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推广玉米种子包衣加快种子产业化(论文文献综述)
钟长春[1](2019)在《复合生物种衣剂对大豆生长发育的影响及配比优化》文中指出本试验以春大豆品种川豆16为材料,以钼酸铵、辛硫磷、芽孢杆菌含量为变量,采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试验设计配制种衣剂,种子包衣后分别进行室内实验和田间试验,研究了复合生物种衣剂对春大豆种子活力、农艺经济性状的影响,并初步筛选出适于大豆生产的复合种衣剂最佳配比,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与未包衣种子(CK1)相比,包衣种子的发芽势可增加8.7%-13.0%,发芽率增加5.0%-8.8%,发芽指数可增加3.5%-12.5%,活力指数比对照增加显着,增幅可达12.6%-28.3%,发芽末期的形态指标也有较大优势。不同处理的种子SOD、POD、CAT活性有较大提高,其中CAT活性比对照差异极显着,MDA含量可降低5.8%-30.0%。表明用复合生物种衣剂处理大豆种子,可以避免种子活力的快速降低与种子贮藏物质的降解。(2)各处理种子田间出苗率比未包衣种子(CK1)增加5%-9.3%,幼苗干重最高增加20.3%,根冠比等形态指标也比对照有所提高。表明复合生物种衣剂能促进大豆种子出苗与调节幼苗的生长。种衣剂处理后,大豆单株粒数、单株粒重等关键农艺经济指标增加幅度大,实际产量比未包衣种子高5.0%-23.0%。(3)建立不同指标与变量的回归方程,并对回归方程进行显着性检验和相关性检验以及因素贡献分析。结果显示种衣剂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主要在萌发期和幼苗期,影响程度随时间的变化而递减。种子田间出苗受变量的影响最大,所以选择田间出苗率作为寻找最优配比的主要依据。(4)以钼酸铵、辛硫磷、芽孢杆菌含量为变量,田间出苗率为试验结果建立二次正交旋转回归方程模型,通过方差分析验证了可靠性。三因素中对结果影响大小顺序为辛硫磷(X2)>芽孢杆菌(X3)>钼酸铵(X1)。三者最优组合为:钼酸铵6.8g/100mL,辛硫磷5.0g/100mL,枯草芽孢杆菌5.0g/100mL,田间出苗率最大为77.3%。(5)最终得到适于大豆生产的生物复合种衣剂的最佳配比:钼酸铵6.8g/100mL,辛硫磷5.0g/100mL,枯草芽孢杆菌5.0g/100mL,聚乙烯醇4g/100mL、壳聚糖1.5g/100mL、山梨酸钾0.5 g/100mL、胭脂红0.6 g/100mL。
杨荣明,朱先敏,朱凤[2](2013)在《浅谈江苏农作物种子药剂处理现状与推进建议》文中认为介绍了农作物种子药剂处理在农业生产中的优点,可控制多种种传、土传病害及地下害虫危害,节药省工,还可促进农作物齐苗、壮苗和种业产业化发展;分析了江苏省农作物种子药剂处理的现状,主要表现为种子处理应用比例小,所用农药品种和剂型陈旧,处理方法主要为传统的药剂浸种和拌种;归纳了国外种子处理具有应用比例高、品种剂型新颖高效,种子处理与良种同步推广等优点。提出了加快推进江苏种子药剂处理应用的4点建议:加快种子处理药剂研发、加大政策扶持、加强示范引导、加快发展现代种业。
杨荣明,朱先敏,朱凤[3](2012)在《浅谈我省农作物种子药剂处理现状与推进建议》文中研究指明文章介绍了农作物种子药剂处理在控制病虫危害、促进壮苗齐苗和推进种业产业化发展中的作用,分析了我省种子药剂处理的现状与不足,提出了加快推进种子药剂处理应用的四点建议。
成广雷[4](2009)在《国内外种子科学与产业发展比较研究》文中指出种子作为人类主要的生活资料和最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重视。种子科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早在农业发生之初的远古时期人们就开始了种子的汰劣选优、检验、加工、贮藏等的实践,但作为一门科学被系统研究还时间很短,只不过刚刚一百多年的历史。尤其在19世纪中叶以后,种子科学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需要从历史的角度对这一科学的发展进行客观的分析总结。本论文以种子科学研究内容为主线,通过收集、整理文献,明确断代依据,按照历史时序,对国内外古代、近代、现代种子科学的发展背景、重要事件、标志性人物等进行记述。系统介绍了国内外种子生物学、种子加工贮藏科学、种子检验科学的发生和发展。对国内外种子科学的发展分阶段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利用国内外三个文献数据库,对1950年至今的种子科学文献进行了检索处理,进行了系统的定量、定性分析,得出了相应的结论。论文研究结果对我国种子科学与产业的发展将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主要结论如下:1.对种子科学的发展历史提出了自己的断代依据,梳理出了种子科学确立和发展的背景、标志性人物及里程碑事件。在本研究中,将种子科学的发展历史分为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阶段。公元1869年之前为古代这一阶段的种子科学知识主要通过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经验积累和肉眼观察得出,还没有人专门从种子角度进行有目的实验研究,这一阶段为经验种子科学发展阶段。从1869年建立专业种子实验室至1980年为近代,这一阶段的种子科学研究有着明确的实验目的,研究更加系统和深入,显微镜等试验工具、物理和化学技术、动力机械等开始应用于种子科技,种子生物学研究向细胞水平微观层次和生理生化方向发展,该阶段是实验室(经典)种子科学发展阶段。1980年至今为现代,该阶段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特别是生物技术、物理、化学和其他边缘学科的渗透,为种子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现代种子科学研究有趋向多元和学科交叉的特点,这一阶段为现代科学技术综合应用阶段。2.通过对国内外三大数据库检索,对1950年至2009年种子科学的发展进行了系统的定量和定性分析。明确了该阶段有关国家对种子科学的贡献,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通过研究得知,该阶段美国对种子科学发展的整体贡献最大,发表文献数比第2位的英国高出2倍多。中国排在日本之后居第4位,其后是德国、法国、丹麦。美国在1950年以后种子科学研究一直居领先位置,上世纪80年代后占绝对优势地位。中国在1985年以前一直处于最落后地位,至1999年首次超越丹麦后开始快速发展,进入21世纪后有关种子科学的文献发表数量更是直线上升,2005年至今飞速超越德国、日本、英国居世界第2位。在国际上发表的文献数已与美国2004年发表数量相当。3.讨论了种子学科发展中存在的科研队伍不稳定、学科影响力小、没有真正的建立种子工程学科等问题,提出了自己对该学科的发展建议。主要观点有:一是种子科学需要连续性、深入性研究,呼唤终身种子科学家;二是种子科学与遗传育种学科分离后其影响力较小,需要建立学科组织,加强学科宣传、公关力度;三是种子科学作为应用性学科不能只搞生物学等基础研究,要加快与信息、机械工程等学科的交叉,建立真正的种子工程学科。4.对国内外种子产业的种子市场容量、种子出口情况及世界规模企业发展情况有关资料进行了整理和比较分析,明确了世界种子产业的发展特征及趋势。在中国种子产业发展研究中,通过对1989—2004年各大作物主产省区审定品种及2004—2007年的主要作物品种推广面积资料进行系统的比较分析,对中国的种子科研状况、研发体系及品种贡献进行了评价。
周新保[5](2008)在《河南种子产业化现状与可持续发展对策》文中研究指明种子是发展农业生产最基本、不可替代的有生命活力的重要生产资料,是决定农产品种产量和品质的最重要的因素。国内外农业生产实践证明,种子产业的发展是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主要途径。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发达国家的种子生产已发展成为集科研、生产、加工、销售、技术服务于一体的相当完善、颇具活力的可持续发展产业体系,有专家曾经预言:“种子将成为今后国际农业竞争乃至国际经济竞争的新焦点”,“谁掌握了种子谁就掌握了世界”。因此,加速种子产业化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河南是一个农业大省,作物种类众多,全省每年种子经营量约15亿公斤左右,因此,市场份额巨大。自《种子法》颁布实施以来,河南种子产业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种子科研体制、管理体制、育种技术、经营机制等诸多方面,与国外种业相比仍然存在一些差距,这些问题如不能迅速、很好地加以解决,必将制约我省种子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同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河南种业必将融入中国和世界种业的洪流之中.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我们必须研究国际、国内种业可持续发展所走过的道路和所积累的成功经验,结合河南省情和种业发展实际,探索出一条既符合本省实际,又与国际种业接轨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进一步发挥良种在农业生产中可持续发展的作用,促进河南农业持续、稳定、协调和全面发展,最终实现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发展目标。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特别是发达国家种子产业发展历程、成功经验及趋势预测等相关资料,结合对河南种子产业50多年来发展的调查,采用调查分析、对比分析、预测分析等方法和手段,对河南种业存在问题进行科学分析,指出我省种业发展存在以下六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从种子生产上看,生产规模小,生产方式落后,种子生产设施薄弱,生产计划失控,经营风险加大;二是从种子经营上看,种子市场容量大,企业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经营管理落后;三是从技术创新体制上看,我省种业科研投入力度小,种质资源研究落后,原始创新能力差,科研体制亟待改进;四是从企业管理方面看,没有建立与市场经济接轨的现代企业制度,观念落后,宏观管理力度不够,市场化程度低;五是从品种管理方面看,品种审定技术手段落后,重品种审定数量轻品种审定质量,对品种知识产权缺乏有力的保护;六是从市场管理方面看,存在种子管理体制不顺、执法主体地位不够明确,种子管理队伍素质偏低,管理力量薄弱,缺乏必要办案经费和工具等问题。河南种业正处于可持续发展的起步阶段,参照国内外种业发展的过程和先进经验,结合省情,河南种业要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轨道,需要建立科技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和信息高速公路等五大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体系。科技创新是推动种业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源泉;科技创新的核心就是创新品种,只有一流的品种,才能带动企业发展;体制创新是促进企业发展的关键,通过联合重组,把分散的产业集中起来,实现育、繁、推、销一体化,形成规模经营;管理创新是实现种子产业化的根本保证,依法治种,强化种子管理,充分发挥种子管理部门的职能作用,要通过建立建全种子管理体系和制度,提供良好的法律保证和社会环境,培育有序竞争的种子市场;人才是企业发展最重要的因素,而知识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掌握知识人才的竞争,加强人才的引进、培养、选拔和任用,建立起培养和任用科技型人才从事种子企业经营管理的制度和办法,形成有利于科技型企业家干事创业的体制环境和社会环境;建立种业信息高速公路,扩展种子产业链,实现资源共享,是我省种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王少先,彭克勤,萧浪涛,夏石头[6](2002)在《种子包衣及丸化技术研究进展》文中指出随着国家种子工程的启动 ,种子包衣及丸化技术己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成为种子产业化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同时 ,种子包衣与丸化技术的研究与发展 ,为种子产业化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技术载体。本文概述了种子包衣、丸化技术的基本概念、类型以及研究和发展现状 ,并对种子包衣及丸化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潘国元,谢定敏,吴学忠[7](2001)在《贵州省毕节地区种子包衣技术推广现状及对策探讨》文中指出通过分析总结毕节地区种子包衣技术推广的现状 ,提出了加速推广毕节地区种子包衣技术的对策措施
杨俊涛,王沪平[8](1999)在《立足新品种、突出加工、巩固联合──对县级种子产业化建设的思考》文中研究表明
李望鸿[9](1998)在《推广种子包衣技术 加快种子工程建设》文中研究说明综述了包衣种子的增产作用及推广包衣种子对种子产业化的促进作用;分析了国内外种子包衣技术研究应用现状;指出了甘肃省推广应用种子包衣技术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发展的对策措施。
吴沛良[10](1997)在《良种包衣与种子工程》文中指出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将“突出抓好种子工程”载入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重要文献中,这充分说明了创建种子工程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良种包衣是以种子为载体,种衣剂为原料,包衣机为手段,集生物、化工、机械多学科成果于一体的综合性种子高新技术。因此,良种包衣既是创建种子工程的技术关键,也是衡量种子产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二、推广玉米种子包衣加快种子产业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推广玉米种子包衣加快种子产业化(论文提纲范文)
(1)复合生物种衣剂对大豆生长发育的影响及配比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研究背景 |
1.2 种衣剂及其研究进展 |
1.2.1 种衣剂 |
1.2.2 国外种衣剂研发现状 |
1.2.3 我国种衣剂研发现状 |
1.2.4 种衣剂的发展前景 |
1.3 种子包衣与作物生产 |
1.3.1 种子包衣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1.3.2 种子包衣防治作物病虫害的效果 |
1.3.3 种子包衣对作物抗逆性的影响 |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大豆种子 |
2.1.2 主要试剂 |
2.2 试验方法 |
2.2.1 生物种衣剂的配制与包衣 |
2.2.2 包衣种子活力测定 |
2.2.3 包衣种子保护酶活力及丙二醛含量测定 |
2.2.4 田间试验 |
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种衣剂对川豆16 种子活力及萌发的影响 |
3.1.1 种衣剂包衣处理后川豆16 的种子活力 |
3.1.2 种衣剂包衣处理后川豆16 的幼苗形态 |
3.1.3 种衣剂包衣处理后川豆16 种子保护酶活性及丙二醛含量 |
3.2 种衣剂对川豆16 田间出苗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
3.3 种衣剂对川豆16 主要农艺、经济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
3.3.1 种衣剂处理后川豆16 主要农艺、经济性状的表现 |
3.3.2 种衣剂处理对川豆16 产量的影响 |
3.4 各指标回归方程显着性分析 |
3.5 各因素贡献分析 |
3.6 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优化 |
3.6.1 回归方程的建立与方差分析 |
3.6.2 效应分析 |
4 讨论与结论 |
4.1 讨论 |
4.1.1 复合生物种衣剂对川豆16 种子萌发及活力的影响 |
4.1.2 复合生物种衣剂对川豆16 种子保护酶活力的影响 |
4.1.3 复合生物种衣剂对川豆16 田间出苗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
4.1.4 复合生物种衣剂对川豆16 主要农艺、经济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
4.1.5 复合生物种衣剂优化配比 |
4.1.6 大豆种子包衣的实际意义 |
4.2 结论 |
4.2.1 复合生物种衣剂对川豆16 生长发育的影响 |
4.2.2 复合生物种衣剂的最佳配比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作者简历 |
(2)浅谈江苏农作物种子药剂处理现状与推进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种子药剂处理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
1.1 控制病虫危害 |
1.1.1 直接杀灭种传病害 |
1.1.2 防治土传病害和地下害虫 |
1.1.3 控制苗期部分病虫危害 |
1.2 节药省工 |
1.3 促进齐苗壮苗和作物增产 |
1.4 促进种子产业化发展 |
2 种子药剂处理应用现状 |
2.1 种子药剂处理现状 |
2.1.1 种子药剂处理规模小 |
2.1.2 所用农药品种、剂型陈旧 |
2.1.3 药剂处理方法传统 |
2.2 国外种子处理现状 |
2.2.1 种子处理比例高 |
2.2.2 种子处理药剂品种新颖、高效 |
2.2.3 种子与种子处理药剂协同推广 |
3 推进我省种子处理的建议 |
3.1 加快种子处理药剂研发 |
3.2 加大政策扶持 |
3.3 加强示范引导 |
3.4 加快发展现代种业 |
(4)国内外种子科学与产业发展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 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
2. 国内外种子科学史研究进展 |
2.1 种子科学发展史研究现状 |
2.2 种子产业发展研究现状 |
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3.1 研究内容及论文框架 |
3.2 种子科学发展史研究中阶段的划分 |
3.3 研究方法及研究路线 |
3.3.1 研究方法 |
3.3.2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国内外种子生物学的发展 |
第一节 中国种子生物学的发展历史 |
1. 中国古代种子生物学的发展历史 |
1.1 中国古代种子形态生物学的发展 |
1.1.1 种子形态学的早期记载和发展 |
1.1.2 中国古代植物生殖器官的名称及描述 |
1.2 中国古代种子发育生物学的发展 |
1.2.1 中国古代对种子发育的整体认识 |
1.2.2 古人对水、肥及其他农艺措施影响种子形成发育的认识 |
1.2.2.1 对水分影响种子发育的的认识 |
1.2.2.2 对肥料影响种子发育的的认识 |
1.2.2.3 对中耕除草、压蔓影响种子发育的认识 |
1.2.3 对物理方法控制开花结实的认识 |
1.2.4 对种子败育现象发现及防治的认识 |
1.2.5 对种子成熟及后熟的认识 |
1.2.5.1 对适时收获的认识 |
1.2.5.2 对种子后熟和休眠现象的认识 |
1.3 中国古代种子生理生态学的发展 |
1.3.1 古代对生态环境影响种子生产的整体认识 |
1.3.2 对节气、物候影响种子萌发及生长发育的认识 |
1.3.3 对水分影响种子萌发的认识 |
1.3.4 对光照、温度影响种子萌发和生长发育的认识 |
1.3.5 对土壤、肥料影响种子生产的认识 |
1.3.6 对其他生态因素影响种子安全及生长发育的认识 |
1.3.7 对有关农艺措施影响种子生产的认识 |
1.3.8 对播深、镇压影响种子萌发生长的认识 |
1.3.9 对播量、密度及其种群分布影响种子萌发、生长发育的认识 |
2. 中国近代种子生物学的发展 |
2.1 中国近代种子生物学的奠基 |
2.2 中国近代种子生物学的发展 |
2.3 中国近代种子生物学发展及评述 |
3. 中国现代种子生物学的发展 |
3.1 现代种子发育的研究及进展 |
3.2 现代种子活力的研究进展 |
3.3 现代种子劣变及寿命的研究进展 |
3.4 现代种子休眠的研究进展 |
第二节 国外种子生物学的发展历史 |
1. 国外古代种子生物学的发展历史 |
1.1 国外古代的种子科技知识及早期文献 |
1.2 国外古代对种子生物学的重要发现及认识 |
1.2.1 对种子贮藏营养物质的认识 |
1.2.2 对果皮和种皮的认识 |
1.2.3 对种子传播的认识 |
1.2.4 对土壤、水分、温度、气候等生态条件影响种子萌发的认识 |
1.2.5 对种子寿命、种子休眠及后熟作用的认识 |
1.2.6 对生态环境影响豆类硬实的认识 |
1.2.7 对种子群体效应的认识 |
1.2.8 对种子发育的认识 |
2. 近代种子生物学的确立及发展 |
2.1 近代种子生物学的萌芽及奠基 |
2.2 近代种子生物学建立及其标志 |
2.3 近代种子生物学的发展 |
2.3.1 近代种子发育生物学的发展 |
2.3.2 近代种子解剖学、种子形态解剖学及生理学的发展 |
2.3.3 近代种子发芽生理的发展 |
2.3.4 近代种子寿命的研究及发展 |
2.3.5 近代种子休眠研究及发展 |
2.3.6 近代种子活力研究及发展 |
3. 现代种子生物学的发展 |
3.1 现代种子发育研究进展 |
3.2 现代种子活力研究进展 |
3.3 现代种子寿命、劣变研究进展 |
3.4 现代种子休眠研究进展 |
第三章 国内外种子加工、贮藏科学、技术的发展 |
第一节 中国种子加工、贮藏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 |
1. 中国古代加工、贮藏种子的技术和方法 |
1.1 中国古代的种子收获及加工工具 |
1.2 中国古代的种子处理技术 |
1.2.1 古人应用物理方法处理种子的技术 |
1.2.1.1 光、热处理技术 |
1.2.1.2 温、湿处理技术 |
1.2.1.3 种子层积处理技术 |
1.2.1.4 硬实种子处理技术 |
1.2.2 古人应用化学方法处理种子的技术 |
1.2.2.1 药、肥处理技术 |
1.2.2.2 包衣处理技术 |
1.3 中国古代的种子贮藏方法及贮藏生理知识 |
1.3.1 我国古代对种子贮藏生理的认识 |
1.3.2 我国古代的种子贮藏技术和方法 |
2. 中国近代种子加工、贮藏科学、技术的发展 |
2.1 中国近代种子加工机械的引进和发展 |
2.2 中国近代种子处理及种子包衣技术的发展 |
2.3 中国近代种子贮藏科学技术的发展 |
3. 中国现代种子加工、贮藏科学的发展 |
3.1 现代种子加工设备的发展 |
3.2 现代种子处理技术的发展 |
3.2.1 化学方法处理种子技术的发展 |
3.2.2 物理方法处理种子技术的发展 |
3.2.3 生物方法处理种子技术的发展 |
3.3 现代种子贮藏科学技术的发展 |
3.3.1 现代种子贮藏设施及设备的发展 |
3.3.2 现代种子贮藏条件研究的发展 |
第二节:国外种子加工、贮藏科学的发展历史 |
1. 国外古代加工、贮藏种子的技术和方法 |
2. 近代种子加工、贮藏科学、技术的兴起和发展 |
2.1 产业革命及种子产业发展与种子收获、加工机械化 |
2.2 近代种子处理及种子包衣技术的发展 |
2.3 近代种子贮藏科学技术的发展 |
2.3.1 近代种子贮藏科学技术的发展概况 |
2.3.2 近代种子贮藏科学技术的研究进展 |
2.3.1.1 近代种子贮藏设施及设备的发展 |
2.3.1.2 近代种子贮藏条件研究的发展 |
3. 国外现代种子加工、贮藏科学、技术的发展 |
3.1 国外现代种子加工技术的发展 |
3.1.1 现代种子加工机械的发展 |
3.1.1.1 “知识爆炸时代”与种子加工机械的发展 |
3.1.1.2 现代种子加工机械的发展及特点 |
3.1.2 现代种子处理技术的发展 |
3.1.2.1 化学处理种子技术的发展 |
3.1.2.2 物理处理种子技术的发展 |
3.1.2.3 生物处理种子技术的发展 |
3.2 现代种子贮藏科学、技术的发展 |
3.2.1 现代种子贮藏设施及设备的发展 |
3.2.2 现代种子贮藏条件、方法研究的发展 |
第四章 国内外种子检验科学的发展 |
第一节 中国种子检验科学技术及检验机构的发展 |
1. 中国古代检验种子的技术和方法 |
2. 中国近代种子检验机构及种子检验科学技术的发展 |
3. 中国现代种子检验机构、规程和检验科学技术的发展 |
3.1 现代种子检验机构及规程的发展 |
3.2 现代种子检验科学技术的发展 |
3.2.1 电泳技术在种子检验中的应用及发展 |
3.2.2 免疫技术在种子检测中的应用及发展 |
3.3.3 分子标记技术在种子检测中的应用及发展 |
3.3.4 计算机技术在种子检验中的应用及发展 |
第二节 国外种子检验科学的发展 |
1. 国外古代检验种子的技术和方法 |
2. 近代种子检验机构的创立及种子检验科学的发展 |
2.1 近代种子检验室、检验机构的建立和发展 |
2.1.1 世界第一所种子检验实验室的出现 |
2.1.2 种子检验室及种子检验协会的建立和发展 |
2.1.3 国际种子检验协会性质及其业务 |
2.2 近代种子检验科学的创立和发展 |
2.2.1 近代种子检验科学创立的背景 |
2.2.2 近代种子规程及标准方法的发展 |
2.2.3 近代种子检验理论与技术的发展 |
2.3 现代种子检验科学技术的发展 |
2.3.1 免疫检测技术在种子纯度及健康检验中的应用及发展 |
2.3.2 分子标记技术在种子检验中的应用及发展 |
2.3.3 计算机技术在种子检验上的应用及发展 |
第五章 国内外种子科学发展比较研究 |
第一节 国内外种子生物学发展比较 |
1. 国内外古代种子生物学发展比较 |
2. 国内外近代种子生物学发展比较 |
3. 国内外现代种子生物学发展比较 |
4. 国内外种子生物学发展历史的横向比较 |
5. 国内外种子生物学各发展时期的纵向比较 |
第二节 国内外种子加工、贮藏科学的发展与比较 |
1. 国内外古代种子加工、贮藏科学的发展与比较 |
2. 国内外近代种子加工、贮藏科学的发展与比较 |
3. 国内外现代种子加工、贮藏科学的发展与比较 |
第三节 国内外种子检验科学及技术的发展与比较 |
1. 国内外古代种子检验科学及技术的发展与比较 |
2. 国内外近代种子检验科学及技术的发展与比较 |
3. 国内外现代种子检验科学及技术的发展与比较 |
第四节 国内外种子科学发展文献计量比较分析 |
1. 国内外种子科学研究内容整体比较及研究热点趋势分析 |
1.1 国内外种子科学研究有关内容比较 |
1.2 国内外种子科学各阶段研究热点趋势分析 |
1.3 有关各国种子科学贡献比较及发展分析 |
1.4 各国种子科学研究内容及整体贡献分析比较 |
2. 国内外种子生物学各阶段研究热点及趋势比较 |
2.1 有关国家种子萌发研究比较及趋势分析 |
2.2 有关国家种子休眠研究比较及趋势分析 |
2.3 有关国家种子寿命研究比较及趋势分析 |
2.4 有关国家种子活力研究比较及趋势分析 |
3. 国内外种子加工、贮藏科学各阶段研究热点及趋势比较 |
3.1 有关国家种子加工研究比较及趋势分析 |
3.2 有关国家种子处理研究比较及趋势分析 |
3.3 有关国家种子包衣研究比较及趋势分析 |
3.4 有关国家种子贮藏研究比较及趋势分析 |
4. 国内外种子检验科学各阶段研究热点及趋势比较 |
4.1 有关国家种子检验研究比较及趋势分析 |
4.2 有关国家种子纯度研究比较及趋势分析 |
4.3 有关国家品种鉴定研究比较及趋势分析 |
第六章 国内外种子产业的发展与比较研究 |
第一节 中国种子产业的发展 |
1. 中国种子管理体制的确立及发展 |
1.1 中国种子管理体制、机构的建立及沿革 |
1.2 品种审定机构的建立及发展 |
2. 中国种子产业的发展历程 |
2.1 中国种子产业的发展阶段 |
2.1.1 家家种田、户户留种的种子自给阶段(1957 年以前) |
2.1.2 计划体制下的种子产业形成阶段(1957—1980 年) |
2.1.3 双轨体制下的种子产业发展阶段(1980—2000 年) |
2.1.4 市场体制下的种子产业发展阶段(2001 年以后) |
3. 中国的种子科研状况、研发体系及品种贡献 |
3.1 主要作物主产省区品种审定情况计育成单位统计分析 |
3.1.1 各主产省区水稻品种审定情况及育成单位构成统计分析 |
3.1.2 各主产省区小麦品种审定情况及育成单位构成统计分析 |
3.1.3 各主产省区玉米品种审定情况及育成单位构成统计分析 |
3.1.4 各主产省区棉花品种审定情况及育成单位构成统计分析 |
3.2 主要农作物审定品种推广情况及育成单位统计分析 |
3.2.1 水稻审定品种推广情况及育成单位统计分析 |
3.2.2 小麦审定品种推广情况及育成单位统计分析 |
3.2.3 玉米审定品种推广情况及育成单位统计分析 |
3.2.4 棉花审定品种推广情况及育成单位统计分析 |
4. 中国种子科研状况、研发体系及品种贡献评价 |
4.1 主要作物主产省份品种审定及育成单位构成 |
4.2 有关省区育种科研实力、育成单位构成及品种贡献 |
第二节 国外种子产业的发展 |
1. 国外种子管理及立法的发展 |
1.1 国外种子管理立法 |
1.2 发达国家的种子管理体制及其模式 |
2. 国外种子产业发展 |
2.1 国外种子产业的发展阶段(以美国为例) |
2.2 国际种子贸易及企业发展 |
2.2.1 各国种子市场容量 |
2.2.2 世界种子贸易的发展 |
2.2.3 世界规模种子企业的发展 |
2.2.3.1 世界种业巨头的兼并重组 |
2.2.3.2 世界种业十强变化及发展 |
2.2.3.3 种子产业发展的趋势与特征 |
3. 国内外种子产业的发展比较分析 |
3.1 国内外主要种子市场容量及比较 |
3.2 全球种子贸易的发展及比较 |
3.3 国内外种子规模企业发展与比较 |
3.4 国内外新品种保护力度比较 |
3.5 国内外种业科技投入方式和力度比较 |
第七章 结论、讨论 |
1. 讨论 |
2. 结论 |
2.1 梳理出了种子科学发展的断代依据及阶段特点 |
2.1.1 古代种子科学发展的分期及特点 |
2.1.2 近代种子科学发展的分期及特点 |
2.1.3 现代种子科学发展的分期及特点 |
2.2 对国内外种子科学及产业发展进行了系统归纳整理及评价比较 |
2.2.1 国内外种子科学发展评价与比较 |
2.2.2 国内外种子产业发展评价与比较 |
3. 创新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河南种子产业化现状与可持续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1. 文献综述 |
1.1 国外种子产业化研究动态 |
1.1.1 国外种子产业化的形成 |
1.1.2 国外种子产业化的特征及发展趋势 |
1.2 我国种子产业化的研究动态 |
1.2.1 我国种子产业化的形成 |
1.2.2 我国种子产业化的发展特点 |
1.3 种子产业化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
2. 引言 |
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4. 河南种子产业化调查与问题分析 |
4.1 河南种业发展情况分析 |
4.1.1 河南种业发展历程 |
4.1.2 河南种业发展特点 |
4.2 河南种子经营体系情况分析 |
4.2.1 河南种子经营体系的发展阶段 |
4.2.2 河南种子经营体系存在问题分析 |
4.3 河南品种选育与更新利用情况分析 |
4.3.1 河南品种选育更新综述 |
4.3.2 河南主要农作物品种的选育与更新利用情况 |
4.3.3 河南品种更新利用存在问题分析 |
4.4 河南良种繁育体系情况分析 |
4.4.1 河南良种繁育体系的建立 |
4.4.2 河南良种繁育体系发展现状 |
4.4.3 河南良种繁育存在问题分析 |
4.5 河南种子加工体系情况分析 |
4.5.1 河南种子加工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
4.5.2 河南种子加工体系存在问题分析 |
4.6 河南种子质量保证体系情况分析 |
4.6.1 河南种子质量保证体系建立和发展 |
4.6.2 河南种子质量保证体系问题分析 |
4.7 河南品种审定与植物新品种保护情况分析 |
4.7.1 河南品种审定的建立与发展 |
4.7.2 河南品种审定的发展特点 |
4.7.3 河南新品种保护的建立与发展 |
4.7.4 河南品种审定与新品种保护问题分析 |
4.8 河南种子管理体系情况分析 |
4.8.1 河南种子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
4.8.2 河南种子管理体系存在问题分析 |
5. 加快河南种子产业化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
5.1 河南省种子产业化发展思路 |
5.2 河南省种子产业化发展对策 |
5.2.1 加强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建立干事创业的体制和社会环境 |
5.2.2 加快种子科研体制改革,提升种业科研创新能力 |
5.2.3 加快种子经营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现代种业制度 |
5.2.4 加强科学计划和宏观调控,积极发展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
5.2.5 建立健全种子加工技术体系,提高种子加工综合技术水平 |
5.2.6 强化种子质量标准,建立健全种子质量保证体系 |
5.2.7 建立和完善品种审定制度,把好品种准入关 |
5.2.8 完善配套法规和激励措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 |
5.2.9 构建适应市场经济的现代种子管理体系 |
5.2.10 加强种子产业协会功能,建设种业信息高速公路 |
6. 结论与讨论 |
6.1 科技创新是推动种业发展的源泉 |
6.2 体制创新是促进种业发展的关键 |
6.3 管理创新是实现种子产业化的根本保证 |
6.4 人才队伍建设是种业发展最重要的因素 |
6.5 建设种业信息高速公路是种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
主要参考文献 |
Abstract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工作业绩 |
(6)种子包衣及丸化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种子包衣、丸化技术概念、类型及特点 |
1.1 种衣剂概念、类型及特点 |
1.1.1 种衣剂概念、类型 |
1.1.2 种衣剂的特点 |
1.1.3 种衣剂的优点 |
1.2 种子包衣概念及类型 |
1.3 种子丸衣化概念及类型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概况 |
2.1 种子包衣的研究进展 |
2.2 种子丸粒化的研究进展 |
3 种子包衣、丸化技术与种子产业化 |
4 种子包衣、丸化技术展望 |
4.1 具有除草功能的多功能种子处理剂将被开发 |
4.2 种子薄膜包衣技术将被广泛采用 |
4.3 生物防治剂将被大量引入种子处理剂中 |
4.4 种子引发、干燥、包衣技术将被发展 |
4.5 种子丸粒化技术将在我国大规模发展 |
4.6 特异型种子处理剂将得到大力发展 |
(7)贵州省毕节地区种子包衣技术推广现状及对策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种子包衣技术推广的现状 |
1.1 种子包衣技术推广取得的主要成绩 |
1.2 种子包衣技术推广存在的主要问题 |
1.2.1 宣传力度不够, 对种子包衣技术认识不足, 推广速度缓慢, 种子包衣率低。 |
1.2.2 县市间发展不平衡, 资金投入不足 |
1.2.3 管理制度不完善, 造成包衣推广的混乱, 影响了种子包衣技术的快速应用。 |
1.2.4 应用作物单一。 |
2 加快种子包衣技术推广的对策措施 |
2.1 加大种子包衣技术宣传力度, 提高认识, 加强领导 |
2.2 坚持统一供种是推广种子包衣的可靠保证 |
2.3 进一步搞好试验示范, 扩大作物应用范围, 促进我区种子包衣的稳步、快速、健康发展。 |
2.4 强化管理手段, 搞好技术培训, 严格操作规程 |
2.5 推广种子包衣技术必须做到精量播种 |
2.6 大力抓好种子包衣高产示范样板, 充分发挥高产示范的辐射作用。 |
四、推广玉米种子包衣加快种子产业化(论文参考文献)
- [1]复合生物种衣剂对大豆生长发育的影响及配比优化[D]. 钟长春.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1)
- [2]浅谈江苏农作物种子药剂处理现状与推进建议[J]. 杨荣明,朱先敏,朱凤. 现代农药, 2013(05)
- [3]浅谈我省农作物种子药剂处理现状与推进建议[A]. 杨荣明,朱先敏,朱凤. 江苏省昆虫学会第十三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 2012
- [4]国内外种子科学与产业发展比较研究[D]. 成广雷. 山东农业大学, 2009(06)
- [5]河南种子产业化现状与可持续发展对策[D]. 周新保. 河南农业大学, 2008(06)
- [6]种子包衣及丸化技术研究进展[J]. 王少先,彭克勤,萧浪涛,夏石头. 种子, 2002(05)
- [7]贵州省毕节地区种子包衣技术推广现状及对策探讨[J]. 潘国元,谢定敏,吴学忠. 种子, 2001(01)
- [8]立足新品种、突出加工、巩固联合──对县级种子产业化建设的思考[J]. 杨俊涛,王沪平. 种子, 1999(03)
- [9]推广种子包衣技术 加快种子工程建设[J]. 李望鸿. 甘肃农业科技, 1998(04)
- [10]良种包衣与种子工程[J]. 吴沛良. 高科技与产业化, 199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