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法复位治疗尾骨脱位

手法复位治疗尾骨脱位

一、手法内复位治疗尾椎错位(论文文献综述)

董贻奇,汪芳俊,范炳华[1](2020)在《尾骨脱位相关腰痛的诊治探讨》文中认为各种原因导致的腰痛在临床极为常见。笔者在临床中发现,约30%腰痛患者的疼痛症状与尾骨脱位有关。这些患者常被按照腰椎间盘突出症、骶髂关节紊乱等进行治疗,导致腰痛久治不愈。本文从尾骨的解剖特点和尾骨脱位相关腰痛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4个方面,对尾骨脱位相关腰痛的诊治进行了探讨。

朱顺昌[2](2020)在《两种运动疗法结合定点旋转复位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伤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严重者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劳动能力及生活质量。本研究通过临床观察运用定点旋转复位法结合锻炼飞燕式、易筋经卧虎扑食式两种传统运动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探讨两种传统运动疗法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治疗中的临床价值,今后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选择正确的锻炼动作、干扰时间以及动作强度,科学地指导功能锻炼提供依据,丰富临床治疗手段。方法:采用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进行设计方案,将60例符合诊断标准、纳入标准、排除标准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飞燕式组和卧虎扑食式组,每组各为30例。记录和观察符合纳入标准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姓名、年龄、病史、查体以及影像学表现等,让患者填写JOA评分和VAS评分表并指导功能锻炼。两组均给予常规推拿放松手法及定点旋转复位法治疗技术。除应用上述治疗方法外,飞燕式组加用飞燕式锻练,卧虎扑食式组加用卧虎扑食式锻炼。手法及定点旋转复位法治疗每周一次,功能锻炼每日两次,4周为一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通过比较两组治疗方案的临床症状、体征、疼痛程度、JOA及VAS评分等情况,最终进行统计学处理与分析,评价两种运动疗法结合定点旋转复位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差异性。结果:本次共搜集了64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飞燕式组33例,脱落3例,有效30例;卧虎扑食式组31例,脱落1例,有效30例。治疗前两组治疗方案在性别、年龄、病程、JOA评分、VAS评分、腰椎前屈度数、患侧直腿抬高度数上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1.JOA评分:治疗结束后,两组JOA评分各自同治疗前对比均有显着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JOA评分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2.VAS评分:治疗结束后,两组VAS评分各自同治疗前对比均有显着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VAS评分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3.腰椎前屈度数:治疗结束后,两组腰椎前屈度数各自同治疗前对比均有显着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腰椎前屈度数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4.患侧直腿抬高度数:治疗结束后,两组患侧直腿抬高度数各自同治疗前对比均有显着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治疗后患侧直腿抬高度数组间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卧虎扑食式组患侧直腿抬高度数明显改善。5.临床疗效:飞燕式组临床总有效率为73.33%,其中痊愈2例,显效3例,有效17例,无效8例;卧虎扑食式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0.00%,其中痊愈1例,显效2例,有效21例,无效6例;两组治疗方案间疗效有显着差异(P<0.05),卧虎扑食式组比飞燕式组疗效显着。结论:1.定点旋转复位法结合飞燕式、卧虎扑食式运动疗法均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两者均能明显改善患者疼痛症状,对腰椎前屈活动度均有所改善,具有显着的治疗效果。2.卧虎扑食式比飞燕式能更好地改善患侧直腿高度数,对下肢活动障碍改善,疗效较飞燕式更显着,有效率更高,更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3.定点旋转复位法结合运动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疗效显着,安全性高、复发率低等优势,临床值得推广与应用。

薛旭[3](2020)在《基于体素的磁共振形态学探讨杜仲腰痛丸干预腰椎间盘突出症慢性下肢痛大鼠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基于体素的磁共振形态学和疼痛行为学,研究LDH慢性下肢痛模型大鼠脑结构及形态改变的相关性及特点,揭示LDH慢性下肢痛的脑机制;探讨杜仲腰痛丸对LDH慢性下肢痛模型大鼠脑结构及形态学改变的影响,阐明杜仲腰痛丸的作用效应,为杜仲腰痛丸更好地应用于临床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1)LDH慢性下肢痛模型大鼠VBM研究:选用SD雄性大鼠24只,6-8周龄,体质量(250±20)g,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LDH组建立自体髓核移植型LDH慢性下肢痛大鼠模型。各组分别于建模前0d和建模后第2d、7d、14d、21d、28d行疼痛行为学测定,主要包括大体行为学观察、机械痛阈值测定、热痛阈值测定。每组随机选取4只大鼠分别于建模前0d和建模后第14d、28d行T2加权结构像和VBM图像采集,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2)杜仲腰痛丸干预LDH慢性下肢痛的VBM研究:选用SD雄性大鼠72只,6-8周龄,体质量(250±20)g,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为正常组、模型组、治疗组,模型组和治疗组建立自体髓核移植型LDH慢性下肢痛大鼠模型,治疗组给予杜仲腰痛丸药液按259.2mg/Kg剂量灌胃,2次/日,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灌胃。各组分别于给药前0d和给药后2d、7d、14d、21d、28d行疼痛行为学测定,主要包括大体行为学观察、机械痛阈值测定、热痛阈值测定。每组随机选取4只大鼠分别于给药前0d和给药后第14d、28d行T2加权结构像和VBM图像采集,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三组大鼠建模前MW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ham-LDH组大鼠MWT值建模后第2d、7d、14d、21d、28d分别与Normal组大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DH组大鼠MWT值从建模后第2d至第14d显着降低,建模后第14d至28d,MWT值稳定;LDH组大鼠MWT值建模后第2d、7d、14d、21d、28d分别与Normal组大鼠和Sham-LDH组大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三组大鼠建模前TWL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ham-LDH组大鼠TWL值建模后第2d、7d、14d、21d、28d分别与Normal组大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DH组大鼠TWL值从建模后第2d至第14d显着降低,建模后第14d至28d,TWL值稳定;LDH组大鼠TWL值建模后第2d、7d、14d、21d、28d分别与Normal组大鼠和Sham-LDH组大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LDH慢性下肢痛模型大鼠VBM研究部分中,三组大鼠不同时间点脑结构区域比较存在交互作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表现为左下丘脑区、左海马下托、右次级运动皮层、右纹状体、右隔区、右海马、胼胝体及双侧皮质下灰质、双侧小脑分子层这些脑区的灰质体积减少。(4)Normal组大鼠和LDH组大鼠MWT值在给药前0d至给药后第28d内保持相对稳定水平;Treatment组大鼠MWT值在给药前0d、给药后2d、7d分别与同时间点LDH组大鼠MW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reatment组大鼠MWT值在给药后14d、21d、28d分别与同时间点LDH组大鼠MWT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reatment组大鼠MWT值在给药后21d、28d分别与同时间点Normal组大鼠MW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Normal组大鼠和LDH组大鼠TWL值在给药前0d至给药后第28d内保持相对稳定水平;Treatment组大鼠TWL值在给药前0d、给药后2d、7d分别与同时间点LDH组大鼠TWL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reatment组大鼠TWL值在给药后14d、21d、28d分别与同时间点LDH组大鼠TWL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reatment组大鼠TWL值在给药后21d、28d分别与同时间点Normal组大鼠TWL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在杜仲腰痛丸干预LDH慢性下肢痛的VBM研究部分中,三组大鼠不同时间点脑结构区域比较存在交互作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表现为左外侧内嗅皮层、左初级躯体感觉皮层、右嗅球、右视皮层、右海马、右后晶状体皮层、胼胝体及双侧皮质下灰质这些脑区的灰质体积增加。结论:(1)成功建立自体髓核移植型LDH慢性下肢痛大鼠模型,造模后产生一个长时程的机械痛阈值和热痛阈值的降低,出现了痛觉过敏,造模成功。(2)利用VBM技术能够确切地发现LDH慢性下肢痛模型大鼠脑结构发生了形态学改变。(3)杜仲腰痛丸能提高LDH慢性下肢痛模型大鼠的机械痛阈值和热痛阈值,具有缓解LDH慢性疼痛作用。(4)杜仲腰痛丸可以部分改善或逆转异常的脑形态及脑结构,通过治“脑”发挥止痛作用。

姚本顺,应晓明,范炳华[4](2020)在《范炳华诊治尾椎源性下腰痛医案二则》文中研究表明范炳华教授,主任中医师,博士生导师,第五批、第六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中医推拿教学、临床、科研50载。坚持中医为本,西医为用,擅长将中医理论与解剖学、影像学和生物力学相结合,诊断主张"求本溯源",治疗遵循"治因为先,有错必纠"的理念[1]。以症因相关的辨证思想,深入挖掘出病因之源,对下腰痛的诊治,归纳为腰椎、骶髂关节、尾椎不同源性[2-3]。并予以精准治疗,取得显着疗效,本文简介尾椎源性下腰痛医案病例二则。1医案简介

李念虎,曹贻训,徐展望[5](2019)在《全国着名骨伤专家梁铁民教授学术思想和正骨经验》文中研究指明总结了全国着名骨伤专家梁铁民教授的学术思想和正骨经验,简述了梁老生平。梁老学术思想表现在突出整体观念,主张辨证施术;注重调理气血,强调药物接续;重视望问切触量法五诊结合等三个方面。对于梁老正骨经验先进行了综合论述,进一步佐证其学术思想;后分别从小儿桡骨头半脱位、颈椎错位、胸腰椎小关节错位、肋骨骨折等梁老研究较深入和比较擅长的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特别是颈椎错位这种高难度高风险的手法操作,体现出梁老高超的手法技艺。

汤显能[6](2019)在《三联手法与针刺对颈型颈椎病人群颈部肌群磁共振弥散张量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验证三联手法与针刺对颈型颈椎病人群的临床疗效与其颈部肌群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MRI-DTI)参数值变化成一定相关性,探讨MRI-DTI对颈型颈椎病的诊治意义及可行性,为颈型颈椎病的预防、诊治提供一种新的科学方式和有效方法。方法:本研究采集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30例颈型颈椎病病人,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5例。试验组采用三联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两组的治疗皆间隔2天一次,每次30-40min,一周3次,两周为一个疗程,疗程结束后进行疗效评价。两组病人分别进行治疗前、后疗效对比分析和治疗前、后3.0T常规磁共振平扫及MRI-DTI扫描,并选取对应肌群的肌腹中心为数据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进行参数值测量。一般选取颈椎第四椎体(C4)的后下缘水平进行参数测量,分别测量治疗前、后颈椎两侧的头夹肌、颈夹肌、头半棘肌、肩胛提肌、胸锁乳突肌对应肌腹ROI内的FA值和ADC值。通过数据统计软件IBM SPSS20.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处理,差异以P<0.05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明显统计学意义。结果:三联手法组和常规针刺组分别进行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对比,两组疗效对照有统计学意义(P=0.045<0.05),三联手法组疗效总有效率高于针刺组,以三联手法组对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更佳。经三联手法治疗后左侧头夹肌、颈夹肌、胸锁乳突肌的FA值降低,FA值比较分别是:P=0.04(P<0.05)、P=0.02(P<0.05)、P=0.003(P<0.01),FA值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右侧头夹肌、两侧头半棘肌、右侧颈夹肌、两侧肩胛提肌、右侧胸锁乳突肌FA值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右侧颈夹肌、左右侧胸锁乳突肌的ADC值降低,ADC值比较分别:P=0.017(P<0.05)、P=0.004(P<0.01)、P=0.008(P<0.01),ADC值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两侧头夹肌、头半棘肌、肩胛提肌、左侧颈夹肌ADC值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经针刺的治疗后,左右两侧头夹肌、左侧颈夹肌的FA值降低,FA值比价分别是:P=0.04(P<0.05)、P=0.01(P<0.05)、P=0.005(P<0.01),FA值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两侧头半棘肌、肩胛提肌、胸锁乳突肌、右侧颈夹肌FA值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左右两侧颈夹肌ADC值降低,ADC值比较分别是:P=0.009(P<0.01)、P=0.02(P<0.05),ADC值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两侧头夹肌、头半棘肌、肩胛提肌、胸锁乳突肌ADC值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观察FA值和ADC值的变化并非是对称性降低或升高,说明颈型颈椎病人群颈部肌群的劳损也并非成对称性、规律性,这与人体的生活习惯、动作姿势等因素相关。改善颈部屈肌群劳损状态,可以影响MRI-DTI的变化,对疼痛等不适症状的治疗起到重要作用。结论:(1)三联手法与针刺对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与其颈部肌群MRI-DTI之间呈一定相关性。伴随症状的改善,颈部屈肌群MRI-DTI参数FA值、ADC值降低。颈型颈椎病对颈部肌群产生微观结构的病理改变。(2)三联手法与针刺对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肯定,以三联手法疗效更佳,对颈型颈椎病的治疗具有临床指导意义。(3)MRI-DTI技术对于颈型颈椎病的临床预判安全有效,未来具有加强研究和临床推广应用的重大意义。

贺志红[7](2019)在《通督正脊术治疗早中期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比通督正脊术与局部推拿治疗早中期膝骨性关节炎的疗效差异,从而证实通督正脊术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实用性、科学性,为膝骨性关节炎的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以及更为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本研究收集了山西省中医院推拿科门诊就诊的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通督正脊术治疗组(腰部推拿整脊+通督导引术+膝关节局部手法)和局部推拿对照组(膝关节局部手法+功能锻炼),每周二、四、六上午各治疗一次,10次为1个疗程,两组均治疗3个疗程。治疗前,两组一般情况及vas评分、WOMAC评分经统计分析显示:无显着性差异,治疗3疗程后,对比vas评分、WOMAC评分,评价两组患者的疼痛和日常活动改善情况。结果:1.通督正脊术组与局部推拿组两组患者在基本情况即性别、年龄、病程、病变部位上,并无显着性差异,治疗前对vas评分、WOMAC评分统计分析,无显着性差异,两组具有均衡可比性。2.治疗3个疗程后,同治疗前比较,通督正脊术组与局部推拿组患者在vas评分、WOMAC评分上,均有显着性差异,说明通督正脊术与局部推拿治疗膝骨性关节炎均有效,均可改善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疼痛、僵直、日常生活活动度。3.治疗3个疗程后,对比通督正脊术组与局部推拿组患者vas评分、WOMAC评分,有显着性差异。且通督正脊术组优于局部推拿组。通督正脊术手法在改善患者疼痛、僵直、日常生活活动度上疗效更突出。4.3个疗程后,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通督正脊术组总有效率:96.67%;局部推拿组总有效率:89.66%;有显着性差异,通督正脊术组优于局部推拿组。结论:(1)通督正脊术和局部推拿对早中期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均有明显的临床疗效。(2)两组总体临床疗效比较,通督正脊术组优于局部推拿组。(3)通督正脊术“从腰论治”治疗早中期膝骨性关节炎,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代豪杰[8](2019)在《高低肩的结构功能PMT康复方案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高低肩是一种明显的外在结构异常,会影响肩胛及胸椎各关节的稳定以及肌肉等软组织的生物力学平衡,与其他结构性异常互相影响,使骨骼受力异常,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受到压迫,从而影响健康。另外从下肢生物力学与人体相关形态变化顺序的角度分析,当出现高低肩并发相关疼痛症状的时候就说明患者自身的机体自我保护代偿已经被打破,并会产生更多的脊椎相关疾病。借鉴相关理论与临床实践,设计PMT康复方案,并进行临床实证,探索有效的高低肩康复方法。研究方法:本文运用文献法和临床实验法,以高低肩的形成机制和功能康复方案设计为主要研究对象,针对目前高低肩普遍存在却严重缺乏有效干预治疗手段的现状,在多年治疗脊椎相关疾病的临床实践基础上,以中医整体治疗观为诊疗思路,以辩证法为重要指导思想对高低肩的结构性矫正以及相关软组织的疼痛疗法进行创新设计,并结合行脊功功能训练进行全新的配伍治疗,设计出高低肩的结构功能PMT康复方案,并在本次论文中进行临床疗效实验验证和分析。研究结果:1)PMT康复方案能够通过调整与肩胛骨有关的脊椎相关关节的曲度以及排列顺序达到有效调整肩肱关节、第二肩关节、肩锁关节、喙突锁骨间机制、肩胛胸廓关节、胸锁关节等肩关节子关节排列组合的效果,进而优化胸骨、锁骨、肩胛骨的位置,治疗高低肩、翼状肩等其他并发症。2)PMT康复方案能够通过软组织手法对代偿点的疼痛进行有效处理,并且结合结构性调整达到根源上解决肌源性疼痛代偿机制的效果,配合行脊功功能锻炼,从人体内分泌系统和心理上干预机体受损部位组织减缓释放致痛物质,减少对周围神经(神经丛、干、神经节)各种刺激作用,从而有效治疗高低肩并发的其它相关疼痛症状3)PMT康复方案通过对人体整体的生物力学结构进行矫正,提高脊椎及各大关节的灵活性和稳定性,有效治疗高低肩的失衡问题,并且维持肩关节软组织和骨性结构的稳定及平衡,持续优化肩关节的系统功能,是预防和治疗高低肩及其相关并发症的有效方法。建议:1)运用PMT康复方案对高低肩进行治疗时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对于患者的疼痛程度,结构畸形程度进行精确把握,并对单次结构整复的程度进行客观分析,在患者的疼痛耐受度和身体整体承受范围内进行施治,避免治疗中的操作不当引起二次损伤。2)对于脊柱侧弯合并高低肩的患者,建议先进行生物力学的整体结构矫正治疗,然后再进行高低肩的治疗。3)高低肩不是一个简单的形体问题,也不是单部位和单关节的结构性问题,他往往是代表了脊椎结构性异常的阶段性特征,是身体的生物力学平衡被打破并出现了长期整体代偿的结果,所以在生活中应该充分重视并进行积极地干预治疗。4)要进行科学合理的锻炼,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适应性训练,制定适合自己的锻炼项目和锻炼强度,不可盲目跟风锻炼,积极改善不正确的运动习惯和生活习惯,形成科学合理的运动模式。

冯瑞伟[9](2018)在《调盆稳脊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骶髂关节紊乱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观察调盆稳脊法和常规推拿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骶髂关节紊乱的临床疗效,初步探讨调盆稳脊法的疗效依据和作用机理,为临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骶髂关节紊乱提供一种新思路、新方法。方法:运用随机对照分组研究法,把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运用调盆稳脊法和常规推拿手法治疗;1个疗程结束后,观察并记录治疗前后的“PD值”和“JOA评分”,并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组的疗效差异。结果:1.从PD值角度来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种手法都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疼痛;而治疗结束后进行组间比较,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改善患者疼痛程度方面,调盆稳脊法优于常规推拿手法。2.在JOA评分角度来看,两者患者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差异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种手法都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及日常行为能力等方面;治疗后进行组间比较,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及日常行为能力等方面,调盆稳脊法优于常规推拿手法。3.从总体疗效角度来看,试验组30例患者中,临床控制8例、显效14例、有效7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30例患者中,临床控制3例、显效12例、有效1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00%。两组患者总体疗效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从总体疗效方面评价,调盆稳脊法优于常规推拿手法。结论:1.本研究表明,调盆稳脊法和常规推拿手法均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疼痛程度、症状、体征及日常行为能力;但调盆稳脊法优于常规推拿手法;2.本研究表明,调盆稳脊法的总体疗效优于常规推拿手法,值得在临床上借鉴运用。

袁三英,王艺晴,张明顺[10](2017)在《向开维教授手法治疗尾骨错位相关性疾病11例临床经验》文中研究表明介绍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针灸推拿科主任向开维教授运用"整体观"思维诊疗尾骨错位相关性疾病的经验,向开维教授在"整体观"思维的指导下使用尾骨直肠内复位手法治疗尾骨错位相关性疾病疗效明确。

二、手法内复位治疗尾椎错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手法内复位治疗尾椎错位(论文提纲范文)

(1)尾骨脱位相关腰痛的诊治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尾骨的解剖特点
2 尾骨脱位相关腰痛的病因病机
3 尾骨脱位相关腰痛的诊断
4 尾骨脱位相关腰痛的治疗
    4.1 手法复位
    4.2 中药内服
5 小 结

(2)两种运动疗法结合定点旋转复位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研究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及方法
        1.1 资料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或脱落标准
        1.6 终止标准
        1.7 辅助器械
    2 研究方法
        2.1 实验设计及盲法
        2.2 定点旋转复位法的应用
        2.3 飞燕式组
        2.4 卧虎扑食式组
        2.5 疗效观察指标
        2.6 安全性指标
        2.7 胡有谷区域定位
        2.8 数据处理与分析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1 结果分析
        1.1 病例脱落分析
        1.2 一般情况分析
        1.3 飞燕式组与卧虎扑食式组患者治疗前后数据比较
第三部分 讨论
    1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进展
        1.1 腰椎间盘的解剖
        1.2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诱发因素
        1.3 中医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与治疗
        1.4 西医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1.5 西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2 治疗方案确立依据
        2.1 运动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2.2 定点旋转复位法的临床应用
        2.3 飞燕式防治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机理及要点
        2.4 卧虎扑食式防治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机理及要点
    3 评价指标的选择依据
    4 临床优势性分析
        4.1 手法与运动疗法结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优势
        4.2 安全性及创新性优势
    5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胡有谷区域定位对运动疗法疗效影响的探讨
    6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7 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传统运动疗法防治脊柱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3)基于体素的磁共振形态学探讨杜仲腰痛丸干预腰椎间盘突出症慢性下肢痛大鼠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前言
第一部分 LDH慢性下肢痛模型大鼠VBM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物与试剂
        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1.4 动物饲养与实验条件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
        2.2 LDH慢性下肢痛模型大鼠建立
        2.2.1 模型组动物模型建立
        2.2.2 假手术组动物模型建立
        2.3 疼痛行为学测定
        2.3.1 大体行为学观察
        2.3.2 机械痛阈值检测
        2.3.3 热痛阈值检测
        2.4 VBM图像采集与处理
        2.4.1 VBM图像采集
        2.4.2 VBM图像后处理
        2.5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一般行为学观察
        3.2 三组大鼠基线资料比较
        3.3 三组大鼠不同时间点机械痛阈值比较
        3.4 三组大鼠不同时间点热痛阈值比较
        3.5 三组大鼠不同时间点VBM比较
    4 讨论
        4.1 动物模型的意义与疼痛机制评价
        4.2 动物模型的验证与评估
        4.3 VBM结果分析与讨论
第二部分 杜仲腰痛丸干预LDH慢性疼痛的VBM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物与试剂
        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1.4 动物饲养及实验条件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
        2.2 LDH慢性下肢痛模型大鼠建立
        2.3 干预措施
        2.4 疼痛行为学测定
        2.4.1 大体行为学观察
        2.4.2 机械痛阈值检测
        2.4.3 热痛阈值检测
        2.5 VBM图像采集与处理
        2.5.1 VBM图像采集
        2.5.2 VBM图像后处理
        2.6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一般行为学观察
        3.2 三组大鼠间基线资料比较
        3.3 三组大鼠不同时间点机械痛阈值比较
        3.4 三组大鼠不同时间点热痛阈值比较
        3.5 VBM结果
    4 讨论
        4.1 痛阈值分析与讨论
        4.2 杜仲腰痛丸的药物组成及临床应用价值
        4.3 VBM结果分析与讨论
结语
    1 结论
    2 存在问题与不足
    3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腰椎间盘突出症慢性下肢痛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工作与成果
    参与科研研究
    获得奖励
    参加会议
    发表论文

(4)范炳华诊治尾椎源性下腰痛医案二则(论文提纲范文)

1 医案简介
    1.1 产后下腰痛
    1.2 外伤后腰背痛
2 结语

(5)全国着名骨伤专家梁铁民教授学术思想和正骨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1 学术思想
    1.1 突出整体观念,主张辨证施术
    1.2 注重调理气血,强调药物接续
    1.3 重视望问切触量法五诊结合[3]
2 正骨经验
    2.1 正骨总论
    2.2 小儿桡骨头半脱位
    2.3 颈椎错位
    2.4 胸腰椎小关节错位
        2.4.1 攀索整复法
        2.4.2 一人整复法
        2.4.3 三人复位法
    2.5 肋骨骨折
3 结语

(6)三联手法与针刺对颈型颈椎病人群颈部肌群磁共振弥散张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中医经典对颈椎病的认知
    2 西医学对颈椎病的认知
    3 MRI-DTI技术的研究
第二部分 临床硏究 三联手法与针刺对颈型颈椎病人群的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2.临床方法
    3.临床结果
第三部分 讨论和分析
    1 颈部肌群的重要性
    2 颈椎病的治疗方法
    3 三联手法对颈型颈椎病的治疗分析
    4 针刺对颈型颈椎病的治疗分析
    5 三联手法与针刺对颈型颈椎病人群的临床评价分析
    6 结语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MRI-DTI技术与颈椎病临床应用的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硕士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7)通督正脊术治疗早中期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主要英文缩略词
前言
1.临床资料
2.研究方法
3.研究结果
4.讨论
5.结论
6.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1:视觉模拟评价系统(VAS评分)
附录:综述 膝骨性关节炎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高低肩的结构功能PMT康复方案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选题
    1.1 选题依据
        1.1.1 高低肩的普发性
        1.1.2 高低肩对健康的严重影响
        1.1.3 高低肩治疗方式缺乏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现状综述
        1.4.1 高低肩的概念界定
        1.4.2 关于高低肩的病因的研究
        1.4.3 关于高低肩治疗方法的相关研究
    1.5 高低肩功能康复的临床实践启迪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临床实证研究法
        2.2.3 数理统计法
        2.2.4 观察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PMT康复方案设计的理论依据
        3.1.1 中西医结合的整体观
        3.1.2 中西医结合的辨证观
        3.1.3 解剖学及运动生物力学原理
    3.2 PMT康复方案设计
        3.2.1 疼痛疗法(Painclinic)的方法设计
        3.2.2 结构性(mainpulation)康复的方法设计
        3.2.3 功能训练(Training)的方法设计
        3.2.4 PMT康复方案实施流程
    3.3 PMT康复方案效果实证分析讨论
        3.3.1 PMT组和按摩组治疗前后双肩高度差改良的对比分析
        3.3.2 PMT组和按摩组治疗前后疼痛指标的统计学比较
        3.3.3 PMT组和按摩对照组治疗前后Constant-Murley数据的对比分析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Constant-Murley肩功能评定标准
    附录二:高低肩的软组织疼痛疗法设计
    附录三:高低肩的结构性康复手法设计
    附录四:高低肩的太极行脊功功能训练设计
    附录五:按摩组的按摩干预方案设计
    附录六:肩关节活动度的测量

(9)调盆稳脊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骶髂关节紊乱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一、病例的选择
        (一) 诊断标准及分型依据
        (二) 纳入标准
        (三) 排除标准
        (四) 脱落标准
        (五) 终止试验标准
    二、病例来源及分组方法
    三、基本资料
        (一) 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性别分布比较
        (二) 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年龄分布比较
        (三) 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病程分布比较
        (四) 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骶髂关节紊乱分型人数分布比较
        (五) 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入院PD分布比较
        (六) 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入院JOA积分分布比较
    四、治疗方法
    五、治疗时间
    六、观察指标
        (一) 检测患者疼痛程度(PD)
        (二) 检测患者JOA评分值
    七、疗效标准
    八、统计学方法
研究结果
    一、患者PD值比较
    二、患者JOA评分比较
    三、治疗后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四、不良反应报告
分析与讨论
    一、LDH与SJD的中西医病因病机认识
    二、LDH和SJD的相关性研究
    三、手法治疗LDH与SJD的研究进展
    四、调盆稳脊法的特点
    五、本课题的研究结果
    六、不足之处及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向开维教授手法治疗尾骨错位相关性疾病11例临床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治疗方法
    1.6 疗效评价
2 结果
3 典型病例
4 讨论

四、手法内复位治疗尾椎错位(论文参考文献)

  • [1]尾骨脱位相关腰痛的诊治探讨[J]. 董贻奇,汪芳俊,范炳华. 中医正骨, 2020(06)
  • [2]两种运动疗法结合定点旋转复位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D]. 朱顺昌.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3]基于体素的磁共振形态学探讨杜仲腰痛丸干预腰椎间盘突出症慢性下肢痛大鼠的作用机制研究[D]. 薛旭.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0(10)
  • [4]范炳华诊治尾椎源性下腰痛医案二则[J]. 姚本顺,应晓明,范炳华.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0(02)
  • [5]全国着名骨伤专家梁铁民教授学术思想和正骨经验[J]. 李念虎,曹贻训,徐展望. 山东中医杂志, 2019(12)
  • [6]三联手法与针刺对颈型颈椎病人群颈部肌群磁共振弥散张量的影响[D]. 汤显能.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2)
  • [7]通督正脊术治疗早中期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D]. 贺志红.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19(01)
  • [8]高低肩的结构功能PMT康复方案设计[D]. 代豪杰. 聊城大学, 2019(01)
  • [9]调盆稳脊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骶髂关节紊乱的临床研究[D]. 冯瑞伟. 云南中医学院, 2018(11)
  • [10]向开维教授手法治疗尾骨错位相关性疾病11例临床经验[J]. 袁三英,王艺晴,张明顺.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7(74)

标签:;  ;  ;  ;  ;  

手法复位治疗尾骨脱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