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陈慧欣[1](2021)在《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培养大国工匠的重要方式。2019年国务院颁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要发挥标准在职业教育质量提升中的基础性作用,职业院校应当持续更新并推进顶岗实习、实训条件建设标准等,表明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准是高职教育质量提升的前提。实践教学作为高职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通过构建可用性更强的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调查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的情况,为科学地构建评价体系与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对文献、政策、师生深入访谈三种材料编码来构建高职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三级构成要素,再逐步凝练出二级构成要素,最后基于CIPP评价模式形成4个一级构成要素。通过邀请17名专家开展三轮专家咨询与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各构成要素及权重。评价体系共分两个部分,分别是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教师评价体系)与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学生评价体系);教师评价体系共包含4个一级构成要素、15个二级构成要素和42个三级构成要素;学生评价体系共包含4个一级构成要素、7个二级构成要素和23个三级构成要素。再根据教师、学生评价体系分别编制出具有针对性的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问卷(教师评价卷)与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问卷(学生评价卷)。将研究编制的教师评价卷与学生评价卷付于运用,对广东省内的高职学生及实践教学任课教师进行调查,对回收结果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信效度分析,得到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存在的相关问题,从而根据问题所属的构成要素,为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提出针对性建议;此外,结合评价体系中权重指标较高的构成要素,从而从评价体系的相关主体的角度出发,为高职院校或其他研究者提出评价体系构建的建议,分别有以下四点建议措施:(1)重视对学校在发展定位方面的评价。(2)提高教师培训、经历在评价体系的权重。(3)重视实践教学方法与内容在评价体系中的权重。(4)增强对企业影响学生专业实践能力转化的评价。
戴秋初[2](2021)在《协同理论视角下高职生顶岗实习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9年初国务院颁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了“提升职业院校教学管理和教学实践能力”“推进顶岗实习标准建设”“规定职业院校顶岗实习时间一般为6个月”“企业应当利用管理要素参与校企合作”等多条与顶岗实习管理相关的举措。顶岗实习作为我国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形式,其管理工作对于推进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有重要意义。但实际上,高职生顶岗实习管理还存在松散式实习管理、校企管理双主体地位不突出等问题。因此在新时代高职教育背景下,重新审视高职生顶岗实习管理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混合研究的方法,首先基于理论研究,结合《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的要求,确定了高职生顶岗实习管理的分析框架,并编制了相关的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再以广东省高职院校为例,对部分高职教师、企业人员与实习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找出高职生顶岗实习管理现存问题及产生原因;最后基于协同理论提出高职生顶岗实习管理的优化对策。研究发现:(1)高职生顶岗实习管理可从管理过程和实习成效两方面分析,高职生顶岗实习管理过程包括计划共商、共管共育、评价共享、总结共赢四个循环阶段;高职生顶岗实习成效可从实习满意度、学习获得程度、知识运用程度、组织贡献程度四个层面进行评估。(2)调查结果显示,高职生顶岗实习管理现存问题主要包括校企合作的渠道较为单一;学校课程滞后于实习内容;校企教育功能未完全发挥;学生心理与安全问题凸显;实习评价与总结流于形式等。基于此,本研究从支持系统和主体系统两方面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1)支持系统方面的原因有政府的统筹制度尚未健全、行会服务功能未完全发挥、家长的心理教育功能缺失;(2)主体系统方面的原因有高职教师实习管理力量薄弱、企业对顶岗实习的认识不足、实习生自身管理能力较薄弱、主体系统协同管理程度较低。综合上述问题及原因分析,本研究基于协同理论提出了优化策略:(1)协调支持系统因素:政府加强作为序参量的主导地位、行会构建校企协同信息服务平台、家长强化教育与监督功能的发挥;(2)协同主体系统因素:高职院校提高顶岗实习管理能力、企业转变发展观念与加强文化建设、实习生增强心理素质与制定实习规划、校企双方构建自组织实习管理系统。
张晓霞[3](2021)在《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研究 ——以四川凉山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全面二孩”政策施行,学龄儿童数量激增,学前教育的规模随之扩大,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素质幼儿师资的主阵地,其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教育扶贫是精准扶贫的重要环节,为贯彻习总书记“扶贫要扶智”的精准扶贫理念,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实施了“一村一幼”、“9+3”免费职业教育等政策,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迎来了重大机遇,但也是重大责任。为此,提高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是当前的主要任务。研究基于能力本位教育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内生式发展理论,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和个案研究法,依据人才培养模式的四要素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制度和培养评价,选取欠发达地区的四川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和西昌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共482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5名教师进行访谈,从而调查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问题。研究发现当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培养过程缺乏系统性和合理性、培养制度不健全,培养主体单一、培养评价考核机制固态化,评价指标不灵活。这些问题对欠发达地区本土幼儿教师培养质量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同时,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总结经验—解决问题”的思路,在结合区域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借鉴发达地区适配性和可行性高的先进经验,选取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和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共493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5名教师进行访谈,总结发达地区的培养特点和可适用于欠发达地区的启示。研究发现:发达地区培养目标定位明确具体、培养过程较为系统、培养主体多元、培养评价体系相对完善,可从多方面为欠发达地区提供可执行的经验借鉴。结合欠发达地区独特的区域特色,借鉴发达地区的培养经验,为欠发达地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提出要坚持构建精准具体、特色化的培养目标,建立系统、合理、科学的内生式培养过程,坚持“校政园”深度融合的协同培养机制和建立灵活多元评价体系等建议,进而为欠发达地区提高幼儿师资培养质量,培养符合本地需求的“民族性”、“技能性”并行的高素质幼儿师资,教育脱贫攻坚而助力。
郑乔[4](2020)在《唐山X职业学院实训基地建设调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国内经济不断发展的大环境下,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不断推进,职业教育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越发凸显,实训作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在高职院校专业技术技能人才教育与培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做好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已成为培养高职教育人才的重点和难点。但是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尚存在一系列问题,直接导致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效果不理想,因此对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展开研究,进而找出实训基地建设问题所在,并有针对性地制定解决方案,对于高职院校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在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相关理论及概念的指导下,利用文献法厘清我国实训基地建设的发展历程,了解实训基地的功能、建设的必要性以及建设原则等内容;在此基础上,扎根于唐山市经济发展的大背景,运用调查法等方法,以唐山X职业学院实训基地为研究对象,利用学院官网、实训基地建设的相关资料与数据,探讨该实训基地建设现状,深入分析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的特色、存在的问题以及成因,结果发现,现阶段唐山X职业学院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已经成立了公共实训中心对实训基地进行系统管理,并根据唐山市产业发展规划情况,设立了具有专业特色的实训基地,为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保障。但同时也发现,该学校实训基地建设存在实训基地建设资金投入不足、企业参与程度不深、师资能力有限、课程设置不合理、实训基地使用效率偏低、实训基地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高职院校融资渠道有限、校企合作沟通不畅、实训基地师资水平和质量不高、实训基地管理制度不完善。结合现状、问题及成因分析结果,有针对性的提供解决对策,主要从实训基地建设管理制度、校企合作力度、“双师型”教师引进与培养、教学体系完善、多元化融资体系构建等多个方面进行完善,进而解决该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其他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提供范本。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5](2020)在《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文中提出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最新要求,解读当前"三教"改革对于职教教育紧迫性和必要性,本文以3D打印技术专业为切入点,深层次分析3D打印技术专业在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对"三教"改革的一些具体方案可行性和实际效果进行了探讨。
刘奕[6](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杜雪冬[7](2019)在《民办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的问题研究 ——以川渝两地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专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民办高职院校作为其中的重要部分,其发展规模及速度令人瞩目,为国家和社会培育了数以亿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制造强国所需的专门人才不仅需要较高水准的专业技能,而且需要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对民办高职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具有重要的影响。实践教学作为思政课教学的组成部分,也有着重要意义。近年来,民办高职在思政课实践教学方面进行了很多尝试和探索,但由于民办高职院校的办学体制不同于普通高校,在运行机制、管理模式以及办学目的等方面都与普通高校存在着较大差异,其思政课实践教学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深刻分析民办高职院校自身特点,总结民办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思考总结其原因,提出可行对策,对推动民办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文献研究和实证调研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研读前人文献,分析总结民办高职院校特点及民办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再分别以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对川渝两地部分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及思政课一线教师进行了实证调研,两法互证,发现当前民办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在历经前期探索,取得有益成果的同时,也存在四方面的问题:民办高职院校缺乏科学的思政课实践育人理念;教学主客体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角色缺位;思政课实践教学组织管理缺乏规范性;思政课实践教学载体吸引力不足。本文针对民办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原因分析,总结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体现在:育人环境中的负面影响、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相对滞后、实践教学载体选取运行不当以及实践教学保障机制建设不足四个方面。本文最后针对民办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原因提出了四方面对策:借鉴国内外先进成果促民办高职院校转变思政课实践育人理念;以实现教育实效为主导强化教学主客体在实践教学中的参与互动;以科学有序的组织管理机制保障实践教学的开展;以学生需求为导向提升实践教学载体吸引力,以期提升民办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效性。
李超[8](2019)在《海南省高职院校专业志愿服务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93年12月,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开始实施,标志着现代志愿服务的新时代正式开启。20多年来,志愿服务事业取得了蓬勃发展,在社区建设、扶贫济困、环境保护、大型赛会、应急救援等领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社会各界对志愿服务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人们对志愿服务的需求不再满足于简单的扶老人过马路、送点慰问品、打扫卫生等一般性志愿服务,对专业志愿服务的需求越发迫切。高职院校学生志愿者作为志愿服务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专业优势开展专业志愿服务势在必行。本文提出了把志愿服务开展与学生专业学习、综合素质提升相结合,探索一条专业志愿服务发展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学生自身发展的多方共赢路径,推进专业志愿服务的发展进程,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供助力。本文通过对海南省高职院校志愿服务现状的调查分析,发现了海南省高职院校专业志愿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政府主管部门层面,存在着顶层设计有所缺失、指导培训明显不足、品牌打造力度不够等问题;高职院校层面,存在着专业志愿服务组织管理机构不完善、缺少长效机制、培训专业化水平不高等问题;志愿者层面,存在着对专业志愿服务的认识不充分不深刻、专业技能与专业志愿服务需求不相适应、自我完善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不够等问题;服务对象层面,存在着服务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服务效果反馈渠道不畅通、服务资源不平衡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从完善专业志愿服务管理体系、完善海南省高职院校专业志愿服务培训体系、促进高职院校专业志愿服务项目建设、构建高职院校以专业志愿服务项目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打造“红”“蓝”“绿”专业志愿服务品牌等五个方面提出了改进的措施和对策,推动海南省高职院校专业志愿服务健康发展。
何俊萍[9](2021)在《基于IPO模型的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绩效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4年《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根据产业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大量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和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爱岗敬业的劳动人们”。2015年《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加强行业的引导作用,深化产教融合,通过多种方式去激发企业的办学活力,明确企业的办学主体地位,人才培养全过程离不开行业企业参与,应充分听取行业企业的建议”。在2019年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出“重视学习者的职业道德,技术技能和就业质量,并结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水平,鼓励多元主体参与评价,建立职业教育质量的科学评价体系”。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可为政府制定产教融合政策提供参考,增强企业作为产教融合主体的内生动力,促进教育链与产业链之间的衔接,提升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及学校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研究对象主要是广东省内的三所高职院校,研究方法采用了访谈和问卷调查研究、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搭建高职院校绩效评价体系,一级指标包含产教融合投入指标、产教融合过程指标、产教融合效果指标,二级指标包括经费投入、师资队伍、实训基地建设、专业建设、教学与培训、课程建设、企业效益、学校效益、学生满意度等九个指标,三级指标有三十二个。运用评价体系对H1、H2、H3三所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绩效进行实证分析。根据模糊综合评价结果,H1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绩效属于优秀水平,H2和H3高职院校均属于良好水平。三所样本高职院校在产教融合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效,为区域内的高职院校发展产教融合提供了一个范本。但是高职院校在产教融合投入环节、过程环节和效果环节上依然存在某些缺陷和问题,应在充分了解产教融合发展现状基础上去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提升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绩效水平的建议和策略主要包括以下方面:设立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专项资金,建设实践导向的产教融合型师资队伍,创新校内外实训基地管理体制,以完善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投入环节的建设。增强高职院校主动对接产业发展需求的动力,构筑以学科与产业技术逻辑为双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设机制,以强调技能为核心高效开展教学与培训,以实现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过程环节的优化。多措并举提升企业效益,基于就业导向开展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提高学生对产教融合服务和自身发展满意度,以保证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效果环节的产出。
蒋晓云[10](2021)在《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研究》文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共中央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育人主渠道作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对高职大学生开展思政教育的主渠道。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是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建设的重要环节,其主要目的是要强化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同时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高职院校有着不同于普通高校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存在诸多问题,如:评价目的定位有所偏离、忽视思政课教学的特殊性、评价方式比较单一、评价对象的片面化、评价指标缺乏系统化等。这些因素影响了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阻碍了其内涵式发展,必须正视和解决这些问题。因此,探讨当前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策略,希望能为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提供具有特色化和针对性的评价体系,从而提高其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并为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探索新思路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也是本论文重点研究的问题。本论文以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作为视角,从开展理论研究入手,阐述了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的原则、方法,及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通过文献研究及对H高职学生问卷调查和教职工访谈,分析他们对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的认知情况,分析目前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中的突出问题及成因,做到科学归因,合理溯源。结合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最后针对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中的问题及原因,提出四个方面对策:转变高职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观念、建立科学合理的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完善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的保障机制、建设全面的教学质量评价监控体系。本论文为新时代背景下研究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提供了参考性和借鉴意义,对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提升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笔者的研究,希望能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理论体系,提升研究层次,推进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发展。
二、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rt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和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选题的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动态 |
二、国外研究动态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与问题 |
二、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实践教学质量 |
二、实践教学质量评价 |
第二节 CIPP评价模式 |
一、CIPP评价模式的含义 |
二、CIPP评价模式的要素与特征 |
三、CIPP评价模式与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的契合性 |
第三章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的构成要素与体系构建 |
第一节 评价体系的理论构建 |
一、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成要素确立依据 |
二、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成要素确立原则 |
第二节 评价指标的实践选取 |
一、文献研究选取指标 |
二、政策研究选取指标 |
三、实践研究选取指标 |
四、评价指标合并与筛选 |
第三节 评价体系构成要素的专家法实施 |
一、专家咨询问卷的确定 |
二、专家咨询实施过程 |
三、第一轮专家咨询结果分析 |
四、第二轮专家咨询结果分析 |
五、评价体系构成要素的确定及其来源 |
第四节 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权重确立 |
一、构建评价体系层次结构 |
二、构成要素的权重计算 |
三、构成要素的权重分析 |
第四章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验证与分析 |
第一节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的调查分析 |
一、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问卷的编制 |
二、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问卷的实施 |
第二节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问卷的信效度分析 |
一、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信度分析 |
二、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效度分析 |
第三节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问卷构成要素分析 |
一、实践教学背景评价构成要素分析 |
二、实践教学投入评价构成要素分析 |
三、实践教学过程评价构成要素分析 |
四、实践教学成果评价构成要素分析 |
第四节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构成要素的反映情况 |
一、实践教学背景情况 |
二、实践教学投入情况 |
三、实践教学过程情况 |
四、实践教学成果情况 |
第五章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的措施 |
第一节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存在的问题及其启示 |
一、学校层面问题及对评价体系构建的启示 |
二、教师层面问题对评价体系构建的启示 |
三、学生层面问题对评价体系构建的启示 |
第二节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权重反映 |
一、学校发展定位在背景评价中的权重高 |
二、师资队伍建设在投入评价中的权重高 |
三、实践教学方法在过程评价中的权重高 |
四、企业认可度在成果评价中的权重高 |
第三节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建议 |
一、重视对学校在发展定位方面的评价 |
二、提高教师培训、经历在评价体系的权重 |
三、重视实践教学方法与内容在评价体系中的权重 |
四、增强对企业影响学生专业实践能力转化的评价 |
第四节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局限与展望 |
一、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局限 |
二、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成要素咨询(第一轮专家咨询) |
附录2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成要素咨询(第二轮专家咨询) |
附录3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成要素权重咨询(第三轮专家咨询) |
附录4 高职实践教学质量评价问卷(教师评价问卷) |
附录5 高职实践教学质量评价问卷(学生评价问卷) |
附录6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构成要素访谈提纲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
(2)协同理论视角下高职生顶岗实习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及意义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述评 |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高职教育 |
二、顶岗实习 |
三、顶岗实习管理 |
第四节 研究方案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方法 |
四、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协同理论视角下高职生顶岗实习管理分析框架的构建 |
第一节 高职生顶岗实习管理的理论基础 |
一、协同理论 |
二、PDCA循环理论 |
三、柯氏评估模型理论 |
第二节 高职生顶岗实习管理系统的构成 |
一、内部主体系统的构成 |
二、外部支持系统的构成 |
三、内外部协同管理系统的功能定位 |
第三节 高职生顶岗实习管理的分析框架 |
一、高职生顶岗实习管理过程的阶段及内容分析 |
二、高职生顶岗实习成效的评估维度及内容分析 |
三、高职生顶岗实习管理的影响因素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职生顶岗实习管理调研工具的编制与实施 |
第一节 调研工具的编制 |
一、调查问卷的编制 |
二、访谈提纲的编制 |
第二节 研究实施 |
一、问卷调查的实施 |
二、访谈调查的实施 |
三、数据的整理与统计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职生顶岗实习管理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一节 高职生顶岗实习管理过程的现状分析 |
一、计划共商阶段 |
二、共管共育阶段 |
三、评价共享阶段 |
四、总结共赢阶段 |
第二节 高职生顶岗实习成效的现状分析 |
一、总体情况的描述性分析 |
二、各个层面的描述性分析 |
三、不同背景的差异性分析 |
第三节 高职生顶岗实习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
一、校企实习合作的渠道较为单一 |
二、学校课程内容滞后于实习内容 |
三、校企共管共育功能未完全发挥 |
四、实习生的心理与安全问题凸显 |
五、实习评价与总结形式主义突出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高职生顶岗实习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一节 支持系统方面的原因分析 |
一、政府的统筹制度尚未健全 |
二、行会服务功能未完全发挥 |
三、家长的心理教育功能缺失 |
第二节 主体系统方面的原因分析 |
一、高职教师实习管理力量薄弱 |
二、企业对顶岗实习的认识不足 |
三、实习生自身管理能力较薄弱 |
四、主体系统协同管理程度较低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协同理论视角下高职生顶岗实习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
第一节 协调支持系统因素以发挥保障作用 |
一、政府:加强作为序参量的主导地位 |
二、行会:搭建校企协同信息服务平台 |
三、家长:强化教育与监督功能的发挥 |
第二节 协同主体系统因素以促进有序管理 |
一、高职教师:提高顶岗实习管理水平 |
二、企业:转变发展观念与加强文化建设 |
三、实习生:增强心理素质与制定实习规划 |
四、校企双方:构建自组织实习管理系统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
(3)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研究 ——以四川凉山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文献述评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的难点、创新点及局限性 |
一、研究的难点 |
二、研究的创新点 |
三、研究的局限性 |
第二章 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的理论分析 |
第一节 人才培养模式的要素构建依据 |
一、着作、文献研究指标选取 |
二、政策文本指标选取 |
三、培养方案指标选取 |
四、专家咨询指标选取 |
第二节 核心概念厘定 |
一、欠发达地区 |
二、高职学前教育专业 |
三、人才培养模式 |
第三节 理论基础 |
一、能力本位教育理论 |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 |
三、内生式发展理论 |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实施 |
第一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地点 |
三、研究工具 |
第二节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 |
二、调查问卷的施测 |
三、共同方法偏差的统计检验与控制 |
四、调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
第三节 访谈的设计与实施 |
一、访谈设计 |
二、访谈实施 |
第四章 欠发达地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与问题 |
第一节 欠发达地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分析 |
一、欠发达地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数量需求分析 |
二、欠发达地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素质需求分析 |
第二节 欠发达地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 |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分析 |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描述分析 |
三、人才培养模式的差异性比较分析 |
四、人才培养模式各要素相关性分析 |
五、人才培养模式对各要素满意度的影响分析 |
六、问卷调查研究的结论 |
第三节 欠发达地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访谈结果分析 |
一、关于培养目标访谈的结果 |
二、关于培养过程的访谈结果 |
三、关于培养制度的访谈结果 |
四、关于培养评价的访谈结果 |
五、访谈结论 |
第四节 欠发达地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培养目标定位不明 |
二、培养过程缺乏系统性和合理性 |
三、培养制度不健全,培养主体单一 |
四、评价体系不灵活、考核机制固化 |
第五节 欠发达地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问题的原因剖析 |
一、经济发展缓慢,缺乏必要的财政支持 |
二、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内生发展动力不足 |
三、学生主体认知偏差 |
第五章 发达地区培养经验及对欠发达地区高职学前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 |
第一节 发达地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调查分析 |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分析 |
二、培养目标的现状分析 |
三、培养过程的现状分析 |
四、培养制度的现状分析 |
五、培养评价的现状分析 |
六、发达地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调查结论 |
第二节 发达地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
一、明确清晰的培养目标定位 |
二、系统化的培养过程 |
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培养制度 |
四、多元完善的培养评价体系 |
第三节 对欠发达地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 |
一、细化培养目标定位,契合市场需求 |
二、完善培养过程,保障培养资源 |
三、校政企深度融合,拓宽培养主体 |
四、健全评价指标,增加评价主体 |
第六章 欠发达地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策略 |
第一节 欠发达地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设计 |
一、欠发达地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要求 |
二、欠发达地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条件 |
三、欠发达地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优化模型建构 |
第二节 构建精准具体、特色化的培养目标 |
一、培养目标具体化 |
二、培养目标特色化 |
第三节 建立系统、合理、科学的内生式培养过程 |
一、建立课程设置的动态调整机制 |
二、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
三、整合优化“外源式”和“内生式”教育资源 |
第四节 坚持“校政园”深度融合的协同培养机制 |
一、强化各利益主体的功能 |
二、构建利益平衡稳定的专项培养平台 |
第五节 建立灵活多元的培养评价体系 |
一、拓宽评价主体,提升评价的全面性 |
二、改善评价方式,确保评价的发展性 |
三、更新评价指标,保障评价的时代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我国近十年学前教育政策一览表 |
附录二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三 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访谈提纲 |
附录四 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访谈提纲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
(4)唐山X职业学院实训基地建设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概念界定 |
(一)高职院校 |
(二)实训基地 |
(三)实训基地建设 |
三、研究现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三)研究述评 |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高职院校实训基地概述 |
一、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发展历程 |
二、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必要性 |
三、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功能 |
(一)实践教学功能 |
(二)生产研发功能 |
(三)社会培训功能 |
(四)“双师型”教师培养功能 |
四、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原则 |
(一)实训基地环境建设原则 |
(二)实训基地技术建设原则 |
(三)实训内容安排原则 |
(四)实训基地提供服务原则 |
(五)实训基地管理建设原则 |
第二章 唐山X职业学院实训基地建设调查及分析 |
一、唐山X职业学院实训基地建设现状及调查 |
(一)唐山X职业学院基本情况概述 |
(二)学院实训基地建设现状 |
(三)学院实训基地建设调查 |
二、唐山X职业学院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
(一)实训基地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
(二)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缺乏企业深度参与 |
(三)实训基地师资能力有待提高 |
(四)实训基地管理有待完善 |
三、唐山X职业学院实训基地建设问题成因 |
(一)融资渠道有限 |
(二)校企合作管理不足 |
(三)“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力度不够 |
(四)实训基地管理制度不健全 |
第三章 唐山X职业学院实训基地建设的对策 |
一、健全实训基地管理制度 |
(一)健全各项管理制度 |
(二)严格实训基地教学与纪律要求 |
(三)完善校企合作的管理制度 |
二、强化校企合作力度 |
(一)健全校企合作机制 |
(二)构建校企信息共享平台 |
(三)积极寻求全方位的合作 |
三、增加“双师型”教师数量 |
(一)构建多元化教师聘用制度 |
(二)培养塑造“双师型”教师 |
四、完善实训基地实践教学体系 |
(一)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
(二)完善实训基地的课程体系 |
(三)丰富实践教学内容 |
五、多渠道获取建设资金 |
(一)借助捐赠等手段获取建设资金或设备 |
(二)推动实训基地市场化发展 |
(三)校校合作共享优质资源 |
结语 |
一、研究结论 |
二、启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含致谢) |
(5)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面临的突出问题 |
1.1 师资团队的教学素养相对偏差 |
1.2 3D打印技术专业教材不成体系,资源匮乏 |
1.3 教法难以提升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
2 3D打印技术应用专业“三教”改革措施 |
2.1 通过“名师引领、双元结构、分工协作”的准则塑造团队 |
2.1.1 依托有较强影响力的带头人,有效开发名师所具备的引领示范效果 |
2.1.2 邀请大师授教,提升人才的技术与技能水准 |
2.2 推进“学生主体、育训结合、因材施教”的教材变革 |
2.2.1 设计活页式3D打印教材 |
2.2.2 灵活使用信息化技术,形成立体化的教学 |
2.3 创新推行“三个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教法改革 |
2.3.1 采取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法 |
2.3.2 构建与推进更具创新性的“三个课堂”模式 |
(6)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
2.1 Msssive MIMO技术 |
2.2 极简载波技术 |
2.3 超密集组网 |
2.4 MEC技术 |
3 总结 |
(7)民办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的问题研究 ——以川渝两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前人已有研究评述 |
1.3 研究方法与步骤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步骤 |
1.3.3 调查问卷数据质量监控及样本情况 |
1.3.4 创新点 |
2 民办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概述 |
2.1 民办高职院校概述 |
2.1.1 民办高职院校的涵义 |
2.1.2 民办高职院校的特点 |
2.2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涵 |
2.3 改进民办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
2.3.1 “中国制造”人才强国战略的现实需要 |
2.3.2 民办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内在需要 |
2.3.3 民办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化”的客观需要 |
3 民办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
3.1 民办高职院校缺乏科学的思政课实践育人理念 |
3.1.1 民办高职院校对思政课实践育人本质认识不足 |
3.1.2 民办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育人理念缺乏国际视野 |
3.2 教学主客体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角色缺位 |
3.2.1 教学主客体在实践教学中角色意识不足 |
3.2.2 教学主客体对实践教学缺乏参与热情 |
3.2.3 教学主客体在实践教学中缺乏师生互动 |
3.3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组织管理缺乏规范性 |
3.3.1 实践教学流程“无章可循” |
3.3.2 实践教学组织“各自为政” |
3.3.3 成效考核体系“形同虚设” |
3.4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载体吸引力不足 |
3.4.1 活动载体缺乏趣味性 |
3.4.2 实践教学网络载体缺乏有效性 |
4 民办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1 民办高职院校育人环境中的负面影响 |
4.1.1 教学空间不足影响实践教学实施 |
4.1.2 就业形势严峻冲击实践教学效果 |
4.1.3 学习风气不佳影响实践教学质量 |
4.2 民办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相对滞后 |
4.2.1 专职教师师资数量严重不足 |
4.2.2 教师对实践教学把控能力有限 |
4.2.3 缺乏师资能力提升的专业培训 |
4.3 民办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载体选取运行不当 |
4.3.1 载体形式缺乏创新性 |
4.3.2 载体选取针对性不强 |
4.3.3 载体内容与书本内容脱节 |
4.4 民办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保障机制建设不足 |
4.4.1 教学经费投入制度缺位 |
4.4.2 教学平台建设机制欠缺 |
4.4.3 教学协调管理机制不完善 |
5 改进民办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对策思考 |
5.1 借鉴国内外先进成果促民办高职院校转变思政课实践育人理念 |
5.1.1 立足国际视野,强化“立德树人”的实践育人理念 |
5.1.2 强化责任意识,树立“三全育人”的实践育人理念 |
5.2 以实现教育实效为主导强化教学主客体在实践教学中的参与互动 |
5.2.1 树立科学的实践观,端正主客体教与学动机 |
5.2.2 把握教学客观规律,激发主客体的参与热情 |
5.2.3 贯彻民主平等理念,加强主客体实践的互动 |
5.3 以科学有序的组织管理机制保障民办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开展 |
5.3.1 建立多元联动的组织管理体系 |
5.3.2 完善教师管理培养机制 |
5.3.3 构建合理灵活的实践考核评价体系 |
5.4 以学生需求为导向提升实践教学载体吸引力 |
5.4.1 探索运用贴近学生的实践教学载体 |
5.4.2 强化网络新媒体载体的实践教学功能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
(8)海南省高职院校专业志愿服务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可能的创新点 |
2 高职院校志愿服务概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高职教育 |
2.1.2 志愿服务 |
2.1.3 专业志愿服务 |
2.1.4 志愿者 |
2.2 高职院校发展专业志愿服务的理论基础——志愿失灵理论 |
2.3 高职院校发展专业志愿服务的现实需要 |
2.3.1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 |
2.3.2 志愿服务向纵深发展的必然要求 |
2.3.3 高职院校大学生志愿者个人专业能力提升的诉求需要 |
3 海南省高职院校志愿服务发展现状分析 |
3.1 志愿服务内容方面 |
3.1.1 志愿服务项目种类趋于多样化 |
3.1.2 志愿服务活动多为非专业志愿服务 |
3.1.3 志愿服务种类同质化严重 |
3.2 志愿服务管理方面 |
3.2.1 实现项目化管理,但大多流于表面 |
3.2.2 志愿服务参与人数众多,但流动性大 |
3.2.3 管理团队趋于专业化,但水平不高 |
3.3 志愿服务培训方面 |
3.3.1 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前的培训较少 |
3.3.2 专业志愿服务活动开展过程中专业指导不够 |
3.3.3 志愿服务活动结束后缺少意见反馈和经验总结 |
4 海南省高职院校专业志愿服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4.1 政府主管部门层面 |
4.1.1 主管部门对高职院校专业志愿服务的顶层设计有所缺失 |
4.1.2 主管部门对高职院校专业志愿服务的指导培训明显不足 |
4.1.3 主管部门对高职院校专业志愿服务的品牌打造力度不够 |
4.2 高职院校层面 |
4.2.1 专业志愿服务组织管理机构不完善 |
4.2.2 专业志愿服务缺少长效机制 |
4.2.3 专业志愿服务培训专业化水平不高 |
4.3 志愿者层面 |
4.3.1 高职学生志愿者对专业志愿服务的认识不充分不深刻 |
4.3.2 高职学生志愿者的专业技能与专业志愿服务需求不相适应 |
4.3.3 高职学生志愿者自我完善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不够 |
4.4 服务对象层面 |
4.4.1 服务对象对专业志愿服务处于被动接受状态 |
4.4.2 服务对象对专业志愿服务效果的反馈渠道不畅通 |
4.4.3 服务对象所享受的专业志愿服务资源不平衡 |
5 海南省高职院校专业志愿服务发展的对策建议 |
5.1 完善专业志愿服务管理体系 |
5.1.1 完善专业志愿服务管理架构 |
5.1.2 建立健全专业志愿者长效机制 |
5.1.3 强化专业志愿服务师资队伍建设 |
5.2 完善海南省高职院校专业志愿服务培训体系 |
5.2.1 提升志愿者对专业志愿服务的认识和理解 |
5.2.2 搭建海南省高职院校专业志愿服务培训平台 |
5.2.3 搭建海南省高职院校专业志愿服务交流平台 |
5.3 促进高职院校专业志愿服务项目建设 |
5.3.1 推进专业志愿服务项目化管理 |
5.3.2 校政企多方共同搭建专业志愿服务项目平台 |
5.3.3 建立海南省高职院校专业志愿服务项目库 |
5.4 构建高职院校以专业志愿服务项目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 |
5.4.1 多措并举,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
5.4.2 内联外延,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
5.4.3 深化改革,保证实践教学效果 |
5.5 结合高职院校特色,打造“红”“蓝”“绿”专业志愿服务品牌 |
5.5.1 “革命红”专业志愿服务品牌 |
5.5.2 “工匠蓝”专业志愿服务品牌 |
5.5.3 “文明绿”专业志愿服务品牌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海南省高职院校专业志愿服务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2:海南省高职院校专业志愿服务情况访谈提纲(一) |
附录3:海南省高职院校专业志愿服务情况访谈提纲(二) |
附录4:海南省高职院校专业志愿服务情况访谈提纲(三) |
附录5 |
致谢 |
(9)基于IPO模型的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绩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三节 研究问题及目的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目的 |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技术路线 |
第五节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一、研究内容 |
二、创新点 |
第二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 |
一、高职院校 |
二、产教融合 |
三、绩效评价 |
四、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绩效评价 |
第二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绩效管理理论 |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 |
三、IPO评价模型 |
四、理论分析框架 |
第三章 设计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
第一节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一、坚持全面性和代表性原则 |
二、坚持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原则 |
三、要遵循数据可获得性和权威性原则 |
四、坚持投入、过程与产出相结合原则 |
第二节 评价指标确定的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专家调查法 |
第三节 评价指标体系信效度分析 |
一、问卷的设计及调查实施 |
二、问卷信效度分析及指标筛选结果 |
第四节 产教融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阐述 |
一、产教融合投入的指标说明 |
二、产教融合过程的指标说明 |
三、产教融合效果的指标说明 |
第五节 评价指标的权重确定 |
一、层次分析法概述 |
二、运用层次法计算指标权重 |
第四章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绩效评价的实证分析 |
第一节 模糊综合评价法 |
一、模糊综合评价法的相关研究 |
二、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基本原理 |
三、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测算步骤 |
第二节 评价对象及数据来源 |
一、评价对象 |
二、数据来源 |
三、原始数据 |
第三节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绩效评价过程 |
一、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绩效单因素评价 |
二、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绩效模糊综合评价 |
第四节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绩效评价结果 |
一、产教融合投入的评价结果分析 |
二、产教融合过程的评价结果分析 |
三、产教融合效果的评价结果分析 |
第五章 提升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绩效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完善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投入环节 |
一、设立产教融合的专项资金 |
二、建设实践导向的产教融合型师资队伍 |
三、创新校内外实训基地管理体制 |
第二节 优化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过程环节 |
一、增强高职院校主动对接产业发展需求的动力 |
二、构筑以学科与产业技术逻辑为双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设机制 |
三、以强调技能为核心高效开展教学与培训 |
第三节 保障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效果环节 |
一、多措并举提升企业效益 |
二、基于就业导向开展产教融合人才培养 |
三、提高学生对产教融合服务和自身发展满意度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不足 |
第三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专家咨询问卷(第一轮) |
附录二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专家咨询问卷(第二轮) |
附录三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绩效评价指标权重调查表 |
附录四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绩效评价调查表 |
附录五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基本情况调查访谈提纲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
(10)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概念界定 |
(一)高职院校 |
(二)思政课 |
(三)教学质量评价 |
四、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
五、研究内容和思路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思路 |
六、研究方法 |
(一)文献法 |
(二)调查法 |
(三)访谈法 |
第一章 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概述 |
一、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的原则 |
(一)评价主客体多元化原则 |
(二)评价方法多样性原则 |
(三)评价指标多维性原则 |
二、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的方法 |
(一)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方法 |
(二)对学生的学习质量评价的方法 |
三、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的作用 |
(一)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 |
(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
(三)促进教学诊断与改进 |
第二章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现状调查 |
一、H高职作为个案研究的价值 |
(一)H高职简介 |
(二)H高职作为个案研究的原因 |
二、H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问卷调查 |
(一)调查问卷设计 |
(二)调查对象的选取和基本情况 |
(三)调查结果 |
三、H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访谈 |
(一)访谈方式及访谈内容设计 |
(二)访谈对象的选取及基本情况 |
(三)访谈结果 |
第三章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现状分析 |
一、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
(一)评价目的定位有所偏离 |
(二)评价课程特殊性有所忽视 |
(三)评价方式比较单一 |
(四)评价对象的片面化 |
(五)评价指标缺乏系统化 |
二、影响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的因素 |
(一)学生因素 |
(二)教学因素 |
(三)社会因素 |
第四章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对策与建议 |
一、转变高职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观念 |
二、建立科学合理的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
(一)设定科学的评价目标 |
(二)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 |
(三)建立多维的评价主体体系 |
(四)完善思政课教学质量的评价运行机制 |
(五)创新教学质量评价反馈机制 |
三、完善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估的保障机制 |
(一)加强内涵建设 |
(二)领导重视 |
(三)管理到位 |
四、建设全面的教学质量评价监控体系 |
(一)建立学生德育管理的专门机构 |
(二)要强化思政课教师评价队伍建设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调查问卷 |
附录二:教职工及行政人员访谈提纲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四、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研究[D]. 陈慧欣.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21(12)
- [2]协同理论视角下高职生顶岗实习管理研究[D]. 戴秋初.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21(12)
- [3]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研究 ——以四川凉山为例[D]. 张晓霞.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21(02)
- [4]唐山X职业学院实训基地建设调查研究[D]. 郑乔.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5]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J].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 数码世界, 2020(04)
- [6]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7]民办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的问题研究 ——以川渝两地为例[D]. 杜雪冬.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2)
- [8]海南省高职院校专业志愿服务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D]. 李超. 海南大学, 2019(06)
- [9]基于IPO模型的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绩效评价研究[D]. 何俊萍.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21(12)
- [10]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研究[D]. 蒋晓云.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标签:实践教学论文; 顶岗实习论文; 顶岗实习管理系统论文; 人才培养方案论文; 人才培养机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