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蓄冷空调系统经济分析与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肖荪[1](2020)在《基于蓄冷率的冰蓄冷空调系统的经济分析》文中认为在确定的电价结构下,冰蓄冷空调系统只有在合理的配置和运行方式下才能充分发挥其节省运行费用,提高空调系统经济性的优点。而蓄冷率对蓄冰空调系统的配置以及运行方式有着关键性的影响。在国内推广冰蓄冷空调系统初期,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分析探讨蓄冷率对冰蓄冷空调系统经济性的影响,并给出了具有指导意义的结论。然而随着时间推移,早期的模型和相关的设定条件已经不完全适用于现行情况,为更合理更准确的分析蓄冷率对冰蓄冷空调系统的经济性影响,本文建立了基于目标时间的净现值的冰蓄冷空调系统经济性分析模型,并结合实例分析了蓄冷率对冰蓄冷空调系统的初投资和运行费用的影响。同时分析计算了不同年限条件下经济最优的蓄冷率,对采用能源合同管理机制进行冰蓄冷运作的项目提供参考。
陈威成[2](2020)在《计及(火用)效率的区域综合能源系统综合评估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石油、天然气、煤炭等化石能源逐渐走向枯竭的问题日益凸显,我国以化石能源为主要组成部分的能源供给消费结构呈现着不可持续的态势。加强对可再生能源的开发,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解决未来发展中能源需求与能源供给的矛盾已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难题。在这样的背景下,综合能源系统应运而生,综合能源系统通过多异质能源子系统之间的协调规划、优化运行和互补互济,增加了可再生能源的渗透率,提升了区域综合能源系统整体能效。然而,区域综合能源系统在物理层面上具有复杂的多能耦合特性,在经济层面上综合服务、投资运营模式内容混杂且技术经济关系错综复杂,在综合评估层面尚未建立一套全面的综合评估指标体系和科学有效的综合评估模型。因此,有必要对区域综合能源系统能效进行分析,对区域综合能源系统投资运营模式及技术经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区域综合能源系统进行综合评估,促进区域综合能源系统的进一步发展,解决能源和环境难题。本文围绕区域综合能源系统综合评估开展了体系化的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第一,构建了区域综合能源系统(?)效率分析模型。首先,梳理了(?)分析的理论基础,揭示了(?)效率分析在能效评估中的科学性和先进性特征;其次,基于区域综合能源系统物理架构和典型设备单元,提出了区域综合能源系统综合(?)效率的计算方法,从系统层面综合评估区域综合能源系统能效;再次,为了揭示出系统、设备、元件层中(?)的传递、转换、利用和损失的情况,将区域综合能源系统的电力子系统、热/冷子系统分解成三层指标进行(?)效率分析;最后,选取区域综合能源系统A、B为例进行系统综合(?)效率算例分析。第二,分析区域综合能源系统投资运营模式及技术经济。首先,分析梳理区域综合能源系统中的服务及盈利方式,在此基础上提出典型投资运营模式;其次,提出涵盖全类别成本收益项的区域综合能源系统成本收益分析模型;再次,分析了常用的技术经济分析方法理论,构建了考虑区域综合能源系统全寿命周期的技术经济测算工具;最后,对区域综合能源系统A、B进行技术经济算例分析。第三,提出计及(?)效率的区域综合能源系统综合评估模型。首先,选取安全可靠性指标、能效评估、经济性指标、社会效益指标作为区域综合能源系统综合评估指标体系的二级指标,对每个二级指标进一步细化,形成最终的计及(?)效率的区域综合能源系统综合评估指标体系;其次,基于主客观相结合的思想提出了熵权-优序关系组合赋权方法,运用灰色三角聚类评估方法,构建了计及(?)效率的区域综合能源系统综合评估模型;最后,对区域综合能源系统A、B进行综合评估,算例结果表明,计及(?)效率的区域综合能源系统综合评估模型克服了以往研究中能效指标和技术经济分析的问题,从多个维度科学有效地评估了区域综合能源系统,具有实际推广意义。
梁烁[3](2019)在《商业建筑蓄冷空调系统技术经济分析研究》文中指出蓄冷空调技术,具有对国家电网“移峰填谷”的重大作用,且有着良好的经济效益。但由于蓄冷空调系统初投资高,系统相对复杂,后期管理难度大,大型商业建筑是否应当采用蓄冷空调系统,如何针对项目情况,合理的进行经济技术可研分析,如何抓住设计、管理及运行环节的要点及关键,避免出现系统运行问题,就成了我们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将蓄冷空调系统的经济评价与设计流程为研究课题,首先,介绍了蓄冷空调技术的发展历史及在国内外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论述了蓄冷空调技术的基本原理,对常见的各类蓄冷形式,如盘管冰蓄冷技术、封装冰蓄冷技术、水蓄冷技术进行讨论和比较。其次,本文分析了蓄冷空调系统的评价体系类型与方法。主要分为能效指标、经济指标与规模指标三大类。其中经济指标判断方法又分为静态分析法与动态分析法。再次,本文对蓄冷空调系统的设计流程与全过程目标管理进行了论述。从负荷计算、方案设计、设备选型到运行过程的目标管理均进行了探讨。以此对实际项目应用中前期设计作为参考。最后,本文以山东临沂万象汇商业建筑为实例,对其做了全面的经济分析与电力分析。对项目做两种不同的空调系统方案,一为传统空调系统,二为冰蓄冷空调系统。结合临沂地区峰谷电价政策,从系统的初投资费用、以一年为单位的周期运行费用、以15年为单位的系统全生命周期动态费用等方面对此项目的两种方案进行分析,最后得出静态经济指标、动态经济指标、电力指标三方面的对比结果。
孙建波,王海鸣,曾伟明,方华亮,李大虎,许沛东,陈睿博[4](2018)在《分布式户用光伏与冰蓄冷空调协调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越来越多分布式光伏接入电网,一般情况下光伏发电与用电呈现出逆调峰特点.如何及时有效消纳光伏,本文提出光伏+冰蓄冷空调的消纳模式.根据光伏发电的随机性特点,结合冰蓄冷空调的工作特性,研究了太阳能发电和冰蓄冷空调的协调配合,对比分析冰蓄冷空调和普通空调的经济模型,得到光伏+冰蓄冷空调的经济效益.光伏+冰蓄冷空调的模式可以提高光伏消纳能力,达到削峰填谷的效果,减轻电网的供电压力.
张娜[5](2016)在《冰蓄冷空调融冰过程模拟与评价》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空调技术便迅速普及。由于空调用电量的日益增长,电网峰谷差不断拉大,对电力系统的能耗、经济性以及稳定性等都产生了严重影响。因此,发展“削峰填谷”的空调系统势在必行。蓄冷空调技术,即利用水、冰等物质的显热或潜热特性,在夜间用电低谷时段,使制冷机组满负荷运行,将制取的冷量储存起来,在用电高峰时段有冷负荷需求时,把储存的冷量供应给空调系统,以满足用户负荷的需要。本文主要阐述了内融冰式蓄冷空调系统的融冰过程,建立了融冰数学物理模型,合理设定了计算条件,并应用ANSYS有限元模拟软件,对所建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不同条件下载冷剂的出口温度、融冰厚度以及换热量等的变化情况,并讨论不同载冷剂入口温度下的融冰传热过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系统的经济分析模型,讨论了系统在不同电价比以及运行策略下的经济效益。从蓄冷空调的实用性出发,以石家庄地区某办公建筑为例,应用建筑能耗模拟软件De ST对该建筑进行了模拟计算。结合计算得到的逐时冷负荷,计算了初投资及运行费用,并采用简单静态经济分析方法进行了评价,通过与常规空调系统的经济性对比,证明了蓄冷空调系统的实用价值。论文主要结论为:1)获得了融冰传热过程中各参数的变化规律;2)对于改善融冰过程而言,提高载冷剂的入口温度,有助于内融冰式蓄冷空调的融冰传热;3)与传统空调系统相比,冰蓄冷空调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以及“削峰填谷”的能力。课题研究成果对于空调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具有借鉴价值。实现了课题研究的目的。
吴若飒[6](2015)在《公共建筑中蓄冷空调系统能效经济性评价与保障体系研究》文中提出蓄冷空调系统作为电力调峰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全世界都有广泛的应用,但是对于其实际运行效果测试的研究却没有跟上。国内外众多蓄冷空调项目实际运行能耗、效率、经济性参差不齐,因此需要统一的评价体系来规范化蓄冷系统的设计、建设和运行。本文提出从能源效率、经济性两个维度的运行效果出发的蓄冷空调评价体系,其中能效评价主要用于对设备和系统节能诊断与改善,经济性评价用于蓄冷系统的设计决策和运行指导,并作为蓄冷系统综合评价的标准。(1)蓄冷系统能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总能耗及能效指标(EER)、耗能设备能效指标、能量交换设备能效指标,可以反映该项目的水平,用于设备和系统的节能诊断。将实际运行数据算出的能效指标与额定参数或设计指标相比较,即可查找系统中可能出现的问题。(2)经济性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各项动态经济性指标,如系统全生命周期总费用(LCC)、单位冷量全生命周期费用指标(LCC/Q)、运行经济性指标(CPOC)、初投资经济性指标(ic/q)、维护费用经济性指标(mc/q),以及内部收益率(IRR)等。在蓄冷空调系统设计、施工验收、运行的每个阶段,都可以用上述指标检查和规范蓄冷系统的实际使用经济性。(3)新建项目在进行方案决策,即判断是否采用蓄冷系统、采用何种规模的蓄冷系统时,需要综合考虑全生命周期总费用(LCC)与内部收益率(IRR)两项指标:在所有IRR大于行业内部收益率的方案中,选择LCC最小的方案。(4)在对项目整体进行评价时,可以使用LCC/Q指标图、CPOC指标图进行简单快捷的评价。文中给出了北京、上海、深圳三座城市的指标图,其他城市的指标图可以按照文中提供的方法计算得出。除诊断和评价外,该评价体系也可以用于指导设计、施工验收和运行管理,通过把控各个环节的关键指标来保证质量。不论是对单体建筑业主还是对整体城市电网,蓄冷空调系统确实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节约运行、建设成本和降低尖峰负荷压力,但是蓄冷空调系统需要比常规系统更加精细的设计、建设和运行,必须把控好每一级能效、经济性指标,才能实现整体系统的高效运行,真正实现电网和用户的双赢局面。
孙自亮[7](2014)在《建筑节能与冰蓄冷空调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全球变暖与能源的日趋紧张,节能减排的担子越来越重,空调系统的耗能在建筑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而冰蓄冷空调以电力的削峰填谷和节约用户的运行费用,在建筑节能方面越来越起到重要的作用。本文将重点阐述建筑节能的一些方法及冰蓄冷空调的技术分析与研究、经济分析和研究蓄冰设备的优化配置以及冰蓄冷空调实际工程中的应用等,得出了冰蓄冷空调虽然增加了投资者的建筑安装初期投资的成本,但是在运行费用和长期发展上对节能减排具有一定的优势,从而降低了整个建筑的寿命周期成本,并能取得长期的环境效益。另外本文还就建筑节能和冰蓄冷空调的结合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冰蓄冷空调在节能改造和区域供冷技术方面具有一定技术优势的结论。
陈勇[8](2013)在《相变蓄冷空调在基站应用中的经济性分析》文中指出相变蓄冷空调系统通过“夜制昼用”的运行方式实现了电网的削峰填谷,大大的缓解了电网用电负荷供求矛盾的事态,且对于能源紧张的今天,尤其是在这种基站空调大能耗场合中是一种值得推广应用的新技术方法,也同时是整个通讯基站空调行业未来发展的一个新的方向选择。然而在通讯基站中应用相变蓄冷空调与常规空调相比,技术上可行但是经济上又是否可行呢?因此就不得不对这两种空调系统进行其经济性的对比分析。本论文正是基于此问题进行相关论证与分析。首先,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研究发现目前就相变蓄冷空调系统基站应用中的经济性分析文献还比较少,一般都是在某一大型建筑中与常规空调系统相比较,进行经济性分析,而针对基站这一特殊建筑而言比较缺乏。其次,本文以长沙地区的某具体基站为例,进行了实测分析,将基站中分别应用相变蓄冷空调与常规空调两种系统的相关参数进行了实测并记录数据,分析并得出了相变蓄冷空调在基站应用中的温湿度及洁净度的效果均优于常规空调系统。再次,以实测的实验数据为基础,借助于CYCLEPAD软件对相变蓄冷空调与常规空调系统进行模拟研究分析,通过软件的模拟研究分析了两种空调系统的制冷循环特性及相关的性能参数分析,得出了相变蓄冷空调的性系数比常规空调优越。最后,本文介绍了两种常用经济性分析方法模型,即动态与静态分析方法模型。本文是在静态分析方法模型的基础上,将年利率及电价上涨率考虑进来,建立一种新的经济性分析方法模型,并且通过此模型对具体的工程实例进行了经济性分析,得出相变蓄冷空调的投资回收期均在5年以内,是经济可行的蓄冷空调系统。本论文为移动运营商在基站的空调方案选择上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向选择,也同时为其选择做出了评价标准。
程群英,郭然[9](2011)在《某冰蓄冷空调系统技术经济分析》文中认为以某市科技馆为例,对冰蓄冷空调系统和常规空调系统进行技术经济分析,论证了采用冰蓄冷空调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也指出了,当地的电价政策对冰蓄冷空调的经济性起着决定性作用。
王琳[10](2010)在《蓄冷空调项目的经济因素分析》文中指出蓄冷空调技术是为了缓解电网峰谷用电量差过大,鼓励尽量多用低谷电应运而生发展起来的一项空调技术,目前还作为提高空调制冷系统整体能效和减少整体投资以及建筑造价、改善室内空气品质、提高室内环境热舒适度的一种有效手段。其基本原理是在夜间用电低谷时段,把电能以冰或低温冷水的形式储存起来,而在白天用电高峰时段将储存的冷量释放出来,通过这种“夜制昼用”的运作方式,提高了能源的利用效率,优化了资源配置,是实现电网“削峰填谷”的重要措施,也是现代空调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近十年来,蓄冷空调技术在我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为取得更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项目进行应用技术经济分析与论证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通常蓄冷空调项目的初投资都高于常规空调系统,投资人确定是否采用蓄冷空调的关键因素是考虑项目的经济性,主要是其所需增加的投资能否在较短的年限内收回。影响蓄冷空调项目经济性的因素比较复杂,现有的分析与优化研究还不够深入,本文通过对多个既有蓄冷空调项目的工程数据、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力求对影响蓄冷空调项目经济性的主要因素进行全面分析,希望能够对日后蓄冷空调项目的前期策划、可研与设计提供一定参考。本文首先介绍了蓄冷空调系统经济性评价的几种方法,并分别采用静态和动态全寿命周期经济分析法对同一工程项目的部分负荷分量蓄冷模式和全量蓄冷模式的经济性进行了综合详细的计算与对比,说明现阶段政策环境情况下,我国还是发展部分负荷分量蓄冷形式的蓄冷工程项目比较合适。其次,本文在大量丰富工程数据的基础之上,建立了一个以最能反映蓄冷空调项目经济性的指标——投资增量回收期n为目标的数学模型,利用静态经济分析法,详细计算和分析出蓄冷空调项目经济性的主要影响因素,总结了空调冷负荷状况、蓄冷系统设备价格、蓄冷率和电价政策对蓄冷空调系统经济性的影响,并揭示出最佳蓄冷率的存在,在该蓄冷率下项目的初投资、回收期、节能减排和价格弹性最优。
二、蓄冷空调系统经济分析与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蓄冷空调系统经济分析与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2)计及(火用)效率的区域综合能源系统综合评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区域综合能源系统能效评估研究现状 |
1.2.2 区域综合能源系统技术经济分析研究现状 |
1.2.3 区域综合能源系统综合评估研究现状 |
1.2.4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
1.3 研究思路、内容及成果、创新点 |
1.3.1 总体研究思路 |
1.3.2 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 |
1.3.3 本文的创新点 |
第2章 区域综合能源系统(?)效率分析模型 |
2.1 引言 |
2.2 (?)分析的理论基础 |
2.3 区域综合能源系统物理架构及综合(?)效率分析 |
2.3.1 区域综合能源系统物理架构概述 |
2.3.2 区域综合能源系统综合(?)效率分析 |
2.4 区域综合能源系统电力子系统(?)效率分析 |
2.4.1 分布式光伏发电(?)效率分析 |
2.4.2 分布式风电(?)效率分析 |
2.4.3 分布式天然气发电(?)效率分析 |
2.4.4 交直流混合供电系统(?)效率分析 |
2.4.5 储电系统(?)效率分析 |
2.5 区域综合能源系统热/冷子系统(?)效率分析 |
2.5.1 热泵(?)效率分析 |
2.5.2 冰蓄冷空调(?)效率分析 |
2.5.3 电热锅炉(?)效率分析 |
2.5.4 燃气锅炉(?)效率分析 |
2.5.5 储热罐(?)效率分析 |
2.6 算例分析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区域综合能源系统投资运营模式及技术经济分析 |
3.1 引言 |
3.2 区域综合能源系统服务及投资运营模式设计 |
3.2.1 区域综合能源系统服务及盈利方式分析 |
3.2.2 区域综合能源系统投资运营模式分析 |
3.3 区域综合能源系统成本收益分析 |
3.3.1 区域综合能源系统成本分析 |
3.3.2 区域综合能源系统收益分析 |
3.4 区域综合能源系统技术经济分析及测算工具构建 |
3.4.1 技术经济分析方法分析 |
3.4.2 技术经济测算工具 |
3.5 算例分析 |
3.5.1 基础数据输入 |
3.5.2 技术经济测算结果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计及(?)效率的区域综合能源系统综合评估模型 |
4.1 引言 |
4.2 计及(?)效率的区域综合能源系统综合评估指标体系 |
4.2.1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4.2.2 指标体系构建 |
4.3 基于组合赋权和灰色三角聚类的综合评估模型 |
4.3.1 基于熵权-优序关系的指标组合赋权 |
4.3.2 基于灰色三角聚类的评估模型 |
4.4 算例分析 |
4.4.1 基础数据输入 |
4.4.2 综合评估结果与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研究成果和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区域综合能源系统技术经济测算工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3)商业建筑蓄冷空调系统技术经济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蓄冷空调系统在我国的应用现状 |
1.3 蓄冷空调系统在国外的应用现状 |
1.4 课题研究内容 |
2 蓄冷空调原理与常见蓄冷技术分析 |
2.1 蓄冷空调技术基本原理 |
2.2 常见蓄冷技术 |
2.2.1 盘管冰蓄冷技术 |
2.2.2 封装冰蓄冷技术 |
2.2.3 水蓄冷技术 |
3 蓄冷空调系统评价体系 |
3.1 能效指标 |
3.2 蓄冷规模指标 |
3.3 经济性指标 |
3.3.1 静态分析法 |
3.3.2 动态分析法 |
3.4 本章小结 |
4 蓄冷空调设计与全过程目标管理 |
4.1 负荷计算 |
4.2 方案设计 |
4.3 主要设备选型 |
4.3.1 双工况主机 |
4.3.2 乙二醇水泵 |
4.3.3 蓄冰体 |
4.3.4 换热器 |
4.4 编制运行方案 |
4.4.1 按基础依据分类 |
4.4.2 按主机运行模式分类 |
4.4.3 编制运行方案 |
4.5 蓄冷空调系统全过程目标管理与控制 |
5 山东临沂万象汇冰蓄冷系统工程应用分析 |
5.1 项目概况 |
5.2 各类蓄冷系统概览及选用 |
5.3 供电收费情况 |
5.4 项目的冷负荷及其日变化曲线 |
5.5 采用冰蓄冷系统的技术经济分析 |
5.5.1 可行性分析 |
5.5.2 常规制冷空调系统技术经济分析 |
5.5.3 冰蓄冷空调系统技术经济分析 |
5.5.4 两种空调系统对比分析 |
5.6 蓄冷空调的适用条件 |
5.6.1 间歇性负荷需求 |
5.6.2 峰谷电价 |
5.6.3 其他影响因素 |
5.7 耗电数值分析 |
6 结论和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4)分布式户用光伏与冰蓄冷空调协调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光伏+冰蓄冷空调系统结构 |
2 系统模型与控制流程 |
3 光伏+冰蓄冷空调系统经济性分析 |
3.1 社会经济效益 |
3.2 用户经济效益 |
4 计算结果分析 |
5 结论 |
(5)冰蓄冷空调融冰过程模拟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蓄冷空调系统的发展现状 |
1.2.1 冰蓄冷空调系统的研究现状 |
1.2.2 水蓄冷空调系统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及目的 |
第2章 蓄冷空调系统关键技术 |
2.1 蓄冷介质与蓄冷方式 |
2.1.1 蓄冷介质 |
2.1.2 蓄冷方式 |
2.2 冰蓄冷空调系统 |
2.2.1 特点及应用范围 |
2.2.2 流程配置及运行控制 |
2.3 水蓄冷空调系统 |
2.3.1 特点及应用范围 |
2.3.2 流程配置及运行控制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融冰传热过程数值模拟 |
3.1 融冰传热过程 |
3.2 传热过程数值计算 |
3.2.1 数学模型的建立 |
3.2.2 数值分析 |
3.3 融冰传热过程的数值模拟 |
3.4 分析与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冰蓄冷空调经济评价 |
4.1 经济分析模型 |
4.2 评价指标 |
4.3 蓄冷空调运行模式 |
4.4 经济性分析实例 |
4.4.1 工程概况与设计参数 |
4.4.2 建筑逐时冷负荷 |
4.4.3 冰蓄冷空调的经济性 |
4.4.4 常规空调系统的经济性 |
4.4.5 对比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公共建筑中蓄冷空调系统能效经济性评价与保障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蓄冷空调系统及评价体系研究概述 |
1.2 我国蓄冷空调应用的历史与现状 |
1.2.1 蓄冷空调系统在中国的应用历史 |
1.2.2 主要问题综述 |
1.2.3 蓄冷系统案例调研 |
1.3 蓄冷空调系统的相关研究 |
1.3.1 基础原理研究 |
1.3.2 设备研究 |
1.3.3 系统应用研究 |
1.3.4 评价体系研究 |
1.4 课题主要任务与研究思路 |
第2章 蓄冷系统能效与经济性评价指标体系 |
2.1 总述:评价体系的建立 |
2.2 需求与规模管理 |
2.2.1 建筑负荷与实时电价的相关性 |
2.2.2 蓄冷率与全年冷负荷转移率 |
2.3 能效评价指标体系 |
2.3.1 整体系统的能效指标 |
2.3.2 耗能设备的能效指标 |
2.3.3 基于能效指标的水平等级划分 |
2.3.4 能量交换设备的能效指标(蓄冷体) |
2.4 经济性评价指标 |
2.4.1 动态经济分析基础 |
2.4.2 主要经济性指标建立 |
2.4.3 决策经济指标 |
2.4.4 使用方法与实际项目评价结果 |
2.5 评价指标体系小结 |
第3章 蓄放冷过程实测及系统模型建立 |
3.1 蓄冷过程实测分析及模型构建 |
3.1.1 实际项目蓄冷过程测试 |
3.1.2 蓄冷模型分析 |
3.1.3 冷机模型 |
3.1.4 综合计算模型 |
3.2 放冷过程实测分析及模型构建 |
3.2.1 蓄冷体放冷特性分析 |
3.2.2 放冷过程实测及模型构建 |
3.3 系统模型架构 |
第4章 基于设计流程的指标计算方法 |
4.1 明确需求:负荷计算与分析 |
4.2 方案规划:方案选取与重要参数设定 |
4.2.1 方案选取及蓄冷规模范围确定 |
4.2.2 重要参数设定 |
4.2.3 蓄冷系统规划 |
4.2.4 冷机选型原理 |
4.2.5 冷机规划 |
4.3 全年模拟运行分析 |
4.3.1 运行模式设定 |
4.3.2 运行能耗分析方法 |
4.3.3 主要城市电价与能源费用分析方法 |
4.3.4 全年运行计算结果 |
4.4 初投资分析 |
4.4.1 初投资分项分析 |
4.4.2 总初投资分析结果 |
4.5 经济性分析与方案选择 |
4.5.1 北京蓄冷系统经济分析结果 |
4.5.2 上海蓄冷系统经济分析结果 |
4.5.3 深圳蓄冷系统经济分析结果 |
第5章 蓄冷系统评价标尺及其应用 |
5.1 蓄冷空调系统的“漏斗效应” |
5.2 评价标尺及其应用方法 |
5.2.1 整体评价标尺与分阶段打分:LCC/Q指标图 |
5.2.2 运行评价标尺:CPOC指标图 |
5.2.3 评价系统小结 |
5.3 我国主要城市评价指标图 |
5.3.1 北京、上海、深圳蓄冷评价指标图 |
5.3.2 实测案例项目的标尺评价结果 |
5.4 评价标尺的适用性分析 |
5.4.1 负荷大小对LCC/Q的影响 |
5.4.2 负荷形状对LCC/Q的影响 |
5.4.3 各城市是否需要建立独立的指标体系 |
第6章 全过程管理技术要点与典型问题 |
6.1 设计管理要求与典型问题 |
6.1.1 设计阶段管理控制要点 |
6.1.2 设计阶段典型问题 |
6.2 施工验收管理要求与典型问题 |
6.2.1 施工验收阶段管理控制要点 |
6.2.2 施工验收阶段典型问题 |
6.3 运行管理要求与典型问题 |
6.3.1 运行阶段管理控制要点 |
6.3.2 运行阶段典型问题 |
第7章 蓄冷系统对城市电网的影响 |
7.1 城市电网角度的目标与利益分析 |
7.1.1 电力需求响应的概念与目标 |
7.1.2 电力需求响应.的效果评价 |
7.2 建筑空调系统与城市电网的非零和博弈 |
7.2.1 蓄冷空调系统与城市电网的相互作用 |
7.2.2 以电价政策为媒介的博弈过程 |
7.3 蓄冷技术参与电网需求响应的现状与未来 |
7.3.1 政策优惠下的蓄冷空调应用现状 |
7.3.2 全国对于空调系统调节电力负荷的需求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常见蓄冷形式及特点 |
A.1 盘管冰蓄冷技术 |
A.2 封装冰蓄冷技术 |
A.3 水蓄冷技术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7)建筑节能与冰蓄冷空调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建筑节能的意义 |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2 建筑节能在国内外的发展状况 |
1.2.1 国外建筑节能的发展状况 |
1.2.2 国内建筑节能的发展状况 |
1.2.3 国内建筑节能技术的现状 |
1.3 国内外发展冰蓄冷空调的现状 |
1.3.1 冰蓄冷技术发展概述 |
1.3.2 各地区蓄冷空调项目数量情况 |
1.3.3 企业发展状况 |
1.3.4 我国蓄冷空调专业书籍及相关标准的制定历程 |
1.4 课题研究的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冰蓄冷空调系统的技术分析及研究 |
2.1 冰蓄冷空调系统原理概述 |
2.1.1 冰蓄冷技术概述 |
2.1.2 冰蓄冷空调系统蓄冰模式 |
2.1.3 冰蓄冷空调系统的运行控制策略 |
2.2 蓄冰装置的特性分析 |
2.2.1 不完全冻结式蓄冰盘管 |
2.2.2 完全冻结式蓄冰盘管 |
2.2.3 蓄冰冰球 |
2.3 冰蓄冷空调系统设备容量确定的影响因素 |
2.3.1 冰蓄冷空调系统供冷负荷 |
2.3.2 蓄冷率 |
2.4 蓄冷装置容量和制冷主机容量的优化配置 |
2.4.1 全负荷蓄冰装置容量的确定 |
2.4.2 部分负荷蓄冰容量的确定 |
2.4.3 蓄冷装置容量和制冷主机容量的优化配置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冰蓄冷空调系统的经济性分析及研究 |
3.1 经济分析模型的建立 |
3.2 空调系统寿命期内初投资和年运行费用计算模型 |
3.2.1 初投资费用 |
3.2.2 年运行费用 |
3.3 冰蓄冷空调系统的经济性分析 |
3.3.1 冰蓄冷空调和常规空调系统的比较 |
3.3.2 经济性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工程应用与分析 |
4.1 工程概况 |
4.2 蓄冰设备的优化选型 |
4.2.1 蓄冰装置的优化选择 |
4.2.2 蓄冰盘管的优化选择 |
4.2.3 蓄冰设备的确定及特点 |
4.3 冰蓄冷空调系统的设备选型 |
4.3.1 双工况主机和基载主机 |
4.3.2 蓄冰设备 |
4.3.4 板式换热器、冷却塔、水泵的配置 |
4.3.5 常规空调系统主要设备配置 |
4.4 冰蓄冷空调系统的优化运行策略 |
4.4.1 系统运行模式 |
4.4.2 系统运行控制表 |
4.4.3 空调系统优化运行策略 |
4.5 冰蓄冷空调系统运行能耗及经济性分析 |
4.5.1 分时电价政策及为本项目带来的相关利益分析 |
4.5.2 电负荷装机容量的对比分析 |
4.5.3 电力投资及设备投资对比分析 |
4.5.4 冰蓄冷空调系统的实际运行能耗和运行成本分析 |
4.5.5 冰蓄冷空调和常规空调的总体比较 |
4.6 建筑节能和冰蓄冷空调技术相结合的优势分析 |
4.6.1 冰蓄冷空调技术在建筑节能中的作用 |
4.6.2 对冰蓄冷空调技术节能性的分析 |
4.6.3 冰蓄冷空调技术和建筑节能改造结合的节能优势分析 |
4.6.4 冰蓄冷空调技术和区域供冷中结合的节能优势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相变蓄冷空调在基站应用中的经济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发展趋势 |
1.3 蓄冷系统技术的概述 |
1.3.1 蓄冷技术分类 |
1.3.2 全部蓄冷与部分蓄冷 |
1.4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创新 |
第2章 相变蓄冷空调系统在基站中的应用测试 |
2.1 相变蓄冷的原理 |
2.2 基站用相变蓄冷空调机组的控制策略 |
2.2.1 机组的结构 |
2.2.2 机组运行的控制策略 |
2.3 测试的内容及方法 |
2.3.1 室内外环境温湿度测试 |
2.3.2 室内空气洁净度测试 |
2.3.3 墙体传热系数测试 |
2.3.4 相变蓄冷空调系统的节能测试 |
2.4 检验测试的数据整理及结果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 CYCLEPAD 的模拟分析 |
3.1 CYCLEPAD 简介 |
3.2 模型的建立 |
3.3 循环仿真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相变蓄冷空调技术的经济性分析 |
4.1 相变蓄冷空调的经济效益 |
4.1.1 相变蓄冷空调的社会经济效益 |
4.1.2 相变蓄冷空调用户经济效益 |
4.2 相变蓄冷空调的经济评价方法 |
4.2.1 相变蓄冷空调的静态经济评价法 |
4.2.2 相变蓄冷空调动态的经济评价方法 |
4.3 相变蓄冷空调的经济分析数学模型 |
4.4 工程实例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某冰蓄冷空调系统技术经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评价指标 |
2 影响冰蓄冷空调系统经济性的因素分析 |
2.1 不同地区的电价政策 |
2.2 冰蓄冷系统的设计与运行策略 |
2.3 空调系统的送风温度 |
3 冰蓄冷空调系统 |
3.1 空调负荷分析 |
3.2 不同负荷分配的工作模式 |
3.2.1 设计日100%负荷的工作模式 |
3.2.2 设计日60%负荷的工作模式 |
3.2.3 设计日30%负荷的工作模式 |
4 冰蓄冷空调系统与常规空调系统的初投资对比分析 |
5 冰蓄冷空调系统与常规空调系统的运行费用对比分析 |
5.1 全年用电量 |
5.2 运行费用分析 |
6 结论 |
(10)蓄冷空调项目的经济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课题背景和意义 |
1.1.1 蓄冷空调发展的背景与必然性 |
1.1.2 国内外蓄冷空调的发展状况 |
1.1.3 论文选题的目标和意义 |
1.2 研究方法 |
1.3 课题研究的内容及预期成果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蓄冷技术的介绍 |
2.1.1 蓄冷技术的分类 |
2.1.2 蓄冷系统的组成 |
2.2 蓄冷空调的研究方向 |
2.2.1 蓄冷特性和换热机理的研究 |
2.2.2 蓄冷工程设计和运行状况方面的研究 |
2.2.3 蓄冷空调项目的经济性研究 |
2.3 文献综述小结 |
第3章 蓄冷空调系统的经济性分析 |
3.1 蓄冷空调项目经济性分析中的常用方法 |
3.1.1 静态经济分析 |
3.1.2 动态经济分析 |
3.2 部分负荷分量蓄冷与全量蓄冷系统的经济性分析对比 |
3.2.1 项目投资人角度——部分负荷分量蓄冷系统 |
3.2.2 国家节能减排角度——全量蓄冷系统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蓄冷空调项目经济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
4.1 蓄冷空调项目经济性的主要影响因素 |
4.2 空调系统负荷状况分析 |
4.3 蓄冷系统设备价格因素分析 |
4.4 蓄冷率因素分析 |
4.4.1 蓄冷率r 与蓄冷系统初投资 |
4.4.2 蓄冷率r 与制冷机组的容量 |
4.4.3 不同项目的蓄冷率r 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电价政策对蓄冷空调项目经济性的影响分析 |
5.1 电力设施费用的影响分析 |
5.2 基本电费的影响分析 |
5.3 电度电价的分析 |
5.3.1 普蓄比的影响分析 |
5.3.2 电度单价的影响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四、蓄冷空调系统经济分析与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蓄冷率的冰蓄冷空调系统的经济分析[J]. 肖荪. 制冷, 2020(03)
- [2]计及(火用)效率的区域综合能源系统综合评估方法研究[D]. 陈威成.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3]商业建筑蓄冷空调系统技术经济分析研究[D]. 梁烁. 沈阳建筑大学, 2019(05)
- [4]分布式户用光伏与冰蓄冷空调协调控制研究[J]. 孙建波,王海鸣,曾伟明,方华亮,李大虎,许沛东,陈睿博. 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4)
- [5]冰蓄冷空调融冰过程模拟与评价[D]. 张娜. 燕山大学, 2016(01)
- [6]公共建筑中蓄冷空调系统能效经济性评价与保障体系研究[D]. 吴若飒. 清华大学, 2015(08)
- [7]建筑节能与冰蓄冷空调的研究与应用[D]. 孙自亮. 北京建筑大学, 2014(12)
- [8]相变蓄冷空调在基站应用中的经济性分析[D]. 陈勇. 湖南大学, 2013(05)
- [9]某冰蓄冷空调系统技术经济分析[J]. 程群英,郭然. 制冷与空调, 2011(06)
- [10]蓄冷空调项目的经济因素分析[D]. 王琳. 清华大学, 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