与宏观循证依据。由于调查对象为中国临床试验的机构,在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推广性可能存在局限。
丁子航[6](2020)在《新医改背景下县域医疗机构药学服务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 的]本文从医改试点某县域医疗机构的主要药学服务项目(药品供应保障、药品调剂、临床药学服务及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着手,探索建立较为完整的医院药学服务评价体系,并通过患者及科室对医院药学服务的满意度,来检验该评价体系的可行性。力求通过该体系规范药师工作操守、提升药学服务工作质量,进而促进县域医疗机构药学服务工作的良性循环,为其他层级医疗机构药学服务的开展和评价提供思路和借鉴。[方 法]1.药学服务评价体系建立:在文献分析和前期调研的基础上初步掌握县域医疗机构药学服务项目的现状;接下来,借助品管圈活动的方法组织相关专家及工作人员成立活动小组,并通过头脑风暴寻找影响其工作的因素;然后,利用鱼骨图分析法对其进行分类及归纳;接下来,通过真因查检的方法将真正影响因素列为评价指标;紧接着,使用α系数对上述确定的评价指标进行信度检验;然后,使用熵权法计算评价指标的权重;最后,借助SPO模型形成药学服务项目的评价体系。2.满意度评价体系建立:首先,借助品管圈活动的方法组织相关人员成立活动小组,根据SERVQUAL模型的五个维度就影响患者及科室满意度的因素进行头脑风暴,利用鱼骨图分析法对其进行分类及归纳;接下来,通过真因查检法将真正影响因素列为评价指标;紧接着,使用α系数对上述确定的评价指标进行信度检验;然后,使用熵权法计算评价指标的权重;最后,借助SERVQUAL模型形成评价体系。3.满意度评价体系的实证:根据SERVQUAL模型建立的满意度评价体系设计调查问卷,采用问卷调研方法测评某些县域医疗机构就诊患者及医院科室的基本情况、对药学服务的认知情况及满意度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结 果]1.药学服务评价体系建立:(1)药品供应保障:一级指标3个、二级指标6个、三级指标13个,其中权重最大为0.149,最小为0.021;(2)药品调剂:一级指标3个、二级指标6个、三级指标10个,其中权重最大为0.168,最小为0.034;(3)临床药学服务:一级指标3个、二级指标5个、三级指标13个,其中权重最大为0.223,最小为0.048;(4)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一级指标3个、二级指标5个、三级指标12个,其中权重最大为0.165,最小为0.026;2.满意度评价体系建立:(1)患者满意度:一级指标2个、二级指标10个、三级指标26个,其中权重最大为0.049,最小为0.020;(2)科室满意度:一级指标2个、二级指标10个、三级指标32个,其中权重最大为0.042,最小为0.023。3.满意度评价体系的实证:使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通过问卷的形式调查某些县域医疗机构的1060位门诊患者、360位住院患者、160位临床科室工作者及110位职能科室工作者的基本信息、药学服务的认知情况及满意情况。使用t检验分析受访者对药学服务的期望与接受服务后的满意度的之间的差异,其中门诊患者、住院患者及护士的P<0.001;临床医生与职能科室的P>0.001。[结 论]该药学服务评价体系较为可靠,指标筛选过程科学性强,评价体系基本涵盖项目较全面,但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如:对象及方法未能充分发挥作用。通过该评价体系反应出某些县域医疗机构存在以下3点不足:1.患者对医院药学服务了解较少,药学服务满意度较低;2.与临床科室之间缺少联动机制,缺少其他科室全力支持;3.职能科室对药学服务认可程度较低,进而影响其重视程度。
杨二强[7](2020)在《品管圈在提高医院药房账物相符率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在新医改政策的趋势下,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和持续改进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公立医院药品零加成和药品集中带量采购两项措施的推出,导致医院药房药品供应量的大幅增长,药品品种数每年也增加数百种,这都给药房的管理增加了难度。本研究是基于品管圈作为一项新型的质量管理体系,已经被逐步应用于药品流通的各个环节。随着医院门诊药房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引入品管圈活动,探讨其在提高门诊药房盘点账物相符率的作用,以及如何进一步挖掘药房药师的潜能,降低因药品零加成等政策的实施给药师带来的负面影响,提高其对自身工作的认识,进而提升组织的核心竞争力,更好的服务于患者。方法本研究通过搜索数据库如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医学网等相关文献,分析新医改时代背景下医院药师面临的挑战,品管圈在国内外的发展历程和广泛应用等。在医院药房成立品管圈小组,运用各种PDCA工具和手法,解析导致门诊西药房药品账物相符率低的原因,同时制定并实施相应对策,评估品管圈活动的成效并标准化。此次品管圈活动首先对我院门诊药房在运营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主题调查,从多个主题中根据权重选出8个待选主题,圈员采用评价法进一步选出主题,确定该次活动主题为提高门诊西药房药品账物相符率。确立主题后,应用PDCA循环理论中的P-计划、D-执行、C-检查、A-实施四个阶段,设立目标及可行性分析、要因分析、要因论证、制定对策及措施,进行效果评价及巩固措施等一系列品管圈活动。结果1门诊西药调剂室药品账物相符率由改善前的82.41%提升至93.58%,目标达成率107.30%,进步率13.55%。2账物不相符导致的成本损耗包括账目金额亏损和人力成本损耗。改善后,查检周期内药品盘亏、盘盈率明显下降。与改善前相比,改善后查检周期内药品盘点耗时显着降低,平均单张处方调剂时长也有所下降。同时,在账物相符率提高到同时因药品调剂差错、缴费后药房无药造成的患者投诉例数明显下降。3通过品管圈活动,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相关论文2篇:《品管圈活动应用于医院高危药品管理的文献分析》、《门诊药师规范化培训体系的构建》。4全体圈员从六方面对本次活动进行评价: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工作成就感、工作积极性、团队凝聚力和品管手法运用都有很大提升。结论1通过真因分析发现某院门诊西药房药品账物相符率低的三个真因是隔月取药处方、易混淆药品致账物不符、盘点及录入未复核。2本研究发现,门诊药房经过此次品管圈活动以后,药品账物相符率明显提高,提高了领药效率和工作效率,缩短了平均药品的周转时间,提高了药品的周转效率,减少了医院的经济损失,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对于药品的有效期的管理也更加明晰,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药房与医生之间的沟通,将药品库存中的信息与实物保持一致。品管圈活动是改善药房药品管理的重要手段。3此次品管圈活动在某院门诊药房的开展,激发了圈员的评判性思维能力、提升了质量管理工具的运用能力,提高了圈员工作的积极性和获得荣誉的成就感,此次品管圈活动提高了门诊药房的药品账物相符率;为住院部和急诊药房的规范化管理提供了实践经验;探索了品管圈活动在门诊药房工作模式管理中的应用价值,也为门诊药房在其它方面应用品管圈管理工具提供了实践经验。
刘蕙嘉,马国[8](2020)在《人工智能应用于药学服务的探索与思考》文中研究表明人工智能(AI)与药学服务的交叉渗透和深度融合,可大大提升药学服务的效率、质量和水平,推动临床药学学科快速发展。笔者总结了AI在智能调剂服务、智慧药房、药学监护和精准药物治疗等药学服务领域的探索和应用,分析了"AI+药学服务"带来的机遇和面临的挑战,展望了"AI+药学服务"未来发展趋势,旨在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和疾病精准药物治疗,为患者和公众提供个性化、多元化、精准化和高品质的智慧药学服务。
邢蕊[9](2020)在《民国时期上海新亚药厂研究(1926-1949)》文中研究说明新亚药厂是抗战时期发展颇为迅速的民族化学制药厂。新亚化学制药厂是1926年5月由会计师许冠群、药师赵汝调等人合伙创立的弄堂小厂。第二年改组为新亚化学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初创时期经营人寿水、化妆品、注射液和中性玻璃。“九一八事变”和“一二八事变”后,受国内抵货运动的影响,药厂全面收缩化妆品,扩充制药部。先后设立药丸、药片、药膏工厂,购入机器设备。1933年原有厂房不敷应用,制药部迁入新闸路1095号,而麦根路用于专制各种玻璃。两年后设立新亚化学药物研究所研究国产药材的有效成分和星牌药品的剂型改良。到全面抗战前,药厂实现初步发展,行业地位提升。全面抗战初期,制药行业面临厂房被毁、财产侵占和交通阻隔等困境。新亚药厂积极应对。针对战时卫生材料和传染病增加的情形,上海本埠先后成立了新亚卫生材料厂、新亚血清厂等联系机构;为了实现普通原料自给和产品改良,成立新亚生物研究所的同时加大发明奖励刺激;为了开拓后方业务,成立香港新亚药厂转运原料、设备及药品。租界沦陷后,沦陷区设立商业统制会严格控制物资流动,上海与外界交通几乎断绝。新亚却发展成为以药厂为核心横跨金融、地产、棉纺织等各个领域,联系企业达35家之多的“新亚王国”。但好景不长,战后美药倾销,国民政府管制,制药行业陷入惨境,新亚药厂的经营也陷入困境。新亚药厂之所以能从弄堂小厂迅速发展为“新亚王国”,离不开药厂良好的环境适应力和产品竞争力。而药厂之所以具备两大竞争优势的背后又离不开总经理许冠群的经营和企业家精神的支撑。许冠群不仅是企业的创办者、所有者,更是抗战胜利前企业的最高经营者。他的社会关系、经营理念和企业决策都对企业产生重要影响。新亚药厂在他的领导下表现出强大的活力,也随他的离开而走向衰落。所以本文将试图梳理新亚药厂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分析药厂对战争的应对,集中考察企业家许冠群对新亚药厂的影响。
郭东[10](2020)在《医药分开视角下社会药房慢性病药学服务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国家倡导分级诊疗与医药分开的背景下,社会药房功能日益完善。慢病患者可以自主选择到社会药房购买药物,慢病患者对于慢性病药学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社会药房在提高慢性病患者用药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经济性,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不管是从慢性病患者需求层面,还是国家政策层面,都对社会药房提供的慢性病药学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目的:本文以郑州市为调查样本,通过对该地区社会药房药师提供的慢性病药学服务开展情况、以及前来购药的慢病患者对社会药房药学服务的需求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探索社会药房在提供慢病药学服务的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从而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为社会药房提升慢性病药学服务能力,保证慢病患者安全、合理、有效、经济地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本文主要采用文献检索法、问卷调查法、对比研究法等方法收集资料。参考《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和以及国家执业药师发展中心的指导性文件制定制定社会药房慢性病药学服务现状调查问卷及慢病患者对社会药房药学服务需求调查问卷,在郑州市区内社会药房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对发达国家与地区药学服务模式与社会药房慢病管理现状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可供我国社会药房开展慢性病药学服务的经验。结果:本研究共调查郑州市5大城区100家社会药房的药师、以及前来购药的300名慢病患者。共发放社会药房药师问卷101份,获得有效问卷93份,共发放慢病患者问卷300份,获得有问卷288份。使用Excel对有效问卷进行数据录入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调查结果显示,郑州市五大城区内社会药房药师整体学历较低,专业性不够强;在药学服务完成度方面,在用药指导、用药交代等基础药学服务项目开展情况良好,而在用药随访、提供慢性病相关资料等药学服务项目完成情况不佳,药师未能完全发挥作用;通过调查发现,社会药房开展慢性病药学服务工作面临的障碍主要是执业药师专业素质和服务能力有待提升,缺乏提供相关人员与设备,患者对社会药房执业药师缺乏信任;在对慢病患者药学服务需求的调查结果发现慢病患者对于社会药房提供的药学服务需求呈现多样化趋势,患者在购药过程中接收到的药学服务以基础指标检测和用药咨询与交代为主,社会药房开展慢性病药学服务存在的问题是药师服务水平不高,专业化能力不足;药学服务项目不够全面,缺乏规范化药学服务流程;慢病患者用药依从性差,对执业药师信任度低。结论:目前,我国社会药房提供慢性病药学服务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潜力巨大。针对存在的问题,建议在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立法、建立慢性病标准化药学服务流程、加强执业药师管理、建立健全处方药管理制度,提高执业药师执业能力。加强与基层医疗机构的合作,加强对执业药师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认知度和专业形象等方面推动社会药房慢性病药学服务质量与水平,充分发挥药师在慢病用药管理与科学合理用药的积极作用。让慢病患者受到更加全面的慢性病药学服务,促进社会药房与慢病患者共同受益。
二、药学实践—21世纪中国药师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药学实践—21世纪中国药师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论文提纲范文)
(1)真实世界研究对临床药师的挑战与机遇(论文提纲范文)
1 在临床药学研究中的应用 |
1.1 安全性研究 |
1.2 有效性评价 |
1.3 经济学评价 |
2 对临床药师提出的挑战与机遇 |
2.1 临床药学能力培养亟须加强 |
2.2 科研工具有待完善 |
2.3 职业定位需转型 |
3 展望 |
(2)基于医疗机构中药临床药学服务调研的药师能力提升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临床中药学学科发展基本情况研究 |
1 临床中药学的起源 |
2 临床中药学学科内涵与特征 |
3 临床中药学教育现状 |
4 临床中药学发展中的问题思考 |
综述二、中药药学服务临床现状研究 |
1 中药药学服务内容及现状 |
2 中药药学服务工作中的问题思考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章 医疗机构中药临床药学服务调研方案设计 |
第一节 构建调研指标框架体系 |
第二节 中药临床药学服务现状与需求调研问卷设计 |
第二章 医疗机构中药临床药学服务现状与需求分析 |
第一节 医药护调研结果分析 |
1 医药护的一般情况 |
2 中药临床药学服务开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
3 医药护中药临床药学服务需求 |
4 中药临床药师培训需求 |
5 医药护对中药临床药师职业的态度 |
第二节 患者调研结果分析 |
1 患者的一般情况 |
2 患者对中药临床药师的认知情况 |
3 患者中药临床药学服务接受情况及满意度 |
4 患者中药临床药学服务需求 |
第三节 中药临床药师培训基地学员调研结果分析 |
1 学员的一般情况 |
2 基地培训现状 |
3 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
4 培训需求 |
5 培训能力评估 |
6 培训后工作现状 |
第四节 讨论 |
第三章 提升医疗机构中药临床药学服务水平的思考 |
1 加强中药临床药学人才队伍建设 |
2 拓展中药临床药学服务内容 |
3 明确医药护患药学服务需求 |
4 强化中药临床药学服务能力培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3)医院制剂管理研究 ——以某市医院制剂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法 |
1.4.2 调查法 |
1.4.3 统计法 |
1.4.4 swot分析法 |
1.5 相关概念 |
1.5.1 医院制剂 |
1.5.2 医院制剂开发 |
1.5.3 药物不良反应 |
第二章 医院制剂发展进程与监管发展的研究 |
2.1 医院制剂的发展研究 |
2.1.1 医院制剂历史追溯 |
2.1.2 医院制剂技术发展 |
2.2 医院制剂管理发展的研究 |
2.2.1 医院制剂管理相关问题 |
2.2.2 我国医院制剂管理发展阶段 |
2.3 医院制剂管理法律法规的研究 |
2.3.1 医院制剂相关法律法规 |
2.3.2 相关政策法规对于医院制剂发展的影响 |
第三章 医院制剂管理现状调查研究 |
3.1 医院制剂管理现状调查 |
3.1.1 调查内容及方法 |
3.2 调查结果 |
3.2.1 医院制剂室许可情况 |
3.2.2 医院制剂品种 |
3.2.3 医院制剂室人员配置 |
3.2.4 医院制剂室设备配置 |
3.2.5 医院制剂室质量控制 |
第四章 医院制剂管理现状SWOT分析 |
4.1 SWOT分析框架 |
4.2 医院制剂管理的优势分析 |
4.2.1 医院制剂品种丰富 |
4.2.2 制剂人员素质基础较好 |
4.2.3 医院发展过程中医院制剂带来的积极影响 |
4.3 医院制剂管理的劣势分析 |
4.3.1 医院制剂硬件设施不足,研发水平不高 |
4.3.2 医院制剂质量控制有待进一步提高 |
4.3.3 医院制剂经济效益不高 |
4.4 医院制剂管理的机遇分析 |
4.4.1 国家对中医药行业的倡导 |
4.4.2 现代科学的发展 |
4.5 医院制剂管理的威胁分析 |
4.5.1 中药材质量难以得到保障 |
4.5.2 医患关系对医院制剂的影响 |
4.6 应对策略 |
第五章 完善医院制剂管理的建议 |
5.1 加强医院自身管理的建议 |
5.1.1 实行量化管理制度 |
5.1.2 建立区域制剂配制中心 |
5.1.3 建立医院制剂再评价制度 |
5.2 加强监管部门管理的建议 |
5.2.1 严控医院制剂过程 |
5.2.2 严控医院制剂人员素质管理 |
5.2.3 开展医院制剂不良反应监测 |
第六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调查表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零售药店处方药销售监管研究 ——以惠州市C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现实意义 |
1.2.2 理论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文献评述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核心概念与支撑理论 |
2.1 核心概念 |
2.1.1 药品 |
2.1.2 处方药 |
2.1.3 执业药师 |
2.1.4 处方药销售相关法律规定 |
2.2 支撑理论 |
2.2.1 市场监管理论 |
2.2.2 协同治理理论 |
第三章 惠州市C区零售药店处方药销售的监管现状 |
3.1 C区零售药店概况 |
3.2 C区药监部门概况 |
3.3 C区零售药店处方药销售监管现状 |
3.3.1 监管人员对监管现状的认知 |
3.3.2 从业人员对监管现状的认知 |
3.3.3 实地调查处方药监管的现状 |
3.3.4 社会公众对监管现状的认知 |
3.3.5 C区处方药监管的典型案例 |
3.3.6 C区处方药销售的监管要求 |
3.4 C区零售药店处方药销售监管的突出问题 |
3.4.1 药店违法销售已成常态 |
3.4.2 药店想方设法规避监管 |
3.4.3 执业药师挂证已成乱象 |
3.4.4 部门监督检查未能到位 |
3.4.5 监管存在不少风险隐患 |
第四章 零售药店处方药销售监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1 监管政策未能及时更新 |
4.1.1 政策未能适时更新出台 |
4.1.2 现行政策实际粘合度低 |
4.2 监管法律体系不够健全 |
4.2.1 处方药法律法规不完善 |
4.2.2 处方药法律衔接力不强 |
4.2.3 处方药法律支撑力不够 |
4.3 药监部门监管效能不高 |
4.3.1 机构改革频繁 |
4.3.2 机构设置欠妥 |
4.3.3 人员配备不足 |
4.3.4 专业人才缺乏 |
4.3.5 监管力度不够 |
4.3.6 沟通协作不畅 |
4.3.7 监管宣传不足 |
4.4 药店难于执行有关规定 |
4.4.1 无法获取有效处方 |
4.4.2 执业药师缺口较大 |
4.4.3 生存竞争压力较大 |
4.5 社会公众配合程度较低 |
4.5.1 安全用药意识淡薄 |
4.5.2 无凭处方购药习惯 |
4.5.3 重视自我隐私保护 |
第五章 外国处方药销售监管的经验借鉴 |
5.1 发达国家处方药销售监管模式 |
5.1.1 美国处方药监管的现状与特点 |
5.1.2 英国处方药监管的现状与特点 |
5.1.3 日本处方药监管的现状与特点 |
5.1.4 德国处方药监管的现状与特点 |
5.2 发达国家处方药销售监管的启示 |
5.2.1 建立成熟的监管机构 |
5.2.2 健全处方药法律体系 |
5.2.3 采取有效的监管措施 |
5.2.4 完善执业药师的规定 |
5.2.5 处方药具有特殊标识 |
5.2.6 推动药品信息的公开 |
5.2.7 推动医疗体制的改革 |
5.2.8 推进电子处方的发展 |
第六章 完善零售药店处方药销售监管的对策建议 |
6.1 推进处方药政策体系建设 |
6.1.1 推进监管体系建设,适时更新有关规定 |
6.1.2 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加快医药分开进程 |
6.1.3 鼓励实行电子处方,分步统一处方数据 |
6.2 健全处方药法律法规体系 |
6.2.1 完善监管法律法规,有效提高执法遵循 |
6.2.2 细化执业药师规定,规范药师从业行为 |
6.2.3 出台标签管理规定,明确药品分类标识 |
6.2.4 支持地方因地制宜,细化销售监管规定 |
6.3 提高处方药执法监管效能 |
6.3.1 优化药品监管机构,规范药品销售监管 |
6.3.2 强化药品监管力量,树立专业权威形象 |
6.3.3 创新销售监管方式,提高实际监管效能 |
6.3.4 采取措施精准监管,严厉打击违法行为 |
6.3.5 加强执业药师监管,推进药师队伍建设 |
6.3.6 构建药店信用体系,严格实施信用惩戒 |
6.4 优化处方药销售管理措施 |
6.4.1 优化药店分布结构,避免同行恶性竞争 |
6.4.2 鼓励先进发挥引领,提升药店服务能力 |
6.4.3 提升从业人员素质,规范具体经营行为 |
6.5 发挥处方药群体共治优势 |
6.5.1 加大药品安全宣传,提高安全用药意识 |
6.5.2 发挥群体共治优势,构建多元治理体系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访谈提纲-药品监管人员 |
附录2 访谈提纲-零售药店从业人员 |
附录3 公众调查问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5)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基本概念和理论回顾 |
1.2.1 基本概念 |
1.2.2 理论回顾 |
1.3 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的研究基础 |
1.3.1 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
1.3.2 风险管理理念 |
1.3.3 临床试验质量评价标准 |
1.3.4 临床试验质量评价工具研究 |
1.4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研究基础 |
1.4.1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的特点 |
1.4.2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研究基础 |
1.4.2.1 试验设计与结果分析 |
1.4.2.2 受试者保护与管理 |
1.4.2.3 试验病区与试验药房管理 |
1.4.2.4 风险管理与不良事件处置 |
1.4.3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研究的科学问题 |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内容 |
2.2.1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开展情况及质量管理的政策与实践基础 |
2.2.2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模型研究 |
2.2.3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指标体系研究 |
2.2.4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典型案例研究 |
2.2.5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模式的实施策略研究 |
2.3 研究方法 |
2.3.1 资料收集方法 |
2.3.2 资料分析方法 |
2.4 技术路线 |
3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开展情况及质量管理法律法规和监管回顾 |
3.1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开展情况分析 |
3.1.1 数据来源 |
3.1.2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开展情况 |
3.1.2.1 国外药物Ⅰ期临床试验开展情况 |
3.1.2.2 我国药物Ⅰ期临床试验开展情况 |
3.1.2.3 我国与其他国家(地区)药物Ⅰ期临床试验开展情况比较 |
3.1.3 小结 |
3.2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的法规梳理 |
3.2.1 ICH临床试验法规 |
3.2.2 美国药物临床试验法规 |
3.2.3 欧洲药物Ⅰ期临床试验法规 |
3.2.3.1 欧洲药品管理局 |
3.2.3.2 英国药品和健康产品管理局和英国制药工业协会 |
3.2.3.3 意大利药监局 |
3.2.3.4 法国相关学术团体 |
3.2.4 日本药物Ⅰ期临床试验法规 |
3.2.5 我国药物Ⅰ期临床试验法规 |
3.2.6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法规中的质量要素 |
3.3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的监管 |
3.3.1 国外对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的监管 |
3.3.1.1 美国监管情况 |
3.3.1.2 欧盟监管情况 |
3.3.1.3 日本监管情况 |
3.3.2 我国对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的监管 |
3.4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的要素清单 |
3.4.1 宏观层面对利益相关方的归纳整理 |
3.4.2 微观层面对质量管理主要环节的归纳整理 |
3.5 本章小结 |
4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模型——宏观视角下 |
4.1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模型的测量基础 |
4.1.1 研究方法 |
4.1.1.1 初步设计 |
4.1.1.2 专家咨询法 |
4.1.1.2.1 对象与方法 |
4.1.1.2.2 专家基本情况 |
4.1.2 调查结果-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的问卷构建 |
4.1.3 小结 |
4.2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模型的构建 |
4.2.1 研究方法 |
4.2.1.1 研究对象与资料收集方法 |
4.2.1.2 统计学方法 |
4.2.1.2.1 信效度分析 |
4.2.1.2.2 单因素分析 |
4.2.1.2.3 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 |
4.2.1.2.4 结构方程模型(SEM) |
4.2.2 研究结果 |
4.2.2.1 问卷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
4.2.2.2 问卷信效度 |
4.2.2.2.1 探索性因子分析 |
4.2.2.2.2 验证性因子分析 |
4.2.2.2.3 内部一致性信度分析 |
4.2.2.3 描述性分析 |
4.2.2.3.1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描述性分析 |
4.2.2.3.2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各影响因素的描述性分析 |
4.2.2.4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的单因素分析 |
4.2.2.5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多因素回归的管理模型——有序多分类LOGⅠSTⅠC回归分析 |
4.2.2.5.1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整体质量)的回归模型 |
4.2.2.5.2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受试者权益保护程度)的回归模型 |
4.2.2.5.3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回归模型 |
4.2.2.5.4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试验病房建设与管理水平)的回归模型 |
4.2.2.5.5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试验实施的风险管理)的回归模型 |
4.2.2.5.6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总体质量的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 |
4.2.2.6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模型——基于5 类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 |
4.3 本章小结 |
5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的指标体系——微观视角下 |
5.1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指标体系的构建 |
5.1.1 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
5.1.2 指标体系的设计 |
5.1.3 专家咨询法 |
5.1.3.1 专家咨询表 |
5.1.3.2 专家咨询分析内容与方法 |
5.1.4 专家咨询分析结果 |
5.1.4.1 第一轮咨询 |
5.1.4.1.1 专家基本情况 |
5.1.4.1.2 专家积极系数 |
5.1.4.1.3 专家意见权威程度 |
5.1.4.1.4 专家意见协调系数 |
5.1.4.1.5 专家意见集中程度及指标筛选 |
5.1.4.1.6 专家补充意见 |
5.1.4.2 第二轮咨询 |
5.1.4.2.1 专家意见协调系数 |
5.1.4.2.2 专家意见集中程度及指标筛选 |
5.1.4.2.3 专家补充意见 |
5.1.5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指标体系 |
5.2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评价的实证研究 |
5.2.1 研究设计与实施 |
5.2.1.1 研究目的 |
5.2.1.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5.2.1.3 数据整理与统计分析 |
5.2.2 实证研究结果 |
5.2.2.1 指标体系的信度系数 |
5.2.2.2 各级指标评分情况 |
5.2.2.3 各临床试验机构质量管理评分情况 |
5.2.2.4 综合评价法、TOPSIS法、综合指数法的结果一致性研究 |
5.2.3 指标体系实证研究小结 |
5.3 本章小结 |
6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对策——典型案例研究 |
6.1 研究方法 |
6.1.1 调查主题 |
6.1.2 调查对象 |
6.1.3 研究内容 |
6.2 研究结果 |
6.2.1 案例医院药物Ⅰ期临床试验研究概况 |
6.2.2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特色 |
6.2.2.1 扁平化的组织架构 |
6.2.2.2 优秀的主要研究者 |
6.2.2.3 科学的研究团队形成机制 |
6.2.2.4 复合型药学专业人员 |
6.2.2.5 严格的受试者保护 |
6.2.2.6 严谨高效的伦理审查 |
6.2.2.7 践行基于风险管理的理念 |
6.3 对进一步提升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的期许 |
6.4 本章小结 |
7 讨论与建议 |
7.1 讨论 |
7.1.1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开展情况及法律法规、监管工作梳理 |
7.1.1.1 试验数量及试验设计还存在差距 |
7.1.1.2 试验整体质量有待提升 |
7.1.1.3 法律法规建设与监管工作需要继续改进 |
7.1.2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模型 |
7.1.2.1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模型的总体讨论 |
7.1.2.2 政府监管等因素对试验质量的影响 |
7.1.3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
7.1.3.1 申办方/CRO的责任 |
7.1.3.2 试验实施过程中的风险管理 |
7.2 建议 |
7.2.1 进一步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 |
7.2.1.1 建立各方协调机制 |
7.2.1.2 完善法律法规与技术指导文件 |
7.2.1.3 创新监管模式提升监管效力 |
7.2.1.4 建立覆盖申办方/CRO监管的全方位监管体系 |
7.2.2 鼓励行业组织积极参与试验质量管理 |
7.2.2.1 参与制定技术指南 |
7.2.2.2 开展监查和稽查 |
7.2.2.3 参与建设受试者招募数据库 |
7.2.2.4 开展GCP培训工作 |
7.2.2.5 助力区域伦理中心建设 |
7.2.3 医疗机构应加强试验质量管理 |
7.2.3.1 正确定位药物Ⅰ期临床试验 |
7.2.3.2 科学配备研究团队 |
7.2.3.3 严格落实质量管理要求 |
研究创新与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法律法规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件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附件2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工具及模型预调查问卷 |
附件3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工具及模型调查问卷 |
附件4 “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评价指标”专家咨询表 |
(6)新医改背景下县域医疗机构药学服务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背景及方法 |
1.1选题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对象 |
1.6 研究方法 |
1.6.1 文献研究法 |
1.6.2 问卷调查法 |
1.6.3 定性及定量分析方法 |
1.7 论文创新及不足 |
第二章 药学服务评价体系构建 |
2.1 药品供应保障评价体系 |
2.1.1 概况 |
2.1.2 药品供应保障评价体系的构建 |
2.2 药品调剂评价体系 |
2.2.1 概况 |
2.2.2 调剂评价体系的构建 |
2.3 临床药学服务评价体系 |
2.3.1 概况 |
2.3.2 临床药学服务评价体系的构建 |
2.4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评价体系 |
2.4.1 概况 |
2.4.2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评价体系的构建 |
第三章 满意度评价体系构建与实证 |
3.1 患者满意度评价体系 |
3.1.1 概况 |
3.1.2 患者满意度评价体系构建 |
3.2 科室满意度评价体系 |
3.2.1 概况 |
3.2.2 科室满意度评价体系构建 |
3.3 门诊患者满意度实证结果 |
3.3.1 基本情况 |
3.3.2 门诊患者认知程度 |
3.3.3 门诊患者满意程度 |
3.4 住院患者满意度实证结果 |
3.4.1 基本情况 |
3.4.2 住院患者认知程度 |
3.4.3 住院患者满意程度 |
3.5 临床科室满意度实证结果 |
3.5.1 基本情况 |
3.5.2 临床科室认知程度 |
3.5.3 临床科室满意程度 |
3.6 职能科室满意度实证结果 |
3.6.1 基本情况 |
3.6.2 职能科室认知程度 |
3.6.3 职能科室满意程度 |
第四章 讨论 |
4.1 指标筛选过程科学性强,评价体系基本涵盖项目较全面 |
4.2 患者对医院药学服务了解较少,药学服务满意度较低 |
4.3 与临床科室之间缺少联动机制,缺少其他科室全力支持 |
4.4 职能科室对药学服务认可程度较低,影响其重视程度 |
4.5 对象及方法未能充分发挥作用,研究具有一定局限性 |
第五章 建议与改进措施 |
5.1 充分利用循环、复盘理念,保证评价体系的动态调整 |
5.2 加大药学服务社会宣传,提高公众的认知 |
5.3 区分与医师的不同之处,增加临床药师的辨识度 |
5.4 明确工作职责,提升临床药师的业务能力 |
5.5 创造临床价值,获得医院管理层认可 |
第六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门诊患者药学服务满意度调查问卷 |
附录二: 住院患者药学服务满意度调查问卷 |
附录三: 临床科室药学服务满意度调查问卷 |
附录四: 职能科室药学服务满意度调查问卷 |
医院药学服务及评价体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7)品管圈在提高医院药房账物相符率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药品加成取消后给医院药房带来的挑战 |
3 质量管理工具和品管圈 |
3.1 PDCA |
3.1.1 PDCA的由来 |
3.1.2 PDCA循环的特点 |
3.1.3 PDCA常用的工具 |
3.2 品管圈 |
3.2.1 品管圈的概念 |
3.2.2 国外品管圈的应用和发展 |
3.2.3 国内品管圈发展现状 |
3.2.4 医疗品管圈的活动目标 |
3.2.5 品管圈活动的实施步骤 |
4 品管圈在某院门诊西药房管理过程中的应用 |
4.1 圈的介绍 |
4.1.1 圈的成立 |
4.1.2 成员分工 |
4.1.3 圈名意义 |
4.1.4 圈徽意义 |
4.1.5 上期活动成果追踪 |
4.2 主题选定 |
4.2.1 选题过程 |
4.2.2 活动主题 |
4.2.3 名词定义及衡量指标 |
4.2.4 选题背景与理由 |
4.3 活动计划拟定 |
4.4 现状把握 |
4.4.1 流程图 |
4.4.2 查检 |
4.4.3 改善前查检 |
4.4.4 改善前查检汇总 |
4.4.5 结论 |
4.5 目标设定 |
4.5.1 目标值设定 |
4.5.2 设定理由 |
4.5.3 可行性论证 |
4.6 解析 |
4.6.1 原因分析 |
4.6.2 要因分析 |
4.6.3 真因验证 |
4.7 对策拟定 |
4.8 对策实施与检讨 |
4.8.1 对策一:建立未实时取药处方管理 |
4.8.2 对策二:完善易混淆药品管理 |
4.8.3 对策三:优化盘点流程 |
4.8.4 对策四:建立奖惩机制 |
4.9 效果确认 |
4.9.1 改善前后账物相符情况比较 |
4.9.2 改善后柏拉图 |
4.9.3 目标达成率及进步率 |
4.9.4 改善前后流程图 |
4.9.5 改善前后柏拉图对比 |
4.9.6 经济效益 |
4.9.7 发表论文 |
4.9.8 无形成果 |
4.10 标准化 |
4.11 检讨与改进 |
4.12 效果维持 |
5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8)人工智能应用于药学服务的探索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AI+药学服务”的探索与实践 |
1.1 智能调剂服务 |
1.1.1 机器人药师调配药品 |
1.1.2 智能审方 |
1.1.3 药品调配预判 |
1.2 智慧药房 |
1.2.1 智慧门诊药房 |
1.2.2 智慧药店 |
1.3 药学监护 |
1.3.1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 |
1.3.2 用药监控 |
1.3.3 用药依从性监护 |
1.4 精准药物治疗 |
2 “AI+药学服务”带来的机遇 |
2.1 AI平衡城市与农村及不同等级医院的医疗资源,提升基层药学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
2.2 AI加速传统药师工作职能转型,推动临床药学发展 |
3 “AI+药学服务”发展面临的挑战 |
3.1 数据数量和质量问题 |
3.2 法律和社会伦理问题 |
4 “AI+药学服务”未来趋势展望与思考 |
4.1 从专用智能服务向通用智能服务发展 |
4.2 从AI服务向人机混合智能服务发展 |
4.3 从“人工+智能”向自主智能系统发展 |
4.4 加速AI与临床药学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和深度融合 |
(9)民国时期上海新亚药厂研究(1926-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
二、研究回顾 |
(一) 传统中药堂研究 |
(二) 近代中国新药研究 |
(三) 企业经营管理与个案研究 |
(四) 研究评述 |
三、研究视角与方法 |
(一) 研究视角 |
(二) 研究方法 |
四、重点、难点、创新点与概念界定 |
(一) 重点 |
(二) 难点 |
(三) 创新点 |
(四) 概念界定 |
第一章 新亚药厂的创办与初步发展 |
第一节 药厂的创办 |
一、近代中国上海西药制造行业发展概述 |
二、新亚药厂的创办与初期经营 |
第二节 药厂的初步发展 |
一、经营方向的转变 |
二、历次增资的动机与手段 |
三、药厂的组织结构与生产概况 |
四、稳步发展与行业地位的提升 |
第二章 战时环境下药厂的应对与经营 |
第一节 战争前期的应对与经营 |
一、战争初期的整体影响 |
二、药厂的应对及经营的转变 |
第二节 沦陷之后药厂的应对 |
一、沦陷后的环境变化 |
二、药厂的应对 |
第三节 内战时期药厂的经营 |
一、战后的经济环境 |
二、药厂的经营 |
第三章 新亚药厂的产品研发 |
第一节 早期的产品研发 |
第二节 星牌药品的研制 |
一、星牌药品的研究条件 |
二、星牌药品的研究结构 |
第四章 新亚药厂的产品结构及营销 |
第一节 新药药厂的产品结构 |
第二节 新亚药厂的营销 |
一、多样的宣传策略 |
二、营销网点的建立与调整 |
第五章 许冠群的企业家精神及其关系网络 |
第一节 许冠群的成长及经营理念 |
第二节 许冠群的关系网络 |
第三节 许冠群的企业决策 |
结语 |
一、战争对制药企业的影响与新亚药厂的发展特点 |
二、新亚药厂的核心竞争优势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附录五 |
致谢 |
(10)医药分开视角下社会药房慢性病药学服务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人口老龄化加重,慢病防控形势严峻 |
1.1.2 我国“医药分开”政策实施现状 |
1.1.3 医药分开视角下药师的角色转换与职责扩展 |
1.1.4 医药分开视角下慢病患者日益提升的药学服务与健康服务需求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设计 |
1.5.1 问卷调查设计 |
1.5.2 样本获取 |
1.6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法律法规 |
2.1 相关理论 |
2.1.1 社会药房 |
2.1.2 执业药师 |
2.1.3 药学服务 |
2.1.4 社会药房慢性病管理服务 |
2.2 社会药房药学服务相关法律法规 |
第三章 发达国家和地区社会药房药学服务模式与慢病管理介绍及经验借鉴 |
3.1 美国 |
3.1.1 社会药房药物治疗管理(MTM)服务模式 |
3.1.2 美国社会药房慢病管理服务 |
3.2 英国 |
3.2.1 英国社区药房服务 |
3.3 中国台湾 |
3.3.1 “药事照护”专业服务模式 |
3.4 经验借鉴 |
3.4.1 加强与医疗机构以及专业机构的合作 |
3.4.2 健全药学服务流程,优化慢病患者的用药管理 |
第四章 社会药房慢性病药学服务现状调查-以郑州市为例 |
4.1 基于药房药师慢性病药学服务的开展现状调查 |
4.1.1 描述性分析 |
4.1.2 社会药房慢性病药学服务项目开展现状 |
4.1.3 社会药房开展慢性病药学服务工作面临的挑战 |
4.2 基于慢病患者社会药房药学服务的需求内容调查 |
4.2.1 描述性分析 |
4.2.2 受访者患病情况 |
4.2.3 慢病患者对所患疾病与用药知识了解程度 |
4.2.4 慢病患者对社会药房药学服务需求情况 |
4.2.5 社会药房提供慢性病药学服务存在的不足 |
4.2.6 药学服务接受情况 |
4.2.7 满意度情况 |
4.3 社会药房开展慢性病药学服务存在的问题分析 |
4.3.1 药师服务水平不高,专业化能力不足 |
4.3.2 药学服务项目不够全面,缺乏规范化药学服务流程 |
4.3.3 慢病患者用药依从性差,对执业药师信任度低 |
第五章 推动社会药房慢性病药学服务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
5.1 加强顶层设计,强化制度建设 |
5.2 建立慢性病标准化药学服务流程 |
5.3 加强社会药房执业药师的监管 |
5.4 建立健全处方药管理制度 |
5.4.1 完善慢病长期处方制度 |
5.4.2 建立健全社会药房慢病用药档案建立制度 |
5.5 全面提升执业药师的执业能力 |
5.5.1 改革药学高等教育模式,健全药学服务人才培养体系 |
5.5.2 优化执业药师资格考试 |
5.5.3 建立健全执业药师继续教育体系 |
5.6 加强与基层医疗机构的合作 |
5.7 满足顾客需求,提高执业药师职业认同感 |
5.7.1 完善药学服务内容,提高为慢病人群服务的专业化程度 |
5.7.2 加大执业药师社会宣传,提高执业药师专业形象 |
第六章 结语 |
6.1 结论 |
6.2 创新之处 |
6.3 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社会药房慢性病药学服务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B 社会药房慢病患者用药现状及药学服务需求调查问卷 |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药学实践—21世纪中国药师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论文参考文献)
- [1]真实世界研究对临床药师的挑战与机遇[J]. 陈晨,刘怿晗,吴斌,金子妍,徐珽. 中国药业, 2022(04)
- [2]基于医疗机构中药临床药学服务调研的药师能力提升思考[D]. 朴晶竹.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医院制剂管理研究 ——以某市医院制剂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为例[D]. 吴涌.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2)
- [4]零售药店处方药销售监管研究 ——以惠州市C区为例[D]. 张建平.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5]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模式研究[D]. 赵扬.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 [6]新医改背景下县域医疗机构药学服务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D]. 丁子航.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7]品管圈在提高医院药房账物相符率的应用研究[D]. 杨二强. 郑州大学, 2020(02)
- [8]人工智能应用于药学服务的探索与思考[J]. 刘蕙嘉,马国. 中国临床药学杂志, 2020(03)
- [9]民国时期上海新亚药厂研究(1926-1949)[D]. 邢蕊.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10]医药分开视角下社会药房慢性病药学服务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 郭东. 郑州大学, 2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