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超声在肠套叠诊断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陈晨[1](2022)在《超声对小儿肠套叠的诊断价值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在小儿肠套叠的临床诊断中应用超声诊断的价值,以期为临床小儿肠套叠诊断提供更为客观的依据。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来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徐州儿童医院接受治疗的肠套叠患儿4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接受超声诊断,对患儿的肠套叠诊断结果进行分析,并与患儿的出院诊断结果对比。结果:40例肠套叠患儿经过超声诊断后,有39例患儿确诊,诊断符合率与准确率为97.5%(39/40),误诊1例(2.5%),超声诊断结果同出院诊断结果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40例患儿中单纯水肿肠套叠有31例,坏死性肠套叠有9例;回肠型有11例,结肠型有10例,盲肠型有19例。结论:对肠套叠患儿实施超声诊断的诊断准确率与符合率比较高,对患儿制定治疗方案有指导作用,有助于提升患儿的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李晓莹[2](2021)在《小儿肠套叠诊断中联合采取腹部超声与浅表超声的诊断价值》文中提出目的:研究肠套叠小儿诊断过程中结合使用腹部超声诊断方式和浅表超声诊断方式的诊断意义。方法:本次调查资料数据中将2018年2月~2020年6月本医院诊断的30例疑似存在肠套叠小儿纳入指标评估,针对以上小儿均实施腹部超声诊断加浅表超声诊断,评估诊断结果。结果:腹部超声诊断方式相结合浅表超声诊断方式对检出肠套叠小儿的例数占据百分比、检测敏感度、检测准确度对比单一腹部超声诊断方式提升(P<0.05);腹部超声诊断方式相结合浅表超声诊断方式的诊断符合率(100.00%)相较单一腹部超声诊断方式(80.00%)增多(P<0.05)。结论:在肠套叠小儿临床诊断过程中将腹部超声诊断方式及浅表超声诊断方式结合运用效果较好。
陈波[3](2021)在《高频超声在小儿肠套叠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小儿肠套叠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将天津市蓟州区渔阳镇中心卫生院2019年5月—2020年5月收治的37例疑似小儿肠套叠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先后接受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X线腹平片检查,并对两种检查方式的诊断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以手术结果为金标准,其中阳性19例,阴性18例,相对比于X线片(真阳性为24.32%,真阴性为21.62%,假阳性为24.32%,假阴性为29.73%),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其真阴性率为48.65%和真阳性率为48.65%均提升明显,假阳性率为2.70%降低明显,2种诊断方法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相对比于X线检查(灵敏度68.42%、正确度45.95%、特异度57.89%),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灵敏度94.74%、正确度97.30%、特异度94.74%均提升明显,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对比于X线检查,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确诊时间缩短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肠套叠诊断中利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可达到满意的诊断目标,呈现较高的诊断价值,其灵敏度、正确度和特异度均较高,且假阳性率较低,建议推广于临床上。
郭悦[4](2021)在《小儿急性肠套叠的急诊超声诊断及超声特点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小儿急性肠套叠的急诊超声诊断及超声特点。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疑似肠套叠患儿60例,均行急诊超声与X线检查,以手术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两种检查方式的诊断价值,并分析急诊超声的特点。结果 60例疑似患儿中,经手术治疗确诊肠套叠51例,闭孔疝2例,单纯性阑尾炎5例,阑尾周围脓肿2例;急诊超声诊断小儿肠套叠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均高于X线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手术结果为金标准,经一致性检验结果显示,X线用于小儿肠套叠诊断的Kappa值为0.221,一致性较差,而超声诊断与金标准的Kappa值为0.812,一致性较好。结论急诊超声用于小儿肠套叠的诊断中超声特征清晰,可为疾病评估提供更具可靠性、全面性的信息,诊断效能较高,可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准确的影像学依据。
边海英[5](2021)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小儿肠套叠的临床价值》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究小儿肠套叠诊断中彩色多普勒超声的应用价值。方法研究2019年3月—2020年5月经手术或空气灌肠复位证实为肠套叠的51例患儿,均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分析诊断结果及超声影像特点。结果所有患儿经检查确诊49例,诊断准确率为96.08%;其中,结肠肠套叠、小肠肠套叠诊断符合率为100%,回盲肠肠套叠为96.67%,回结肠肠套叠为90.91%。超声声像特点:包块形态规则、边界清晰,呈不均匀低回声,可见套筒征、同心圆征及靶环征。结论小儿肠套叠诊断中彩色多普勒超声准确率高,还能鉴别不同肠套叠类型。
张纯林[6](2021)在《儿童肠套叠临床特征回顾性分析及超微血管成像对肠套叠肠壁功能状态评估》文中提出研究背景目前超声是肠套叠的首选检查方法,诊断准确率高,但是对一些继发性肠套叠的原发病因诊断准确率却很低,导致这部分患儿反复复发,多次灌肠后手术,增加了患儿痛苦。此外,肠套叠肠壁缺血程度的评估一直是个难题,临床上多根据病程及患儿一般情况决定行灌肠治疗还是手术治疗,具有盲目性及不确定性,CDFI(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虽可以评估肠壁血流,但因其对低速血流缺乏敏感性,导致实际未坏死的肠管误判为肠管已坏死,使患儿未尝试性灌肠来扭转肠管生机而直接手术,导致过度治疗。因此,大量研究者在探索一种准确评估肠壁缺血程度的方法来指导临床选择治疗方式,以避免盲目灌肠及手术过度治疗。本研究通过肠套叠手术患儿的临床特征回顾性分析,提高对肠缺血坏死和继发性肠套叠原发病因的认识,同时利用SMI(Superb Microvascular Imaging,SMI)技术评估肠套叠包块内血供状况来预判肠管生机,指导临床治疗和随访。目的1.儿童肠套叠临床特征回顾性分析:通过对安徽省儿童医院近年来行手术治疗的小儿肠套叠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患儿的一般特征及超声表现,加深对肠壁缺血及继发性肠套叠原发病因超声特征的认识,为术前肠管生机的预判及临床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避免过度治疗、降低无效治疗。2.SMI对肠套叠肠壁功能状态评估:探讨一种新的超微血管成像技术评估肠套叠包块内血流的可行性及其对临床治疗方案选择的指导价值。资料与方法1.儿童肠套叠临床特征回顾性分析: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2月因肠套叠在安徽省儿童医院就诊并最终手术的120例病例资料,按照有无肠坏死分为肠套叠伴肠坏死组和肠套叠无肠坏死组,对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发病至就诊时间)、有无呕吐、有无便血、有无继发因素、有无肠管扩张、有无腹腔积液、有无肠壁增厚、有无套筒内淋巴结、套筒内积液、有无肠壁血流、套筒的长径、同心圆左右径、同心圆前后径等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分析继发性肠套叠的病因分布及声像图特征。2.SMI对肠套叠肠壁功能状态评估:收集2020年1月~2021年2月期间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安徽省儿童医院就诊的肠套叠患儿126例,均行SMI检查,记录其临床及超声检查资料。按临床一般经验处理原则将其分为2小时内肠套叠能自行复位组(60例)和2小时内肠套叠不能自行复位组(66例),比较两组的临床指标(包括性别、年龄、有无腹痛、有无腹胀、有无腹泻、有无便秘、有无呕吐、有无发热、有无便血)及超声参数指标(有无肠系膜淋巴结、有无套筒内淋巴结、套筒长径、套筒左右径、套筒前后径),同时利用SMI技术对所有肠套叠包块成像,在同心圆横切面上手动描绘感兴趣区面积,测得包块内血流情况,记录Pixels、ROI、VI值,同时对套叠包块内血流进行分级,包块内无血流信号定义为SMI0级;包块内见点状、细棒状血流信号定义为SMIⅠ级;包块内见线状及长条形血流信号定义为SMIⅡ级;包块内见网状或枝状血流信号定义为SMIⅢ级。不能自行复位组有61例行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复位,按灌肠压力将其分为两组:低压力组(8~10Kpa)及高压力组(11~13Kpa),先试行低压力灌肠(8~10Kpa),记录灌肠成功与否,对于低压力灌肠失败者,增加灌肠压力至(11~13Kpa),观察灌肠成功与否。同时记录灌肠所用时间。比较不同血流分级及不同压力下灌肠复位成功率。结果1.儿童肠套叠临床特征回顾性分析:120例肠套叠手术患者中,原发性肠套叠97例(80.83%),继发性肠套叠23例(19.17%)。肠套叠无肠坏死72例(60%),其中男性52例(72.22%),女性20例(27.78%),中位年龄24.00(14.00~36.00)月;肠套叠伴肠坏死48例(40%),其中男性37例(77.08%),女性11例(22.92%),中位年龄3.00(6.50-9.50)月,两组患儿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890,P<0.001)。肠坏死组病程平均(42.23±18.06)小时,无肠坏死组病程平均(29.83±19.71)小时,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88,P<0.001);肠坏死组便血占比70.83%(34/48),无肠坏死组便血占比12.50%(9/7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622,P<0.001);肠坏死组呕吐占比56.25%(27/48),无肠坏死组呕吐占比19.44%(14/7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345,P<0.001);肠坏死组继发因素占比33.33%(16/48),无肠坏死组继发因素占比9.72%(7/7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622,P<0.001);肠坏死组套筒长径(7.03±2.01)cm,无肠坏死组套筒长径(5.88±1.08)cm,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53,P<0.001);肠坏死组肠管扩张占比83.33%(40/48),无肠坏死组肠管扩张占比8.33%(6/7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531,P<0.001);肠坏死组腹腔积液占比87.50%(42/48),无肠坏死组腹腔积液占比23.61%(17/7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035,P<0.001);肠坏死组肠壁增厚占比77.08%(37/48),无肠坏死组肠壁增厚占比41.67%(30/7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649,P<0.001);肠坏死组有套筒内积液占比43.75%(21/48),无肠坏死组有套筒内积液占比13.89%(10/7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403,P<0.001);120例患儿,直接手术21例,占比17.5%,灌肠失败后手术99例,占比82.5%,CDFI显示肠壁有血流者66例,CDFI显示肠壁无血流者54例,其中CDFI无血流手术证实有48例存在肠坏死,占比88.89%,CDFI无血流手术证实无肠坏死6例,占比11.11%;两组患儿在性别、套筒内有无淋巴结、同心圆左右径及前后径上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继发病因包括美克尔憩室6例(26.09%),肠重复畸形4例(17.39%),肠息肉7例(30.43%),淋巴瘤3例(13.04%),肠腺肌瘤1例(4.35%),过敏性紫癜2例(8.70%)。继发性肠套叠超声声像图特点:美克尔憩室继发肠套叠时套筒内美克尔憩室形态多变,有时憩室呈无回声,有时仅可见憩室样高回声;肠淋巴瘤继发肠套叠时肠壁非均匀性增厚、回声极低、肠壁结构层次不清;肠息肉继发肠套叠时可见套筒内实性团块回声,有蒂连与肠壁,团块内可见多个细小无回声,CDFI显示团块内可见放射状血流信号,当有肠坏死存在时,CDFI显示息肉内无血流信号;肠重复畸形继发肠套叠时,套筒内可见圆形无回声,与肠腔不通,壁与消化道管壁结构类似。2.SMI对肠套叠肠壁功能状态评估:126例肠套叠均成功进行了SMI成像。66例不能自行复位组,其中大肠套叠占59/66,小肠套叠占7/66;60例可自行复位组,其中大肠套叠占3/60,小肠套叠占57/60。不能自行复位组5例采取直接手术治疗,血流信号SMI0级,手术证实肠管坏死。61例不能自行复位者经灌肠处理,灌肠失败4例,经手术治疗后恢复良好。不能自行复位组肠套叠VI平均值是9.12±2.19,能自行复位组肠套叠VI平均值是15.56±4.5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744,P<0.001)。不能自行复位组SMIⅠ级6例,VI平均值是1.65±0.65,压力在8~10Kpa时,复位成功率33.33%,当压力增加至11~13Kpa时,复位成功率增加至50%;SMIⅡ级14例,VI平均值是3.83±0.69,压力在8~10Kpa时,复位成功率35.71%,压力增加至11~13 Kpa时,复位成功率增加至92.86%;SMIⅢ级41例,VI平均值是9.02±2.56,压力在8~10Kpa时,复位成功率为70.73%,压力增加至11~13Kpa时,复位成功率增加至100%。在复位压力8~10Kpa下,随着血流分级及VI值的增加,复位成功率增加,呈线性趋势,χ2趋势=6.081,P=0.014;在复位压力11~13Kpa下,随着血流分级及VI值的增加,复位成功率增加,呈线性趋势,χ2趋势=9.736,P=0.002。肠套叠包块内血流分级与VI值正相关,r=0.847,P=0.000,VI值与灌肠复位所用时间呈负相关,r=-0.783,P=0.000,血流分级与灌肠复位所用时间呈负相关,r=-0.813,P=0.000。在复位压力8~10Kpa下,复位成功率为59.02%,复位压力11~13Kpa下,复位成功率为84%,两组复位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52,P=0.026)。低压组与高压组在性别、年龄、套筒长径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儿童肠套叠临床特征回顾性分析:小年龄儿童、病程长、伴呕吐、便血、有继发因素、套筒长径大、套筒内有积液、腹腔有积液、肠壁增厚、肠管扩张、CDFI显示肠壁无血流患儿易发生肠坏死。对伴有这类临床特征的患儿应尽早治疗,扭转肠管生机,改善预后;CDFI可很好预测肠壁缺血,但仍存在一定误判率。2.SMI对肠套叠肠壁功能状态评估:SMI技术可量化评估肠套叠包块内血供状况,客观评价套叠肠管的生机,指导临床治疗和随访,避免盲目灌肠及过度手术治疗。
张明[7](2021)在《高频超声在儿童肠息肉合并肠套叠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文中研究说明为探讨高频超声在儿童肠息肉合并肠套叠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回顾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65例肠息肉合并肠套叠患儿资料,患儿入院后均行腹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分析高频超声对肠息肉合并肠套叠的检出率,以及超声图像特征。结果显示,高频超声诊断肠息肉合并肠套叠59例(90.77%)。手术及肠镜检查证实单发息肉56例(息肉56枚),多发息肉9例(息肉20枚)。高频超声诊断肠息肉59例(息肉68枚),其中单发息肉52例(息肉52枚),多发息肉7例(息肉16枚),息肉检出率为89.47%(68/76)。肠息肉合并肠套叠的高频超声图像表现:腹部包块,短轴呈"靶环征",中央肠腔内见实质性不均匀低回声团;长轴呈"套筒征",中央肠腔内见椭圆形或类圆形不均匀低回声团,并通过蒂样低回声连接于肠壁一端;血流丰富,可见血流从肠壁通过细长条索状蒂流入低回声团内。结果表明,高频超声可清晰显示肠息肉数目、大小、血供等情况,对肠息肉的诊出率较高,且能准确诊断肠套叠的部位、范围等,对肠息肉合并肠套叠的诊断价值较高。
王雷月[8](2021)在《高频超声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小儿肠套叠诊断中的价值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高频超声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小儿肠套叠诊断中的价值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0年8月在我院治疗的35例疑似小儿肠套叠患儿的临床资料,均行腹部X线检查及高频超声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将腹部X线检查作为对照组,将高频超声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作为观察组,对比两组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析超声征象。结果:观察组的敏感度为96.55%(28/29)、特异度为100.00%(6/6)、准确度为97.14%(34/35),对照组的敏感度为79.31%(23/29)、特异度为66.67%(4/6)、准确度为77.14%(27/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高频探头下可见"同心圆"征、"套筒征"等典型肠套叠征象,高频超声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声像呈条状及棒状血流,1例未检测出频谱,手术证实存在肠坏死,28例患儿均在彩超引导下行生理盐水灌肠复位,其中26例复位成功,2例复位失败转手术治疗。结论:高频超声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小儿肠套叠诊断中的价值显着,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高,并可在超声引导下直接灌肠治疗,可作为小儿肠套叠首选诊断方式。
周华媛,许少媚,陈启红,齐银琢[9](2021)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小儿肠套叠的临床价值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小儿肠套叠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7月-2019年7月收治的100例急腹症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经空气灌肠及手术确诊为肠套叠共75例,且所有患儿均行普通低频超声和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和普通低频超声检查诊断小儿肠套叠的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确诊率、敏感度、特异度、确诊率、误诊率及漏诊率。结果:100例急腹症患儿经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后肠套叠阳性72例,阳性预测值为97.30%;阴性例数为23例,阴性预测值为88.46%,100例急腹症患儿经普通低频超声检查后肠套叠阳性例数为57例,阳性预测值为78.08%;阴性例数为9例,阴性预测值为33.33%;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小儿肠套叠的敏感度96.00%、特异度92.00%、确诊率95.00%,均高于普通低频超声的76.00%、36.00%、66.00%(P<0.05);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的误诊率8.00%、漏诊率4.00%,低于普通低频超声的64.00%、24.00%(P<0.05)。结论: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用于小儿肠套叠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不仅具有较高敏感度、特异度、确诊率,并且漏诊率及误诊率低,能够为疾病诊治提供客观依据,值得应用及推广。
李宏伟,刘静,王佳[10](2020)在《儿童小肠套叠与回结肠套叠的临床和超声特点比较》文中提出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对儿童小肠套叠与回结肠套叠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郑州市妇幼保健院2018年1月—2019年12月间收治的90例肠套叠患儿(小肠套叠36例,回结肠套叠54例)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不同类型肠套叠患儿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及高频超声检查结果的差异。结果小肠套叠组共36例患儿,男女比例为17/19=0.89∶1,平均年龄(3.87±0.92)岁,17例表现为腹痛,4例表现为便血,30例表现为呕吐,2例表现为腹部包块;回结肠套叠组共54例患儿,男女比例为38/16=2.375∶1,平均年龄(1.42±0.56)岁,47例表现为腹痛,16例表现为便血,34例表现为呕吐,27例表现为腹部包块;两组性别、年龄、临床表现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5)。小肠套叠组患儿套叠部位比较均匀,而回结肠套叠组患儿套叠部位主要集中在右腹(88.89%)(P<0.05);小肠套叠组套叠外径(1.75±0.24)cm、外层肠壁厚度(0.47±0.15)cm、脂核厚度(0.28±0.09)cm、核-壁指数(0.58±0.13)均低于回结肠套叠组套叠外径(3.25±0.31)cm、外层肠壁厚度(0.65±0.18)cm、脂核厚度(1.37±0.34)cm、核-壁指数(2.11±0.22)(P<0.05);小肠套叠组共6例(16.67%)套筒淋巴结,9例(25.00%)腹腔积液,回结肠套叠组共有48例(88.89%)套筒淋巴结,30例(55.56%)腹腔积液,两组比较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高频超声可通过肠套叠位置和外径大小的差异,并结合临床表现能够准确鉴别儿童回结肠型与小肠型肠套叠,在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二、超声在肠套叠诊断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超声在肠套叠诊断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超声对小儿肠套叠的诊断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超声诊断肠套叠患儿的诊断准确率 |
2.2 分析超声诊断小儿肠套叠的影像学表现 |
3 讨论 |
(2)小儿肠套叠诊断中联合采取腹部超声与浅表超声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单一腹部超声诊断方式、腹部超声诊断方式相结合浅表超声诊断方式对肠套叠小儿的诊断具体结果 |
2.2 单一腹部超声诊断方式、腹部超声诊断方式相结合浅表超声诊断方式对肠套叠小儿的检测敏感度、检测特异度、检测准确度 |
2.3 单一腹部超声诊断方式、腹部超声诊断方式相结合浅表超声诊断方式对疾病诊断的符合率分析 |
3. 讨论 |
(3)高频超声在小儿肠套叠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评价指标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不同检查方式的诊断结果比较 |
2.2 应用不同方式检查的诊断价值比较 |
2.3 应用不同方式检查所需时间比较 |
3 结论 |
(4)小儿急性肠套叠的急诊超声诊断及超声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
1.3 方法 |
1.3.1 X线 |
1.3.2 急诊超声 |
1.4 观察指标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手术结果 |
2.2 X线与急诊超声检查结果比较 |
2.3 超声特征分析 |
2.4 治疗分析 |
3 讨论 |
(5)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小儿肠套叠的临床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对比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 |
2.2 分析所有患儿彩色多普勒超声声像特点 |
3 讨论 |
(6)儿童肠套叠临床特征回顾性分析及超微血管成像对肠套叠肠壁功能状态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研究背景 |
第一部分 儿童肠套叠临床特征回顾性分析 |
1.引言 |
2.资料和方法 |
2.1 资料 |
2.2 仪器与检查方法 |
2.3 统计分析 |
3.结果 |
3.1 性别及各年龄段分布 |
3.2 临床观察指标 |
3.3 超声观察指标 |
3.4 临床处理方式与手术结果及CDFI肠壁血流显示情况 |
3.5 肠套叠超声诊断情况及继发性病因分布 |
3.6 原发性肠套叠及继发性肠套叠声像图特征 |
4.讨论 |
4.1 肠套叠病因 |
4.2 肠套叠诊断及治疗 |
4.3 手术治疗的肠套叠患儿临床特征及肠壁缺血的临床预判 |
4.4 超声对肠坏死的诊断 |
4.5 继发性肠套叠常见病因及漏误诊分析 |
4.6 研究的局限性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SMI对肠套叠肠壁功能状态评估 |
1.引言 |
2.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仪器与检查方法 |
2.3 肠套叠水压灌肠治疗方法 |
2.4 统计分析 |
3.结果 |
3.1 患儿一般特征及超声声像图特征 |
3.2 SMI对肠套叠的评估 |
3.3 SMI血流丰富程度对肠套叠治疗的指导作用 |
4.讨论 |
4.1 可自行复位和不能自行复位肠套叠的特征及诊疗 |
4.2 超声及SMI技术对肠管生机的预判 |
4.3 肠套叠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及SMI评估包块血流的意义 |
4.4 SMI技术在肠套叠灌肠复位压力中的指导作用 |
4.5 研究的局限性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超微血管成像技术在儿科领域的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7)高频超声在儿童肠息肉合并肠套叠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检查及评价方法 |
2 结果 |
2.1 手术及肠镜检查结果 |
2.2 高频超声诊断结果 |
2.3 高频超声图像特点 |
3 讨论 |
(8)高频超声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小儿肠套叠诊断中的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诊断结果分析 |
2.2 两组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比较 |
2.3 超声征象分析 |
3 讨论 |
(9)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小儿肠套叠的临床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小儿肠套叠结果 |
2.2 普通低频超声检查诊断小儿肠套叠结果 |
2.3 两组检查方法诊断肠套叠的敏感度、特异度、确诊率、误诊率及漏诊率比较 |
3 讨论 |
(10)儿童小肠套叠与回结肠套叠的临床和超声特点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超声诊断标准 |
1.4 治疗方法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 果 |
2.1 小肠套叠与回结肠套叠患儿一般资料和临床表现比较 |
2.2 小肠套叠与回结肠套叠患儿高频超声检查结果比较 |
3 讨 论 |
四、超声在肠套叠诊断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超声对小儿肠套叠的诊断价值分析[J]. 陈晨.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2(01)
- [2]小儿肠套叠诊断中联合采取腹部超声与浅表超声的诊断价值[J]. 李晓莹.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1(24)
- [3]高频超声在小儿肠套叠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 陈波.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 2021(10)
- [4]小儿急性肠套叠的急诊超声诊断及超声特点分析[J]. 郭悦. 当代医学, 2021(28)
- [5]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小儿肠套叠的临床价值[J]. 边海英.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1(10)
- [6]儿童肠套叠临床特征回顾性分析及超微血管成像对肠套叠肠壁功能状态评估[D]. 张纯林.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7]高频超声在儿童肠息肉合并肠套叠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 张明. 中国肛肠病杂志, 2021(02)
- [8]高频超声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小儿肠套叠诊断中的价值研究[J]. 王雷月.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02)
- [9]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小儿肠套叠的临床价值分析[J]. 周华媛,许少媚,陈启红,齐银琢. 中外医学研究, 2021(01)
- [10]儿童小肠套叠与回结肠套叠的临床和超声特点比较[J]. 李宏伟,刘静,王佳. 医药论坛杂志, 2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