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普通高校篮球选修课教学模式设想(论文文献综述)
许林普[1](2021)在《分层教学法在体育院校篮球选修课中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
雷永杰[2](2021)在《遵义市高校公共体育篮球教学的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等院校公共体育篮球教学作为我国大学生身心将康发展、运动技能学习、终身体育意识提升和良好体育行为习惯建立的重要课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这不仅在于我国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逐年下降,更在于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现有的大学生公共体育篮球教学已经难以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由此,不断提升我国高等院校公共体育篮球教学水平,就成为我国大学体育改革的重要目标。为此,在新一轮的高等院校教育教学改革中,我国教育主管部门不仅提出了新的发展目标,还制定了较为细致的发展规划。为适应我国高等院校公共体育篮球教学的改革需求,本研究通过分析贵州省遵义市高校公共体育篮球教学开展现状,以此发现当前存在的不足和影响教学开展的相关因素,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发展对策,为不断改善遵义市高校公共体育篮球教学开展现状提供参考。本文研究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研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从分析遵义市高校公体篮球课教学基本情况与开展现状入手,结合现在高等院校公共体育教学的总体改革趋向,对其展开深入研究,得出结论如下:(1)遵义市高校公共体育篮球教学课场地、器材、设备设施存在一定差异,高校的篮球场地与器材不能满足正常的篮球教学需求,大部分的学生因为场地、器材、设施设备的不足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弱和学习动机下降,课后练习与课余活动也无法有效进行开展。(2)遵义市高校公共体育篮球课教师呈现年轻化趋势,教师学历以硕士研究生居多,但高级职称教师数量太少,比重不足,男女教师不平衡,教师的科研成果相对较少,不能持续支撑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而且入职后的公共体育篮球教师得到进修与深造学习的机会相对较少,师资水平的整体提升就会因此而被阻碍。(3)遵义市高校公共体育篮球教学课程大多还是以传统教学方法为主,没有得到大多数学生的认可和满意。虽然有一些教师进行了教学内容与方法上的创新,但对细节的改善仍然缺乏。(4)考核评价方式公平程度较低,考核偏向于只去注重结果却忽略过程,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成长历程,不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5)遵义市高校公共体育篮球教学课外拓展欠缺,导致学生课后积极参与篮球活动的人数较少,大部分学生主要还是依赖篮球教学课程来学习篮球技术,校内的篮球教学与篮球比赛、篮球娱乐性活动较少,课内外教学衔接不畅。
秦勇[3](2021)在《教学比赛纳入平时成绩考核对学生学习积极性与实战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遵守教学大纲,完成教学进度的基础上,每次课最后都会留半个小时的活动时间,但是,我们通过观察发现,一些学生会利用活动时间在场边休息或者玩手机,这种现象“传染”性很强,不仅自己不能及时将课上所学熟练巩固,还会给其他学生的篮球活动带来消极影响。如何提高学生在最后半小时活动时间的参与积极性;如何将课上所学灵活运用,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如何更全面的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是本研究所关注的问题。对学生来说,成绩是非常重视的环节,考核评价则是检验整个教学过程的重要步骤,如何充分利用好考核评价这一关键抓手,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减少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找各种理由坐在场边休息的消极被动现象,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是本研究的落脚点。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教学实验法、数理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上海体育学院2018级运动训练专业田径班与乒乓球班20名男生为研究对象,将活动时间的教学比赛结果纳入平时成绩考核,观察并分析两者挂钩过程对学生学习积极性与实战能力的影响。研究结论如下:(1)将教学比赛结果纳入平时成绩考核结构中,能够显着提高学生在课程活动时间内的参赛积极性。学生参赛时间、参赛人数大幅增长,休息人数、休息时间和玩手机人数、时间、现象明显减少,教学氛围明显改善,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改善与提高。(2)教学比赛纳入到平时成绩考核结构中,能够有效提高学生技战术水平以及在比赛过程中应用的熟练程度,有效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实战经历增多,对抗强度增强,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3)大量的教学比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规则意识,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精神,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陈浩男[4](2020)在《基于微视频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与应用研究 ——以广东白云学院篮球课为例》文中指出为了进一步明确体育强国的健身目标,任务及措施,充分发挥体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作用,国务院办公厅于2019年9月2日颁布《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当前大力发展“互联网+体育”促进体育教育发展,《纲要》重大工程七“体育文化建设工程”中提出:构建体育全媒体传播格局,打造体育融媒体产品,发挥短视频平台、微博、微信、客户端等在体育文化传播中的积极作用。本论文研究以基于微视频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为研究对象,以广东白云学院2018级两个篮球选修班为实验对象。来进行基于微视频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的实施的实验研究。通过实验证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激发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兴趣有促进作用。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首先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和微视频教学的发展背景、以及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做出了简单的分析和总结,接着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篮球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理论分析,最后通过对翻转课堂的经典的教学案例分析,总结出有效实施教学实验的经验和可取之处,通过16周的教学实验来对比实验班和对照班的篮球基本技术动作的学习情况以及对篮球运动的学习兴趣来证明实验效果,提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势、教学价值、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可行性以及存在的问题,得出结论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主要结论如下:(1)基于微视频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和传统授课教学模式在实验后都有效的提高了学生们的一分钟胸前传球、定位投篮、半场往返运球上篮,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效果更佳。(2)在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更加有益于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技术动作的练习,更有益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3)在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实施翻转课堂的优势在于:打破了学生们在学习时候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满足了学生们个性化学习的需求,达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目标。(4)基于微视频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能够顺利有效进行的条件包括:对体育教师进行专业的培训、完整的网络设备、专业的技术保障、以及学生们高度的自主学习能力等。
乔枫[5](2020)在《“动态分层”教学模式在普通高校篮球选修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发布,我国对于高校体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目标与要求。近年来,高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下,顺应新时代发展的需要,以提高学生身心健康作为前进方向,不断进行体育教学工作的研究与革新。目前,我国大多高校依旧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体育选修课的教学,传统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无法满足“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要求,而素质教育的推广与实施为新型教学模式的革新创造了更广阔的研究空间。所以,将“动态分层”教学模式引用到高校篮球选修课的教学当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价值。本研究将“动态分层”教学模式应用到高校篮球选修课的实践当中,主要目的是通过实际的教学应用,判断动态分层教学模式在高校体育选修课当中是否具有可行性,并将实验数据进行总结归纳,得出结论与建议,为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及教学模式的创新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实验法开展相关研究,首先概括和总结动态分层教学模式的概念及理论基础,并构建教学开展的实验方案与实施过程的设计方案;然后将动态分层教学应用到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的篮球选修课中,研究和分析实验后得到的相关数据,得出结论,并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总结应用效果,为普通高校篮球选修课的教学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通过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在身体素质对比中均不构成显着性差异。说明动态分层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在提升身体素质方面无显着性差异。2、实验后实验班篮球专项测试成绩对比对照班均有一定提升,其中半场V字运球上篮成绩实验班比较对照班有显着性差异,说明“动态分层”教学模式相比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更能促进篮球专项技能的掌握。3、动态分层教学极大的丰富了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习过程枯燥、乏味的问题,并具有面向全体学生的特点,可以帮助基础较差的同学紧跟教学进度、增强篮球专项能力,符合当代素质教育的要求。4、实验班实验后在锻炼态度的多个维度上相比对照班均有呈现显着差异。说明动态分层教学模式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更能提升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积极态度。
邓佳伟[6](2020)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校气排球选修课教学中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984年,气排球由呼和浩特集宁铁路局创造,其最先只是为了丰富退休老人的生活,促进老年人身心的全面发展。经过36年的推广,气排球运动已经遍布全国各个省市,参与的人群也由老年人逐渐向青少年发展,呈现年轻化的趋势。目前,气排球运动的教学方法大都还在沿用着硬排的常规的教学模式。本研究旨在将新型教学模式与新兴的运动项目两者相结合,经过一学期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研究学生在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效果、自主学习能力、理论实践能力上,是否比在常规的教学模式下更加出色。同时,也尝试丰富和充实气排球选修课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本研究以苏州大学体育学院2018级体育教育专业选报气排球选修课的学生(两个气排球选修班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男生20人,共计40人)为研究对象,进行为期18周的教学实验,在教学过程中实验组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照组采用常规教学模式。在教学实验前对学生的身体体态、专项身体素质、气排球自垫、自传技术动作进行测试,显示两组无显着性差异,满足教学实验的要求。实验后对两组学生的专项身体素质、气排球垫、传、扣、发四项基本技术动作、学生对气排球运动的自主性学习、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各项指标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后得出结论如下:1、实验组学生在四分之一米字移动专项提升效果与对照组测试结果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而在助跑摸高、掷羽毛球项目中,实验组与对照组提升效果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2、教学实验后,实验组的学生在四项气排球基本技术考核中取得的成绩均优于对照组的学生。两组学生在四个项目的最终成绩、技评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而在传球与扣球中,两组学生达标成绩上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3、在教学过程中,实验组的学生对气排球运动的认可程度更高,练习效果也更好,学习氛围也明显比对照组更好。4、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加强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能力,提高了课堂中技术动作的学习效率。5、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在课前预习准备、课后复习巩固的积极性要优于对照组的学生,提高了学生气排球选修课的学习态度,培养了学生运动的习惯,促进了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
周传坤[7](2020)在《微课在普通高校篮球选修课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中国教育改革与信息化教育的双重影响下,论文选择了“微课”作为介入教学实验的变量,是因为微课即是信息化教育的产物也是中国教育改革的具体体现,微课短小精悍、自由度高等特点能够有效弥补传统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并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教学效果,因此论文的目的是将微课运用到实际体育教学中去,通过教学实验法来论证微课辅助教学是否优于传统教学方法,并对其可行性做出分析。论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教学实验法等研究方法,以大连东软信息学院2018级篮球选修课的两个班级作为实验对象,首先概括和总结微课的概念、特点及类型等,根据教学大纲并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微课类型;然后,将微课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去,研究和分析实验实施前后得到的数据,总结和归纳微课在普通高校篮球课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和方法;最后,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得出结论和建议,为微课的推广和应用提供相关依据,为高校的教育改革和改善高校体育教学效果提供参考。通过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微课辅助教学与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相比,教学中微课的运用能够有效提高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熟练度,尤其在掌握技术动作方面更为突出,由此可以说明微课的运用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篮球技术水平。(2)通过为期16周的教学,两组学生的身体素质都有所提高,但通过对比实验后的数据发现,两者之间并不存在显着性差异,由此可以说明两组学生身体素质提高的幅度大体相似,微课辅助教学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方面没有明显优势。(3)通过整理问卷后发现,实验班学生实验前后的体育锻炼态度存在显着性差异,而对照班学生实验前后的体育锻炼态度不存在显着性差异,由此可以说明微课辅助教学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并增强其运动兴趣。(4)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利用微课进行教学可以加快学生对动作的理解和掌握,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减少错误动作的出现,为后期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杨露露[8](2020)在《普通高校公共体育田径选修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安徽省部分高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田径运动是其它运动项目的基础,素有“运动之母”的称号,它在增强学生体质健康、培养学生优良意志品质、提升学生环境适应能力等方面发挥着突出作用,因此田径教学一直是学校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但随着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推进,田径选修课的发展之路并不顺利,多数高校田径选修课开展比较困难,部分高校甚至选择取消田径选修课,这些现象的发生引人深思。本文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文献资料法等方法,对安徽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田径选修课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旨在探求当前高校田径选修课存在的问题,并根据问题以及相关影响因素提出发展对策。经过调查发现,当前高校体育教学中的田径选修课面临着以下问题:田径选修课的重要性逐渐被淡化;田径选修课教学内容存在滞后性;田径选修课基础资源配置不足;教师对田径选修课教学的信心降低;学生对田径选修课的兴趣和认同感缺失;田径选修课发展的大环境有待完善。而问题产生的影响因素有以下内容:1.学校对田径选修课的重视不够,田径教学硬件设施配备不完善,使教学开展受到一定局限,同时课后田径学习氛围不浓厚,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2.田径课程目标明确,但执行力不够,教学内容出现“模板化”教学的现象,创新性不足,考核方式单一量化,易降低学生的自信心,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同时初高中学习阶段的田径课程经历也影响了大学生对田径选修课的兴趣。3.教师对于田径选修课的认识不够深刻,田径专业教师比例较低,教师脱离预期方案进行教学工作,不仅影响了田径选修课的开展情况,也影响了田径选修课的教学效果。4.大学生参与体育课程的需求取向的变化,看待田径运动的眼光缺乏辩证性,大学生已有田径运动技能的水平,以及大学生性别差异均影响了参与田径选修课的积极性。5.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环境、物质文化环境、田径赛事转播环境的改变对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学习的方式与观念产生了影响。研究发现要提高普通高校田径选修课质量,需要构建多元化活动体系,营造浓厚的田径运动氛围;改善公共体育课程体系,强化田径选修课重要性;突破“模板化”教学,构建开放式课堂;关注学生运动需求,提升学生田径学习兴趣;倡导田径资源共享,优化田径运动发展大环境。
董修坤[9](2020)在《黑龙江高校开设“篮球竞赛裁判课”对大学生能力的培养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对黑龙江普通高校开设的篮球竞赛裁判课作为调查对象,应用问卷调查法、对比法、文献资料法以及访谈法等其他探究方法,分析篮球竞赛裁判课教学对大学生能力的培养功能。篮球竞赛裁判课程采用融合式课堂教学模式,用裁判这一篮球运动中的职业作为课程设计出发点,其课程建设是篮球技术教学的延申,在提升篮球技能水平的同时,还将竞赛和裁判学习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利用大量的篮球竞赛和裁判实践,形成课内、外教学的全覆盖,弥补了传统教学的教学内容和手段的单一的弊端。研究表明:1、篮球竞赛裁判课保留了篮球技术课教学原有教育功能的基础上,增加了新的教学目标,形成了“一课多能”“一课多学”的教学效果,学生教学内容满意度调查达到90%以上。2、在教学内容中篮球竞赛和篮球裁判是共存的,理论学习与裁判学习和篮球竞赛形成了互补形式;教学密度超出传统篮球教学70%,把原本64学时扩容达到115学时的教学内容,形成“一课多能”的教学特性。3、问卷得到的篮球竞赛裁判课对大学生体育运动能力的培养得出的8个影响因子,并将其在健身、心理、管理、判断和学习五个维度做主因素分析,得到结果确定了是健身能力、心理能力、管理能力、判断能力和学习能力成主要影响因素,其中管理能力成为本门课程对学生能力培养的特色。4、篮球竞赛裁判课对学生有5种一般能力方面的提升,表现在健身持久能力、篮球文化的理解能力、辨别能力、决策能力和沟通能力的培养最大,同时也对大学生通识教育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当大学生在临场裁判的过程中能够组织竞赛,控制场上的形式变化,对组织能力培养也成为一般能力培养的一项独特功能。建议:高校开设篮球裁判课受到教师能力的影响最大,成为开课容量少的主要原因;加大篮球教师篮球裁判等级的培训;利用号普通高校内篮球竞赛的优势,培养跟多的学生裁判为篮球竞赛服务;加大篮球竞赛裁判课的教学的特色,丰富大学生篮球项目学习的兴趣。
杨尚文[10](2020)在《循环训练法在大学生公共体育篮球课中的应用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本文立足于新一轮教育课程改革中提出的要求,针对大学生公共体育篮球课中普遍存在教学效率低,教学效果差,实用性较差等问题。将循环训练法融入到大学生公共体育篮球课中,从而达到提升教学效果、提高实战化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为体育课程改革,提供一种新的教学方案。研究内容:1、通过循环训练法来充分利用排队时间,设置练习点,通过提高教学效率来提高教学效果;2、练习点的设置为有利于技能发展的素质练习,将技能与素质相结合,使技能掌握更加牢靠;3、通过十六周的课程,得到两个班的投篮和上篮成绩以及教学比赛数据,并进行整理分析;4、通过调查问卷评判两个班对各自课堂教学的接受程度。研究方法:1、随机抽取昆明理工大学城市学院大二年级篮球公选课两个班级学生共61人。其中实验班30人,对照班31人,全部为男生。对实验班教学融入循环训练法,对照班进行常规体育教学,授课内容相同,授课时间为十六周。最后比较两个班级的投篮成绩、上篮成绩和教学比赛的数据。2、通过调查问卷,对两个班学生进行对于体育课的兴趣、运动量、自身变化、课堂设计四个方面的调查,从而评判学生对于课程改革的接受程度。研究结果:1、对考试成绩进行分析。投篮成绩:(1)实验班实验前后投篮成绩,P<0.05有显着性差异,成绩提高。(2)对照班实验前后投篮成绩,P<0.05有显着性差异,成绩提高。(3)实验班与对照班实验后投篮成绩对比,P>0.05,无显着性差异。三步上篮成绩:实验班与对照班三步上篮成绩,P<0.05有显着性差异,实验班成绩优于对照班。2、教学比赛中实验班以69:52取得胜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投篮命中率,罚篮命中率,均优于对照班3、对于教学方式的接受程度,通过对问卷数据进行分析,P<0.05实验班与对照班存在显着性差异,实验班的接受程度要好于对照班。结论:1、循环训练法对于教学效果的提高有一定的帮助。无论是考试成绩还是实战应用,循环训练法的应用都起到了良好的作用。2、利用排队浪费时间设置练习点,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还使技能练习与素质练习相结合,技能掌握更加牢固。3、循环训练法的应用学生的运动强度有所提升,但在学生的接受范围内。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多样的教学竞赛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得同学接受这种教学形式。
二、普通高校篮球选修课教学模式设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普通高校篮球选修课教学模式设想(论文提纲范文)
(2)遵义市高校公共体育篮球教学的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1.4.1 高校公共体育 |
1.4.2 高校公共体育教学 |
1.4.3 高校公共体育篮球教学 |
1.5 研究任务 |
1.5.1 遵义市高校公共体育篮球教学开展现状的基本情况 |
1.5.2 遵义市高校公共体育篮球教学开展现状存在的问题 |
1.5.3 遵义市高校公共体育篮球教学发展对策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国内文献综述 |
2.2 国外文献综述 |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实地调研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专家访谈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第4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遵义市高校公共体育篮球教学开展现状的基本情况 |
4.1.1 遵义市高校公共体育篮球教学指导思想 |
4.1.2 遵义市高校公共体育篮球课程地位 |
4.1.3 遵义市高校公共体育篮球教学氛围 |
4.1.4 遵义市高校公共体育篮球教学内容 |
4.1.5 遵义市高校公共体育篮球教学组织形式与方法采纳 |
4.2 遵义市高校公共体育篮球教学开展现状存在的问题 |
4.2.1 教学设施与教学环境存在的问题 |
4.2.2 教学师资力量与教学师资水平存在的问题 |
4.2.3 教学评价与教学目标存在的问题 |
4.2.4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
4.2.5 教学拓展与篮球赛事活动存在的问题 |
4.3 遵义市高校公共体育篮球教学发展对策 |
4.3.1 加大篮球环境设施的建设与投资 |
4.3.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全面综合素质 |
4.3.3 教学评价体系和教学目标科学化,重视培养学生自主能力 |
4.3.4 教学内容丰富化,教学方法优良化 |
4.3.5 拓展篮球活动,营造篮球氛围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5.2.1 完善教学设施,优化教学环境 |
5.2.2 拓宽教师学习进修深造渠道,促进师资队伍发展建设 |
5.2.3 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提升教学成效 |
5.2.4 注重综合整体性考核,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
5.2.5 丰富篮球教学内容,拓展篮球课内外活动形式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3)教学比赛纳入平时成绩考核对学生学习积极性与实战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当前高校篮球普修或者选修课学生的上课现状 |
1.1.2 考试内容引导学习内容,学生主动性不足 |
1.2 研究目的 |
1.3 文献综述 |
1.3.1 概念界定 |
1.3.2 关于体育课堂积极性的研究 |
1.3.3 关于体育课堂比赛教学的研究(比赛对教学的影响) |
1.3.4 关于篮球教学考核方式方法的研究 |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2.2.3 实验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3.研究结果分析 |
3.1 实验组、对照组实验后数据对比分析 |
3.1.1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实战能力水平对比分析 |
3.1.2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参赛积极性对比分析 |
3.1.3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平时课堂表现对比分析 |
3.2 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前后组内对比分析 |
3.2.1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实战能力水平组内对比分析 |
3.2.2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参赛积极性组内对比分析 |
3.2.3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平时表现组内对比分析 |
3.3 讨论 |
3.3.1 课上典型情况的案例分析 |
3.3.2 对个人比赛总结的案例分析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5.参考文献 |
6.致谢 |
附录1 活动时间内学生表现数据 |
附录2 课堂表现评分标准 |
附录3 教学实践评分标准 |
附件4:罚球、半场运球技术考核评分标准 |
附录5 大学生学习兴趣评价量表 |
附录6 大学生情谊表现与合作精神评价量表 |
附录7 学生信息 |
附件8 上海体育学院术科教案模版 |
(4)基于微视频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与应用研究 ——以广东白云学院篮球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基于微视频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篮球教学的理论研究 |
1.2.4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典型案例分析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思路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访谈法 |
2.2.3 问卷调查法 |
2.2.4 实验法 |
2.2.5 数理统计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基于微视频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篮球教学中的设计与应用 |
3.1.1 微视频在篮球选修课技术教学中的设计与应用 |
3.1.2 基于微视频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篮球课的可行性分析 |
3.1.3 基于微视频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篮球课的教学价值 |
3.2 基于微视频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活动设计 |
3.2.1 基于微视频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课前教学活动设计 |
3.2.2 基于微视频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课中教学活动设计 |
3.2.3 基于微视频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课后教学活动设计 |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3.1 实验前测试结果与分析 |
3.3.2 实验后测结果与分析 |
3.3.3 实验后教学效果学生调查问卷统计与分析 |
3.4 基于微视频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引入公共体育课存在的问题 |
3.4.1 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待提高 |
3.4.2 基于微视频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考验着体育教师的综合能力 |
3.4.3 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网络环境影响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水平 |
3.4.4 在进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后教师与学生的反思不足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5 致谢 |
6 参考文献 |
7 附录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5)“动态分层”教学模式在普通高校篮球选修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时代发展与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
1.1.2 普通高校篮球选修课教学现状与教学方法革新的迫切需要 |
1.1.3 动态分层教学模式符合我国素质教育的战略主题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教学方法 |
2.1.2 分层教学 |
2.1.3 动态分层教学模式 |
2.2 国内动态分层教学研究现状 |
2.2.1 国内分层教学的起源和发展 |
2.2.2 动态分层教学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现状研究 |
2.3 国外动态分层教学研究现状 |
2.4 动态分层教学模式的相关理论研究 |
2.4.1 心理学理论依据 |
2.4.2 教育学理论依据 |
2.4.3 学习理论依据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实验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实验班与对照班身体素质对比结果分析 |
4.1.1 实验前后实验班与对照班身体素质对比结果分析 |
4.1.2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身体素质对比结果分析 |
4.2 实验班与对照班篮球专项技术测试对比结果分析 |
4.2.1 实验前后实验班与对照班篮球专项技术测试对比结果分析 |
4.2.2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篮球专项技术测试对比结果分析 |
4.3 实验班与对照班篮球专项技术评定对比结果分析 |
4.3.1 实验前后实验班与对照班篮球专项技术评定对比结果分析 |
4.3.2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篮球专项技术评定对比结果分析 |
4.4 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锻炼态度对比结果分析 |
4.4.1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锻炼态度对比结果分析 |
4.4.2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锻炼态度对比结果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专家问卷调查评估 |
附录B 学生锻炼态度调查问卷 |
附录C 专家访谈提纲 |
附录D 实验班与对照班教学内容安排 |
附录E 实验班教学方案 |
附录F 对照班教学方案 |
致谢 |
(6)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校气排球选修课教学中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时代背景:我国教育事业改革的新要求 |
1.1.2 发展趋势:信息技术与教学结合 |
1.1.3 不断探索:气排球新契机 |
1.1.4 成为可能:提供新的教学方式 |
1.1.5 翻转课堂符合未来体育教学模式的改进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气排球 |
2.1.2 体育选修课 |
2.1.3 教学模式 |
2.1.4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
2.2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理论基础 |
2.2.1 微课程理论 |
2.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3 “脑科学”理论 |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3.1 国内关于气排球的现状研究 |
2.3.2 国外对气排球的研究 |
2.3.3 国内对翻转课堂的研究 |
2.3.4 国外对翻转课堂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教学实验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3.2.6 逻辑分析法 |
3.3 本研究整体结构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教学实验前测试结果 |
4.1.1 教学实验前三项专项素质测试结果 |
4.1.2 教学实验前垫球与传球测试结果 |
4.2 教学实验后测试结果 |
4.2.1 教学实验后三项专项素质测试结果 |
4.2.2 实验后垫球项目测试结果 |
4.2.3 实验后传球项目测试结果 |
4.2.4 实验后发球项目测试结果 |
4.2.5 实验后扣球项目测试结果 |
4.2.6 实验后技术成绩结果对比 |
4.2.7 教学过程中教学比赛效果对比 |
4.3 教学实验理论知识掌握对比 |
4.3.1 教学实验后理论成绩对比分析 |
4.3.2 裁判法运用和考核对比 |
4.4 学生问卷情况分析 |
4.4.1 学生对气排球课堂的认同感对比分析 |
4.4.2 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力对比分析 |
4.4.3 学生对学习和参与气排球运动的态度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6 参考文献 |
7 附录 |
8 致谢 |
(7)微课在普通高校篮球选修课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国家政策的引导 |
1.1.2 传统教学方法弊端的显现 |
1.1.3 微课的特点与优势 |
1.1.4 高校环境适合体育微课的开展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微课概念的界定 |
1.3.2 微课的特征和类型 |
1.3.3 国内关于微课应用 |
1.3.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2.2.3 教学实验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3 实验设计与流程 |
3.1 实验对象 |
3.2 实验地点和时间 |
3.3 实验控制 |
3.4 实验教学平台 |
3.5 教学内容 |
3.5.1 教学日历 |
3.5.2 实验班教学视频的选取原则 |
3.6 实验测试内容 |
3.6.1 身体形态和机能以及身体素质的测试 |
3.6.2 篮球技术水平的测试 |
3.6.3 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的测试 |
3.7 教学实验流程 |
3.7.1 实验组教学流程 |
3.7.2 对照组教学流程 |
3.7.3 教学流程示意图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实验组与对照组身体素质之间的对比分析 |
4.1.1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身体素质之间的对比分析 |
4.1.2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身体素质之间的对比分析 |
4.2 实验组与对照组体育锻炼态度显着性分析 |
4.2.1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体育锻炼态度显着性分析 |
4.2.2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体育锻炼态度显着性分析 |
4.3 实验组与对照组罚篮线定点投篮成绩的对比 |
4.3.1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罚篮线定点投篮成绩的对比 |
4.3.2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罚篮线定点投篮成绩的对比 |
4.4 实验组和对照组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成绩之间的对比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调查问卷 |
附录 B 专家问卷调查评估 |
附录 C 教学日历 |
附录 D 实验班课前导入的视频资料汇总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8)普通高校公共体育田径选修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安徽省部分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研究意义与现状 |
2.1 研究意义 |
2.2 研究现状 |
2.2.1 高校公共体育发展现状 |
2.2.2 高校田径教学发展现状 |
2.2.3 高校田径选修课发展现状 |
2.2.4 田径运动的健身价值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数理统计法 |
3.2.4 逻辑分析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安徽省高校田径选修课开展情况分析 |
4.1.1 公共体育课程开设形式 |
4.1.2 田径选修课开设情况 |
4.1.3 田径选修课课程内容 |
4.1.4 田径选修课资源配置 |
4.1.5 高校师生对于田径选修课的态度 |
4.1.6 田径选修课发展的大环境 |
4.2 田径选修课所面临的问题分析 |
4.2.1 田径选修课的重要性逐渐被淡化 |
4.2.2 田径选修课教学内容存在滞后性 |
4.2.3 田径选修课基础资源配置不足 |
4.2.4 教师对田径选修课教学的信心降低 |
4.2.5 学生对田径选修课的兴趣和认同感缺失 |
4.2.6 田径选修课发展的大环境有待完善 |
4.3 安徽省高校田径选修课出现问题的影响因素分析 |
4.3.1 学校影响因素 |
4.3.2 课程影响因素 |
4.3.3 教师影响因素 |
4.3.4 学生影响因素 |
4.3.5 环境影响因素 |
4.4 安徽省高校田径选修课的发展对策分析 |
4.4.1 构建多元化活动体系,营造浓厚的田径运动氛围 |
4.4.2 改善公共体育课程体系,强化田径选修课重要性 |
4.4.3 突破“模板化”教学,构建开放式课堂 |
4.4.4 关注学生运动需求,提升学生田径学习兴趣 |
4.4.5 倡导田径资源共享,优化田径运动发展大环境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6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件一 |
附件二 |
附件三 |
致谢 |
(9)黑龙江高校开设“篮球竞赛裁判课”对大学生能力的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的整体思路和创新点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的创新点 |
1.5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5.1 研究对象 |
1.5.2 研究方法 |
1.5.2.1 文献资料法 |
1.5.2.2 专家访谈法 |
1.5.2.3 比较法 |
1.5.2.4 调查问卷法 |
1.6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篮球竞赛裁判课 |
能力 |
一般能力 |
体育运动能力 |
第2章 黑龙江高校篮球竞赛裁判课概况 |
2.1 高校开设篮球竞赛裁判课的意义 |
2.2 篮球竞赛裁判课的课程设计 |
2.2.1 教学方法的改进 |
2.2.2 教学内容的增多 |
2.2.3 教学密度的提升 |
2.3 篮球竞赛裁判课认知和参与度的调查 |
2.4 篮球竞赛裁判课的课程目标改变 |
第3章 高校篮球竞赛裁判课对学生体育运动能力的培养 |
3.1 篮球竞赛裁判课对学生体育运动能力培养的因子分析 |
3.2 篮球竞赛裁判课对学生健身能力培养 |
3.2.1 课内考核对学生身体素质的促进 |
3.2.2 课外裁判实践对学生身体素质的促进 |
3.3 篮球竞赛裁判课对学生心控能力的提升 |
3.3.1 学生自信心增强 |
3.3.2 学生心理自控能力的提升 |
3.4 篮球竞赛裁判课对学生管理能力的提升 |
3.4.1 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提升 |
3.4.2 学生组织能力培养 |
3.5 篮球竞赛裁判课对学生判断能力培养 |
3.6 篮球竞赛裁判课对学生学习能力培养 |
第4章 高校篮球竞赛裁判课对学生一般能力的培养 |
4.1 终身体育锻炼持久能力的培养 |
4.2 教学实践对培养学生沟通能力 |
4.3 教学提升学生的决策能力 |
4.4 教学对学生辨别能力的培养 |
4.5 课程教学对篮球文化的理解能力提升 |
结论 |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致谢 |
(10)循环训练法在大学生公共体育篮球课中的应用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意义 |
1.2 选题依据及目的 |
1.2.1 选题依据 |
1.2.2 研究目的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循环训练法 |
2.1.1 循环训练法的概念 |
2.1.2 循环训练法的理论基础 |
2.1.3 循环训练法的应用 |
2.2 大学公体篮球改革现状 |
2.2.1 课程设置 |
2.2.2 教学方法 |
2.2.3 评价体系 |
2.3 篮球技术发展的素质要求 |
2.3.1 速度耐力对篮球技术发展的影响 |
2.3.2 协调与柔韧对篮球技术发展的影响 |
2.3.3 力量对篮球技术发展的影响 |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数理统计法 |
3.2.4 实验法 |
第4章 实验研究结果 |
4.1 投篮成绩 |
4.1.1 实验班投篮成绩前后分析 |
4.1.2 对照班投篮成绩前后分析 |
4.1.3 实验班与对照班投篮成绩分析 |
4.2 三步上篮成绩 |
4.3 比赛数据分析 |
4.3.1 比分 |
4.3.2 篮板 |
4.3.3 助攻,盖帽,抢断,失误 |
4.3.4 罚篮 |
4.3.5 投篮 |
4.4 教学改革的接受程度 |
4.4.1 兴趣方面 |
4.4.2 运动量方面 |
4.4.3 自我变化方面 |
4.4.4 课堂设计方面 |
4.4.5 问卷总体 |
第5章 分析与讨论 |
5.1 实验结果分析 |
5.1.1 投篮成绩 |
5.1.2 三步上篮成绩 |
5.1.3 教学比赛 |
5.1.4 教学改革接受程度 |
5.2 讨论 |
5.2.1 循环训练法的应用 |
5.2.2 提升考试成绩 |
5.2.3 提升实战能力 |
5.2.4 课程接受程度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普通高校篮球选修课教学模式设想(论文参考文献)
- [1]分层教学法在体育院校篮球选修课中的实验研究[D]. 许林普. 广州体育学院, 2021
- [2]遵义市高校公共体育篮球教学的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 雷永杰.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3]教学比赛纳入平时成绩考核对学生学习积极性与实战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D]. 秦勇.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1)
- [4]基于微视频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与应用研究 ——以广东白云学院篮球课为例[D]. 陈浩男. 广州体育学院, 2020(07)
- [5]“动态分层”教学模式在普通高校篮球选修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乔枫.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7)
- [6]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校气排球选修课教学中的实验研究[D]. 邓佳伟. 苏州大学, 2020(03)
- [7]微课在普通高校篮球选修课中的应用研究[D]. 周传坤.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2)
- [8]普通高校公共体育田径选修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安徽省部分高校为例[D]. 杨露露.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9]黑龙江高校开设“篮球竞赛裁判课”对大学生能力的培养研究[D]. 董修坤.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10]循环训练法在大学生公共体育篮球课中的应用效果研究[D]. 杨尚文.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