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麻恢复期苏醒延迟发生的原因分析和处理(论文文献综述)
周荣[1](2021)在《基于精细化理念的护理干预对腹腔镜结直肠癌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基于精细化理念的护理干预对腹腔镜结直肠癌患者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围麻醉期生命体征、焦虑情绪、镇静效果、麻醉苏醒时间的影响,为提高腹腔镜结直肠癌患者的苏醒质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20年8月至2021年1月在山西省某三级甲等肿瘤医院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的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便利法按照患者入院时间的先后顺序,将2020年8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的40例患者纳入常规护理对照组,2020年1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的40例患者纳入精细化护理干预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包括了解患者基本情况、开展疾病知识教育、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等,干预组患者从麻醉前准备、麻醉诱导期、麻醉维持期、麻醉苏醒期四个时段给予基于精细化理念的护理干预。详细记录常规护理对照组和精细化护理干预组患者不同时刻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呼吸以及焦虑得分、镇静评分、躁动发生率、麻醉苏醒时间,对所得数据进行整理录入,统计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各项指标之间的差别。结果:(1)基于精细化理念的护理干预对维持患者围麻醉期生命体征相对稳定有积极意义,有利于手术顺利完成。干预后,精细化护理干预组患者T0、T1、T2、T3时刻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呼吸均低于常规护理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基于精细化理念的护理干预可减弱腹腔镜结直肠癌患者的焦虑情绪,对促进患者尽快恢复有积极意义。干预后,精细化护理干预组患者的焦虑得分明显低于常规护理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基于精细化理念的护理干预对维持最佳镇静效果有正面作用。干预后,精细化护理干预组患者的镇静得分优于常规护理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基于精细化理念的护理干预有助于减少腹腔镜结直肠癌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发生,使患者安全度过恢复期。干预后,精细化护理干预组患者的躁动发生率低于常规护理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基于精细化理念的护理干预可缩短腹腔镜结直肠癌患者麻醉苏醒时间,提高苏醒质量。干预后,精细化护理干预组患者的麻醉苏醒时间短于常规护理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结直肠癌患者苏醒期躁动是一种常见的术后并发症,严重时可导致手术失败甚至危及生命。当患者发生躁动时,护理人员应沉着冷静,不慌不忙,尽快查明诱因并给予相应干预措施,使躁动危害降至最小。在本文的研究中,基于精细化理念的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腹腔镜结直肠癌患者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保持患者生命体征相对稳定,减弱围麻醉期紧张、焦虑的负性情绪,缩短麻醉苏醒时间,使患者安全度过恢复期,同时为加强医疗人文关怀和护理服务质量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孙玲玲[2](2021)在《基于前馈控制的护理干预对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苏醒期不良反应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为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制定专科化的麻醉苏醒期前馈控制护理措施提供参考;探讨前馈控制护理措施对预防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麻醉苏醒期不良反应的应用效果。研究方法:(1)基于前馈控制管理理论,成立前馈控制小组,分析麻醉复苏室全麻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高危因素,并在查阅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结合临床护理经验,初步制定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麻醉苏醒期前馈控制的护理措施,最后经过相关专家咨询确定最终的前馈控制护理措施。(2)采用历史性对照研究,研究对象来源于湖州市某三甲医院,根据纳入、排除标准选取2019年7月-2019年12月行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患者82例作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措施,回顾性地收集相关资料和数据,选取2020年7月-2020年12月行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患者82例作为试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前馈控制护理措施,收集两组患者术前的一般资料、术后在复苏室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躁动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低体温发生率、疼痛程度以及恶心呕吐发生率。采用SPSS23.0软件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和分析,P<0.05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本研究对照组和实验组最终纳入对照组和试验组各80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BMI指数、入室体温、手术部位、ASA分级(麻醉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两组患者在入PACU(麻醉复苏室)、入PACU10min后的SAS评分(Riker-镇静躁动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出PACU时的S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入PACU、入PACU10min、入PACU30min和出PACU时的体温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且试验组体温始终高于对照组。对各时间点体温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F组别=14.646,P<0.01,F时间=257.466,P<0.01,F交互=4.914,P<0.01,结果显示两组之间的体温和各时间点的体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组别和时间之间存在交互作用。(4)两组患者入PACU、出PACU时的疼痛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两组患者在PACU内的躁动发生率和低体温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PACU停留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1)前馈控制护理可降低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2)前馈控制护理可减少术中体温的降低幅度,有效预防肺癌患者术后低体温的发生。(3)前馈控制护理可缓解患者术后疼痛,但对减少术后恶心呕吐的效果不明显。(4)前馈控制护理可缩短肺癌患者术后在PACU内的停留时间,加快患者术后的麻醉复苏,对提高PACU内床位的周转率有一定的作用。
邓小娥,张丽凤,周春峰,谢显龙,黄莹,黄玲[3](2021)在《全身麻醉恢复期预防拔除气管导管不良反应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综述全身麻醉恢复期拔除气管导管引起不良反应的机制、影响因素以及采取的预防措施,为开展全身麻醉恢复期拔除气管导管引起不良反应预防的研究和提高患者全麻恢复期复苏质量提供借鉴。
贾楠[4](2021)在《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预防导尿管相关膀胱刺激征的效果》文中提出研究背景:目前,大家都在提倡舒适化的医疗,常规术前留置导尿管的处置开始调整到全身麻醉的诱导后进行。可能由于患者全麻后处于无意识状态,他们并不记得尿道中插入尿管的感觉。当患者从麻醉状态中苏醒时,尿管的刺激会让他们感觉异常,甚至会出现膀胱刺激症状。当患者表示想要排尿,同时可能伴随肢体摆动甚至试图拔出导尿管等表现时,就发生了我们临床上常说的导尿管相关膀胱刺激征(catheter-related bladder discomfort,CRBD)。这种症状在绝大多数的全麻后导尿患者中都可能出现,它不仅会使患者烦躁不安,还会诱发高血压、心肌供血不足、心律失常及心衰等心血管系统疾病,甚至引起手术的切口裂开、出血等情况的发生。CRBD会造成患者术后恢复缓慢并且影响出院的时间、提高了患者的费用,还会导致病床的周转率下降,因此我们应该重视预防CRBD的发生。右美托咪定作为高选择性的α2受体激动剂,具有很好的镇静、镇痛和抑制交感神经兴奋的作用,可降低CRBD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目的:1、比较接受TURP的患者在外科医生置入导尿管前30分钟静注不同剂量的右美托咪定后导尿管相关膀胱刺激征的发生几率及严重的程度;2、比较不同剂量的右美托咪定对接受TURP的患者全麻术后的镇静镇痛强度及发生各种不良反应的例数。方法:本试验已取得我院的伦理委员会的同意,并与患者签订知情同意书,挑选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这段时间内在我们医院选择静脉全麻下行TURP的老年男性患者120例。外科医生置入导尿管前30分钟,按照随机数字表法把这些试验对象分为三组,每组包含40例,第一组(D1)应用右美托咪定0.5μg/kg,第二组(D2)应用右美托咪定1μg/kg,第三组(C)为对照组,应用生理盐水。选择65-85岁之间,ASA为Ⅰ-Ⅱ级,体重在60-85kg之间,手术时间为60-120min的患者,并记录麻醉结束后睁眼的时间及拔出喉罩的时间,拔出喉罩即刻CRBD的评分,以及拔出喉罩即刻、1小时、2小时、4小时的视觉模拟疼痛(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镇静程度(Ramsay)评分;当CRBD的评分大于2分时,表示患者出现了中重度的CRBD,我们采用经静脉给予羟考酮治疗CRBD的症状,同时我们还要记录患者发生苏醒延迟、明显的血压降低和心动过缓等情况的患者。结果:共有124例符合标准的患者被选入本试验,除了1例患者在交待完注意事项后拒绝参加试验外,剩余123例患者全部同意进入试验,每组为41人。在收集数据过程中,C组中有一例患者改变了麻醉的方式,D1组中有一例患者数据收集的不完整,D2组中有一例患者改变了手术的方式,最后每个小组有40例患者完成了试验。1、三组患者一般情况的比较经过观察发现,D2组患者比D1组患者睁眼时间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但是三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手术的时间和睁眼的时间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2、三组患者CRBD评分的比较D1组和D2组的导尿管相关膀胱刺激征发生率分别为32.5%和30%,明显低于C组的70%(P<0.05),D1组和D2组中重度CRBD的发生率都是7.5%,而C组甚至达到了30%(P<0.05),D1组的CRBD评分与D2组的比较,两个组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3、三组患者VAS评分的比较与C组比较,拔出喉罩后即刻、1小时、2小时和4小时D1组和D2组的VAS评分明显的降低(P<0.05),D1组和D2组的VAS评分比较,没有显着差异(P>0.05)。4、三组患者Ramsay镇静评分的比较与C组比较,拔出喉罩即刻D1组和D2组的Ramsay评分有统计学的差异(P<0.05),但是试验组中D1组和D2组的镇静评分并没有观察到不同(P>0.05);三组中第1、2、4小时三个不同时间点患者出现躁动情况比较,没有观察到明显的不同(P>0.05)。5、术后发生苏醒延迟的患者数,C组1例,D1组2例,D2组7例,由此可以观察到,与C组和D1组比较,D2组患者意识恢复缓慢的人数大幅增加(P<0.05)。术后发生血压下降的患者数,C组0例,D1组1例,D2组1例;而心率减慢的患者数,C组0例,D1组1例,D2组2例,三个组之间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没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结论:1、外科医生置入导尿管前30分钟应用合理剂量的右美托咪定可以明显缓解TURP患者麻醉苏醒后导尿管引起的相关膀胱刺激症状;2、外科医生置入导尿管前30分钟应用0.5μg/kg的右美托咪定能够有效减轻TURP患者停药苏醒后的疼痛程度,镇静适度,且与1μg/kg的剂量相比较,老年患者中术后苏醒延迟的发生率更低。
李映云,周志军[5](2021)在《腹腔镜下精准解剖定位行前列腺癌或膀胱癌根治术降低术后苏醒延迟发生风险》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或膀胱癌根治术术后苏醒延迟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早期防治提供信息。方法选择2016年9月~2019年1月期间于南通市第二人民医院行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或膀胱癌根治术治疗的327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对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资料进行收集,统计术后苏醒延迟发生率,经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苏醒延迟的危险因素。结果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或膀胱癌根治术术后苏醒延迟检出61例,发生率是18.7%(61/327);单因素分析发现,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或膀胱癌根治术术后苏醒延迟与患者年龄、合并冠心病、糖尿病、呼吸系统疾病、贫血及吸烟、饮酒、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麻醉时间、术中输液总量、复合硬膜外麻醉、解剖定位标志位置清晰度和术中输血存在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患者年龄、合并糖尿病、伴呼吸系统疾病、贫血、吸烟、饮酒、术中输液总量和解剖定位标志位置清晰度为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或膀胱癌根治术,术后苏醒延迟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或膀胱癌根治术,术后苏醒延迟和患者年龄、合并糖尿病、呼吸系统疾病、贫血,吸烟、饮酒、解剖定位标志位置清晰度和术中输液总量存在相关性,提示针对存在上述危险因素的患者,需给予对症干预,可以降低术后苏醒延迟发生风险。精准的解剖定位可防止术中的危险反应,利于患者术后恢复,患者对应住院时间极大地缩短。
刘彦锋[6](2020)在《胃癌术后苏醒延迟的相关高危因素分析及对策》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胃癌术后苏醒延迟的相关高危因素及对策。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80例胃癌根治术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发生术后苏醒延迟的30例患者作为延迟组,未发生苏醒延迟的250例患者作为未延迟组,对两组患者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非条件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肝功能分级(χ2=3.9898,P=0.0458)、饮酒史(χ2=4.912,P=0.0267)、合并贫血(χ2=4.5820,P=0.0323)、术中平均体温(t=2.9992,P=0.0030)、手术时间(t=3.9475,P=0.0001)、手术方式(χ2=4.7031,P=0.0301)、术中丙泊酚用量(t=2.1756,P=0.0304)、麻醉深度监测(χ2=7.7778,P=0.0053)、术中输液量(t=3.8910,P=0.0001)及复合七氟烷吸入(χ2=6.557,P=0.0403)与胃癌术后苏醒延迟具有相关性(P<0.05)。多因素非条件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手术方式(OR=4.12,P=0.030)、术中输液量(OR=2.87,P=0.019)、手术时间(OR=3.07,P=0.011)、术中平均体温(OR=2.15,P=0.028)、术中丙泊酚用量(OR=2.58,P=0.009)是胃癌根治术后延迟苏醒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麻醉深度监测(OR=0.44,P=0.005)是其保护因素。结论对影响胃癌根治术后患者苏醒延迟的相关危险因素积极进行干预,对防治胃癌根治术后患者苏醒延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陈思宇[7](2020)在《全身麻醉患者苏醒室内低体温的危险因素及预测模型构建》文中研究指明背景:体温是维持人体内环境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保持正常且恒定的体温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条件。一般情况下,人体依靠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来调节自身的体温,使人体的产热量和散热量处于动态平衡,从而确保体温相对恒定。如果人体产生的热量大于散发的热量,体温就会升高;反之,体温就会下降;直到产生的热量与散发的热量达到平衡时,才会使体温保持在较为稳定的状态。机体核心温度<36.0℃被定义为体温过低。患者术后核心体温降低可导致麻醉药物的作用时间延长,患者苏醒延迟以及围术期并发症增加。尽管麻醉科医师已意识到低体温的危害,但临床实践中仍较少注重核心体温的监测。2015年,Yi等的研究报道,患者术中低体温发生率高达44.3%。随着围术期体温管理的逐渐规范,患者低体温发生率是否有所下降,目前相关研究仍较少。影响低体温发生的因素众多,Macario等曾对麻醉科医师、临床研究员开展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最有可能导致术后低体温的因素如下:年龄因素、室内低温、术前低体温、烧伤患者、瘦弱患者和大量失血等。目的:评估全身麻醉术后患者苏醒室内低体温的发生率,分析相关危险因素并初步建立预警评分系统。研究方法:选取自2018年07月至2018年10月于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接受全身麻醉手术并于术毕入苏醒室的2 68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进入苏醒室后即刻采用红外耳温枪测量右侧鼓膜温度作为体温记录。根据体温记录,将体温<36.0℃的患者纳入低体温组,体温≥36.0℃则纳入正常体温组。统计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手术时间、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术中失血量、输液量及输血量,并分析低体温发生情况。根据各危险因素比值比,构建全身麻醉术后苏醒室内低体温的预警评分系统。结果:全身麻醉术后患者苏醒室内发生低体温的患者共计377例,低体温发生率为14.05%(377/2683)。二分类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BMI值、输液量、ASA分级均是低体温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各独立危险因素的β值所得评分建立全身麻醉术后苏醒室内低体温的风险评估与验证模型,绘制测得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的曲线下面积值为0.683(95%CI 0.654-0.711,P<0.05)。结论:年龄≥60岁、BMI值、输液量、ASA分级均是全身麻醉患者苏醒室内低体温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构建的预警评分系统,对预测全身麻醉术后苏醒室内低体温的准确性较高,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研究。
张建安[8](2020)在《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Emergence Agitation,EA)发生的现状,识别可能影响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因素,建立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风险预测模型,为苏醒期易患躁动的高风险患者提供筛查工具,为临床工作等决策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和专家会议法构建《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风险调查表》,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1月-2019年8月山东省青岛市某三甲医院手术室全麻术后入麻醉恢复室(postanesthesia care unit,PACU)500名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躁动风险调查表、躁动评分表调查PACU内全麻患者苏醒期发生躁动的临床资料和EA的现状。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将建模组的333名全麻患者苏醒期的相关资料整理进行单因素分析,将得到的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的显着性影响因素采用向后-Wald逐步选择法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排除最小Wald值对应的影响变量,最终获得的所有变量都达到显着水平。建立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风险预测模型,采用Hosmer-Lemeshow检验来验证模型的拟合优度,P>0.05表示模型拟合度较好。将模型应用于验证组,得到AUC值(曲线下面积),通过绘制ROC曲线(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进一步判断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风险预测模型的准确度、灵敏度、特异性,以预测概率P=0.5为判定点,P值大于0.5即认为发生躁动,ROC曲线下面积AUC越接近1,说明该模型的预测效果越好。结果1.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单因素分析:年龄(P<0.001,t=34.7)、性别(P<0.001,c2=30.88)、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P<0.001,t=43.58)、状态焦虑程度(P<0.001,c2=45.19)、麻醉方式(P<0.001,c2=15.73)、B超引导下神经阻滞(P<0.001,c2=36.52)、手术类型(P<0.001,c2=23.82)、手术类别(P<0.001,c2=51.11)、导尿管(P<0.001,c2=85.71)、催醒药物(P<0.001,c2=77.565)、术中出血量(P<0.05,t=6.04)、静脉自控镇痛(P<0.001,c2=71.8)、疼痛评分(NRS)(P<0.001,t=87.83)。2.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EA的影响因素:静脉自控镇痛X10(P <0.001,OR=0.007,95%CI:0.01-0.062)、B超引导下神经阻滞X5(P<0.001,OR=0.121,95%CI:0.039-0.376)、导尿管留置X8(P=0.003,OR=2.645,95%CI:1.396-5.010)、手术类型X6(P=0.004,OR=1.499,95%CI:1.142-1.967)、疼痛评分(NRS)X11(P<0.001,OR=3.670,95%CI:2.285-5.897)。3.最终确定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风险预测Logistic回归模型:Logit(Y)=ln(p/1-p)=-11.069-2.112*B超引导下神经阻滞-4.929*静脉自控镇痛+0.405*手术类型+0.972*导尿管留置+1.300*疼痛评分可能发生苏醒期躁动的概率公式:P=Exp(-11.069-2.112*B超引导下神经阻滞-4.929*静脉自控镇痛+0.405*手术类型+0.972*导尿管留置+1.300*疼痛评分)/[1+Exp(-11.069-2.112*B超引导下神经阻滞-4.929*静脉自控镇痛+0.405*手术类型+0.972*导尿管留置+1.300*疼痛评分]4.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风险预测模型验证:经Hosmer-Lemeshow检验其拟合优度可行,其χ2=1.712,df=8,P=0.989;建模组模型验证ROC曲线下面积AUC=88.1%,验模组模型验证ROC曲线下面积AUC=80.7%,灵敏度为83.87%(26/31),特异性为83.08%(113/136),准确度为83.23%(1139/167)。结论手术类型、导尿管、静脉自控镇痛、疼痛评分(NRS)和B超引导下神经阻滞是全麻患者苏醒期发生躁动的独立预测因素,其中手术类型、导尿管、疼痛评分(NRS)是躁动发生的危险因素;静脉自控镇痛、B超引导下神经阻滞是躁动发生的保护因素。构建的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风险预测模型,通过验证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该预测模型方便可行、预测的性能较为稳定,可为麻醉恢复室人员有效预测、筛选全麻患者苏醒期发生躁动提供指导意见。
倪妙然[9](2020)在《右美托咪定预防老年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躁动ED50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预防老年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躁动的半数有效量(ED50)。方法:第一部分:选取2019年1-4月于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年龄65~79岁;ASAⅠ、Ⅱ级;BMI18.0~25.0kg/m2;首例患者手术结束前30分钟,静脉泵注0.50μg/kg Dex,10min内结束。下一例患者剂量按剂量-效应序贯法调节,相邻剂量差0.05μg/kg。应用概率回归分析方法,Dex预防老年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躁动的ED50可经计算得出。第二部分:选取于我院2019年4-12月择期行上述同类别手术的老年患者60例,随机分为A、B、C组(n=20)。手术结束前30分钟,A组静脉泵注ED500.360μg·(kg·10min)-1Dex;B组静脉泵注0.50μg·(kg·10min)-1Dex;C组静脉泵注与A组同等毫升数的生理盐水。记录不同时间点的HR、SBP、DBP、RPP、Sp O2,包括Dex给药前(T0)、Dex给药结束时(T1)、拔除喉罩时(T2)、拔除喉罩后3min(T3)、拔除喉罩后10min(T4);记录手术时间、苏醒时间、术后躁动评分及T4时Ramsay评分;记录术前、术后6 h、术后1、3、7天的AIS睡眠评分;记录呛咳、恶心呕吐、呼吸抑制、心动过缓、寒战等发生情况。结果:第一部分:共纳入研究22名患者,男性13名,女性9名,年龄(68.9±4.7)岁,BMI(22.8±1.7)kg/m2,手术时间(46.0±3.4)min。Dex预防老年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躁动ED50为0.360(95%CI=0.321~0.396)μg·(kg·10min)-1。首例患者应用0.50μg·(kg·10min)-1Dex后出现窦性心动过缓,其余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第二部分:1.三组患者性别、年龄、ASA、BMI、手术时间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A、B组T1、T2、T3时HR、SBP、RPP均低于C组(P<0.05),B组T1时较A组HR下降更显着(P<0.05),余A、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T4时HR、RPP均低于C组(P<0.05)。而三组DBP、Sp O2各时间点无差异(P>0.05)。3.B组苏醒时间较A、C组明显延长(P<0.05)。A、B组T2时躁动评分明显低于C组(P<0.05)。A、B组较C组T4时Ramsay评分明显增高(P<0.05)。4.术后6小时、1天、3天、7天,A、B组AIS评分较C组均明显降低(P<0.05),且A、B组间无差异(P>0.05)。5.C组呛咳发生率较A、B组增高(P<0.05);B组心动过缓发生率较A、C组增高(P<0.05);三组恶心呕吐、寒战的发生率无差异(P>0.05);三组患者均未发生呼吸抑制。结论:1.右美托咪定预防老年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躁动的ED50为0.360(95%CI=0.321~0.396)μg·(kg·10min)-1。2.手术结束前30min,静脉泵注0.360μg/kg Dex,可以预防老年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躁动的发生,同时具有血流动力学平稳,睡眠质量改善,苏醒延迟及其他不良反应较少等优点。
海容[10](2020)在《麻醉恢复期父母陪伴对患儿苏醒质量及父母焦虑程度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比较在患儿全麻术后恢复期由父母陪伴与传统的术后护理对患儿术后躁动、疼痛和苏醒程度的影响,以及对患儿家长自身焦虑程度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共纳入228例行全身麻醉的择期手术患儿及患儿的家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分别1 14例。对照组患儿在麻醉恢复期采用术后常规护理,干预组患儿在麻醉恢复期采用干预措施为常规术后护理加父母的陪伴,父母一直陪伴在患儿身边,直到患儿意识清醒时,与患儿一起离开麻醉恢复室。本研究采用Steward苏醒评分、躁动量化评分量表(PAED)、FLACC疼痛评估量表(FLACC)来评估患儿术后麻醉恢复期的苏醒质量。采用焦虑状态量表(STAI-S)来评估两组患儿家长在患儿术后的焦虑状态,即陪伴在患儿身边和在麻醉恢复室等候区两个不同地方焦虑程度的比较。使用SPSS22.0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患儿及患儿家长的一般资料;比较两组患儿手术时长、麻醉时长、滞留手术室时长、滞留麻醉恢复室时长;比较两组患儿麻醉恢复期的血压、心率、呼吸和脉氧;比较两组患儿麻醉恢复期的苏醒评分、躁动评分和疼痛评分;比较两组患儿术后家长的焦虑评分。结果1.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体重等一般资料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家长性别、年龄、家庭收入及学历等一般资料可比(P>0.05)。2.两组患儿手术时长、麻醉时长和滞留手术室时长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儿滞留麻醉恢复室时间较对照组患儿滞留麻醉恢复室时间短(t=-2.535,P<0.05)。3.两组手术患儿呼吸(F组间=6.593,P<0.05)、脉氧(F组间=5.761,P<0.05)的组间效应有统计学意义,收缩压(F组间=0.010,P>0.05)、舒张压(F组间=0.884,P>0.05)及心率(F组间=0.050,P>0.05)的组间效应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手术患儿的收缩压(F时间=6.872,P<0.01)、舒张压(F时间=4.097,P<0.01)、心率(F 时间=8.055,P<0.01)、呼吸(F时间=15.806,P<0.01)及脉氧(F 时间=50.863,P<0.01)的时间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手术患儿舒张压(F交互=3.926,P<0.01)及脉氧(F 交互=6.872,P<0.01)的交互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收缩压(F交互=2.313,P>0.05)、心率(F交互=0.988,P>0.05)及呼吸(F交互=0.514,P>0.05)的交互效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4.两组手术患儿苏醒评分(F组间=7.983,P<0.01)、躁动评分(F组间=60.855,P<0.01)及疼痛评分(F组间=13.142,P<0.01)的组间效应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手术患儿苏醒评分(F时间=528.268,P<0.01)、躁动评分(F时间=770.734,P<0.01)及疼痛评分(F时间=31.627,P<0.01)的时间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手术患儿苏醒评分(F交互=16.587,P<0.01)、躁动评分(F交互=22.334,P<0.01)及疼痛评分(F交互=3.856,P<0.05)的交互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5.干预组患儿家长的焦虑评分为(41.65±6.35)分,对照组患儿家长的焦虑评分为(48.32±10.70)分,两组患儿家长的焦虑评分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t=-5.721,P<0.05)。结论1.麻醉恢复期由父母陪伴可以减少患儿滞留麻醉恢复室时间,加快患儿恢复。2.麻醉恢复期由父母陪伴对患儿术后的血压、心率、呼吸和脉氧的影响效果不明显。3.麻醉恢复期由父母陪伴可以缓解患儿术后疼痛、减少躁动的发生、提高患儿苏醒质量。4.麻醉恢复期由父母陪伴可以降低患儿家长自身的焦虑程度,协助医护人员护理患儿,对患儿恢复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全麻恢复期苏醒延迟发生的原因分析和处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麻恢复期苏醒延迟发生的原因分析和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精细化理念的护理干预对腹腔镜结直肠癌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1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背景 |
1.2.1 结直肠癌相关背景 |
1.2.2 腹腔镜手术 |
1.2.3 苏醒期躁动 |
1.2.4 精细化理念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目的 |
1.5 研究现状 |
1.6 相关名词 |
1.7 数据处理 |
1.8 技术路线图 |
1.9 创新之处 |
2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对象选择 |
2.1.2 纳入标准 |
2.1.3 排除标准 |
2.2 研究工具 |
2.3 伦理问题 |
2.4 干预方法 |
2.4.1 常规护理对照组 |
2.4.2 精细化护理干预组 |
2.5 观察指标 |
2.6 质量控制 |
3 结果 |
3.1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分析 |
3.2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结果分析 |
3.2.1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呼吸分析 |
3.2.2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焦虑自评量表得分分析 |
3.3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的组内比较结果分析 |
3.3.1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的焦虑自评量表得分的组内比较结果分析 |
3.4 干预后两组患者的结果分析 |
3.4.1 干预后两组患者T_0、T_1、T_2、T_3时刻的收缩压、舒张压分析 |
3.4.2 干预后两组患者T_0、T_1、T_2、T_3时刻的心率分析 |
3.4.3 干预后两组患者T_0、T_1、T_2、T_3时刻的呼吸分析 |
3.4.4 干预后两组患者的焦虑自评量表得分分析 |
3.4.5 干预后两组患者的镇静效果分析 |
3.4.6 干预后两组患者的躁动发生率分析 |
3.4.7 干预后两组患者的麻醉苏醒时间分析 |
4 讨论 |
4.1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
4.2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结果比较 |
4.2.1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呼吸比较 |
4.2.2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焦虑自评量表得分比较 |
4.3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的组内比较结果 |
4.3.1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的焦虑自评量表得分的组内比较结果 |
4.4 干预后两组患者的结果比较 |
4.4.1 干预后两组患者T_0、T_1、T_2、T_3时刻的收缩压、舒张压比较 |
4.4.2 干预后两组患者T_0、T_1、T_2、T_3时刻的心率比较 |
4.4.3 干预后两组患者T_0、T_1、T_2、T_3时刻的呼吸比较 |
4.4.4 干预后两组患者的焦虑自评量表得分比较 |
4.4.5 干预后两组患者的镇静效果比较 |
4.4.6 干预后两组患者的躁动发生率比较 |
4.4.7 干预后两组患者的麻醉苏醒时间比较 |
5 结论 |
5.1 腹腔镜结直肠癌患者苏醒期躁动的概述 |
5.2 基于精细化理念的护理干预对腹腔镜结直肠癌患者围麻醉期生命体征的影响 |
5.3 基于精细化理念的护理干预对腹腔镜结直肠癌患者焦虑情绪的影响 |
5.4 基于精细化理念的护理干预对腹腔镜结直肠癌患者苏醒期躁动发生率的影响 |
5.5 基于精细化理念的护理干预对腹腔镜结直肠癌患者苏醒时间的影响 |
5.6 基于精细化理念的护理干预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提高了护理效果 |
6 总结 |
6.1 小结 |
6.2 研究的不足之处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麻醉苏醒期患者躁动的危险因素及护理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2)基于前馈控制的护理干预对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苏醒期不良反应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 相关概念及定义 |
2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病例来源 |
2.1.2 样本量 |
2.1.3 纳入标准 |
2.1.4 排除标准 |
2.1.5 剔除标准 |
2.1.6 伦理审查 |
2.2 研究方法 |
2.2.1 研究分组 |
2.2.2 干预方法 |
2.2.3 监测指标 |
2.2.4 研究工具 |
2.2.5 资料的收集方法和过程 |
2.2.6 麻醉方法 |
2.3 质量控制 |
2.4 统计分析 |
2.5 技术路线 |
3 结果 |
3.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 |
3.2 两组患者苏醒期SAS评分比较 |
3.3 两组患者各时间点体温比较 |
3.4 两组患者苏醒期FLACC疼痛评分比较 |
3.5 两组患者苏醒期躁动、低体温、恶心呕吐发生率比较 |
3.6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和 PACU 停留时间比较 |
4 讨论 |
4.1 两组一般资料分析 |
4.2 前馈控制护理对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影响 |
4.3 前馈控制护理对患者PACU内低体温的影响 |
4.4 前馈控制护理对患者PACU内疼痛的影响 |
4.5 前馈控制护理对患者苏醒期恶心呕吐的影响 |
4.6 前馈控制护理对患者手术时间、PACU内停留时间的影响 |
5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5.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5.4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
附录 |
参考文献 |
综述 成人全麻苏醒期躁动的护理现状 |
参考文献 |
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3)全身麻醉恢复期预防拔除气管导管不良反应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拔管引起不良反应的机制 |
2 不良反应发生的影响因素 |
2.1 生理和心理刺激 |
2.2 手术时间 |
2.3 麻醉分级因素 |
2.4 性别 |
2.5 年龄 |
2.6 其他影响因素 |
3 拔管不良反应的预防 |
3.1 局部麻醉药 |
3.2 瑞芬太尼 |
3.3 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 Dex) |
3.4 仪器检测 |
3.5 深麻醉下拔除气管导管 |
3.6 其他 |
4 问题与展望 |
(4)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预防导尿管相关膀胱刺激征的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研究的对象 |
2、主要仪器设备及药物 |
3、试验分组 |
4、试验方法 |
5、观察指标 |
6、统计分析 |
结果 |
1、三组病人一般资料比较 |
2、三组病人CRBD评分比较 |
3、三组病人VAS评分的比较 |
4、三组病人镇静评分的比较 |
5、三组病人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麻醉苏醒期导尿管相关膀胱刺激征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腹腔镜下精准解剖定位行前列腺癌或膀胱癌根治术降低术后苏醒延迟发生风险(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和方法 |
1.一般资料 |
2.方法 |
4.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术后苏醒延迟发生率 |
2.单因素分析 |
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讨论 |
(7)全身麻醉患者苏醒室内低体温的危险因素及预测模型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研究概况 |
一、文献回顾 |
二、相关概念界定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二部分 构建全身麻醉患者苏醒室内低体温发生情况的数据采集表 |
一、初拟全身麻醉患者苏醒室内低体温发生情况数据采集表 |
二、专家会议确定《全身麻醉患者苏醒室内低体温发生情况数据采集表》 |
三、小结 |
第三部分 全身麻醉患者苏醒室内低体温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 |
一、对象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四、小结 |
第四部分 评分系统预测模型的构建 |
一、对象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四、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全身麻醉患者苏醒室内低体温发生情况数据采集表 |
综述 全身麻醉术后患者苏醒室低体温及其防治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8)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风险调查表的构建 |
1 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风险调查表的初步构建 |
2 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风险调查表的专家论证 |
3 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风险调查表最终稿 |
第二部分 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风险影响因素及预测模型的构建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统计分析方法 |
4 质量控制 |
5 技术路线 |
结果 |
1 全麻患者苏醒期的一般资料 |
2 建模组全麻患者苏醒期一般资料 |
3 建模组全麻患者苏醒期发生躁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
4 全麻患者苏醒期发生躁动预测模型的构建 |
5 全麻患者苏醒期发生躁动预测模型的检验 |
6 全麻患者苏醒期发生躁动预测模型的拟合优度检验 |
7 验证组全麻患者苏醒期发生躁动预测模型的评价 |
讨论 |
1 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发生情况 |
2 全麻患者苏醒期发生躁动的影响因素 |
3 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风险预测模型的效果与预测价值 |
结论 |
研究的创新性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综述 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的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缩略词表 |
附录 |
致谢 |
(9)右美托咪定预防老年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躁动ED50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盐酸右美托咪定预防术后躁动及提高近期生活质量的研究新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麻醉恢复期父母陪伴对患儿苏醒质量及父母焦虑程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意义 |
第2章 文献综述 患儿麻醉恢复期躁动非药物预防措施的研究进展 |
2.1 小儿麻醉恢复期躁动的机制 |
2.2 小儿麻醉恢复期躁动的诱因 |
2.3 小儿麻醉恢复期躁动的危害 |
2.4 小儿麻醉苏醒期躁动的预防措施 |
2.5 小结 |
第3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工具 |
3.3 干预内容 |
3.4 质量控制 |
3.5 伦理考虑 |
3.6 资料收集与录入 |
3.7 统计分析方法 |
3.8 技术路线图 |
第4章 研究结果 |
4.1 患儿一般资料的比较 |
4.2 患儿家长一般资料的比较 |
4.3 患儿临床数据的比较 |
4.4 患儿术后苏醒、躁动及疼痛评分的比较 |
4.5 两组患儿家长焦虑程度比较 |
第5章 讨论 |
5.1 患儿及家长的一般资料分析 |
5.2 父母陪护对患儿临床症状的影响 |
5.3 父母陪伴对患儿苏醒程度的干预效果分析 |
5.4 父母陪伴对患儿术后躁动干预效果分析 |
5.5 父母陪伴对患儿术后疼痛的干预效果分析 |
5.6 父母陪伴对父母焦虑程度的干预效果分析 |
5.7 对临床护理工作的启示 |
第6章 结论 |
第7章 创新性与局限性 |
7.1 本研究的创新性 |
7.2 本研究的局限性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 |
四、全麻恢复期苏醒延迟发生的原因分析和处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精细化理念的护理干预对腹腔镜结直肠癌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应用研究[D]. 周荣.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2]基于前馈控制的护理干预对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苏醒期不良反应的影响研究[D]. 孙玲玲. 湖州师范学院, 2021(12)
- [3]全身麻醉恢复期预防拔除气管导管不良反应的研究进展[J]. 邓小娥,张丽凤,周春峰,谢显龙,黄莹,黄玲. 当代护士(中旬刊), 2021(04)
- [4]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预防导尿管相关膀胱刺激征的效果[D]. 贾楠.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5]腹腔镜下精准解剖定位行前列腺癌或膀胱癌根治术降低术后苏醒延迟发生风险[J]. 李映云,周志军. 解剖学报, 2021(01)
- [6]胃癌术后苏醒延迟的相关高危因素分析及对策[J]. 刘彦锋. 中国实用医刊, 2020(19)
- [7]全身麻醉患者苏醒室内低体温的危险因素及预测模型构建[D]. 陈思宇.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2)
- [8]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D]. 张建安. 青岛大学, 2020(01)
- [9]右美托咪定预防老年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躁动ED50的临床研究[D]. 倪妙然. 河北北方学院, 2020(06)
- [10]麻醉恢复期父母陪伴对患儿苏醒质量及父母焦虑程度的研究[D]. 海容. 长江大学,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