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颈髓肿瘤的诊断及显微外科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边锐[1](2016)在《影响脊髓髓内肿瘤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的相关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评价显微外科手术对治疗脊髓髓内肿瘤的疗效,并对影响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的因素进行分析。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在2005年4月至2015年4月期间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38例脊髓髓内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McMcormick分级标准评价术前及术后患者的神经功能状态,通过比较患者术前与术后临床症状、神经功能状态,评价显微外科手术对脊髓髓内肿瘤的治疗效果。记录术后患者的神经功能改善情况,运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析和多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法等统计学方法,分析和比较年龄、性别、肿瘤性质、肿瘤位置、肿瘤切除程度及术前神经功能状态对术后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的影响程度。结果:1.患者术前及术后临床症状比较经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后,患者肢体麻木、疼痛、运动障碍、括约肌功能障碍明显缓解的病例数分别为16例、12例、12例及3例。术后肢体麻木(χ2=14.098,P=0.000)、疼痛(χ2=8.769,P=0.003)、运动障碍(χ2=7.6,P=0.006)均比术前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括约肌功能状态(χ2=0.856,P=0.355)与术前相比无统计学差异。2.患者术前及术后神经功能状况比较38例病例中,术前神经功能Ⅰ级者7例,Ⅱ+Ⅲ+Ⅳ级者31例,术后患者神经功能Ⅰ级者26例,Ⅱ+Ⅲ+Ⅳ级者12例。术后神经功能状态为I级的患者例数较术前明显增多,应用卡方检验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34,P<0.001)。3.影响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的相关因素分析与比较术后患者神经功能改善28例,未改善10例。运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析和多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法分析,得到肿瘤切除程度、肿瘤性质、术前神经功能状态、肿瘤位置、年龄及性别对术后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的边际影响分别为57.64%、46.73%、45.66%、22.30%、9.21%、9.04%。4.肿瘤预后及复发情况随访过程中死亡3例(7.9%),现能得到随访的35例病例中,9例(25.7%)恢复正常工作,16例(45.7%)可生活自理,6例(17.1%)生活可部分自理,4例(11.4%)生活不能自理。38例病例中,肿瘤复发8例(21%),平均复发时间为38.4个月。结论:1.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脊髓髓内肿瘤,能显着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状态及临床症状,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显着提高。2.对术后患者神经功能改善影响较大的因素为切除程度、肿瘤性质和术前神经功能,患者术前神经功能越好,切除肿瘤范围越大,则术后患者神经功能改善越明显。3.肿瘤位置对术后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较弱。年龄、性别等对术后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则可忽略不计。4.髓内肿瘤的预后相差较大,大多患者术后生活可以自理,生活质量较好,但部分患者仍生活质量严重受损。
张申起,彭彬,陈治标,田道锋,蔡强,刘宝辉,陈谦学[2](2014)在《颅颈交界区占位性病变的临床特点及显微外科治疗策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颅颈交界区占位性病变的临床特点、诊断、显微治疗策略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颅颈交界区占位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43例患者均行显微手术治疗,经枕下后正中入路29例,远外侧入路14例。全切除35例,次全切除5例,部分切除3例,出院时按GOS评分,预后良好(45分)38例,差(23分)4例,死亡(1分)1例。结论应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治疗颅颈交界区占位性病变,依据术前MRI检查,采取合适的手术入路,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蔡文华[3](2011)在《脑干病变51例显微外科手术和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脑干占位病变的临床表现、神经影像特点,手术策略选择、显微手术技巧及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月至2010年4月在神经电生理监测下进行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脑干病变的51例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术前经MRI检查,术后经病理确诊。其中占位最大直径4cm,平均直径2.4cm,其中30例采用术中监测,采用EMG, BAEP和SEP联合监测,全部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术中出现异常神经电生理信号改变时均立即向术者示警。手术根据病情采用不同的手术入路和显微操作策略。31例采用枕下后正入路,8例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5例采用枕下幕上入路,3例采用远外侧入路,2例翼点入路以及2例采用颞下入路。结果病变全切除35例,次全切除11例,部分切除5例。无手术死亡。术后病人住院期间(两周左右)症状稳定及改善40例,术后症状加重及出现新的神经症状11例。51例全部得到随访,随访期5个月~4年。采用Karnofsky表现评分对51例随访患者的术后生存状态进行评价,评分时间为最后一次随访时间。在Karnofsky表现评分中以50%为界进行分组,≥50%为优秀,本组手术总体效果良好,优秀率为92.1%(47/51)结论头颅MRI是脑干占位的首先检查,DSA有辅助检查意义。根据占位的大小、与周围重要组织的关系,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术中精细的显微外科技巧,并进行适宜的神经电生理监测,是治疗成功的重要因素。
苏亦兵,金铂,郑鹏[4](2010)在《颈髓肿瘤的显微外科治疗》文中认为目的探讨颈髓肿瘤的显微外科治疗方法。方法根据肿瘤的不同部位和病理类型,对36例肿瘤(髓内12例,髓外24例)选择不同的手术入路和方法。结果髓内肿瘤12例中10例获得全切,7例术后神经功能明显改善或稳定。髓外肿瘤24例中22例获得全切,23例术后神经功能明显改善或稳定。结论颈髓肿瘤应采用显微外科技术治疗,能有效的保护脊髓组织及神经,减少神经功能障碍的进一步加重,提高手术全切率,改善预后。手术入路的选择应根据肿瘤的部位、大小、发展方向和病理类型选择不同的手术入路。
王泽,宋彬[5](2010)在《颈髓肿瘤误诊为脊髓型颈椎病1例分析》文中研究表明
秦明筠,彭彪,罗冬冬,陈颖东[6](2010)在《高颈段脊髓髓内肿瘤的显微外科治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高颈段脊髓髓内肿瘤的显微外科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对12例高颈段脊髓髓内肿瘤的临床特点及显微手术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组无死亡病例,12例患者中,全切除10例,包括8例室管膜瘤、2例星形细胞瘤;次全切除2例,为星形细胞瘤。术后3月McCormick临床神经功能分级,8例患者比术前改善1级,4例患者保持不变。9例患者术后随访1~3年,8例全切除者未见肿瘤复发。结论积极施行显微外科手术切除肿瘤是目前高颈段脊髓髓内肿瘤的最佳治疗方案。
邱炳辉,方陆雄,漆松涛,黄广龙[7](2009)在《儿童脑干胶质瘤32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 儿童脑干胶质瘤约占儿童脑肿瘤10%~15%,桥脑弥漫性胶质瘤又是脑干胶质瘤中一种独特类型,其临床特点、MRI 表现、治疗原则和预后均有别于其他类型胶质瘤。我院自2000年以来共收治儿童脑干胶质瘤32例,其中桥脑弥漫性胶质瘤14例,其他胶质瘤18例,现总结报告如下。
田松,张凌云,张治平,蒋宇钢,焦慧英[8](2008)在《32例颈髓肿瘤显微外科治疗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颈髓肿瘤的诊断、手术入路选择及手术操作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湘雅二院神经外科自2003年6月至2005年6月经手术治疗的32例颈髓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术前MRI确诊,经显微手术切除,术后均行MRI复查。结果手术显微镜下全切肿瘤29例,大部分切除3例,其中2例为星形细胞瘤,1例为脂肪瘤。术后无神经功能障碍加重及死亡者。结论MRI对颈髓肿瘤的诊断具有最重要的价值,据此可以明确肿瘤的大致类型、位置及毗邻关系,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显微外科手术是治疗颈髓肿瘤的有效方法,熟练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和手术操作技巧是治疗成功的关键因素。
闵杰,吴明灿,姚远,陈世洁,许先平,罗国才,张志文[9](2007)在《颈髓肿瘤的显微手术治疗体会》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颈髓肿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31例颈髓肿瘤的临床资料、手术方式及术后转归。结果:手术全切除26例,大部切除5例,无手术死亡,7例术后接受放疗,23例在术后3个月症状得到完全改善,5例遗留一侧节段性皮肤麻木感,3例遗留颈部疼痛感。结论:合适的手术入路、精细的显微外科操作是颈髓肿瘤疗效的保证。
马乐群,镇万新,段贤斌,徐亮[10](2005)在《腰椎椎管内原发性肿瘤的显微手术治疗》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应用显微手术治疗腰椎椎管内原发性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在精确的定位下,采用单侧惟板开窗、中央开窗和全椎板切除等手术方式,在显微镜下操作切除肿瘤23例。结果肿瘤完全切除21例,大部分切除2例。术后17例腰部及下肢疼痛症状消失,6例疼痛症状减轻。所有病例术后3d可坐起,7d后带腰围下地活动。术后随访6个月~4年3个月,平均2.6年。21例病例无复发,可正常生活和工作;2例仍存在轻度的神经功能障碍,生活基本自理。结论早期诊断和治疗是恢复脊髓功能的最有效方法。采用显微手术治疗能最大限度减少或避免脊髓损伤的发生。
二、颈髓肿瘤的诊断及显微外科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颈髓肿瘤的诊断及显微外科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影响脊髓髓内肿瘤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的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资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颅颈交界区占位性病变的临床特点及显微外科治疗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一般资料 |
1.2 临床表现 |
1.3 影像学检查 |
1.4 手术治疗 |
2 结 果 |
3 讨 论 |
3.1 病变类型 |
3.2 手术入路 |
3.3 手术技巧 |
(3)脑干病变51例显微外科手术和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一般资料与方法 |
1.一般资料 |
2.临床症状与体征 |
3.影像学检查 |
4.术中电生理监测 |
5.手术方法 |
6.术前术后处理 |
7.随访方法和预后判断 |
第二章 结果 |
1.手术效果与病理结果 |
2.神经电生理监测效果 |
第三章 讨论 |
1.脑干病变生长部位及生长方式 |
2.影像学检查讨论 |
3.脑干占位手术指证 |
4.神经电生理监测 |
5.手术入路技巧 |
6.显微手术操作技巧 |
第四章 结论 |
第五章 典型病例及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文章 |
(5)颈髓肿瘤误诊为脊髓型颈椎病1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历摘要 |
2 讨论 |
(6)高颈段脊髓髓内肿瘤的显微外科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影像学检查 |
1.3 手术方法 |
1.4 术后处理 |
1.5 疗效评价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高颈段脊髓髓内肿瘤的诊断 |
3.2 高颈段脊髓髓内肿瘤的手术时机 |
3.3 高颈段脊髓髓内肿瘤的显微手术技巧及注意事项 |
(10)腰椎椎管内原发性肿瘤的显微手术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一、临床资料 |
二、手术方法 |
三、结果 |
讨论 |
一、影响腰椎椎管内肿瘤诊断的因素 |
二、显微外科技术的重要性 |
三、手术疗效的客观因素 |
四、颈髓肿瘤的诊断及显微外科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影响脊髓髓内肿瘤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的相关因素分析[D]. 边锐. 大连医科大学, 2016(06)
- [2]颅颈交界区占位性病变的临床特点及显微外科治疗策略[J]. 张申起,彭彬,陈治标,田道锋,蔡强,刘宝辉,陈谦学. 卒中与神经疾病, 2014(06)
- [3]脑干病变51例显微外科手术和临床分析[D]. 蔡文华. 中南大学, 2011(01)
- [4]颈髓肿瘤的显微外科治疗[J]. 苏亦兵,金铂,郑鹏.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10(04)
- [5]颈髓肿瘤误诊为脊髓型颈椎病1例分析[J]. 王泽,宋彬.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0(06)
- [6]高颈段脊髓髓内肿瘤的显微外科治疗[J]. 秦明筠,彭彪,罗冬冬,陈颖东.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10(02)
- [7]儿童脑干胶质瘤32例临床分析[J]. 邱炳辉,方陆雄,漆松涛,黄广龙.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2009(03)
- [8]32例颈髓肿瘤显微外科治疗研究[J]. 田松,张凌云,张治平,蒋宇钢,焦慧英.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08(07)
- [9]颈髓肿瘤的显微手术治疗体会[J]. 闵杰,吴明灿,姚远,陈世洁,许先平,罗国才,张志文.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医学卷, 2007(02)
- [10]腰椎椎管内原发性肿瘤的显微手术治疗[J]. 马乐群,镇万新,段贤斌,徐亮.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20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