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花岗岩的放射性

再谈花岗岩的放射性

一、再谈花岗岩放射性(论文文献综述)

张海军[1](2019)在《新疆库尔勒地区上户稀土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文中研究表明新疆是我国重要的资源基地,不但含有丰富的煤、石油和天然气等能源,而且还是我国金、铜、铅、锌和铁等重要金属资源的接替基地。近年来,在新疆地区稀土矿床的勘探也取得新的突破,除了塔里木盆地内与碱性岩-碳酸岩杂岩体有关的巴楚稀土矿床和塔里木北缘的且干布拉克稀土矿外,在塔里木盆地南缘发现了与碱性花岗岩有关的波孜果尔大型REE-Nb-Zr矿床,但疆内关于伟晶岩型稀土矿床鲜有报道。2013年,在自治区地质勘查基金的支持下,作者带领团队对已有的地质资料进行了二次开发,在库尔勒上户一带进行了地质调查和找矿勘查,发现了与伟晶岩有关的稀土矿床。库尔勒上户北稀土矿床位于塔里木陆块北缘的库鲁克塔格陆缘地块西段,矿区内构造-岩浆活动强烈,伟晶岩脉广泛分布,稀土元素成矿地质条件十分有利。通过野外详细的调查研究,仅在2平方千米范围内就已发现了21条稀土矿化的褐帘石伟晶岩脉。这些伟晶岩脉主要分布在元古代的混合岩中,矿化伟晶岩脉体走向以北东东-南西西向为主,与区域总体构造线方向平行,但有个别的伟晶脉体呈近南北向展布。伟晶岩脉体一般长801000米,宽0.220米;最长者达1100米,最短者仅为20米,脉体倾角为4587°。伟晶岩脉具伟晶结构,矿石矿物主要是褐帘石、钛铁矿和锆石,其中褐帘石一般呈浸染状分布于由长石和石英组成的集合体中。通过采样线地表控制和深部钻探施工,圈定了3个含褐帘石的伟晶岩稀土矿体,获得稀土氧化物储量7871吨。上户稀土矿床赋矿围岩—黑云母混合岩含有典型变质成因的锆石,两件样品中锆石边部207Pb/206Pb加权年龄分别为1924±27 Ma和1944±15 Ma,在误差范围内一致,暗示混合岩化峰期年龄约为1930 Ma;黑云母混合岩中锆石的初始176Hf/177Hf比值为0.2811310.281466,其对应的εHf(t)为-15-3.1,平均值-6.5,Hf同位素的其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Hf)则介于27913501 Ma之间;研究认为,库尔勒北缘在1930 Ma发生了陆-陆碰撞,导致了陆壳俯冲到深部(麻粒岩相,石榴子石稳定区),进而发生熔融形成了黑云母混合岩,其形成可能与哥伦比亚超大陆聚合有关。在上户稀土矿床的含褐帘石伟晶岩中存在着具有明显的韵律环带、且Th/U比值与岩浆成因锆石相似的颗粒较大的自形锆石,这表明它形成于熔体体系,暗示伟晶岩可能是熔体结晶的产物;但显微岩相学研究也显示,部分锆石受到了后流体的交代,这可能暗示形成含稀土矿化的伟晶岩的母岩浆为富水熔体。锆石定年结果显示,三个样品锆石的207Pb/206Pb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1797±15 Ma、1810±16 Ma和1806±19 Ma,在误差范围一致,表明稀土成矿时间约为1810 Ma。伟晶岩脉内锆石176Hf/177Hf初始比值为0.2813950.281444,εHf(t)为-9.7-5.7,平均值-7.9,两者数据点均位于球粒陨石演化线下方;Hf同位素的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Hf)则介于28833022 Ma之间,暗示伟晶岩的源区与其围岩—黑云母混合岩具有相似的源区,它可能是黑云母混合岩减压重熔作用的产物,形成于碰撞后的伸展环境。通过元素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年代学的综合研究,初步确定了上户稀土矿床的形成机制,在1930 Ma,库尔勒地区发生了陆-陆碰撞,导致了陆壳的深俯冲并发生熔融形成了黑云母混合岩;在1810 Ma,区域地球动力学体制由挤压转为伸展,混合岩的易熔组分减压重熔为富含稀土和水等挥发分的熔体,早期结晶形成锆石、磷灰石等副矿物,随着斜长石等硅酸盐矿物的结晶,体系由富水熔体转为热液体系,结晶出褐帘石、钛铁矿等热液成因矿物。因此,上户稀土矿床的形成与富水等挥发分的低温熔体有关,而稀土矿化则发生在热液阶段。在上户矿区发育着相当数量的辉绿岩脉,作者为探讨区域构造演化,也对其进行了研究。地球化学研究显示,该类岩石为拉斑质基性岩。原始岩浆主要是地幔辉石部分熔融的产物,含有少量地幔橄榄岩部分熔融形成的熔体,它形成于活动陆缘的伸展环境。总之,库尔勒上户稀土矿床是伟晶岩型稀土矿床,它应是塔里木克拉通北缘库鲁克塔格地区18.1 Ga构造热事件的产物。

钏茂山[2](2019)在《白云鄂博矿区脉岩时空分布规律与侵位序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白云鄂博矿区及外围广泛发育各类酸性、基性、中基性、碱性脉岩,典型的包括酸性的花岗岩脉;基性的辉绿岩脉、辉长岩脉;中性的闪长岩脉、闪长玢岩以及碳酸岩脉。本文通过野外地质填图,编制了白云鄂博矿区1比5万;1比1万;主东矿、西矿1比2千脉岩的空间分布图、局部脉岩的穿插关系图以及单个脉岩与地层关系的三维空间分布图。从而发现白云鄂博矿区脉岩受白云向斜控制在空间上呈轴向东西的狭长带状展布,且脉岩走向上呈西侧SN、东侧EW的分布规律。前人普遍认为脉岩形成与成矿并无直接关系,本文通过研究脉岩的形成时代并与矿床年龄对比,认为:辉绿岩脉(墙)为代表的非造山岩浆岩形成时间主要集中在1.51.9Ga,这与矿床早期基底形成年龄一致,且物质来源上看,辉绿岩脉同时富Sr和Ba,这是元古代非造山岩浆岩的一般特征,而白云鄂博矿石Ba含量偏高,这间接证明辉绿岩脉应该为古老基底岩墙的一部分;碳酸岩脉年代学上可分为两期,第一期为12001400Ma左右,该期次为碳酸岩脉的侵位年龄,这与矿床的成矿主体事件是同期的;第二期为450Ma,这一年龄为后期岩浆活动导致的稀土矿化时间。本文认为这四类岩脉实际就代表了白云鄂博矿床的四大成矿事件,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脉岩的侵位序列;花岗岩脉及辉长岩脉从年代学上看形成时间较为接近,都在260Ma左右,但野外穿插关系较明显,辉长岩以花岗岩捕掳体形式产出,证明辉长岩脉形成时间早于花岗岩。

戚佳伟,张树明,杨春四,蓝德初,王利玲[3](2019)在《甘肃红石泉地区伟晶状白岗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与铀成矿关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白岗岩是大陆碰撞过程中陆壳低比例熔融的产物,与铀及多金属矿床在成因上密切关联。甘肃红石泉铀矿床含矿主岩为伟晶状白岗岩,前人对伟晶状白岗岩的成岩年龄研究较少且精度有限,影响了对铀矿床成因和构造背景的深入认识。对甘肃红石泉铀矿床含矿主岩——伟晶状白岗岩开展了高精度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测年,获得伟晶状白岗岩成岩平均年龄值为2493.5Ma,形成时代为新太古代晚期—古元古代早期。认为伟晶状白岗岩应属于新太古代晚期-古元古代早期华北克拉通微陆块拼合作用后期的产物,同时也是华北克拉通约2.5Ga岩浆构造热事件在西部地块的响应。伟晶状白岗岩与红石泉铀矿床铀成矿没有直接成因关系,只是作为铀矿的含矿主岩。

牛树银,真允庆,张福祥,陈超,孙爱群,宋涛,刁谦,陈中,袁杰[4](2018)在《华北克拉通复合地幔柱构造与成矿成藏作用》文中指出华北克拉通是世界上具有:罕见的38 Ga古老变质岩系、早于太古宙末就有强烈的岩浆活动和板块俯冲记录、并经两期克拉通化、岩石圈减薄与破坏最典型、复合地幔柱最明显、与其它克拉通相比规模相对较小的特点。在新太古代末-中元古代初,区内花岗-绿岩带密布,仅以河北怀安及胶东TTG为例,足以证实为地幔热柱成因;"中部碰撞带"为早期板块俯冲的印记,是和基洛兰(Kenorland)陆块群汇聚过程紧密相联系;自进入1 8001 600 Ma期间,华北己转变为伸展构造体制,广泛分布有酸性岩浆岩及基性岩脉(岩墙)和伸展裂谷,亦为地幔柱强烈活动的显着特征,无疑是全球哥伦比亚(Columbia)超大陆裂解事件的组成部分;但进入1 000700 Ma时,华北除分布基性岩墙(床)群外,只在少数地区有中酸侵入岩体出露,可能是罗迪尼亚(Rodinia)超大陆裂解过程中,呈现了隐伏岩浆活动的态势,故有逊于扬子克拉通此期岩浆活动的强度和广度;加里东期("泛华夏期")亦有地台隆升迹象;但演化至中生代,由于受燕山期翘变,和太平洋板块及印度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的影响,形成了华北亚地幔拄构造,同时产生了岩浆作用的"大灾变";成矿作用的"大爆发"。根据华北"G型大火成岩省"及变质核杂岩分布、和地震层析解释资料证实,本区是以渤海湾盆地为中心,形成"一盆多岭"的构造格局。正因为华北克拉通复合地幔柱构造,促使区内成矿成藏作用具备有:独特性(如白云鄂博裂谷产稀土特大型矿床、中条裂谷产铜金超大型矿床)、继承性(如鞍山式铁矿与邯邢式铁矿的成因关系)、成藏作用的复杂性(常规和非常规油气联系及山-岭金属矿)的特征。

秦雨[5](2017)在《甘肃红石泉地区煌斑岩岩相学、地球化学特征及研究意义》文中提出甘肃红石泉地区产有我国最典型的白岗岩型铀矿床,其中发育有多条煌斑岩脉。煌斑岩是研究地幔和地幔变化的“窗口”,并且与金、铀、金刚石等矿床有重要关系。上世纪80年代之前,前人在红石泉地区开展了部分地质找矿和科研工作,但对于基性脉岩(煌斑岩)的研究较为薄弱。本文以甘肃红石泉地区煌斑岩作为研究对象,开展了野外地质调查、岩相学、地球化学、Sr-Nd-Pb同位素、氩氩测年等的研究,系统厘定了红石泉地区煌斑岩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探讨其岩浆源区性质、构造环境、岩浆演化以及与铀矿化的关系。通过对煌斑岩岩石学和矿物学等的研究,发现该区煌斑岩具有相同的特征,灰绿色,煌斑结构,块状构造,斑晶矿物主要为角闪石,基质主要由斜长石和黑云母组成,副矿物主要有磁铁矿、磷灰石及锆石等,定名为闪斜煌斑岩。通过对煌斑岩地球化学分析研究,主量元素方面,SiO2=45.46%48.96%,K2O+Na2O=3.26%4.45%,里特曼(σ)=2.677.24,可知煌斑岩为钾质钙碱性煌斑岩,由MgO为参考因子的Harker图解中,MgO与其他氧化物存在正相关和负相关,说明岩浆演化的过程中经历了结晶分离作用。微量元素方面,煌斑岩相对于原始地幔富集K、Rb和Pb等大离子亲石元素;Sr相对弱亏损;相对亏损Ta、Nb、Th和Ti等高场强元素;U含量明显高于中国大陆岩石圈平均值和大陆地壳平均值。稀土元素方面,∑REE=159.652×10-6241.866×10-6;LREE/HREE=6.9111.67,δEu=0.790.97,Eu显弱负异常。Sr-Nd-Pb同位素方面,143Nd/144Nd=0.5112790.511994,介于苏格兰地幔和中国东部地幔之间,(87Sr/86Sr)i=0.7060420.706930,表明红石泉地区煌斑岩岩浆来自地幔;208Pb/204Pb、207Pb/204Pb、206Pb/204Pb含量均偏高,尤其206Pb异常偏高,说明煌斑岩原始铀含量较高。通过40Ar-39Ar全岩测定获得红石泉地区煌斑岩成岩年龄为237.2±2.6Ma,属于三叠系时期。研究认为煌斑岩岩浆起源于EMII型富集地幔源区,且具有演化玄武岩的特征。岩浆形成于板内拉张环境,在结晶分异过程中可能还经历了轻微的部分熔融作用,有地壳物质的混染,其成因模式为“幔源+陆壳混染”型。煌斑岩与铀矿化在时、空上存在关系,说明煌斑岩的中的铀富集与红石泉矿床铀矿再富集有关,为红石泉铀矿化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铀的再次富集起到了地球化学障的作用。

杨春四[6](2017)在《甘肃红石泉地区伟晶状白岗岩特征及LA-ICP-MS锆石U-Pb定年》文中认为甘肃红石泉地区位于龙首山铀多金属成矿带的西段,发育有我国典型的伟晶状白岗岩型铀矿床——红石泉铀矿床。上世纪80年代,前人对该区开展一定的地质找矿和科研工作,但对伟晶状白岗岩的研究较为薄弱。本文选取红石泉铀矿床含矿主岩—伟晶状白岗岩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岩相学、主量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Sr-Nd-Pb同位素、LA-ICP-MS锆石U-Pb定年等方法手段,系统研究了其岩石矿物学、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等特征,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岩石成因类型、构造环境、岩浆源区性质以及与铀成矿的关系。通过野外地质调查,查明了伟晶状白岗岩主要受NW向断裂控制,岩体呈近东西向展布,东西长约3km,南北宽100300m不等,主要侵入在龙首山群变质岩中,呈岩枝状出露。伟晶状白岗岩呈灰白色,风化后为浅黄色或浅黄略带褐色。主要为伟晶结构,偶见粗粒-中粒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为钾长石和石英,次要矿物为斜长石、白云母±黑云母(1%2%),副矿物为锆石±黄铁矿,具有淡色花岗岩特征。主量元素方面,岩石具有富硅(SiO2=66.81%77.81%)、富碱(ALK=7.46%10.36%),贫铁(TFe2O3=0.62%6.46%)、贫钙(Ca O=0.24%2.03%)、贫镁(Mg O=0.29%1.57%),弱过铝质(A/CNK=0.901.19)特征;相对富钾(K2O/Na2O=2.023.30)、富集Fe O(Fe2O3/Fe O=0.22);碱度率指数(A.R.)=3.465.88,分异指数(DI)=89.92,里特曼指数(σ)=1.734.17;TFe2O3、Ca O、Mg O、Al2O3与SiO2负相关,DI与SiO2正相关。微量元素方面,具有相对富集Rb、Th、U、La、Ce、Nd、Zr、Hf,相对亏损Ba、Sr、Nb、Ta、P、Ti、Eu元素特征,U、Th含量尤其偏高。稀土元素总量(∑REE)=87.42×10-6305.02×10-6;LREE/HREE=1.6113.63,La N/Yb N=1.5116.29,轻稀土相对富集;La N/Sm N=1.865.48,Gd N/Yb N=0.342.28,轻稀土内部分馏程度较重稀土明显;δEu=0.300.89。Sr-Nd-Pb同位素方面,伟晶状白岗岩的(87Sr/86Sr)i=0.7437800.937621,高于大陆地壳平均值;εNd(t)=-18.911.3,变化范围较大;Sm、Nd分馏不明显,对应的亏损地幔Nd的模式年龄T2DM=25382739Ma;Pb具有高放射性成因铅同位素特征。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测年,获得岩石年龄值为24552500Ma,表明岩石为新太古代-古元古代构造-热事件的产物。综合研究认为,伟晶状白岗岩具有S型花岗岩特征,形成于碰撞后构造环境,是由龙首山群变质岩脱水部分熔融形成,在岩浆运移、侵位过程中可能还有幔源物质的加入。伟晶状白岗岩与铀成矿关系密切,是铀成矿的主要物质基础。

杨春四,张树明,许迅,秦雨,阮小语,彭瑞强[7](2017)在《甘肃红石泉伟晶状白岗岩岩相学和岩石地球化学》文中指出伟晶状白岗岩是红石泉铀矿床的含矿主岩,主要由钾长石、石英以及斜长石、黑云母、白云母组成,副矿物为黄铁矿和锆石。具有富硅(w(SiO2)平均72.36%)、高碱(w(Na2O+K2O)平均8.75%),相对富钾贫钠(w(K2O/Na2O)平均2.67),低铁(w(TFe2O3)平均2.75%)、镁(w(MgO)平均0.70%)、钙(w(CaO)平均0.74%),弱过铝的特点,属于弱过铝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具有S型花岗岩特征。微量元素Rb、Th、U、La、Ce、Nd、Zr、Hf等元素相对富集,Ba、Sr、Ti、P等元素相对亏损,具有明显的U、Th富集,Eu负异常。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较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球粒陨石标准化分布型式图总体略显右倾。结合该区的构造-岩浆演化特点,认为伟晶状白岗岩形成于中高温低压的后碰撞构造环境。

赵亚云[8](2016)在《龙首山中段古生代花岗岩岩石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文中认为本文选择龙首山中段产铀芨岭复式花岗岩体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岩石矿物学、地球化学和Sr-Nd-Pb同位素等方法和手段,系统研究芨岭复式花岗岩岩体特征,在此基础上探讨其岩浆物质来源、岩浆演化过程及与铀成矿之间的关系。通过野外地质调查、项目组及前人资料,基本查明了龙首山中段地区古生代花岗岩为一复式岩体,主要分布在玉石沟-芨岭-新水井一带,受马路沟断裂控制,呈长条状或岛屿状形式产出,包括早古生代晚期第一次侵入体(灰白色中细粒二长花岗岩)、早古生代晚期第二次侵入体(肉红色中粗粒二长花岗岩)、晚古生代早期侵入体(肉红色细粒花岗岩、细粒钾长花岗岩)。复式花岗岩岩体中不同期次岩石具有低硅、低钾、高钠、富ALK(K2O+Na2O)、中等分异指数DI值、A/CNK<1.1(准铝质)和钙碱性-碱性特征;具相似的微量元素蛛网图和稀土配分模式,富集LREE、LILE(U、Pb)和REE(La、Nd),相对富集Th和HFSE(Zr、Hf),亏损Rb、Nb、Eu、Sr、Ti、P、Ba、Ta及δEu呈负异常(均值分别为0.65、0.6、0.514),岩石U和Th含量高。花岗岩的(87Sr/86Sr)i值介于大陆地壳范围内;从早到晚,(87Sr/86Sr)i均值具有先升后降、εNd(t)均值先降后增的特征,其T2DM均值分别为2030 Ma、1814.66 Ma、1737.5 Ma,接近残留地壳年龄;不同阶段岩体的Pb同位素比值均较高,μ=9.369.49(平均9.41),显示为高放射性成因铅同位素特征。研究认为,龙首山中段地区古生代花岗岩(芨岭复式岩体)属于I型花岗岩,为后碰撞构造环境早古生代晚期、晚古生代早期岩浆作用的产物。花岗岩的岩浆源区物质以古元古代龙首山群组成的残留地壳为主,其次是中元古代墩子沟群组成的地壳物质,同时也有少量幔源物质的混入,岩浆上升侵位过程中发生不同程度的结晶分异和混染作用。研究区碱交代型铀成矿主要与肉红色中粗粒二长花岗岩(早古生代晚期第二次侵入体)密切相关,是铀成矿主要物质来源,同时也是铀矿找矿重要识别标志。

孟雷[9](2016)在《丹凤地区伟晶岩型铀矿矿床特征及成因》文中研究说明丹凤地区位于华北地台南缘加里东褶皱带,属于秦祁昆铀成矿域秦岭大别山铀成矿省北秦岭铀成矿带,是我国最重要的伟晶岩型铀矿产地,找矿前景良好。本文在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前人研究基础之上,通过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电子探针等观察和分析手段,主要从矿石特征、成矿年龄、产铀伟晶岩的成因等方面,对矿床特征和成因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取得了以下几点主要认识:1.矿体主要成脉状产出,严格受伟晶岩岩脉所控制,有时脉体即矿体,黑云母伟晶岩为最重要的矿石类型,其主要为钾长石、石英和黑云母所组成。丹凤地区伟晶岩铀矿床中的铀的赋存形式以独立矿物为主,如晶质铀矿、铀石、硅钙铀矿等,少量铀以类质同像的形式存在于钍石、锆石、磷钇矿、金红石等矿物中:主要矿石矿物-晶质铀矿呈浸染状嵌布于石英、钾长石、斜长石等脉石矿物的晶体内部或在脉石矿物粒间,与独居石、锆石等副矿物密切共生。2.晶质铀矿主要组成元素为U、Th、Pb,其次为Y、Ca、Si、Na、Hf、Fe、Zr、Mg、P、Mn等。光石沟和陈家庄铀矿床晶质铀矿中UO2含量高,分别介于82.3989.40wt%(均值86.65wt%)和84.0290.47wt%(均值87.58wt%)之间,ThO2均值分别2.37wt%和2.71wt%;常见造岩元素(Si、Ca、Al、Mg、Fe)氧化物含量一般低于0.5%;U/Th比值分别主要介于27.6941.91(均值36.4)和24.9434.30(均值28.74)之间,此外陈家庄少量晶质铀矿U/Th介于63.3466.82(均值65.10)之间,暗示该矿床可能经历了两个成矿阶段,或者其经历了一个较长时间的成矿过程。3.矿石构造以浸染状构造和块状构造为主,含少量细脉状构造和微细脉状构造;矿石结构以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共边结构、包含结构、嵌晶结构、压碎结构和不等粒结构为主,含少量交代结构、反应边结构和溶蚀结构。4.晶质铀矿周围常发育蚀变晕圈。光石沟铀矿床中晶质铀矿蚀变晕圈的矿物组分主要为黄铁矿、绿泥石及粘土类矿物,其次为镁铁氧化物、碳酸盐(方解石)等矿物,且常形成黄铁矿和绿泥石环边。陈家庄铀矿床中晶质铀矿蚀变晕圈的矿物组成主要为铁的氧化物、钛的氧化物、镁铁的氧化物及粘土类矿物等,其次为它形赤铁矿、磁铁矿、金红石、方解石、黄铁矿、黄铜矿,可见完整黄铜矿和方解石环边。5.利用电子探针化学定年方法,对陈家庄铀矿床中的晶质铀矿进行了原位定年分析,测得2颗晶质铀矿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401.0±10Ma和377.6±7.6Ma,与前人研究结果相一致,表明矿床可能经历了一个时间较长的矿化过程。6.光石沟和陈家庄铀矿床中铀矿化主要为原始伟晶岩岩浆的结晶分异作用所控制,成矿后经历了弱的后期构造应力作用、热液作用及表生氧化作用的叠加改造过程。

赵亚云,张树明,汤琳,尧宏福,杨春四[10](2016)在《龙首山中段芨岭花岗岩体Sr-Nd-Pb同位素特征及意义》文中认为龙首山中段芨岭早古生代花岗岩体与碱交代型铀矿化关系密切,是龙首山花岗质岩浆活动带重要组成部分,但人们对芨岭岩体的成因、岩浆源区性质以及与铀成矿之间的关系还了解得不多.花岗岩体Sr-Nd-Pb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期次花岗岩(早古生代第一次灰白色二长花岗岩、第二次肉红色二长花岗岩、晚古生代肉红色细粒(钾长)花岗岩)的(87Sr/86Sr)i值均介于大陆地壳范围内(0.7060.718),同时有(87Sr/86Sr)i均值先升后降(0.707 12→0.710 00→0.707 89)、εNd(t)均值先降后增(-7.00→-8.09→-4.65)的特征.不同期次花岗岩体tDM2均值分别为1 735.50Ma、1 814.66Ma、1 737.50Ma,接近残留地壳年龄,表明岩体的主要物质来源为古元古代龙首山群地层,并有部分幔源组分或年轻地壳物质的加入.岩体的Pb同位素比值较高,灰白色二长花岗岩的206Pb/204Pb=18.32819.240,207Pb/204Pb=15.54915.619,208 Pb/204 Pb=38.39039.075,μ=9.379.43(平均为9.40);肉红色二长花岗岩的206Pb/204Pb=30.20943.529,207Pb/204Pb=16.09725.076,208Pb/204Pb=39.10739.420,μ=18.4730.24(平均为24.355);肉红色细粒(钾长)花岗岩的206Pb/204Pb=19.07119.767,207Pb/204Pb=15.57725.438,208Pb/204Pb=38.68242.593,μ=9.369.49(平均为9.41),显示为高放射性成因铅同位素特征,表明岩体的铅为混合来源但以壳源为主.Sr-Nd-Pb同位素对比研究表明,钠交代岩(矿石)的(87Sr/86Sr)i、εNd(t)与早古生代第二次侵入的肉红色斑状二长花岗岩极为相似,在(87Sr/86Sr)i-εNd(t)图解投影点也吻合,表明研究区碱交代型铀成矿主要与早古生代第二次侵入有关.其他期次花岗岩体同样具有高铀背景值,表明其可能也提供了一定的铀源.

二、再谈花岗岩放射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再谈花岗岩放射性(论文提纲范文)

(1)新疆库尔勒地区上户稀土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稀土矿床类型及研究进展
        1.1.1 稀土矿床类型
        1.1.2 稀土矿床研究进展
    1.2 稀土矿资源概况
    1.3 选题依据与科学意义
    1.4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工作量
        1.4.1 研究内容
        1.4.2 采取的研究方案
        1.4.3 主要完成的工作量
第2章 塔里木北缘库尔勒地区地质概况
    2.1 地层
        2.1.1 塔里木北缘前寒武纪岩石
        2.1.2 古生界地层
        2.1.3 中新生界
    2.2 矿产
    2.3 构造
        2.3.1 构造单元划分
        2.3.2 区域深大断裂
    2.4 岩浆岩
    2.5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2.5.1 区域重力特征
        2.5.2 区域磁场特征
    2.6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第3章 库尔勒上户稀土矿床的发现及基本特征
    3.1 交通位置及自然经济地理
    3.2 矿产勘查史
    3.3 地层
    3.4 构造
        3.4.1 主要断层分布及规模
        3.4.2 其它次级断裂
    3.5 岩浆岩
    3.6 上户稀土床地质特征
        3.6.1 矿体的圈定
        3.6.2 矿石矿物和金属矿物
        3.6.3 非金属矿物
        3.6.4 矿区地球化学异常和矿体的主要化学组成
        3.6.5 矿体空间分布特征及矿物组合关系
第4章 样品制备和分析测试方法
    4.1 样品采集
    4.2 全岩地球化学分析
        4.2.1 粉末样品制备
        4.2.2 主-微量元素分析
    4.3 锆石U-Pb定年和原位Hf同位素分析
        4.3.1 样品靶的制备
        4.3.2 LA-ICP-MS锆石U-Pb定年
        4.3.3 锆石Lu-Hf同位素分析
    4.4 电子探针能谱分析(EDS)
    4.5 褐帘石电子探针成分分析(EPMA)
    4.6 石榴子石成分分析
第5章 辉绿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5.1 辉绿岩产状
    5.2 岩相学特征
    5.3 全岩地球化学特征
        5.3.1 辉绿岩的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5.3.2 辉绿岩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5.4 岩石成因
        5.4.1 后期地质作用与地壳混染对辉绿岩组成的影响
        5.4.2 源区性质
        5.4.3 形成的构造背景
    5.5 小结
第6章 上户地区混合岩特征及成因
    6.1 岩相学特征
    6.2 地球化学特征
    6.3 混合岩中石榴子石特征
        6.3.1 石榴子石主量元素特征
        6.3.2 石榴子石微量元素特征
    6.4 上户混合岩的锆石U-Pb年龄和Lu-Hf同位素组成
    6.5 岩石成因
    6.6 小结
第7章 上户地区伟晶岩脉稀土矿化及其成因
    7.1 伟晶岩脉基本特征
        7.1.1 伟晶岩脉产状
        7.1.2 伟晶岩分类
    7.2 矿床矿化特征
        7.2.1 矿体基本特征
        7.2.2 矿体矿物组成
        7.2.3 矿物生成顺序
        7.2.4 矿床地球化学
    7.3 库尔勒上户稀土矿床褐帘石研究
        7.3.1 褐帘石主量元素特征
        7.3.2 褐帘石微量元素特征
        7.3.3 褐帘石成因分析
    7.4 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组成
    7.5 伟晶岩形成的物理化学条件
    7.6 伟晶岩成因
    7.7 上户伟晶岩稀土矿床成矿模式
    7.8 小结
第8章 取得的认识与研究展望
    8.1 取得的认识
    8.2 存在问题与研究展望
        8.2.1 存在问题
        8.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表 3.1 库尔勒市上户一带含褐帘石伟晶岩脉特征一览表
    表 3.2 库尔勒市上户稀土矿全岩主量元素分析结果
    表 5.1 上户辉绿岩的主量元素组成(wt.%)
    表 5.2 上户辉绿岩的微量量元素组成(ppm)
    表 6.1 上户混合岩主量元素分析结果表 (wt.%)
    表 6.2 上户地区混合岩微量元素组成(ppm)
    表 6.3 上户混合岩石榴子石原位主量LA-ICP-MS测试数据表(wt.%)
    表 6.4 上户稀土矿混合岩石榴子石端元组分计算表
    表 6.5 库尔勒地区混合岩锆石微量元素数据(ppm)
    表 6.6 库尔勒地区混合岩锆石LA-ICP-MS U-Pb同位素数据
    表 6.7 库尔勒地区混合岩锆石LA-MC-ICP-MS Hf同位素数据
    表 7.1 库尔勒市上户一带含褐帘石伟晶岩脉特征一览表
    表 7.2 库尔勒上户稀土矿区伟晶岩脉地球化学样品分析结果表(ppm)
    表 7.3 上户稀土矿床褐帘石主量元素LA-ICP-MS分析结果表(wt.%)
    表 7.4 上户稀土床矿褐帘石主量元素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表(wt.%)
    表 7.5 上户稀土矿床褐帘石微量元素分析结果表(ppm)
    表 7.6 库尔勒地区上户伟晶岩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数据
    表 7.7 库尔勒地区上户伟晶岩LA-MC-ICP-MS锆石Hf同位素数据
    表 7.8 库尔勒稀土矿伟晶岩相对氧逸度
    表 7.9 上户混合岩相对氧逸度
    表 7.10 塔里克拉通北缘库鲁克塔格古元古代造山时间有关的年代学数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白云鄂博矿区脉岩时空分布规律与侵位序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白云鄂博矿床研究现状
        1.2.2 白云鄂博矿床脉岩研究现状
        1.2.3 存在问题
    1.3 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
    1.4 完成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层
    2.2 区域岩浆岩
        2.2.1 侵入岩
        2.2.2 喷出岩
        2.2.3 脉岩
    2.3 区域构造
第三章 白云鄂博矿区脉岩空间分布规律
    3.1 空间分布规律
    3.2 脉岩三维空间分布图
    3.3 小结
第四章 白云鄂博矿区碳酸岩脉
    4.1 碳酸岩脉空间展布形态及分布规律
    4.2 碳酸岩脉岩石学特征
    4.3 碳酸岩脉岩石地球化学
    4.4 碳酸岩脉年代学
第五章 白云鄂博矿区辉绿岩脉
    5.1 白云鄂博矿区辉绿岩脉空间展布形态及分布规律
    5.2 辉绿岩脉岩石学特征
    5.3 辉绿岩脉岩石地球化学
    5.4 辉绿岩脉年龄
第六章 白云鄂博矿区侵入的花岗岩脉、辉长岩脉
    6.1 辉长岩脉
        6.1.1 辉长岩脉空间展布规律
        6.1.2 辉长岩脉岩石学特征
        6.1.3 辉长岩脉岩石地球化学
        6.1.4 辉长岩脉年龄
    6.2 花岗岩脉
        6.2.1 白云鄂博矿区花岗岩脉空间展布形态及分布规律
        6.2.2 花岗岩脉岩石地球化学
        6.2.3 花岗岩脉年龄
    6.3 闪长岩、闪长玢岩脉
第七章 白云鄂博脉岩形成时代与矿床年龄对比讨论
    7.1 矿床年龄讨论
    7.2 脉岩与矿床综合讨论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甘肃红石泉地区伟晶状白岗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与铀成矿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概况
2 岩体地质、岩相学及地球化学特征
    2.1 伟晶状体白岗岩地质特征
    2.2 岩相学特征
    2.3 岩体地球化学特征
3 伟晶状白岗岩LA-ICP-MS锆石U-Pb定年
    3.1 样品制备和分析方法
    3.2 分析结果
4 讨论
    4.1 伟晶状白岗岩的成岩年龄
    4.2 成岩时的构造背景
    4.3 岩体与铀成矿的关系
5 结论

(4)华北克拉通复合地幔柱构造与成矿成藏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华北克拉通主要地质特征简述
二、冥古宙期的地幔柱构造样式
三、华北克拉通东部新太古代地壳增生与地幔柱构造
四、华北克拉通古/中元古代的多期裂谷群和岩脉群与地幔柱构造
    (一) 多期裂谷 (坳拉谷) 事件
    (二) 多期岩墙群展布
    (三) 火山-岩浆活动剧烈
五、华北克拉通新元古代岩浆活动与地幔柱构造
六、华北东部变质核杂岩是复合地幔柱构造的表征
七、建立华北东部中—新生代复合地幔柱模型的讨论
    (一) 华北东部显生宙—前燕山期主要地质事件
    (二) 深部高速块体是华北克拉通复合地幔柱构造的“古遗迹”
    (三) 华北东部大火岩省是复合地幔柱构造的重要标志
八、华北东部复合地幔柱构造对成矿及成藏作用的制约初析
    (一) 成矿作用的独特性
    (二) 成矿作用的继承性
    (三) 成矿与成藏作用的复杂性
九、结语

(5)甘肃红石泉地区煌斑岩岩相学、地球化学特征及研究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现状
    1.2.1 煌斑岩研究现状
    1.2.2 研究区研究现状
    1.2.3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 工作完成情况 2 区域地质特征
2.1 大地构造背景
2.2 地层
2.3 构造
    2.3.1 褶皱
    2.3.2 断层
2.4 岩浆岩
2.5 区域矿产 3 煌斑岩地质与岩相学特征
3.1 基本地质特征
3.2 脉体形态与采样位置
    3.2.1 脉体形态
    3.2.2 采样位置
3.3 岩相学特征 4 地球化学特征
4.1 分析方法与测试结果
4.2 主量元素特征
4.3 微量元素特征
4.4 稀土元素特征
4.5 Sr-Nd-Pb同位素特征
4.6 ~(40)Ar-~(39)Ar定年
    4.6.1 测试方法
    4.6.2 测试结果
    4.6.3 成岩时代 5 岩浆来源、演化及铀矿的关系
5.1 岩浆源区性质判别
    5.1.1 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判别
    5.1.2 Sr-Nd-Pb同位素判别
    5.1.3 Nb/Ta与La/Yb判别
    5.1.4 Ti/Yb比值判别
5.2 构造环境判别
    5.2.1 FeO~*-MgO-Al_2O_3构造环境判别
    5.2.2 Zr/Y-Zr构造环境判别
5.3 岩浆演化作用判别
    5.3.1 Harker图解判别
    5.3.2 Cr、Co、Ni 与 Mg~#值关系图解判别
    5.3.3 La/Sm比值判别
    5.3.4 Mg~#指数判别
    5.3.5 固结指数(SI)判别
5.4 煌斑岩与铀成矿
    5.4.1 煌斑岩铀的含量
    5.4.2 煌斑岩与铀成矿时间关系
    5.4.3 煌斑岩与铀成矿空间关系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6)甘肃红石泉地区伟晶状白岗岩特征及LA-ICP-MS锆石U-Pb定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来源、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来源
        1.1.2 选题依据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淡色花岗岩研究现状
        1.2.2 伟晶岩研究现状
        1.2.3 研究区研究现状
        1.2.4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 完成工作量情况
2 区域地质和矿区地质
    2.1 大地构造位置
    2.2 地层
    2.3 构造
        2.3.1 褶皱
        2.3.2 断层
    2.4 岩浆岩
    2.5 区域矿产
    2.6 矿区地质特征
        2.6.1 地层
        2.6.2 构造
        2.6.3 岩浆岩
3 伟晶状白岗岩岩体地质及岩相学
    3.1 岩体地质特征
    3.2 岩相学特征
        3.2.1 手标本特征
        3.2.2 镜下特征
4 伟晶状白岗岩地球化学特征
    4.1 测试单位与方法
    4.2 主量元素特征
    4.3 微量元素特征
    4.4 稀土元素特征
    4.5 Sr-Nd-Pb同位素特征
        4.5.1 Sr、Nd同位素特征
        4.5.2 Pb同位素特征
5 伟晶状白岗岩LA-ICP-MS锆石U-Pb定年
    5.1 样品制备和测试方法
        5.1.1 样品制备
        5.1.2 测试方法
    5.2 结果分析
        5.2.1 锆石CL图像特征
        5.2.2 锆石U、Th特征
        5.2.3 锆石U-Pb年龄特征
        5.2.4 成岩时代讨论
6 岩石成因与铀成矿
    6.1 岩石成因类型
        6.1.1 岩相学特征判别
        6.1.2 主量元素特征判别
        6.1.3 微量元素特征判别
        6.1.4 同位素特征判别
    6.2 构造环境判别
        6.2.1 岩性判别
        6.2.2 图解判别
    6.3 源区性质判别
        6.3.1 微量元素判别
        6.3.2 Sr-Nd同位素判别
        6.3.3 Pb同位素判别
    6.4 成因过程
    6.5 白岗岩与铀成矿
        6.5.1 时间关系
        6.5.2 空间关系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7)甘肃红石泉伟晶状白岗岩岩相学和岩石地球化学(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概况与岩体地质
2 样品采集与岩相学特征
    2.1 样品采集
    2.2 岩相学特征
3 分析测试与地球化学特征
    3.1 分析测试
    3.2 主量元素特征
    3.3 微量元素特征
    3.4 稀土元素特征
4 讨论
    4.1 岩石成因类型
    4.2 构造环境判别
    4.3 岩石成因过程

(8)龙首山中段古生代花岗岩岩石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花岗岩研究现状
        1.2.2 研究区花岗岩研究现状
        1.2.3 存在的问题
    1.3 论文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 完成工作量情况
2 区域地质特征
    2.1 大地构造背景
    2.2 地层
    2.3 构造
        2.3.1 褶皱
        2.3.2 断层
    2.4 岩浆岩
    2.5 区域矿产
3 花岗岩岩相学特征
    3.1 概述
    3.2 灰白色中细粒二长花岗岩
    3.3 肉红色中粗粒二长花岗岩
    3.4 肉红色细粒(钾长)花岗岩
    3.5 钠交代岩
4 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
    4.1 测试方法与参数
    4.2 主量元素特征
        4.2.1 灰白色中细粒二长花岗岩
        4.2.2 肉红色中粗粒二长花岗岩
        4.2.3 肉红色细粒(钾长)花岗岩
        4.2.4 钠交代岩
    4.3 稀土、微量元素特征
        4.3.1 灰白色中细粒二长花岗岩
        4.3.2 肉红色中粗粒二长花岗岩
        4.3.3 肉红色细粒(钾长)花岗岩
        4.3.4 钠交代岩
    4.4 Sr-Nd-Pb同位素特征
        4.4.1 灰白色中细粒二长花岗岩
        4.4.2 肉红色中粗粒二长花岗岩
        4.4.3 肉红色细粒(钾长)花岗岩
        4.4.4 钠交代岩
5 研究意义
    5.1 花岗岩成因类型
    5.2 花岗岩构造环境及演化趋势
        5.2.1 构造环境判别
        5.2.2 花岗岩演化趋势
    5.3 物质源区判别
        5.3.1 微量元素判别
        5.3.2 Sr-Nd同位素判别
        5.3.3 Pb同位素判别
    5.4 花岗岩与铀成矿
        5.4.1 时间关系
        5.4.2 空间关系
        5.4.3 成因关系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丹凤地区伟晶岩型铀矿矿床特征及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丹凤地区伟晶岩型铀矿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和技术手段
    1.5 论文工作量
    1.6 论文主要成果
2 区域地质特征
    2.1 地层
    2.2 构造
    2.3 岩浆岩
3 矿床地质特征
    3.1 光石沟铀矿床矿床地质特征
        3.1.1 矿区地层
        3.1.2 矿区构造
        3.1.3 矿区岩浆岩
        3.1.4 矿体特征
        3.1.5 矿石特征
    3.2 陈家庄铀矿床矿床地质特征
        3.2.1 矿区地层
        3.2.2 矿区构造
        3.2.3 矿区岩浆岩
        3.2.4 矿体特征
        3.2.5 矿石特征
4 矿石组构特征
    4.1 光石沟铀矿床矿石组构特征
        4.1.1 铀的赋存状态
        4.1.2 铀矿物成分特征
        4.1.3 矿石组构特征
        4.1.4 矿石组构特征地质意义
    4.2 陈家庄铀矿床矿石组构特征
        4.2.1 铀的赋存状态
        4.2.2 铀矿物成分特征
        4.2.3 陈家庄铀矿床矿石组构特征
        4.2.5 矿石组构特征的地质意义
    4.3 晶质铀矿及其寄主矿物蚀变特征
        4.3.1 光石沟铀矿床晶质铀矿及其寄主矿物矿蚀变特征
        4.3.2 陈家庄铀矿床晶质铀矿及其寄主矿物蚀变特征
5 矿床成因探讨
    5.1 成矿年龄
        5.1.1 电子探针化学测年的理论
        5.1.2 测试条件
        5.1.3 晶质铀矿测试结果
    5.2 控矿因素分析
        5.2.1 地层与成矿作用的关系
        5.2.2 岩浆岩与成矿作用的关系
        5.2.3 构造与成矿作用的关系
    5.3 产铀伟晶岩的成因
    5.4 成矿作用过程
    5.5 矿床成因
6 结论
致谢
附录
参考文献

(10)龙首山中段芨岭花岗岩体Sr-Nd-Pb同位素特征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背景
2 岩体地质及岩相学特征
3 样品采集及分析测试
    3.1 样品采集
    3.2 分析测试
4 结果分析
    4.1 Sr-Nd同位素特征
    4.2 Pb同位素特征
5 讨论
    5.1 物质来源与构造属性
    5.2 岩体与铀成矿关系
6 结论

四、再谈花岗岩放射性(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疆库尔勒地区上户稀土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D]. 张海军.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2019(07)
  • [2]白云鄂博矿区脉岩时空分布规律与侵位序列[D]. 钏茂山.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3]甘肃红石泉地区伟晶状白岗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与铀成矿关系[J]. 戚佳伟,张树明,杨春四,蓝德初,王利玲. 地质通报, 2019(04)
  • [4]华北克拉通复合地幔柱构造与成矿成藏作用[J]. 牛树银,真允庆,张福祥,陈超,孙爱群,宋涛,刁谦,陈中,袁杰. 河北地质大学学报, 2018(01)
  • [5]甘肃红石泉地区煌斑岩岩相学、地球化学特征及研究意义[D]. 秦雨. 东华理工大学, 2017(01)
  • [6]甘肃红石泉地区伟晶状白岗岩特征及LA-ICP-MS锆石U-Pb定年[D]. 杨春四. 东华理工大学, 2017(12)
  • [7]甘肃红石泉伟晶状白岗岩岩相学和岩石地球化学[J]. 杨春四,张树明,许迅,秦雨,阮小语,彭瑞强. 地质科技情报, 2017(03)
  • [8]龙首山中段古生代花岗岩岩石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D]. 赵亚云. 东华理工大学, 2016(08)
  • [9]丹凤地区伟晶岩型铀矿矿床特征及成因[D]. 孟雷. 东华理工大学, 2016(08)
  • [10]龙首山中段芨岭花岗岩体Sr-Nd-Pb同位素特征及意义[J]. 赵亚云,张树明,汤琳,尧宏福,杨春四. 地球科学, 2016(06)

标签:;  ;  ;  ;  

再谈花岗岩的放射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