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癌性心包积液50例介入治疗的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剑锋[1](2021)在《冷消融联合中药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nonsmall-cell lung cancer)具有极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对于驱动基因阴性的患者,化疗是指南推荐的基础治疗方案,然而很多老年晚期NSCLC患者身体储备较差不能化疗或不能耐受化疗副作用不得不停止化疗,还有部分患者化疗效果一般,化疗后很快出现进展,因此治疗手段相对局限。“冷消融联合中药”治疗模式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以中医辨证治疗为主线,以冷消融微创治疗为关键节点,具有低损伤、可持续的特点。前期诸多研究结论显示冷消融联合中药模式临床效果较好,然而针对老年患者这一特定人群的研究较少,冷消融联合中药这一治疗模式的疗效能否达到常规化疗水平,是否能够为老年晚期NSCLC患者,特别是不能化疗或者化疗效果不好的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还需要进一步评价;同时通过总结该模式的“优势人群”特征,研究冷消融联合中药队列患者术后的治法和组方用药,以及作用机制有望进一步优化该治疗模式,增加患者获益。[研究目的]临床部分:1.评价冷消融联合中药模式治疗老年晚期NSCLC患者的疗效能否达到常规化疗水平,以期为这类患者特别是不能化疗或化疗效果不好的患者提供可持续、低损伤的治疗选择;2.总结冷消融联合中药治疗模式的“优势人群”特征,为临床决策提供参考;3.研究冷消融联合中药队列患者手术前后中医证候要素变化和治法组方规律,探索冷消融术后中医证候变化特点及适用方药,以期优化该模式提高治疗效果。实验部分:1.评价冷消融联合中药对比化疗、单纯冷消融和单纯中药干预老龄肺癌小鼠的疗效;2.基于免疫调控和血管生成研究冷消融联合中药干预老龄肺癌小鼠的作用机制。[研究内容]临床部分1.倾向得分匹配基线信息:基于多中心肺癌真实世界治疗数据,纳入316例样本,分为冷消融联合中药队列、化疗队列,使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减少混杂因素匹配87对;2.生存分析:比较两队列中位OS,中位PFS和生存率,COX回归筛选预后独立影响因素;3.筛选“优势人群”: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冷消融联合中药模式”的优势人群特征;4.评价疗效与安全性:评价两队列实体瘤疗效,客观缓解率、疾病控制率,KPS评分,不良反应;5.中医证素变化和组方治法研究:研究冷消融联合中药队列的中医证素变化和术后的治法组方规律。实验部分实验分为实验一和实验二两部分,两组造模、分组及干预相同。1.造模:建立老龄Lewis肺癌小鼠模型。2.分组:分别随机分组40只和45只老龄Lewis肺癌模型小鼠为①模型组,②冷消融联合中药组,③冷消融组,④化疗组,⑤中药组。3.干预:①模型组:仅造模,②联合组:冷冻消融手术和中药灌胃1次/天,共14天;③冷消融组:冷冻消融手术;④化疗组:腹腔注射顺铂3mg/kg,1次/周,共2周;⑤中药组:中药灌胃1次/天,共14天;隔天记录体质量并测量瘤径,非中药干预组予生理盐水灌胃,非化疗干预组予腹腔注射生理盐水,非冷消融干预组予切开缝合。4.指标:实验一观察生存期;实验二计算小鼠的脾脏和胸腺的脏器指数,肿瘤生长/转移抑制率,流式检测小鼠脾脏组织CD4+、CD8+、CD4+/CD8+比值;ELISA检测小鼠血清中IFNγ、IL-2、IL-10的表达;WB检测小鼠肺和肿瘤组织HIF-1α、VEGF、MMP-2和MMP-9的表达。[研究结果]临床部分1.冷消融联合中药队列(下文简称“联合队列”)和化疗队列分别入组96和220例,倾向得分匹配87对,两组中位OS分别为12个月和10.3个月(P>0.05),两组6个月、1年、2年、3年生存率无显着差异(P>0.05)。2.匹配后联合队列和化疗队列中位PFS分别为4.7个月和4个月(P<0.05),6个月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34.2%和18.4%(P<0.05),联合队列患者PFS>6个月的机会是化疗队列的3倍。3.生存期影响因素分析:①联合队列,LY%是独立保护因素,CCI和临床分期是独立危险因素。②化疗队列,LY%和KPS是独立保护因素,NEUT%,KPS,CCI、NLR和临床分期是独立危险因素。4.优势人群特征:本研究中冷消融联合中药队列优势人群特征:年龄≤80岁且优势与年龄呈负相关;CCI评分≤9;Ⅲb、Ⅲc、Ⅳa期;LY%>20%。5.KPS评分:治疗后冷消融联合中药队列KPS>化疗队列患者KPS(P<0.05)。6.实体瘤疗效评价:联合队列的疾病控制率26.83%>化疗队列13.79%(P<0.05)。7.本次研究冷消融联合中药队列患者病位证素以肺、脾、肾为主;病性证素虚症以气虚、阳虚、阴虚为主,实证以血瘀、痰湿为主,冷消融术后血瘀、阳虚证素显着增加(P<0.05);气虚用黄芪、五味子等;阴虚用麦冬、熟地等,健脾益肾用茯苓、白术等;阳虚用细辛、干姜等;血瘀用乳香、没药、三七等;痰湿用半夏、陈皮等;痰热用川贝母、浙贝母等。8.通过聚类分析得出与冷冻消融术后契合的新方组合:①乳香,没药,干姜,山楂;②赤芍,红花,细辛,干姜,五味子;③桃仁,赤芍,红花,细辛,干姜,体现温通活血化瘀治法。实验部分实验一1.冷消融联合中药组(简称“联合组”)小鼠平均生存期28d明显高于模型组19d、化疗组22 d(P<0.05);冷消融组24 d、中药组23 d和化疗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二1.体质量:化疗组小鼠的体质量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联合组、冷消融组和中药组这三组小鼠体质量均明显高于化疗组(P<0.05)。2.瘤体质量:联合组、冷消融组和化疗组的小鼠瘤体质量均小于中药组和模型组(P<0.05)。3.转移肺结节数量:联合组、冷消融组和化疗组小鼠肺转移结节数量少于模型组(P<0.05),冷消融组、化疗组和中药组肺转移结节数量多于联合组(P<0.05)。冷消融联合中药组、冷消融组、化疗组和中药组的肿瘤生长抑制率分别为32.95%、25.85%、22.16%和1.98%,肺转移抑制率分别为50%、28.91%、23.67%和34.12%。4.脏器指数:各组小鼠脾脏指数和胸腺指数均大于模型组(P<0.05);冷消融组、化疗组、中药组脾脏指数和胸腺指数均小于联合组(P<0.05)。5.流式细胞术检测:联合组和冷消融组小鼠脾脏组织中CD4+的表达均高于模型组(P<0.05);各组CD4+的表达均低于联合组(P<0.05);各组CD8+的表达低于模型组(P<0.05);各组CD4+/CD8+均低于联合组(P<0.05);联合组和冷消融组CD4+/CD8+>1。6.ELISA 检测6.1 IL-2:联合组、冷消融组、化疗组>模型组(P<0.05);联合组>冷消融组、化疗组和中药组(P<0.05)。6.2IL-10:各组IL-10的表达<模型组(P<0.05);联合组<冷消融组、化疗组和中药组(P<0.05)。6.3IFN-γ:各组IFN-γ的表达>模型组(P<0.05);化疗组和中药组<联合组(P<0.05);冷消融组>化疗组、中药组(P<0.05);7.Western Blot 检测7.1 VEGF和HIF-1α①肺组织:各组VEGF和HIF-1α表达<模型组(P<0.05);各组小鼠VEGF的表达>联合组(P<0.05);冷消融组和中药组肺组HIF-1α表达>联合组(P<0.05),中药组HIF-1α表达>冷消融组(P<0.05)。②肿瘤组织:各组VEGF和HIF-1α表达<模型组(P<0.05);各组VEGF的表达均>联合组(P<0.05)。各组HIF-1α的表达>联合组(P<0.05)。7.2 MMP-2和MMP-9①肺组织:MMP-2:各组小鼠MMP-2表达<模型组(P<0.05);联合组<其他各组(P<0.05)。MMP-9:联合组、冷消融组和化疗组<模型组(P<0.05);中药组>联合组(P<0.05)。②肿瘤组织:MMP-2:联合组、冷消融组和化疗组<模型组(P<0.05)。MMP-9:联合组、冷消融组和化疗组<模型组(P<0.05);中药组>联合组(P<0.05)。[研究结论]1.对于老年晚期NSCLC患者,冷消融联合中药治疗模式在延缓病情进展、增强近期疗效、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方面优于常规化疗,在总体生存获益方面相当,因此可以作为老年晚期NSCLC患者,特别是不能化疗或者化疗效果不好的患者的治疗选择。2.年龄<80岁,CCI评分≤ 9,肿瘤临床分期为Ⅲb、Ⅲc、Ⅳa期,LY%>20%的老年晚期NSCLC患者更适合接受冷消融联合中药模式治疗。3.冷消融联合中药模式治疗老年晚期NSCLC治法以益气、养阴、温阳、补肺、健脾、益肾等扶正治疗为主线,不同阶段兼顾活血化瘀、燥湿化痰等祛邪治法,同时老年晚期NSCLC患者,特别是冷消融术后的患者阳虚血瘀证候普遍存在,应重视温通活血化瘀治法。4.冷消融联合温通活血化瘀中药组方在延长生存期,抑制转移方面效果较好,其机制与促进抗肿瘤免疫,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有关。
李沛瑾[2](2021)在《315例Ⅳ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回顾性队列研究及生存分析》文中提出研究目的:通过收集Ⅳ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及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的相关资料,分析影响Ⅳ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筛选出独立的危险因子和保护因子,并将中医药治疗作为暴露因素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为后续建立中西医结合治疗Ⅳ期NSCLC的有效方案及更多的前瞻性研究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收集2017年01月0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Ⅳ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临床信息,并通过门诊及电话进行随访获取最终生存状态,随访截止至2020年12月31日。研究主要分为两部分:(1)回顾性队列研究:将中医药治疗作为暴露因素,按照暴露程度分为高暴露组(平均每年中医药治疗时间≥ 6个月)、低暴露组(平均每年中医药治疗时间≥ 3个月且<6个月)和无暴露组(平均每年中医药治疗时间<3个月)三个队列,主要研究指标为OS和PFS;(2)生存分析:主要分析变量包括: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吸烟史,家族史,分期(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Lung Cancer,IASLC 第 8 版),确诊时转移部位,原发肺癌位置,病理类型,基因突变,接受的治疗方式包括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及中医药治疗等。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单因素生存分析,差异经Log-rank检验和Breslow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再根据单因素分析的结果,经Cox多因素回归分析得到与预后相关的有显着意义的因素变量,筛选出独立的危险因子及保护因子。结果:1.共纳入315例Ⅳ期非小细胞肺癌病例。截止至随访结束共计死亡230例,生存85 例。平均 OS 为 30.521±1.032 个月,中位 OS 为 29.7(95%CI:26.068,33.332)个月。1年累积生存率为81.0%,2年累积生存率为56.8%,3年累积生存率为39.4%,4年累积生存率为5.1%。截止到随访结束,共计进展311例,无进展4例。中位PFS为10.1(95%CI:8.572,11.628)个月。其中1年累积无进展生存率为45.4%,2年累积无进展生存率为14.6%,3年累积无进展生存率为4.4%。2.回顾性队列研究结果:按中医药暴露程度划分为3组:高暴露组(94例)、低暴露组(73例)和无暴露组(148例),三组基线一致。经Log-rank检验和Breslow检验后认为,中医药高暴露组能明显延长OS和PFS,与低暴露组和无暴露组间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而低暴露组与无暴露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初始骨转移、初始肝转移及初始肾上腺转移、基因突变、肺部手术、靶向治疗、中医药治疗、辨证汤剂治疗、中医药联合靶向治疗对Ⅳ期NSCLC的OS和PFS均产生影响;性别、吸烟史、病理类型、原发位置、免疫治疗、中医药联合化疗、中医药联合化疗和靶向治疗仅影响Ⅳ期NSCLC的生存期;化疗仅影响Ⅳ期NSCLC的无进展生存期。4.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影响Ⅳ期非小细胞肺癌OS的独立因素有:IVC期[HR=1.605(95%CI:1.092,2.359),P=0.016],吸烟史[HR=1.626(95%CI:1.153,2.293),P=0.006],靶向治疗[HR=0.468(95%CI:0.345,0.634),P=0.000],辨证汤剂治疗3-6 个月[HR=0.510(95%CI:0.350,0.743),P=0.000],辨证汤剂治疗 ≥ 6 个月[HR=0.263(95%CI:0.173,0.399),P=0.0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影响Ⅳ期非小细胞肺癌PFS的独立因素有:肺部手术[HR=0.517(95%CI:0.365,0.730),P=0.000],初始肝转移[HR=1.973(95%CI:1.322,2.945),P=0.001],靶向治疗[HR=0.593(95%CI:0.434,0.809),P=0.001],辨证汤剂治疗3-6 个月[HR=0.358(95%CI:0.249,0.498),P=0.000],辨证汤剂治疗 ≥ 6 个月[HR=0.352(95%CI:0.365,0.730),P=0.000]。结论:本研究认为高暴露中医药治疗对改善Ⅳ期非小细胞肺癌的OS和PFS具有一定作用,辨证汤剂治疗联合靶向治疗改善预后的效果更加显着。
王一同[3](2021)在《华蟾素注射液治疗结肠癌腹水的优效人群分析及对VM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恶性腹水是晚期结肠癌患者的常见并发症,是临床治疗的难点。西医目前主要采用腹腔穿刺置管引流、全身化疗或联合腹腔灌注化疗等方法,但恶性腹水患者多为肿瘤晚期,经过多程放、化疗治疗,体质较差,再次化疗的敏感性及耐受性降低,且恶性腹水多为血性,无法大量置管引流,使腹胀、喘憋等症状持续存在,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因此需探索更为温和、有效的治疗方法。中药腹腔灌注,可避免口服汤药引起的胃肠不适,副反应小,近年来广泛应用于恶性腹水的临床治疗。本团队致力于华蟾素注射液腔内灌注治疗研究多年,发现华蟾素注射液对恶性浆膜腔积液有一定的疗效,庄等研究发现,华蟾素注射液腔内灌注治疗恶性浆膜腔积液,有效率为66.42%;杨等研究发现,华蟾素注射液腔内灌注对于恶性胸水有效率为60.00%;袁等研究发现,华蟾素注射液对于消化系统肿瘤来源恶性腹水有效率为75.4%,疗效更好,但前期研究对于不同癌种患者分层后病例数较少,未进行具体分层讨论。恶性腹水的生成与血管新生密切相关。本团队前期基础研究发现华蟾素注射液能够降低恶性腹水中的红细胞数量,使腹水颜色变浅,推测华蟾素注射液可能通过抑制肿瘤血管新生干预恶性腹水的生成。血管生成拟态(Vasculogenic Mimicry,VM)是近年来提出的全新肿瘤血管新生模式,可能与传统内皮细胞参与的肿瘤血管新生共同促进恶性腹水的生成。既往多数研究关注在华蟾素对内皮细胞参与的肿瘤血管新生的影响,鲜有研究探究华蟾素对VM形成的影响。研究目的临床部分:明确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治疗对于结肠癌这一单一病种来源的恶性腹水的疗效及该治疗方法对应的优效人群特征,以期为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治疗结肠癌恶性腹水提供更为个体化的临床指导。实验部分:由临床现象探索内在机制。以VM为新切入点,通过体内、体外实验观察华蟾素注射液对结肠癌HCT116细胞VM形成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从而更为全面地从肿瘤血管新生角度阐述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抑制结肠癌恶性腹水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临床部分:采用单臂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0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肿瘤科行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治疗的结肠癌恶性腹水的患者临床资料,从腹水量控制率、腹水质改善率、KPS评分改善情况及患者生存期方面进行疗效评价,同时评价安全性。进一步对比不同因素(如肿瘤原发病特点、转移情况、整体及局部中医辨证分型、合并全身治疗等)对疗效的影响,从中筛选优效病例,总结优效人群特征。实验部分:(1)采用结肠癌HCT116细胞腹腔+脾脏原位接种法建立BALB/C裸鼠结肠癌血性腹水模型;观察造模前后及华蟾素注射液干预前后裸鼠一般体征、体重、腹围、腹水量、腹水红细胞数量及腹腔转移瘤瘤重等。(2)采用CoCl2化学诱导建立结肠癌HCT116细胞体外缺氧模型;采用CCK-8实验、细胞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检测缺氧微环境及华蟾素注射液对结肠癌HCT116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的影响。(3)采用Matrigel基质胶细胞三维培养建立结肠癌HCT116细胞体外VM模型;通过PAS-CD31组织化学与免疫组化双染法显示结肠癌HCT116细胞体内VM的形成;显微镜下计数VM形成数目,观察缺氧微环境及华蟾素注射液对结肠癌HCT116细胞体内、体外VM形成的影响。(4)采用RT-qPCR、Western-blot实验检测缺氧微环境及华蟾素注射液对结肠癌 HCT116 细胞 VM 形成相关靶点 HIF-1α、VEGF、MMP2、MMP9、VE-cadherin 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研究结果临床部分:(1)腹水量疗效评价:研究共纳入135例患者。灌注后腹围较灌注前显着减小(P<0.01);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25例,稳定56例,合计有效83例,无效52例,总有效率61.5%。(2)腹水质疗效评价:灌注后腹水红细胞数、腹水肿瘤标记物、腹水乳酸脱氢酶水平较灌注前显着下降(P<0.01);腹水红细胞较治疗前下降≥25%者94例,总有效率74.0%;腹水肿瘤标记物较灌注前下降≥25%者70例,总有效率55.1%,其中CEA、CA199、CA724水平下降显着,铁蛋白水平较灌注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水乳酸脱氢酶较治疗前下降≥25%者50例,总有效率39.4%。(3)KPS评分疗效评价:灌注后KPS评分较灌注前显着提高(P<0.01);较治疗前提高者41例,较治疗前稳定者82例,较治疗前减少者12例。(4)生存情况疗效评价:纳入患者截至末次随访,仍存活者2例,腹水生存期为1~31个月,平均腹水生存期5.66±4.59个月,中位腹水生存期4.00个月;腹水1年生存率为9.6%,2年生存率为3.7%,未见大于3年生存者。(5)安全性评价:出现不良反应者27例,占比20.0%,主要不良反应为腹痛(10例)、发热(11例)、恶心呕吐(3例)、腹泻(3例),多可耐受或对症治疗后可较快缓解,为1级轻度不良反应。未见由药物引起的骨髓抑制、肝、肾功能异常及心电图改变,未见腹腔感染、肠梗阻、消化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安全性良好。(6)短期疗效优效人群特征分析:对于男性、有饮酒史、左半结肠、灌注前血液NLR≤2.81、初诊即诊断恶性腹水、血性腹水、全身辨证含瘀毒证,全身辨证非肝肾阴虚证、局部辨证为湿热毒证及合并全身中医治疗患者的腹水量控制方面疗效更好,其中结肠癌位置、腹水性质、合并全身中医治疗是影响腹水量控制率的独立预后因素;对于有饮酒史、无肝转移、有腹腔淋巴结转移、无胆红素升高、血性腹水、局部辨证为湿热毒证及合并全身中医治疗患者的腹水颜色改善方面疗效更好,其中肝转移、胆红素升高、腹水性质、局部辨证为影响腹水颜色改善率的独立预后因素。(7)长期疗效优效人群特征分析:有家族史、左半结肠、无肝转移、无脑转移、转移部位≤2个、灌注前无血中乳酸脱氢酶升高、初诊即诊断恶性腹水、全身辨证非肝肾阴虚证、无不良反应及腹水量得到控制的患者腹水生存期更长,但与外部研究结果对比生存期未见明显延长。实验部分:(1)结肠癌HCT116细胞腹腔+脾脏原位接种可建立较为稳定的BALB/C裸鼠结肠癌血性腹水模型;Matrigel基质胶细胞三维培养可建立结肠癌HCT116细胞体外VM模型。(2)华蟾素注射液腹腔注射可抑制结肠癌血性腹水的生成、降低腹水中红细胞数目,抑制结肠癌腹腔转移瘤的生成。(3)缺氧微环境可促进结肠癌HCT116细胞迁移、侵袭,增强体外VM的形成能力。(4)华蟾素注射液可逆转缺氧对HCT116细胞造成的不良影响,抑制其增殖、迁移、侵袭及体内、体外VM的形成。(5)缺氧微环境可上调HCT116细胞HIF-1α、VEGF、MMP2、MMP9、VE-cadherin mRNA及蛋白的表达,华蟾素注射液干预后可抑制HIF-1α、VEGF、MMP2、VE-cadherinmRNA及蛋白表达,对MMP9 mRNA及蛋白未见显着影响。研究结论临床部分:(1)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可有效抑制结肠癌恶性腹水的产生,延缓病情进展,降低腹水中的红细胞数量,提高KPS评分,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安全性良好;(2)左半结肠癌、无肝转移、无胆红素升高、血性腹水、局部辨证为湿热毒证及合并全身中医治疗的患者是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治疗的优效人群,通过人群特征初步筛选后用药可提高临床疗效。实验研究: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抑制结肠癌血性腹水的机制,可能与其逆转肿瘤缺氧微环境,下调HIF-1α、VEGF、MMP2、VE-cadherin mRNA及蛋白的表达从而抑制结肠癌细胞体内、体外VM的形成,同时抑制结肠癌细胞增殖、迁移及腹腔侵袭有关。
郑俊超[4](2020)在《NSCLC合并恶性胸腔积液患者中医证型和客观指标及miRNA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1.临床研究在中医辨证理论指导下,研究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合并恶性胸腔积液(Malignant Pleural Effusion,MPE)局部辨证为“寒湿毒证”和“湿热毒证”两种中医证型患者临床理化指标、治疗模式及生存期的差异,为NSCLC合并MPE患者的中医辨证提供客观依据,并探讨中医证型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2.实验研究研究“寒湿毒证”和“湿热毒证”患者胸腔积液中miRNA表达谱的差异,对筛选出的差异表达的miRNA分子行靶基因预测,进一步对预测的靶基因行KEGG Pathway生物通路分析及GO基因功能富集分析,找出靶基因的富集功能及其调控的信号通路,发现用于辅助诊断的生物标记物,为中医辨证提供分子生物学方面的客观依据。[研究方法]1.临床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收集2013年6月1日-2019年11月30日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符合纳入标准的NSCLC合并MPE的患者资料。比较“寒湿毒证”组和“湿热毒证”患者一般资料、胸水引流时临床理化指标(包括血常规、血生化、凝血功能、血清肿瘤标记物、胸水常规、胸水生化、胸水肿瘤标记物)检测结果、胸水引流后采用的治疗方案(包括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医治疗、西医治疗、维持治疗)、生存期(平均生存期、1、6、12、24个月生存率)差异。2.实验研究收集2019年1月1日-2019年11月30日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的NSCLC合并MPE的患者初次行闭式胸腔引流术时的胸水标本,根据纳入标准分为湿热毒证组和寒湿毒证组,每组各4例。提取胸水中miRNA,采用高通量测序方法测定两组胸水中miRNA表达谱,筛选出差异表达的miRNA分子并进行靶基因预测,进一步对预测的靶基因进行GO基因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 Pathway生物通路分析。[研究结果]1.临床研究(1)一般资料及肿瘤相关信息共纳入241例病例,湿热毒证组为90(37.34%)例,寒湿毒证组为151(62.66%)例,占比高于湿热毒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吸烟史、肿瘤家族史、KPS评分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肿瘤相关信息方面,两组均为右肺、肺腺癌、低分化、肺和淋巴转移占比最高。两组共有101例患者进行了基因检测,湿热毒证组19外显子突变占比高,寒湿毒证组21外显子突变占比高,两组基因突变位点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理化指标1)血常规:两组患者RBC和HGB值均低于标准值,MONO值高于标准值。湿热毒证组WBC、LYM、PLT、MONO值高于寒湿毒证组,HGB值低于寒湿毒证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血生化:两组患者TP、ALB和A/G值均低于标准值。湿热毒证组ALT、AST、ALP、LDH高于寒湿毒证组,IBIL、ADA、GLU值低于寒湿毒证组。两组ALT、AST值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凝血功能:两组患者FIB和D-d值均高于标准值。湿热毒证组FIB、D-d值高于寒湿毒证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血肿瘤标记物:两组患者CEA和Cyfra21-1值均高于标准值。两组患者比较,湿热毒证组CEA、Cyfra21-1值高于寒湿毒证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胸水指标(常规、生化、肿瘤标记物):湿热毒证组细胞总数、RBC、WBC、蛋白、ADA、LDH、NSE、Cyfra21-1值高于寒湿毒证组;GLU、CEA值低于寒湿毒证组;两组细胞总数、RBC、WBC、GLU、蛋白、ADA、LDH、NSE、Cyfra2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方案湿热毒证组和寒湿毒证组均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占比最高,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毒证采用胸腔灌注中药注射液的患者占比高于寒湿毒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生存期湿热毒证组平均生存期为7.76个月;寒湿毒证组平均生存期为9.24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毒证组的1、6、12、24个月生存率分别为73.33%、38.89%、13.33%、3.33%;寒湿毒证组的1、6、12、24个月生存率分别为80.13%、41.72%、20.53%、2.65%。未予中药注射液胸腔灌注治疗的两组患者平均生存期结果分别是,湿热毒证组平均生存期6.14个月;寒湿毒证组平均生存期9.38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实验研究(1)两组miRNA表达差异分析两种证型间差异表达miRNA共有100个,其中湿热毒证组较寒湿度毒整组上调表达的miRNA有56个,主要与miR-200家族等有关;下调表达的miRNA有44个。(2)两组差异表达miRNA靶基因GO富集分析对湿热毒证组较寒湿毒证组上调表达miRNA靶基因进行GO富集分析,结果显示主要涉及血管生成、细胞发育、mRNA代谢过程、信号转导蛋白磷酸化、离子跨膜转运的调节、细胞外结构、血管形态发生等过程;下调表达miRNA靶基因进行GO富集分析,结果显示涉及生物学过程有细胞发育的负调控、信号转导蛋白磷酸化、T细胞活化的调节、细胞外结构、离子跨膜运输、白细胞分化、细胞蛋白定位的正向调控、有丝分裂细胞周期的负调控等。(3)两组差异表达miRNA靶基因KEGG富集分析湿热毒证较寒湿毒证上调靶基因KEGG富集结果与染色体及相关蛋白、蛋白聚糖、磷脂酶D信号通路、cAMP信号通路、血小板激活等相关;下调靶基因KEGG富集结果与蛋白聚糖、磷酸肌醇代谢、磷脂酰肌醇信号系统、鞘脂类信号通路、磷脂酶D信号通路、cAMP信号通路、自噬等相关。[研究结论]1.临床研究本研究发现,NSCLC合并MPE的患者中医局部辨证分型以“寒湿毒证”多见,病理类型以肺腺癌为主。两种证型的差异与性别、年龄、病理类型、肿瘤家族史、吸烟史、KPS评分、基因突变类型无明显相关性。理化指标、治疗方式、生存期的研究结果提示,胸水指标中细胞总数、RBC、WBC、GLU、蛋白、ADA、LDH、NSE、Cyfra21-1值与NSCLC合并MPE患者局部辨证分型有一定相关性,可作为局部辨证分型客观依据,湿热毒证组较寒湿毒证组预后差。中西医结合治疗有利于提高生存期,采用中医局部辨证、中药局部灌注治疗也使患者受益,值得今后在临床进一步推广。2.实验研究湿热毒证较寒湿毒证在基因层面存在miRNA表达水平的差异,其中上调表达的miRNA大多与患者的预后不良有关,下调表达的miRNA主要与抑制肿瘤的进展和耐药发生相关。GO分析结果提示,两组差异表达miRNA涉及的生物学过程主要包括血管形成、T细胞活化的调节、白细胞分化等作用。KEGG分析结果提示,两组差异表达miRNA涉及的KEGG信号通路主要与PI3K-Akt相关。
孟青,唐金草,李春红[5](2016)在《CT引导下穿刺引流心包积液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CT引导下穿刺引流心包积液的应用效果及相关护理配合措施。方法以我院2013年6月2015年6月就诊的50例心包积液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CT引导下穿刺引流术,统计1次穿刺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并比较穿刺前后患者心率、血压等指标。结果 CT引导下穿刺引流心包积液平均用时(16.5±1.0)min;平均置管(5.5±1.0)d。1次穿刺成功率100.0%;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0%,其中皮下出血1例,穿刺点渗液1例。所有患者超声检查显示心脏压塞症状明显缓解。穿刺后心率(HR)(86.6±9.5)次/min,较穿刺前的(91.8±12.4)次/min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穿刺前后血压、血氧饱和度(Sp 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引导下穿刺引流心包积液具有1次穿刺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特点,围术期积极有效护理配合以减少穿刺点渗液等并发症发生。
孟繁中[6](2016)在《基于文献及病例调查方法的肝癌微创术后常见并发症中医药干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执行多种生理功能。本身可以发生癌变,也可由其他器官转化而来。肝癌的发生率及死亡率高,且由于解剖位置、生理功能等的特殊性,开展的临床研究较多,产生的新治疗、新技术也多。微创治疗是其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肝癌的微创治疗手段多样,常见的如血管介入治疗、氩氦刀冷冻消融治疗、射频消融治疗、微波治疗等。因微创治疗具有相比传统手术开腹治疗损伤更小、适应症更广、并发症更少的优点被广泛认为是中晚期原发性肝癌及转移癌的首选治疗方法之一。2015年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中更新:肝储备功能(Child-Pugh评分)不足或肿瘤位置难以切除的原发肝癌,首先进行移植评估,其中不适合移植者首选微创治疗。肝移植涉及费用昂贵、供源紧张、高风险等问题,因此微创治疗成为许多肝癌病人的首选。肝癌微创治疗手段各异,大体包括经血管介入治疗和经非血管介入治疗,其术后并发症种类相似。严重的并发症并不常见,如继发严重感染、肝肾功能衰竭、胆瘘、肝脏破裂出血等。常见的并发症包括:肝区疼痛、发热、消化道反应、肝功能异常、消化道出血、胸腹腔积液等。目的本研究以肝癌微创术后并发症为研究目标,通过文献研究得出不同微创治疗方法易发并发症及其发生率,探究并发症发生的影响因素及中医干预方法。东方医院肿瘤科长期应用微创联合中医药治疗肝癌,本研究通过临床观察探索微创联合中医干预的治疗模式对肝癌微创术后并发症的影响,分析其可能原因,为肝癌微创术后并发症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本次研究分三个部分:文献研究。通过文献查阅,以其中常见的3种肝癌微创治疗方法(介入栓塞化疗、氩氦刀冷冻消融、射频消融)为主体,对常见的6种并发症(疼痛、发热、肝功能损害、出血、消化道反应、胸腹腔积液)进行分析总结。归纳3种肝癌微创治疗方法常见并发症的发生率、影响因素及中医干预方法。临床观察。回顾性分析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接受肝癌微创联合中医药治疗病例50例,通过对患者术前术后生命体征、理化检查、症状表现等分析统计,重点对微创术后并发症及中医干预对并发症的影响归纳总结,探求联合中医干预在防治微创术后并发症上的优势。导师经验总结。总结导师胡凯文教授治疗肝癌微创术后并发症的临床经验,简述胡凯文教授经验理论在肝癌微创治疗中的学术价值。结果文献研究部分:1.普遍发生的并发症发生种类及发生率:(1)经血管介入治疗:发热51—88%、疼痛48—97%、消化道反应45—84%、肝功能异常28—89%、骨髓抑制15—50%;(2)氩氦刀治疗:发热25—93%、疼痛45—80%;(3)射频消融治疗:发热63—100%、疼痛34—100%。2.影响并发症发生的因素较多,主要包括:(1)肝储备功能、术前肝硬化及门脉癌栓情况;(2)血管介入治疗中侧支循环情况、栓塞位置及栓塞剂剂量、化疗药物使用及给药途径;(3)氩氦刀治疗中冰冻组织的体积、冻融循环的数量和氩氦刀数量;(4)糖尿病等基础病;(5)微创术中的辅助用药;(6)术者的操作及术中影像学支持。3.治疗上多以西医对症治疗为主,中医干预的报道较少,中医治法上,对栓塞/消融后综合征多以健脾、益气、清肝为法;对骨髓抑制多以健脾益气、活血养阴、活血解毒为法;保护肝功能多以清肝、健脾、理气为法。临床观察部分:1.统计术后发生的并发症包括发热(4.5%)、肝区疼痛(25.4%)、消化道反应(29.9%)、肝功能异常(10.4%)、消化道出血(1.5%)、腹水(1.5%):总发生率为43.2%。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导致死亡;2.东方医院肿瘤科微创术后常见并发症包括发热、疼痛、消化道反应、肝功能异常,发生率低于单纯血管介入及氩氦刀治疗的文献报道;3.术前与术后7天、14天、30天疼痛评分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 0.05), NRS评分整体呈下降趋势,提示术后患者疼痛情况逐渐改善;比较术前与术后7天NRS评分,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联合中医干预的微创治疗不会引起显着的疼痛;4.术前与术后7天、14天、30天统计ALT、AST,结果均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联合中医干预的微创治疗不会显着引起患者转氨酶升高;5.接受丁香止痛膏止痛的病人中,术后7天与术后14天、30天的疼痛评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6.接受中药贴脐治疗 恶心呕吐的12例患者,11例术后14天恶心呕吐缓解,术后30天所有12例病人恶心呕吐全部缓解;7.术前中医舌脉以舌暗、脉弦细最多;辨证以肝郁脾虚,夹痰夹瘀最为常见;中成药选择上,艾迪、康莱特、消癌平、华蟾素应用最多。结论文献研究部分1.不同微创手段常见并发症发生种类相似,发生率存在差异;2.术式的选择以及术前评估是影响并发症发生及严重程度的最重要因素;3.并发症的治疗上以西医对症治疗为主,中医干预在并发症的治疗上有较好疗效但报道较少;中医药治疗对防治栓塞/消融后综合征、肝功能异常、骨髓抑制具有积极意义;中医治法不一,主要以健脾益气为核心。临床观察部分:1.东方医院肿瘤科肝癌微创术后发生的并发症包括发热、肝区疼痛、消化道反应、肝功能异常、消化道出血和腹水;2.微创联合中医药治疗模式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单纯血管介入及氩氦刀治疗的文献报道;3.50例联合中医干预的微创治疗不会引起显着的术后发热、疼痛或转氨酶升高;术后新发消化道反应,主要发生在血管介入治疗后,考虑栓塞化疗中化疗药物使用可能为其主要原因;4.丁香止痛膏外敷对肝癌微创术后疼痛治疗有效;以温中止呕为法中药贴脐对肝癌微创术后恶心呕吐治疗有效;5.肝郁脾虚、痰饮瘀血是术前最常见的证型,中医药干预对肝癌微创术后常见并发症的防治具有积极意义。导师思想探讨部分:总结导师胡凯文教授中医药治疗经验为以注重“寒、热”辨证,注重“阳气”;胡凯文教授“绿色治疗”的学术观点,肿瘤治疗的“护场理论”观点,以及“衰其大半而止”的学术观点在指导肝癌微创治疗上具有积极意义。
马晓丽,张军,袁琛,陈树平,王长厚[7](2013)在《纤维心包镜对心包积液的病因学诊断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在纤维心包镜下对心包病变直视观察,对心包组织多处活检,从而对心包积液进行病因学诊断,评价纤维心包镜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42例心包积液患者均进行常规检查做出病因的临床诊断(A组)。用纤维心包镜观察心包形态学改变并心包组织病理检查,明确病理诊断(B组)。比较两种方法所得各种病因的发生率。结果:纤维心包镜在非特异性心包积液、癌性心包积液、化脓性心包积液的病因学诊断与临床诊断基本一致,而对结核性心包积液的诊断明显优于临床诊断。结论:纤维心包镜在心包积液的病因学诊断方面有临床应用价值。
周琴[8](2012)在《华蟾素注射液胸腹腔灌注治疗恶性胸腹腔积液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近年来恶性胸腹水不仅发病率越来越高,而且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缩短患者的生存期。虽然目前中西医方面针对癌性胸腹水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但能够在患者良好耐受的基础上有效抑制胸腹水的治疗方法较少有报道。笔者通过总结华蟾素注射液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同时结合本课题组成员关于华蟾素注射液抗肿瘤作用的多项临床观察,总结得出华蟾素注射液为“性寒、有毒”之品,主要包含蟾毒内酯类和吲哚生物碱类两大类活性成分,具有直接杀伤肿瘤细胞及收缩血管、抑制新生血管生成的作用,从“湿”、“热毒”二者分步治疗的角度,将其运用于局部辨证为“湿热、毒证”的恶性胸腹水中具有中西医理论依据。因此,为系统观察华蟾素注射液胸腹腔灌注治疗恶性胸腹水的临床疗效,初步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理,笔者在导师指导下设计并进行了本前瞻性、开放性、单中心的临床研究。[研究方法]本研究的病历均来自2011年9月至2012年4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肿瘤科住院部确诊恶性胸腹水的患者,根据纳入、排除、剔除及终止标准,最终纳入30例患者,其中恶性胸水14名,恶性腹水16名,血性胸腹水16例,非血性14例,均为中大量胸腹水,平均年龄(62.03±14.82)岁,治疗前KSP平均值(44.67±7.76),胸腹水局部症状积分均值(10.4±2.97),主要病种为肺癌、卵巢癌、消化系统肿瘤。所有纳入患者均行胸腔或者腹腔穿刺置管术,在尽量排尽胸腹水后,给予华蟾素注射液(安徽金蟾生化有限公司生产:5ml/支)40ml+生理盐水500ml通过胸腹腔PICC引流管缓慢注入后夹闭,嘱患者每隔10分钟翻身1次,共4次,以促进药物的均匀吸收,每周给予药物灌注3次,每两周为1疗程。1疗程结束后随访1月,给予评价。比较用药前后胸腹水的量、颜色及局部相关症状的变化,记录胸腹水中肿瘤标记物、红细胞浓度水平变化。观察用药过程中有无不良反应。最后对观察结果及数据进行分析以评价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研究结果]①胸腹水量的疗效评价:全部患者30例,完全缓解1例(3.33%),显效6例(20%)有效7例(23.33%),无效16例(53.33%),总有效率46.67%(14/30);②胸腹水局部相关症状疗效评价:自身前后比较有显着差异(P<0.001),说明治疗前后患者胸腹水相关症状得到明显改善;③全身体力状况(KSP评分)疗效评价:自身前后比较无显着差异性(P>0.05),说明治疗前后患者全身体力状况未见改善;④胸腹水红细胞水平影响评价(胸腹水颜色评价):30例纳入患者中血性胸腹腔积液患者16名,胸水11例,腹水5例,一半患者治疗后RBC下降超过50%,其中12名患者治疗后胸腹水红色明显变浅,占75%(12/16),5名血性腹水患者中2名由暗红色血性转为淡黄色,另3名颜色明显变浅,血性腹水颜色改善率100%;⑤胸腹水肿瘤标记物水平影响评价:治疗前30例患者中27例胸腹水中主要TM升高,治疗后70.38%(19/27)其TM明显下降,其中胸水为75%(9/12),腹水66.67%(10/15);⑥不良反应与安全性评价:60%(18/30)患者出现疼痛,6.67%(2/30)出现腹泻,10%(3/30)出现恶心呕吐,经对症处理均可缓解,未出现骨髓抑制、肝肾功能损害、心律失常等其他不良反应,同时以上所出现的不良反应与控制胸腹水量的疗效和降低胸腹水中RBC的疗效间存在正向相关。[研究结论]①华蟾素注射液胸腹腔灌注治疗可显着降低血性胸腹腔水中的红细胞浓度,尤其是血性腹水,且该作用可能主要与华蟾素注射液中吲哚生物碱类相关;②华蟾素注射液胸腹腔灌注治疗可显着降低恶性胸腹水中肿瘤标记物的水平,且该作用可能主要与华蟾素注射液中蟾毒内酯类相关;③恶性胸腹水局部辨证多属“湿热、毒证”,而华蟾素注射液为“性寒、有毒”之品,以“性寒、有毒”的华蟾素胸腹腔灌注治疗局部辨证为“湿热、毒证”的恶性胸腹水可明显改善局部的“热毒证”,因此进一步应以“利湿、化湿”为重点,局部辨证为“湿热、毒证”的恶性胸腹水的治疗为从“清热、解毒”过渡至“化湿、解毒”的序贯治疗;④华蟾素注射液胸腹腔灌注治疗,能一定程度上抑制恶性胸腹水的生长,但总有效率相对较低。为进一步提高华蟾素抑制胸腹水生长能力,西医方面可在安全范围内增加用药剂量或者对其主要抗肿瘤成分提取纯化以增加抗肿瘤成分浓度,中医方面,治疗后期局部辨证多转为“寒湿、毒证”,因此治疗在继续“以毒攻毒”的基础上转用“温化水湿”的治疗,如对华蟾素加热炮制以将其药性转为“性温、有毒”之品,或使用热灌注、P53灌注等治疗;⑤华蟾素注射液胸腹腔灌注能有效改善恶性胸腹水的局部压迫症状,但作为一种局部治疗,对原本KSP平均值为(44.67±7.76)的患者的全身状态无明显改善作用,旦恶性胸腹水急性症状得到缓解后应该开始联合全身治疗;⑥华蟾素局部灌注治疗不良反应小,患者可良好耐受。结果显示不良反应与控制胸腹水量的疗效以及降低胸腹水中红细胞水平的疗效间可能存在正向相关。
张晓羽[9](2007)在《氩氦刀联合中药治疗肺癌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课题采用前瞻性和回顾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对78例经过氩氦刀联合中药治疗的肺癌患者进行疗效及中医证候的观察,总结其规律,为氩氦刀联合中药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指导,为肺癌尤其是中晚期的治疗探索一种更成熟的治疗方案,以丰富中晚期肺癌的临床治疗手段,提高中晚期肺癌的临床疗效。通过总结氩氦刀联合中药治疗肺癌的优势所在,为中晚期肺癌治疗提供更有效的方法。方法:采用前瞻性和回顾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选取2003年9月至2007年1月在东方医院肿瘤科住院行肺癌(包括肺转移癌)氩氦刀手术病人78例,分析氩氦刀联合中药对肺癌患者临床症状、行为状况、生活质量、中医证候、生存期等的影响。研究结果:[1]影像学评价:①术中CT影像监测结果78例病人,冷冻消融瘤灶共计91个,冷冻后病灶毁损区CT值均见明显降低,冰球彻底覆盖瘤灶达其边缘外1cm者23个,占25.27%;冰球覆盖瘤灶范围85%~95%者59个,占64.83%;冰球覆盖瘤灶范围60~85%者5个,占5.49%;冰球覆盖瘤灶范围60%以下者4例占4.39%。总有效率达95.6%。②氩氦刀消融病灶的术后追访CT评价CT监测被消融病灶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术后3月的有效率为81.82%;术后6月的有效率为83.33%;术后12月的有效率为58.33%;术后18月的有效率为55.88%;术后24月的有效率为42.86%。③实体肿瘤疗效评定按照WHO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进行评价(CR+PR),术后3月有效率18.84%,术后6月有效率20.83%,术后12月有效率20.69%,术后18月有效率16.67%,术后24月有效率0%。[2]行为状况及生活质量变化术后1~6月改善较明显,而6~24月行为状况提高+稳定率下降,而下降率逐渐上升。氩氦刀术后1~6月生活质量良好率较术前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较明显的改善,而术后12月、18月、24月的良好率较术前没有明显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没有明显改善。[3]临床症状变化术后7天咳嗽、咯痰、咳血、胸痛、乏力、气短、食欲不振症状较术前有所增加,以胸痛、咯血加重较明显;术后14天各种症状较术前有所改善,但仍有较多患者感觉乏力;术后1~3月各种症状较术前均有较明显改善,以咳嗽、咯痰、乏力、咯血改善最显着,胸闷憋气、食欲不振次之。术后6~12月胸痛、乏力、胸闷憋气症状均较术前有改善。咳嗽、咯痰、咳血较术前无明显改善。而气短、食欲不振有所加重。术后12~24月咳嗽、咯痰、咳血、胸痛、乏力、胸闷憋气、气短、食欲不振均有所加重。[4]肺癌患者的中医证候主要是虚实夹杂,临床主要表现为虚证(气虚、气阴两虚)、痰证(痰湿、痰热)、血瘀证。术后3天气虚、阴虚、血瘀、痰证明显增加,氩氦刀冷冻治疗后患者在痰证基础上出现热证表现,表现为痰湿证减少,痰热证增多。术后2周证候与术前比较痰证、血瘀证有一定程度改善趋势,但不明显,虚证较术前无明显改善。[5]生存期、生存率分析①术后生存期所有病人中术后生存期最短1月,最长已超过30月。术后3月、6月、12月、18月、24月的生存率分别为88.46%、65.38%、42.22%、24.58%、10.24%,其中原发性肺癌的术后3月、6月、12月、18月、24月的生存率分别为87.14%、61.42%、41.46%、23.22%、11.61%。②总生存期自发病之日开始计算到最后一次追访之日(2007年1月31日)止,总生存期超过1年的有46例(65.13%),超过2年的有17例(31.15%),超过3年的有10例(21.99%),超过5年的有4例(13.19%)。[6]手术耐受情况7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术后不良反应普遍存在,但症状轻微恢复快。结论:[1]氩氦刀联合中药治疗肺癌疗效确切,可以有效消融局部病灶,减轻病人痛苦,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延长中晚期肺癌患者的生存期。[2]氩氦刀创伤小,术后恢复较快,病人的耐受程度好,适应人群广。[3]气虚、血瘀、痰证是患者氩氦刀术前术后的主要证候。中药具有“扶正”、“减毒”、“攻毒”作用,能够改善患者术前的整体状况、促进术后恢复;能够减轻术后不良反应,减轻病人痛苦;长期使用,能够稳定瘤灶,抑制复发转移。[4]氩氦刀联合中药治疗方法是局部治疗与整体治疗的联合,可以优势互补,不但疗效显着而且副反应小,是一种值得推广的肺癌治疗新方案。
谷力加[10](2006)在《胸腔镜手术在胸心外科应用系列临床价值研究》文中提出自20世纪3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胸心外科经过近70年的发展,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已形成了完善的理论体系和规范化的手术操作常规,但这些标准化的手术操作,对病人躯体造成大的创伤和生理干扰,使手术的风险性大和手术并发症发生率高,对病人机体免疫功能常造成极大的损害,特别是老年人难以耐受较大的手术创伤,而失去手术治疗机会。而对于反复发作的或胸腔内操作简单的手术,如自发性气胸,往往因病人惧怕手术后造成大的疤痕影响美观,而拒绝手术治疗。在晚期恶性胸部肿瘤病人综合治疗中,开胸手术所施行的姑息性减量或减状性手术,常极大的损害了机体的自身肿瘤免疫机制而加速了肿瘤细胞的转移和进展。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寿命的延长,在我们诊断和治疗的工作中,病人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是“如何在最小的躯体和心理上的创伤下、最小的风险下,使病人及时得到最正确的诊断和得到最安全的、最有效的治疗,并能保持手术治疗后的美观”,在理论上形成了“微创心胸外科(Minimal invasion thoracic-cardiac surgery,MITS)”这一全新的概念。 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初,电子技术的突破性发展和高精度光学技术的进一步完善,开发出“电视胸腔镜系统”这一现代化设备,与此同时,各式各样胸腔镜的高技术洞穴式手术器械的问世及心胸外科医师的介入,形成了一套全新的电视胸腔镜微创手术技术,称之为“电视胸腔镜术”(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VATS)。
二、癌性心包积液50例介入治疗的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癌性心包积液50例介入治疗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冷消融联合中药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一) 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现代医学治疗进展 |
1. 肺癌的流行病学 |
2. 老年患者的特殊性 |
3. 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主要治疗措施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二) 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中医治疗进展 |
1. 中医对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认识 |
2. 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中医特征 |
3. 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中医治疗原则 |
4. 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中医治疗作用 |
5. 冷消融联合中药模式是中西医结合模式的创新探索 |
6. 中医药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优势与不足 |
7. 中医药治疗晚期肺癌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冷消融联合中药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队列研究和中医证素治法分析 |
前言 |
研究一 冷消融联合中药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队列研究和优势人群特征分析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内容 |
3. 研究结果 |
研究二 冷消融联合中药队列患者术后证素变化和治法组方分析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内容 |
3. 研究结果 |
讨论 |
1. 基于真实世界数据的多中心队列研究方法 |
2. 冷消融联合中药模式是中西医结合模式的创新探索 |
3. 冷消融联合中药模式是局部与全身治疗的有机统一 |
4. 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结果分析 |
5. 不同治疗方法优势人群特征分析 |
6. 冷消融术后患者的证素变化分析 |
7. 冷消融术后的治法组方规律分析 |
8. 临床部分的研究小结 |
第三章 冷消融联合中药干预老龄Lewis肺癌小鼠的疗效和机制研究 |
前言 |
实验一 冷消融联合中药对老龄Lewis肺癌荷瘤小鼠生存期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方法和技术路线图 |
2. 实验结果 |
实验二 冷消融联合中药对老龄Lewis肺癌荷瘤小鼠转移作用及机制研究 |
1. 实验材料、方法和技术路线图 |
2. 实验结果 |
讨论 |
1. 转移是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治疗失败和死亡的最主要原因 |
2. 血管生成和免疫抑制是转移的重要机制 |
3. “温通活血化瘀”治法抑制转移的理论探讨 |
4. 醒消丸是“温通活血化瘀”治法的代表方剂 |
5. 基于“阳化气,阴成形”理论探讨冷消融联合中药抑制转移过程 |
6. 实验研究的结果分析 |
7. 实验部分的研究小结 |
结语 |
1. 研究结论 |
2. 创新与不足 |
3. 思考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病例报告表 |
附录2 ECOG和KPS评分标准 |
附录3 |
个人简历 |
(2)315例Ⅳ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回顾性队列研究及生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药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研究进展 |
1. 晚期肺癌病因病机 |
2.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证型分析 |
3.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医药治疗 |
4.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Ⅳ期非小细胞肺癌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进展 |
1.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 |
2. 总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法 |
研究一 回顾性队列研究 |
1. 病例基本情况及队列基线分析 |
2. 整体OS及PFS结果 |
3. 三组队列的OS及PFS统计结果 |
研究二 生存分析 |
1. 单因素分析 |
2. 多因素生存分析 |
讨论 |
1. 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
2. 患者一般情况分析 |
3. 肿瘤一般特征分析 |
4. 治疗因素分析 |
5.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3)华蟾素注射液治疗结肠癌腹水的优效人群分析及对VM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恶性腹水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1. 恶性腹水的西医研究进展 |
1.1 恶性腹水的形成机制 |
1.2 恶性腹水的西医诊断 |
1.3 恶性腹水的西医治疗 |
2. 恶性腹水的中医研究进展 |
2.1 恶性腹水的中医病因病机 |
2.2 恶性腹水的中医辨证 |
2.3 恶性腹水的中医治疗 |
3.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血管生成拟态(VM)在结肠癌中的研究进展 |
1. 结肠癌VM的发现及生物学特性 |
2. VM的形成机制 |
2.1 肿瘤缺氧微环境与VM |
2.2 肿瘤干细胞与VM |
2.3 上皮间质转化与VM |
2.4 促血管生成相关因子与VM |
2.5 VM形成相关信号通路 |
3. VM与结肠癌不良预后的相关性 |
4. VM与结肠癌的治疗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华蟾素注射液干预肿瘤血管生成作用的研究进展 |
1. 肿瘤血管生成的病理机制 |
2. 华蟾素注射液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抗肿瘤作用 |
3. 华蟾素注射液干预肿瘤血管生成的机制 |
3.1 VEGF/VEGFR通路抑制作用 |
3.2 MMPs/TIMPs通路抑制作用 |
3.3 肿瘤血管内皮细胞诱导凋亡作用 |
3.4 其他潜在靶点 |
4. 结语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华蟾素注射液腹腔灌注治疗结肠癌恶性腹水的疗效评价及优效人群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方法 |
1.2 研究对象 |
1.3 病例筛选方法 |
1.4 治疗方法 |
1.5 提取指标 |
1.6 疗效评价 |
1.7 安全性评价 |
1.8 统计方法 |
1.9 技术路线图 |
2. 研究结果 |
2.1 总体资料分析 |
2.2 疗效评价 |
2.3 安全性评价 |
2.4 优效人群特征筛选 |
3. 讨论 |
3.1 结肠癌恶性腹水的治疗现状 |
3.2 优效人群研究的必要性 |
3.3 华蟾素注射液治疗结肠癌恶性腹水的潜在机制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基于血管生成拟态(VM)研究华蟾素注射液抑制结肠癌血性腹水的机制 |
实验一: 华蟾素注射液抑制裸鼠结肠癌血性腹水生成的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实验二: 华蟾素注射液体外抑制结肠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的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实验三: 华蟾素注射液体内、体外抑制结肠癌细胞VM形成的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实验四: 华蟾素注射液抑制结肠癌VM形成的机制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1. 研究结论 |
2. 研究创新性 |
3. 不足与展望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NSCLC合并恶性胸腔积液患者中医证型和客观指标及miRNA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综述 |
综述一 肺癌合并恶性胸腔积液的中医研究进展 |
一、病名 |
二、病因病机 |
三、辨证分型 |
四、中医治疗进展 |
五、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非小细胞肺癌中医证型与临床客观指标相关性研究进展 |
一、中医证型与病理类型、分化、分期、转移、基因突变相关性的研究 |
二、中医证型与临床理化指标相关性的研究 |
三、中医证型与生存期的研究 |
四、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临床理化指标及miRNA在恶性胸腔积液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
一、临床理化指标 |
二、miRNA |
三、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前言 |
第一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病例来源 |
二、诊断标准 |
三、纳入标准 |
四、排除标准 |
五、研究方法 |
第二节 研究结果 |
一、一般资料 |
二、肿瘤相关信息 |
三、理化指标 |
四、治疗方案 |
五、生存期 |
六、小结 |
第三节 讨论 |
一、一般资料及肿瘤相关信息 |
二、临床理化指标 |
三、治疗方案 |
四、生存期 |
第三章 实验研究 |
前言 |
第一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 |
三、测序数据分析流程 |
第二节 研究结果 |
一、两组miRNA表达差异分析 |
二、两组差异表达miRNA靶基因GO富集分析 |
三、两组差异表达miRNA靶基因KEGG富集分析 |
四、小结 |
第三节 讨论 |
一、两组miRNA表达差异分析 |
二、两组差异表达miRNA靶基因GO富集分析 |
三、两组差异表达miRNA靶基因KEGG富集分析 |
结语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的创新性 |
三、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6)基于文献及病例调查方法的肝癌微创术后常见并发症中医药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原发性肝癌治疗及其常见并发症的西医研究进展 |
手术治疗 |
系统化疗 |
分子靶向治疗 |
放射治疗 |
微创治疗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肝癌微创术后常见并发症的中医认识 |
对疼痛的认识 |
对发热的认识 |
对消化道反应的认识 |
对肝功能异常的认识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肝癌微创术后并发症相关因素的文献及病例调查研究 |
前言 |
第一节 近30年肝癌微创术后并发症相关影响因素及防治的文献研究 |
资料 |
方法 |
结果 |
小结 |
讨论 |
第二节 东方医院50例肝癌联合中医药治疗对微创术后并发症的影响观察 |
材料 |
方法 |
结果 |
小结 |
讨论 |
第三部分 胡凯文教授对肝癌微创治疗的理论认识及经验介绍 |
第一节 对肿瘤治疗的认识 |
“绿色治疗”观点 |
“护场理论”观点 |
第二节 对肝癌微创治疗的认识 |
“衰其大半而止”的学术思想 |
治疗经验例举 |
结语 |
结论 |
创新点 |
存在问题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东方医院肿瘤科肝癌微创术后并发症临床观察报告表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纤维心包镜对心包积液的病因学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8)华蟾素注射液胸腹腔灌注治疗恶性胸腹腔积液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综述 |
综述一 恶性腹腔积液研究进展 |
1、恶性腹腔积液中医病因病机 |
2、恶性腹腔积液西医形成机制 |
3、恶性腹水中医治疗进展 |
3.1 引流腹水 |
3.2 腹腔内抗肿瘤中药灌注 |
3.3 中药口服 |
3.4 中药外敷 |
4、恶性腹腔积液西医治疗进展 |
4.1 腹水引流 |
4.2 腹腔-静脉分流术 |
4.3 全身化疗 |
4.4 腹腔内灌注化疗 |
4.5 生物免疫制剂 |
4.6 热疗 |
4.7 放射性粒子 |
综述二 恶性胸腔积液研究进展 |
1、祖国医学对恶性胸腔积液的病因病机认识 |
2、恶性胸腔积液的西医形成机制 |
3、恶性胸腔积液的中医治疗进展 |
3.1 抗肿瘤中药胸腔灌注 |
3.2 汤药口服 |
3.3 中药外敷 |
4、恶性胸腔积液的西医治疗进展 |
4.1 全身化疗 |
4.2 胸水引流 |
4.3 胸膜固定术 |
4.4 热灌注治疗 |
4.5 电视胸腔镜治疗 |
4.6 放射治疗 |
4.7 胸腔化疗药灌注 |
4.8 生物免疫制剂胸腔灌注 |
综述三 华蟾素注射液的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 |
1、古文记载及现代研究对干蟾的认识及应用 |
2、华蟾素注射液的现代研究 |
2.1 华蟾素注射液的主要化学组分 |
2.2 华蟾素注射液的抗肿瘤机制研究 |
2.3 华蟾素注射液不同用药途径的抗肿瘤临床研究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观察 |
前言 |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
1、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恶性胸腹腔积液中医局部辨证标准 |
1.3 恶性胸腹腔积液的诊断标准 |
1.4 病例的纳入标准 |
1.5 治疗前恶性胸腹腔积液的初步定量标准 |
1.6 病例的排除标准 |
1.7 病例的剔除和脱落及中止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方案设计 |
2.2 试验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评价标准 |
临床研究结果 |
1、一般资料 |
2、结果 |
2.1 华蟾素注射液胸腹腔灌注治疗对恶性胸腹水量变化的近期疗效评价 |
2.2 治疗前后KSP评分、中医症状积分变化 |
2.3 恶性胸腹水中RBC水平变化(n)的疗效评价 |
2.4 恶性胸腹水中肿瘤标记物水平变化(n)的疗效评价 |
2.5 不良反应及其与疗效间的相关性 |
第三部分 分析及讨论 |
1、研究结果分析 |
1.1 治疗期间胸腹水量变化 |
1.2 治疗期间肉眼血性胸腹水患者胸腹水中红细胞水平变化 |
1.3 恶性胸腹水中肿瘤标记物水平变化 |
1.4 KPS评分状况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
1.5 不良反应 |
2、中医理论对恶性胸腹腔积液治疗的指导 |
3、华蟾素注射液胸腹腔灌注治疗恶性胸腹水的可能机制 |
3.1 中医方面 |
3.2 西医方面 |
4、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4.1 临床思维的创新 |
4.2 评价方法的创新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结论 |
第五部分 问题与展望 |
附图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氩氦刀联合中药治疗肺癌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综述一:肺癌微创治疗现状 |
综述二:肺癌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
临床研究 |
1 前言 |
2 病例选择标准 |
2.1 肺癌诊断标准 |
2.2 病例纳入标准 |
2.3 病例排除标准 |
3 研究方法与内容 |
3.1 研究方法 |
3.2 研究内容 |
3.3 计分标准与统计方法 |
4 疗效评价标准 |
4.1 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 |
4.2 术中 CT 影像监测评价标准 |
4.3 氩氦刀消融病灶的术后追访CT 评价标准 |
4.4 行为状况评价标准 |
4.5 生活质量(QOL)评价标准 |
4.6 症状变化评价标准 |
4.7 中医证候评价标准 |
4.8 生存期及生存率 |
5 临床资料与治疗方法 |
5.1 临床资料 |
5.2 治疗方法 |
6 研究结果 |
6.1 近期疗效评价 |
6.2 远期疗效评价 |
6.3 术中及术后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处理 |
6.4 中药应用情况 |
7 讨论 |
7.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7.2 本研究的特点 |
7.3 研究结果分析 |
7.4 肺癌的中医病因病机分析 |
7.5 手术前后主要中医证候变化及病机分析 |
7.6 氩氦靶向冷冻技术治疗肺癌的特点 |
7.7 中药在联合治疗中的作用初探 |
7.8 氩氦刀联合中药治疗肺癌的特点 |
7.9 老年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 |
8 问题和展望 |
结语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图 |
(10)胸腔镜手术在胸心外科应用系列临床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胸腔镜辅助胸膜外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的临床价值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一部分结论 |
第一部分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针型胸腔镜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病理诊断和分期的价值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二部分结论 |
第二部分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综合治疗中胸腔镜术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三部分结论 |
第三部分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胸腔镜胸膜剥除术与胸腔引流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伴恶性胸腔积液对比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四部分结论 |
第四部分参考文献 |
第五部分 胸腔镜术治疗首发原发性自发性气胸的临床价值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五部分结论 |
第五部分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附图片 |
附录(中英文缩略语) |
成果文章 |
综述一 |
综述二 |
致谢 |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四、癌性心包积液50例介入治疗的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冷消融联合中药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D]. 王剑锋.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315例Ⅳ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回顾性队列研究及生存分析[D]. 李沛瑾.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3]华蟾素注射液治疗结肠癌腹水的优效人群分析及对VM的作用机制研究[D]. 王一同.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NSCLC合并恶性胸腔积液患者中医证型和客观指标及miRNA的相关性研究[D]. 郑俊超.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CT引导下穿刺引流心包积液的可行性和安全性[J]. 孟青,唐金草,李春红.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6(05)
- [6]基于文献及病例调查方法的肝癌微创术后常见并发症中医药干预研究[D]. 孟繁中.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7]纤维心包镜对心包积液的病因学诊断价值[J]. 马晓丽,张军,袁琛,陈树平,王长厚. 中国医药导刊, 2013(03)
- [8]华蟾素注射液胸腹腔灌注治疗恶性胸腹腔积液的临床研究[D]. 周琴.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2(10)
- [9]氩氦刀联合中药治疗肺癌的临床研究[D]. 张晓羽.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02)
- [10]胸腔镜手术在胸心外科应用系列临床价值研究[D]. 谷力加. 第一军医大学, 2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