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H-GLY参与家蚕蛋白质合成的活性研究

~3H-GLY参与家蚕蛋白质合成的活性研究

一、~3H-GLY对家蚕蛋白质生物合成参入活性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康[1](2019)在《细胞色素P450和羧酸酯酶在禾谷缢管蚜抗药性中的作用》文中研究表明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L.)属于半翅目Hemiptera、蚜科Aphididae,是重要的小麦害虫之一,在我国及世界各小麦种植区均广泛分布。该虫不但直接刺吸危害小麦,而且传播大麦黄矮病毒,每年给小麦生产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禾谷缢管蚜的防治主要依靠化学防治,而杀虫剂的不合理使用已经导致该虫对多种不同类型杀虫剂产生了抗药性。细胞色素P450酶系和羧酸酯酶酶系是昆虫体内两类关键解毒酶系,在昆虫对杀虫剂的解毒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目前,细胞色素P450和羧酸酯酶介导的禾谷缢管蚜抗性机制鲜有报道。本研究利用禾谷缢管蚜基因组数据,系统解析禾谷缢管蚜P450基因的序列信息,研究P450基因在异丙威抗性品系中的表达变化和应对异丙威刺激的响应;运用RNAi研究抗性相关的P450基因在异丙威等杀虫剂抗性中的作用;克隆获得CYP6CY3-3这一新的CYP6CY3基因簇基因,分析禾谷缢管蚜吡虫啉抗性品系和敏感品系间CYP6CY3-3基因表达差异,并从转录水平上探讨CYP6CY3-3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首次克隆获得禾谷缢管蚜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基因序列,分析RpCPR与该虫对异丙威和吡虫啉抗性的关系,检测RpCPR在禾谷缢管蚜田间个体中的多态性;研究羧酸酯酶在禾谷缢管蚜对异丙威和氯氟氰菊酯抗性中的作用。本研究结果对于系统分析禾谷缢管蚜代谢抗性机理具有重要意义,并对制定该虫的抗性治理与综合防治策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一、禾谷缢管蚜P450基因的鉴定、克隆及其在异丙威抗性中的作用利用公共数据库中的禾谷缢管蚜基因组数据,根据序列注释和P450保守结构分析,获取初始禾谷缢管蚜P450基因序列信息;然后通过序列多重比较和手工注释,共鉴定禾谷缢管蚜P450基因54条。这54条P450基因分布于4个集团9个家族17个亚家族中,其中CYP2、CYP3、CYP4和mitochondrial集团分别有9个、24个、15个和6个P450基因。经RT-PCR成功扩增了50个P450基因,Rpa00969和Rpa18866经多对引物PCR扩增均未获得,Rpa00968、Rpa16802和Rpa16803测序结果表明为同一P450基因。生物测定结果显示本实验室建立的禾谷缢管蚜异丙威抗性品系(IS-R)相对于敏感品系(SS)对异丙威产生32.4倍抗性,IS-R品系对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灭多威、克百威和茚虫威分别产生12.56倍、8.74倍和6.07倍的交互抗性。P450酶活力测定表明抗性品系中P450酶活是敏感品系中的1.78倍,表明P450在禾谷缢管蚜异丙威抗性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qPCR分析CYP3和CYP4集团P450基因在抗异丙威品系和敏感品系中的表达差异,结果表明CYP6CY7、CYP6CZ1和CYP4CJ1三个P450基因表达差异显着。进一步探究上述三个P450基因对异丙威处理的响应,利用LC25、LC50和LC75浓度的异丙威分别对抗性品系和敏感品系进行处理。qPCR结果显示在不同浓度的异丙威处理无翅成蚜24 h后,CYP4CJ1基因在禾谷缢管蚜敏感品系和抗异丙威品系中均显着诱导上调表达。通过注射dsCYP4CJ1干扰该基因表达,结果发现CYP4CJ1基因在注射dsRNA48 h后的表达量下降36.33%;利用LC50浓度的异丙威、灭多威、克百威和茚虫威分别处理禾谷缢管蚜,与注射dsGFP的对照组相比,注射dsCYP4CJ1 24 h后各农药处理组的死亡率分别提高34.12%、23.05%、26.87%和30.58%,表明该基因参与禾谷缢管蚜对异丙威的抗性。二、禾谷缢管蚜P450 CYP6CY3-3基因的克隆和转录调控机制研究克隆获得新的禾谷缢管蚜CYP6CY3-3基因,氨基酸序列分析显示,CYP6CY3-3与本研究组之前报道的CYP6CY3-1和CYP6CY3-2共同组成了禾谷缢管蚜CYP6CY3基因簇。qPCR结果显示禾谷缢管蚜吡虫啉抗性品系中CYP6CY3-3基因在转录水平上显着上调表达。为分析CYP6CY3-3在转录水平上的调控机制,以禾谷缢管蚜敏感品系(SS)和吡虫啉抗性品系(IM-R)基因组DNA为模板,通过基因组步移技术获得CYP6CY3-3基因的5′侧翼区序列。对两个品系的单个个体进行测序分析,发现IM-R品系的CYP6CY3-3基因的5′侧翼区序列多样性显着低于SS品系。转录因子结合位点预测分析发现5′侧翼区存在多个转录因子结合位点。利用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对CYP6CY3-3 5′端不同区段进行启动子活性分析,发现-1044/-757区段在调控CYP6CY3-3基因表达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三、禾谷缢管蚜NADPH-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基因克隆、抗性品系中的表达模式和田间种群多态性研究NADPH-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CPR)是所有微粒体型P450基因唯一电子传递者,在P450代谢活力调控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RACE技术成功克隆禾谷缢管蚜CPR基因(RpCPR),氨基酸序列分析发现RpCPR含有FMN、FAD及NADPH保守功能区域,与豌豆蚜CPR基因的亲缘关系最近。RpCPR基因在禾谷缢管蚜不同发育阶段表达水平不同,在2龄若虫中表达量最高,在成虫中表达水平最低。RpCPR基因在IS-R和IM-R品系中表达量分别为敏感品系SS中表达量的3.74和3.52倍。利用LC30浓度的异丙威和吡虫啉分别处理禾谷缢管蚜敏感品系,在LC30异丙威诱导下,RpCPR转录本上调表达1.66-2.18倍;在LC30吡虫啉诱导下,RpCPR基因表达量于3 h上调至1.85倍,在6 h达到2.08倍,在12 h和24 h分别为对照的1.16倍和1.19倍。RpCPR与禾谷缢管蚜对吡虫啉和异丙威的抗性存在相关性。对采自我国11个地区的禾谷缢管蚜地理种群的167个个体的RpCPR序列进行克隆测序分析,这些个体的RpCPR基因共存在334个核苷酸多态位点,共146个单倍型。其中65个多态位点在2个以上个体中被检测到,A627T、G1362A、C1450T和A1536T四个核苷酸多态位点在31.7%、35.3%、35.3%和30.5%的个体中被发现。RpCPR的氨基酸序列存在194个错义突变位点,其中21个突变位点为简约性信息位点,P484S位点在11个地理种群共59个个体中发现。四、羧酸酯酶在禾谷缢管蚜抗异丙威和氯氟氰菊酯中的作用酶活分析显示禾谷缢管蚜抗异丙威品系(IS-R)和抗氯氟氰菊酯品系(CY-R)的羧酸酯酶活性显着上调,分别为敏感品系(SS)的2.20倍和2.05倍,表明禾谷缢管蚜羧酸酯酶与异丙威和氯氟氰菊酯抗性相关。利用本课题组已有的禾谷缢管蚜转录组数据获得7个禾谷缢管蚜羧酸酯酶基因。qPCR结果显示CL2102基因在IS-R和CY-R中的表达量均显着上调,分别为SS的4.99倍和2.73倍,因此进一步对CL2012基因进行深入分析。通过RACE技术克隆获得CL2012 cDNA全长序列,命名为RpCarE(GenBank登录号:MH561903)。同源进化分析发现RpCarE在氨基酸水平上与桃蚜酯酶FE4、豌豆蚜酯酶FE4、大豆蚜羧酸酯酶和棉蚜羧酸酯酶存在较高的相似性。序列分析表明RpCarE保留羧酸酯酶典型催化三联体(S185-H432-E312)。利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对RpCarE进行原核表达,以获得体外重组蛋白并进行功能研究。纯化的RpCarE蛋白对模式底物α-NA具有较强的亲和力,能很好地结合底物,Kcat/Km为0.13μM-1·s-1,表明经由原核表达系统获到的RpCarE纯化蛋白为具有水解活性的羧酸酯酶。利用HPLC测定RpCarE重组蛋白对异丙威和氯氟氰菊酯两种农药的水解活性,发现该蛋白对两种农药均有显着代谢活性。利用SYBYL X2.0软件完成RpCarE与异丙威和氯氟氰菊酯对接模型,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异丙威和氯氟氰菊酯农药分子可以很好地定位于RpCarE的活性口袋,并与催化三联体(S185-H432-E312)紧密相关。

王顺[2](2017)在《芳香族氨基酸羟化酶及单胺类神经递质在日本刺沙蚕(Neanthes japonica)中枢神经系统的分化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以低等无脊椎环节动物门的典型模式动物——日本刺沙蚕Neanthes japonica为研究对象,采用本实验室CP(Colophony–Paraffin)包埋切片专利技术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P法)及cDNA末端快速克隆(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RACE)技术,阐述了芳香族氨基酸羟化酶(aromatic amino acid hydroxylase,AAAHs)家族中三种羟化酶即色氨酸羟化酶(tryptophan hydroxylase,TPH)、苯丙氨酸羟化酶(phenylalanine hydroxylase,PAH)和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以及多巴胺β羟化酶(dopamine-beta-hydroxylase,DβH)、苯乙醇胺-N-甲基转移酶(phenylethanolamine-N-methyltransferase,PNMT)在其中枢神经系统(主要是脑)内的表达和分布情况,对芳香族氨酸羟化酶与单胺类神经递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与讨论,并分析与探讨芳香族氨基酸羟化酶的基因进化节点问题,获得以下主要结论:1.应用羊抗TPH多克隆抗体和兔抗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抗血清,通过对日本刺沙蚕Neanthes japonica大脑和腹神经索连续和相邻切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表明5-HT表现出较强的阳性免疫反应,而TPH的阳性免疫反应较弱。5-HT和TPH的同步阳性免疫反应体现出广泛和一致的分布模式,TPH呈免疫阳性反应神经元细胞的类型、分布和投射与5-HT阳性免疫反应神经元细胞是相一致的,TPH和5-HT共定位于同一细胞的相同位置,具有共定位的现象存在。因此,TPH和5-HT互为判定中枢神经系统5-HT能神经元标记物,同时也从蛋白质水平证明了TPH在日本刺沙蚕中枢神经系统内的存在。应用RACE克隆技术对日本刺沙蚕中枢神经系统内的神经型TPH全序列进行了克隆,通过构建基因进化树,进行系统进化分析,证明神经型TPH在基因水平的存在,为AAAHs中tph和pah基因分化的节点由节肢动物门向前推进到环节动物门提供了证据。2.应用鼠抗PAH多克隆抗体,通过对日本刺沙蚕Neanthes japonica大脑连续切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表明鼠抗PAH多克隆抗体在全脑中均标记出大量伴随长长投射发出的蝌蚪状神经元细胞,而且在中脑和后脑的中央神经区也布满了静脉曲张样的神经纤维,对以往应用兔抗PAH多克隆抗体的标记结果进行了很好的补充。该结果中也推翻了以前根据兔抗PAH多克隆抗体标记结果所做出的关于PAH只能在细胞液中使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Phe)转变为酪氨酸(tyrosine,Tyr),而不需要分泌到胞外远端去发挥作用的假设。PAH在全脑的分布情况说明PAH既可以在神经元细胞内催化苯丙氨酸转变为酪氨酸,也可以分泌到远端(主要是中脑和后脑的中央神经区)去发挥作用。PAH的免疫组化标记结果说明在低等的环节动物日本刺沙蚕Neanthes japonica体内PAH和TPH已经各自分化为独立基因,有各自独立的表达产物,进一步证实了tph和pah基因分化的节点可能存在于环节动物门。3.应用兔抗TH多克隆抗体,通过对日本刺沙蚕Neanthes japonica大脑连续切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表明TH在全脑中均有分布,其分布形式与TPH和5-HT相似,但却又不完全相同,与PAH在脑内的分布特点也不一样。根据TH是多巴胺能(Dopaminergic)神经元细胞良好标记物的观点,由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分析可知多巴胺能神经元细胞在全脑的额切片中均有分布,但强阳性免疫反应多巴胺能神经元细胞相对较少,而弱阳性反应多巴胺能神经元细胞偏多。多巴胺能神经元细胞主要分布于背侧,胞体大多无神经突,只有少量呈TH免疫阳性神经元发出短的阳性纤维投射到大脑的中央神经区,说明酪氨酸主要在多巴胺能神经元细胞内被TH所羟化,只有少量的酶被运送到近处和中远处被用于羟化反应。同时证明在环节动物日本刺沙蚕体内三种AAAHs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为tph、pah、th基因进化节点问题的分析提供了依据。4.应用兔抗DβH和兔抗PNMT多克隆抗体,通过对日本刺沙蚕Neanthes japonica大脑连续切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表明DβH在前脑分布细胞群较多,而中脑和后脑细胞群相对分布较少,细胞胞体大于前脑。但PNMT形成的细胞群却相对少,DβH在细胞内主要分布于细胞膜上,少量充满细胞的胞体,其在细胞内的分布与在高等生物细胞内的两种存在方式即溶解状态和膜结合状态相一致,而PNMT则主要位于细胞液中,细胞核中无分布。从DβH和PNMT这两种酶的免疫组化标记结果可知,低等无脊椎环节动物脑内也是存在去甲肾上腺素能和肾上腺素能神经元细胞的,进而在脑的不同部位发挥调节作用。5.综上可知,单胺类神经递质5-HT和儿茶酚胺(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在环节动物日本刺沙蚕体内各自独立存在,其在体内的生成与三种AAAHs的存在是密切相关的。

王廷良[3](2012)在《三眠蚕诱导技术及其发育相关蛋白质组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用抗保幼激素类药物处理可以诱导四眠蚕成为三眠蚕,三眠蚕茧丝具有纤度细而均匀、强伸度好的特性,可以缫制高档优质细旦生丝,是开发特种用途生丝的理想原料,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利用价值。本文通过用抗保幼激素类药物金鹿三眠素处理普通四眠蚕,在获得三眠蚕的基础上,利用凝胶电泳及生物质谱技术,对家蚕血液和脂肪体的差异蛋白质进行了分析,以探讨抗保幼激素对家蚕发育调控的分子机理。取得的实验结果如下:1.以多化性家蚕品种P50为材料,探讨抗保幼激素诱导三眠蚕的技术体系。结果表明,以400ppm浓度药液对家蚕进行添食处理,三眠蚕的诱导效果最好;3龄处理区和4龄处理区的诱导率分别为94%和96%;三眠蚕龄期缩短,体质增强;茧丝纤度分别为1.224D和0.785D。2.应用建立的三眠蚕诱导技术,对6个家蚕品种的诱导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三眠蚕的诱导效果及生长发育与家蚕品种、处理时期有很大关系,表现为二化性杂交品种诱导成绩高于多化性杂交品种,中系品种高于日系品种。在春秋两季蚕的比较中发现,秋蚕的茧质成绩不如春蚕,但是茧丝纤度较细,3龄处理区和4龄处理区茧丝纤度最细分别可达1.079D和0.803D。综合分析发现,在供试的6个品种中,“两广二号”、“秋丰×白玉”、“白玉×秋丰”3个品种比较适合于诱导、生产三眠蚕。3.用400ppm浓度抗保幼激素处理4龄起蚕,处理后72小时后,提取处理组和对照组的血液与脂肪体蛋白,利用1-DE/MS技术进行分离与鉴定,结果在血液蛋白质差异性条带中检测到82个候选蛋白,并鉴定了其中26个组分,分别属于17种蛋白质和蛋白质亚基。并且发现,处理组中30kD和70kD蛋白质组分比较丰富;血液中存在溶酶体硫醇还原酶IP30前体1型和2型,可能与三眠蚕抗病性有关。其次,在脂肪体蛋白质差异条带中检测到了49个候选蛋白,鉴定了其中的12个组分,主要包括热激蛋白、贮藏蛋白以及与基因转录、翻译有关的酶类和转录因子等。4.在1-DE/MS分析基础上,对处理组和对照组的脂肪体蛋白质进行了2-DE分析,结果检测到表达量差异在2倍以上的蛋白质组分有62个,表达差异在3倍以上的蛋白质组分有21个,其中特异性表达蛋白质斑点有6个。进一步对表达差异在3倍以上的蛋白质斑点进行了胶内酶切和质谱分析,结果成功鉴定了18个蛋白质组分,其中与家蚕蜕皮变态密切相关的有30kD蛋白、热激蛋白Hsp90、蜕皮激素氧化酶、蜕皮激素磷酸磷酸酯酶、醛酮还原酶、家蚕幼虫血清蛋白、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α4亚基2亚型前体和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等,并探讨了这些蛋白质对三眠蚕诱导及生长发育的调控作用。

岳万福[4](2009)在《基于家蚕杆状病毒表达系统表达外源基因研究》文中指出家蚕杆状病毒表达系统作为一种真核表达系统,表达的蛋白具有折叠和糖基化,近于真实构相,表达量较大,而且能够可溶性地表达一些原核系统难以表达的大分子量蛋白。我们首先使用家蚕杆状病毒表达系统表达了Mn-SOD基因,并通过低温冷冻真空干燥,以SOD全蚕粉的形式,保持了SOD的活性。对SOD全蚕粉进行了以《保健食品检验与评价技术规范》为标准的安全性和功能性检验。经对小鼠进行人体推荐量360倍的急性毒性检验、90天的长期性毒性检验,小鼠生长正常,各器官无异常现象发生;SOD全蚕粉对ConA刺激导致的淋巴细胞转化,在体外法实验中,显示能明显增加淋巴细胞转化率,提示SOD全蚕粉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经口给予小鼠不同剂量的SOD全蚕粉30天,能提高小鼠迟发型变态反应能力,在高剂量组达到显着水平,但与阳性对照(黄芪组)有较明显的差距。SOD全蚕粉促进小鼠的体重增长,对脾脏生长无影响,但明显增加小鼠的胸腺/体重比值;用SRBC免疫小鼠后,产生抗SRBC抗体,SOD全蚕粉对血凝素也有明显的作用,表明SOD全蚕粉对正常机体的体液免疫功能均有增强作用;经对小鼠巨噬细胞的功能实验,SOD全蚕粉提高了小鼠巨噬细胞吞噬鸡红细胞的能力。在家蚕体内表达SOD基因后,经冷冻干燥制得SOD全蚕粉,设三个剂量组和阴性、阳性对照组给小鼠灌胃;经口给予小鼠不同剂量的SOD全蚕粉30天,能增加小鼠血和肝脏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性,降低小鼠肝脏中丙二醛含量。在家蚕体内表达SOD基因后,经冷冻干燥制得SOD全蚕粉,小鼠灌胃45天,小鼠尾静脉注稀释的印度墨汁,以吞噬指数表示小鼠碳廓清的能力,碳廓清能力提高,说明加速碳粒的清除,显着提高自然杀伤细胞抗瘤活性,增强机体的非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以NIH小鼠为研究模型,观察SOD全蚕粉对NK细胞活性的影响,证实了SOD全蚕粉有明显的能增强NK细胞的活性,从而增强机体的免疫机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抑制肿瘤实验,结果表明提高小鼠抗肿瘤能力,SOD全蚕粉提高S180肿瘤荷瘤小鼠的淋巴细胞转化率、NK细胞活性,抑制小鼠的肿瘤生长;SOD全蚕粉组对肝癌H22的平均抑瘤率为40.3,表现出较强的抗肿瘤活性,能促进T淋巴细胞转化,提高NK细胞活性。经四氧嘧啶造模成功后小鼠,对其灌胃SOD全蚕粉30天(SOD全蚕粉为家蚕体内表达SOD基因后,经冷冻干燥制得),结果显示SOD全蚕粉能增加小鼠的糖耐量水平,对小鼠的空腹血糖值有降低趋势,达到显着水平。家蚕杆状病毒表达系统是一个功能强大,可利用范围较广的真核表达系统,然而,由于感染需要节间注射,限制了家蚕杆状病毒表达系统的应用,因此,我们对家蚕杆状病毒表达系统进行了几项攻进。采用荧光增白剂喷洒桑叶,增加家蚕经口对杆状病毒表达系统中携带外源基因病毒的易感性。构建了双表达载体系统,在表达Mn-SOD目的蛋白的同时,恢复表达了多角体基因;多角体基因和Mn-SOD基因被分别插在多角体启动子和P10启动子之下,实现了经口感染。摸索出重组杆状病毒DNA与转染剂混合比例和转染条件,在家蚕体内实现从DNA到病毒的转化,经口感染家蚕幼虫,大大简化外源基因表达的操作手续。表达的目的蛋白在感染后期常被降解,甚至在感染后期家蚕等昆虫组织器官也受到降解,给目的蛋白的纯化等处理带来许多麻烦,这已成为该表达系统,特别是在产业化开发时遇到的一个严重的问题。为了解决表达蛋白的稳定性。引进和采用了缺少半胱氨酸蛋白酶基因的Bacmid质粒载体(CPD),缺少半胱氨酸蛋白酶和几丁质酶基因的Bacmid质粒载体(CPPD),用这些改进后的Bacmid质粒载体表达外源基因,并在人胰岛素的表达中进行了对比;在猪蓝耳病病毒膜蛋白GP5和M基因表达实验中采用了缺少半胱氨酸蛋白酶基因的Bacmid质粒载体(CPD)。在家蚕体内表达出人胰岛素,开发出除大肠杆菌、酵母表达系统外,人胰岛素表达的第三条途径。在家蚕体内表达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蓝耳病)表面抗原蛋白,经ELISA检验有抗原原性,开辟了用家蚕生产DNA等基因工程疫苗的新途径奠定了基础。

赵其波[5](2007)在《家蚕硒蛋白基因克隆和结构预测》文中指出硒是生物必需微量元素,摄入过多或不足都会引起生理过程的失调或疾病。硒的主要生物功能是通过硒蛋白实现的。家蚕基因组测序及注释工作于2004年完成,对家蚕体内的硒以及硒蛋白的研究也更加深入。本论文对不同品种家蚕蓄硒能力和大造蚕中硒的分布进行了研究,并对我们前期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的一条家蚕硒蛋白基因Bmb022955进行了克隆和结构预测,从实验上证实了所预测基因的存在。为筛选富硒蚕种、研究硒在不同品系家蚕中的分布,本文采用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法(AFS)测定了41种不同品种家蚕的硒含量,同时还测定了5龄第3天的大造家蚕p50的头、丝腺、精巢、中肠、表皮等器官和组织的硒含量。结果显示:大造家蚕中硒的含量为182.8255±0.9840μg/Kg,而且不同品种家蚕对硒的富集能力也不尽相同,其中中系强于日系,地方种强于突变种。而大造各组织中,精巢中的硒含量最高,说明硒在大造家蚕的生殖过程可能发挥重要作用。该结果与已报导的哺乳动物中存在精子硒蛋白的结论相符合。为验证我们前期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所预测的家蚕硒蛋白,本文克隆了家蚕硒蛋白基因Bmb022955,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反转录和扩增了上述基因片段,用pMD20-T载体构建重组质粒,转化、筛选和测序后,进行序列分析,发现该基因的开放阅读框(ORF)中只有一个TGA,终止码是TAA,并且TGA和TAA紧密相连。利用在线基因分析软件Sim 4分析其与基因组的关系,结果显示基因组中有两个外显子和一个内含子,两个外显子的大小分别为33bp和373bp,而内含子的大小为113bp。该基因在3′-端非翻译区(3′-UTR)具有硒代半胱氨酸插入序列(SECIS)结构,其大小为102bp。采用基本的基于局部对准的搜索工具(BLAST)程序进行基因比对,发现该基因为目前尚未被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数据库收录的新基因。为推断所克隆的家蚕硒蛋白基因的生物功能,本论文进一步采用一系列生物软件分别对家蚕硒蛋白的结构和功能域进行预测。结果表明该蛋白的C端和N端均具有很高的疏水性,而C端的亲水性要高于N端。二级结构的预测表明该蛋白的132个氨基酸中有68个氨基酸可能形成α螺旋,19个氨基酸可能形成β折叠,45个可能形成无规则卷曲。跨膜区的预测中可以看出该蛋白无任何跨膜区域,不是跨膜蛋白,该硒蛋白不存在信号肽。本论文不仅筛选出蓄硒能力强的家蚕品种,研究了硒在家蚕中的分布,更重要的是克隆出一条满足硒蛋白特点的家蚕基因。该工作为今后深入研究硒对家蚕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张启东[6](2006)在《30种药用植物杀虫杀菌活性筛选及冬青卫矛杀虫活性成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农药的发展史上,植物作为农药使用远比有机合成农药要早,一些具有农药活性的植物很早就被加工成农药,如印楝、除虫菊、鱼藤酮等,但植物对于农药更大的贡献则在于提供先导化合物,再通过对先导化合物进行结构改造,类推合成,从而得到一系列活性更高的化合物。中草药在中国的使用已有二千多年历史,其中许多植物同时还具有农药活性。近年来,从中草药中发现新的农药活性化合物是我国农药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论文对30种中草药进行了杀虫杀菌活性评价。采用微量点滴法和载毒叶片饲喂法测定30种药用植物乙醇提取物对粘虫3龄幼虫的触杀、胃毒以及拒食活性,结果表明供试样品在50 mg﹒mL-1浓度下,冬青卫矛(Euonymus japonicus Thunb.)对3龄粘虫表现出很高的胃毒作用,其余样品均无明显的触杀或胃毒作用,但卡瓦胡椒(Polygonum multiflourm)和川陈皮(Citrus reticulata)对试虫有一定的拒食活性,其中卡瓦胡椒24h拒食中浓(AFC50)为4.12 mg﹒mL-1,48h为9.12mg﹒mL-1。所有供试样品均未对桃蚜和山楂叶螨表现出理想的活性。采用抑制菌丝生长速率法和抑制孢子萌发法测定离体杀菌活性的结果表明,供试样品在2mg﹒mL-1浓度下,卡瓦胡椒和厚朴(Magnolia officinalis)对供试病原菌均有较强抑制作用。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卡瓦胡椒对玉米大斑病菌、番茄灰霉病菌、小麦根腐病菌、油菜菌核病菌四种病原真菌菌丝生长抑制的有效中浓(EC50)分别为0.108、0.258、0.290和0.205 mg﹒ml-1,厚朴分别为0.208、0.331、0.345和0.408 mg﹒ml-1;卡瓦胡椒对玉米大斑病菌、玉米小斑病菌、烟草赤星病菌三种病原真菌抑制孢子萌发的有效中浓(EC50)分别为0.155、0.195、0.268 mg﹒ml-1,厚朴则分别为0.151、0.242、0.241mg﹒ml-1。根据上述研究结果,笔者认为冬青卫矛的杀虫活性、卡瓦胡椒和厚朴的杀菌活性值得进一步研究。由于卡瓦胡椒和厚朴的杀菌活性成分已有文献报道,故对冬青卫矛的杀虫活性成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采用生物活性追踪的方法首次对冬青卫矛的杀虫活性进行了系统研究,取得如下结论:冬青卫矛的杀虫活性成分主要分布于根皮中,地上部分没有明显的杀虫活性。采用大孔吸附树脂、硅胶柱层析和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从冬青卫矛乙酸乙酯提取物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采用核磁共振和高分辨质谱技术,结合相关文献确定了相关化合物的结构。结构解析结果表明:化合物Z2为β-谷甾醇;Z3为一含酚的五环三萜化合物,系首次从冬青卫矛中分离到该类化合物;具有杀虫活性的共八个化合物,其中化合物Z4~Z7为β-二氢沉香呋喃多元酯类化合物,Z8~Z11为具有β-二氢沉香呋喃骨架的大环生物碱,除Z11外,均为首次从冬青卫矛中分离得到。经过文献检索,确定其中Z3,Z4和Z5为国内外首次报道的新化合物。以3龄粘虫为试虫,采用胃毒法对八个化合物进行了初步毒理学研究。结果表明:Z5, Z7和四个大环生物碱Z8Z11均表现出类似的麻醉作用,所不同的是Z5和Z7低剂量组有恢复现象,而Z8~Z11处理组试虫均无恢复; Z4和Z6表现出明显的毒杀作用症状。生物碱类比四个含同样分子骨架的多元酯化合物对粘虫表现出了更高的毒力,Z4~Z11的LD50分别为89.2,98.6,181.4,109.2,23.2,5.4, 5.3和4.7μg·g-1。以棉铃虫卵巢细胞为供试细胞株系,采用MTT法测定了8个化合物的细胞毒力,结果表明,Z4~Z11的LC50分别为42.19,27.16,104.62, 162.04, 36.37, 95.70, 37.49和91.92 mg·L-1。

戴玉锦[7](2001)在《家蚕后部丝腺细胞粗面内质网膜系统的多态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应用电镜技术 ,对家蚕后部丝腺细胞粗面内质网膜系统在 5龄生长期的超微形态变化 ,进行了连续观察与研究。结果发现 ,粗面内质网膜系统的超微形态呈现出扁平囊状、管泡状和同心圆状等规律性变化 ,这种多态性现象与丝腺细胞的生长发育状态及生理机能的变化密切相关 ,并受蚕体内分泌环境的调节

戴玉锦[8](2000)在《3H-GLY对家蚕蛋白质生物合成参入活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氚标记甘氨酸 ( 3H-Gly)对家蚕蛋白质生物合成参入试验的研究结果表明 ,3H-Gly对家蚕 5龄幼虫的标记剂量和标记时间以每头蚕 5μCi和 30 min为宜 ;3H-Gly对家蚕几个主要器官的蛋白质参入活性有很大差异 ,进入蚕体的3H-Gly大部分参入到后部丝腺蛋白质合成中 .

戴玉锦[9](1999)在《家蚕的内分泌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文中概述了家蚕内分泌研究迄今已取得的主要成果,包括基础理论及实际应用两大方面.重点介绍了80~90年代的新进展.特别对昆虫激素及抗激素类物质在我国蚕业生产中的应用研究与实用化技术做了总结.

戴玉锦,金琇珏[10](1997)在《保幼激素类似物对家蚕丝腺与脂肪体蛋白质合成的调节作用》文中研究指明应用示踪原子法.研究了家蚕Bombyxmori5龄幼虫丝腺与脂肪体细胞内蛋白质合成的变化规律及保幼激素类似物(JHA738)的调节作用。从5龄初到龄末,家蚕丝腺细胞内蛋白质合成持续升高,5龄中期、后期的蛋白质合成活性分别是前期的1.60倍和2.86倍;全龄出现2个合成高峰,一个是在5龄72h,为细胞固有蛋白质合成高峰,另一个是在5龄192h,为丝蛋白合成高峰。脂肪体细胞内蛋白质合成作用是现脉冲式的变化。在5龄前期和中期用JHA处理家蚕(剂量为4μg/条),对丝腺细胞固有蛋白质合成和脂肪体细胞蛋白质合成均表现出抑制作用,而对丝蛋白合成则表现出促进作用。本实验结果为进一步阐明JHA增丝机理提供了直接证据。

二、~3H-GLY对家蚕蛋白质生物合成参入活性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3H-GLY对家蚕蛋白质生物合成参入活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细胞色素P450和羧酸酯酶在禾谷缢管蚜抗药性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禾谷缢管蚜的发生、危害及抗药性现状
        1.1.1 禾谷缢管蚜的发生与危害
        1.1.2 禾谷缢管蚜的抗药性
    1.2 害虫抗性机制
        1.2.1 行为抗性
        1.2.2 表皮穿透性下降
        1.2.3 代谢抗性
        1.2.4 靶标抗性
    1.3 细胞色素P450
        1.3.1 细胞色素P450 的定义
        1.3.2 细胞色素P450 的命名
        1.3.3 细胞色素P450 的结构特征
        1.3.4 细胞色素P450 介导昆虫抗药性的机制
    1.4 NADPH-细胞色素P450 还原酶
        1.4.1 细胞色素P450 还原酶的结构
        1.4.2 细胞色素P450 还原酶的功能
        1.4.3 细胞色素P450 还原酶的突变
    1.5 羧酸酯酶
        1.5.1 羧酸酯酶的结构和水解机制
        1.5.2 羧酸酯酶介导的抗药性机制
    1.6 抗性相关基因的功能验证
        1.6.1 RNA干扰
        1.6.2 昆虫代谢抗性相关基因的体外表达
    1.7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禾谷缢管蚜细胞色素P450 基因鉴定、克隆及其在异丙威抗性中的作用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禾谷缢管蚜品系
        2.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2.1.3 禾谷缢管蚜P450 基因获取数据来源
        2.1.4 禾谷缢管蚜总RNA的提取
        2.1.5 cDNA合成
        2.1.6 P450 基因的获取和PCR扩增
        2.1.7 序列分析及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2.1.8 生物测定
        2.1.9 P450 酶活测定
        2.1.10 异丙威诱导处理
        2.1.11 P450 定量分析
        2.1.12 RNA干扰禾谷缢管蚜P450 CYP4CJ1 基因
        2.1.13 CYP4CJ1 基因干扰后对氨基甲酸之类杀虫剂敏感性测定
        2.1.14 CYP4CJ1 氨基酸序列分析和三维结构模拟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禾谷缢管蚜基因组P450 基因的鉴定
        2.2.2 禾谷缢管蚜异丙威抗性筛选及交互抗性研究
        2.2.3 禾谷缢管蚜敏感品系和异丙威抗性品系P450 酶活分析
        2.2.4 P450 基因在禾谷缢管蚜异丙威抗性和敏感品系中表达差异
        2.2.5 禾谷缢管蚜P450 基因在异丙威处理后的相对表达量差异
        2.2.6 禾谷缢管蚜CYP4CJ1 基因RNAi和生物测定
        2.2.7 禾谷缢管蚜CYP4CJ1 序列分析
    2.3 结论与讨论
        2.3.1 小结
        2.3.2 讨论
第三章 禾谷缢管蚜CYP6CY3-3 基因的克隆和转录调控机制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禾谷缢管蚜品系
        3.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3.1.3 禾谷缢管蚜总RNA的提取
        3.1.4 cDNA合成
        3.1.5 禾谷缢管蚜CYP6CY3-3 基因全长的扩增
        3.1.6 禾谷缢管蚜CYP6CY3-3 序列分析
        3.1.7 禾谷缢管蚜CYP6CY3-3 基因在不同品系中的表达差异比较
        3.1.8 禾谷缢管蚜CYP6CY3-3 基因5′侧翼区的克隆
        3.1.9 序列分析
        3.1.10 禾谷缢管蚜CYP6CY3-3 基因5'侧翼区的调控元件分析
        3.1.11 质粒构建
        3.1.12 无内毒素重组质粒的提取
        3.1.13 真核细胞转染实验
        3.1.14 双荧光素酶活性检测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禾谷缢管蚜CYP6CY3-3 基因序列
        3.2.2 禾谷缢管蚜CYP6CY3-3 基因在吡虫啉抗性品系和敏感品系中的表达差异
        3.2.3 禾谷缢管蚜CYP6CY3-3 基因5'侧翼区的获得和多态性分析
        3.2.4 禾谷缢管蚜CYP6CY3-3 基因5'侧翼区的调控元件分析
        3.2.5 禾谷缢管蚜CYP6CY3-3 基因的5'侧翼区活性分析
    3.3 结论与讨论
        3.3.1 小结
        3.3.2 讨论
第四章 禾谷缢管蚜NADPH-细胞色素P450 还原酶基因克隆、表达模式和多态性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禾谷缢管蚜品系
        4.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4.1.3 禾谷缢管蚜RNA提取
        4.1.4 cDNA合成
        4.1.5 RpCPR基因克隆
        4.1.6 qRT-PCR
        4.1.7 禾谷缢管蚜田间不同个体CPR基因多态性检测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禾谷缢管蚜CPR基因扩增和序列分析
        4.2.2 禾谷缢管蚜CPR基因与同源基因系统发育树
        4.2.3 禾谷缢管蚜CPR基因在不同龄期的表达量变化
        4.2.4 禾谷缢管蚜CPR基因在敏感品系和抗性品系中的相对表达量差异
        4.2.5 禾谷缢管蚜CPR基因在农药诱导下的相对表达量变化
        4.2.6 禾谷缢管蚜田间个体CPR基因多态性
    4.3 结论和讨论
        4.3.1 小结
        4.3.2 讨论
第五章 羧酸酯酶在禾谷缢管蚜抗异丙威和氯氟氰菊酯中的作用
    5.1 材料与方法
        5.1.1 禾谷缢管蚜品系
        5.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5.1.3 禾谷缢管蚜羧酸酯酶酶活测定
        5.1.4 禾谷缢管蚜总RNA的提取
        5.1.5 cDNA合成
        5.1.6 禾谷缢管蚜抗性相关羧酸酯酶基因确定
        5.1.7 羧酸酯酶基因RpCarE扩增
        5.1.8 RpCarE序列分析
        5.1.9 RpCarE表达质粒构建
        5.1.10 RpCarE原核表达
        5.1.11 细胞收集及蛋白获取和纯化
        5.1.12 聚丙烯酰氨凝胶电泳(SDS-PAGE)及Western-blot检测
        5.1.13 RpCarE蛋白对α-萘酯乙酸(α-NA)的酶活及动力学曲线测定
        5.1.14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RpCarE纯化蛋白对农药的代谢降解活性
        5.1.15 RpCarE结构模拟和药物分子对接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禾谷缢管蚜不同品系羧酸酯酶酶活
        5.2.2 禾谷缢管蚜羧酸酯酶基因在敏感品系和抗药品系中的相对表达水平分析
        5.2.3 禾谷缢管蚜羧酸酯酶基因cDNA全长克隆
        5.2.4 禾谷缢管蚜RpCarE基因的原核表达及Western blot分析
        5.2.5 RpCarE重组蛋白对α-NA的酶促动力学测定
        5.2.6 RpCarE重组蛋白对异丙威和氯氟氰菊酯的代谢活性
        5.2.7 RpCarE与异丙威和氯氟氰菊酯的分子对接
    5.3 结论与讨论
        5.3.1 小结
        5.3.2 讨论
第六章 全文总结和研究展望
    6.1 全文主要结论
    6.2 下一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2)芳香族氨基酸羟化酶及单胺类神经递质在日本刺沙蚕(Neanthes japonica)中枢神经系统的分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引言
    1.1 芳香族氨基酸羟化酶
        1.1.1 芳香族氨基酸
        1.1.2 芳香族氨基酸羟化酶
        1.1.3 芳香族氨基酸羟化酶的结构与功能
        1.1.3.1 色氨酸羟化酶
        1.1.3.2 苯丙氨酸羟化酶
        1.1.3.3 酪氨酸羟化酶
    1.2 单胺类神经递质
        1.2.1 5-羟色胺
        1.2.2 儿茶酚胺类
        1.2.2.1 多巴胺
        1.2.2.2 去甲肾上腺素
        1.2.2.3 肾上腺素
        1.2.3 酪胺和章鱼胺
    1.3 芳香族氨酸酸羟化酶与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关系
    1.4 课题选题依据、目的和意义
    1.5 课题研究内容
第二章 色氨酸羟化酶在日本刺沙蚕中枢神经系统的表达
    2.1 引言
    2.2 仪器与材料
        2.2.1 实验动物
        2.2.2 主要仪器及设备
        2.2.3 主要试剂与药品
    2.3 实验方法
        2.3.1 Western Blotting
        2.3.2 切片的制备
        2.3.3 免疫组织化学
        2.3.4 日本刺沙蚕中枢神经系统TPH cDNA全长克隆
        2.3.5 系统进化树分析
    2.4 结果
        2.4.1 Western Blotting
        2.4.2 TPH和 5-HT免疫反应性
        2.4.3 TPH和 5-HT免疫阳性反应神经元和神经纤维的分布
        2.4.4 TPH基因克隆
        2.4.5 系统进化分析
    2.5 讨论
        2.5.1 日本刺沙蚕脑结构
        2.5.2 TPH和 5-HT互为判定中枢神经系统 5-HT能神经元标记物
        2.5.3 特异的神经型TPH在日本刺沙蚕中枢神经系统的存在
        2.5.4 芳香族氨基酸羟化酶家族基因的进化
第三章 苯丙氨酸羟化酶在日本刺沙蚕脑中的分布
    3.1 引言
    3.2 仪器与材料
        3.2.1 实验动物
        3.2.2 主要仪器及设备
        3.2.3 主要试剂与药品
    3.3 实验方法
        3.3.1 Western Blotting
        3.3.2 切片的制备
        3.3.3 免疫组织化学
    3.4 结果
        3.4.1 Western Blotting
        3.4.2 PAH免疫反应性
    3.5 讨论
        3.5.1 PAH阳性免疫胞体
        3.5.2 PAH与黑色素的形成
        3.5.3 PAH与tph和pah基因分化的节点
第四章 酪氨酸羟化酶在日本刺沙蚕脑中的分布
    4.1 引言
    4.2 仪器与材料
        4.2.1 实验动物
        4.2.2 主要仪器及设备
        4.2.3 主要试剂与药品
    4.3 实验方法
        4.3.1 Western Blotting
        4.3.2 切片的制备
        4.3.3 免疫组织化学
    4.4 结果
        4.4.1 Western Blotting
        4.4.2 TH免疫反应性
    4.5 讨论
        4.5.1 多巴胺能元的存在
        4.5.2 关于DA能系统构建的科学性
        4.5.3 TH与芳香族氨基酸羟化酶基因分化的节点
第五章 DβH和PNMT在日本刺沙蚕脑中的分布
    5.1 引言
    5.2 仪器与材料
        5.2.1 实验动物
        5.2.2 主要仪器及设备
        5.2.3 主要试剂与药品
    5.3 实验方法
        5.3.1 切片的制备
        5.3.2 免疫组织化学
    5.4 结果
        5.4.1 DβH免疫反应神经元和神经纤维的分布
        5.4.2 PNMT免疫反应神经元和神经纤维的分布
    5.5 讨论
        5.5.1 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能神经元的存在
        5.5.2 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的进化初步分析
第六章 论文总结
    6.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6.2 本研究的主要展望
    6.3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英文缩写词表
致谢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开展的相关科研课题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获的相关科研奖励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国际、国内学术会议

(3)三眠蚕诱导技术及其发育相关蛋白质组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昆虫生长发育的概述
    1.2 昆虫蜕皮变态的激素调控
        1.2.1 促前胸腺激素的研究概况
        1.2.2 保幼激素的研究概况
        1.2.3 蜕皮激素的研究概况
    1.3 三眠蚕的研究概况
        1.3.1 抗保幼激素的发现及应用
        1.3.2 抗保幼激素对家蚕的生物效应及其在蚕业上的应用
        1.3.3 抗保幼激素对三眠蚕生理调控的研究
    1.4 家蚕发育相关蛋白质组的研究概况
        1.4.1 蛋白质组学的概念及技术手段
        1.4.2 家蚕差异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概况
第二章 抗保幼激素诱导三眠蚕技术体系的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分区
        2.1.3 添食方法
        2.1.4 调查项目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添食浓度对三眠蚕诱导率的影响
        2.2.2 诱导三眠蚕的龄期经过
        2.2.3 三眠蚕与四眠蚕的生命力成绩比较
        2.2.4 三眠蚕的茧质成绩分析
        2.2.5 诱导三眠蚕的丝质成绩分析
    2.3 讨论
第三章 抗保幼激素诱导三眠蚕效果的品种间差异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抗保幼激素对不同蚕品种三眠化诱导效果的分析
        3.2.2 抗保幼激素诱导三眠蚕的发育经过
        3.2.3 三眠蚕与四眠蚕体质成绩比较
        3.2.4 抗保幼激素处理不同蚕品种茧质成绩的分析
        3.2.5 抗保幼激素处理不同蚕品种丝质成绩的分析
    3.3 讨论
第四章 抗保幼激素调控家蚕发育的蛋白质组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材料
        4.1.2 三眠蚕的诱导方法
        4.1.3 血液与脂肪体的采集
        4.1.4 血液与脂肪体蛋白质的提取
        4.1.5 血液与脂肪体蛋白质的 SDS-PAGE
        4.1.6 脂肪体蛋白质的双向电泳
        4.1.7 蛋白质胶内酶切与质谱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抗保幼激素诱导相关血液蛋白质的 SDS-PAGE 分析
        4.2.2 抗保幼激素诱导相关脂肪体蛋白质的 SDS-PAGE 分析
        4.2.3 抗保幼激素诱导相关脂肪体蛋白质双向电泳分析
        4.2.4 抗保幼激素诱导相关蛋白质组分的质谱分析与鉴定
    4.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缩略词
致谢

(4)基于家蚕杆状病毒表达系统表达外源基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杆状病毒表达系统
        1.杆状病毒的生物学特性
        2.杆状病毒表达系统的产生
        3.杆状病毒表达系统特点
        4.杆状病毒表达系统的应用
        5.影响杆状病毒表达系统外源基因表达的因素
        6.杆状病毒的不足
        7.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节 Bac-to-Bac昆虫细胞-杆状病毒表达系统
        1.Bac-to-Bac系统的原理
        2.Bac-to-Bac系统的诞生及其优点
        3.Bac-to-Bac系统的发展
        4.Bac-to-Bac在家蚕中的应用
        5.近几年Bac-to-Bac在家蚕中的应用实例
        参考文献
    第三节 SOD的研究概况
        1.SOD研究的基本概况
        2.SOD的来源
        3.SOD克隆和表达的研究近况
        参考文献
    第四节 胰岛素的研究概述
        1.胰岛素与糖尿病
        2.胰岛素的应用
        3.基因工程合成胰岛素
        参考文献
    第五节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疫苗研究现状
        1.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概况
        2.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疫苗研究
        3.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疫苗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章 SOD基因的克隆和表达
    第一节 SOD基因的获得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第二节 重组载体和重组病毒构建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第三节 Mn-SOD基因在家蚕体内表达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第四节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SOD功能研究
    第一节 SOD全蚕粉制作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第二节 SOD全蚕粉的毒性实验
        1.方法和材料
        2.实验结果
        3.小结
    第三节 Con诱导的小鼠脾淋巴细胞转化实验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小结
    第四节 SOD全蚕粉对小鼠迟发型变态反应的影响
        1.材料和方法
        2.结果
        3.小结
    第五节 SOD全蚕粉增强免疫力实验脏器/体重比值测定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小结
    第六节 SOD全蚕粉增强免疫功能的小鼠血清溶血素测定
        1.材料和方法
        2.结果
        3.小结
    第七节 SOD全蚕粉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鸡红细胞实验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小结
    第八节 SOD全蚕粉的抗氧化功能检验
        一、造模
        1.材料和方法
        2.结果
        二、小鼠血中和肝匀浆中MDA(丙二醛)含量测定
        1.材料和方法
        2.结果
        3.小结
        三、SOD全蚕粉灌胃后小鼠血/组织中抗氧化酶SOD活力测定
        1.材料和方法
        2.结果
        3.小结
        四、SOD全蚕粉灌胃后小鼠的血/组织中谷脱甘肤过氧化物酶活力测定
        1.材料和方法
        2.结果
        3.小结
    第九节 SOD全蚕粉增强免疫功能的小鼠碳廓清实验
        1.材料
        2.方法和步骤
        3.结果
        4.小结
    第十节 SOD全蚕粉对小鼠NK细胞活性影响的实验研究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结果
        4.小结
    第十一节 SOD全蚕粉辅助降血糖功能检验
        1.材料和方法
        2.结果
        3.小结
    第十二节 SOD全蚕粉对S180荷瘤小鼠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
        1.材料和方法
        2.结果
        3.小结
    第十三节 SOD全蚕粉抗肝癌(H22)的作用及其机制实验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小结
    第十四节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家蚕杆状病毒表达系统的改进
    第一节 荧光增白剂增强对家蚕NPV病毒经口感染能力实验
        1.材料和方法
        2.结果
        3.小结
    第二节 双启动子重组病毒构建与经口感染效率
        1.材料和方法
        2.结果
        3.小结
    第三节 重组病毒DNA注射感染
        1.材料和方法
        2.结果
        3.小结
    第四节 讨论
        1.杆状病毒表达系统发展
        2.多角体去除后的得失
        3.我国应用杆状病毒表达系统的国情与优势
        4.有益的改进
        5.减少表达蛋白降解的改进
    参考文献
第五章 人胰岛素在家蚕体内的表达
    1.材料和方法
    2.结果
    3.讨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猪蓝耳病E、M基因在家蚕中的融合表达
    1.材料和方法
    2.结果
    3.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七章 结论、创新点、及后续研究
致谢
附件:作者简历
发表论文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说明书

(5)家蚕硒蛋白基因克隆和结构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硒
    1.2 硒蛋白
    1.3 硒蛋白的生物合成
    1.4 硒蛋白研究进展
    1.5 硒蛋白组学研究进展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7 本研究主要内容
2 家蚕硒含量及其分布的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3 家蚕硒蛋白(Bmb022955)的基因克隆和结构预测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4 全文总结
    4.1 本文的主要研究结果
    4.2 本文的创新之处
    4.3 本文的不足之处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2 用于测定硒含量的家蚕品种
附录3 主要缩写词表
附录4 家蚕硒蛋白测序结果

(6)30种药用植物杀虫杀菌活性筛选及冬青卫矛杀虫活性成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植物次生代谢物与新农药的创制
        1.1.1 杀虫剂
        1.1.2 杀菌剂
        1.1.3 除草剂
    1.2 中草药源农药活性物质研究进展
        1.2.1 以杀虫活性为筛选模型
        1.2.2 以杀菌活性为筛选模型
        1.2.3 以除草活性为筛选模型
    1.3 卫矛科植物杀虫剂研究进展
        1.3.1 雷公藤的杀虫活性
        1.3.2 昆明山海棠的杀虫活性
        1.3.3 苦皮藤的杀虫活性
        1.3.4 其它卫矛科植物的杀虫活性
    1.4 论文设计思路
第二章 30 种药用植物提取物杀虫杀菌活性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杀虫活性测定方法
        2.1.3 杀菌活性测定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杀虫活性测定结果
        2.2.2 杀菌活性测定结果
    2.3 讨论
第三章 冬青卫矛杀虫活性成分的分离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材料
        3.1.2 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提取物杀虫活性测定
        3.2.2 大孔吸附树脂层析
        3.2.3 硅胶层析
        3.2.4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纯化
    3.3 讨论
第四章 冬青卫矛中杀虫活性成分的结构鉴定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化合物及仪器
        4.1.2 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第五章 冬青卫矛中活性成分对粘虫的症状学观察及毒力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材料
        5.1.2 测定方法
    5.2 结果
        5.2.1 中毒症状
        5.2.2 毒力测定结果
    5.3 讨论
        5.3.1 关于作用症状
        5.3.2 冬青卫矛中的活性成分
第六章 冬青卫矛杀虫活性成分对棉铃虫卵巢细胞的毒力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材料和试剂
        6.1.2 仪器
        6.1.3 试验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测试波长的确立
        6.2.2 供试药剂对细胞的毒力
    6.3 讨论
        6.3.1 活体生测与离体细胞毒力测定的比较
        6.3.2 细胞毒力测定方法
第七章 全文总结
    7.1 活性筛选
    7.2 冬青卫矛杀虫活性成分的分离和结构鉴定
    7.3 冬青卫矛杀虫活性成分的毒力测定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7)家蚕后部丝腺细胞粗面内质网膜系统的多态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超薄切片的制作和电镜观察
2 结果
    2.1 5龄前期粗面内质网膜系统的超微形态
    2.2 5龄中期粗面内质网膜系统的超微形态
    2.3 5龄后期粗面内质网膜系统的超微形态
3 讨论

(8)3H-GLY对家蚕蛋白质生物合成参入活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蚕品种
    1.2 试剂
    1.3 3H-Gly参入试验
    1.4 蛋白质样品的分离和测定
    1.5 3H-Gly参入活性的计算
2 结果
    2.1 3H-Gly参入活性与标记剂量的关系
    2.2 3H-Gly参入活性与标记时间的关系
    2.3 3H-Gly对家蚕几个主要器官蛋白质参入活性的动态变化
3 讨论

四、~3H-GLY对家蚕蛋白质生物合成参入活性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细胞色素P450和羧酸酯酶在禾谷缢管蚜抗药性中的作用[D]. 王康.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08)
  • [2]芳香族氨基酸羟化酶及单胺类神经递质在日本刺沙蚕(Neanthes japonica)中枢神经系统的分化研究[D]. 王顺. 东北师范大学, 2017(12)
  • [3]三眠蚕诱导技术及其发育相关蛋白质组的研究[D]. 王廷良. 苏州大学, 2012(03)
  • [4]基于家蚕杆状病毒表达系统表达外源基因研究[D]. 岳万福. 浙江大学, 2009(05)
  • [5]家蚕硒蛋白基因克隆和结构预测[D]. 赵其波. 华中科技大学, 2007(05)
  • [6]30种药用植物杀虫杀菌活性筛选及冬青卫矛杀虫活性成分研究[D]. 张启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6(06)
  • [7]家蚕后部丝腺细胞粗面内质网膜系统的多态性研究[J]. 戴玉锦. 铁道师院学报, 2001(03)
  • [8]3H-GLY对家蚕蛋白质生物合成参入活性的研究[J]. 戴玉锦.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04)
  • [9]家蚕的内分泌及应用研究[A]. 戴玉锦. 中国动物科学研究——中国动物学会第十四届会员代表大会及中国动物学会65周年年会论文集, 1999
  • [10]保幼激素类似物对家蚕丝腺与脂肪体蛋白质合成的调节作用[J]. 戴玉锦,金琇珏. 昆虫学报, 1997(01)

标签:;  ;  ;  ;  ;  

~3H-GLY参与家蚕蛋白质合成的活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