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针刺配合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40例(论文文献综述)
王晶[1](2021)在《腹针结合艾灸神阙穴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通过比较治疗前后慢性盆腔炎患者的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症状、体征积分与单项主症评分的改变,观察腹针结合艾灸神阙穴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为治疗慢性盆腔炎提供一个新的优化方案。方法:本研究共收治病人人数60例,根据随机数字分组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使用腹针结合艾灸神阙穴,对照组口服妇科千金片治疗。两周为一疗程,共治疗两个疗程,治疗结束后1个月进行随访。分别记录治疗前后及随访时的症状、体征积分情况,以及治疗前后的单项主症评分、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血沉变化情况,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症状、体征积分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27)0.01),说明两种方法均能有效改善患者症状、体征,治疗后及随访时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27)0.05),说明治疗组效果更明显,且远期疗效较好。2.单项主症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27)0.01),说明两种方法均使患者的主要症状得到改善,治疗后组间比较,在改善腰骶胀痛和带下异常症状方面两种治疗方法无明显差异(P(29)0.05),但对于改善下腹疼痛症状,治疗组的效果更显着(P(27)0.01)。3.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27)0.01),说明两种治疗方法均可使炎症因子水平降低,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27)0.01),表明治疗组在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方面效果更明显。4.临床疗效比较:经秩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27)0.05),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73.33%,说明治疗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1.腹针结合艾灸神阙穴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显着,能有效降低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和血沉水平,改善慢性盆腔炎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尤其对于缓解下腹疼痛症状有明显效果。2.腹针结合艾灸神阙穴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优于口服妇科千金片,且远期疗效好,复发率更低,患者易于接受,值得临床推广。
王玫君[2](2020)在《针刺结合盆浴治疗湿热型慢性盆腔炎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针刺结合盆浴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探索针刺和盆浴对于慢性盆腔炎中医证候和局部体征的改善,以及探讨其与单纯西药治疗的协同作用,以判断针刺结合盆浴对慢性盆腔炎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补充有效的中西医结合慢性盆腔炎治疗方案。方法:本研究是随机对照的前瞻性临床研究实验,以辨证为湿热瘀结型的慢性盆腔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并将这些病例随机分成治疗组(n=30)和对照组(n=30)。在单纯西药的基础上,治疗组采用针刺结合盆浴治疗,对照组则釆用单纯西药治疗。两组的治疗周期均为7天/疗程,共计2个疗程,疗程结束后,以综合症状积分、中医证候积分、局部体征积分、Mcgill疼痛问卷、SF-36问卷、阴道清洁度、盆腔积液或炎性肿块情况等指标,评价两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进行随访,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比较两组结果。结果:1.实验开始前,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基本数据比较(年龄构成、病程长短、病情分级等)各项对比均没有明显差异(P>0.05),基线一致,具有可比性。2.两组经过干预后,两组综合疗效评分变化和总有效率在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经过干预后,两组中医证候评分变化和总有效率在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经过干预后,两组局部体征评分变化在治疗前后均有改善(P<0.05),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经过干预后,两组Mcgill疼痛问卷和SF-36问卷积分变化在治疗前后有显着差异(P<0.05),两组的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两组经过干预后,两组阴道清洁度变化在治疗前后有显着差异(P<0.05),两组的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两组经过干预后,两组盆腔积液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炎性肿块情况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结合盆浴能够提高慢性盆腔炎患者的综合疗效,通过改善中医证候和局部体征,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在提高单纯西药治疗效果的基础上,不增加副作用,是一种安全可行的中西医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方法,具有很好的临床推广使用价值。
肖杰云[3](2020)在《“从阳引阴”针刺法结合雀啄灸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观察基于“从阳引阴”理论选穴针刺结合大力神雀啄灸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的临床疗效,探索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的有效方法,以期为针灸治疗本病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选取9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1组、观察2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1组采用“从阳引阴”针刺法结合大力神雀啄灸(生物信息红外治疗仪)进行治疗,观察2组采用普通穴位针刺结合大力神雀啄灸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盐酸左氧氟沙星片、甲硝唑片、奥美拉唑肠溶胶囊进行治疗。三组均于每次月经干净后3天开始治疗,1次/d,连续治疗10次为1个疗程。每个月经周期治疗1个疗程,共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评定疗效。采用VAS评分、中医症状积分、局部体征积分、综合积分等为观察指标进行同期的观察,分别于治疗前、疗程结束后第1天、疗程结束后1个月随访进行疗效评价,并记录研究过程中的不良事件。运用统计软件SPSS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三组疗效的差异。结果:1、治疗前:对三组患者的年龄、病程、疼痛VAS评分、中医症状积分、局部体征积分、综合积分进行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疗程结束后:(1)疼痛VAS评分、中医症状积分、局部体征积分、综合积分比较:三组组内比较:疗程结束后与治疗前比较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三组组间比较:观察1组与观察2组在四个指标比较均P>0.05,无统计学差异。观察1组与对照组在四个指标比较均P<0.05,有统计学差异。观察2组与对照组在疼痛VAS评分、综合积分比较P<0.05,有统计学差异;观察2组与对照组在中医症状积分、局部体征积分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2)综合疗效比较:观察1组总有效率90.00%,观察2组总有效率86.67%,对照组总有效率66.67%。经秩和检验两两比较,观察1组与观察2组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观察1组、观察2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疗程结束1个月后:(1)疼痛VAS评分、中医症状积分、局部体征积分、综合积分比较:三组组内比较:观察1组疗程结束1个月后与治疗前比较P<0.05,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疗程结束1个月后与治疗后比较P>0.05,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观察2组、对照组疗程结束1个月后与治疗前比较、疗程结束1个月后与治疗后比较均P<0.05,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三组组间比较:观察1组与对照组在四个指标比较均P<0.05,有统计学差异。观察2组与对照组在四个指标比较均P<0.05,有统计学差异。观察1组与观察2组在疼痛VAS评分、中医症状积分、综合积分比较均P<0.05,有统计学差异;观察1组于观察2组在局部体征积分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2)综合疗效比较:观察1组总有效率90.00%,观察2组总有效率73.33%,对照组总有效率46.67%。经秩和检验两两比较,观察1组与观察2组、观察1组与对照组、观察2组与对照组比较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三种治疗方法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均具有一定的镇痛效果,但观察1组的镇痛效果更优。2、三种治疗方法均可降低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患者的疼痛VAS、中医症状、局部体征、综合积分,而观察1组的评分最低。3、观察1组与观察2组的近期疗效、短期疗效均优于对照组,但观察1组临床疗效最佳且短期疗效稳定。4、基于“从阳引阴”理论选穴针刺结合大力神雀啄灸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的临床疗效确切,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应用。
谢金梅[4](2020)在《热敏灸结合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寒湿凝滞型)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以寒湿凝滞型慢性盆腔炎(Chronic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CPID)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热敏灸结合中药灌肠疗法进行治疗并与中药灌肠疗法相对照,观察其临床疗效并进行客观评价,为热敏灸结合中药灌肠疗法治疗该病的有效性提供依据。方法:将临床上所收集的符合本课题研究纳入标准的68例患者,按入院顺序编号,并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少腹逐瘀汤加减中药灌肠治疗,每天1次,每疗程10次,治疗3个疗程。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热敏灸疗法治疗,每天1次,10次为1疗程,治疗3个疗程。采用中医症候评分、局部体征评分、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血液流变学指标和超声检查结果作为观察指标。对治疗前、治疗后的两组患者各项观察指标的变化进行记录,并在治疗结束后随访3个月以观察远期疗效及其复发率。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慢性盆腔炎的症状表现及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所制定的慢性盆腔炎诊断标准进行临床疗效评定。同时详细记录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所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包括出现的时间、具体的症状以及处理的结果等。研究中收集的数据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结果:1.对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病情程度、中医症候、体征及综合积分、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评分、VAS评分、血液流变学指标等基线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有可比性。2.治疗后,治疗组组内及对照组组内的各项积分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说明两组疗法均可改善患者相关积分。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在治疗后比较,采用t检验对结果进行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疗法对症状积分的改善均佳。两组患者治疗后局部体征积分及综合积分经t检验分析,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对临床体征及综合症状积分的改善治疗组疗法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中医症候疗效比较运用秩和检验进行分析,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疗效(94.11%)明显高于对照组(70.59%)。治疗后对两组患者局部体征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94.1%)大于对照组(79.40%),即治疗组疗法比对照组在改善临床体征方面有更好的效果。治疗结束后两组疗法的综合疗效比较采用秩和检验分析,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总疗效(91.17%)高于对照组(76.47%)。3.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评分(WHOQOL-BREF):两组患者评分采用t检验分析。治疗前,两组各领域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心理领域、及对自身健康状态的评分最低,对生理领域、社会领域评分较低,对环境领域评分一般;治疗后两组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疗法均有效的改善了患者各领域状态;两组组间比较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在对生理领域、心理领域及自身健康状况评价的比较分析中,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疗法效果比对照组更好,而两组患者在社会领域和环境领域的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即两组疗法对其均有改善。4.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分析,治疗前两组患者VAS分析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患疼痛评分的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说明治疗组减轻患者疼痛不适的疗效优于对照组。5.血液流变学指标:治疗前后的血液流变学指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比较。两组患者各项指标治疗前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治疗组、对照组运用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进行组内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指标均有显着改善;治疗组与对照组组间比较分析,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疗法对血液流标学各项指标改善优于对照组疗法。6.超声检查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超声检查结果经卡方检验分析,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有效率(83.33%)高于对照组(65.20%),说明治疗组改善或消除盆腔积液及炎性包块的效果优于对照组。7.复发率:两组患者结束治疗后随访3个月,记录复发患者例数,经Kaplan meier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复发率小于对照组,且远期疗效高于对照组。结论:热敏灸结合中药灌肠疗法可明显改善寒湿凝滞型慢性盆腔炎患者的症状及局部体征,有效减轻甚至消除患者的痛苦,提高生存生活质量,疗效显着。且热敏灸疗法安全有效、操作简单、无毒副作用、经济实惠,适合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于治疗慢性盆腔炎。
刘晓彤[5](2020)在《针刺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评价针刺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的临床疗效,期望为临床提供一种中医特色治疗方案,以减少慢性疼痛对患者产生的影响。方法:本实验研究对象均来自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妇科,将符合标准的试验对象纳入,总计6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n=30)和试验组(n=30)。对照组于月经来潮前10日予布洛芬缓释胶囊(芬必得)口服,每日1次,每次1粒(0.3g),连服10天。一个月经周期为一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试验组于月经来潮前10日行针刺治疗(关元、中极、水道、归来、三阴交、足三里),每日一次,每次30分钟,连续治疗10天,同时予布洛芬缓释胶囊(芬必得)口服,用法用量同对照组,连续治疗3个疗程。治疗后,观察两组患者的腹部疼痛VAS评分、局部体征积分等疗效指标的变化,评价针刺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的临床疗效。结果:1.一般资料比较:对患者的年龄、病程、治疗前的腹部VAS评分、局部体征积分进行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患者治疗前具有可比性。2.安全性指标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监测治疗前后生命体征及肝肾功检查,未出现异常。3.观察指标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在腹部VAS评分、中医证候总积分方面,组内疗效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治疗后均有疗效。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组间比较(P<0.05),差异具有显着性,说明治疗后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刺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疗效显着,在腹痛程度改善,局部体征改善等方面均有显着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罗梅[6](2019)在《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调控盆腔炎性疾病反复发作TLRs/Gas6正负通路免疫稳态的作用及机制》文中提出目的:评价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反复发作(Recurrent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RPID)的临床疗效,并探讨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对RPID气虚血瘀夹湿证患者Toll样受体(Toll like receptors,TLRs)——髓样细胞分化因子88(Myeloid differentiation factor 88,MyD88)/生长停滞特异基因(Growth arrest-specific gene 6,Gas6)——TAM受体(Tyro3/Axl/Mer Receptor)正、负信号通路免疫稳态的调控作用,为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治疗RPID的临床运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以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妇科门诊就诊的108例RPID气虚血瘀夹湿证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前瞻性观察性临床研究,自身前后对照的研究方法。采用中药“盆炎康复汤”辨证内服、中药“妇科灌肠液”灌肠及艾灸关元、足三里、中脘、神阙穴的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Replenishing qi,Expelling dampness and Dissipating blood stasis comprehensive therap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REDCT)对受试者进行治疗。以盆腔疼痛症状积分、盆腔体征积分、中医证候积分为主要疗效观测指标,观察周期6个月,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8周、治疗12周和停药后12周随访5个时间点观测REDCT对RPID的治疗效应及PID复发率,评价REDCT治疗RPID的临床疗效。2、运用流式细胞术、RT-PCR、ELISA等实验室检测方法,分别检测正常健康女性及RPID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中TLR2、TLR4 mRNA相对表达量和蛋白表达比率、血清MyD88、Gas6、sMer、sAxl、IL-17、IL-23水平以及上述指标在治疗前后的水平变化,并运用Logistic回归对可能影响RPID免疫紊乱发病的因素进行初步分析,以筛选出可能与RPID患者发病风险相关的因素,根据Logistic结果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并计算约登指数、敏感度、特异度以判断各指标的潜在诊断效能和临床诊断价值,探索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对RPID患者机体免疫稳态的调节作用机制及作用靶点。结果:1、临床疗效研究结果: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可明显降低RPID患者盆腔疼痛症状积分、盆腔体征积分以及中医证候积分,与治疗前基线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01)。治疗结束后(治疗12周)FAS集分析:缓解盆腔疼痛疗效愈显率为77.78%(84/108例);盆腔体征疗效愈显率为61.11%(66/108例),总有效率为97.22%(105/108例);中医证候疗效愈显率为73.14%(79/108例),总有效率为96.30%(104/108例);在3个月的随访期内复发率为3.79%。PPS集与FAS集分析结果一致。2、免疫稳态机制研究结果:(1)TLR2、TLR4在RPID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淋巴细胞、粒细胞群中均有表达,其中,在单核细胞中TLR2、TLR4蛋白比率及mRNA的相对表达量与正常健康女性相比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且表达水平与病情呈正相关关系(P<0.05);患者血清中MyD88、Gas6、sMer、sAx1、IL-17、IL-23等各指标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异常表达,MyD88、IL-17、IL-23水平显着升高,与正常健康女性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IL-17、MyD88表达水平分别与病情及病程呈正相关关系(P<0.05);与健康女性对照组相比,RPID患者Gas6、sMer、sAxl表达均降低,除sAxl之外Gas6、sMe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Gas6水平与病情及病程呈负相关关系(P<0.05)。由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TLR2、TLR4、MyD88、IL-17表达上升可能导致RPID发病风险呈相应倍数增加,对应的OR值分别为1.586、1.649、1.550、1.094,(P<0.05);Gas6、sMer表达下降可能导致RPID发病风险呈相应倍数增加,对应OR值为0.749、0.973,(P<0.05)。(2)经Logistic逐步回归联合ROC曲线分析上述项目的潜在诊断预测效能,结果显示血清IL-17的敏感度为0.68,特异度为0.78;血清Gas6的敏感度为0.68,特异度为0.76;Gas6/IL-17两项联合检测的敏感度为0.80,特异度为0.89。Gas6、IL-17以及Gas6/IL-17两项指标联合检测的ROC曲线下面积均>0.7,但<0.9,各指标均具有一定的临床诊断效能,其中血清Gas6/IL-17联合检测RPID的ROC曲线下面积最高,具有较高的特异度。(3)REDCT治疗后上述部分指标的水平有所改善而接近正常健康者:患者TLR2、TLR4 mRNA相对表达量和蛋白比率均明显下调,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接近同期正常健康女性水平(P>0.05);MyD88、IL-17、IL-23表达水平与治疗前(0周)相比均下降(P<0.05),且水平变化差值与患者临床盆腔疼痛及体征改善程度之间呈正相关关系(P<0.05);疗后Gas6、sMer、sAxl水平增高,除sAxl以外均与治疗前(0周)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临床疗效结论: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对RPID患者具有一定的治疗优势,可有效缓解患者反复下腹疼痛症状、改善盆腔体征及中医证候,同时具有一定的降低复发率疗效。2、盆腔炎性疾病反复发作可能与TLR2、TLR4、MyD88、Gas6、sMer、sAx1、IL-17及IL-23等各指标不同程度的异常表达,及其所致的机体正、负免疫稳态失衡有关。3、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可能通过下调外周血白细胞中的TLR2、TLR4表达,及血清中IL-17、IL-23、MyD88水平,促进Gas6、sMer的表达而发挥治疗作用。4、联合检测血清两项指标(Gas6/IL-17)对RPID发病有一定的潜在预测效能,可作为检测RPID的潜在候选指标,本研究为RPID科学客观的诊疗评价体系的确立提供了一项新依据。
黄雅麟[7](2019)在《针药结合治疗寒凝血瘀型月经后期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采用温针灸八髎穴结合内服中药的方式对寒凝血瘀型的月经后期患者进行治疗,探索新的临床治疗方案,同时能够为针药结合治疗妇科疾病提供更多循证学资料,指导临床治疗,所以通过中医药结合针灸对此进行治疗,有着积极的临床意义和价值。通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观察八髎穴温针结合当归芍药散内服对寒凝血瘀型月经后期患者的临床疗效,以期观察本疗法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研究方法90例病例按随机序列软件产生的随机序列数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A组30例及对照B组30例,具体方法如下:用随机序列软件模板,产生一组1-90的随机序列数(就是1-90的自然数,但顺序被随机打乱)。然后给每个病人顺序分配一个随机序列数,其值除3,余1进治疗组,余2进对照A组,余0进对照B组。如某患者被分配到的数是32,除3余2,这个病人就分到对照A组。按照随机序列数填好随机卡将其装入对应编号的信封,由专人保管。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进入研究后,依次打开信封编号,接受随机卡上的治疗。治疗方法治疗组干预措施:(1)中药内服当归芍药散:(当归10g,白芍30g,川夸20g,白术15g,茯苓15g,泽泻20g,)操作:以水1000毫升,先用大火煮沸,然后用小火再煎煮30分钟,取汤液300毫升,分3次温服。(2)选穴:八髎穴,配穴:三阴交操作:患者取俯卧位,充分暴露腰骶部位。选用苏州华佗牌一次性无菌针灸针(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生产)取(根据患者肥瘦不同选取0.30mm*50mm,)常规75%酒精穴位皮肤消毒,采用单手快速进针法进针,行提插捻转法得气后,八髎穴均用1.5cm长艾条点燃后留置在针柄处,艾条燃尽后出针。(3)疗程:药物内服和针灸治疗均每日一次,连续治疗5次(然后休息两天),连续治疗4周为一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对照A组干预措施(1)中药内服当归芍药散:(当归10g,白芍30g,川芎20g,白术15g,茯苓15g,泽泻20g,)操作:以水1000毫升,先用大火煮沸,然后用小火再煎煮30分钟,取汤液300毫升,分3次温服。(2)选穴:参照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针灸学》及《针灸治疗学》中关于月经后期的普通针刺选穴拟定:关元、血海、三阴交、太冲、期门。操作:患者取仰卧位,充分暴露下腹部和四肢部位。选用苏州华佗牌一次性无菌针灸针(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生产)取(根据患者肥瘦不同选取0.30mm*50mm,)常规75%酒精穴位皮肤消毒,采用单手快速进针法进针,行提插捻转法得气后,将1,5cm长艾条点燃后留置在针柄处,艾条燃尽后出针。(3)疗程:每日一次,连续治疗5次(然后休息两天)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4周为一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对照B组干预措施(1)中药内服当归芍药散:(当归10g,白芍30g,川芎20g,白术15g,茯苓15g,泽泻20g,)操作:以水1000毫升,先用大火煮沸,然后用小火再煎煮30分钟,取汤液300毫升,分3次温服。(2)疗程:每日一次,连续服用5天(然后休息两天)为一个疗程,连续服用4周为一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观察指标及评分标准观察患者月经周期、月经经期、血清性激素(FSH、LH、E2、P、T、PRL)、伴随症状评分指标的变化,客观分析并评价八髎穴温针结合当归芍药散治疗月经后期的疗效。月经周期天数: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月经不调以及《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中月经周期天数分级。(分级量表见附表一)伴随症状评定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有关标准拟定(见附表二)因为评分量表涉及多个主观指标评价,所以在评价时安排具有中医学相关专业知识的专人负责采集患者相关症状情况,且此负责评价人员并不知晓随机序列数以及所对应的患者分组情况,尽量确保采集信息的客观性、科学性和均一性。疗效判定标准综合疗效评定参照2017年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注:计算公式: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X 100%。痊愈:月经周期恢复正常,其他症状消失,积分减少≥95%;显效:月经周期恢复28±7天,其他症状消失或减轻,70%≥积分减少<95%;有效:月经周期较治疗前有改善,其他症状较治疗前减轻,30%≤积分减少<70%;无效:月经周期无明显改善,积分减少<30%。统计学方法本研究数据运用统计软件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满足正态分布采用x±s描述,计量资料治疗自身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多组独立样本同时满足方差齐性的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如果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则进一步采用组间两两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比较采用Dunnett检验;若数据不满足正态分布则采用M(P25,P75)描述,多个独立样本的计量资料比较,则采用非参数检验(Kruskal-Wallis检验)方法进行分析,多组等级资料的比较则采用非参数检验(Kruskal-Wallis检验)方法进行处理。结果在收入组时,负责安排入组的研究者充分的对患者既往月经情况进行了解分析,并结合工作学习环境、精神情况、压力状态及生活状况整体分析。从源头对患者的入组进行严控,确保入组后有良好的依从性,所以在研究结束时,经对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收入组的90患者均参与了整个研究过程,并未发生脱落和中止情况,90例有效数据均纳入统计分析。治疗前3组患者年龄、病程、月经经期、月经周期、血清性激素FSH、LH、E2、P、T、PRL及伴随症状的比较,分布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具有可比性。1、治疗结束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A组总有效率为83.3%,对照B组总有效率为66.7%。且治疗组的愈显率为76.7%,对照A组愈显率为10%,对照B组愈显率为0,治疗组总体疗效明显优于对照A组和对照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入组前不少患者的月经经期处于正常水平,治疗组有16例(53.3%),对照A组有16例(53.3%),对照B组有13例(43.3%)月经经期是正常的,除去这一基数的影响,治疗组与对照A组和对照B组相比较,对于月经经期的改善,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A组和对照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于月经周期的改善,治疗组与对照A组和对照B组相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A组和对照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在第2次月经期时,检测血清性激素,与治疗前比较,3组患者FSH、LH、E2、P、T、PRL的变化情况。在第2次月经期检测血清性激素时,治疗组的FSH和LH值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在第3次月经期时,检测血清性激素,与治疗前比较,3组患者FSH、LH、E2、P、T、PRL的变化情况。在第3次月经期检测血清性激素时,治疗组的FSH、LH、T、PRL值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E2则升高,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A组的FSH和LH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A组的T值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结束后,3组之间相比,治疗组伴随症状积分明显低于对照A组和对照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对照A组和对照B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T检验分析各组内治疗前后伴随症状积分变化情况,3组经治疗后伴随症状积分与治疗前相比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本研究以寒凝血瘀型的月经后期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选取八髎穴配伍三阴交特定穴位组合,应用局部温针联合内服中药的治疗方式,与普通针灸和单一内服中药相比较,观察前者治疗方式的临床疗效情况,结果表明此治疗方式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主要症状,调节月经周期,能够全面的调节血清性激素各指标,同时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伴随症状,提高生存质量。此治疗方法安全有效,未有不良事件和不良反应发生,在临床应用过程中治疗方案的参考提供了新的途径。本研究纵向进行了临床试验研究的有效性分析,后期可纳入其他证型患者,开展横向的多证型之间的对比分析,多角度评价本研究所应用治疗方法的疗效特点。通过本研究发现较好的临床疗效,可在此基础上开展作用机制的探索,为临床疗效的体现提供更加科学的循证医学资料。
赵广[8](2018)在《推拿配合督灸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文旨在通过临床研究,观察推拿配合督灸对寒湿凝滞型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探讨推拿配合督灸治疗慢性盆腔炎是否具有协同作用,为临床治疗慢性盆腔炎提供更佳治疗方案。方法:本研究共观察6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推拿配合督灸治疗)和对照组(督灸治疗),各30例,其中,观察组脱落1例,实际完成29例。观察1个疗程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证候积分以及McGill疼痛积分的变化,从而评价推拿配合督灸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效果。结果:1.组内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自身治疗前后证候积分对比有非常显着差异(P<0.01);McGill疼痛积分对比有非常显着的差异(P<0.01)。2.两组组间比较:两组治疗后证候积分有显着性差异(P<0.05),McGill疼痛积分有非常显着差异(P<0.01)。3.观察组总有效率96.6%,对照组总有效率90.0%,两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推拿配合督灸可改善患者症状、减轻疼痛;且治疗效果优于单纯督灸治疗;表明推拿与督灸治疗慢性盆腔炎具有协同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黄媚娇[9](2018)在《雀啄灸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采用临床流行病学、临床科研方法学及数理统计分析方法,进行为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观察灸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旨在观察雀啄灸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期望进一步规范临床疗效期望为慢性盆腔炎的治疗提供一些新思路,获得较好的社会效益。方法:按照《中药新药治疗盆腔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中慢性盆腔炎的诊断标准。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期间在广东省第二中医院白云分院中医门诊就诊的患者,符合病例筛选标准的60例慢性盆腔炎腹痛患者。釆用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将合格受试者以1:1的比例分配至治疗组(艾灸+中药)、对照组(中药),每组各30例。治疗组患者接受雀啄灸配合中药疗法,雀啄灸取穴为脾俞、膀胱俞、气海、关元、归来、三阴交。操作方法:采用雀啄灸,施灸顺序:先灸背俞之脾俞、膀胱俞,后灸气海、关元、归来、三阴交。每穴灸15分钟,每周治疗3次,12次(共4周)为一个疗程,治疗1疗程。对照组:服用中药汤剂中药辨证处方:。中药以少腹逐瘀汤为主方进行加减血瘀型为主以少腹逐瘀汤为主方进行加减。少腹逐瘀汤的药物组成为:小茴香(炒)7粒干姜(炒)0.6g延胡索3g没药(研)6g当归9g川芎6g官桂3g赤芍6g蒲黄9g五灵脂(炒)6g。每天1剂,分两次口服。每周服5天,4周为1疗程。观察指标包括:中医症状量化评分量表、局部体征评分量表、妇科检查:阴道清洁度;B超检查:可探及输卵管增粗、积液,或盆腔炎性包块、McGill疼痛量表、SF-36生活质量问卷。相关统计数据输入电脑后用EPIDATA3.1软件建立数据库,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士标准差(`x S)表示,计数资料用构成比(%)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方差不齐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自身前后比较用配对t检验或Wilcoxon配对秩和检验。分类资料组间比较采用c2检验,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统计图形的制作采用软件Graph Pad Prism 4.03完成。结果:1.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疼痛积分、盆腔积液和炎性肿块、阴道清洁度、SF-36、治疗前后局部体征积分等方面比较中,差异不显着,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2.两组患者综合积分的比较治疗组、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综合积分经配对t检验,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经治疗,患者的综合积分显着降低。两组治疗前后综合积分差值经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组的差值变化显着大于对照组。3.两组患者综合疗效的比较两组综合疗效总有效率经c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疗效(86.7%)显着优于对照组(60.0%)。4.两组患者临床证候积分的比较治疗组、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证候积分经配对t检验,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经治疗,治疗组、对照组患者的临床证候积分显着降低。两组治疗前后临床证候积分差值经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组的差值变化显着大于对照组。5.两组患者临床证候疗效的比较两组临床证候疗效总有效率经c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疗效(90.0%)优于对照组(63.3%)。6.两组患者局部体征积分的比较治疗组、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局部体征积分经配对t检验,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经治疗,治疗组、对照组患者的局部体征积分显着降低。两组治疗前后局部体征积分差值经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7.两组患者局部体征疗效的比较两组局部体征疗效总有效率经c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疗效(93.3%)显着优于对照组(70.0%)。8.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cGill疼痛问卷积分比较治疗组、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McGill疼痛问卷积分经配对t检验,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治疗,治疗组、对照组患者的局部体征积分显着降低。两组治疗前后McGill疼痛问卷积分差值经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下腹疼痛积分比较治疗组、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下腹疼痛积分经配对t检验,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经治疗,治疗组、对照组患者的下腹疼痛症状得到明显缓解。两组治疗前后下腹疼痛积分差值经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的差值变化显着大于对照组。10.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腰骶胀痛积分比较治疗组、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腰骶胀痛积分经配对t检验,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经治疗,治疗组、对照组患者的腰骶胀痛症状得到明显缓解。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腰骶胀痛积分差值经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带下异常积分比较治疗组、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带下异常积分经配对t检验,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经治疗,治疗组、对照组患者带下异常的症状得到明显缓解。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带下异常积分差值经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两组患者治疗后患者盆腔积液和炎性肿块疗效比较两组患者盆腔积液和炎性肿块疗效经c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疗效(95%)显着优于对照组(66.7%)。13.两组治疗后患者阴道清洁度改善情况比较两组阴道清洁度改善情况经Wilcoxon秩和捡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痊愈率(53.3%)显着优于对照组(20.0%)。14.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F-36计分比较评分比较治疗组、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SF-36评分经配对t检验,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经治疗,治疗组、对照组患者的下腹疼痛症状得到明显缓解。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F-36评分差值经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种疗法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程度相当。结论:雀啄灸治疗慢性盆腔炎是治疗效果肯定、易于广泛推广应用的治疗慢性盆腔炎患者的治疗方法,具有常规治疗方法不可比拟的优势,能为制定慢性盆腔炎规范化中医治疗方案提供高质量的循证医学证据。
刘需需[10](2017)在《腹针结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寒湿凝滞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本课题的目的及意义在于探索一种高效、安全且患者易于接受的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新方法,以评价该方法对寒湿凝滞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治疗上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6年12月钦州市妇幼保健院门诊治疗的60例以上的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方法,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腹针结合中药保留灌肠)30例,对照组(中药保留灌肠)30例。结果:治疗组:痊愈4例,显效7例,有效12例,无效7例;对照组:痊愈3例,显效5例,有效7例,无效15例。经Fisher精确检验法分析治疗组及对照组临床总疗效有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总有效率76.7%,对照组总有效率50.0%,说明治疗组临床总疗效优于对照组。安全性检测:本研究观察过程中,治疗组和对照组30例寒湿凝滞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治疗3个疗程过程中,均未出现晕针或过敏等其他不良反应,证明腹针结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寒湿凝滞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临床应用安全。结论:腹针结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寒湿凝滞型)疗效显着,既发挥了中医药优势,又能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减少患者服药痛苦,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且临床应用安全,值得进一步临床推广。
二、针刺配合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40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针刺配合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40例(论文提纲范文)
(1)腹针结合艾灸神阙穴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前言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治疗方法 |
2.2 疗效观察及判定标准 |
2.3 指标检测 |
2.4 统计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
3.2 治疗前两组患者指标比较 |
3.3 治疗后及随访时两组患者症状、体征积分比较 |
3.4 治疗后两组患者单项主症评分比较 |
3.5 治疗后两组患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
3.6 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
3.7 安全性评价 |
4 讨论 |
4.1 现代医学对慢性盆腔炎的研究 |
4.2 祖国医学对慢性盆腔炎的研究 |
4.3 治疗机制探讨 |
4.4 腹针疗法特色治疗 |
4.5 结果分析 |
5 结论 |
6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A:中医症状评分量表 |
附表B:中医体征评分量表 |
附表C:患者知情同意书 |
综述 针灸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针刺结合盆浴治疗湿热型慢性盆腔炎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西方医学对慢性盆腔炎的认识 |
一、流行病学研究 |
二、病因研究 |
三、病理机制 |
四、临床症状 |
五、诊断标准 |
六、治疗方法 |
第二节 祖国传统医学对慢性盆腔炎的认识 |
一、病因病机 |
二、辨证分型 |
三、治则治法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研究对象 |
一、病例来源 |
二、诊断标准 |
三、病例分级量化标准 |
四、纳入标准 |
五、排除标准 |
六、中止或剔除标准 |
七、临床研究记录 |
八、不良事件记录和报告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一、分组方案 |
二、治疗方案 |
三、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
四、统计学分析 |
第三节 研究结果 |
一、一般情况比较 |
二、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综合疗效比较 |
三、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疗效评分 |
四、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局部体征疗效评分 |
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cgill疼痛问卷积分和SF-36 问卷积分比较 |
六、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阴道清洁度情况比较 |
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盆腔积液和炎性肿块情况比较 |
八、不良反应安全性检测 |
第四节 讨论 |
一、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现状 |
二、针刺结合盆浴理论依据 |
三、针刺结合盆浴的作用机理 |
四、结果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1: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 |
(3)“从阳引阴”针刺法结合雀啄灸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
1.3 病例标准 |
1.3.1 纳入标准 |
1.3.2 排除标准 |
1.3.3 剔除标准 |
1.3.4 脱落标准 |
1.3.5 偏倚控制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2.2.1 观察1组 |
2.2.2 观察2组 |
2.2.3 对照组 |
2.3 观察指标 |
2.3.1 疼痛VAS评分 |
2.3.2 中医症状积分 |
2.3.3 局部体征积分 |
2.3.4 综合积分 |
2.4 疗效评定标准 |
2.5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一般资料比较 |
3.1.1 年龄比较 |
3.1.2 病程比较 |
3.1.3 治疗前盆腔疼痛VAS评分比较 |
3.1.4 治疗前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
3.1.5 治疗前局部体征积分比较 |
3.1.6 治疗前综合积分比较 |
3.2 治疗结果 |
3.2.1 盆腔疼痛VAS评分比较 |
3.2.2 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
3.2.3 局部体征积分比较 |
3.2.4 综合评分比较 |
3.2.5 临床疗效比较 |
3.3 安全性观察结果 |
3.4 研究结果分析 |
第二部分 讨论 |
1 本课题的选择依据 |
1.1 观察1组的选择依据 |
1.1.1 “从阳引阴”理论选穴针刺治疗SPID慢性盆腔痛依据 |
1.1.2 选穴依据 |
1.2 大力神雀啄灸的选择依据 |
1.2.1 作用机理 |
1.2.2 选穴依据 |
1.3 观察2组的选穴依据 |
1.4 对照组的选择依据 |
2 文献研究 |
2.1 中医学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的认识 |
2.1.1 中医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病名的认识 |
2.1.2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的病因病机 |
2.1.3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的中医治疗方法 |
2.2 现代医学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的认识 |
2.2.1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的定义 |
2.2.2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病因及发病机制 |
2.2.3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的西医治疗方法 |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针灸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进展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4)热敏灸结合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寒湿凝滞型)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历史回顾 |
1 慢性盆腔炎的中医概述 |
1.1 病名研究 |
1.2 病因病机 |
1.3 辨证分型 |
2 中医治疗CPID的研究进展 |
2.1 中医内治法 |
2.2 中医外治法 |
3 慢性盆腔炎的西医概述 |
3.1 基本认识 |
3.2 病因病机 |
4 现代医学治疗CPID的研究进展 |
5 小结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中止、剔除标准 |
1.6 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治疗方法 |
2.2 试验设计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疗效评定 |
2.5 安全性评价 |
2.6 统计学处理 |
3 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疗效比较 |
4 讨论 |
4.1 选题依据 |
4.2 热敏灸对CPID的治疗作用机理探讨 |
4.3 热敏灸治疗CPID的优势探讨 |
4.4 中药灌肠疗法治疗CPID的探讨 |
4.5 研究结果分析 |
4.6 CPID的预防 |
5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 |
(5)针刺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研究资料与试验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治疗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6)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调控盆腔炎性疾病反复发作TLRs/Gas6正负通路免疫稳态的作用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1.选题背景 |
2.研究内容 |
第一部分 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治疗RPID的疗效评价研究 |
1.研究对象 |
1.1 研究对象来源 |
1.2 研究对象选择 |
2.研究方法 |
2.1 样本量 |
2.2 治疗方案 |
2.3 观察指标 |
2.4 数据处理 |
2.5 研究流程 |
3.研究结果 |
3.1 人口学特征及病情资料分析 |
3.2 治疗结果 |
第二部分 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调控RPID患者免疫稳态的机制研究 |
1.研究对象 |
1.1 研究对象的来源 |
1.2 研究对象的选择 |
2.研究方法 |
2.1 样本量 |
2.2 治疗方案 |
2.3 实验设计 |
2.4 实验方法 |
3.研究结果 |
3.1 基线分析 |
3.2 RPID患者单核细胞TLR2/4 mRNA表达量及前后变化 |
3.3 RPID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中TLRs蛋白比率及前后变化 |
3.4 RPID患者血清MyD88、TAM受体、Gas6、IL-17、IL-23水平及前后变化 |
3.5 TLRs/TAM正负通路相关因子对RPID患者免疫稳态的影响 |
讨论 |
1.盆腔炎性疾病反复发作的概念和临床表现 |
2.中医学对盆腔炎性疾病反复发作的认识 |
2.1 古医籍相关论述 |
2.2 现代中医病名沿革 |
2.3 病因病机 |
3.现代医学对盆腔炎性疾病反复发作发病机制的认识 |
3.1 RPID与机体反应状态和病原体特征有关 |
3.2 RPID确切的发病机制尚缺乏定论 |
3.3 免疫平衡稳态研究可能是RPID机制研究的突破点之一 |
4.盆腔炎性疾病反复发作的治疗方案 |
4.1 RPID的西医治疗方案 |
4.2 中医药治疗RPID的优势 |
5.“益气清湿化瘀”的立法依据及辨证论治特色 |
5.1 “益气清湿化瘀”的立法依据 |
5.2 内服中药“盆炎康复汤”的方药分析及相关研究 |
6.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治疗RPID的依据 |
6.1 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的前期研究基础 |
6.2 中药“妇科灌肠液”治疗RPID的依据 |
6.3 艾灸神阙、足三里、中脘、关元治疗RPID的依据 |
7.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治疗RPID的临床疗效分析 |
7.1 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缓解下腹痛的疗效分析 |
7.2 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改善RPID盆腔体征的疗效分析 |
7.3 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改善RPID中医证候的疗效分析 |
7.4 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可有效降低复发率 |
8.本次研究的免疫分子靶点定位 |
8.1 TLRs-MyD88 信号通路 |
8.2 Gas6-TAM信号通路 |
9.TLRs-MyD88/Gas6-TAM正负免疫相关因子在RPID发病中的作用分析 |
9.1 TLRs-MyD88 信号相关因子在RPID发病中的临床意义 |
9.2 Gas6-TAM系统相关因子在RPID发病中的临床意义 |
9.3 探讨影响RPID的免疫平衡紊乱因素 |
9.4 运用ROC曲线分析相关因子的潜在诊断效能和临床意义 |
10.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对RPID患者免疫稳态的调控作用 |
10.1 REDCT对 TLR2/4-MyD88 正向通路相关因子的影响 |
10.2 REDCT对 Gas6-TAM负向通路相关免疫因子的影响 |
结论 |
创新性及意义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综述 |
综述一:益气清湿化瘀类中药的免疫调节活性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Gas6-TAM信号通路在妇科领域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附表 |
附表1 中医气虚血瘀夹湿证候分级记分表 |
附表2 盆腔体征分级记分表 |
附录三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和科研成果 |
附录四 在读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 |
(7)针药结合治疗寒凝血瘀型月经后期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传统中医学对月经后期的认识进展 |
一、月经后期中医病名的认识 |
二、月经后期与脏腑的关系 |
三、月经后期的中医病因病机 |
四、现代医家对中医病因病机的认识 |
五、月经后期中医药治疗进展 |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月经后期的认识进展 |
一、月经的生理及定义 |
二、月经后期的机理和治疗进展 |
第三节 当归芍药散的研究概况 |
一、组方与配伍特点 |
二、当归芍药散在妇科临床上的应用 |
三、当归芍药散的药理研究 |
小结 |
第二章 临床试验研究 |
第一节 研究对象 |
一、病例来源 |
二、诊断标准 |
三、纳入标准 |
四、排除标准 |
五、剔除脱落标准 |
六、中止治疗标准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一、组别设置 |
二、治疗方法 |
三、观察指标及评分标准 |
四、疗效判定标准 |
五、统计学方法 |
第三节 研究结果 |
一、治疗前一般资料分析 |
二、治疗过程中各阶段的疗效分析 |
三、治疗前后各组月经经期和月经周期变化情况 |
四、治疗前后伴随症状积分变化结果 |
五、治疗前后整体疗效结果 |
讨论 |
一、本研究设计思路的分析 |
二、中药处方及穴位选择的分析 |
三、疗效评价相关指标的选择 |
四、试验研究结果的分析 |
结论 |
创新性 |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附件1: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 |
详细摘要 |
(8)推拿配合督灸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一、一般资料 |
(一)病例来源 |
(二)诊断标准 |
(三)纳入标准 |
(四)排除标准 |
(五)剔除标准 |
(六)脱落标准 |
二、基础数据可比性分析 |
(一)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见表1) |
(二)两组治疗前证候积分、McGill疼痛积分比较(见表2) |
三、治疗方法 |
(一)观察组 |
(二)对照组 |
四、观察指标 |
五、疗效评判标准 |
六、统计分析 |
七、研究结果 |
(一)两组治疗前后疗效对比(见表3) |
(二)两组治疗前后证候积分对比(见表4) |
(三)两组治疗前后McGill疼痛总分对比(见表5) |
讨论 |
一、中医学对慢性盆腔炎的认识 |
(一)病名的探究 |
(二)中医学对慢性盆腔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
(三)中医药对慢性盆腔炎的治疗 |
二、西医学对慢性盆腔炎的认识 |
(一)慢性盆腔炎的发病机制 |
(二)西医对慢性盆腔炎的治疗 |
三、推拿的作用机理 |
(一)中医学角度推拿的作用机理 |
(二)现代医学角度推拿的作用机理 |
(三)选穴依据 |
(四)手法分析 |
四、督灸的作用 |
(一)督脉的作用 |
(二)隔姜灸的作用 |
(三)督灸粉的作用 |
五、疗效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医外治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论文 |
(9)雀啄灸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相关文献综述 |
第一节 慢性盆腔炎的中医学研究进展 |
一、病证名 |
二、病因病机 |
三、治则 |
四、中医治疗 |
(一)内治法 |
(二)外治法 |
(三)联合治疗 |
第二节 慢性盆腔炎的西医学研究进展 |
一、流行病学 |
二、病因及病理机制 |
(一)病原体种类 |
(二)致病因素 |
三、西医诊断标准 |
(一)血液流变学特征 |
(二)CT表现 |
(三)血清定量C反应蛋白的检测 |
(四)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lgA)与血管内皮素(ET) |
(五)妇科B超 |
(六)腹腔镜检查 |
(七)妇科检查 |
四、西医治疗方法 |
(一)药物治疗 |
(二)物理治疗 |
(三)中西药结合治疗 |
(四)手术治疗 |
五、小结 |
第二部分 雀啄灸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研究 |
第一节 研究资料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 |
三、诊断标准 |
(一)西医诊断标准 |
(二)中医辨证标准 |
四、症状分级量化标准 |
(一)中医症状量化评分标准 |
(二)局部体征评分标准(见附录2) |
(三)病情分度标准 |
五、纳入标准 |
六、排除标准 |
七、中止和退出标准 |
八、临床研究记录 |
九、不良事件、不良反应的记录和报告方法 |
十、临床研究中受试者的权益保障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一、临床研究设计 |
(一)釆用随机对照试验方法 |
(二)随机化方法 |
(三)治疗方法 |
1.治疗组:雀啄灸 |
2.对照组:服用中药汤剂 |
(四)治疗疗程 |
(五)意外情况处理 |
1.艾灸意外情况处理 |
2.中药意外情况处理 |
二、观察项目及观察方法 |
三、疗效判定标准 |
(一)综合疗效评定标准 |
(二)局部体征疗效评定标准 |
(三)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
(四)Mcgill疼痛问卷、SF-36问卷(见附录) |
(五)阴道清洁度检查 |
(六)B超显示积液或炎性肿块的疗效 |
四、数据分析 |
第三节 研究结果 |
一、一般资料 |
二、两组患者基线特征的比较 |
(一)年龄比较 |
(二)病程比较 |
(三)病情比较 |
(四)McGill疼痛问卷积分比较 |
(五)两组盆腔积液和炎性肿块情况比较 |
(六)两组阴道清洁度情况比较 |
三、患者主要研究指标疗效比较 |
(一)两组患者综合疗效的比较 |
1.两组患者综合积分的比较 |
2.两组患者综合疗效的比较 |
(二)两组患者临床证候疗效的比较 |
1.两组患者临床证候积分的比较 |
2.两组患者临床证候疗效的比较 |
(三)两组患者局部体征疗效的比较 |
1.两组患者局部体征积分的比较 |
2.两组患者局部体征疗效的比较 |
(四)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cGill疼痛问卷积分比较 |
(五)两组治疗前后主要症状疗效比较 |
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下腹疼痛积分比较 |
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腰骶胀痛积分比较 |
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带下异常积分比较 |
(六)两组患者治疗后患者盆腔积液和炎性肿块疗效比较 |
(七)两组患者阴道清洁度改善情况比较 |
(八)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F-36评分比较 |
四、安全性检测及不反应安全性检测 |
第四节 分析与讨论 |
一、研究结果分析 |
二、研究结果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腹针结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寒湿凝滞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一般资料 |
2 诊断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1.1 临床症状 |
2.1.2 妇科检查 |
2.1.3 辅助检查 |
2.2 中医辨证诊断标准 |
2.3 病例选择标准 |
2.3.1 纳入病例标准 |
2.3.2 排除病例标准 |
2.3.3 脱落剔除病例标准 |
2.4 评分标准 |
2.4.1 病情评分标准 |
2.4.2 病情程度分级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治疗方法 |
3.1.1 治疗组 |
3.1.2 对照组 |
3.2 观察指标 |
3.3 安全性观测 |
4 疗效评定标准 |
5 统计方法 |
6 研究结果及统计分析 |
6.1 一般资料比较分析 |
6.2 两组疗效比较分析 |
6.3 药物安全性观察 |
7 讨论 |
7.1 立题依据 |
7.1.1 西医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认识 |
7.1.2 西医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治疗方法的认识 |
7.1.3 中医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认识 |
7.1.4 中医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治疗方法认识 |
7.2 我院对寒湿凝滞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治疗 |
7.3 方药与选穴分析 |
7.3.1 方药分析 |
7.3.2 选穴分析 |
7.4 临床疗效观察结果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英文缩略词表 |
综述 中医药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四、针刺配合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40例(论文参考文献)
- [1]腹针结合艾灸神阙穴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 王晶.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针刺结合盆浴治疗湿热型慢性盆腔炎临床研究[D]. 王玫君.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8)
- [3]“从阳引阴”针刺法结合雀啄灸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的临床研究[D]. 肖杰云.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4]热敏灸结合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寒湿凝滞型)的临床观察[D]. 谢金梅.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5)
- [5]针刺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的临床疗效观察[D]. 刘晓彤.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6]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调控盆腔炎性疾病反复发作TLRs/Gas6正负通路免疫稳态的作用及机制[D]. 罗梅.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
- [7]针药结合治疗寒凝血瘀型月经后期临床疗效观察[D]. 黄雅麟.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8]推拿配合督灸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研究[D]. 赵广.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8(01)
- [9]雀啄灸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研究[D]. 黄媚娇.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2)
- [10]腹针结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寒湿凝滞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疗效观察[D]. 刘需需.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7(04)
标签:慢性盆腔炎论文; 对照组论文;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论文; 性疾病论文; 中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