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心中有“十个希望”

农民心中有“十个希望”

一、农民心中有“十盼”(论文文献综述)

秦振兴[1](2021)在《农业税费体制改革后的村庄治理困境研究 ——以豫南C村为个案》文中认为以农村农业税费体制改革为分界点,国家在村庄的治理角色和治理机制都发生了转型,维护和增进村庄的公共利益成为其在村庄的治理目标。具体来说,国家在村庄的治理转型表现为四个方面:服务嵌入,推动村级组织的职能转型;福利嵌入,推动治理资源、手段的转变;项目嵌入,推动农村公共品供给机制转型;技术治理的嵌入,推动村级治理的规范化、程序化、标准化。但实践表明,作为一种新的治理模式,国家在村庄社会的治理实践出现了很多“意外性的后果”,村庄治理并没有因资源、技术治理的嵌入而持续改善。阐明资源输入背景村庄治理困境的发生机制及概括在新的治理模式下当下村庄社会秩序的维系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的对策,对于提升国家在村庄社会的治理绩效具有理论和现实上的双重意义。在分析思路上,本文以“结构二重性”、“社会中的国家”、“第三域”为理论资源,秉承关系主义的研究路径,构建了“国家、村级组织与农村社会”三维分析框架,尝试克服既有研究或从体制视角或从环境视角或从行动者视角或从政策质量视角某单一角度出发存在的解释力不足的缺陷。第4、5、6章,本文从村庄内的服务供给、福利资源分配及项目制的落地实施等三个方面为研究对象,从经验层面展现了农业税改革后村庄治理的困境。研究发现,在服务嵌入的过程中,村级组织行政化趋势明显,形成了对上负责的行动倾向,从而弱化了其对下的回应性与公共性。另一方面,由于村级组织的行动能力有限,无法与上级发包的众多治理任务相匹配,村干部在实践中形成了以“激励—约束”强弱为标准有差别投入行动资源的差序应对模式,进而造成服务任务的完成质量良莠不齐。在福利嵌入的过程中,由于福利资源叠加,以低保、贫困户为代表的福利指标具有很高的含金量。在现实利益的刺激下,农村社会的心态秩序逐渐失衡,农民通过哭穷、闹缠、威胁、上访、分户等策略性手段与基层干部博弈去获得福利资源。在福利配额制产生的指标盈余的前提下,或出于道义逻辑、谋利逻辑抑或是“不出事逻辑”,村干部将福利资源分配给了那些不符合政策目标的农民,导致福利内含性偏差出现,客观上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在项目嵌入的过程中,项目制承载的治理公共性并没有完全体现出来。首先,由于项目指标分配存在着与村民需求不匹配、精英俘获、村庄间分化等现实问题,制约了项目公共性的发挥。其次,项目在村庄的实施,由于村干部的对上负责、规避责任的行动取向以及村庄的集体行动困境,导致部分项目无法真正体现村民的利益或因村民的不配合而难以落地。再次,在项目的维护上,由于施工方、村干部、村民等主体的缺位和虚位产生的“有组织的不负责任”,大量的公共项目在落地后缺乏有效、及时的维护而出现损耗,使用周期大大缩短。结合以上经验事实,本文将当下村庄治理困境的原因总结为:一统性的公共服务政策与异质性村庄之间的不契合是治理结构层面的原因;村级组织的自保式自利性与行动能力不足是代理人层面的原因;村庄的经济基础、社会结构、地方性规范等客观因素对治理规则、治理目标的被动反嵌及各主体的策略行动的主动反嵌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在新的治理模式下,国家通过行政手段将村庄内共域、私域的大量事务承接下来。在此背景下,作为治理主体的村级组织行政化色彩浓厚,治理资源依赖于国家输入的物质资源而且治理规则日益正式化。村庄社会秩序的维系不再是“简约治理”传统下内生性地方规范主导的“自发秩序”,而是演变为国家权力主导的“建构秩序”。村庄秩序的维系机制呈现外生性特征,高度依赖国家输入的资源和治理规则。这种治理模式治理成本高昂且无法激活村庄的内生活力,不利于村庄的长远发展。对于提升国家在村庄的治理能力和改善村庄治理状况,本文提出以下三个方面的对策。首先,国家需要完善认证规范的统一性和认证事实的全面程度来提升国家在农村社会的认证能力,以现实国家与农民或者村庄的精准对接。其次,本文认为应该通过建立以公共服务质量和群众满意度为导向的政绩考核体系、加强村级组织的行动能力、发挥农民群众的监督作用等措施建构村级组织的行政公共性,从而削弱村级组织的自利倾向。最后,本文认为应该通过重构农村社会的权责结构,激发村民在村庄治理中的主体作用,增强村庄发展的内生动力。

何玉立[2](2020)在《贾平凹小说与戏曲民歌的互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贾平凹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较为受关注的作家之一,学界对其小说创作研究已经呈现较为完备的趋势。因此,本篇论文引入“互文性”相关概念研究贾平凹小说中出现的戏曲和民歌,以期从此切入点探索出贾平凹小说创作的内在基点和审美内涵,更以贾平凹小说互文性在戏曲民歌上的体现,来寓目整个当代文学中互文性的魅力所在。本文从三个方面具体论述贾平凹小说中戏曲和民歌的互文:首先从戏曲和小说的关系开始切入,论说贾平凹小说与戏曲的互文关系。戏曲与小说相结合的传统由来已久,亦跟贾平凹个人作为一个陕西人的戏曲选择有关。而在《秦腔》中戏曲的互文叙事极大地为小说增光添彩,秦腔在主题氛围的营造上有着助力作用,且作家巧妙借用秦腔“戏中戏结构”揭示小说中人物心理变化和情节发展,此举将戏曲秦腔完美地融合进小说行文中,文曲之间呈现出一派和谐之势。其次从民歌的角度分析贾平凹小说与民歌的互文关系。民歌与文学的关系肇始久矣,而在五四时期的“歌谣运动”又将其发展向前推进。以戏曲类推,民歌的互文叙事主要体现在民歌长于歌唱抒情的特征对小说中的人物塑造、情节构筑和氛围营造方面的襄辅之功。所以纵然民歌在贾平凹小说中出现不多,却也成为其小说特色之一。最后在前面两部分戏曲民歌的互文叙事之上,可进一步探索贾平凹小说与戏曲民歌互文的功能意义。针对互文性的特性,主要是对互文本的传承和对受文本的创新意义,因此此部分又分为两方面,一是以戏曲和民歌为代表的民间文学视域下的多种意蕴,在地区精神文化、民俗特色和地域风貌的传承和延续上功不可没。二是戏曲和民歌对于小说的叙事和审美有一定的创新。戏曲和民歌的介入使得小说叙述时间和空间发生变化,叙述接受上也对读者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与此同时更对贾平凹小说的语言、内容和审美风格有提升空间。由于互文性本身的性质和机制,对于读者的要求颇高,是以其内在局限性也值得深思。

何玉立,黄静[3](2019)在《论贾平凹小说《秦腔》戏曲叙事的互文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贾平凹在作为陕西作家的基底上,将陕西秦腔融入小说创作中,《秦腔》中大量的戏曲形式为我们了解秦腔这一陕西地区独特剧种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同时戏曲文本和小说文本构成了互文,即戏曲故事对小说叙事中的人物心理、情节预设、故事氛围产生了重要的作用,从互文性的角度看待戏曲在小说中的叙事,有助于发现文本多重意蕴和作家的创新思维,且以戏入文的创作方式既是对传统戏曲的传扬,亦是贾平凹作为当代作家责任感的极大体现。

赵海艇[4](2019)在《京津冀农村水污染防治法律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不断深入,三地经济得到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着提高。与此同时,京津冀三地在生态环境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其中,京津冀农村地区水污染问题尤为严重。虽然三地在治理农村水污染问题上已经各自出台了《水污染防治条例》等法律规范,但根据数据和案例显示,三地农村水污染问题仍未得到有效治理。农村水污染一方面对农村人居环境、饮用水安全等带来了巨大的隐患与威胁,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生命健康;另一方面也不符合现阶段我国建设美丽乡村,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美好期待。本文以京津冀农村水污染防治法律问题为视角,从京津冀农村地区水污染的现实状况、存在的问题以及京津冀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对农村水污染的影响出发,对京津冀三地有关农村水污染防治的法律规范、政策、标准做出比较分析,并借鉴美国、日本农村地区水污染防治的法律经验,以期探求京津冀农村地区水污染防治的有效法律对策。首先,京津冀农村地区水污染防治必须由法律引领与保障;其次,京津冀农村地区水污染防治是京津冀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应有之义;最后,本文针对京津冀农村地区水污染防治存在的法律问题,从四个方面提出法律建议:第一,由国务院制定一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在其中提高有关农村水污染防治内容的比重,并作出详细规划;第二,完善京津冀水污染联合防控机制,为农村地区水污染防治提供高层权威的领导推进机制与保障机制;第三,构建适宜京津冀农村水污染防治的具体法律制度如水环境保护激励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第四,强调在农村水污染防治工作中农民参与的重要性,并对农村地区的公众参与制度进行革新。

袁名松[5](2020)在《苗族民俗对农民思想的影响及思想教育策略研究》文中指出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了各自的民俗,民俗是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事象。在新的历史时期,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开启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最艰巨任务在农村。苗族农民主要居住在湖南、贵州、四川、重庆、云南、广西、海南等地的贫困边远山区,由于受到自然条件、生产技术、农民素质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极为落后,而苗族民俗对农民思想素质具有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但农民消极思想会引起农民不作为,甚至错误的行为,这是导致苗族农村社会经济发展落后的重要原因。为了进一步提高苗族农民素质和苗族农村社会文明程度,使苗族社会紧紧融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时代潮流,必须消除苗族民俗对农民思想的消极影响,转变苗族农民思想观念,引导苗族农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此,我们在对民俗及苗族民俗进行基本的理论分析后,结合农民、思想的定义分析,并对农民思想进行了界定和特征分析,农民思想教育的内涵解读,指出加强苗族农民思想教育重大意义。在此基础上介绍苗族的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等四大类民俗,并全面系统介绍其发展情况、理论内涵和主要内容等方面。我们通过采取苗族民俗对农民思想影响的现状调查、结果分析及得出结论,苗族民俗对农民思想的影响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响。在积极影响方面,苗族的优良民俗有助于农民形成朴素唯物主义世界观、积极进步的人生观、正确的价值观,而在消极影响方面,落后民俗使少数农民形成唯心主义世界观、消极的人生观、错误的价值观。进一步挖掘苗族民俗对农民思想产生消极影响的深层原因:一是历史遗留的落后民俗束缚农民思想;二是苗族农民思想教育的不足;三是苗族农民自身的因素。在此,我们提出了加强改进苗族民俗对农民思想影响的思想教育策略。第一,树立思想教育目标;第二,坚持思想教育原则;第三,积极丰富思想教育内容;第四,创新思想教育方法;第五,积极拓宽思想教育载体;第六,加强思想教育队伍建设;第七,优化思想教育环境。总之,本研究以苗族民俗为切入点,结合苗族民俗对农民思想影响现状,总结提炼出苗族民俗对农民思想的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进一步挖掘造成农民思想消极影响的深层原因,最后提出了加强改进苗族民俗对农民思想影响的思想教育策略,希望能够借此提高当前苗族农民思想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帮助苗族农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苗族农民自由全面发展。

李昀鞠[6](2018)在《藏族移民生计方式与消费文化变迁调查 ——以天祝县德吉新村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传统移民村落的现代化转型,原先地处偏远地区的藏族村落正逐渐被纳入现代化与城市化发展体系中,移民在搬迁后面临的生计方式与消费文化不平衡发展的错位困境等问题亟待解决。本文以移民搬迁为背景,通过对天祝县德吉新村的个案研究,从生计方式与消费文化的调查入手来研究移民的经济社会生活,找出其生计方式与消费文化发展的困境及原因,对促进移民社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较为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的研究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甘肃省天祝县德吉新村藏族移民的生计方式变迁。指出德吉新村移民之后的生计方式较之前的单一化变得更加多元,新兴种植业、养殖业和其他经济形式出现。第二部分描述了移民消费文化的变迁。移民消费文化的变迁表现在安居消费、日常生活消费、教育发展消费、宗教信仰消费四个方面,其中安居消费就是房屋及食品消费、日常生活消费就是服饰与交通出行消费,教育发展消费就是教育和闲暇消费,宗教信仰消费分了移民前后的宗教信仰消费。第三部分探讨了藏族移民生计方式与消费文化不平衡发展的困境及其原因。生产与消费是社会变迁的缩影,移民搬迁之后,二者在发展中均遇到了困境。接着在“文化堕距”理论视角下分析了出现困境的原因,有物质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制度的短暂缺位以及移民的适应性不足三个方面原因。第四部分提出了如何走出困境,推动德吉新村生计与消费变迁的调试措施。首先促进生计方式可持续性发展,其次完善制度文化,最后提升移民的适应性。

龙永琳[7](2017)在《农业企业农业推广模式的探究 ——以九禾股份有限公司为例》文中指出在国内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过程中,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系统的构建愈发重要。而且推广主体也从单一的政府主体变为政府、高校、企业、科研机构等多元主体形式。农业企业在多元化的农业推广体系中的重要性日益显着。中国是化肥使用大国,合理的化肥使用不仅有利于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也与“生态文明”建设密切相关,为此,化肥企业理应有所担当。因此,化肥企业面临着管理模式转变、生产安全质量可靠的化肥、配备科学合理的施肥技术,是其进行农业推广重要的任务,也是值得广泛关注的农业经济发展问题。当前有关化肥企业推广模式的研究十分有限,大部分研究时间较久远,因此本文以九禾公司的农业推广模式为例,以农业创新扩散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进行实地考察,从企业服务和产品安全角度,选用问卷调查与案例分析的方式,对当前农业企业的农业推广模式现状进行了解,总结其存在的不足,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目前该企业的农业推广方式为:“企业+农户”以及与高校、农技中心、电商平台相结合的多元化农业推广模式。本文主要研究农业企业农业推广模式如何影响农户对于企业服务质量以及产品安全质量的响应。在实证研究中,通过对农户进行问卷调查,共获取的179份有效样本,通过SPSS19.0和Lisrel8.70软件来进行描述性统计的分析、信度以及效度分析,对文章假设应用结构方程选择构建的方式进行校验。通过对问卷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九禾公司化肥经销客户受教育程度较低;(2)农户对化肥产品质量十分看重;(3)农业企业的农业推广会给企业声誉带来正面影响;(4)农户受到企业声誉的影响显着;(5)农业企业的产品质量对农户的购买意愿存在显着的正向影响。最后,本文对实证结果进行了分析,剖析了九禾公司在农业推广进程中的障碍因素主要有技术资金、人力资本、观念、管理方法这五个方面的因素;笔者对农业企业农业推广模式的发展提出如下建议:(1)不断提高产品自身的质量;(2)提高农化服务咨询服务能力;(3)承担企业社会责任;(4)加强科研合作;(5)完善现代企业管理。在本论文的结尾,对本论文的缺陷与不足做了说明和对将来的研究进行了预测。

姜英华[8](2016)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现代化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潮流和不可逆转的趋势,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和精髓,是现代化艰难挺进的重要驱动力。经济现代化的实质是经济的市场化,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市场经济的先驱国家,置身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产阶级经济思想家最早对市场经济进行了思想阐发,开启了市场经济和市场经济思想研究的先河,为后发国家提供了经验借鉴和思想启发。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作为经济现代化的意识反映,映射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实况,同时也折射出民主政治的框景,对于当代中国经济社会成功转型和顺利建设市场经济,实现经济和政治的现代化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最早开创了西方研究市场经济的思想传统。亚当·斯密在描述和界分分工与市场、价值与价格的关系基础上,提出市场主体的“利己心”和市场机制“看不见的手”的思想主张,进而指出好的市场经济应该是遵循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运行机制的经济思想。在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对市场机理的剖析和探究中,李嘉图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集大成者,他的商品价值由生产商品的劳动耗费决定(劳动价值论)的思想、资本主义社会三大阶级及其分配关系的思想、经济自由以及限定政府职能作用范围的思想和利用各国比较优势发展国际自由贸易的思想,达到了古典政治经济学所能达到的极致和顶端,李嘉图之后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开始庸俗化和内卷化。马克思、恩格斯置身于大工业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的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思想进行了客观的批判继承,对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结构和历史作用进行了追溯剖绘和客观评价,在此基础上对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未来进行了大胆科学的预测。马克思站在古典政治经济学巨匠们肩膀上的超越和创新,成为后来以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追求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思想指导和价值遵循。实践中,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首先在经济社会落后的东方国家——俄国建立,成立后的苏维埃共和国面临着经济建设向何处去的艰难抉择。列宁最早明确提出“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概念以及利用市场机制的混合经济思想。到斯大林时期,市场经济思想被否弃,取而代之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思想。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最早借鉴的是苏联的思想。虽然受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观点的影响,新中国建立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对社会主义与商品经济的关系曾采取排斥态度。但在实践中,逐步认识到商品货币经济的不可替代作用,从毛泽东、刘少奇、陈云、张闻天和李先念等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和以顾准、孙冶方、卓炯和薛暮桥为代表的经济思想家的艰辛探索中,中国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思想得以萌芽。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十年文革动乱极左思潮对经济的破坏,东欧改革得失和市场经济思想,给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对社会主义与商品经济关系的重新认识带来了可能性。在以邓小平为总设计师的改革开放的探索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样一个前无古人的课题,并最终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在与当代西方市场社会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等思想的交叉和激烈碰撞中,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逐渐定位,包括现代企业制度、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和法律体系在内的市场经济思想框架日渐确立。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由于部分改革红利的释放、强势利益群体的束缚、居民收入水平的分化、价格机制作用的扭曲、财税体制改革的滞后、政府职能转变的梗阻、市场竞争的区域分割和经济社会的协同困境,这些都是因市场经济本身的固有弊端和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而遭遇的现实的发展困境,同时也是市场经济发展到更高阶段的诉求和表现。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央提出了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思想,就发展思路而言,市场经济思想反映了市场经济增长速度由超高速到中高速的换挡,市场经济结构调整由低端型向中高端的迈进,市场经济发展质量由线性增长到科学发展的转变,市场经济转型升级由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的过渡和市场经济福利分享由非均衡型到包容共享的转换。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市场决定性作用的思想——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以奠定市场决定性作用的前提,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以巩固市场决定性作用的根基,构建现代市场体系以夯实市场决定性作用的基础,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以适应市场决定性作用的要求和建立法律体系以提供市场决定性作用的保障,为突破发展难题,跨越发展困境提供了思想指导。“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深化了市场经济思想发展的四个维度,以习近平为核心的领导集体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思想为构筑以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蓝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提供了思想支撑。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的发展,我们坚持了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包括生产发展的社会主义物质价值取向、人民主体的社会主义人本价值取向、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政治价值取向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目标价值取向。彰显了引领性、开放性、实践性和渐进性的思想发展特点,并且得到了经济理论发展完善、市场化指数稳步提高、综合实力持续提升和市场经济地位获得逐渐认同的实践映证。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的发展路径,基于马恩经典文献观点的梳理,可以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发展脉络和要义做出展望性的分析,即创新宏观调控体系,确保经济社会的平衡发展;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推动市场经济的包容发展;坚持政府职能转型,努力创建适应型现代政府;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升国有企业的整体效益;完善统一市场体系,协调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实行开放经济战略,吸收全人类市场经济成果和坚持法治经济建设,努力遏制市场经济的弊端。

钱理群[9](2015)在《建国后的赵树理——赵树理建国后的处境、心境与命运(下)》文中研究表明我们终于可以进入本文主题的讨论。这也要从"赵树理进城"说起。最早透露赵树理生活将发生变化的信息,是1947年1月赵树理和英国记者贝尔登的谈话:"我应该投入社会生活,我要跟上革命的各个阶段。现在最重要的事情是搞土地改革,以后大概就是搞工业化。我们将来要组织合作社,需要美国的机器,所以我想去美国看看。我很想写重大的题材。也许内战结束后,我可以安顿下来,专心专意写它一阵子。不过我决不愿完全

忽培元[10](2013)在《难忘的历程——习仲勋延安岁月回访》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题记:一个由来已久的夙愿,终于成行。是朝圣之旅,精神的放牧,对于笔者,更是灵魂救赎与洗礼。序曲没有专门进行采访,甚至不曾刻意提出任何一个问题,只是随时记下她老人家,一位抗日战争中入党,之后千辛万苦来到革命圣地延安,以后在绥德认识习仲勋

二、农民心中有“十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农民心中有“十盼”(论文提纲范文)

(1)农业税费体制改革后的村庄治理困境研究 ——以豫南C村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指导教师对博士论文的评阅意见
评阅小组对博士论文的评阅意见
答辩决议书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理论资源
    1.4 分析框架:国家—村级组织—农村社会的三维分析
    1.5 方法与田野
    1.6 核心概念界定
    1.7 文章结构安排
第2章 C村的基本情况概述
    2.1 C村的区位与经济社会概况
    2.2 权力结构状况
    2.3 社会结构状况
第3章 农业税费体制改革后国家在村庄的治理转型
    3.1 服务嵌入:推动村级组织的职能转型
    3.2 福利嵌入:由汲取控制到福利治理
    3.3 项目嵌入:农村公共品供给机制转型
    3.4 技术治理嵌入:推动村庄治理机制转型
第4章 对上负责、差序应对与村级组织的服务供给困境
    4.1 服务质量管理、村级组织的行政化与对上负责
    4.2 服务超载与村级组织的差序应对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福利内含性偏差、农民心态失衡与福利治理困境
    5.1 福利治理与乡土社会的遭遇
    5.2 村庄内的分配政治与福利内含性偏差
    5.3 福利治理、农村心态秩序失衡与基层治理内卷化
    5.4 小结
第6章 项目进村、公共性流失与村庄公共品供给困境
    6.1 项目指标分配中的项目制公共性流失
    6.2 项目进村实施中的项目制公共性流失
    6.3 “有组织的不负责任”:项目日常维护中的项目制公共性流失
    6.4 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农业税费体制改革后村庄治理困境的发生机制
    7.2 国家在村庄的治理转型与村庄秩序维系机制的外生性
    7.3 对策与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科研成果

(2)贾平凹小说与戏曲民歌的互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曲相和:与戏曲的互文
    第一节 戏曲的文学浸染
    第二节 戏曲的互文叙事
第二章 文谣相融:与民歌的互文
    第一节 民歌的文学渊源
    第二节 民歌的互文叙事
第三章 贾平凹小说与戏曲民歌互文的功能意义
    第一节 延续:民间文学下的多重意蕴
    第二节 创新:叙事多变与审美提升
    第三节 互文性的局限和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作者硕士阶段科研成果、获奖情况一览表

(3)论贾平凹小说《秦腔》戏曲叙事的互文性(论文提纲范文)

一、贾平凹戏曲认同和互文性概述
二、《秦腔》中的戏曲与文本的互文关系
    1.揭示人物心理
    2.暗示人物命运
    3.烘托氛围主题
三、《秦腔》戏曲互文的功能意义

(4)京津冀农村水污染防治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综述
        1.3.2 国外研究综述
第二章 京津冀农村水污染防治现状及问题
    2.1 京津冀农村水污染现状
        2.1.1 京津冀农村概况
        2.1.2 京津冀农村水污染现状
    2.2 京津冀农村水污染的危害
    2.3 京津冀农村水污染防治问题
        2.3.1 农村生活污水问题
        2.3.2 农业面源污染问题
        2.3.3 农村畜牧养殖问题
        2.3.4 农村生活垃圾问题
    2.4 京津冀农村水污染防治面临的法律问题
        2.4.1 京津冀农村水污染防治执法问题
        2.4.2 京津冀农村水污染防治公众参与问题
    2.5 京津冀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对三地农村水污染防治的影响
第三章 京津冀农村水污染防治法律问题分析
    3.1 京津冀农村水污染防治法律及政策分析
    3.2 京津冀农村水污染防治地方立法分析
        3.2.1 北京市农村水污染防治立法
        3.2.2 天津市农村水污染防治立法
        3.2.3 河北省农村水污染防治立法
        3.2.4 京津冀农村水污染防治立法对比分析
    3.3 京津冀农村水污染防治地方政策分析
        3.3.1 北京市农村水污染防治政策
        3.3.2 天津市农村水污染防治政策
        3.3.3 河北省农村水污染防治政策
        3.3.4 京津冀农村水污染防治政策对比分析
    3.4 京津冀农村水污染物地方排放标准分析
        3.4.1 北京市农村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3.4.2 天津市农村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3.4.3 河北省农村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3.4.4 京津冀农村水污染地方排放标准对比分析
    3.5 京津冀农村水污染协同防治及理论基础
        3.5.1 京津冀农村水污染协同防治的内涵
        3.5.2 京津冀农村水污染协同防治的理论基础
第四章 域外农村水污染的法律治理及经验借鉴
    4.1 美国农村水污染的法律治理
        4.1.1 美国农村水污染防治立法
        4.1.2 美国农村水污染防治的执法体系
        4.1.3 美国农村水污染防治的公众参与
    4.2 日本农村水污染的法律治理
        4.2.1 日本农村水污染防治立法
        4.2.2 日本农村水污染防治的执法体系
        4.2.3 日本农村水污染防治的公众参与
    4.3 域外农村水污染防治法律经验借鉴
第五章 京津冀农村水污染防治的法律建议
    5.1 制定《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
    5.2 完善京津冀农村水污染联合防控机制
        5.2.1 成立京津冀区域水污染协同防治机构
        5.2.2 整合农村水环境执法资源
        5.2.3 健全农村水环境执法责任机制
    5.3 京津冀农村水污染防治制度构想
        5.3.1 京津冀农村水环境保护激励制度
        5.3.2 京津冀农村水污染生态补偿制度
    5.4 京津冀农村水污染防治公众参与制度
        5.4.1 保障农民主体地位
        5.4.2 规范农民参与程序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苗族民俗对农民思想的影响及思想教育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主要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
        1.3.1 研究思路
        1.3.2 主要方法
        1.3.3 主要创新点
2 本研究相关概念及理论阐述
    2.1 民俗及苗族民俗
        2.1.1 民俗的含义、分类与特征
        2.1.2 苗族的历史发展
        2.1.3 苗族民俗的含义与功能
    2.2 农民思想及农民思想教育
        2.2.1 农民思想及其特征
        2.2.2 农民思想教育的涵义及特点
        2.2.3 加强农民思想教育的重要意义
    2.3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2.3.1 关于民俗民族的理论
        2.3.2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2.3.3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思想与民俗教育的理论
3 苗族的主要民俗
    3.1 物质民俗
        3.1.1 居住民俗
        3.1.2 饮食民俗
        3.1.3 服饰民俗
        3.1.4 生产民俗
    3.2 社会民俗
        3.2.1 婚姻民俗
        3.2.2 丧葬民俗
        3.2.3 岁时节日民俗
    3.3 精神民俗
        3.3.1 信仰民俗
        3.3.2 禁忌民俗
        3.3.3 乐舞民俗
    3.4 语言民俗
        3.4.1 苗族语言
        3.4.2 苗族民间文学
4 苗族民俗对农民思想的影响
    4.1 苗族民俗对农民思想影响的现状调查
        4.1.1 现状调查概况
        4.1.2 调查结果分析
        4.1.3 调查结论
    4.2 苗族优良民俗对农民思想的积极影响
        4.2.1 优良民俗有助于农民形成朴素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4.2.2 优良民俗有助于农民形成积极进步的人生观
        4.2.3 优良民俗有助于农民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4.3 苗族落后民俗对农民思想的消极影响
        4.3.1 落后民俗使少数农民形成唯心主义世界观
        4.3.2 落后民俗使少部分农民形成消极的人生观
        4.3.3 落后民俗使极少数农民形成错误的价值观
5 苗族民俗对农民思想产生消极影响的原因分析
    5.1 历史上遗留的落后民俗侵蚀农民思想
        5.1.1 历史上遗留的主要落后民俗
        5.1.2 历史上遗留的落后民俗对农民思想的侵蚀
    5.2 苗族农民思想教育的不足
        5.2.1 对农民思想教育不够重视
        5.2.2 对历史上遗留民俗未加以正确引导
        5.2.3 对农民思想的实践教育开展不够
    5.3 苗族农民自身的因素
        5.3.1 少数农民文化水平较低
        5.3.2 少部分农民判断能力较差
        5.3.3 少数农民认识水平不高
6 加强改进苗族民俗对农民思想影响的思想教育策略
    6.1 树立思想教育目标
        6.1.1 促进苗族民俗的批判传承与利用
        6.1.2 促进苗族农民的全面发展
        6.1.3 促进苗族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
    6.2 坚持思想教育原则
        6.2.1 以农民为本原则
        6.2.2 符合苗族农村社会进步原则
        6.2.3 价值导向与利益导向相结合的原则
        6.2.4 差异化原则
        6.2.5 激励原则
    6.3 丰富思想教育内容
        6.3.1 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培育苗族农民
        6.3.2 用马克思主义人生观熏陶苗族农民
        6.3.3 用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培育苗族农民
        6.3.4 用马克思主义民俗观培育苗族农民
        6.3.5 用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培育苗族农民
    6.4 创新思想教育方法
        6.4.1 说理教育法
        6.4.2 民俗活动教育法
        6.4.3 田野调查与民俗论坛相结合的方法
        6.4.4 典型示范法
        6.4.5 自我教育法
        6.4.6 新媒体交流法
    6.5 拓宽思想教育载体
        6.5.1 突出苗族特色民俗活动载体
        6.5.2 加强苗族农村管理载体
        6.5.3 挖掘苗族农村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
    6.6 加强思想教育队伍建设
        6.6.1 严格选拔农民思想教育队伍成员
        6.6.2 加强对农民思想教育队伍成员的培养
        6.6.3 重视农民思想教育队伍成员的任用
        6.6.4 建立农民思想教育队伍成员的科学合理考核制度
    6.7 优化思想教育环境
        6.7.1 优化苗族农民家庭环境
        6.7.2 优化苗族农村舆论环境
        6.7.3 优化苗族农村民俗生态环境
        6.7.4 优化苗族农村人文环境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6)藏族移民生计方式与消费文化变迁调查 ——以天祝县德吉新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研究综述
        一、生态移民研究
        二、生计方式研究
        三、消费文化研究
    第三节 理论视角
        一、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理论
        二、功能分析理论
        三、“文化堕距”理论
        四、绝对收入假说
        五、符号消费理论
    第四节 概念界定与研究方法
        一、概念界定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天祝县德吉新村概况
    第一节 天祝县移民背景分析
        一、天祝藏区基本情况
        二、移民的原因和目的
    第二节 德吉新村环境与人文概况
        一、川区起新村——德吉新村移民社区
        二、移民社区人文环境
第二章 藏族移民生计方式变迁
    第一节 藏族移民生计方式变迁的表现
        一、土里淘金:移民新村发展方向
        二、舍饲圈养:牧业经济无奈转型
        三、打工经商:新生境下积极求变
    第二节 移民生计方式变迁的动力因素
        一、政府的推动
        二、移民的自我调适
第三章 藏族移民消费文化变迁
    第一节 安居消费的变迁
        一、房屋等重大消费
        二、饮食消费
    第二节 日常生活消费的变迁
        一、日常服饰消费
        二、交通出行消费
    第三节 精神发展消费的变迁
        一、教育文化消费
        二、闲暇方式消费
    第四节 宗教信仰消费的变迁
        一、自然表达的宗教信仰
        二、物质表达的宗教信仰
第四章 藏族移民生计方式与消费文化变迁的困境与原因
    第一节 生计方式与消费文化变迁的困境
        一、生计方式的不可持续发展
        二、消费文化的不平衡发展
    第二节 “文化堕距”理论下生计方式与消费文化变迁困境的原因
        一、物质发展的不充分不平衡
        二、制度的短暂缺位
        三、移民的适应性不足
第五章 走出困境:藏族移民生计与消费变迁的调试措施
    第一节 促进生计方式可持续性发展
        一、加快生计方式多元化转型
        二、移民主动发挥主体作用
    第二节 完善制度文化建设
        一、政府持续发挥主导作用
        二、丰富制度文化体系
    第三节 提升移民的适应性
        一、增强移民的社区认同
        二、藏族传统文化的存续
结语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7)农业企业农业推广模式的探究 ——以九禾股份有限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方法
        1.3.1 研究方法
        1.3.2 案例选择
        1.3.3 数据来源
        1.3.4 数据分析方法
    1.4 本文创新点
    1.5 研究框架
2 文献回顾
    2.1 国内外农业推广的相关研究
        2.1.1 农业推广发展的历史
        2.1.2 农业推广的概念界定
        2.1.3 农业推广模式的概念界定
    2.2 农业推广的多元化体系研究
    2.3 农业企业农业推广的动机研究
        2.3.1 农业企业的界定
        2.3.2 农业产业的特性
        2.3.3 利益相关者理论
        2.3.4 农业创新扩散理论
        2.3.5 农业企业进行农业推广活动的动机因素分析研究
    2.4 农业企业农业推广案例及其优劣势研究
        2.4.1 农业企业农业推广案例研究现状分析
        2.4.2 农业企业农业推广的优缺点分析研究
    2.5 化肥企业农业推广及其效果研究
    2.6 文献评述
3 案例选择与模型构建
    3.1 案例选择
        3.1.1 案例选择依据
        3.1.2 案例研究对象(九禾)情况描述
        3.1.3 九禾农业推广行为描述
    3.2 理论假设与研究模型
        3.2.1 九禾公司农业推广中“企业+农户”的运行模式测量维度
        3.2.2 九禾公司农业推广模式运行中的经销店农户的响应测量维度
        3.2.3 九禾公司农业推广过程中经销店的化肥企业声誉量表
        3.2.4 理论假设
        3.2.5 模型提出
4 九禾公司进行农业推广模式的案例研究设计
    4.1 量表设计与编制
    4.2 分析方法
        4.2.1 描述性统计分析
        4.2.2 信度和效度分析
        4.2.3 结构方程模型
5 九禾农业推广模式效果分析
    5.1 样本选择与数据收集
    5.2 描述性统计分析
        5.2.1 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5.2.2 调查者购买行为的统计分析
    5.3 量表的效度和信度分析
    5.4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5.5 回归假设验证结果
6 结论与讨论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启示
    6.3 研究局限与展望
        6.3.1 研究局限
        6.3.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二、研究的概念和定义
    三、研究的过程与综述
    四、研究的方法与架构
    五、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市场经济思想源起
    第一节 亚当·斯密的商品经济思想
        一、分工与市场
        二、商品的价值——价格论
        三、利己心与“看不见的手”
        四、自由主义的商品经济主张
    第二节 大卫·李嘉图的商品经济思想
        一、商品价值由生产商品的劳动耗费决定
        二、资本主义社会三大阶级及其分配关系
        三、经济自由以及限定政府职能作用范围
        四、利用各国比较优势发展国际自由贸易
    第三节 马恩辩证批判的商品经济思想
        一、马恩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商品经济思想的批判继承
        二、对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机理结构的追溯剖绘
        三、对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历史作用的客观评价
        四、对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未来趋势的科学预测
第二章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的孕育
    第一节 商品经济思想资源在前苏联的流变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认识的演进
        二、列宁混合经济思想形塑的重要关节与主要内容
        三、列宁混合经济思想中市场机制的调节与中介作用
        四、联共(布)党内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争论
        五、斯大林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思想的突变
    第二节 商品经济思想资源在新中国的发展
        一、毛泽东商品经济思想形成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二、刘少奇的商品经济思想
        三、陈云的商品经济思想
        四、张闻天的商品经济思想
        五、李先念的商品经济思想
    第三节 商品经济思想发展在新中国的周折
        一、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认识的转变
        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思想的实质与特征
    第四节 我国经济学家对商品及市场经济的探索
        一、顾准倡导商品经济的思想
        二、孙冶方强调价值规律的思想
        三、卓炯发展商品经济的思想
        四、薛暮桥坚持市场改革取向的思想
第三章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的萌生
    第一节 东欧市场社会主义思想的启发
        一、世纪论战与古典兰格模式的蕴生
        二、东欧经济改革与分权思想的形成
        三、东欧分权模式的思想得失对中国的启示
    第二节 对计划经济条件下市场调节作用的逐步承认
        一、以计划经济为主体,辅之以市场调节
        二、明确“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思想
        三、“计划与市场的内在统一”的思想
    第三节 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的认识推进
        一、市场化改革遭遇重大困难和挫折
        二、改革回潮与市场经济思想的复归
第四章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的成型
    第一节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的定位
        一、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的提出
        二、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的内容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和目标的确立
    第二节 当代市场社会主义思想的重构与启示
        一、当代市场社会主义思想的兴起原因
        二、当代市场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三、当代市场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特征
        四、当代市场社会主义思想的中国镜鉴
    第三节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的框架延展
        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思想
        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的思想
        三、构筑社会保障制度的思想
        四、培育和健全市场体系的思想
        五、改革宏观调控体系的思想
        六、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思想
第五章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的拓展
    第一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矛盾积累和新挑战
        一、部分改革红利的消减
        二、强势利益群体的束缚
        三、居民收入水平的分化
        四、价格机制作用的扭曲
        五、财税体制改革的滞后
        六、政府职能转变的梗阻
        七、市场竞争的条块分割
        八、经济社会的协同困境
    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深化与经济新常态思想
        一、市场经济增长速度由超高速到中高速的换挡
        二、市场经济结构调整由低端型到中高端的迈进
        三、市场经济发展质量由粗放增长到内涵发展的转变
        四、市场经济转型升级由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的过渡
        五、市场经济福利分享由非均衡型到包容共享的嬗变
    第三节 对社会主义市场决定性作用的新认识
        一、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奠定市场决定性作用的前提
        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巩固市场决定性作用的根基
        三、构建现代市场体系夯实市场决定性作用的基础
        四、加快转变政府职能适应市场决定性作用的要求
        五、建立法律制度体系提供市场决定性作用的保障
    第四节“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市场经济思想的“四维”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市场经济思想目标的一致性
        二、在深化改革中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
        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与法治市场经济的思想
        四、以全面从严治党保障市场经济发展方向的思想
    第五节 习近平为核心的领导集体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思想
        一、坚持和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三、进一步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第六章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的经验启示
    第一节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的实践映证
        一、经济理论的发展完善
        二、市场化指数稳步提高
        三、综合实力的持续提升
        四、市场经济地位获得逐渐认同
    第二节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的价值取向
        一、生产发展的社会主义物质价值
        二、人民主体的社会主义人本价值
        三、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政治价值
        四、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目标价值
    第三节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发展的特点
        一、引领性:有主导力量,在统领和创新中坚持方向
        二、开放性:有包容精神,在对话和交流中学习借鉴
        三、实践性:与实践相长,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和发展
        四、渐进性:与现实比肩,改革进程中寻求不断突破
    第四节 基于马恩经典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梳理与展望
        一、创新宏观调控体系,确保经济社会的平衡发展
        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推动市场经济的包容发展
        三、坚持政府职能转型,努力创建适应型现代政府
        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升国有企业的整体效益
        五、完善统一市场体系,协调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
        六、实行开放经济战略,吸收全人类市场经济成果
        七、坚持法治经济建设,努力遏制市场经济的弊端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农民心中有“十盼”(论文参考文献)

  • [1]农业税费体制改革后的村庄治理困境研究 ——以豫南C村为个案[D]. 秦振兴. 吉林大学, 2021
  • [2]贾平凹小说与戏曲民歌的互文研究[D]. 何玉立. 安徽师范大学, 2020(02)
  • [3]论贾平凹小说《秦腔》戏曲叙事的互文性[J]. 何玉立,黄静.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4)
  • [4]京津冀农村水污染防治法律问题研究[D]. 赵海艇. 河北大学, 2019(08)
  • [5]苗族民俗对农民思想的影响及思想教育策略研究[D]. 袁名松.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9)
  • [6]藏族移民生计方式与消费文化变迁调查 ——以天祝县德吉新村为例[D]. 李昀鞠. 兰州大学, 2018(11)
  • [7]农业企业农业推广模式的探究 ——以九禾股份有限公司为例[D]. 龙永琳.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8]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发展研究[D]. 姜英华. 兰州大学, 2016(08)
  • [9]建国后的赵树理——赵树理建国后的处境、心境与命运(下)[J]. 钱理群. 黄河, 2015(02)
  • [10]难忘的历程——习仲勋延安岁月回访[J]. 忽培元. 中国作家, 2013(20)

标签:;  ;  ;  ;  ;  

农民心中有“十个希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