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压燃油泵结构的改进(论文文献综述)
刘晓超[1](2021)在《叶片进口边线型及叶片包角对螺旋离心式燃油泵空化特性影响》文中指出随着时代发展,航空技术进步,航空行业对飞行器的性能提出了长航时、高空、高超声速等要求,这对飞行器各构件的要求更为严格。螺旋离心式燃油泵是飞行器燃油系统的主要部件,在保证飞行器的稳定性、高空飞行、长航时飞行性能中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其中,飞行器的高空飞行性能与燃油泵空化性能的关系极为密切,燃油泵发生空化后易导致飞行器供油不足,工作异常。本文基于效率与空化要求自主设计了螺旋离心式燃油泵,以此燃油泵为研究对象,基于RNG k-ε湍流模型与Zwart空化模型对燃油泵的外特性、空化特性曲线及内流场特性进行数值模拟,并通过试验验证的方法分别证明了本文采用的湍流模型和空化模型的准确性。提出了叶片进口边线型与叶片包角对燃油泵空化性能产生影响的新思路,探究了燃油泵空化性能提高的新方法。为了研究叶片进口边线型对燃油泵空化性能影响,定义了弯曲系数来表征进口边线型的弯曲程度。调节弯曲系数得到不同叶片进口边线型的燃油泵方案,调节包角大小得到不同叶片包角的燃油泵方案。通过数值模拟,得到不同叶片进口边线型和不同叶片包角燃油泵方案的各项水力性能,其结果分析总结如下:(1)最先发生空化的位置为叶片背面的进口边轮缘侧,随着NPSHa降低,空化现象会逐渐向叶轮轮毂侧与叶轮出口发展。(2)叶片进口边线型弯曲系数减小,燃油泵的扬程与效率随之升高,得到相对效率与进口边线型弯曲系数的函数关系。(3)叶片进口边线型弯曲系数减小,燃油泵的必须空化余量出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得到相对泵空化余量与进口边线型弯曲系数的函数关系。弯曲系数为30时燃油泵空化初生晚,空化性能最佳。(4)叶片包角增加,燃油泵的扬程与效率随之升高,得到燃油泵相对效率与叶片包角的函数关系。(5)叶片包角增加,燃油泵的必须空化余量随之下降,得到燃油泵相对泵空化余量与叶片包角的函数关系。叶片包角为400°时燃油泵空化发展缓慢,流道内气体堵塞程度低,空化性能最佳。
薛明[2](2020)在《一种摩托车电控燃油喷射系统的研发》文中研究表明由于电控燃油喷射系统能够根据发动机的工况来确定喷油量,从而降低污染物的排放,伴随着严苛的国四排放法规的颁布,摩托车产业正面临严峻挑战,电喷技术将完全替代传统的化油器技术。本文研究对象为同平台的两款国四开发车型,由于常规的电控燃油喷射系统不能满足整车布局要求,因此,本文需要开发出一款新型电喷系统。本文在分析对比电喷系统组成零件的基础上,选择了以外置油泵为切入点的解决方案,通过有限元分析的方法论证了其疲劳寿命能够满足开发要求。通过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并进行改善,解决了试验过程中出现的油泵噪音大、气阻不良两个主要问题点,最终成功研发出一套新型电喷系统。论文的研究工作及创新点主要包括如下内容:针对外置燃油泵噪音大问题,提出了一种燃油泵负荷控制方法,它是根据发动机转速和节气门开度信号推算发动机所需的喷油量,再运用电机调速的PWM控制原理,根据电源电压反推出油泵电机的控制脉宽,并将控制策略写入ECU程序中,从而使得燃油泵一直处于最合适的工作负荷,试验结果表明通过对燃油泵进行负荷管理后,实现了油泵工作噪音的降低。同时,为了解决燃油供给系统中的气阻不良,根据气阻形成的基本理论,首先在结构上采用了独立式燃油泵与燃油喷嘴,有效降低了燃油泵及油管的工作温度,其次本文重点对燃油泵的布局位置进行了设计优化,进一步降低了燃油泵的工作温度,从而减少气阻不良的发生机率,试验结果表明,即使在极限状态下,A/F值及发动机转速依然能够保持稳定。最后,通过对电喷系统的排放性、耐久性能、动力性和燃油经济性展开了相关试验,进一步验证了新型电喷系统开发的成功。
叶鹏[3](2020)在《奥迪缸内直喷燃油系统的控制原理及检修》文中提出在本研究中针对奥迪缸内直喷燃油系统的具体工作原理进行分析,阐述了缸内直喷系统的结构设计,包括燃油泵的控制单元,电动燃油泵,带燃油压力调节阀,高压燃油泵,低压燃油压力传感器,高压燃油压力传感器,高压喷射阀,限压阀等相关结构设计,并阐述了缸内直喷燃油系统的检修工作,包括针对低压系统燃油泵检修和缸内直喷高压系统的相关检修,以具体的故障案例进行探究以提出维修注意事项。
孙宇[4](2020)在《机车内燃机电喷控制技术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些年来,随着国家节能环保政策的推行和落实,内燃机车作为铁路运输行业中重要的动力设备,对其节能和排放特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实现这一目标,机车内燃机使用电喷控制技术成为了必然,既解决了节能环保的问题,同时还提高了机车的运行安全。目前机车内燃机的电喷控制系统产品主要有国外几家公司提供,我国对于该系统仍处于引进吸收状态,急需建立自主知识产权的柴油机电喷控制系统的开发平台。为此本文针对内燃机车柴油机电喷控制技术进行研究,这对于提高我国对该领域的研究国产化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通过查阅了大量的国内外文献资料,详细研究分析了柴油机电喷控制技术的发展现状,提出了柴油机高压共轨电喷控制技术在内燃机车上的应用。然后对选择柴油机高压共轨电喷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进行介绍,根据其结构和特点提出了柴油机高压共轨电喷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案。柴油机高压共轨电喷控制系统的关键部件主要有高压燃油泵、燃油共轨管、燃油喷射器、传感器和电控单元五部分,文中接着对各关键部件的主要工作原理和功能进行了介绍。紧接着对柴油机高压共轨电喷控制算法展开研究,本文基于前馈控制和模糊PID控制,针对机车柴油机设计了前馈自适应模糊PID控制,分别从喷油量、喷油率、喷油正时和多次喷射控制等几个方面对系统的性能特点进行分析和研究,合理地制定了控制策略以便实现对系统的最优控制。然后基于电喷控制系统的技术要求做了电控系统的硬件设计,以恩智浦车用级微控制器MC9S12XEP100作为本课题的控制系统核心,并分别对最小系统电路、输入信号处理电路、电源管理电路、燃油喷射器驱动电路和通信电路展开设计。最后本文根据柴油机高压共轨电喷控制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和系统关键部件的结构特性建立了数学模型,利用Matlab/Simulink仿真设计软件搭建了仿真模型,设定参数并进行仿真。根据结果,对系统内部各结构及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及作用进行分析。同时完成了对几种控制算法的实验仿真和分析,在稳定性、响应性和抗干扰性等方面相前馈自适应模糊PID控制算法要明显优于另外两种算法,所以最终确定了前馈自适应模糊PID控制算法作为本课题的核心算法。最后结合控制模型与系统模型联合仿真,对控制策略进行验证,观察在控制算法下对系统在不同工况下对轨压和喷油量、喷油脉宽的合理性,证明本课题设计的柴油机高压共轨电喷控制系统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
杜永强[5](2020)在《基于HXN3B型内燃机车微机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表明HXN3B型交流传动调车内燃机车是中车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根据原铁道部科技研究计划而研制的新一代调车内燃机车,填补了我国在大功率交流传动调车内燃机车领域的空白。机车装用自动化程度较高的EM2000微机控制系统,具有自动黏着控制、自动切除故障部件等先进功能,广泛应用于HXN3系列客、货运内燃机车。目前,第一批次HXN3B型内燃机车已投入运用近6年时间,按铁路总公司检修技术规程规定需要进入高级修程。本课题基于HXN3B型内燃机车微机控制系统,通过深入研究微机控制系统的特性,结合现场调研收集到的机车运用需求,探索机车在进行高级修程时的微机控制系统功能和控制策略的优化升级方案,以求在高级修程中对微机控制系统进行技术提升,本课题主要研究的优化项点如下:(1)通过修改机车FIRE显示屏控制软件以及加装以太网通讯线缆,增加机车微机控制系统与CMD系统LDP主机的通信功能,进而实现机车用户通过CMD系统地面客户端可以实时接收机车微机控制系统数据的需求。(2)通过修改机车FIRE显示屏和电喷控制系统的控制软件,实现CAN通信网络数据的自动修正。在保留原有牵引工况模式的基础上,增加用于小型编组场的编组场牵引模式功能,提升机车多环境运用适用性。(3)通过重新选取微机控制系统的开关量输出信号、变更控制信号线缆接线位置和增加少量部件,优化机车电子燃油泵、除尘风机以及空调机组的控制策略,提升部件可靠性和乘务员舒适度。在完成HXN3B型机车微机控制系统优化设计方案后,通过地面测试与装车试验,验证设计方案确实优化了HXN3B型机车微机控制系统的功能和控制策略,实现机车微机控制系统性能的技术提升目标。同时,该优化设计方案也可为其它HXN3系列内燃机车在高级修程中的技术提升工作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贾宁宁[6](2020)在《诱导轮几何参数对高速燃油泵流场及空化性能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空化过程包括空泡从初生、发展到溃灭,尤其在空泡溃灭的过程中,该过程会导致水力机械出现一些有害的现象,如引起压力脉动与高频噪音,影响机组的稳定与安全运转。空化引起的压力脉动等会造成离心泵外特性变差,同时引起振动与噪声等;空泡溃灭时产生的压力冲击会对流体机械过流部件的固体壁面产生剥蚀破坏,也就是空蚀作用。燃油泵作为航空发动机的重要供油部件,空化性能是保障其可靠性的关键点。加装诱导轮是提高离心泵空化性能的最有效措施,因此研究诱导轮对燃油泵的空化性能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某型号高速燃油泵关键水力部件变螺距诱导轮为研究对象,基于数值计算,研究了诱导轮叶顶间隙、叶片轴截面倾角变化对高速燃油泵空化性能的影响。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了高速燃油泵空化发展过程及不同流量下的空化性能。高速燃油泵的扬程随着流量增大而下降,由于叶轮属于低比转速,效率随着流量的增大而增大。结合空化性能曲线、诱导轮及叶轮叶栅空化演变及流道内空泡分布,对于不同工况下高速燃油泵的空化性能,随着流量的增大,流道内的空泡迅速增多,高速燃油泵的断裂空化数增大,燃油泵发生空化断裂的位置前移,扬程更早的发生陡降。2.研究了诱导轮叶顶间隙大小对高速燃油泵空化性能的影响。随着诱导轮叶顶间隙的增大,高速燃油泵空化性能曲线中的临界空化数与断裂空化数均增大,空化性能变差。叶顶间隙流与主流相互作用在诱导轮上游形成剪切流区域,该区域速度大压力小,且区域内旋涡流造成较大的能量损失,是容易发生空化的位置,发生空化时容易形成非对称螺旋形涡空化;当诱导轮叶顶间隙增大,间隙流对剪切层流动的影响增大,诱导轮上游的涡空化面积增大,导致流道内流态恶化。3.研究了变螺距诱导轮叶片轴截面在轴面的倾角变化对高速燃油泵空化性能的影响。变螺距诱导轮叶片轴截面在轴面的倾角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会改善高速燃油泵的空化性能。但是当倾角过大时,导致流动分离加剧,反而加剧了燃油泵的空化发展,本研究中高速燃油泵在诱导轮轴面叶片轴轴截面的倾角在θ=2°时获得最好的空化性能。诱导轮叶片轴截面在轴面的后倾角变化可以微调诱导轮进口轮缘及轮毂的安放角,当改变叶片轴截面倾角时,会增大诱导轮轮缘处的进口安放角,改善液流角与叶片安放角的匹配,减少流动分离使诱导轮空化性能更好;但是角度超过一定范围时,负冲角过大反而加剧流动分离使空化性能变差。
葛杭[7](2020)在《某型航空发动机机械燃油泵典型故障诊断的仿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航空发动机燃油泵作为燃油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发动机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当燃油泵发生故障且得不到及时准确的解决时,很可能会影响整个燃油系统的正常工作,甚至影响航空器的飞行安全。目前,国内在进行航空发动机故障诊断时,较多地采用人工经验诊断的方法,即凭借诊断人员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一定的理论知识,借助一定的简单工具,用眼看,耳听,手摸等手段来检查和定位故障,分析故障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排故措施。但是,由于人员技术水平参差不齐,诊断技术不成熟等原因,导致了诊断维修时间过长,影响航空器的使用效率以及安全性和经济性。因此,开展基于更加科学高效的故障诊断方法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且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为了得到燃油泵的故障模型,本文在分析了该型燃油泵工作原理及各参数的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利用AMESim软件和Matlab平台下Simulink模块建立燃油泵的数字孪生体,在验证其精确性的基础上,通过在仿真模型中添加故障的手段,获得了该型燃油泵在典型故障模式下的仿真模型及故障数据。实践表明,本文所建立的燃油泵仿真模型,在正常工作模式下,其所输出的工作参数变化曲线与飞行记录仪所记录的数据,两者之间的拟合程度满足要求。并且,通过故障注入手段获得的故障模式下的工作参数变化曲线,其特征与理论分析结果基本保持一致。该方法为故障数据较少或难以获取的诊断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解决思路。采用基于人工智能的方法建立燃油泵故障诊断模型,选取诊断参数并进行归一化处理。将单向活门卡滞和膜盒泄漏两种典型故障及故障组合进行诊断。诊断结果表明,在故障样本较少且难以获取的情况下,随机森林,支持向量机以及神经网络等基于人工智能的故障诊断模型具有良好的适应性,适用于本文所研究的燃油泵故障诊断。并且,对比三种故障诊断模型的诊断结果,基于LSTM深度神经网络诊断模型具有更高的诊断精度。
徐星辰[8](2020)在《电驱动智能燃油计量控制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航空多(全)电发动机发展迅速,电动燃油系统逐渐成为当下科研的重点方向。电动航空燃油泵拥有可靠性高、响应快、节约能源等传统的燃油泵不具备的优势,电动燃油泵的燃油供给准确、快速、稳定对增强飞机安全性,提升飞行性能大有裨益。然而,电动燃油系统仍存在的大范围流量计量时精度低、控制性能不达标以及抗干扰能力差等问题在理论研究及实际应用亟待改进。本文为解决上述电动燃油系统问题,选择了离心泵和齿轮泵作为燃油系统的燃油泵并搭建实物实验平台,针对大范围流量计量时精度低的问题,基于数据反馈着重探讨了对流量传感器、压力变送器的数据校准,并在各个功率等级下,基于MATLAB/Simulink对比了四种常见的传感器数据融合算法,得出卡尔曼滤波融合效果最好的结论并证明其效果。针对控制性能不达标以及抗干扰能力差等问题,本文设置并阐述前置离心泵对减小汽蚀危害的作用与影响,从传递函数,参数辨识到模型验证进行了燃油系统的建模,对比验证了仿真模型对实际系统输入输出曲线。最后进行了水箱剩余水量监测并设计了智能关断系统,使用PID(Proportion Integration Differentiation)控制律通过调参在P—0.725,I—0,D—0.016实现了对燃油系统进行流量精确控制目标。经仿真验证,证明PID控制律下的流量模型具备良好的动态及稳态抗干扰性能。
李忠杰[9](2020)在《航空电动燃油泵特性分析及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传统航空发动机已经逐渐不能满足性能发展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而多电发动机技术可使发动机的效率和性能得到全面优化,因此备受世界发达国家关注。航空电动燃油泵替换传统的附件齿轮箱驱动燃油泵,能够提高发动机燃油系统效率,是多电发动机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本文针对航空电动燃油泵高性能、高可靠性的要求,对其进行了流量特性分析、仿真建模、控制性能研究和试验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针对电动燃油泵试验系统组成复杂、多学科交叉和综合的特点,将其分成了三个主要的子系统:液压子系统,驱动子系统和测控子系统。分析了电动燃油泵实际供油量的影响因素,在AMESim中搭建了液压子系统的仿真模型。分析了驱动子系统的数学模型,在MATLAB中搭建了永磁容错电机及其容错驱动系统的仿真模型。针对现代航空动力装置的需求,对永磁容错电机及其容错驱动系统的控制性能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双余度容错电机控制系统的动态特性、鲁棒性要优于单余度控制系统,且具备了单相故障仍能正常运行的容错性。之后根据液压子系统的仿真结果,在MATLAB中搭建了电动燃油泵三闭环控制系统的复合仿真模型,并分析该系统的控制性能。针对电动燃油泵试验时的测控需求,讨论和分析了测控子系统的总体需求和设计方案,基于Lab VIEW搭建了电动燃油泵温度压力采集系统和燃油管路测控系统。最后通过试验研究了电动燃油泵稳、动态特性、鲁棒性和大范围流量调节性能。试验结果表明,电动燃油泵具有较好的稳、动态特性和鲁棒性,能够完成大范围的流量调节。试验得到的稳态结果与仿真模型的仿真结果较为接近,验证了流量特性分析和电动燃油泵系统建模方式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朱哲民[10](2020)在《电动燃油泵设计及燃油计量控制技术研究》文中认为多电航空发动机已经成为航空领域热门研究方向之一,电动燃油泵是多电发动机控制系统的关键部件,其性能对发动机控制系统的性能影响极大。本文将对电动燃油泵进行设计并对其燃油计量控制技术进行研究。(1)齿轮泵结构参数设计及流场数值分析。首先根据燃油流量和压力需求,对齿轮泵齿数、模数、齿宽等结构参数进行计算。并设计了斜边卸荷槽来避免困油现象的产生,保证齿轮泵平稳运行。设计自适应端面间隙自动补偿装置来提高容积效率。在此基础上,利用FLUENT仿真软件对齿轮泵流场进行三维非定常仿真计算和分析。研究高转速和高压力下小型电动燃油泵的内部流体流动状态,获得齿轮泵出口压力对齿轮泵流量脉动及容积效率的影响规律。(2)电动燃油泵一体化工程设计。首先利用UG软件设计了齿轮泵和电机共轴一体化结构和空心轴加壳体油冷结构,将通过齿轮泵的燃油直接引入电机壳体与转子内部进行冷却散热。然后通过CFD软件对传统冷却结构与设计方案进行温度场对比分析,验证了设计方案的可行性。最后,对电动燃油泵进行工程设计,完成齿轮泵的样机加工。(3)电动燃油泵电机控制器设计。首先对齿轮泵性能需求及电动燃油泵一体化结构特点进行分析,确定无刷直流电机结构及其基本性能参数,并定制电机样机。通过分析无刷直流电机的工作原理,采用磁场定向技术对电机控制器的软硬件进行设计,通过燃油泵转速控制试验验证了电动燃油泵控制器的控制效果。(4)电动燃油泵试验验证及燃油计量控制方案研究。搭建电动燃油泵流量特性试验平台,先通过电机负载试验,获得了电机机械效率等工作特性,验证了该电机符合齿轮泵性能需求。然后对齿轮泵流量特性进行试验,验证了本文设计齿轮泵特性满足性能要求。同时获得了该齿轮泵的流量-转速-压力特性曲线并拟合出了流量-转速-压力函数关系式,根据该函数关系式设计了燃油流量计量开环控制方案。基于AMESim软件平台建立了燃油计量开环控制仿真模型,通过仿真验证了方案的可行性。
二、高压燃油泵结构的改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压燃油泵结构的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1)叶片进口边线型及叶片包角对螺旋离心式燃油泵空化特性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名称及来源 |
1.2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3 国内外螺旋离心泵的研究现状及其进展 |
1.4 国内外空化研究现状及其进展 |
1.4.1 空化机理和形式 |
1.4.2 国内外泵空化研究现状 |
1.4.3 叶轮几何参数对泵空化性能影响的相关研究 |
1.5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6 本章小结 |
第2章 螺旋离心式燃油泵水力设计和几何建模 |
2.1 设计的数据与要求 |
2.2 叶轮设计 |
2.2.1 叶轮水力设计 |
2.2.2 叶轮模型建立 |
2.3 螺旋离心式燃油泵计算域水体的组装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螺旋离心式燃油泵空化流动数值计算方法 |
3.1 网格 |
3.1.1 网格分类 |
3.1.2 网格划分 |
3.1.3 网格无关性检验 |
3.2 数值计算基本原理 |
3.2.1 控制方程 |
3.2.2 湍流模型 |
3.2.3 空化模型 |
3.3 空化判定方法 |
3.4 边界条件设置 |
3.5 求解方法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叶片进口边线型对螺旋离心式燃油泵空化性能影响 |
4.1 叶片进口边线型方案确定 |
4.1.1 初始叶片进口边线型方案叶轮 |
4.1.2 不同的叶片进口边线型方案 |
4.2 数值方法验证 |
4.2.1 试验装置 |
4.2.2 模型验证及数值计算结果 |
4.3 初始叶片进口边线型燃油泵的数值模拟 |
4.3.1 初始叶片进口边线型燃油泵无空化状态下外特性及内流场分析 |
4.3.2 初始叶片进口边线型燃油泵空化特性分析 |
4.4 不同叶片进口边线型燃油泵的数值模拟 |
4.4.1 不同叶片进口边线型燃油泵无空化状态下外特性及内流场分析 |
4.4.2 不同叶片进口边线型燃油泵空化特性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叶片包角对螺旋离心式燃油泵空化性能影响 |
5.1 不同叶片包角叶轮方案确定 |
5.2 不同叶片包角燃油泵的数值模拟 |
5.2.1 不同叶片包角燃油泵无空化状态下外特性及内流场分析 |
5.2.2 不同叶片包角燃油泵空化特性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2)一种摩托车电控燃油喷射系统的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2 课题来源 |
1.2.1 市场需求满足国四排放法规的经济实惠型跨骑车 |
1.2.2 常规电喷系统不适用整车布局 |
1.3 课题的研究意义 |
1.4 课题的研究目的 |
1.5 论文结构框架图 |
第二章 电控燃油喷射系统的设计 |
2.1 电控燃油喷射系统的设计目标 |
2.2 电控燃油喷射系统硬件设计 |
2.3 电控燃油喷射系统控制方案 |
2.4 整车动态标定试验结果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电喷系统问题点的分析与解决 |
3.1 燃油泵噪音问题的分析与解决 |
3.1.1 燃油泵相关参数调查 |
3.1.2 噪音控制的基本原理 |
3.1.3 燃油泵噪音控制的方案 |
3.1.4 燃油泵噪音的主观评价结果 |
3.2 高温耐久后发动机转速异常问题的分析与解决 |
3.2.1 转速异常波动再现试验 |
3.2.2 转速异常波动原因分析 |
3.2.3 气阻不良的理论研究基础 |
3.2.4 气阻不良的解决方案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燃油泵的疲劳耐久仿真分析 |
4.1 疲劳耐久分析在产品开发中的作用 |
4.2 疲劳耐久分析的基本原理 |
4.2.1 疲劳耐久预测理论 |
4.2.2 有限元分析的基本过程 |
4.3 新型电控燃油喷射系统的硬件差异对比 |
4.4 燃油泵疲劳耐久分析 |
4.4.1 基本结构 |
4.4.2 燃油泵有限元分析的基本模型建立 |
4.4.3 燃油泵的网格划分 |
4.4.4 燃油泵的材料属性 |
4.4.5 燃油泵的边界条件加载 |
4.4.6 燃油泵的应力云图结果输出 |
4.5 燃油泵疲劳耐久输出结果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新型电控燃油喷射系统的试验与评价 |
5.1 国四排放试验 |
5.2 耐久性试验 |
5.3 动力性能试验 |
5.4 燃油经济性试验 |
5.5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全文总结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3)奥迪缸内直喷燃油系统的控制原理及检修(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缸内直喷系统的结构设计以及运行原理分析 |
2.1 燃油泵的控制单元 |
2.2 电动燃油泵 |
2.3 带燃油压力调节阀的高压燃油泵 |
2.4 低压燃油压力传感器 |
2.5 高压燃油压力传感器 |
2.6 高压喷射阀 |
2.7 限压器 |
3 汽车缸内直喷系统的故障检修 |
3.1 低压系统燃油泵 |
3.2 缸内直喷高压气筒 |
4 具体案例分析 |
5 结语 |
(4)机车内燃机电喷控制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高压共轨技术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1 高压共轨技术的国外发展现状 |
1.2.2 高压共轨技术的国内发展现状 |
1.3 高压共轨技术的优势及发展趋势 |
1.3.1 高压共轨系统的优点优势 |
1.3.2 高压共轨技术的发展趋势 |
1.4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柴油机高压共轨电喷控制系统的构成及工作原理 |
2.1 高压共轨系统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
2.1.1 高压共轨电喷控制系统的结构 |
2.1.2 高压共轨电喷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 |
2.2 高压共轨系统关键部件的基本原理 |
2.2.1 高压燃油泵 |
2.2.2 燃油共轨管 |
2.2.3 燃油喷射器 |
2.3 柴油机高压共轨电喷控制系统关键传感器 |
2.3.1 轨压传感器 |
2.3.2 油门加速踏板位置传感器 |
2.3.3 冷却液温度传感器 |
2.3.4 曲轴位置传感器 |
2.3.5 凸轮轴位置传感器 |
2.4 柴油机高压共轨电喷控制系统电控单元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柴油机高压共轨电喷控制系统的控制策略 |
3.1 柴油机电喷控制的基本控制方法 |
3.1.1 常规PID控制 |
3.1.2 模糊PID控制 |
3.1.3 自适应模糊PID控制 |
3.2 燃油共轨压力的前馈自适应模糊PID控制 |
3.2.1 燃油共轨压力控制分析 |
3.2.2 前馈自适应模糊PID控制的设计 |
3.3 柴油机高压共轨电喷控制系统基本控制策略 |
3.3.1 启动工况喷油量控制 |
3.3.2 启动后喷油量的控制 |
3.3.3 喷油率控制 |
3.3.4 喷油正时控制 |
3.3.5 多次喷射控制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柴油机高压共轨电喷控制系统的硬件电路设计 |
4.1 硬件电路设计原则 |
4.2 最小系统电路设计 |
4.3 电源转换电路设计 |
4.4 输入信号调理电路设计 |
4.4.1 曲轴/凸轮轴位置信号调理电路 |
4.4.2 开关量调理处理电路 |
4.4.3 模拟量信号调理电路 |
4.5 燃油喷射器驱动电路设计 |
4.5.1 升压电路设计 |
4.5.2 双电压驱动电路 |
4.5.3 燃油喷射器电磁阀驱动电路设计 |
4.5.4 燃油喷射器驱动控制信号设计 |
4.6 通信电路设计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柴油机高压共轨电喷控制系统模型建立及仿真分析 |
5.1 高压共轨系统关键部件的数学模型 |
5.1.1 高压燃油泵数学模型 |
5.1.2 燃油共轨管数学模型 |
5.1.3 燃油喷射器数学模型 |
5.2 柴油机高压共轨电喷控制系统的仿真模型 |
5.3 仿真与分析 |
5.3.1 高压燃油泵仿真 |
5.3.2 燃油共轨管仿真 |
5.3.3 燃油喷射器仿真 |
5.3.4 轨压控制算法仿真 |
5.3.5 基本控制策略仿真 |
5.4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喷油量与喷油脉宽MAP图部分实验数据 |
附录B 喷油正时MAP图部分实验数据 |
附录C 目标轨压MAP图部分实验数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C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技创新活动 |
致谢 |
(5)基于HXN3B型内燃机车微机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内燃机车微机控制系统的发展情况 |
1.2.2 国内内燃机车微机控制系统的发展情况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结构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现场调研与系统特性研究 |
2.1 运用调研与用户需求 |
2.1.1 现场调研情况 |
2.1.2 用户需求 |
2.2 微机控制系统的功能 |
2.3 微机控制系统的构成 |
2.3.1 微机箱 |
2.3.2 FIRE显示屏 |
2.3.3 电源箱 |
2.3.4 控制回路 |
2.4 机车通信网络 |
2.4.1 CAN通信网络 |
2.4.2 以太网通信网络 |
2.5 牵引传动系统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微机控制系统增加功能 |
3.1 微机控制系统与CMD系统传输功能 |
3.1.1 设计背景 |
3.1.2 组网加装方案 |
3.1.3 通信数据的选择 |
3.1.4 传输层协议的选择 |
3.1.5 软件编写 |
3.1.6 自动校时功能 |
3.2 编组场模式功能 |
3.2.1 加装方案的选择 |
3.2.2 控制逻辑的设计 |
3.2.3 可行性验证与数据采集 |
3.2.4 变更电喷控制系统软件 |
3.2.5 变更显示屏软件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控制策略的优化方案 |
4.1 电子燃油泵控制优化 |
4.1.1 电子燃油泵现有控制策略 |
4.1.2 电子燃油泵优化控制方案 |
4.1.3 电子燃油泵优化电路设计 |
4.2 除尘风机控制优化 |
4.2.1 除尘风机现有控制策略 |
4.2.2 除尘风机优化控制方案 |
4.2.3 除尘风机优化电路设计 |
4.3 空调机组控制优化 |
4.3.1 空调机组开启控制的优化设计 |
4.3.2 空调机组供电控制的优化设计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设计的试验与应用 |
5.1 FIRE显示屏测试试验 |
5.1.1 显示屏软硬件测试试验 |
5.1.2 显示屏CAN通信网络数据试验 |
5.1.3 显示屏以太网通信网络数据试验 |
5.1.4 显示屏功能试验 |
5.2 微机控制系统与CMD系统通信试验 |
5.2.1 实时数据功能试验 |
5.2.2 显示屏数据信息功能试验 |
5.2.3 历史故障记录功能试验 |
5.2.4 时间自动校准试验 |
5.2.5 CMD系统数据测试 |
5.2.6 故障处置经验 |
5.3 编组场模式功能试验 |
5.3.1 切换工况模式菜单试验 |
5.3.2 柴油机功率试验 |
5.3.3 机车主发电机功率试验 |
5.3.4 机车超速提示测试 |
5.4 优化控制策略试验 |
5.4.1 电子燃油泵控制策略试验 |
5.4.2 除尘风机控制策略试验 |
5.4.3 空调机组控制策略试验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诱导轮几何参数对高速燃油泵流场及空化性能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课题研究背景 |
1.3 高速燃油泵发展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诱导轮空化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 空化发展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1 空化的形式 |
1.5.2 水力机械中空化发展 |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7 本章小结 |
第2章 高速燃油泵的数值计算 |
2.1 概述 |
2.2 数值计算方法 |
2.2.1 基本控制方程 |
2.2.2 湍流模型 |
2.2.3 近壁面区域的处理 |
2.2.4 空化模型 |
2.3 高速燃油泵模型 |
2.3.1 高速燃油泵及诱导轮基本参数 |
2.4 高速燃油泵流体域计算模型、计算域网格及边界条件 |
2.4.1 高速燃油泵水体计算域网格划分 |
2.5 水力性能试验验证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高速燃油泵空化性能及流场特性分析 |
3.1 概述 |
3.2 计算模型和边界条件 |
3.3 高速燃油泵内定常空化数值模拟 |
3.3.1 不同工况下高速燃油泵外特性 |
3.3.2 不同工况下高速燃油泵空化性能曲线 |
3.3.3 诱导轮与叶轮叶栅空化演变过程 |
3.3.4 高速燃油泵流道内空泡分布 |
3.3.5 诱导轮与叶轮流道平均压力分布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诱导轮叶顶间隙对高速燃油泵空化性能的影响 |
4.1 概述 |
4.2 计算模型和边界条件 |
4.2.1 方案设计 |
4.2.2 边界条件 |
4.3 高速燃油泵内定常空化数值模拟 |
4.3.1 高速燃油泵及变螺距诱导轮空化性能曲线 |
4.3.2 高速燃油泵流道内的空泡分布 |
4.3.3 诱导轮叶片的静压分布 |
4.3.4 诱导轮流道内的平均压力分布 |
4.3.5 诱导轮轴面湍动能分布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诱导轮叶片轴截面在轴面内的角度变化对其空化性能的影响 |
5.1 概述 |
5.2 方案设计 |
5.3 计算模型和边界条件 |
5.4 离心泵内定常空化数值计算 |
5.4.1 高速燃油泵空化特性曲线 |
5.4.2 高速诱导轮流道内空泡演变过程 |
5.4.3 叶片轴截面倾角对诱导轮叶片安放角及高速燃油泵外特性的影响 |
5.4.4 轴面相对速度云图及流线图 |
5.5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和成果 |
(7)某型航空发动机机械燃油泵典型故障诊断的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故障诊断技术研究历程和现状 |
1.2.2 国内故障诊断技术研究历程和现状 |
1.2.3 基于人工智能的故障诊断方法概述 |
1.2.4 航空故障诊断与健康管理技术的发展趋势 |
1.2.5 故障仿真技术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本文的主要技术路线 |
第2章 燃油泵工作过程和故障模式分析 |
2.1 燃油泵的工作过程和特性分析 |
2.1.1 燃油泵的工作过程 |
2.1.2 燃油泵的特性分析 |
2.2 燃油泵的故障模式分析 |
2.2.1 燃油泵故障影响因素模型的建立 |
2.2.2 两种典型故障模式的分析 |
第3章 燃油泵仿真平台的建立和验证 |
3.1 数字孪生技术 |
3.1.1 数字孪生技术的概念 |
3.1.2 数字孪生技术的相关技术要素 |
3.1.3 数字孪生技术的应用 |
3.2 AMESim仿真软件简介 |
3.3 AMESim和 Simulink联合仿真平台的建立 |
3.3.1 AMESim中模型的建立 |
3.3.2 Simulink中模型的建立 |
3.3.3 联合仿真的实现 |
3.4 燃油泵无故障模式下仿真结果分析及验证 |
3.4.1 燃油泵无故障模式下的联合仿真模型 |
3.4.2 仿真结果分析及验证 |
3.5 燃油泵故障模式仿真及结果分析 |
3.5.1 故障注入技术 |
3.5.2 单向活门卡滞故障注入 |
3.5.3 膜盒泄漏故障注入 |
3.5.4 燃油泵仿真模型故障模式下仿真结果分析 |
3.5.5 样本数据的获取和展示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人工智能的故障诊断研究 |
4.1 故障诊断方法 |
4.1.1 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 |
4.1.2 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 |
4.1.3 LSTM深度学习神经网络 |
4.2 燃油泵故障数据的预处理 |
4.2.1 故障诊断参数的选取 |
4.2.2 样本容量的选择 |
4.2.3 数据的标准化 |
4.3 故障诊断结果及分析 |
4.3.1 分类模型性能评价指标 |
4.3.2 随机森林诊断模型 |
4.3.3 支持向量机诊断模型 |
4.3.4 基于LSTM深度学习神经网络诊断模型 |
4.4 各模型的结果分析比较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8)电驱动智能燃油计量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计量系统研究现状 |
1.2.2 直流电机驱动泵特性研究现状 |
1.2.3 智能控制方法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章节安排 |
第二章 实验平台设计 |
2.1 核心元器件 |
2.1.1 电动离心泵 |
2.1.2 电动齿轮泵 |
2.1.3 流量传感器 |
2.1.4 压力变送器 |
2.2 控制设计 |
2.2.1 控制平台 |
2.2.2 控制律 |
2.2.3 调速实现 |
2.3 建模与仿真工具 |
2.4 实验平台整体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电动燃油泵计量系统研究 |
3.1 传感器数据采集及校准 |
3.1.1 流量传感器数据采集及校准 |
3.1.2 管路中压力变送器数据采集及校准 |
3.1.3 水箱压力变送器数据采集及校准 |
3.2 传感器数据融合算法 |
3.2.1 评价指标计算公式 |
3.2.2 融合算法计算公式与建模 |
3.2.3 算法融合效果对比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直流电机驱动泵特性研究 |
4.1 主调速泵的驱动传递函数研究 |
4.2 前置增压泵的作用与影响 |
4.3 直流电机驱动泵系统辨识 |
4.4 验证数学模型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智能控制方法研究 |
5.1 储水箱剩余水量监测及关断系统 |
5.2 控制规律研究 |
5.2.1 PID控制律概述 |
5.2.2 控制律参数整定 |
5.3 PID控制律效果验证 |
5.4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9)航空电动燃油泵特性分析及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航空燃油泵技术研究现状 |
1.2.2 电机及其容错驱动系统研究现状 |
1.2.3 电机冷却技术发展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二章 电动燃油泵试验系统仿真建模 |
2.1 电动燃油泵试验系统整体结构 |
2.1.1 液压子系统 |
2.1.2 驱动子系统 |
2.1.3 测控子系统 |
2.2 液压子系统建模 |
2.2.1 齿轮泵流量特性分析 |
2.2.2 齿轮泵实际供油量影响因素分析 |
2.2.3 基于AMESim的液压子系统建模 |
2.2.4 仿真结果分析 |
2.3 驱动子系统建模 |
2.3.1 永磁容错电机数学模型 |
2.3.2 余度容错控制原理 |
2.3.3 双余度容错控制系统仿真模型搭建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航空电动燃油泵控制策略仿真研究 |
3.1 永磁容错电机双闭环矢量控制系统仿真 |
3.1.1 单余度双闭环PI控制研究 |
3.1.2 余度容错双闭环PI控制研究 |
3.2 基于流量闭环的控制策略研究 |
3.2.1 电动燃油泵实际流量建模 |
3.2.2 电动燃油泵动态扭矩建模 |
3.2.3 余度容错三闭环PI控制研究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LabVIEW的测控系统设计 |
4.1 电动燃油泵温度压力采集系统设计 |
4.1.1 总体需求及设计方案分析 |
4.1.2 数据采集系统组成 |
4.1.3 信号调理模块设计及仿真 |
4.1.4 基于LabVIEW数据采集程序设计 |
4.1.5 电动燃油泵温度压力采集系统预试验 |
4.2 燃油管路测控系统设计 |
4.2.1 总体需求及设计方案分析 |
4.2.2 测控系统组成 |
4.2.3 基于LabVIEW的测控程序设计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航空电动燃油泵试验研究 |
5.1 电动燃油泵试验平台 |
5.1.1 电动燃油泵试验内容及目的 |
5.1.2 电动燃油泵试验平台组成 |
5.1.3 电动燃油泵试验流程 |
5.2 电动燃油泵性能试验研究 |
5.2.1 电动燃油泵燃油调节稳态特性试验研究 |
5.2.2 电动燃油泵燃油调节动态特性试验研究 |
5.2.3 电动燃油泵燃油调节鲁棒性试验研究 |
5.2.4 电动燃油泵大范围流量调节试验研究 |
5.3 仿真模型试验验证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电动燃油泵设计及燃油计量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缩写词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电动燃油泵研究 |
1.2.2 燃油计量控制技术 |
1.2.3 无位置传感器控制技术 |
1.3 本文内容安排 |
第二章 齿轮泵结构参数设计及流量特性分析 |
2.1 齿轮泵的原理与分析 |
2.2 齿轮泵的流量计算 |
2.2.1 理论流量 |
2.2.2 瞬时流量及流量脉动 |
2.2.3 齿轮泵的实际流量 |
2.2.4 齿轮泵实际流量影响因素分析 |
2.3 齿轮泵结构参数设计 |
2.3.1 齿轮泵需求分析 |
2.3.2 齿轮泵流量的确定 |
2.3.3 齿轮参数计算 |
2.3.4 卸荷槽设计 |
2.3.5 进出油口设计 |
2.3.6 端面间隙自动补偿设计 |
2.4 齿轮泵流量特性仿真及分析 |
2.4.1 CFD软件介绍 |
2.4.2 齿轮泵模型网格划分 |
2.4.3 数值计算方法 |
2.4.4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电动燃油泵一体化工程设计 |
3.1 电动燃油一体化泵结构设计 |
3.2 电动燃油泵一体化冷却系统设计 |
3.2.1 电动燃油泵一体化冷却结构设计 |
3.2.2 电动燃油泵一体化冷却系统仿真分析 |
3.3 电动燃油泵一体化工艺设计 |
3.3.1 齿轮泵加工的工艺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电动燃油泵控制器设计 |
4.1 电机选型 |
4.2 无刷直流电机工作原理 |
4.3 无刷直流电机控制技术 |
4.3.1 磁场定向控制技术 |
4.3.2 FOC控制算法 |
4.4 电机控制方案设计 |
4.5 电机控制器硬件设计 |
4.5.1 电源模块 |
4.5.2 无刷直流电机驱动模块 |
4.5.3 信号采集模块 |
4.5.4 DSP核心模块 |
4.6 电机控制器软件设计 |
4.6.1 电机控制器软件平台 |
4.6.2 电机控制器软件操作方法 |
4.6.3 电机控制器试验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电动燃油泵试验及燃油计量控制方案研究 |
5.1 电机性能试验 |
5.2 电动燃油泵流量特性试验 |
5.2.1 试验平台硬件系统搭建 |
5.2.2 试验平台软件系统搭建 |
5.2.3 电动燃油泵磨合流量试验 |
5.2.4 电动燃油泵加载试验 |
5.3 燃油计量控制方案研究 |
5.3.1 不带压力修正的燃油计量开环控制方案 |
5.3.2 带压力修正的燃油计量开环控制方案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高压燃油泵结构的改进(论文参考文献)
- [1]叶片进口边线型及叶片包角对螺旋离心式燃油泵空化特性影响[D]. 刘晓超. 兰州理工大学, 2021(01)
- [2]一种摩托车电控燃油喷射系统的研发[D]. 薛明.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3]奥迪缸内直喷燃油系统的控制原理及检修[J]. 叶鹏. 时代汽车, 2020(13)
- [4]机车内燃机电喷控制技术的研究[D]. 孙宇. 大连交通大学, 2020(06)
- [5]基于HXN3B型内燃机车微机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杜永强. 大连交通大学, 2020(06)
- [6]诱导轮几何参数对高速燃油泵流场及空化性能的影响研究[D]. 贾宁宁. 兰州理工大学, 2020(12)
- [7]某型航空发动机机械燃油泵典型故障诊断的仿真研究[D]. 葛杭.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 2020(11)
- [8]电驱动智能燃油计量控制系统研究[D]. 徐星辰.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 2020(10)
- [9]航空电动燃油泵特性分析及试验研究[D]. 李忠杰.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7)
- [10]电动燃油泵设计及燃油计量控制技术研究[D]. 朱哲民.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7)